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数控机床课程改革论文范文

2024-07-22

高职数控机床课程改革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国内工业水平迅速提升,工业领域需要大量的数控技术高技能人才,而作为输出高技能人才的摇篮,高职院校也迎合时代的趋势,在数控技术方面加强对人才的培育。本文对当下高职院校开展数控技术教学的实际情况展开分析,并提出一些数控教学方面的建议,希望对提升高职数控教学的整体水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数控技术教学;创新;改革

前言:数控技术是关系到工业发展的重要技术领域,也是在高职院校中占据着关键地位的专业,随着国内的工业产业迅速发展,如今工业领域需要高素质的数控技术人才,然而很多院校虽然对数控专业非常重视,但是在教学方面,已经逐渐与社会脱节,一些数控专业的毕业生,并未达到行业企业的要求,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教师在数控教学方面,采用的手段和方法比较落后,教师要迎合时代的趋势以及社会需求,对数控教学展开适当的革新。

一、高职院校数控技术教学现状

(一)设备陈旧、更新较慢

数控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学习理论知识,又要将理论知识在实训中加强。目前很多院校实训设备比较陈旧,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很多教师形成依赖经验的教学思维,在数控教学的实际开展中,只能将书本上的一些理论知识讲授给学生,这样其实并不能让学生对数控技术真正掌握,也无法达到课程要求的效果以及目标。在数控教学中,实训设备的更新明显不足[1]。理论和实践呈现出脱节的现象,学生虽然在数控课程中学习到一些理论知识,但不能将这些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甚至对理论知识也没有形成非常系统性的认知。这样在毕业后,学生无法在岗位上真正发挥出自己的作用,没有知识应用的能力,会影响到工作进度,对自身也会造成非常严重的打击,失去对数控专业的兴趣,不符合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缺少实习岗位

实习是高职学生参与工作实践,锻炼自身知识应用能力的重要方式。但是在高职院校内,数控专业的学生数量较多,为每个学生都安排好实习的单位,这是不现实的。因此很多的院校让学生自己去联系实习的公司,但是因为当下的就业环境并不是很好。基本上实习+就业,是多数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方式[2]。学校在实习考核方面,是比较简单和草率的,一般情况下只通过实习的环节,对学生实习的成果进行充分分析,但是现有的实习岗位不足,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二、高职院校数控技术教学的改革方案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

理实一体化就是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实现同步开展,每一个阶段的理论学习后,及时进行实训,让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得到锻炼。这里的一体化不是将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简单堆砌在一起,而是让两者有机融合,相互反馈、相互促进;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特定的情境中,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前提是重构课程体系,开发适合开展项目式教学内容。在研究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和分析行业发展状态的前提下,结合学校和本专业的发展定位,开展针对性的调研,做好岗位职业能力分解、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将课程目标与毕业指标点挂钩并细化至可评可测。教学的实施过程应包括课前任务、课堂导入、课堂活动、考核评价及课后总结反思五个环节,每一个环节均要明确教师和学生的具体任务和参与方式。理实一体化课程的考核评价必须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考核,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获得感,将学生每个项目的完成情况、考取的相关证书、比赛获奖等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做到过程与结果并重。

(二)加强虚拟仿真,提升学习效果

开展实训教学时,往往受制于实训设备的数量不足和更新缓慢,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智能制造的背景下,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组成的智能制造单元、智能化产线的应用、高速多轴高端设备的普及都对院校的硬件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学生在操作不熟练的情况下,容易造成设备故障甚至出现人身安全事故,影响教学的顺利开展。虚拟仿真软件的合理使用,是破解以上困境的有效手段。传统的虚拟仿真软件,能够帮助学生检验加工程序的合理性、熟悉常见机床的操作面板和数控加工的基本操作步骤;加强这些软件的练习,能够有效降低学生在实操过程中的出错率,还能弥补部分学校在先进机床设备上的不足。这类软件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效果,但是仿真环境和实际机床相差较大,学生的体验感欠佳,若将VR技术引入到实训教学中,可以有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让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习积极性,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入学后即可在学业导师的指导下,利用VR技术探索认识机床的基本结构,让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学习相关的專业知识;实训环节中可以充分发挥虚拟现实的优势,让学生“身临其境”完成技能训练,可以大幅降低学生实操时由于操作不当带来的安全隐患。

(三)加强校企合作,开发1+X证书

数控技术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加强校企合作探索现代学徒制、新型学徒制、与企业联合开发1+X证书、进行适应行业需求的教学改革是十分必要的。新型学徒制具有培养主体双元化、培养目标长远化、培养方式弹性化、培养课程企业化、培养机制科学化等特点,是校企深度合作、与企业无缝对接的人才培养体系[3]。开发数控技术专业的1+X证书,第一要务就是做好数控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和车工(铣工)二级(以卓越技师班为例)标准的对接,在深入研究标准内容、技能要求、考核方案的基础上,梳理数控技术专业的职业面向、培养目标和规格、毕业要求等关键要素,科学制定“1”与“X”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厘清现有教学内容与技能等级标准的重合度,将技能等级标准中要求的内容开发为教学项目,组成专业课程纳入专业课程体系或融入现有课程。

