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的新农村建设范文

2024-08-17

新形势下的新农村建设范文第1篇

汤运长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九十年风雨,一路走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太多的坎坷,饱受磨难,历尽沧桑。然而,中国共产党以超人的胆略和伟大的气魄,一路过关斩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拯救中华民族于危难之中,撑起共和国的脊梁,让一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三套理论体系,较好地传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领导全国人民大力发展和解放社会生产力,带领中国人民跑步进入小康社会,中国社会也进入了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时期。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中国共产党执政时间最越来越长,尤其是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整个上层建筑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些年来,每年都有一大批党员高官落马,反腐败斗争的任务变的更加艰巨。党建工作也不断面临新时期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党的组织必须以新的思路和新的举措来应对新形势和新任务,以使我们的党永葆青春和活力。

新时期党建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很多,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理想信念的问题。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的,中国共产党的好几代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境界。然而在党内却出现了“杂音”,前几年,陈良宇在被“双规”前就公开的说:“科学发展观不适应上海”。现代社会进入经济社会时代,“发展才是硬道理”,“赚钱才是硬道理”,然而这是有前提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否则就会偏离了航向。理想信念问题,在一部分老党员身上发生淡化现象,而在80后、90后身上更是出现“断层”的倾向,这些都是带有一定危险性的信号。

二、体制的弊端。尤其在国有企业中,传统的经营模式成了滋生腐败的温床。近年来,人们拿铁路行业和石化行业进行了对比,留下不少的思考。铁路这多年来,跨越式的发展,高铁发展等,给国民经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换来的却是铁路职工几代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们的收入水平长期在低位徘徊,他们长期勒紧裤腰带,长期为高价的“西藏冰川矿泉水”、“西藏青稞啤酒”埋单。所谓职工收入是从运输收入中清算回来的,而这个清算指标又是带有弹性的,让人吃不饱又饿不死。今年初,铁道部长落马,铁路职工的幸福指数马上得到提升,全体职工大多数人都得到了每月增加收入近800元的实惠,人们不禁要问,高铁发展,钱到哪里去了?部长换了,给职工加工资的钱又是从哪里来的。中石化企业的发展有目共睹,其老总陈同海贪污近2个亿被判死缓,然而中石化企业职工得到的实惠又是众所周知的,去年和今年分别都爆光了石化企业为职工团购低价房,为职工谋福利的新闻。从铁路企业和石化企业对比,都有发展都有贡献,而在为职工谋福利方面,铁路行业相差太远了。坊间有一种议论不知是否过头了,那就是“没有贪官,企业发展不了,宁要敢为人先的贪官,不要平庸无能的清官”。这个问题,恐怕是新时期党建工作要长期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也就是说反腐败斗争任重道远。

三、基层党组织力量的削弱。这里有几个方面的情况。首先,书记配备上使人们产生思想上的误区。比如,某省长年纪大了或政绩平平,就换岗任省委书记,还有市长,企业的厂长、局长、站段长等类似的情况不胜枚举,往往这些同志长期从事行政工作有的甚至长期从事技术工作,换岗到政工一把手位置上来以后,心有余而力不足,实际上是使得党的领导有所削弱。其次,铁路局前几年搞生产布局调整,把车间党支部变为党总支,把班组党小组变成党支部,一下子冒出来不少的党支部书记,看起来好象是党的力量加强了,实际上则正好相反,一些不具备素质的、又没有得到很好培训和锻炼的人当上党支部书记,要想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几乎是一厢情愿的。再者,由于生产布局调整,主辅分开改革,一大批年龄大的干部从生产一线岗位转岗到多经行业,属安置型的干部被放到多经行业的一些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他们有的说起业务、规章制度是一套一套的,有的谈起麻将来是津津乐道的,而对于党支部的工作,有的可以说几乎是两眼一抹黑。

四、年龄大的党员激情不在,年纪轻的职工没有激情。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七千多万党员的大党,正是这些党员,挑起了共和国的大梁。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逐步出现了一些“淡化”现象。一是部分进入

四、五十岁以后的党员,虽然有些同志还能明白自己是共产党员,也可以发挥作用,但激情逐渐消退。他们不愿看书、读报、更不愿写文章,党支部要是布置他们写个什么心得体会、征文稿件等,还不如派他去做一件具体的工作。其实他们的文化素质也是不赶恭维的,有的同志让子女从网上下载文稿,结果自己把不住关。这也从反面折射出基层党支部书记的工作难度是相当大的。而年轻职工没有要求入党的愿望,一方面与党支部宣传教育有关,另一方面,则有着深厚的社会背景,这也是新时期党建工作必须面对的一个严峻课题。

五、支部书记不堪重负,疲于应付。上头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随着创先争优活动不断深入开展,支部工作发生几个方面的新情况。第

一、文件扎堆下发,让人无所适从。今年5月,有三级组织要求的建党九十周年征文要写稿,还要组织党员写稿, 和反腐倡廉方面的征文等,同时有学党史活动,建党九十周年学习纪念活动,今天开了党员会,明天又来了新文件新要求,如果说按照规定一个月开一次会的话,现在有时是一个星期开一次会也不够了,何况大量的文字工作,几乎都落在支部书记身上了。而你费了相当大的精力组织上报的工作,如前几年组织的岗位格言征集活动,到现在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第而,政策的延续性不强。从去年四月开始,经营创效保障工程活动,不知道变化了多少次了,一会儿创先争优,一会儿四强四优,再一会儿又围绕四强四优,党支部的考核办法必须随时跟着变,修订考核表又无法复印表格(办公设施不全),“较好”的应对办法就是以“不变应万变”,还有“十大明星”推荐,党员代表先进发言材料,这些都是支部书记要化费很大精力去组织的,结果上头一个电话下来,一切都归于零,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支部书记和党员的积极性。第三,支部建设并无经费,手上无钱,工作不好办,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支部书记抓好党建,组织党内活动的热情。

新形势下的新农村建设范文第2篇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结合珠江镇的实际,我认为,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定要深刻理解新世纪小康建设的新内涵,创新思维,改进策略,实现农村小康建设的新突破。弘扬与时俱进精神,向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前进“总体小康”、“全面小康”和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阶段。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推进,是一次重大的历史性飞跃。新世纪农村小康建设的目标是要达到更高水平。正如党的十六大的正确判断,我国上世纪末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在上世纪末,我国总体人均GDp达到800美元是刚跨入小康的门槛,特别是仍存在较大的城乡差距,全国农村至今尚有近3000万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初步解决温饱问题的低收入人口还有6000万,另外还有一部分人口虽然解决温饱但尚未达

四是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上求突破。发展第三产业,不断培植新的增长点。重点抓住新区成立、三桥开工建设和浦口大学城兴建等使珠江城区地价、房价上升有力时机,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和高校后勤服务工作,在商业网点建设、农副产品运送、各种娱乐业发展等第三产业上下功夫,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五是在农业结构调整上求突破。农业上把以科技园和生态旅游开发于一体的高效水生花卉科技园,建成国内第

