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研究论文范文

2023-10-28

校本教研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提升农村学校校本教研的实效性,管理是关键。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使校本教研得到制度层面的保障,并在制度的约束和引领下,学校教师逐渐形成新的职业生活习惯,也就是要求教师在自发研究的状态下工作和生活。因此,用什么来“管”,怎么去“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全面理解校本教研制度的独特性

校本教研这项制度有它的独特性。一是常规性,校本教研已经是一项常规性制度,要求在学校经常遵守和履行这种制度;二是自发性,它要求学校或教师在没有任何外界强制、干预的条件下的自觉、自主行动,特别是要积极、主动参与校本教研活动,真正把校本教研活动过程当作是自己人生的一段幸福旅程;三是全员性,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它要求全体中小学教师都投入到校本教研工作中去,形成一种真实的、有效的、浓烈的“研究”氛围;四是灵活性,校本教研,既表现它的“规定性”,要求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参与活动,又表现它的“随意性”,要求教师“碰问必研”、“茶余饭后研”、“自由结对研”。正是由于校本教研制度的这种独特性,实施起来表现出了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在农村学校就显得更难了。

二、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与实施的策略和方法

面对这样的“农情”,我们该建立怎样的制度?又如何去评价?只有把“制度”和“评价”这两个问题解决好了,适应农村大多数教师的“胃口”了,农村校本教研这盘棋才能盘活,教师的专业水平也才能自觉、自发地得到提升与发展。

一是构建“一校两制”管理模式。“一校两制”就是一所学校,采取两种评价与管理制度。在构建校本教研管理制度总体思路上,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校而异。即:城镇与乡村学校有别,村小、完小与中心小学有别,规模小与规模大的学校有别,小学与中学有别。学校在具体制度建设上,要做到因人而宜,区别对待,即大龄教师要与年轻教师区别对待,能力强的教师要与能力弱的教师区别对待。做到“一校两制”或“一校多制”,不能用一把尺子去量原本就存在差别的教师群体。“一校两制”校本教研制度的管理模式的建立,要达到既能促进年轻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升与发展,又能满足大龄教师有“奔头”的心理取向。当然,不是所有学校在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方面都必须采取“一校两制”评价与管理办法,但是,在校本教研制度总体建设与评价方面,对不同类别和不同区域的学校是可以采取“一校两制”的评价与管理办法的。

二是推行“成功星级”评价模式。“成功星级”评价就是对教师在教研方面取得的成果实行终身享用制,并对教师一次次取得的成功用累积的办法,采取“星级”的形式进行管理与评价,鼓励教师一步步走向成功。也可以是对校本教研薄弱的学校实行“成功星级”管理与评价,激励学校或教师不断地去研究,去实践,去总结,去提高。学校为教师专业发展确定的近期或远期目标,是需要通过成果的一点一滴的积累、“星”的一级一级递进去实现的。对“星级”管理与评价标准的确定,要根据不同群体的教师,实施区别对待、量体裁衣、量力而行的原则。在确定评价标准时,还要考虑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只要是教师努力了,付出了,不管成功与否,都应该得到认可或肯定”。

三是开辟“研训一体”行为模式。校本教研的主体形式,一是培训学习,二是教育研讨。在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与制度的实施过程中,要强调“研训一体”的策略。“研”就是研究探讨校本教研制度应该建立怎样的制度,如何去建立这些制度等。“训”就是把这些制度放到实践中去检验,去考证。把“研”和“训”有效结合起来,反复验证校本教研制度在现实中的可行性与实效性,构建真正体现农村学校特点的校本教研管理制度体系。 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从内容上讲主要是两个方面的机制建设。一是教师教研的行为机制建设。这种行为机制应该是一套引领教师走向专家型的行为机制,最终成为具有丰富的教学智慧的教师,使他们真正体验到职业快感和生命价值。二是校本教研行动管理机制。在现实中,并不是每一位教师一开始都能自觉、自发地运用科学、规范的研究行为机制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和高效,需要依靠管理来促进、帮助和引领他们积极地投入到校本教研实践之中。我们只有把“教师研究的行为机制”和“学校管理的行动机制”用实践的方法来检验,并通过“研究—实践—再研究—再实践”的“研训一体”的行为管理模式运行,才能创建出“切合农情”的校本教研制度。

三、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与实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人性化管理原则。要求管理者与教师交朋友,让教师在学校有信任感,让教师做他们擅长、喜欢做的事情,多正面鼓励教师,帮助教师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在工作中尊重并采纳教师的意见,创造机会帮助教师学习成长等等。校本教研实施人性化管理,首先体现在制定文本制度的条款与实施时,应该考虑教师的基本需求、时间、精力、硬件条件、文化背景和教师的情感实际、生活实际,实行刚柔结合,使制度既表现出一种浓厚的亲和力又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震慑力;其次体现在制度的实施过程中,要经常走近教师,走进教师的内心世界,了解教师在做研究过程中的所想、所悟、所困,以共同研究为契机,做教师的知心朋友,改变以往对教师缺乏信任、监控为主的管理模式,倡导民主、和谐、积极进取的人性化管理。

可操作性原则。一是文本制度的构建要具有可操作性,制度文本的内容和指标要切实体现农村学校特点,贴近本校教师在研究方面表现的状况,利于兑现与实施;二是实施评价的指标确定要具有可操作性,文本制度的内容和指标要细化与量化,要便于实施评价,并能为广大农村学校校本教研实效性管理制度建设,提供一定的思考和借鉴。

科学性原则。制度的建设与实施要“体贴农情”,制度要能激发广大农村教师自觉参与校本教研,制度要能引领农村教师自发“走好幸福研究之路”。制度的建设与实施要“保持活力”,校本教研制度有其独特性,它既要求学校给教师一定的压力去实施这种制度,又要求教师自觉、自发地去遵守和履行这种制度。校本教研“文本制度的建立”和“文本制度的实施”的科学性,就是要保持“校本教研制度”在与学校其它“规章制度”同步实施过程中的活力,并赋予校本教研制度以可持续发展的顽强生命力。制度的建设与实施要“彰显生机”,学校要通过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营造浓厚的研究氛围,形成良好的研究风气。在学校里既要彰显个性化的研究特色,又要凸显团队的合作精神,促进教师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以此提升学校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体推进原则。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与实施要在各级各类学校全面整体推进,不留“教研死角”。在制度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既要保持优秀层面的不断发展,又要满足弱势对象的不断进取。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就是要用综合、系统的理念来指导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与实施工作,统筹兼顾,刚柔兼备,协调发展,形成管理合力,从而确保校本教研管理的整体效益。