结论:总之,数控技术是我国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基石,随着智能制造的不断推进,高素质、复合型数控技能人才更为紧缺。职业院校应担负起时代责任,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加强对数控教学的革新以及改进,为实现制造业强国培育优秀的后备军。

课题1名称:《高职院校“四平台全方位”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18CQXJ48

课题2名称:《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背景下教学督导工作的诊改研究》课题编号:2019ZJPG092

作者:刘志通、孙建俊、辛海明(潍坊职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贺健鸣,贺婷.数控专业实施校企工学交替“案例创新设计”教学模式研究——以数控车削工艺分析与加工解析为例[J].内燃机与配件,2019(24):282-287.

[2]姜若祥.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现状及对策——基于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招生状况分析[J].智库时代,2019(43):188-189.

[3]吕晓娟,张继涛.基于企业新型学徒制现代电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发展——以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电梯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职业,2020(06):39-40.

高职数控机床课程改革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任务驱动模式是立足于构建主义教学理论和行动导向教学理论的一种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倡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和思考,有效加强高职学生绘制机械图画的能力。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学生的制图能力,深入探究了“任务驱动模式”的教学特点,同时与高职数控技术专业有机结合在一起,探讨任务驱动模式下高职数控技术专业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    键   词]  任务驱动;高职数控技术;机械制图;教学策略

任务驱动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可以有效培养高职学生的独立思维,这种模式下要求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有具体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将每一个教学内容都隐藏在任务当中。同时,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并独立解决。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教学任务,基于任务驱动背景下开展数控技术专业机械图绘制教学,有效保障课程教学的质量。

一、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

数控技术在高职教育中是比较常见的一门科目,其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能够有效培养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创新思维。课程涉及的内容广泛,与机械工程紧密联系,因此要求高职生有效掌握数控应用技巧。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重视理论教学,强调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教学过程不具备目的性,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受到限制,缺乏实际操作实践的机会,无法满足现代高职生的发展需求。为了更好地改善这一现象,教师可以科学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通过该模式引导高职生主动探究学习,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因此,教师在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几项教学原则。

(一)明确目标

教师在运用任务驱动模式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科学制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将总目标划分为几个小目标,依据教材章节内容进行有效分解。当教师把总目标进行科学分解之后,促使高职生能够依次按照任务大小去完成,有效达成学习目标。

1.实施层次任务教学

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运用任务驱动模式主要是为了明确教学目标,有效培养高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运用任务驱动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本班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和能力实施层次任务教学,促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接受任务要求。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无论是对知识的认知水平,还是个人的学习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别,如果教师设计的教学任务一致,那么水平高的学生会认为简单易完成,没有任何挑战性,无法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水平;对于水平较低、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在完成教学任务过程中会显得比较困难,甚至取得了适得其反的效果,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因此,教师在运用任务驱动模式时,可以根据学生具体的实际情况去划分教学任务,在设计教学任务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根据不同实力水平的学生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促使学生快速接受和掌握知识要点。

2.教学任务难度适中

通过调查了解,大部分的学生面临重难点知识的时候,由于知识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太大,影响学习效果。所以教师可以科学运用驱动教学模式,且在设计任务时应该难度适中,梳理归纳本章节要教学的内容,标注重点,由简到难层层递进。如果教师设计的教学任务太难,会导致学生产生抵触心理,甚至出现厌学、弃学等不良现象,打击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应用任务驱动模式过程中要深入了解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设计难度适中的教学任务,从而实现“以学定教”。

(二)科学制定

1.教学任务多样化

教师在制定教学任务时,不能够单纯使用一种方式,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和创造的能力。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由于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手段单一,导致学生形成固化思维模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构建多样化的教学任务,为学生实践数控技术机械制图提供机会,促使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保障学生的学习效率。

2.任务时间合理化

当教师科学制定了教学任务之后,应该给予学生充足的完成任务的時间,对任务时间要合理掌控。如果说,教师给予了大量完成任务的时间,那么学生即使花费大量的时间也完不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心理上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学习压力,从而对学习产生畏惧等心理。所以,教师应该合理化任务完成的时间,对时间进行科学分配,有效提升教学效率。

二、任务驱动模式下机械制图的教学策略

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中,机械制图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开放,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高校中的数控技术专业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迎来了新的挑战。笔者通过不断实施教学实践,针对机械制图课程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展开深入探究,从而有效提升高职生的职业能力和学科素养,确保高职学生的就业率。如何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有效运用“任务驱动模式”呢?下面是笔者具体提出的几点有效策略。

