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贷论文范文

2023-09-16

网络信贷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在众多扶贫模式发展的情况下,何种创新模式更具发展潜力,能够带动贫困户增收,是目前需要关心的重点。基于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实地调研收集的数据,分析竹溪县特色“金融+电商+产业”精准扶贫模式,研究该模式的发展趋势与改进之处,促进该创新模式的实施效率。

关键词:电商扶贫金融扶贫政银合作扶贫创新扶贫模式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抢抓“互联网+”战略机遇,探索创新“电商+特色产业+精准扶贫”模式,通过电子商务精准带动13万贫困户增收,鼓励贫困户进行魔芋等特色产品的生产,搭建多元销售平台,通过秦巴电子商务产业园等推动特色产业与电商的结合。截至2018年湖北省仍有26个贫困县存在。作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竹溪县不断推进“金融+电商+产业”扶贫模式完善,该模式带动扶贫效果突出。2018年,竹溪县贫困对象共有36万户,人数为111万人,占全县31万农村人口的36%,占38万总人口的29%。地区生产总值累计7838亿元,同比增长69%。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829元,同比增长95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117元,同比增长1012%。

一、文献回顾

现有的扶贫模式包括金融扶贫、健康扶贫、旅游扶贫、社会扶贫等多种多样的创新形式,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相关研究。金玉清等(2017)构建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一点三圈六面”精准扶贫框架模型,为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提供新的路径。李倩(2018)通过研究陕西省安康市“股权投资+龙头企业+贫困户+银行信贷”的投贷联动产业扶贫新模式、“双基联动”等模式,为该地区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柳月琦等(2018)通过研究安徽省金寨县“光伏扶贫”的全新产业扶贫模式,希望能为类似地区提供参考,助力脱贫攻坚。

对于现有的金融精准扶贫模式,杨云龙等(2016)与王浩等(2016)总结了包括政府主导的金融扶贫模式、金融机构主导的金融扶贫模式等在内的七种经典的金融精准扶贫模式。巫秀凤(2017)将外国的日本农协金融扶贫模式、印尼小额贷款银行扶贫模式与国内主要金融扶贫模式进行比较,从思想、金融产品创新等多个方面提出扶贫建议。

二、竹溪县特色扶贫模式分析

(一)电商扶贫模式

近年来,竹溪县先后与赶街、京东、阿里巴巴、淘实惠、邮乐网等知名电商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农村电商市场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1“电商+产业”扶贫。电商+产业扶贫就是将电子商务与产业扶贫进行深度融合所形成的一种“互联网﹢产业”的精准扶贫模式(见图1)。该模式下由企业带动,贫困户在企业的引导下,与当地大型的电商企业进行合作,整合电商企业与产业的优势,打造“一村一店一品”。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各村镇推动贫困户产销观念转变,各乡镇,各村因地制宜发展村镇特色产业,发展引领产业转型,将竹溪县贫困户的农产品生产融入到优势产业发展当中形成规模,农产品通过三级电商服务体系代收、代运、销售出去。电商+产业的扶贫模式,使贫困户有力依靠产业脱贫增收,促使电子商务与扶贫载体的深度融合。据统计,竹溪县在发展电商+产业扶贫以来,已经成功地带动了2000多户贫困户完成脱贫。

2“电商+双创”扶贫。“电商+双创扶贫”以“青年创业+跨境电商”为主要内容,以提升电商精准扶贫意识、提高电商实操能力和现代电子务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为核心,通过开展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引导电商创业青年不断更新观念、开阔视野、增长持续开展电商培训计划。该种模式贴近贫困户发展需求,邀请本地专家、业务能手开展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培训期长达十天,培训人数不限且费用全部由政府补贴,培训成员所缴金额为零,并向电商企业实行对口输出,引导贫困户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培训后,相关部门对培训者进行筛选,能力突出者可到市区参加精品培训,获取更专业更全面的知识。

竹溪县建立电商区域示范基地开辟农民就业增收新渠道,使得返乡青年创新创业有了新的展现舞台。政府通过一定的利益政策吸引他们返乡,当他们选择返乡并通过电子商务发展特色产业并取得丰厚收益后,周围乡亲们也会纷纷仿效,从而产生一种连带效应。截至目前,组织全县干部群众参加农村电商专业培训已经达到5800人,其中专业人才培训已达到2360人,带动返乡青年530余人在政府的引导下与京东、淘宝、赶街、淘实惠合作。电商+双创的扶贫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带动着特色产业的发展,为电商+产业的有效发展提供了专业型人才,为竹溪县贫困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内生动力。

3“电商+众筹”扶贫。“电商众筹扶贫”主要是通过把一些贫困户的农产品在众筹平台上展示,再调研客户需求,为客户制定产品回报标准,让感兴趣的客户来购买农产品,从而与贫困户签订订单的生产协议(见图2)。竹溪县与淘宝和京东众筹平台合作,开辟“电商众筹扶贫”这一新的扶贫模式。由于众筹平台与传统电商之间的差异,使得贫困户有可靠的提前资金来源,也能更快更好的进行生产,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贫困户以往无目的种植低附加值农产品的习惯,也给农户提供了更广阔的销售市场,获得更多的生产收益,且使得公众也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来。

(二)金融扶贫模式

竹溪县的金融扶贫模式主要由政府牵头,银行参与,搭建政银合作平台,通过降低小额扶贫贷款门槛、简化贷款审批程序来全面落实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小额信贷“无担保、免抵押、全贴息”政策,切实解決有信贷需求的贫困户、市场主体、龙头企业贷款难问题。根据竹溪县2018年中央财政扶贫专项资金支出项目清单,竹溪县贫困户金融扶贫贷款贴息的资金规模达到140万元,受益对象共有646户,户均增收022万元。

1“政银合作”扶贫。此模式是指金融机构在政府的担保下为贫困户、合作社、小微企业提供贷款。竹溪县政府提供担保的方式为提供额度为1亿元的风险补偿金与合作银行的担保基金专户,同时合作银行将风险补偿金通过银行体系以1∶7的比例放大。双方约定当出现违约无法偿还的贷款时,由政府的风险补偿金与银行按照9∶1的比例共同承担违约风险。竹溪县小额扶贫贷款受理银行有邮储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十堰农商行、楚农商村镇银行5家银行,服务覆盖全县15个乡镇。各银行先后推出“扶贫贷”、“助保贷”、“农民小额贷”等多种扶贫产品,全面落实建档立卡贫困户10万元以内扶贫小额贷款“无担保、免抵押、全贴息”政策。

竹溪县小额信用贷款主要用于支持贫困户发展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电商物流业、服务业等致富增收产业。贷款户到商务局申请贷款,商务局出具邀请函,由银行对贷款申请人的技能水平、还款能力、劳动力状况、年龄段等情况进行入户调查,凡是符合国家信贷政策准入要求并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均可享受免抵押、免担保和贴息支持。单笔贷款授信额度为10万元,执行央行同期同档基准利率,期限为1至3年。以农商行为例,其1年的利率为435%,1-3年的利率为475%。2018年农商行总贷款3781户,共17亿,其中包含十余家电商企业获得的1600万元贷款。农商行在竹溪县共20个金融网点,其中16个网点发放贷款,涉农贷款占比为7816%,实现的扶贫再贷款为16个亿。竹溪县2018年扶贫小额信贷总贷款10217户,共49亿。

