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干部成长规律范文

2024-06-24

年轻干部成长规律范文第1篇

2、组织的培养教育是动力。人才的成长离不开组织的培养。首先,要通过健全后备干部推荐管理机制,采取民主推荐、组织推荐和个人自荐相结合的方法,将各行各业的年轻、优秀人才广泛吸纳进后备干部队伍,通过分类培养,促进他们及早成才,快速成长。其次,要以各级党校为主阵地,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有针对性地抓好年轻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提升其综合素质。对有发展潜力、可塑性强的后备干部,要优先放到基层、综合部门或重要岗位加强实践锻炼,促使其快速增长才干。

3、公正的选人用人是关键。始终坚持“凭实绩用干部、按贡献排座次、以发展论英雄”的用人导向,为年轻干部的成长进步提供制度保障。一是条件成熟及时用。树立不看学历看水平、不看资历看能力、不看背景看业绩的观念,坚持条件成熟一个,及时提拔使用一个。二是同等条件优先用。从班子建设的客观需要出发,拓宽使用渠道,加大使用力度,为青年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创造环境。三是关键岗位大胆用。对于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有培养潜力的青年干部做到放手使用,让他们在关键岗位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年轻干部成长规律范文第2篇

第一课时 坚持读书

第一,读自己的专业书。

对于一个教师来说,不管你是教什么科目的,自己的专业知识不过硬,在学生面前就没有说服力,更难以树立起你的学科魅力,何谈让学生爱上你的课?所以我呐喊:年轻教师,请不要将你的专业书束之高阁!这是不误人子弟的第一步。 另外,还要保持自己的专业知识不落伍,“与时偕行”、“与时俱进”、“与时代接轨”。不能只读自己那几本发黄的大学书,还可以适当的订一些学科杂志或者多关注学科网站及论坛。

第二,读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书。

我们本身就是做教育工作的。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而学生的本质是受教育的人。所以,这些书籍实质上应是我们的“看家书籍”。对于这些书,我们必须要坚持阅读。你可能会觉得那里面的理论抽象而空洞。刚开始当我走马观花随意浏览的时候我也曾经觉得它们大而无用。但当我滤去浮躁,细心思考、拜读的时候才发现那些理论其实都是教育家们集体经验智慧结晶的高度总结,而且和教学实际紧密结合。

第三,读班主任方面的书。

不管是不是担任了或担当过班主任,我们年轻教师都要读一些这方面的书籍。有人说,没有当过班主任的教师,工作生涯是不完整的。而我认为,没有“班主任”底气的任课教师是脆弱的任课教师。现在的孩子会有观察哪些老师“好欺负”的行为,进而产生“他怎么不了我”的心理。如果被学生这样认定,你这个任课教师日子肯定不好过。不但教学任务不能完成,调皮的学生还会经常给你设置一些大大小小的 “突发事件”,让你忙不胜忙,却是瞎忙。当学生从心眼里轻视你的时候,就谈不上尊敬你,喜欢你了。

第四,读一些启迪、励志方面的书。

每个人在琐碎的工作生活中都会日渐产生厌烦。美好的理想在现实的打磨下有时候会“隐身”。而且,年轻教师在取得一定的成绩时,容易产生自满自得和自以为是的心理。在达到一定的高度时,还容易迷失方向。这样,就必然会导致职业倦怠的出现。大部分年轻教师在从教三年以上后,都会觉得自己“已经没有激情了,”“就这样了,”“马马虎虎好了,”甚至有一些年轻教师开始眼红别人做其它事业发了财,萌生了后悔走“教书匠”“孩子王”之路的念头,对工作

1 提不起来精神,搞不好就跨入“熬日子”“混口饭”的行列。所以,经常让自己的心灵沐浴春风,让自己的智慧得到提升,是每个教师都应该坚持去做的事情。这个时候, 励志书籍就必不可少。

第二课时 向身边的同事学习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个道理我不必多说。但我们年轻教师,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很多时候虽然明白这个道理,但具体做的时候,要么不好意思,要么觉得别人“也就那样”。从而丧失了很多学习的机会,非常遗憾。怎样向身边的同事学习呢?

第一,多听身边教师的课。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给女儿的20条贴心建议中就有一条:多听别人的课。他指出:“看优秀老师的课,就是读活的教育学,活的教学法。这与读书的感受是大不相同的。”她还引用了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话:“不看别人的戏,就演不好自己的戏”,提出“不听别人的课,就上不好自己的课”。年轻教师要多听老教师的课,从他们的课上看到闪光点,比如某些问题的巧妙处理,某些问题的巧妙过渡等。边听边对照自己的教学设计,寻找各自的优缺点,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优化。

第二,多留心身边教师的言行。

学校教育不只停留在课堂上,更多的教育在课下。甚至有时候,课下的教育能够决定你的课堂效果。可能有些年轻教师接触些老教师的时候,觉得他们都很随意,似乎随时都能上课堂,谈起某个专题都能信手拈来,洋洋洒洒。课堂上不用怎么维持纪律,课下仿佛也不怎么大批量的改作业,可带出来的班级学生的成绩永远排在年级的最前列,就觉得可能是学生对老教师天然的尊敬效应所致。其实不然,他们付出的远比想象的多。他们虽然经验已经很丰富,但备起课来依然非常细致;跟班、和学生个别交流,都非常用心。有的老教师在找某个学生谈话前,还会列出一个谈话提纲,甚至点上某个经典小故事等。这些,都会给年轻带来教师越来越多的震撼和感动以及无时无刻的无形鞭策。“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年轻教师要时时处处留心,从老教师和学生交流的方式,批改作业的方式,以及备课的方式等方面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3 第三课时 坚持经常进行教育教学反思

有人说,名师和普通教师成长过程的区别就在于,从教的前三年是否坚持写教学反思。反思可以让不成功的教师走向成功,让成功的教师更成功。 《班主任兵法》的作者万玮老师,在初次担任班主任时,是以失败告终的,而且据说“一败涂地”。可他没有被打垮,而是“知耻而后勇”,在“一件件不成功的往事”面前,驻足反思,从而寻找解决的策略。终于,不仅“一雪前耻”,而且成了全国著名的班主任。在阅读《班主任兵法》的过程中,序言中的“让反思成为教师的思维习惯”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

一般学校每学期都会组织一次学期反思。我注意到,很多老教师都在很认真的进行“原创”。但很多年轻教师却将之视为一种形式,根本不去认真对待,大部分从网上复制粘贴一些大话套话了事。还有的年轻教师想要认真对待,却根本不知道该反思什么,如何反思。以下是我的认识:

1、经常反思令自己遗憾的事。

有这样一首诗:“记忆说我是盐别怕我把你的旧伤口扒开撒上去我要融入你的血我要化成你的泪我要让你在痛苦中更坚强更有力„„”说的就是直面自己遗憾的过去,从而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年轻教师由于没有经验,爱冲动,往往会做一些不完美的事,有时还会造成很恶劣的后果。此时,经过到位深刻的反思,也许已经不能挽回什么,但是,这反面的教训却有可能会转化为宝贵的经验财富。而若不去反思,很有可能会一错再错,最后自己的自尊心受挫,却又只会怨天尤人,感受不到从事

教育事业的成功和幸福。

所以,一定要经常反思那些令自己遗憾的事情。 那么如何对令自己遗憾的事情进行反思呢?

第一,反思令自己遗憾的原因。

毛主席说过:“调查问题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所以,找到自己感到遗憾的原因,也就找到了存在的问题。找到了存在的问题,才

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比如,我曾经因为一个学生有一次没有完成作业,狠狠地批评了他,从他的平时表现到他的学习态度再到家人为他的付出到以及今后的出路等,洋洋洒洒,滔滔不绝,并责令他马上补完,还要罚抄数遍。事后,看到该生闷闷不乐,上其它课也在补我的作业,完全不见平时生龙活虎的样子。我感到很遗憾,觉得自己没有

做好。

因此,我对此进行反思,我首先想的是,学生要完成作业,天经地义,学生不完成作业,受批评很正常,我为什么要感到遗憾呢?

