电动机初三物理范文

2024-07-12

电动机初三物理范文第1篇

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特别是物理学科, 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难以估量。大量的研究发现, 学习动机的指向和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业成就。在教学中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佳途径。我在多年的物理教学中, 一直把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经过多年的尝试、摸索, 我认为应从以下途径入手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1 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 激发学习动机

教学上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学习物理动机的培养能收到最佳教学效果。如教学“电压”的概念, 电荷在电路中定向运动时, 电路两端需要电压, 由于“电压”看不见, 摸不着, 如果单凭教师讲, 学生想象, 概念就难以建立。但如果利用多媒体教学, 开始就可以介绍水在水管中流动时, 水管两端必须要有一定的“水压”才行, 为学生提供一幅“水压”产生水流的感性画面后, 屏幕上则出现一个电源、开关、小灯泡、导线接成的串联电路, 闭合开关灯亮了。灯为什么会亮?自然会想到是电源“电压”提供电流, 然后屏幕上就出现一个模拟电路, 这样看不见到“看见”电压的概念就建立起来了。

2 设置问题情境, 激发学习动机

教学情境就是向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真实的问题情境, 用来丰富学生感情, 启迪学生思考探究, 引导学生联想, 增强学生观察判断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吃透教材,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变教为诱, 变学为思。巧妙地设置问题情境, 同样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途径, 特别是精读教材, 理解教材这一阶段, 它是教学的重点。为了使学习化难为易, 必须精心设计一系列“伸手可摘问题”, 如在教学“物体内能”一节时: (1) 什么是物体内能, 能否用一个数学等式来描述内能? (2) 内能的大小与物体哪些条件有关系, 物体的内能可能为零吗? (3) 如果想改变一个物体的内能, 可以吗?举例说明怎样做?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 独立思考, 想一想, 议一议。学生出于对问题好奇, 发生疑问, 总想得知而后快, 因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激发学习动机。

又如在教学《大气压强》时, 我演示了一个“瓶子吞鸡蛋”的实验。我准备了两个鸡蛋和瓶口比鸡蛋稍小的瓶子, 然后让学生来选熟鸡蛋, 第一位同学朱福云把一个鸡蛋给旋转起来, 有一个鸡蛋旋得很慢, 另一个鸡蛋旋得非常快, 甚至还会立起来旋呢!像一个陀螺, 朱福云一下就肯定了, 旋得快的是熟鸡蛋, 旋得慢的是生鸡蛋。答对了!答对了!同学们高兴的跳了起来。我开始剥熟鸡蛋了, 放在一个小口瓶上面, 可是鸡蛋没有落到瓶子里, 只见老师用火机点燃纸片。迅速地放进瓶子里, 然后再把鸡蛋放到瓶口上, 神奇的现象发生了:鸡蛋居然渐渐地, 渐渐地落到瓶子里了, 这时, 让我们大开眼界, 真是太神奇了! (当纸片在瓶里燃烧时, 把瓶里的氧气耗尽了, 这时, 瓶子内成了真空, 瓶子外部的大气压大于瓶内气压, 鸡蛋就被压进去了) 。这时我引入“大气压”这个课题, 同时留下悬念使大家对以后的物理学习充满好奇, 激发他们思索。学生很惊讶, 急于解开谜团, 积极探究。这样学生倾听授课的积极态度就提高了, 课堂效果自然也就好了。

3 开展学习比赛, 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习动机

在课堂中开展适当的竞赛, 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良好的作用。把一个班同学尽量均衡分组, 每次提问都由学生抢答, 答对了就给该组同学加分, 答错了就扣分, 给每一组表现踊跃的同学加分。这样学生获得成就和荣誉的动机表现更为强烈, 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增强, 上课专心听讲, 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动机。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激发学习动机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 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的相似过程, 对于他们学好物理知识与技能, 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 学习科学家科学探究方法, 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都有很大的帮助。自然科学的发展史就是无数科学家不断向传统提出挑战、创新求真的历史, 发展的每个初始阶段都存在着大量新奇、美妙、超常的猜想, 每个科学结论的背后都有大量动人的关于猜想的故事。如果不是提出了磁能生电的猜想, 法拉第又怎能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培养学生的科学猜想能力, 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途径。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 才能够把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在学习的对象上, 记忆持久而准确, 思维敏锐而丰富, 激发和强化学习的内在动力, 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猜想造就了大批科学家, 猜想是科学探究过程中最具创新色彩的重要环节。猜想能激活思维灵感, 猜想能培养对传统知识的挑战、对未知领域开拓的勇气, 猜想能激活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兴趣。

