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诗歌情感范文

2024-05-14

把握诗歌情感范文第1篇

诗主情,或者说诗歌是强烈情感的产物,没有情感的迸发,就没有诗歌,诗歌是诗人情感的物化。所以把握诗人情感抒发的方式,就不失为我们体味诗歌情感内容的捷径。情感抒发有两种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其情感内容一眼便知,一般不会作为考试内容。间接抒情就是情感不直接说出,而是借助对景、物、史、人的描写或咏叹,含蓄委婉地传达出来。在间接抒情的诗歌中,诗人对生活生命的感发蕴积胸中,有时这种感发甚至被遮蔽着,耳目一旦触及外物,遂如吹皱的一池春水,唤醒了心中的意绪,于是情感便因景而生,缘物而发,际会历史风云,神遇相知之士。这一类诗歌,意蕴丰富,手法鲜明,便于设题,所以常作为高考命题素材。

一、写景抒情式

谢榛《四溟诗话》:“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情――诗人的生命感发,仅仅是诗的胚胎,要将它养育成诗,必须找到适合它的媒介物――景,诗由情胚而孕育,借景媒以表现,情胚与景媒交融契合便形成了诗的意境。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与情之间通常有四种关系。

第一种:以乐景写乐情。杜甫诗《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人通过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抒发了诗人经过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欢悦之情。

第二种:以哀景写哀情。2004年广东卷杜甫诗《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诗中“片云”“孤月”组成了凄凉的意境,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

第三种:以乐景写哀情。杜审言《渡湘江》:“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当年,春日迟迟,园林如绣,游目骋怀的美景反衬出今日之悲。眼前的鸟语花香反衬出了远去边疆的哀愁。

第四种:以哀景写乐情。李白诗《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五月的天山,映入眼帘的仅有皑皑的积雪,无花可赏,无柳可折,寒气逼人。情景如此单调,如此凄凉,反衬出了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

二、写物言志式

写物言志,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托物言志。诗人在对象――物上,发现或找到了和自己在精神上的某些相通之处――物与志的“契合点”,引起了心灵的感会,于是便借助对“物象”的描摹,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一抒心中情志。咏物诗特点是“不粘不脱(不即不离)”,既扣准所咏之物,又在诗中有所寄托。诗人在诗中展开诗意的想象,把物象和情志交融在一起,分不清何处是写物,何处是写人,又处处是物,处处是人。字字摹写物象之态,句句曲尽胸中之志。2004年北京夏季高考卷所选苏轼诗《红梅》:“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苏轼在诗中,既兼顾梅花的物态和本性,又将梅花人格化,抓住了红梅的“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这一独有的“梅格”,传达出了红梅娴静高雅而不浅薄庸俗的神韵。句句写梅,字字喻己。

同一个物,因为诗人个人的性情、际遇和创作时的具体情况不同,故所咏之情也就相异。从诗中可以明显地读出作品背后独特的“那一个”人来,所咏之物后潜藏着作者强大的生命感发力。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己。陆游的词作《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以冰清玉沽的梅花自喻自况,抒发了自己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三、写古喻今式

这类诗歌写古意在喻今,写史意在抒怀。或歌咏故去的成功辉煌反衬眼下的失败与荒凉,或咏叹已逝的荒唐惨痛来警戒当政者及抒发自己的历史虚无轮回感。诗人以情统史,以志言古。杜牧诗《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人借陈后主沉溺声色,终日与妃嫔们饮酒作乐,不理政事,终至亡国的史事,表达了对晚唐社会日趋衰败的隐忧。在婉曲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微妙而自然的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味深长。

2004年上海夏季高考卷杜庠诗《赤壁》:“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矾鸥鸟满烟芜。”自从赤壁一战后,赤壁就成了诗人们洗浇心中块垒的意象。富有才华,志存高远的杜庠,因坎坷的遭遇,多舛的命运,面对赤壁,其情感是复杂的,虚无与悲凉同在,愤慨并无奈交融。

在咏史凭古中,往日的历史已融入了诗人的情怀,历史与当下统合为一,诗人的情志超越了时空。将个人放置于历史的长河中,自然的恒久比照出人生的短暂,对历史的回顾之中又富含着今生的悲伤。

四、写人言己式

写人言己就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写的是别人的事情,抒发的是自己内心的悲哀和感慨。

借写他人的成功反衬自己的遭遇的坎坷和命运的不幸。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塑造了周瑜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手执羽扇,头戴纶巾,英俊潇洒,倜傥风流,富有智慧,胆略过人。谈笑间,曹军便被打得落花流水。周瑜年轻时候就建立了世人瞩目的赫赫功绩,而此时的诗人却已鬓染霜发,一事无成,徒有一腔无处施展的报国之志。两相对照,诗人内心的苦楚不难体味。

借写他人的不幸来暗喻自己的哀楚。他人和自己具有相同的遭遇,相似的命运,两人情感相通,故歌咏之。秦韬玉诗《贫女》:“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全篇通过一个未嫁贫女的独白,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不为世用,寄人篱下的愤懑和不平。

五、写事抒怀式

在此类诗歌中事或是诗人情志的的触媒,或是诗人情感的载体,通过事件的描述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情思。