想来想去,最终我想到:老师给学生布置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他没有及时完成,这个巩固的效果没有达到。我作为教师,批评他的目的,应是促使他去达到这个效果,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我的批评力度虽大,最终造成的后果是他非但没有达到那个效果,反倒在别的课上补我的作业,又造就了另一个不良的学习习惯。而且,我的批评可能打击了他的自信心,使他闷闷不乐。也就是我的批评是无效的,甚至是具有消极效果的。所以,我觉得很遗憾。

第二,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

我为什么会进行这样的无效的批评呢?先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我们才能有的放

4 矢,找到应对策略。这也属于调查的过程。

在以上事例中,我发现自己主要是因为该生成绩较差,作业没有完成,我已经在潜意识中认定为他偷懒,不愿意写。所以,在批评时,我做出了“狠狠批评”的错误方式,希望给他醍醐灌顶的感觉,能够激发他。如果该生成绩较好,而且平时表现也不错的话,我可能就会以为他可能做作业时出现了意外,就会用另外一

种教育方式了。

这就说明,我虽然也希望自己对学生一视同仁,但在潜意识中,还存在着以学习和平时表现进行评判的误区。而且,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虽然也知道要进行发展性评价,但在具体操作中,还存在问题。

已经知道了自己存在的问题,我赶紧再次调查,后来发现该生其实在一周前已经下定决心用功学习,而且已经努力一周了,只是我还没有观察到。这次作业没有完成则是因为家里出了一些事情,周末他随家人回了很远的老家。在我的批评过程中,他也想解释,但又怕老师不相信。被我批评后,他十分伤心,又开始打起了退堂鼓。于是,我赶紧再次找到他,诚恳地就对他曾经的偏见和误解道歉,并对他的一些做法表示欣赏和鼓励。随即我欣喜的看到,他的状态越来越好,后来竟然从年级300名之后进到前100名之内,令我释然。

试想,如果没有我的及时反思,这个孩子可能从此一蹶不振。教师的一言一行可

能影响某个孩子的一辈子。

第三,对反思的类似事件或不同事件加以归类、总结,提升自我。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不断的反思总结中,我们的反思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我们遗憾的事会越来越少,感受到的成功和幸福会越来

越多。

后来,我专门为如何批评学生写了一篇日志,题目为《理性批评》。所以现在我在教育学生之前,首先会问清楚自己调查清楚了吗?事实是否像自己想象的那样?我要达到的效果是什么?我的这些话会导致怎样的后果?等等。争取达到批

评有效、不偏颇。

2、经常反思自己感觉成功的案例。

可能很多年轻教师都会认为,成功还需要反思吗?我答:需要!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也有一些自己觉得欣慰的成功的案例。这会给我们带来愉悦的心情和前进的自信。但其实,它也有可能是我们走向更优秀的最大障碍。 很多优秀教师,之所以无法更加优秀,就是因为沉浸在成功中,没有从成功中寻求更深层次的内容。有的人将之归纳为天然素质。实际上是自己走入了优秀的瓶

颈,却不自知。 怎样反思成功的案例呢?

第一,反思自己感觉哪些地方是成功的。

有的年轻教师取得了一些成功,可让他说成功在哪里了,他却说不出个所以然。那就难以总结出成功的经验。所以一定要知道自己成功在哪里了。 比如,我觉得我带班主任期间,比较成功的地方就在于提高了班里学生的整体成

绩,树正了班级的班风。 第二,为什么会成功?

这是更需要反思的地方。很多教师,包括我自己,很多时候,在总结成功经验时,往往把成功简单归功为爱心的感化,自己的坚持等等。这样的经验总结,很多都是千篇一律,没有属于自己的具体的东西。

比如,我反思自己在以上两个方面比较成功的原因,我总结出来的是:首先,对

5 学生要求非常严格,所谓“严师出高徒”。对学生进行班级量化管理,管理条例做到细致、可操作性强,扣分有理,加分有据,尽量公平公正,定期总结评比。然后,采取定期分批谈话和召开主题班会及设擂台等几大班级习惯活动相结合等方式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我当时的想法就是尽一切可能为学生打造竞争与书香氛围。再然后,时时留心观察学生,及时通过周记、纸条、书信或谈话等方式和学

生沟通。

当然在反思成功原因的同时,我也看到了出现的问题。比如,前期沟通工作做的不到位,显的有些专制,造成学生对我有一定的误解,给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阻力,使以后我要做的沟通工作量很大,几乎逐个学生进行。还有,有时候严格到苛刻的地步,因为担心学生放松自己而刻意掩藏我对他们的感情和体谅。再有,取得一定成绩之后有些自以为是和浮躁,阻碍了自己更快的成长。

另外,在反思成功原因的同时,我还发现即使某些做法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可能还有更好的办法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比如,在刚接班的时候应和学生做朋友,多听学生的意见。在制定班规的时候,如果加入学生讨论的成分,那可能实施起来会更顺利。班级日志如果不仅记录每天的纪律卫生等情况,而将更多的内容充实进去,每天抽一点时间和大家分享,那班级气氛可能会更和谐,等等。

这么一分析,就有点头头是道和豁然开朗的感觉了。 反思了成功的原因,也不能急于推广。我们还要反思的是:

第三,同样的方法,是否“放之四海而皆准”?

比如说,对有的学生,我们用表扬激励法,他的积极性非常高。可是有的同学,面对我们的表扬,却会觉得我们虚伪?

所以,还是马哲里的那句话:“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是教育学里的:“因材

施教”。

三、坚持写作

弗兰西斯•培根曾说:“阅读使人学问渊博,讨论使人反应敏捷,写作使人思考准确。”而我觉得,在今天我摭议的三个坚持中,如果说坚持学习和坚持反思是我们在自己的教育田地上耕种的过程的话,坚持写作则是收获的过程了。 现在的年轻教师,很多是文笔很不错的,有的还曾经是大学时期的“校园诗人”。但一走上工作岗位就丢弃了写作。这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

1、写什么? 第一,写读书笔记。

我们上学的时候老师要求我们写读后感,现在我们要求自己写读书笔记。实际上都是要求自己读书后要有收获。我的体会是:如果书是自己的,读书笔记可以见缝插针写在某一段文字的后面或字里行间,这样有一种和作者交流的感觉,感觉

很好,收获不小。 第二,写反思笔记。

有时候,我们在工作中出错,而反思中又思路模糊的问题,在我们写反思笔记的过程中,却会慢慢变的清晰了。由此,认知能力也会得到更大提高。

如果你觉得写就事论事的反思笔记枯燥的话,可以将它和工作日志、私人日记、随感、个人空间、博客等融为一体。我个人觉得工作反思并不一定只就工作论工作,如果在工作反思中融入个人情感,成为有“人情味的反思”,才是能使你更加了解自己,同时更加了解你的工作的反思。我喜欢这样做:先在自己的私人日记本里以写随感的形式写反思,然后,每过一段时间,将其中一些总结归纳出来和大家分享。我觉得都是一件很快乐的事。这样,我们的反思还有可能成为创作。

第三,写教育教学论文。

这个可以包括写教育学案例及案例分析、教育时评等。张先华老师的一篇文章中就说,“教育教学研究是从教书匠到教育家的必由之路”。

关于这点,我的发言权不大。因为我是个新手。这是我写的第一篇论文。但我想说的是:它可能写的不好,是次品,可能远不到发表的水平,甚至还算不上是一篇论文。但同样是我的一份财富。因为从我起笔开始到现在我已经有了莫大收获。所以,我会继续写下去。我号召和我一样的年轻教师们:别害羞,动笔吧,让我

们一起卖力地成长!

