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文化通识论文题目范文

2024-02-05

中国音乐文化通识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高校音乐通识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凭借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教育优势,逐渐成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协调与创新发展的有效手段。国内学者已从教育功能、课程设置、教学活动等不同纬度对音乐通识教育提出了有效建议,但如何在系统、动态、辩证的视角下对高校音乐通识教育的现状进行研究,是本文主要的研究重点。因此,本文以生态学为切入点,在生态哲学、生态科学的思辨与科学体系下开展对音乐通识教育的研究。
一、有关音乐通识教育的概念性辨析

通识教育,源起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倡的自由教育,其仅提供给少数不从事生产的人,是一种“使人成为人”的理想性教育,目的是发展理性、心智与探索真理。自工业革命兴起,其教育阵地转向美国,由美国鲍登学院帕卡德教授首次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相联系,并以《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为研究的集大成者,阐述了通识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及其在现代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与专业教育的关系等。总体而言,广义的通识教育是指一种大学教育理念,狭义是指非专业教育部分。

我国的通识教育可追溯于先秦时期,以六艺科目为代表,是面向士大夫及贵族子弟开展的有关“重治道、重通博”的教育,但其并不属于现代意义的通识教育。真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开始于清代末期的教育现代化改革,大致分为20世纪初到20世纪70年代(从萌芽到销声匿迹),以及改革开放之后两个阶段(包括重新认识阶段1978—1994、逐步探索阶段1995—2001,反思与改进阶段2001— ),并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立德树人”的政策引领下,确立了高校通识教育以培养学生思维、性格、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内涵。

纵观国内外通识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究其本质而言,其发展的主线是以人的发展为主。无论是高尚情操的培养,还是为适应工业时代需求而培养“完善”的技术人才,其教育目的从未脱离“全人”教育的宗旨。而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在深刻反省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文明背景下,关乎人性的培养更是至关重要,而人性的健全发展必然建立在“学贯中西”“通明博览”基础上。因此,当代通识教育的研究范式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境地。

而音乐通识教育,作为通识教育中艺术教育体系的一个模块,因音乐学科自身独特的特质,与其他姊妹艺术相比具有贯彻“美”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是通识教育中有关艺术核心课程模块中开课较为广泛的通识教育门类之一。但其课程内容宽泛与自由的特征,同样导致了其教育目标的不确定性,即音乐学科自身的专业性与通识教育素质性的平衡问题。因此,高校音乐通识教育究竟应将音乐学科的专业理论素养进行“浅层”的普及化,还是将其学科特有的思维特征“深层”贯穿于个人核心素养当中,本人认为其评价的尺度在于将音乐通识教育置身于何种“生态环境”之下以及如何判定其自身所形成的生态系统的特征与功能。因此生态学视野下对高校音乐通识教育的研究或许可以帮助教育者开展动态与辩证的研究。
二、生态学视角下的音乐通识教育发展

(一)生态学对音乐教育的影响

“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原意为“住所”或“栖息地”,由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在《有机体普通形态学》中首次将其定义为“研究生物体与其中卫环境的相互关系的科学”。而美国科普作家蕾切尔·卡逊的著作《寂静的森林》以充满科学理性精神与人文情怀的诉说,激起了全世界对于环境保护的关注。在此轰动影响下,生态学研究范式下派生出了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生态教育学等拓展性研究。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人类对生存的定义不仅仅满足于物质生活的富足,更追求精神层面的自由。而关乎自由尺度与标准的认知已经由农耕时代对于自然条件的被动、工业革命时代对于自然的征服转向为今天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在经历“以人类为中心”的时代发展后,在对征服自然无度的欲望下,工具性、功利性的时代弊病对于人性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扭曲,从而导致精神性疾病在不同的年龄(尤其是学生阶段)阶段频频爆发。因此,以生态学的研究范式对各个领域开展深入的思考与反思,是时代所需。

教育,作为人类进步与发展的必要手段,其生态学的研究范式实质是“以人为本”,这里的“以人为本”不再是现代社会里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而对自然进行的无边界的索取,而是在维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后现代精神下,对于人性与环境良性、健康发展的关照,是一种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面思考,其实质是环链性的发展模式,最终升华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逗留”的精神境界。

而音乐教育,作为一门普及“精神美”的学科,是对音乐中审美本质的核心阐释。但由于我国长期受西方音乐教育体系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以音乐技能表现为主的现象,即工具性、机械性的音乐学习。但在生态科学兴起并不断发展的今天,国内学者积极借鉴生态学研究范式对音乐教育开展了深度剖析,如管建华教授在《当今全球文化发展与中国音乐教育》中论述了“生态文明与音乐教育”及“可持续发展理念”,并借用生物学基本概念在《音乐教育生物学范式的理论与实践》中提出了4R学习模式(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严密性)及后现代教育范式,董云(2012)、姬晨(2014)、陈秀(2009)、于彩果(2011)等积极运用生态哲学原理开展对于基础音乐教育的研究,提出了音乐课程生态等观点。因此,面对新的时代需求,以21世纪人才核心素养为导向,高校音乐通识教育同样应积极运用生态学的视角进行系统、全面、动态的研究。

