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2024-08-07

初中英语课题结题报告范文第1篇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语文趣味性教学,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首先,语文新课程改革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的社会,人类生活充满无限的不确定和不可预期性,一切都在变化之中,学生对社会充满着无限的希望和好奇。在这样一个变化的时代,教育的时间、空间、内容、方式也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学生接受事物的方式也与过去有明显不同。语文趣味性教学的内容面向变化中的整个生活世界,因此,趣味性的语文教学方式也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其次,语文新课程改革必须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近几年来,语文教学改革出现了停滞不前的尴尬局面,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语文教学没有走出传统教育的怪圈,没有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语文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忽视联系现实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把自己封闭起来。这种呆板的教学理念,使语文教学和改革走进了死胡同。语文趣味性教学,可以为当今的语文教学和改革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有助于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

二、理论依据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这者不如乐之者。”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从而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搞好乐中施教和趣味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三、基本内容

(1)语文趣味性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语文趣味性教学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3)语文趣味性教学在各年级段的具体实施要点;

(4)语文趣味性教学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四、研究方法

(1)、调查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阶段性检测、反馈和访谈法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

(2)、文献研究法。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借鉴各种教育书籍,报刊杂志中介绍的理论和经验,多聆听丰富经验和教学理论的学者讲学,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使课题研究具有科学性。

(3)、经验总结法。研究中,把实践的经验形成报告、论文,使研究成果具有科学性、真实性和实效性。

(4)、课堂实验法。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检验真理的阵地,将各种设想落实进课学教学,

探索高效策略。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和结论

本课题研究经过阅读专家名著和分析名师课例以及自己的教学体验,对于成功地让语文走进学生情感世界的教学技巧,归纳出初中语文趣味教学十五法:

1.导语引趣法。

好的导语像戏剧的序幕,令学生心驰神往;像巨大磁石使学生倍受吸引;像投石激浪让学生启开思维的大门,点燃智慧的火炬„„把学生引入兴趣的大门,是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重要一步。因此,要非常重视导语的设计。如在讲《狼》时,就说:“在小学时我们学过《狼和小羊》一文,结果是狼吃掉了羊,假设把羊换成了人,结果又会怎样呢?”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对本文主题的理解做了铺垫。又如在讲《<论语>十则》一课时,可以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了全世界最伟大的十位思想家,有牛顿、哥白尼等,大家知道是谁排在这十大思想家的第一位吗?他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夫子。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就调动起来了。

2.故事引趣法。

初中生都喜欢听故事。在讲课时,迎合学生的这一心理,切合课文内容,适时地给学生介绍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从而引发学生兴趣。例如讲诸葛亮的《出师表》,就顺便讲一讲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木兰诗》、《邹忌讽齐王纳谏》、《愚公移山》等故事性较强的课文都可以用此法。当然,与课文有联系的故事很多的,讲的时候应该有所选择,做到适量为宜。

3.角色朗读引趣法。

朗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些生动浅显的课文,教师无需多讲,只要略加点拨,组织学生朗读几遍就可以了,特别是有些人物对话较多的课文,分角色朗读效果更好。例如讲《变色龙》一课,就可以找几个学生分别摹拟奥楚蔑洛夫、巡警、赫留金等人物的口气

进行角色朗读。在朗读中体会各种动物的性格。又如《皇帝的新装》、《我的叔叔于勒》、《变脸》、《威尼斯商人》等文章如果分角色朗读,学生一定会很有兴趣,教学效果也一定会很好。

4.直观教具引趣法。

初中生接受知识,思考问题离不开具体的形象。在讲《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看云识天气》、《三峡》等课文时,利用教学挂图,再结合挂图讲课文。在讲《猫》、《小麻雀》、《斑羚飞渡》等课文时准备一些标本让同学传看,大家兴致会很高。有时指导学生依照课文内容搞一些小制作,让他们既动脑、又动手,在制作中领会课文内容。

5.情绪感染法。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老师讲课时只有充满激情才能打动学生,创造出良好的情感氛围,如在讲授《海燕》、《背影》、《乡愁》等课文时,可以借助动情的朗读、动情的手势、动情的分析,让学生都进入角色,沉浸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中,讲这些课文时,学生都流下不同感情的泪水。这就是情绪感染的结果。

6.激将法。

俗语说:初中生争强好胜心切,对他们采用激将法更为有效。比如为了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大家积极发言,就可以说:“现在女生已走在前面了,我们男生能甘愿落后吗?”、“巾帼岂能让须眉”、“发言最不积极的一组,下课后全组同学合唱一首歌”这样一激,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

7.板书引趣法。

板书是一门艺术,优美的板书具有一定的魅力。板书时,注意布局合理、书写工整,有时也可以根据板书内容的不同而及时变换字体,用彩色粉笔书写重点内容。板书设计也注意形式多样,或表格式、或网络式、或金字塔式。总之,板书时力争将文字符号巧妙组合成艺术画面,以此吸引感染学生。

8.教态姿势引趣法。

教师的表情、姿态、手势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上课讲到兴奋时,情不自禁手舞足蹈,有时模仿课文中的人物动作、姿势和表情来感染打动学生。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捕鸟”动作,《社戏》中“开船”动作,《狼》中“御狼、杀狼”动作„„边讲边演,学生也上台表演,这样整个课堂情绪盎然。

9.情境作文引趣法。

教师有意创设情境,让学生亲临其境观察体验,然后布置写作文,这就是情景作文法.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作文自然兴趣较浓。如笔者班级有两个学生星期日在附近学校玩耍时打碎了两块玻璃,那所学校的校长给人写了一封信。人就抓住这一契机,上了一堂情境作文公开课。具体教学过程是:有感情朗读来信——当事人叙述事情经过——学生对此事进行讨论——学生自己命题写作。这堂公开课把写作和育人结合在一起,给教师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作文《我们的学校》、《校园一角》也可以用此法,带领学生按照顺序观察学校后。再进行写作,效果很好。

10.作文互改引趣法。

学生互改作文,迎合了学生好奇好动的天性,容易诱发学生的兴趣。但在学生互改作文时,教师一定要认真加以指导,提出具体的要求。对学生互改作文,教师要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讲评,以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写作水平。

11.学习竞赛引趣法。

组织学生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这种竞赛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也可以在课

下进行。课堂上,可以经常以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比赛,第一名为龙队,其他三组依次为虎队、免队、龟队,一学期下来,哪一组得的“龙”最多,就给这组的每一位同学发一份小礼物。课猴我也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竞赛、古诗背诵比赛、故事会、辩论赛、手抄报比赛等等,通过这些比赛,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12.班级,墙报引趣法。

初中生应该办好班报和墙报,以活跃班级生活。班报墙报的内容应活泼多样,可以搞一些插图和漫画,也可以搞些“脑筋急转弯”、“开心果”、“猜一猜”之类的小栏目。班报,墙报上的文章最好选登学生的优秀作文,或把班上的优秀作文汇编成《班级优秀作文选》,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13.野外课堂引趣法。

有些课文如果到野外教学,效果更好,如《海滨仲夏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晚上带学生到海边讲授此文;《听潮》也可以在涨潮时到海边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的意境,以此激发兴趣。当然准备要充分,特别要注意安全。

14.语言幽默引趣法。

教师的语言幽默诙谐,情趣横生,学生就会听得津津有味。现在电视和不少刊物上都设有“开心一刻”、“开心果”、“脑筋急转弯”之类的小栏目,上面有不少幽默的话语,教师也不妨在课堂教学上讲它一两句。教师在讲课时偶尔说两句学生熟悉的“班级用语”、流行歌词、俗话谚语、名言警句等,也会引发学生兴趣。

15.表扬鼓励引趣法。

初中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按照学生的实际水平来授课,对学生的要求不能过高,要多表扬鼓励,时常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就是对一些差生,也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切忌对学生挖苦讽刺,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初中语文趣味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我们能自觉而灵活地运用一些有趣的方法,渗透新课改的一些理念,就一定能够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上进入“好之”、“乐之”的境界,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究,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初中英语课题结题报告范文第2篇

实验报告

一、 问题的提出:

英语是当今社会最为重要的信息载体,是全世界最为通用的语言。许多国家在基础教育发展战略中,把英语教育作为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期摆在突出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英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在英语课堂教学方面,也从过去的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现在的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城市,更比农村先行一步,大部分城市已在小学普及了英语。农村中学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还是采用老方法处理新教材,应受到高度重视。

由于受语言环境、教学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农村中学英语教学与城市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在英语口语方面显得尤为突出。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它的最大功能在于交际。可以想象,一个英语口语很差的学生,怎能真正掌握英语这一语言?

新课程改革越来越突出学生的英语口语,注重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将原来以教师为中心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将以课堂为中心扩展到以生活为基础,将以知识为中心发展到以能力综合为准则,创设最佳的语言环境,采用最好的教学形式,追求最高的教学效果,使每一个学生在打好坚实的口语基础上,学好英语文化知识,以增强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理论假设:

教学质量的优劣与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好坏相辅相成,符合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减轻学习负担,提高教学质量。

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深刻钻研教材,灵活处理资料

七年级《英语》(新目标)教材的编写,注重人们实际生活的环境,从生活片段中选材,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很少做理论说教,它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为宗旨,以全面提高广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教师在钻研教材之时,应正确把握这一点,同时在教学活动中,也要把这一信息透露给学生,使学生能把握大体的学习方向。

具体到每一个单元的教学活动,教师更应详尽处理教材。要吃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突出基点,把握深度和广度。联系当地社会环境与日常生活,选取学生最为熟悉的题材,考虑每一个学生本身的特点,对教材进行适当取舍与补充。

选好题材以后,要对它们仔细考究,认真梳理,理清层次,根据不同学生,设置不同程度的问题,做到因材施教,条理不紊,深入浅出,适当拓展。

2、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使学生能自处其中,身临其境

众所周知,一个不识字的孩童,不管在哪种语言环境下,都能用他所学会的语言与他人进行交际,这是为什么?虽然他不识字,更不会写,但他能听懂别人的意思,也能准确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而我们有些中学生虽然记住了许多单词,学会了许多语法知识,都还是不能用英语进行口头交际,这又是为什么?恐怕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平常因为没有适当的语言环境,缺乏最起码的口头交际训练,因而语言思维迟钝,反应呆板,该说话时头脑一片空白,即使有个别学生能说出两三句,也是在挤牙膏一样,结结巴巴,毫不流利。相信大多数英语教师在课堂上都碰过这种情形。