2004年全国卷张籍诗《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朱庆余《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是朱庆余参加进士考试前呈献给考官水部员外郎张籍,以试探底细的诗。诗人通过描写一位新嫁娘拜见公婆前忐忑不安的事,生动形象的比拟了自己临考前紧张担心的情景,巧妙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希望被录取的心情。

诗人的间接抒情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上五类,当然这样分类也不尽然,各类之间并不是各自完全独立,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像写古人喻己既属“写人言己”,也属“写古喻今”,怀古诗中也有景物描写。之所以这样归类,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诗歌间接抒情的方式特点,提高其诗歌鉴赏的能力。

外物引起了诗人的情感涟漪,引发了诗人的生命振动――生命共感,生命共感是联结诗人和外物(景、物、史、人)的精神纽带。正是缘于生命的共感,诗人才能借助绘景状物、怀古写人,抒一己之情,言一己之志,叙一己之意。

把握诗歌情感范文第2篇

本讲内容是对古代诗词鉴赏之思想感情或主旨的理解和把握。帮助学生梳理古代诗词中常见的题材,讲解题材与情感的联系,也可以借助“注释”、“意象”、“诗眼”以及“景与情的关系”来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或主旨;另外,诗人还会运用表达技巧、炼字等艺术手法或是通过塑造形象来增强情感表达的效果。

【考点追踪与分析】:

高考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对古代诗词鉴赏这一专题有两个要求,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由此看来,古代诗词鉴赏的考点即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主旨),而思想感情(主旨)又是一首诗或词的“灵魂”,所以在高考中,对古代诗词鉴赏之思想感情的考查,往往在试题中占有很大比重,并且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考查,都可以牵涉到或落脚到对思想感情的考查,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把握好一首诗或词的思想感情(主旨),那么在古代诗词鉴赏这个专题中,可以获得一个不错的分数。 【考点知识荟萃】:

(一)诗歌的思想内容

常见情感:忧愁、惆怅、孤独、寂寞、伤感、烦闷、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持节操等。 1.边塞诗(建功报国类) 唐诗多为:

(1).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 (2).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

(3).描绘将士英勇无畏、昂扬勃发的精神状态;(4).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 (5).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 (6).将士久戍的乡愁和闺中妻子的离恨; (7)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 (8).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

(9).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10)对腐败无能的将领的愤怒和对士兵痛苦生活的同情; (11).盼望爱兵如子、英勇善战的将领出现。 宋词常有:

(1).山河沦丧的痛苦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2).壮志难酬的怨愤和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3).对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思收复失地的痛苦; (4).对投降派、主和派及小人当道的愤懑; (5).对异族统治下人民流离失所、痛苦生活的同情。 2.忧国伤时类(与上一类多有重复)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2).反映离乱的痛苦;

(3).同情人民的疾苦;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5).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6).揭露统治者的横征暴敛。 3 送别诗

(1).直接抒写离别之情(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前途艰辛的担忧; (2).重在劝勉、鼓励、安慰(3).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 4 山水田园诗

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1).描写自然风光;(2).农村景物;(3).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田园诗风格为恬淡宁谧,山水诗风格为清新优美。 5 咏物诗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6 思乡怀人类诗歌

(1).羁旅愁思;(2)思念亲友;(3).征人思乡;(4)闺中怀人。

写作上: (1)触景伤情;(2).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3).托物传情(月、雁、笛、柳);(4).因梦寄情;(5).妙喻传情。 7咏史怀古诗

(1).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感慨个人遭遇(怀才不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2).对历史、功名利禄、繁华富贵等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

(3).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 8思妇闺情诗

(1).抒发别离苦情;(2).描写美人迟暮;(3).寄寓人生感慨。 9即景(或即事)抒怀类诗歌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2).昔胜今衰的感慨;(3).借古讽今的情怀;(4).青春易逝的伤感; (5).仕途失意的苦闷;(6).告慰平生的喜悦;(7).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8).记梦悼亡,遗世游仙。 (二)常见意象的含义:

杨柳——离情别恨或柔情 梧桐——寂寞惆怅、凄苦凄凉悲伤

鹧鸪——荒凉破败或惆怅落寞 杜鹃——哀怨、凄恻、思归

沙鸥——人生的飘零或伤感愁怀 青鸟——情人的使者 露——人生短促、生命易逝 雪——纯洁、高洁或表环境的恶劣

霜——人生无常易老,表前路坎坷 浮云——游子漂泊、飘零 船——漂泊、无拘无束,自由旷达 流水——叹惋、时间流逝 大漠——苍凉 落叶——失意、伤感 旷野——凄清 竹林——闲趣、隐逸 孤灯——孤苦、羁旅凄凉思乡怀人 古琴——知音 楼兰 ——国立功 关山——怀乡、思人 孤雁——思亲,思乡,孤独 寒蝉——悲凉、离愁别绪

【解题思路(方法指导)】点拨:

1.理解和挖掘“注释”信息,把握思想感情: 作为考试题中的注释,我们认为这绝不是“无意点缀”,而是出题人“有意而为”,注释的信息是出题人留给解题人(考生)解答问题的“蛛丝马迹”,我们找到这些“蛛丝马迹”并“顺藤摸瓜”,在考场上,可能会有更好的收获。

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 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问题(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问题(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解题思路(方法指导)

本词出题人给了两个注释,①中“范成大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和②中“姜夔浪迹江湖,终生不仕”以及姜夔“去拜见范成大”,由这两个信息可知:两人志趣相投,不再做官,归隐江湖,可谓淡泊功名,宁静致远。由此信息的理解和挖掘,便知第二小题的答案了:与范成大形成对比,同意则是突出范成大的人格高尚,不与“趋炎附势的人”同流合污,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不同意:还是对比,范成大这样的人怎么能和“趋炎附势的人”的交往呢,所以这样人来一定是“人不到”了,还是突出范成大的无人能及(尤其是趋炎附势的人)的品格,还是在赞美。

顺便说一下第一小题,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理解本文的主旨还怕不知第一小题写的景物吗?

