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专业范文

2023-09-21

外语专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等专业学校 素描教学 教学质量

素描教学是中等专业学校美术专业的基础科目。在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多的使用传统教学方法,内容上偏重造型的技能技巧的训练,仅仅把素描当做其他艺术的一种技术准备。然而,素描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具有独立的地位和价值。在教学改革深化的背景下,如何科学全面的搞好素描教学我从以下几点去探索。

一、把握好每个学生学习素描的脉搏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对的是几十个学生,讲授的是具有普遍性和共性的内容。然而,在素描具体表现过程中,每个学生作业体现的效果却是不一样,这就需要教师具体分析,因人而异。要有针对性的观察、辅导,及时掌握每个学生学习进度,了解学生的特点减少盲目性。素描训练是一个长期反复和枯燥的过程,让学生找到最为适合自己学习素描的方法,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素描的兴趣,那就要求教师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素描的脉搏,因人而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素描的积极性?首先,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资源,如从互联网下载大量丰富优秀的素描作品,可以是西方大师经典作品如达·芬奇、拉斐尔、安格尔等大师素描经典作品,也可以是以往学生画的优秀作业。通过投影仪将这些图片展示给学生,从感官上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素描的渴望与激情。其次,对学生感兴趣的作品,进一步从艺术理论角度具体分析阐述经典作品的意义,进行拓展,让学生对作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者,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让他们知道通过努力自己也能画好。

二、树立正确的素描观,重视素描独立的审美价值

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正如安格尔所说:“除了色彩,素描包括了造型艺术的一切。”而素描的独立审美价值往往为人们忽视。其实,素描本身就是造型艺术,具备一切造型艺术的共同点,能艺术地、能动的表现自然,揭示自然的本质。因此,素描历来是被作为“造型的精髓”、“绘画的根基”。优秀的素描作品同样具有光芒四射的艺术魅力。

(1)素描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影响着绘画、雕塑和其他绘画形式的发展。在学习素描的初级训练阶段必须严格要求,进行长期有步骤的系统训练,循序渐进,脚踏实地,扎扎实实练好基本功。没有严谨的写实功夫,缺乏刻苦钻研精神,素描是不可能学好的。在多年的素描基础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普遍存在着轻理论重技能的问题。而这一现象导致学生不理解绘画对象内在结构,仅仅从表面去摹写对象,导致机械的摹写和细节的拼合。最后看似用功,花费大量时间练习,最后效果不尽如人意。会用脑者事半功倍,不善于用脑者事倍功无。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素描观,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注重学生敏锐感觉能力的培养和观察力的提高,准确把握对象形体结构的内在本质,表现出写生对象的明暗光影、质感量感等外在的物理特征,把看似繁冗的东西通过去粗取精,归纳于整体之中。能根据画面需要,去伪存真地表现对象。能通过现象看到和看清对象的形象的本质,而且能表现出写生对象的内涵。画中所表现的对象不是描绘客观对象的复制,而是创造性的艺术再现。

(2)素描作为独立的画科,同样是一种艺术语言,它包含了艺术创作内容和形式。每幅优秀素描作品背后同样反映出艺术家的创作态度和创作方法,体现了画家不同的修养、气质。纵观不同时期、不同画家的素描作品,都有独特的个性风格。比如,文艺复兴时期“三杰”中,达·芬奇素描作品中多体现出睿智、深邃、严谨的气息。拉斐尔作品以圆润流畅的线条将表现对象高度和谐的完美展现。米开朗基罗的艺术作品中体现自己满腔悲剧性的激情。其他绘画大师中如鲁本斯的性感,安格尔的含蓄、简洁及质感的表现等等。这些个性鲜明画家的素描作品,一方面体现了他们的精神风貌,另一方面也展现了素描艺术所特有的魅力。通过教学,使学生对素描的认知不仅仅停留在素描仅是其他造型艺术的基础,而且让学生知晓素描独立的审美价值。