(一)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教师在开展高职数控技术专业机械制图教学的过程中,要想有效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应该先对该教学模式有基础的认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作为新型的教学手段,对教师来说是一项全新的挑战,专业教师不仅要熟知教材的内容,同时也要掌握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相关的理论基础。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机械制图技能,清楚每一堂课的重要知识点,教师可以在课前先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由简到难,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任务。在此之前,教师要明确每一个教学任务的目标,确立目标之后再实施任务计划方案,从而为学生制定科学合理、层次分明、主次显著的教学任务方案。

例如:在U型铁块三视图的绘制中,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第一,引导学生熟练掌握一些简单的单零件三视图绘制技能;第二,正确引导学生使用绘图测量工具,培养学生的绘制能力,激发合作意识,提升交际能力;第三,引导学生感受企业的工作氛围,加强学生的岗位责任感意识,在初步了解了绘图知识之后,培养学生的绘图兴趣。当明确了教学目标之后,可以先引入教学任务:第一,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教学任务,对任务有基本的了解;第二,复习巩固前期的知识要点,帮助学生熟练掌握绘制单零件三視图的方法。在任务导入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并完成教学任务,首先,让学生先分析U型铁块的结构特点,确立大致的制图方向;其次,审核优化学生的制图方案,并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完善自身的绘制思路;最后,根据任务完成U型铁块三视图的绘制。

整个过程中教师也都参与其中,并根据学生实际的制图情况进行有效的指导,针对一些水平较低的学生进行重点帮扶,讲解正确的制图策略,引导学生能够正确参照提供的标准图进行修正,同时拓展延伸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数控技术专业机械制图的兴趣。

(二)合理设置任务教学的内容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每个人的学习能力各不相同,为了能够平衡班级学生的成绩,拉近优等生、学困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应该合理设置任务教学的内容。譬如不能设置难度太大的任务,超出学生的接受能力范围之外,不仅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甚至会导致能力弱的学生难以理解和消化。为了确保每名学生都能够参与学习过程,教师可以对学困生降低任务要求,而对优等生可以附加任务,帮助优等生在巩固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升学习能力,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收获与自身能力相关的知识。

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基本上采取的是“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并且在开展数控技术专业机械制图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是以理论为主,真正能够上手操作的机会并不多,导致学生兴趣低下,并产生抵触的心理。为了能够有效改善这一情况,笔者认为,在实施任务驱动模式时,应该合理设置任务教学的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例如:教师先引入任务,介绍三视图的基础绘制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绘制三视图的基本原则,在掌握了“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的概念之后,开始讲解整个制图方式的具体绘制步骤。首先,让学生观察单零件,并利用绘图测量工具进行数据测量,在确定了画纸布局之后,根据“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的制图原则,要求学生自主绘制一幅三视图。其次,创设教学情境,举例某工厂要出产一批U型铁块,由于技术人员将图纸丢失,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尺寸进行绘制。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任务,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完善学生的制图方案。整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指导学生,并且借助现代手法展示正确的制图过程,在任务结束之后,教师也要及时评价,多用鼓励性的语言去评价学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制图过程,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制图能力。

三、结束语

在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中运用任务驱动模式,能够让教师更加明确教学目标,通过合理设置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企业意识。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学生参与度更高,且能够更好地学习、体验、感受,从“要我学”转变成是“我要学”,调动学生积极自主的参与性,从而加深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进一步了解。以任务的方式实施教学,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锻炼的机会,实现不同水平的学生得到共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万平.浅谈高职机械类专业课程教学工序化实践探索:以数控技术专业为例[J].内燃机与配件,2020(16):237-238.

[2]冯俊丽.智能制造下基于1+X证书制度高职数控人才培养研究[J].机电技术,2020(4):117-120.

[3]陈本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困境与出路:以四川省所属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为例[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0(4):93-100.

[4]王鹏飞.高职机械数控加工技术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广西农业机械化,2020(3):49-50.

[5]廖礼鹏,彭锦华,李哲.高职数控技术专业《机械制图》任务驱动教学整体设计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8,15(16):217,220.

[6]张信群.高职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14):132-135.

编辑 马燕萍

高职数控机床课程改革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数控技术的逐渐普及,职业学校担负着培养技术型蓝领的重任。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可从构建新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

关键词:数控技术应用;三以一化;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

作者简介:刘丽萍(1975-),女,辽宁锦州人,江苏省海安双楼职业高级中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机电、数控专业教学。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数控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社会对数控方面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为企业实现现代化转型,实现“科教兴国”,培养现代化的技术人才,这是社会赋予职业学校的历史重任。我校在原有机电专业的基础上,围绕数控技术应用的专业方向进行人才培养,独立设置了数控技术应用专业。

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在办学思路和教育理念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一、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构建“三以一化”课程体系

