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水电研究论文范文

2024-07-15

农村水电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十九大后,农村地区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的战略地位被再一次提高,它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也是认识与适应我国经济新常态发展的必然举措。故本文通过对我国一二三农村产业融合的现状研究,科学认识产业融合的内涵,分析当前产业融合面临的瓶颈,并针对性的提出相关政策建议。2018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要延长产业链,完善利益链,加强功能链,提升价值链,进一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利方向;另一方面也是实现供给侧改革的科学选择。农村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全新理念,是合理适应我国经济新常态发展的重要体现。故本文以一二三产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究我国一二三产业融合现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化解农村产业融合的相关障碍,推动产业融合,促进产业发展,提升收入,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一、我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意义

(一)产业融合有利于农村朝着正确有利的方向进行革新与发展

产业融合是因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等因素而造成的产业边界模糊的现象。其中,包括了新技术、新模式、资源、要素等的整合或重组。主要路径是的渗透与交叉重组。产业融合可以延长产业链、拓宽产业内容、调整产业布局,因此是农村产业革新、进步发展的必然方向。

(二)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通过产业间的融合发展,达到相互增值的目的,引领要素在部门间的合理有效分配,推动农村朝城镇化、信息化、工业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加强供给质量,提升供给水准,推动农村供给侧改革,这也符合当下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国情。

(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借鉴国外经验的措施

我国最早的产业融合的理念是来自于他国。在国外的经验中,最广为流传的是日本今村奈良臣提倡的“六次产业”。即通过激励农民多元化生产,来促进行业间附加值内部化,进而增加农村发展活力。除此以外,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曾提倡“农工商一体化”发展的政策,使得三个产业的发展呗紧密地结合起来,尤其注重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对农工商一体化的带动,进而增加就业岗位、促进三个产业的联合发展。通过学习他国的产业融合的思想和经验作为借鉴。同时结合本国独有的产业结构、产业布局等特色,发展适合当下我国产业融合的理论。

二、我国一二三产业融合现存问题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分流转化困难

每个产业的主要用途与功能不尽相同。首先,第二产业主要以标准化的加工为手段,因为为第一产业的发展引进了机器设备。而第三产业服务业主要提供了信息、金融资本等方面的支撑条件。在上述条件的助力下,农业生产效率得以提高。因而引发了另一个问题,生产同数量的农产品所需的土地数量下降、劳动力下降。从而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安置的社会问题,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分流转化十分困难。对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安置问题,需要考虑两方面,一是产业的关联性;而是农民自身综合素质。

(二) 农产品质量不高

農产品质量提升包括了众多方面,从原材料种子的挑选、到生产加工、运输流通、保存等各个环节都会直接影响到农产品质量的高与否。除此以外。人为因素以外的自然因素也是不可忽略的关键点,如天气气候、湿度、土壤成分比例等等。在供给侧的背景下,生产提供有质量的农产品是产业融合的宗旨。但实际生活中,农民综合素质不高,生产加工流程粗糙,未能达到预期标准与效果,因而农产品质量低下。如何规范标准化的生产流程,如何引进的技术,如何有效监控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除此以外,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产业发展也迎来了大数据的时代。农产品生产依旧循规蹈矩,不仅质量难以提升,还会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如何利用计算机作为手段,如何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公共设施不完善,金融支撑不足

农村相较城市,发展滞后,缺少先进的基础设施和信息化服务平台,这也导致了产业融合的有力有效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水、电、垃圾处理站等公共产品的薄弱,资金投入力度小,同时也存在现有的基础设施备破环的问题,维护力度不高;而信息化服务平台的缺失则影响了信息、资源的传递交流,阻碍了产业之间资源的整合。此外,金融支持服务方面的不足与欠缺也是产业融合的一大困难之处。受传统观念影响,农民更倾向于向亲友借款,向金融机构借款需求较少,同时,农民缺乏借贷相关的质押品,因此在资金获取方面能力明显不足。

三、政策与建议

(一)搭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强创新能力的平台

中国大部分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不尽人意,而且同质、雷同的问题十分明显。很多发展项目缺乏良好的自我定位和核心竞争力,因此往往收益微薄,甚至入不敷出。这主要是源于创新意识的缺乏。我国农民普遍综合素质不高,信息处理能力不强。因此政府或者当地龙头企业很有必要建立一个创新合作平台。一方面,对农民基础技能进行培训,提升能力,这也有利于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就业率的提升。另一方面,引领市场发展,提供信息化服务,加强产业链上各个环节部门的沟通交流,保证生产的有效性与及时性。

