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规划方法范文

2023-09-20

景观规划方法范文第1篇

摘 要:优美的生态环境需要科学合理的乡村景观设计进行整体布局和引导,以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但由于理念、运作机制等因素影响,造成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与乡村生态宜居对接不充分,生态宜居的建设需求与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有效供应不均衡,乡村景观设计的效果得不到应有的展现。因此,应围绕生态宜居建设要求,结合区域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乡村人文景观设计,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

关键词: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景观规划设计

生态宜居是指生产、生活的区域既要拥有舒适的生态环境,也要拥有精神愉悦的社会人文环境。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就曾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指出生态宜居是关键。但良好的生态环境需要科学的景观规划设计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布局和全面塑造,以此来体现乡村地域文化特征,升华乡村文化内涵,实现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一、生态宜居对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现实诉求

(一)生态宜居所依据的自然生态环境可持续性需要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支撑

生态宜居建设就是要保护生态环境,坚持绿色生态导向,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第一,应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针对性规划设计,实现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生物及其环境通过自我调节来维持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第二,针对不同地域的条件和功能定位,从景观镶嵌度层面,通过落实景观的规划设计方案,促进物种循环和能量转换,进而提高各种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生态环境污染,保证农村生态系统稳定。第三,景观的规划设计要考虑多种生物与自然和谐共生,从景观生态角度层面,要为多种生物创造适宜的生存条件,要增加景观生物的多样性和异质性,发挥植物群体的生态效益,促进乡村自然生态环境自我维护、自我循环和自我更新的能力,进而达到自然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第四,通过景观整体规划设计,从景观地域性层面,促使自然生态环境多层次展示,形成多样性的植物群落,增强体验性和亲和感,呈现独特田园风光。

(二)生态宜居需要的基础设施要求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宏观指导

乡村基础设施是指为发展农村生产和保证农民生活而提供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总称,是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宜居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首先要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基础设施建设要保护和尊重自然生态,依形就势,满足社会生态效益要求;其次,在景观尺度上,要充分贯彻自然生态优先原则,遵循自然,科学合理布局生产设施和生活设施,形成由生产厂区、休闲公园、绿色廊道、农田、树林和湿地等要素构成的绿色网络格局,进而达到调节空气、改善水土质量,为生产生活创造舒适的生态环境;最后,在景观功能的连接方面,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要从水、电、网络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入手,增强周边景观辨识度,协调各景观的结构连续性,突出防护林带、植物绿廊、田埂地带、沟渠路缓冲带等生物廊道功能,提高基础设施景观功能,保持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生态宜居建设提供支撑。

(三)生态宜居需要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展示地域文化特色

乡村地域特色文化主要指影响力较大、认同感较强、独具特色的能引起家国情怀的民风民俗等方面的文化传统,它能与区域融合,能体现地域特色。外在表象上,既有文化主体上的同质性联系,又有文化客体上的同构性联系。内在特质方面,以乡村日常生产生活为基调,能体现农民精神生活,能传承区域传统文化。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生态宜居建设不应忽视地域特色文化,相反要重视地域特色文化的打造,通过对乡村地域文化的规划设计,构建特色地域景观,展示乡村传统和风土人情,提高乡村生态宜居的内涵,增强文化自信。从社会文化角度看,要立足区域实际,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避免千村一面,形成“一村一品”,彰显特色,形成自然与文化、歷史与现代的和谐共生空间。从精神层面看,乡村特色文化外层是农耕文化传承,中层是本土精神凝练,核心是农民勤劳本性,这种稳固淳朴的价值情感,需要用真挚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来进行体现。

二、生态宜居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现实阻碍

(一)乡村认识和接受能力不足,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未能体现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是结合乡村自然人文特点,融入农村山水肌理、发展现状、人文历史和旅游开发等因素,赋予乡村环境文化内涵和风格特点,与乡村人文特色紧密相连,共同构建乡村人文景观。在对河南省某地区生态宜居建设情况进行调研时发现,由于村民理解能力和执行能力欠缺,致使76.45%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理念在实践中没有有效贯彻落实,呈现出诸多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相悖离的状况。具体是人与自然共生悖离,村民们的各种生活和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发展不统一,生态环境维护意识不强,生产、生活垃圾堆放随意,农田水利综合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不和谐等问题较多,未能有效保持生态系统稳定和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和谐互补。另外,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执行不到位。在生态宜居建设过程中,部分乡村在人文景观建设、风俗习惯传承和周边环境的配置方面,没有按照规划设计方案进行,未能收到与周围环境协调发展、和谐共生的效果。

(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供给不充分,结构性矛盾突出

有效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是以乡村整体系统为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景观规划设计,结合区域内自然和人文特色,完成多样植物合理搭配,在确保乡村景观的文化特色能够得到展现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使整个乡村的生产生活与周围环境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系,实现人与景观协调稳定发展。但调研发现,由于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供给不充分,供需结构性矛盾明显,致使部分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功能未能有效发挥,生态宜居建设效应未能充分体现。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景观规划设计人员前期调研不够全面细致,缺乏对区域内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的系统研究,提供的服务针对性不强,不能很好地展现地域文化特色。在调研的540家样本中,有394个乡村的地域文化特色没有得到展现,占比72.96%。不同的乡村文化风俗、农耕方式等因素未能有效融入,致使乡村景观特色不能最直观地展现,乡村景观特殊的氛围没有形成,乡村景观设计的认同感不强。

(三)资金短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推广受限

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特别是乡村一些具有文化特色的道路生态景观、植被生态景观、水系生态景观和废气、废水、废弃物项目等,能很大程度提高区域间生态宜居的质量。但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后期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作保证,由于农业农村的弱质性,加之涉农项目建设周期长、投资多、收益率低等因素,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如果政府财政补贴力度不够,容易导致部分区域缺乏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或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不彻底,使生态宜居乡村建设进展乏力。在进行调研的540个样本中,有167个乡村由于资金缺乏,在进行生态宜居建设过程中,没有聘请专业人员对乡村景观建设进行规划设计,而是参考别的乡村“比猫画虎”,完全没有凸显自己的区域特色;有46.32%的乡村景观建设、生态保护、环境修复、文化特色等项目由于资金供应不充分,追加投入不及时,形成半拉子工程,影响生态宜居建设效果。