政府与银行在年底还会根据贫困户、产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当年带动脱贫户数,给予基准利率50%或全额贴息;根据带动贫困户家庭劳动力就业增收,有对贫困户补助贴息资金、对企业奖励贴息资金等奖励政策。

2“政银企合作构建基金业务平台”扶贫。此扶贫模式是由竹溪县人民政府牵头,搭建政府、银行、企业三方合作的电商扶贫产业发展引导基金业务平台,通过整合多方资金设立电商扶贫产业发展引导基金,解决电商企业(个人)和农村电商和电商扶贫重点领域融资问题(见图3)。

首先由竹溪县商务局与五家合作银行签订合作协议,通过建立“风险补偿金”和“保证金”的方式,即县财政筹措风险补偿金,电商企业或个人缴纳保证金,共同建立电商扶贫产业发展资金池。合作银行将风险补偿金按1∶10比例放大信贷规模,向从事电商和电商扶贫的企业或个人、专业合作社提供贷款。政策规定,风险补偿金是按一定比例用于代偿或保证金账户余额不足用于清偿的资金。保证金为参与的企业或个人按不低于其在合作银行审批授信额度的2%一次性缴纳用于先行代偿该基金中所有企业或个人逾期贷款的保证资金。

首期共筹措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专项资金与众筹扶贫资金1300万元,均作为发展引导基金注入银行电商扶贫产业发展基金池。2017年一共发放了1000多万元于6家当地大型企业。截止2018年年底,基金业务平台已成为电商企业(个人)发放贷款达2000万元。

三、竹溪县“金融+产业+电商”扶贫模式的突出特点

(一)电商扶贫模式实现多样化

竹溪县通过“电商+产业扶贫”“电商+双创扶贫”“电商+众筹扶贫”三大举措,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的特色产业资源,持续探索将电商扶贫效用发挥到最大。竹溪县积极将各种国家政策付诸于电商扶贫的探索中,以此来吸引足够的资金、人才和其他所需各种资源。涉及到电商扶贫的各个政府部门也积极响应政策,创新探索多种职能的扶贫模式,同时也使“金融+产业+电商”更加成熟和稳定。截止到2018年,政策规划组的“电商+产业扶贫”2000多户,扶贫办管理的“电商+双创扶贫”800余户,商务局管理的“电商+众筹扶贫”600余户。

(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竹溪县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和电商扶贫的进程是齐头并进的。随着电商扶贫工作的进行,当地已经建立了电商数据分析平台与金融孵化平台。同时,竹溪县整体的宽带覆盖率已经达到97%,贫困户享有宽带优惠政策以鼓励贫困户更加积极的参与到电商扶贫,更快的实现脱贫。竹溪县政府专门开通了冷链物流,并且竹溪县电商物流已经与邮政与菜鸟物流达成合作,提高了整个电商平台销售效率。

(三)电商扶贫运营网络日益健全

竹溪县金融扶贫已经构建了三大体系:组织体系,培训体系和物流体系;建立了三大平台:多元销售平台,公益网络平台和金融孵化平台。秦巴电商产业园的建立推动竹溪电商扶贫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实体店+电商+物流+合作社+基地”系统,扩大了电商扶贫的覆盖范围。在与政府与银行的合作下又形成了政府、银行、企业三方合作的电子商务扶贫产业,消除了农户在电商扶贫贷款、产品销售等方面的障碍。

(四)制定实施特色产业奖惩政策

竹溪县制定的精准扶贫特色产业的奖扶办法,将示范化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从事特色农业产业建设的公司、种养殖大户纳入奖扶范围,并对其进行总量管理、预算管理和目标管理,推进了竹溪县特色产业规模化、示范化发展,提升特色产业发展水平,调动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积极性,带动了整体的区域经济发展。

(五)设立政府融资担保基金

由于金融精准扶贫一定的公益性质,商务局和农商行合作设立了电商担保资金,以1:10放大。同时政府也为贫困户小额信用贷款在银行设立了担保基金即风险补偿金,以1:7比例放大,政府风险承担90%,银行承担10%,以支持农户发展特色产业参与电商扶贫。

四、进一步完善“金融+电商+产业”扶贫模式的建议

竹溪县“金融+电商+产业”扶贫模式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一是由于农产品流通环节不畅,同类产品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导致农产品上行困难。二是电商企业融资难。除政府提供的电商企业引导发展基金外,電商企业主要通过商业银行抵押贷款、小额扶贫贷款的方式融资,大额贷款仍需担保、抵押,小微企业更加难以获得资金。三是电商专业人才缺乏。竹溪县开办的电商培训班,目的在于可以满足农户进行简单的日常操作,但更多的工作还需要由专业人员完成,而专业人员的数量还远不能满足需要。四是偏远山区村镇冷链等物流技术运用困难较大,物流时间较长农产品保鲜困难。尽快解决这些问题,是保障竹溪县“金融+电商+产业”扶贫模式健康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打造竹溪特色有机农业品牌

竹溪县可以招标有经验的专业运营团队,围绕建设有机农业示范县,通过推送特色产品参与大型展销会以及农业纪录片等方式宣传竹溪特色农产品,增强竹溪农产品知名度,建立竹溪特色农产品品牌。当地企业协助加工,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扩大竹溪特色农产品影响力,增加农产品线上销售,扩展农产品上行渠道。

(二)制定政策引进高端技术人才

作为竹溪创新扶贫模式,电商扶贫带动脱贫效果明显。目前竹溪县举办了针对意愿从事电商行业的短期电商培训班以及经验分享。为了进一步优化升级电商产业链,应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完善智能对接,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数据库,从人工到智能,简化程序,提高数据收集、整合效率,最大限度的保证数据信息准确性与完整度。政府可出台相应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及技术人员返乡进行技术支持。

(三)加大投资力度打通內部物流

向竹溪县山区乡镇延伸物流,打通物流“最后一公里”,便于山区贫困户出售农产品,降低物流费用,减少农产品因物流不畅带来的浪费,改善偏远山区村镇物流状况。加强现有物流企业的管理,引进更多优质物流在竹溪搭建平台,改善目前竹溪物流环境。

参考文献:

[1]杨云龙,王浩,何文虎“四元结构”下我国金融精准扶贫的模式研究[J]西部金融,2016(09):47-53

[2]杨世伟基于PESTEL模型分析视域的金融精准扶贫研究[J]西部金融,2017(10):63-66+74

[3]巫秀凤国内外金融精准扶贫模式研究及建议[J]西部金融,2017(11):73-75

[4]孟志华,李晓冬金融机构精准扶贫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基于KPI和AHP方法的分析[J]武汉商学院学报,2018,32(02):28-33