三、将素描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方法有机融合,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课程改革、教育理念更新,素描教学不仅要继承传统教学模式而且应融合现代的教学方法。以往传统的素描课堂教学是以教师讲授、演示为主,教师在课堂上直接通过讲解和示范,直到学生明白弄懂为止。学生对教师的讲课产生强烈的依赖性,被动地接受。而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缺乏独立分析思考的能力,从而缺乏创新意识。这种教学方法会让教师的教变得枯燥无味,学生的学变得被动而无趣。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启发式为主。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需要,充分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工具,循序渐进,不断提示和启发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领会教学内容,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大胆地发表己见,开展讨论。这样就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结合传统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具有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的特点,但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度运用多媒体,防止教学课件演示节奏快、内容信息量大、画面花哨容易转移学生注意力等问题。而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有良好的交互性,譬如教师课堂教学演示,可以让学生准确目睹素描绘画步骤过程。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所学具体情况,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将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方法有机融合,提高教学质量。

四、采用多种评价形式,巩固学生学习成果

在十多年的素描教学工作中,我深刻体会到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性。教师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方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素描的态度和学习效果,错误的评价会挫伤学生学习素描的积极性,失去学习素描的兴趣和信心。采取多种评价形式,使学生可以更全面、客观地了解自己掌握课程的现状,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

1.学生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己近期学习素描的小结和心得。教师要引导学生客观正确的自我评价,学生能否客观自我评价,直接影响到其以后艺术生涯。

2.学生相互评价,他人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素描作品展示,让不同班级、年级和专业的学生交流,加深学生对专业的理解,提高素描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教师对学生作品的点评,以及学生自我作品水平的认定,不仅增加学习探讨氛围,而且能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更好的了解自身学习情况,对今后的素描学习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帮助和学习参考。

3.教师评价。学生心目中,指导教师艺术素养高,修养深厚,有着独特的思维方法,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来说更具有权威性、指导性、激励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看不到自己的优缺点,教师作为学习过程的见证人,能清楚的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及时发现不足,扬长避短。

在素描教学中,我们不仅仅注重传授学生技能技巧而且要树立学生正确的素描观。我们要不断提高认识和修养,敢于突破和创新,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独立分析思考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他们以后从事艺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魏思国.素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

[2]曹建红.高职院校素描教学反思.艺海,2009(4)

[3]郑丽敏.浅谈高职美术专业素描基础课教学.教育与职业,2011(21)

外语专业范文第2篇

摘要:专业外语课程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文章针对该课程教学现状,分析现有问题,结合课程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进行了改革,提出以学生为中心、互动自主的大班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证明,该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教学质量显著提高。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改革所提出的反馈意见及建议,确定了后续的改革方向。

关键词:专业外语;综合素质;教学改革;互动

外语专业范文第3篇

作为一名学生党员,在大学四年时间里,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不断积极进取。学习上,通过自己的努力,专业成绩名列前茅,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至今已通过大学大学英语六级(cet6)、专业英语四级(tem4)、全国英语四级口语(pets4),现正准备三月份专业英语八级(tem8)的考试。

在社会实践方面,担任外语系班级学生党支部宣传委员、班长、班级团支书等职务期间,我想问题、办事情能够从大局出发,具有一定的组织力和号召力,曾组织策划了一系列符合我系风格的活动。我还热衷于参加各种文体活动,例如参加英文话剧大赛、英文演讲比赛、英文歌唱比赛等。

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当初选择师范专业的时候,我就深深地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做一名人民教师一直以来是我的梦想,四年来我一直为了这个梦想在努力着。

外语专业范文第4篇

2、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基于学科研究的大学外语教学思考

3、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外语复合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4、美国外语教学模式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四点启示

5、机助外语教学的计量学考察暨外语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态势展望

6、外语学习策略研究与外语教学

7、浅析高职第二外语教学的有效策略

8、形成性评价在国内高校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9、外语交际中的文化迁移及其对外语教改的启示

