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德育工作创新分析论文范文

2024-05-20

职德育工作创新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和哲学与心理学的关联性强,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也具有可行性,需要一线政治老师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加强教学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我国高中学校专职心理教师的配备明显不足,特别是农村和边远地区,学生心理问题比较普遍。在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补充,也是德育課程创新的重要形式。首先,在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推进新课程改革、丰富德育课程体系的需要。其次,在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再次,在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举措。最后,在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连贯性的现实路径。

实践证明,在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可行的。首先,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在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基于当前我国高中课程设置和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而开展的。其次,学科关联性,高中政治学科中很多内容涉及到心理学知识,目前政治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等交叉学科有了长足发展,能够做到学科自然渗透。最后,政策支撑。《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地位和思想政治课程的功能定位,使得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政策依据。

二、当前在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专业素养需提升

高中政治教师既是学科教学老师,也是德育主体,还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承担者。这就对政治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老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渊博的知识储备、高度的责任感和高尚的师德。

2.学生存在普遍的被动性

教学过程的最佳状态是良性互动,教学相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对课程中涉及到的心理知识和心理活动较为漠视。

3.教学内容单薄,缺乏系统性

因为学科之间的差异,政治教材中涉及到的心理学知识往往是碎片化的,缺乏整体性、系统性。

4.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受教学内容限制和学科教学特点的影响,政治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缺乏创新,教学效果不明显。

5.生命教育与公民教育的缺失

课程设置、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都缺乏对生命教育和公民教育的内容,这是在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佳的深层次原因。

三、在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结合当前我国高中阶段在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为了增强实际的教学效果,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些尝试。

1.充分挖掘政治教材中涉及心理学的内容

如经济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节,可以针对学生的消费心理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统计数据,进而引导学生做到理性消费。《投资理财的选择》一节可以结合当前国家的经济形势,对理财方式选择中涉及的心理原因进行剖析。政治生活中《公民的政治参与》一节,针对当前部分公民参与政治热情不高的现象进行心理学的探讨,引导学生自觉做到依法有序参与。讲到法院的内容是,可以借助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心理学的分析。文化生活中《文化对人的影响》就可以借助心理学的理论分析文化环境和文化心理对人的影响,讲到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时,也可以从心理学的视角引导学生如何看待中华文化。生活与哲学模块本身就有大量心理学的知识,自然能够将哲学与心理学的内容进行衔接。

2.将心理学知识渗透到政治教学中

心理学中常用的理论,如破窗理论、蝴蝶效应、鸟笼逻辑、责任分散效应、激励理论、蝴蝶效应、囚徒困境、晕轮效应、帕金森定律、比较优势理论、需求层次理论、紫色奶牛理论、刻板效应、吸引力法则、天赋理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等,都可以与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和哲学相联系,既增强了学科教学的专业性和趣味性,又打通了学科的界限,增强了教学实效性。特别是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需要心理与政治课程发挥学科的优势,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3.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创新

目标和评价是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为了更好的落实在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政治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就应该更加具体,可以尝试将目标分层:短期目标,学业成绩和学生常规表现,部分指标可以量化;中期目标,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考核,可以进行专业的测试;长期目标,对学生进行长期的跟踪分析,关注学生长远发展和一生的幸福。因此,教学评价方式也就必须多元化,既有短期的量化考核,也有阶段性结果的评价,更有长期的过程评价。

职德育工作创新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一、博物馆宣教工作开拓创新的重大意义

(一) 增强社会公众的文化获得感

博物馆的宣教工作无疑是沟通博物馆与社会公众的桥梁和纽带。现阶段, 国内博物馆基本上已经实现了对群众免费开放, 切实科学有效的开展博物馆宣教系列工作, 能够让更多群众了解博物馆馆藏文物的基本知识, 深入体会文物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 进而由衷的感叹古人的勤劳与智慧, 充分调动了社会公众对博物馆所开展的系列活动参与的积极性, 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也实现了博物馆与民众的良性互动循环, 也全方位提升社会公众的艺术修养与文化品位, 进而提升了整个国民的综合素养。

(二) 增强博物馆的社教功能

在博物馆中, 不但收藏了各种文化展品, 同时还能借助于这些藏品来对社会公众实施文化教育。和传统的学校比起来, 博物馆的受众范围更加广泛, 教育内容也更加丰富有趣[1]。免费开放博物馆之后, 更多的群众开始踏足博物馆, 也更加愿意去了解博物馆的文化知识。科学开展宣传工作可以有效促进博物馆在群众心中认可程度的提升, 进而让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新时代下博物馆肩负着创新、科普以及传承文化的重要职责, 做好宣传工作能够突出博物馆的教育作用, 让更多的群众直接参与到文化传播中来。

二、博物馆宣传推广工作创新策略

(一) 加强新媒体通讯渠道的建设

在当前新媒体时代发展背景下, 博物馆宣传工作要想实现创新则必须要注重宣传工作与新媒体之间的结合, 博物馆可建立微信公众号, 如笔者所在的亳州市博物馆的微信公众号, 其特点首先是内容丰富, 涵盖时政党建、历史名人、文物文字、民俗节气等等, 简直就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 充分满足不同公众的不同需求, 可谓雅俗共赏、老少皆宜。其次是形式新颖, 在公众号上信息承载形式囊括了文字、图片、声音、动漫、视屏等等, 让公众号的“粉丝”们以自己喜闻乐见的形式, 在“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中, 提升了自身的艺术品味与文化修养。