实效性原则。坚持实效性原则就是通过有效的管理,最大限度地获得校本教研的效率、效益。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与实施追求的是用最小的精力,求得极大的回报。通过制度的建立與实施,要管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自觉性与主动性。坚决克服校本教研管理上的消极倦怠倾向和花哨应付的现象。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扎实、稳妥、创造性地加强校本教研管理,提高管理的实效性。

校本教研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研;网格教研;校本教研

【作者简介】马斌,江苏省教育厅(南京,210024)二级巡视员、教师工作处处长。

教研工作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国家、省、市、县、校五级教研工作体系”。学校教研是教研工作体系中最为基础、最为重要,同时又相对薄弱、易被忽视的一个环节。如何落实《意见》精神?本文试就以网格教研创新校本教研工作做些探讨。

一、网格教研:强化校本教研的瓶颈突破

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教师,提升教师水平关键在教研。《意见》指出“强化校本教研。校本教研要立足学校实际,以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探索新方法新技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为重点,着力增强教学设计的整体性、系统化,不断提高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水平”。学校教研的整体水平取决于每位教师的教研能力,但现实中想要实现学校教师人人教研,却面临诸多瓶颈,主要表现在:

校本教研缺乏有力的组织支撑。中小学运行组织大同小异,基本上是“三元”组织体系:一是学校行政机构,如办公室、教务处、总务处、科研处等;二是负责业务管理的级部,如高中各年级部、初中各年级部、小学各年级部等;三是学科教研组,如语文教研组、数学教研组等。其中后两者又存在各种关联。随着教育管理的加强和升学竞争的愈发激烈,“三元”中的學校行政机构、级部特别是毕业年级级部越来越被重视和强化,相对而言,学科教研组出现虚化、弱化、依附化的非专业化现象。教研组长只是扮演着召集人的角色;教师参与教研的意识不强,被动教研的现象比较普遍,能独立开展教学研究的教师少之又少。

教研工作缺少有效的专业方向。事实上,学校一直十分重视教研工作,不足之处往往是宏观要求多于具体指导,有目标少方向,在“要做”上很强调,但在“怎么做”“依靠什么做”上少指南。面向全体教师的泛泛要求、集体备课的基本样式和学科领袖个体主导的普遍样态,使得不少教师面对“要深化教学改革”“要加强教学研究”“要提高教学质量”等要求无所适从。教研缺少专业的方向性、路径感,制约了教师的有效教学研究。

教师教研缺少有为的动力意识。目前教师的教学研究内容缺少像医学卫生那样的学科专业细分,基础教育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教学研究缺少步步深入的指向。不少教师缺少职业目标感和专业方向感,不知道如何进行教研的困惑、教研高不可攀的错觉和不敢教研的心理,使广大教师开展教研的内在动力不足,学校主责、教师主体的教研工作仍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因此,强化校本教研,必须突破校本教研面临的瓶颈,改革创新,建立教师人人自觉教研、主动教研的载体和机制,真正实现以研立师,立德树人。

二、网格教研:构建学校全员教研的实践内涵

网格教研是一个原生概念,指学校通过网格化的教研组织建设,形成学校教师全员研究的教研生态。网格教研的建设主要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构建网格教研组织。网格教研组织是指在现有学校教研组基础上,根据教学需要,设立各种网格教育研究所(学校层面可设教育研究院),所内设若干研究室,室内设若干研究组,组内有若干研究成员,形成所→室→组→员的网格教研格局。网格教研组织为学校内设组织,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学科类,这是学校网格教研的主体,根据学科内在规律特别是学生学科学习的关键能力,有计划地设立学科教研组织。二是方法类,如信息技术教育、一般教学方法、学科教学方法、各科阅读等教研组织。三是专题类,如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学生转化、留守儿童学习、教研研究、考试研究等教研组织。四是特色类,如围绕学校历史传统、名家圣贤精神、特色项目建设等设立相应研究组织。网格教研组织的设置体系可见图1。

明确网格教研任务模块。围绕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专业发展、学科建设、破解难题等针对性地设置教研组织,确定各种教研任务模块。一是基于学科学习能力的研究。以语文学科为例,根据网格教研的设计,将语文教研组改设为语文教育研究所;根据语文学习“听说读写”能力细分,所内可设相应的阅读研究室、写作研究室、背诵研究室等;写作研究室又可根据作文“字、词、句、章、语、修、逻、文”的能力要求,设立主题立意组、逻辑结构组、语言运用组、标点符号组等;根据组内人员和需求情况,再进行分工,如语言运用组中,分别有人负责词性、修辞、语法等方面的研究,甚至可将词性分为动词、形容词等进行专门研究。二是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如数学教育研究所可根据数学抽象、直观想象、数学建模、数学计算、数据分析、推理能力等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建立相应的研究室,室内设组设员。三是基于各学科通用素养的研究。比如,批判性、创造性思维与解决问题、会学习爱学习等基础素养,自信、热情、创造欲望、学习欲望、学习主动性、责任感、对失败的态度、活力等学习心理素养,都可以专门设立研究室进行研究。四是基于教书育人环节的研究。如通过所内设室,分别对课程、教学、作业、考试、评价等进行研究,作业研究室中可设作业设计组、作业方式组、作业调控组等进行专门研究。五是基于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研究。如围绕学生参加面试所需要的心理素质、行为礼仪、思维品质、逻辑表达、应变能力、思想方法、社会视野等设立研究室展开研究。六是基于全学科阅读的研究。学科阅读是学校教研中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如数学阅读,随着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升阶,数学符号、数学图形、数学定理越来越多,逻辑思考的体系越来越庞大、越来越严密,对学生的数学阅读要求越来越高。学科阅读越来越成为决定学生学科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不仅要让学生读懂学科的语言,更要让不同学生读懂不同学科语言。全学科阅读应成为研究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