目前市场对数控人才的需求有三个层次:“蓝领层”、“灰领层”和“金领层”。作为中等职业学校,主要培养的是“蓝领层”,将目标定位在学生具有一定专业理论基础,精通机械加工和数控加工,熟练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和手工编程,了解自动编程和数控机床的简单维修并且能取得国家职业资格中级证书。为了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我校成立了由专业教师和企业行家组成的“数控专业课程改革指导委员会”,通过对相关企业进行调研,召开研讨会,发现我校数控专业在课程体系、结构上与市场需求都还有一定距离,在教学计划的设置、专业课程的讲授、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上还不能够满足社会对合格职业人才的需求。因而我校重新制定了相关课程实施性教学计划,按照职业实践的逻辑顺序,建立了适应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学习领域和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群,构建了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调整了公共文化课程比例,突出专业核心课程与训练项目的要求,使教学内容更贴近企业,提高了专业教学的实用性、有效性。理论上精简重复交叉的内容,压缩不必要的内容,增加与数控专业能力培养密切相关且应用广泛的课程,把培养数控综合能力所需的课程内容按照知识点和技能点加以筛选综合,形成新课程体系。在专业教学上优化课程设置,进行必要的课程整合,突出与操作技能相关的必备专业知识。将现行的《机械制图》、《机械基础》、《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课程,综合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一门课程,并配套设置钳工技术训练、零件测绘训练、车铣技术训练等相关实践性教学模块,避免不同学科的重复教学;将《电工基础》、《电子线路》、《液压与气动》、《PLC编程技术》等课程综合成《数控机床控制技术基础》一门课,并配以相关技能训练;将《数控加工工艺》中的数控刀具、工装夹具等内容并入实训操作中,不再安排理论课时,提高教学效果。

二、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新型教学模式

我校致力于新型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与实践,学校教师都能自觉采用新理念、新模式上课,专业课逐步向课堂与实习一体化过渡。

1.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打破了传统的理论课、实践课分割的局面,将教学场所直接搬到实习室,课程内容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技术服务于一体。在授课方式上,采用边讲边练,现场演示的教学方法,使每一课题都能讲授、示范、训练同步进行,在做中学,学中做,使学生能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消化理论,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在技能训练方面,对数控实习室进行了改造,增设模拟编程教室,安装了数控仿真软件,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操作水平,同时也避免了材料的浪费和学生在初学时由于操作失误而造成机床损坏。

2.践行项目教学法。教学中以项目为引领,以任务为驱动,通过项目的完成情况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状况。在数控车削技能训练课中,为了学习圆弧的车削加工,我们以“东方明珠电视塔”为项目,学生看到的不再是教材上圆弧加工的内容,而是东方明珠电视塔上几个直径不同的圆弧,学习兴趣大大提高。由于项目教学法中的项目与工厂的实际生产紧密结合,贴近生产和生活实际,少了书本知识的单调和乏味,更具挑战性,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完成的全过程,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对接。

3.施行模块化教学法。在模块化教学过程中,我们把教学内容分成一个个小模块,对每一个模块,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布置任务后,各小组从熟悉图纸开始,确定加工工艺、编写程序、输入系统、模拟切削,每小组完成后,进行讨论,接着由各小组长分别介绍本组的加工方法,然后全班同学评选哪一小组工艺最合理,编程最简单,切削最经济。老师最后再做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通过模块化教学法的实施,整个过程都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使以前学过的理论知识得到了综合运用,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积极性大大地提高,知识和技能也掌握得更牢固。

三、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建立新的课程管理制度

1.建立和完善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课程评价制度。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人才观和质量观,突出评价的教育功能。要求评价主体多元化,建立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和企业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评价内容具体化,有明确的德育目标、职业道德规范和通用职业能力,从工作质量、工作速度、专业知识、培训态度、文明生产、社会行为、安全生产、培训内容记录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评价方式多样化,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重视学习过程评价,强化综合实践能力考核,采用笔试、口试、观测、现场操作、工件制作、成果演示、学习方法记录、自评、第三者评价以及采取单科考核与综合评价相结合。

2.建立和完善课程管理体制。(1)明确课程管理体制。我校建立了学校、专业办两级管理、以专业办为主的课程管理组织体制,突出课程管理在教学管理中的核心地位。配备高素质的课程管理人员,明确职能,落实责任,提高效率。(2)完善课程管理制度。建立课程实施中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完善课程开发、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和教材管理等规章制度,形成课程实施的监控、评估、信息采集与反馈的运行机制。

我校数控专业课程改革虽然在课程理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实施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出的成功第一步,我们还需将改革推向纵深发展,真正建立起职业教育独特的课程理论、实践体系。

参考文献:

[1]马成荣.职业教育“三以一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4):34.

[2]江苏省教育厅.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EB/OL].http://www.czvec.com/teach/output.asp?haid=64.

[3]单嵩麟.高职数控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J].高等技术教育研究,2004(1):48.