(二)探索“农民、合作社、企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加大对龙头企业、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民合作社三重培养的力度。作为产业融合的有力推动者,龙头企业在资源、资金的拥有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故合理对龙头企业的引导,有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作为产业融合的参与者,新型农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对已认定的职业农民进行教育资助、社会保险等补助,鼓励他们通过土地流转,标准化经营获取更高收入。作为农民之间沟通的桥梁与纽带,农民合作社常常承担着市场开拓、运输配送等职能,故通过政策引导解决初级阶段的问题。三者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因此探索出一个适合于三者协调发展的路径十分必要。通过发展新模式的探索,增强价值链,提升收入,带动产业发展。

(三)建立系统有效的财政、金融、投资支持政策体系

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过程,农民的资本力量薄弱,因而仅仅依靠农民自身多元化的经营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政府应该提供必要的财政补贴,实施激励政策。例如,资金补助、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激励农民的同时,也减缓他们在资金方面的压力。通过协调政府政策与市场机制,形成合理完善的资源配置有效体系。这个体系应该涵盖以下内容:一方面,形成稳健体系,保证产业的稳固扎实发展;另一方面,给予财政支持,形成鼓励产业创新的机制。此外,还有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防止行政过分干预。在金融政策方面,相关部门应切实做到“定位降准”,切实实施产权抵押贷款等金融政策,保证农业领域的资金具有充分的流动性。激励当地农民通过房屋产权、土地承包等形式加入合作社,促农民与产业间利益链的形成与发展,同时加大对产业园、生态发展园项目扶持与资金投入,切实强调农民在产业链中的重要地位,保证他们可以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四)加快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对公共交通、通信网络、水电供应、停车场、垃圾处理、公厕与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大力财政支撑,同时鼓励和补贴自行建设相关设施的独立经营者。政府可以通过税收、财政贴息、建立基金等多项手段,增加对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投入,提升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与质量,进而推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与发展的均等化,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领域。另外,搭建农村综合信息共享的服务平台,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服务,包括乡村特色旅游、农产品价格信息、电子商务等服务,实现农业基础公共信息和资源在不同部门、行业、地区间的自由流动和零成本共享;以政府补贴、降税、奖励等手段支持农村交易市场的建设,拓宽公共服务的传播范围和群众受益面,解决因缺乏有效平台造成的产业融合阻碍。 (作者单位为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农村水电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1、科学规划农村水电“顶层设计”

作为一名负责农村水电发展的科技人员,陈海清深知“顶层设计”对于科学合理地发展农村水电有多重要。

2015年5月,在“十三五”开年之初,陈海清就按照国家水利部、山西省水利厅的要求,经过对已建、在建水电站的复核、相关资料的收集,以及规划主要河流开发利用现状调查与分析,配合省水利建设开发中心组织编制完成了《山西省中小河流水能资源开发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使《规划》能更符合“十三五”时期的要求,同年10月,陈海清率团队又对规划进行了修改完善,除了补充部分新建水电站外,还增加了已建水电站的更新改造与在建水电站项目。此《规划》的编制,为山西省“十三五”新上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陈海清带队集中力量、深入基层、加大项目选点范围,编制完成了《山西省农村水电发展“十三五”规划》,并按照水利部精准扶贫的工作要求,及时组织人员,编制完成了《山西省“十三五”农村水电扶贫工程规划》,涉及14个贫困县29座水电站,规划总装机4万kW。

2017年5月,省农村水利水电管理中心又配合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山西省沁河流域水能资源开发规划报告》。
2、全面推进农村水电科学扩容

“顶层设计”蓝图绘就,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如何让“设计”变成“现实”。

从2015年年底开始,陈海清就帶领局里业务骨干,着手准备“十三五”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项目的申报工作。2016年年初,还没有过正月十五,她就把各有关市、县及项目单位召集起来审查项目初步设计,并进行了修改完善,同年4月完成了所有项目的初步设计审批工作。随后,她要求各市加紧组织项目县编制河流改造方案。在完成以上工作的基础上,她又集中精力编制完成了《山西省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省级实施方案(2016~2019)》,并按照水利部要求的时间节点完成了上报工作。