由此可见,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培养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那么,怎样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呢?这将是我们要着力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首先,要理解单元内容,把握单元内容的语言环境。七年级《英语》(新目标)的单元编排,既互相联系,又各自独立,这种特点有利于教师在课前准备时更好处理。譬如,七年级《英语》(新目标)下册第6单元,其语言环境主要是在商场购物时询问和指点方向;相信大多数学生经历过这样的事情。教师在课前准

备时,一定要明确这一点,尽量使更多的学生置身于他们曾经的环境,在这种前提下的口头交际训练,自然效果更佳。同时,这一单元内容与第1单元的内容又有一定的联系,只不过本单元是在室内,第1单元是在室外而已。

其次,准备充分的教具,创造最逼真的语言环境,当教学就餐内容时,教师应根据教材所具的食品和本地的生活习俗,准备充分的实物教具,在教室里搭设柜台,在学生中选出店主和顾客,教师在要求学生练习的同时,尽量逼真的示范表演,使学生能正确的利用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操练。

第三、发挥学生主体,扩大参与面。语言交际,是一个大众化的问题。只有大家都说,这种语言才有生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人人参与,大家开口,正确引导,适当调控,才能使课堂活起来,从而达到最佳的语言效果。

第四、形式灵活多样,风格不具一格。好奇心,新鲜感是广大青少年的固有特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力求课堂形式灵活多样,风格不具一格。要敢于创新,大胆打破原有的课堂授课模式,或采取活动课形式:课堂竞赛、文字游戏、英语沙龙、英语角、英文歌曲;或进行实地考察、上街购物、电话采访;或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页制作,网上英语沙龙等。总而言之,教师要迎合学生心理,竭尽全力为学生更好的学会英语交际而努力。

3、利用信息技术,呈现教学过程

如果说以前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老师传授,学生记载)是因条件的制约不得已而为之的话,那么,在信息技术的发达、学校网络资源的丰富前提下的今天,在采用上述模式,就是在继续违背教材大纲要求,是一种有悖学生素质的发展的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我们要充分利用已有条件,尽力改善教学手段和方法,努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和内容,更加直观更加贴近生活的呈现教材内容,使学生在有效时间内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这既是我们课题组将要研究的核心内容,也是我们要努力解决的难题。 首先,我们必须要摒弃上电教课准备太累,操作过程难的思想。这不是我们业务水平不高、业务能力不强的体现,绝不能当作不去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借口。众所周知,信息技术已越来越成为人类立足于世的一种必不可少的生存本领。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脑师,肩负着陪养下一代的重任。如果自己都不会,怎样去教学生,怎样教好学生呢?所以,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尽快行动起来,加强信息技术理论的学习,才能教学相长,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而不被淘汰出局。

其次,用不同形式的媒体,处理不同内容的课题。如在语音室中进行听说训练,在电教室中进行读写训练,利用幻灯呈现图片,利用影片呈现教材内容(来源生活),利用动画呈现事物的发展演变。更进一步,我们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已有很多老师正在实施),通过演播形式呈现教学过程。既可以更加直观的展现课的内容,又可以节省许多时间给学生自己参与。当然,这会牺牲教师的课外时间。但我们不能忘了,学生才是主体。如果说老师先导演的话,学生就是演员,课堂就是他们表演的舞台和空间,如果老师总在那里晃来晃去,自然不能成为一部好影片。

第三,收集大量素材,结合教材内容和其他材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既然我们要办特色教育,自然少不了地方特色的素材;但我们又不能故步自封,同时更应了解别处的发展状况。学校网络给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资料,我们要尽力去查阅、下载,并加以取舍利用。切忌局限于教材,而忽略更加广阔的天空。 在技术上,我们必须虚心求教,通过培训、自学等方式,逐渐掌握PowerPoint、Author Ware和flash等不同种类课件的制作技术要领,以点带面,争取尽快使多媒体电教课真正走入学生的学习生活。

第四,及时反馈信息,虚心听取意见,不断完善教学水平,把学生当主体,就要顾及学生的感受,了解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中的动态,及时反馈学生之间的信息,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以不断完善教学水平。同时,教师之间也要展开互相学习的活动,共同研究,共同探讨,争取共同提高。

第五,正确引导,鼓励为主,促进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现在对课堂评价的标准已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变革,认为凡能使学生舒适、快乐的课堂就是好课堂,学生舒适、快乐,并不表示他们就在贪玩不搞学习,而恰恰相反,只有在舒适、快乐的前提下才能搞好学习。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切不能将自己的任何不快情绪强加于学生,而是要尽量引导他们,鼓励他们,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舒适与快乐,这样自然就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因为多媒体电教课的丰富内容和多变的形式能引起他们的兴

趣,所以我们要多加利用。

四、阶段研究目标:

1、探索如何在网络环境下为学生英语学习,尤其是口语学习创设最有效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途径方法,初步形成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2、通过课题研究,使学生知识面有较大拓宽;学生用英语交际的能力有较大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实践能力有较大提高。

3、促进教师对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认识,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学观念开展网络教学的能力:进而提高整个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学水平。

4、在实验中不断积英语课堂教学经验,提高英语教学水平,进行理论探讨,制作有实用价值的课件;编辑配套口语教材;丰富专题网页内容,加速学校的网络资源建设。

5、争取在2004年下期结题。

五、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在本校各年级随机抽取3个班级,采用行动研究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等。从2008年下期开始,着重加强对新课标英语教材教法的探讨实验和研究。

六、研究过程:

1、第一阶段:理论探索(2008年下期——2009年上期):

对本校初

一、初二年级教师与学生英语教学方式的现状及期望进行调查,根据调查情况制订实施新的教学方式的方案。

2、第二阶段:试验应用(2009年下期——2010年上期):

对第一阶段的试验各个案例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去粗取精,在初

一、初二年级全面实施新的教学方式。

3、第三阶段:推广应用(2010年下期——2011年上期):

改变教师传统的按部就班地教授题材贫乏、体裁单一的教学内容,尝试创造性地、有选择地教授题材丰富、体裁多样的教学内容。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尝试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型”的教学方式。

4、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11年下期):

对第

二、三阶段的试验个案及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总结,撰写成有价值的实验报告、经验总结、论文、结题总结。

七、思考与讨论:

(一)农村中学学生学习习惯、传统教学方法对英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制约

农村中学学生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特别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严重影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地存在着。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教学效率低下,课业负担越来越重。这既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妨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地存在着。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教学效率低下,课业负担越来越重。这既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妨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地存在着。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教学效率低下,课业负担越来越重。这既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妨碍学生的个性发展。

现代英语教学,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注重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接受。我认为,要转变观念,更好地实施新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必须格外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下面,从三个方面具体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要善于引导学生预习:

事实证明,先预习再学习,先复习再练习,非常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一课一得”课堂教学改革中,课前预习是关键。问题是,相当一部分学生以为这种方法烦琐、枯燥,因而弃置不用。没有全体学生在预习

方面的配合,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不得不迁就基础差、学习被动的学生,把时间耗费在复习英语单词、熟悉课文、介绍相关知识上,而难以集中精力引导学生解决重点、难点,难以通过必要的练习巩固知识,培养能力,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针对上述这种现象,有必要给学生讲清楚预习的意义,让学生明白,在时间分配上,节省教师的时间比节省学生的时间更重要。如果学生在课外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教师在课堂上有了更充裕的时间,就可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方法论的指导,把自己积累的丰富经验传送给学生;也能腾出手来,进行必要的训练,巩固学生所学,提高其运用知识的能力。道理讲清了,还要郑重地布置预习,说明要求,指明方法。课堂上,更要时时检查预习,对认真预习、能与教师流利对话、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随时予以表扬;对疏于预习、每每在课堂问答中张口结舌的学生,则予以婉劝和适当的批评。

学生都是通情达理的,当预习效果在学习过程中显现出来,学习效率逐步提高时,他们自会配合教师和教学,责求自己认真预习,使课堂学习更有成效。

正是在预习功课这个自勉、自励过程中,学生渐渐培养起学习的自觉性,培养起行止有节、“瞻前顾后”的良好习惯,渐渐减少学习的随意性,改变那种只凭兴趣和一时好恶来安排学习的状况。

2、巧妙安排课前口头表达:

英语是一种信息载体,一种交流工具,不断地听说读写,尝试用英语来表达生活感受和理性思考,是学习与掌握英语的有效方法。基于这个原因,“一课一得”课堂教学改革中安排了“课前口头表达”这种特殊形式,给学生创造说英语,用英语表现自己生活、自己个性的机会,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地发展、主动地学习。当然,主动地去表达新感受、新思维,灵活运用英语知识,远比听教师详细讲解,记诵单词、句型、语法要困难得多。好在课前口头表达,需要当众亮相,是优是劣,既有当堂“公”评,又有前后比较。无须教师多言,学生自有压力和动力。教师只要不厌其烦,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适时点拨、鼓励、指导,就能把这项活动有声有色地开展下去,推动学生学好英语,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严谨的学风,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前口头表达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演讲、对话、朗读、情景表演、课文复述。内容不限,长短由己。或描述记叙,或议论抒情。比如我们高一《基础英语》新教材每个单元都有写作,可以让学生到前面来朗读他们的文章,这样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听、说能力,也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的自信心,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讲完后,教师予以简练、恰切地点评,除关注其情感之美、见地之新,尤其要注意语言的运用。点评时,以鼓励为主,决不埋没其闪光点;也婉转指出用词、选用句式和语法方面的不足。条件具备时,也可以让其他学生点评,教师作简要小结。

