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内部审计论文范文

2024-07-15

信息化内部审计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企业的管理也逐渐趋于完善。信息社会的到来,企业的审计也实现了信息化。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就是将电子信息技术与审计业务的处理方式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更加符合时代潮流的审计方式。目前来看,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信息化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其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本文主要研究分析了审计信息化的基本概念、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必要性,当下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现状与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能更好地促进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发展。

关键词:企业审计;大数据技术;信息化建设;内部控制

近些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推广与发展。审计业务的处理模式的信息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经过这几年的发展,企业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有所成就,但是仍有许多问题亟需解决,因此,对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应用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审计信息化的概念

所谓审计信息化就是运用信息技术的手段,对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进行审计。通常包括组织实施审计业务、进行审计业务管理的监督评价和咨询的全过程。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所发布的《全球技术审计指南》中,审计信息化主要包括有信息技术控制、信息技术审计、信息技术漏洞管理等。

二、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必要性

1.企业规模的扩大加大了审计工作量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市场环境日益稳定。这为企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势必要不断扩大规模,从而也就加大了审计的工作量。然而企业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并不多,为了降低审计人员的工作负担,企业需要创新审计模式,实现审计信息化,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提高了审计的质量。

2.企业的各项管理活动中都已经运用了信息技术

目前,在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中,都已经广泛地应用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企业的财务数据也由纸质的换成了电子凭证,各项操作都开始使用系统软件,这给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员工的工作量。但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又带来了新的风险,容易出现暗箱操作的隐蔽性,因此,完善企业的内部审计信息化,避免出现这种风险。

3.有利于企业实现全面的内部控制

实现企业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能够帮助企业全方位地进行内部控制,不再仅仅从某个环节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审计。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个经营环节都是息息相关的,实现企业内部审计的信息化,能够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全面、动态的审计,提高了审计的准确性,也能够为企业的经营提供依据。

三、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的重视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发展起步较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企业没有提起对审计信息化的重视。甚至有的企业认为企业的发展不需要审计,审计只会加大企业的成本,并不会带来效益。只是将审计留在浅层次的数据处理上,这样的认知错误,就制约了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发展。

2.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不高

首先,当前是大数据时代,海量的信息加大了企业的审计难度。企业审计信息化系统的功能不能很好地满足对大量数据的处理;其次,缺乏专业的人才,在企业的审计部门,人员的综合素质整体偏低,大部分的工作人员只对财务管理熟知,而缺乏对审计的了解;最后,虽然有的企业积极进行了企业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建立了相应的应用软件,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是形同虚设,仍有用传统手工进行审计的现象。

3.企业经营发展和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不同步

随着企业经营发展不断变化,企业对于内部审计变得越来越重视。许多的软件公司也是研发出了很多版本的审计软件且功能齐全。但是,现阶段对于企业审计软件开发来说,其市场普遍不高,这就导致许多的审计系统在后期的维护、系统升级等方面投入很少,造成了许多审计和财务管理不匹配的情况发生。这些情况都直接说明了企业在建立审计信息化系统时,没有充分考虑企业情况以及实际需求,间接给审计工作造成了许多困难,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且工作质量还不高。

4.信息系统对风险监控能力不足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快速发展以及大数据技术的成熟应用,审计信息数据也是大量增多,被审计的对象为应对审计监察其手段也是花样百出。现阶段,许多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系统对于风险并不能准确做出判断,这就导致审计管理工作非常困难。

四、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对策研究

对于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来说,其必须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效率的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系统管理平台。

1.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系统建设

对于企业内部审计系统信息化建设而言,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内部审计信息门户的建设,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企业内部交通。同时对于审计工作人员而言,其可以通过审计信息门户平台进行信息材料上传,审计信息发布等相关的操作。另外,用户还可以通过审计信息门户平台进行资料下载,查看信息等。其次,建设审计集成信息系统。审计集成信息系统可以采用自动集成的管理方式,可以让企业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实现标准化流程,把审计相关的文件进行模板化,同时规范审计依据,集成化数据信息,对于审计信息进行多样化的查询方式,实现更加灵活的配置和沟通。再次,建设审计查询信息平台。其可以帮助企业在ERP背景下对于审计的各个功能进行实时综合查询提供了良好的系统条件,让企业对于生产经营的各环节都非常清楚,同时减少了经营风险,实现企业内部自动化审计工作。最后,建设审计预警系统。其建设目的就是不断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同时加强对于审计工作中各环节的监督管理工作,对于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自动预警以及分析等,进一步提高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效率。

2.不斷建设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体制

对于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的建设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进行企业管理信息化布局建设。其主要是加强企业内部统筹规划布局的管理思想。对于企业内部基建而言,首先要不断完善内部信息化网络基础建设,加强企业内部沟通与交流,实现企业资源共享;另外建立完善的数据库,可以更好地帮助企业信息系统在财务以及其他信息等方面进行资源整合。第二,建设审计基础信息理论。其是企业在进行审计信息化建设以及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开展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第三,建设信息化的风险控制机制。把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纳入到企业风险防控中来,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审计的相关标准,同时也对企业审计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防范。第四,加强人才培养。企业在进行信息化管理建设时,离不开人才。因此,对于企业而言,一是要加强对于人才的引进;二是要加强对于企业内部审计人才的培养。培养一批综合性强的高素質人才,这样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与建设。第五,加强信息系统开发建设。审计信息系统是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软件系统。现阶段,审计系统主要是针对审计工作业务以及外部所需综合查询进行系统建设。

五、结束语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学会使用科学技术带来的便利。这样才能避免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同时,企业要更加重视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本篇文章通过对国内外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以及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同时结合企业内部自身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企业只有不断完善内部审计信息化管理,才能确保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镇宇.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发展现状、趋势与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8(16):72-73.

[2]李军涛.集团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策略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7(13):34-35.