三、生态宜居建设与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有效对接路径

(一)提升农民的生态意识,促使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理念得以展现

为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护农村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促使人类更好地与大自然交流融合,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富有生机活力的生态宜居环境,农民应树立生态意识,提高对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认知水平,确保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理念在生态宜居建设中得以展现。一是要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对生态环保的宣传和引导,加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人员与村民互动,结合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理念,相关设计人员根据乡村区域特点,现场对村民进行讲解,阐明景观设计的目的、设计的内容以及预计起到的作用,提升农民的融入度和认同感,促进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理念得以顺利贯彻落实。二是建立示范村,以点带面,带动整个区域内乡村景观设计实施。选择一个有特色的乡村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按照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建设,并确保收到预计效果。通过实际体验让村民看到乡村景观建设的优越性,并利用特色传统文化的展示,让村民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三是增加村民经济元素,提升农民的参与度。在制订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案时,应坚持生态经济与景观功能相结合,充分挖掘乡村景观发展潜力和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将其转化为产业投资,使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高度统一。

(二)尊重乡村景观发展规律,加大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针对性供给

尊重当地地域文化特点,在保留乡村原始风貌的基础上,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要合理利用乡村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有针对性地进行构思,体现区域文化特色。一是规划设计前要加大乡村调研力度,使做出的规划设计方案更具针对性和可行性。为将乡村的人文和自然特色元素较好地融入到风景规划设计当中,设计人员应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对乡村进行详细调研,了解区域内文化特色、生活习俗和乡土环境,并加以提炼,使设计出的方案契合区域特点,体现家国情怀。二是结合地域特色进行系统规划设计。为避免设计时出现矛盾和局限,设计人员应从乡村景观的整体出发,结合景观要素特点,合理安排各景观要素的位置和规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村庄与村庄、景点与景点的相互关联,促进区域整体发展。三是科技创新成果要充分融入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扩大乡村特色文化影响力。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可以深度挖掘乡村特色文化内涵,把乡村静态景观设计成动态景观,并在微博、微信和各大短视频平台上展示,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传承发展。

(三)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机制,加大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与生态宜居建设的资金保障

生态环境投资需求大,政府财政资金有限,加上引导不力,乡村生态宜居建设容易缺乏资金支持,乡村景观规划设计项目实施困难。为保证生态宜居项目顺利实施,要结合不同项目性质,创新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筹资模式,健全多元化、市场化的投资机制,加大资金保障能力,促使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案顺利落实。一是对重要的、没有直接收益的项目,采用政府直接投资。选择生态项目作为扶持对象,如土地资源保护与治理、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森林保护与恢复、气候调节与空气污染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项目。二是对特色文化项目和遗留的风土人情工程,采用多元化筹资方式。比如具有乡村公共产品属性的景观项目可由政府财政出资,区域内生态建设项目可采取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三是鼓励乡村成功人士基于家乡情怀,捐献资金美化乡村生态环境。对具有社区产品属性的小型景观建设,可考虑让乡村成功人士捐资,利用这些人的家乡情怀,回馈家乡环境建设,打造生态宜居型乡村景观,让他们在加强乡村景观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获得心理慰藉。

四、结 语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内容,生态宜居建设应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在进行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注重改善村民的人居环境,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这要求乡村景观设计与乡村生态宜居有效融合,在对区域内乡村特点分析的基础上,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必须服务于生态宜居建设,体现生态宜居要求,在维护生态环境前提下,挖掘乡村历史文化内涵和自然景观因素,集审美、生产、生活和自然为一体,使设计景观与村民的日常生活需要相适应,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佳.成都乡村规划师制度的实践与展望[J].上海城市规划,2020(02):104-108.

[2]张强.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纵向区域协调[J].治理现代化研究,2018(5):45-50.

[3]王锦,惠伟.西北贫困山区乡村规划策略研究[J].甘肃科技,2020(11):1-2、18.

[4]刘维东等.“景村协同”理念下乡村规划路径初探[J].广东园林,2020(03):4-8.

[5]陈晓彤,谭正仕.乡村振兴中乡村规划的改进:基于行动者网络的分析[J].北京建筑大学学报,2020(04):8-14.

本文系2020年度河南省重点研发与推广专项(软科学研究)项目“河南省金融机构对科技创新资金诉求的响应及有效对接研究”(项目编号:202400410075);2020年度河南科技智库调研课题“构建乡村振兴战略服务机制和路径研究”(项目编号:HNKJZK-2020-07C);2020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科技创新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微观机理及有效对接的影响因素研究”(项目编号:2020-ZZJH-187);2019年度河南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高等农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对接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90107)的研究成果

(作者系河南農业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学生,研究方向为景观规划设计)

景观规划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园林景观;园林生态设计;生态设计规划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人口激增给环境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的发展已经消耗了大量的森林、土地、水等资源。但这还不是全部,最重要的是人类为了经济的发展,大肆破坏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严重失调,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大气污染、石油泄漏等环境问题愈演愈烈,并且还没有有效的解决措施,人类的生存已经遭遇威胁。可持续发展被各国提上日程,生态可持续的发展被越来越多的讨论,生态设计这一行业的产生,标志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生态设计涉及的方面很多,工业、农业、森林等都可以进行生态设计。我们今天讨论的是园林景观的生态设计问题,引发人们对城市环境的思考,清楚的认识现状,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使人类真正的做到和自然和谐相处。

一、什么是园林景观生态设计

1.生态设计的涵义

生态设计的概念目前没有很统一的定义,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这是一种设计形式,并且这种设计在进行的过程中不能对环境产生破坏,要把对环境产生的影响降到最低,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其实就是把人类的发展和环境保护统筹规划。

其实,人们的活动从来没有离开过生态,早在原始时期,人类就为了生存对周围的环境做出了改变,这种改变虽然微小,却也在生态工作范围内。现在我们把生态设计的概念外延,覆盖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2.景观生态设计的涵义

我们在探讨景观生态设计的概念时一般分为两个层次,在狭义和广义的层面

上分开研究。广义的方面是这样解释的,在对一种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时要运用生态学方面的原理和知识,基于这样的景观生态设计,就可以被认为是对景观的生态设计了。而狭义的层面上理解的话,就是用生态学进行景观设计,期间要应用各种生态学知识,它注重的是细节方面的东西,比如景观的空间格局,以及这种格局的构成元素。

