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育论文范文

2023-09-16

初中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培育初中生的“政治认同感”需要有一定的凭借和依托,其中巧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探究与分享”栏目来强化学生的认知与情感,不失为一条高效的路径,如通过思维拓展、体验反思、情境讨论、行为导向等方式强化“政治认同”。教师要在素材的正向厚重上下功夫,在效果的高效无痕上铺路,在实践的印证拓展上求长远。

关键词:探究与分享;政治认同感;甄别现实;巧搭平台;重组盘活

初中生处于敏感的人生阶段,对学业远景的考虑、对政治政策的看法等都须要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通过适宜的载体和高效的策略,可以强化学生政治认同感。培育初中生的“政治认同感”不能空转,必须要有一定的依托和支撑,其中巧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探究与分享”栏目来强化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值得教师尝试。

一、甄别现实,正视“政治认同感”

从个体而言,政治认同有所淡化。时下,部分初中生埋头于“书山题海”,一方面对家事不管不问,柴米油盐、家庭和睦、孝敬长辈,仿佛与他们无关。家长也以高考为由,自觉或不自觉地包办了学生学习以外的一切事务。另一方面,部分初中生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民生建设、国家大义、家国情怀对于他们仿佛遥不可及。这一切,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从学校而言,情感滋养缺乏有效抓手。部分学校只注重知识教育,只关心成绩和排名,甚少关注“政治认同感”的强化。即使偶有这方面的渗透,也只是浅尝辄止,难有“老牛耕地”般的深入。说教太多、直面批评太多,缺乏鲜活的案例支撑、缺乏有效的育人渠道、缺乏多维的方法引领,以致于“政治认同感”的培养流于形式、止于表面,落得个“虎头蛇尾”的结局。

从文化而言,传承渗透缺乏正面引导。一方面,电视中尽情“娱乐”的内容轻易地征服了相当一部分初中生的心;另一方面,优秀传统文化得不到应有的关注,科学家与白衣天使等群体的爱国行为得不到应有的宣扬。社会上也有一些负面信息的传递,“休管他人瓦上霜”的情况比比皆是。初中生必须从这样窘况中跳脱出来。

二、巧搭平台,通过分类渗透强化“政治认同感”

通过思维拓展,强化“政治认同感”。所谓“拓展”即打开学生视域、拓展思维边界、提升思辨色彩。这样的探究与分享中,必须要设置冲突、矛盾、困境等,以引发学生不断思考、碰撞、争锋、辩论,最终达成共识,在一个更高、更理性、更全面的层面上强化其“政治认同感”。

例如八年级上册《国家利益至上》中的“探究与分享”:现实中部分人打着爱国的旗号砸日本车,排斥外国商品,对此,你有什么看法?部分人对当年日本侵略者的行径比较痛恨,于是把砸日本车视为一种爱国行为。事实上,真正的、理性的爱国不是“打砸”、不是“抵制”、不是“拒绝”,而是让国家强大起来,让人民真正富裕起来。

通过体验反思,强化“政治认同感”。以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反思体验,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印象和记忆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反思,展开深度对话,强化学生“政治认同感”。反思“家”与“国”,对家庭高度负责与呵护,对政治高度认可,对国家绝对忠诚,应该成为当代初中生精神骨骼中的重要“钙质”。

例如八年级上册《国家好大家才会好》中的“探究与分享”:除夕之夜畅谈新年打算,有的人重在个人学习进步,有的重在小区环境更加优美,有的重在复兴中华大业。不妨引领学生反思:个人打算与国家富强之间有什么关系?最终学生意识到:“小家”筑“大家”,“大家”佑“小家”。

通过情境讨论,强化“政治认同感”。通过情境设置去理解“探究与分享”中的诸多栏目,或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例如八年级上册《维护国家安全》中“探究与分享”:一位渔民打捞上一个类似鱼雷的东西,意识到与国家安全有关,立即拍照将其寄送到相关部门,结果证实是外国的一个窃取情报的先进机器人。引导学生从这一情境中分析渔民的行为是否正确,并尝试把自己置入这样的情境中,以此更好地强化学生的“政治认同感”。

通过行为导向,强化“政治认同”。认知清晰而明确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落实到行动中。唯有“货真价实”的行动,才是道德生成的落脚点。实践证明,愈是在现实行为中进行印证,其“政治认同”愈是清晰明确。

