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的发展的现状范文

2023-09-20

商业银行的发展的现状范文第1篇

2007年发生的美国次债危机是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事件。本次事件当中,最为引人瞩目的就是“影子银行”的存在。影子银行系统作为现代美国金融体系最具创新性的金融安排机制,成为了推动本次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并蔓延至全世界的关键环节。

“影子银行”概念的正式提出最早出现于2007年美联储联会,由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保罗·麦凯利(Paul McCulley) 提出,后来又被称为 “平行银行系统”、“准银行体系”和“影子金融体系”。在2007年的次贷危机中,影子银行被认为是罪魁祸首之一,此次危机将影子银行的脆弱性、复杂性以及难监管性完全暴露在大众面前,“影子银行”以一种异常霸道的姿态闯入大众视线。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各方对“影子银行”的定义各不相同,无法评述哪个更为正确,只是界定的角度和标尺不同才有各自不一的定义,但究其本质,还是没有多大变化的,即从事传统银行类似的信贷业务;采用金融创新的方式规避既有监管。

到目前为止,对影子银行较为官方的界定是:2013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影子银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一是不持有金融牌照、完全无监督的信用中介机构, 包括新型网络金融公司、第三方理财机构等;二是不持有金融牌照,存在监管不足的信用中介机构,包括融资性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三是机构持有金融牌照,但存在监管不足或规避监管的业务,包括货币市场基金、资产证券化、部分理财业务等。

中国的影子银行产生的大背景很大程度上与金融体系的发育滞后以及规避监管相联系。与美国的影子银行不同,中国的影子银行虽然有部分原因可以归因于规避监管,但不可否认的是,其最重要的背景还是中国金融体系未能满足实体经济发展以及投资者的需求。

由于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驱动不一致,整个社会融资缺口一步步扩大。2009年至2012年我国的社会平均融资总额约为14万亿,但新增银行信贷规模只有9万亿元,而资本市场的年均供应量不足1.9万亿,这就产生约2.5~3.5

万亿的融资缺口。如此巨大的融资缺口当然需要其他途径来满足,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当正规渠道无法满足融资需要时,企业就倾向于影子银行等非正规渠道进行融资。

在现行的金融大背景之下,资金的需求量远远大于供给量,学过经济学的人都知道,在这种情况下便是卖方市场了,市场利率高于商业银行的利率。影子银行顺应了人们对于所借出的资金更高回报的需求,使得存款大量向其转移,传统信贷规模逐渐变小。

影子银行的出现顺应时势要求,是一种金融创新,有效地缓解了金融抑制。除了能给投资者带来更大的收益,也弥补了现行财政体制中的一些小缺陷,例如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等。影子银行直接连接了资本双方的供应和需求,促进了金融脱媒化,优化了国内金融市场的融资结构。

二、影子银行的风险

不得不承认,影子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正规银行的不足,解决了部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对活跃金融市场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因缺乏必要监管,影子银行也存在潜在的金融风险。

2011年初以来,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问题开始公开化和表面化,这一时期非法融资日益猖獗,而究竟我国的影子银行和国外相比情况如何,对宏观经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其风险状况如何?这些都已成为当前金融体系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研究影子银行的风险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梳理一下影子银行的运行体系。影子银行分为两大体系,一是以银行为主导的内部影子银行体系,一是广泛的民间融资体系。内部影子银行体系大致儿科分为银行理财产品、委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银信合作、银证合作以及同业代付六种,民间融资体系则相对简单一些,共有小贷公司、典当行和民间集资三种。

将影子银行体系梳理一遍之后,在脑中也有了一个更为具体的形象,发现身边的一些较为熟悉的钱财交易场所也可以归类于影子银行。可以看出,信息不透明、资金期限错配、高杠杆(注释1)、高关联性以及对监管的刻意规避是影子银行的主要特点,也正是影子银行的风险所在。影子银行给中国金融体系带来的

2 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抬高借贷利率,危害传统商业银行,给货币政策(注释2)带来冲击,给金融稳定带来负面影响。

在第一部分中提到,影子银行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同时也在无形中抬高了融资过程中的资金成本。由于中小企业在正规商业银行很难贷到资金,为了企业发展,影子银行就是这些企业的不二选择,但是影子银行虽然借贷门槛相对较低,其高利率却让这些企业不堪重负,导致企业无法偿还贷款,进而致使影子银行的资金链断裂。

尽管影子银行利率较高,但却阻挡不了各方向其借贷,比起传统信贷,影子银行手续简单、门槛较低、操作灵活、资金供求双方掌握的信息更加充分,这就减少了由信息不对称引发的违约风险,尤其是小规模的融资,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在这种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使得商业银行不得不通过损失盈利性来占取市场份额。

影子银行的发展对货币政策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我国货币最终目标的实现是通过对中介目标的调节来实现的,由于影子银行的发展,央行虽然能控制货币存量,却无法实现流动性管理,而在经济消费和投资的最重要的因素上就是流动性。由此看来影子银行的壮大不利于我国稳定物价,经济发展及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