项目批了,需要有人扎扎实实整体推进。

为提高水电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全省已建、在建水电站的行业管理,从“十三五”开年,山西每年都积极组织各类培训班。“2015年10月,我们还组织了一个脱产长达一年的长期培训班,针对近几年新建的水电站和即将投产的水电站运行操作人员进行培训。”陈海清说。为了办好培训班,从资金申请到场地准备,从老师的配备到课程的安排,再到学员的后勤生活保障等方面,陈海清做了大量工作。因工作表现突出,陈海清被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授予“优秀学会工作者”称号。
3、积极推广农村绿色水电产业

水利部从2017年开始,开展了绿色小水电建设,要求到2020年创建一批绿色小水电站,使全行业逐步形成绿色发展格局。

陈海清在2017年7月接受组织安排,负责开展全省小水电绿色发展调查工作,对全省已建的150座水电站进行了调查摸底,编制完成了《山西省绿色小水电创建方案》。同年11月20日~12月2日,又分别对3个市和省直属的11个绿色小水电规划点进行了专题调研。陈海清步行百余公里,实地调查水电站厂坝间减水河段现状,并提出了山西省绿色小水电发展的基本思路、目标任务和对策措施等,形成了《山西省绿色小水电调研报告》。按照水利部有关要求,2017年推荐上报了晋城市东焦河等3座水电站列入全国首批44座绿色小水电站范围;2018年又推荐泽州县拴驴泉等6座水电站成功创建为全国绿色小水电站;2019年推荐滹沱河水电站等7座水电站获批全国绿色小水电站,截至2019年底,全省共创建16座绿色小水电示范电站。
4、严审数据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统计是党和政府进行宏观管理和调控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是党和政府的“智囊团”,是科学决策的“参谋部”,它常常为领导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陈海清从工作第一天起,就始终将统计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做。步入领导岗位,她每年都要组织开展全省统计人员培训,总结上一年农村水电统计快报、年报及增效扩容改造项目月报的统计工作;解答统计软件中常见的问题;培训相关统计知识;布置本年农村水电统计工作任务等。

为了能够圆满完成全省农村水电统计年报任务,每年的春节和元宵节“两节”期间,她都在审核各市上报的年报数据,除了计算机系统审核外,还要进行人工审核,每一个指标,每一个数据都是那么认真、细致地去对比、复核和分析,保证了数据的质量,为上级部门科学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

随着农村水电事业的发展,陈海清肩上的担子更重,责任更大。她说她将倾尽全力,用自己所学,护好山西农村水电改革,让山西的河更畅、水更清、景更美!
陈海清在增效扩容项目改造现场

农村水电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在喜马拉雅山脉的西部,有一个印度村庄叫哈莫村,该村的供电完全由附近萨瓦河上的一个小水电提供,该小水电能够产生足够的电能,可以同时为100多户人家提供电能,结束了该村经常停电的不利局面。

印度的小水电项目,有的装机容量高达25兆瓦,有望改变印度农村供电不足的局面,印度的伍希纳为公司一直热衷于当地的小水电项目建设,哈莫村的水电项目就是该公司于2014年完成的。

印度政府表示,预计到2017年3月底,该国的小水电项目将给国家电网增加7000兆瓦的电能供应,足以点亮100万个灯泡,虽然还不能证明政府的预估是否有偏差,但足以证明小水电在印度的重要性。

对于投资于小水电的公司来说,政府补贴政策和对清洁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能够确保公司稳定的收入。但是,这些公司虽已投资数百万美元,所建设的小水电甚至在满负荷运转,也只能满足印度总能源需求的一小部分。

印度在过去的20年,经历了快速的工业化過程,印度有超过18000个村庄首次实现了电气化。随着许多新工厂的建成,该国每天消耗着大量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但是仍然满足不了该国不断增加的能源需求。印度的工业化付出的是巨大的环境成本。今天,印度是世界上第三大二氧化碳排放国,许多城市属于世界上污染较严重的城市。

虽然大型水电站可以产生大量的电能,但是存在着严重的环境缺陷。相反,小水电只使用少量的水,对环境的影响不太严重,或者对周围的农业和野生动物干扰不大。

印度《可再生能源》杂志的主编大卫·阿尔伯特说:“印度小水电项目的一个关键优点在于,它可以解决偏远地区的能源短缺问题,这些地区要接入国家主电网,需要较大的投入。由于国家减少了对主要基础设施的投资,小水电更容易实现资金的周转。”