(二)音乐通识教育生态系统研究

在生态学基本理论中,较为重要的概念有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个体作为种群的基本组成单位,其生物多样性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稳定。同种个体在一定空间内组合成为种群,不同种群的集合體发展成为群落。在此基础上,由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组成一定的生态系统,并伴随生态系统中能量、物质与信息的流动功能,进行自我调节,从而达到一定的生态平衡。

以生态学科学体系架构来类比高校音乐通识教育体系的意义在于尝试突破对于其“模块化”的研究,即分散的有关其教育功能、教学内容、行政管理、教学评价等研究,而是将各模块在高校音乐通识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及地位放置于一个相对完善的生态系统内,判断其在高等教育中发挥美育作用的能量与限制因素,从而辩证地提出相关的教学改革建议。以通识教育“全人”教育的宗旨为前提,音乐通识教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承担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美育任务,其关键在于教育者对音乐本质阐述的方式以及对于学生掌握音乐通识教育的要求。因此,对于其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如果以社会、高校、教师以及学生构成的生态环境来看,其教育管理、教学理念、课程设置与评价的实质性要求来自于各生态角色的发展需求。高校作为社会范畴下局部性的生态系统,是立足于符合社会发展背景的自足性系统发展,其人才培养目标与办学定位是决定学校长远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作为人才培养阵地的高等学校,通才还是专才的培养指向体现着高校育人的本质与内涵。而无论博雅教育还是现代通识教育,通才育人目标下的终身学习与传承创新才是适合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高校音乐通识教育应在中小学基础音乐素质教育的基础上,维持音乐教育在个人全面发展中的生态位。

以高校音乐通识教育为子系统进行研究,如何保证其在高校整体教育体系中的生态位,首先决定于其自身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在高校音乐通识教育生态系统中,学生作为研究个体,由于自身生长环境、专业特征、性格爱好以及学习动机等差异,在对于音乐通识课程的选择当中形成了一定的种群,即特定课堂下的学生构成。而在不同的课程之间,由于课程内容的差异性而造成的选课人数的不同分布(如选课人数数量),则形成了不同的群落。而个体(学生)、种群(课堂)、群落(课程)在高校音乐通识教育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属性则真实地反映了当下大学生的个人审美取向与审美需求,是深入研究的根基。

在了解个体、种群、群落各自的特征后,如何判断其在生态链中的角色与任务,对于分析当下的教育困境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而在教育生态性研究中,生态角色与功能已突破生物性本能,具有一定的突破与创新性。首先,在高校音乐教育生态系统内,师生关系应做到“互逆性”,即互相作为对方的倾听者。因此,无论是教学内容的设置,还是教学评价的制定,教师与学生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更是分解者。因为有效的课堂应该是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以学生的知识需求、能力需求為导向“生产”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的知识迁移与实践应用,使学生做到课堂内容的“及时消费”,最终师生共同将视野拓展至社会大课堂,加深彼此对于知识的“再消化”与“再分解”,从而将提炼出的素养应用与课堂内容的再生产与再消费。其次,在明确高校音乐教育生态系统其基本组成部分的生态属性与教育属性后,对于生态系统中三大功能的认知可以从宏观层面对高校通识音乐教育给予调控。生态系统中三大功能即为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与信息传递。其中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的特征。针对高校音乐通识教育生态系统而言,其中的能量源自于办学定位下学校行政层面对于该教学体系的规划,如北京大学将音乐通识教育规划于通选课程中历史学、艺术与美育两个课程领域(参照其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通选课程),注重音乐的人文与审美性:复旦将音乐通识内容规划于六大核心课程中的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参照其邯郸校区2011—2012通识教育课程统计),注重音乐实践的创造力培养。因此,在教师个人素养的差异性前提下,从办学理念到教师教学理念再到课堂实践环节,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削弱了音乐通识教育理念的丰富度。而其中的物质循环以及信息传递,则是课程设置中教学资源的形式与内容,以及课程大纲中有关提升学生知识、技能、素养的整合与规划。

因此,以高校音乐通识教育作为独立的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在明确了系统中各自的生态属性与功能后,其教育属性不仅更加清晰明确,更是加深了教师对于教学中各环节“环链性”依存与发展的意识,从而为教学改革实践提供更为辩证的教学思路。
三、音乐通识教育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在生态系统中,通过自我调节机制,其维持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的状态为生态平衡。而维持局部生态系统稳定的规律主要有协同进化规律与调节反馈机制,因此,维持高校音乐通识教育健康良性发展也必须服从以上规律,以此探索出适合其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与机制。