影子银行自身的违规操作现象也给金融稳定带来负面影响。近年来,由于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和政府监管的相对滞后,我国担保业、信托业以及相对风险性较低的银行理财产品相继出现违规操作的。尽管政府部门对包括担保业和信托业在内的金融监管和整顿从来没有停止过,违规操作依然存在,极大地影响了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影子银行在委托贷款方面对委托人而言具有较大的风险。在这一个小分支业务中,影子银行只是作为一个中介将委托者和借贷者链接起来。受托金融机构在整个委托贷款过程中只负责代为发放、监管使用、协助收回这些中介过程,其所收取的手续费只是按照贷款额的固定比率计算的,贷款收回与否,与机构没有直接利益关系。这样一来,银行只负责牵线搭桥,将贷款从委托者处借来,然后找到合适的借贷者,转手贷款。由于没有利益相关,贷款人是没有动力去收回贷款的,这样一来,所有的风险都落在了委托人身上。

3

三、影子银行的发展趋势

影子银行在国外已成为金融体系的中流砥柱,但是在中国由于金融创新不足和严格的金融监管,影子银行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监管部门也未能及时对相关问题作出回应。研究影子银行的发展势头,未来势必会有更多相关法令对影子银行作出针对性的调整。

影子银行或将被纳入金融监管范围。影子银行的存在一直游离于金融监管体系之外,对这一现象相关部门不会坐视不理,改变这一现状的方法就是改变监管方式,将我国的影子银行纳入监管范围之内,由针对机构监管向针对功能监管方向改革,这样既能有效对影子银行进行监管,又能避免重复和交叉监管的现象,为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影子银行的信息将趋向透明化。影子银行难以评估的风险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其经营的不透明性,因此要对影子银行进行有效的监管必须强化影子银行的信息披露程度,设计科学的信息披露制度,明确监督主体负责监督影子银行履行信息披露的义务,以改善影子银行不透明对金融投资市场带来的影响。

由银行表外业务向资产证券化业务转换。目前, 中国影子银行的多数业务借以银行理财产品、 银信合作等形式为依托进行交易,是在传统银行上进行了改造和变通,主要是银行表外业务,以资产表外化为核心。从欧美影子银行发展来看,资产证券化是影子银行最好的道路。从业务发展趋势来看,随着中国的信托、基金、保险、券商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资金实力越来越强,其将逐渐采用主动化的资产管理业务,不断开发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或非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 用以替代为商业银行提供通道业务。因此,资产证券化将会成为中国影子银行业务的主要组成部分,金融中介业务发展也将逐渐由银行表外业务为主导向资产证券化业务为主导演变,最终加入全球资产证券化市场。

4

注释1:杠杠在简单地来说就是一个乘号,在公司财务里,杠杆是指净利润变化率与总收入变换率的比值,对金融机构而言,我们通常使用资产负债表的总资产除以权益资本来测量金融机构的杠杠率。

注释2:货币政策的定义是一定时期一国的央行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量。

参考文献:①《中国影子银行发展及其监管》——吉祥

②《我国影子银行风险研究》——施懿文

③《论影子银行体系国际监管的进展、不足、出路》——周莉萍

商业银行的发展的现状范文第2篇

一、 国内银行零售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经营一直存在“重批发、轻零售”的现象,一直把个人金融业务视为投入大、成本高、规模小的低效业务,致使零售银行业务一直未得到重视,目前总体发展水平还处于初期阶段,与花旗、汇丰、劳埃德等零售银行业务发展比较先进的银行相比,在思想观念、市场定位、产品和服务创新、管理流程机制、信息技术应用、人力资源等方面仍存在着诸多的实际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 经营观念落后,经营模式陈旧。表现在:一是没有正确认识零售业务的价值和战略发展地位,将零售业务等同于储蓄吸存。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的银行把通过零售银行吸收存款放在了首要的地位,存款指标的完成情况几乎成为零售银行业绩考核的唯一标准。二是没有真正体现“以客户为中心”和追求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理念。在体制、组织结构、经营模式、业务流程等方面都未能围绕客户需求进行实质性的改变,“一字排开的柜台、一视同仁的服务、千篇一律的产品、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推销”成为当前国内零售业务状况的写照;在实际工作中“以产品为中心”的思想根深蒂固,不重视对客户需求的研究,不尊重客户体验;在“业务创造价值”的传统模式价值观影响下,只看到了银行价值创造的直接载体,忽视了为银行带来业务的主体(客户)、为创造银行价值的手段(服务)、为客户提供服务的主体(员工),导致客户价值没人关心、服务品质没人过问、员工为银行创造的价值不能作为判断员工绩效的依据。三是缺乏市场定位观念,对零售业务市场层次、市场定位把握不准确、不到位,对客户分类、需求定位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更缺乏针对区域经济特点和自身优势确定明晰市场策略,导致了产品同