[3]张剑.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17):219.

[4]楼斌.我国企业审计信息化发展的困境及解决策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6(03):70.

[5]何克飞.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新视野[J].当代经济,2011(24):10-11.

[6]周嘉宇.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应用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23):56-57.

作者简介:胡雨村(1958.03- ),男,汉族,天津市人,管理学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生态建设管理、工程审计

信息化内部审计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信息化建设是新时代高校内部审计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新时代,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高校内部审计既要全面推进,又要把握重点要点,进一步加强科研经费审计、推进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切实做好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加大国有资产管理审计、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定期开展高校财务收支及专项审计、促进内部审计成果的有效转化,真正使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取得实效。基于此,本文系统分析了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其创新发展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0.02.021

0     引 言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建设已经进入新时代的重大论断。而当今社会是网络的时代,是大数据的时代,也是信息共享的时代。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各行各业探索转型、寻求突破的关注重点。近年来,各地区的审计部门将信息化建设视为提升审计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在审计行业信息化的趋势下,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必须跟紧潮流,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推动内部审计模式创新,实现内部审计价值增值。信息化建设是高校内部审计创新发展的必然方向,是满足审计利益相关者期望的重要手段。本文围绕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创新发展面临的问题和解决路径,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创新发展的新思路。

1     新时代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创新发展面临的问题

目前,各大高校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如火如荼,审计信息化趋势已经成为业内共识。在信息化建设的大趋势下,校内审计力量得到空前发展。但随着高校的快速发展,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管理制度缺位,制度建设未能因地制宜

目前,权威的内部审计制度仅有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的《中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203号——信息系统审计》。尽管第2203号准则从一般原则、风险评估、审计内容、审计方法等方面为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宏观思路指导,但无法覆盖信息化建设的所有方面。高校在进行内部审计信息化制度建设过程中,未能做到因地制宜,缺乏实践改进,仅对第2203号准则一般规定进行复制,或者照抄其他高校的制度,导致审计信息化建设达不到预想的效果。特别是在信息系统构建和使用过程中,未结合本校科研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资产管理的实际管理情况制定信息系统使用手册,导致信息系统构建和使用达不到预期目标。同时,很多高校不重视数据信息安全,相关管理制度仅有高校内部保密规定,未针对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数据安全问题,制定相应数据保密和备份管理办法。

1.2   信息渠道不畅,校内信息未实现交互共享

信息渠道不畅主要体现在信息化建设观念偏差和缺乏统一主体规划两个方面。目前,大多数职能部门建立了相应的业务信息管理系统(例如人事信息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预算管理系统等),但很多职能部门对信息化建设认识存在偏差,对信息化建设缺乏相应的保障体系,导致相应的信息化建设并没有起到预期效果,业务数据信息校内共享也就无从谈起。同时,高校信息化建设以各个职能部门为主体,缺乏主导部门统一组织。多数部门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缺乏校内沟通,各自为战,导致各业务信息管理系统数据标准存在较大差异。在缺乏中间交换平台和数据接口的情况下,数据标准不同的信息系统无法实现信息数据共享,建立统一、安全、联网的信息共享平台也就无从谈起,这阻碍了信息数据在校园网内自由流通,也阻碍了通过信息系统获取审计信息目标的实现。

1.3   系统功能滞后,實际功能不满足审计需求

完善的系统功能是构建审计信息系统从而实现审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工作。目前,审计软件系统主要分为通用版本和定制版本。通用版本的审计系统是开发商根据标准化的审计业务开发的制式软件,特点是软件功能单一、开发时间短、更新周期较长、购置成本较低。定制版本的审计系统是开发商根据高校内审部门的实际需求开发的个性化定制软件,特点是软件功能齐全、开发时间长、更新时间短。在构建信息系统过程中,大多数高校为了节约经费,选择购置通用版本审计软件。由于功能单一,通用版审计信息系统与实际审计业务流程不相匹配,也不能覆盖所有的审计活动。同时,由于更新周期长,通用版本审计软件在实际运行后功能更新滞后于审计需求,信息系统的优势得不到体现。

1.4   队伍结构失衡,审计队伍信息化力量不足

首先,高校审计队伍发展存在短板,专业背景单一。高校内部审计队伍人员专业构成主要以财务、审计、工程为主,缺少网络工程、软件开发专业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造成审计信息系统在开发过程中与软件供应商沟通不畅,具体需求得不到落实,不利于推进信息化建设。同时,现有高校审计人员信息技术水平不足。审计信息化建设日益受到重视,但是相关投入存在“偏硬件”而“轻软件”的情况。信息化建设资金几乎全部用于购置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忽视了对目前在职审计人员的信息化培训。在缺乏足够信息技术水平的情况下,审计人员会出于惯性,抵制使用信息系统进行日常审计工作,造成审计质量依旧取决于个人胜任能力,信息技术的优势在审计工作中得不到发挥。

2     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创新发展的新路径

针对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工作中面临的挑战,高校内审人员应当积极探索、认真思考,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式。内部审计人员需要转变固有观念,科学认识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整合现有审计资源,创新制度、渠道、队伍和系统建设,将审计流程优化与审计管理创新有机统一,促进信息化建设,使信息手段真正能够成为审计决策管理的有效工具,为内部审计实现价值增值创造良好的条件。

2.1   創新制度建设,完善信息系统管理制度

审计信息化管理制度是信息化建设的保障,创新制度建设主要思路是因地制宜地设计配套制度的指导规范。在第2203号准则的基础上,各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信息化环境下的具有系统性、层次性的管理制度、工作规范和操作手册,使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提供实施依据和制度保障。高校内审部门在审计信息系统构建和使用过程中,应制定信息系统审计手册和工作指南,明确不同审计业务的工作步骤、流程和标准,降低审计风险。同时,还要重视数据信息安全,内部审计部门针对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数据安全问题,要制定相应的数据保密和备份管理办法,保障审计信息系统安全运行。

