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用综合管理范文

2023-09-18

企业信用综合管理范文第1篇

一、问题的提出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是一个国际公认的高风险的行业,在各种错综复杂因素的交互作用和影响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在运作过程中必然要面临多种风险。再加上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歷史还不长,担保机构的风险分散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还没有很好地形成,与协作银行的利益共事、风险共担机制也不够到位,省级再担保机构还没有普遍组建,受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宏观经济运行中不确定因素增多,担保业潜在风险不断增加,因此,当务之急是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风险管理,有效地防范和控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可能产生的风险。

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分析

(一)来自中小企业的风险

经营者素质和竞争力风险。很多的中小企业实行家族管理模式,在经营决策上往往集权力于一个人,缺乏长远打算和扩张能力,更缺乏科学性和计划性;有的中小企业甚至依靠不正当的竞争行为维持生存,低下的经营者素质往往导致中小企业脆弱的竞争力,使企业面临的竞争力风险和经营风险加大。

市场风险。中小企业面对一个充满竞争的市场,不仅中小企业之间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而且大企业也随时关注着中小企业市场的变化,一有机会或一旦发现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产品,大企业便会利用自己的资金与技术优势介入中小企业的竞争。因此,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市场风险是不可忽视的,有时可能是经营失败的直接原因。

信用风险。良好的信用秩序是信用担保机构得以正常运行的基石。我国的经济运行由于受计划体制的影响,社会信用严重缺失,特别是中小企业信用观念淡薄,正常的信用关系被扭曲。一些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混乱,报表账册不全,内部控制不严,财务信息严重失真,这无疑会给信用担保机构进行信用担保带来更大的风险。

技术风险。中小企业科技人员缺乏,生产技术和装备落后,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能力弱,由此带来的结果是中小企业技术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能力,即使具有某方面的技术,也往往由于后劲不足而无法形成长远的技术优势,技术风险对于中小企业也很突出。

(二)来自协作银行的风险

协作银行与信用担保机构没有建立起分散信用风险的共同体。担保机构的实质是为银行服务,分散银行风险。但目前我国协作银行还缺乏共担风险的意识和机制,协作银行往往只要求权利而不愿承担义务,造成银保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不对等。

协作银行和信用担保机构没有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机制。一方面,在信用担保活动进行之前,如果协作银行不愿或不及时把受担保的中小企业以前的信用状况提供给信用担保机构,这样就会使信用担保机构不能够对中小企业的资信做出准确的评估。另一方面,在信用担保活动过程中,如果协作银行不把中小企业的日常的资金流向、财务状况等及时反馈给信用担保机构,就会使担保机构不能很好地监管受担保的中小企业。

(三)来自信用担保机构本身的风险

资金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差。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担保机构的资金来源较单一。目前大多数担保机构的资金几乎完全来源于政府拨款,其它渠道的资金来源很少。二是自我积累少,消化风险能力不强。

没有建立规范的管理运作体系。我国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在担保过程中,对担保对象的选择上存在不平等现象,如存在人情担保、领导担保的现象;信用保证费的征收上不统一收取;不重视受保企业的信用调查等;担保机构的财务处理不规范等,这些现象的存在都影响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展的持续性。

未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中小企业融资中的各种风险并没有因担保机构的建立而消失,只是这种风险由银行向担保机构转移,因此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应想方设法防范这种风险。担保风险防范机制包括内部控制机制、风险预警机制和风险预防机制。在内部控制机制上,许多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没有建立起严格的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在风险预警机制方面普遍缺乏一套科学的风险识别和评估体系,对受保企业的资信调查主要借助于简单的财务报告和走马观花式的询问,缺乏真实准确的评判。在风险预防机制方面我国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存在体制定位不清,风险文化的制度建设不完善、组织框架交叠冗杂等问题。

未建立有效的风险化解机制。担保风险的化解机制包括风险转移机制、风险分散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在风险转移机制上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作为专业担保人,有效转移风险的反担保和再担保机制未得到全面有效的建立。在风险分散机制上,担保风险过分集中于担保机构,没有在担保机构与银行合理地分散,从而导致了信用担保机构风险过高的现象。在风险补偿机制上我国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无力提取足够的风险准备金,各级政府的基金补偿制度又没有建立起来。