在协同进化规律下,高校音乐通识教育应注重从以下四方面开展协作教学。第一,明确社企合作的导向。从高等教育自身的生态位出发,其生态势能的有效度很大程度可决定于其面向社会环境的开放度。因此,实现音乐通识教育的教育理想也应积极面向社会需求,如将其教学实践与教学评价体系融合于社区美育服务。第二,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立足于本省、本地区的区域与人文特色,例如普通地方型高校应积极投身于本土的文化建设,发掘其中的民俗音乐文化,并通过音乐通识课程,形成一定的校园文化氛围,落实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形成生态系统内部的消化与吸收。第三,探索学科深度交叉。音乐通识教育的目标在于通过音乐艺术的审美特质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认知,培养其“美美与共”的情操与胸怀,从而为创新教育提供健康的人格保障与人生态度。因此,在新文科建设的倡导下,音乐通识教育也应走出音乐学科独自研究的壁垒,积极走向相关学科的研究领域,如现代科技、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而不是将音乐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技能照搬于课堂。第四,加强教师团队合作。当下较为广泛的授课方式为独立的教师担任某一门音乐通识课程的任务,虽然课程内容的设置有部分倾向于学科的交叉,但仅仅作为“蜻蜓点水”式的知识普及并不能提升学生“音乐能力”在其他生存能力发展中的效度。因此,一门课程如集合不同研究领域的教师进行模块化、主题式的讲授,则可以将知识“各个击破”的同时加强不同素养及能力之间的“触类旁通”。

关于调节反馈原理,音乐通识教育主要应用于课堂教学与教学评价两个层面。教学法对于课堂教学的及时反馈与调节至关重要,是课堂开展的“指挥棒”。而如何提炼不同教学法的精髓,如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柯达伊的民族视唱以及奥尔夫的戏剧综合等来提炼出适合当下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迫在眉睫。而教学方法的融合与创新也应建立在“生态”的研究范式上,以教学素材为主,关注学生进入社会后生存所必备的核心素养与终身学习能力,积极关注“身”与“心”的协调发展,如具身性教学等。关于教学评价,作为整个教学环节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应以实践为导向,以项目式学习任务为内容,链接课堂与社会,从而考查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与创新应用能力。

生态平衡,作为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动态评价指标,是各组成部分与作用规律的辩证式发展。在高校音乐通识教育中,无论是行政管理层面对于教育实践中能量与物质的提供,还是教师对于课堂内容输入与产出的把控,更或是学生对于知识及技能的消化与吸收,只有三者统一于“生态性”发展的理念,以“交互相生”的动态思维来思考当下的教育现状,才可能实现高校音乐通识教育的初衷与理想。

生态学即是一种观点,也是一种方法。它克服了“常从个体出发,孤立的思考方法,认识到一切有生命的物体都是某个整体中的一部分”。因此,立足于生态文明的时代背景,基于生态学的哲学观与科学体系对高校音乐通识教育进行全面、系统、动态的研究,希望可以以新的维度给予教育者教育实践的灵感,激发其教育的改革与实践,从而打破当下孤立、僵化的教育困境,为大学生全面、飞跃式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教育保障。

(责任编辑:韩莹莹)

中国音乐文化通识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2、论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3、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在一带一路沿线传播的语言建设

4、浅谈如何让中华传统文化“走进”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5、凸显文化主导 增强文化自觉

6、小学语文古代诗词教学方法研究

7、试论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国古文化

8、古典文化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

9、《经典咏流传》之歌曲类别分析

10、新时代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问题研究

11、近40年来岭南流行歌曲背景下的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12、从《经典咏流传》看新时代文化类节目的创新性发展

13、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茶文化传播探究

14、“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下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融入

15、美学与汉字文化的价值

16、从低碳美学角度探讨《经典咏流传》中的自由情感性质

17、中华古诗词在文化类综艺节目中的创新表达

18、中国古典文化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渗透

19、赵紫宸论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之会通及其实践

20、中国传统文化视阈下的大学生职业素养维度探讨

21、文化意象图式下中国古诗词的翻译策略研究

22、陶瓷题材记录片《瓷路》叙事策略探微

23、文化视阈:中国古典诗词与廉政建设

24、中国政治文化研究的反思与前瞻

25、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26、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国古典诗词文化进校园实施路径的思考

27、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失语现象及对策

28、典籍英译与文化软实力探析

29、浅谈《中国诗词大会》对中国传统诗词文化的诠释

30、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探析

3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中国公民道德教育质量的提升

32、中国古典文化对小学语文素养提升的多元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33、40年中国茶文化十大先锋人物

34、诗韵辞情浸润下纪录片《苏东坡》的审美探微

35、中国传统诗词文化在高校隐性思政教育中的功能拓展研究

36、《中国诗词大会》的文化传播价值及启示

37、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对音乐欣赏教学的启示

38、浅议“文化等效+音形美现”标准下中国诗词意象翻译

39、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40、从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看中国古诗词音乐的当代意义

41、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的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英译策略研究

42、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路径

43、试析《中国诗词大会》的试题创意及文化导向

44、中职古诗文情趣化教学策略分析

45、欧阳中石学术成就简介

46、中国古典诗词的三维读法

47、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的网文出海研究

48、高校中国文化英语教材比较研究

49、浅析流行歌曲中古诗词文化元素的应用

中国音乐文化通识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摘要:大学本科教育重在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培养学生整体知识观和创新能力。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成体系,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成败。中国传统音乐作为武汉音乐学院本科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一直备受院、系领导及专业教师的重视,并相继开设了系列课程。这些课程是否符合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是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从对学生的调查结果了解到,不仅课程体系有待健全,教和学双方也存在些许问题。在当今大力倡导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建设中国传统音乐课程体系,解决现存问题,是该文探讨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武汉音乐学院;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现状;本科;课程体系