10、外语磨蚀的回归性与外语能力保持的关键因素

11、外语教师素质与外语学习

12、外语慕课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影响因素探究

13、论外语与外语教学研究

14、浅析企业外语培训与社区外语学习的互促作用

15、外语自主学习平台在高校外语教学的作用和应用实践思考

16、外语学习焦虑相关研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17、外语学习的焦虑理论与大学生外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8、基于外语实验中心的外语教学探索

19、简述外语学科教学知识(PCK)及其对外语课堂设计的启示

20、论大学外语基础阶段医学外语认知框架的构建

21、民国时期高校外语教育对当今外语教育的启示

22、外派中国护士外语交流能力现状及外语教学启示

23、从外语培训市场看高校外语教学之不足

24、德国《高中外语教学标准》描述的外语交际能力

25、外语学习焦虑研究及其对高职外语教学改革的启示

26、外语学习中的性别差异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27、外语专业双外语人才培养的研究

28、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外语专业发展

29、外语学习中“被理解的输入”的意义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发

30、外语教学中对学生外语素质的培养

31、外语教育视野中的外语教育技术

32、工学一体化背景下公共外语与行业外语的衔接与融合

33、外语人才需求与地方高校外语专业布局对接:以日照为例

34、探索英语+多语种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新思路推进高校第二外语教学改革

35、基于“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目标的外语学科专业建设探究

36、外语实践教学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实践与创新

37、高校外语实验室安全管理探讨

38、科学外语规划,增强国家外语能力

39、如何才能学好外语,提高外语教学效率

40、创设外语教学氛围,提高外语教学效率

41、大学外语教学改革与外语人才培养的思考

42、浅谈外语课程思政创新

43、5C外语教学原则在大学外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44、英国与中国college外语课堂心理环境的差异——谈我国college外语课堂教学改革

45、大学外语学科“跨域”发展的核心要素研究

46、“外语特色鲜明”背景下非外语相关专业学生的学习适应性研究

47、大学校园外语文化建设与学生外语文化素质培养研究

48、外语的“词汇组块”习得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49、关于现代外语教学法思想的演变及外语教学中对翻译法的认识

外语专业范文第5篇

摘 要

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既包括“技术”的进步,也涉及到“技术”背后文化环境的构建,任何要素的缺位都会影响专业发展的速度、效果和最终状态。基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本文调研了部分地区中学外语教师的文化生态环境现状,并对构建积极的教师文化生态环境、推动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中学外语教师 专业发展 文化生态环境 现状与对策

近年来,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受到广泛关注,取得了很大成效,推动了中学外语教师的专业化进程。然而学界对外语教师的文化生态现状以及文化生态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方式尚未有深入、系统的研究。因此,本文拟对中学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现状进行系统的探究,以期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生态视角

文化生态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门交叉学科,主要关注文化生态因子对环境的作用和反作用[1]。按照文化生态学理论,人的总生命网由多个层次构成,生物层上存在一个文化层,它们之间存在一种共生关系,这种共生关系不仅影响人的一般生存和发展,也影响文化的产生和形成,使二者总是处于交织影响的关系中[2]。文化生态学视域下,教师工作是一个生态整体,教师的职业价值观、身份认同、精神追求、工作氛围、伙伴关系均为影响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为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提供了更宽泛的视域。在这些文化要素中,身份认同与职业价值观是教师精神世界的核心,构成专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此外,工作氛围、伙伴关系也影响着教师的态度倾向与行为模式。基于教师专业生态整体的考虑,专业发展并非简单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生成,而是一个由文化生态所支撑的知识、能力进步的生态系统。因此,忽视生态的特点,单纯注重“技术”的发展就破坏了教师专业生态的平衡,阻碍了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外语教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生态群体,外语教师的文化生态不仅包括学校的整体文化氛围,也包括与专业直接相关的教研话语氛围、同伴关系、竞争与合作以及教师对外语教学的定位、专业意识和专业追求。教师对语言、语法和交际任务、测试和评价等的看法都会影响自己以及其他教师的意识与行为。此外,教师对竞争与合作的认知和态度也影响着专业活动的实际走向。这意味着,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必须走出唯“技术”的视角,将技术、文化与教师实践整合起来,走生态发展的道路。