根据实践来看,学生大都喜欢课前的自由表达:口语好的,可以显示自己的一技之长;幽默诙谐的,可以显示自己的本色;阅读面宽广的,可以把平日所学派上用场。因此,他们远在演讲、讲述之前,就及早地进行准备。这包括:广泛搜集材料,认真阅读,筛选话题,修改语句,咨询学有所长的人,练习脱稿表达。成功之后,得到肯定评价,情绪振奋;如有不足,得到指点,明了问题所在,则等待时机,再显身手。学生在实践中,发现了自己的潜能,尝到了成功的快乐,也知道了努力方向,自能从中获得学习的启示,激发起自觉学习的积极性,无形中也能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课堂上认真听讲,主动记下新句型,学会整理课堂笔记,为运用英语知识打下坚实基础,以图在实践中大显身手。

3、善于设计有思辨价值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李政道先生在比较了中美学生的学习后深刻指出:我们的教学应该从传统教学思想中汲取精华,倡导“学”与“问”并重,积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学会“于无疑处见疑,于有疑处解疑”。通常,我们认为英语是一门工具课,能把学生教会说英语、看英语,就相当不错了,因而倾向于范读、讲解,而较少注意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太重视学生的参与。具体备课时,讲稿上密密麻麻写的都是单词、例句、语段、语法知识,而很少设计有启发意义、有思辨价值的问题。课堂上经常是“言者谆谆,听者邈邈”,把相当一部分同学讲倦了,讲困了,讲得一片“鸦雀无声”,自己觉得教学秩序还不错,实际上学生并没有得到训练,课堂教学效率低之又低。

我痛感“一言堂”式的教学背离英语教学的规律,痛感“满堂灌”教学效率低下,很早就尝试着进行

教学改革。“一课一得”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完成一个学习目标”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依据课本和学生实际英语水平,也遵循着学生认知规律,精心设计一些难度不同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回答,在学生活动中让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比如在阅读课教学时,让学生带着思考题去自学课文,然后完成课后的练习题,如有必要,可让他们讨论。最后如果时间允许,还可对课文进行延伸探讨。

按照教学改革精神实施教学时,对踊跃思考问题并能准确表述的学生,理应给予鼓励;对一时说不出正确答案,表述不甚连贯的学生,则应尽力发现他的可取之处,作一些铺垫、点拨,引导他去析疑解难;对基础差、缺乏学习与思考主动性、暂时还比较被动的学生,则温言相劝,婉转地告诫。我认为,教师不要急于代学生回答,不要求全责备,而应有更多的耐心和责任心。

启发学生回答问题时,问的面要尽可能宽广,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教师在关怀他、关注他,一上课就能“紧张”起来,随时准备参与问题的讨论。教师不宜经常只找几个学生回答问题,这样,课堂气氛似乎很活跃,实际上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动”起来,外热内冷,学生摸清了教师的教学“规律”,就可能放弃发言、进而放弃思考,回到一切等待教师答案的老路上去,学生学习英语的成绩并不能大面积提高。学习英语讲究眼到、耳到、口到、手到,更讲究心到。好疑、善思,是一种良好的习惯,这种习惯不可能“浑然天成”,更多地要靠后天培养。在英语教学课堂上,教师责无旁贷地要担负起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敏于思考的良好习惯的责任。这样做,当然是出于培养现代人才、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根本目的,同时应当看到,这样做还有助于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在一个学生精神感奋、敏于思考、气氛活泼的环境里教学,教师自己也是身心愉快的,也是最大的受益者,何乐而不为呢?

(二)问卷调查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

在我们的调查研究中,碰到了许多诸如此类的问题:有一部分在学生答题时往往不是凭自己的主见去选择答案,而是要参考别人的意见,缺乏主人翁意识。这看上去没什么大不了,其实能反应出一个严峻的事实:部分学生对待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太过随便,马马虎虎。究其根源,在于他们对自己没有信心,对学习无所谓,对生活不负责任。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教学中才会遇到那么多的困难:这位学生不交作业,那位学生不背书;张三抄袭了别人的答案,李四考试时夹带纸条„„

同时,我们在对个别老师的教学调查中,也遇到一些不愿配合的现象:要么借口有事避而远之;要么遮遮掩掩隐瞒真相;或者环顾左右而言他;或者干脆置之不理„„如此种种,恰恰说明有个别老师对待教育事业不思进取,闭门造车,怎能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的需要?

(三)提高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其本质是交际,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语法知识,更要教给学生是如何使用语言的能力。“听说领先、读写跟上”是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原则,让每个学生开口说英语是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

1、教学程序以口语交际为核心进行安排

课堂教学以口语交际为核心进行安排,教师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复习旧知识,在口语交际中自然地引入新项目、学习新知识并进行操练,然后将新知识用于交际实践。交际法口语教学以交际为目的,使每个环节都以口语交际为核心,学生在课堂上自然地进行各类练习,能获得更多的口语交际实践机会,有利于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2、教学过程交际化,为每个学生创造听说英语的机会

教学是师生双方交流思想、感情和信息的过程。英语教学应努力使课堂教学交际化,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交流变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际。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既学到了英语知识,提高了口语水平,又培养了交际能力。

a、教师尽量用英语讲课。教师用英语讲课,使课堂成为一个小小的英语世界,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听说英语的机会,使每个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自然地形成听觉记忆,促进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b、创设尽可能真实的口语练习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尽可能真实的交际环境,围绕所学语言内容和知识展开口语交际实践活动。

开展交际性活动的关键是师生双方要有信心。学生要有强烈的口语交际需要和欲望,在可望获得交流信息的过程中学习和使用英语。教师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创设和利用信息差,鼓励每个学生都参与口语交

际活动。

c、选择各种语境,帮助会“说”

良好的口语是在长期语言运用和严格训练中形成的。学会各类情境的多种表达法,帮助学生学会选择。在安排教学活动时,要避免只有一种情境选择。可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各类情景的口语交际方式;可通过学生自己讨论,阅读口语材料;听录音或看录像片断等方式;如教学英语第一册78课时,我引导学生从三条途径温习句型:一是先放课前录制的课时录像,重新将句型中的语境展现在学生眼前,适当的语速,起伏的语调,清脆悦耳的英语声使学生脸上荡漾起愉快的笑容,学生边看边听,听后模仿或看着教材中的句型边听边模仿,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抑扬顿挫的外语声;二是暂时隐去录像带英语对话,让学生看着无声图像,让学生分组用英语试说;三是让学生扮演教材中的角色,开展“I say”的游戏活动,播放录音,其中有个学生上讲台前说:“I say, with my little eye, something beninning with C! What’s it?”其余在台下座位上的学生一个个地猜;chair, chalk, cap, clothes, child class—同学们几乎猜完了教室里所有“C”开头的有关物品的名称单词,这样教不但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为学生口语交际营造了和谐环境。

3、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口语交际活动

a、坚持让学生用英语做duty report,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在众人面前说话的机会。学生用英语或讲一个故事,或报道一条新闻,题材不限,只要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其他学生也得到了听英语的机会,天长日久,各有所获。

b、问答: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相互问答。可问有关实际生活方面的问题,如家庭,爱好等,以此来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c、同桌活动:两人商量某事,如邀请对方参加某项活动,看球赛,买东西,提供帮助等。d、分角色表演课本剧:由学生根据情景需要,扮演不同角色表演对话,如购物、看病等。

教师要积极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口语交际的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合作,不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五)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1、在我们的研究过程中遇到了一些与最初方案相违背的地方,我们根据具体情况做了调整,重新修改了课题方案;

2、有些资料我们只整理了样本,没有一一俱到;

3、《实验成果论文中》有部分作品并没有发表,但我们认为有实用价值,就把它们整理出来了;

4、本课题的研究得到了学校和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我们课题组成员表示衷心感谢。

八、结束语:

初中英语课题结题报告范文第3篇

一、 课题提出背景:

1、初中和高中都属于基础教育。把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日益显现出它的必要性,因此,应通盘考虑,全面把握。无论初中或高中化学教学都是化学教学的一部分。化学是为变革的社会服务的,是作为现代文明社会的公民应该具有的基础知识,化学教育是提高公民素质,民族素质必须的教育。初中教学要为高中教学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的兴趣,重视化学学习习惯的养成。

2、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高中化学是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从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以要求学生“知其然”

3、初高中教材、教学内容应衔接现行的初、高中教材虽然有它的连续性,但更有其相对的独立性,编写上也有些不配套;初中是义务教育,高中是非义务教育,导致初、高中的教学不能有效的沟通,很多初中教师根本就没有看到过高中的教材,更没有进行教学技能的培训,对高中教学内容和方法缺乏了解;而高中教师根本就没有看到初中的教材,没有去了解学生究竟在初中学习了哪些知识;初中化学教学时间仅为短短的一年,并要参加升学考试,客观上造成了初中化学教学赶进度,教学内容一般不超过课本教材内容,教师也无意去进行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导致许多学生基础不够扎实。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发展,使学生全面发展。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初高中化学的教学当务之急是做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包括教材教学内容上的衔接、学生学习方法上的衔接、初高中学生学习心理的衔接等,鉴于各种因素,我们选取了初高中化学教学内容衔接作为研究课题。

二、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论观点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主动地去建构信息的意义”。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教学通过设计一项重大问题以支撑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提供机会并支持学习者同时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和调控”。总而言之,建构主义重视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面对具体情境进行意义建构,重视学习活动中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协作”,从而主张建立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衔接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建构主义思想,是一种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原则相吻合的学习方式。因此建构主义理论为本课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主张心理学应该是人化的心理学,强调研究人的本性和价值、尊严和自由、成就与潜能。人本主义学习论认为学习应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是人格的发展,是自我的发展。学习不是刺激与反应间的机械联结,而是一个有意义的心理过程,学习者了解学习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学习的实质在于意义学习。这种意义学习,不仅是理解记忆的学习,更是指学习者所做出的一种自主、自觉的学习,要求学习者能够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己安排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情境。

人本主义学习论为衔接教学的研究奠定了人文基础,它让人们看到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必须以其主体性的发挥为前提,只有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特性,给予其自我实现、发挥潜能的机会,学生才能够获得发展。

3、 化学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本课题的研究将以两本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为主要依据和研究对象。

三、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本课题的提出,主要依据教育、教学的改革,依据化学课课程标准,依据学校的发展,也是深化课程改革,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2、本课题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教师寻求实施新课程的最佳结合点,帮助我们在教学中更好地捕捉教育时机,同时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真正落实好初高中化学教学内容的衔接。