大学本科教育重在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培养学生整体知识观和创新能力。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成体系,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成败。中国传统音乐是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本科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从建系至今,老中青构成的师资队伍,开设的系列课程,基本涵盖了传统音乐全部类别,而这些课程是否符合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是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笔者作为多年从事传统音乐教育的一名教师,受武汉音乐学院近年大力倡导教学改革的影响,开始思考,并着手调查教学现状,希望通过调查分析,找出问题,针对音乐学系本科生的人才培养目标,来构建中国传统音乐课程体系,为解决现存问题,提供一种见解、一种方案。

“课程体系是指诸多课程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整体。从层次上来说,课程体系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宏观的课程体系是指一所大学,根据本校制定的培养目标而设计的课程整体,……中观课程体系是指一个系的课程体系,……微观课程体系是指一个专业或一门课程的结构体系。刘道玉:《论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高教探索》2009年第1期,第5页。 ”按照刘道玉先生对课程体系的分层,中国传统音乐教育属于微观课程体系。但由于学科之间“是互相联系而构成的整体”,因而,微观课程体系改革不能解决学校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解决根本问题还需要将宏观、中观、微观课程体系建设相结合,整体设计。本文以调查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现状,构建其本科课程体系为主要内容,同时涉及其他系别,希望整体观照全校各专业的中国传统音乐教育。

一、武汉音乐学院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现状

调查时间:从本院2012年提出“新课改”至今

调查对象:主要以音乐学系在读本科生为主,兼顾其他系别的学生,还有部分教师

调查内容:包括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

调查方式:以访谈为主

(一)课程设置

武汉音乐学院中国传统音乐课程主要为音乐学系音乐学理论的本科生开设,课程是以专业知识为主线,以专业基础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为类别,其中的选修课被纳入全院多种专业的选修范围。现阶段音乐学系开设科目如下:

表1音乐学系开设的中国传统音乐课程名目该表课程信息是对现正在使用的“音乐学系本科生培养计划”及“武汉音乐学院2013-2014学年度本科生集体课课表”中的传统音乐课程的统计、整理。 课程类别课程名称授课老师各学期学时安排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专业基础课中国音乐名作蔡际洲2836中国传统音乐概论蔡际洲〖7〗3636音乐学基础训练

(中国传统音乐小组课)付丽娜

孙凡

徐烨

许璐〖7〗36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应用

(艺术管理方向)孙凡〖5〗36限定选修课中国民歌概论孟宪辉限第2~4学期选修(72)戏曲音乐概论刘正维限第2~4学期选修(72)民族器乐概论暂未开限第2~9学期选修(72)曲艺音乐概论徐烨限第2~4学期选修(36)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孟宪辉限第2~9学期选修(72)湖北民间音乐刘正维限第2~9学期选修(36)中国传统乐理孙凡限第5~9学期选修(36)工尺谱视唱付丽娜限第5~9学期选修(36)佛教音乐未开限第2~9学期选修(36)道教音乐胡军限第2~4学期选修(36)任意选修课民族音乐形态学刘正维古琴艺术付丽娜戏曲名段唱赏徐烨中国经典民歌艺术徐烨中国民间音乐风格模唱许璐中国古典戏曲与传统文化徐烨道家道教文化概论胡军

上表共有20余门课,除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应用》是专为音乐学系艺术管理方向学生开设之外,其余都是音乐学理论方向学生的必修和选修课。从科目名称、课程内容、时间安排和授课方式的调查结果来看,现有课程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课目以传统音乐四大类中的民间音乐为主体,如民歌、戏曲、曲艺、民器等。

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以20世纪前的传统音乐为主,之后的内容略有涉猎,如现代京剧、新民歌等。

三是课程形式以理论性强、涉及范围广、时间跨度长的概论课和教唱、欣赏课为主。

四是大量课程是以传授知识为主,方法为辅。

五是从科目的时间安排来看,其课程内容及难易程度显示出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的层次性。

六是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包括退休教师)9人中,年龄跨度较大,从30岁到80余岁;经历也不同,部分中老年教师有丰富的传统音乐舞台创作表演经验。

(二)教学效果

学生作为教育主体,教授对象,他们对教学效果最有发言权。近两年,笔者通过个别访谈和组织班级学生集体问答相结合的方式,对音乐学系本科生进行了调查,主要问题及答案整理如下:

笔者:你喜欢中国传统音乐吗?为什么?

学生:“喜欢”与“不喜欢”各占一半。

喜欢的理由:种类丰富多样;好听。

不喜欢的原因:一是接触少,不了解;二是“土气”传统音乐的“土气”,如服装、声音、语言等,都不是学生们熟悉的城市的,或符合他们审美的艺术,而这些恰恰是我们所珍惜的。我们是否应该思考:即如何对待传统音乐的“老版本”?也就是真正民间、真正传统的那部分;如何面对传统音乐在当代社会的变迁?也就是舞台化、艺术化的,学生们容易接受的“传统”。 ”,既没有流行音乐时尚,也没有西方音乐“洋气”;三是不好听;四是部分老师授课缺少魅力;五是与自己的发展、生活、生存没有直接的关系。

笔者:你在中小学阶段接触过传统音乐吗?之所以问这个问题,是因为不能孤立看待大学教育,社会环境和中小学音乐教育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传统音乐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学生:中小学重视与升学相关的科目,不重视音乐教育。以一个班为例,55人中,高考前主动接触过传统音乐的只有2人(为应试而学除外),学民族乐器的只有3人(进校后放弃)。

笔者:学习中国传统音乐以后,你对传统音乐的认识有何改变?

