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服务发展趋势范文

2023-09-21

节能服务发展趋势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公共财政 审计 财政审计

财政审计是国家审计的永恒主题,这是由国家审计的性质所决定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和公共财政框架体系的建立,财政审计工作必须及时适应改革发展的实际,积极面对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带来的深刻变化,不断调整财政审计的目标、范围和内容,在审计监督中积极推进公共财政制度改革的深化和完善,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健康发展。

一、公共财政的内涵及基本框架

(一)公共财政的内涵

公共财政是建立在“公共产品”理论和“市场失灵”理论基础上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模式。综观世界上实行市场经济国家的财政运行机制,尽管形式各异,侧重点不同,但其基本模式是相似的,即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内涵来界定财政职能范围,并以此构建政府的财政收支体系。这种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政府收支活动模式,在理论上亦 - 1 -

被称之为“公共财政”。公共财政,就是为市场经济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也是转变财政职能的内在需要,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财政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取向。

(二)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

在市场经济国家,公共财政具有自己的特点。从我国实际出发,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财政基本框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和要求:

1.公共财政职能框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要退出微观经济的经营管理领域,弱化其市场性的生产建设和经营职能,强化其在社会资源配置、收入分配调节和宏观经济调控等方面的职能,充分体现国家财政的社会性和公共性。

2.公共财政管理框架。包括建立健全以各项税收收入为主,以必要的政府规费为辅并灵活运用政府融资手段,规范透明的国家财政收入体系框架;建立健全以公共支出需要为重点,规范化的政府部门预算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等公共财政支出管理框架;建立健全财政资金申请、审核、拨付、执行、绩效评估相结合的财政预算立法程序管理以及审计监督框架。

3.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即分税制财政体制框架。分税制财政体制框架是与公共财政运行机制模式相适应的也是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国家所采用的。

4.公共财政政策框架。公共财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功能作用为出发点,综合运用预算、税收、国债、财政补贴、转移支付等多种政策工具,适时适度地对经济和社会分配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特别是1998年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构建公共财政的基本

框架和目标,对我国的财政体制改革目标作出了明确定位,促进了我国公共财政运行基本框架的建立。

二、公共财政框架体系的建立对财政审计工作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围绕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框架,进行了一系列的财政改革,这些改革措施对财政审计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一)审计监督的重点随之调整。财政改革的全面推行,推动了原有财政资金管理分配模式的变革,预算的刚性进一步增强,财政资金的分配管理权限更加集中、统一,财政部门参与对财政资金调控、分配、使用的力度加大。另一方面,预算执行单位的财政资金管理使用行为将随着财政各项改革的深入逐步得以规范,违纪违规问题将得到一定程度遏制,因此以查错纠弊为主动的财政审计要及时调整工作重点,进一步加大审计监督力度。

(二)审计监督方式、方法随之变化。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化,密切了征收机关与国库组织收入与解缴入库的关系,密切了财政资金拨付与国库划拨资金的关系,也密切了上下级征收机关的关系。为了减少审计的环节,提高工作效率,扩大审计成果,财政审计的监督方式、方法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如随着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建立,预算外管理的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预算单位的银行开户被逐步取消,过多的银行账户已不复存在,过去的从预算单位银行账户入手的审计方法受到了挑战,在新的管理模式下,审计的方法则应更多的采用核对法去核查各个账户之间的清算过程。

(三)审计监督的手段随之革新。随着“金财”、“金税”等信息化工程的实施,财政审计的对象发生了变化,电子账簿、网上交易、无纸化办公的出现,传统的审计手段已不能适应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面对这种局面,财政审计必须抓住机遇,改变手工审计这种传统的单一的审计方式,积极引入计算机审计手段,不断扩大应用面和应用深度,利用可靠的财政审计软件,及时、科学、全面地采集和分析财政财务电子数据,并通过计

算机网络进行联网审计,突出审计重点,提高审计效率,提升财政审计工作质量和效果。

(四)审计监督目标、环境随之变更。财政改革的目的是建立并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公共财政的目标是在合理的财政资金和资源消耗条件下,取得社会效益的最优化和最大化。为此,财政审计要从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性审计为主,向真实、合法性审计与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审计并重转变。同时审计工作要求更加规范,审计准则要更国际化,审计结果将更加公开透明。

三、公共财政框架体系下完善财政审计的对策

(一)适应政府职能转变,调整财政审计目标

财政审计目标应顺应审计体制改革的要求,联系公共财政逐步建立的客观情况,进行有效的重新定位。今后财政审计的目标,不仅要着眼于查出预算收支中的违法违纪问题,更要着眼于执行国家公共财政政策的情况;不仅要检查预算资金分配合规性,更要关注财政分配是否体现了公平与效率的原则;不仅要严打会计造假和各种偷漏税行为,更要突出党政领导、社会公众关心的财经活动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的审计。

(二)着力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拓展财政审计工作的深度和广度 财政审计大格局下,要扩大审计覆盖面、找准着力点,对财政资金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监督,达到“维护财政安全、防范财政风险、促进财政改革、规范财政管理、揭露突出问题、提出改进建议”的财政审计目标。

一是扩大审计覆盖面。将财政审计外延至全部政府性资金和政府管理的公共资金,特别是要通过扩大审计范围解决审计真空带问题。树立民生理念,高度关注群众利益,加强对民生资金的审计。

二进一步突出财政审计工作重点。要结合财政制度改革,深化预算执行审计;要积极开展审计调查研究,将政府和人大关心的热点问题、社会

关注的焦点问题、财政支出管理中存在的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突出问题作为审计调查的重要内容,为国家的宏观调控服务;要跟踪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提示和反映影响宏观调控政策目标的矛盾和问题,推动提升财政政策及其他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效果;在全面掌握财政收支状况的基础上,密切关注国家财政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潜在风险,及时提出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的建议,切实维护国家财政安全。