阿杰·道格是伍希纳为公司的一位工程师,2004年以来已经在印度建设了35个小水电项目。这些小水电为喜马拉雅山偏远的印度农村提供24小时的电力供应,剩余电力还可以并入国家电网。道格说,这些小水电项目在印度前景看好。“建设一座1兆瓦的小水电站需要9亿卢比(约9180万元)。一旦小水电开始发电,政府为每瓦电能补贴3.27卢比(约0.3335元),并且政府承诺这种补贴将会持续40年,这样算来5年到7年,开发商就能收回小水电建设的成本。”道格说。

小水电项目也为当地人提供了就业机会,除了编制内的人员外,每个小水电厂房建设每天大约要另外雇用25个临时工。此外,根据法律,一小部分的水电利润需要交给当地的村委会,也会增加政府的收入。

印度小水电建设,尽管有许多优点,但是,小水电项目建设在印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目前的建设程序充斥着许多官僚和低效的政府管制,道格解释说:“你必须经过许多政府审批环节,包括水利部门、道路管理部门、污染控制管理部门的审批,这个过程本身就需要2年到5年。”

印度河流研究中心的水文专家拉斯·安杰博士说,过度依赖于小水电本身也有缺点,因为印度是一个容易遭受严重缺水和干旱的国家。

“一个小河段有一个小水电还可以接受,如果同时存在着3个或者4个小水电,那么就会降低水电站的性能。此外,印度目前的小水电建设,不需要得到环境保护法的许可,无序的小水电建设,可能会带来森林被砍伐,土地被淹没的不良后果。”

巴拉特·赛斯是一位独立的河流专家,曾与“国际河流”等倡导团体有国际合作,他说,印度的小水电建设需要得到适当的监管,以确保其对社会有好处,同时还不损害当地的环境。

“人们对印度实施小水电项目存在着社会和环境方面的疑虑,因此,小水电的选址必须更加科学,不能违反环境管理规划。”赛斯说。

农村水电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生活和动力用电越来越大。可以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电,如果没有电,我们的生活将一片杂乱无章,人类文明进步的脚步将受到制约。加强能源的开发和建设,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水电清洁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国家“十二五”计划的重要目标。2012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优化能源结构,推动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根安全高效发展核电,积极发展水电”,当年10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能源政策(2012)》白皮书,书中特别强调要积极发展水电,根据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2015 年全国水电装机容量达到 2.9 亿千瓦(含抽水蓄能)。

面对新一轮水利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如何扩大内需拉动新农村经济发展,改善生存环境质量,通过水电建设开发,掀起新一轮水电高潮,对营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一、水电建设的快速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水电是一种经济、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之所以说它经济,是因为水电与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相比是很好的调节电源,水电在水力发电过程中可以很好地与抗旱、防洪、农业灌溉结合起来,取得更大的社会综合效益。水电与燃烧矿物资源获得电力相比较,每一千瓦时水电电量大约可以减少原煤用量500克和二氧化碳排放量1100克。中国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相对我国人口而言十分有限。在未来的终端能源消费结构中,电力的比例将不断扩大,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要求,我国实施节能减排战略,水电建设和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相比,水电开发为缓解资源短缺和减少相应环境污染发挥了重大作用。

在震惊世界的5.12中国汶川大地震中,房屋、道路、桥梁等建筑物由于遭受8级地震破坏而发生严重坍塌和破坏,造成严重次生灾害,在震区众多的大中小型水坝、水电站,没有一座因为8级地震而发生溃坝,造成次生灾害,经受住了最恶劣环境的考验。而2011年3月的日本核电事故,对环境产生巨大影响,使人们一直心存余悸。然而,我国水电技术发展逐渐成熟,在能源发展领域中独枝一秀。

二、小水电建设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我国的河流众多,径流丰沛、落差巨大,蕴藏着非常丰富的水能资源,据水利部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可开发农村水能资源约1.2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截止2012年年底,全国农村水电站总装机6500千瓦,年发电量超过2000多亿度。我国二分之一的地域、三分之一的县、四分之一的人口主要依靠农村供电,就中国的国情来说,东部沿海发展较快,用电量大,西部发展较慢,山区多,水资源丰富。西部或中部一些边远山区、民族地区地域辽阔,人口稀少,用电负荷较分散,大电网难以覆盖,集中供电成本较高,而这些地区的小水电资源往往十分丰富,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充分发挥小水电就近开发、就近供电、发供电成本低的优势,小水电就地成网,就地供电能切实降低发、供电成本,降低电价,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减少我国峰电不足状况。