(四)来自政府部门的风险

政府对中小企业政策的不稳定性。要使信用担保机构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又离不开政府的各项政策支持,特别是财力上的支持,而这种财力支持力度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对中小企业政策的稳定性。

政府部门的不适当干预。由于担保机构大多在政府支持下成立,政府作为审批人、出资人,其行为明显地影响着担保机构的运作,通常会以行政名义指定担保等各种形式和途径直接干预信用担保机构的担保活动,这些无疑加大了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风险。

信用担保业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我国担保业相关法律建设滞后于担保行业的发展速度,目前国内还没有出台相应法律用以规范和保护担保行业,致使担保行业目前还没有准确的法律定位,尚未建立准入制度和规范的运行机制,没有建立统一的风险控制和分散机制和与之配套的社会保障措施。

三、加强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管理与控制的措施

(一)要建立健全信用担保机构内部控制度

首先要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完善落实制度,规范操作。其次是要强化自身的经营管理。一方面要注重市场分析和研究,把握市场需求动态。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资产和负债的管理,定期分析自身的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等财务报表,保证公司有足够的偿付能力。最后要建立内部审核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担保部门进行稽查审核。

(二)加强项目风险评价和预警系统的研究

为了有效控制担保风险和科学、客观地对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项目进行评审,有必要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项目风险评价和预警系统的研究,建立起一套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信用担保风险评价体系。

(三)不断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首先要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扩大担保基金规模,增强其风险承受能力。其次,要加强担保机构人员队伍建设。

(四)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信用担保业的监管,为中小担保机构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降低其运行的外部风险

应进一步明确规定担保机构的注册资本金限额与高级管理人员的从业资格等准入条件,明确担保机构的行业定位及职能,就担保机构的担保实施方式、担保比例、担保倍数、损失理赔及资本金来源、补偿机制、税收优惠等方面做出规定,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设立和运作有法可依。政府也需依法明确自己的功能和地位,限定规范自己的行为,不直接操作担保业务,真正做到政府性资金的市场化操作和企业化管理。

(五)建立与金融机构良好的合作关系来合理分担风险和分散风险

担保机构的建立实际上也分散了银行风险,因此双方应遵循利益共享、风险分担的合作原则。

(六)健全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强化中小企业信用观念

开展信用担保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而非为企业违约提供保障。信用担保是建立在企业信用基础之上的,只有企业按时还款,担保基金才能越做越大,担保机构才能降低成本,从而支持更多的企业,发挥更大的功能。因此要将各种与企业信用相关的社会力量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促进社会信用的完善与发展,制约和惩罚企业失信行为。

(七)建立和完善反担保制度和风险保证金制度等,降低企业违约风险和道德风险

一方面,对担保额较大或时间较长的被担保企业,要求提供反担保,就是要求提供反担保人或担保品,特别要注意对反担保抵押物的评估。另一方面,风险保证金比例由担保机构在信用评估的基础上,按照贷款担保期限和风险等级等因素与被担保企业协商约定。当合同履行完毕,风险保证金全额退还,如果违约,则履行担保合同时先以风险保证金抵偿银行贷款。

(八)建立再担保系统

所谓再担保,是指对担保机构所承担的风险的担保,是对信用担保的担保。担保机构在承担担保责任的同时,将已承担的风险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再次担保,然后由再担保机构承担该部分风险,即当担保机构发生赔付时,由再担保机构按照与担保机构约定的方式和承担再保险的比例予以赔付。

(王会林,1968年生,江苏淮安人,淮阴工学院经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小企业融资、财务理论与实践)

企业信用综合管理范文第2篇

第一条 企业征信系统用户实行统一归口管理,由信息技术部指定专人担任管理员,履行用户管理职责。

第二条 企业征信系统用户分为管理员用户和普通用户。管理员用户负责普通用户管理,具体包括新建用户、修改用户资料和权限、查询用户信息、停用用户、重置用户密码等。普通用户包括信贷业务人员及综合统计人员,其中信贷业务人员负责企业授权书提供、企业信息、业务数据的录入、修改、变更、删除,量化评估表填报等;综合统计人员负责数据审核、报文处理、批量业务删除、企业征信信息查询、异议信息处理等。