参考答案:同意:诗的后两句写范成大由入相到出世,一方面突出了他漠视功名,淡泊利禄的高洁品行,另一方面也衬托出那些趋炎附势之人的辱人贱行,同时还写出了诗人对范的崇仰、敬佩与赞美。

不同意:前两句以景衬人,后两句以事写人,突出范的品格高尚。“人不至”更加衬托出环境的优雅,也突出地赞美了范成大达到了无人能及的高尚境界。

2.利用诗词中的意象,把握思想感情: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而意象则是感情化了的景或物,例如:孤雁、寒鸦、冷风、凄雨等,由此可得知,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或要表达的主旨,与其在诗中所选取的意象有密切联系,从这儿出发,“顺藤摸瓜”,诗人的思想感情,便可“略知一二”。

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方法指导)

阅读本诗,找出诗中的意象,再结合第一小题的问题所问,即,夜晚、秋风、汉关、朔云、边月、西山,结合注释信息“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这些景象和意象渲染了战争气氛,预示一场大战即将来临。至于第二问的情怀(思想感情)结合“考点荟萃之诗歌思想内容”便知。

参考答案:(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3.知人论世、感同身受,发挥想象,把握思想感情

一首诗或词,在题材选取上在,因人而异,在形式技巧上,也千变万化,还有古今语言有别,这使得我们在理解上,客观的增加一些难度,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或者说是相通的、普遍的,那就是思想感情,无论古人和近人,在情感上是相通的,这就为我们的感同身受、发挥想象,提供了依据,由此去把握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注释:①将:岂;②纪:经营

问题: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主要表现了什么乐趣? 解题思路(方法指导)(略)

参考答案: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

完整的答题模板

1. 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2.解释诗句(词语),写了什么景、物、事等+3表达了什么情。

【跟踪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雨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 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问题: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 解题思路(方法指导)

抓住注释中“闲居”、“等候授职”这两个词语,“感同身受”或者出于常识考虑,也可知道诗人此时那种无聊、失落、迷茫的心情,再加上“燕子”、“梧桐”、“客衣”等意象,可知诗人的思乡怀旧之情。解释第二联诗句,即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连词成句,组合成答案。

参考答案: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诗句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1)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6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5分) 解题思路(方法指导)(略)

参考答案:(1)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因;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意思答对即可。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处景而生的思乡之情。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境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景景关情。 【语言文字运用】:

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玉树藏族自治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玉树既是“三江源头”,也是“藏獒之乡”和“虫草之乡”。 ①东南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毗连

②是长江落差最大的标志点

③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等地相通 ④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最高点6621米 ⑤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 ⑥气候高寒

A.②④⑥⑤①③

B.③①②⑤⑥④

C.⑤③①④②⑥

D.④⑥⑤①③②

②参考答案:C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只有当促进艺术电影繁荣成为社会共识,从源头的创作方到受众方的各环节都得到强有力的支持,艺术电影才能真正实现飞跃。

B.据说当年徽州男人大多外出经商,家中皆是妇孺及孩童,为了安全,徽州的古村落老宅子大多为高墙深院、重门窄窗的建筑。

C.工作之余,大家闲谈话题脱不开子女教育、住房大小、职务升迁,也照样脱不开为饭菜咸淡、暖气冷热、物价高低吐槽发声。

D.我国重新修订《食品安全法》,目的是用更严格的监管、更严厉的处罚、更严肃的问责,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被称为“最严食品安全法”。 【答案】A 3.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需要清静„„最好去处是到个庙宇前小河旁边大石头上坐坐,

__________

。雨季来时上面长了些绿绒似地苔类。雨季一过,苔已干枯了,在一片未干枯苔上正开着小小蓝花白花,有细脚蜘蛛在旁边爬。 A.阳光和雨露把这石头漂白磨光了

B.这石头被阳光和雨露漂白磨光了 C.阳光和雨露已把这石头漂白磨光了的

D.这石头是被阳光和雨露漂白磨光了的 【答案】D 4.(2013·潍坊质检)请仔细观看下面一幅漫画,给它拟一个恰当的题目,并解释漫画寓意。

【解析】此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回答此题,重点是就漫画中的文字信息展开联想,弄清漫画讽刺的主体,围绕漫画的主题拟题目。拾到钱归还失主是正确的,但是索要酬金是不对的。这里讽刺的主体显然不是失主,而是拾到钱者。

答案:(1)新“拾金不昧”向钱看 (2)现今社会中,拾金不昧的意识日趋淡薄,拜金主义盛行,作者借这幅漫画对社会上的这种道德淡漠的现象给予了讽刺和批判。

【情景式默写】: 1.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桃源人生活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马说 》中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小石潭记》中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形象的比喻,描写溪身、溪水的语句是: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陋室铭》中表现正反面虚实结合写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衬托陋室不陋的语句是: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岳阳楼记》中抒写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6、《醉翁亭记》中 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7《记承天寺夜游》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把握诗歌情感范文第3篇