匹配网格教研岗位。网格教研就是要人人教研,各就各位,努力探索自己的一方教育天空。在人员配置上,要做到“三突出”:一是突出人员互选,由校长选聘所长,由所长选聘各室主任,由室主任选聘各组长,由组长选聘各组成员。二是突出用人所长,根据各人的专业、特长、兴趣、志向确定“格位”,便于早出、多出成果。三是突出人人参与,努力使学校全体教师都能加入各个所、室、组,做到每个网格教研问题都有教研“哨兵”对症下药,以“个体研究+群体智慧”,开创学校人人教研、事事教研、处处教研、时时教研的崭新格局。

开展网格专业活动。团队在活动,动了即活。网格教研体系建立后要开展专业活动。为此,学校一要重视和鼓励不同“格位”的教师自觉投入、自由研究、自主活动;二要根据所、室、组、员的职责定位和研究内容,广泛搜集各地相关研究领域的高校教授、科研人员和同行专家等的资源,建立广泛的校内外联系;三要定期开展“格主”交流、沙龙,集思广益,不断提升教研水平,充分发挥每位“格主”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完善网格教研机制。一是形成自上而下的教研要求与自下而上的问题会诊模式。医生喜攻顽疾、教师害怕顽童,要通过将班级难题和矛盾层层上传的办法,由所长反馈到学校,由不同学科名师一起“坐堂会诊”,避免当下班主任或教师个人与个别学生“一对一”“博弈”易产生冲突的情况,化解和减少教师的工作负担。二是将每位教师网格教研的成果作为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三是树立自主研究就是自我研修的学习理念,学校可从教师培训经费中安排相关费用到所、室、组,支持教师的网格教研活动。

三、网格教研:彰显高质量发展的变革意义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门学科,就要掌握这门学科的基本结构。”网格教研是一个创造,改变了校本教研的基本结构,促使每位教师把教研作为优化教学的一门学科来建、一门学问来做,进而推动教学高质量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全员研究体现校本教研责任主体。网格教研真正做到教研问题到“格”,每位教师都是问题的“格主”,都有一格教研的“責任田”,真正落实了校本教研的主体地位,使学校更像是一个村庄,村庄里农民专心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等待获得一个好收成。教师人人可从专业能力、教学方法、教育质量等方面不断精进,结合教学实践,心无旁骛地专注自己的研究,站好解决问题之岗。

错位发展激励教师铸造个人品牌。人人都是向上的。每位教师都希望有自己的职业目标和专业发展:成为更好的教师、更高职称的教师、更有名望的教师等。通过网格教研,提升了教研的专业地位,每位教师的专长都获得尊重,每个人的成果都得到凸显。教师在日常工作的同时,聚焦研究的切口不大,负担不重,容易深化。特别是由于每位教师都有一“格”之功,教师评价也形成不拘一格的差异化评价,教师的专业、研究、价值都得到了尊重,随之引发的靶向动力不断唤起教师的内心良知和对教育的激情。特别是教研组长变成教研所长,增设室主任、组长等,使得其地位感、任务感、存在感、成就感、自豪感日益增强,体现了网格教研让每位教师心有寄托的重要价值。

沉底研究促进一线问题有效解决。网格教研的优势在于:一是基于一线,教师是一线的教学者,教师教研更接地气。二是基于学情,教师最了解学生,网格教研让一线教师有了研究的方向和话语权,有了发言的机会和提升的路径,解决了当下教研活动研究教学过程及教法较多、研究孩子学习较少的问题。三是基于问题,针对问题反馈开展“教育会诊”,让教师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团队的力量。同时,教师教研加强了与高校专家的合作,促进教学一线理论实践化、实践理论化。教师队伍是教育家的土壤,这是网格教研解决一线问题的根本力量所在。

文化自觉催生学校教育美丽生态。文化使人类逐步走出孤立的状态,让不同的人群形成凝聚力和“文化共同体”。网格教研是基于自发研究的教研,必将催生富有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学校教研文化。教师间星星点点的交流切磋、三三两两的专业小叙,这正是广大教师专业生活的幸福样态。

总之,网格教研是强化校本教研工作的有效创新举措,推动学校整体成为“教育研究院”,以师研强教、全研强校,促进教师传递知识能力、传递学科魅力、传递个人人格,科学化、专业化、有效化地落实立德树人。

校本教研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一)开展“青年教师说课改”活动

教师的成长是与课程改革的深化和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教师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新教育观念,变革教学方式,改善教学行为,是实现专业水平提高的一条有效途径。从实际出发开辟青年教师说课改平台,目的是尽可能让教师阐述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使教师在你说我听、我说你想中自我完善,共同提升。因此,要求凡35岁以下的教师每人准备一次有关课改的专题讲座,自定内容,由教导处统一安排时间,在全体教师会上交流。

(二)开展“课堂教学你我评”活动

要使校本教研取得实效,关键在于确定好教学研究的主题。研究的主题应该来自于课堂,来自于教师的亲身实践,应该让教师在参与校本教研的过程中能够及时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在探索中学会反思,在反思中改进行为。因此精选一些典型的课例作为校本教研的主题就显得十分重要。学校要求每位老师每学期在阅览众多的课例中精选一篇典型的课例(或教学片断),并写好课堂评价,由教导处统一安排,分学科在教研组交流、讨论活动时作中心发言。要求发言人以本年段教材为内容,精选的课例应具备以下特征之一:反映新课程学科教育的本质特点;反映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反映出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反映出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反映出新技术对课堂教学带来的影响,等等。