二、中学外语教师的文化生态现状分析

本文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66位中学外语教师的文化生态现状进行了调研。发放问卷66份,收回66份,回收率100%,调研数据由SPSS19.0统计得出。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主要涉及教师对当前学校的文化生态现状的认知,包括对学校文化环境、教研文化、生态关系,以及专业精神等方面的问题。具体统计结果如下。

1.教师的基本信息

参与问卷调研的教师共有66人,其中初中教师36人,占55%,高中教师30人,占45%;城市教师占53%,农村教师占47%。从性别来看,女教师占多数,为59%,男教师少于女教师,为41%,这亦是当前中小学英语教师构成的一大特点。从年龄来看,30~40岁的教师居多,占47%,其次是40岁以上的教师,30岁以下的教师较少,占21%;从职称看,中初级职称居多,占88%,高级职称8人,占12%。

2.对学校文化生态整体的认知

外语教学处于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中,而教师文化又构成了影响外语教学和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有关教师对学校、教研组的整体生态认知方面,要求教师回答三个问题,即“您对当前学校的文化生态环境满意吗?”“您对所在教研组的工作氛围满意吗?”“您对外语教师之间的关系满意吗?”问题1属于学校文化生态整体,问题2涉及具体工作文化生态,问题3涉及同事交互关系。以下是三个问题的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表1 教师对学校文化生态整体的认知

(P<0.05)

问卷发现,教师对学校文化生态的认知介于中等水平,平均值为3.033,对教研组文化的认同高于对学校文化的认知,为3.335,对同事关系的认知处于较高水平,平均4.013分。以上统计表明,不同性别的教师对学校文化的认知具有显著差异,(T=3.051,P=0.005<0.05);初高中教师对学校文化的认同不具差异(T=1.795,P=0.083>0.05);城市与农村教师的认知存在差异(T=4.353,P=0.000<0.05)。对于教研组文化生态而言,男女教师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T=1.412,P=0.17>0.05),而在初高中、城市与农村学校之间,则存在显著差异,显著性分别为0.012和0.017,均小于P=0.05的水平。对同事关系的认知上,三个层面均不存在差异,显著性都大于临界值(P=0.05)。因此,从整体上看,参与调研的教师对教研组的文化、同事关系较为认同,但对整个学校的文化生态则认同度不够,这需要引起学校管理者的重视。

3.对教研文化生态的认知

教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形式,不仅涉及教学设计、教学评估、教学研究的实践,也需要文化因素的渗透、支持和维系。本研究主要覆盖教研文化氛围、同事交互影响程度、教研实施方式以及教研活动的效果,在四个维度上探讨了教师对教研文化的认知与态度,统计结果如图1。

在教研氛围维度上,全体教师的平均分为3.33,选择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53%,选择不确定的占28.8%,选择不满意或不太满意的占23%。这说明教师对教研文化基本持肯定态度,但仍然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或不满意。在“您所在教研组教师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您的专业进步吗?”的回答中,完全同意的教师占17%,比较同意的占27.3%,不能确定的占42.4%,而不太同意和完全不同意的占15.1%。这说明教师对当前教研组内的交互影响理解并不充分,或者相互之间的积极影响不够。在教研效果方面,回答肯定的占27.2%,不确定的占24.3%,不认可的人数超过了32人,达48.5%,对于教研方式,也仅有37%的教师持肯定态度。统计表明,教师教研活动还存在流于形式或尚未深入实质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专业发展中予以重视。