例如八年级上册《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中“探究与分享”:发现“乱排工业废水”这种危害国家安全的情况应该怎么办?打电话报警、告诉当地相关部门、写建议书、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上前阻止……

三、注重实效,通过重组盘活培育“政治认同感”

“探究与分享”中的诸多栏目并非一股脑儿地“塞”给学生,必要的时候可以进行恰到好处的创新。盘活、挖掘、重组之后“为我所用”,必将更好地为“政治认同感”的培养助力,为学生情感的悄然改变助力,为学生品性的良性滋养助力。

在素材的正向厚重上下功夫。借助一些鲜活的故事情节或史料,让生成变得自然而然。当故事(或教学过程)“有形”时,情感也就“有根”了,更有了沐浴和滋养的活水。历史或现实中不乏一些公民保卫自己的家园、保护文化遗产、保卫祖国领空的事例,那种使命感,那种历史担当,那种大情怀,影响着后人,当然也影响着正在成长的中学生。

例如上述“保卫祖国领空”内容,本是《国家利益至上》中“探究与分享”的内容,我们完全可以进一步重组、盘活,变成更加正向厚重的内容: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钓鱼岛一直属于中国、台湾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师应该深入挖掘其中的政治认同因子,重组为鲜活的情境,与学生的内心对接,并内化为学生精神骨骼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养料。

在效果的高效无痕上铺路子。历史毕竟与学生的生活距离遥远,非亲身经历而无感同身受。把教材重组为学生认可与喜爱的方式,必将达到无痕高效的目的。比如借助故事情境,化无形为有形;借助剧本表演,化“远观”为“近观”;借助“互联网+情境”,化平面为立体。

例如“排斥外国商品”一例,与其让教师独自“讲”故事,不如让学生互动“演”故事;与其作为旁观者“远观”故事,不如作为主演者“近观”故事的“色香味”。在“排練”的过程中,利用教育云平台,希沃3、班班通设备等把更多的资料呈现出来。这样的角色转换可以带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察觉”——觉察到大局意识,感受到政治认同,意识到国家层面;这样的“表达、转换和整合”恰恰适合于“政治认同感”的强化。

在实践的印证拓展上求长远。“政治认同感”的培育不是划定条条框框,而要借助初中生的“自我体验与感悟”。不妨通过“真心话大表白”“一对一访谈”和匿名反映等方式印证自己,从诸多取舍中强化“政治认同感”。或许在体验、感悟、印证等实践活动中,政治认同才能长长久久。从大局出发,从“大家”出发,才真正是对“小家”的负责,才是对未来的长远负责。

学完《国家利益》后,在原有的“探究与分享”活动之后,引导学生进行以下探究活动:在国家三令五申不能赌博的政策下,某家长隔三差五组织他人在家中打麻将赌钱,上初中的女儿实在看不过眼,将此过程拍摄成视频发布在自媒体中,并呼吁警察“抓捕我爸,救救我爸”。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你如何理解家风传承?你认为这个检举自己亲人的初中生在处理“小家”与“大家”上是否妥当?

“政治认同感”的培养之路,不仅仅是平面,不仅仅是单轨道,是多种因子的立体糅合、多种渠道的纵横呈现、多方参与人的集体出动。关于“探究与分享”中的思维拓展、情境探讨、体验反思、行为导向均可以为强化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助力,为课堂增值,为人文添色,为情感加油。更多细节都可以以“形象”和“耀眼”的方式,“擦亮”学生的眼睛、拓展学生的视域、加深学生的理解、厚植学生的情感,更重要的是政治认同的强化变得自然而又高效。

课题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巧用新教材‘探究与分享’培育初中生‘政治认同’的实践研究”(GS[2020]GHB1769)

■ 编辑/王    波

初中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当前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认可。初中物理教学不应当仅仅限于教授物理知识,更要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培养学生高尚人文情怀。文章阐述了人文教育的内涵特点,以及人文教育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可行性,并指出了人文教育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学的路径。

关键词:初中物理;人文教育;渗透

一、 人文教育的内涵与特点分析

(一) 人文教育的基本内涵

人文主义教育是指通过教育方式,让受教育者明白人文主义的价值和精髓,使其思想受到洗礼。在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不仅可以使学生人格品德得到发展,还可以使学生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上进一步得到升华。此外,人文教育还是一种全方位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可以使人文精神得到进一步宣讲,培养学生良好人格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人文教育还是对现在教育模式的有效补充,当今教育主要是灌输教育模式,学生机械地学习知识而并不理解知识,就好像一个缺角的木桶,难以发挥最大的功效。通过在应试教育中增加人文主义精神,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最佳。