彼得·沃克是国际知名的景观设计师,他的极简主义给景观设计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并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我们一贯秉承的原则是把景观设计当成一门艺术,如同绘画和雕塑。……所有的设计首先要满足功能的需要。即使在最具艺术气息的设计中还是要秉承功能第一的理念,然后才是实现它的形式。例如:柏林的索尼总部首先是一个公共广场,它的设计十分别致,令人难忘。但是它的设计与形象是在相互依赖中并存的。彼得的设计的生态景观是需要不停维护的,植物要不断修剪,这是他理解的景观生态设计。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态设计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内容,景观生态设计也在不断的革新,景观生态设计的一个基本要点就是要可持续的发展,景观是为了服务周围的群众的生活,在这个前提下,景观生态设计要尽可能的减少基区面积,而且作为景观设计,就提倡融入更多的美学因素。

二、现阶段的景观生态设计

常规设计还是很常见的,常规设计的前提是人的需求,各种功能和属性都要以满足人类的需要为原则,这种设计被叫做常规设计。在人的需要层次上,常规设计是必须存在的,但是在生存环境的严峻形势下,我们不得不顾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可持续的发展也是子孙后代的要求。这种情况下,常规设计很难在满足需求,生态设计应运而生。目前我们的社会发展程度还不高,对生态设计的理解也不深刻,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满足不了进行生态设计的要求,常规设计在一段时间内还不会被生态设计代替,更多的可能是两者相互结合,把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输入常规的设计中,使常规设计重新整合,使设计出的园林景观适合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断提升设计水平。

三、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的特点和要求

1.以节约为本

近些年来我们社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牺牲了生态坏境,发电厂、交通工具等使用的能源燃烧后不断破坏大气环境,连水利工程都在对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园林景观的设计中需要大量的原材料,这些树木、花草、石头全部来自大自然,取材时必定会对大自然产生伤害,因此我们在进行生态设计时,应该减少使用这些自然资源,要注重资源节约。还可以采取作景观预案的方式,不断修改设计方案,增加景观设计的合理性,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2.尊重现有的生态环境

无论是常规设计还是生态设计,都要对地表进行改造,这种改造不可避免的要影响到附近的生态坏境,我们应该通过合理的措施降低或者避免这种影响,让我们的景观设计更加符合生态系统的需要。让生态系统保持自身的能力,这样才能降低环境恶化。

园林景观是包含在整个的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不能局限于场地内的景观设计,要在宏观上把握,整体设计。根据不同的生态系统因地制宜设计不同的景观,各种生态要素都要考虑,不能破坏原有的生态。

3.园林景观要尽量延长使用

很多园林景观的生态设计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不是简单的工程建设,这样复杂的设计应该得到更好的利用,但是现在我们却很少能做到。修理、精炼、重新设计、再思考是生态设计的四个阶段,利用效率是我们一再需要考虑的问题,这方面日本做得很好。景观材料在选择时应考虑到回收利用性和耐用性,这样在景观废弃或改建的时候,大量的材料可以回收,不至于造成浪费和污染。要尽量的提高景观的使用寿命,对景观不断维护、修理非常必要。

4.尊重生命,保护文化

在生态学的角度上,人类和世界上的其他动物都是平等的,没有谁高谁低,要求我们要和自然界其他的生物和谐共处,以前由于城市的出现,大量的动物被迫离开城区寻找新的领域,我们应该对生物的多样性予以保护,这样更多的生物就可以重新回到城市,这也让我们的城市生态系统更加完善。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保护生物多样性最好的国家之一,袋鼠、考拉在街上可见。但是城市化的进程也给动物带来了相当大的威胁,于是园林景观的设计师们在可能利用的各种地点建立动物保护区,建设尽可能多的园林和绿地保护动物。

各个地方也尤其不同于别地的风俗文化,一些环境也被打上了文化的烙印,这些文化是需要我们长期保护的,园林景观的建设不能以牺牲这些文化为代价,要尊重当地的风俗,这样也可以使景观设计更容易得到认同。

四、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的方法

我们也在上文提到过常规设计,现阶段园林景观的生态设计不成熟,需要在常规设计的模式下开展。要先确定总的目标和规划,之后进行具体的分析、测量,确定地域和范围,在进行更为具体的细节设计,设计多个方案以备选择。

园林的景观生态设计是前期的准备工作,它是以人类的需求为主的,忽视人的需求设计也将不复存在。所以在做设计的时候,要以常规设计为依托。把生态设计和常规设计两者结合才能完成整个的园林景观设计。

结束语

不论是我国还是国外,在园林景观设计领域内还没有很成熟的体系,理论和方法还不能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不能完全适用园林景观的生态设计。我们要把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贯彻到底,在设计的细节方面体现出来。积极进行创新,学会和自然和平共处。

参考文献

[1] 顾忠好.城市绿地植物景观生态设计的要求与方法[J]. 农技服务. 2010(08)

[2] 王小克,张公保.浅议园林景观生态设计[J]. 山东林业科技. 2007(06)

[3] 张钢,赵晶.对生态设计的再思考[J]. 现代农业科学. 2008(11)

[4] 周涓涓.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的探讨[J]. 科技资讯. 2006(19)

[5] 丁一巨,罗华.景观生态设计解析[J]. 园林. 2002(12)

景观规划方法范文第3篇

随着现代科技、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不断开拓精神需求领域。年轻人远足跋涉、户外徒步,追逐着生命的气息,感受着年轻的步伐。而对于普通市民来说,城市公园成为了人们短时间回归自然的绝好去处。

由于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也带动了城市环境的发展。拓展城市绿化空间,推进立体绿化的建设。城市山体公园以立体绿化的空间形式及综合性公园的功能设施一同向人们展现了城市中不可多得的山体绿化环境。近几年来,各大城市利用城市内部或外围的自然山体,或呈带状、或是独立的山头开始营建山体公园。但往往与城市的联系不紧密,公园位置较偏,加之园内的设施、活动没有达标,导致公园的游人容量较小,没有体现城市山体公园的价值。现今,人们也开始逐步探索城市山体公园的发展道路,虽然有成功的个案,但是如何展现城市文脉,提升公园的文化内涵;加强与城市空间发展的联系,保护山体轮廓线,仍是需要长期探讨的问题。

目前,对于山体公园建设与城市空间相联系和历史文脉相结合的,符合现代人需求的山体公园设计理论很匮乏,而我市今年又在大量建设山体公园,如四方区双山、水清沟东山;

李沧区坊子街山、河南庄山、枣儿山等,面临这样的问题,我们亟需借鉴前人的工作经验,总结出适合城市山体公园未来发展建设的可实施性的理论,使山体公园能够可持续发展,真正成为市民文化活动、休闲、娱乐、健康生活的山水园林化城市公园。