其实,我们处于教育教学的第一线,我们几乎每天都在研究,现在让我们把研究的东西写出来,让它成为教育教学论文吧!

2、通过哪些方式写作?

这个因人而异,看你喜欢。我的建议是:

第一,如果你喜欢和别人分享、讨论,那就通过空间、博客或者论坛写作。 这样做的好处是“理越辩越明”,使自己的眼界更加开阔。同时,说不定会吸引一批“小粉丝”,激励我们再接再厉。

第二,如果你喜欢自己安静的写作,可以写在自备的日记本上。这样做的好处是,私密性强,适合喜欢独立思考和心灵沉静的人。

第三,随身携带小记事本。

有很多灵感,都是一闪而过的。爱迪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而这百分之一的灵感往往是最重要的。”所以,随身携带小的记事本扑捉一闪而逝的灵感必不可少。

参考: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公司一中 李武生 之《年轻教师成长需要的三个坚持》

年轻教师成长需要的三个坚持

(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公司一中 李武生 737100)

任何年轻教师,都有着自己的教育理想,都有成为名师的想法。然而,成为名师,成为教育家,路又在何方呢?

根据我个人的一点经验,我觉得,要想成为名师,成为教育家,必须做好三个坚持:坚持学习、坚持反思、坚持写作。

一、坚持学习

一个人如果停止了学习,也就变成了一桶死水,迟早有一天会枯竭。当水枯竭的时候,教师的工作就变成了重复、重复、再重复。有些教师工作20年,其实也只工作了一天,因为一天后的工作就只是重复而已!

所以,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要如何学,向谁学。我个人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学习:

1、通过阅读书籍学习

7 书籍是最方便、最有效的学习途径,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带着书籍,进行阅读。阅读书籍的过程,也是我们和作者进行思想交流的过程、向作者进行学习的过程。

可书海浩瀚,生命有限,我们应该读那些书籍呢?

第一,坚持阅读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籍。

我们就是搞教育的,所以,教育学方面的书籍是一定要读的。而我们也是干人的事业的,要教育学生,没有心理学知识是不行的。具体的书目,如《教育心理学》、《教育学》、《不可不知的心理常识》等。

第二,坚持阅读班主任方面的书籍。

不管是不是已经担任了班主任,我们年轻教师都要读一些这方面的著作。一是为了以后当班主任作准备。有人说,没有当过班主任的教师,工作生涯是不完整的。暂不说这句话的科学性如何,我觉得不定什么时候,学校就安排你当班主任了。所以,提前为自己做好储备,是明智之举。二是为了提高我们的教育艺术。即使不是班主任,我们在教学中,也会面对一些“突发事件”。这个时候,如果我们掌握了一定的教育艺术,我们就能变“突发事件”为教育情境,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具体来说,我觉得像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万玮老师的《班主任兵法》,王晓春老师的著作,李镇西老师的著作,都是我们年轻教师的首选读物。其次,最近看到的【美】雷夫.艾斯奎斯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也是非常值得一读好书!

第三,要订阅一些教育方面和本学科方面报刊杂志

做教育的,也要“与时消息”、“与时偕行”、“与时俱进”。因此,及时了解一些教育教学方面的消息,自己才能保持敏锐性。同时,及时了解本学科的一些动态,也是我们进步和搞好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

最近,本人订阅了《中国教师报》、《中国教育报》、《班主任》杂志、《中学物理教学》等报刊杂志。在增长知识的同时,自己的眼界也开阔了,自己的格局也拓展了,自己的境界也提升了。

当然,这也需要自己付出一定的财力,我也是很心疼的。可有句话一直支持我,和大家分享:“君子以财发身,小人以身发财。”

第四,坚持阅读一些励志方面的书籍。

教师的工作是繁琐的,是耗体力、耗精力的。而且,在取得一定的成绩时,也容易产生满足感。在达到一定的高度时,还容易迷失方向。这样,就必然会导致职业倦怠的出现。

同时,在艰辛的工作之余,还要坚持学习,也容易产生倦怠。

因此,励志书籍这个时候就必不可少了。

对本人影响比较的大的励志书籍有:《了也成就伟业》、《从主动到卓越》、《世界500强企业员工的88种黄金心态》等。还有一本就是《三字经》,“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昔

8 仲尼,师项囊。古圣贤,尚勤学”,“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这一句句朗朗上口的文字,在我疲惫的时候,在我懈怠的时候,在我迷茫的时候,像丝丝细雨,侵润我的心田,让我振作精神,继续前行!

第五,阅读一些开启心灵、启迪智慧的书籍

一名教师,只有心灵纯洁,拥有智慧,才能干好教育事业。所以,经常让自己的心灵沐浴春风,让自己的智慧得到提升,是每个教师都应该坚持去做的事情。

我感觉自己读过的这方面书籍中,《读者》是一本值得坚持去读的书。当然,还有像余秋雨老师的书籍,也是很值得一读的。再有,像《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古籍经典,也是很好的启智修身的经典读物。其他的,在此就不在赘述!

当然,以上所述的读书,有点过于功利。我们还要经常进行“无功利”的阅读,当我们把阅读当成生活的一部分的时候,也是我们真正享受阅读的时候!

2、向身边的各位同行学习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人的经验是通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积累的结果,是含金量很高的知识。通过向他人学习,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大量的知识。所以,一定要向他人虚心学习。

当我们走上讲台的时候,我们的角色,已经由学生突变为教师。“隔行如隔山”,从“学生行”进入到“教师行”,我们没有任何经验。所以,不管我们在上学期间多么优秀,也不管我们的学历多么的高,我们都得从零开始。

而这个时候,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我们身边的同行们。那我们该学些什么?怎么去学呢?

第一,要虚心向身边的同行们请教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有道题左思右想,还是不会做;又如有个知识点,自己演练了很多遍,可就是感觉很别扭,不知道怎么更好地让学生掌握;再如有调皮的学生,上课老有怪动作,自己费劲九牛二虎之力,没有丝毫转变......!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很多年轻教师,都是耻于向身边的同行请教。总觉得自己堂堂一名某某师大的高材生,而且现在也是老师,连这都搞不定,多丢人啊!!

可是,你不请教,老教师一般是不会主动指导你的,一来是他怕你不高兴,觉得他小瞧你;二来教师都有所谓的“自尊”,“你向我请教,尊重我,我可以说说,你不请教,我为什么要说?”!

其实,老教师也是从年轻过来的,更何况老师有不懂、不会的问题,是很正常的。老师之所以在学生面前好像无所不知,无所不晓,那是因为老师在课前通过请教等方式把自己不懂、不会的问题解决了。!

所以,要想在学生面前“无所不知,无所不晓”,那就要在课前勤学好问。!

9 同时,即便是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你也可以向老教师们请教。比如,本人在筹办婚礼的时候,就得到了很多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真的是受益匪浅!

第二,要坚持听身边教师的课!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给女儿的20条贴心建议中就有一条,多听别人的课。他指出:“看优秀老师的课,就是读活的教育学,活的教学法。这与读书的感受是大不相同的。”并引用了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话:“不看别人的戏,就演不好自己的戏”,提出“也可以这样说:‘不听别人的课,就上不好自己的课。’”。!

记得刚走上讲台的时候,去听老教师的课,感觉非常一般,根本没有我讲的好。后来听课听多了,才发现,“外行看热闹”,我根本就还没有入行。

听了一段时间别人的课之后,听课时,我常常带着自己在上课过程的问题。才发现,“姜还是老的辣”,“我为什么就没有想到这个问题可以这么巧妙处理呢?我怎么就不知道这样过度到下一个问题呢?”这个时候,我才觉得,我有点入门的意思了。

再后来,我听课时,边听边对照自己的教学设计,寻找各自的优缺点,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优化。这样,我就省了很多去查资料,选例题的时间,又省时,又省力。!