(二) 深入挖掘提升博物馆吸引力

博物馆宣教工作应充分结合地域情况及博物馆自身情况而定, 并注重对博物馆自身宣传内容的深入挖掘, 通过对宣传内容的挖掘来提升宣传的吸引度。笔者所在的亳州市博物馆在2017年的暑期, 举办了“我在博物馆画文物”活动, 不同年龄段的绘画爱好者走进了亳州市博物馆, 每位绘画者结合自身的理解, 会选择一件最符合自己艺术创作风格的文物作画, 文物在绘画者的笔端下, 融入了绘画者的情感与思索, 在一件件作品中获得了新生, 而绘画者在画文物的整个过程中, 对文物的理解与感悟也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对文物背后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也有了新的体会, 亳州市博物馆在充分依托现有馆藏资源前提下, 通过绘画与文物的深度碰撞, 点燃了广大美术爱好者对博物馆的热情, 同时博物馆还与各类媒体深入合作, 对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广泛的报道与宣传, 调动了各层面的社会公众主动走进博物馆, 宣传博物馆背后的历史与文化的积极性, 提升博物馆吸引力。

(三) 加强拓展博物馆宣教活动的内涵与外延

就博物馆宣教工作的内涵而言, 在充分依托馆藏文物资源的前提下, 向本地的地域文化拓展, 将反映地域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零距离的向社会公众展示, 让更多的人由浅入深的了解我们的先辈留给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中来, 我们的非遗才会更具生机与活力。其次, 就宣教活动的时间而言, 也可在立足满足民众实际需求的角度加以创新。如果博物馆能够选择在广大市民休闲娱乐的晚间开放, 无疑更能进一步贴近市民的实际需要, 而两者结合的例子便是笔者所在的亳州市博物馆举办的“博物馆欢乐奇妙夜”活动, 借助晚上广大市民的休闲时间, 将反映亳州本地地域文化的剪纸、制陶、皮影戏、石碑拓片、糖人制作等活动零距离向广大市民展示, 广大市民也可亲自动手体验自己感兴趣的项目, 在满足广大市民休闲娱乐的同时, 也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市民特别是青少年儿童对地域文化的保护与热爱, 各种文化遗产也得以更好的传承与发扬。

三、结语

总而言之, 博物馆作为传播历史文化知识、加强民众社会教育的重要平台, 深入的了解一线民众的实际需求, 结合博物馆宣教工作的自身规律, 通过对博物馆宣教工作的不断探索与创新, 不仅可以进一步提升博物馆在社会公众心目中影响力, 增加博物馆知名度, 还可以让更多民众主动走进博物馆、了解博物馆, 从而实现全民素质提升, 这对民族文化的自信乃至不久将来民族文化的复兴均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摘要:一座城市的博物馆是承载这座城市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载体, 也是一个城市不可复制的文化名片, 其所收藏并陈列的文物无疑阐释着这座城市的祖先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所创造的光彩夺目的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在倡导文化自信的新时期, 博物馆的日益凸显的重要职能便是将藏品中所包含的人文价值、历史内涵零门槛的传递给社会公众, 让更多的有着不同需求层次社会公众能够主动走进博物馆。本文仅结合笔者实际工作研究, 浅析博物馆宣教工作的创新策略。

关键词:博物馆,宣教工作,意义,创新策略

参考文献

[1] 唐国强.对博物馆宣传教育功能及提升博物馆自身文化水平的探讨[J].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 (09) :136-137.

职德育工作创新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各类新媒体平台凭借其大容量、交互性和实时性强等优势,成为人们尤其是大学生日常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共青团中央推出的“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结合H5等新形式,展现了独特优势,掀起了广大青年团员的学习热潮。本文对“青年大学习”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了其在当前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影响和作用,并提出了如何更好地促进思政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平台;“青年大学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国家、民族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对优秀人才的培养,而新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快构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8年3月5日,共青团中央发布了关于印发《关于在全团实施“青年大学习”行动的方案》的通知,决定在全团实施“青年大学习”行动,旨在组织、引导广大青年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2019年3月16日,《求是》杂志刊发《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一文,文章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1]。因此,高校必须切实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结合当今新媒体的优势,开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新征程,从而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强大的青春能量[2]。

一、当前大学生团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一)爱国热情稳居主流,但仍存在异化趋势

目前,各大主流社交平台数据显示,当下以青年群体为代表的大众爱国热情高涨,以“爱国”“爱党”等为主题的新闻事件、文艺作品都赢得了大量关注。不论是2020年东京奥运会期间微博全网高达15.33亿的互动量,还是电影《长津湖》取得了57亿票房的傲然成绩,都彰显了青年们的爱国热情。同时,诸如电视、电影、短视频等中的大量娱乐性内容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不利影响,也对当今高校的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价值观念总体正向,但仍须良性引导

相关数据显示,当下大多数青年团员都拥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能够做到以社会效益为价值尺度,以民族复兴为伟大目标,积极贡献自身力量,但是面对赴西北等艰苦地区干事创业等号召,部分大学生仍然存在不解与抵触情绪。同时,“佛系青年”“躺平”“内卷”等新名词不断涌现。对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需要在价值观引导上加大力度,促進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养成优良习惯,实现全面发展。

(三)学习效能总体较高,但仍须加以督促

大部分学生从高中步入大学后,目标明确,能迅速适应大学生活,能够以提升自我为主要任务,保持优良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自主地充实自己的学习生活。但是部分学生仍然无法适应大学生活,沉溺于网络游戏,或者未能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出现跟不上课程进度等一系列问题。此外,少量大学生存在“空心病”问题,找不到努力学习和前进的意义和方向,在学习生活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与障碍。

针对上述现象,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线上线下等多样的教育方法,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共青团中央推出的“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其用新方法、新形式、新手段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使大学生团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常态化、深入化。

二、“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文本分析

(一)样本选择

本次研究以“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第一季第一期到第十一季第二十期为研究对象,对每一期的学习内容主题、时长、拍摄地点、主持人、学习参与情况等进行统计,并分析其中体现的趋势以及出现这些趋势的原因。