2.2   创新渠道建设,促进内网信息交互共享

疏通审计信息获取渠道是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创新渠道建设主要思路是依托“智慧校园”信息共享平台开展信息化建设活动。“智慧校园”信息共享平台是高校内部建立的用于校内信息资源交换的信息系统。基于“智慧校园”的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思路包括信息整合、流程优化两个方面。一是应积极整合审计资源,促进共享平台建立,形成完善的高校信息资源交换系统。二是对整合汇总后的资源进行业务流程优化,将内部审计系统的信息采集、监控预警、后续跟踪等重要功能融入“智慧”校园共享平台。在整合信息资源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内部审计系统与财务、基建、人事、科研、政采等部门的对接模式,统一信息系统数据标准,为实现校园网内联网审计打下良好基础。

2.3   创新系统建设,开展个性化定制功能开发

审计系统框架功能是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内容。创新系统建设主要思路是进行系统的个性化定制开发。目前,绝大多数高校购置的内部审计系统为软件公司的通用系统,难以满足日常审计工作的需要。在当前情况下,因地制宜地根据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实际,开展系统个性化定制功能开发成为最佳选择。高校内部审计信息系统包括审计业务管理子系统和审计资源管理子系统两部分,系统设计遵循简易操作、拓展兼容、交互共享可靠安全原则。结合高校内部审计实际工作需求,审计业务管理子系统将采购审核、工程审核、专项审计按照业务阶段进行模块设置,各个业务阶段都按照三级审核要求设置审核界面。根据审计人员偏好,业务管理子系统设置预警功能,业务金额的异常变动将在审核界面进行提示。业务管理子系统还设置统计功能,在审计审核业务完成后,系统将自动统计该项目进行过程中由内部审计部门提出的意见。系统设置有针对性地强化了审计整改阶段功能,详细记录被审计单位整改情况,对监控落实审计结果、提高审计价值有重大意义。结合高校内部审计实际工作需求,审计资源管理子系统分为档案管理、采购供应商信息管理、中介机构信息管理、法律法规信息管理、人员信息管理模块。各个模块下设置新增、维护、查询三大功能。审计资源管理子系统还设置统计功能模块,为系统使用者统计输出报表审计项目综合数据。审计资源管理系统能够有效整合高校审计资源,辅助审计决策,为审计业务管理系统提供支持。

2.4   创新队伍建设,实现审计队伍优化配置

审计人才队伍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石,创新队伍建设的主要思路是审计队伍专业的优化配置。目前,各高校内审部门队伍结构不能满足信息化建设需要,人员专业背景以财经、工程为主,缺少软件、信息相关专业的人才。首先,应当对内部审计部门人员进行多元化配置,大力引进IT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从事内部审计工作,使部门人员专业背景不仅限于财经、工程专业。其次,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胜任能力。加大内审人员在信息技术方面的专业培训力度,使全体审计人员都能熟练运用信息系统,提高审计的效率和质量。最后,还要在审计人员绩效评价时考核内审人员在信息化方面做出的贡献,营造信息技术的学习氛围,提高内审人员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积极性。

主要参考文献

[1]蔡元帅.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现状与发展对策探究——以高校内部信息系统审计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3).

[2]李天宝.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三阶段构想[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2).

信息化内部审计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在地方供电企业发展中,实现内部审计信息化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地方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文章主要结合近些年来地方供电企业在审计信息化方面所做的工作,分析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以期为地方供电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工作打下更加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 供电企业;审计;信息化;现状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19. 019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其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不断深入,而作为我国主要的行业之一,电力企业也迫切需要结合信息技术,实现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在地方供电企业当中,整顿程度持续深入,要求企业可以做到从严治企、强化内部监督管理,而内部审计信息化也有助于地方供电企业很好地达到这一管理目标。内部审计在企业运行中充当着免疫系统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是否可以持续健康发展,所以加强地方供电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步伐也是地方供电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其意义非常重大[1]。

1 地方供电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现状

我国的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在近些年的持续发展中,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而起主要的载体是SG186工程的顺利建设以及SG-ERP软件的广泛运用。内部审计在企业中充当着经营管理方面的监督作用,而目前我国地方供电企业中的内部审计发展却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审计环境变得多元化、审计对象更为复杂、审计难度持续加大。这些变化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供电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习惯以及思维方式,在审计项目内容时,除了要运用一般的审计查证手段之外,还需要用到专门的审计体系,实行标准化的信息系统以便于审计,强化各项业务数据处理,有效提高审计质量与审计效率。总结起来,我国地方供电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现状[2]。

1.1 内部审计信息化系统发展不平衡

经过几年的不断努力,国家电网已经在各个省市建立起公司枢纽,其范围覆盖着下面的地级分公司、县级分公司甚至是各个营业窗口终端,各项业务不断实现融合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信息孤岛”的出现,资源、信息可以更好地共享。供电企业中的ERP审计体系、管控审计体系、审计综合管理体系都发展的非常成熟,推广过程也很成功。然而,因为各地在技术水平、人员配备、业务发展等方面的差异,审计信息化运用间的差异非常明显,各个地方供电企业之间的审计信息化建设、运用深度都有着很突出的不平衡性,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省级公司系统推广范围不统一,例如管控业务审计体系只有一些试点省级公司内部才有推广应用,而在很多省市都没有实施;第二,一些地级供电企业已经根据推广运用的相关要求,全面推广运用了ERP审计体系,然而在很多其他地级供电企业中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没有得到运用;第三,各专业模块运用间存在着不平衡性,ERP审计体系财务模块运用水平很高,但是像物资、资产设备这些模块则几乎没有得到运用。