例如: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可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想, 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说出理由。

猜想1: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与压力的大小有关, 理由是在教室推动讲桌比推动课桌更困难。

猜想2: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 理由是平滑地板上拖动木箱比在泥土坝上更费力。

通过这样的假说,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索, 去伪存真最后发现真理, 这样既获得知识, 又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因此提出问题、引出猜想、进行实验探究, 最后得出真理, 这些不同的环节对于有着强烈好奇心的青少年学生来说都是兴趣的激发点, 我们何乐而不为?由此可见, 引导和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猜想是激发学习动机的一条有效途径。

5 通过习题教学, 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激发学习动机

初中物理教学内容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乃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首先, 要善于挖掘物理教材, 从课本基本内容来拓展问题。教师要根据课标的要求, 熟知课本中的重要知识点, 并在实际教学中进行重点分析, 使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这部分内容, 并能够较为熟炼地加以实际运用。其次, 要善于利用课本中的相关知识点进行生发, 拓展问题。最后, 改进课后作业的布置方法, 注重在作业中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以拓展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思考, 从多方面来探索问题的结果, 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应用物理规律处理物理习题时, 可以根据内容选择具有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的习题, 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 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

总之, 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教师应当在实践中不断学习, 不断总结, 以使学生养成学习的兴趣。

摘要: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课堂教学的探索研究。大量的研究发现, 学习动机的指向和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业成就。在教学中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可以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佳途径, 我在多年的物理教学中, 一直把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电动机初三物理范文第2篇

顾县中学

宋江汉

本学期即将结束,这学期中,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在全体教师的支持和帮助下,本人在物理实验工作中,努力完成各类实验,认真开展分组实验教学,促进物理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现把本学期实验教学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实验教学开展情况

1、本学期,各年级都能按照实验计划执行,上好开足实验课,教师和学生均能记好实验记录。同时,在实验中,教师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参与探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的学习、实验态度。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学生的实验水平都有所提高。

2、在深化教育改革,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同时,结合物理实验教学向全体学生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注重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爱好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实验室活动

1、在开学初,实验室制订了全年级的实验计划安排表,对实验教学的目标、要求进行了详尽的研讨,使实验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获得了提高。

2、实验教师充分利用现有的仪器设备,组织开展实践活动,以举办科学知识和小实验等竞赛来激发学生学物理的兴趣和爱好。

三、成绩方面

1、本学期,教师科研兴教意识较强,能通过平时每周一次备课组活动和空余时间认真学习教学理论方法,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2、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收集了大量塑料瓶杯等其它可代用品用于教学,小的维修则自己动手,为学校节约开支。

四、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1、基本工具使用得不正确,其主要表现为: 在使用电表时,有的学生没有进行校零就直接使用。

2、操作不规范, 学生操作不按实验要求进行,操作过程中对器材的使用不够规范。

3、背实验和数据,违背实验事实。很多学生一开始就马上在实验报告单上填写有关内容,根本没有看器材,甚至是先填出实验结论、数据,再做实验。其实验数据与填写数据根本不符,如在研究串并联电路电流特点的实验中,部分学生先在记录中把数据、结论都填好后再动手做实验。

4、要与兄弟学校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以便更好地提高我校实验教学质量,搞好实验室工作。

5、在实验教学中,教师的观念还不够开放,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进一步培养还没有抓到实处,要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开放思想。

总之,在实验教育教学中,经常让学生亲身实践,这样物理实验教学才能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这为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各种能力、行为品质、科学方法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电动机初三物理范文第3篇

初三物理压强复习课件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了解改变压强大小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压强的概念和压强的公式。难点:压强公式的应用。

学习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在前面我们相继学习了一些力的知识,今天老师想找一位男同学,一位女同学来讲台上比比力气,谁愿意上来呢?(比赛规则是每人一枚图钉,一块木板,看谁先钉进去谁为胜。女生拿的图钉有尖,男生的则无尖)(比赛结果是女同学先钉进去,全班学生都很吃惊)

请同学们观察并讨论一下为什么会是女生获得胜利呢?然后每个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发表你们的观点。(教师补充:结合上面的事例点出什么是压力和受力面积)

问题:

其实上面的问题就是关于压力的作用效果的问题?老师和你们现在就共同探讨一下这些问题,好吗?