学生:比过去了解更多,特别是传统音乐理论知识的了解(这也是部分学生意见较大的一点);了解到民间音乐原本是一种地域的生活文化,一种民俗方式,与精英创作的音乐是有区别的。

笔者:现有课程及教材,能满足你对传统音乐的求知需要吗?

学生:不能(大部分学生回答)。

原因:一是课程不够系统、全面这个问题不是没有相关的课,而是因为大部分为选修课,在选修时间上往往与必修课产生冲突;另,是课程结构不够合理,这涉及到难与易、感性与理性等问题。 ;二是缺乏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课程(即能参与体验的课);三是缺乏科学性、教育性、系统性的教材由于教材欠缺,对学生学习传统音乐的积极性产生了消极影响。 。

笔者:对老师教学有何评价?满意和问题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整体而言,大部分老师的课讲的都很好,也很认真负责,只有少数老师不能保证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一是有些教学内容陈旧,还是备考时学过的知识;二是有些课程结构缺乏逻辑性和系统性;三是有些课程之间内容重复。

笔者:喜欢什么样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

学生:希望教学形式和方法多样一点。目前的教学形式较单一,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的较少,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还有待改进。

笔者:课外听赏中国传统音乐吗?是通过CD、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还是观看现场演出?

学生:主要从网上获取音响、音像、乐谱资料由于网上资料杂,学生无辨别能力,只落得望“资料”兴叹,大大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很少现场观看传统音乐。

笔者:用原生态唱法演唱的民歌与用现代乐队伴奏由学院派现代民族唱法演唱的民歌相比,你喜欢听哪一种?为什么?

学生:大部分同学喜欢学院派现代民族唱法演唱的民歌笔者认为学生的回答与他们长期的听觉“训练”有关。可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现代民族唱法符合学生们的听赏习惯,从他们接触传统音乐开始,大众媒介传播的多是学院派专业歌手的演唱版本;二是学校教育由于缺乏高质量的具有浓郁地域风格色彩的传统音乐音像资料,部分教学也采用了现代民族声乐演唱版本。 。

笔者:想了解传统音乐在当代社会的变迁吗?

学生:非常有兴趣了解传统音乐的流变,特别是在当代社会的变化。

笔者:有兴趣了解传统音乐研究的前沿问题吗?目的是什么?

学生:希望有传统音乐研究前沿的内容,目的在于:了解传统音乐的发展和未来走向;为今后的研究生考试做准备该问题主要是针对高年级的、以及立志以传统音乐为发展方向的学生。 。

通过调查发现:

一是大部分学生入校前缺乏传统音乐基础,绝大部分学生为了入学考试才匆忙背了一些基础知识,当然也有少数学生从小学了民族乐器,对传统音乐了解多一些。总之,学生的传统音乐知识及唱奏能力参差不齐。

二是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水平、教材建设等需要改革和完善。

二、武汉音乐学院中国传统音乐本科课程体系建设构想

武汉音乐学院的中国传统音乐教育,涉及系内和系外两个方面。系内指专为音乐学系开设的课程,系外指为音乐学系以外的作曲、表演与教育等专业方向学生开设的课程。

(一)音乐学系的中国传统音乐课程体系建设

音乐学院是以培养作曲、表演、教育等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专才教育,其中的音乐学理论和音乐艺术管理方向,按照其学科特点和社会需求,则应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通才”,因而需要为学生开设多科目、多层次、多内容的丰富课程。中国传统音乐作为其中的一个方向,在为该方向构建课程体系时,要根据音乐学系的人才培养目标,建设科学的课程体系。“那么,21世纪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波依尔博士曾指出:‘为了迎接21世纪的挑战,教育思想必须实现5个转变。’其中之一是,‘从把知识分割过细、缺乏联系转变为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和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怎样才能从知识的整体性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呢?这就涉及到课程体系改革的问题。如果继续按照传统的专业化课程教学,学生只能获得一些陈旧的、零碎的知识,而无助于提高他们的全面素质,包括开阔的人生视野、思维与表达能力、成熟的人格和创新能力。转引刘道玉:《论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第8页。 ”因此,不仅要关注并处理好课程体系中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还应关注单门课程的内容结构及点面关系(见表2)。

针对表2中的中国传统音乐课程体系的构建需作以下说明:

1.该课程体系是从整体性和历史性两方面来设计

整体性是指课程内容要包含中国传统音乐四大类,即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上表科目中没有设置宫廷音乐,是由于宫廷音乐缺乏乐谱与音响,史料部分在中国音乐史相关课程中已有讲授。历史性是指所有课程加入内容不仅要讲授传统音乐,还要涉及传统音乐在现当代的发展和变迁。之所以要加入其发展变迁部分,一方面是因为,虽通过加入新元素而造成对传统音乐的改变,但这些变化并没有取代先前的传统,因而它们也属于传统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正如著名历史学家余英时先生指出的:“从史学观点来检讨传统,则古今中外一切传统没有不变的。……事实上文化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的传统也都是日新月异的。……即使是专门为了卫护某种传统信仰与经典而建立起来的团体和制度……也无不在逐渐改变之中。”因此,“讨论某一传统如不照顾到它的变迁终究是不够全面的”。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第390-391页。