3、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使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选择高中教材中的部分内容作为教学情景,设计题目,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热情。

4、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使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时能注意把握好教学难度,注意学生与初中教学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衔接,使初高中化学教学有机整合、协同发展。

四、 课题研究团队:

研究课题: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的衔接教学策略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席继磊

课题研究成员:李玉磊冯学铭

课题参与人:长葛二高高一化学备课组成员

五、 课题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2013.9——2013.10)提出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研究的构想,成立课题研究组。学习相关理论,研读《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更新课题组成员的课程理念,统一思想,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2013.9——2013.10)课题研究组成员走访初中兄弟学校化学教师,调查当前初中化学教学现状,了解初中化学所讲知识内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心理特点;同时根据学生自身特点设计一套自测题,对学生初中化学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第三阶段:(2013.9)课题研究组成员根据学生对初中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初中化学复习学案,利用开学第一周时间对初中化学进行复习,同时让学生对初中化学知识进行查漏补缺。

第四阶段:(2013.10——2013.12)课题研究组成员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把对每一节课涉及到初中化学知识都给予体现出来;研究组成员还定期进行交流总结心得体会,对实际教学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完善。

第五阶段:(2013.12——2014.1)课题研究成果展示阶段,课题组成员共同写出研究心得体会,在学校教研组会上进行交流。同时由席继磊参加学校及长葛市优质课比赛。

六、 研究内容:

(一) 通用对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学习,是我们认识到:

1、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联系

a.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继续体现基础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基础性

b.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继续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化学课程的主旨

c.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继续要求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

2、初中与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区别

a.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

b.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更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选择

c.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更注重课程的多元化

【注】详细材料见过程性材料《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二) 通过对初中教师的走访及学生的测试,我们认为要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应该从学习能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四个方面入手。

◆教学内容的衔接是搞好初中与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基础对现行九年级化学教材与高一教材认真进行比较、分析,有许多内容可在初中适当拓宽知识的边界,有效与高中知识内容进行衔接,略举数例说明。

1.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内容的衔接。初中阶段介绍氧化还原反应时将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分开进行教学的,它们之间的联系没有列出,将这些概念割裂开来,显得很零散,而且教材仅从得失氧的角度来判断、分析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所以初中在讲还原反应时应与氧化反应联系起来讲,通过氢气还原氧化铜实例的分析,除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外,还要从化学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变化情况来分析,让学生对氧化一还原反应的概念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2.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内容的衔接。初中阶段在介绍碳的性质时,只简单介绍了金刚石、石墨、C60,未对上述物质的结构进行剖析,而高中阶段更强调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联系。为了能与高中化学教学更好地接轨,初中教学应通过对碳单质的结构 性质、用途进行分析,让学生初步确立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概念,强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系统性学习。

3.化学计算教学内容的衔接。初中化学计算中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以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都是关于质量的计算,而高中的化学计算通常以物质的量(摩尔)进行计算,从而架起宏观与微观之间相联的桥梁。为了引导学生形成量的意识,在介绍气体的收集方法时需了解各种气体的密度,气体在标准状态下的密度与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实例分析。例如:氧气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2,密度是1.429,若用32除以1.429得22.4;又如:H2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密度是0.089,若用2除以0.089也等于22.4。通过常数22.4建立了气体密度与气体相对分子质量的联系,比较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就可以比较出不同气体的密度。这样既减轻学生对气体密度大小的记忆负担,又形成了有关物质的量的概念。

4.复分解反应与离子反应的衔接。初中化学在介绍复分解反应时,简要地介绍了一些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要求产物中须有气体或沉淀或水生成,而高中化学则要求学生掌握离子反应的实质的书写方法,因此在初中辅导学生时应作些复分解反应条件分析的延伸,让学生学会写电离方程式,使学生了解在溶液里所起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

5.结构理论的初步知识?

(1)初三只举例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高一年级介绍了核外电子排布的三条规律,给出了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初三只列举有关“离子化合物”和“共和化合物”的简单例子,高一则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的概念结构特征和物理性质等。由上可知高一年级教材中对于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较初中更为完善、更严密,也更兼顾科学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

6.有关化学计算内容及方法的承继?

(1)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初中只要求掌握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解度三者之间的换算。但温度改变、溶解、结晶问题的计算是中学化学计算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类型,也是高考中常见的考点,在高一年级时要适当补充

(2)“量差”法的应用。此法在中学基础计算中应用较广,初中阶段不要求学生掌握该法,在高一年级要结合有关新课内容补充讲解并使学生逐步掌握。?

7.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

初中已学过O

2、H

2、CO2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并分别介绍其反应方程式,使用仪器装置内容。高一年级要结合Cl

2、HCl、SO

2、NH3等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从反应原理、反应装置、收集事项等四个方面对此加以归纳,并将之扩大为学习气体制法的一般方法。

初中教学中能与高中知识衔接的知识点还有不少,例如:元素化合价、元素周期表、化合物的形成等等,只要我们细加揣摩,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方法,也许只要“点到为止”,往往能使学生“恍然大悟”、“豁然开朗”,为将来的高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法的衔接是实现初中与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关键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化学作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较多地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学生学习心理多“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受知识,教师要多让学生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进行转变。在教学方法上更多地采取启发式,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自学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教师需要在化学教学策略、教学方式和方法上下功夫,研究怎样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教学,以实现学科知识、学科方法和学科思想等方面的提高。

为了更好地搞好衔接教学,教师还要精心备好课,力求教学形式不拘一格,尽可能使课堂生动活泼、有趣,对教学内容中重点知识的讲授方式要反复推敲,精心安排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教学中灵活应用教法,寻求更有效、更灵活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提高能力。

◆加强学法指导是实现初中与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的保证初中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习惯于记忆、重现、简单模仿,欠缺独立思考的能力,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主要是依赖教师。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不适应高中学习注重能力及创新的要求。

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具有独立性,用主动接受的方式获取知识,应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初中化学教师要把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作为初高中教学衔接的重要任务,在“要学”的基础上做到”学会”,进而达到“会学”。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要贯穿于整个初中化学的教学阶段,使之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决定能否学好高中化学的重要一环。

总之,初中与高中化学的衔接,既是知识的衔接,又是教法、学法的衔接,我们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要想尽一切办法搞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综合运用各种科学方法使初中学生尽快提高知识和能力,为将来高中化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日常教学的改进和完善

(四)成果展示

七、 结题反思:

通过本课题的初步研究,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基于中学化学学科的特殊性和整体性,缺乏初中化学核心知识的学生将无法继续高中化学的学习。因此,本课题研究的实践价值将远大于其理论价值。由于本课题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加上受人力和物力投入的限制,虽然本课题组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但仍还有大量的工作有待今后继续深入研究和实践。

1、实践研究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理论的价值在于付诸实践、指导实践。本课题虽然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各种观点的提出都有其一定的实践基础,但必竟还是一种点上的、局部的实践,有赖广大的中学和每一位中学化学教师的参与,做到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推广,在推广中提升,进一步强化课题实践研究的系统性。同时,本课题也可成为广大中学化学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一个实践平台,这也是本课题的重要价值所在。

2、课题研究的视野有待进一步拓宽

本课题的衔接教学研究几乎涵盖了中学化学的各个方面,所涉及的要素除本报告内容所及之外,还有一些相关人文等方面的因素,研究的范围需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拓宽。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衔接教学中还要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关注,要注意学生人格的培养,增强学生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的意识,通过衔接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

3、化学教师的交流有待进一步加强

当前大多数中学初高中分离办学的模式实际上形成了一道隔离初高中教师交流的屏障。

就化学学科面言,初中教师不了解高中教学要求,高中教师不熟悉初中教学要求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适度建立初高中化学教师的交流体制,加强初高中的互动,促进初高中化学教师的沟通交流,将十分有利于衔接教学的实施。这也是本课题要达成的重要目标之一。

4、化学课程一体化有待进一步深化

初中英语课题结题报告范文第4篇

一、 课题提出背景:

1、初中和高中都属于基础教育。把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日益显现出它的必要性,因此,应通盘考虑,全面把握。无论初中或高中化学教学都是化学教学的一部分。化学是为变革的社会服务的,是作为现代文明社会的公民应该具有的基础知识,化学教育是提高公民素质,民族素质必须的教育。初中教学要为高中教学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的兴趣,重视化学学习习惯的养成。

2、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高中化学是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从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以要求学生“知其然”

3、初高中教材、教学内容应衔接现行的初、高中教材虽然有它的连续性,但更有其相对的独立性,编写上也有些不配套;初中是义务教育,高中是非义务教育,导致初、高中的教学不能有效的沟通,很多初中教师根本就没有看到过高中的教材,更没有进行教学技能的培训,对高中教学内容和方法缺乏了解;而高中教师根本就没有看到初中的教材,没有去了解学生究竟在初中学习了哪些知识;初中化学教学时间仅为短短的一年,并要参加升学考试,客观上造成了初中化学教学赶进度,教学内容一般不超过课本教材内容,教师也无意去进行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导致许多学生基础不够扎实。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发展,使学生全面发展。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初高中化学的教学当务之急是做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包括教材教学内容上的衔接、学生学习方法上的衔接、初高中学生学习心理的衔接等,鉴于各种因素,我们选取了初高中化学教学内容衔接作为研究课题。

二、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论观点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主动地去建构信息的意义”。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教学通过设计一项重大问题以支撑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提供机会并支持学习者同时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和调控”。总而言之,建构主义重视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面对具体情境进行意义建构,重视学习活动中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协作”,从而主张建立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衔接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建构主义思想,是一种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原则相吻合的学习方式。因此建构主义理论为本课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主张心理学应该是人化的心理学,强调研究人的本性和价值、尊严和自由、成就与潜能。人本主义学习论认为学习应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是人格的发展,是自我的发展。学习不是刺激与反应间的机械联结,而是一个有意义的心理过程,学习者了解学习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学习的实质在于意义学习。这种意义学习,不仅是理解记忆的学习,更是指学习者所做出的一种自主、自觉的学习,要求学习者能够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己安排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情境。