(二)数据分析

1.内容与时长

从内容来看,“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主要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核心,同时结合社会热点及重大时间节点推出相关网络主题团课,保持每周一期的更新频率。其中,“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分别推出了系列展、特辑等。大部分网上主题团课由主持人前往一些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纪念馆和历史遗址,结合馆内展览品和历史遗迹对相关历史事件、政策进行讲解。

从时长来看,初期“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的时长大多较短,大部分主题团课时长为2—3分钟,少数主题团课时长接近5分钟。在前八季只有一期主题团课时长超过了5分钟,即第二季第一期,时长为6分40秒,主题为“新时代”,其中介绍了中华民族的奋斗历史以及在新时代取得的成就。从这一期开始,关于新时代的方针、政策重要思想的一系列网上主题团课不断推出,包括“四个自信”、“四个意识”和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等内容。从主题团课第九季开始,课程时长增加为10分钟左右,这一改变一直延续到第十一季,目前主题团课时长大部分介于8—11分钟。主题团课时长的改变往往意味内容的增加和阐释的深入。起初“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以较短的时长和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激发了广大青年团员的学习热情,方便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随着“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逐步成为青年团员的学习习惯,其则增加了团课时长,更加注重内容的丰富性和思想深度。

2.主持人情况

每一期“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都会邀请一位与本期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主持人。除了专家学者,更多的主持人是高校青年团员,他们更加贴近青年团员的学习生活。近几年涌现的热点人物如理塘的丁真、B站的up主何同学、央视记者王冰冰等也都出现在“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中,在这些热点人物的知名度和话题感的带动下,主题团课往往更能吸引大学生的注意。

3.学习参与情况

自“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推出以来,整体的参与度逐步提高并渐趋于稳定,单期团课净学习人数超过1000万。这表明大家对主题团课学习的自主性在不断增强,现在各级团组织参与率超过90%,有的地区和高校甚至超过95%,这说明越来越多的青年团员愿意参与团课学习。但也有部分地区以及高校的团组织参与率为50%—60%,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些地区和高校对青年团员思想政治学习的重视和宣传力度还不够。

三、“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的作用与影响

(一)新媒体技术的优越性

1.覆盖面更广

“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依托互联网平台,由各大高校和共青团官方公众号向全社会青年推送优质内容,宣传红色思想。相比传统媒介以及线下传播模式,“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的传播更精确、更广泛,使受众能够迅速接收到推送内容并进行学习。

2.传播速度提高,学习效率增强

从传播速度来看,“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借助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凭借其超时空的特性,能够快速传播信息,同时能够实现更高频次的内容更新,及时推送相关热点内容。互联网平台不仅使青年团员能够更快、更方便地接触学习内容,同时让其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从而让青年团员更好地学理论、强信念。此外,网络平台的强大算法可以实现用户数据的回收与统计,便于学校获取有效的反馈信息。

3.便捷的存储和检索功能

与传统媒体相比,“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的每期内容都能够保存,并可以通过目录高效定位与检索往期内容,不但便于大学生查阅和重温往期内容,而且有利于制作方对往期内容的质量进行评估与反思。

(二)媒介融合的优越性

首先,“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采用新媒体形式,全方位地实现了画面、声音和文字的融合,每期学习内容均采用视频并配以旁白和文字,实现了听觉、视觉的多重浸染,使大学生获得立体化、全景化的学习体验。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互动答题的新型模式促使传受双方获得即时的互动体验,打破了传播中的互动性壁垒。

其次,数据化的传播模式契合了当今网络学习的新风潮。根植于社交平台的“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建立了青年团员学习的新渠道,有利于当代青年形成互联网学习思维。

最后,当代青年团员对社会热点具有较强的敏感性,但是其政治敏感度及网络信息辨别能力相对薄弱。“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精准的受众定位,实现了有效的圈层传播,并且其对热点的追踪和符合年轻人的传播方式有效地避免了大学生对抗式解读的行为。

四、“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的完善建议

(一)建立深度学习的监督与激励机制

“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青年团员的学习效率,但是无法有效解决大学生“浅学习”的困境。同时,学习平台应当完善每期学习内容的拓展阅读,为青年团员的深入学习提供更加丰富且便捷的渠道。此外,学习平台还应建立相关的监督与激励机制,实现线上与线下的互助、融合。一方面,学习平台应及时发布学习提醒及相关预告,而线下则可以借助实地特性,对积极性较低或自控能力较弱的青年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劝导;另一方面,学习平台可以利用技术优势打造多样的激励反馈体系。例如,“百问出真知”“黨史答题对战”等形式都是对激励机制的有效探索,其精准地把握了青年学生高分享性及自我展示的心理特点,通过青年团员内部的比拼与竞争,实现思政教育的良性发展,并兼顾学习的深度性与趣味性,进一步培养用户黏性,从而在青年群体内部形成良性竞争。

(二)加强引流工作与拓宽反馈渠道

目前的学习情况显示,“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在与其他主流媒体平台的交流上较为薄弱,引流工作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例如,其可以尝试与“学习强国”平台、《人民日报》等党媒进行更为密切的交流与宣传,通过其他党媒对“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学习情况的评价或是教育价值的剖析等报道,使当代青年对“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这一学习形式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在多方报道以及部分节目主持人、嘉宾自身流量的带动下,“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的影响力还能进一步提升。因此,“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与主流媒体合作,巩固其自身的主流地位,进一步提升自身影响力,健全引流工作与平台协作机制是必由之路。

目前,各大平台与论坛的评论情况显示,反馈渠道匮乏是“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当下的主要痛点与症结所在。由于“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尚未建立内部特有的反馈渠道,使得受众的反馈与讨论只能转移到豆瓣、微博、知乎等公共平台上。一方面,这不利于收集受众意见与反馈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问题的解决与内容的改进;另一方面,将用户意见转移至不同平台,可能会导致相关学习平台失去对相关舆论的引导权,在一定程度上会对“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的宣传产生不利影响。