1.2 审计信息化软件虽然得以普及,但利用率却不高

现在,以ERP审计体系、审计综合管理体系为基础的审计信息化得到了广泛运用,这也促使供电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得到蓬勃发展。然而由于ERP审计体系自身功能开发且缺、可操作性不高,同时它和地方供电企业的财务、物资、工程以及人力资源体系之间的联系性不强,信息交流不畅,因此使得有些信息不能共享,这就极大地降低了ERP系统的推广运用程度,同时审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也大打折扣。另外,地方供电企业由于受到固有的陈旧思维束缚,在审计信息化方面知识学习以及审计信息化运用上都不够积极主动,在具体的工作中也没有把审计信息化真正落到实处,这样就会极大地降低审计信息化的利用率。

1.3 计算机审计技术水平有待于持续提高

由于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存储技术发展都有了质的飞跃,企业审计工作人员能够运用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将所需要审计的数据文件导入到审计信息系统中,从而最终就可以把被审计的数据传输到审计业务系统中。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就要求审计工作人员必须要可以熟练地运用相应的数据收集、数据转化以及信息传递技术,而且还要运用一定的方法总结出审计中的疑难点。现在,有很多地方供电企业中的审计工作人员因为自身的计算机审计水平不高,同时又没有进行必要的培训,在工作中无法熟练操作相应流程,不能有效降新的信息化技术运用到审计中,因此导致地方供电企业内部的审计信息化工作步履维艰,审计效率也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2 地方供电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的改进对策

在地方供电企业中推广审计信息化是一项长久的工作,需要供电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相关技术服务人员的共同努力,当地方供电企业可以便捷、高效地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具体工作中去,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会积极主动地进行深入运用,才可以使得审计信息化工作真正在地方供电企业内部展开并为企业的内部审计所服务。

2.1 客观公正评估现在的工作成果,并进行优化与改进

尽管国家电网公司在审计信息化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和真正的实用化之间还是有着很大的差距,这就会严重干扰到审计信息化的发展。而要想让审计信息化得以有效推广并运用,首要的任务就是对于当前的审计信息化体系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当地方供电企业运用动态更新、及时调整的评估手段,并按照审计目标与方案的要求,对于信息体系具体内容加以评估,对不合理的地方进行调整、更新时,才可以找到其中的不足并进行升级优化,从而提高审计信息化的水平,使得地方供电企业在内部审计中有着更高的审计效率,控制审计成本。评估内容主要有数据的收集、检查、抽样统计、分析对比、测试等各项工作,按照数据、结论差异进行合适的评估。

2.2 提高计算机审计技术水平

因为信息体系具有广泛性与多样性,而且信息技术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因此地方供电企业的计算机审计工作出现了很多技术方面的障碍。在进行一项新的审计工作时,经常会遇到那些没有纳入到审计体系中的管理业务或者是陌生的系统,如果继续按照之前的经验技术、知识体系是无法适用的,有着技术方面的难题。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客观公正地评估审计信息化发展现状,对于非常规数据的采集方式进行研究,使得审计系统和企业财务状况、物资、人力资源、资产等内容相结合,提高企业的数据处理水平。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建立起仿真环境,使得ERP审计软件应用真正得以普及。确立一些大型的审计项目,选择具有良好推广基础的基层单位进行具体应用、现场模拟等程序,展示出应用效果,提升操作水平与技术水平,真正得到一批具有高质量的计算机审计方法,使得审计工作具有启发性、新颖性以及实用性,有助于审计信息化的发展。

2.3 为审计信息化工作提供出更高层次的推广与培训平台

运用相应的技术手段,加快在网络化。信息化环境下运行的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开发,加强对于地方供电企业审计工作人员的计算机知识培训与技能操作,提升其计算机运用意识,尽快培养出一大批既具有高水平审计能力又具有软件开发经验的审计工作人员。此外还要尽快建立起完善的计算机培训、考核制度,撰写计算机审计方面的经验、案例等,将成功的审计项目经验推广到所有的同类型的项目中去。开展一系列计算机审计方面的竞赛活动,通过激励措施来推动地方供电企业的审计信息化发展。最后地方供电企业的审计人员要有良好的信息系统辅助审计意识,具有创新理念,努力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推动信息系统辅助审计项目工作的发展。

2.4 促使事后审计向事前预防以及事中监督转变

根据信息化发展要求以及审计工作内部特点,要很好地发挥审计优势,推动审计信息化发展,改善审计计算与审计方法,运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审计远程操控、自动示警,促使地方供电企业的内部审计信息化朝着事前预防以及事中监督方面发展。

3 结 论

本文主要对于地方供电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现状、不足以及相应的改进措施进行了总结,从而为地方供电企业实现审计信息化打下了一定基础,便于地方供电企业将信息化技术与审计工作结合起来,实现更好的发展。审计信息化工作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因此地方供电企业一定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提高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加强其审计培训工作,为企业内部审计科学发展创造出良好的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沈琦敏. 浅谈供电企业内部审计的信息化管理[J]. 经营管理者,2013(27):205.

[2]胡斯阳. 县级供电企业经营者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2010.