第三条 管理员用户由征信中心北京分中心创建和停用,创建和停用均由公司向征信分中心提出申请,提交《企业征信系统接入机构总部管理员用户申请表》(附件1),由征信中心北京分中心审查批准。管理员用户应尽量保持稳定,更换时需经公司及人民银行征信分中心批准。

第四条 普通用户由管理员用户进行管理,需要创建、停用普通用户或变更权限、修改用户信息时均需普通用户所在部门填写《企业征信系统用户申请表》(附件二),明确申请事项及用户操作权限,经部门负责人签字确认后提交信息技术部,信息技术部负责人审查同意后,交由管理员用户进行操作。

管理员用户必须严格执行用户管理要求,不得随意创建、停用普通用户、修改用户信息或增加、删除用户权限。

第五条 企业征信系统用户遵循“专人专用”原则,一个用户只能一人使用,不得混用、共用。 第六条 用户离岗时必须及时停用用户,并为新接手人员重新建立用户,新接手人员不得继续使用原用户。

第七条 用户首次登录企业征信系统后必须立即修改初始密码,定期更换并妥善保管本人密码,密码丢失需提交申请由管理员用户进行重置。

第八条 用户需加强系统安全意识,严禁向他人提供用户账号和密码,离开操作台时,必须首先退出企业征信系统。

第九条 管理员用户建立《企业征信系统创建用户登记备案簿》(附件3)及《企业征信系统停用用户登记备案簿》(附件4),对用户创建、停用、变更信息、修改权限、重置密码等事项进行登记,并存档保管。

第十条 管理员用户每月对普通用户进行检查清理,及时掌握人员离岗等变动情况,对离岗人员停用用户权限。

第十一条 创建或停用用户按规定在2个工作日内向征信中心北京分中心备案。

第十二条 因用户管理不善影响系统数据安全或正常运行,公司将依据规章制度对用户及相应管理人员进行问责和处罚。

第十三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企业信用综合管理范文第3篇

摘 要:社会保险是企业主要社会责任, 目前企业社会保险存在着很多问题。文章通过介绍企业逃避社会保险现象和手段,认为应该通过调整缴费制度,加强社会保险执法力度,使企业承担起社会保险责任。

关键词:社会保险;企业社会责任;缴费制度

一、企业社会保险责任现状

2005年12月《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出台,规定了“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为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缴费比例为20%,其中8%记入个人账户,退休后按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计发基本养老金”。

《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规定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用人单位缴费率应控制在职工工资总额的6%左右,职工缴费率一般为本人工资收入的2%。

国务院发布的《失业保险条例》规定: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按照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缴纳失业保险费,职工按照本人工资的1%缴纳失业保险费。

仅以上三项保险就是企业在人力成本上增加28%,不包含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若企业为员工参保工伤和生育保险,则企业人力成本增加30%以上。也就是说假若企业某职工月工资为2000元,则企业为员工参保要缴纳至少560元的社会保险费。《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明确规定了企业要为职工参保各项社会保险,按时缴纳各项保险费用,政府负责监督企业参保以及按时交纳费用,并且依法惩处逃避社会保险的企业。

但与增加30%左右的人力成本相比,很多企业选择逃避社会保险责任。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恶意拖欠社会保险费或者拒绝缴费。部分企业以长期“亏损”、资金周转困难等原因拒绝缴纳,长期拖延缴纳社会保险费;某些企业甚至在完全有支付能力缴纳的情况下恶意拖欠社会保险费,或者将应该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资金挪用、截留。