一、国际有影响的水生花卉基因库和资源库。现已建成50亩水生花卉科研所和150亩新品种植试验区,园区内各类生产和交通设施已经全部配套建设,旅游设施正在建设完善。目前园区已拥有和培育的各类水生花卉新品种800余种,为国内品种最多的水生花卉种植地,其产品95%以上出口,远销日本、美国、韩国、荷兰、台湾等地,年创汇达10多万美元。2002年,该园区已实现水生花卉销售产值250万元,利润近100万元。南京珠江奶牛场也是全镇农业重要基地,被列入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济建设项目。至2002年底,该基地实现奶牛存栏860头,年产鲜牛奶4200吨的佳绩,为南京市三大奶牛基地之一。该基地对周边农户奶牛养殖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目前已带动农户养殖400头奶牛,带动农户总户数达60户。该基地计划于今年下半年整体搬迁,总目标要建成一个占地面积1000亩,拥有10000平方米高标准现代化牛舍,奶牛存栏1000头,奶牛投料、喂养全部实现机械化,同时配备高标准的实验楼、办公生产综合楼,力争实现年养殖销售产值超千万元。六是在教育事业发展上求突破。在经济跨越发展的同时,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头脑清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绝不仅仅是经济上钱数的增加和街道上新添的高楼,更重要的是人的素质培养和市民精神的塑造,三个文明建设要齐头并进,发展经济的同时,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不能丢,不能软。“千秋功业在教育”,投入2000多万元,在全区率先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改造新建校舍2万平方米,其中新建教学楼2幢,新添语音室5间,电脑教育室10间,目前全镇拥有中小学、幼儿、成教中心共21所,在校中小学生达9300多人。幼儿入园率达93.5%,小学的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和升学率均为100%,初中的入学率、巩固率和毕业率分别达到99.7%、99.8%和100%。新区成立一年来,全镇各学校校舍面貌一新,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新世纪小学通过省级实验小学验收;浦口区江浦实验小学通过省级现代技术学校验收;四中顺利通过市德育先进学校验收。目前,全镇有省级实验小学2所,省级示范初中1所,省级模范小学1所,省级成教中心1所,市级模范及示范学校5所,区级达8所,显示了全镇教育丰富的资质和雄厚的实力,为全镇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新世纪农村小康建设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它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面临着许多艰巨的挑战,只要我们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振奋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全面小康建设的道路上积极寻求突破,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新形势下的新农村建设范文第3篇

一、基本情况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我县的农村文化工作,突出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以“出人才、创精品”为目标,加强文艺队伍建设,推动精品创作。支持发展民间文化艺术社团,培养壮大群众业余文化队伍。筹建起武城县京剧协会,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书画家协会,使他们在活跃城乡文化生活中充分发挥作用。积极参加省、市“精品工程”评选活动,整合全县文艺创作力量,深入基层、深入实践,深化创作积累,创作了一批高质量、有影响的文艺作品,先后有6件作品获市级以上精品工程奖。

二是以弘扬时代精神,反映发展成就为主题,深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利用元旦、春节、元宵节、“七一”、“十一”等重大节庆日组织开展群众性的文艺会演、调演、展演和文化艺术展览、展示,文体竞赛等活动,丰富农民群众节日期间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入推进社区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和广场文化建设,组织人员对其分类指导,提升档次,丰富内涵,不断扩大先进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面。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形式和内容,组织力量,对我县的历史文化和民间文化进行挖掘整理,鼓励民间艺术的创作和创新。积极开展“三下乡”特别是送戏、送电影、送书、送春联等文化下乡活动,培植农村先进文化示范点,推动先进文化向乡镇、村组辐射延伸。适应形势发展,稳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广泛开展文化与企业联姻活动,确定运用全社会的力量办大文化的思想观念,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非公有制企业、社会团体兴办文化产业,支持文化事业,促进了全县文化事业的繁荣健康发展。

三是强化文化阵地的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现有文化设施作用。加强现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改造,完善现有文化设施功能,进一步拓展群众文化活动阵地。抓好村级文化活动室、文化大院的软硬件建设,抓好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程,组织好党报党刊的征订工作,推进党报党刊进村入户。组织开展了“读书读报、用书用报”活动,开办了公开栏、阅报栏、黑板报。以打击政治性非法出版物、淫秽色情出版物、盗版盗印活动为重点,深入持久的开展“扫黄打非”集中行动和专项治理,加强了对网吧、录像厅、电子游戏厅等娱乐场所的监管,为城乡群众创造了一个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受经济发展条件制约,我县农村文化事业的建设与发展相对滞后,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基层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目前除城区有文化会堂、文化大厦等文化设施外,9个乡镇街文化站几乎没有活动场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基本属于无专业人员、无经费、无设施、无场地的“四无”状况。村文化大院多为一院多用,且无一达到省颁标准,活动场地严重不足,或者说仅仅是挂块牌而已。

二是专业队伍严重老化、人员结构不合理。原81人的文化队伍现在仅有15人能工作,乡镇文化站无一专业人员,队伍建设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人才流失严重,近十多年来文化系统没有一个专业人员进来,却有几十个人才流失,这里有大环境问题也有小气候的问题。文化系统的工资福利待遇普遍偏低,原文化馆、图书馆、书画院人员执行差额工资,评剧团执行差额补贴,电影公司属企业自收自支单位。目前,由于市场疲软,所有职工全部下岗待业,养老保险金及医疗保险无法缴纳。这严重影响了文化专业人才队伍的稳定,并波及到文化事业的发展。 三是活动经费严重不足。社会文化活动资金短缺,图书馆没有一分钱的购书经费,文化市场管理无人员、无编制、无工资、无经费。乡镇文化站无一分钱活动经费,已经近于名存实亡;村级文化大院几乎没有活动,更是形同虚设。

三、几点建议:

(一)切实加强宣传教育,建立和巩固建设农村和谐文化的思想基础

当前各级组织解决“三农”问题的着力点主要放在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环境建设、农民的社会保障、非农就业等物质条件和经济利益方面,这是毋容置疑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各级组织对和谐文化建设还不够重视,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在实际工作中较少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深入地研究、落实农民思想道德、文明素养等教育工作,部分农民群众逐渐被一些低俗、落后、不和谐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所同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农民群体中未能得到完全认同,未能真正做到尚荣、明辱、知耻,农村和谐文化的思想根基还未奠定。为此,我们要切实抓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1、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农村和谐文化建设。要积极引导农村社会和农民群体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与“实现新崛起 建设新德州”的宏伟目标和伟大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强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新崛起 建设新德州”目标的认同感、归属感,紧紧跟上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的时代步伐;要努力引导农民群众将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与热爱德州,努力建设小康德州的精神结合起来,识大体,顾大局,团结一致,发奋图强,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要继续引导农民群众理性认识当前德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树立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敢想、敢试、敢闯、敢干;要大力培养农村创新型领导和实用人才,带领农民进行创新实践;要进一步弘扬以艰苦奋斗为核心的开拓精神,崇尚绿色文明,追求创新卓越,努力开创“实现新崛起 建设新德州”工作的新局面。

2、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强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积极发扬党的宣传工作优良传统,紧密结合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以主题宣讲、教育影片、案例解说专题片等农民喜闻乐见、更易接受的宣传形式,切实加强对农民群众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帮助农民群众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充分利用各种载体,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环境卫生、文明生活等良好文化理念、文明习惯的培养作为当前正在开展的一系列如文明生态村创建、星级文明户评比等工作的重点和评判的重要指标之一,充分发挥这些工作载体的作用。把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重要目标和重要的工作抓手,使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农民普遍的价值追求和自觉的道德操守。

3、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应切实发挥宣传工作主渠道和群众教育主阵地的作用,承担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责任,坚持以正面引导为主,以专栏、座谈会、报告会等方式,积极宣传能引起社会共鸣的典型人物及感人事例,启迪思想,陶冶情操。同时,要以专题讨论等形式,引导人们形成文化批判的意识,帮助人们分析判断这些社会丑恶现象所源自的文化劣根性,从而提高群众的文化自省能力,夯实共同价值观的社会基础。

(二)、不断加大文化事业投入,抓紧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农村基层文化网络设施建设。各级财政预算应切实落实相关规定,确保相应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并建立稳定的增长机制。同时,以财政资金为主体,设立包括农村在内的“文化发展专项基金”,建立文化专项活动保障机制。对关系到农民实际利益的有线电视、文化大院等农村基层文化网络设施应尽早确定县、乡镇出资比例或补贴标准,尽快使各项建设落实到位,更好地为农民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

2、挖掘、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着力发展特色农村文化。要结合旅游资源的开发,积极挖掘、开发包括非物质文化在内的优秀传统特色民间文化形式和产品,在各旅游景点进行定点定时演出,在丰富旅游内涵的同时,通过门票分成等方式,解决传统特色民间文化保护、发展的经费短缺问题,提高其知名度,拓展其更大的发展空间。