责任编辑:夏焕堂

高职数控机床课程改革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行动研究是一种教学实践者运用科学方法解决课程问题的系统的自我反省探究,是通过研究改进、变革教学实践,可从中获取知识和经验,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行动研究已经与课程改革、学校教学革新、教师专业成长等结合在一起,成为引导学校教育革新的重要途径,因此有必要对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教师行动研究的必要性、过程及存在的问题与策略加以阐述。

关键词:教师行动研究;职业教育;课程开发

2004年,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颁发了《关于实施“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通知》。江苏省教育厅于2005年底启动了新一轮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制定了《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明确了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要求积极推行职业教育体制创新,以利于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行动导向型教学方法的实施,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实施案例教学或项目教学的关键是创设与生产实践相似的情境。由于我国职业教育的硬件与软件设施的区域性发展严重不平衡,无论数量或质量均无法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匹配,因此,只有通过教师行动研究,合理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开发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具有校本特色的专业课程,才能充分提高实验实训基地的设备利用率,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课程开发需要教师行动研究

从广义上看,课程开发由课程编制(包括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结构的构建、课程内容的编写)、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组成;从狭义上看,课程开发仅止于课程编制。本文所涉及的课程开发是指在实施国家和地区规定的文化基础课的前提下,以专业课程为主,通过对区域经济发展、劳动力市场需求及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企业与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职业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实施的行动研究。

课程行动研究是由课程教学情境的参与者在一定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运用科学方法解决课程问题的系统的自我反省探究;是教师尝试改进自身教学,并通过教学实际检验教育基本假设之价值性与可行性的行动;是运用课程基本研究、应用研究的结果解决不同专业、不同学校实际问题的研究;是在教学过程中实践并建构理论的教育活动。

目前,许多职业学校的专业指导方案仍然是以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教学指导方案为主要依据。该方案涉及的课程较多地照顾了全国范围内的适用性,但不能较好地反映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生相对于地方经济的就业要求,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各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不能有效地满足学生个性及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江苏省自1996年起,开展了职业学校机电专业的课程改革,加大了专业设备硬件建设的力度,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课程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为:专业课程仍采用以学科本位为主的课程体系,偏重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轻视知识的实用性与实践技能,因而出现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专业课程结构仍采用传统的“三段式”,即将课程分为普通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含实践课),课程开设的顺序为普通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人为地将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隔离,强调知识的逻辑顺序,却忽略了技术的独立性,导致学校的课程目标与从事专业岗位工作所需的技术实践能力目标不一致的现象;在专业核心课程中,理论与实训课程的总课时与课时比例、各专业核心课程开设的时间未能完全遵循技能形成的规律。

学生职业能力的获得需要以一定的情境为前提,不同职业的情境设置不同,不同地区的专业岗位能力的要求不同,不同学校的教学情境不同,不同学生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结构也不同。由此可知,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开发需要专业教师行动研究,要打破传统的按照学科体系进行教学的课程模式,开发综合化、项目化的具有校本特色的专业课程,使校本课程的内容与生产实际、技术应用密切联系起来。

课程开发过程就是教师行动研究过程

职业教育培养的生产一线的技术型、技能型(智慧技能)人才,应具有较强的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很强的岗位针对性与适应性。职业教育新课程改革本质上不是改良,而是革命,需要借鉴CBE、“双元制”和MES等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形成以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专业课程模式,课程开发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师行动研究的过程。

市场调研,分析地区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发展和个体就业结合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只有通过对专业人才需求的调研,才能明确专业人才的规格。此过程的主体是学校的专业教师。首先,要集体研讨,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如设备情况、技术力量、企业发展、人才构成等)并制定调查表;其次,要深入企业,对企业的人事负责人、企业老总、技术骨干等开展各种调研活动;再次,要形成专业调研报告。整个调查活动既是职业学校人才规格确定的过程,也是教师参与专业实践、理解专业定位的过程。

职业分析,确定专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分析是借鉴加拿大能力本位模块(CBE)的DACUM表,参照职业资格鉴定部门颁发的职业上岗资格和技术等级标准,剖析从事这些岗位(群)工作所应具备的各项职业能力的过程。此过程的主体虽然是来自行业、企业的专业咨询委员会成员,他们将通过“头脑风暴法”制定岗位(群)职业能力分析表,但专业教师的列席参与将有利于加深对专业内涵的理解。另外,企业专家制定的职业能力分析表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人本性角度来看,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专业发展的快速性与教育成果的滞后性来看,会存在一定的过时性,需要专业教师适当补充与扩展。以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为例,在专家制定的DACUM表的基础上,专业教师采用借鉴、简化、抽象、综合等研究方法,最后形成了专业公共部分的职业能力分析表、机械加工专门化的职业能力分析表和设备维修专门化的职业能力分析表。