二、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关?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关?

2.小组展示

3.小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有关

三、压强

既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压力的大小以及受力面积的大小都有关系,那么如何来表示这一个效果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77页,独立完成下列内容:

1.在物理学中,用_________来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2.压强是指_______________,符号是______压强公式________单位_________

3.1帕表示的物理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拓展:

桌面上平放一本教科书,书的重量约2.5n,与桌面接触面积约4.7×10-2m2,试计算书对桌面的压强。如果书的页码为200,试计算一张纸平放在桌面上的压强;如果让书对桌面的压强增大一倍,怎么办?

四、怎样增大或减小压强

在上面的知识拓展中,如果往桌面上不断地摞书,将会怎样?(其实任何物体能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会被压坏。请同学们课下调查一下各种物体的承受压强的能力。)

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78页小组讨论总结一下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并结合课本上三幅图片分析一下哪些是增大压强的,哪些是减小压强的,各采取了哪些办法啊?

知识拓展:一块砖,如何放置压强最大?如何放置,压强最小?

五、小结

我的收获和疑惑

六、达标检测

1、下列生活实例中属于增大压强的是

a.甲图中滑雪运动员穿滑雪板b.乙图中铁路的钢轨下面放着一根根枕木

c.丙图中箭的前端制作得很尖d.丁图中沙漠里的越野车装有宽大的轮子

2、骆驼的体重比马大不了一倍,而它的脚掌面积是马蹄子的三倍,这为“沙漠之舟”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

3、为了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同学用若干个同种材料制成的不同物体放在同一水平细沙面上,进行了三组实验,并记录有关数据分别如表

一、表

电动机初三物理范文第4篇

一知识点

1电荷

电荷的概念

电荷的分类

常见正负电荷

电荷间相互作用

带正负电的基本粒子

带正电的粒子叫正电荷;

带负电的粒子叫负电荷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失去电子带正电荷;

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得到电子带负电荷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电流、电压、电阻

概念

表示字母

单位

大小

测量工具

电流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

I

安培(A)

1s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积的电荷量

电流表

电压

电压是电流形成的原因

U

伏特(V)

由电源本身决定

电压表

电阻

导体对于电阻的阻碍作用

R

欧姆(Ω)

跟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

积有关

______

3电流表、电压表

用途

使用方法

表盘标志

电路符号

电路中被视作

使用注意点

使用前

使用时

读数

与电源

电流表

测电流

串联在被测电路中

A

无电阻导线

确保不超过量程;进行调零。

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

根据接入量程确认大格和小格的值进行读数

不能直接与电源连接

电压表

测电压

并联在被测电路两端

V

断路

能直接与电源连接

4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的电流和电压特征

电流特征

电压特征

串联电路

处处相等

电路总电压等于各用电器电压之和

并联电路

干路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每个用电器两端的电压都相等

5生僻知识点

短路:短路分为电源短路和局部短路

开关闭合后形成电源短路

开关闭合后灯泡L1被短路

注意:第二张电路图中只有局部短路,没有形成电源短路。这种情况不会烧坏用电器,是允许出现的。

二例题精讲

【例1】★

橡胶棒与毛皮摩擦后,橡胶棒带负电荷,这是因为摩擦使得橡胶棒(

)

A.失去一些电子

B.得到一些电子

C.失去一些质子

D.得到一些质子

答案:

B

【例2】★★

有A、B、C三个轻小物体,为判断三个物体带电情况,将三个物体分别互相靠近,发现AB间吸引,BC间排斥,AC间吸引,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B带异种电荷

B.B、C带同种电荷

C.A、C带异种电荷

D.A、B、C均带电

答案:

B

【例3】★★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正离子、负离子、电子的定向移动都可以形成电流

B.

金属导线中发生定向移动的是正电荷

C.

电源内部的电流方向是从正极到负极

D.

电路的电流为1A,表示1s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为1C

答案:

BC

【例4】★★

在图中的四幅电路图中,与如图所示实物图对应的是(  )

A.

B.

C.

D.

答案:

A.

【例5】★★

如图,开关S闭合后伏特表测的是(  )

A.

R2的电压

B.

电源的电压

C.

开关的电压

D.

R1的电压

答案:

D.

【例6】★★

如图所示,通过L1的电流为3A,电流表A1、A2的示数之比为3:1,电流表A2的示数为(  )

A.

3A

B.

1.5A

C.

1A

D.

0.75A

答案:

B.

