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范文

2023-09-19

网络语言范文第1篇

摘要:笔者以话语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对近十年来中国网络语言变迁轨迹进行了考察,对蕴蓄其中的民意表达意涵做了研讨。2000年以来,中国广大网民的网络话语行为汇集成网络流行语后能够形成强大的口碑效应,产生巨大的传播势能。发源并成熟于网络的表达样式通过人际与影视文化传播迅速向日常生活渗透,对大众生活用语与思维方式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种话语集合效应来自网络话语行为的多个环节,如论坛发帖灌水、使用聊天工具进行的人际沟通、共同参与某个热门活动讨论等等……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话语;民意表达;特质

中国网络流行语的形成与传播是2000年以来的网络现象。2002年,网络上开始出现现在仍在流传的“偶”、“斑竹”、“灌水”、“弓虽”等流行用词。发展至今,经过时代的磨合与种种事件的催化,网络流行语已在形式与内容上渐臻成熟。“年度网络流行语”是在网络流行语基础上经数据统合而成的网络流行语排行。作为民众认可的、识别率高的网络热门用语,通过人际与影视文化传播迅速向日常生活渗透,对大众生活用语与思维方式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年度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民众主要的网络话语行为,显示了多层面的民众精神结构与意识表征。其中的民意表达意涵与倾向尤为值得关注。笔者主要选择排名前十的“年度网络流行语”作为样本加以分析。其中,2001~2008各年度研究样本来源于论坛和网站转载率高、网友普遍认可的流行语使用排行。2009年样本源于《2009年十大网络流行语盘点》(艾瑞网行业新闻2009年12月14日;2010年年度研究样本来源于《新闻晨报》(2010年11月24日)。

话语分析法是本文具体采用的研究方法。“话语分析”作为一门新的学科是从20世纪70年代起步,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哲学、人类学等众多学科的理论精髓”。[1]那么,何为话语?必须坦言,话语作为术语在话语分析中使用十分混乱。本文无意更无法穷尽话语的定义,在此仅对本文是在何种意义上使用该词加以说明。本文关注具体的话语过程及其社会意涵。因此,话语在本文中被限定为社会环境中人际交往所使用的言语行为或者个人发表言论的工具。它通常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存在于社会活动中。话语分析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和多元化的价值层面。本文的话语分析方式更接近于诠释学的理解,即将研究关注投入在具体的话语过程及其社会意义的建构上。对于大历史进程中的语言实践或者整体意象以及纯语言学方面的工作仅作必要涉及。

一、时代语境下透视网络流行语现象

现今中国的城市生活已经全面迈进媒介融合的大时代。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的作用不再单一地、明显地有所标示;全媒体环绕下的社会与人群正迅速地被传媒的综合力量所深刻影响。在此种传媒语境下,探讨任何社会现象或问题都应将目光投射到复杂多变的整体生活的真实上去。明晰社会文化生活的实质与否,决定着研讨传播现象的有效性。网络语言现象既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与发展的,同时也是反映与集中展示的所在。本文将从传播学视角切入该社会现象,作出概括性的梳理。

(一)年度网络流行语的类型与结构

网络流行语通常是该年度众多网民广为使用并传播的语言。2000年以来,网络日渐成为中国一般民众意见集聚与传播的主要渠道。网络语言历经十年变迁,发展出特有的表达方式。其中,最基本的文字类型发展出网络自造字系列,如“囧”等火星文;图文表情类发展出形形色色的有情节的短片式表情;网络书写体式发展出特有文体类型,如咆哮体等。以内容出处而言,网络流行语“一种是源于新闻事件中当事人的原话,比如‘躲猫猫’、‘欺实马’、‘很黄很暴力’;一种是网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出来的,例如‘被XX’、‘杯具’、‘楼歪歪’;还有一种是从热点事物的既有名称中衍化而来,如‘蜗居’、‘潜伏’、‘微博’等。[2]从词语结构上看,“网络热词大致又分两种:纯属戏谑逗乐的,偏向针砭讽喻的,前者如‘囧’等火星字,后者以‘欺实马’、‘被XX’为例。[2]网络流行语产生于网民口口相传而形成的“口碑效应”,无论是在论坛发帖灌水,还是使用聊天工具时进行人际沟通,亦或是大家共同参与某个热门活动,都能够产生一定的话语集合效应。很多情况下现实中的新闻事件也同样会成为互联网上使用频率高发的语汇,因此,网络流行语的来源渠道是开放且多元化的。

(二)年度网络流行语的生成与演变

年度网络流行语大部分衍生于舆论话题热点、成型于如“猫扑大杂烩”、“天涯论坛”等大型综合讨论社区。部分网友先就身边之事或某帖子、某新闻迅速进行短暂的讨论,形成压倒多数的意见后,产生持久的效应,被其他人甚至媒体转引、传播,造成较大影响。其生成可简括为自发讨论——形成亮点说辞——迅速广为传播——最终定型(经媒体改造或简化)的系列过程。这一过程的发声并非线性移动,而是在各个环节的交织共进。比如在网友自发讨论时就有可能有媒体的参与,而媒体的参与同时也是在为该讨论造势,从而使形成于这一讨论的某些亮点说辞成为关注度极高的网络表达。这其中既有如“囧”这样以单个汉字的个体形象与人的情绪相关联性一炮而红的,也有从关注度较高的影视作品中摘录下来的经典名句,更存在某些无名网友独家创造的语录体。这些都反映了网络社群的集中意见或集体情绪,代表了时代性的“大众想法”与“共识”;作为社会语境下的一种心理暗示,其构架和内涵是较为复杂的。在话语构词方式与意见表达方面,近十年来的“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具有代表性,也反映出的网络受众的意识观念的转变。仅以2003~2010年排名前三的网络流行语内容加以分析,可见网络流行语的变迁。网友对网络语言的使用越来越倾向于“原创性”、“草根性”而非直接传播影视剧台词或摘录新闻媒体的报道用词。