课程分析,拟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职业分析解决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源头问题,而课程分析则是将工作任务转换成课程设置的关键技术。在这个过程中,课程专家的作用是主导性的,专业教师的作用是主体性的,而行业专家的作用是评判性的。专业教师要学习课程专家先进的课程理念,结合专业能力分析表,形成包括课程体系、教学计划、核心课程与训练项目说明等在内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为例。该专业的教师在专家指导下,通过理论学习、查阅资料、调查归纳等多种方式,在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颁发的《关于实施“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通知》、《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等宏观政策和学校有关规定的指导下,借鉴教育部制定的数控技术应用等四个专业的中、高职《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的思路和上海课程改革的经验,打破传统的按照学科体系进行“三段式”教学的课程体系,构建了“三以一化”的行动导向型专业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图中公共核心课程所对应的是:该专业职业岗位群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强调该专业通用技能的训练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包括以核心综合课程形式为主的机械识图与CAD技术基础(将原学科体系中的机械制图与CAD技术合理地综合化)及以核心项目课程形式为主的机械产品拆装与制造基础、电路安装与调试基础、气动与液压系统安装与调试等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是:针对该专业所涉及的某一特定职业岗位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结合学校实训基地的状况、师资条件以及常州地区机电行业的发展需要,以职业能力为主,着眼于学生从业能力的培养,如机械加工(包括数控加工)专门化方向,由核心项目课程普通机械加工技术模块和数控机床加工技术模块及综合岗位实践训练模块等组成。

图1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转化

制定课程标准,开发校本课程课程标准是根据职业能力分析和人才培养方案分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评价、教材编写及实验实训设备要求提出的指导和建议,应反映课程的实施理念,关注学生获得专业能力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此过程的主体是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裁判是行业专家。以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为例,该专业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将相关的专业教师和企业骨干合理分成相关的课程开发小组,针对并行结构的学科体系实施解构,以机电行业实际工作任务需要为根本,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确定具体的工作对象,根据工作对象的具体内容和工作过程,采用项目课程的形式重新构建和设计符合职业工作顺序的串型结构行动体系的校本课程结构,并制定课程标准,如图2所示。在课程标准通过行业专家鉴定后,课程开发小组成员以校级课题的形式,在情境性原则的指导下,开发专业课程资源(包括校本课程、多媒体课件、学习资源等)。开发的校本教材根据具体工作过程,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加以整合,将理论与实践加以整合。如《机械产品的拆装与制造基础》课程针对传统学科体系的机械基础、钳工工艺学、钳工操作、车工工艺学、车加工技术等内容,根据相关的工作对象如台虎钳、手锤、柴油机、车床等,实施了模块化与项目化改革,如图3所示。

图3《机械产品的拆装与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模块化与项目化

探索课程实施过程,改革教学模式课程的实施是指教师将事先经过规划的课程付诸于实际教学行动的实践过程,也是落实、检验与发展课程设计理念的基点。专业教师应合理创设学习情境,积极探索学生的核心“元认知”,以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培养为主,采用教学案例分析的方法,探索指导优先原则与建构优先原则相互融合的途径,实施课程改革,使学生达到“为了行动而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的境界。我校机电专业的教师以备课组为合作单元,学习建构主义的相关理论,开展了行动导向教学的教学设计研究活动,创设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情境(包括模拟情境、工程情境和问题情境等),从实验导向性、问题导向性、项目导向性三个层面,分四个方向探索模块项目课程的实施过程:一是从教学实例出发,在已获得好评的教学模式基础上,扬长避短,修改提炼,进行“筛选提炼”式研究;二是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进行“问题反思”式研究;三是从职教课程的发展(如新技术、新工艺或课程综合化等)、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社会职业岗位需要、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入手,进行“借鉴发展”式研究;四是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出发,进行“实践探索”式研究。由此形成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案例,一方面,推动了课程改革的深入,另一方面,也为课程改革的动态发展提供了修正的依据。以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中项目课程《气动与液压系统安装与调试》的实施为例,备课组成员将教学组织形式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专业实验室、分组学习”转变,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将每个实验均按元件选择→元件安装→系统调试→系统观察分析→评价改进等步骤展开,在一个循环后全班集体讨论,展示各自的成果,教师利用这个时机,合理设置问题,综合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将有关的理论知识,以成果答辩、相互质疑的形式提出,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课程评价的指标和方式贯穿于学生完成任务的每一个过程。对各个项目均制定了评定细则,包括资料查询、设计过程、协作情况、任务完成情况等几个方面。通过课程改革,学生的参与意识、查找资料能力、学习兴趣明显增强了,设计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教师行动研究存在的问题与策略

在专业教师的课程开发行动研究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我国目前的课程开发采用的是“国家政策本位的课程发展”策略,学校与教师更多关注的是课程实施的“忠实性”。“课程即教师的行动研究”的观念在职业教育界受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必须加强对教育行动研究的宣传工作,使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更具区域性特色。

二是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教师行动研究应是在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指引下,在职业教育理论专家、课程专家和行业专家参与下的整体动态发展过程,因此,需要学校合理规划,充分重视各类专家的作用,为教师学习课程开发的新知识、新技术创造条件,开发的校本课程只有在得到行业专家的认可后,才能全面实施。