本文以城市山体公园与城市关系为背景,在研究城市公园规划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地貌学、城市设计和山地建筑、城市绿地系统等学科知识,分别从城市空间格局与山体公园布局、山体公园景点组织,城市文脉在山体公园中的继承发展这几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探索在城市山体公园规划设计中,如何引入城市空间格局的思考、塑造丰富的山体景观空间、表达城市的历史文化、地域风俗文化等城市意象,将城市的记忆在山体公园的规划设计中得以表达和延续,使得山体公园在随着城市的发展变化下可持续发展。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从城市空间角度出发带给山体公园设计的启示:(1)城市空间格局与山体公园规划布局的关系(2)山体公园规划布局手法

2、城市山体公园游览体系组织创新(1)基于山体特征的游览体系设计(2)结合山体脊线空间的游廊设计

3、城市文脉在山体公园中的继承与表达:(1)城市山体风貌特色的展示(2)地方特色的游线组织(3)表达地域特色的建

筑及其景观设计。 【关键词】:

山体公园

设计原则

设计理念

【前言】:通过近几年山体公园规划景观设计工作,我们发现青岛市这些山体公园大都存在老化状况日渐严重情况,逐渐出现林相老化、群落层次单调、品种单

一、生物多样性较低,管理粗放、土地利用率较低,设施陈旧、环境功能单

一、景观特色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已无法适应和满足城市现代生活的基本要求。

我国无障碍设施建设起步较晚、起点较低,大都应用在建筑、交通、公共环境设施中,例如建筑入口的无障碍坡道、步行道上为盲人铺设的走道、触觉指示地图,为乘坐轮椅者专设的卫生间、公用电话等。城市住宅小区景观绿化、城市公园绿地、城市广场等无障碍设施也刚刚起步。当下和谐社会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无障碍设计从关爱人类弱势群众的视点出发,以更高层次的理想目标推动着设计的发展与进步,无障碍设计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等多个领域中必将广泛应用。那么园林景观中无障碍设计应遵循那些原则及注意事项呢?

一、园林景观中的无障碍设计原则

(1)无障碍性:是指园林环境中应无障碍物和危险物。这是因为老年人由于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变化,自身的需求与

现实的环境时常产生距离,随之他们的行为与环境的联系就发生了困难。也就是说,正常人可以使用的东西,对他们来说可能成为障碍。因此,作为园林景观设计的规划者,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设身处地为老弱病残者着想,要以轮椅使用者和视觉残疾者为基准,积极创造适宜的园林空间,以提高他们在园林环境中的自立能力。

(2)易识别性:是指园林环境的标识和提示设置。老年人由于身心机能不健全或者衰退,或感知危险的能力差,即使感觉到了危险,有时也难以快速敏捷地避开,或者因错误的判断而产生危险。因此,缺乏空间标识性,往往会给他们带来方位判别、预感危险上的困难,随之带来行为上的障碍和不安全。为此,设计上要充分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的手段,给予他们以重复的提示和告知。并通过空间层次和个性创造,以合理的空间序列、形象的特征塑造、鲜明的标识示意以及悦耳的音响提示等等,来提高园林空间的导向性和识别性。

(3)易达性:系指园林游赏过程中的便捷性和舒适性。老年人行动较迟缓,因此要求园林场所及其设施必须具有可接近性。为此,设计者要为他们积极提供参加各种活动的可能性。从规划上确保他们自入口到各园林空间之间至少有一条方便、舒适的无障碍通道及其必要设施,并保证他们有通过付出生理上的努力,能得以实施的心理满足感。

(4)可交往性:系指园林环境中应重视交往空间的营造及配套设施的设置。老年人愿意接近自然环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后,是可以消除一些孤独感和抑郁感,宣泄一下心中的自卑失落和急噪烦闷。因此,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上,应多创造一些便于交往的围合空间、坐憩空间等,以便于相聚、聊天、娱乐和健身等活动,尽可能满足他们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而对空间环境的特殊要求和偏好。

二、园林景观无障碍细部构造设计

园林景观中无障碍设计,除了对环境空间要素的宏观把握外,还必须对一些通用的硬质景观要素,如出入口、园路、坡道、台阶、小品等细部构造,做细致入微的考虑。

(1)出入口宽度至少在120cm以上,有高差时,坡度应控制在1/10以下,两边宜加棱,并采用防滑材料。出入口周围要有150cm×150cm以上的水平空间,以便于轮椅使用者停留。入口如有标识牌,其字迹要做到弱视者可以看清,文字与底色对比要强烈,最好能设置盲文。

(2)园路路面要防滑,且尽可能做到平坦无高差,无凹凸。如必须设置高差时,应在2cm以下。路宽应在135cm以上,以保证轮椅使用者与步行者可错身通过。纵向坡宜在1/25以下。另外,要十分重视盲道运用的诱导标志的设置,特别是对于身体残疾者不能通过的路,一定要有预先告知标志;对于不安全的地方,除设置危险标志外,还须加设护拦,

护拦扶手上最好应注有盲文说明。

(3)坡道和台阶坡道对于轮椅使用者尤为重要,最好与台阶并设,以供人们选择。坡道要防滑且要缓,纵向断面坡度宜在1/17以下,条件所限时,也不宜大于1/12。坡长超过10米时,应每隔10米设置一个轮椅休息平台。台阶踏面宽应在30cm~35cm,级高应在10cm~16cm,幅宽至少在90cm以上,踏面材料要防滑。坡道和台阶的起点、终点及转弯处,都必须设置水平休息平台,并且视具体情况设置扶手和照明设施。

(4)厕所、座椅、小桌、垃圾箱等园林小品的设置要尽可能使轮椅使用者容易接近并便于使用,而且其位置不应妨碍视觉障碍者的通行。

总之,园林无障碍细部构造设计,所考虑的涉及面很广,这里仅作简单的说明,不一一列举。

三、无障碍园林的绿化设计

老年人对绿地、庭园的需求欲望比一般人强烈得多。园林植物能释放大量负氧离子,能净化空气、调节气温、吸尘防噪,十分有利于老年心脏病、高血压、神经衰弱的健康恢复。因此,无障碍园林的绿化设计首先要坚持以绿为主,植物造景的原则,即除了必要的园林建筑、小品、道路外,其余均应绿化覆盖。充分利用垂直绿化来扩大绿色空间、改善生态环境、丰富园林景观设计;地形要尽可能平坦或缓起缓