2.通过降低申报员工工资进而降低社会保险缴费金额,即企业缴费基数不实,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为企业职工的工资总额,通过少报、瞒报企业员工缴费工资总额,进而减少职工社会保险的缴费基数,来达到少缴纳职工社会保险费的目的。一般职工工资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以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一些企业则以最基本的工资来计提社会保险费,即以部分工资为基数计提并且缴纳社会保险费,把奖金、津贴、补贴等项目不纳入缴费基数。更有甚者,以最社会低工资为基数来计提并缴纳,也就是向社保部门提供假的职工工资表,工资表的工资比实际发放工资低很多,来达到少缴纳的目的。我国企业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实行企业代扣代缴制度,这样对于职工来讲有很大的被动性,即职工职工缴费意愿不能完全有自己来决定。也就是说,企业不欠费逃费,个人很难发生欠费逃费现象。如果企业逃费,个人也要被迫逃费。企业逃费表面看似职工少缴费,多拿到工资,其实个人缴纳部分是在个人账户当中,且个人账户中的保费直接影响职工的退休工资。也就是说企业逃费,会减少职工退休后的养老金收入。

3.减少企业参保人数。企业缴纳职工社会保险金额由企业职工的工资总额来决定,企业职工的工资总额由每位职工的工资总额和职工总人数来决定。通过“减少”企业职工人数进而减少企业缴纳的职工社会保险费。表现为企业增加非全日制用工、减少合同工增加临时工、减少参保职工数量。比较典型的是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

二、企业逃避社会保险责任原因

1.企业回避社会责任。如上文所言,企业认为给职工参保社会保险是企业的负担,会对企业形成利润挤出效应。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面对激烈市场竞争,企业的盈利已经被压缩到很小空间,这也造成职工权益保障日益恶化的重要原因。职工薪酬无法提高,企业逃避社会保险,以至于企业难招工出现用工荒。在人力和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企业采取如上手段逃避社会保险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部分企业认识到企业的社会形象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和经营效益相辅相成,但是面对激烈市场竞争在一定时间内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企业每支出一分钱都要考虑再三。一方面是企业生存、股东利益、利润最大化,另一方面是企业社会责任,更多的企业为了生存选择了前者。并不是企业不懂社会责任,而是在商场竞争中身不由己。

2.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对企业包庇纵容。某些地方政府认为企业的责任就是为地方带来效益和税收。对于企业是否为职工参保,地方政府没有监督,甚至纵容企业逃避社会保险,如某些地方把不用给员工参保作为招商引资的政策优惠条件。

3.职工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社会保险权益。一部分职工只顾眼前利益,认为多发钱是硬道理,根本不知道企业有什么社会责任,自已有什么权益。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对于他们而言,生存是主要问题,他们的参保意识低,维权意识差,很不情愿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缴费参保。另一部分职工,主要是年轻职工,工作变动频繁,需要频繁退保,以至于其要求企业将企业承担部分的社会保险同工资一起发放。有的职工甚至恶意退保,骗取保费。这不仅增加了社保部门管理难度,也损害了自身利益。

三、企业社会保险责任制度加强

企业要积担社会保险责任,不仅要有健康的社会氛围,更要有健全成熟的制度设置。

1. 改变现有企业缴费制度。我国企业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实行企业代扣代缴制度,职工处于被动地位。可以改变抵扣代缴制度,即企业为职工参保缴纳企业应当承担部分,个人部分由个人缴纳进入其个人账户。如此可以起到相互监督作用。企业和职工各自按照工资缴纳相应部分,若两者缴纳金额基数不一致,则可判定两方中至少一方有问题。社保部门则可以根据信息反馈来监督。职工通过制度来关注企业的社会保险义务,同时也加强职工的社会保险意识。

这种制度也是做实个人账户的有效方法。原因是职工的社会保险账户由职工个人管理,社保部门监管。即职工社会保险账户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同时归职工个人。也就是俗说的职工给自己的社会保险银行账户存钱,虽不能随便领取,但是可以随时查看里面的金额。

2. 加强执法力度。社保部门没有类似税务部门的稽查权利,也是造成企业逃欠保费的原因。应当通过立法赋予社保部门相应的权利,使社保部门对欠费,逃费,没有完善企业职工社会保险信息的企业有相应的处置权。 应当实现税务、工商、社保三部门关于企业的信息共享,加强对不规范企业惩罚力度。同时也应当加快个人信用评级完善,社保部门也应对个人信用评级有所作为,对逃避个人社保的人员也应有相应的处罚措施。