信息化内部审计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大数据时代,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已成为必然趋势。本文以江苏省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审计系统软件为例,阐述高校内部審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及其现状,分析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结合江苏省教育内部审计软件使用的情况,提出构建及优化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的建议。

【关键词】高等学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审计信息化

一、引言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中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大数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人们探索世界的传统模式和方法。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提出要加快各领域的科技创新。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然,发展的同时必然也带来困难与挑战,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也尚存一些问题。本文拟结合“江苏省教育内部审计系统”软件,分析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从系统优化的角度,提出构建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的建议。

二、文献综述

部分发达国家早在上个世纪就开始审计信息化方面的研究和探讨,他们一般称为“连续审计”或“联网审计”。美国计算机审计专家托马斯·波特(1990)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信息技术下的审计将越来越受到关注。伊恩·吉尔霍利(1993)指出信息技术性的审计内容更加广泛,包括数据档案的维护、输出数据的利用、系统自身的内部控制等方面。

王会金和陈伟(2005)从实现非现场审计的技术,包括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存储、数据处理四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任泽华(2015)在一文中提及非现场审计在当前阶段存在的一些不足以及导致这些方面的原因,并从提出审计需求、设计分析模型、采集数据、数据清理、数据转换、创建分析表、进行分析和数据结果验证等方面提出优化方案。

综上可见,国内外审计学者对于审计信息化发展已经有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并结合内部审计实际,开展不同的实践。

三、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建设发展历程

(一)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情况。

我国审计信息化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与会计电算化基本同步,但是与会计电算化迅猛发展相比,审计信息化发展则落后很多。2016年,政府信息化建设“金审”三期工程正式开启,着力推进“国家审计云(AO云)”,联网审计系统和审计数据综合分析平台建设。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分别在2007年和2013年专门开展以“内部审计信息化”为主题的理论研讨,可见对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关注程度。

目前,几乎绝大多数的高校都接入了互联网,大部分高校建成了自己的校园网,拥有办公自动化系统,一个相对完整的高校信息化体系基本建成。但是从整体来看,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大多仍在数据采集、数据加工处理的阶段,信息共享程度比较低,审计管理信息化比较弱。

(二)江苏省教育内部审计系统现状。

“江苏省教育内部审计系统”是在江苏省教育厅的统一部署下开展的。2014年开始在南京师范大学、扬州大学试用后开始在全省推广,经过四次比较大的升级后,整个系统更加符合江苏省高校内部审计的需求。

“江苏省教育内部审计系统”按照功能不同分为四大部分。

1.审计资源管理模块。

主要包括登录项目、待办事项、年度工作、信息公告、相关下载等。通过设置操作人员的角色可以决定不同的权限。

2.审计项目管理模块。

在此模块中主要实现审计流程的作业流处理。

3.审计作业模块。

审计作业模块是内部审计系统的核心,所有的数据处理都通过这个模块实现。该模块包括财务数据准备、审计数据准备、审计作业、分析工具等子模块。

4.审计系统维护模块。

系统维护模块是整个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的基础支撑。其中,“用户信息管理”、“审计部门管理”以及“外审机构管理”需要每个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子模块进行初始化的维护。这对于系统管理员而言是非常大的工作量。

通过对软件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江苏教育审计信息化主要是靠教育厅的力量在推动。在软件推广过程中,选择了有重点的试用。整个项目的实施需要审计系统从上至下的全力支持和配合。虽然软件在使用过程中,暴露了很多的短板,但是从审计信息化的角度来说,仍是一个质的飞跃。

四、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现存问题及原因

(一)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操作界面繁杂,数据接口不顺畅。

从系统中可以看出,审计管理模块和审计作业模块的内容有交叉,有的审计管理的内容在审计作业模块下,反之亦然。这使得审计人员在操作中十分不便,熟悉系统的过程中各种“找不到”。

目前,财务数据接口千差万别,导致审计数据的不一致。同时,在转换的过程中,因为接口的问题,可能存在转换不完整的问题,这对于审计基础数据来说是很大的打击。

2.内部审计信息平台孤立,数据分析能力较低。

在高校纷纷加大对于教学、科研、财务、人事、资产、后勤等方面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的时候,各个部门的信息化系统却是各自为政的,各个模块之间不兼容。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很难和其他业务部门之间建立更加流畅、便捷的通道。

分析工具是否强大直接决定了整个系统的数据处理能力。除了简单的数据查询,还需要实现趋势分析、结构分析、抽样分析等。系统中的数据分析大多还是word和excel中的计算及分析功能的直接挪用,没有基于数据库的数据分析能力。

3.审计软件开发适用性差,安全性不高。

目前,审计软件的开发主要还是由各个软件开发公司完成的。软件开发程度也直接影响到审计人员的使用情况。“江苏省教育内部审计系统”四次大的升级就是系统从简单的审计流程的电子化流转发展到财务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在系统上的实现。

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是以安全性作为基础的。近日江苏省有高校的收费系统受到黑客的攻击,给信息化平台的安全性敲响了警钟。

(二)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问题产生的原因。

1.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不顺畅,定位不清晰。

各高校自身对于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定位、目标、主要内容以及最终可以达到的结果并不确定。有的高校可能只想通过信息化平台达到审计流程的电子化流转,有的高校可能希望能够在平台上实现所有的审计业务。不同高校对于信息化平台的认知深度不同,决定了他们对于平台的使用程度。信息化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2.信息化平台不能覆盖所有业务。

多数的信息化平台只能涵盖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工程审计无法和计价软件实现互通,招投标和合同审核一般都必须由其他平台单独实现。

3.审计信息化人才严重不足。

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人手紧张,完成平时的工作已经是焦头烂额,难以抽出精力在信息化建设上;另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固化,主要是财务审计、工程审计专业。要同时兼顾审计专业,又要精通计算机各项知识的人才缺乏,综合分析人力不足。

五、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优化建议

(一)深入开发模型化数据分析工具,提高数据的安全性。

随着信息化手段的不断进步,不同审计业务的分析变量应加以细化、分類和简化,避免使用程序语言,实现傻瓜式的查询。同时,利用模型化工具,可以对数据进行再分析,利用已有的经验和方法,极大的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这也是模型化工具自身不断调整、适用的过程。

在信息化平台给审计工作带来重大变革的同时,大量财务和审计数据在进行共享,一旦发生安全问题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一方面需要对审计人员的登录权限进行设置,另一方面对承载数据的服务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据的及时备份、备份的读取、意外情况下备用服务器的不间断运行等。

(二)提升平台智能化水平,优化审计模板。

随着审计理念和技术的改变,除了传统的审计类型,管理审计和计算机审计项目日益增加。对于高校来说,审计监督的全覆盖既要对数字化校园系统各项软件、模块的采购过程进行审计监督,也要对这些系统本身的运行过程和结果进行审计。