伏;植物要适地适树,避免种植带刺或根茎易露出地面的植物,以免形成障碍。要选用一些易于管理、少虫害、无飞絮、无毒、无刺激性的、具有特色的优良品种,作为园林骨干树种。园林植物的配置,要因地制宜,巧妙地运用孤植、对植、群植和坛植等手法,科学处理好软质景观内部乔、灌、花、草与园林建筑小品之间互相映衬的关系。提倡多植乔木,适当配置花色鲜艳、季相明显的花灌木和色叶树木,要讲究植物群落结构的层次变化,注意营造出一丛丛、一片片生机勃勃的群体效果,种植芳香植物,积极招引益虫和鸟类,使所至之处鸟语花香,洋溢出生命的活力。

景观规划方法范文第4篇

摘 要:考古遗址见证了历史文化的进步和发展,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和资源,因此必须加以保护。然而,在对考古遗址进行保护的过程中,会面临很多的问题,尤其是考古遗址面积较大,管理和设计难度较高。鉴于此,大遗址保护理念应运而生。大遗址理念是当前国内外效果明显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在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通过引入大遗址理念,能够更好地尊重不同考古遗址的自身特点,彰显考古遗址的文化价值和品质,实现考古遗产公园的功能分区,实现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的为民性、合理性和科学性。本文主要在引入大遗址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的思路和方案。

关键词:大遗址理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

历史不仅是城市靓丽的名片,同时也是城市的一种无形资产。在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找到大遗址保护和利用的平衡点,对考古遗址公园进行有效的设计和利用,完成遗址公园的建设。大遗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精神、历史记忆、社会认同和科学信息,这也决定了大遗址考古遗址公园设计的多元性、包容性和复杂性。1997年,《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印发,对“大型古文化遗产”进行了首次说明,从2005年开始,以150处各时期的大遗址为支撑,已经累计评定公布36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67处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单位,其中11处大遗址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一、大遗址保护理念的内涵及重要性

(一)大遗址保护理念

作为大遗址保护指的是对具有特殊历史价值的大型古文化遗迹进行管理、规划、设计和保护。通常情况下,大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方式分为局部保护利用和整体保护利用。局部保护利用的方式主要包括:把部分遗址建成遗址博物馆或者遗址展示区。整体保护利用的方式主要包括:将整个遗址建成遗址风景区或者遗址公园;将整个遗址建成遗址森林公园;将遗址与现代农业园相结合建成历史文化农业园区。

(二)大遗址保护理念的重要性

“大遗址”概念得到普遍认可,成为文物保护利用的重中之重,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等方面,作用日益彰显。尤其是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中,大遗址保护理念的重要性更为明显。首先,大遗址理念有利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大遗址理念主要就是强调对大型文化遗迹的保护、设计和管理,这一理念的引入,能够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设计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管理,从而确保国家考古遗址公園规划的顺利开展。其次,大遗址理念依然要坚持最小干预原则,建设项目应按照文物保护规划科学选址,避让文物密集分布区域,严格控制建设规模,不得影响文物本体安全、文物价值和景观环境。景观绿化和环境整治项目应突出历史氛围和地域文化特色,避免大规模人工造景。因此,大遗址理念有利于对遗址的保护。通过大遗址理念,能够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定调”,即要坚持保护的原则,要做到遗址保护、展示有规可循,同时也能够为考古研究工作计划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国内外大遗址理念下遗址公园规划的主要经验

(一)国外大遗址理念下遗址公园规划的主要经验

大遗址理念最早在欧美国家被提出,也是最早的践行者。详细来看,西方大遗址保护理念主要包括三个方向:第一,欧洲模式,主要是以意大利、土耳其、希腊为代表的,其主要的特点就是把考古遗址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放到首位。早在16世纪,欧洲就已经产生了遗址保护的概念,发展到19世纪末逐步科学化、系统化。欧洲模式主张对遗产现状进行保护,确保完成性和真实性。第二,美国模式,主要是以美国为代表,采用灵活多样的政策机理机制和文化保护体系对考古遗址进行保护和规划。美国大遗址保护工作更多的是和政治、经济体制相联系,通过近百年来的沉淀和积累,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保护机制和保护体系。美国的大遗址保护主张以市民为主体,通过建立完整的政府机构和法律体系,对考古遗址进行保护。第三,日本模式,主要是采用协调和保护并进的方式进行遗址规划。日本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保护对象从物到人,实现保护内容的逐步深化。尤其是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开始着重进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使用重建手段和复原技术对历史场景进行还原,讲求文化遗址的可观赏性。在日本模式的引领下,通过对大遗址的保护,一方面化解了遗址保护和城市发展的矛盾,另一方面带动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二)国内大遗址理念下遗址公园规划的主要经验

国内对大遗址保护和规划工作的实践较晚,重要采用了“限制性保护”的传统保护模式。虽然说,我国的大遗址保护和规划理念还处在探索阶段,但是由于我国大遗址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国内在遗产保护尤其是在遗址公园设计方面还是各具特色,根据不同的遗址价值、遗址类型和地理环境,国内大遗址理念下的遗址保护主要包括建设遗址公园、遗址博物馆和遗址历史文化园区几个方面。

通过遗址博物馆空间展示手段,能够让群众对考古遗址本身的文化氛围、历史环境,人文价值等有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并且可以获取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比如:半坡遗址博物馆、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等。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设计实现了大遗址保护和公园设计的有机结合,把还没有发掘或者已经发掘的遗址保护在合理的范围之内,通过修复、保护、整合、再生等环节对考古遗址进行设计。考古遗址公园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把考古遗址作为主体进行展示,通过采用多种手法对遗址周围的环境等进行综合治理和恢复,确保遗址环境风貌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遗址历史文化园区主要是以大遗址理念为引导,把大遗址保护和文化产业园发展融合起来,将考古文化成果转换为文化产业,融合科考博览、文化旅游、休闲度假的功能,实现遗址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三、大遗址理念下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的具体思路

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大遗址理念,因地制宜,根据考古遗址的周围环境和不同人文特点,设计合理的规划思路。

(一)坚持多样化的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

首先,把遗址保护作为重中之重。要坚持大遗址保护原则,通过编制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确保考古遗址公园的核心保护区,要明令禁止出现和遗址保护没有关系的建设项目,从法律层面上保护考古遗址的价值和本体。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要利用可识别性、可逆性的原则,采用原址保护展示厅、历史博物馆的方式对遗址做到科学保护。以景德镇古窑遗址为例,因为御窑厂在市中心,居民区林立,周围的环境非常复杂,所以必须采用保护的设计原则,对遗址进行科学的保护。其次,把文化体验作为公园设计的主要侧重点。为了能让公众充分感受、理解历史文化知识,必须坚持文化体验的原则,进而体现考古遗址的内在价值。再次,要把建筑改造作为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的延伸。强化考古遗址在现代社会中的活力和价值,必须切实考虑当地村民生产生活需要,只有兼顾各方面的利益,保证社会公众平等分享遗址公园建设成果,才能凸显遗址公园在公共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二)建立完善的大遗址考古遗址保护管理体系