(二) 人文教育的主要特点

在进行人文教育时,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社会体验和学习状况,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无法满足人文教育的培养要求,教育者除了在课堂上进行教育外,更需要让受教育者在生活中观察人文精神,体会人文精神,提升自我的思想修养。

二、 人文教育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一) 重要性

教师在教学之中,往往会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知识点和学科之间的逻辑上,而忽视了知识的本质内涵,这种教学方法也无法教会学生领悟知识的精髓。在物理教学中,教学应当将物理知识与人文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时也能够学习人文主义精神,提高自身人文素质。在物理教学中穿插人文主义教育,有利于学生更深地理解知识,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学习人文主义精神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

(二) 可行性

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人文精神一直伴随着物理学发展,正由于此点,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具有可行性。首先,物理学是在不断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创新而来的,学习物理知识不仅可以使能力全面提升,还可以使创新性思维得到锻炼。其次,科学探究需要综合各个学科的知识,其中必须具有良好的合作能力,合作能力是中学生学习过程中必须具备的能力,学习物理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

三、 初中物理教育中人文教育的意义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人文主义情怀。教师培养学生人文情怀,一是要将人文主义知识传授给学生,二是通过人文主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领悟人文主义知识。在学生中传播人文主义精神,可以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德,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的黄金阶段,思维力强,活泼好动,极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不应让理论知识成为学生学习的全部,而应当将教材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挖掘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让人文主义精神渗透到物理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路径

(一) 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还可以使教师不断完善教学内容。除此之外,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培养学生优秀道德情操和科学素养,提升初中物理教学质量。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势在必行。为了更好地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提升自身人文素养,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良好品行去影响学生、感化学生,使得学生的整体素质可以得到一个飞跃。教师还需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不能以分数定学生,从而构建全新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提问阶段,如果学生不能回答出问题,教师不应当使用责骂的语言进行批评,而是耐心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可以回答出完美的答案。这种主动培养和谐师生关系的方法,有利于推动人文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 正确认识教学观念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融入到教学课堂中,以便更好地在初中物理课堂中进行人文教育。在现代教学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往往注重学生的科学素养,而忽视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授课的时候,教师一般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进行教学,只是向学生传递书本知识,用考试成绩衡量学生好与坏,使得学生也形成了以考试成绩为导向的学习观念,使整个物理教学丧失人文教育的基础。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当切实提升人文教育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和老师都转变以往单一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指导方针,促进物理课堂中人文主义教育发展。

(三) 学科知识与生活化结合

在新的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将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物理知识,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非常多的物理现象,教师可以收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物理现象,并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分析,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进行生活小实验,全面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培養学生的人文精神。

(四) 挖掘人文教育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内容。例如,通过向学生展示我国科技的巨大成就,使得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同时,教师还可以将素材与人文教学相结合,使学生明白学习知识可以更好地为祖国作出贡献,树立报效国家的良好品德。

参考文献:

[1]蒋利娟.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初探[J].新乡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8(02).

[2]刘全龙,林琳.调动初中生学习初中物理积极性的研究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2,89.

[3]全桂英.初中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3.

[4]吕致远.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初中物理,2011,30(08)

初中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美术 教育方法

一、了解学生心理,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心理已经发育到了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作为美育教师,我们应该多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思维表现特点,掌握学生的情感需求。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有密切的关系,美术教育是学生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及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美术是学生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种表现,学生在事物的认识表达过程中需要具有画面描述的冲动。

举例:在学习到“印象派的画家”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进行以下训练。

1、让学生画自己的父母和同学,采用自创的印象派画法,突破思维,创造感觉。把熟悉的印象感觉画出来,引导学生,激发创作激情。

2、让学生欣赏印象派大师的画作,比如梵高的《自画像》,接受有感染力作品的鼓舞。

3、印象派的画法可以自己选择主体,但是学生对于自己身边的人是最熟悉的,也拥有绘制他们的自信,而且这样的互动同时能够有效提升学生之间的亲密关系,加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有爱互动。