三是积极开展财政支出绩效审计。审计机关应将审计重点转移到揭露财政管理体制不完善、内控制度不健全、执行政策不到位、决策失误、损失浪费等问上来,实现从微观审计到宏观审计转变,从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规性审计到绩效审计的转变。要改进以查错纠弊为主的审计模式,不仅关注财政资金使用得“对不对 ”,更要关注使用得“好不好 ”,在监督财政资金分配、拨付环节的同时,重点检查项目资金的使用效果,对资金投向的正确性、使用的效益性和管理的规范性进行综合评价。

(三)强化信息化手段在财政审计中的应用

审计信息化是审计工作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技术支撑,必须进一步加大审计信息化建设力度。一要继续强力推进计算机审计,制定财政审计中应用计算机审计的具体准则、指南、操作规程或技术标准,要重点抓好AO的运用,关键要在扩大应用范围、提高应用层次和深度上下功夫。二要加快金审工程建设,将审计机关的计算机网络与财政、海关、税务、国库等机关的计算机网络联网,应统一规划,建设网络远程审计硬件和软件系统,避免审计系统内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三要进一步建立完善财政审计资料库,不断扩充数据和内容,在此基础上,尽快构建省、市、县财政审计资料信息传递和交互渠道或平台,形成审计成果共享机制。

(四)转换成果,加强财政审计的实效

一是提高审计报告质量。加强财政审计综合评价分析。审计报告是审计机关工作成果的主要体现,不断提升审计结果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质量

能够提高审计效益,扩大审计影响力。提交的“两个报告”要注重真实性、宏观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加强综合评价分析,以充分发挥财政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二是加强财政审计结果的落实。要坚持揭露和查处问题与促进整改、完善制度、深化改革并重,逐步建立健全整改报告制度、督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切实提高审计监督效能。

三是进一步推进审计结果公告制度。进一步完善以审计工作报告为主体,单项审计结果公告做配套的审计报告体系,及时逐一向社会公告每个审计项目的具体情况,通过“阳光审计”推动“阳光财政”。

参考文献:

[1] 高培勇,构建中的中国公共财政框架,2001年

[2] 陈秋华,财政制度规范与预算执行审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1月

[3]江苏省审计厅财金处课题组,预算执行审计面临的新形势和对策研究,2010年4月第一版

[4]刘家义,总结经验、乘势而上推动财政审计工作深化发展,2010年7月

[5]宋皓军,公共财政框架下的财政审计问题研究,2007年6月

[6]潘秋玲,刍议公共财政框架下的财政审计监督,2010年4月

节能服务发展趋势范文第2篇

软件外包就是企业为了专注核心竞争力业务和降低软件项目成本,将软件项目中的全部或部分工作发包给提供外包服务的企业完成的软件需求活动。外包是软件全球化环境下,软件生产在全球进行资源有效配置的必然产物。

软件外包行业发展现状:

目前,全球已经形成若干软件外包区,以美国等为代表的国家,正在把外包服务转移到亚太等低成本发展中国家进行。软件外包已经从国内企业间的外包,发展为跨国的外包。近年来,中国的软件外包发展迅速,政府打出了软件服务外包政策组合拳。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商务部等部委在推动软件服务外包出口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建立相关园区和出口基地,集中资源打造中国的外包品牌。

尽管2012年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但国内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依然实现全年业务收入超过9086.3亿元,同比增长了36.8%,快于整个软件产业10%。从事软件服务外包企业数量达到了8200家,同比增长19.7%,从业人员达到了105万人,同比增长23.5%。内需市场持续扩大和国际市场的有效拓展成为产业快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工业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不断推进,都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2013年以来,中国软件外包企业掀起私有化高潮,包括柯莱特、文思海辉、软通动力、亚信创联和宇信易诚,都卷入私有化浪潮。

软件外包行业前景趋势分析:

中国的软件外包企业未来可能更多地依赖国内的市场,包括业务市场与资本市场。预测,未来两三年,中国的软件外包厂商来自国内市场的业务占比将会达到60%~70%;而未来5年,可能达到80%。

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软件服务外包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共八章。首先介绍了软件外包的概念、分类及流程等,然后分析了服务外包行业的大背景及国际国内软件外包行业的发展状况。随后,报告对软件外包行业做了区域发展分析、政策环境分析,重点企业的运营状况分析,最后分析了软件外包行业的投资及未来前景。

节能服务发展趋势范文第3篇

摘 要:跨境旅游是促进不同人文交流的重要载体,是不同种族加深理解和友谊的有效方式,也是贸易伙伴经贸合作的重要增长点。入境旅游在我国旅游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我国对外旅游出口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入境旅游的发展状况上从规模和结构入手,分别研究国际旅游收入发展趋势、主要的客源国家和地区。通过建立回归方程研究影响国际旅游收入的主要因素,对其进行实证分析。最后由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国际旅游 竞争力 回归分析 建议