张爱燕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语言凝练,情感丰富。读诗,如同在倾听古人吟唱情感之歌,正是有了一颗颗情感的种子,诗人的笔下才会盛开出一朵朵绚丽的诗词之花。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只有把握住了这首诗的情感坐标,才算真正贴近了诗的灵魂,才能走入这首诗所构筑的美学殿堂。

然而在具体作答时学生往往不能很精确地把握好诗歌的情感,如何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是要有“知人论世”意识。即在阅读诗歌时一定要看准题目(题目里会有关于作者情感的提示要素),结合作者和小注,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来揣摩诗歌情感。如杜甫生于安史之乱时,所以他的诗歌情感一般会有对战争使国破家亡的痛恨,对百姓流离失所的同情,由于作者本身的颠沛流离往往会有对家人的思念及自身的孤苦之情。如杜甫的《送韩十四江东觐省》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江东探亲时写的。②老莱农: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南。结合诗歌的题目中的“送”“觐省”联系作者“杜甫”的生平,可以想到安史之乱,结合小注可以概括出诗中诗人抒发的情感有:对战乱导致生灵涂炭的愤忧之情;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对朋友的惜别之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对未来的担忧之情等情感。

其次,要有“揣摩情感诗句”意识。在阅读诗歌时,很多诗歌往往都有一两句诗句是能够概括出诗歌中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有时可能是一个词语,可以概括出本首诗歌的情感基调,这就是本首诗歌的诗眼;有时可能是一个句子,体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汤显祖的《秋发庾岭》“枫叶沾秋影,凉蝉隐夕晖。梧云初暗露,花露欲霏微。岭色随行棹,江光满客衣。徘徊今夜月,孤鹤正南飞。”体现出作者思想感情的诗句是“徘徊今夜月,孤鹤正南飞。”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孤苦与茫然,孤寂与伤感。

再次,要有“意象品味”意识。有很多诗歌是需要我们通观整篇诗歌的意象去感受作者的情感的。在古诗中有很多意象是由固定的情感内涵的。如“柳”含有惜别之情,“梅兰竹菊”象征君子高洁情操,“落花”含有伤春悲秋、青春易逝之感等。

第四,要注意诗歌的形象。有很多诗歌是托物言志的。在把握诗歌的情感时,需要我们去反复推敲诗歌的形象所寄托的作者的情感。如徐渭的《葡萄》“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反复推敲葡萄“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的形象,结合诗人的现状“半生落魄”,“独立书斋”“啸”等可以揣测出诗人在诗词里表达的是满腹才华却无人赏识的愤懑之情以及身心的孤苦之情。

也有一些诗歌表达的不是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是诗中所写的人物形象的思想感情。如朱敦儒的《十二时》“连云衰草,连天晚照,连山红叶,西风正摇落,更前溪呜咽。 燕去鸿归音信绝,问黄花,又共谁折,征人最愁处,送寒衣时节。”体现的是征人的愁绪,可以有远在外地的游子(征人)对家人的思念之愁,还有悲苦家人的孤苦无依之愁。

把握诗歌情感范文第4篇

黄陂区罗汉中学 胡峰 胡海燕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并明确要求学生能“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从目前的初中散文教学的现状来看,整个教学活动还处于低效的状态之中。究其原因,笔者总结出如下几点:

①迎合中考的急功近利的心理。在中考的“指挥棒”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带有鲜明的功利色彩,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中考散文阅读如何有效答题”来进行,形成模式化的应试教学。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②教学内容模糊。散文的特性决定了其教学的突破点有很多,而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往往面面俱到又浅尝辄止,对文本的解读停于表面,导致学生无法获得深层次的体验,提高语文素养更是无从谈起。

③教师自身素养缺失。大部分教师缺乏散文阅读与鉴赏的理论支

撑,在解读散文文本时,不能参透文本的核心意义和价值,导致对文本的浅读与误读,也就无法设计出合宜的教学方案。

④教学方法的陈旧。由于学校位于农村边远地区,很多老师不能及时学习到教学上的新的理念和方法,导致教学方法陈旧、不科学,也让部分学生失去了阅读学习的主动性。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从现行的鄂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来看,入选的散文数量众多,由此不难看出,散文阅读是初中学生语文学习的重点之一,也是语文教师教学的重点之一。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因散文的种种独特性,语文教师对其教学重点的把握也是一个难点。

我们认为,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当是散文阅读教学的一个突破口。因为,散文是抒写真情真性的文体,散文的语言以情见长,带有浓郁情感色彩。林非曾提出“散文的灵魂是自由自在地抒发真情实感”,“散文,应当是从心底涌出来的”;余树森则认为“其情之最真、最痴、最自然者,莫过于散文之‘情’”。与其它文体相比,“长于抒情”也可以说是散文的最大特征。所以,准确把握散文作者的思想情感,就等于抓住了散文阅读教学的核心。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在于:

1、引领学生把握作者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接受作者对生活的洞察力和感情的个性化熏陶,从而得到思想的启迪和陶冶性情的美感享受,并从中学习借鉴一些写作艺术技巧。