2003~2010年排名前三的网络流行语(根据各年度流行语排行整理)

回顾网络流行语的演变历程,从最初网友利用拼音、外语进行简单的造字游戏,到逐渐与社会各方面热点问题相联系。网络覆盖了几乎所有的社会层面,不同社会身份的人开始不约而同地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对网上流行文化的制造与追捧潮流中去。

二、年度网络流行语的话语特质:显现民众力量

首先,应当指出,网络话语所显现的民众力量并非都是关切现实社会的矛盾与发展的,网络流行语也并不等同于传统社会语境中的公民意见表达。网络流行语的话语虚拟性、民众传播中的娱乐色彩始终都是网络话语本质的一部分。这种现象并不是因为当时的论坛里缺乏有力量的新话语的注入,也不是因为当时国内没有重大新闻事件。一般的娱乐调侃性话语能够压倒更具现实价值的热词的原因与当时的网民素养和传统媒体的参与度的关系更大,但也说明了一般网民对于流行语的选择仍然是以娱乐为主的。这也就可理解今天的“微博”信息超载。人们以为“微博”很给力、无数人开始“围观中国”时,还是有大多数人将兴趣与力量投注到“神马才给力”,这样的“造词运动”上去。而这种心态与造星、追星的心态难道有实质的区别吗?笔者以为,在早已“娱乐至死”的时代,这才是常情,这才是公认的社会情绪的表达。而这种倾向使得网络话语不可摆脱与现实生活的裂痕,这种与生俱来的“虚拟性”才是网络话语的本性。同时,也应看到,部分网络流行语并非只为喧哗取闹于互联社区,它们能够得到认同的原因来自于自身的舆论倾向性。在传统媒体上的“串烧”使用,让很多流行语触发爆炸式效应甚至左右某事件的进程,影响政府决策。网络流行语的“传唱”简单快速,迅速融入大众生活,影响大众的价值观和意见表达。网络流行语汇聚起的沉郁的民间力量显示了它的舆论意义。对新闻热点事件的持续关注、对国计民生重大议题的热切讨论都以流行语的方式获得越来越多的力量。这是民众意见表达的精华所在,是中国老百姓的心声。尽管它高度浓缩甚至语焉不详,但是“你懂的”,那种或“明曲折实直白”的说话方式、那种或戏虐调侃却焦虑怨怼的曲折表达与中国的多元文化都是契合的。“我爸是李刚”、“草泥马”、“算你狠”、“花你钱”的诙谐与反讽中显现的平民智慧;“囧囧有神”、“躲猫猫”、“楼歪歪”的百姓伤痕都让网络流行语映射出当下中国民众的所思所想、所愿所求。可以说,“网络话语涵盖了对现实中幽暗面的抨击,对政治、文化伦理失节的焦虑,对权利‘增肥’的吁求,又有对市场逻辑下公共空间中物欲泛滥、道德滑坡的忧心,对文明建构的期许等等”,它们是“普遍化的现实愤懑,或寂寞无味的文化表情;同时它与意识形态脱缰,以自由解构的精神瓦解着正统腔调的严肃性,挑战权力阶层的话语霸权。因而大众化、颠覆性,网络热词兼而得之。”[2]

三、结语: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

截至2010年上半年,中国网民人数已突破4亿大关,而且手机网民成为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达到2.77亿人。[2]网络流行语借助网络媒体与手机等新媒体的传播速率更加迅猛,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亦愈加深广。从新近上映的电影《里约大冒险》的翻译中便可窥见这股潮流。该片的中文译制大量选用网络流行语,让中国观众瞬间找到贴近感;在整体语言风格方面,该片也处处充满网络痕迹,诙谐、调侃都不缺乏,如“不该派猴子去办鸟事”等,引发观众会心笑声与强烈共鸣。这些现象都反映了中国当下的社会存在,是当代中国人心理的真实映照。这些多元化思想、多民族语言、多阶层智慧的融合集聚成人民的集体记忆。现阶段,中国网民已经将目光更多地投诸自身,开始在网络世界里发挥个人的魅力和创造性。于是,未来的网络舆论潮流也必然不能为一两个社会事件所左右,而是集众人之智,创造出属于网民自己的世界。对之进行有利引导,让这个开放空间的话语讨论不受不必要的束缚而更加自由、让民众发声、让观点浮现,让这个社会的管理者听到并思考,这才是网络流行语的话语生命力所在。因此,网络话语要避免因过度娱乐与无聊导致无奈空洞的“集体失语”,网络语言、网络文化的传播不应该陷入被动的漩涡。

参考文献:

[1] 胡春阳.话语分析:传播研究的新路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 佘宗明.媒介视域下的网络热词和媒体话语变迁[OL].人民网, 2010-05-14.