[5]陈升,唐云,何增华基于CiteSpace的精准扶贫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39(07):226-233

[6]杨云龙,王浩,何文虎我国金融精准扶贫模式的比较研究——基于“四元结构”理论假说[J]南方金融,2016(11):73-79

[7]黑龙江省坚持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走出一条全面振兴新路子[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6(06):15

[8]王玖斌,司海平,殷俊扶贫小额信贷助推精准脱贫的实践模式研究——以四川省攀枝花市为例[J]财政科学,2017(07):114-124

〔本文系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金融+电商+产业”精准扶贫模式创新研究-以湖北十堰竹溪县为例”(项目编号:201811600014)阶段性成果〕

〔黄馨慧、王茜、黄思琦、叶岸英,湖北经济学院〕

网络信贷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贷政策 信贷结构 效应

一、信贷政策对信贷结构调整的理论分析

(一)理论基础

理论上而言,广义的货币政策不仅是指货币政策的总量调控,还应该包括货币政策的结构调整,即调控货币在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分布,也包括其在不同企业、不同执行单位的分布,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信贷政策。在实际操作中,各国货币当局通常把总量控制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着力点,并在科学确定货币政策总量的同时,辅之以相应的信贷政策,通过“窗口指导”,引导信贷投向,以实现信贷资源的最优配置。发达国家中央银行信贷政策一般只作为短期的窗口指导,不承担结构调整、信贷创新等多重任务。而我国的信贷政策不仅要进行窗口指导,还要规范和引导商业银行信贷创新。从货币理论看,信贷政策的窗口指导职能是属于货币政策范畴的,而诸如出台消费信贷政策、助学贷款政策、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政策等规范和引导商业银行信贷创新的职能,实际上并不属于货币政策的范畴,而是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中国目前市场经济仍不发达,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产生信的贷配给现象出现信贷市场失灵,信贷配给理论否定了利率自主调节,市场自动出清的假说,为政府的市场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克服市场波动,维护市场稳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政府有必要采取积极的信贷政策,引导信贷结构趋于平衡。信贷资金的结构配置和使用效率,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全社会的资金配置结构和运行效率。信贷政策的实施效果,极大地影响着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信贷政策的有效实施,对于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发展和完善信贷市场,提高货币政策效果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信贷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方式

要更好地分析信贷政策的有效性,首先要正确理解信贷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与联系。信贷政策和货币政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通常认为,货币政策主要着眼于调控总量,通过运用利率、准备金率、汇率、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工具借助市场平台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总规模,根据国家宏观调控需要,着力解决市场有效运行状态下的资金总量调控问题,促进社会总供求大体平衡,从而保持币值稳定。信贷政策主要着眼于解决经济结构问题,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政策工具,配合国家宏观调控战略和产业政策,通过引导信贷投向,调整信贷结构,着力解决“市场失灵”或“市场分割”状态下的资金结构性配置问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调控手段看,货币政策调控工具更市场化一些;而信贷政策的有效贯彻实施,不仅要依靠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必要时还须借助行政性手段和调控措施。

信贷政策的内在要求是结构性、区别对待的政策,货币政策的内在要求是总量性、一视同仁的政策。现阶段,我国信贷政策发挥作用的不少领域是货币政策难以覆盖的。信贷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中央银行根据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要求,对金融机构信贷总量和投向实施引导、调控和监督,促使信贷投向不断优化,实现信贷资金优化配置并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

(三)信贷政策传导机理分析

信贷政策传导过程一般包括三个环节:信贷政策工具或手段,信贷政策媒介和信贷政策目标。信贷政策通过信贷政策工具或手段的运用,影响个人、企业、银行等媒介的信贷行为,从而实现其目标。

我国中央银行信贷政策力求在多重目标之间取得平衡,寻求最佳效果。在众多目标中,信贷政策主要关注三个目标,一是调整信贷结构,二是鼓励信贷创新,三是防范信贷风险,同时兼顾其他目标。根据本文的研究方向,我们主要是考虑信贷政策的调整信贷结构这一目标的实现效应。要实现信贷结构调整目标,只有通过信贷政策工具或手段的运用。

中国目前的信贷政策大致包含四方面内容:一是与货币信贷总量扩张有关,政策措施影响货币乘数和货币流动性。比如,规定汽车和住房消费信贷的首付款比例、证券质押贷款比例等等;二是配合国家产业政策,通过贷款贴息等多种手段,引导信贷资金向国家政策需要鼓励和扶持的地区及行业流动,以扶持这些地区和行业的经济发展;三是限制性的信贷政策。通过“窗口指导”或引导商业银行通过调整授信额度、调整信贷风险评级和风险溢价等方式,限制信贷资金向某些产业、行业及地区过度投放,体现扶优限劣原则。四是制定信贷法律法规,引导、规范和促进金融创新,防范信贷风险。

二、影响信贷政策对信贷结构调整效应的原因分析

(一)信贷政策目标多重性导致目标的不确定性。目前,国内对信贷政策没有广泛一致都接受的内涵界定。从政策实践看,中央银行信贷政策措施覆盖宏观调控的方方面面,既有对不同行业,如农业、中小企业、房地产等方面的信贷政策支持,也有对不同地区,如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方面的信贷政策支持;既有对不同社会群体,如大学生、下岗职工、农民工等的信贷政策支持,也有对“非典”、禽流感、雪灾、地震灾害、猪肉涨价等应急性事件的信贷政策支持;同时,现阶段我国信贷政策很大程度上还具有推动金融创新、完善信贷管理制度、促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的衍生职能。正是因为实际操作中信贷政策涵盖内容宽泛,信贷总量和信贷结构分不开,信贷管理和信贷风险防范分不开,信贷政策、货币政策和信贷风险监管政策之间是什么关系缺乏有足够说服力的界定,信贷政策的目标、工具和传导机制缺乏系统的理论阐释,信贷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如何加强有机协调配合缺乏明确、清晰的制度保障。

(二)信贷政策长期化效应缺乏保障。目前,我国中央银行和银监会的实际工作大部分涉及信贷政策,但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没有清晰明确各自的“信贷政策”管理职责。《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四条明确中国人民银行的十三项职责、第二十三条明确中国人民银行可以运用的六项货币政策工具中都没有明确提到信贷政策或信贷政策“窗口指导”。《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一章第三条和第三章第十五条关于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的目标、业务范围和职责界定中也没有明确规定是否包含信贷政策管理的内容。信贷政策宏观管理法律依据不明确,直接结果是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在信贷政策制定、管理和组织实施方面职责不清,信贷政策管理责任模糊,短期、应急性的单项贷款政策或贷款管理制度比较多,信贷政策长期、系统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建设工作有待加强。