3、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创作更多农村题材文化作品。根据文化事业的特殊性,制定完善激励政策,积极引进、培养和使用文学艺术等专业人才,并根据人才特点,制订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创作计划,加大资助力度,确保真实反映农村生活、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不断推陈出新。同时,应将各乡镇文化站全部划入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确保专业人员工资福利待遇,并根据农村文化人才匮乏的实际,不拘一格,以“文体协管员”等灵活的方式,招录、培养一批农村文化专业人员,指导、帮助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缓解农村文化专业人才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从而创作更多具有乡土特色的农村题材文化作品。

4、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动员社会力量发展农村文化。要充分利用教育系统在各乡镇的文化资源,实现学校图书馆、文体设施向社会开放,使各类文化资源得以充分利用。要引导企业特别是一些大企业将文化团队的培养作为企业文化内涵发展的一个方面,将农村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在活跃农村文化氛围的同时,宣传企业品牌,提升企业形象,实现企业与农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要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等形式,支持农村群众性文艺团体的发展,鼓励农村民间文化艺人和爱好者开展特色文化作品的创作、巡演,创新乡土文化内涵,丰富农民的文化活动形式。特别是要针对农村文化的缺失特性,发挥文化传播手段的多样性,扩大文化传播的覆盖面。要积极开展具有农村特色、农民需要、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三)、坚持把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共同推进农村和谐文化建设

据调查反映,全县上下对如何系统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保障和促进文化建设的政策性规定较少,还未建立起具有前瞻性、系统性、稳定性、长效性的工作机制,没有明确统筹协调的工作部门。各级在相关工作的策划和推进过程中较少把具体工作同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同农民思想观念的改造结合起来,甚至不少人还仅仅把文化建设理解为文化硬件设施建设。村级干部对文化建设更是缺乏认识,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而较少注重对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和有针对性的工作措施。为此,建议切实抓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1、正确认识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系统性、长期性,将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应按照“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把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作为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坚持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统筹规划,不断循序推进。要把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作为完善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突出内容予以深化研究,根据实际情况,将农村和谐文化总体目标和工作任务纳入其规划体系,并科学分解,明确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及相应的工作措施,保持相关工作的持续性,使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不断推进。

2、明确部门工作职责,建立共同推进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协调、考核和监督机制。应明确县委宣传部或县文明办为统筹协调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主管部门或总协调单位,从而更好地把握农村文化建设的方向,落实各项具体目标、任务和措施。同时,明确各相关部门、单位的工作职责,确保新农村建设各项重要举措兼容并蓄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内涵。要将各部门、各单位落实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相关目标、任务、要求的情况列入考核内容。由主管部门或总协调单位根据县委的总体部署,加强专项考核和监督。各乡镇党委负责对村级和谐文化建设情况的考核与监督,从而建立起共同推进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工作机制。

新形势下的新农村建设范文第4篇

中国距离2011年《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实施只有不到半年时间了,届时我国将严格履行“公共和工作场所全面禁烟”和“全面禁止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的公约承诺,加上国内外反烟人士的推动,将给烟草行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世界烟草巨头,诸如美国“三五”、日本“七星”也对中国烟草市场虎视眈眈,中国烟草行业将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迎接挑战,中国烟草适时提出了零售终端建设,积极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压力。

“得终端者得天下”,零售终端建设作为连接烟草系统和消费者的桥梁将在这场战争中起到关键作用。而我们“两员”则是终端建设的排头兵,肩负着服务零售户、联系零售户、管理零售户的重任。因此,两员的工作不仅对零售终端建设不容小觑而且对烟草行业的兴衰至关重要。如何提高两员的工作?就要切实加强两员的自身素质。两员的素质又分为职业道德素质和个人业务素质,二者相互依存,不可或缺。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内部团结协作和外部团结,这里所说外部团结就是加强与零售户的团结。

作为“两员”,首先要严格操守烟草行业职业道德。所谓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它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定西烟草倡导德文化,将“厚德”纳入企业核心理念,要求“厚德笃行、至诚奉献”。厚德即崇尚道德,做人以德为首,而作为“两员”就要崇尚职业道德,在市场拜访中须严格操守职业道德,怀揣为零售户服务的热忱之心,做到“在其位,谋其事”,即 “两员”,要积极以网建工作为己任,认真履行两员应尽得义务和责任。要一丝不苟地走访市场,不虚报、不瞒报市场信息,当好企业与市场沟通的桥梁,为企业的决策提供真实、可靠、有效的市场信息;要全心全意地为客户服务,让零售户及时了解企业的最新的品牌信息、货源投放信息,认真指导客户维护展柜、指导客户进行科学合理地制定订单,努力让客户利润最大化,来赢得客户的信任。

“两员”光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一腔终端建设的热血还不够,还要有过硬的个人业务素质。两员由于肩负着拜访零售户、服务零售户、管理零售户的重任,客户经理对每天采集的各种信息要进行处理,所以得掌握一定的经济学、统计学知识。除此之外还要熟悉办公软件,尤其对EXCEL更要熟练掌握,因为两员每天拜访客户时采集的各种数据都要靠一系列办公软件来完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对我们客户经理来讲,就是要熟练地操作一些列办公软件,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专管员是烟草专卖执法的形象代表,作为烟草行业专卖执法人员就要学法、懂法、普法、用法,同时练就一双迅速识别真假卷烟的火眼金睛,让乱渠道卷烟、假冒伪劣卷烟无所遁形。当好合格的“烟草法律、法规宣传员”,当好出色的涉烟案件查办员。同时专管员必须熟练应用烟草专卖的各项法律法规,在走访市场时候,做到依法走访、 亮证执法。

最后,为了加强终端建设,定西烟草提出四定拜访,要求“两员”同走一条线、同进一家店、同挑一副担共把市场建。这就要求“两员”即客户经理和专管员要相互协作、相互团结树立整体意识,共同服务零售户。“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不易弯”,团结就是力量,为此定西烟草在全市系统内先后举行了拔河、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比赛等,极大地加强了内部团结、增进了员工整体意识。尤其我们“两员”作为烟草基层员工更要注重团结协作。这种团结协作不光是指两员之间的团结协作,还指我们两员与零售户之间的团结协作。零售终端建设仅仅靠我们“两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发动和团结广大的零售户。毛泽东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提出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理论对我们烟草行业来说也有积极地指导意义。我们烟草行业奉行“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就是一切为了国家利益,为了消费者利益,为了零售户利益。在零售终端建设中,烟草企业不仅要发挥积极地引导作用,还要依靠广大的零售户的力量,发掘广大零售户的力量,才能真正把终端建设推向高潮,才能最大化零售户的利益,才能最大化烟草企业的利益,才能更好地奉行“两个至上”,从而实现各方面的多赢。

新形势下的新农村建设范文第5篇

摘 要:作为犍为“四新一改”重要项目的新街新居建设进程快、成效好,对改善民居、加速城镇化、提升农业现代化、聚合农村发展各类要素、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前还需将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功能定位不明、风貌设计落后、建设管理难诸多问题,予以认真研究并加以有效解决,为快速推进的新农村建设开出一条健康的路径,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新农村综合体 建设 问题 路径

新农村综合体是四川省在总结新农村建设和灾后重建经验基础上的一个创新举措。2012年10月,《四川省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规划编制办法和技术导则(试行)》出台。在省委省政府的鼓励性政策激励下,全省各地掀起了加强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热潮。学界对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相关理论、体制、模式、做法、经验的研究较多,且日益广泛深化,但是很少把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与县域经济社会宏观发展进行统一性研究,推广成绩、经验、做法多而立足于衍生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尚缺乏。

本课题立足乐山犍为农业大县县情和文旅强县战略需求的实际,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采用实证、抽样、对比等方法,对有效推进农业县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人的城镇化、推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等相关系列问题进行专门探索和研究,以期为犍为未来县域经济和社会中长期规划发展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一、基本情况调查