网络语言范文第2篇

一网络舆情的现状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背景之下,众多网民对于社会(现实社会、虚拟社会)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或简言之为网络舆论和民情。

2009年1月,《人民日报》与人民网联合进行网上调查,参与调查的网民有87.9%非常关注网络监督,当遇到社会不良现象时,93.3%的网民选择网络曝光。据此,《人民日报》评论指出,网络监督已经成为畅达民意、维护权益、鞭挞腐败的便捷而有效的手段。如“南京市江宁区房管局长抽天价烟”、“云南躲猫猫”事件、“湖北邓玉娇事件” 、“贵州瓮安事件”,事件发生后,短时间内网民意见铺天盖地,大有一发不可收拾的趋势。这些都对司法检察机关办理个案形成了很大的网络监督压力,有的甚至成为促使相关部门下决心研究解决类似问题的契机和推手。

二网络舆情的特点 一是突发性:由于借助网络平台传播信息简单直接且身份隐蔽,网民能够快速、大胆地发表意见,呼唤声援,在短时间内形成一种力量,以期引起社会和政府的重视。因此网络舆情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事先没有征兆。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能形成星火燎原之势。

二是破坏性:检察机关网络舆情危机往往会引发社会大众与检察机关、执法人员在观点甚至行动上的剧烈冲突。

三是紧迫性:检察机关必须对即将或者已经发生的舆情危机迅速做出正确的反应,防止事态的扩大,减少损失。

,我国检察机关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能力方面还显得比较薄弱。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二个问题:一个是认识不到位,观念落后。一些基层检察院对网络舆情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网络舆情不关注,特别是对涉及本机关和当地党委政府形象的舆情不能引起应有的重视,认为网络舆情与自己无关,错误地认为虚拟的东西不值得关注;二是缺乏处置预案,一旦发生舆情束手无策。有的基层检察院对网络舆情工作缺乏前瞻性和预见性,对可能引发涉法、涉检信访的群体性事件、苗头性问题缺乏政治敏感性,对如何处置突发性重大事件没有制定处置预案,一旦发生网络舆情危急情形,不知如何下手,难以应对,不能及时地引导和有效控制事态发展,负面影响难以及时消除。

三检察机关应对网络舆情的几点建议

新时期,检察机关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及时掌握社会舆情动态,不断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牢牢把握政法舆论工作的主动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自身下手,要在检务公开上下功夫。 一是加大公开力度。认真执行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进一步深化人民检察院“检务公开”的意见》,凡是与检察职权相关而又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事项都应当公开。

二是创新公开形式。借鉴其他单位的先进经验,多形式接受人民群众来访,邀请人民群众参观,主动公开检察机关工作职责、办案流程等不涉密的事项和程序。

三是丰富公开载体。突出抓好检察门户网站建设,把检察门户网站建设成为征求意见、网上受理、在线交流、咨询问答、网上展览等多功能有序整合的统一平台,切实加强检察机关、检察干警与人民群众的互动交流,进一步畅通检察机关接受监督的渠道,并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当前社会矛盾,理性合法表达诉求,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权威,不断拓宽人民群众了解检察工作的渠道,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二)增强检察机关工作人员的舆情意识,树立正确的舆情观念。

长期以来,在部分检察机关工作人员的观念中存在一个误区,认为与媒体打交道是宣传部门的事,与己无关。对一些突发事件反应迟缓、被动应付、危机公关意识缺位。由此,往往造成恶性循环,引起更为严重的后果。

要有正确的舆情观念,包括堵不如疏,盖不如开,被动不如主动,事后救火不如事前防火。对于舆情危机事件,要更新观念,争分夺秒抢发突发事件新闻稿。先上网,后见报。先简报,后详报。占领网上发言主动权和主导权。

(三)加强正面引导,平息舆论风波。

面对网络舆情,不可束手无策,最要紧的是直接面对网民,把已经了解和可以确定的事实真相、正在采取的措施、有关部门和责任人员的态度予以公布,只有让真相站出来,占领舆论的制高点,才能防止流言蜚语,变被动为主动。对重大舆情要适时跟踪,及时公开事件调查、处置情况,不给滥加猜测留有空间。应当允许社会大众对事件的进展和查处结果进行监督,对舆情进行疏导而不是封锁,一味地回避只会让小道消息、社会谣言占据信息传播的主渠道。对舆情及网络事件应当更宽容,允许民众以一种更主动的方式参与到司法监督中来,反而有利于促进问题的实质性解决。

(四)制定详细而周密的网络舆情危机阶梯预案。

详细而周密的预案,保证了在危机发生时有条不紊,获得最大程度的主动权。可以借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危机分为四级,即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每一等级都由不同级别、不同范围的力量参与到危机应对中,根据危机的等级,调动与之对应的资源和力量进行危机化解。

(五)要在总结经验教训上下功夫。

要注意及时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不断提升检察机关应对网络舆情、接受网络监督、提高执法公信力的能力和水平。网络时代带给检察机关的,是无孔不入的监督,只有严格执法,让群众满意,才不会产生舆情危机。

网络语言范文第3篇

关键词:IQclass;互动课堂;课程资源;学生平板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无限超链接,可以实现优质共享,随时随地地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可以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我们学校的新的互动课堂系统越来越娴熟,新媒体课堂互动课堂系统为初中语文教学插上飞翔的翅膀。

一、 互动课堂系统下语文课堂教学更生动高效

(一) 通过录制微课、视频等方式帮助学生自主预习

在新媒体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课前预习是需要有前置性的,在课前通过让学生除了对文本预习之外,还可以通过录制微课或者运用现有的微课素材,亦或是视频材料来让学生自主观看,达到预习的目的,提高效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文言文讲解的预习指导课上,我都会通过自身录制的文言文翻译注意事项的微课来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的预习工作,并且通过适当的视频激发学生对于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 巧用交互式白板,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