(三)开展“公开教学研讨”活动

课堂教学是学校对学生实施教育的主渠道、主战场。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作用发挥得优劣,除了自身具备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外,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则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体现,也是新形式下,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因此,学校成立校课题研究小组,课题组与教研组相结合,开展公开课研讨活动,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师专业的发展有作积极的作用。要求每位教师每学年至少开一次公开课,课后由教研组组织评课,同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派教师去名校学习,请名师、专家来校讲课指导,使教师在互相学习,专家引领中,通过互听、互评、互动达到专业提升的目的。

(四)实行“协作备课制度”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初始环节,是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和联系纽带,集体备课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备课形式。协作备课制度,即“集体备课、互相协作、资源共享、个人加减、二次设计”。其集体备课是进行资源共享的前提,个人加减是体现教师个人创造和不同班级学生特点的保证。目的是使教师在自己的强项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为别的教师提供借鉴;另一方面,也可以把教师从繁重的教案书写中解放出来,为教师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研究中。要求是:每一个教研组在集体备课时,做到“三定”、“四有”,即每个教研组固定集体备课的时间、固定集体备课的地点,每个教研组集体备课前定好主讲人;活动中必须有问题、有讨论、有记载,教学之后有反思。

(五)加大校本培训力度

更新培训观念,变革培训模式,提高培训的质量和实效,是新课程教师培训一项十分紧迫的要求。在鼓励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学历进修,提高学历层次的同时,应抓好以下工作:

1.组织教师进一步深入地学习课改理念。新课程标准人手一册,以便更好地让教师掌握各科教材“新”在哪里。

2.按照上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新课程培训活动。

3.加强教学理论和教师职业道德的学习,采取自学与辅导相结合,要求每位教师至少每学年写学习笔记30篇,学习心得2篇,教学论文1篇。

总之,通过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能大大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也为新课程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校本教研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本文从问题的提出, 问题的实施, 设计问卷星网络问卷并分析数据, 研究发现:通过有效视导, 研讨真问题, 精心设计筹备方案, 并及时跟踪反馈结果, 才能更有效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服务, 以期为国、省 (市) 、 (自治) 县各级培训主管部门提供参考。

一、问题的提出

教研员, 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教育产品, 被称为“边界工作者”、“督学”、“校外专业群体”、教师同侪”。其历史沿革上看从晚清政府时 (1906年) 为巡视学务、劝学、兴学、筹款、开风气、去阻力的“视学者”, 到国家教委于1990年6月颁布《关于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室工作的若干意见》规定:“教研员应承担“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依据”、“组织教材”、“教学检查和质量评估”、“研究教育”、“组织教学研究活动”、“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指导教师”等职能。[1]对于区县教研员来说, 除了履行上述职能, 还要研究运用教育新信息技术并推广。

随着国家对均衡教育的重视, 区县教研员将每年针对一线教师需求开展80学时的培训。如何有效开展培训工作, 是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为此, 笔者以xx自治县2016年秋初中校本教研培训为例, 拟探讨通过问卷星网络问卷系统反馈校本教研培训中学学管校长/教导主任/学科长为培训对象的培训工作的结果, 以期为国、省 (市) 、县各级培训主管部门提供参考。

二、问题的实施

(一) 有效视导

基于不同类型学校和任务要求采取的视导方式不同, 通常有四种方式:常规视导、蹲点视导、跟踪视导、综合视导。前期经过三年的常规视导, 对全县各中学的教研状况有了初步了解, 对于诸多问题, 教研团队拟进行对学管校长/教导主任/学科长进行校本教研为主题的培训。

(二) 研讨方案

在制定方案时, 基于培训校本任务商讨会议流程、针对培训对象需要邀请专家、开会时间、地点、后勤服务等培训相关工作。

(三) 设置问卷

此次校本教研培训是采用网络反馈:微信扫描二维码无记名填写问卷。问卷的满意度涉及四个维度:个人情况说明、本次培训反馈、学校情况反馈、教研计划反馈四部分。改变了传统的有纸化粗放式调查, 通过设计网络问卷, 精细化、科学化培训。本次网络问卷共有14个选择题, 一个开放式简答题。

(四) 研究目的

验证师培设计问卷的有效性、科学性, 然后采用人性化管理, 达成培训目的。

(五) 研究对象

全县有22个初中学校/九年义务教育学校, 参会238人, 抽取78人参与问卷反馈, 66份为有效问卷, 占84.6%。其中, 男性35人, 占53.03%。女性31人, 占26.97%。以这些学校领导或者中层领导为本文被试者, 被试者提供的网络问卷反馈为研究对象。

1. 网络问卷内容反馈信息。

(1) 教龄结构。如图1所示, 50人均为10年以上教龄, 占总数的75.76%。说明中学学管校长/教导主任/学科长大都为有丰富经验的一线教师组成, 可以为学校的教研活动开展提供有力支持。

(2) 职称结构。如图2所示, 中教副高级人数为7人, 占被试人员数10.61%, 正高级人数为0, 中教一级人数为34人, 占被试人数的51.52%。说明中教一级职称在被试人员的比例是中坚力量, 年龄和学术层次还需加强, 才能更好地指导学校开展教研活动。从侧面也能反映出教育主管部门对初中学校教导主任/教师继续教育中心主任/学科长的扶持力度不够。甚至反映出被试人员的教研手段与现代化脱节造成参与度不高, 学历层次不高, 自我学习的能力不足的问题。

(3) 被试者意愿达成度的调查。通过图3所示, 对问题5.您认为本次培训内容是否对您的教学、教研能力提升方面有所帮助并愿意将此次培训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对被试者问卷统计数据看, 有40人认为很有帮助并愿实践, 占问卷总数的60.61%。说明本次培训的目的基本达成。