根据犍为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按照整体规划、特色鲜明、规模适度的思路,打造特色新街;按照政府引导、群众主体、政策激励、社会参与的原则,建设优美新居。犍为县新街、新居建设于2013年全面启动。

(一)规划为先导,产业为支撑

全县新街、新居建设体现规划为先导产业为支撑,一是以茉莉花、茶为支撑产业的新居。规划了以茉莉花产业为支撑的双溪柳溪村综合体、清溪镇和平村茉莉香韵综合体、渠成村新居点和洛江村新居点;以茶叶产业为支撑规划了寿保乡邓坝村新居点、大坡村新居点、敖家镇棉花村新居点、水井村新居点、罗城镇沙地村新居点。二是以文旅产业为支撑,规划了同兴乡永红村新居点、芭沟风情街。三是以工矿服务业为支撑,以陶家河煤矿、白鹤煤矿为依托,规划了罗城镇大石村新居、白鹤村新居;以新民工业园为依托,规划了新民园新居。四是以商贸服务业为支撑,规划了大兴乡兴源新街。

(二)新街建设情况

据2014年9月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犍为全县30个乡镇有5个乡镇启动了新街建设项目,其中大兴乡新街项目已竣工,业主已入住,尚有4个乡镇正在建设中。目前,全县新街建设总规划面积157.35亩,拟建住房526套,门市318间,项目总投入资金3.3亿元人民币。从5个乡镇新街建设项目资金来源来看,都是业主自筹,其运作模式也都采用业委会委托统规统建。根据不同实际情况(主要是资金、人口、用地、需求等因素),各乡镇均采用分期分批次进行建设,最多分为4期。

从新街建设项目登记与实际销售情况来看,全县登记住房314套,占规划建设526套的60%;登记门市249间,占规划建设318间的78%,门市登记购买情况好于住房登记情况。而大兴乡已竣工项目实际销售情况正相反,实际销售住房156套,占该项目规划建设188套的83%;实际销售门市78间,占该项目规划建设128间的61%。整体而言,新街建设项目登记与实际销售情况并不理想。

从已启动新街建设项目的5个乡镇住房与门市的登记或实际购买人情况调查来看,属于本乡镇的农户占绝大多数,需贷款户占总登记或实际购买人户数的21%。

(三)新居建设情况

全县新居总体规划占地650.1亩,新建住房1442套,拟投入资金约5.5亿。截止2014年9月,全县除5个乡镇新居建设正在规划报批中,有16个乡镇已启动新居建设项目,其中下渡乡石龙、寿保乡邓坝、清溪镇和平、双溪乡柳溪4个乡镇已建成入住,其余乡镇正在建设中。新居建设基本采用业委会统规自建、代建、统建运作模式,绝大多数采用1期完成,只有2个乡镇采用2-3期,新居建设资金来源都是业主自筹加财政补贴或项目资金整合。

在新居建设初期,各乡镇注重村情民意调查。从新居登记与实际付款认建情况来看,登记住房1227套,占规划建设1442套的85%;而实际付款认建的有973套,占该项目规划建设的73%。

据抽样调查,2个正在规划和已启动新居建设项目的14个乡镇的登记与实际付款认建人(共958户)属于本村农户的有690户,占比72%;其余28%属非本村共268户,其中本乡镇外村253户,外乡镇14户,外县7户,非农8户。在登记与实际付款认建人958户中需贷款的有178户,占比18.5%,其贷款方式主要是农村信用社小额担保贷款。

(四)新街、新居建设相关激励政策

一是政府免费提供建设区域现状地形图测绘、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文件、图集;新居(综合体)道路、管网、供电、化粪池、供水等基础设施采取整合项目、建房户筹资方式统一配套。二是对以自建、联建方式参与新街建设和新居(综合体)建设的农村居民,其房屋按照建设风格要求验收合格的,每户补助建设资金1万元,对原宅基地复耕验收合格的,公示后再补助建设资金1万元;三是新街贷款由乡镇人民政府、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县国土资源局、县农村信用社签订四方协议;新居建设由乡镇人民政府、县住建局、县农村信用社签订三方协议,共同为参与新街、新居资金困难群众协助贷款。新街建设参建户最高可贷8万元,新居建设参建户最高可贷5万元。

(五)新街、新居建设推进中的障碍

1.新街开发销售预期不明朗。从新街建设项目登记与实际销售占比情况来看,登记住房占规划建设的60%,登记门市占规划建设的78%;实际销售住房占该项目规划建设的83%,实际销售门市占该项目规划建设的61%。新街开发销售预期不明朗,项目推进乡镇对此非常担忧。

2.要素保障不够。一是投入资金不足。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保障有限,县财政虽然对新街、新居建设公共设施部分有配套补贴政策,但与实际需求有较大缺口,部分乡镇前期对公共设施的投入得不到及时补偿。项目资金整合要求整合水利、交通、农业等项目资金和群众筹资共同完成,但项目从争取到落地有一个时间过程,不可能与新居建设同步。有的新居建设点不是项目规划区,要整合项目难度大,如果全靠村民投入,影响群众积极性,超越群众承受能力;如果靠财政资金投入,对犍为这样的农业大县,“吃饭财政”的实力更是无力支撑。金融部门融资门槛高,且需要抵押担保,小额贷款一般5—8万,农户到聚居点建房筹资能力很有限。二是土地要素短缺,全县每年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只有六百余亩,用地指标争取难;新居建设以地质灾害避险、新农村建设等名义申报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上级不受理,用地手续办理难。

3.公共管理服务预期难度大。农户由原来的散居到聚居,生活观念和习惯成为管理的难点。村民入驻新居后,如何强化环境卫生意识,科学解决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如何规范公共设施使用维护和解决公益人员待遇等,除了村民自治外,当地政府还需要大力引导并实施有效的管理,从而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4.产业支撑乏力。当前茶产业种植规模大,但加工企业少、规模小,无知名品牌企业和大型加工企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文旅产业处于发展初期,乡村旅游任重道远;随着小煤矿的关停并转,乡镇以煤为主的工矿服务业萎缩严重。

5.体制机制制约。农村生产要素直接进入市场的体制改革滞后制约明显,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尚未完成,产权流转市场尚未建立,土地作为一种资本要素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滞后制约明显,国家对农村居民实施的惠农政策多、扶持力度大,农民进城享受的社会保障与原有农村居民存在较大差异,城镇户籍对农民几乎不再具有吸引力,绝大部分在城市定居或长期在外务工的农村人口,都不愿放弃农村户口进城落户;此外,跨村跨组参与新居建设办证难,影响项目推进。

二、主要问题分析

犍为县加强“两新”建设,在改善民居、推进城镇化、突出风貌特色方面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就功能的定位、项目的稳妥运行、建设终极目标的实现等方面仍然暴露出不少问题,集中表现在规划、办证、土地占补、产业支撑、管理和服务几个方面。

(一)规划不统一,设计水平和质量参差不齐

目前,全县已动工新街建设5个,规划新居(综合体)建设21个。这些项目均为乡镇或村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广泛征求民意的基础上自发确定、自主选点、自由定调,但往往缺乏着眼于县域全局发展基础上的统一规划与布局,缺乏满足农业县人口逐步城镇化进程中的特殊需求考虑,缺乏与犍为既定的文旅强县大战略相一致的长远规划、设计理念的渗透与体现。

新居(综合体)建设规划问题表现尤为明显,存在各行其是的倾向:一是规模大小不一,有的规模达到100多户(还有可能增加),有的实际只有10多户,导致基础设施配套投入过大或浪费明显;二是建筑风格大相径庭,有的采用别墅式建设过于洋气,失掉了可贵的乡村味道,有的是单调的水泥楼房,绿化美化太少,纯粹目的是为让农民上楼,与乡村田园风光格格不入,农户满意度低;三是风貌设计文化氛围营造不够,与古韵犍为文化底蕴结合太少,体现川南浓郁乡村风情不足,群众性文化活动构想和设施条件创造十分有限。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没有实现真正的统一规划,规划理念落后,没有把新居建设规划与县域城镇化全局、文旅经济战略统筹结合,导致规划设计的水平和质量参差不齐,在创造诸多亮点的同时,也留下不少败笔。