针对上述情况,学习平台可以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反馈机制,收集有效建议与意见,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这不仅需要一套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还需要有与之匹配的高效的后台客服团队,在信息反馈与问题处理上具备一流水准。同时,每期节目可以开设评论区,为学生建立更为迅速、有效的交互模式,使其能够在评论区进行意见反馈,并且平台也能够对相关问题进行及时处理。这仅有利于“青年大学习”平台的宣传,还能够为青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提供充足的空间。

五、结语

共青团中央关于印发《关于在全团实施“青年大学习”行动的方案》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各级团委要“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紧密围绕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团、教育青年,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核心业务,在全团部署实施‘青年大学习’行动,突出理论武装和思想引导,通过构建‘导学、讲学、研学、比学、践学、督学’六位一体的学习体系,着力提升学习的制度化和实效性,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引导广大青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切实增强‘四个意识’、树立‘四个自信’,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作为当前青年团员喜闻乐见的新型团课,高校利用好网上主题团课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其重要性不应被忽视[3]。

新时代下,新媒体凭借自身优势成为当今传播的主流趋势。“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作为新兴融媒体课程,借助先进的媒体技术,为培养青年团员“爱国家、学党史”提供了助力。它不仅有利于青年团员提高学习主动性与学习质量,还有利于高校探索思政教育新模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改革,对加强青年团员“四个自信”和“四史”的学习,引导青年团员增强爱党、爱国和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剑文.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奋力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J].新闻前哨,2019(07):4-7.

[2]张金伟,李沛莉,赵延安.新时代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J].大学,2021(35):1-5.

[3]叶婷.基于“学习强国”APP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4):43-45.

职德育工作创新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管理审计活动的开展,在于衡量学校管理模式是否与管理需求相适应,评估学校各项经济活动是否有利于学校发展,各类资源是否科学应用,有助于高校规避管理风险,推动高校审计活动全方位开展,提升高校公共管理水平。管理审计视角下,高校应该明确管理审计重点,建立健全管理审计机制,立足审计对象,采取科学审计方法,加强对高校重要经济活动的管理审计,根据审计结果创新公共管理模式。

关键词:管理审计视角下;高校公共管理;创新路径

管理审计是指对高校管理活动进行监督、检查、解析、评价,促使高校运营管理效率提升的一项活动,这项活动的开展,有利于高校及时发现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判断高校管理模式是否与管理目标一致,有利于高校公共管理质量及效率的提升。

1.管理审计视角下高校公共管理创新的必要性概述

1.1有助于高校规避管理风险

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的过程中,高校运营环境发生变化,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在这一背景下,高校的管理重点不止于教育、科研等活动,还需要参与一些校外投资的经济活动,筹集更多的办学费用,建立新的分校区,扩大招生规模。高校在发展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去修缮校区建筑、设施,建设新的教学场地,财务工作中面临着诸多风险,如若采取传统的公共管理方式,没有完善的经济活动管理机制,将增加高校运营风险。管理审计的出现,弥补了高校在监督机构不够规范、疏于成本核算管理等方面的缺陷,让管理者能够实现对于各项经济活动的科学审查与有效监督,优化运营管理决策,有效规避管理风险,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1]。

1.2有利于促进高校审计活动全方位开展

管理审计的本质,是检查高校是否根据管理需求制定管理模式,是否根据高校发展规划展开经济活动,在经济活动中是否合理利用经济资源,有无践行成本节约策略,经济活动的开展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是否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其目的在于推动学校管理模式的完善,健全学校财务管理机制,更好地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管理审计是一项面对未来的管理审计活动,与传统财务管理中支出收入审计截然不同,它是一项全方位、科技化的审计活动,能够推动高校公共管理的可持续改进。

2.管理审计视角下高校公共管理创新路径分析

2.1明确管理审计重点,建立健全管理审计机制

全面、客观、深度剖析高校公共管理的具体内容,明确管理审计的重点,详细了解高校管理现状,尤其是财务信息,明确经济活动项目及收入、支出情况,做好财务审计与管理审计工作。明确管理审计在高校管理中的意义,建立健全高校管理审计的机制,明确工作准则,确定工作流程,推动高校管理审计的制度化、规范化发展。高校在展开管理审计工作时,应该不断积累经验,学习其他高校在管理审计中的优秀经验,基于自身情况,改进、完善管理审计工作系统,基于审计对象,制定相适应的管理方法与考核体系,制定尽可能公平、公正、客观的评价标准,采取量化指标合理评估,广泛听取审计对象的意见,形成一套切实可行能够有效评估学校公共管理绩效的科学体系[2]。

2.2立足审计对象,采取科学审计方法

高校管理审计工作中,应该明确自身服务对象的角色定位,做好宣传工作,让审计对象知悉管理审计工作的意义,明确管理审计能够帮助其更好地进行管理工作,促进学校公共管理水平的提升,从而积极配合完成管理审计工作。工作过程中,必须基于审计对象的性质、类型,制定合适的审计工作计划,采取科学审计手段与方法。高校管理审计范围广,内容繁多,需制定针对性审计方案,这要求审计工作人员,必须不断学习、引进新型审计方法,拓宽审计渠道,从而根据审计对象的特征,选择最合适的审计方法。同时,应该根据高校管理形势的变化,不断更新审计工作方法,引进现代化审计理念与手段,完善审计制度、审计方法、审计流程等,在管理、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等方面,采取专业化的方法,在审计工作方案设计中,强化其逻辑性,增强其创造性,确保获得更好的工作成效。