【例7】★★

在探究电路的电压规律的实验时用了下图中的某个电路,已知R1>R2,电压表V1、V2、V3的读数分别是4V,2V,6V,测量时的电路图应是(  )

A.

B.

C.

D.

答案:

D.

【例8】★★

如图,闭合开关后,两个电流表的示数相同,则电路中出现的故障可能是(  )

A.

灯L1被短路了

B.

灯L1断路了

C.

灯L2被短路了

D.

灯L2断路了

答案:

D.

【拓展题】

为了测定风速的大小,小明设计了四种装置,如图所示.图中探头、金属杆和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相连,可上下移动.现要求:当风吹过探头时,滑动变阻器R2的滑片P向上移动,且风速增大时电压表的示数增大.以下四个图中符合要求的是(  )

A.

B.

C.

D.

答案:

D.

【拓展题】

七个阻值均为1欧的相同电阻如图连接,导线电阻忽略不计,则AB间的等效电阻为_____Ω

考点:等效电阻的计算

解析:假设A端为电源正极,则电流中电流方向如图所示

根据电流流向可以看出电流经过第一个电阻后,分为三路,其中一路只有一个电阻,另外两路分别流过一个电阻后汇合,然后又分为两路,再次各经过一个电阻后与第一路汇合;其等效电路为

其等效电阻为(Ω+Ω)=0.5Ω

加上干路中的两个电阻后其等效电路为

因此AB间的等效电阻为1Ω+0.5Ω+1Ω=2.5Ω

电动机初三物理范文第5篇

一知识点

1电荷

电荷的概念

电荷的分类

常见正负电荷

电荷间相互作用

带正负电的基本粒子

带正电的粒子叫正电荷;

带负电的粒子叫负电荷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失去电子带正电荷;

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得到电子带负电荷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电流、电压、电阻

概念

表示字母

单位

大小

测量工具

电流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

I

安培(A)

1s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积的电荷量

电流表

电压

电压是电流形成的原因

U

伏特(V)

由电源本身决定

电压表

电阻

导体对于电阻的阻碍作用

R

欧姆(Ω)

跟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

积有关

______

3电流表、电压表

用途

使用方法

表盘标志

电路符号

电路中被视作

使用注意点

使用前

使用时

读数

与电源

电流表

测电流

串联在被测电路中

A

无电阻导线

确保不超过量程;进行调零。

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

根据接入量程确认大格和小格的值进行读数

不能直接与电源连接

电压表

测电压

并联在被测电路两端

V

断路

能直接与电源连接

4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的电流和电压特征

电流特征

电压特征

串联电路

处处相等

电路总电压等于各用电器电压之和

并联电路

干路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每个用电器两端的电压都相等

5生僻知识点

短路:短路分为电源短路和局部短路

开关闭合后形成电源短路

开关闭合后灯泡L1被短路

注意:第二张电路图中只有局部短路,没有形成电源短路。这种情况不会烧坏用电器,是允许出现的。

二例题精讲

【例1】★

橡胶棒与毛皮摩擦后,橡胶棒带负电荷,这是因为摩擦使得橡胶棒(

)

A.失去一些电子

B.得到一些电子

C.失去一些质子

D.得到一些质子

答案:

B

【例2】★★

有A、B、C三个轻小物体,为判断三个物体带电情况,将三个物体分别互相靠近,发现AB间吸引,BC间排斥,AC间吸引,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B带异种电荷

B.B、C带同种电荷

C.A、C带异种电荷

D.A、B、C均带电

答案:

B

【例3】★★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正离子、负离子、电子的定向移动都可以形成电流

B.

金属导线中发生定向移动的是正电荷

C.

电源内部的电流方向是从正极到负极

D.

电路的电流为1A,表示1s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为1C

答案:

BC

【例4】★★

在图中的四幅电路图中,与如图所示实物图对应的是(  )

A.

B.

C.

D.

答案:

A.

【例5】★★

如图,开关S闭合后伏特表测的是(  )

A.

R2的电压

B.

电源的电压

C.

开关的电压

D.

R1的电压

答案:

D.

【例6】★★

如图所示,通过L1的电流为3A,电流表A1、A2的示数之比为3:1,电流表A2的示数为(  )

A.

3A

B.

1.5A

C.

1A

D.

0.75A

答案:

B.

【例7】★★

在探究电路的电压规律的实验时用了下图中的某个电路,已知R1>R2,电压表V1、V2、V3的读数分别是4V,2V,6V,测量时的电路图应是(  )

A.