2、引导老师教师了解散文阅读与鉴赏的理论知识,提升教师解

读散文的能力,从而设计出合宜的教学方案。

3、通过文献分析、教学实践等方法,梳理初中散文表达作者情感的常见手法,并结合新课标中对阅读与鉴赏的要求,希望为初中散文阅读教学中把握作者情感探索出一些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当代关于散文及散文教学的理论:

1、刘锡庆在《中国现代散文的回顾》中将现代散文的特征概括为“篇篇有我,尽显个性;情理兼备,虚实相济;取材琐细,以小见大;真实自然,饶有情致”。林非在其著作《林非论散文》中提到“散文的灵魂是自由自在地抒发真情实感”、“散文,应当是从心底涌出来的”。由此可见,散文是抒写真情真性的文体,散文的语言以情见长,带有浓郁情感色彩。所以,在阅读中准确把握散文作者的思想情感,就等于抓住了散文的核心与灵魂。

2、张听丽主张“散文教学,应从散文特点出发,以欣赏为主,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深层次领悟文章内容,培养学生的感受力,抓住散文中景与情的描写与抒发,把握作品意境,从而达到审美目的”。谭晶莹在《论散文教学中的审美》中提出从散文自身特点(意境美、情感美、形象美、形式美等)分析入手,探索散文教学的审美范畴。以上两位老师都提出了在散文教学中应当引领学生把握作者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接受作者对生活的洞察力和感情的个性化熏陶,从而得到思想的启迪和陶冶性情的美感享受。

四、课题研究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中国散文的历史源远流长,不同时期的人对散文的定义也各不相同。本课题对散文的定义采用的是童庆炳关于狭义散文的定义:“狭义的散文即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剧本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杂文、游记等等”。

本课题界定“作者情感”是指在散文作品中,作者借助具体形象来表达自身内心对生活、对自然、对人生、对社会的真实感受与理解。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以入选鄂教版初中语文1——6册教材中的散文名篇为主,以及部分适合初中学生阅读的课外名家散文。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一)主要研究内容

为切实把握好课题的研究立足点,我们把该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确定为既从理论层面研究也从实践层面研究,侧重点是从文本研读层面和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层面进行探讨。主要内容包括:

1、初中散文中作者情感表达的方式;

2、初中散文阅读教学中把握作者情感的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该课题的研究,让语文老师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素养,提升解读散文文本的能力,从而设计出完整合理的散文阅读教学方案,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2、通过研究,明晰散文阅读教学的相关要点,探索有关初中散文教学中把握作者情感的教学方法。力求通过相关教学,提高学生感悟生活、体会人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为将来高中散文阅读学

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收集整理同类课题与研究成果,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为寻找创新性的研究空间奠定基础。

2、调查研究:以观察、访谈、问卷、测验等调查散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了解师生的心理需求,为本课题的教学实践提供依据。

3、行动研究:通过课堂教学层面的实践,探寻初中散文阅读教学中把握作者情感的实施途径和方法,及时反思方案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及时总结实践经验,对研究方案作出灵活的调整。

4、个案研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研究初中散文阅读教学中把握作者情感的突破点与相关教学设计,从个例中总结出具有典型意义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七、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1、2014年01月,查找文献,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对初中散文的教与学现状开展问卷调查、访谈等调研活动。

2、2014年02月,对比研究了解本校语文教师散文教学的现状和学生的学习实情,确立课题研究范围,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3、2014年03月,做好开题准备工作;对课题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对调查分析情况得出阶段性小结和评估。

4、2014年04月,完成关于初中散文阅读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

5、2014年05月,进行适当的教学实践活动,并从中了解散文

的解读方法。

6、2014年06月,在相关教学活动中理论联系实际,逐步完善初中散文阅读教学中把握作者情感的教学设计方案,完成相应的课堂实录。

7、2014年07月——2014年09月,分析、归纳、总结初中散文阅读教学中把握作者情感的教学设计方案,研究散文教学中把握作者情感的策略。

8、2014年09月,重点论证前面完成的成果,并进行可行性测试,对教学实际进行评估,对前阶段实验取得的成果进一步分析、反思。

9、2014年10月,撰写有关初中散文作者情感的把握方法的论文初稿。

10、2014年11月,总结整理课题各阶段的研究资料,对研究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和解释,形成研究报告,总结初中散文作者情感的把握方法,完成对相关论文的修改。

11、2014年12月,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八、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关于初中散文阅读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

2、关于初中散文阅读教学中把握作者情感的方法研究的论文;

3、初中散文阅读教学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

4、课题研究的反思、总结;

把握诗歌情感范文第5篇

《把握散文丰富的情感意蕴》教案

溧阳市竹箦中学洪超

教学目标:

1、体会散文的特点,把握阅读散文的基本技巧

2、探究文章饱含的情感

重点和难点:探究散文的情感

一、 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散文,讨论了阅读散文的方法,比如(圈点勾划等),本节课再来探究散文的丰富情感和意蕴,请大家阅读《在风中长大》。

二、 课堂研讨

请大家在读的过程中思考,在风中长大的风,主要有哪些风?长大是什么意思?

研讨

1、文中有哪些类型的风?这些风又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海风山风

小乡扇风 村晚风 空调风 城大市台风

按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要椐结构,找物象 ---------- 研讨

2、在文中这些风各代表了什么,请指出?