人本主义学习论为衔接教学的研究奠定了人文基础,它让人们看到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必须以其主体性的发挥为前提,只有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特性,给予其自我实现、发挥潜能的机会,学生才能够获得发展。

3、 化学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本课题的研究将以两本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为主要依据和研究对象。

三、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本课题的提出,主要依据教育、教学的改革,依据化学课课程标准,依据学校的发展,也是深化课程改革,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2、本课题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教师寻求实施新课程的最佳结合点,帮助我们在教学中更好地捕捉教育时机,同时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真正落实好初高中化学教学内容的衔接。

3、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使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选择高中教材中的部分内容作为教学情景,设计题目,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热情。

4、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使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时能注意把握好教学难度,注意学生与初中教学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衔接,使初高中化学教学有机整合、协同发展。

四、 课题研究团队:

研究课题: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的衔接教学策略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席继磊

课题研究成员:李玉磊冯学铭

课题参与人:长葛二高高一化学备课组成员

五、 课题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2013.9——2013.10)提出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研究的构想,成立课题研究组。学习相关理论,研读《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更新课题组成员的课程理念,统一思想,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2013.9——2013.10)课题研究组成员走访初中兄弟学校化学教师,调查当前初中化学教学现状,了解初中化学所讲知识内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心理特点;同时根据学生自身特点设计一套自测题,对学生初中化学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第三阶段:(2013.9)课题研究组成员根据学生对初中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初中化学复习学案,利用开学第一周时间对初中化学进行复习,同时让学生对初中化学知识进行查漏补缺。

第四阶段:(2013.10——2013.12)课题研究组成员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把对每一节课涉及到初中化学知识都给予体现出来;研究组成员还定期进行交流总结心得体会,对实际教学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完善。

第五阶段:(2013.12——2014.1)课题研究成果展示阶段,课题组成员共同写出研究心得体会,在学校教研组会上进行交流。同时由席继磊参加学校及长葛市优质课比赛。

六、 研究内容:

(一) 通用对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学习,是我们认识到:

1、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联系

a.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继续体现基础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基础性

b.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继续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化学课程的主旨

c.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继续要求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

2、初中与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区别

a.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

b.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更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选择

c.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更注重课程的多元化

【注】详细材料见过程性材料《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二) 通过对初中教师的走访及学生的测试,我们认为要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应该从学习能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四个方面入手。

◆教学内容的衔接是搞好初中与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基础对现行九年级化学教材与高一教材认真进行比较、分析,有许多内容可在初中适当拓宽知识的边界,有效与高中知识内容进行衔接,略举数例说明。

1.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内容的衔接。初中阶段介绍氧化还原反应时将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分开进行教学的,它们之间的联系没有列出,将这些概念割裂开来,显得很零散,而且教材仅从得失氧的角度来判断、分析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所以初中在讲还原反应时应与氧化反应联系起来讲,通过氢气还原氧化铜实例的分析,除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外,还要从化学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变化情况来分析,让学生对氧化一还原反应的概念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2.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内容的衔接。初中阶段在介绍碳的性质时,只简单介绍了金刚石、石墨、C60,未对上述物质的结构进行剖析,而高中阶段更强调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联系。为了能与高中化学教学更好地接轨,初中教学应通过对碳单质的结构 性质、用途进行分析,让学生初步确立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概念,强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系统性学习。

3.化学计算教学内容的衔接。初中化学计算中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以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都是关于质量的计算,而高中的化学计算通常以物质的量(摩尔)进行计算,从而架起宏观与微观之间相联的桥梁。为了引导学生形成量的意识,在介绍气体的收集方法时需了解各种气体的密度,气体在标准状态下的密度与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实例分析。例如:氧气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2,密度是1.429,若用32除以1.429得22.4;又如:H2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密度是0.089,若用2除以0.089也等于22.4。通过常数22.4建立了气体密度与气体相对分子质量的联系,比较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就可以比较出不同气体的密度。这样既减轻学生对气体密度大小的记忆负担,又形成了有关物质的量的概念。

4.复分解反应与离子反应的衔接。初中化学在介绍复分解反应时,简要地介绍了一些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要求产物中须有气体或沉淀或水生成,而高中化学则要求学生掌握离子反应的实质的书写方法,因此在初中辅导学生时应作些复分解反应条件分析的延伸,让学生学会写电离方程式,使学生了解在溶液里所起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

5.结构理论的初步知识?

(1)初三只举例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高一年级介绍了核外电子排布的三条规律,给出了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初三只列举有关“离子化合物”和“共和化合物”的简单例子,高一则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的概念结构特征和物理性质等。由上可知高一年级教材中对于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较初中更为完善、更严密,也更兼顾科学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

6.有关化学计算内容及方法的承继?

(1)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初中只要求掌握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解度三者之间的换算。但温度改变、溶解、结晶问题的计算是中学化学计算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类型,也是高考中常见的考点,在高一年级时要适当补充

(2)“量差”法的应用。此法在中学基础计算中应用较广,初中阶段不要求学生掌握该法,在高一年级要结合有关新课内容补充讲解并使学生逐步掌握。?

7.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

初中已学过O

2、H

2、CO2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并分别介绍其反应方程式,使用仪器装置内容。高一年级要结合Cl

2、HCl、SO

2、NH3等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从反应原理、反应装置、收集事项等四个方面对此加以归纳,并将之扩大为学习气体制法的一般方法。

初中教学中能与高中知识衔接的知识点还有不少,例如:元素化合价、元素周期表、化合物的形成等等,只要我们细加揣摩,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方法,也许只要“点到为止”,往往能使学生“恍然大悟”、“豁然开朗”,为将来的高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法的衔接是实现初中与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关键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化学作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较多地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学生学习心理多“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受知识,教师要多让学生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进行转变。在教学方法上更多地采取启发式,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自学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教师需要在化学教学策略、教学方式和方法上下功夫,研究怎样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教学,以实现学科知识、学科方法和学科思想等方面的提高。

为了更好地搞好衔接教学,教师还要精心备好课,力求教学形式不拘一格,尽可能使课堂生动活泼、有趣,对教学内容中重点知识的讲授方式要反复推敲,精心安排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教学中灵活应用教法,寻求更有效、更灵活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提高能力。

◆加强学法指导是实现初中与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的保证初中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习惯于记忆、重现、简单模仿,欠缺独立思考的能力,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主要是依赖教师。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不适应高中学习注重能力及创新的要求。

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具有独立性,用主动接受的方式获取知识,应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初中化学教师要把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作为初高中教学衔接的重要任务,在“要学”的基础上做到”学会”,进而达到“会学”。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要贯穿于整个初中化学的教学阶段,使之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决定能否学好高中化学的重要一环。

总之,初中与高中化学的衔接,既是知识的衔接,又是教法、学法的衔接,我们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要想尽一切办法搞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综合运用各种科学方法使初中学生尽快提高知识和能力,为将来高中化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日常教学的改进和完善

(四)成果展示

七、 结题反思:

通过本课题的初步研究,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基于中学化学学科的特殊性和整体性,缺乏初中化学核心知识的学生将无法继续高中化学的学习。因此,本课题研究的实践价值将远大于其理论价值。由于本课题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加上受人力和物力投入的限制,虽然本课题组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但仍还有大量的工作有待今后继续深入研究和实践。

1、实践研究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理论的价值在于付诸实践、指导实践。本课题虽然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各种观点的提出都有其一定的实践基础,但必竟还是一种点上的、局部的实践,有赖广大的中学和每一位中学化学教师的参与,做到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推广,在推广中提升,进一步强化课题实践研究的系统性。同时,本课题也可成为广大中学化学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一个实践平台,这也是本课题的重要价值所在。

2、课题研究的视野有待进一步拓宽

本课题的衔接教学研究几乎涵盖了中学化学的各个方面,所涉及的要素除本报告内容所及之外,还有一些相关人文等方面的因素,研究的范围需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拓宽。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衔接教学中还要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关注,要注意学生人格的培养,增强学生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的意识,通过衔接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

3、化学教师的交流有待进一步加强

当前大多数中学初高中分离办学的模式实际上形成了一道隔离初高中教师交流的屏障。

就化学学科面言,初中教师不了解高中教学要求,高中教师不熟悉初中教学要求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适度建立初高中化学教师的交流体制,加强初高中的互动,促进初高中化学教师的沟通交流,将十分有利于衔接教学的实施。这也是本课题要达成的重要目标之一。

4、化学课程一体化有待进一步深化

初中英语课题结题报告范文第5篇

《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实践与探究》课题研究报告

永安实验小学《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实践与探究》课题组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1、背景分析: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我国的养成教育可谓源远流长,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对后世养成教育产生了长远的影响。明清之际的王夫之阐有“习子童蒙,圣功也”的论点,进一步主张把养成教育作为儿童德育的有效途径。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十分注重习惯的培养,他认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认为,习惯贵在从小培养,他指出:“教育一个人要从小就注意,讲话怎样讲,批评怎样批评,做人的态度,对人的礼貌,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要从小养成。养成教育是保证少年儿童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教育基础,也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一项奠基工程,可谓百年大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里就具体地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作了系统的要求。少年儿童时期是一生的奠基时期,又是培养行为习惯的最佳期。习惯的培养虽然不是一个新问题,但新时期我们必须用新的视角来看待习惯问题,研究养成教育问题。近年来,从行为习惯入手来研究青少年德育也开始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本课题研究是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一般理论和具体实施策略做进一步的理论总结和实践研究。

2、目的意义:

深入推进以德治国方略的落实,认真贯彻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及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帮助广大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既是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和道德形成的重要标志。如果说以德治国是一项系统工程的话,那么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培养就是这项工程的基础工程。这一研究,从现实和长远看,无疑都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进一步强化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在校内校外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具体落实《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各项要求,切实增强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特选出“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实践与探究”这一课题,来探索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原理、方法和途径,为我校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