(二)房屋产权双证办理难、期限长

按照《意见》,新街建设用地由政府依法征收,按政策补偿安置,依法按程序供地,房屋建成验收后,按程序办理国有土地使用证和城镇房屋所有权证。但前提是必须依法取得省政府的国有建设用地许可。国土部门表示,犍为尽管是扩权试点县,但10年内的用地指标实已超限,要正常取得新街建设国有土地建设许可,正常情况下是12年后的事情。尽管可以通过小型工矿企业占地复耕和国有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思路逐步落实用地指标,但无疑需要较长的时间去争取。期限过长,会影响业主产权的自由交易权利的行使。

《意见》还指出,新居(综合体)建设用地,采取村民自治、依法流转的方式取得土地,房屋建成验收后,按程序办理村民宅基地使用证和农村房屋所有权证。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采取协议补偿或购房优惠的方式取得土地,实际已超越了一般土地流转的范围(已改变用途)。实现双证办理的前提,一是获得农村集体经济建设用地许可,二是必须符合土地管理法关于“一户一宅”的宅基地相关原则规定。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农户主动承诺做到旧宅基地复耕的比例极小,《意见》中统一对旧宅基地复耕给予1万元补助的鼓励性办法对调动农户放弃旧宅基地作用有限,另外旧宅基地复耕后的产权归属意见尚不明确。加之在现有以组为集体经济单位的农村土地制度下,新居业主出现跨村、跨组甚至个别跨乡、跨县购买现象,这可能导致乡镇政府作为法定主体难以履行对其旧宅基地复耕的督促义务,还容易导致集体经济组织土地占补不平衡。

(三)土地利用占补不平衡

犍为县新居(综合体)建设实际多数占用的是耕地。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国家实行保护耕地的制度,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同时,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也就是说,必须实现“占补平衡”。由于当前缺乏对新街、新居(综合体)住户旧宅基地复耕的约束性要求,导致规模越来越大的新居(综合体)建设出现土地利用总量占补不平衡;而部分跨乡跨县的的农户参与到新居(综合体)建设中来,又会导致集体经济组织中村组和乡镇相互间土地占补失去平衡。当然,允不允许非农户购买新居(综合体)建设房产,也是不能回避的问题。

(四)产业支撑乏力,农民就地就近市民化速度慢

有关专家表示,农民就地就近市民化是国家未来城镇化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形态。但要实现农民就地就近市民化,必须依靠强大的二、三产业发展作为支撑。这也正是犍为县目前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短板。数据显示,2013年犍为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3.62亿元,全市排名第五,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全市排名第一,第二产业增加值全市排名第五,第三产业增加值全市排名第四。二、三产业贡献率虽然分别达到51.3%和36.6%,但规模基本集中在县城及周边,4个副中心集镇略有发展,24个支点乡镇极为落后。二、三产业的总量不发达状态和规模相对集中,极大降低了乡镇新街、农村新居(综合体)对农民聚居的吸引力,导致农民就地就近市民化速度跟不上发展的进程。即使实现较大规模的人口聚居,就业机会不多,家庭收入难以保证,农民对土地的传统依赖不会减少,难以实现真正的市民化。

(五)聚居管理和服务缺乏可持续性机制

当前,以邓坝新居、柳溪新居为代表,农民新居(综合体)聚居点逐步建成,陆续入住。课题组调研了解到,农民新居(综合体)是在政府鼓励下扶持产生的新生事物,住户等靠要的思想严重,缺乏主人翁意识,也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加之常住群体以老年人、小孩为主,所以聚居点在公共管理和服务方面不可避免会出现比较多的问题。如农家的烧柴杂物随意堆放、垃圾脏水随意倾倒、邻里难免的言语口角、公用水电设施的故障等等,还有公共垃圾的清运、路灯水管的维护、绿化及公用健身器材的管理、矛盾纠纷调解、治安维护、集中供水抽送水费收取等具体事务都需要人财物力保障。这些管理和服务急需明确主体、明晰责任、落实要求。当前属于发展的初期,政府往往重建而尚未重管,县上有明确的公共服务管理财力支持政策,但具体的可持续性聚居管理和服务机制尚不明确,有待探索。尤其需要在主体、责任和具体制度的落实上进一步强化。

(六) 新街、新居建设主体主导作用发挥规范性不足

按照新街、新居(综合体)建设总体思路,聚居农民是新街、新居(综合体)建设当然的主体,民选的业主委员会是其代表和执行机构。业主委员会应当在新街、新居(综合体)建设中发挥主导性作用,从始至终参与到项目的规划、选址、设计、招标、修建、质量监督、验收、分配、财务管理等各个环节。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新居(综合体)建设中业主委员会主导性作用发挥比较强,特别是在建设方案设计、工程质量监督等方面参与较多;而新街建设形式上以业主委员会为主体,实质上乡镇政府越俎代庖,业主委员会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但新街建设属于商业化运作,隐含巨大的风险和利益,如果政府成为开发主体,法律上是站不住脚的。如何对项目运行进行风险的控制和利益的监管,必然是新街建设推进中不应回避的一大问题。

三、发展思路及对策建议

课题组从犍为县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文旅强县战略实施需求的角度,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形成了六个方面的思路和对策建议。

(一)分层次定位新街新居建设的功能

新街新居建设,是为解决城乡发展差距和不平衡,推动农村广大区域整体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提高的重要战略举措,其对农业产业向现代化发展、促进川南农村传统农业产业的升级转型、优化公共资源对农村的供给、改善农村经济和社会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在推进新街新居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明确“两新”建设的目的,必须明确新街新居建设在地区发展中的功能定位。从区分归类后的综合考量上,我们认为新街新居建设目的及其在地区发展中的功能定位,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类:

1.以改善民生条件解决人居环境为目的,这一目的终级定位为集约化、宜居、方便、舒适。这一目的具有重大政治意义,但受条件约束,需要国家和地方政策配套共同实施。实施公共产品和服务集中供给,有效集约化利用公共资源,节约投资,最终实现大面积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使他们充分享受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事业发展的成果,实现实实在在的惠民。基于犍为县丘陵幅员面积大、人口分散的特点,在“两新”建设中,按相对集中分批量实施的办法,选择改善民生条件解决人居环境为主要目的的自然村应当占一定的比例(20%左右),但不宜太高。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考虑宏观的发展速度和全县财力供给能力,有必要整合和通盘考虑各涉及农业项目的资金来源,以及这些资金通过整合可以用于“两新”建设的数量比例和规模情况。同时要考虑好其它财力的支撑程度与极限,对当前发展速度进行科学测算与评估。

2.以优化产业基础为目的,其定位的终极目标是高雅、人文、宜业、宜服务。如通过新居新街建设,改善犍为文化旅游景观风貌条件和服务条件,汇聚产业投入和丰富产业业态。以新居新街建设为契机,吸引民间对文化旅游产业的介入与投入。要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必须考虑在有限财力和资源条件下,实现有重点有层次分步实施,突出在业态培育方面的带动效能。一是要加强规划和条件约束,二是要刚性要求将新居建设与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相适应和配套。以文化旅游产业规划区为划定红线,其范围之内的一切新建聚居点、改造农村住房,一方面要达到未来适应旅游服务产业规划要求,另一方面要使每幢新建房屋都成为旅游发展区内的一面风景、一幅风貌图。既要把新居建设作为利民宜居的工程做好,更要把它作为改造犍为旅游文化产业景观基础的一次重大契机,绝不容许有破坏景观环境的修建个案在规划区范围呈现。