在新媒体课堂中,可以巧借交互式白板教学的各种功能,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在《木兰诗》的实际教学中,可以添加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的片段,在播放过程中通过截频的方式,配合剧中人物所着的服饰,清晰的展示巾帼英雄的人物形象,也可以借助《花木兰》的动画视频来完成。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以花木兰的不同穿着来体现花木兰不同的人物性格特征:英雄气概、儿女情怀。借助短语回文中去查找相应的讲述,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通过视频或者多媒体画面的展示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激发其学习兴趣。

(三) 利用教师平板推送、拍照、抢答等功能,增强师生互动

教师在课堂中所扮演的应该是教学引导者的身份,新媒体课堂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实现其课堂的主体地位,为其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在上《我的第一本书》平板课中,我就设置了四次的平板运用。备课之前拍下优秀的预习作业,让优秀的学生受到鼓励。第二次平板运用是小组抢答,运用抢答机智,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

语文不同的课型在新媒体的教学中,也有不同的运用,比如在练习讲评课中,结合本校的教学案,你可以拍摄完成不到位的学生的作品,让小组批改,加深印象,还可以将不同题目推送给不同小组,这样就可以多多的调动各小组的积极性,也可以了解各小组对于这部分知识的掌握程度。在综合性学习课型中可以让学生事先收集资料,课堂上通过平板与同学分享,不但拓宽学生的视野,也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跟展示能力。

(四) 希沃白板、IQclass新的教学方式让课堂教学更流畅

在七年级《西游记》名著的教学中,我先用希沃白板课堂活动中的“分组竞争”,“分组竞争”是在上课导入下一环节人物介绍环节用,设置了找关于人物辨别的分组竞争,过程:先打开白板――课堂活动――分组竞争,找到城市气球模式,输入主题《人物大作战――找出与西游记有关的人物并准确击中》,在正确答案里输入15个,干扰项里输入《三国演义》《水浒传》15个。难度设置三颗星。时长48秒。其次“连接配对”在预习反馈环节使用。设计了“法器我认识”和“法号我知道”这两个环节。让学生进行配对,从辨析这西游记中师徒四人的法号和对应的法器。游戏的使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对相应知识点记忆更清晰。接着让学生自主运用多媒体网络,让学生运用白板当场搜索形成图片和文字并进行展示。小组讨论IQclass中作业推送和学生展示时的解说功能,在展示学生积累的屏幕解说,更加直观地展示小组讨论成果。最后的拓展运用拍照上传作业的功能,上课过程中有用手机随机拍摄习作上传屏幕上。这节语文课就非常紧凑,符合七年级孩子的性格特点,学生学得开心而且高效,同时希沃授课助手的手机与电脑同频功能,老师可以离开讲台关注更多的学生,并且不挡住学生视线。

二、 互动课堂系统下学生主体性更灵活自主

(一) 学生积极参与,让课堂“活”起来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认识自然现象的兴趣对他们的学习知识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种兴趣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在正式上课之前使学生的兴趣高度活跃后,才开始进行教学;我们的电子平板就向学生敞开,课下学生可以自由使用平板进行绘画、批注等操作,让学生在体验中不断感受平板的神奇;课上学生和老师密切的配合使学生对知识理解更加透彻,速度也会更快。

(二) 学生自主开发课件,让白板真正“动”起来

新媒体软件的开发和使用,光靠老师的力量是不够的,尤其是年龄较长的老师而言,平板的新功能还是力不从心,但我们有聪明并勇于探索的学生啊,课下学生就是老师的好帮手,帮助老师探究适合本学科的新功能。在课上就能直接制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知识,更加达到了互动式教学的目的,也让课堂真正的“动”了起来。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可以更好地引发学生的课堂学习能力。就语文而言,新媒体课堂的教学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对于问题的分析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

三、 互动课堂系统也是一把双刃剑

首先,上课过程中老师随时用手机拍摄学生的习作上传屏幕上,但是手机屏幕小,在点击过程中会误点,影响上课节奏。其次,语文课堂展示的文字较多,学生打字来不及,手写字又比较难看,对其他学生的观感有一定影响,有时口头表达反而更便捷,能节约时间。再次,学生运用平板电脑当场搜索形成图片和文字并进行展示,但发现浏览器不同,图片下载储存方式也不一样,导致很多小组在下载完图片后找不到储存路径。最后,使用了IQclass。希沃5ppt功能太局限,在预习反馈环节用了课堂活动游戏,音效单一,无法插入图片等等,字体也无法自由调整。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要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的教学活动中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互动课堂系统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教学,它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老师用心用好它,让它为语文学习插上飞翔的翅膀。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网络语言范文第4篇

[摘要]网络语言是青少年心理需求在网络交际中的反映,是社会思潮、网络特点和“青少年特质”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特点表现为:兼容性、不稳定性、简约性、形象性、非规范性等方面。对网络语言进行心理归因分析主要有自我意识、性意识、丰富的想象和从众心理等几个方面。规范网络语言的根本在于重视青少年心理需求研究,营造满足正当需求和引导不正当需求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网络语言 心理需求 归因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8年1月17日发布的《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30岁以下的网民占网民总数的69%,因此,青少年是网络语言的创作主体。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民的增加,网络语言也日益丰富与复杂。其背后隐含的当代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既有人本主义、存在主义的合理成分,也有怀疑主义、虚无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隐忧。本文通过网络语言的特点揭示其背后隐含的当代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旨在唤起社会、家庭和学校对青少年心理需求的关注和引导。