(三)信贷政策传导机制不畅导致信贷政策效果不明显。一是信贷政策一般是非市场调节手段,而且没有明确的法律保障,再加上部门间监管协调不充分,信贷政策的“窗口指导”大多是“软约束”,导向力不够,从而影响了信贷政策的有效传导;二是政策宣传解释不到位,社会认知度不高,影响信贷政策顺畅传导;三是信贷政策制度设计缺乏符合市场特点的激励约束机制,市场主体执行信贷政策内在动力不足。信贷政策媒介由于自身的利益驱动,逐利的动机让他们可能不按信贷政策导向进行信贷行为,从而弱化了信贷政策的效应。对商业银行来说,由于信贷增长是各商业银行最为主要的利润来源,利益的驱动会促进商业银行在信贷结构安排上更倾向于目前效益较好的地区和行业以及利润较高的中长期贷款,这样就较难改变目前的信贷集中到部分地区、部门行业和期限结构的错配,正是这种利益的驱动与信贷政策的结构调整出发点的矛盾阻碍了信贷政策的传导,从而弱化了信贷政策的实施效果。

三、优化信贷结构,提高信贷结构调整效应的建议

(一)多种调节手段组合使用,提高信贷政策调整效应。一是比例控制。合理控制中长期贷款比例,扩大流动资金贷款比例;合理控制国有大型企业集团的贷款比例,扩大中小企业的贷款比例;合理控制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地区的信贷比例,扩大能源、科技、环保等可持续发展产业的信贷比例。二是利率调节。实行结构性的利率政策,使利率政策和信贷政策衔接起来。具体地说,对固定资产投资实行行业差别利率,对社会效益好、经济效益低的社会发展项目和出口企业实行低利率政策等,对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实行高利率政策。三是拓宽再贷款的信贷调节功能。近年来再贷款,主要是调剂金融机构的资金头寸和保证其支付能力。下一步要偏重于结构调整,按照国外一般做法,融资的主要领域有:政策性融资;对出口进行优惠融资;对优先发展和重点支持的产业进行倾斜式的融资。四是延伸具有信贷政策功能的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一方面在再贴现方面,通过对不同行业的不同再贴现率,诱导商业银行增加支持发展的产业的货币供给,减少对限制发展的产业的货币供给。另一方面,进一步运用差别准备金制度。依据对国有商业银行用于优先或限制发展产业部门的信贷投放量或投资量确定低的或高的准备金参数等等。

(二)深化信贷政策管理体制改革,提高中央银行信贷政策执行力。一是明确法律依据和部门监管职责,加强信贷政策监管协调。适时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建立部门协调机制;加强信贷政策制度建设和政策系统性设计;把信贷政策的实施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国家产业政策及财税政策、政策性金融的定位与改革以及货币政策手段的运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多个部门和多种政策工具的有机联动效应。二是抓住调控重点,加强总结评估和国际比较研究,创新信贷政策管理模式,拓宽信贷政策调控视野。三是积极创新信贷产品,完善市场化激励约束机制,推动信贷政策产品化。没有信贷产品,信贷政策调控缺乏有效依托和支撑。不注重建立市场化激励约束机制,信贷政策调控有可能损害金融效率,缺乏可持续性。四是加强政策宣传解释,提高信贷政策的社会认知度和公信力。通过加强灵活多样的政策宣传解释,建立中央银行与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的信息交流互信机制,使全社会在更大范围内理解央行的信贷政策导向,感受到央行信贷政策的调控效力,努力探索开创央行信贷政策管理新局面。

(三)优化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增强对信贷资金的吸纳能力。首先,优化产业结构,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核心,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以推进工业化为突破口,增强工业经济的主导作用,进一步调整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提高第三产业整体发展水平。提高经济实体经济的附加值,提升信贷主体的竞争力,从而吸引资金投入。其次,是优化信用环境。各级政府部门加快金融安全区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金融支持环境,尤其要进一步总结完善企业、个人信用体系建设,逐步建立统一的适合企业和个人信用评级和授信制度,引导金融机构信贷投向信用较高的企业和个人,促进金融支持经济良性可持续发展。第三,要加快担保体系的建设,采取多种方式扩大担保基金,解决中小企业和社会弱势群体贷款难的瓶颈问题。可以设立中小企业和社会弱势群体大额贷款担保基金,引导金融机构信贷投向社会弱势群体。

参考文献:

[1]曾宪久.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2]江曙霞等.信贷配给与货币政策[J].经济学动态,2000,(3).

[3]金永军 陈柳钦.货币政策结构调整的行业非对称效应分析[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4]穆争社.信贷配给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1).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

网络信贷论文范文第3篇

《致富早班车》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早4∶30-4∶55播出;

《三农早报》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早5:30-6:00播出;

《乡村大讲堂》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晚21:30-22:00播出。

节目全文均可登录www.ngx.net.cn。

《瓜类蔬菜设施栽培技术》

蔬菜作为我们日常食物消费中必不可少的种类,可以给人体提供很多必需的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再加上蔬菜的经济效益,蔬菜的种植在现代农业种植业中也变得倍受青睐。另一方面,设施蔬菜栽培由于其对于蔬菜产量、质量的提升,近年来在蔬菜种植中也得到了推广应用。瓜类蔬菜多为喜温和耐热性蔬菜,只有借助设施栽培才能实现全年生产与供应。在不同区域所利用的设施类型不同,但设施栽培茬口主要以春提早、秋延迟栽培为主,在设施内环境条件能够满足瓜类蔬菜生长需求时,也可以进行越冬栽培。

—— 致富早班车

《鲜食葡萄优良品种介绍》

近年来,我国的鲜食葡萄产业发展迅速,种植面积不断增加,鲜食葡萄生产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我国鲜食葡萄是老百姓最为喜爱的水果之一,它不仅味美可口,而且营养价值很高。成熟的葡萄浆果中含有15%~25%的葡萄糖以及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和维生素。但我国的鲜食葡萄生产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品质欠佳,生产成本偏高,品种的耐贮性低造成运输难度大等等。要想提高鲜食葡萄的产量,增加经济效益,在加强管理措施的同时,选择优良的鲜食葡萄品种尤为重要。

—— 乡村大讲堂

《农发行部署新年度棉花收购信贷管理工作》

又到了棉花收购的关键时期,农发行日前下发了《关于做好2015年棉花收购信贷管理工作的通知》,对新年度棉花收购信贷管理工作作出部署。《通知》指出,2015年棉花目标价格改革将继续推进,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将更加完善,对农发行棉花收购贷款业务实现自担风险、自负盈亏提出了更高要求。《通知》要求,各级行要从推进棉花目标价格改革的大局出发,增强风险防控意识,采取扎实有效措施,全力做好2015年棉花收购信贷管理工作。

——  三农早报

《〈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解读》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党和国家为构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而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这支队伍是服务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队伍,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骨干队伍,是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队伍。“青年农场主”是新型职业农民的典型代表,是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具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的年轻的现代农业从业者。培育“现代青年农场主”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具体计划之一。现代青年农场主的培育课程体系初步考虑有四个板块:一是政策理论;二是生产经营专业知识和技能;三是拓展知识和实践实训;四是创业指导。