(4) 所在学校情况反馈。通过问题7得知, 74.24%的学校设置每周一次的校本教研, 并且认为校本教研是有效的, 当与一位高级职称教师探讨到怎么进行校本教研活动时, 该老师谈到集体备课、设计个性化课堂、集体命制试卷等活动, 但没有生成性教研作品。可见, 一些学校的教研智慧只存在形式上, 并没有将教研结晶成果化, 这对于学校的长期发展不利。问题8针对本校教学和校本教研的实际情况, 您期望每学期有几个学科参加县 (市) 级教育培训?统计结果如图4所示, 学校管理者从学校管理和长远发展角度出发, 愿意安排全部教师参加县 (市) 级培训者达71.21%, 但考虑在学期内举行, 也有19.7%的被试者同意1-2学科教师参加培训。这是基于学校仍要上课, 不便统筹上课。也有3.03%的被试者因学校教学任务重, 不想参加, 拒绝安排老师参加县 (市) 级培训。基于这种工培矛盾, 教研主管部门需要将各学科分散安排, 不必统一培训。

(5) 培训专家的遴选。国培、省市级、县多级培训对于受邀专家的遴选问题不同。问题10:您期望每次培训时邀请的专家级别是?有83.3%的被试者愿意邀请重庆市一线名师作为培训专家, 说明XX县的初中教育发展尚不够先进, 还需要一线教师的实际操作和总结来引领, 而不是高校教授相对深奥的教育理论。为组织者的筹备指明了方向, 让主办方举办活动更接地气, 更有针对性、指向性、可操作性、科学性。

(6) 开放式简答题。您对此次培训或者XX县教学培训还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表1简答反馈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新的培训诉求:名师、理论、指导、条件诉求。这些诉求问题的有效解决为有效教研指明了方向。充分体现了本次培训的民主、保密, 便于发真声音。

2.结果与分析。

以本次培训为例, 新的教研技术在现代教育中开始展现他的独特气质, 更加民主、自由、高效、科学、开放。在本次网络问卷中13题:请结合以前的培训效果, 您希望县 (市) 级培训安排在县城还是在片区举行?其中, 选A县城选项者64人, 占96.97%, 而B片区选项者2人, 占3.03%, 可以认定为此题为无效问题。这也是在培训问卷中需要避免的问题。任何培训只有通过精细管理, 用心践行, 立足教师, 才能服务教师。

摘要:教研教育主管部门如何做好有效培训, 是教研工作研究的难点问题。本文从问题的提出, 问题的实施, 设计问卷星网络问卷并分析数据, 研究发现:通过有效视导, 研讨真问题, 精心设计筹备方案, 并及时跟踪反馈结果, 才能更有效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服务, 以期为国、省 (市) 、 (自治) 县各级培训主管部门提供参考。

关键词:校本教研,问卷,满意度

参考文献

校本教研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鹅岭小学是于1960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渝某部创办的部队子弟小学, 现有教职工52人, 其中研究生1人, 本科32人, 高级教师17人。老师都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 对自身专业发展前景十分关注。因而, 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校本教研, 将能迅速地促进我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 也是促进我校迅速发展的最佳途径。新的鹅岭小学把核心发展力的要素首先定位为教师的团队发展, 通过校本教研来构建教师团队文化, 提升教师团队文化素养, 已成为学校规划长远、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为此, 我们以校本教研为载体探索教师团队文化构建的途径和方法, 努力营造环境优良、管理民主、学风浓郁、人际和谐的团队氛围;努力搭建目标一致、责任明确、畅所欲言、共同发展的工作平台;努力建设爱校爱生、勤奋善思、素质全面、精诚合作的教师队伍。从而推动鹅岭小学两校合并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达到提升学校核心发展力及竞争力。

一、课题研究设计与理论依据

(一) 课题研究假设

以鹅岭小学校本教研为载体的教师团队发展研究是可以得到建设和发展的, 通过已有“军营文化”的教师团队的研究基点, 结合二校合一现状, 继续探索建设一支具有高效的“鹅岭校本教研”模式的教师团队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匹配与之相适应的学校管理机制, 架构教师自我研修体系, 促成“优秀教师——特色教师——品牌教师”师资队伍的形成, 达到教师队伍的优化, 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二)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学校教育管理应该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学校管理者要以尊重人、信任人、激励人、发展人、成全人为出发和归宿, 创造具有亲合力的学校人文生态环境, 促进学校实现从控制性的组织向学习型的团队转变。教师团队文化的构建也应以人的发展为本, 搭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平台, 团队教师要以参与者、合作者、研究者的身份, 共同探讨、共同研究, 进而达到共同提高、共同成长、共同发展。

2、团队建设理论。

团队建设理论认为, 团队好似一台紧密机器, 各个零件 (即团队成员) 各司其职, 零件之间的公差匹配就是默契程度, 公差匹配差必然导致机器磨损加剧, 机器提前“退休”。因此, 一个团队的默契程度往往决定团队的整体绩效。一个优秀的团队应该是在共同愿景的指引下, 上下同欲、心有灵犀、坦诚相待、相互信赖、充分授权、以心换心, 并在各自不同的行为组合中, 选择最大化期望函数, 最大限度降低团队出错的概率, 步调一致向前进, 保障目标的顺利实现。

3、角色理论。

教师作为角色身份的出现原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乔治·米德首先将其引入社会心理学, 并创立了角色理论。教师角色是处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关系中、代表社会传统和主流文化、传承社会文明、承担教育和培养人才职责的专门职业人员。教师角色扮演好坏取决于角色期待、角色规范遵从、角色特征把握、角色差距调适和角色冲突化解等方面。一个成功的教师角色, 必须终身学习, 不断继续职业社会化。新课程目标要求教师必须确立自己政治者、法律者和伦理者角色, 建构者、组织者、开发者和创造者角色, 设计者、研究者和实践者角色, 合作者、交流者和指导者角色, 促进者和评价者的角色, 以及参与者、决策者和管理者角色等多元整合的教师角色, 并能尽快适应它。

二、课题研究对象与总体目标

(一) 研究对象与总体目标

本课题研究对象为:鹅岭小学全体教师。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 进一步规范, 完善我校的校本教研制度体系, 并且形成校本教研文化特色, 建构一系列有利于不同层次阶段教师专业成长的培养策略, 探索有效激发教师团队内驱力的方法和措施, 关注鹅岭小学每一位教师的成长, 提升教师生命质量, 促进教师团队的专业化发展。