1 入境旅游发展状况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7年旅游业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上升,在全球排名升至第15位。从具体指标来看,中国的文化资源(第1位)和自然资源(第5位)排名领先。报告称,目前,旅游业为全球国内生产总值贡献的份额超过10%,同时全球每10个工作机会中就有1个来自旅游业。但我国的旅游服务贸易起步较晚,随着推动国际旅游业务政策的实施,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迅速。我国对外旅游服务一直是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中规模最大的项目,2009年之前我国对外旅游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顺差状态,这对于我国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就业、平衡服务贸易逆差起到了重要作用。2009年我国旅游服务出口39.7亿美元,进口43.7亿美元,首次出现了逆差现象,而且近几年其逆差额有增大趋势,可见我国旅游服务贸易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由统计年鉴数据(本文数据都来源于统计年鉴)可以看出我国旅游收入总额从1994年至2014总体平稳增长。受经济形势影响,在2003年和2008年有微小波动;1994年国际旅游收入72.23亿美元,2014年国际旅游收入569.13亿美元,其增长了7.88倍;20年间国际旅游边际增长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由年鉴数据整理还得到:广东省国际旅游收入直位于全国第一,而且其国际旅游收入远高于其他省份;排名靠前的大多是東部沿海省份,比如上海、福建、江苏等城市20年间一直稳居靠前,云南和陕西的国际旅游收入高于其他中西部地区;同理,由统计年鉴数据整理可以得到,甘肃、贵州等西部省份国际旅游收入和沿海各省份国际旅游收入有很大的差距;同时也表明我国各省份国际旅游收入差距很大,而且名次波动范围基本保持稳定状态。

笔者通过统计年鉴数据整理进一步得到:从1997年至2015年间入境旅游人次基本处于增长趋势,1995年~2000年有较快增长,2005年后入境旅游人次边际增长降低;同时可以看出,港澳回归祖国以后入境旅游所占比增长了约50%,2000年后保持稳定状态;在入境旅游来源中港澳同胞占据了很大比重,而外国人和台湾同胞占得比重较小;还有就是,中国入世以来,外国游客人次和所占比重都有小幅度增加。

上文分析了入境游客来源,接下来主要分析在外国人中,其他各国和地区入境来源情况。由统计年鉴数据整理可以得到在全球各国和地区中,韩国来我国入境旅游比重达到21%,日本、美国分别占为12%和10%紧随其后;在各州比较中,亚洲、欧洲、北美洲对应占64%、19%和11%。

2 影响国际旅游收入因素的实证分析

2.1 模型建立

随着经济地发展,我国GDP的增长,其内生发展需求是否刺激国际旅游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放程度不断提高,来华入境人次不断增长,相伴增加的旅行社数和星级饭店是否和国际旅游收入有关系?本文以此选取国际旅游收入作为因变量Y、GDP、旅行社数量、民航收入、商品销售、游览娱乐、住宿餐饮和星级饭店分别为自变量。其相关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7年~2014年),探索将模型设定为线性回归模型形式。

由于所用数据为时间序列数据,需要检验其平稳性,并用EG两步法考察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根据协整关系的检验方法,首先回答国际旅游收入、GDP、旅行社数量、民航收入、商品销售、游览娱乐、住宿餐饮和星级饭店是否为平稳序列,及考察其单整阶数。

从检验结果看,在1%、5%、10%三个显著水平下,单位根检验的Mackkinnon临界值分别为-0.38868、-3.0522、-2.6666,t检验统计量值-0.9287大于相应临界值,从而不能拒绝H0,表明国际旅游收入序列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序列。

为了得到国际旅游收入序列的单证阶数,检验中首先做一阶单整。同样用eviews分析,从检验结果看,在1%、5%、10%三个显著水平下,单位根检验的Mackkinnon临界值分别为-2.728252、-1.9662、-1.6050,t检验统计量值-1.6000,还是不能拒绝H0,是非平稳序列。

根据需要做二阶单整,其结果在1%、5%、10%三个显著水平下,单位根检验的Mackkinnon临界值分别为-2.7719、-1.9740、-1.6029,t检验统计量值-7.6317小于相应临界值,从而拒绝H0,表明国际旅与收入的差分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即Y序列是二阶单整的,即SR~I(2)。

采用同样的方法,可检验得到GDP、民航收入、住宿餐饮和星级饭店也是二阶单整,即SR~I(2);检验得到旅行社数量为平稳序列;检验到商品销售和游览娱乐为一阶单整,即SR~I(1)。

为了分析可支配收入和GDP、民航收入、住宿餐饮、星级饭店是否存在协整关系,我们首先做5个变量之间的回归,然后检验回归残差的平稳性。

根据eviews分析,模型估计结果写为:

ln国际旅游收入=-4.2110+0.1724lnGDP+0.2984ln民航收入+0.3364ln住宿餐饮+0.2389ln星级饭店

回归残差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t检验统计量值为-3.1535,小于相应临界值,从而拒绝H0,表明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说明国际旅游收入和GDP、民航收入、住宿餐饮及星级饭店存在协整关系。

2.2 统计检验

(1)拟合优度:由eviews分析结果可以得到:R^2=0.9922, R^2=0.9898,这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很好。

(2)F检验:针对原假设:自变量系数都为零,给定显著水平0.05,在F分布表中查出自由度为k-1=5和n-k=13的临界值F=2.43。由分析结果得到F=414.0861,由于414.0861>2.43,应拒绝原假设,说明回归方程显著,即“GDP”、“民航收入”等联合起来确实对国际旅游收入总值有显著影响。