B.

C.

D.

答案:

D.

【例8】★★

如图,闭合开关后,两个电流表的示数相同,则电路中出现的故障可能是(  )

A.

灯L1被短路了

B.

灯L1断路了

C.

灯L2被短路了

D.

灯L2断路了

答案:

D.

【拓展题】

为了测定风速的大小,小明设计了四种装置,如图所示.图中探头、金属杆和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相连,可上下移动.现要求:当风吹过探头时,滑动变阻器R2的滑片P向上移动,且风速增大时电压表的示数增大.以下四个图中符合要求的是(  )

A.

B.

C.

D.

答案:

D.

【拓展题】

七个阻值均为1欧的相同电阻如图连接,导线电阻忽略不计,则AB间的等效电阻为_____Ω

考点:等效电阻的计算

解析:假设A端为电源正极,则电流中电流方向如图所示

根据电流流向可以看出电流经过第一个电阻后,分为三路,其中一路只有一个电阻,另外两路分别流过一个电阻后汇合,然后又分为两路,再次各经过一个电阻后与第一路汇合;其等效电路为

其等效电阻为(Ω+Ω)=0.5Ω

加上干路中的两个电阻后其等效电路为

因此AB间的等效电阻为1Ω+0.5Ω+1Ω=2.5Ω

电动机初三物理范文第6篇

初三物理教案:二力平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和的条件。

2.会应用用条件去分析解决、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认真观察什么是力的平衡及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的平衡;观察物体受两力平衡时力的特点。

2.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物体平衡所需满足的条件。

3.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运用条件解释物理现象时,往往同时要用到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在表达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条件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树立用实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对待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生活中的静止和匀速运动现象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所没有解决的问题: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而建立了平衡状态、平衡力的概念;并进一步指出最简单的受外力平衡的情况是,随后通过实验分析总结出的条件.得出条件以后,利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知识得出物体受到的这两个力的合力为零.使学生的认识从理论上提高一步,同时初步建立平衡力的合力为零的印象.再联系具体事例,让学生应用条件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教材通过“想想议议”使学生进一步完善“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知识体系.

的条件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本节的重点是研究总结物体平衡的规律,规律教学应首先通悦考网 悦考网

过观察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研究问题,再对实验结果概括、总结得出规律.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

教法建议

1.本节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进一步深化理解,充分展示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要从牛顿第一定律中“不受外力”的特殊现象出发,针对已经建立的规律提出质疑,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勤思勤问的良好品质.

2.平衡条件的得出是本节的重点知识,不能只强调结论,而要加强过程教学.做好条件的实验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为了更容易从实验得出平衡条件的二力共线的结论,可采用如图9-3-1所示的实验装置.取一块薄木板在边缘开几个小孔,用细线系住任意两个孔,细线的两端跨过桌边的滑轮悬挂钩码.

3.平衡条件的应用是对教学的检验,要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最后的小结应由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进一步加以补充,使其更完整.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学生认知结构中建立条件的过程;应用条件解释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条件的应用

教具:滑轮、钩码、细绳、木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方法1 :复习提问引入

牛顿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是不是只有不受力的物体才能保持静止、才能做匀速直线运动?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引导: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可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引出平衡态的概念,进行新课教学。

方法2 : 现象引入

课堂演示:静止在桌面上的物体、匀速行驶的电动汽车

或录像片段: 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匀速步行的学生、静止在地面上的汽车

悦考网 悦考网

提出问题:上述物体保持静止状态和做匀速直线运动是否受到外力?请你再举出几个静止和做匀速直线的物体,分析它们受到的力。

引出平衡态的概念,进行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1. 平衡状态

由上面学生举出的例子定义平衡状态。指出这时作用该物体上的几个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果互相平衡,或者说几个力互相平衡。物体受力平衡时最简单的情况是受两个力作用。

过渡:物体受力作用时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保持平衡?

2. 条件

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得出的条件。

介绍实验装置如图9-3-1所示,用细线系住木板上的任意两个孔,细线的两端跨过桌边的滑轮各悬挂一个相同质量的钩码。

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下面问题。

木板是否静止?木板静止时受到的两个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方向有什么关系?

把木板扭转一下,使两个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直线上,木板还能静止吗?重新平衡后,两个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不相同的钩码,木板还能静止吗?