审计模板是为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提供的规范。在审计模板中,按照审计类型的不同,在各个审计阶段,明确列出审计人员需要关注的重点,可能用到的分析工具,可能存在的问题等。在江苏省教育内部审计系统中,目前较为完善的是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模板,对其他审计类型模板的完善势在必行。

(三)加强信息化专业审计人才的培养。

按照管理学的基本原理,一切好的措施办法最终都是由人去实现的。要重点解决审计人员不会用系统或者不愿用系统的现象。通过培训、到其他高校学习先进做法等手段,让审计人员真切的感受到信息化给审计工作带来的方便,如数据查询的便捷、工作底稿的自动生成、审计工作的流程化管理、网签可避免领导不在办公室的尴尬等,让审计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的参与到信息化工作中来。支持有条件的单位让审计人员参与到国家审计项目中,以审代训,充分感受国家审计的先进经验。

高校内部审计一直以来都在为高校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时代进步的需要,也是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实践和完善的重要工作内容。

参考文献

[1]托马斯·波特,威廉·佩里,李大庆,等译.计算机审计[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0.

[2]伊恩·吉尔霍利.信息系统的管理控制与审计[M].北京:北京审计署审计科研,1993.

(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

信息化内部审计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科技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成为了现代企业内部管理的工具,随着会计信息化系统在现代企业的全面普及和应用,财务数据的信息处理速度和准确性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企业在会计信息化技术和管理的应用下企业内部控制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特点。本文首先介绍了会计信息化和内部控制的基本理念,在总结会计信息化下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优化管理对策,从而有效发挥会计信息化带给企业内部控制的便利,提高内控质量和风险管理水平。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 内部控制 改进

企业内部控制是保证企业资产安全、信息真实、守法经营的重要管理手段,作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方法,其设计和执行情况与企业日常经营和未来发展密切相关。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会计核算方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信息化软件代替人工操作,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改变了传统会计控制方式,同时,内部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构建对内部控制环境带来了新内容,结合会计信息化对内部控制带来的各种挑战,如何顺势而为、趋利避害,发挥信息化优势、防范新的内控风险,是现代企业亟待关注和解决的管理重点。

1 会计信息化和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

会计信息化是以会计信息为对象,以计算机、网络通信为载体,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来实现对信息的获取、加工、传输、应用,从而实现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丰富、全面的支撑信息。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专业发展与信息时代结合的必然产物,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会计信息失真等现实问题催生了会计信息化的产生,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为会计发展提供外在动力。与会计电算化相比,两者在目标设定、技术手段、功能范围及使用层次上具有明显的差别,会计信息化是从管理者出发,在内部网络环境下设计和运行包括了事务处理层、信息管理层、决策支持及决策层的业务核算、信息管理和决策分析的完整程序和系统,其能够有效改善电算化下的信息“孤岛”现象,为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更精准的信息支持。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实现企业基本目标的一系列控制活动,具体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措施、信息与沟通、监督检查五大要素。我国不断强化企业对内部控制的重视,要求现代企业结合基本规范、配套指引及内部特征开展内部控制活动,内部控制能够有效保障企业在守法经营的前提下实现战略、提高经营效率、确保信息真实可靠和资产安全。

从会计信息化和内部控制概念上,可以看出两者具有一定的相通之处:第一,在基本目标上,都强调对企业管理和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支持;第二,在对象层次上,都强调从业务执行、决策支撑和决策层的全方位参与;第三,在实施过程上,会计网络化与企业内控环境、信息技术与内控信息沟通等具体环节存在诸多联系。因此必须将现代企业内部控制放到信息化时代背景和会计信息化具体环境中,持续优化内控活动,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和水平。

2 会计信息化下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2.1 会计信息化下对内控环境变化不敏感

会计信息化的应用,意味着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建立和专业人员的配置,企业在内控环境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会计信息系统提高了数据和信息传递的速率,因此企业组织机构、管理层级都要做出相应调整;同时,在管理文化和制度层面,计算机管理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缺乏完善内控制度,在约束层面会影响其管理目标的实现,管理层对信息技术认识不够削弱了企业信息管理水平;会计信息化需要专业信息人员及综合性会计人才,在人力资源选任、聘用不合理层面会削弱会计管理功能,同时无法保证内控环境的安全有序。

2.2 会计信息化下风险评估内容和难度增加

由于会计信息化具有全面性、专业性,一方面增加了企业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的内容,网络安全、技术安全评估活动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另一方面,由于系统设置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隐秘性,各操作程序及运行后台的执行和维护情况,需要专业人员参与才能完成,因此企业风险评估内容和难度在信息化背景下都呈上升趋势,专业人员参与程度不够或风险评估疏于此类型的风险识别,无法再对风险发生概率做好预判的情况下,没有做好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及应急处理方案,企业很容易陷入网络瘫痪、信息泄露和数据处理失误,威胁企业健康发展。

2.3 会计信息化下对企业会计操作不规范

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使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的执行主体发生了变化,一些日常性、标准化的控制活动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设置替代原来的人工执行,从而减轻人员工作强度,将工作重心更好地转移到对特殊风险和专业业务的防范和管理上。但会计信息化系统下由于各部门、岗位和人员的链接程度更加密切,信息化岗位职责划分不清,无法发挥职务分离、互相牵制的关系,会计数据需要经过人工输入系统,计算机自动处理后生成各种表格资料,但一旦原始数据录入出现错误导致输出结果有误,很难被使用者察觉,會计人员对错误追查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成本,反而阻碍信息化环境下内控运行的效率。