二、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创造能力

师生之间的融洽关系,有助于教师加强教学设计,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对艺术的认可,对美术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青少年是国家民族复兴的主要载体,在初中阶段,正是培养他们审美能力的重要时期。初中美术课堂教学在新课改后有了新的标准要求,倡导要拓展学生思维,打开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特点,注重以培养学生艺术素养为教学目标。而学习艺术最重要的就是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培养并提高学生对美术的感悟能力和认知度,充分发掘学生潜在的智慧和内心情感,因此,开展初中美术课堂教学创造性教育势不可挡。

举例:在学习到“铅笔淡彩”这一课时的时候,教师可以进行以下训练。

1.让学生自主创新,给彩铅图制作模糊画风的粒子效果;

2.学生在进行尝试后,组织大家进行探讨交流;

3.教师提出自己的方法,把彩铅削下来的碎末和清水混合,用毛笔蘸写。

三、传播绿色观念,善用信息技术

美术是初中阶段艺术教育的支柱科目,在培养初中生艺术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同时,我们也要注重紧跟时代潮流,善用最新科技,传播绿色观念。美术本身就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艺术生活,它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既是对客观生活的一种真实反映,也是对生活的一种二次创作,既然是再创造,它的灵魂里就注满了改变和创新的魅力。

举例:在学习到“我设计的服装”这一课时时,教师可以进行以下训练。

1.用多媒体播放当今各种制作服装的面料和技巧;

2.介绍什么是环保纳米材料、什么是可回收可分解材料服装;

3.要求学生“变废为宝”,使用家中闲置物品设计一件服装,完成后全班进行交流。

四、课堂教学内容适中,课下训练层次分明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多写生多绘画,教学内容适中,适配班内大多数学生的美术水平。在课下,需要要求学生进行分层次训练,让本身基础好的同学从临摹中延伸出去,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而基础不好的同学则要加强绘画基本功的训练,描摹心中所想、目中所视,大家共同提升美术素养。面对初中的三个年级,低年级的同学主要进行不同类的物体练习,观察要求低一点,初一的同学可以从简单的造型画开始,让学生从简单的线条开始学习。高年级的学生要采用考核记忆和想象的方式來促进学生对事物特征记忆强度的提高,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举例:在学习到“中国书法”的课时时教师可以进行以下训练。

1.首先让大家欣赏中国书法的魅力;

2.让大家进行临摹和分析;

3.从简单的字开始,让学生打好基础,不同的学生配套不同的练习策略。

综上:教师的创新型教学,能打破学生独立学习的枯燥和局限,充分发挥集体智慧,通过观点的碰撞,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发,给传统的美术教学带来新的活力。美术教师必须发挥自己的课堂组织智慧,营造理想的美术课堂环境,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乐学,主动参与美术活动,扎实训练,从而有效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率。多元的感触和认知能够在美术课堂中给予学生无线的遐想和快乐,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拓展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并获得心灵的净化与智慧的启迪。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要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勤于探索,勇于实践,不断创新美术课堂教学,丰富学生课程资源,扩展教学授课内容,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初中美术教育教学,要对学生综合绘画能力进行深度和广度的深入训练,使学生无论在绘画能力和审美能力方面都实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戚燕萍.浅谈引导初中生深度参与美术课堂的教学设计[J].新课程导学,2020,(12):96-97.

[2]孙海云.浅谈初中美术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J].中学教学参考,2020,(12):27-28.

[3]刘秋娜.浅谈互联网+背景下的初中美术教学改革[J].中国新通信,2020,22(6):187.

初中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一、美育教育及审美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结构由认识、伦理、审美三大结构组成。故从人的身心发展来看教育目标中“五育”的结构,可将其分为心理发展(德、智、美)和生理发展(体、劳)两部分。前者为精神前提,后者为物质基础。“五育”目标是相辅相成的有机复合体,各种功能若因偏颇而失衡的话,将会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所以,美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它与德育、智育、体育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二、体育教学中美育目标的构建

1.理论依据。美育的预期功能是由其本质特征决定的,美育是什么?广义可理解为按照美的规律施行的一切教育,而不是专指某种艺术技巧的教育。美育的首要任务,是使教育者把握“美的规律”。可见,体育中美学知识的起点,应是从事物内部普遍性与外部个性(即本质与现象)的高度统一中去把握“美的规律”,识别什么才是美,尽而发挥美育在体育教育中特有的功能。其实,美育的最终目的是养成丰富的具有完美个性的人,即人格美。而人格美的基点是心灵美、精神美,外部表现则为身体美,而体育教育也正是要培养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