当然,还要感谢那些无私让我们年轻教师听课的老教师和年轻的前辈们。所以,在平时,我对他们是非常尊敬的,是发自内心的尊敬!

第三,要时时处处留心身边教师的言行

我们通过请教,只能够解决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听课,也只能主要解决课堂上的问题。

而且,有些教师即使你请教,他也不会悉心指导的。有的时候,很多教师也不愿让你去听课。所以,要真正从同行们那里学到东西,你就必须时时处处留心身边同行们的一言一行。

当身边的教师和学生谈话时,我仔细聆听,学习如何与学生谈话。当身边的教师教育违纪学生时,我仔细聆听,认真分析学生违纪事情始末,学习应对不同违纪事件的不同策略。当身边的身边的教师在认真备课时,我不动声色,仔细观察,记住他所用的资料和备课的每一个环节。当身边的身边的教师在批改作业时,我借机到跟前,观察他的批改方式,感受他那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 只要我们时时处处留心,身边教师的一言一行,便都在我们的心中。“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便会时时处处都有所收获!

比如,刚接触我们的有些老教师的时候,看到他们都很潇洒,不拘小节。可经过自己的细心观察才发现,他们付出的远比我想象的多。他们虽然经验已经很丰富,但备课依然非常认真;跟班、和学生个别交流,都非常认真、细心。这些,都是一本本活的教材,也是对我无时无刻的无形鞭策。

二、坚持进行教育教学反思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句话在很多地方都适用。我觉得,用到教师的教育教学上,更加适用!我们的每堂课,我们处理的每一件事情,我觉得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10 有的教师,自出道之日起,就是那一套,一直用到自己走下讲台。我觉得,除了他不爱学习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自己没有养成反思的习惯。

成功的教师需要反思,没有成功的教师更应该反思。

《班主任兵法》的作者万玮老师,在第一次担任班主任时,就是以失败告终的。可他没有放弃,而是“知耻而后勇”,在“一件件不成功的往事”面前,反思自己的失败之处,寻找解决的策略。最后,不仅“一雪前耻”,而且成了全国著名的班主任。在阅读《班主任兵法》的过程中,序言中的“让反思成为教师的思维习惯”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中!

那年轻教师该反思什么,该如何进行反思呢?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学校领导倡导我们进行教育教学反思,还给我们配发了反思记录本。可当时,我根本不知道该反思什么,该如何进行反思。

1、经常反思那些令自己遗憾的事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年轻教师由于没有经验,爱冲动,往往会做一些令自己事后很后悔,很遗憾的事情。对于这些事情,如果不反思,不去寻找好的应对策略,就很难过自己的良心这一关。

长此以往,不仅不能使自己的业务有所进步,而且还很可能使自己患上心理疾病。您可能觉得我有点夸张了,但试想一下,令自己遗憾的事情常常浮现在脑海中,而我们却不能再次避免,难道我们还能心理很轻松吗?

当我们通过反思,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找到了应对策略,那我们肯定会释怀。

所以,一定要经常反思那些令自己遗憾的事情。

那如何对令自己遗憾的事情进行反思呢?

第一,反思令自己遗憾的原因

毛主席说过:“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所以,找到了自己感到遗憾的原因,也就是找到了存在的问题。找到了存在的问题,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学生没有回答上我的提问时,我狠狠地批评了他。事后,看到该生垂头丧气,反而没精神听课的样子,我感到很遗憾,觉得自己没有做好。

因此,我对此进行反思,我首先想的是,回答不上问题,受批评很正常,我为什么要感到遗憾呢?

想来想去,我还是觉得,提问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对以前学过内容的掌握情况。而批评应该是对他的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促进他的发展,也就是要进行发展性评价。可最后,导致的结果,是他垂头丧气,没有精神听课。这样的评价,显然是失败的,所以,我觉得很遗憾。

第二,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

知道了令自己遗憾的原因,我们就先要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只有找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我们才能有的放矢,找到应对策略。这也属于调查的过程。

接着以上的事例,我反思自己存在的问题。发现自己主要是因为该生平时表现较差,提问时他没有回答上,我已经在潜意识中认定为他上节课没有认真听讲。

11 所以,在评价的过程中,做出了“狠狠批评”的错误评价方式。如果该生平时表现比较好,而且学习成绩也很好的话,我可能就是另外一种评价方式了。

这就说明,我对学生虽然也希望平等对待,但在潜意识中,还存在着以学习和平时表现进行评判的误区。而且,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虽然也知道要进行发展性评价,但在具体操作中,还存在问题。

既然已经知道了自己存在的问题,那寻求解决对策也不是什么难事了。

第三,通过反思此类事件,寻求应对策略,提升自我

通过对自身存在问题的反思,使得我们较深层次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这时,我们就可以取寻求应对策略,并进行改进,从而提升自己。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至少,当我们再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我们“有备而来”,就不会犯类似错误了。

比如,我刚担任班主任时,经常出现学生顶撞我的事件,让我很是头疼,也很遗憾。于是,我进行反思,寻找学生顶撞老师的成因,并从自身存在的问题出发,寻求解决对策。最后,还写了一篇文章《高中生顶撞老师寻根及对策》,在《中国教师报》发表。而由于经过这样的反思,在后来的班主任工作中,从未出现学生顶撞我的事件。

同时,在反思的过程中,我们的反思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2、经常反思那些自己感觉成功的教育案例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也有很多值得自己欣慰的成功的案例。这类案例常常带给我们愉悦的心情和前进的动力。可有时,它也是我们从优秀到卓越的最大障碍!

很多优秀教师,之所以无法更加优秀,无法从优秀到卓越,就是因为沉浸在成功中,没有从成功中寻求更深层次的内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从一个成功到另一个成功,最终从优秀到卓越。

具体来说,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思那些自己认为成功的案例:

第一,自己感觉哪些地方是成功的?

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班主任工作中,常常也会有成功的案例。自己感觉是成功的教育了学生,或成功地完成了某项教学任务。可如果让我们具体说说哪些地方是成功的,我们又似乎说不出所以然。

所以,多思考到底哪些地方是成功的,才有可能正确总结出成功的经验。

比如,我觉得我的某节课上的很成功。那我就要反思,结果可能会发现,我引入的时候很成功,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或者,我在过渡时,让学生有了疑问,学生想要解决自己的疑问,继而展开讨论,进行新的内容的教学。或者,我的例题非常典型,学生通过例题,巩固了知识,提高了能力,等等。

第二,为什么会成功?

其实,当我们搞清楚了成功的地方,也就知道了成功的原因。只有知道了为什么成功,我们才能总结成功的经验,使自己有所提升。

很多教师,包括我自己,很多时候,在总结成功经验时,往往把成功简单归功为爱心的感化,自己的坚持等等。这样的经验总结,很多都是千篇一律,没有科学性可言的。教师的工作,也是一种需要科学精神的工作。

比如,在最近的问题学生转化过程中,对于我班的宋某的转化我感觉比较成功。反思成功的地方和原因,我发现,首先,我没有和他对立起来,而是站在他

12 的角度,切身体会他的处境;其次,我抓住了几个比较好的时机,表扬了他的闪光点;再次,我以合理的方式指出了他存在的问题,并和他一起寻求解决的办法;最后,我在和他的家长的配合上,取得了成功,他的家长也改变了一些不正确的做法。这么一分析,就有点头头是道的感觉,也有点豁然开朗的意思。

反思了成功的原因,我们就可以进行经验推广了。但要明确,在这里适用,在其他地方是否也适用。

第三,同样的方法,在其他地方会不会成功?

我们经常会发现,有很多别人的先进经验,我们用的时候,却起不到好的效果。同样,我们自己的经验,能不能在其他案例中使用,也是应该反思的。 比如说,有的学生,我们抓住闪光点表扬之后,他的积极性非常高。可有的同学,面对我们的表扬,无动于衷。

第四,如何把成功的经验和理论联系起来?