(3)t检验:分别针对原假设:自变量系数都为零,给定显著水平0.05,查t分布表得自由度为n-k=13临界值t=2.1604。由分析结果可得,除了GDP、民航收入对应的t的绝对值小于t= 2.1604,其余解释变量都大于t= 2.1604。这说明在显著水平0.05下,常数、自变量6的系数、自变量7的系数、分别都应当拒绝原假设。表明,在其他解释变量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解释变量 “住宿餐饮”“星级饭店”对国际旅游收入有显著影响。当给定显著水平0.05时,由于自变量1系数和自变量3的系数对应的t统计量分别为1.7289、1.9447其绝对值小于t=2.1604,不能拒绝原假设,表明在0.05的显著水平下,“GDP”和“民航收入”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当给定显著性水平0.10时,查t分布表得自由度为n-k=13的临界值t=1.7709,表明0.10的显著水平下,“民航收入”对“国际旅游收入”有显著影响。而GDP的t值为1.7289,无论在0.05还是在0.10的显著水平下t值均小于对应的t=2.1604和t= 1.7709,所以“GDP”对“国际旅游收入”没有显著影响。这样的结论从分析结果中的P值也可以判断,与估计值对应的P值均小于0.05,表明在0.05的显著水平下,对应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显著。与估计值对应的P值为0.0738,小于0.10,表明在0.1 0的显著性水平下,“民航收入”“国际旅游收入”的影响是显著的。而此时建模过程结束。最终得到模型为:

ln国际旅游收入=-4.2110+0.2984ln民航收入+0.3364ln住宿餐饮+0.2389ln星级饭店

(4)通过spss采用逐步回归策略筛选得到的共线性诊断结果。针对最后拟合的模型3,最大特征值为3.831,其余依次快速减小,其它各个条件指数均不大,可以认为多重共线性较弱。

3 结论及建议

根据上文对国际旅游收入的具体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并提出相应建议。

第一,我国国际旅游出口是对外服务出口贸易中最大的项目,但是我国对外旅游服务区域发展不均衡。据此,我们应继续坚持对外旅游服务的方针,发挥它对出口服务贸易的积极作用。再者,对全国国际旅游要统筹兼顾,制定符合区域发展的规划。对于东部省份重点加强与其他各国和地区的经济交流和合作,对于中西部地区应从依托当地特色的旅游资源,扩大宣传吸引国际游客旅游,同时,中西部地区要把握时机,借助国家“一带一路”等优惠政策积极发展。第二,我国国际入境旅游客源构成有地区集中,全球遍布的特点。由上文可以看出港澳同胞在国际旅游客源构成中占据很大比重,这与我国“一国两制”政策、区位优势有密切关系。对于外国和地区,韩国、日本、美国、俄罗斯入境旅游占据很大比重,这说明我国与其他国家联系密切,交流频繁。对此,我们应该继续鼓励大陆和港澳同胞、两岸同胞友好交流,增进经济合作,保持与邻国的伙伴关系,积极寻求与世界其他经济体的合作交流。最后,政府应简化入境手续,宏观调控人民币升值问题,刺激国际游客入境旅游。第三,构成国际旅游收入的各因素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影响国际旅游发展中一些相关因素不容忽视。因为入境旅游,所以游客对民航的选择大于铁路、轮船等,我国应该提高航空服务水平,打造优质的航空环境,拓展国际航空市场。同时,在内陆地区发挥我国高铁优势,提高我国对中亚、西欧地区的国际游客的运输水平。再者,我国应坚持旅游服务创新,在商品销售、游览娱乐方面提供优质、中国特色的商品和服务。当然,还要重视划涉外饭店和国际旅行社的建设,培养国际化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满足游客在住、行、食、游、娱、购的消费需求,进而提高我国国际旅游水平。最后,我国政府应加强国际旅游法制体系建设,确保旅游市场既充满活力又规范有序,使游客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提升我国大国形象。总之,国际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国内经济发展的内生需求,国内需求增长能带动创新、增加旅游基础设施的投资、提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量。所以,我国更要不断提高本国生产力,由生产力需求刺激经济建设,增强我国经济实力。

参考文献

[1] 王静.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影響因素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4.

节能服务发展趋势范文第4篇

内容提要:我国互联网公关服务行业起步较晚,能够提供全面、有序和规范互联网公关服务的服务商数量较少,服务质量标准不统一,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供需双方结构性失衡的局面。

互联网公关服务是伴随着互联网媒介的发展不断成熟应运而生的。

节能服务发展趋势范文第5篇

1 中国医疗服务机构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之前, 中国医疗机构基本上都是由各级政府、国有企业、集体直接出资举办的, 称之为全民所有制医院或集体所有制医院、国有医院或国营医院, 从事基本医疗服务及公共卫生服务, 属于事业单位, 是政府预算单位, 具有公益性和非营利性质, 实行计划经济和行政化管理。

改革开放之后,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国务院允许个体开业行医和鼓励多种形式兴办医疗机构, 从1984年第一家民办的股份制小规模的民营医院产生, 到2009年11月, 全国医院 (不含门诊部、个体诊所) 19822所, 其中, 公立医院14086所, 占71.06%;民营医院5736所, 占28.94%, 其中营利性医院约占56.52%、非营利性医院约占43.48%。

新一轮医改从2008年开始, 总体目标是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坚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 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办医原则, 建设结构合理、覆盖城乡的医疗服务体系。将通过制度建设创新解决长期存在的体制、机制和结构性难题。

(1)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到2010年底, 基本医疗保障覆盖率将超过90%, 其中新农合覆盖8.3亿人, 城镇职工医保覆盖3.9亿人。

(2) 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2010年, 政府办的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制度覆盖率要超过60%, 82.9%的县已把基本药物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

(3)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到2009年底, 29.2%的政府办县医院、42%的政府办乡镇卫生院、35%的村卫生室以及60%的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了建设标准。

(4)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已经为32.8%的城市居民和17%的农村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 为15岁以下儿童补种乙肝疫苗超过2100万人, 全国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达到人均17元, 73%的县 (市、区) 已将公共卫生机构全部纳入财政预算。

(5)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2010年, 16个国家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和30个省市级试点城市已经确立,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开始实施, 强化区域卫生规划, 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补偿机制、运行机制, 健全公立医院监管机制。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加快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 加快推进多元化办医格局。