2.3加强对高校重要经济活动的管理审计

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应该抓住重要的经济活动,比如说大型仪器买入、合资办学、对外招商引资等,对这些经济活动进行实时跟踪,记录活动开展的具体流程与资金流向,做好审计工作。高校管理者应该正确认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让学校各个部门建立起正确的内部审计观念,积极配合审计部门的工作,确保审计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从而获取公平、准确、权威的审计结果。管理审计工作需要学校各个部门的配合,但是在审计工作过程中,审计部门不应过多干涉其他部门的管理工作,以科學合理的形式,参与到高校公共管理及风险管理中,完善学校风险防控机制,做好风险识别、评估、跟踪、控制工作,让学校能够有效规避运营风险。学校在风险管理活动实施过程中,审计人员应该对于相关活动进行跟踪审查,合理评价风险管理实施成功,适当提出建议,促进学校风险管理机制的完善[3]。

3.结语

高校管理审计对象主要包括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各项经济活动结果、各项资源利用情况、学校经营经费使用情况、办学费用筹集渠道及成果等,这些工作能够发现高校在公共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科学合理解决办法,创新高校公共管理路径,提升高校公共管理水平,推动高校长效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慧琴.浅谈公共管理视角下高校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J].辽宁经济,2020(09):72-73.

[2]麦均洪,黄海祺.新公共管理理论视角下的日本私立大学社会服务的特征及借鉴[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38(05):94-99.

[3]王敏,谭刚.新公共管理理论视角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研究——以某农业高校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9,58(10):179-183.

职德育工作创新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VR技术的沉浸、交互、想象特征能够创新档案利用服务方式。论文采用文献调研和SWOT分析法,深入分析VR技术创新档案利用服务的优势、劣势、机会和风险。在此基础上,从档案服务宏观战略与机遇层面、VR技术突破和档案资源融合层面、VR档案服务平台构建和伦理维护层面提出解决策略,认为应该从构建VR档案创新服务体系、突破VR软硬件技术瓶颈、制定VR+档案服务相关标准、维护VR服务伦理和档案资源真实性等方面推动档案利用服务创新发展。

[关键词]VR技术档案利用档案服务SWOT分析

[分类号]G273.5

Research on SWOT Analysis and Strategies of VR Technology Innovating Archives Utilization and Service

Li Caifu,Jin Wenjun

(Management School of An Hui University,Hefei,Anhui,230601)

虚拟现实技术(以下简称“VR技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目前已成为数字博物馆、科学馆和大型活动开闭幕式彩排仿真等应用系统的核心技术[1]。利用VR技术实现各种文献、手稿、影音视频等的数字可视化,是创新档案利用服务方式的体现。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文献调查法对VR技术创新档案利用服务进行SWOT分析,并提出创新档案利用服务的对策。

1 VR技术及其在档案利用服务中的应用

1.1 VR技术及其特点

VR技术是指借助计算机系统、传感器技术、信息资源生成一个三维环境,再现或者创造出一种虚拟的人机交互状态,给用户营造一种“沉浸”和“在场”的体验[2]。融合了硬件设备、软件技术和信息资源为一体的VR技术具有“3I”特征:沉浸(Immersion),通过沉浸来模拟三维环境,创造临场感;交互(Interaction),利用交互实现用户感知并进行反馈;想象(Imagination),通过想象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可视化。

1.2 VR技术在档案利用服务中的应用

(1)以用户为中心,注重用户的体验感

VR档案展示平台能体现出“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VR技术与档案服务的融合主要是通过档案社交媒体窗口实现的,从设计理念到内容呈现均以用户为切入角度。在VR档案展示平台构建初期,最基础的是考量能否满足公众档案信息需求;在三维环境构建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考虑用户的沉浸程度和体验感;在展示平台维护改善之际,需要评估VR档案展示平台与用户的交互程度。可以看出,VR档案展示平台从初建到后期维护都离不开对“用户体验”的考量。

(2)融入情景,实现用户的临场感

VR档案展示平台能够模拟情景进行交互利用,实现用户的临场感。VR技术平台能够打破传统社交媒体“原画复原”的服务传播模式,进而轉变为“沉浸+参与”的服务方式[3]。用户在VR档案展示平台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情景、融入情景、控制情景,将自己沉浸在依托档案文化资源或档案空间构建的虚拟环境中,漫游于档案虚拟环境之中,品味档案文化资源。

(3)挖掘资源,展现档案资源多元价值

VR技术能将文本、音视频等原始档案资源可视化,挖掘档案资源的文化休闲价值。在服务内容方面,VR技术能够实现从资源的浅层描述到深度呈现的转变,使利用者获得沉浸体验。VR技术的“想象”特征能够依托档案资源,构建出真实客观、有趣又富有个性的三维空间,通过整合专题档案资源,还原历史画面,呈现档案资源多元价值。

(4)保护档案原件,提升全民档案意识

虚拟现实是继计算机、网络和移动之后的第四大主流平台,与其它三者一样,虚拟现实也具有一种内在的黏性,能够持续提供新鲜感和依赖感,在合理的休闲娱乐中提升全民档案意识[4]。同时,虚拟现实档案服务平台只是在平台构建初期需要利用档案原件,相比传统档案利用服务方式能更好地维护档案的实体安全。除此之外,VR档案展示平台能够最大程度实现信息技术部门、档案部门、媒体传播等部门的融合,实现跨界融合的档案利用服务方式。

2 VR技术创新档案利用服务的SWOT分析

VR技术对档案利用服务理念、方式和内容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利用SWOT分析法,厘清VR技术在创新档案利用服务中的优势和劣势,并据此提出改善策略,是数字信息技术发展和公众档案信息诉求剧增的客观要求。