表2音乐学系中国传统音乐课程体系设计一览表

类别专业基础知识分解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知识类中国音乐名作赏析民歌与歌舞音乐专题古琴艺术道教音乐中国传统音乐概论戏曲音乐专题词调音乐佛教音乐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民族器乐专题中国传统乐理曲艺音乐专题工尺谱视唱少数民族音乐专题中国传统音乐形态学湖北民间音乐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论应用类田野调查与音乐研究民歌、戏曲模唱古琴演奏编钟编磬演奏音乐评论民族乐器演奏词调演唱阅读与写作民间音乐模创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间音乐改编大众媒介与传统音乐传播数字技术与传统音乐分析拓展类民俗与音乐民间音乐经典赏析文人音乐经典赏析宗教音乐赏析编钟音乐专题中国传统音乐与人文地理民间音乐讨论课文人音乐讨论课宗教音乐讨论课中国传统音乐与当代社会民间音乐演出实践文人音乐演出实践中国传统音乐学术沙龙

2.课程体系包括知识、应用与拓展三种类型

这三类课程的设计,体现了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理论与应用相结合、课堂与舞台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设计理念。希望这些课程不仅能帮助学生建立中国传统音乐整体观,全面掌握传统音乐知识,重要的是通过应用类及拓展类课程,培养学生对传统音乐的唱、奏、说、写能力和技术分析、实践操作能力。同时,还要考虑到年级之间的衔接关系。按照年级高低,在学生的学术发展目标尚不明确的低年级阶段,以讲授学科基本知识,赏析大量传统曲目课程,为高年级的学习打基础。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当学生进入高年级,开始形成连贯的学科知识,可以得心应手地运用专业技能和理论基础知识,这一阶段的课程设置应致力于帮助学生理解专业领域的知识结构,传授给学生思考、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课程体系还体现了湖北的地域特色

如,与湖北音乐文化相关的课程设置:《湖北民间音乐》、《编钟音乐专题》、《编钟演奏》、以武当山为主要内容的《道教音乐》等,在戏曲音乐专题中,还可以增加历史悠久的汉剧等湖北地方剧种。

4.关于概论课与专题课

“概论是对一个学科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的一般性的论述。它代表一个学科最为成熟的,被公认和接受的观点。转引自施爱东:《“概论教育”与“概论思维”》,2004年第1期,第164页。 ”现在实行的教学方案中的相关课程基本上是概论课,可见概论教育属于中国传统音乐专业基础的常识教育。采用概论课的原因,受每门课的课时限制,每门课只有一个学期36个课时(《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为一学年),老师们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各门课程内容的教学,多以概论的方式讲授。由于概论是常识教育,而常识教育作为专业的基础性认知,对于有一年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课程学习和有考前专业常识积累的学生而言,这是无需反复强化的知识体系。因而,为了避免与《中国传统音乐概论》课程内容的重复、交叉,新课程体系(见表2)中的知识分解课程应从专业基础概论课结束的地方往前走,紧跟学科前沿,教师要将本学科的最新动态、最新发展和最新研究成果以专题的形式介绍给学生。如果说概论课重在对中国传统音乐规律的叙述,有助于学生对传统音乐一般性的认识,而专题课程则重在阐明不同种类音乐文化传统的特性。“概论”与“专题”课程之间应形成“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的结构关系。

5.关于拓展类中的实践课程

以教师指导学生体验式学习为主。这类课程可以扩大到不同专业的学生,让他们分别从创作、表演、评论、策划等多方面配合。如“中国民歌经典汇唱”、“中国戏曲经典汇演”等,既可以展示也可以竞赛,以此激励学生学习传统;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指导学生“老歌新唱”、“旧曲新编”等,鼓励学生参与传统音乐的改编、创新。这类课程可以加强专业间的互动,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开发他们的艺术创造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沟通、协作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6.关于授课方式

传统音乐教学形式和方法有待改进,这涉及到课程结构、内容的调整。减少知识灌输式教育,以启发、引导、培养学生兴趣为主,重视听觉习惯的培养和参与体验,引导学生亲近传统音乐;结合与传统音乐相连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民俗活动等,来传播传统音乐的价值和美感。即兴创作与口传心授是传统音乐在专业院校延传的必要补充,仍然非常重要,不可或缺,而且应该得到重视和保留。