——  三农早报

《中科院与中国种子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近日,中科院遗传发育所与中国种子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我国种业产业的发展。由中科院遗传发育所牵头组建的中科院种子创新研究院,意在联合产学研相关机构,打通产业通道,推进国家种业自主创新工程实施。据了解,中科院种子创新研究院以解决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将成为设计育种核心技术和品种创新的一流研发机构和战略力量,引领我国育种创新和种业发展。中国种子集团是集科研、生产、加工、营销、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大型种业集团,业务领域涵盖了我国主要的农业作物,同时还承担了多项国家科技项目。二者的合作将有效推动我国种业发展。

——  三农早报

《苦瓜品种介绍及栽培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也在不断增强。近年来兴起“吃苦风”,苦味食品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苦瓜因为具有消暑清热、解毒防衰老的功效而逐渐成为热销蔬菜。苦瓜,又名凉瓜,是葫芦科植物,为一年生攀缘草本。幼嫩果实可供食用,因味苦得名。春夏之交开花,雌雄同株。果实是长椭圆形,表面具有多数不整齐瘤状突起。苦瓜是人们喜爱的一种蔬菜,原产热带亚洲,广泛分布亚热带、热带及温带地区,在我国广泛种植。本期节目主要介绍苦瓜栽培技术的相关知识。

——   致富早班车

《塑料薄膜拱棚的应用》

由于设施园艺在农业应用中的诸多好处,再加上它与我们国家实际国情十分贴切,设施园艺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推广。塑料薄膜拱棚又根据棚体高度、跨度不同分为塑料薄膜小拱棚、塑料薄膜中拱棚和塑料薄膜大拱棚。单屋面温室根据屋面形状不同又分为一面坡温室、立窗式温室、二折式温室、三折式温室、半拱圆形温室;连接屋面温室又分为等屋面连栋温室、不等屋面连栋温室、拱圆屋面连栋温室等。本期节目主要介绍塑料薄膜拱棚应用的相关内容。

——  乡村大讲堂

《羊常见腹泻疾病诊断和防治》

腹泻是羊的一种常发病,其主要病因有以下三种:一是细菌感染。引起羊腹泻的细菌主要有B型魏氏梭菌、大肠杆菌、副结核菌。B型魏氏梭菌、大肠杆菌主要引起羔羊的腹泻,副结核菌主要引起成年羊腹泻。二是寄生虫感染。引起羊腹泻的寄生虫主要是球虫,另外,消化道其他寄生虫也能引起腹泻。三是饲喂了发霉变质或不易消化的饲草料引起的腹泻,以及由营养不良、羊场卫生条件差、气候突然变化等因素诱发的腹泻。羊腹泻对养羊业造成的危害比较大,在饲养过程中,要早发现、早治疗、早防治,以免造成大的损失。

——  致富早班车

网络信贷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供给侧改革的实施除了为商业银行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之外,同时也使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对于信贷风险来讲,更是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怎样在现阶段中合理的控制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是面临的首要问题。在文章中,主要从供给侧改革方面入手,分析了商业银行存在的信贷风险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完善的预防和解决措施。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完善措施

[DOI] 10.13939/j.cnki.zgsc.2020.20.045

在供给侧改革工作深入落实的背景下,我国宏观调控从以往的偏重需求逐渐转移为了偏重供给侧调控,换而言之,便是在满足总需求的基础上实施供给侧结构改革工作。不过,从实际情况来看,也为商业银行带来了诸多问题,使得信贷风险加剧,当没有全面了解到该种现象以后,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就会降低,难以正常运行。

1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業银行信贷面临的风险问题

供给侧改革工作的实施对商业银行产生的影响极大,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其一,商业银行面临着较高的盈利压力。对于商业银行来讲,运行期间是以提升经济效益为主,主要是采取存货利差的方式,可是受各方面因素的干扰,商业银行盈利随之降低,尤其是在供给侧改革工作实施的背景下,商业银行获取利润的压力提高。其二,对于业务和产品创新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商业银行运行期间,包含了存款和贷款业务,可是这两项业务已经难以满足社会要求。自从提出了供给侧改革要求,便对金融机构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其三,金融供给问题较多。长时间以来,银行资金供给结构的合理性缺失,在大中型企业内,包含的金融资源特别多,这就使得诸多小型企业资源缺乏,不利于合理的分配效益,难以提升经济水平,导致金融供给侧问题突出。其四,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对综合经营能力提出的要求非常高,金融市场内包含了多项金融体系,如此便加剧了商业银行竞争的激烈性,社会融资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另外,利率风险管理和流动性方面的管理难度升高。其五,伴随着商业银行信贷压力的增加,银行信贷风险事件逐渐增多,一些潜在的风险逐渐积累。长时间通过规避信贷风险的方式已经不符合当前信贷风险的管理要求,虽然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防控上逐渐和国际相联系,可是问题依旧较多,其中表现为贷款资源投放行业和企业比较集中,难以有效预计出信贷违约风险出现的概率。

2 基于供给侧风险预防中商业银行具备的责任

2.1 应及时预防银行内的系统风险

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增加,区域债务机构以及银行不良贷款现象日益突出,而大力控制系统性的风险是支持供给侧改革工作顺利开展的主要方式。通过分析来看,系统性金融风险包含了两点:分别是各个区域政府债务危机以及违规融资方式,要想解决此种现象,就需要将商业银行的职能效果体现出来,为其提供有关的信贷支持,让政府快速置换债务,优化债券发行模式。另外一点,则是制定健全的监督管理体系,增强融资方式的规范性,结合实际情况预防金融风险问题的出现,落实风险预警制度,及时解决金融违法案件,从根本上降低金融风险出现的概率。

2.2 始终坚持市场的主导意义

从目前经济发展现状可以看出,宽松式货币政策已经无法将刺激经济的效果体现出来,各项产能剩余明显现象出现于各个企业内,政府部门应用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效果逐渐降低,基于此,从供给侧角度发展商业银行是基本途径。但是,我国供给结构和需求不相符,所以需要将发展重点转变成产业,始终坚持市场的主导意义,提升投资的合理性,防止为产能过剩的企业提供信贷资金支持。

3 供给侧改革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策略的制定

3.1 对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加快企业转型

商业银行属于企业信贷融资渠道的提供单位,基于供给侧改革工作的进一步实施,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订完善的信贷方案,依照商业银行转型来引导企业信贷需求,优化供给侧结构,将其作用体现出来。

基于经济下行压力的增加,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逐渐成为了金融市场内的一项稀有资源,基于此,就需要积极遵循我国供给侧改革方面的要求,从负债比较多且投资收益不高的企业入手,合理配置信贷资源,提高效率。面对生产指标不相符以及在整改不到位的企业来讲,不进行授信。而产能过剩可是未来潜力发展极高的企业,则提供多项信贷选择,制订相关的兼并重组方案,调整企业存量,落实贷款业务,为企业重组资源以及合理配置提供良好的帮助,有效解决企业升级期间的融资问题。除此之外,在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信贷资源还需要把自身的指挥效果体现出来,将重点目光放在新兴产业身上,为创新驱动类型的产业给予充足的资金支撑。另外,市场调研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商业银行需要摒弃以往单一的信贷营销方式,密切关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情况,帮助经济结构进一步升级,最终实现商业银行稳定运行。