4.教师压力及竞争合作关系

就教师工作的现实来看,教师压力以及教师的竞争、合作关系是重要的影响因素。问卷表明,多数教师感到工作压力较大,平均值为4.021,37人选择了压力很大和比较大,占总数的56%。其中,城市教师的压力高于农村教师,平均值为4.285>3.757,(T=2.701,P=0.012<0.05),高中教师的压力高于初中教师(T=2.267,P=0.026<0.05)。男教师职业压力均值大于女教师(均值差为0.146),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66>0.05)。对几所学校外语教师的访谈发现,受访教师多表示“教学要求越来越高,学生越来越难教”,“意义不大的活动多,影响精力”。有的教师表示“高考改革,外语教师地位也会受到影响”,有的认为“收入低,经济压力大,看不到希望”。这说明,当前中学外语教师的压力指数普遍偏高,高中教师压力最大,城市教师的压力高于农村教师,学校应采取积极的措施,缓解教师压力,改进教师工作的状态。

在竞争方面,有18.1%的教师认为很强,31.8%的教师认为较强。从实际访谈来看,初中教师的职称晋升竞争尤其激烈。在这些学校中,中青年教师居多,需要评职称的人数众多,但每年分下来的指标却十分有限,农村中学更少,竞争激烈,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教学业绩,还需要上公开课,发表论文等。不少超过40岁的教师认为“就这样了,或不报希望了”,失去了动力。在教师合作方面,对“您的学校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是怎样的?”的回答中,19.7%的教师认为完全没有合作,34.8%的教师认为有一些合作,25%的教师认为基本没有合作,选择有合作的教师比例仅占21.2%。这说明,当前中学外语教师的专业工作仍然以个人实践为主,深入的合作氛围尚未形成。

5.教师专业精神的状况

专业精神是文化生态的重要内容,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基础,决定着教师是否愿意投入时间、精力追求更大的进步,反思和改进教学。本文对“您觉得自己有专业方面的追求吗?”和“您认为有必要在工作之余投入精力提升自我吗?”两个问题进行了调查,并采用了配对样本T检验对初高中、农村与城市教师之间进行了比较,统计结果如下。

表2表明,在专业追求方面,初高中教师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T=1.176,P=0.063>0.05),农村与城市学校之间也不存在显著差异(T=1.153,P=0.057>0.05)。在专业意识方面,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然而,从整体分值情况来看,专业追求方面的平均得分为3.631,专业意识的平均分值为3.295。这说明,教师在专业精神方面还须继续提高。实际访谈表明,很多教师都认为“教学是自己的工作,会认真做好”,但如果需要在工作外花费太多的精力和费用,则“不太情愿”。受访教师也表示,“提高学生成绩是主要目标”,“认真上好课”是基本追求,对于外语教学的人文功能等不感兴趣。同时也发现,工作外的家庭、娱乐方式等也会对教师职业观、精神追求产生一定影响。教师对外语教学意义理解的关键词主要包括“工作”、“职业”、“良心”、“压力”等。教龄较低的教师期待更大,希望通过努力获得事业的回报,但关于专业追求应当是什么,最终需要成为什么样的教师,如何实现专业化等,教师的认识还较模糊,没有明确的观念,须有效地引导。

三、中学外语教师文化生态环境构建的对策

1.形成支持性的学校文化氛围

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外生态环境,优秀的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立校根基。教师文化是对教师职业的隐性诠释,也是教师精神的重要来源,因而影响着教育发展和教师工作的内部动力。基于社会文化论视角,教师的认知源于所参与的社会活动,其知识、信念都源于文化、历史特性的日常思维、交谈和行动[3]。因此,把握常态下的教师文化对教师的思维方式、专业动向的影响以及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管理者必须反思学校的总体文化氛围是什么?是否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工作和专业发展?是否融入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是对包括外语教师在内的所有教师的文化生态总体框架的考虑。传统教师文化中的消极因素,比如对外语教学、语言习得的规律以及学生特点的片面认识容易导致教师工作松散,缺乏热情,这不仅影响教师个体的工作,也会在教师之间潜移默化地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学校领导、外语教研组要考虑教师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导教师认同学校、教学和专业发展,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感、价值认同感、伙伴认同感以及组织认同感[4],进而从正面影响外语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形成专业学习、培训的意愿。学校应积极营造有利于教师发展的和谐的文化环境、规章制度,把教师的专业发展与专业幸福感、成就感结合起来,让教师感受到职业的幸福和自我效能,并把积极的动力传递到教学与改革当中。因此,初高中学校以及外语教研组应当积极行动,共同努力,形成积极的校内文化生态环境,从而为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注入持续、稳定的动力。