3. 政府一方面要制订合理的政策规,另一方面要做好宣传和服务工作,不仅向企业管理者宣传社会保险责任, 还要向政府领导和工作人员宣传, 更要向企业职工宣传。社会保险责任要成为企业与政府工作的必然环节,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制度以促进社会保障失业不断发展。(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穆怀中.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关键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2] 山西省社会保险网(http://www.sxshbxj.com/)

[3] 中国社会保障的现状与政策 白皮书[ R ]

企业信用综合管理范文第4篇

【摘 要】 金融危机对国民经济市场的冲击和危害较为严重。企业风险是当前市场经济环境条件下制约与阻滞企业经济正常运营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针对金融危机环境下外贸企业的风险管理进行了简要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 金融危机 外贸企业 风险形式 管理控制

作为从事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的企业主体,外贸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尤为关键的推动作用。金融危机属于金融市场业务在普遍范围内发生的不良或恶化现象,对经济市场形成剧烈冲击和影响,导致企业将会面临诸多风险要素。随着经济环境一体化、经济市场国际化,外贸企业进出口业务发展迅速,加强金融危机环境下外贸企业的风险管理与控制,对于优化对外贸易活动具有深远的意义。

1. 金融危机的内涵特征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或数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业务指标在金融市场上发生的急剧、快速和超周期恶化,金融危机实际上是由金融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无法如期偿还而引发相关金融业务状况急剧恶化的不良现象;通常可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次贷危机和银行危机等类型。金融风险具有隐蔽性、突发性和快速扩散性等明显的特征,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下,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

2. 金融危机对外贸企业的影响和危害

外贸企业是指在国家法律政策宏观调控范围内从事对外进出口合法经济贸易活动的企业主体。外贸企业属于相对独立的商品经济组织,享有独立经营与核算,自负盈亏并获利的特权及法人权重。

金融危机通常多由经济泡沫而引发,对于外贸企业影响重大。对外贸易活动必须由进口和出口国家和地区经济主体的双向合作来共同实施,金融危机环境下,贸易顺差导致贸易双方出现经济活动滞涩,全球经济市场受到严重冲击,造成外贸企业的经营环境更加恶劣。金融危机造成世界经济增长下滑,市场消费需求锐减,同时,金融机构的信贷紧缩造成外贸企业融资难度加大,购买力下滑,导致贸易活动大量减少,进出口贸易环境严重恶化。金融危机导致的成本上涨转嫁行为,致使贸易企业面临着空前的财务资金压力,造成很多中小企业陷入生产经营困境,生存状况严重恶化直至大规模倒闭。在出口商品结构中,金融危机将会造成劳动密集型企业国际订单转移,其产品出口市场将会严重萎缩或丧失。另外,金融危机下,货币汇率的变化还会造成国际市场物价的大幅度波动,在一定程度上给出口行业的生产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引发通货膨胀。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迅速增长和蔓延,全球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增大,贸易摩擦日趋增加,国际不稳定局势更加严峻。

3. 金融危机环境下外贸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形式

相对于美国次贷危机对各国整体经济市场的影响来说,金融危机对外贸企业造成的巨大冲击,带来了诸多巨大财务风险形式:

3.1外汇风险:外汇风险是由于货币汇率变动引起企业外汇业务成果的不确定性。金融危机造成货币供给量及货币汇率发生大幅度剧烈波动、金融机构大规模倒闭,引起整个波及区域内的货币币值大幅贬值,资本市场震荡激烈,企业外币汇兑业务及货币性会计报表折算时,由于市场汇率变动未能被事先预测或因交易发生日与结算日汇率不一致,致使贸易企业有可能遭受损失。

3.2利率风险:金融危机造成货币贷款利率频繁变动,使外贸企业的成本收益出现实际与预计发生严重背离,其实际成本和收益比预期相比相应弱化造成的损失可能性,影响了产品报告收益及其投资融资行为和境外股权收购事宜。

3.3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源自交易中的履约风险,金融危机环境下,外贸企业双方因不确定性因素导致贸易活动中不能按合同规定履行自身义务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信用风险在金融危机后明显增加。