2.历史依据。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美的概念在延伸,美的载体在扩展。当今,不论从美的形态还是从审美主客体关系来看,美育的内容已横跨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几大类,远远超出了“四科”等文学艺术领域,但美的载体不管怎样延伸和扩展,永远与人的心灵和身体分割不开。因此,在体育教育中,美育目标的构建应延伸到自然界与科学界、社会美与心灵美、艺术美和方法论美等几种关系中,施美于体中,置体于美中,即以“体”为载体,拓展美的真谛。

3.现实依据。从现代化社会看,威胁和腐蚀美的不再是洪水猛兽,而是物质文明的“背离”,一个人精神文明程度表现在人格的高度上。诸如被多种心理暴力驱使,对社会或自然进行破坏活动的人,使人格沦丧;拜金主义、唯利是图的人,使人格歪曲等等。这种“背离”致使人对自然的态度表现为“索取”“征服”乃至“破坏”,致使人与人之间感情淡薄,人与自我及内部的人与外部的人发生冲突,乃至精神分裂症者日益增多。从现有的艺术教育来看,存在着重技轻艺的现象,很难养成创造的灵性,也难以营造出使受教育者“心有灵犀一点通”地把握内涵之精、之形、之意去领略艺术的境界。

三、体育教育中构建美育目标的思路

人为万物之精灵,万物之美莫过于人体形态与动作美,人体形态与动作美是历代美学研究的课题和创作对象,而人体的正常发育和正确姿态是人体形态美的基本要求。协调感和韵律感是人体动作美的基本因素,人体动作美与人体动作的速度、力量、灵敏等紧密相连。体育是促使人体正常发展,养成正确姿态,培养协调动作,发展身体本质的最积极有效的手段。许多活动项目如唱歌游戏、集体体操、自由体操、艺术体操、体育舞蹈、花样游泳及花样滑冰等都是在有节奏的乐曲配合下进行的,这其中充满了美的教育。有些活动如田径、体操、武术、游泳、球类活动等,虽无明显的韵律,但均具有内在强烈的节奏感,在高速度、高难度情况下完成最美妙的动作。一个短跑运动员在竞赛中赢得千万人的欢呼,一个体操运动员表演高难度动作,往往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是人体美的显示,给人以巨大的影响。体育和美育几乎像一对孪生兄妹。

四、体育教学中美育教育的实施方法

体育教育中美育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这种自我教育能否发生,是否有效,都取决于学生是否发生情感。对中小学生实施美育必须尊重美育的特点和规律。

1.要在引导学生倾心赏美上下功夫。美感不能强加于人,却可以引导。引导学生发现美感是学校美育工作的重点。首先帮助学生感知对象的美。培养和发展学生对美的观察力、感悟力、理解力和想像力。例如,看NBA球星在空中飛翔完成灌篮动作时给人以美的享受,我们在体育教育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感受力和想像力,从而使学生自觉积极地参加体育活动,达到快乐体育的目标。应当相信,只要学生发现了美感,他们就会倾心赏美,即是在乐心受教。至于受教的程度,只要美育持之以恒,一定会获丰收。

2.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地实施美育。美育的对象应当是美的,才可能产生美感。同时,还要注意美的对象情况复杂。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做出适当的计划,依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的不同而不同。在实施过程中都需要认真研究。要把美育融入整个体育教育活动中,实施多种多样多层次的美育。美育教育不仅仅是在体育课中实施,还可以是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课余文娱活动。把美育与体育很好地结合起来,同样是学校美育的重要形式。只要我们不断探索,会有很多好办法。但特别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做到有的放矢。

综上所述,美育在全面发展人的性格中具有重要作用。在终身体育的理念下,我们要倡导以美健体,通过美育教育提高人们鉴赏美的能力。

初中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体育;安全;措施

一、 引言

通常情况下,体育学科的锻炼活动都是在室外进行的,体育教学会涉及很多的体育项目,采用多种不同的体育器材,再加上体育学科本身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在很多活动中,学生都会身体力行地来完成。某些体育活动项目还会具有对抗性,一不注意就会发生意外伤害。初中生在体育锻炼或参加活动中出现了意外伤害,不但会使学生出现身体和心理方面的伤害,为学生带来很大痛苦,还会为学校带来不利的影响,同时还会增加体育教师的心理负担,进而对体育教学产生影响。针对这种情况,在实际体育锻炼中,为了避免安全问题对学生、家庭以及学习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体育授课教师要将安全问题摆在体育教学的重要位置,重视加强学生的安全管理。