一、对网络语言的认识

(一)网络语言的界定

网络语言是随着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而诞生的一种新的语言现象。一般认为,网络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网络语言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和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硬件、软件、界面、鼠标、宽带、浏览器等;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网吧、网民、黑客、虚拟空间等;三是网民在网络交流(如网络聊天室、电子邮件、BBS、BLOG、ICQ、MSN等)中所使用的文字、符号、数字、图形等语言形式,是在现代汉语的基础上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产生的一种语言变异。如青蛙、美眉、==、OUT、886等。狭义的网络语言仅指第三类,本文只讨论狭义的网络语言,即网民们为了方便交流、加强沟通而创造的网络用语。

(二)网络语言的特点

1. 兼容性

多元文化交汇的社会环境和网络开放性的特点赋予网络语言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性质,它集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不同群体和个体的表达方式于一身,形成了“三明治+泡菜”式的语言风格,其兼容性主要体现在网络语言里出现了大量汉字、汉语拼音、英语、数字、符号、方言等混杂使用的情况。如“5555 ,7456 ,TMD ,半天都找不到一个MM聊聊,郁闷ing,: (”,短短一句话,竟出现了汉字、数字谐音、汉语拼音缩略、英语正在进行时、象形符号等多种表达方式。

2. 不稳定性

网上交流以青少年为主体,注意的不稳定性和丰富的无意想象使他们不断地创造新词,在网络上,每时都有新的网络语言诞生。但这些新出生的网络语言能否为其他的网民接受,能否生存和流传下来,就不得而知了。那些没有为其他网民接受的网络语言,只能在网上昙花一现,便寿终正寝。创造的随机性和非规范性导致网络语言极高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使得这一系统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

3. 简约性

人们利用网络交际时,总是希望在速度上能尽量接近口语交际。为了提高信息传播的速度,减少对话的延迟脱节,许多网民便使用了简化的网络语言,体现在数字谐音、缩略语、字母的使用方面。比如用“9494”表示“就是就是”,“520”表示“我爱你”,用“886”表示“再见了”,不仅方便而且快捷。再如“E 我”,意思是“给我发电子邮件”。为了省时省力,网民见面不会采用这样的问法:“请问您现在在哪儿啊?”而代之以“那”,甚至连“?”都省略了,而“thank you”在网络上则成了“(三)Q”。在网上,语言的简短明快代替了冗长晦涩,用词简单成为造句的基本规则。

4. 形象性

网络语言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如“大虾”表示资深网虫或乐于助人者,因为长期坐在电脑前,腰弯如虾而得名;“菌男”、“霉女”、“青蛙”、“恐龙”是形容相貌丑陋的男女,这些词摹形状态有颇浓的讽刺意味;“很S”形容的是说话拐弯抹角,形象生动。另外,五花八门的象形符号也充分体现了网络语言的生动性, 如“: O”表示恍然大悟“, : D”表示大笑, “@> > - -> - ”表示一朵漂亮的玫瑰,“Zzzz ⋯⋯,”表示等待得睡着了。这些符号摹形状态、形神兼备,使网络语言呈现出形象直观的特点。

5.非规范性

自由随意是网络语言另一突出特点, 为了达到快速交流的目的,网络语言大量使用了缩略词语、缩写字母,或以数字、符号和图形替代,甚至用错字、别字表达意思。从汉语言的规范表达方式来看,这些汉字、英文、数字、符号、图形混在一起使用,还有类似方言、别字白字和病句的使用,使得网络语言变得非语法化。如“寒ing , 泥素芥末286 , 泥太out , 偶稀饭滴淫8素酱紫滴!”这段话翻译过来是“天啊, 你是这么老土, 你太外行了, 我喜欢的人不是这样子的!”,“大虾, 泥好油墨, 粉S , 偶倒”的意思是“大侠( 高手) , 你好幽默, (说话)很会拐弯抹角, 我笑倒了”。网络自由自在的氛围和青少年自由随意的心态造成了生造别字和语法杂糅的大行其道。但很多网民因其简单、时尚、诙谐和随意而纷纷认同,使该类语言在网络中得以推广流行。

二、网络语言的心理归因

笔者认为,输入障碍、开放性、虚拟性等网络特点是网络语言产生的直接原因,经济主义、实用主义、后现代解构主义等社会思潮是网络语言产生的社会原因,而青少年发展进程中固有的特质是网络语言产生的心理原因。只有当青少年群体用他们特定发展阶段固有的特质反思社会文化并面对网络传播特点的时候,网络语言才得以产生。

“青少年特质”这一概念是Copeland于1974年提出的,指的是青少年对发展压力的反应所导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特异性。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他们正在完成从儿童到成人的过渡,在这一过渡阶段他们会面对许多来自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需求,如何解决好由这些需求引发的心理压力是青少年在这一发展阶段面临的主要任务。海文赫斯特1951年提出了一个非常经典的青少年发展任务表,该表能够帮助我们了解青少年的需求和他们所面临的压力。这些发展任务包括:接受个体的生理和性别角色;建立起与异性和同性的新的同伴关系;从情感上独立于父母;获得经济独立的保证;选择职业并为其做准备;发展合格公民所需要的智力技能和概念;获得社会公认的责任行为模式;为婚姻和家庭生活做准备;建立与个体环境相和谐的价值观。根据青少年的发展任务反映出的心理需求,我们可以对网络语言的产生做如下心理归因:

1. 自我意识

从心理归因分析,笔者认为,自我意识是网络语言产生的根本原因。自我意识是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随着身心成长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个体对自己和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的高涨时期,这一阶段他们的思想表现为强烈地卷入自我甚至自我中心。他们认为自己与众不同,他们有异常强烈的被人关注的需求,这种需求以至于使他们相信:别人的目光和思想总会集中在自己身上,因此他们长时间在镜子前留连,每一颗青春痘,每天的发型,每一件衣服,都如此重要。当网络的交流环境剥离了现实交往的这些物质外壳的时候,他们便在网络交流的唯一工具网络语言上进行个性化创造,以引起别人的注意,昭示自我的存在,满足自我意识高涨的需求。网络语言内容和形式上标新立异、直观形象、自由叛逆、委婉含蓄、幽默诙谐等特点无一不是青少年高涨的自我意识在网络交际中的表现。

2. 性意识

性意识的觉醒与发展和自我意识的高涨是影响青少年时期行为最重要的原因。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里比多”(性能量)是人行为的源动力。伴随着生理的成熟,青少年的性意识开始觉醒并迅速发展。他们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变得关注外表和穿着,热衷打扮,在虚拟的网络交际中,他们张扬个性、标新立异、推陈出新,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网络语言。从性心理的角度对青少年的这些行为进行归因,我们不难看出,他们是想通过自己与众不同的表现,达到引起异性注意的目的,而这个目的并不一定是青少年自己所清晰意识到的。

3. 丰富的想象

由于神经系统的调控功能尚不完善,青少年体验到的冲动和情感往往比其他年龄段丰富和强烈,对立的情绪反应可能会突然甚至几乎同时发生,情感变化很快,也很强烈。青少年时期丰富的想象正是源于这种丰富而强烈的情感体验,他们通过想象控制冲动,也给自己带来某种程度的满足。再加上青少年时间自我意识的高涨所特有的叛逆心理,使这一时期的想象具有很强的迁移性和创造性特点。网络语言的兼容性、形象性、创造的随机性以及内容的丰富性等特点是网络交际中青少年网民丰富想象的体现。

4. 从众心理

与青少年对父母、老师、传统和权威的反抗叛逆相反,他们对同辈群体却表现出极强的从众行为。青少年的从众行为除性格原因外多源于归属的需要。归属感是因为认知到自己和某一群体有共同点而在心理上把自己归入该群体,希望获得该群体的接纳、关注、鼓励和支持,成为其中的一员。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情感和经济独立的发展任务,使青少年的归属群体从家庭(父母)转向社会。因为和同辈群体面临着共同的发展任务,有着相同和几乎同等强度的生理和心理需求,青少年自然地选择同辈群体为自己的归属对象。为了和同辈群体保持一致不被排除在外,他们有时甚至不惜放弃自己坚持的信念,表现出极强的从众行为。这是网络语言能在青少年群体中迅速流行的原因。

网络语言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语言是青少年心理需求在网络交际中的反映,是社会思潮、网络特点和“青少年特质”共同作用的结果。仅仅看到网络语言的不良倾向及其对现代汉语的消极影响而武断地诟病指责其实是无视青少年心理需求的做法。在探讨网络语言的规范途径和方法的时候,我们应该在深入研究当代青少年心理需求的前提下,对其正当的心理需求,社会应尽可能提供一个能全方位满足其心理需求的现实环境;对青少年不正当的心理需求,社会要建立起一个健全的引导和帮教体系。笔者认为,这才是规范网络语言,消除网络语言不良影响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www.cnnic.net.cn),2008-02-15.

[2]赵均.网络语言概说[J].现代传播,2005,(02):96-98.

[3][美] Prout,H.T等主编,林丹华等译.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与治疗[G].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网络语言范文第5篇

语言的产生是为了方便人们的沟通与交流, 是一种表达工具。相比传统的表达工具,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 网络语言也作为一种新兴的表达工具登上了历史舞台, 甚至被大量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 取代了一些复杂的汉语言表达方式。但是对待网络语言, 不能盲目全盘否定或者全盘肯定, 网络语言的存在有其可取之处, 可是仍然需要作为使用者的我们正确看待, 不能任其完全取代我们传承千年的汉语言文学, 而是应该并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加以引导, 使二者相互依托, 共同健康发展。

二、网络语言的相关概述

网络语言作为在网络环境下应运而生的一种特殊语言, 一开始是作为一种提高效率的表达方式被广泛使用。但随着时间的长久越来越多样化, 并且凭借着形象生动的特点和表达意义特殊化迅速吸引人们的眼球, 甚至在互联网的帮助下成为我们日常语言表达的一部分, 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但同时, 网络语言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之快, 生命周期非常之短, 往往持续不到一年的时间。而那些少之又少的, 且能够存活时间非常久的网络语言甚至能够被收录到官方的汉语词典中, 从虚拟网络到纸张印刻的过程中, 被赋予了永久的生命力。甚至一些官方的报纸如《人民日报》, 也曾使用网络语言“给力”一词, 这不得不说是网络语言的一种成功逆袭[1]。

三、网络语言给汉语言文学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一) 表达更加简洁高效

网络语言相比传统语言更具有活力和创造力。网络语言不是按照字面一成不变的表达, 而是更加具体更加形象化的表达, 充分体现了文字创造力的一面, 更好地弥补了我国汉语言文学一直以来给别人方方正正死板的影响, 从侧面丰富了汉语言的形象。正如“黑客”、“MP3”等词语在经过长时间的考验, 已经脱去了网络语言的外衣, 被正式列入了官方词典中。