2.构建共同发展的教研组文化

教研组文化是外语教师文化生态的中间层次,也是教师专业工作的核心生态。教研组由多个教师个体构成,不同的个性特点、交流形式、工作倾向、人际关系等构成了外语教师的教研生态环境。教研活动如何开展,例如听课、评课、教学研讨等活动的实际效果都受上述因素的影响。因此,要从宏观上整体推动外语教师的专业进步,就必须从两方面来处理好教研组的文化生态关系,即发展积极的教研整体文化,处理好教师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从而保证教研文化对专业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

首先,要以群体文化氛围影响教师的个体意识与行为。如果群体都是积极向上的,那么个体也会呈现这一特点。整体文化生态可以是正面、积极的,也可能是负面、消极的,因此有必要通过谈心交流、文娱沙龙、项目合作等方式,形成组内积极的交互关系。一方面,推动同事之间相互理解、支持,如积极支持同事参与教学竞赛,通过教研活动感受彼此的关注、善意。由此,教师才能放下“戒心”,敞开心扉。另一方面,领导者要注意引导教师形成积极发展的追求,克服安于现状,满足日复一日“教书”的惰性心理,走向教学变革、创新和探索。教研组内应当形成乐教、善思、善学和追求进步的专业理想,并通过构建理解、支持、合作的文化氛围,选择有效的教研方式来开展专业活动吸引教师参与,提高专业发展活动的实效。

其次,要处理好教师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由于实际利益的影响,教师之间存在哈格里夫斯所谓的“马赛克”文化现象,即表面的“合”与实际的“离”[5]。因竞争而导致的孤立、封闭的文化生态不仅影响学校教育改革的整体,也极大地妨碍了教师的发展。作为矛盾的一面,竞争是无法避免的,并且适当的竞争也会推动教师调整教学观念、教学技能,向群体靠拢,从而实现共同发展。因此,要推动教师的发展,就必须打破隔膜,形成对话,既发挥竞争的积极作用,又尽可能将竞争的“消耗”降至最低。学校、教研组应大力宣传合作文化,引导教师克服固步自封、各自为政的思想,在教研、培训、学习中形成平等的对话、沟通和合作。通过互相学习与合作,降低因孤立而导致的低效行为,加快知识的融合与更新。学校管理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既要形成合作的文化环境,又要引导适度、合理的竞争,发挥竞争和合作的作用,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推动外语教师群体的共同进步。

3.提高教师的主体意识与专业精神

很多教师的专业发展停滞或进展缓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自我身份的认同不够,专业精神和主体意识缺失。就外语教师文化生态的整体来说,教师的主体意识、专业精神涉及到教师对自我的认知,对外语教学、二语习得的理念以及由此而生成的发展意识和专业精神。只有当教师具有对自我的专业身份和角色形成科学、客观的认知,才能有专业工作和发展的主体意识,以及由此而来的追求发展的精神。毫无疑问,当前的外语教学培训、校本研修等活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但专业知识、能力背后的专业意识和精神却十分匮乏,这导致很多专业活动流于形式或难以持久。身份的构建和角色的明晰决定了外语教师行为和专业的身心投入情况,也决定了教师能否最终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教师角色关乎“我是谁”的问题,是讨论“教师如何成为教师”的前提[6]。因此,在常规教学以及专业活动中,教师应理解自我的身份,理解外语教育的实质,了解外语教师的职业价值,从而形成追求进步的动力。同时,学校也应为教师提供发展的制度保障,给予教师充分的发展机会,并使教师感受到专业努力的回报和事业的成就。反过来,这也将进一步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动机,形成积极的专业追求,从而实现教师作为教育主体的生命价值。