3、对照榜样反思自己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三、坚持写作

杰出的英国哲学家、文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曾写道:“阅读是人学问渊博,讨论使人反应敏捷,写作使人思考准确。”同时,我觉得写作的过程,也是积累的过程。

所以,教师应该善于积累,让自己不断提高。而且,我觉得,只要愿意写,每一位教师都能成为高产作家。每一天的教育教学中的事,写一些,就是一篇文章。每一位学生的事情,写一写,也是一篇文章。

1、写什么

很多教师,都有写作的愿望,可当静下心来,准备写写什么的时候,却不知道该从哪下笔。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去写,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写读书笔记

我们要坚持读书,读完一部分内容之后,一般都有很多感想。这个时候,把它写下来,不仅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而且,对我们阅读的效果,也有很大的提升,可谓一举两得。

第二,写反思笔记

经常进行反思的重要性及具体做法,我在前文已经叙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此,我要说的是,写反思笔记除了可以提高反思的效果之外,还可以积累。当我们坚持写反思笔记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的思路变得清晰了,我们的思考和认识也更加深刻了。同时,一段时间后,会发现,原来自己真的很了不起,已经写了几万字的反思笔记了。再翻阅时,有的反思笔记,可以提醒我们;有的反思笔记,可以鼓励我们;有些则可以简单修改后投稿,发表。

这样,我们的反思效果将得到了延伸。

第三,写教育学案例及案例分析

很多教师,觉得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是主业,教学研究是不务正业,写论文、靠论文考评时加分更是不务正业中的不务正业。我在刚开始的时候也有这样的认识,可读了张先华老师的一篇文章后才发现,“教育教学研究是从教书匠到教育家的必由之路”。

所以,要进行教育教学研究,要撰写教育教学案例,要对案例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第四,写工作日志

13 其实,很多企业都在写工作日志。写工作日志的好处,我觉得,一是可以记录自己的工作业绩;二是可以起到备忘的作用;三是可以使自己的工作流程得到优化。

当我们把每天要做的,和已经做了的事情记录下来之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就会发现很多自己平时忽略的东西。首先,可能会发现自己每天都做了一下没有必要去做的事情。其次,可能会发现有很多重要的事情没有做。

第五,写自己的随想

每天,我们很学生之间,都有很多故事发生。每天,我们也都有不同的感想。当我们把这些都写下来的时候,可能就是宝贵的经验,还有可能上升为理论。

第六,写教育时评

针对国家或地区的某些教育事件,某些政策法规,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当我们再读到他人的见解时,对照自己的想法,可以多方面、多角度的认识这些事件和法规。这样,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也可以看看自己的见解和别人有什么差距。

第七,写教育教学论文

教师,处在教学第一线,一定要进行教学研究。而进行教学研究的时候,必然会有一些结论。当我们把这些写下来的时候,也就形成了教育教学论文。

2、通过哪些方式写作

教师的工作很忙,很少有专门的时间用来写作。所以,我们要利用合理的方式进行写作,才能写出较多有质量的东西。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进行写作。

第一,通过博客写作

现在电脑和网络比较普及,学校教师基本上都能很方便地上网。每天将自己的一些感受、想法写下来,是很方便的。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就能写出很多东西。进行整理,就能总结出有价值的东西。即便是整理不出有价值的东西,对于自己的写作习惯的养成和心理的调适,也是很有帮助的。

第二,通过论坛写作

我们也可以通过网络论坛,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论坛的好处是可以看到别人的意见,从而使自己的观点更加严密,使自己的眼界更加开阔。

第三,设立专门的反思记录本

有时,我们不想将自己的一些反思写在网络。这时,设立专门的反思记录本,就很有必要。

第四,随身携带小记事本

年轻干部成长规律范文第3篇

无意之中,看见马路边三三两两的孩子,行色匆匆。他们或挎着书包,或提着画夹,或背着乐器,他们这是去干什么?今天是周末啊?出于好奇,我跟在了他们后边。

孩子们年龄不等,大的十四五岁,小的应该还不到十岁。他们走路的姿势,完全没有我想象中的孩子的雀跃,在我的印象中,他们走起路来,应该是东张西望的,追逐嬉戏的,用他们的小脚在自己人生的小路上画着优美的弧线,因为孩子的生命是自由的,快乐的,无忧无虑的……

可是眼前没有,孩子们的脸低沉着,略显忧郁的眼神写满了疲惫。孩子们陆陆续续走进了一幢旧楼,里面两间屋子已经有不少孩子围坐在几张大桌子四周。一个个展开书本,或作冥思苦想状,或为埋头钻研型,或写或画的,东倒西歪的,像一个个小夫子;门内两位年轻的老师在不停地巡回,时而驻足凝视,时而指指点点;斑驳的墙壁上,挂着一块简易的木制黑板,上面画着几个几何图形;楼梯口,聚集着三五成群的孩子家长,他们谈笑风生,充满希望地描绘着孩子们的未来——原来如此!

我迅速地离开,眼前的一切让我感到怪异,感到迷茫。我不明白,这些原本应该在课堂上可以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要花钱到这里来补习。那么,学生的课堂到底是做什么的?这样下去,学生们的休息时间如何保证?他们玩耍的时间呢?要知道,他们还仅仅是十几岁甚至十岁不到的孩子啊!是谁剥夺了他们玩耍的权利,却不得不在这里经受着枯燥无趣的知识的轰炸,他们以后漫长的学习征途上,又如何提得起学习的兴趣?

我不知道,眼前的这些孩子,他们是知识的消费者,还是知识的受害者,但是从他们略显忧郁的带着疲惫的眼神里,我敢肯定,他们绝对不是教育的享受者……

一位退休的老教师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告别了忙碌喧闹的校园,离开了生动活泼的孩子们,冷静地回味32年的从教生涯,特别是从事班主任工作的30年往事,常常因自己充当了‘隐形杀手’而深感愧疚:学生成绩平平,却迷上象棋、围棋的烧之;读背课文无兴趣,却喜欢读小说看小人书的撕之;……被我没收的沙包、陀螺等玩具满满地装了两纸箱,许多风筝的翅膀被我折损的再也飞不起来了。我武断的认为这些学生‘不务正业’。……只会玩的张兵,长大后‘玩’成了汽车改装厂的厂长。在欢度元旦之际,他给我寄来了贺卡,还寄来了一个汽车模型,这模型不仅有四个轮子,而且还有两只翅膀,让我久久难以平静……”

我们需要改变我们看待儿童世界的眼光,面对纯洁、无比脆弱而又充满好奇和生命活力的孩子,我们该如何在当今的教育大背景下,还他们一个本色的童年,既保存孩子美好的天性,又使其得到最初的发展动力?但无可讳言的是,在儿童教育中,我们——教师和家长,或多或少,有意无意地充当了扼杀孩子天性的“隐形杀手”。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书中发出了惊世控告:“一个儿童之所以不能正常地发育和成长,主要是因为受到了成年人的压抑!”

——振聋发聩的呼吁!

当今社会赋予了成年人一种“庄严”的使命,即“他们有权决定孩子的教育与发展”。在与孩子打交道的过程中,他们变得自私自利,变得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与孩子有关的一切,他们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判断孩子的行为是否正确,他们只用自己的标尺来衡量孩子的善恶美丑。”他们只会从功利的层面来指导孩子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

有人说,孩子的希望不是毁在自己的手里,而是毁在成年人的手里。我不知道这句话的分量有多重。但我想用一个事实来证明,当孩子无法达到我们成年人所谓的标准时,我们是不是就此选择了放弃?我们选择了放弃,孩子还有什么理由坚持?课堂上,看着坐在教室两旁甚至犄角旮旯里无所事事的孩子们,我的心在战栗,“学会放弃”似乎成了他们唯一的选择!在他们看来,能够考上重点中学的毕竟是少数,“我”绝对不会成为其中之一。既然如此,“我”又何必坚持?