由此可见, 随着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的快速发展, 各种性质医疗服务机构独立利益主体地位的不断强化, 医疗服务机构间的关系将逐步走向全面竞争。

2 中国医疗服务发展现状分析

2.1 医疗服务体系仍以公立医院为主导

1956年, 中国把医疗服务行业定位为国家卫生事业, 是“人民的福利事业”。1997年, 国务院再次明确卫生事业的性质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 公立医疗机构是非营利性公益事业单位。2010年,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提出, 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这就是说, 国家各级政府需要对医疗卫生服务给予必要的投入, 按照卫生事业性质和卫生工作方针来管理医疗服务行业。

中国虽然是不同所有制性质的医疗机构并存, 但公立医疗机构仍然是主体, 并在一定地域内特别是农村地区, 医疗服务供给还是处于垄断地位。事实上, 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医疗服务机构是各有利弊。公立医院受国家监管力度大, 享受国家政府各级财政补贴, 人员配备全面, 资金和技术都更有保障, 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尤其提高了低收入者的社会福利, 但是效率会较低。相反, 营利医院虽有较强的动机灵活性, 降低成本, 提高效率和质量, 更加关注服务水平, 但是因为成本, 医疗费用较高。

要促进医疗服务机构之间的竞争, 关键在于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但是, 当前由于不公平的税收政策、人才政策等因素, 民间资本难以进入医疗服务领域。为此, 应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 促进各种类型医疗服务机构之间的公平竞争。

2.2 医改加大了市场经济程度, 同时也导致医疗服务行业资源布局不合理

垄断性、不确定性、外部效益性和短缺性是医疗服务的主要特征, 也是医疗服务行业运作的主要规律。医疗服务可及性、可得性的满足程度, 解决医疗服务公平与效率问题的关键是落实政府的办医责任, 政府一方面要构建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制度, 规划构建分级分工的医疗服务体系;另一方面要明确政府举办医疗机构的数量、布局、规模, 加大对医疗事业投入。中国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成效是肯定的。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以及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发生了质的变化, 医疗卫生领域一些源于计划经济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进一步暴露, 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成为当前社会的重大热点问题。

中国的医疗资源总量目前虽然相对庞大, 但人均占有量距发达国家尚有差距, 资源布局不合理, 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差距较大。特别是大中城市, 重复配置、资源闲置、资源浪费现象比较突出, 甚至今后很长一个阶段, 广大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现象仍很严重。总体上看, 农村卫生工作仍比较薄弱, 基础设施落后, 资金投入不足, 卫生人才匮乏, 体制改革滞后, 农村合作医疗面临较多困难。根据中国目前的社会现状, 我们认为,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与中国的现实国情相适应的最佳战略选择。问题是在操作层面上, 需要认真研究如何确定优先与兼顾的合适程度, 既是理论要求更是生活现实中的急切呼唤。

2.3 医疗服务中广泛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医疗服务是指医院给病人所提供的关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以及保健康复等方面的服务, 它是一种以服务形式存在的特殊产品, 人们健康保证的重要因素之一。与普通产品相比, 医疗服务产品有着非常大的特殊性, 这主要表现在医疗服务具有信息不对称性。

当前医疗服务领域中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为逆向选择和诱导需求问题。逆向选择主要表现在患者对医生和药品的选择方面。厂商和医院利用定价和宣传等手段, 干扰患者做出低成本高定价的选择。而诱导消费则是指医疗服务提供者为了自身利益, 利用掌握的知识和信息的不对称, 诱导甚至强制患者进行不必要的消费, 出现供方过度服务的现象, 表现为大处方、大检查和抗生素滥用。

2.4 社会对医疗服务行业的满意度较低, 医患关系紧张的情况时有发生

由于公众对医疗服务业的信誉度较低, 医患关系趋于紧张, 医患纠纷有所增加。部分医务人员拜金主义思想严重, 不为患者利益着想, 使患者医疗开支畸形增长, 侵害了患者的正当权益, 浑浊了正常的行业风气。个别医务人员缺乏同情心, 责任心不强。更由于公立医院的垄断地位, 大多公立医院不强调服务质量, 使患者的满意度大大降低, 侮辱、打骂医务人员的现象时有发生。

2.5 医疗服务监管还存在许多问题, 相关配套政策相对缺乏

目前中国医疗服务市场的准入制度尚未完善。国家财政、金融、税收、价格特别是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服务行业的监管存在部分扭曲现象。假冒伪劣的药品器械还在一定范围内流通, 黑医庸医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医疗事故时有发生。中国各级政府对医疗服务行业进行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管队伍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及改革开放形势的需要。

3 中国树立“以人为本”的医疗服务观

3.1“以人为本”医疗服务观含义

在医疗服务中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要继续坚持“以病人为中心”, 树立“患者第一、质量第一、服务第一”的理念, 提高服务意识, 改善服务态度, 改进服务模式, 转变服务作风。尊重病人人格, 保护病人权益, 方便病人就医, 以高尚医德和精湛的技术为患者解除病痛, 使患者尽快康复, 这是“以病人为中心”的本质。

3.2 医学伦理观与人性化医疗服务

医学伦理观是指在医疗卫生服务实践中, 从人本角度出发, 为实现医务人员之间、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医务人员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 应该遵循一定的伦理原则与道德规范。人性化医疗服务是指在医疗服务领域中一切活动以就医患者需求为根本出发点, 从人性特点角度, 充分考虑人的生存权益、情感等需要, 为其在就医过程中提供一系列服务措施, 最终达到使患者满意目的。