3.2 增强信贷业务流程的规范性,健全风险防控制度

在信贷业务流程管理期间,需要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其一,在进行贷款的前期阶段,应遵循真实性和全面性的理念开展调查工作,获取准确的借款人员资料以及信贷 担保情况,禁止出现调查人员协助用户弄虚作假的行为。其二,相关风险评估人员应当从借款人员的资产征信担保情况入手,进行有效的评价,做到贷款专项专用,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其三,在审批贷款的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权责分明以及分级审批的基本原则,待完成审核以后进行风险评估,防止发生情绪化的审核现象,对于不同资信情况的用户采取差异化服务。其四,在管理贷后环节的过程中,商业银行需要控制好贷款的具体应用,由客户经理确认资金提取。

3.3 增强信贷风险预防能力,健全管理体系

日益严峻和复杂的经济环境对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全面覆盖市场环境和操作等影响信贷情况的资源,强化风险控制能力,落实各个环节人员自身的职责,清晰的划分分享风险,保证风险管理和控制专业性。结合商业银行客户档案情况来掌握存有风险隐患的客户,提前预警,制订完善的风险预防计划。

3.4 严格处置不良贷款,减少信贷风险出现的概率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逐渐提升,不过银行对其的处理速度比较缓慢,基于此,要想减少信贷风险出现的概率,就要求强化对不良贷款的处理力度。基于此,商业银行做好不良贷款的清收以及抵债资金处理工作,使不良贷款能够尽快结清,寻找处理不良贷款的最佳方式拓展和延伸不良贷款处理途径,以此降低信贷风险出现的概率,除此之外,还应增强商业银行本身的识别与不良资金处理能力,实施不良资金证券化产品的信息披露工作,从而减少资金归集引起的各项风险。

3.5 借助互联网金融资源,创建新的发展局面

伴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以往传统金融行业发展思路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动力。对于商业银行来讲,应当满足时代基本发展要求,和互联网金融相互结合到一起,全面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同时优化和整顿产业结构,全面发挥移动互联网平台的优势,提升银行的满意程度。

4 结语

供给侧结构改革是推动我国经济运行的关键,商业银行在改革期间也需要进行转型,将服务优势体现出来,采取合理方式处理不良资产,拓展新型渠道,从根本上降低信贷风险出现的概率。

参考文献:

[1]戴文芳.供给侧改革下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研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9(10):21

[2]周令潮.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控方略[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9(9):172.173.

[3]吴雨婷.试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9(9):179.180.

网络信贷论文范文第5篇

(福建元信担保公司,福建 厦门 361012)

摘 要:2010年我国金融市场热点不断。通过全面分析当前我国宏观信贷形势以及政策走向,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提出了顺应形势发展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信贷形势;分析;应对策略

1 信贷形势发展状况

1.1 新增规模下降明显

预计今年全国新增信贷保持在7.5万亿元,比去年的9.59万亿元下降了21%。据了解,各银行今年新增贷款计划大约占去年新增贷款的75%左右。以农行为例,去年该行各项贷款增加1.03万亿,今年新增贷款将控制在7600亿元。从一季度信贷投放实际情况看,各银行信贷收缩的力度很大,人民币贷款共增加2.6万亿元,比去年同期的4.58万亿元下降43.2%。从政策实施的效应看,发达地区由于企业融资渠道多,对新增信贷资金依赖程度相对较低,承受影响的能力强;发展中地区由于企业融资渠道少,对新增信贷资金依赖程度高,对新增信贷规模下降的影响更加敏感。

1.2 加息预期不断增强

进入二季度,关于央行加息的传闻就不绝于耳,市场上的加息预期也愈来愈浓。近日,新晋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金融系主任李稻葵表示,二季度我国有可能加息。加息最主要的参考变量是通货膨胀水平,一季度通胀数据的公布再次强化了市场对政策调整的担心,无论是负利率问题(一年期存款利率2.25%,3月份CPI上涨2.4%),还是PPI(3月份PPI上涨5.9%)的持续上行都对货币政策调整形成压力。同时,西南旱灾为粮价稳定带来疑问,导致牵动力最强的食品类价格有可能拉升CPI数据。物价翘尾因素,也将对未来三个月的CPI有拉升作用,这使得二季度物价压力逐步加大。除此之外,经济数据过热也可能逼迫央行推行调控政策。

1.3 投放重心发生转移

国务院精神是“两手抓”——抑制产能过剩的同时支持新兴产业。一方面,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这将成为继四万亿投资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后的又一轮经济刺激方案。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未来信贷政策将更加倾斜于相关产业。另一方面,对产能过剩行业以及“两高一资”行业新增贷款控制更加严格。除了极少数大企业外,行业内其它企业的贷款只能维持存量甚至逐步收缩。对落后产能行业则提出明确的退出要求。

总之,当前信贷形势变化的特点:一是目标的多元性。央行实际提出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等三大目标;二是措施的渐进性。从央行政策操作的思路看,后危机时代货币政策的调控坚持从量到价的方针,即首先进行量化收缩,再调整包括利率和汇率在内的价格工具。量化收缩已经从今年两次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开始,接下来货币政策将进入从量到价的调整阶段。

2 对策与建议

2.1 抓机遇

抓住宏观政策从宽松转向从紧的“时间差”,千方百计放大信贷盘子;抓住经济回升、投资者信心增强机遇,加速在建项目进程,加快配套资金落实,尽快使项目形成新增长点;抓住国家新一轮结构调整战略机遇,重点通过技术改造、资产重组,力争新增一批年开票销售超100亿元、50亿元的企业群体,尽快形成新的支撑力量。

2.2 早准备

针对宏观经济环境外松内紧的趋势,超前做好后期金融政策可能发生变化的应对准备。高度重视国家释放出的宏观政策调整信号,密切关注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调整对经济运行和项目建设带来的实际影响,超前预测和把握,重点引导各园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做好资金预案。做到思想上早重视,战略上早布局,措施上早应对,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2.3 搭平台

针对新兴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的状况,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快搭建产业融资平台:

(1)启动运转产业投资公司,带动更多的银行资金和民间资本投向政府确定的重点发展产业和项目;(2)建立新兴特色产业投资联盟,引导配套企业和零部件企业, 积极参股龙头型产 和战略性项日,并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3)出台财政贴息政策,鼓励银行加大新兴特色产业贷款投放。如对新兴特色产业项目年贷款利息,财政给予全贴或半贴补助;(4)建立设备租赁公司;(5)大力推动新兴特色产业企业间的开放式重组。

2.4 解难题

各地政府部门要重视解决好新上项目、改制企业土地、房产两证不全的问题,规范登记、评估收费行为,完整、准确地发挥担保公司的作用,尤其要帮助企业用足用好再担保的政策,创造有利于银行扩大信贷投放的外部环境。对运行良好但两证尚未办理下来的企业,统一由担保公司出面进行担保, 以切实缓解这批企业的融资矛厢。

2.5 促上市

针对国家结构调整年人力资本市场的形势,尽全力做好企业上市、企业债券和开放式重组工作。目前上市公司在我国还是一种稀缺资源,它的优越性突出地表现为强大的筹资功能。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加大组织协调力度,抓住当前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有利时机,促进后备资源中的大中型企业、高科技中小企业尽快在主板和中小板上市,争取更多的企业在创业板上市,做大资本市场,逐步改变企业对信贷等间接融资过度依赖的局面。

参考文献

[1]赵锡军.解读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九项措施[EB/OL].http://live.people.com.cn/note.pbp.