如果,把我们今天的教育用一句话来概括,那仍然是“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而这种教育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培养失败者的教育,即让大多数受教育者成为失败者,让他们怀着灰溜溜的心情走向社会,走向自己未来的人生,有的甚至走向绝路。

据统计,一个孩子在九年的义务教育中,要接受几百次的各类考试,按照多数学校的习惯做法,考试成绩是要进行张榜公布的(尽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是禁止类似的做法的),我想,作为年幼的孩子,印象最深刻的应该不仅仅是自己的考试名次,对更多的孩子来说,恐怕是面对成绩差时的那种特殊氛围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蛮横的羞辱,然而这种羞辱却又显得那么貌似公平、文明乃至关心。试想,当我们的孩子在学校里受到这样的羞辱或打击时,他们是如何地战战兢兢,他们稚嫩的心灵如何承受得了这份恐惧?

那天下班回家,儿子告诉我:“爸,我这次期中考试考得不好,在我们班排到第九名。不过您放心,下次我肯定会考好的!”我心中一痛,不是因为儿子的考试成绩,而是因为儿子的那一句承诺。儿子还算是一个优秀的学生,在他的学习上,我没有给他施加任何压力。但是我不明白,面对这已经相当不错的成绩,儿子为什么仍不满足?是谁给他施加了这样的压力?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一时的分数高低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如果要问对孩子来说什么最重要?那也应该首推健全的人格,如浓厚的兴趣,坚强的自信等等,这才是真正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因素。

而事实怎样呢?据一项最新的全国性统计调查显示,当问及“你现在最关心的哪些事情时”,82.7%的小学生和86.4%的中学生回答是“学习成绩”,46.1%的小学生和56.4%的中学生回答是“升学”。

可怜的孩子,在日趋激烈的考试竞争和升学压力面前,他们失去了什么?浓厚的学习兴趣,诚实童真的性格,天真烂漫的笑声……生命是什么?生命原本应该是生机勃发,是创意无限;生命是童年的欢乐,少年的轻狂,青春的灿烂……而今,却有多少年轻的生命在前赴后继地被异化的教育摧残着。

“吃过午饭,我早早地进了教室。发现几个学生在嬉戏打闹,大部分学生面前摊着数学作业,在埋头苦思。训斥了几句后用最快的速度讲评了作业,学生还没订正好,英语老师就在门口探了一下头,原来中午读英语的时间到了,我只好让步。读完英语我走出教室,又和捧着考卷阴沉着脸的数学老师打个照面。这时,我突然发现,整个校园冷冷清清的,只有教室里整齐的英语朗读声告诉我,原来这里是学校!”这是一位中学的班主任老师的一篇日记。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分数”,压得多少孩子透不过气来;升学的压力,让多少孩子失去了自由和欢乐?回想起我的童年,翻跟斗、跳皮筋;爬山峦,摘野果;捉螃蟹,钓鱼虾;……就连回家打猪草也掺合着游戏,附带着笑声,清苦的生活并没有扼杀我们的快乐,时至今日,这些都成为我记忆中最宝贵的珍藏;而我们现在的孩子,吃穿不愁了,见多识广了,可为什么却再难听到他们天真无邪的笑声?

曾经听到楼下两个玩耍的小学生的一段对话:——

“作业做完了吗?”

“老师的做完了,爸爸妈妈的还没做!”

“你妈给你留了几张?”

“不多,奥数语文一样一张。”

“那咱快回去吧,我爸妈留的多!”

孩子们玩耍的权利就这样被剥夺了,结果是——他们可能终身都不会玩耍了。呆呆的,没有了作业的时候,就像陕北疲倦之极的农民样,只想什么也不干,“坐一天!”朋友们,试想一下,一个原本天真烂漫的孩子,什么也不干,呆呆地坐一天,那意味着什么?

当今社会,比较盛行这样一句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起跑线是什么?初中?小学?幼儿园?当然是越早越好,——最好从胎教开始!曾听过这样一个论调:“你给孩子一个童年,孩子就会亏欠你一个未来!”难道失去童年,就一定会有期许的未来?难道我们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拼个输赢?

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堂。教育,就是让每个孩子在属于自己的天堂里焕发生命的光彩。生命的光彩,在于生命独立自由的天性。适应并促进生命的成长,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教育的任务就是让孩子觉悟生命的尊贵,体验生命交流的愉悦,收获生命成长的幸福。

当年,鲁迅、蔡元培等文化先驱发现中国孩子照片上的眼睛是呆滞的、无光泽的,于是发出了“拯救孩子”的呐喊。孩子呆滞、无光泽的眼神折射出的是当时社会的迂腐和衰败,“拯救孩子”就是“拯救社会”。而今,我们的孩子,眼神虽然不再呆滞,但我们却从中看出了疲倦,看出了成人的世故与狡黠,这不能不让人感到惊讶、恐惧,甚至悲哀。我们需要改变儿童看世界的眼光,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在对儿童的教育中,我们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太多的误区,这些误区的产生,严重违背了儿童身心的发展规律,制约了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给他们造成了极大地心灵伤害。

“童年,是生命自然天性保存的最完美的阶段。它蕴含着生命发展的种种可能的奇迹,它是整个生命进化历程的缩影。”

生命,就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教育,同样有它的规律,但尊重生命成长的规律,才是真正的教育规律。

年轻干部成长规律范文第4篇

一、越城区年轻后备干部现状分析

(一)基本情况分析

×年经过笔试、考察,层层筛选,我区共选拔出名区管副科级后备干部。截止××年月,已有人被提拔到科级领导干部岗位,另外有人被调到市级机关工作(其中人为原区土地管理与村镇建设局人员整建制转出)。

减去××年年龄超限(周岁)的人,现有名副科级后备干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年龄结构比较合理,名副科级后备干部的平均年龄为周岁,最年轻的周岁,其中周岁及以下人,占;周岁人,占;周岁人,占,并且各个年龄人数分布比较平均(详见表)。二是文化程度整体较高。人的学历均为大专及以上,其中本科学历人,占(其中人为全日制本科学历);大专学历人,占。三是性别比例比较特别。与我区女性领导干部比例较类似,后备干部中女性有人,占,体现出较强的城区特色。四是政治素质普遍较高。人中,中共党员人,占;民主党派人,占;群众人,占。五是身份不限,其中行政编制人,占;事业编制人,占;其他人,占。六是专业门类比较齐全。其中学经济类专业的人,工程技术类专业的人,管理类专业的人,法律专业的人,其他专业的人,分别占后备干部总数的、、、、。其中大多数人都拥有两个以上专业的学历证书。另外,有近人在各自部门担任着中层职务,已成为各自部门的业务骨干 。 。

四是定期调整充实。为了推进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保持后备干部队伍充足的数量和合理的结构,我们对后备干部的配备比例、资格条件、选拔程序和管理办法都做出了具体规定,通过组织实施,在近两年的干部调整中,一批优秀的后备干部脱颖而出,被选拔到领导岗位。今年,我们又对后备干部队伍重新进行了一次调整。在坚持标准、严格程序的基础上,充分体现新的人才衡量标准,对于比较优秀的、可列为近期培养目标的人选,在年龄、学历、级别等方面做了适当放宽,使后备干部队伍保持了充足的数量、合理的结构和较高的素质。

另外,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中暂时不能提拔使用的优秀年轻干部,如符合后备干部条件,我们也按照规定程序列入相应的后备干部名单。

通过公开选拔、民主推考、竞争上岗等方式,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真正达到“挖掘一批、掌握一批、储备一批”的目的。