医学伦理观在人性化医疗服务中主要体现在维护患者权益和保护患者情感两方面。维护患者权益主要从尊重患者权利上体现医学伦理, 具体表现在尊重生命健康权、人格平等权、知情同意权、隐私保护权四个方面。保护患者情感主要从关爱患者角度体现医学伦理, 具体表现在关注病情变化、关注心理需求、关注感观舒适、关注诚信合作四个方面。

3.3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贯彻执行《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和实施办法》

随着中国和谐社会建设步伐的加快, 政府和老百姓对医疗服务行业向社会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因而医疗服务机构内部惯有的管理机制和思路必须进行调整, 以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患者的需要。医德医风建设则是新形势下医疗服务机构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提高医疗机构服务质量的重要环节,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就要坚决贯彻执行《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和实施办法》。要求广大医务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弘扬高尚的医德。忠于职守, 满腔热忱;爱岗敬业, 乐于奉献;开拓进取, 精益求精;自觉抵制拜金主义等一些不良社会现象的冲击。理解病人、关心病人、尊重病人, 千方百计解除病人生理上和心理上痛苦, 时刻牢记医德医风在心中并落实到工作中。

3.4 通过加强医患沟通,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医院建设不仅要靠精湛的医疗技术, 而且还要靠一流的服务质量。医生是医治疾病的, 疾病是发生在人身上的。因此, 医者不仅要会治病, 而且更要会待人。医者如不能顺畅、有效地与病人沟通, 一切诊断、治疗都无法实施, 实施的一切诊疗措施也不能令人满意。所以医生必须学会人际之间的交流技能。缺少共鸣 (同情) 应该看作是无能力的表现。

在临床实践中, 除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外, 还必须以“循征医学”指导医疗活动, 即“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目前可获取的最佳研究证据, 同时结合临床医师个人的专业技能和长期临床经验, 考虑患者的价值观和意愿, 完美地将三者结合在一起, 制定出具体的治疗方案。”针对病人的每一项医疗举措都应有科学依据, 并须征得病人及其家属的同意。

3.5 树立新型的健康观念, 满足社会及各类患者的需要

医疗服务行业不仅要救死扶伤、减轻病痛、促进康复, 还要致力于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人群自我保健的意识与能力;不仅要尽可能减少伤亡, 延长病人的生命, 还要提高生命的质量, 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这对整个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 随着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提高, 疾病的变化以及人们认识疾病的深化 (从心理、生理、社会、时间等角度立体的认识疾病) 使得医疗服务必然转向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因此, 新型的健康观念相对于传统健康观念更加全面, 加快医疗服务人员对健康认识的转变更加符合社会及各类患者的需要。

4 中国加快构建医疗服务运行最佳模式

医疗服务模式基本构成单元是由服务过程中涉及的服务提供者、服务接受者以及在两者之间起协调、管理和仲裁作用的第三方构成, 三者之间相对稳定、制度化关系构成服务模式基本内涵。

4.1 中国医疗服务运行的传统观模式

(1) 以国家控制为核心的医疗服务模式。建国以后, 中国实行计划经济。在医疗服务领域, 国家根据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未来发展规划决定医疗服务的规模、水平和医疗资源的区域配置和部门配置。不论是作为医疗服务提供方的治疗机构还是作为医疗服务接受方的患者, 对医疗服务的价格、质量和服务方式都只有建议权, 而没有决定权。因此, 这一时期的医疗服务模式是以国家控制为核心的。

(2) 以医疗机构为核心的医疗服务模式。改革开放以后, 市场化的经济体制改革使中国医疗服务行业模式发生转变。具体表现为:虽然政府仍旧拥有控制医疗服务价格的法律权力, 但由于政府对医疗服务投入的减少, 政府不得不在医疗服务定价以及医疗服务定价的执行力度上做出有利于医疗机构方的实质性让步。因此, 目前的医疗服务模式是以医疗机构为核心的。

4.2 中国医疗服务运行模式转变的必要性

医疗服务行业的特殊性质, 决定了它以知识员工为主体, 以知识创造为核心竞争力, 并以医患双向沟通相互促进作为主要的服务模式。而回顾中国医院管理模式的发展, 大约经历了以下3种模式:规模模式、质量模式以及以顾客中心管理模式。所谓规模模式是指医院经营管理以规模扩张为导向, 包括扩大基础建设, 扩大服务项目, 扩充人才队伍等;所谓质量模式是指医院经营管理是一种建立在知识密集高集约化组织基础上, 以质量管理为内核、以IS09000标准认证为标志的管理系统, 目前大部分医院的管理模式属于此类;所谓顾客中心管理模式是指医院管理贯彻“以顾客为中心”的理念, 无论是规模的扩张还是质量改进其最终的判断标准是看其是否方便了顾客的需求, 是否有利于顾客的就医, 是否有让顾客感到满意。目前基于这一模式的实践很多, 但是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管理模式, 许多做法流于形式。因而加速医疗服务模式从以医疗结构为核心的服务模式向以患者为核心、并以医患双向沟通相互促进的服务模式的转换是当前医疗服务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

5 中国医疗服务的创新与发展前景

5.1 重视医疗服务行业的流程优化管理

医疗服务流程优化就是以业务流程再造理论为指导, 以“流程导向”为目标, 以“顾客满意”为标准, 运用现代人文手段, 通过建立起流畅的服务价值链, 对医院内所有工作流程和与医院外沟通的工作流程都加以完善优化。

医院业务流程优化的基本要求, 就是以作业过程为中心, 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 根据信息系统建设目标的要求, 对医院不适应的业务流程作根本性的改良和改革, 其目的是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在面向病人、面向社会的基础上, 谋求在医疗成本、医疗质量、医院管理、工作效率及医院文化等方面得到显著改善,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中国在医院流程管理方面起步较晚, 而且主要是对大病种及门诊流程的优化重组, 和国外相比还有不足的方面。