三是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教师行动研究是一项具有探索性与实务性的工作,需要日积月累的辛勤劳动,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目前,职业学校教师上课任务过重,严重影响了教师开展研究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建立健全适合教师从事行动研究的制度,营造行动研究的氛围。

四是在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开发中,教师行动研究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职业教育理论、专业技术理论及专业技术实践等跨领域的能力,因此,只有不断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不断增加专业教师的企业实践与教学实践经验,才能开发出符合“三以一化”的专业课程。

五是在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开发中,教师行动研究是一种动态的需要团队协作精神的、全方位工作,因此,只有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才能取得满意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黄光雄,蔡清田.课程设计——理论与实际[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蔡清田.教育行动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5]邓泽民,王宽.现代四大职教模式[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王猛(1967—),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机电专业课程模式。

(本文责任编辑:王恒)

高职数控机床课程改革论文范文第5篇

在目前的职业教育中,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大部分认知特点是形象思维优于逻辑思维,实践学习强于理论学习,动手能力强于动脑能力,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习惯较差,学习完全是“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如果在专业课教学上继续沿用传统的理论和实习教学各自独立进行的方法,已很难实现职业教育教学的目标。于是“教什么”“怎么教”成为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本文从探索项目教学法在数控加工课程教学中应用研究的角度,阐述项目教学法在数控加工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并针对在数控加工课程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措施。

1 在数控加工课程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的意义

项目教学法是职校专业教学中探索创新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突破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教学环节相对集中。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相适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及生产组织形式对职业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多地倾向于采用项目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发展能力、社会能力。

2 项目教学法在数控加工课程教学中的实施要点

2.1 选取合适的项目

要真正发挥项目教学法的作用,实现其价值,必须在项目教学法实施前设计和选择好数控加工教学项目。项目的选择要以数控加工教学的内容为依据,既要与理论知识紧密结合,又要有一定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既能运用学过的知识,又可以发挥创造。数控加工项目要有一定的难度,可促使学生学习和运用新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

2.2 确定教学重点

职业学校主要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教师的授课重点应结合数控加工项目中学生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和操作的关键技能来确定。在组织教学时应先让学生对项目进行充分讨论,对容易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和提示,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把学生思维引导到探索正确的解析方法中去。

2.3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与实验手段

在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无论是教师的理论教学,还是学生的数控加工项目具体实施,都要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软件,即“数控加工仿真软件”,在计算机屏幕上轻松地完成各种操作,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事故的发生。计算机仿真实验为师生提供一个虚拟实验室,有一个可以发挥创造力的实验工作平台,使教师体验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增添得心应手的教学手段,把数控加工操作演示得更加生动形象,赋予动感,分析得更加清楚直观,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克服实习设备不足的限制。由于课时的限制,在开展项目教学法过程中更觉得课时不够,采用“数控加工仿真软件”还可以解决课时偏紧的问题。

2.4 做好教师的评价总结

教师的评价总结是项目教学法的重要环节。学生在数控加工课程项目实施过程中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在点评中要指出问题的所在及解决的方法,要总结比较各组的特点,引导他们学习别人的长处来改进和提高自己的实施方案,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在点评中得到提高。打破原来的以成绩来评定学生的能力的单一评价体系,采用多方位、多层面的教学评价体系,从学生的智商、情商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可以采用以组长、组员为主的学生内部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团结协作精神等方面)和以任课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认知评价体系。

2.5 采用合理的考核方式

考核是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检验教学成果的一种手段,从某种意义讲,怎样考核就怎样学习,考核形式对学生学习兴趣有重要影响。采用阶段式考核方式,既有利于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又有利于及时发现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帮助其解决,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6 对教师的要求

学生的直接感觉对象是教师,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的。数控加工引入项目教学以后,教师必须具备“双师型”的素质,既要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又要有实际的操作经验,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的中心人物。但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学习不等于让学生放任自流,不等于忽略教师的作用。教师担当的角色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要使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教师的高素质和魅力往往起到关键作用。

3 结语

总之,在数控加工课程中实施项目教学法,推动数控专业教学革新,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加有效学习的良好环境。职业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培养出来的人才更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

高职数控机床课程改革论文范文第6篇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双方共同在实训现场或专业教室进行的边教边学边做,完成某一“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融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为一体。这种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相分离的教学模式,突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它集理论传授、现场观摩、实践操作技能训练为一体,集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小组讨论协作为一体,提高了学生的实训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增强了适应能力。

一、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

传统的生产实习教学方法分为四个阶段:组织教学、讲授课题内容、巡回指导、课后评价总结。而项目教学法与其相比,有以下几点区别:

1.课堂活动

改变了传统教学环境下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为辅的活动方式,而是学生实践操作、教师引导,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助的课堂教学方式。

2.学习方式

改变了传统教学环境下学生的个体学习方式,变为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3.学习状态