2.4 会计信息化下控制舞弊的措施易失效

虽然会计信息化能够将一些控制活动程式化,避免人为操纵和干预,但不得不承认,即使在全面信息化管理的过程,内部控制仍有失效的可能。尤其是在对岗位调整过程中,不当的职位集中,导致权力集中或权限过大,使得新的部门和岗位之间构建关系缺失,制约力度下降,增加了舞弊的机会;此外,传统纸质文件、记录的修改都能够留下痕迹,但信息化管理后数据存储皆以磁盘、光盘等介质,电子化数据形式无法反映出被篡改的痕迹,因此一旦发生舞弊,难以被察觉;还有未经授权复制、伪造、销毁企业重要管理数据,造成会计信息化系统下内控舞弊和错误防范的难度增加。

3 会计信息化下优化企业内控管理的对策

3.1 净化网络环境,丰富制度内容

现代企业必须从内控环境的几个因素着手,首先,完善内控制度,丰富有关会计信息化管理的制度规定,科学设置会计控制规范,强化内控标准,保證有章可循;其次,结合信息化管理系统在企业内部应用的成熟程度,推进组织结构和管理层级的微调,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加大对信息技术的合理利用;再次,坚持顺应信息化时代和管理需求的发展趋势,推进管理技术信息化、管理方式信息化、管理理念信息化的发展,与时俱进,推进信息观念与内控观念的融合;最后,在人力资源方面,全面提升信息技术水平,不仅引进会计专业信息化人才,同时应积极提高管理人员的信息决策水平和能力,强化各部门人员对专业技能和信息技术的结合能力,推进全面信息化管理的人员匹配工作。

3.2 提高识别能力,保障信息安全

在风险识别和评估阶段,提高对技术风险、网络安全的识别能力,通过聘请外部咨询机构、专业人员和团队,对内部网络系统、应用程序等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系统设置、后台运行、程序设计不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同时,针对网络安全、信息泄露等重大风险事件建立应急处理方案,提高对信息安全风险的应对能力,通过配备应急处理装置和系统,将意外事件爆发导致信息系统瘫痪的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此外,企业内部风险评估活动还应该发挥信息系统在信息收集、处理和加工上的优势,凭借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对内外数据的分析能力,从而有效辨别内外部风险,提高企业整体的风险识别能力,做好各项风险预案,从而保障企业信息安全。

3.3 规范实务操作,形成内部牵制

企业要发挥会计信息化管理的优势,警惕其带来的负面影响,重点应从规范操作流程开始,结合内控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首先,在系统内设置对不同岗位人员的操作权限,确保相互牵制的效果能够以信息化技术执行方式锁定下来,确保内控执行活动与信息化程序的有机融合;其次,在原始数据输入控制上,必须结合各部门人员权限,获取授权,同时经过审核校验方能进入下一步数据传输和处理阶段,保证数据准确性、完整性;在数据处理控制上,强化对数据流程控制,确保各个关键环节有人工参与,保证数据修改有依据、有授权,对程序化的处理也应开展有效性检验;在输出控制上,必须对结果进行分析,及时发现逻辑错误和事实错误,结合其他数据信息判读结果可靠性,并通过标准化的输出方式将结果及时送达相关使用部门。

3.4 完善监督机制,防范舞弊风险

现代企业内部控制活动应积极结合信息化系统的运用,做好内部监督和舞弊风险防范工作。首先,结合企业经营管理需求和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合理设置规划和设置信息化下的部门,明确职责分工,结合风险重要性水平,合理划分职责权限,警惕权力过大造成的舞弊几率上升,落实岗位责任制度,明确各部门人员对舞弊防范的具体责任;其次,结合内部审计及外部审计,发挥监督机制作用,提高对舞弊风险和领域的识别能力,结合询问、分析、检查、观察、重新执行、重新计算及函证等审计程序的开展,定期审查数据库资料,比对原始信息,检查是否有授权批准等实现对关键财务信息处理的正确性、完整性和真实性的合理保证,将舞弊风险降低到最低水平,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4 结语

会计信息化在现代企业的应用已成信息时代发展和会计专业领域进步的必然趋势,企业如何在对信息质量和风险防范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的竞争背景下,保障信息安全、防范内部风险,是企业管理界应予以高度关注的问题。会计信息化给企业内部控制的各个要素带来了新的变化,企业管理应结合这些变化和挑战,丰富和更新内控内容,优化内控措施,从而促进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为企业战略实现、提升核心竞争力和跨时代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孟繁荣.论会计信息化下的企业内部控制优化策略[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7(3).

[2] 许健.基于信息化审计的企业内部控制流程改善的思考[J].中国商论,2017(12).

[3] 金未艺,赵彦伟.基于“信息化实现”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设[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7(3).

[4] 闫丽.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的问题及措施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13).

[5] 王惠,刘慧茹.探析会计电算化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策略[J].财经界(学术版),2015(10).

信息化内部审计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一方面:“流程再造”管理思想的提出,在管理科学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发展迅速的信息技术已经在内部审计的各项业务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随着内部审计业务的不断拓展,必将赋予信息技术更重大的责任。“中国审计的出路在于信息化”,可是,信息技术如何使内审工作取得新突破呢?“流程再造”这种先进的管理思想能否在内部审计中借助信息技术而得到广泛运用呢?,本文为此提出一个创新理念—审计再造,或许,这个理论将在若干年后得到广泛的验证。

关键词:信息技术;内部审计;审计再造

1990年,美国的哈默教授首次提出“流程再造”的概念,随后几年,他又和钱皮等人详细阐述了这一创新理论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这个管理理论随即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讨论,有些公司也已经在实践中运用这种管理理论取得了巨大的绩效。例如:美国福特公司北美分公司运用这一理论,对销售收付款业务环节进行重组,结果使管理应付款的财务人员从500多人减少到100多人;广东津津食品公司运用这一理论,对营销环节进行业务流程再造,结果使销售收入从2002年的7700万元迅速在2004年增加到15000万元。