2.1优势(Strengths)分析

(1)丰富多元的档案馆藏资源

硬件设备只是虚拟现实的载体,而内容资源才是虚拟现实的灵魂,我国多元化的档案资源为VR档案展示平台的构建提供了丰富优质的素材。通过挖掘已公布开放的各类档案资源,能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真实地反映国家发展风貌。文书档案能够再现国家政治发展沿革,提升社会公众的民族发展自信;历史档案能够反映民族优秀文化,提升社会公众的民族文化自信;科技档案能够凸显经济发展进程,增强社会经济发展自信;重大历史事件相关档案能够还原历史发展实况,解决国际争端,维护国家权益;民生档案关乎民众衣食住行,是社会公众权益的保障,也是构建社会公众生活记忆的关键。VR是一种沉浸式媒介体验,其复制的世界通常来自于现实世界或者想象空间[5],档案是国家、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原始记录,马克思主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论决定了档案资源是构建虚拟三维文化空间的基础。

(2)VR技术自身的优势

VR档案展示平台能够将传统的入馆利用和在线利用服务转化为在场服务,利用全场景式的虚拟空间将档案服务、档案利用甚至利用服务反馈融为一体,打破档案利用服务的时空界限。在用户参与方面,用户可以自主选择时间和平台进入虚拟空间,用户在与虚拟空间交互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用户参与档案利用和服务评估反馈工作。在档案资源价值呈现方面,VR档案展示服务平台能更好地挖掘档案的文化价值,将文本、音频、视频等传统载体的档案资源转化为更具交互性的立体文化资源场景,使档案服务更加亲民化。VR技术所具有的空间逼真性、场景现场感、操作的交互感都能够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在档案利用服务过程中容易引起用户共鸣。

(3)现有研究和实践基础优势

当前,面向用户的数字资源整合服务已从关注资源整合的技术转变为关注用户的需求、行为习惯、认知和体验,以用户为中心的“参与体验式”服务是时代发展趋势。图书馆、博物馆、新闻出版等文化机构已开始探讨VR技术在阅读推广[6]、虚拟场景展览[7]、增强文化传播力[8]等方面的应用,档案界也有学者开始关注VR技术创新档案服务的优势亮点[9]。在实践方面,不少档案馆网站中已嵌入虚拟游览专题平台,国际档案日当天也采取多种方式开展VR体验活动,将档案服务和文化休閑融为一体,利用档案资源构建档案社会记忆。

2.2劣势(Weaknesses)分析

(1)档案资源与VR技术融合难度大

利用VR技术实现档案资源及其场景的仿真可视化,需要不同来源、不同类型、不同载体形式的档案资源的融合共享。从档案分布情况来看,我国档案资源分布在国家综合档案馆、专业档案馆、各部门档案室以及档案寄存中心,由于档案资源本身的保密性和真实性维护需求,档案信息资源联网共建共享成本高、难度大、风险大;就载体而言,档案馆保存着不同载体的档案资源,要将这些纸质档案、照片档案、影音视频档案进行关联融合,展现在三维虚拟空间中,需要多方联合、资源评估以及标准指引才能实现;从机构之间的互联合作来看,VR档案展示平台需要档案部门、计算机信息技术部门、媒体宣传部门、资源安全风险评估专家等进行合作,才能构建集强临场、共交互、合想象为一体的档案创新利用服务平台。VR档案服务平台对档案资源的共建共享和跨界协同合作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2)VR技术硬件存在问题

国内外信息产业巨头在2016年纷纷布局VR产业,但随后由于VR技术和硬件存在缺陷使得VR产业发展一度低迷。由于虚拟现实空间要具有良好的沉浸感和交互感,所有的信息都要通过视频画面来呈现,因此对芯片数据运算能力、数据传输速度、屏幕刷新技术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在硬件设备方面,也存在VR头盔佩戴舒适度不佳、信息追踪交互设备精确度不高、显示与感官不同步产生眩晕感、设备安装程序繁琐等问题[10]。尽管VR体验平台能够在短时间内带来极强的临场体验感,但显示和追踪技术发展滞缓、硬件设备不够便捷人性化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VR技术与档案资源的融合发展。

2.3机会(Opportunities)分析

(1)VR技术发展政策机遇

Facebook在2014年收购Oculus公司之后,全球企业开始聚焦VR产业,2016年是VR技术发展爆发期,国内多家企业投资VR产业,为VR技术发展注入了人才、资金、资源和用户[11]。与此同时,虚拟现实技术受到了政府的重视,与VR相关的政策和规划相继出台,《“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智能硬件产业创新发展专项行动(2016—2018)》等明确提出要鼓励和支持VR产业的发展。多地政府相继启动规划和建设虚拟产业基地,形成了地方VR产业园、VR小镇、VR孵化器并存的格局。国家发改委虚拟现实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教育部虚拟现实应用研究中心也都为VR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保障[12]。

(2)移动智能传媒发展机遇

5G、移动交互、云存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是VR档案服务平台构建的技术突破口。Web2.0技术打开了数据互通互联、异地共建共享之门,5G技术再度提升了信息交流共享的效率,基本可以解决VR“延迟显示”这一技术障碍。在独立的一体化VR设备产生之前,移动交互的便捷性为VR档案服务平台创建指明了方向,VR档案服务APP和移动终端的结合与移动智能传媒发展潮流相契合。云存储技术能够实现三维空间信息资源的关联和共享,打破VR档案信息孤岛,实现多地实时共同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能够使用户与虚拟环境的交互更加友好化、精准化、逼真化,真正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档案利用服务。

(3)档案创新服务发展机遇

创新档案利用服务方式是实现“便于社会各方面利用”档案工作原则的要求。《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强调要把创新作为档案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以开放、共享理念,积极构建百姓走进档案、档案走进社会新格局。利用新技术创新档案利用服务,一方面能够推动档案利用服务发展,另一方面也能为新技术的发展应用找到落脚点。VR技术在档案服务内容、方式、理念等方面都与国家档案事业创新发展要求有相通之处,其沉浸性、交互性、想象性能最大程度挖掘和展现档案资源价值,在利用服务中能始终以用户需求和体验为中心。新兴技术无论如何发展都是为满足社会需求服务的,同样,社会实践需求也能推动新兴技术的发展。