行政机构是大遗址管理体系不可缺少的一分子,带有一定行政级别的文物管理部门能够确保建设和保护资源的合理配置,并且能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利用专业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中成熟的保护技术与专业的人才等优势,弥补遗产管理单位普遍存在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的劣势。自然保护单位和文物保护单位相互配合,统筹协作,方便更好更快地开展各项工作,使遗址及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得到较好的保护。另外,遗产管理不同于其他的文化管理,面对大遗产这一新型事物,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需要针对不同类型遗址的特点,制订不同的管理方案,以此来体现大遗址管理理念,全面提高大遗址管理质量和效率。基于大遗址保护理念下的文化遗产事业管理体系在建设过程中,可以加强自然保护单位与文物保护单位的有效配合,通过统筹协作来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这样就能让当地自然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

(三)因地制宜开展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设计

考古遗址公园主要是以考古遗址为核心,而考古遗址的类型多种多样,差别迥异,因此,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要坚持因地制宜,确保各自独特的特色风貌。首先,针对城市型考古遗址公园在设计的過程中应该坚持把城市公共空间和遗址保护有效结合起来。在城市中的考古遗址公园,应该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加强从城市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城市周边的大环境进行公园的设计和布局,对各种功能进行细分。在设计方法上应该根据遗址本体类型、保存程度、空间分布特征等进行景观重塑。其次,针对城郊型考古遗址公园来说,应该在保护利用遗址的前提下提前对城市建设进行拓展。位于城市郊区的考古遗址公园,遗址可能还未受到大规模城市建设的破坏,部分区域仍保留有与遗址风貌相和谐的传统建筑,有些区域则存在遗址与周边建设景观不协调的现象。此类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的重心是在保护利用遗址的前提下提前应对城市拓展可能带来的矛盾进行预判,协调遗址保护与周边产业经济发展的关系。再次,对于乡村型考古遗址公园的设计,应该把周边生态环境和遗址保护结合起来,这类公园的规划重点是要结合周边乡村的发展,找到周边生态环境和遗址保护的平衡点,突出教育和科研功能。在设计方法上,应该在遗址保护核心的范围以外,依靠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有针对性地进行遗址公园的景观规划,从而形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景观系统。与此同时,对于人文资源较为丰富的地方,应该对文化遗产进行充分的展示和利用,从而更好地实现规模效应和聚合效应。

四、结论

大遗址承载着丰富的科学信息、历史记忆、文化精神和社会认同,其自身价值意义的重要性和丰富性,决定了大遗址利用工作的包容性、多元性和复杂性。只有将大遗址的价值载体与意义积极融入当代生活,不断丰富内容、提升品质、服务民生,才能促进文物事业走向更加开放、包容的永续保护利用之路。坚持从遗址特色出发,因地制宜,以文物安全为前提,以考古工作为基础,对遗址进行适当的价值阐释,在设计过程中进行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结合公众需求,为考古遗址公园的现在与未来发展提供一个相对合适的方案。

参考文献:

[1]苏春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探讨——以三杨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为例[J].住区,2014,(4)

[2]高慧.浅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社会经济影响——以汉魏洛阳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例[J].卷宗,2018,8(31)

[3]李文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保护性展示初探——以汉魏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例[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8,3(8)

[4]李文艳[1].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保护性展示初探——以汉魏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例[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8,3

[5]杜霖涛.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策略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9,(34)

[6]时芳洁,裴雨飞,侯长志.基于多重价值维度的遗址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以扬州宋夹城考古遗址公园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9,(10)

[7]汤倩颖.关于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原则与理念的探讨[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8,3(6)

[8]汤倩颖.关于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原则与理念的探讨[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8,3

[9]杨涛.永安桥遗址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J].科技展望,2015,(17)

[10]杨宏烈[1,2],曲少杰[1],许哲瑶[1].岭南示范性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理念及构想——以广州大学城重要考古遗址公园为例[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3):

[11]邢云.大遗址保护理念与我国文化遗产事业管理体系研究[J].山东青年,2019,(6):8,10.

[12]刘德胜[1],孙树栋[2].融合大遗址保护理念的我国文化遗产事业管理体系研究[J].文物,2013,(11):

[13]刘德胜,孙树栋.融合大遗址保护理念的我国文化遗产事业管理体系研究[J].文物,2013,(11)

[14]谢延明.大遗址保护理念与我国文化遗产事业管理体系研究 ——以锁阳城遗址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5)

作者简介:

胡卫军,博士,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文化遗产保护、博物馆展陈设计。

基金项目:

本文系吉林大学研究生学科交叉校外实践基地项目“文化遗产多元开发与活化利用创新实践基地”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景观规划方法范文第5篇

摘 要:人性化的设计思想不仅充满了对大自然的尊重和热爱,而且还充满了对人的关爱,使得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逐渐成为了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终极理念。本文对我国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的人性化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对我国旅游景区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人性化

1 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依然处在探索的发展阶段,有关旅游景区规划和设计的实践研究以及理论研究都较为有限,而且缺乏合理的和科学的理论性指导使得一些旅游景区的景观建设变得盲目化,不规范,造成了旅游景区生态环境的破坏、旅游吸引力减弱、景观资源浪费等问题的出现。就现阶段我国旅游景区的发展状况来看,一些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的重点主要放在完善和健全城市营销服务体系上;而一些经济落后地区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更为重视的则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现在旅游渐渐地成为了一种时尚,人们纷纷出门去旅游。旅游业快速发展,但从长远的角度而言,抓住人心才是关键。因此从人性需要方面的考虑,人性化设计是未来的主流。旅游发展渐渐成为了一个城市促进经济发展以及树立城市美好形象的一种手段。

2 旅游景区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许多地区在对旅游景区进行景观设计的时候,都普遍存在着以下这些问题:

2.1形式化

多数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当中,人们往往过度重视景观设计方案的平面效果,一味的追求旅游景观的形式意义,但却忽视了人们的心理感受。旅游景观的好坏不能只是用来看的,更是应当用来切实“感受”的,如数字景区中,电子自助导游终端讲解内容总是固定顺序播放,信息量有限而且缺乏信息反馈,人机交互性有待提高。此外,绝大多数电子导游尚无法提供定位、自动点名、掉队提醒和散客自助旅游线路设计等“个性化旅游”服务。当今,旅游景观设计的重点要明确人的主体地位,应当强调人在旅游场所中的体验,旅游景观如果缺少了人的参与便会完全失去设计的意义。

2.2理论研究不足

我国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方面的理论基础非常薄弱,并且缺乏旅游特色,很难科学合理地指导旅游景区的规划实践。除此之外,在当前旅游景区的建设当中,我国旅游景区的景观规划设计依然存在着诸多指导旅游开发的规划性文本,这些规划文本之间的互相衔接以及协调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3缺乏地域文化特色

许多旅游景区景观的建设以及设计者往往只是仿照其它旅游景区特色景观进行表面形式的设计,却忽视了与当地实际状况的有机结合,对文化底蕴以及地方历史的挖掘不足,严重的缺乏人文关怀,造成了旅游景区景观缺乏设计依据和文化理念,进而逐渐失去了地方特色。缺乏地域文化特色是我国多数旅游景区景觀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往往使旅游景观流于形式,缺乏内涵。此外,还有一些旅游景区景观的设计通常转嫁其它景区的地方特色,没有切实的立足于本地民族文化和人文信息。

2.4基础设施建设较差

很多旅游景区的景观方面都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差的问题,这就使得游客经常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作为精神消费活动之一的旅游,应当配备完善的配套服务以及洁净的景区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广大游客切实感受到身心的愉快。

除了以上这些问题之外,我国的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当中还存在着许多其它方面的问题,比如对景区环境综合评估不足、设计雷同、破坏自然资源等等。一个优秀的旅游景区,应当综合性的考虑设计规划、风土人情以及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因素,而旅游景区景观的审美应当在各种要素与矛盾的相互协调之中获得,只有充分的保持各种矛盾和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才能够从根本上给广大游客带来美的享受。

3 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人性化”的措施

3.1完善交通规划和布局

旅游景区中的主要交通组织方式为人车混行和人车分行:(1)人车混行指的是行人和机动车在同一个道路中通行,如何处理便利和安全二者的关系,应当综合性的考虑场地环境、游客的通行意愿、景区规模、人车混行等各个因素。采取与之相适应的交通组织方式与路网形式,应当遵循因地制宜和通畅而不穿行的原则。应当根据旅游景区内部不同的旅游需求、基地形状、景区规模、游客的行为轨迹以及景区的地形来进行合理的布局,此外,还应当充分的保持旅游景区内部场地的通畅和完整,游览交通的流向和出入口应当保持一致,以有效的防止逆向交通流的产生,避免不必要的穿行交通,达到出行安全便捷的最终目的;(2)人车分行能够保证旅游景区游憩活动的顺利进行,进而有力的防止旅游景区内部机动车通行所引发的空气污染、噪声和交通安全问题对日常旅游活动质量的负面性影响。采用人车分行方式进行景区交通布局时,应当遵循这些原则:第一,旅游景区交通的布局方面应当设置车行道以及人行道两个相对独立的路网系统;第二,应当充分的明确车行道路的分级,尽量采用围绕景区布置的方式;第三,在车行路的尽端或者周围应当设置一定数量的停车位;第四,应当尽量将步行道设置在旅游景区的内部,以充分地把景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活动场地和绿地有机地联系起来。

3.2重视自然景观和道路的协调

通常旅游景区都拥有着非常美丽的自然景观,旅游景区的交通布局应当和景区美丽的自然景观相互融合和协调,不仅要充分的满足游客和车辆通行的要求,还应当达到再造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协调一致,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古迹、植被和自然景观的破坏。旅游景区的道路景观设计应结合景区的地貌和地形,利用曲面边坡设计、边坡绿化、适势造景等设计手段来使人造景观充分的融入自然景观,还自然以美景,还游客以美感。

3.3加强景区游憩场地的“人性化”

在对旅游景区的游憩场地进行人性化方面的设计时,应当把握的原则有:

(1)游憩场地应当选择能够便捷到达、靠近游人的最佳位置;(2)游憩场地的选择应当避免风口位置,确保场地良好的遮风条件和充足的日照;(3)游憩场地的设计应当全面地考虑季节变化和植物配置等细节性方面;(4)步行道旁边应当设有休息区、坡道和扶手;(5)应当明确场地设施的实用性。

3.4旅游景区卫生设施方面的人性化设计

保持环境清洁和卫生不可或缺的工具就是卫生设施,旅游景区中应当设置的卫生设施应当包括垃圾桶、公共厕所、洗手设施、饮水器具等。饮水机应当设置在游客比较集中的休憩场所,在人流交叉的节点,应当设置比较开阔的饮水平台,此外应合理的设计饮水的宽度和高度,以方便不同人群的使用;对于公共厕所的设计,应当坚持美观、方便、经济、卫生和适用等原则,注意和周边环境的协调,保持良好的通风和采光,还应当考虑公厕使用当中的感受,比如私密性、清洁等问题;为方便游客洗手来设置存放行李所必要的平台,还应当保持排水管的洁净和畅通。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人性化旅游景区景观的规划和设计应当满足当今人们物质消费的迫切需求,还应当充分地满足人们精神文化方面的享受,从根本上展现出旅游景区的景观特色,加强规划设计的人性化,力求给广大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促进我国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文雄,王耀.景区游客中心人性化要素解析[J].旅游论坛,2011,(04).

[2] 申健健.景区规划的人性化研究[J].总裁,2013,(07).

[3] 丁祖荣.城市景区:生态伦理建设的实证研究[J].城市与减灾,2012,(01).