二、课题的研究设计

1、研究的目标:以本课题的研究为载体,进一步探索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做人基本习惯、做事基本习惯和学习基本习惯,促进少年儿童健康人格的发展。同时,以养成教育为突破口,形成我校优良校风,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2、研究的内容:坚持从实践出发的原则,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校内。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德育大纲》、《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等把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分为四个子课题,然后将这四个子课题再进行分解,分别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以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作为研究的突破口,以良好品行养成的心理健康辅导为依托,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1)小学生良好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研究。(社会公德、仪表仪态、待人待物等) (2)小学生良好读书学习习惯的养成研究。(听、说、读、写、思的习惯等) (3)小学生良好卫生健体习惯的养成研究。(卫生、劳动、体育、心理、安全等习惯) (4)促进小学生良好品行养成的心理辅导策略研究。(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心理咨询等)

3、研究的步骤

(1)研究准备阶段(2006年9月至2007年2月):成立课题组、组织学习相关理论、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制订研究方案。

(2)研究实施阶段(2007年3月至2008年2月):开展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让学生掌握并遵循规范内容,促进行为养成;举办家长座谈会、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达成共识,形成家校配合双管齐下的局面;充分利用活动育人、课堂育人、陈地育人、榜样育人等途径来强化学生的养成教育;开展养成教育班、队活动方案设计及优秀班、队活动观摩活动。

(3)研究总结阶段(2008年3月至2008年12月):后期成果处理,整理装订资料,形成结题研究报告,总结实验得失。

三、课题的研究方法

(一)采用的方法

我们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辅之以定性分析法。通过抽样和现场检查、考核、问卷、座谈等方式,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进行调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理论思考,撰写理论文章;在实际操作中,在专家的指导下,以校为本,创造性地运用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行为,并不断反思自己的实践行为,解决养成教育的实际问题,从而获得自身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的同步提高;对研究情况及时进行总结,相互交流典型经验,完善研究设计,推广研究成果,推动学校德育工作;加强研究指导、检查,定性分析研究工作。

(二)遵循的原则

在进行该课题研究中,我们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方向性原则。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念为指导,坚持以“育人为本”的思想,深入落实“八荣八耻”荣辱观,为社会主义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实践性原则。组织多种实践活动,创设各种育人环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自体验,自觉感悟、主动修身,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正面教育的原则。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关键在于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家庭、社会多方面的支持、配合,要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区、校外德育基地的育人作用。

4、知行统一的原则。认知和行为是一个不可分的整体,在教育活动中,要注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并达到知行统一之目的。

5、创造性原则。本课题的研究要在先进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进行创造性的实验,鼓励实验教师进行创造性的研究、探索,并有自己的研究特色。

四、课题的研究措施

养成教育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训练活动使受教育者的日常行为习惯规范化的教育过程,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以培养小学生各种良好习惯为主线,渗透于小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的每个领域之中,所以实施养成教育是一项十分艰巨、社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依靠学校全体教职工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需要社会各界的有力支持,形成一个广泛的教育网络。

1、构建全方位教育体系。

(1)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教育体系。形成:学校→思想教育领导小组(党、政、工、团、队负责人组成)——家庭→家长学校(热心教育工作的家长、家长学校领导组成)——社会→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学校、社区居委会、共建单位负责人等组成)的教育网络,三者之间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形成合力。从各自分担的任务看,学校教育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它既承担道德认识上的教化,又肩负着行为上的规范训练,同进还进行学生的日常行为评价;对于家庭中的养成教育,我们着重强调环境熏陶,重视父母用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儿童、教化儿童;社会教育则特别强调为学生创造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有意义的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构建了养成教育的校内网络。在学校党政工统一领导下的政教处→少先队辅导组→生指组→班队辅导员→班队干部→专项督导队(红领巾监督岗、小卫生督查队、广播操评比队);年段养成教育训练指导小组,行政挂段领导→处室挂段人员→年段长→班主任→下班老师→科任老师。宏观与微观结合,形成一个双重的、全方位的养成教育结构体系。 (3)养成教育基地的建设。学校将先后与有关单位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社会实践活动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法制教育基地、劳动教育基地、安全教育基地”等,通过共建单位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接触社会,在社会环境中经受养成教育的训练,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树立崇高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完善养成教育的规章制度。

(1)继续围绕《永安市实验小学文明班级评估实施办法》、《永安市实验小学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施细则》,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为基本要求,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研究的具体内容,分成高、中、低三个阶段的评比细则对学生的在校日常行为进行评价。力求创建文明有序、整洁优雅、催人奋进的育人环境。

(2)值周值日制度:值周值日人员由领导、教师、学生干部组成,负责检查每天学生在校的行为表现,发现问题,及时教育、矫正,并将情况及时记录。把学生个人的行为表现与期末文明示范连队的评比结合起来,让学生平时的行为表现时时处于集体的舆论监督之下,使学生能比较自觉地遵守规范。该制度的实施,从细小处入手,把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真正落到了实处。

“流动红旗”、课堂教学常规“五要五不要”评比制度:每周,根据学生日常的行为习惯、课堂纪律、课堂教学常规的落实、班级卫生、文明礼仪、班容班貌、两操、学生路队等表现,通过学生督导员、行政、教师值周、科任老师的评分、推荐等方式评比各项“流动红旗”。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即由“他律”逐步转向“自律”。

“交接班”制度:低、高换段时,新老班主任、任课教师要做好交接班工作。原班主任、课任教师要向新接班教师详细介绍本班学生行为、习惯、学习等方面情况,并辅导新教师尽快熟悉工作。这样的交接班制度,有效地防止了段与段之间的教育脱节,克服了教育工作的盲目性,使各段教育工作都能顺利地进行衔接。

我们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能实现自我教育。但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心理发展的规律来看,必要的监督手段能有利地保障学生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集体舆论,唤起学生强烈的集体意识和主人翁精神。为此,我们还成立了规范养成教育方面的相关监督机构:“校园文明礼仪督导队”、“路队监督岗”、“执勤队值日岗”等。也就是说全校师生从一进校园开始,其所有的言行举止在自觉履行规范的同时,也在接受着礼仪岗、卫生岗、纪律岗等学生管理机构的监督。于是,学校每周的晨会的流动红旗的颁发、通知栏路队评分表、早读评分表等评比结果的通告成了同学们检查、激励自己的一面镜子。研究实践证明,制度的健全,使自律与他律有机结合,是实现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最有效手段。

3、创设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让道德认识实践化,具体化,是实施主体性德育,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方法。为此,我们努力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自身的潜能得到充分地发展,以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形成。

(1)班级管理体现自主性。班级管理不仅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更要突出学生在管理过程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努力使之成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多年来,我校一直坚持施行班级干部民主选举制、值日班长制等,使学生们早日适应社会,学会主动学习,主动竞争,主动进行自我选择教育。 (2)兴趣活动突出主动性。素质教育特别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发展,认为“个性的多样性、自主性和首创精神,甚至是爱好挑战,这一切都是进行创新和革新的保证。”创新人才的培养,注重因材施教,特别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要求评价学生的标准不再是千篇一律,而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我们学校开设有乒乓球、英语、篮球、趣味数学、诗社、科技制作等各种兴趣小组,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潜能得到充分地发展,发掘和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艺术天赋,培养了学生的各种素质,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阵地建设培养学生的自主活动能力。学校红领巾广播站、黑板报、科技栏、校园网等都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阵地,让学生自己参与这些阵地的建设,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活动的能力、创造能力、组织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如每期的黑板报都由班上的学生主动组织承办,从内容选定到排版设计全由学生自己选择与规划,就连检查评价也是他们在通过与其他班比较之后自己说了算;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站,完全交由学生自己组稿、审稿,自己主播,辅导员老师只是在需要时略加指导而已;科技栏的学生文稿、学生小报,校园网中的佳作欣赏、留言本等,让学生在展示自己、欣赏他人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4)实践活动展示学生的自主教育潜能。学校本着一切从学生发展的需求出发,让学生:在家庭做“小帮手”,体验家长的艰辛,在家庭中做孝敬父母、关心亲人、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小帮手”;在社会做“小标兵”,体验公民的责任,在社会做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小标兵”;在学校做“小伙伴”,体验集体的力量,在学校做团结友爱、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的“小伙伴”;在社区做“小卫士”,体验劳动的快乐,在社区和公共场所做爱护公物、讲究卫生、保护环境、遵守秩序的“小卫士”;独处时做“小主人”,体验个人的魅力;在独处时做胸怀开阔、心理健康、勤奋自立、勇于创新的“小主人”。 从一点一滴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学会做人做事打好坚实基础。

4、构建评价指标,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进行评价。 坚持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学生社会公德规范细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分步实施细则》等制度严格要求学生,在全校师生范围内贯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提倡教师要爱岗敬业、爱生奉献,学生要热爱学习、诚实守信,提倡人际间的相互尊重、宽容、欣赏,提倡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营造一种民主、团结、理解、尊重、合作的和谐氛围是我们研究工作的重点,也是评价活动的篇二:小学生养成教育实践研究”课题实验结题报告

“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 “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子课题

―“小学生养成教育研究与实验”结题报告

铜仁市第七小学课题组 杨昌龙 联系电话:(0856)5250543 15185856580

一、子课题立项研究的基本情况

1、我校参与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的子课题是“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与实验”。

2、子课题提出的背景和原因 我校地处城郊结合部,生源主要来源于菜农子弟和进城务子弟(其中进城务工子弟达68.8%),通过调查,除了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长普遍综合素质较差、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外,行为习惯特别差。大部分是独生子弟,以至就是“小皇帝”,成为全家的“中心”,不懂得遵守礼仪规范、行为,在对待父母,老师及社会交往中礼节、礼貌失范、在爱护公共卫生方面,大部分学生随手乱扔垃圾的现象比较严重。加之社会不良风气也侵蚀校园,给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和健康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

面对这种形势,如何对我校学生进行礼仪、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培养做文明好学生,将是我校德育研究的一个长期重要课题和德育工作的主要任务。

小学生是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抓紧这个时期进行培养,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影响终生。

3、课题研究的目的和预期目标

①通过各种形式、途径、方法增强学生行为习惯意识,养成良好习惯,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文明素质。

②探究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

4、参加实验班级、人数和起止时间

课题确定后,我班68名学生积极参与了课题实验。实验的起止时间是2008年7月至2011年6月。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理论目的:探索新形势下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模式。

2、实践目的:

(1)通过研究,进一步深化我校的办学特色。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校园习惯、家庭习惯、社会习惯等,促进少年儿童健康人格发展,进而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2)通过研究,帮助教师确立现代教育思想,转变育人观念,改变育人方法,提高对教育事业的成就感,并在研究实践中实现教师的发展。

(3)在研究过程中,把行为习惯与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将行为习惯引入课堂。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一)、实验对象: 全班学生(共68人)

(二)、实验方法:

本课题在教学常态下进行,以行为训练法为主,辅以个案研究法、活动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文献研究法,以实验前后的学校习惯、家庭习惯和社会习惯的横向比较作为对照结果。

1、行为训练法:行为训练是养成教育的最好方法。因为只有通过行为训练的方法才能使学生身体力行,知行统一,才能磨练学生的意志,形成好思想、好品质、好的习惯会使他们受举益终身。在具体的训练中做到: (1)要坚持经常,持之以恒。(2)严格要求。(3)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检查与评比结合起来。

2、个案研究法:本课题组选取一些典型个案,进行跟踪研究,反映或说明一般性问题。

3、活动教育法:我们针对小学生天真活泼的特点,开展丰富多采活动。比如利用重大节日,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多彩的活动中养成好的习惯,如:3月5日,开展学雷锋,做雷锋,学生组成小组到社会上为民服务;4月5日清明节扫墓活动。

4、榜样示范法:用典型去给学生做榜样,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激励他们向积极的方向努力,经常对照检查自己,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三)、研究内容:

1、新形势下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模式研究。

2、小学生良好的校园习惯、家庭习惯、社会习惯内容和标准研究;

3、研究编写良好习惯教育校本教材。

(四)实施策略:

1、创造“教育科研日常化,日常工作科研化”的教育教学、教育科研一体化的学校工作格局。 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在实验研究中,校长杨代祥既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同时也是课题主持人。为了实验研究严格按实验研究方案实施而取得实效,她创造性地提出了“教育科研日常化,日常工作科研化”的构想,创造出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有机结合的一体化学校工作格局,把习惯养成教育的点点滴滴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时时刻刻、事事处处,方方面面。

2、将习惯养成教育实验研究和新课程理念、方法的有机融合,形成和凸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①在习惯养成教育中注入时代的活水。

在实验研究的操作实施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习惯养成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尤其是进入新课程以后,我们十分注重习惯养成教育的生成性。根据课程改革精神和上级要求,随时调整习惯养成教育的目标设置,如,在行为习惯养成目标中,我们增加了“为人做事有责任感,有热情,有端正的态度,注意办事的效率;自觉保护自然环境,校园环境和人文环境;学会保护自己,不上坏人的当,不到危险的地方,不做危险的事情”;在心理习惯养成目标中增加了“对生活充满热情,自信、乐观、向上,大方合群,为人有爱心”;在学习习惯养成目标中增加了“主动探究,乐于在学习上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合作,课堂上敢于挑刺,经常收集资料”;在生活习惯养成目标中增加了“时刻注意保护眼睛,预防近视,立、卧、坐、行保持正确的体态姿势”等许多富含人文思想的习惯养成目标。并在日常的养成教育中逐一落实。 ②开展体验教育,践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将传统美德教育和少先队体验教育结合起来,构建了校内“学校——班级——个人”和校外“学校——家庭——个人”三个层面的学习网络。 在学校层面,利用校会、大队活动、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时间对全体师生进行叙事说理,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德育人,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如:

开展“一周一个好习惯”的活动。着力于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

在班级层面,通过早读、诵读和传统美德的警句名言,认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体验传统美德的价值;通过级会、班队活动,自主制订班规、班训,在讨论、筛选、确定、执行班规中自己教育自己,让学生在个人层面上努力规范自己。

在校外的层面上,通过召开家长会、家委会、举行家长开放日以专题讲座、交流研讨、印发资料、格言评比等形式让家长也参与传统美德的教育,并以身作则,影响教育孩子。 ③将习惯养成教育实验研究与校本研修有机整合。

让习惯养成教育成为学校校本研修的重要研修资源。通过课题研究使学校形成独具个性的校本研修机制,使之在学校研修组建设、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校本研修拓展空间,搭建平台,升格档次,注入活力。

根据课题覆盖学校工作各方各面的实际,学校和课题组在实验研究的具体组织与管理上,将课题实验研究与校本研修也实行了有机整合。侧重于各科教学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兼顾其他方面的养成教育。研修组内的教师,每期承担自己的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子课题,同时也是校本研修课题的一种,与其他教育教学个案研究课题一样,也要经历申报、篇三: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 结题报告

乳山市乳山寨小学课题组 王志刚

一、课题的理论启示

1、孔子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对后世养成教育产生了长远的影响;明清之际的王夫之阐有“习子童蒙,圣功也”的论点,进一步主张把养成教育作为儿童德育的有效途径。

2、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指出:“教育一个人要从小就注意,讲话怎样讲,批评怎样批评,做人的态度,对人的礼貌,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要从小养成。一种习惯之养成,莫不由‘渐’而来,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是管孩子一辈子的教育。” 3.斯金纳《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认为:“行为的产生并持续恒久,是在‘刺激---反应’发生之后的强化而造成的。”这就意味着良好的习惯养成有赖于持续不断地接受外界的行为刺激强化。

二、课题研究的问题

1、研究目的

(1)行动研究,唤醒学生责任意识,激发学生责任情感,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老师的认识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水平。善于积累资料,总结经验,探索可实践操作学生自我、家庭、集体责任感的培养途径、方法,提炼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终极目标、载体及内容,使之成为高素质的新世纪人才。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乃至学生本人长期的训练与体验,使学生在思想素质、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生存能力等方面形成一种积极健康的品德行为定势,进而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2)探索在新形势下实用的良好习惯的实施策略,并形成一套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校本教材,一本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策略精选,以指导、推动学校全面工作,提升办学品位。 (3)学生能形成并表现出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能在真实的、反复的“践行-体验”中领悟、掌握行为规范,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发展道德能力。

2、研究意义

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促进每个受教育者全面主动发展,促进每个受教育者人格与个性的养成。有一位教育专家曾有过这样的论述:“你在孩子的心灵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你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你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可见,良好习惯的养成,对孩子的一生是多么的重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对小学生重点是规范其基本言行,培养良好习惯”。青少年是我们未来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道德素质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新一代国民的道德水平。而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让青少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习惯。因此,坚持从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入手,不仅有利于克服长期以来德育工作中追求“高、大、全”的弊端,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而且对推进素质教育,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形势都具有重要意义。

抓好养成教育,有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就我国目前小学教育的实际看,在德育中,不仅忽视少年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且这方面的教育也是不规范的。培养少年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既有利于克服我国长期以来在少年儿童德育中追求“高、大、全”的弊端,又有利于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研究假设

如果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为宗旨,树立人性化、生活化的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理念;坚持科学的习惯养成教育原则;选用务实的、具有童趣的,学生生活必须的、符合社会公德标准的基础性,普及性的习惯作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创造性地利用“活动、环境、童谣、课堂”四大载体;科学统整校内育人合力;合理发挥评价机制的激励功能;让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学校生活中,社会生活中,自然环境中,反复“践行-体验”做人、做事、学习等良好习惯的规范行为标准,就能将在生活中的亲历体验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积淀、转化为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4、核心概念 我们所说的:“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是指小学生在做人、做事、学习三大方面良好习惯的养成。做人方面,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尊老孝亲”,其具体表现为“明礼诚信”、“孝敬长辈,学会感恩”;做事方面,强调的核心理念是:“遵守规则”,其具体表现为:“遵规守纪,善于合作,学会自理”;学习方面,强调的核心理念是:“主动探究”,其具体表现为阅读“四到”、书写规范、善于思考(以下姑且简称为“三面九点”)。

三、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1、研究现状分析 我们所说的:“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是指小学生在做人、做事、学习三大方面良好习惯的养成。做人方面,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尊老孝亲”,其具体表现为“明礼诚信”、“孝敬长辈,学会感恩”;做事方面,强调的核心理念是:“遵守规则”,其具体表现为:“遵规守纪,善于合作,学会自理”;学习方面,强调的核心理念是:“主动探究”,其具体表现为阅读“四到”、书写规范、善于思考(以下姑且简称为“三面九点”)。

如果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为宗旨,树立人性化、生活化的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理念;坚持科学的习惯养成教育原则;选用务实的、具有童趣的,学生生活必须的、符合社会公德标准的基础性,普及性的习惯作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创造性地利用“活动、环境、童谣、课堂”四大载体;科学统整校内育人合力;合理发挥评价机制的激励功能;让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学校生活中,社会生活中,自然环境中,反复“践行-体验”做人、做事、学习等良好习惯的规范行为标准,就能将在生活中的亲历体验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积淀、转化为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2、研究背景分析

一是从教育现状来看,有研究的必要。德育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问鼎当今之中小学德育,教育目标与效果之间的巨大反差并没有因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而缩小,问题根源何在?我们认为,养成教育的缺位就是制约思想道德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众所周知,养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又是难点所在,难就难在教育内容脱离生活、难在教育手段单一老土、难在学生情感缺位。由于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复杂性,对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一直缺乏一个完整的内容体系。养成教育该如何抓?尤其是教育内容,具体有哪些?即便出台了新《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守则》、《意见》,作为一线的教师,总感觉由于教育目标过于宽泛而难以驾驭。我们认为,什么阶段实施什么教育,一定是有章可循的。虽然我校一贯重视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几年的实践探索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仍然为养成教育的“三难”所困惑,为尽早走出“三难”困境,我们选择了这一课题进行研究。

初中英语课题结题报告范文第6篇

一、 课题提出背景:

1、初中和高中都属于基础教育。把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日益显现出它的必要性,因此,应通盘考虑,全面把握。无论初中或高中化学教学都是化学教学的一部分。化学是为变革的社会服务的,是作为现代文明社会的公民应该具有的基础知识,化学教育是提高公民素质,民族素质必须的教育。初中教学要为高中教学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的兴趣,重视化学学习习惯的养成。

2、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高中化学是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从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以要求学生“知其然”