主要代表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生活 海风 山风

童年生活

扇风 晚风

朴素简单的生活 空调风

城市生活 台风

大自然

研讨

3、这些风又具有怎样的特征,给他们加上一个定语修饰词?并体会其中情感?(讨论交流)

可自主选择能体现情感的段落自由朗读。并作交流。

清新的

海风山风

怀念 朴素温馨的扇风晚风

眷念 清冷生硬的空调风

排斥厌恶 狂暴肆虐的台风

台风

敬畏

战台风

批评

避台风

欣慰 顺便解决课后第四题

4、本文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请予以探究。(6分) 【答案】

①对朴素、简单的生活方式的留恋; ②对温馨的童年生活的怀念; ③对非自然的城市生活的排斥; ④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 ----- 1

高考散文阅读教案

⑤对人类改造自然不自量力的批评;

⑥对人类摆脱愚昧思维、认识上获得进步的欣慰。(每点1分)

研讨

4、概括主旨

长大了(通过结构看结尾段把握主旨) 顺便做第三题

3.文章题目“在风中长大”中“长大”的内涵有哪些?(4分)

【答案】①身体的成长(或“肉身的伸张”,2分); ②摆脱了愚昧思维(或“认识上获得了觉醒和进步”,2分)。

研讨

5、总结把握散文情感的阅读方法(讨论交流)

一、找准物象,分析情感 其

二、分析结构,理清层次 其

三、关键句段,把握主旨

三、 课堂训练

做《故乡草》第4题

4、本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文简要探究。(6分) ① 对故乡草的歌颂和赞美;

② 对简单而朴素、绵长而清贫的故乡生活的眷念; ③ 对和故乡草一样质朴的父老乡亲的悲悯; ④对正在消逝的村庄的慨叹。(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给6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高考散文阅读教案

例文.

在风中长大

朱以撒

①说风,可以从我小时候居住的环境追溯过来。这个滨海小城,走几步就可以看到逐排推动的雪浪花;而城市的另一面,则是终年绿意披拂的高山。这个小城的古典气味,就在海风和山风的冲兑下回旋,漾来漾去。

②小城人家安然地度着夏日,每人一把蒲扇,指掌轻轻收住扇把,左右摇动。一个没有任何降温设备的居家生活,从夏日里探到了它的朴素和简单,同时充满了对于气候轮转的乐于接受,还有婉约的调整,调整到稍稍适应即可,用一把充满草香的蒲扇。这与如今终日在写字楼内,空调的制动使整座大楼冷飕飕不同,白领可以在夏日穿着笔挺的西服,却不知,一个人不感受夏日之炎热,是辜负了这个时节固有的赏赐。

③总是在晚饭的时候,借助夕阳的余晖品尝,每一口饭和菜,都充满芳香。一盏忽忽悠悠的煤油灯摆上了桌,火舌温柔、委婉,昏黄暗淡,却可以照见一家老小。在摇曳的火舌下,厨房里是母亲熟练运动着的双手,碗碟正在被涮洗,暗中反射着寒光。没有电灯通明的老宅,简陋中透着温馨,是一种干稻草堆那般的温暖。

④有一些人注定要离乡背井,到更广阔的空间接受风雨的扑打。我从风中的山野来到这个省会城市,已经二十六岁,又高又瘦如风中之丝。城市是乡村的怪胎,许多的空旷越来越紧密地被高层建筑挤占,似乎不占尽空间就不足以称城市。一座高大的建筑就是一面挡风的盾牌,盾牌多了,激荡的风难以穿越。城市闷热起来,蒲扇已经消失,电器降温设备在炎炎夏日的居室里制造着非自然的情调。有时也能巧遇故旧,当我放弃大路钻入小巷,风突然旋转而至,皮肤准确地判断它来自高空或者原野。即使城市生活久了,皮肤的感觉依旧,像一小节细微的芒刺拂动,有一点幸福的异样。

⑤台风是这个城市最大的威胁。当我们看到台风时,已经是这股力量穿行过后留下的破坏痕迹了——楼房倒塌,桥梁倾圮,林木拔起,船只颠覆。装点城市的无数大型广告,妖冶的美女花容失色,断成几节,只余一只煽情的眼。每一次台风过去,城市惊魂未定。对于大自然而言,只不过是它一次急促的呼吸罢了。

⑥曾经有一出戏代表了一个时代对于风的强硬态度,它的名字叫《战台风》。当几百万知青躬耕于大野,对于自然的力量不寒而栗时,这出戏的出现,增添了人们不自量力的胆魄,面对台风、暴雨、山洪、泥石流,以血肉之躯去抵挡的人不在少数。

⑦然而,自然界永远是一幅广阔高迥的相貌,深含超人的力量。人类无法拒绝风,无法改变风的走向,人的自尊自信受到了风的挑战。人在长大,除了肉身的伸张之外,更重要的标志是人的思维摆脱了愚昧,走上了正常的轨迹。我注意到,面对破坏力强大的风,人们已经从迎战转为躲避,避其锋芒、尖锐,不再侈谈人定胜天这类空话。渔船靠港、学校放假,举村迁移,这些都是认识上的觉醒和进步——没有什么比人的生命更加紧要,人在大自然自然面前低头,并不是人类的羞耻。