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学习,而是边做边学,讨论式主动学习状态。

4.学习情况

学生不是传统课堂环境下的满堂灌、被动接受,而是进行有计划的实践操作学习。

5.学习内容

学生可根据学习任务书和自己实践的结果选择性地获取知识,而不是盲从老师,全盘皆收。

6.传授方式

不是教师单向传递而是教师→学生、学生→教师、教师→学生,双向多项交流。

二、项目教学的课程设置

实施项目教学,课程设置非常重要。为适应技工教育要求,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都进行了较大的改革。改变了原教学格局,压缩课堂讲授课时,增加实践课时,将以前课堂讲授内容转变为现场实践课,增加实践内容和数量。调整后的专业课程把理论课和实践课集为一体,根据企业的需求,结合现代技术的发展,把理论课和实践课做成多项典型的工作任务。而基础文化课要为专业课服务,按照需用为准、够用为度、实用为先的原则,根据基础专业理论的需要,将多余的“数、理、化”进行删减。例如数学中的复数、导数等章节的内容,对于技校生来说实质意义并不大。应用得更多的是一些普通三角函数和简单方程,主要用来解决数控编程中的节点计算和工作中对工件进行定位找正的相关计算。项目教学的课程要求正是把这些内容结合工作实例进行教材编写,充分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为了能使学生健康成长和提高综合职业能力,还应开设德肓和就业指导课,增加一些道德修养讲座等。

如在进行“数控加工”这一实训环节时,我们把各专业、各学科的知识如AutoCAD、机械制图、数学中的三角函数等知识点进行串联综合。将实训任务的内容与教材相关知识相结合,再将每一个工序都以实训任务书的形式下达。整合后的知识结构不但保证了实训的适用性,而且大大提高了实训的有效性,对学生综合能力提高是十分有效的,而教学效果也明显优于调整前。学生工作任务内容编排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为此,笔者学校相关教师重新编写了《数控机械加工专业学材》和《工模具专业学材》等。教材新增加若干实践教学情境,使教学目的更明确,实践操作更具体,充分体现了教师创造性。做到了教师不仅是已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继承者和实践者,更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发展者。

三、项目教学的实施环境

1.设置专业教室和实训基地

项目教学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应集中在专业教室或实训基地开展。学生学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师将以实训小组下达学习任务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观察、接触到设备、工量具等。这种教学比以前课堂讲授更直观形象,更有吸引力,学生印象深刻,教学效果更好。

2.实训设备要充足

以笔者学校数控专业实行项目教学为例:学生以组为单位开展,实训每组3~5人,每班10组左右。配备10台数控机床,确保上课班级能同一时间使用。另外,针对学生操作不当损坏设备的现象,实训中心要定期做好设备的维修和管理。

3.要有配套的教材

项目教学中教师仅是作为引导者或主持者,具有组织功能。教师要将理论融入实践,组织好教学,利用好专业教室的机床设备和工量具。由于现行的教材基本根据学科知识系统进行编写,教师在实施项目教学法时,要结合本校的情况,编写出适应教学的学材。开展教学时,要重新设计教学课时和内容,必须重点选好示范项目,并按照课业实施指导计划,将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动态地展示给学生。尤其是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反馈给教师后,教师要将解决途径以动态的形式反馈给学生,形成师生互动双向交流。

4.实验指导要充分

数控实习的特点是实践性强。在数控实习课程理论实践教学时,需要教师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只有师生双方共同协作,才能提高教学效果。若指导教师不充足,学生不能完成实习任务便会抄凑数据交差。每班由一名指导教师,人数多的班别可以校仿工厂进行“二班倒”或“三班倒”,确保教学质量。

四、项目教学取得的初步成效

1.学生状态的改变: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

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过分强调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记忆,学生学习兴趣被忽视,学习主动性被压抑,因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项目教学的学习方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变传统“标准件”型教育观为创新型教育观,变“师道尊严”为师生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变传授知识的教学观为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观。教师教学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设了自由的活动空间,这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保证。在项目教学中,学生是通过小组形式进行交流、讨论、查找资料共同完成一项学习任务,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而且培养了团结合作与创新精神。

2.教师状态的改变:由知识讲授者变为课堂主持人或学习引导者

教师状态的改变并不能认为是教师的任务、职责减轻,反而是加重。因为教师不但要对任教科目融会贯通,随时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而且还要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学习情景,培养协作学习的气氛,审核项目的选取和开发学材,这对教师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五、结束语

项目式教学法逐渐在笔者学校的机械专业、汽修专业、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深入开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动手能力加强了,技能水平提高了,掌握知识与企业的需求接近了,不但受到学生们的欢迎,而且也受到了企业的欢迎。我们将继续深入探讨项目式教学法,与企业加强联系,累积真实项目素材,进一步完善适合技工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高级技工学校)

上一篇:会计信息失真原因探析论文范文下一篇:高师曲式教学心理浅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