按照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统筹考虑小水电开发和偏远山区农网改造工作,切实降低农村电价,更好地服务“三农”,是保证农民持续增产、增收,改善农民生活,缩小城乡差距,统筹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一项重要途径。

三、小水电在当地区域经济中的产业带动作用

1、以工程建设拉动发展构建和谐

开发一方资源,发展一方经济,改善一方环境,造福一方百姓。开发小水电既解决当地用电问题,又培育当地优势产业,带动关联产业,增强造血功能,形成农村社会生产力,把当地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以电气化带动工业化和城镇化,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小水电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能促进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如使一些壮工从单一种植业转向工程技术类的行业或生产加工服务业,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2、水电开发形成生态产业链

水电开发引起了一系列产业带动链,水电建设不仅解决广大农村及偏远地区的用电需求,缓解电力供需矛盾,而且优化了能源结构,开发了当地优势产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在水电梯级开发中,水库可以蓄水抗旱,可以调节水源进行土地优化,提高粮食产量,并可以渔业养殖等多种经营对当地资源充分利用,从而实现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小水电建设开发为投资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使企业有能力反哺社会,努力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据水利部水电局2012年度报告指出:自2009年以来累计安排项目242个、已有105个建成发电、新增装机21.2万千瓦,解决了60多万农村居民的生活燃料,保护森林面积220万亩。

四、小水电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途径

当前水电开发已从经济制约和技术制约转为生态环保制约,工程建设面临较为复杂的社会环境。实现水电开发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具体工程实践中,必须将工程建设从纯粹的技术工程转变到社会工程,将水电开发与水资源综合利用,生态工程建设和地区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1、小水电开发要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要把切入点放在生态环境与水电开发之间的互动关系上,充分利用科技的力量,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做到边建设边保护,要加强生产和建设过程中的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控制污染物排放,加强水土保持,进行设计优化,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促进区域和谐发展。

2、统筹好水电开发与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

流域水电开发产业带动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快,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但工程建设牵扯面广,直接涉及地方利益,影响因素较多。因此水电建设开发中,要把电站的“三通一平”与地方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尽可能结合起来,推动相关产业链中自然资源开发、种植、服务等行业配套进行,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别是移民安置工作,改善当地群众的生活、文化教育、医疗等条件。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让广大农民就近上岗,促进劳动就业,让地方百姓真正感到水电开发带来的实惠。

3、适应市场变化,利用多种途径为小水电发展提速

根据当前中国中小水电资源和市场情况,首先以收购兼并为重点,进行资源整合,防止设备资源的长期闲置,增加装机容量和技术的改造,提高盈利能力;其次,积极筛选优良的水电资源点,投资建设经济效益好的新电站,确保水电建设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为解决小水电建设资金不足,除申请政府财政支持外,还要采取多元化融资方式,利用国外和国内两个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实现外延发展。融资对象包括:基金、境外股市、银行、保险及其他投资机构、实业资本等。融资方式包括股权融资、债务融资、项目融资和银行贷款等。通过股权融资、债务融资、银行贷款等方式解决小水电开发发展中的资金需求问题。

4、加大水电技术升级,使水电成为新农村建设推动力

加大科技开发投入,逐步实现水文自动测报,水库优化和梯级优化调度,提高水能资源利用率。及时把握世界水电科技发展趋势,运用最新科技成果,优化设计,不断改进,缩短水电开发周期。同时当地政府支持和保护开发企业,特别是小水电并网发电,并按当地电力供应的实际情况,优化上网价格,加快投资企业的资金回笼,为水电的良性开发营建一个良好的环境,使水电开发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动力。

农村水电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当前, 我国在建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如乌东德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 建设征地涉及云南区县往往土地资源匮乏, 土地环境容量有限, 因水利水电工程造成的移民户常采取长效补偿的安置方式进行安置, 该安置方案一定程度上不利于长期依赖土地为生的库区农村移民恢复生产生活。

本文针对大中型水利水电移民安置工程中存在的以上问题, 结合当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实行“三权分置”安排, 探索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对移民安置规划的指导意义。

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过程

195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没收地主土地, 分配给国家和农民所有, 农民既获得了土地, 同时“有权自由经营、买卖和出租”拥有的土地。