二、 初中体育课堂安全问题分析

(一)体育场地、器材因素

我国新课改教育教学的改革实施,虽然为中学生各个学科提供了一定的发展契机,同时还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但是当前在我国基础教育中的体育教学情况却不容乐观,很多学校都没有将教育经费划入体育教学,尤其是对场地建设的完善性没有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同时体育教学中还出现了运动器材维护状况不佳的局面。所以,在初中体育课堂,由于校园运动场地完善程度不够以及体育器材缺乏修缮等原因,在体育活动中常常就会发生学生运动损伤问题。体育课堂中主要进行教学活动的场地不在室内,由于室外的客观因素比较复杂,所以学生在户外上体育课时,安全问题是客观存在的。经笔者调查发现,有许多从事体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反映,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安全隐患。因此,体育教学场地与教学器材是否合理,安全也应该是体育教学过程中所考虑的问题。例如,中学生校园足球场中不平整的地面,学生踢球当中就会出现扭伤脚踝的情况。再比如,学生在打篮球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扣篮等有较强冲击力的动作,假如篮球架稳固程度不够,出现了倒塌问题,那么就会砸伤学生。体育运动场地以及运动器材造成的安全问题,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主要是由两方面造成的,一方面学校在场地建设、体育器材采购时,缺乏严谨性,体育器材和场地的重要性缺乏认知,造成一些不合格产品流入校园。另一方面,体育教师没有依据校园场地或体育器材的使用时间、频率投入使用,或缺乏对体育器材、场地展开安全检查工作,造成体育活动中有安全隐患,从而造成学生在实际活动锻炼中发生意外伤害。

(二)体育活动安全意识低

通过对学生的深入交流沟通以及行为表现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初中学生都没有良好的活动安全意识,学生对体育活动认知、自我安全保护技能方面知晓率普遍较低。新课程体育教学要树立安全第一的基本教学理念。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首先贯彻与落实的就是安全问题。在目前社会上许多学生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学生的安全问题必然要受到重视。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提高安全意识,在保证课堂安全的基础上,再进行体育教学活动。例如,很多学生都不清楚一些运动损伤的特点,当学生出现了肌肉拉伤、关节扭伤等一些意外伤害后,也就不清楚该做出怎样的处理,大多数学生对此非常茫然,在实际体育运动锻炼中,更谈不上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对安全问题加强管理了。这也就说明,当前初中学生中运动安全意识低是造成学生出现运动伤害非常重要的因素。

(三)学生缺乏科学的运动准备

体育运动中需要进行一定的准备活动,这是非常关键的体育锻炼环节。依据相关调查表明,体育活动中由于没有热身或热身准备不足就会使体育锻炼学生出现运动损伤,而且这也造成损伤发生最重要的原因。在体育活动当中,科学开展体育活动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肌肉弹性与肌肉力量,避免韧带、肌肉等不同软组织发生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而且还可以使学生的多个关节部位尽快投入运动状态,促使学生可以快速掌握运动技能以及运动技巧,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但是在我们的初中体育教学中,很多学生还意识不到体育准备活动在锻炼当中的重要性,在热身期间没有足够的重视,从而就会造成他们在实际体育锻炼中出现了肌肉僵硬、协调性不够的问题,进而造成学生的运动损伤。所以说,在体育锻炼中,学生的准备活动是必不可少的。而准备活动也是形式多样的,例如跑步方面的专门练习,游戏方面以及球类方面的准备等。当然准备活动一定要适量完成,运动量不可过大,以免会影响后续的训练效果。

(四)部分体育教师责任心不足

虽然体育课程的上课形式较为自由,但是并不是教师就不用备课,通过相关研究表明,有部分体育教师在课前没有进行充足的准备工作,缺乏对教学内容的充分考虑,对于教学内容是否同学生的运动能力相符,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一些运动,没有采取积极的预防管理措施。例如,某些体育教师对体育活动场地缺乏重视,当面对活动场地的不平整或雨后湿滑情况,教师依然还是正常进行体育教学,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体育锻炼,非常容易受到伤害。另外还有部分体育课程教师认为上体育课,就是要让学生尽情玩,缺乏正确的引导,即使出现了一些违规操作情况,也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制止,没有将学生的安全问题真正放在心上,如此一来,就容易导致学生发生安全事故,以上这些问题就是教师责任心缺乏的体现。