⑧在风中,我们长大。 (选自《十月》,有删节)

1.文章第③节描写了家庭生活温馨的一幕,请简说其表达特色。(4分) 2.文章第⑥节写《战台风》这出戏有何作用?(6分)

3.文章题目“在风中长大”中“长大”的内涵有哪些?(4分) 4.本文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请予以探究。(6分)

高考散文阅读教案

1、【答案】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场景(1分),采用拟人、比喻等修辞(1分),运用细节(1分),从视觉、味觉等多方面描写(1分),使人如临其境。

2、【答案】①写出了一个时代对于风的强硬态度,表现了人们对于自然的不自量力(2分);②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写到的台风肆虐,开启下文对于人在大自然面前低头的评述(2分);和下文人对风、对自然态度的转变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在风中长大”的主题(2分)。

3、【答案】①身体的成长(或“肉身的伸张”,2分); ②摆脱了愚昧思维(或“认识上获得了觉醒和进步”,2分)。

4、【答案】①对朴素、简单的生活方式的留恋;②对温馨的童年生活的怀念;③对非自然的城市生活的排斥;④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⑤对人类改造自然不自量力的批评;⑥对人类摆脱愚昧思维、认识上获得进步的欣慰。(每点1分)

故乡草

刘翠婵

①这个时节,草是村庄最新鲜的主人,它惬意地盛开,有点乍乍乎乎。各种各样的草竞相开放,比花儿还要热烈。有的草小得只有米粒大,挤挤挨挨偎在一起,一个春天长下来,还是那么小,看着人心生疼。有的草大大咧咧地长,一个晚上不见,就会蹿出老高。后院一堵不大的矮墙上,就有十几种草在这里聚会。

②村子是离不开草的,人和牲畜都离不开。如果没有稻草,就长不出稻谷,没有稻谷,一年的希望又在哪里?如果没有各种各样的草,牛吃什么羊吃什么猪又吃什么?鸡鸭鹅不怎么吃草,但有草的地方,就有它们肥沃的粮食,各色虫子、蚯蚓随时恭候着它们的到来。

③稻草香甜。稻谷在草叶上扬花、抽穗,凝结一年的希望,从嫩绿到金黄,村人忧心忡忡地牵挂着。当金黄来临,村庄就丰硕,香喷喷的气息萦绕在村头村尾,像村口溪流哗哗的碎语,止也止不住。稻草在我心里是一种有温度的草,它恰到好处地温暖了我童年的许多个冬天。那时夏天收割完,每家每户都会在稻草堆里挑出一些长得好的草杆,晒干后扎成草垫,待到冬天铺在席子下,就是暖了。

④盛开的草,漫山遍野站着,站成村庄一季一季的依靠。很多不知名的草,长在村庄之上,墙头、瓦顶、乱石堆,无处不在且长势良好。长在屋顶上的草带着一身的侠气,春归时醉享天涯春风,夏日里骄阳烈焰缠身,挺到秋来又要饱尝风霜雨雪,冬临就化作檐角的一撮泥土。这样的草,孤独地长在高处的瓦上,是藏在村庄深处的魂魄。死了一拨,瓦就黑上一层,村庄就在它们一次次死去活来中渐渐老去。

⑤一些废弃的墙头上,每年都有不同的草在长。生在废墟上,便是野草了。伫立风中,它们的命运并不会随村庄的命运起伏。除了神,只有野草可以在废墟上歌唱。

⑥有了盛开的草,村子就像有了一件压箱子的衣料,大太阳底下一抖,就会抖出许多难言的气息。

⑦草的一生是一个四季轮回,村人的一生是六七十年或七八十年。村庄的一生又是多长?我以为,所有的村庄都应该是长生不老的。可是我看着它渐渐不在了,最初是人声在这里低落下去,接着是牲畜开始稀疏,最后是草爬满了老屋的许多角落。在屋里盛开的草,丧失了平原上的芬芳,因为此时的它已是荒草。

⑧村子里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在沉睡中死去,这对他来说是一种最得体最幸福的死法,不用劳烦子女们奔波,不用拖着疲弱之躯苦等油尽灯枯。村庄又少了一个人,村上的草又多了一棵或一丛。老人们总说自己的命和草一样贱,到头来只有草可以做最后的陪伴,在灵魂没入土地的时候,一生的凄苦都化作了来年坟上青葱的草叶。

高考散文阅读教案

⑨草是有来生的,无论死得多么难看,春风一点染,它就又是芳草了。村庄和村庄上的人们没有来生,一旦离去,永不回头。

(选自《福建文学》2011年第1期,有删节)

1. 文章第①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描绘了怎样的情景?(4分)

2.在作者笔下,稻草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概括说明。(4分)

3.文章第⑤段写生长在废弃墙头上的野草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4.本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文简要探究。(6分)