1954~1956年, 社会主义改造收回土地所有权, 农民个人所有土地发展为农村土地集体所有。

1957~1978年, 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基础上, 将所有集体进行分级, 实行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农村生产小队三级集体所有。

改革开放初期, 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生活水平落后, 有必要调动全体农民参与劳动积极性。土地制度走向“两权分置”改革, 即农村土地所有权归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归农户家庭, 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解决了温饱问题, 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为确保“两权分置”改革成果的胜利延续, 国家不断推进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 进一步稳定土地承包关系, 夯实“两权分置”的制度基础。

二十世纪以来, 国家城镇化加速推进, 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或安家, 并将其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给他人经营, 农村集体土地承包主体与经营主体逐渐分离。2016年底, 国家印发《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 明确农村土地实行“三权分置”, 在坚持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继续保留农户土地承包权的同时, 盘活土地经营权, 为引导土地经营权合法合规高效流转, 实现农业产业现代化、规模化提供制度安排。

二、大中型水电工程移民政策简介及存在问题

(一) 土地征收及补偿补助费使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对征收土地补偿补助有明确规定, 其中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6~10倍、安置补助费按照需安置的农业人口数计算。土地法中, 土地补偿费主要补偿对象是土地所有权, 而安置补助费主要以农业人口为对象计算补助。

《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 (国务院令679号) 》明确, 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收土地的补偿补助费, 按照征地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执行, 与铁路等基础设施项目用地实行同等补偿标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应全额兑付给集体经济组织或交由安置地集体经济组织、政府安排移民生产生活。

根据云南省发布的《关于公告实施<云南省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区片综合地价补偿标准> (试行) 的通知》 (2009年5月21日公告) , 被征地区域的征地补偿补助标准由该区域土地统一年产值与其对应的土地补偿倍数、安置补助倍数之和相乘确定。

云南省对水电工程建设征地中个人财产和集体财产有明确规定, 移民房屋及附属建筑物补偿费、个人承包地上的青苗补偿费、零星果木补偿费、移民生产生活恢复期补助费、个体工商户及农副业设施等为个人财产。集体财产包括集体土地、集体房屋的补偿补助费等, 专用于解决移民集体的生产生活。

以上政策中对土地补偿补助费计算标准及使用要求中, 并未明确提出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补偿或补助。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规划中, 征收土地补偿补助费优先由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生产安置规划投资。笔者多年从事移民安置规划工作中,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土地承包大户往往耕种土地经验丰富, 农业投入及收入更高, 对土地依赖性更强;部分集体经济组织土地存在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外租现象, 且土地租用经营人对土地配套设施进行了大量投入。土地补偿补助中缺少对土地经营人的补助, 导致该部分人权利或生产生活受到极大损害。

(二) 生产安置

云南省根据本地区水电工程移民安置任务大、土地资源相对贫乏的特点, 积极探索不依靠土地的移民安置方式。2007年,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移民安置补偿补助意见的通知》 (云政办发﹝2007﹞159号) 中提出移民安置的主要方法是, “立足长效补偿机制, 实行六种安置并举, 建立产业发展资金, 享受统一后期扶持。自此, 金沙江中下游龙盘、观音岩、乌东德等电站移民安置大量采用长效补偿, 同时结合城市 (县城) 安置、城乡结合安置、农业生产安置、分散安置、货币安置和就业安置等方式安置移民。这一模式一定范围上有效解决水库移民的基本生存要求, 得到了水库移民的大力支持和拥护, 对于推动整个移民安置工程起到巨大作用。

与此同时, 库区移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 对土地依赖性较强, 缺少农业之外的谋生手段。长效补偿或部分长效补偿基本切断了库区农民通过农业生产致富的土地条件。

三、对移民安置规划的指导意义

农村集体土地“三权分置”的制度安排将合法合规引导土地经营权高效流转, 为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

“三权分置”制度中, 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了切割, 对土地经营权进行了更加明确的肯定。当前, 土地征收补偿补助费用计算中, 并未对土地经营投入考虑补偿或补助, 国家、云南省及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行业应尽快响应国家政策作出相应调整, 以人为本, 切实考虑土地经营者对土地耕种配套设施等方面的投入, 制定相应的补偿补助政策。

国家放开土地经营权流转后, 移民安置规划中对土地依赖性较高或耕种经验丰富的移民, 可根据其意愿, 用调整土地经营权的方式取代长效补偿, 充分发挥移民开展农业经营致富的能力。

摘要:大中型水电工程具有征地范围广、征地面积大、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大等特点。云南省采用长效补偿安置方案安置水电移民, 一定程度上切断了部分移民规模化农业经营致富的条件。本文结合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政策, 探讨制定政策给予土地经营人相应补偿补助及通过调整土地经营权安置移民的办法。

关键词:三权分置,水电工程,移民安置,经营权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Z].