同时,我们又处于一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日新月异的年代,信息技术已经进入到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面对这样的历史发展潮流,2012年在全国审计工作座谈会上,出现了这样一个观点:中国审计的出路在于信息化。这个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指明了审计技术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信息化应该也必将在审计工作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

“流程再造”理论的提出和信息技术在审计中得到越来月广泛的运用,这两件事情看起来并没有多大关联,可是换个角度,我们可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是否能够借助于越来越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也进行一定的流程再造,以取得更大的审计收益呢?本文试图就此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创新观点。

一、内部审计中信息技术的现状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之为信息技术。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企事业电脑已经得到普及,各种软件系统技术日益完善,这些,都给我们在内部审计中基于信息技术进行流程再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可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信息化也还面临着很大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环节:

1、没有引起各方面足够的重视

这里所说的重视程度不够包括两类人。一是单位领导重视不够。有些单位领导特别是有些非营利性组织的单位领导,由于不用考虑盈利问题,所以大都对内部审计的作用没有充分认识,虽然形式上表现得很重视,但实际上心里不大瞧得起。“说起来非常重要,用起来比较次要,做起来基本不要”,对于内部审计信息技术要不断发展,相应要增加人、财、物的投入不感兴趣。进行流程再造?更是觉得在没事找事!;二是有些内部审计人员自己也不够重视。这些内审人员往往有比较长的审计工作经历,经验丰富、业绩突出,对于近几年才蓬勃发展起来的内部审计信息技术不屑一顾,认为自己原来没有信息技术,工作一样做得好,现在再花时间精力学习新知识,不值得,更遑论进行什么流程再造,不再造不也工作这么多年了吗?还造什么!。

2、人才问题还有很大的短板

我国目前内部审计人员大多数都是财务出身,对于信息技术,实践操作一下可以,要说在实践中基于信息技术进行流程再造,恐怕就力不从心了,而难得有一些学历高、审计和信息技术兼修的人员也基本上在政府部门或大专院校里,离一线的工作很远,客观上造成了我国目前内部审计信息化很难取得突破,要想在此基础上进行流程再造更是难上加难。

虽然面临着不少的困难,我们仍然可以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对审计工作进行流程再造,以使得内部审计工作更完善,帮助单位创造更多的价值。

二、基于信息技术的内部审计流程再造展望

笔者经过多年的思考与实践认为,要想使内审工作有一个突破性的进展,必须要换一种思路。为此,笔者提出一个创新概念—“审计再造”。

1、定义

所谓审计再造,是指: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流程进行合理的重新设计完善,希望取得更大的收益或更高的效率。

2、前提假设

笔者给这个概念的运用提出一个前提假设,就是本文所论述的“审计再造”,只适合内部审计,而不适用于外部审计。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个假设条件呢?因为这是和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工作目标不同相联系的。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工作目标完全不同。外部审计的目的就是要确认单位提供报表的完整性、真实性、合规性,只有能够对报表提出确认意见,外部审计的任务就算是完成了,目的也就达到了。而内部审计的根本目的是要使单位增值,如果是非营利性单位也是要资源利用和管理效率更高。

从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工作目标不同我们可以想到:外部审计不用为被审计单位做过多管理方面的考虑,而内部审计则要本着为单位增值服务的思想去审计,才有可能进行下一步的工作,也就是进行“审计再造”。

3、实际运用前景

目前实际“审计再造”这个创新概念还有待完善,尚未在相关领域得到大规模运用。以我国目前情况,比较正规的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信息技术基本上与单位内部网络系统相结合,已经得到一定的普及,看似发展空间已经很小,但是如果换一个思路,也就是用“审计再造”理论来指导审计,那么信息化技术将完全海阔天空,能够为企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下面试举两例说明:

(1)在对组织进行生产管理的全面审计中,由于要涉及从原材料到产成品的整个生产管理过程,从计划到组织,从领导到控制,这个过程可能涉及众多的人员、设备、生产工序。传统的审计工作程序由于各种限制因素,特别是大量数据的及时有效处理,各种非数据信息的准确及时传达等等,因此并不深入研究这些生产过程和工序是否合理,是否有可改进的空间,而如果基于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审计再造”观念,那么在审计相关内容时,就可以对单位的生产管理流程进行有效审计,考核是否有需要完善的地方。显然,这个工作量是非常大的,但这也为信息技术的运用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舞台。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内部审计,对组织重新确定关键生产工序和关键生产路线,重新计算生产时间、资源和成本,重新绘制作业网络图,不断改善生产计划,以求得综合优化方案,还有大量的各种管理信息及时准确地沟通交流等等,从而达到为企业审计增值的目的,

(2)在具体的一些投资项目(包括基建工程)的审计中,对于一些常规的审计内容比如材料价格、工程质量、采购招投标等等,都可以重新设计工作流程,充分使用信息技术,以尽量取得更大的效益。除此以外,还可以按照“审计再造”理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重新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和财务数据进行详尽分析,包括项目计算期、折现率、每年的净现金流量、残值、所有可能的替代方案等数据全部重新计算取值,如果得出可行的结论,还要进行敏感性分析和概率分析。总之,运用信息化技术对大量数据重新验算,重新得出是否投资项目可行的结论。如果不是基于信息技术平台,内部审计的再造效果恐怕只是一句空话。

以上论述仅仅是就信息技术在内部审计方面的运用进行讨论,实际上,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比如目前的云计算技术的推广运用,“流程再造”可以在很多的领域发挥重大的作用。比如上文提到过的财务、营销、组织机构等等,这些对包括高校在内的各类组织都是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吴照云.管理学 经济管理出版社 [M].2003.

[2] 江苏省内部审计协会 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资料 [M].2012 {3} 杨雄胜 高级财务管理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M].2004.

上一篇:房地产创新营销论文范文下一篇:双主体网页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