三、 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运动伤害事故的预防措施

在中学校园中,要深入了解造成学生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并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降低体育活动中学生运动伤害的事故发生率。我们主要从下面方面来分析。

(一)重视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

无论在哪种教学模式下,教师都要重视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在主体地位,所以,教师不但要在体育活动中重视学生的安全管理,同时还要做好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安全技能培训工作,从而提升学生的安全管理意识,以及具有良好的自我保护技能。同时,人们发现,体育活动中,出现的一些伤害事故情况,很多时候都是教师不在现场或学生没有依据教师的要求造成的。因此体育教师不仅要在学生的体育动作示范中加强提醒,使学生了解避免受伤的一些技术与动作,同时还要在体育活动场地中,重点加强学生安全的关注力度,当发现问题要及时提醒学生要规范动作,这样做,不仅是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同样还可以避免对周围同学造成影响,使学生出现不必要的运动伤害。另一方面,教师要让学生在身体健康的情况下参与体育活动,有些学生先天性地患有身体疾病,不能参加剧烈的体育活动。教师要首先了解学生的身体健康情况,如果有学生不能参加剧烈运动,那么教师就让学生在场外休息或者學习其他学科的功课。要重视学生的安全意识,如果有学生是特殊情况,就要让学生大胆地说出来,避免不必要的伤害发生。

(二)提高体育教师的责任心

体育课属于一种室外活动,通常在室外进行,并且还会出现跑、跳、器械操作等一些强度较高的运动,运动当中不可避免会有一些安全隐患,这就要求体育教师一定要有较强的责任感,重视加强体育课堂管理。首先,体育教学开始,教师就要使学生知道不可以做的事情与行为。其次,在体育教学当中,教师要保证学生的操作步骤以及练习姿势正确无误。就是在体育课堂中要承担起责任为学生的安全做出保障。就是要组织好学生,使学生有高度的纪律性。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听从老师的安排,不做梦想的运动,教师要自身最大限度地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很多伤害事故都是由于教师没有做好良好的指挥,学生在没有得到教师允许的情况下就做一些冒险活动。教师要有责任心让自己与学生在最佳的状态下参与体育教学活动。例如标枪、铅球等体育活动项目,教室一定要保证学生的安全,对学生付出更多的耐心来进行指导教学。

(三)做好安全排查工作

在体育课堂开始前,体育教师要根据本次教学活动开展需要用到的活动场地与锻炼器材展开安全检查工作,从而可以提前发现教学器材与场地中的一些安全隐患,避免出现场地因素或器材因素使学生发生运动伤害事件。另外,在体育课开始之前,教师一定要注意检查学生身上是否存在容易造成运动意外事故的尖锐物品,假如体育教学当中涉及了使用必要的运动护具,教师要指导学生检查运动护具的佩戴情况,从而尽可能通过安全排查环节,为初中体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安全保证。

(四)掌握常见的体育伤害事故急救、处置方法

教师要学习一些基础的医学知识与急救知识,如果有意外事件的发生,要有紧急应对的措施与方法。体育教学当中的安全防范措施,虽然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并不能保证学生的万无一失,所以,体育教师要在积极抓好体育教学的同时,还要掌握必要的医学常识和一般运动损伤的科学处理方法。这样一来,当学生发生了意外伤害,就可以在第一时间采取科学措施处理,赢得急救的时间,避免由于救治延误使学生的伤情加重。同时,体育教师还要重点关注体育活动中的环境以及学生出现的变化,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叫停运动或采取科学措施处理,假如体育教师发现学生状况不佳或可能产生攻击行为,要及时进行制止并展开心理疏导工作,避免意外伤害发生。

四、 结束语

总而言之,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安全问题,一直是体育教学活动中要重点管理的内容。体育教师要有较强的责任感,重视加强体育课堂管理,重视抓好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安全技能培训工作,并做好运动器材、场地安全排查工作,从而保证初中体育教学在安全的环境下展开,不仅如此,体育教学在安全管理的基础上,还要增加学生运动的乐趣。

参考文献:

[1]解萍.浅析如何有效培养小学生体育课安全意识[J].田径,2020(6):61-62.

[2]陈振洺.小学体育教学中安全隐患的规避与应对策略[J].华夏教师,2020(1):86.

[3]王辉.学校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问责案例解析及其风险防控措施[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7,33(5):78-83.