农村水电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水利水电企业要持续深化改革、构建现代管理模式,才能跟上时代潮流,创造更多的经营效益。文章分析了水利水电企业的管理现状和深化改革的差距,以及水利水电企业现代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水利水电企业构建现代管理模式的策略。

关键词:水利水电企业;深化改革;现代化管理模式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水利水电事业发展迅猛,水电站建设、总装机容量等实现了质的飞跃,为国家经济繁荣、安定和改善人民生活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水利水电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水利水电企业的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企业的经济效益受到较大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水利水电企业只有深化改革,建立现代管理模式,提升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才能促进水利水电事业的持续发展。

一、水利水电企业的管理现状和深化改革的差距

(一)水利水电企业管理现状

水利水电企业主要承担防洪防汛、供水灌溉、发电、航运等职能,发挥着较强的社会公益效益功能。

经过近70年的发展,许多水利水电企业基本都建立了完善的企业制度,无论是人力资源、财务、战略,还是具体的生产和建设流程,都有一套全面的管理制度体系。从决策机制看,水利水电企业建立了较为科学民主的决策制度,确保了企业的民主管理和企务公开,企业职工大表大会、工会等制度完善。财务管理方面,水利水电企业强化了会计监督和审计,重视问责和惩处。改革改革方面,一些企业很早就完成了公司制改制,有的企业已经实现了上市。經营绩效评价方面,水利水电企业基本实行了经营绩效评价机制,高层管理人员收入与经营绩效挂钩。

(二)水利水电企业深化改革存在的差距

在国家和水利部的安排部署下,很多水利水电企业对照党中央、国务院和水利部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求进行了多年的实践,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公益效益,企业的生机和活力得到一定提升,确保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平稳运行。然而,深入对比分析各企业深化改革的情况,依然不难发现仍存在很多问题,水利水电企业全面深化改革的提升空间依然较大。

第一,部分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滞后。少部分水利水电企业公司制改革进度较慢,很多关系没有理顺,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一些中小型水利水电企业的制度建设缓慢,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不突出,还存在不按照内控制度不一致的意见或决议,不利于企业经营风险的控制。

第二,税收风险管理体制不适应国家财税政策和征管模式。水利水电企业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一直是税务机关关注的重点对象之一。近几年来,国家不断优化财税政策,对税收征管理论和方式进行了革新,而一些水利水电企业的税收风险管理机制和体制不适应现有的征管模式,带来了很大的税收风险,例如补税数额较大,企业信用受到影响等。

第三,资本监管措施不力。一些水利水电企业重建设轻管理,受到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的影响,管理措施不到位,尤其是在对外投资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对国有资本的监管措施不力。

二、水利水电企业现代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水利水电企业深化改革程度参差不齐,一些企业由于深化改革不到位,难以适应现代化管理的要求。从现代化管理的要求来看,水利水电企业在现代化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一定程度阻在了企业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

(一)管理思想和观念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水利水电企业围绕公益型和农业型水利进行发展,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竞争意识不强,改革创新理念薄弱,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带来了束缚,一些企业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上,被动式管理理念、行政式管理模式根深蒂固。一些中小型水利水电企业管理粗放,重视经营和绩效,忽视现代化企业管理的地位和作用;有的企业重视经验式管理,不重视科学管理,导致了管理水平不高。一些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科学管理知识薄弱,现代化管理理念滞后,对许多现代化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了解不够,对企业人力资源、财务、工程项目等的管理存在一把抓现象,导致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不够完善。

(二)企业监督评估机制不够健全

企业现代化管理不仅需要实现管理制度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现代化,还需要建立现代化管理的评估和监督,这样才能对企业现代化管理现状进行客观评估、提出改进对策。当前,部分水利水电企业基本建立了完善的现代化管理制度,引入了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但是监督和评估环节较为薄弱,有的企业甚至没有建立现代化管理的评估机制,这就导致现代化管理缺乏监督,相关管理制度也流于形式。在具体的企业管理过程中,往往存在不同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衔接,资源和信息共享程度低,影响了企业的运营效率,例如水利水电工程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之间、技术部门和服务部门之间等。可见,由于缺乏有效的现代化管理监督评估机制,导致水利水电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不高,现代化管理模式难以全面推广。