7.关于教师队伍建设

以本校教师为主,外聘教师为辅。为本校中青年教师创造专业提升空间和条件。一是培养他们扎实、全面的专业基础。如果教师仅仅了解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某一类,或一类中的某一种;只了解20世纪前的传统音乐,忽视其在当代的生存和发展,那么,老师对传统音乐的认识就是片面的。若把20世纪前的传统视为中国音乐的“根”,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变化发展,如今她已枝繁叶茂。传统音乐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亡,如果只重视“根基”,不关心她的枝叶花果,说明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还需完善。二是拓展教师知识面,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如音乐史、民族音乐学、音乐社会学、音乐美学、音乐传播学、音乐创作、音乐表演等。三是鼓励教师走出教室,多参加社会音乐活动,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特别是丰富多彩的唱奏技法与风格。之所以强调艺术实践,是因为音乐是鲜活的艺术,现代专业教学太依赖规范化的书籍,而文字和乐谱又无法呈现她真实、生动的面貌,因而,只有融入社会,参与实践,才能真正了解变迁中的传统音乐。外聘教师可弥补师资不足和减少成本。

8.关于教材建设

目前,市场上的传统音乐教材质量鱼龙混杂、参差不齐,学校应根据自身需要,有组织地加快传统音乐教材的编定、撰写和音响、音像资料的整理出版,特别是原生态民歌以及优秀的传统音乐乐谱和音响的整理、录制、出版。

音乐学系的中国传统音乐课程体系建设是在现阶段课程设置基础上的理性“修正”,遵循“教学方法为主,知识为辅”的教育原则,重在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其他专业方向的中国传统音乐课程建设

前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明确将“文化传承创新”列为大学的第四大功能。文化部长蔡武在《文化热点面对面》一书中指出:“民族特色是民族文化的根和本,任何文化如果丢了根脉、离了本真,必然会枯萎。张然:《蔡武:要第一时间回应社会关切》,《京华时报》2014年03月24日,第11版。 ”民族特色来自于哪里?来自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的音乐院校,如何实现中国音乐的“文化传承创新”?我想只有通过课程体系建设来实现。如将中国传统音乐作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纳入到他们的学习范围,对改变过分强调专业技能学习的教育现状会有帮助。音乐学院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摇篮,无论任何专业的学生,都要培养他们成为一个具有广泛文化背景,特别是本国文化和有判断能力的人。

改革开放以来,武汉音乐学院的传统音乐教育受社会大环境影响,专为音乐学系之外各系开设的有关传统音乐课程越来越少。目前作为院级课程各系都只有一个学期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由于时间有限,教师只能以“概论课”形式讲授。虽然老师们为了普及传统音乐开设了多门任意选修课,音乐学系开设的传统音乐课程也可以供全院学生选修,但,“供需”双方的矛盾仍然存在。学校若能将传统音乐纳入通识教育,可能会改变被冷落的局面。因为“如果一个传统被广泛宣传,如果宣扬者有权力强迫人们去注意这个传统(即使他们不能迫使人们去接受它),那么,人们就不可能漠视他们面对的传统。[美]爱德华·希尔斯:《论传统》,傅铿、吕乐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版,第47页。 ”将中国传统音乐作为学院通识教育中的一个模块,围绕该模块开设多门在课程目标和内容上具有共同性的课程,能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风格特征、历史演变和多元文化发展,帮助学生建立本民族音乐文化自信。

另外,还可针对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建设需要,有目的地设置课程。以少数民族音乐为例,如为声乐系开设《中国少数民族民歌赏析》、为民乐系开设《中国少数民族器乐赏析》、给舞蹈系开设《中国少数民族歌舞音乐赏析》等。按专业方向制定教学方案,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将突出音乐特点的形态分析,唱、奏、舞的技巧、方法和风格阐述与少数民族的历史、人文和习俗之关系相结合,用模仿、体验和互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少数民族音乐,将学习过程变为美的体验,最终达到理解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多样性的教育目的。这种根据不同专业方向学生的培养需求设置的课程,是承认差异,尊重个体的体现,是完全符合教育规律的。

当然,课程体系建设是否科学、合理,还需要对教学实践进行评价。评价内容涵盖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之间的关联、教学质量、导师指导、资源支持、学生满意度等多个方面。并根据评价结果调整课程,促进教育质量的不断改善。

本文对“中国传统音乐课程体系”的构建,希望学生通过了解专业基础知识、欣赏传统音乐作品、训练唱奏技能到进入舞台艺术实践的学习过程,改变现在的听觉习惯,重建对中国传统音乐的认知和价值判断系统。当然中国传统音乐作为微观课程体系,只触及到学院教学改革的一个枝蔓,就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才培养而言,还需要各个专业的专家学者共同努力。

作者简介:孙凡(1965~),女,武汉音乐学院副教授(武汉430060)

收稿日期:20140217

(责任编辑:张璟)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duc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 and

Construction Ideas of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System

SUN Fan

中国音乐文化通识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2、蹒跚前行的中国“通识”

3、高校《中国历史文选》课程教学改革刍议

4、让传统文化继续绽放时代异彩:一位艺术家的独白

5、“当代福尔摩斯”李昌钰在浙江

6、以问题为中心,行启发式教育

7、端砚天下奇 澄砚若美玉

8、何兆武:像水一样永恒的百年人生

9、做人类文化财富的守护者

10、借西方的钥匙开自己的锁

11、论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持续性和实践性

12、北京学生的台湾初体验

13、邓小平文化建设思想三题

14、在《英汉大词典》第三版概念发布会上的发言

15、北京书院的“前生”与“精神”

16、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研究

17、湘西苗族服饰文化的起源传承与当代发展研究

18、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19、她写中国故事获了诺贝尔奖

20、“分家”361年《富春山居图》终合璧

21、“五朝遗绪”与“大夏龙雀”