3.以促进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为目的,助推其由自然农业向产业化的实质性转变,其定位的终极目标是宜产业、宜规模、宜经营。犍为县农业人口40多万,但实际在家务农的劳动力不足20万,不少土地处于无人耕种或半搁荒状态,许多农村只剩下留守的老人和妇孺。为此,必须推动和用好土地流转,提升产业聚集度,提高科技含量,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要走规模化道路,有效降低农业产业单位成本,进而提高农民出让土地使用权的财产性收益和参与劳务的要素性收益。集中聚居更有利于土地的归集流转,有利于犍为县“两乡一都”战略目标的推进。实现此目标,必须结合好犍为县“两乡一都”(茶叶、茉莉花、茉莉花茶)农业发展战略,相互配套互动推进。

4.以促进犍为城镇建设用地的高效利用,为全县向工业化转型提供要素资源为功能目标。节约土地指标资源是这类“两新”项目的最大贡献,顺利实现土地要素积累沉淀。实现此目标,必须在发展“两新”建设时充分把握全县现阶段在保护耕地和建设用地指标使用中的矛盾现实,考虑工业化进程中和各类社会事业建设用地的紧张需求。必须以农村建设性土地、宅基地存量的节约和回笼归集为主线,对相关政策作重新修订,改善以往建设中的不适应的模式。可以在总体风貌控制的前提下,开放多层式建设的限制,鼓励因地制宜选择高层式建设以减少平均占地。整合公共设施用地,用好退耕还林的绿化环境,鼓励采取综合利用,加强相关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同时,在县乡政府及国土部门执行方面,都必须严格执行好退地复垦。按政策规定,土地复垦管理的责任主体是乡镇级人民政府;应当作为刚性要求落实乡镇党委政府承担好这一职责。县乡两级政府要拿出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政策,采取相应的考核手段。复垦落实的好与否,直接决定该类型“两新”建设的成败。

就一个新街新村的功能确定来说,在我们赋予其以上的功能类型时,并不一定是单纯局限在一种,也可以同时赋予其兼具两种或多种复合的功能。

调查中我们发现,当前犍为县农村家庭单独成户的有131997户,而2013年至2014年两年通过新街建设更新居住条件的为782户,通过新居建设更新居住条件的为1327户,两项合计仅2109户,仅占全县农村家庭总户数的1.6%,年建成率更仅低至0.8%。若按这个速度,理论上讲,需要125年才能实现农村居住条件的一轮彻底改造。

分析以上四类情形的功能设定,课题组研究认为:当前的新街新居建设的速度需要作一定的合理调整,适度加快发展速度,并作好财力支持安排。同时在规划中务必体现有选择有放弃的原则,不建议遍地开花的做法,不建议仅以能改善生活条件为目的的功能设定,相反更应在政府财政支持能力有限的情形下,突出以优化产业基础、促进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促进城镇建设用地的高效利用、为全县向工业化转型提供要素资源等具有经济扩张效应的功能。最后,建议对全县“两新”建设采取分片确设功能的方式,按片区定位,采取不同方式和带有梯度层次的发展思路。

(二)统筹新街、新居建设,强化全域规划理念,突出文化特色

全县范围的“两新”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在依照对各乡镇新居建设的功能定位、全县城镇化总体规划的战略框架下,按照县域城镇化发展定位的功能区分要求,统筹新街新居建设并有计划实施,杜绝各乡镇突破规划从而可能打乱功能布局的情形出现。一是按照全县人口分布和乡镇功能设定,在综合衡量财政未来开展政策扶持能力的情况下,制定好全县未来五至十年新街新居建设发展规划;二是政府要在新街新居建设设计方面制定配套规范并细化实施办法;三是由政府牵头,整合有关部门资源,在建设过程中就建筑类型式样设计等方面提供好菜单选择,在质量监理控制等方面提供规范的低成本服务;四是突出富有特色文化的风情风貌塑造,通过5至8年时间的新居新街建设,将犍为文化旅游重点区域的民居风貌做较为彻底全面的改造和重塑,夯实全县未来文化旅游和第三产业大发展的资源基础;五是制定好有关激励政策加强调控,为激活民间力量对新街新居建设的热情,有必要做好相关测算,并采取向社会透明公开诚信的倒梯度激励系列政策,对率先主动参加“两新”建设的乡村和农户,用较优惠和鼓励的优惠标准,逐年递减,最后相对固定地维持在一个基准线上。

(三)规范建设参与,努力探索政策体制新形式

目前,跨村、跨乡(县)参与新街、新居(综合体)建设对于“两新”建设的功能定位和目标期待来说,作用和意义是有区别的。其中,跨乡(县)参与新街建设,能够起到繁荣经济、增强人气的作用,不会产生后续不良影响;但跨村、跨乡(县)参与新居建设,在目前农村土地管理政策体制下,会衍生办证难的严重问题。此环节若解决不力,必将引出很多社会矛盾和隐患,亟待加强重视。

课题组认为,出于稳定健康及长期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应该严格控制跨村、跨乡(县)参与新居建设的情况;另一方面对于已经出现的情况,应该积极探索对策,努力突破旧的政策体制约束,确保新居农户房产双证办理。一是应当探索建立乡镇政府主导下的村(组)集体经济组织(包括新居占地村组和新居农户原村组)、新居农户三方关于宅基地占用土地的补偿调节机制。其中,新居占地村组应得到补偿,新居农户应支出宅基地使用成本,新居农户原宅基地复耕应享受补偿(目前叫奖励)。而事实上已经发生的外村、外乡(县)农户应该支出比本村、本乡(县)农户更高的宅基地使用成本才合理。至于标准,应该是县国土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共同研究决定。二是由于有跨乡(县)参与新居建设情况,可能出现村级土地占补不平衡的情况,应该探索在土地占补考量上采取更宏观的方式,由县、乡政府平衡解决这一矛盾。三是努力通过政策建议等形式,推动省、市级在强化耕地保护的前提下,推出符合农村实际的对土地占补方面进行考量平衡的新机制。

(四)重视土地要素沉淀积蓄,有效节约土地资源

农村土地复垦是对因农业生产、农户居住或生活废弃物堆积等被占用或破坏的土地,通过整治改造使失去的生产能力再恢复,是国土整治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决用地矛盾、防止环境污染、恢复生态平衡的有效途径。

“两新”建设的一个重要功能是综合利用并有效节约土地资源。目前广大农村宅基地总面积巨大,普遍存在闲置和浪费现象。控制利用得好,则不仅能确保该类项目尽可能不新增加土地占用指标,相反还可以通过节约而提供出更多的指标,调配给县域其它重要项目使用,在土地要素的供应上找到一条可持续相当时期的路子。为此,必须在“两新”建设过程中,把推进业主原宅基地复垦和农村土地集约化整治作为重要战略来进行考虑。

目前,犍为县针对农村土地复垦工作已制定了相关鼓励政策,但乡镇具体工作尚未启动,其实施成效如何也有待考证。此项工作具体而复杂,涉及面广,如复垦地的有效获得、复垦地治理资金的来源和科学规范使用、土地治理方式的选择(是狭隘整治还是综合治理),以及工作责、权、利如何界定等等。按照土地管理法律规定,农村土地复耕管理的责任主体是乡镇人民政府,为此,县委、政府应出台相关规范措施,完善落实监督保障体系,切实强化乡镇主体责任,细化对乡镇、村组的考核任务,强化考核要求,达到充分实现土地利用占补平衡和有效节约土地资源这一目的。