(三)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水利水电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实施,关键要靠管理人员,管理人员要具备较强的执行能力,才能确保企业现代化管理规则的有效运行。较强的执行能力,就要求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而少部分水利水电企业的管理人员,由于学历不高,行业专业知识和科学管理知识匮乏,加之受到传统管理中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如人情管理、关系管理等,导致其综合素质较低。在现代化管理实践中,往往存在不按制度办事不按规则办事等现象,一些现代化管理理念成了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却落实不到行动上的条文,管理人员的执行力难以满足现代化管理的基本要求。再如,一些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人员,专业知识不足、管理水平不高,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不能及时发现质量、成本和进度等方面的问题,导致了项目的效益不佳;部分施工管理人员责任意识不强,工作积极性低,这些问题都阻碍了现代化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水利水电企业构建现代管理模式的策略

努力提升完善现代化管理水平,在企业内部全面构建现代化管理模式,是水利水电企业全面深化改革,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化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的必然要求。针对水利水电企业现代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必要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一)完善水利水电管理体系

针对部分水利水电企业管理主体不明确、管理制度不健全的问题,水利水电企业亟需完善管理体系,推动企业管理各个环节的规范化。首先,加强对企业管理工作的日常监督和检查。企业应健全日常检查管理制度,对企业的常规工作、技术管理、施工管理等进行常态化检查,做好检查记录,及时提出存在的问题和整改意见,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其次,构建多元化的管理机构。顺应现代化管理的需求,组建专门的管理部门,负责现代化管理工作的指导、监督和协调。通过专门的管理部门的构建,加强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重视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的交流,减少不同部门之间、不同岗位之间的误解和矛盾,确保责任的明确落实,以及现代化管理工作的有效推行。最后,制定现代化管理奖惩措施。为了提高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必要建立现代化管理的奖惩措施,明确不同部门、不同岗位和不同员工的管理责任,规定具体的奖励措施和惩罚措施并真正执行,保证现代化管理有效实施。

(二)树立企业管理新理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先进的思想观念是推进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法宝,水利水电企业要用于解放思想、创新管理理念,加快企业的发展步伐。一方面,企业要树立水利水电是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的观念,摒弃水利水电是为社会做公益、做福利的事业的观念。同时,转变无偿提供产品、设施和服务的观念,转变依靠国家、依靠政府发展的理念,自力更生,主动融入市场竞争之中,树立自我发展观念。另一方面,转变保守、安于现状的观念,努力学习现代管理知识,不断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企业领导者、管理人员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大胆改革落后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健全管理制度和管理机构,配齐管理人员,明确管理人员的责权利,激发管理人员的管理热情。

(三)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和经营绩效评价体系

水利水电企业要以行业优秀企业为标杆,结合企业发展实际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现状,建立符合企业发展目标的内部控制体系,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与落实,推动内部控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管控作用。

同时,水利水电企业主管部门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经营绩效评价体系,细化绩效评价内容,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提升绩效评价对经营管理水平的促进作用。

(四)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水利水电企业在推进现代化管理的过程中,要提升管理人员的执行能力和水平,确保现代化管理的各项制度、措施落到实处,就必需努力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打造现代化管理人才队伍。首先,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人才培养。利用互联网技术,采取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结合、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结合等方式,加强管理人员行业知识、管理科学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和教育,培养既懂管理也懂技术,既懂项目管理也懂施工的综合型管理人才。其次,适时引进优秀的管理人才。对于水利水电企业亟需的高级管理人才,可以通过招聘方式从其他企业(机构)引进,充实企业的管理人才队伍,夯实企业现代化管理的人才基础。

四、结语

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水利水电企业要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生存,必须实施现代化管理,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和效益,推动水利水电事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飞.大型水利水电企业全面深化改革研究[J].财会学习,2017(11):194+196.

[2]劉富全.水电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之道[J].西部财会,2019(03):67-69.

[3]马艳,彭皓.水利水电企业现代化管理模式探讨[J].现代国企研究,2015(04):99.

(作者单位:云南省水利水电投资有限公司)

上一篇:纳什均衡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公司园林绿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