[2]谢晓冬.信贷从紧语境下银行业对策[N].上海证券报,2008.

网络信贷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是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保险分担了农村信贷风险,促进其发展。但农村信贷存在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等问题,农业保险的发展更是举步维艰,其对农村信贷的促进作用无从发挥。因此,制定农村金融政策时,要从全局的角度出发,促进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间良性循环机制的建立,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建设。

关键词:农业保险;农村信贷;农村金融市场

文献标识码:A

农业保险作为农业风险分担的基本机制,对保障农业生产、稳定农户收入、增强农户融资能力具有促进作用,更可为农村信贷提供支撑。

一、我国农村信贷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抵押担保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农村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主要是抵押品缺乏。作为农户信贷抵押品的财产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借款人对担保物要有完全意义上的产权;二是抵押品需具有较强的可变现能力,能在市场上交易;三是抵押品的价值相对稳定。我国农户所拥有的财产一般仅限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使用权、生产经营所用固定资产等,这些财产很难满足完全产权的要求。如,根据《物权法》的规定,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作为抵押物进行抵押。因此,农户很难有合适的抵押物申请贷款。而农业产品,如农作物、畜禽产品等资产虽有完全产权,但价值稳定性差且不易变现,很难成为抵押品。但由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滞后,限制了信用贷款的发展,贷款额度较小。而以联保形式为主的保证贷款因其存在诸多内在矛盾,在推广中也问题频发,难以充分发挥贷款的保障作用。

(二)信息不对称制约农村信贷业务的发展

农村金融机构所面对的贷款对象是农户或农村企业,具有规模小、分散、数量大的特点,造成信贷过程中信息搜寻及处理成本较高,信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金融机构很难充分了解借款人的真实风险特征、贷款用途、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等,不利于金融机构识别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农村信贷市场也难以实现帕累托改进。信息不对称还导致信贷交易双方形成一种不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在这一过程中,借款人可能会在申请贷款时隐瞒真实信息,甚至编造虚假借款理由骗取贷款。金融机构的自我保护行为会导致针对此类群体整体惜贷,信用良好的借款人获得贷款的难度增加,造成逆向选择。此外,获取借款人信息的高额费用增加了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本,使其在监督借款人使用贷款情况等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借款人的道德风险更易发生。

(三)农业生产的弱质性增加了农村信贷的风险

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大,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问题随时可能引发农业生产损失,且此类风险无法人为规避。另外,农产品市场也存在风险。农产品具有特殊性,农作物的生长多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生鲜产品具有较短的鲜活期等,导致农产品市场价格常常陷入“蛛网”之中,产生周期性的波动。农业生产风险导致农户金融能力弱化,一旦遭遇风险,农户可能陷入“一灾返贫”的困境,严重影响其还款能力。在缺乏合理健全的风险补偿机制的条件下,金融机构开展农村信贷业务的意愿受到压制。同时,金融机构因面临农村信贷成本高企、收益不确定、经营风险大等困境,不得不提高农村信贷门槛,提高贷款价格,形成供给型金融抑制。由此,在信贷供给与需求间形成恶性循环,农村信贷业务的发展困境难以突破。

二、农业保险促进农村信贷业务发展的内在机制

(一)农业保险有助于破解抵押物的困境

农业保险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信贷抵押物缺乏的困境,对农村信贷抵押品具有替代和互补两种效应。从替代效应看,农业保险有助于将农户不确定性收入转化为确定性收入,提升农户的信用水平,有利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风险控制。从互补效应看,农业保险合同中规定的受益人是农户或借款人,而非金融机构,因此其本身无法成为抵押物。但农业保险能提升抵押品价值,降低抵押品损失风险。如,养殖业农户的存栏牲畜因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较大,无法被金融机构认可为合格抵押物。但在农户投保牲畜保险后,存栏牲畜价值的确定性得以提升,作为抵押品的资产性质进一步增强。农业保险的抵押物互补效应能降低贷款人的风险预期、提高收益预期,有利于增强金融机构的放贷积极性,同时有助于将潜在借款人变成实际借款人,既增加了信贷供给,又刺激了信贷需求。

(二)农业保险有助于解决农村信贷中信息不对称问题

农业保险有助于降低农户与金融机构间的信息不对称。一方面,当农户或农村经济组织购买保险后,其在金融机构的信用等级就会相应提高,取得贷款更为容易。另一方面,在保险人对农户进行承保之前,要对投保人、被保险人的自然信息、社会信息等情况进行全面、真实的了解,以防在投保中出现逆向选择。保险公司掌握较为完备的农户和农村经济组织的各方面信息,对这些信息,信贷机构可合理地加以利用。反之,信贷机构也可将自己掌握的信息提供给保险机构参考,由此实现农业保险和农村信贷间客户信息的共享。这样,既解决了信贷机构难以采集到借款人有效信息的难题,又节约了信贷机构的经营成本,最终达到降低金融机构经营风险、促进农村信贷业务顺利发展的目的。

(三)农业保险有助于农村信贷风险分担机制的健全

农村信贷市场范围狭小,市场深度有限,风险过度集中于农村金融机构。农业保险为农村信贷提供了风险分担机制,有助于农业信贷风险在更大范围内分散。农业保险能减少农户因自然灾害、生产波动等原因导致的农村信贷违约,进而降低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间接地将金融机构的部分贷款风险转移给保险机构来承担。而保险机构可利用风险对冲工具或再保险,将风险在更广的市场范围内配置,扩大了农村信贷风险分担的范围。风险分担机制的健全有利于增强金融机构发放农业贷款的意愿,增加农户的贷款需求,形成供求之间的促进。另外,农业保险有助于提升农户风险管理意识,促进其在生产经营中利用金融手段进行风险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刺激农户对金融机构其他金融产品的需求。总之,农业保险能为农村信贷提供更有效的风险管理途径,在确保农业生产经营稳步进行的同时,也能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