3、初高中教材、教学内容应衔接现行的初、高中教材虽然有它的连续性,但更有其相对的独立性,编写上也有些不配套;初中是义务教育,高中是非义务教育,导致初、高中的教学不能有效的沟通,很多初中教师根本就没有看到过高中的教材,更没有进行教学技能的培训,对高中教学内容和方法缺乏了解;而高中教师根本就没有看到初中的教材,没有去了解学生究竟在初中学习了哪些知识;初中化学教学时间仅为短短的一年,并要参加升学考试,客观上造成了初中化学教学赶进度,教学内容一般不超过课本教材内容,教师也无意去进行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导致许多学生基础不够扎实。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发展,使学生全面发展。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初高中化学的教学当务之急是做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包括教材教学内容上的衔接、学生学习方法上的衔接、初高中学生学习心理的衔接等,鉴于各种因素,我们选取了初高中化学教学内容衔接作为研究课题。

二、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论观点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主动地去建构信息的意义”。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教学通过设计一项重大问题以支撑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提供机会并支持学习者同时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和调控”。总而言之,建构主义重视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面对具体情境进行意义建构,重视学习活动中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协作”,从而主张建立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衔接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建构主义思想,是一种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原则相吻合的学习方式。因此建构主义理论为本课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主张心理学应该是人化的心理学,强调研究人的本性和价值、尊严和自由、成就与潜能。人本主义学习论认为学习应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是人格的发展,是自我的发展。学习不是刺激与反应间的机械联结,而是一个有意义的心理过程,学习者了解学习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学习的实质在于意义学习。这种意义学习,不仅是理解记忆的学习,更是指学习者所做出的一种自主、自觉的学习,要求学习者能够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己安排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情境。

人本主义学习论为衔接教学的研究奠定了人文基础,它让人们看到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必须以其主体性的发挥为前提,只有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特性,给予其自我实现、发挥潜能的机会,学生才能够获得发展。

3、 化学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本课题的研究将以两本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为主要依据和研究对象。

三、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本课题的提出,主要依据教育、教学的改革,依据化学课课程标准,依据学校的发展,也是深化课程改革,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2、本课题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教师寻求实施新课程的最佳结合点,帮助我们在教学中更好地捕捉教育时机,同时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真正落实好初高中化学教学内容的衔接。

3、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使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选择高中教材中的部分内容作为教学情景,设计题目,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热情。

4、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使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时能注意把握好教学难度,注意学生与初中教学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衔接,使初高中化学教学有机整合、协同发展。

四、 课题研究团队:

研究课题: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的衔接教学策略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席继磊

课题研究成员:李玉磊冯学铭

课题参与人:长葛二高高一化学备课组成员

五、 课题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2013.9——2013.10)提出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研究的构想,成立课题研究组。学习相关理论,研读《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更新课题组成员的课程理念,统一思想,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2013.9——2013.10)课题研究组成员走访初中兄弟学校化学教师,调查当前初中化学教学现状,了解初中化学所讲知识内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心理特点;同时根据学生自身特点设计一套自测题,对学生初中化学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第三阶段:(2013.9)课题研究组成员根据学生对初中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初中化学复习学案,利用开学第一周时间对初中化学进行复习,同时让学生对初中化学知识进行查漏补缺。

第四阶段:(2013.10——2013.12)课题研究组成员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把对每一节课涉及到初中化学知识都给予体现出来;研究组成员还定期进行交流总结心得体会,对实际教学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完善。

第五阶段:(2013.12——2014.1)课题研究成果展示阶段,课题组成员共同写出研究心得体会,在学校教研组会上进行交流。同时由席继磊参加学校及长葛市优质课比赛。

六、 研究内容:

(一) 通用对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学习,是我们认识到:

1、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联系

a.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继续体现基础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基础性

b.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继续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化学课程的主旨

c.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继续要求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

2、初中与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区别

a.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

b.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更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选择

c.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更注重课程的多元化

【注】详细材料见过程性材料《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二) 通过对初中教师的走访及学生的测试,我们认为要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应该从学习能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四个方面入手。

◆教学内容的衔接是搞好初中与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基础对现行九年级化学教材与高一教材认真进行比较、分析,有许多内容可在初中适当拓宽知识的边界,有效与高中知识内容进行衔接,略举数例说明。

1.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内容的衔接。初中阶段介绍氧化还原反应时将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分开进行教学的,它们之间的联系没有列出,将这些概念割裂开来,显得很零散,而且教材仅从得失氧的角度来判断、分析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所以初中在讲还原反应时应与氧化反应联系起来讲,通过氢气还原氧化铜实例的分析,除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外,还要从化学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变化情况来分析,让学生对氧化一还原反应的概念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2.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内容的衔接。初中阶段在介绍碳的性质时,只简单介绍了金刚石、石墨、C60,未对上述物质的结构进行剖析,而高中阶段更强调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联系。为了能与高中化学教学更好地接轨,初中教学应通过对碳单质的结构 性质、用途进行分析,让学生初步确立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概念,强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系统性学习。

3.化学计算教学内容的衔接。初中化学计算中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以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都是关于质量的计算,而高中的化学计算通常以物质的量(摩尔)进行计算,从而架起宏观与微观之间相联的桥梁。为了引导学生形成量的意识,在介绍气体的收集方法时需了解各种气体的密度,气体在标准状态下的密度与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实例分析。例如:氧气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2,密度是1.429,若用32除以1.429得22.4;又如:H2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密度是0.089,若用2除以0.089也等于22.4。通过常数22.4建立了气体密度与气体相对分子质量的联系,比较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就可以比较出不同气体的密度。这样既减轻学生对气体密度大小的记忆负担,又形成了有关物质的量的概念。

4.复分解反应与离子反应的衔接。初中化学在介绍复分解反应时,简要地介绍了一些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要求产物中须有气体或沉淀或水生成,而高中化学则要求学生掌握离子反应的实质的书写方法,因此在初中辅导学生时应作些复分解反应条件分析的延伸,让学生学会写电离方程式,使学生了解在溶液里所起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

5.结构理论的初步知识?

(1)初三只举例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高一年级介绍了核外电子排布的三条规律,给出了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初三只列举有关“离子化合物”和“共和化合物”的简单例子,高一则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的概念结构特征和物理性质等。由上可知高一年级教材中对于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较初中更为完善、更严密,也更兼顾科学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

6.有关化学计算内容及方法的承继?

(1)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初中只要求掌握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解度三者之间的换算。但温度改变、溶解、结晶问题的计算是中学化学计算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类型,也是高考中常见的考点,在高一年级时要适当补充

(2)“量差”法的应用。此法在中学基础计算中应用较广,初中阶段不要求学生掌握该法,在高一年级要结合有关新课内容补充讲解并使学生逐步掌握。?

7.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

初中已学过O

2、H

2、CO2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并分别介绍其反应方程式,使用仪器装置内容。高一年级要结合Cl

2、HCl、SO

2、NH3等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从反应原理、反应装置、收集事项等四个方面对此加以归纳,并将之扩大为学习气体制法的一般方法。

初中教学中能与高中知识衔接的知识点还有不少,例如:元素化合价、元素周期表、化合物的形成等等,只要我们细加揣摩,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方法,也许只要“点到为止”,往往能使学生“恍然大悟”、“豁然开朗”,为将来的高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法的衔接是实现初中与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关键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化学作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较多地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学生学习心理多“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受知识,教师要多让学生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进行转变。在教学方法上更多地采取启发式,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自学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教师需要在化学教学策略、教学方式和方法上下功夫,研究怎样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教学,以实现学科知识、学科方法和学科思想等方面的提高。

为了更好地搞好衔接教学,教师还要精心备好课,力求教学形式不拘一格,尽可能使课堂生动活泼、有趣,对教学内容中重点知识的讲授方式要反复推敲,精心安排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教学中灵活应用教法,寻求更有效、更灵活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提高能力。

◆加强学法指导是实现初中与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的保证初中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习惯于记忆、重现、简单模仿,欠缺独立思考的能力,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主要是依赖教师。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不适应高中学习注重能力及创新的要求。

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具有独立性,用主动接受的方式获取知识,应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初中化学教师要把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作为初高中教学衔接的重要任务,在“要学”的基础上做到”学会”,进而达到“会学”。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要贯穿于整个初中化学的教学阶段,使之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决定能否学好高中化学的重要一环。

总之,初中与高中化学的衔接,既是知识的衔接,又是教法、学法的衔接,我们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要想尽一切办法搞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综合运用各种科学方法使初中学生尽快提高知识和能力,为将来高中化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日常教学的改进和完善

(四)成果展示

七、 结题反思:

通过本课题的初步研究,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基于中学化学学科的特殊性和整体性,缺乏初中化学核心知识的学生将无法继续高中化学的学习。因此,本课题研究的实践价值将远大于其理论价值。由于本课题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加上受人力和物力投入的限制,虽然本课题组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但仍还有大量的工作有待今后继续深入研究和实践。

1、实践研究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理论的价值在于付诸实践、指导实践。本课题虽然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各种观点的提出都有其一定的实践基础,但必竟还是一种点上的、局部的实践,有赖广大的中学和每一位中学化学教师的参与,做到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推广,在推广中提升,进一步强化课题实践研究的系统性。同时,本课题也可成为广大中学化学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一个实践平台,这也是本课题的重要价值所在。

2、课题研究的视野有待进一步拓宽

本课题的衔接教学研究几乎涵盖了中学化学的各个方面,所涉及的要素除本报告内容所及之外,还有一些相关人文等方面的因素,研究的范围需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拓宽。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衔接教学中还要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关注,要注意学生人格的培养,增强学生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的意识,通过衔接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

3、化学教师的交流有待进一步加强

当前大多数中学初高中分离办学的模式实际上形成了一道隔离初高中教师交流的屏障。

就化学学科面言,初中教师不了解高中教学要求,高中教师不熟悉初中教学要求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适度建立初高中化学教师的交流体制,加强初高中的互动,促进初高中化学教师的沟通交流,将十分有利于衔接教学的实施。这也是本课题要达成的重要目标之一。

4、化学课程一体化有待进一步深化

上一篇:初中物理研修总结总结范文下一篇:初中政治教师年终述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