景观规划方法范文第6篇

【摘要】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是风景园林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彰显园林魅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从风景园林植物景观现状和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展开阐述,希望对从事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人员提供借鉴。

【关键词】:风景园林;植物景观;规划设计

植物景观指的是植物个体、植物群落和植被等表现出来的一种形象,另外,植物景观是构成植物园林景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城市良好生态的形成。植物景观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之一,在规划设计与工程实践方面均已取得丰硕的成果[1]。不仅如此,植物景观园林规划设计能够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体验,丰富了植物景观内涵,对彰显风景园林的魅力具有很大的作用。所以,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是园林工作者担负的职能。

一、风景园林植物景观发展趋势

当下,确切的说,风景风景园林体系还有另外一个称呼 “城市及居民区绿化”,是按照前苏联模式进行的命名。当时人们对“造园”是一种简单的理解,缺乏对植物的艺术性和文化性认识。自从20 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园林建设飞速发展,理论研究方面产生了像“植物配置”、“植物造景”和“种植设计”“等概念。21世纪的生态学原理普遍运用到风景园林理论中,一些近自然植物景观的有关概念产生了,像“生态园林”和“节约型园等。我国城市化取得了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现代风景园林景观提出了较高要求,现代风景园林景观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现代风景园林建设需求具有较大规划尺度规模,不再是原来园林中的花坛、花境和庭院栽植设计,转而要求现代的河湖景观和湿地公园等。从项目类型来看,现代园林景观类型多样,涵盖了多种学科,像生态学和水利工程等。为了解决现代风景园林景观项目多变性问题,植物景观借助理论方法,不断探索和创新。

二、現代园林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和实践出现的问题

现代风景园林项目具有较大的尺度和规模,这是一个事实。在面对此类项目时,设计师往往感到不知所措,没有意识到植物规划的宏观层面。植物景观规划设计规模较大时,设计师拓宽植物景观的内涵,清晰认识植物景观设计,从宏观规划层面思考问题,改变传统庭园栽植花木的概念。风景园林学是一门突出实践性的学科。项目真正落地实施后的效果是衡量一个园林作品的好坏的关键。植物景观也是这样。风景园林师不能很好的认识缺乏对植物体量和规格等,这是工程实践经常出现的问题,造成建设后的效果和初设愿景差距很远,或这是造成设计图纸不能有效的指导施工建设。为此,施工过程中对设计的调整和植物景观施工图纸的绘制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三、现代风景园林植物景观规划设计

(一)现状分析

现状分析是风景园林设计的根本,也是植物景观设计的关键性环节。现状分析的深度和广度决定后续工作是否可以顺利开展。现状设计涵盖三个部分:资料收集、现场调研和周边考察。

资料收集:资料收集包含当地的气象和水文等条件、属地植被的地域性分布和绿地系统规划,另外像地方志中提出的植物典故和古树的名称等也包含在资料收集过程中。现场调查包含土地资源信息,收集水文条件、地形土壤等。现场植物资源:在现状植物资源中,现状植物景观是不可忽视的一种资源,特别是现状大树的使用从很大层面上影响风景园林的规划。现场植物资源的调研内容有植物的生长状况、植物总类等、评估植物的寿命,对植物出现的病虫害要提出相应的养护措施。地形在较大层面上决定植物的分布和种类,需要了解和风景园林有关的地形状况,其中包含山谷脊背的分布和有无明显陡坡等。“适地适树“是林业和风景园林植物景观规划设计领域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2]。需要深入风景园林地区现场了解土地类型,对植物的制定起很大的影响作用。要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对土壤的物理性质进行测定,其中包括土壤氮磷钾的含量和土壤的酸碱值等。风景园林地区的水源的位置和容量也需要了解,此外,像植物的生长状况和水源流动方向等也是需要了解的。这些方面的内容将影响植物是否适宜在该地生长。风景园林地区的场地需要了解到,场地外城市的绿化状况等也需要了解,像园圃用地的苗木情况和城市各类型的绿地概况等,了解这些内容,有助于更好的掌握绿地的特征。现场分析能够加好地解读场地,将人工判读和地理信息有效结合在一起,分类收集得来的信息,总结性分析风景园林地区植物生长的优势和现状性条件

(二)概念规划

植物景观空间规划:在现代化的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规划占有很大分量,普通公园绿化面积占了70%以上。所以,植物景观的空间布局决定项目是否成功。植物景观的构成多样,存在较大的变化范围,空间序列和空间系统的疏密分布是植物景观规划的重要内容。

植物景观特色规划:概念规划的进一步丰富,形成了植物景观特色规划,植物景观特色规划让植物景观内容变得更丰富,强调场地特色,其内容涵盖:基于了解场地功能地位、对现状进行分析、确定分基调种树等。

植物景观时序规划:和其他植物景观要素不同,植物景观时序变化比较具有特色。时序变化包含两部分:日变化和年变化。日变化是在小尺度范围内进行的。从概念和详细规划的基础上来说,年变化是项目规划的重点,涵盖了近远变化和季相变化。

植物景观色彩规划:植物色彩是影响植物景观观看最敏感和直接的内容,需要从大的宏观制度出发,深入到小的设计层面。这个过程的前提条件是,需要有效的掌握规划内容,基于植物特色分区,处于相对完整空间,组合单元内植物,对空间构成的主要群落进行深度设计,群落的平面、立体面设计和植物材料的选择等是其涵盖的内容。

(三)作业图设计

作业图设计为工程作业监理和工程预算等提供依据,将种植设计的意图和内容表达出来。

实物作业设计需要调整设计方案,对植物的数量、规格和致密度等进行标注,当植物需要保留下来时,要将植物的数量和名称等进行标注。植物作业图的绘制要和放线尺寸或者是放线网络有效结合起来,特别是关键性建筑物,要标明道路、构筑物等。在遇到复杂的植物设计地段时,有两种植物图可以使用,一种是灌木种植图,另一种是乔木种植图。一些地方如果有特别需要,可以使用植物立体图来满足设计要求。

(四)设计现场调整

作业现场调整能够进一步优化设计。在种植施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以前没有遇到的问题,影响了设计理念和景观效果,这时,设计师需要针对性的调整现场,解决存在的问题,不影响作业进行,设计过程的现场调节相当重要,决定植物景观是否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作业结束后,植物养护工作很重要,决定植物能否成活及生长状况,如果忽视了这个环节的工作,植物景观的设计工作也只是停留在表面,是不会长久的。虽然植物养护并不是规划设计包含的内容,但是却能够为作业过程的思想和方法提供借鉴。植物养护工作要及时,后期将能受到理想的效果。

结束语:

风景园林植物景观的设计能够极大促进园林建设,发挥较大的绿化作用。为此,在进行植物景观设计工作开展前,工作人员要对植物的特性有所了解,采取合理的设计原则,开展植物景观设计工作,保障植物景观园林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春娇.贾培义.董丽.风景园林中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程序与方法[J].中国园林,2014,(01):93-99.

[2]潘剑彬.李树华.基于风景园林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适地适树理论新解[J].中国园林,2013,(040:5-7.

[1]颜婷.现代园林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方法探索[J].中外建筑,2014,(10):69-71.

上一篇: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烟火的光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