22、从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到高校外语教学

23、回望: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艺术学传统(一)

24、宋代巫祝卜相的文化水平及数量

25、马瑞芳讲聊斋:谈鬼说狐造就艺术高峰

26、中国经典名著改编成影视对外语专业学生接受原著的影响

27、咸丰年间京杭大运河河运停滞与扬州衰落

28、陕甘宁边区排球运动开展研究

29、论紫砂壶造型设计中的分形美学

30、黔东南台江施洞“子母船”在太平洋文化史上的意义

31、重溯美利坚的观念世界:一七七六至一七八七

32、略论西南联大的人才培养模式

33、从弥勒造像看佛教传播中的“汉化”现象

34、乡土文化走进大学校园的必要性及途径研究

35、余友涵:艺术最重要的是内心的真实

36、纳桑铺路焕重彩 无私师表引路人

37、“国运线”教授吸粉“00后”

38、普通高师院校英文教材使用中的难题及对策

39、我国古代图书馆的演进轨迹

40、太子的意图与《文选》之根

41、何兆武:西南联大的自由影响我一生

42、张振犁:30年构建中原神话学

43、维多利亚时代科学的文化史研究

44、浅论周作人个人主义思想的形成原因

45、将丝路金桥打造成中国图腾

46、增容阅读量是提升高中生人文素养搭建高中历史学习的有效平台

47、地方高师院校《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随感

48、浅析朝鲜朝初期建国理念

49、奇巧玲珑 温润优雅

中国音乐文化通识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2、论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文博翻译

4、文化的共通: 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5、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6、西行路上的跨文化交流

7、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教育

8、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品牌强国

9、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名人简介翻译策略探究

10、中英习语间的文化差异

11、古代文化中的恩情演绎

12、《我爱比尔》与《扶桑》分析比较谈

13、王熙凤管理才能的贡献

14、分析两代人的一件红毛衣

15、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薄弱环节

16、“小脚”之伤及其文化批判

17、非官方形式国家软实力传播的理想及其局限

18、嫦娥奔月神话的意象和母题分析

19、国外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设计文化转变看中华文化自信

20、浅论张艺谋电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

21、如果苏格拉底遇见孔子

22、“中国现在必须改革”

23、昆曲《牡丹亭》的海外传播

24、李子柒现象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25、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26、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研究

27、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教学

28、“印象”中的山山水水

29、基于文化研究范式解读李子柒短视频在社交媒体的传播

30、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

31、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看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正确解读

32、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像表达

33、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文化意识培育策略

34、新时代电影中的主旋律文化发展策略

35、民族主义文化思潮新面孔及价值乖谬

36、解读日本文学中以悲为美的“物哀”思想

37、文化复兴的“青春”方式

38、从《诗经》和《荷马史诗》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39、传播学视域下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研究

40、汤亭亭笔下的中国形象研究

41、《王佛脱险记》中的中国形象

42、中国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的设计与运用

43、“意欲持中”与“重当下”:梁漱溟的“时间”之思

44、浅谈大学英语教学如何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45、BBC的“杜甫”形塑:纪录片跨文化叙事话语建构与意涵反思

46、海外华文教育的那一抹芬芳

47、从《地球:神奇的一天》的叙事策略看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书写与表达

48、影视动画中的跨文化传播

49、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方略

中国音乐文化通识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2、浅谈红木家具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3、中国传统文化图案在现代广告平面设计中的创新应用研究

4、“虎”说中国传统文化

5、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渗透浅析

6、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7、浅谈中国传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的意义及策略

8、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工艺美术设计中的运用

9、浅析高校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及对策

10、试析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生语文教育中的渗透和传播

11、西方漫画产品应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成功经验

1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敬畏观

13、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中的价值运用与路径研究

14、如何在油画创作中利用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15、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传承与发展

16、主体性视角下《用英语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译本赏析

17、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运用

18、文化自信视域下探析大学英语教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意义和路径

19、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学生文化自信

20、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实践探析

21、中国传统文化在体育课程应用的现状

2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与建设

23、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中的渗透

24、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语文课堂有机融合的途径与方法

25、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室内设计的融合

26、中国传统文化与幼儿园教育整合研究

27、浅谈现代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28、中国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中的思考

29、高中美术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探究

30、浅析文化类电视节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31、中国传统文化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32、浅谈中国传统文化故事英文绘本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33、主题语境14:节假日与中国传统文化

34、课程思政视域下中国传统文化 融入职业院校旅游专业英语教学的实践研究

35、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二次元文化的结合发展

36、有声阅读融合创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37、探析中国传统文化之戏曲本体的回归

38、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影响分析

39、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主题绘画教学中的应用

40、中国传统文化与幼儿园表演区游戏融合实践研究初探

41、中国传统文化于中小学道德教育之反思

42、寓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于幼儿一日活动中

43、一家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特色的幼儿园展示中国魅力、传递文化自信

44、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的融合策略探究

45、2022年高考热门话题写作预测(14):节假日与中国传统文化

46、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

47、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48、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49、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策略研究

上一篇:大学生饮食与健康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数学模型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