同时, 网络语言还能提升汉语言文学的使用效率, 尤其是一些日常的生活用语, 比如“拜拜”可以表达为“88”, “一生一世”可以表达成“1314”等之类的谐音词, 既能听得懂同时也能提高网络打字聊天的效率。

(二) 表达更有人情味

除了文字, 网络语言还充分运用了各种标点符号, 以组合排列的方式进行表达, 可以形象生动地表达出微笑或哭泣的表情, 使原本远距离的沟通变得不再冷冰冰, 而是充满了丰富的感情色彩, 用户之间也能够明确双方所表达的意思, 弥补了汉语言在表述时由于文化水平可能不一致而导致的理解错误或产生歧义。

同时, 一些生僻字也由于网络语言的带动让更多人耳熟能详。举例来说, “囧”这个词在以往就属于生僻字, 很多人根本不认识, 也无法开口念出来。可是当网络语言首先利用这个字作为一个表情引入聊天中, 甚至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使更多人能够因为这个字而引发兴趣, 进而翻开字典查找这个字原本的意思, 从而印象更加深刻[2]。

四、网络语言给汉语言文学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

(一) 词句用法被扭曲, 语言表达不规范

但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 网络语言虽然是对传统的汉语言文学的一种创新, 可是往往存在度没有把握好的情况发生, 很多组词用句都存在刻意歪曲, 而网络语言的主要使用对象正是我们广大的青少年。我国的青少年甚至小学生由于年龄太小, 辨别事物好坏的能力并不完全具备。但是由于其存在强烈的好奇心, 因此很容易对所有新鲜事物全盘接受, 而没有经过理性的筛选和考量。长期使用网络语言后形成了习惯, 甚至忘记了这个词原本想要表达的意思。

并且在学习我国汉语言文学的阶段, 由于网络语言的冲击, 学生很容易将二者混同使用。尤其在写作文时容易发生网络语言频频出现, 而在这种严谨认真的场合过度使用网络语言也让作文表达非常不规范。

(二) 给外界留下了不良印象

网络使全球化更加密切, 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也日益频繁。作为一个延续千年的大国, 我国的传统文化对其他国家的吸引力非常大, 很多外国友人从千里之外特意赶来中国, 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可是网络语言的演变有很多对词语的刻意误读和变异, 而外国人本就不熟悉我国的语言环境, 很容易使在我国的外国友人产生误解, 无法辨别这个词真正所表达的意思, 从而不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也给外国友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五、结束语

任何新鲜事物从产生到存活下来都离不开时间的检验, 网络语言也不例外。在我国的特殊国情下, 网络语言是新形势下的一种创新产物, 其存在对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有一定的机遇和挑战。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 网络语言仍然有其存在的意义和合理性,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迫使传统汉语言文学进行改革和创新, 焕发生机与活力。但同时我们必须客观的看到, 网络语言的过度使用对汉语言文学带来的冲击非常大, 如果不对其加以引导和控制, 很容易发生对传统汉语言文学的颠覆, 甚至使人们遗忘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相关链接】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它以简洁生动的形式, 一诞生就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偏爱, 发展神速。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极大地便利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同时也渗透我们的日常语言。作为一种新鲜事物, 网络语言很快风靡全球, 获得了人们尤其是青年一代的喜爱。但是, 网络语言除了给我们日常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之外, 对汉语言文学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对网络语言的迅速发展, 我们应该予以充分肯定, 但同时不能忽视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因此, 本篇文章通过先阐述网络语言的发展及其现状, 再重点分析其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呼吁人们在使用网络语言的同时不要忘记维持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网络语言,汉语言文学,影响分析

参考文献

[1] 张诚.浅谈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7 (09) :126.

网络语言范文第6篇

进入21世纪,人类当之无愧地迈入信息时代。 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成果和知识也不断地充斥着社会,甚至出现了“信息爆炸”的局面。 据统计,2004年至2014年10年间,美国发表了3454354篇论文 , 中国位居 第二位发 表了1369834篇 , 德国90112篇 ,英国805372篇 ,其次是日本 、法国 、加拿大等国 。 我们在21世纪所要处理的知识总量 将要大大 地超过我 们在过去2500年间历史长河中所积累的全部知识总量 。 在这种形式之下,信息之间、不同文化之间、不同语言之间互相交流也就愈发重要,对于翻译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大。 正是基于此种情况,越来越多的电子翻译工具顺势而生。 目前翻译实践中经常使用的电子工具有以下几类:

1.1计算机辅助翻译(CAT)

计算机辅助翻译,英文全称为computer-assisted translation或者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简称CAT。 与传统的机器翻译不同的是,计算机不再作为翻译的主体,直接将源语言转化成目标语得到最终的译文,而是作为译员的翻译辅助工具,译员则是翻译过程的主导者。 也就是说,翻译过程中不存在字对字、 词对词,按照字面意思生硬翻译的情况,而是根据译者的志愿选择性的进行翻译过程,最终得到的译文也更加流畅,大大提供了翻译效率和翻译质量。 目前国内外比较常见的四种CAT软件分别是Trados,Deja Vu,Wordfast和雅信,这四类软件为译员们的工作提供了便利。

1.2语料库

语料库并不是翻译学上的专业术语,也不是语言学上的专业术语。 某个领域、某个行业内的术语进行提取与定义后,以识别他类研究所集成的语料合集,就可以叫做一个语料库。 如传统纸质词典出现的人体部位图上的语料,地理知识的语料都可以称之为小型的语料库。 信息时代下的语料库更是可以被计算机检索,故而以翻译为目的收集的双语语料库进入到了翻译人员的视野。 双语平行语料库中包括源语言文本,又包括目标语言文本, 因此译员进行翻译时可以借助语料库收集的对照语料,提高翻译的速度和质量。