2.4威胁(Threat)分析

(1)缺乏相关标准规范

VR产业链条包括软硬件开发、应用内容生产、产品流通传播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相关的VR技术实施管理标准。虽然2016年我国已成立官方VR组织“中国虚拟现实产业联盟”,但目前尚无专门规范VR技术发展的标准和法规。虚拟现实产业标准规范的严重缺失,导致VR产业链发展不健全,市场上各种VR产品参差不齐,用户体验效果不佳,硬件制作五花八门,且同质化、低劣化、随意化严重,增加了VR服务平台研发的难度和不确定性[13]。除此之外,VR技术的盈利模式尚不清晰,内容发布渠道分散混乱,产品技术和内容制作水准不一,增加了VR产业监管体系构建的难度[14]。

(2)档案信息安全保障问题

VR档案利用服务平台与档案网站、微信、微博等档案类社交媒体一样,在档案信息利用传播过程中也存在着安全隐患。由于VR三维空间是在纸质档案、实物档案视频化基础上模拟构建的,在档案文本转化及用户情景交互体验过程中涉及档案信息输入、传播、输出、获取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会产生一定的信息转播误差,影响档案的真实性。5G技术、8K屏幕技术、云计算背景下的移动VR档案利用服务平台是大势所趋,虽然VR展示平台中的档案信息都是已公开的档案信息资源,但是仍然存在知识产权问题,以及相关的技术维护要求。有关档案库房设备、档案保护技术、档案珍品的虚拟现实展览也可能存在被不法分子曲解篡改、大肆传播、歪曲档案事实等现象,如不防患于未然,将会影响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降低社会公众对档案资源的信任度。

(3)档案服务伦理和隐私问题VR档案技术服务平台由于其“3I”特征,也存在威胁用户视听健康、泄露用户情感隐私及造成与现实生活的冲突等问题。当用户沉浸在三维空间之际,虚拟现实会造成用户的行为过程公开透明化,使人的行为成为数据分析的对象,如果不对相关数据捕获和分析操作过程加以管控,将会泄露用户的情感隐私,违背档案利用服务伦理。同时,长期沉浸于虚拟现实情境中,会造成虚拟沉迷现象,扰乱用户感官和意识控制能力,影响用户的主观意识和自我认知[15]。

3 VR技术创新档案利用服务的对策

3.1档案服务宏观战略与机遇层面的对策

(1)加强顶层设计,制定规范标准

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将应用VR技术创新档案利用服务列入档案创新服务体系中,从资金投入、人才培养、技术攻关、安全维护、风险评估等多方面统筹安排,为各级各类档案馆创新档案服务指明方向。要规范VR产业链,制定VR技术研发、平台构建、信息融合、传播应用等方面的法律规范,打造优质VR档案利用服务生态。例如,可以出台《虚拟现实应用技术标准》《虚拟现实硬件设备标准》《虚拟现实信息安全保障标准》等推荐性标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加以调整,据此制定虚拟现实档案信息服务法律法規,打破传统档案服务瓶颈,探索“VR+档案”服务模式,最终实现档案信息服务的“普惠性”。

(2)加大资金投入,助推服务创新

要实现VR档案利用服务平台良好的“沉浸性”“交互性”“想象性”,需要顶级图像处理技术和芯片技术,而技术突破和资源融合均需大量的资金。单靠档案馆的资金投入远远不够,政府要设立“档案智能服务平台构建专项资金”,为构建VR档案利用服务平台提供资金保障。也可以通过减免税收或关联VR信息服务平台来吸纳相关企业资金的加盟,引导产业投资方向档案虚拟现实项目倾斜。通过专项资金的专门使用,构建与档案网站、微信、微博互联共通的VR档案利用服务平台,助推档案服务创新发展,满足社会公众的档案文化需求。

(3)试点先行,逐步拓展服务范围

可以在发达地区馆藏丰富的综合性档案馆试行,构建PC端VR档案展览服务平台、移动终端VR档案服务APP、实体档案馆VR专题情景体验三种档案服务模式,并将这三种档案服务平台互相关联,在满足档案利用查询需求的同时也能实现档案文化休闲功能。逐步拓展服务范围主要包括:第一,拓展试点范围。通过试点实践,发现VR档案服务平台的不足,并对能否在更大范围内推广进行评估。第二,拓展档案服务范围。要逐渐实现档案馆展馆虚拟参观、档案专题资源场景仿真交互、档案利用服务功能全面模拟的不断进阶,在保护档案原始记录本质属性的前提下挖掘已开放公布的档案信息资源价值。通过小范围试点,稳步推进VR档案创新利用服务平台的构建。

3.2 VR技术突破和档案资源融合层面的对策

(1)实现技术融合,打造新型移动智能服务平台

VR档案利用服务平台要实现“3I”体验感,离不开5G技术、云存储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移动交互技术的融合,如此才能打造集佩戴舒适、追踪精确、无线操作、安全方便于一体的新型移动VR服务平台,实现用户档案利用服务体验最优化。在技术融合层面,可以通过产学研联合,逐步解决延迟显示、头显过重、移动操作不便等问题,打破软硬件技术瓶颈。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和移动平台的延伸是推动虚拟现实应用的重要手段[16]。因此,要在产学研联合的基础上组建专业VR档案服务平台研发团队,基于档案创新服务实践,并结合移动终端的优势,研制开发适用于档案利用服务的智慧型移动VR平台。

(2)以项目为契机,挖掘展示档案资源价值

VR技术与档案资源融合将会产生极强的沉浸交互感,需要慎重考虑硬件技术和软文化的融合和呈现方式。档案资源“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是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基础,但是在巨量档案数字资源面前,盲目的可视化是不可取的。鉴于此,要审慎地进行开发融合,可以先以“项目制”为依托,利用重大节日、重要历史事件、历史名人等专题档案构建虚拟现实专题展览平台,并将不同的虚拟现实展示项目进行关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可以可视化开发的专题档案资源,构建VR档案利用服务项目素材库,利用VR技术挖掘展示专题档案资源价值。以项目为契机,对已开放公布的档案资源进行可视化展示,是对我国海量数字档案资源进行休闲利用的突破口。