任选其它两个孔重复上述实验。

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结果自己得出结论。可在教师引导下由多名同学互相补充使其完善。

方法2:学生探究性学习(学生分组实验,研究的条件)。

教师介绍实验装置同上。

教师明确实验目的:观察分析总结满足什么条件木板静止?

学生探究性实验

学生讨论、进行归纳总结。

悦考网 悦考网

教师引导:根据力的合成的知识,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是多少?

3. 条件的应用

方法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条件的应用

请学生画出图9-3-2中物体受力的示意图,并分析物体是否受到平衡力,哪一对力是。

1) 静止悬挂的电灯。

2) 静止在桌面上的茶杯。

3) 匀速运动的拖车。

方法2: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由学生自己举例自己分析受力情况。

应用的条件解决问题,首先要判断被研究的物体是不是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只有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才可以应用这个条件。对于能够应用条件的物体,要分析它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方向如何。如水平面上拖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竖直方向的,水平方向的二力也平衡。在学生分析中要注意纠正学生认识上的简单化和片面性。

一、 巩固练习

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所受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 ]

A.书对桌面的压力与书所受的重力;

B.书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C.书所受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D.书对桌面的压力加上书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2.起重机的钢丝绳吊着重物,比较在重物静止时,重物匀速上升时,重物匀速下降时钢丝绳对重物的拉力大小,则( )

A. 重物匀速上升时,拉力最大

B. 重物静止时,拉力最大

C. 重物匀速下降时,拉力最大

D. 上述三种情况,拉力一样大

悦考网 悦考网

二、 总结、扩展

让学生讨论课本“想想议议”中的问题,总结力和运动的关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

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同学,在总结运动和力的关系之后,可让学生分析一对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三、 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完成书后练习。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实验分析的条件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教师提供实验工具,实验分析的条件,并思考其应用。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比热容

教学目标

a. 知道什么是物质的比热

b. 知道比热的单位是焦/(千克·℃)及其读法

c. 会查物质的比热表

d. 能用学的比热知识解释一些常见日常现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悦考网 悦考网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分析一:比热是初中物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也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物理量.教材首先从日常生活常识出发,说明物质在温度变化时,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与物体质量和温度变化量有关,从而为比热概念的引出作好铺垫.然后安排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分析,最终抽象出比热的概念,并进一步由比热的定义说明其单位.最后列出一些常见物质的比热表,并联系实际讨论一些日常现象.

分析二:比热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通过对它的学习,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教法建议

建议一:比热的概念比较抽象,因此通过实验总结出来是一个好办法,做好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和思考至关重要.实验前明确实验要研究的是不同的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在实验前要格外强调杯子内的水和煤油质量相同,两个热水器也是完全相同的,这些实验条件对学生正确得出比热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当学生观察到煤油的温度上升得快时,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相等质量的不同物质在吸收相同热量时,升高的温度不同,并进一步引申到其它物质.最后引导学生怎样描述物质的这一特性,从而得出比热的概念.

建议二:在介绍比热表时,要教会学生怎样运用比热表,通过比较,指出水的比热较大,为讲解水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做好铺垫.另外,根据水和冰的比热不同,说明不仅不同的物质比热不同,即使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比热值也不同.

建议三:为巩固学生对比热概念的理解,可以多联系实际,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并运用比热进行解释.

“比热容”教学设计示例课 题

比热容

教学重点

掌握并理解比热的概念

教学难点

掌握并理解比热的概念

教学方法

悦考网 悦考网

讲授、实验

教 具

温度计、煤油、水、电加热器、天平

知识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实验

(1)常见有关比热现象

(2)煤油、水对比实验

二、比热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一物质的比热容.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所释放的热量也等于比热.

比热的单位是焦/(千克·℃)

三、比热表

四、水的应用

由比热表可以看出水的比热较大

五、小节

六、作业

记忆并理解比热的概念,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用比热来解释.

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有关比热现象

演示实验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悦考网 悦考网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而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不同,那么用什么方法来描述物质的这一特性呢?

引导学生看比热表,加深学生对比热概念的理解

解释海洋性气候形成原因

引导学生回忆什么是比热,其物理意义是什么

观察实验

思考实验所说明的问题

思考问题,提出描述不同物质的这一特性.

看比热表,对比各种物质的比热

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暖气以及冷凝剂为什么常用水

回答问题,复习巩固知识

“比热容”探究活动

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利用水的比热较大的原理?资料来自: 悦考网

上一篇:电动三轮车管理范文下一篇:打电话日语会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