5.2 加大信息技术在医疗服务领域的应用

各级政府积极推进医疗服务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建设, 实施对公立医院资产管理、服务供给、诊疗行为等运营状况的实时监控。加快推进“居民健康卡”和“数字化医院”的建设步伐, 为每个居民建立一份健康档案、一张健康卡和一个识别号, 并与社会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银行系统等进行数字对接, 居民凭卡可到各级医疗机构就诊, 让居民获得连续性、综合性的终生健康服务。

5.3 提倡医疗与科研的协调发展

医院要随时紧密跟踪医学科技发展动向, 及时引进、运用新设备、新技术。要把对职工的教育培训放到重要的位置, 对职工进行思想道德、文化、业务素质等方面的培养, 促进职工全面发展。做到人才有优势、科室有特色、技术有领先。医院高水平的服务质量建设还要依赖资源配置合理和信息资源共享的公立医院集群。

5.4 加速推进医疗服务普惠化和医疗服务人员全科化

社区医疗服务是以社区为基本单位, 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指导等便捷的综合性医疗服务, 这是医疗服务普惠化的主要形式。同时, 根据病人需求的日益多样性和日常化, 在合理细化医学分科的基础上, 要重视全科医学的发展, 加大全科医生的培养力度。

摘要:中国医疗服务行业正在进行新一轮体制改革, 面临挑战也充满机遇。本文分析了行业及发展环境的现状, 阐述了正确的医疗服务观念, 探讨了医疗服务行业发展的机制及趋势问题。

关键词:医疗服务,发展趋势,创新

参考文献

[1] 陈绍福.我国公立医院如何迎接新的医改·领导干部决策大参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11.

[2] 陈竺.中国卫生改革与发展·首届中国卫生论坛[N].健康报, 2010, 8:20.

[3] 彭瑞璁.中国改革全书·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卷[M].辽宁:大连出版社, 1992:26.

[4] 龚秀全.构建政府管理和引导下的竞争性医疗服务体系.经济体制改革[J].2009 (3)

[5] 顾昕.政府转型与中国医疗服务体系的改革取向[J].学海, 2009, 2.

[6] 王永升, 宋文芳, 任玲玲.我国医疗服务行业发展态势分析与思考[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5, 25 (2) .

[7] 陈燕, 司洪伟, 陈贵华, 等.关于当前医疗服务市场现状与加强市场调控必要性的思考[J].淮海医药, 2006, 2.

[8] 孙玉红.加强医风医德建设, 提高医疗服务水平[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05, 16 (6) .

[9] 徐婕, 张前德.浅论医疗服务的人性化[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6 (1) :69~70.

[10] 孙玉红.加强医风医德建设, 提高医疗服务水平[J].管理与财富, 2008 (9) .

[11] 王永升, 宋文芳, 任玲玲.我国医疗服务行业发展态势分析与思考[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5, 25 (2) .

[12] 周业勤.医疗服务模式的理论界定及实践类型[J].中国医院管理, 2007 (3) .

节能服务发展趋势范文第6篇

1 信息空间的涵义

1.1 IC的涵义

在国外大学图书馆中, IC被认为是维护用户公平有效获取信息的方式, 发展较为迅速。许多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层面对其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Donald Beagel (1999) 认为, “IC为整合的数字环境而设计的专门组织空间服务传递模式[1]”。而Mac Whinnie (2003) 对IC的描述为“共同学习的场所、多媒体工作站、高科技教室以及小组研究空间[2]”。无论任何定义, IC的核心要素都包括:现代计算机网络通讯服务, 参考咨询服务、指导学习研究一站式无缝服务。IC通过设立不同类型的工作站, 为用户提供动静皆宜的学习环境, 既可以讨论学习、又可以利用计算机获取图书馆信息资源和网络资源, 并在参考咨询人员的热心帮助下, 解决信息获取过程中所出现的技术问题和专业上的问题, 创造一个舒适、自由的支持学习和教研环境。其核心体现一种空间和资源信息共享的服务理念。

1.2 IC的特点

IC是一个为满足社会需求应运而生的新型服务模式, 它将社会需求、技术发展和用户需求用最有效的方式进行了整合。

美国的罗伯特.希尔Robert A.seal认为, IC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3]。

普遍性 (ubiquity) , 即每一台机器都有相同的界面, 软件以及检索电子资源的软件。整合图书馆内外相关的知识库、电子资源, 安装信息检索工具软件以及提供相关帮助学习和使用信息工具。适应性 (utility) , 即能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通过经常更新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硬件设备, 利用最新的信息检索和查新技术以及相关的图标设计等软件, 满足图书馆用户的实际需求。灵活性 (flexibility) , 即能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环境和技术的发展, 通过友好协作与交流, 根据现实的信息环境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为读者提供相互合作学习和研究的空间, 并及时的培养用户的信息检索、信息评测、信息使用和计算机操作等能力。公共性 (community) , 即能提供共同合作和交流的空间, 通过合作和交流, 为用户提供高性能计算机、彩色打印机、扫描仪、高清晰显示器以及运行在电脑上的各种软件, 并使读者可以直接从图书馆员和计算机技术专家以及媒体工作者那里获得比较专业的联合咨询服务。

2 高校构建IC的必然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各个高校图书馆的资源的不断完善, 为IC的构建提供了客观条件。同时大学生人际交往, 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改变为高校IC构建提供了驱动力。馆员服务能力提高可以加快IC的加快实现提供一定的保障。