(二) 具体目标

创建四大校本研修文化:校本管理文化, 校本团队文化, 校本主题文化, 校本网络文化。

探索当前绩效工资背景下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理念和方法在教师团队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具体操作策略, 以形成包括目标、内容、方法和支持环境在内的评价体系, 从而保障教师团队的建设处于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态势之中。

三、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 综合运用调查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访谈法、比较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 以解决以校本教研为媒介的教师团队建设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为主要任务, 运用调查、观察、统计等各种手段, 针对具体实际问题提出改进计划, 边研究、边实践、边改进, 旨在通过计划、行动、观察、反思与调整, 遵循螺旋递进的规律, 整体推进实验课题的顺利实施。努力做到三个“坚持”:

1、坚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通过调查、问卷等测试手段, 综合分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状态, 积累较为科学的研究资料。

2、坚持全员参与, 整体优化。采用“双向选择, 多维互动”组建不同团队, 探索提升教师群体专业化发展的有效模式。

3、坚持教师个体自我发展与同伴互助相结合。鼓励教师自修与反思, 促进自主发展;同时推行同伴互助, 通过合作与交流, 进一步培养教师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与生命质量。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和内容

(一) 针对性原则

即根据鹅岭小学发展及教师成长的需要来制定和实施校本教研计划与方案, 强调从满足教师需求出发, 注重寻找教师团队发展所关注的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问题解决中展开校本研究, 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形成尊重教育、师生共长、团体成长的态度。

(二) 合作性原则

学习是教师成长、创造的源泉, 要想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增强教育的后劲和品质必须遵守学习共同体——合作性原则, 它是一种互动式研究或集体反思。它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互动, 使得原来为各人所有的经验、观点成为一种共享的资源, 一个大家合资建成的“资源银行”。促进教师共同提高, 形成自我发展意识。

(三) 主动性原则

即是在校本教研中尊重教师的主体性。而尊重教师的主体性是打破以往被动的单向灌输式培训方式, 让教师个体主动参与到群体活动中, 使每位教师既是组织者, 又是参与者, 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从而使教师在自主、积极、主动的、探究的过程中不断成长, 成为校本教研活动中的主体。

(四) 持续性原则

教育应是终身教育, 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转变教育观念, 不断更新知识、拓展知识层面。

(五) 务实求真原则

所谓“务实”, 即有组织、有计划、扎扎实实、有血有肉地开展教研。为此, 我校提出了三个务必:务必带着“新课程”理念去找问题, 务必引用“新课程”理念研讨问题, 务必以“新课程”理念去检验所解决的问题。所谓“求真”, 指的是将自己的实践 (务实) 所得提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继“务实” (实践) 后的“求真”是必不可少的, 研究既要讲“务实”, 也要做到“求真”。

本课题研究将以“校本教研为载体, 建立教师发展共同体”作为课题研究的切入点, 重点探讨以下内容:一是调查教师团队所存在的现状, 进一步明确新课改背景下所倡导的教师团队文化的发展目标。二是通过文献研究, 学习和借鉴各地关于教师团队文化构建的先进经验, 进一步明确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团队发展研究的内容。三是结合学校实践以校本教研为载体探索教师团队发展的有效策略。

五、课题研究有效措施及预期成果

(一) 形成多维团队推进模式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 我校将逐渐形成“团队合作, 多维互动, 群体发展”的多维团队推进模式:即教师在自主选择和学校统筹安排下组建、参加不同的团队:

如因课堂教学的需要, 组建备课合作团队——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因研究同类问题的需要, 组建小课题研究团队——提升研究能力;因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组建课程开发团队——转变课程意识, 提升研发课程能力。

因引领职业价值的需要, 组建快乐活动团队——寻找教师工作的幸福感。

备课合作团队, 以“三阶段两反思, 循环跟进式”磨课为推进方式, 组内成员人人同上一节课, 交流对话、反思跟进、逐步深化。小课题研究团队, 以“问题引领, 共同研究”为推进方式, 从日常教育教学中筛选共性问题, 组成研究团队, 制定方案, 展开研究, 解决问题。

校本课程开发团队, 以课程超市为载体, 因志趣、爱好、特长相近而自主组合进行鹅岭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

快乐活动团队, 以多项活动组建团队, 加强不同学科、不同年龄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

多种团队联动活动、交叉融通。教师因需要, 加入不同的团队, 承担不同工作, 在各团队中学习跟不同成员沟通、合作, 共同实现不同的团队目标。

(二) 形成团队推进的系列制度

为保证各团队的活动质量和实效性, 特制定了《渝中区鹅岭小学团队构建制度》、《团队运行制度》、《团队评价奖励制度》等制度。正如勒温在20世纪30年代首先提出的群体动力论所指出的——群体是一个动力整体, 群体中每个人的活动、相互影响和情绪的综合, 构成群体行为的动力。实行以团队为单位的集体奖励制度, 淡化个人奖励, 形成团队之间竞争, 让团队中的每位成员感受个人的努力与团队进步密切相关。同时, 学校还经常邀请专家对团队活动过程与结果给予指导和点评, 既是教师与专家交流、合作;又是一种动态的评价, 既肯定成绩又指出问题, 从而引领团队的进步。

(三) 形成团队精神的校本途径。

1、以形成学校价值观, 提升文化素养、开展团队拓展训练为重点, 构建教师团队精神文化。

(1) 构筑共同愿景, 形成学校价值观。 (2) 开展“阅读的美丽”, 提升教师文化素养。 (3) 团队拓展训练, 提高团队整体战斗力。

2、运用四项法则, 构建教师团队管理文化。

(1) 运用大雁法则, 促进团队交替引领 (大雁长途迁徙, 通过领头雁的不断交替, 快速到达目的地) 。 (2) 运用龟兔法则, 倡导团队“双赢共好” (龟兔紧密合作、扬长避短同时到达终点) 。 (3) 运用海狸法则, 培养团队自觉协调 (面对海浪冲击, 海狸会在没人号令情形下, 分工明确, 自觉协调, 保护各自的巢穴) 。 (4) 运用跳棋法则, 引导团队相互借助 (有别于象棋的厮杀, 跳棋有互相借助棋子跳跃前行的规则) 。