(3)与图情博部门合作,实现数字资源关联性建设

档案资源的原始记录性使其在民族文化自信展示方面处于主体地位,VR档案利用服务平台要以档案资源为基础。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同属于公共文化机构,在民族文化自信提升方面有相同的使命。还原历史发展原貌、构建用户与历史情景的交互空间、延伸用户对历史文化的想象,这些功能的实现都需要对图书馆的图书、博物馆的文物精粹进行资源共建,才能使三维空间更加逼真化,实现更好的交互体验。此外,将VR档案利用服务平台与图情博部门VR空间进行关联,会形成更强大的虚拟休闲文化服务域,进而满足用户“集约化”“个性化”“高效化”的信息需求。

3.3 VR档案服务平台构建和伦理维护層面的对策

(1)构建VR档案服务平台体系

VR档案利用服务平台的构建包括平台构建主体、平台构建客体、平台构建过程三个方面。首先,要以法律法规形式明确档案馆为VR档案利用服务平台的构建主体,并提出相关文博部门要进行协助构建;其次,构建客体是数字化的档案资源,要评估并明确哪些资源可以可视化,哪些资源不适合可视化共享服务,除了档案资源之外,平台构建客体也包括档案馆库设备、档案修裱以及部分档案管理环节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可视化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在休闲利用中提升社会公众的档案意识。最后,要规范平台构建过程,制定相关技术融合、资源开发可视化的标准,从多渠道融资,为VR档案服务平台构建提供资金保障。

(2)关注用户体验反馈,鼓励用户参与其中

VR档案服务平台最大的优势是“临场感”,身临其境的感觉要求更要关注用户的体验。在平台构建初期,要充分考量不同群体的需求,使VR设备的设计和三维场景再现更加人性化,避免出现眩晕状况;在用户体验结束之后,可采用线上和线下问卷调查法来收集用户体验反馈,依据用户体验反馈改进VR档案服务平台功能。此外,我国目前开展的城市和乡村记忆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为公众参与档案保护和开发提供了契机,与之相关的VR情境空间的构建和维护,一方面能吸引公众关注甚至投身城乡记忆工作,另一方面也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3)保障用户隐私和档案资源真实性

保障用户隐私是“以用户为中心”服务理念的体现,维护档案资源的真实性是新技术背景下档案创新服务的重要原则。VR档案服务平台由于交互性强,故而更容易捕捉关于用户心理和行为的数据,要通过立法来营造良好的服务生态,保护用户的隐私。具体而言,就是要制定和完善保护用户数据安全的法律法规,针对数据安全采取相关措施,建立信息安全保障系统、建立相关法律法规等保护用户数据安全[17]。同时,也要制定档案资源挖掘开发标准,通过申请专利和版权保护、完善VR知识产权保护法等方式,实现在维护档案资源真实性基础上将VR平台与档案信息资源有效融合的目标。

VR技术创新档案利用服务的机会和优势明显,但是也存在风险和不足。其突破时空界限的特性使档案利用服务更加便捷化、人性化、集约化,是时代发展的诉求,也是以人为本档案服务理念的要求。只有把握机会和优势,规避风险和不足,才能在新技术浪潮中抓住机遇,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发展。因此,档案业界和学界应该顺势而为,在理论研究和服务实践中进一步探索构建VR档案创新服务体系、突破VR软硬件技术瓶颈、制定VR+档案服务相关标准、维护VR服务伦理和档案资源真实性等问题的解决策略。

参考文献

[1]工信部《VR产业白皮书》全文官方解读虚拟现实_网易科技[EB/OL].[2018-11-15].http://tech.163.com/16/0419/17/BL1H4LHM00094P0U.html.

[2][4]王莉,杨明辉.虚拟现实时代:智能革命如何改变商业和生活[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3][5]杨慧,雷建军.作为媒介的VR研究综述[J].新闻大学,2017(6):27-35+151.

[6]谭博.图书馆开展“VR+阅读推广”的基本途径与实施策略[J].图书与情报,2017(4):13-17.

[7]吕屏,杨鹏飞,李旭.基于VR技术的虚拟博物馆交互设计[J].包装工程,2017(24):137-141.

[8][14]石蓉蓉.论VR技术在传统出版业中的应用——价值、困境与路径[J].编辑之友,2017(6):10-14.

[9][16]黄霄羽,展晓鸣.国外档案服务创新的亮点——应用VR(虚拟现实)技术[J].北京档案,2018(3):40-43.

[10]董璐茜.VR与AR技术的发展与前景[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26):34-35.

[11]王扬.VR+:出版融合发展的新方向[J].出版参考,2017(3):8-11.

[12]企业家信息编辑部.虚拟现实行业的未来猜想[J].企业家信息,2018(2):14-23.

[13][17]王楠,廖祥忠.现实环境驱动下VR产业的发展趋势[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115-121.

[15]段伟文.虚拟现实技术的社会伦理问题与应对[J].科技中国,2018(7):98-104.

职德育工作创新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 面对信息技术和业务流程重组的挑战,AICPA(荚国会计师协会)主席罗伯特·梅得尼克指出:“如果会计行业不按照IT技术重新塑造自己,它将有可能被另一个行业——对提供信息、分析、签约、服务有着更加创新视角的行业所取代。”因此,深入分析传统会计业务流程的缺陷,利用信息技术和业务流程重组思想,对传统会计业务流程进行重组,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及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业务流程重组(BPR) 会计业务流程重组 事件驱动

上一篇:经济区农业循环经济论文范文下一篇:历史教学与人文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