近年来,中学外语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应当承认,各种专业发展模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纯粹“工具理性”的专业活动无法避免时效和长效的限制,“技术”的发展往往只能存在于“即时”、“应景”的场域。尽管关注“技术”本身是毋庸置疑的,但割裂专业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凸显“技术”而忽视文化生态要素,虽然能在短期内取得一定的效果甚至是直接效果,从长远来看却是非常有限的。纯粹“技术”的发展往往不能带来根本性的改变,更何况由于精神文化土壤的缺位,“技术”的发展很可能会流于形式,难以获得长久的效果。事实上,外语教师专业本身就处于一个由技术、文化与其他因素所构成的复杂的语篇或生态系统中。因此,管理者必须跳出工具理性和唯技术的思维,以宏观的生态视角看待、处理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在实施教师培训、校本教研等专业活动时,必须把握好教师个体及环境中的文化要素,构建积极的教师文化生态,推动文化与技术的和谐渗透,以获得专业精神、专业动力和外在环境对专业发展的支持和维系,从而实现外语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Sutton,M.,Q.,et al.An Introduction to Cultural Ecology[M].New York:Altamira Press,2004.

[2] 朱利安·史徒华.文化变迁的理论[M].张恭启,译.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

[3] 朱旭东.论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模型建构[J].教育研究,2014(6).

[4] 曹海.教研组须要强调认同感[J].教学与管理,2015(2).

[5] Hargreaves,A.Changing Teachers,Changing Times:Teachers’Work and Culture in the Postmodern Age[M].London:Wellington House,1998.

[6] 周燕.外语教师的课堂角色定位探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4(1).

【责任编辑 王 颖】

外语专业范文第6篇

一、创新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

实现以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生动力, 首先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的设计、运行和评价。

(一) 更新教育目标设计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设计具有一定的目标指向。它不仅是一个事实判断, 也是一个价值判断。目标设计要把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要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从而提升教育客体在工作机制运行中的内在驱动力。

(二) 规范教育方式合理运行

外语专业学生男女比例差异大, 情感、心理问题多。因此, 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 既要注重学生的群体教育, 还要积极关注学生的个体需求。要注重发挥“学生-班委-团学干部-班主任/辅导员”及“个人-宿舍-班级-院系”等纵向扁平化工作模式。群策群力解决学生共性问题, 有的放矢处理学生个体需求, 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自我教育,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三) 健全完善教育评价体系

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确定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教学计划。对外语专业学生而言, 不仅要将是否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 而且要注意把思想政治素质等价值元素纳入一般性教育评价、人才核心素养等评价体系之中, 自觉做到同向同行、双向融合。因此, 要积极探索把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定量评价是把复杂的教育现象化简为具体的数字或文字予以评价的教育现象[2]。这种评价方法简单易操作, 但是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所以还应结合定性评价来进行更加全面的评估。例如, 在讲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消费观问题时, 任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辩论, 也可要求学生以英文书面形式表达个人观点。教师在批阅时, 不仅要考虑学生的英文表达能力, 而且要把学生的个人观点态度作为对学生评价的重要指标。

二、增强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化蕴涵

外语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主动迎合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和兴趣性, 将中国优秀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具体来说, 就是要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来育人, 用革命文化熏陶人, 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人。

(一) 增强传统文化底蕴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蕴涵着崇高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 是外语专业学生构筑精神支柱、坚定理想信念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表现出来的忧国忧民的高尚精神, 可以激发学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战国时代的屈原、汉代的苏武等爱国民族英雄的炽热报国之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可增强学生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奋斗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等积极乐观的人生境界可激励学生克己、立志、修身、勉学的进取动力。将这些传统文化精髓融入外语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 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培养文化自觉, 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化底蕴和感染力。