3、以改造人文环境为重点, 构建教师团队物质文化。

首先对校区布局予以科学的规划, 其次着力打造办公室文化、教室文化、功能室文化、走廊文化、操场文化等, 开辟宣传栏、黑板报、图书室、阅览室等文化教育阵地, 加强与社区、校外教育电视台、校外文化团体的联系, 拓展出更为广阔的物质文化教育空间。教师们在参与物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他们的言行受到物质环境传递出的“隐性规范”的制约, 规范自己的言行。

4、以培育教师礼仪为重点, 构建教师团队行为文化。

要形成教师团队行为文化, 重在培育教师的礼仪。首先学校在思想上加以引导, 然后将先进的思想观念, 转化为对教师行为的具体要求, 着重培养“四个礼仪”:一是规范教师仪表、仪容、仪态礼仪, 二是规范课堂礼仪, 三是规范办公室礼仪, 四是规范学校集会礼仪。同时, 运用演讲、辩论、表彰等手段强化教师行为, 当这些文化行为基本成为教师的行为习惯之后, 久而久之就会内化成教师的思想品质, 最后所呈现出来的就是一种新生的行为文化。

校本教研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本文阐述玉州区教研室以 “解放思想、赶超跨越”大讨论为动力,实践广西精神,运用有效教育(MS—EEPO)理念,整合工作职能,创建了把教学、研究、培训结合起来的教研训一体化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方式,探索教师继续教育校本教研培训方式方法,进行系统、梯级、综合、专题、学科的培训,加快教师专业成长。并创新运用运用“网络互动式”管理、“集群共进式”推进、“螺旋向上式”发展的“三式”管理法,强化校本培训,提高培训质量。

主题词:

创新 教育 校本培训 教师专业

2011年以来,玉州区教研室以 “解放思想、赶超跨越”大讨论为楔机,努力实践广西精神,增强改革与服务意识,以推进有效教育(MS—EEPO)教育科研项目实验为抓手,不断探索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方法,创建了把教学、研究、培训结合起来的教研训一体化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方式,有效地提高全区在职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与发展。

一 、加强组织领导,发挥主导作用。

1.整合工作职能。我区把全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纳入教育教学工作计划,领导重视,由陈健萍副主任分管领导专人负责。区教研室承担全区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调研、教研、科研、指导和培训的职能,坚持面向全体教师,按需施教,着眼提高,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指导教师进行新课型、新评价、新备课、新学习方式的探索研究,举办各种形式比赛课、研讨课、展示课的观摩活动。教研室根据继续教育培训的目的、内容来确定培训活动的重点和形式,把教学、研究、培训融为一体,克服了传统教师教育重复培训、分割培训的弊端,提高了教师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2.组织业务学习。我室定期召开各研究室负责人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会议,进行常规学习和工作交流,建立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组织了骨干教研员参加玉林市“新课程问题教学法”学习班、玉林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新教材培训等,认真学习《课堂观察》、《有效教育探究丛书》等,在学习中不断提高业务素质,提高教研员的继续教育整体水平。去年,我室共有6位教研员被聘为玉林市继续教师培训团讲师,他们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研训一体化工作经验,形成了比较雄厚的教师继续教育力量。

3.深入听课调研。区教研室全体领导和教研员深入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听课、调研、座谈和指导,了解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实际情况,找出存在问题、落实改进措施,帮助教师更新教育教学方法,贯彻课改理念,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别对薄弱学校和教师进行指导,促进教师队伍素质均衡发展。深入仁东、南江、名山等农村学校和城乡结合部学校听课。并发挥“毓秀班”骨干教师的作用,着力提高城乡教师整体素质,促进城乡师资力量均衡发展。

二、科学分类培训,增强培训实效。

1.系统培训。首先是邀请孟照彬教授及有效教育总部的咨询培训专家对区级实验教师进行系统培训。其次是以区教研员为主,对实验骨干教师、镇(街道)辅导员进行二级培训。三是各实验校以骨干教师为主,对教师进行全员校本培训。强调被培训者的参与和体验,培训班既有针对校长、教务主任等行政领导的;也有专门培训骨干教师的“毓秀”班、“求实”班、学科骨干培训班等;对地方咨询专家培养对象的培养,也由实验之初的38人发展到现在的144人。其中30多人获教育厅聘任为省级专家,受委派到全区12个基础教育学校教育改革试点县区协助孟教授开展咨询培训工作。2012年3月,广西基础教育科对我区中小学校的领导及部分骨干教师进行了培训,韦科长详细陈述了义务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孟教授对我区中小学学校的领导进行管理的培训,对我区部分骨干教师进行五轮考核,并于6月份考核合格后发放有效教育地方咨询培训专家证书。

2.梯级培训。我区按照教、研、训一体化的思路,采取“骨干先行,全员参与,梯队跟进”的方法培养有效教育实验队伍。 我区对5个 “毓秀班”定期进行有教育教训,提高有效教育实验能力。其次以“毓秀班”成员为滚轴,在全区开展第二级有效教育培训活动。再次由“毓秀班”成员培养的骨干,在学校单元组、学校团队中开展第三级培训活动,带动全区教师积极参与教科研实践,使教师队伍得到均衡发展。

3.专题培训。我区采用专题讲座、头脑风暴、课例分析、个案研究、沙龙研究、体验模拟等形式进行有效教育培训,方式多样,精彩纷呈。我区以课例分析为基本形式,以有效教育课例为载体,教研员与教师进行听课研讨,研训结合,共同提高。培训形式的多样化,使有效教育研讨活动都成为智慧交流的平台,让教师们有所进步、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增强了有效教育培训的效果。2012年3月23日~3月31日,玉州区举行了小学习作教学培训暨比赛研讨活动,全区各个小学四、五、六年级的语文教师,历时一个多星期。这种培训方法突破了以往作文教学难,学生写文章无从下笔的困境,让教师轻松教学,学生愉快学习,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