(四)农业保险有助于优化农村信贷的外部环境

首先,农业保险通过发挥风险分散功能,稳定农业生产者的产出预期,提高其生产的积极性,进而促使他们主动去寻求生产效率更高的生产技术,选择更加科学合理的生产方式,创造出更多的收益。其次,保险机构在对农业保险进行宣传的过程中,会进行农业生产知识和风险知识的普及,能让农户认识到生产经营中潜在的风险,提高农户的风险防范意识,进而有意识地规避风险,从根本上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再次,农业保险的普及有利于农户提升风险管理能力,促使其学会利用金融手段和方法规避风险,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最后,农业保险的普及有利于提高农户的信用意识,使其更加注重生产生活中的信用行为,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供支持。可见,农业保险在农村的普及和深化能为农村信贷业务的发展提供更加和谐、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农业保险促进农村信贷业务发展的制约因素

农业保险对农村信贷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但在我国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间的互相促进作用并未充分显现。农业保险业务发展长期滞后,农村信贷业务的困局也未得到根本解决,二者之间尚未形成良性互动机制。究其原因,有各自的内在原因,也有二者间缺乏协调、互动机制的外在限制。

(一)农业保险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目前,我国农业保险涵盖的范围有限,仅集中于主要农作物和特定畜禽类产品。保险产品保障范畴以保成本为主,无法为农户提供全面的农业生产风险保障。加之农户受传统意识的影响,保险意识较差,因而保险参与度不高。我国目前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基本采取保险机构与地方政府联办的模式,由乡镇农经部门代理保险业务。该模式存在内在委托代理问题,并不能完全解决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共产品特性与商业保险公司利润最大化的内在冲突。部门职责不清和联动机制不畅,容易导致农业保险服务体系运行效率不高、农业保险交易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如,将一些不符合承保条件的标的纳入承保范围的现象;在报灾报损过程中,人为故意扩大损失范围和损失程度;部分区域甚至存在代理部门与保险公司合谋套取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现象。这些问题导致原本就保障有限的农业保险更难以有效解决农户生产风险问题,更无法为农村信贷提供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

(二)农业保险的保障范围无法满足农户的多元信贷需求

在农户的信贷需求中,生产性信贷需求并非主要部分。从吉林省农户粮食生产的成本情况看,农户自我积累及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商的隐形信贷基本上可满足农户粮食生产需求。农户的信贷需求更多地集中于经济作物种植、畜禽产品养殖、多种经营等领域,以及大宗消费的信贷需求上。从农户信贷的目的看,流动性需求占重要比重,信贷需求多元化特征明显。农业保险特别是财政补贴的农业保险主要集中于粮食作物的种植及有限的畜禽产品上,对农户的多种经营和消费信贷需求无法提供支撑。结果使农业保费收入与赔付支出较大的区域往往是传统粮食作物的主产区,其农业生产信贷需求较低。可见,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之间无法实现匹配。

(三)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间缺乏正规的关联机制

农业保险涵盖面窄、经营过程问题较多,阻碍了其作为农村信贷支撑体系作用的发挥。近年来,一些省区开始尝试促进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的协同发展,如广东、浙江、山东、新疆等省区均开始试点两者相结合的农村信贷模式,从机制上引导农业保险为农村信贷提供支持,并通过与农村信贷相结合促进农业保险业的发展。试点为解决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脱节提供了有益尝试,但试点中暴露出的困扰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关联的根本矛盾仍未得到彻底解决。如,农业保险覆盖范围窄和经营绩效不高等问题,直接限制了该模式在更大范围内推广。而全国范围内的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关联制度设计仍没有指导性意见,不利于两者的有效衔接和互相促进。

四、加强农业保险对农村信贷促进作用的建议

为加强我国农业保险对农村信贷的促进作用,在制定农村金融政策时,要从全局出发,促进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间良性循环机制的建立。

(一)进一步规范及创新农业保险经营模式

首先,进一步加大农业保险扶持力度,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利用好财政补贴,增加农业保险保障的农产品品种。改变农业保险只保成本的模式,逐步扩大以产量、产值为保险标的的保险品种试点,提高农业保险的保障程度。其次,创新农业保险经营机制,解决农业保险发展的机制性障碍。从制度上逐步解决农业保险经营中的委托代理问题,加强保险公司、代理机构与农户间利益协调机制的建设,促进农业保险市场机制的建立。如,创新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形式,借鉴粮食直补的做法,增设对农户投保农业保险的直接补贴,切断代理机构与保险公司合谋套取财政补贴的途径。再次,有效发挥财政补贴杠杆作用,降低保险公司农险业务成本。对农业保险公司的农业保险相关税费进行优惠或减免,对其参加再保险的费用给予补贴。适当放宽经营农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再贷款限制。最后,适当采用行政手段,提高农业保险参与度。可借鉴交通强制保险的模式,对部分地区或部分农业生产领域的农业保险强制实行,以保证农业保险的基本需求,也为农村信贷提供保障。

(二)探索建立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间的正规关联机制

保险机构和信贷机构作为农业保险和农村信贷的经营主体,应加强产品的合作开发,探索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间的关联机制。首先,探索建立基于产品的关联机制。以保险与信贷合作的产品为纽带,实现两者间的良性互动。保险公司可针对农户信贷风险设计,如保单质押贷款保险、保险抵押贷款保险等品种,为信贷机构的农户信用风险提供补偿机制。信贷机构也可在设计产品时规定,对拥有农业保险的借款人可予以优先放贷、给予利息优惠等。其次,探索建立基于信息的关联机制。针对同一市场中的客户,农业保险公司和农村信贷机构可整合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共享。通过共同开发客户数据库、客户信用记录数据库等方式,降低双方的信息成本,提高农村市场信息的使用效率,促进双方关联产品的合作开发。再次,探索建立基于渠道的关联模式。发挥农村信贷机构的渠道优势,促进农业保险销售途径的多元化。探索农村信贷机构代理农业保险的新途径和新做法,增强农村金融服务网点的综合服务能力。政府相关部门应在保险公司与信贷机构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宏观设计,提供配套政策、市场环境和激励机制,促进双方合作关系的建立。

(三)加强农村金融市场综合开发建设力度

保险公司和信贷机构应在农村金融市场开发中合作互补,合力优化农村金融环境,提高农民的信用意识及风险观念。首先,合力做好农村金融基本知识的普及宣传。发挥基层业务人员的作用,加强农村金融知识的宣传力度。结合农户金融需求的实际,以信贷和保险产品联合推介等形式,提高农村居民的金融意识与知识水平。其次,合力做好农村金融风险控制体系建设。通过产品设计及宣传教育,提高农户在生产经营中的风险防范意识,支持农户采用高效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进行科学生产,降低生产中风险和损失的可能性。通过风险信息共享及风险管理工具联合开发,提高农村金融体系风险控制能力。再次,合力做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通过信用评价体系共享等方式,强化农户信用在农村信贷和保险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共建信用违约惩戒机制等方式,引导和规范农户的信用体系建设。通过信用宣传合作,增强农户的信用意识。仍需明确的是,农村金融市场开发与建设并非金融机构一己之力所能为之,需要政府在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基础制度供给及环境维护等方面提供支持。特别是在信用体系建设方面,需要政府从信用信息平台建设、信用使用便利性和失信惩戒机制方面提供制度供给,强化法律法规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基础性地位。

上一篇:专业技能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生物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