(二)培养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后备干部是干部补充的主要渠道,对这些干部进行针对性的培养至关重要。培养后备干部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后备干部的政治素质、领导能力和工作水平,充分发挥其潜在素质和能力,使之不断成熟,逐步具备未来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政治素质和管理能力。近几年来,我们不断摸索创新,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开展对后备干部的培养。

一是建立了“三三”制培训模式。通过由组织部举办培训班,对新上岗的副科级领导干部采用“三三制”培训方式进行上岗培训。所谓“三三制”,即培训时间为三个月,培训过程分个别调研、集中授课、分组研讨三个阶段。由于时间安排上灵活合理、内容安排上紧贴实际,集体授课到课率高,调研文章质量较高,第一期培训班的部分优秀调研文章我们已经汇编成册,一些文章得到区领导的肯定,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是探索确立了军事化集训模式。通过为期一周的封闭式军事化集训,认真计划集训内容,充分利用军事训练、自学理论、专家讲课、小组讨论、中心发言等多种形式,使每位参训后备干部的意志品质得到进一步磨练,纪律观念得到进一步增强,协作精神得到进一步提高,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丰富。在受训干部的带动下,全区年轻干部中营造出了一种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不少未参加第一批集训的后备干部在第二批集训前都能踊跃报名。

三是注重实践锻炼。通过实践锻炼,全面提高后备干部在关键岗位和艰苦环境中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按照“拾遗补缺、全面发展”的原则,采取“三个一批”的方式,每年有计划地选派一定数量的后备干部,加强实践锻炼。一批到区重要部门参加区中心工作和阶段性的重点工作进行实践锻炼;一批到组织、信访等重点部门、重要岗位实践锻炼;一批到街道、镇、村等基层单位挂职锻炼。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培养锻炼,使后备干部锻炼有机会、成长有条件,不断提高组织领导能力、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提高他们的意志、品质、群众工作能力和全局意识。

四是开展“委托”培养。由于组织部人手少,精力有限,为防止出现日常培养的“真空”,我们主要通过委托各业务部门的方式,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借各部门(单位)之力对分散在各部门的后备干部开展分类管理与日常培养。

(三)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越城区机构恢复以来,经过不懈努力,我区的年轻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有:

一是选拔标准的科学性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如何实现选拔的科学性一直是个难题。因为每一种选拔方式都不可能十全十美,都有其优缺点。如目前普遍采用的先笔试后考察有其标准划

一、便于筛选的优点,但也有其弊端,一是通过一张试卷难以较全面地了解一名干部的知识储备;二是客观题居多的笔试很难反应出干部的特长,容易使部分有专长的优秀人才在第一关即被淘汰出局,无缘考察关;三是通过试卷不能反应出人的能力,等等。

二是培养措施的针对性仍有待进一步增强。“因材施教”是我国教育思想的精华,所谓“夫子教人,各因其材”,这是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创造的重要教学方法和原则,同时也是组织部门培养后备干部的重要方法与原则之一。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种种原因,仍然存在集中性教育居多,小班化培养不足的现象,很难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难以达到教育培训成果的最大化。

三是选拔培养的系统性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年轻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上,我们虽然形成了一定的程序、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部门人手少、精力有限、经费不足等客观因素制约,使得培养工作的系统性不够,甚至一些年初制定的计划也无法执行。另外,由于培训计划只是在少数人想法的基础上形成的,缺乏专家与群众的参与,造成针对性不足,科学性不够,缺乏系统性。

三、新时期年轻后备干部选拔培养模式探索

(一)基本原则

作为组织部门选拔年轻后备干部,必须坚持如下原则,一是党管干部原则;二是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三是群众公认、注重实绩原则;四是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五是数量适宜、结构合理原则;六是注重发展潜力、重视培养提高原则;七是备用结合、动态管理原则;八是服从工作大局,统一调配使用。

(二)加强年轻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培养和选拔年轻干部,努力造就一大批能担当重任的优秀领导人才,是摆在各级党组织面前的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从实践中我们感到,传统的选人用人观念仍是培养选拔年轻干部的主要障碍。对此,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培养和选拔青年干部做为一项长期战略任务,进一步抓紧抓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组织保证。其中,我们认为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要总揽全局,着眼未来,规划建设一支精干的后备干部队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各类各样的领导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后备干部队伍,是保持领导干部队伍充满活力的根本保证。因此,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有意识、有计划、有组织、全方位地进行选拔和培养。一要科学预测,合理规划。要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客观要求,对各层次、各行业领导干部队伍逐一排队分析,调查预测,确定后备干部总数,建立一支以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党政后备干部为主线,以不同类别的专业人才为补充的后备干部队伍。二要建立后备干部人才库。在门类构成中,既有党政领导型人才,又有经济管理型人才;在层次构成中,既要有科级后备人才,还要有股级以下初级后备人才;在梯次构成中,既有近期即可顶上去的较为成熟的“应用型”领导人才,又有面向远期的“储备型”人才。三要及时补充,保证质量。为了使后备干部队伍起点高、质量好,必须定期对后备干部进行筛选,有进有出,滚动管理,使后备干部队伍始终保持数量足、结构好、活力强。

年轻干部成长规律范文第5篇

周正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年轻干部要承担起事业重任,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关、事业观,做到忠诚党的事业、心系人民群众、专心做好工作、不断完善自己。习近平同志曾在2009年出席全国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座谈会时强调:做好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必须加强年轻干部的党性修养。要加强年轻干部的道德修养,引导他们珍重人格、珍爱声誉、珍惜形象,增强道德责任感,常修为政之德。李源潮同志在与第30期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座谈时指出: 目前有些年轻干部在生活和工作中,却存在急功近利、好高骛远的浮躁心理,致使其人生观、价值观脱离正轨,责任心、上进心变得扭曲,工作作风漂浮、华而不实。在培养年轻干部时,要在提升素养、提高能力、锤炼品行上下功夫,促其健康成长。

这些要求,揭示了当代年轻干部成长进步的规律。年轻干部在人生道路上,很容易受周围环境、世俗偏见及自身因素的影响,出现浮躁,产生偏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克服浮躁、纠正偏差,进行自我修炼,不断自我完善。

第一项修炼:理想。

人生之路,是一条比其他任何路都复杂的路:有坦途,也有悬崖;有平川,也有险滩;有直道,也有岔口。柳青曾在《创业史》中告诉人们:“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现在年轻干部面临的选择很多。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选择,贪图享受与艰苦奋斗的选择,养尊处优与勤于奉献的选择,两极都像磁铁一样吸引着你。而选择的过程,也是检测理想信念砝码、辨别人生方向的过程。选择了舒适,也就选择了平庸;选择了喧嚣,也就选择了浮华;选择了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了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年轻干部应当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楷模,以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选择,矢志追求高洁,放胆磨砺人生,勇做搏击者、奋进者、开拓者。“世之奇伟、瑰丽、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非有志者所能至焉。”“要奋斗,就会有艰辛,艰辛孕育着新的发展。”这些话,可作为年轻干部选择人生目标的警训。

理想是前进的灯塔,是人生的航标,是奋斗的动力。有了理想,就会始终保持奋斗的激情,就会不断地激发出自己最大的潜能。作为一个年轻干部,应该树立远大理想,并矢志不移、尽心竭力地为之奋斗。正如温总理在勉励北大山鹰社的同学们所说的要“人比山高、志比天高”。要自觉把个人的理想与党和人民的事业,与社会的需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自己建立更高追求、更高标准。老子曾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年轻干部只有把远大的理想落实在每一天的具体行动当中,落实到每一件具体的事情上,才能不断地接近自己的理想。要把远大志向和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克服浮躁心理,沉得下身、静得下心,从小事做起,以小见大,以小成大,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透,用心干好本职工作的每一件事,积小流成江河,积跬步至千里。