3.4坏账风险:金融危机导致国际贸易环境恶化,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性不足,外贸企业出口规模萎缩,企业出口贸易形成的相关应收账款账目坏账死账现象大量增加,形成坏账损失风险的可能性较大。

3.5流动性风险:受不确定性因素的变动,金融危机造成很多外贸企业经营或财务运转问题凸显,融资渠道萎缩,金融资产流动性严重不足,企业成本资金的盈利水平大大降低,甚至面临资不抵债的危机而遭受可能性损失。

4. 防范金融危机环境下外贸企业财务风险的措施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危机一旦发生,其蔓延速度尤为快速,新形势下,加强外贸企业在金融危机环境下的财务风险管理策略探究,尤为必要:

4.1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完善风险预警机制

市场经济条件下,外贸企业应根据自身经济实力,立足于市场,遵守风险收益均衡原则,强化涉外企业规避金融风险意识,完善風险防范预警机制,关注金融市场的动向分析,采用科学的成本会计管理方法,综合分析各种潜在风险因素,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整体评价和监控,及时预测和发现财务风险。

4.2 加强汇率动态监测,优化风险规避措施

外贸企业应建立财务分析体系合理预测汇率走势,密切关注货币汇率波动情况,运用远期结售汇、外汇期权、外汇期货和套期交易等衍生交易工具进行套期保值;合理选择贸易计价货币,利用风险转嫁方式或货币保值合同条款规避外汇风险。通过匹配收支,提前收款和滞后付款、净额结算等方法管理外汇风险。

4.3加强流动资金内控,保障企业资金安全

充备的资金或现金流是外贸企业立足于国际市场的重要前提,新形势下,外贸企业应坚持稳健性财务管理原则,根据市场竞争形势趋向,深化企业改革,优化筹资渠道,强化内部控制,明确资产负债并调整流动资金集中管理,依靠科技改善出口产品结构,实施应收账款催收和逾期定期汇报制度,保障资金安全。

4.4强化企业授信管理,预防企业坏账风险

外贸活动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明显,授信是国际贸易活动的前提,金融危机环境下,外贸企业应建立企业信用评价机制,实施授信管理,客观评估客户信用状况及支付能力;加强企业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管理,强化合同订单赊销管理,提高预收账款比例,减少预付款金额,降低应收账款的企业资本比例。

结束语:

总之,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快速运行,金融危机对经济市场的冲击尤为严重。金融危机环境下,加强外贸企业的内部控制,完善风险预警监管机制,优化避险方式,有益于增强对外贸易活动的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 胡荣芳 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其对策 消费导刊 2009.

[2] 陈文芳 国际金融危机下外贸企业财务风险与对策分析 会计师 2009.

(作者单位:黑龙江鑫城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企业信用综合管理范文第5篇

[摘要] 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企业为了扩大市场,增加销售,先后开展赊销业务,但是由于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商业信用管理不健全、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严等原因造成资金回笼困难,坏账损失增加,严重影响企业正常发展,通过政府利用法律、经济手段,拓宽金融服务范围,建立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及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等,降低企业经营和财务风险,减少坏账损失,加速资金周转,使企业资产产生更大效益,维护社会稳定。

[关键词] 产业和产品结构应收账款抵押与出售信用政策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信用综合管理范文第6篇

摘要:在现如今我国经济的大环境下,我国的中小企业面临着筹集资金难,企业资金周转不开等问题,这些都影响着中小企业在未来的发展。当前互联金融的发展很迅猛,中小企业想要改变现在所处的困境就要紧跟时代的脚步,提高自己的信用等级、强化信用管理制度等,既为了企业在未来能够更好的融资打基础,又为了自己可以在互联网金融的浪潮中顺势发展。本文诣在指出目前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适当的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中小企业;信用管理

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势不可挡。在网络技术以及移动通讯技术的普及,互联网金融的市场规模日渐庞大,新型机构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例如,余额宝、收益宝、零钱通等软件的问世。在此大趋势下,中小企业要更好的完善自己的信用管理体系,以便在日后更好的进行公司的融资事宜。