(五)强化产业支撑,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市民化

好的人居环境利于吸引人口的居住,而好的产业环境和企业生态才能固化这种定居需求。目前犍为缺少足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现有企业的盈利状况对劳动力资源吸引、稳固的能力有限。广大农民其实很盼望市民化,但缺乏良好的宜业条件,导致对新居建设的需求不强烈也不平衡。针对全县产业支撑乏力的现状,当前要重点发展二、三产业和规模化农业,夯实社会对新街新居建设的需求能力。一是应渐次实施一揽子产业扶持政策,持续深入扶持全县各类服务业和小微型企业,尤其要结合犍为县过境新的高速、高铁项目的实施和未来落成,有针对地发展各类休闲度假、养老产业、物贸服务业、食品加工、文化类产业等劳动和服务密集型产业发展。阶段性目标是通过交通、环境、产业、项目、人流等诸因素的良性互动和促进,培育县域范围内的就业条件和创业条件,实现人口的集中和外输型劳动力回流。二是应围绕如敖家棉花、寿保邓坝等产村相融型新居聚居点,发展茉莉花、茶、姜特色农业,加快茉莉花茶加工园区和茉莉花交易市场建设进程,发展一批劳务整合及信息中介企业,培育大、中、小型茶叶初、精加工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加大茶叶知名品牌企业引进力度。三是应围绕大兴兴源新街、罗城白鹤聚居点等商贸服务型、工矿服务型新街、新居聚居点,加大创业、就业培训扶持力度,拓宽创业渠道,提升就业技能,实现农民向市民转变。四是可围绕同兴永红等文旅产业型新居聚居点,加大芭马旅游环线打造力度,完成清大路建设,积极推进三岔河、铁山湖养生休闲农耕度假区建设,引导聚居点群众发展农家乐、观光休闲等乡村旅游业及各类型度假、养老、代养等服务性中小产业。

(六)建立合理的聚居治理机制,强化服务和管理

坚持以业主委员会为主导,创新管理机制,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强化农村基层民主管理是新街新居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是引导建立健全聚居点公共事务管理制度,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并不断提升其能力和服务水平。二是要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引导农民群众营造优美、健康文明的生活环境,开展生产生活设施定点有序摆放、绿化美化工程统一标准、垃圾污水定点处理等工作;引导农民移风易俗、革除陋习,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文明新风;引导农民开展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教育,努力提高文明素质,构建和谐的聚居环境。

依法行政要求政府的职能必须在法治的约束下展开和行使。我们认为,在“两新”建设过程中,政府不宜作为开发的主体,否则难以监管。同时也不宜用财政和政策性资金进行公司性投资并承担有可能开发失误形成的风险。应严格政策和法规,对国家公职人员在“两新”建设中可能出现的违纪违规环节和行为进行防范和监控,加强纪律和政策约束,使相关行政行为规范有序。

四、结语

“十二五”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犍为县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四新”建设成为犍为县加速城镇化、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有效路径。作为犍为“四新一改”重要项目的新街新居建设进程快、成效好,对改善民居、加速城镇化、提升农业现代化、聚集整合农村发展各类要素、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前,要针对建设中出现的功能定位不明、风貌设计落后、建设管理难、诸多衍生矛盾等问题,予以认真研究并加以有效解决,与加强犍为县全域的建设和文旅强县大战略紧密契合,从而充分发挥综合体建设最优化效益,加速县域经济社会和谐、快速、健康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收稿日期]2015-04-01

[作者简介]课题组负责人:陈建(1964—),男,四川乐山人,中共犍为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主要研究方向:科学社会主义;课题组成员:张强(1976—),男,四川乐山人,中共犍为县委党校科研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县域经济;蒋志明(1962—),男,四川乐山人,中共犍为县委党校电教信息股长,主要研究方向:县域经济。

新形势下的新农村建设范文第6篇

摘 要:文章以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及老房子的现状为基础,通过研究总结出老屋的延承与发展的思路。通过对典型案例的研究概括出传统乡村中老房子延承与老房子发展的策略和方法为老房子主动适应外部变化(新農村建设)的改造,提供参考性建议;为“美丽宜居”的新农村实践及乡村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老房子;延承与发展;策略

“老有所依”是针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老房子的现状提出来的。本文试图从建筑学方向研究讨论,“依”字这里指的是老房子(归宿),(老房子)特指近代的传统乡村住宅。新农村建设的展开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乡村肌理结构呈现出极速演变态势,近代乡村中传统建筑中的大部分老房子也被简单的推翻重建,既不利于乡村建筑文脉的传承也造成了资源浪费。

一、乡村及老房子的现状

现在的农村,老房子因材料多以砖木、夯土等为主,由于年代久远导致破旧不堪且无法供人居住。有少数房子村民也会将其保留,但大多数作为柴房或空置。今天,走在乡村的街头巷尾我们发现,早年间随处可见的地方特色民居渐趋消失,乡村建设逐渐被城市的建造风气“传染”,到处是二层-四层的欧式洋楼、别墅。如今传统村落简单、快速更新,菜单式建筑类型建设此起彼伏,传统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风貌逐渐丧失。老屋代表了一个地方建筑文化的传承,如果老房子都不存在了,那么该地的建筑也就成了无根之源。传统村落中的建筑文脉如何延承?探讨老房子如何适应新农村建设及生发的可能性对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探讨老房子的保留改造具有普遍性意义。

二、老房子延承与发展的思路

(一)历史保护不是简单的形态外表的复原保存

近年来历史保护思想发展表明:单一地针对历史遗存“复原”的局限性,复原的历史建筑和事物往往在乡村中成为孤立的碎片,无法与周边肌理发生实际的生活关系。把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历史街区的社会生活总体的保护相结合,使历史遗存积极参与乡村空间肌理和邻里关系的构成,用历史建筑来控制和引导周边区域的发展,赋予其传统特征的“保护”和“再生”的双重观念正在得到广泛的认可,其价值在实际建筑活动中已经得到充分的印证。历史保护的实质是对传统的文化根基的守护,绝不简单等同于形态外表的复原保存,这种守护的目的当然是要让传统真正融入到实际生活中,成为生活的基础性内容,而不是把历史事物划分孤立起来。

(二)坚持有机更新

“辩证做法,有机更新”概括了王澍对“美丽宜居”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村庄整体规划和建筑设计的理解。村落有机更新是指在尊重现存的传统文化与民风、延续村落已形成的空间肌理和生成格局、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等原则基础上,对村落这一有机整体进行循序渐进式地更新、整治与改造。“更新”包括“转型与重建”,主要针对历史文化区块结构的优化、社会经济发展的调整和环境的改善,是为了适应当今新生活的需要。有机更新是一个持续行进的而非断裂的过程。“有机”意味着,村庄街巷的更新不是用一块与其场地历史毫无关系的外来肌体来简单替代旧有组织,而是基于原有村庄肌理发生机制的有机生长,是在基于历史传统、社会生活和场地条件理解的“适应原则”上的空间诠释——它既不是无根无由的空中话语,也不是对历史内容和形式的直接重复。老房子的延承与发展(保护与改造)原则应在尊重文脉和历史的基础上要依据房屋现状区别对待,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肌理与老房子的更新不易采用大拆大建的简单应对方式,应坚持有机更新的原则,传统建筑文脉的传承是我们的责任。

(三)乡土特色与地域性是传统乡村住宅的主旋律

无论是保护还是有机更新,最终目的是保护乡村的建筑文脉和多样性,而乡村建筑文脉和多样性主要来源于乡村的地域性特征。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建筑往往有较高的识别性。地域性是在流变中被集体认同的事实。新农村建设及城市化的影响下,菜单式的建筑类型、混凝土框架加面砖的建造模式在各地乡村大量兴建,但是村民在生活上并不认同这种单一的建筑模式,以主房为生活空间,周边渐进地加建辅房,从而慢慢生长,这种自发搭建的模式或者建筑的生长方式目前在乡村还是很普遍的,传统村落的“生长”状态是极其自由的。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老房子的延承与发展在总体思路上应突出当地的乡土特色、地域性;老房子的保护与更新应保持和发展乡村传统风貌,鼓励运用当地材料。传统乡村建筑的乡土特色和地域性是独一无二的,它显示了一座村庄在历史潮流中是如何行进的。