第二项修炼:民心。

年轻人要树立正确的群众观。树立群众观念,不仅是工作方法问题,更是立场问题、世界观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是不是有群众观念,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是否关心群众的疾苦。古代一些开明的政治家都懂得,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作为共产党的干部,来自人民,服务人民,更要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时刻关心群众的生活、群众的情绪、群众的利益。要增强群众观念,必须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一个对群众缺乏感情的人,不可能真正关心群众疾苦。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一大法宝。毛泽东深明“得民心者得天下”,在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时,提出了六个注意,一是上门板,二是捆铺草,三是说话和气,四是买卖公平,五是借东西要还,六是损坏东西要赔。毋庸臵疑,这是把老百姓放在首位的表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苏联共产党在拥有20万党员的时候,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拥有200万党员的时候,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在拥有2000万党员的时候,却苏共解散、苏联解体,出现了亡党亡国的惨痛景象。苏联社会科学院的做的一项问卷调查能充分解释苏联解体的原因,被调查者认为苏共仍然能够代表工人的占4%,认为代表全体人民的占7%,认为代表全体党员的也只占11%,而认为代表党的官僚、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的,达到了85%。对于年轻干部来说,既要学习共产党的成功经验,还要吸取前苏联的亡党亡国教训,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密切联系群众。

第三项修炼:立德。

古语云,论德而定次,量能而受官。古语又云,取士之道,当以德行为先。品德是人格之本。高尚品德是无价之宝。金钱买不来高尚品德,权力换不来高尚品德,邪恶压不住高尚品德。而且,越是在金钱和权力面前,越是在邪恶猖獗的时候,高尚品德越是闪光,越是具有不可战胜的力量。在今天,高尚品德就是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的道德规范。所以,推崇高尚的人格,年轻干部应当首先坚持党性锻炼,坚持世界观的改造,按照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规范的要求,铸就高尚的品德。高尚品德的显著特征是襟怀坦白,大公无私,言行一致,核心是全心全意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大凡干部,手中往往掌握着一定的权力。年轻干部应当懂得,权力的行使是以坚持真理为依托的。真理能否在你身上显现光亮,又与你的人格密切相关。同样一句饱含真理的话,由于讲话者的人格状况不同,讲出来以后的效果就大不相同。当前,年轻干部加强人格修养,重在努力做到无自私自利之心,万事出以公心,正确对待权力,正确对待同志,正确对待群众。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年轻干部应当既增强适应能力,又增强抵抗能力。应学会于尘嚣中辟一隅,采撷闹中之静谧,保持高洁的操行和纯朴的情感,使自己的实际行为与道德认识相一致;应学会“慎独”,工于自省,不为灯红酒绿所折腰。只有时时处处管住自己,才不会流入庸俗,流入堕落,流入卑污,才能以人格的巨大力量为党赢得人心,赢得事业的成就。

第四项修炼:学习。

圣贤由学而成,道德由学而进,才能由学而得。学习是人的毕生追求。蓄之久者发必雄,思之熟者行必达。树立新观念,实现新跨越,靠重新学习;掌握新本领,提高新技能,靠长期学习;立德增智修身,提高党性修养,靠终身学习。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情况是在不断地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情况,就得学习。”他还说,“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同志号召全党学习、学习、再学习,强调讲学习、将政治、讲正气。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集体学习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下来,使以学兴党、以学资政成为我党治党治国的鲜明特色。在每隔几年就全面更新一次知识的现代,学习更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作为年轻干部,要充分深刻认识知识的重要性,常怀“本领恐慌”,常感“能力危机”,常找自身差距,把学习作为一种陪伴终生的修炼,使自己得到不断的充实和提高。唯书有色,艳于西子,唯书有华,秀于百卉,年轻干部要向书本学习;耳闻之不如目睹之,目睹之不如实践之,年轻干部要向实践学习。

第五项修炼:创新。

江泽民曾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任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归根到底都与创新密切相关。创新是对真理的发展,没有创新,我们就失去了追寻真知的可能;创新是对实践的推进,没有创新,我们就不能在变化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位臵。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年轻干部创新意识的修炼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求知欲。学而创,创而学这是创新的根本途径。年轻人要具备勤奋求知精神,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才能在自主创新中发挥生力军作用。其次,好奇欲。将蒙昧时期的好奇心向求知时期的好奇心转化,这是坚持、发展好奇心的重要环节。要对自己接触到的现象保持旺盛的好奇心,要敢于在新奇的现象面前提出问题,不要怕问题简单,不要怕被人耻笑。第三,创造欲。不满足于现成的思想、观点、方法及物体的质量、功用,要经常思考如何在原有基础上创新发明、推陈出新,大脑里经常有“能否换个角度看问题?有没有更简捷有效的方法和途径”等问题盘旋。第四,质疑欲。“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促使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因此,要大胆质疑,提出问题是取得知识的先导,只有提出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从而认识才能前进。

第六项修炼:求实。

《荀子》有句话,“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衡量一个年轻干部作风的优劣,不能仅听其言,还要察其行,更要观其果。古人云:“成大事者必有大境界”。大凡成功者都是因为长期默默无闻地全心投入自己的事业,厚积薄发,最终才功成名就。具有求实精神的人,都是事业的勤奋耕耘者,理想的执着实践者,人生的积极开拓者,人类的佼佼者。无论是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国家的兴旺和发达,还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这些具有求实精神的人。可以说,古今中外,没有一项科学发明不源于求实,没有一个国家富强不赖于求实,没有一个企业发展不益于求实,也没有一个伟人、

名人不精于求实。只有愈来愈多的人发扬铁人那种孜孜不倦的求实精神,才能拯救国家和民族、拯救事业和人生。年轻干部要健康成长,就要不断提升自我素养,克服浮躁心理,始终保持“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受宠不惊,受冷不冰”的良好心态。“能力不足的危险”是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中的“四个危险”之一, 新形势下,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我们年轻干部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各种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我们要主动勇于“接地气”。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广大年轻干部要自觉到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关键岗位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增长才干。年轻干部去基层“接地气”必不可少,经过基层历练屹立不倒、脱颖而出的年轻干部才能对未来的工作底气十足,才能抵御各类不良作风的腐蚀,才能肩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

年轻干部成长规律范文第6篇

落实培养选拔责任。做好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关键在党委。要书记抓,抓书记。要切实提高年轻干部培养选拔的认识,明确目标任务,采取可行措施,制定中长期规划和具体方案。比如以县级为例,可建立“百名优秀科级后备干部”和“百名优秀青年科级干部”人才库,实行动态管理。把年轻干部培养选拔作为各级党委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来抓,列为各级基层党建工作责任述职考核的重要内容,做到目标明确、任务具体、考核严格、奖惩分明。

打好培养选拔基础。针对年轻干部哪些方面最需要改进和提高的调查中,对群众有感情、作风上过得硬、一线锻炼三项占到了81.5%。因此,在年轻干部的选拔培养上要更加注重德才标准,更加注重从严管理,更加注重基层锻炼,更加注重群众公认。采用“上挂、下派、外转、内轮”的办法,增加经历,丰富阅历,提升能力。把最优秀、最有发展潜力的干部派往艰苦条件、困难环境、关键岗位锻炼。关心关爱年轻干部,开展谈心交心和心理疏导活动,建立定期走访和结对联系制度。

疏通“下”的渠道。落实从严管理干部的要求,严格执行问责制度,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干部。对不胜任现职的,进行诫勉谈话或组织调整;对不称职的,视具体情况分别作出免职、责令辞职、降职等组织处理。制定实施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办法,逐步做到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工作常态化、制度化。打破公务员单纯依靠晋职来解决待遇的传统,改变在乡镇不设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非领导职数的做法,推行晋职和晋级“双轨制”,让年老的干部乐意“让位”,给年轻干部空出位置、压上担子。既解决年轻干部成长“受堵”的问题,又增加了基层干部晋升的层级,激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上一篇:内容合作框架协议范文下一篇:能效对标分析工作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