1.3电子词典

电子词典与传统纸质词典相对,可以分成两类。 一类为电脑在线翻译词典,如有道词典,金山词霸,灵格斯桌面电子词典等等此类软件词典。 另一类则是电子工具翻译词典,如卡西欧电子词典,好记星电子词典,步步高电子词典等等。 这些电子词典都是将大量的纸质字典电子化后, 如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柯林斯英汉双解词典等导入到机器中实现快速查词的功能。 相比于笨重的纸质词典,电子词典小巧便捷,一般附有更新词典的功能,不必要担心纸质词典更新慢的问题,而且节省纸张,既环保又方便。 相比于在线电子词典,电子词典的优势也很明显:在线词典给出的词义单一,而电子词典中收录的词汇、用法较为全面,但在线词典给出的用法时效性强,这也是电子词典无法比拟的。 翻译过程中,活用电子词典和在线词典,结合语境选出最佳的翻译方案,无疑能大大提高翻译质量。

1.4互联网络

21世纪的今天 , 人类的所有活动可以说都离不开互联网 , 翻译也是这样。 互联网为翻译教学、翻译练习、翻译实践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译者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为了达到翻译出作者本意的目的,仅仅凭借单词与单词之间、句子与句子之间的意思是不够的,了解文字背后所包含的背景、专业知识也同样重要。 这个时候,互联网就是译者最好的助手。 互联网集大众智慧于数字空间中,为译者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使他们可以轻松查阅全球资源,翻译的精度越发锐利。

2互联网络上的语言翻译资源

要想在互联网上搜索数据不是件难事, 但是想要搜到适用的信息却不是件易事。 德国翻译学者奥特莱斯米勒总结出三种网络搜索的多级别方法,分别是单位搜索、主题搜索和关键词搜索。

单位搜索即Uniform Resource Locator, 是一种通过访问特定网站来获取值得信任的信息的方式, 使用这种搜索方法时需要从当前网站搜索大量相关信息,工作量较大,但是搜索出来的信息较为可靠。 如某华北理工大学研究生想要查看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相关规定, 应该从华北理工大学主页www.heut.edu.cn处查找。

主题搜索即Subject Tree,这种方法是把需要搜索的信息归类, 然后从互联网特定的主题下寻找。 万维网上的资源纷繁冗杂,没有特定的分类方式,将网络上的资源进行整合分类的一般是万维网下的各种搜索引擎,如我们所熟悉的谷歌、百度等。 使用这种搜索策略时, 搜索人注意要能够在某一搜索引擎上找到相符合的主题。 如你想要下载某一大学的校徽,你可以从百度图片的主题下开始搜索。 但是实际使用时, 如果单纯使用主题搜索,工作量非常之大,而且还不一定能找到需要的信息,因此,在实际搜索中我们往往将上两种搜索策略同第三种策略交叉使用,搜索也能事半功倍。

关键词搜索, 顾名词义这种搜索策略是通过关键词查找相关信息,也是我们经常使用的搜索策略。 如我们在百度上输入关键字Trados,显示出的相关结果有785000个,在搜狗引擎上同样输入Trados,得到43686条结果。 这说明搜索引擎可查找到的信息数量上虽然惊人,但也不可能显示出所有相关信息。

根据以上三种策略, 可以总结出互联网中一些语言翻译资源。

其一为特定网站中的翻译资源。 如可以访问联网的语言数据库,http://www.itu.int这个网站可以查询国际通讯联盟联机的多语言术语数据库,http://europa.eu.int/eurodicautom则可以查找欧盟翻译服务部联机的术语数据库。

其二为在线词典。有道http://youdao.com,金山词霸http://cb. kingsoft.com等联网查询双语资源 ;Merriam-Webster可以查询类属、词语用法词典,网址为http://m-w.com

其三为百科全书类。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维基百科http://zh,wikipeida.org等通用百科全书, 以及通过PC Webopedia查询各领域的专业百科全书 ,网址为http://pcwebopedia. com.

以上这些属于较为专业、值得信赖的网址,在这些网站上查询到的资源也比较权威。但是由于现今信息更迭速度空前快速, 很多资源在这些网站也查询不到。我们在实际应用中,还是多使用搜索引擎,如百度、搜狗、360、谷歌等。 在输入关键字后,搜索引擎会为我们显示出与关键字相关的搜索条目。 相关的范围十分广泛,只要网页中存在与关键字相同或相似的内容,搜索引擎就可能呈现该条内容, 当然显示相关条目的多与少是取决于搜索器本身搜索能力的。

3结语

现今社会日新月异,科学技术成果更新换代速度空前,众多的电子翻译工具应运而生。译员也要紧跟时代步伐,熟练掌握各种电子翻译工具的使用方法,让这些电子翻译工具为我所用,提高自身翻译的速度和精度。

摘要:信息时代下出现了多种电子翻译工具,如CAT,语料库,电子词典及互联网络。这些电子翻译工具在帮助译员更快更好地处理翻译任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互联网作为21世纪人类生活离不开的工具之一,在翻译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译员采用单位搜索、主题搜索和关键词搜索能更快、更准地在互联网络上查出对自己有用的语言翻译资源。因此,译员可以在使用其他翻译工具的同时,结合互联网进行高质量的翻译。

上一篇:我和我的父亲范文下一篇: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