一、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及特征

(一)、中小企业的现状

我国的中小企业体量巨大,已经成为了组成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创造了一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发展[1]。但是,中小企业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有着难以弥补的缺陷,企业的规模太小,其所做的产品不能完全的被市场接纳、资金的能力有限、技术的滞后性等问题都在制约着中小企业的融资的进程。

(二)、中小企业的特征

中小企业的数量多、区域范围广。在全球的范围来看,中小企业的数量在所有企业的占比是处于领先的地位的,市场的覆盖率也很广。在我国的第三产业中存在着许多的中小企业,且发展态势良好。

普遍中小企业的规模都比较小,经营状况较差。我国的中小企业问世的较晚,发展趋缓,这些先天的特点极大的限制了其的壮大[2]。又因为其融资困难且融资渠道较窄的现状,使得通常情况下其财务状况不容乐观。与我国的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长期处于资金缺口难以填补的状态、获利能力及收益率均较低的情况。

企业缺乏竞争力。尽管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处在了优势的地位,但企业的高精技术匮乏,很难提高其产品的技术含量以及产品质量,再者中小企业的资金融通困难,供给企业进行技术研发的资金极少,导致技术难以更新换代,固步自封就导致了落后。以致于在市场的竞争中只能望而却步。

信息的公开性较差。在中小企业中制度的管理体系相对来说不是特别的完善。相较于大企业其不需要向社会公众提供其公开的财务信息,即便是公布其形式也不是很规范。这很大程度上阻止了社会各界对中小企业的了解,还可能产生对其经营况状真实性的怀疑,进而在其融资难的问题上雪上加霜。

二、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存在的信用問题

由于信用管理制度的不严格,中小企业的融资变得有些困难。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存在的信用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的几点:

虚假的财务信息。有的企业采用虚假的财务信息来逃避税收,还有可能对投资者以及一些金融的机构进行欺诈,导致了投资者的资金损失。

信用不足。很多的中小企业为了自身的产品生产能够有充足的资金支撑,不得以的情况下就需要向银行进行贷款。尽管有可能该企业根本就不具备偿还贷款的能力,但为了生存仍然选择了贷款,这就导致了银行不良贷款率的提升。久而久之银行就不愿意在给中小企业放贷,将其列入了失信名单。

信用制度的不完善。企业信用制度的不完善在很大的程度上会影响其融资的进度。企业没有一个标准去约束,直接的后果就是信用意识低,不守信用的现象会广泛的存在。如任其越演越烈,企业面临的最总结果便会是破产。

三、中小企业存在信用问题的原因分析

监管制度不完善。在当前的形式下,我国针对与互联网金融的法规标准不是很完善,一旦出现问题的时候,投资人的利益就会受到威胁。

网络信息的安全性。互联金融的发展需要网络信息通讯技术的支撑,各种的信息都是通过网络形成的,在这个传播的过程就是一种很大的考验,可能会出现信息失真和不准确的情况出现。再者这些用户的信息也有一定的不安全性,可能被盗取或进行非法利用。

信用环境不完善。我国的中小企业的信用缺失,导致违约风险增加。

四、中小企业在今后的信用管理改善途径

加强企业的内部建设。要规范内部的管理体系,要引进专业的人员,来提高企业防范风险的能力[3]。企业要用严格的标准去要求自己,做到诚信经营,不违约。做标准的报表提供给投资者作为参考。

加强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利用互联网金融体系对大量的信息进行筛选,分辨客户的信息,选出优质的客户供给银行等金融机构,保护金融机构的利益,降低风险。

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建立相应的法律条文,政府部门要做好其监督的职能,社会大众做好反馈工作。

总结: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背景下,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影响着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障碍就是企业缺乏信用。本文从上述的几个方面研究了中小企业在此背景下的信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来尽可能的帮助中小企业走出融资难的困境。

参考文献:

[1]祁新.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小微企业信用管理[J].经济师,2014(12):50+53.

[2]郑甲林.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中小企业信用管理[J].中国市场,2020(22):48+50.

[3]彭敏,杨金,肖诗菲.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及对策分析[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9(19):113.

上一篇:乐不思蜀的是谁范文下一篇:会展经济发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