2.1 信息技术基础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 为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和数字化实现提供良好的技术条件。同时, 这些新技术推动着图书馆不断进行服务创新, 将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极致化。同时, 人们的学习方式、信息获取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 人们对知识的获取不再局限于实体文献, 而是印刷和数字网络资源并举。从过去单一的文献借阅服务需求, 转向既要书本式的文献借阅服务, 又要联机检索和光盘检索服务, 还要信息服务和教学培训服务的多元化要求。总之, 新技术的发展为图书馆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2 高校图书馆资源的完善

大多数高校图书馆无论在各类馆藏资源、文献提供能力、计算机硬件方面, 还是在网络资源方面已经具备了相当强的综合实力。同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都成立了电子阅览室, 电子文献资源日益丰富, 有些图书馆还

建立了一些网上联合知识导航站, 这些都为资源共享提供了一定的平台, 加强图书馆的文献服务能力, 为用户提供更多的综合性服务资源。

2.3 高校读者群体的需求

2.3.1 IC满足大学生教学方式, 学习方式转变的要求

大学的教学方式较以前的中小学教学方式已经发生巨大的转变, 首先就是高校教师的教学方法从“教学为中心”转化为“学习为中心”, 教师之间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交互式学习的机会大大增加, 集体活动项目以及小组活动不断增多, 这就要求大学图书馆为共同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一定的空间。另外, 新时代的大学生来到图书馆, 更喜欢享受着边查电子邮件, 边上网冲浪, 边玩游戏, 边喝咖啡, 边听MP3、边些论文等这样一种更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这样身心才能完全放松。这种氛围可以激发更多灵感, 获取更多知识。

2.3.2 IC满足大学生信息消费习惯的变化

对于大学图书馆来说, 主要针对的是本科生, 他们的信息消费有自助服务、满意服务和无缝服务[4]的趋势, 即自助服务, 由此可以看出, 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各种资源习惯于一种自主的消费模式, 而IC所提供的模式恰恰迎合了大学生这种消费习惯的变化。

2.4 高校馆员素质的提高为IC尽快实现提供保障

大学图书馆作为大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不仅仅要做好一个图书馆的本职工作, 更重要的是要支持各种学习、研究活动, 为了满足这一要求, 各个高校已经注意不断吸纳新生力量一方面吸纳各个学科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 另一方面通过引进专业人才, 使得图书馆官员的业务能力不断提高, 专业素质不断加强, 进一步促进了用户与官员的相互交流, 有助于IC的尽快实现。

3 高校图书馆构建IC应注意的问题

IC改变以往图书馆以收集、组织、保存和存取为主的管理模式, 开创了新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在国外IC已经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 对图书馆事业的特别是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IC服务模式已经得到用户的广泛认同。由于我国大学的教育模式和图书馆服务理念与欧美大学差异较大, 因此, 我国高校图书馆在建设IC的过程中, 既要借鉴欧美IC建设的经验, 又要立足于我们国家的国情、校情,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IC。因此, 在此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1 转变观念问题

一方面, 欧美国家的IC模式, 对于建筑空间和设备都有较高的要求。而我国的具体情况是, 各个大学图书馆建筑硬件条件水平一般还比较高, 这对于建设IC模式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 我国大学图书馆IC建设模式不必拘泥于建筑空间的完全符合, 应该根据现有的建筑条件, 建设符合中国特色的IC模式, 而不必要花费大量经费去重建和改建, 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另外一方面, 由于我国高校图书馆上下对IC并没有完全理解, 一般都是持有自给自足、重藏轻用的服务理念。然而IC不仅继承了传统图书馆存储信息、拥有信息的功能, 更重要的是它还具有对信息开发、利用和创新的功能, 并且是用户进行科学研究、学习交流、科研创新和社交的理想场所。IC强调的是信息资源共享共建的服务理念, 是传统图书馆业务工作的延续、发展和创新, 是一个用户对信息资源进行自由检索和存取的开放学术交流模式。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 就没有生命力。

3.2 用户培训问题

一方面对于IC用户来说, 不是所有人对IC的各种先进设施都有充分了解, 为了使IC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 必须注重用户的学习和培训, 使他们掌握一些IC设备的使用方法、维护方法、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另一方面, 由于IC用户来自不同部门, 因此工作背景和知识结构参差不齐, 因此需要对其经常培训,

主要培养用户检索、评价和使用信息的能力, 并且回答用户提出的各种问题。

3.3 评价体系问题

IC建立之后, 必须建立相应的IC服务评价体系, 这样才能反映IC价值, 对IC的绩效进行评估。这样才能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的保证。要实现对于IC服务模式的科学评价, 必须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质量评价系统, 拓宽工作人员和用户之间的沟通渠道。可以通过网上调查、分发调查问卷、收集培训结果等方式来获得用户信息反馈, 这样才能找出问题, 不断改善服务设施, 改进工作方法, 提高服务质量。

4 展望

IC理念为大学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涵空间, 将成为现代图书馆在信息化社会中可持续发展的生长点和加速器。时代的需要和用户的期望促使图书馆必须重新勾画蓝图并革新服务模式, 促使图书馆必须不断适应新的技术、新的需求, 以保证图书馆在今天的知识经济社会中继续占有立足之地。理念是行动的先导, 强化高校图书馆IC理念, 充分整合图书馆人力、技术、资源, 才能真正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水平。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IC (Information Commons) 的涵义、基本特点, 阐述了IC信息建设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服务发展之趋势, 最后提出了我国高校图书馆在建设IC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IC,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

参考文献

[1] Donald Beale. Conceptualizing an in-formation commcons.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1999 (2) .

[2] Mac Winnie L.The information commons:the academic library of the future.Portal, 2003, 3 (2) .

[3] 孙瑾.国内外Information Commons 的理论研究综述[J].图书馆杂志, 2006 (10) .

上一篇:高二下学期班主任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外语专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