作者简介:加道,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甘肃省迭部县初级中学。

初中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初中体育;德育教育;渗透

但丁曾经说过:“道德可以弥补智慧的缺陷,但是智慧永远也弥补了道德的缺陷。”在新时期,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在传统的初中体育教学模式当中,德育教育是被忽视的部分,没有受到体育教师的重视,与素质教育的理念相违背。因此,体育教师要积极转变教育理念,将德育教育渗透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一、初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基本原则

1.学生主体性原则

新课改课程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从哲学角度讲,内因是外因的主导,内因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外因必须要通过内因来起作用。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都要求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初中的学生心智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他们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德育教育时也要注意多启发学生,而不是一味地给学生进行灌输。

2.全面性的原则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不应该只将阳光局限在部分学生身上,而是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在教育中我们应该一视同仁,不能因为学生的家境、成绩或者外表来歧视学生,也不能对一些优等生实行优待政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要实施同样的教学策略,而是要学会针对学生的个性灵活变通,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此外,教师还应该将德育教育与各项体育运动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素质全面提升。

3.系统性原则

德育教育渗透的系统性原则指的是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不应该漫无目的,而是要做一个系统的规划,不应该零零散散和毫无规律。具体到每一堂课的教学当中,教师也应该制定一个详细周密的计划,在课堂中有组织的给学生安排一些活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德育教育渗透,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

1.提高自身素质,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

古语有云:“言高为师,身正为范。”古希腊也有一句谚语:“模范比教训更有力量。”初中时期的学生虽然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学生还是会不自觉地受到教师的影响。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也是一样,学生会不自主地模范教师的言行,如果教师不注重自己的形象,也不具备的道德,就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要给学生树立一个好榜样。此外,教师还要注意,自身专业素质是否过硬也影响到了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因此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充盈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信。

例如,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作为体育教师,每次我都穿着整洁得体,并且穿上体育课中的训练服,这样在要求学生在这方面做时就会更加有说服力。此外,上课我也保持守时,不迟到、不早退,与学生进行平等地沟通交流,待人有礼貌,这些学生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理。反之,如果教师这些都做不到,又凭什么来要求学生呢?体育教师做好自己,在学生面前呈现一个良好的师德形象,就有助于德育教育的开展。

2.结合教学实际,创设具体的德育情境

在体育教学中,不同的体育项目对学生的德育培养的内容也不一样。通常来说,体育教学中田径、球类、体操等体育项目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勇敢、刻苦、灵活、果敢等品质,但是具体到某一个项目,培养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有目的地德育渗透,通过创设具体的德育情境,来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信息技术来给学生创造一些生动的情境,通过播放视频、音乐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熏陶,潜移默化当中会给学生的道德带来正面的影响。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雨天进行运动训练,恶劣的天气中进行体育锻炼,多数学生肯定不愿意。但是如果教师和学生一起训练,学生就会被老师打动。在雨天进行训练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艰苦的条件。在体育课前准备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进行思想安全教育,让学生进行列队练习,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在摆放器材的时候,要对学生灌输“爱护公物”的意识。在开展球类运动的教学时,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此外,我还会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先进的体育事例,比如让学生观看邓亚萍成长的纪录片,她经历了很多苦难,但是凭借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获得了4枚奥运会金牌,也打破了许多世界纪录,通过邓亚萍的事例可以对学生起到正面的激励作用。+

3.改革评价体系,将德育教育渗透其中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激励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手段。在传统的体育评价体系当中,教师更加注重学生体育技能的掌握,并且也更加注重结果,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就得不到发展,学生的道德修养也不会得到提升。因此,教师要学会改革评价体系,切实重视道德教育,将德育教育作为体育考核评价的一部分,并且要更加注重评价学生的过程,而不是只看重结果,否则就会忽视一些学生的努力和拼搏。

例如,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笔者设定了三维教学目标,不仅关注学生体育知识技能的掌握,还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学生道德情感方面的发展。在教学中我更加看重学生是否具有创新意识,是否学生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是否具备竞争意识,将这些记录到学生的体育考核成绩当中,并且我还组织学生之间互相进行评价,增加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并且也对自我进行了约束,这样一来就起到了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总而言之,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新课改的要求。作为初中体育教师,要不忘初心,努力探索,努力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德育教育情境,不断地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孔秋梅.德育教育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西部素质教育,2016,2(23):180.

[2]尚衍峰.德育教育在初中体育课堂中的渗透[J].学周刊,2017(22):161-162.

上一篇:滤波器设计论文范文下一篇:知行合一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