(二) 增强地方文化底蕴

以我校为例。我校处于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特色的牧野大地——新乡。自古以来, 新乡地区人杰地灵, 厚重的人文积淀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先进典型人物。史来贺、郑永和、吴金印、刘志华、张荣锁、耿瑞先、裴春亮、等一大批新老典型的交相辉映和相得益彰折射了新乡先进人物的群体特点和集聚效应。这是我们宝贵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地方特产和生动的教科书。他们身上所共有的崇高信仰、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等精神品质凝聚了特定历史时期人们的共同理想诉求, 是一种独特的、生动的“红色资源”[3], 对于在外语学生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

在外语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要充分将新乡先进群体与外语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 利用鲜活生动的本土素材创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充分挖掘新乡先进群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培育放大其思想引导力, 引导外语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培养爱党爱国爱社会的真切情感, 进而形成崇尚模范、学习先进、择善而从的新常态, 促进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土化和特色化。

三、建构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格局

外语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坚持思想政治学科的学科自信, 不断提升学科质量、促进发展, 同时也要坚持问题导向, 尤其是外语专业学生的个性问题, 充分借鉴其他学科、平台力量和研究方法, 构建学科交叉研究平台、网络对话平台, 解决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现实问题, 形成“思政+”的大学科格局。

(一) 思政+人文学科的人文关怀

人文学科在外语专业学生课程中包括大学语文、教育学、心理学、思政系列课程、外语专业课等。它们的教育强调通过文化的感召来突显广泛的人文关怀, 提升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兴趣, 从而在浓郁的人文情感中接受教育, 这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在外语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我们在坚持政治性、方向性的同时要注重以人为本, 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正视他们的成长发展需求, 在实践中广泛寻找教育内容与学生需求的情感共鸣, 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化人, 增强思政工作的人文属性。

(二) 思政+外语专业的文化特色

外语专业课程作为外语专业的核心课程, 同样担负有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任。这些课程作为外语专业的必修课, 贯穿大学四年。它们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使学生不仅能深入了解西方文化, 拓展文化视野, 而且能够批判性地看待西方文化, 熟悉中外文化的差异。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 专业课教师应注意挖掘教材内容, 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想信念教育、价值观教育等内容适时地融入专业学习, 在培养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同时, 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举个例子, 我校外语专业一位教师在讲述《综合英语教程1》第一单元My First Job时, 教师在讲完课文中作者的求职经历和心得感受后, 马上做现场调查, 比较中西方大学生的不同择业观, 探讨不同择业观背后的文化价值差异, 然后结合外语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和就业问题展开对大一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使学生受益匪浅, 教育效果很好。

(三) 思政+网络平台的线上育人

在外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要积极扩大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的网络育人平台。目前, 我校外语专业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主要依托“外语青苑”微信公众号、QQ、微博等自媒体平台。

这些平台每天除报道学院的重大新闻外, 还负责根据外语专业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 筛选出新鲜、活泼、有意义的话题进行图文推送, 并在线上与学生沟通交流, 帮助学生答疑解惑。

如结合十九大召开推出的“十九大之青年说”“十九大关键词之双语解读”等, 结合团日活动举办“民族巨浪一二九”“网上祭英烈”等, 这些线上活动在寓教于乐的轻松氛围中引导学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 提高中英文化交际能力, 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这些网络平台突破时空限制, 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潜移默化中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结语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我们立足外语专业这一群体特征, 关注外语学生思想特点, 积极更新教育理念, 丰富工作内涵, 构建多元格局, 大力开展富有特色、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努力激发增强工作动力, 提高工作实效。

摘要:增强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生动力, 提高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 是积极响应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行动。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文化蕴涵, 努力构建“思政+”工作格局, 在思想政治工作大潮中做出特色, 持续发力, 久久为功。

关键词:外语专业,思想政治工作,内生动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http://www.moe.edu.cn/jyb_xwfb/s6319/zb_2016n/2016_zb08/201612/t20161208_291276.html.

[2] 姚智军.外语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策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 (11) :227-228.

上一篇:节能服务发展趋势范文下一篇:经济增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