4.综合培训。我区把专题内容培训和综合内容培训结合起来,把有效教育培训与课改培训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培训的内容。在每次专项培训前,先培植有效教育课例,共同探讨培训的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如在推进课型方式时,教研员先到各校听课,选择有代表性的课型,对授课教师进行评课,改进完善后,再在全区教师培训活动上展示。在选择培训内容时,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特别是对教师进行有效教育培训时,首先对让教师掌握学习方式的操作方法,其次将学习方式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再次将学习方式与课型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推进,最后将学习方式、课型方式、评价方式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让教师掌握有效教育基本操作方法,能将课型方式、评价方式、学习方式融会贯通,综合运用,使教师从有形的境界进入形神兼备的境界。

5.学科培训。我区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部门的举办的学科培训,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和业务素质。我区规定中学校本教研活动时间,让学校每周坚持政治和业务学习,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及各项教育法规,还可以集中学科教师进行教学研讨活动,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2012年春,我区分别举办了物理、化学、数学、英语、思想品德、地理、历史等学科平台互动课型及要素组合等课型的培训活动,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教师对平台互动方式课型的理解与运用,掌握平台互动课型方式操作理念与方法,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我区举办了2012年初中毕业班复习培训暨讲课比赛研讨活动,我区教师充分利用有效教育的理念和操作要领,探讨和交流毕业班复习的教育教学智慧和经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复习效率。

三、运用“三式”办法,加强培训管理。

我区在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运用“网络互动式”管理、“集群共进式”推进、“螺旋向上式”发展的“三式”管理法,加强教师管理工作,提高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质量。

1.“网络互动式”管理。该区构建教育科研实验学校管理的基本框架:全区成立总课题领导小组、实验组;校际团队以子课题参与研究,各成员学校以二级子课题参与研究;各校教师以三级子课题参与研究。区教研室负统领总课题研究,每位教研员分别承担不同校际团队的联络员角色,指导子课题组开展教研活动。各个校际团队、各成员校、各校教师参与相应级别课题的研究活动,从而组成上下互通、各方互动的教研网络。各级研究团队总结科研经验,每年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实现资源共享。

2.“集群共进式”推进。在推进教研训一体化工作中,构建“上下互动,内外结合;研训一体,校际联动”的工作格局,主要通过“以校为本、校际联动、专业引领、全面推进”四个环节推进教研训活动。各位教研员深入相应的校际团队,不断总结教研训活动情况,举办经验交流会,提高全区教研训工作水平。该区坚持以强弱结合、城乡结合为主要原则,全区共组建了11个小学校际团队和6个中学校际团队,其中有强强联合、强弱联合、城乡联合等多种形式。该区许多教研训一体化活动均由校际团队组织举办,每个团队的成员学校轮流承担活动组织者的角色。各个校际团队还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教研训活动的重点和方向,发挥各校优势,开展相应的教研训一体化活动,互相听课调研,取长补短,互相帮扶,共同提高科研水平。

3.“螺旋向上式”发展。该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把课题研究与平时教学结合起来,通过“自学反思”、“群体互动”、“实践验证”三个环节,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自我反思主要根据自己在教研训一化活动中的收获进行总结和思考,撰写教后记、教学日记、随笔、教育叙事、反思案例或论文等。群体互动主要是教师们形成不同级别的主题研究报告,在学校单元组、校际团队或玉州级教研活动中进行交流,通过同伴互助或专家引领等形式,提高教研训工作水平。实践验证主要是通过教师互听互评、集体研讨等形式反思教学效果,及时解剖教学中的问题,并重构教学设计,进行二次排序,再次实践验证培训效果。

四、强化校本培训,扩大培训效果。

我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教研与培训主要以教育教学课例为载体,研教结合,富有特色。我区各中小学利用校本教研活动为创设教师间交流切磋、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科研平台。有的学校校长亲自主持,并对校本教研培训活动的方案进行研讨,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各校都根据自身实际制订校本校教研活动方案,议程安排科学合理,合乎校情,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并且落实到位,顺利实施。如九中采用了“讨论→互评→补充→拓展”的形式,把主动权交给了现场的教师。城西二中通过采取“听课→评课→小组讨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研讨,有的学校通过“教师上课——自我反思——分组讨论——汇报交流”等活动流程,有的学校采取了“沙龙式”的研讨方式,选择学校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研讨,引发了教师们的深度思考,出现了一个思维碰撞、智慧交流的精彩场面。我区各校校本教研培训活动主题鲜明,教师参与积极广泛,各校校本主题鲜明,研讨主题的生成来自教师的教育教学内容,对于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各校组织协调能力强,能够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活动。教学科研氛围浓厚。教师评价要点部分比较中肯到位,对于优秀的地方,给予充分的肯定,以科学诚恳的态度,对研讨项目进行充分的讨论,以求解决问题。教师能紧紧围绕各校确定的校本教研主题展开学习、研究、讨论,参与面极为广泛,发言积极踊跃而有深度。

五、培训成效显著,教育质量提高。

我区认真做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我区把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把有效教育培训同教师继续教育相结合,强化科学管理,提高教师整体水平,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开创培训新特色。据初步统计,2011年教师参加讲课(录像课)比赛获市级以上奖励27人次。自治区级以上奖励12人次:其中讲课比赛一等奖6人次,二等奖1人次;录像课获一等奖4人次,三等奖1人次。2011年,我区“实施有效教育,打造毓秀工程---有效教育(MS—EEPO)方式在玉州教育改革中的创新实践”获2011年第二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实践优秀奖。《有效教育实践探究》于2011年2月由广西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我区搭建区内外交流平台,一批教研员和学校骨干教师到南宁、防城港、象州等十二个县进行有效教育培训。2011年11月,“全国有效教育广西改革试点经验成果展示汇报会”在玉州区召开,有效教育得到了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等领导、专家600多人高度评价。2012年1月,《人民教育》第1期以《期待以久的变革》为主题,全面报道了玉州区有效教育的做法与成效,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2012年3月,广西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研修基地、MS-EEPO咨询培训玉州分部落户玉州,玉州有效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上一篇:国际贸易探讨论文范文下一篇:国际本位货币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