1.运用了比喻(1分)、比拟(1)等修辞,运用了对比(1分)的手法,描绘了春天村庄里小草竞相生长的情景(1分)。

2.稻草香甜(1分),带给村里人一年的希望(1分);稻草温暖(1分,或“有温度”),温暖作者童年许多个冬天(1分)。

3.既写出了小村庄的破败(2分);又写出了村民的渺小卑微(2分),以及他们乐观面对命运的精神(2分)。

把握诗歌情感范文第6篇

一、加强学习、深入生活培养感情

一名优秀的新闻播音主持不断学习是成功的基本条件, 当前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播音主持不仅要扎实掌握新闻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 更要把握好个人情感在新闻播音时的表达程度。新闻播音主持要通过不断的努力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敏锐的洞察能力, 提高自身的政治觉悟, 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正确引导舆论导向, 有辨别新闻材料是非曲直的能力。并深入生活培养感情, 捕捉生活中的点滴琐事, 在生活中不断累计加以沉淀使其升华, 在生活中积累素材, 以受众的角度看待问题、理解问题, 深刻了解广大观众的心理需求, 在新闻播音时可以对相关素材脱口而出, 并在播音时以广大观众的内心情感为依托合理融入播音主持人的自身情感, 利用张弛有度的情感播音与观众建立深厚的情感关系。

二、用正确的舆论引导观众

新闻节目是党和政府面向广大人民群众传播方针、政策、法规的主要途径, 而新闻播音主持作为对信息的传播者和叙述者, 既是对新闻信息的图像补充说明, 又同时涵盖了新闻播音主持对新闻信息的主观看法, 这时新闻播音主持融入情感, 以党的政策为准绳, 技巧性的加以把控, 更能诠释新闻信息的丰富内容, 使舆论导向正确的引导观众。例如在全国最具权威的新闻节目《新闻联播》, 由于这档节目中包含了许多政治色彩, 使得新闻联播节目具有严肃性、权威性。在邓小平同志去世的播报中, 新闻播音主持播报新闻事实的同时融入进个人的真实内心悲痛感情, 使得全国观众感受其中, 通过庄严的新闻播报, 全国人民沉痛在哀思中。北京奥运会的申办成功, 同样经新闻联播节目播报, 播音主持在播报时渗透进自身的喜悦心情, 使全国人民感同身受, 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观众了解国家实时发生的事件。

三、适度融入自身情感

新闻稿件在播报前是没有任何感情存在的文字内容, 但是可以通过播音主持适度的融入真情实感, 对新闻稿件进行情感的艺术创造, 使其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的同时又提升了新闻内容对观众的感染力。可通过以下两点对新闻稿件进行情感艺术创作:

(一)

新闻播音时对新闻稿件的艺术加工, 播音主持首先要理解新闻稿件的中心思想和想要着重表达的内容, 加以自身的判断和理解, 把新闻稿件的内容情感和主持人的内心情感融入在一起, 从而使得新闻稿件的内容情感真实、自然的展现在观众面前;

(二) 播音主持的情感要真心实意。

新闻稿件的情感是内部自然存在的, 而播音主持的情感是外部条件, 真情实意的感情注入可以使内容得以升华, 相反会使稿件的感情内容变质了。只有二者有效的融合, 才可以有效传达新闻的情感, 体现新闻语言媒介的桥梁作用。

(三) 有效控制情感节奏。

播音主持在新闻播报的过程中要合理运用自身情感, 使无声的新闻稿件声情并茂的展示给观众, 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观众, 张弛有度的情感投入要把控好表达的节奏, 目的是为了感染观众, 反之过度的投入会变成播音主持的情感宣泄。例如, 2008年, 赵普在播报地震灾情的时候, 感同身受, 言语之间满溢悲恸, 甚至潸然泪下, 有序而连贯的情感输出, 毫不突兀的情感节奏, 使观众受到了极大的触动, 取得了很好的新闻效果。由此可以看出, 新闻播音主持过程中, 要控制好情感的节奏, 要站在观众的角度看问题, 情感表达不等于情感“爆发”, 要控制好情感表达的“度”。只有如此, 才能让新闻得到观众的认可, 传递积极、正能量的新闻价值、舆论导向。

四、提高播音主持应变能力

新闻播报的同时受许多因素影响, 如设备因素、人为因素等原因会对播报过程带来质量影响, 主持人必须具备高度的应变能力, 不受外界因素影响, 实时调整状态。新闻播报也更具严肃性、多变性, 播音主持要对稿件认真研读, 了解其要表达的情感以及内容, 在与他人互动时, 对提出的问题、观点, 可以合理的应对, 以丰富的感情完成节目的播报任务, 更好的吸引观众。

五、结语

新闻播音主持虽然严肃、谨慎, 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宏观性, 但是这并不妨碍新闻播音中情感的表达, 只有把握、控制好新闻播报中的情感, 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舆论导向, 从而准确、全面地播报新闻事件, 赢得观众的支持和认可, 促进新闻播音主持事业的深入发展。

摘要:伴随新媒体行业的飞速发展, 新闻渠道呈多元化方式发展, 新闻节目呈多样化发展, 新闻行业的竞争愈演愈烈。新闻播音主持作为新闻节目的主要载体, 对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往仅用技巧来衡量新闻播音主持的能力, 如语言表达、思维逻辑、基本形象等, 而忽略了新闻播音主持的情感问题, 随着观众综合素质的提升, 对新闻节目精神层面的要求也在提高, 因此新闻播音主持在运用播音技巧的同时合理把握情感, 更加精准的诠释新闻的内涵, 才能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 与观众建立起一种亲人般的情感关系。

关键词:新闻播音主持,情感表达,把握技巧

参考文献

上一篇:毕业班组鉴定范文下一篇:搬运管理规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