三、延承与发展策略

老房子的延承与发展不仅是建筑文化特征的重塑亦是寻回乡村传统和意义的过程,新农居其实是在呼唤被遗忘的乡村审美。老房子的延承与发展应该既要满足村民的现代生活方式与需求,又要保证村落的肌理,要走有机更新的道路,不宜采用大拆大建的简单方式,应在注重原有的肌理组织上实现更新,坚持和保护村庄原有肌理专有的乡土特性和多样性。

(一)保护与修缮

乡村不可否认是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可以说村庄的任何部分(包括街巷)也是生命体。生命体的新陈代谢是乡村生长的自然机制,村庄肌体总是处于不停地新旧更替之中,这内在的逻辑也是乡村历史现象的根本内容,历史保护同时也需要保护乡村新陈代谢的生长机制,这种保护和对历史遗存的物质保护同样重要。对于具有特定历史价值的单体(建筑与墙体)与片区即完整保存乡村传统气息的历史遗存,采用建筑修复原则:修整复原建筑主体,加固建筑结构,更换腐坏材料,还原历史原貌,修旧如旧;通过区域整合和重点设计,实现组团式恢复和保护。可以以历史保护建筑为核心,扩大保护区域,将历史保护建筑周边关联区域纳入风貌保护范围,化点为面,提高历史保护建筑的品质。随着历史的迁移和岁月的侵蚀,老房子逐渐变得苍老和衰败,加上新农村的飞速发展,这一村庄历史的标本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重大考验。保护修缮,发掘资源,提升价值,传承文明。加强对建筑文化(老房子的延承与发展)的保护意识,注重的是村落原真性与传统肌理形态的延承。

(二)适应性改造

建筑物在其生命周期过程中经常面临着其使用功能的改变,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适应性改造(或称改造性再利用)。适应性改造指的是改造后的建筑物不仅能适应新用途,同时其本身的特性还能保存(也就是说在维系乡村文脉的连续性的基础上革新功能,以适应时代需要)。其目的在于加长建筑物的生命周期,或者说给予某一建筑物多个设计生命周期,以应对建筑承载的社会、文化、经济、技术等方面的需求。适应性改造的策略:功能更新。人们所说的“改造”也就是功能更新,在这里一般指老房子的再开发,使其功能得到改善和提高。民宿,是文脉传承的新创造。这里选取梁家山村民宿改造为研究案例。泥墙青瓦夯土屋,依山而建的居所是梁家山村的最大特点。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村里的年轻人多数都去城里打工了,孩子们也去了城里上学,梁家山村慢慢地变成了老人们的留守地。梁家山想要通过一种新的方式让山村的现状得到改善,开始尝试通过经营民宿来让山村不再寂寞。所有的新事物对于这里都像一场改革,久居山里的村民们跃跃欲试但又不知如何改变,村里的老书记带头让出了相伴自己几十年的老房子,开始了山里的第一栋民宿改造。这栋老的三合院建筑建于七十年代。因建筑使用年限较长,存在很多问题:立面破坏,墙体开始出现裂纹;庭院单调;室内光线昏暗;屋面侵蚀;木地板破损;并且楼梯陡峭,二楼没有安全护栏、不封闭。在对这栋老房子开始进行改造之前,团队首先对整个村子的夯土房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分析村里建筑的单元类型——这里的建筑都是以主房为主要的生活空间,采用自发搭建的方式在主屋周边一点点地加建辅房,从而慢慢生长。这栋老房子的适应性改造沿用当地乡村的建造逻辑,采用一种生长的方式来实现建筑的更新。首先拆除西侧快要倒塌的辅房,然后增加一二层卫生间,和二层平台。主屋的东侧保存较好的厨房保留不变,面向院子部分加建两个卫生间。在建筑南侧增加阳台,延续从主体到辅房蔓延生长的建造逻辑,并置入新的使用功能;拆除墙体,屋面,对主房的屋架进行翻新;更换原来木结构中不好的梁柱,调整二楼梁高,拆掉影响空间使用的梁;窗户门洞部分加大,部分保留原有尺寸,门窗重新设计。将传统文化与现代都市生活相结合,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村落中的传统建筑,同时又间接促进了村民经济收入的多元化。村里的老房子原本失去了居住的功能,通过适应性改造——功能上的更新——民宿功能置入,他们重新获得了生机。民宿,使得梁家山村重新获得了生命,越来越多外出打工的村民陆续返乡。一路走来,有清风,有明月,还有鹊声、蝉声……细嗅,竟能闻到一丝隐约的稻花香。邂逅这里——清风居,是一种缘分。

(三)旧材新用——“寓古于新”

总体运用“以旧包新”的设计手法,一方面使传统形象维系建筑立面,就地取材或循环利用古旧建筑材料;另一方面新旧建筑形式“拼贴”。这种方法称为“寓古于新”。传统老房子的适应性改造或新农居的建设不仅要结合当地条件和传统文化因素,还应该尽可能的使用当地的材料。“中国有那么深厚的文化,而现在到处在拆古老的建筑,当年古代建筑师用的那些有尊严的材料,如今像垃圾一樣被丢弃,所以我要用智慧的方式让它们复活。”2014年中国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开始试点“美丽宜居”村庄建设的计划,并由王澍教授主持规划设计。在杭州富阳文村的新农居尝试中,王澍用灰色、黄色、白色的色调,外立面设计中使用了夯土墙、抹泥墙、杭灰石墙、剁斧石,新居旧居有机结合。对于王澍来说,新农居的实践,其实是在呼唤被遗忘的乡村审美。他回收的拆除的旧砖瓦在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地面与屋顶上重新获得生命;他曾用30个被拆掉村庄里回收的40多种600多万块废砖旧瓦作了宁波博物的基础材料。王澍想告诉人们,曾经的城市生活是怎样的。以前的宁波是一个海港城市,有多个传统村落。而如今,几乎所有的村庄都被拆除了,这里几乎变成了一个没有历史记忆的城市。“我用了我在这个地区收集的所有旧建筑材料,想建造一个有自我生命的小城市,他能重新唤醒人们对于这座城市的记忆。”在建造赋予新意义的建筑时选择传统的建筑形式,其本质上也是对传统建筑形式的深入理解。

王澍说:“老房子就是活着的历史,历史都没了,还有什么根基?”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房地产碰到瓶颈的情况下,所有人的目光聚焦到了农村,建筑师们自然也不甘落后的蜂拥而至。村庄同化的趋势正在形成,假如乡村特有的地方特色和多样性不存在了,传统村落的保护将无从谈起。建筑师们要反思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建筑作品能否让村民们既住着舒服,又不失传统乡村应该有的风貌?村庄的地方文化特色和乡村的个性显现了吗?建筑师的尝试,为这个村子带来了什么?

我们要留住建筑文化的种子,要延续建筑的文脉,要让乡村仅有的种子能够生根发芽。

注 释:

{1}梁家山村民宿改造图片由树林建筑工作室提供.

参考文献:

〔1〕朱霞,谢小玲.新农村建设中地村庄肌理保护与更新研究[J].华中建筑,2007(7):142-144.

〔2〕刘少瑜,杨峰.旧建筑适应性改造的两种策略:建筑功能更新与能耗技术[J].建筑学报,2007(6):60-65.

〔3〕张晓婧.有机更新理论及其思考[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7(11):29-32.

〔4〕陈金金,杨茂川.“软装饰”地域性室内空间[J].艺术与设计,2011(6):62-64.

〔5〕ABBS.王澍爆改新农居——为小乡村带来“乡愁经济”[EB/OL].2016-06-17.http://www.abbs.com.cn/news/read.php?recid=35618.

〔6〕柳蓬,陈佳.王澍谈农村规划与村居设计:辩证做法 有机更新[EB/OL].2014-07-29.http://zjnews.zjol.com.cn/system/2014/07/29/02016846 9.shtml.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上一篇:学校食品安全自查制度范文下一篇: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