一、服务无差别、核心产品不突出。

(二)产品品种有限、功能单一,品牌意识和创新意识薄弱。一是品种有限,结构不合理。虽然近几年零售业务产品品种逐步在创新中丰富,但总体上功能单

一、种类有限,创新也仅仅是简单复制,同质化现象严重,尤其缺乏个性化与差异化的金融产品。经营中注重传统的低盈利品种而忽视了对理财业务、消费信贷业务以及零售中间业务等高收益业务的拓展。二是产品创新针对性不强,缺乏对市场中“有效需求”充分调查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三是品牌意识薄弱。现代企业专家史蒂芬金这样评价优秀品牌对企业的重要性:“产品是企业所产生的东西,品牌是消费者所购买的东西。产品可以被竞争者模仿,优秀品牌却是独一无二的;产品易过时落伍,但成功的优秀品牌却能经久不衰。”但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习惯以业务名称代替品牌名称,以业务管理代替品牌管理;同时各银行都不同程度缺乏集中本行优势所独创且他行不能替代的核心产品,无法形成良好品牌。

(三)营销战略不明,营销体系亟待健全。一是营销战略不明。由于观念缺陷和市场定位研究不足,国内商业银行长期缺乏系统、有效的零售业务营销战略规划,营销策略针对性较差。二是组织结构模式落后,营销组织不力。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组织构架基本上是政府组织形式的变体,是按专业纵向建立、按区划管理而行程的总分行制或类似结构,总体上属于直线-职能型与地区事业部型的结合体。这种组织构架的管理层级多、信息反馈损耗大,缺乏全局观,组织损耗成本高,容易出现相互推诿、扯皮、功能重复或缺位的情形,也造成纵向的条与整体的块之间的不相融,营销渠道不畅通。

(四)服务和客户关系管理滞后,难以适应现代金融竞争的需要。一是欠缺科学的客户关系管理。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在对客户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后,很少再会对客户进行跟踪服务,询问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度,意见建议等,并根据客户的经济状况和风险承担能力向客户推荐适合的其他金融产品。加之缺乏客户信息收集机制和高效的客户分析工具,造成客户结构难以优化,客户信息难以共享,分层次服务策略难以实施等等。二是欠缺科学合理的业务流程。由于多数银行网点实行以自我为中心的、封闭的、一字排开的推销方式,业务流程以业务处理为中心,网点人员忙于应付大量的记账和现金业务,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识别客户、挖掘客户和优化服务上来。加之业务流程中审批环节多、存在重复控制的现象,因此客户办理业务的周期长,环节多,手续复杂,服务效率难以真正提高。三是欠缺人性化的高质量服务。由于客户的无限性与银行资源有限性的矛盾,重视所有客户的结果是对所有人都不重视,尤其是对高端客户的不尊重;文明优质服务只能停留在态度层面上,无法认真研究客户需求并针对性开展高品质和深层次服务;另外,商业银行现有人员素质普遍达不到客户资产增值的需要,提供给客户的服务仍只局限于一般的、较低水准的服务,难以满足客户更高层次的服务需求。

(五)渠道建设方面的问题。“零售业务,渠道为王”。当前国内银行客户服务渠道也不断发展和丰富,且电子银行渠道拥有的客户量正在迅速增加。但国内银行在服务渠道发展上普遍缺乏统一的策略和规划,柜台系统、网上银行、Call Center、手机银行等相互分离,渠道之间缺乏信息交互通道,业务数据和客户信息也得不到充分挖掘和利用,最终使技术支出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相反多渠道发展却成为银行业务发展和创新的障碍,并为今后渠道拓展和维护带来很多问题。渠道的独立分离所形成的数据分裂等、渠道冲突等问题,提升了业务成本,并成为客户关系管理的障碍,降低了零售银行业务竞争力。

(六)人力资源支持不足。银行零售业务范围广泛,其产品功能和现代技术紧密结合,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包括个人结算、理财、金融咨询、投资服务等业务同时渗透了很强金融专业知识;零售业务营销战略能否有效实施最终取决于营销人员的素质。目前,国内商业银行零售业务队伍的主体基本上还是原来从事传统储蓄业务的储蓄人员,知识结构单

一、知识老化严重,缺乏办理资产业务、会计业务、结算业务等综合业务操作技能。能够适应现代零售银行业务发展的综合性专业人才匾乏,对零售业务产品开发、市场营销、业务组织、综合理财、投资咨询等都形成制约,必然会严重制约现代意义的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

二、 促进零售业务发展的对策

要真正促进我国零售银行业务发展,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就必须从思想观念、组织流程、产品服务、营销渠道、人员团队几方面着手,形成系统化管理、专业化经营的体系。

(一) 强化战略观念,创造双向价值

“以市场为主导、以客户为中心”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工作的根本方向。只重视业务而忽视客户和客户价值,就会忽视产生业务的源泉,也会在业务创造的机制设计上产生缺陷,并最终不利于商业银行的发展。一是要强化“客户价值观”;要关注客户有价值的需求尤其是能为银行带来高额利润的高端客户的需求,以客户的满意度作为评价工作的标尺,把客户放在银行组织体系和业务流程图的上方,围绕客户的需求和利益调动所有资源向客户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要通过给客户提供良好的服务、给客户良好的消费体验来建立长久良好的客户关系,以此为银行创造价值。要把“客户价值观”深深植入企业文化之中、植入战略实施之中,使之成为产品创新、组织构造、流程改造、机制创新等各方面经营改良的理念基础。二是要在强化客户服务观念的基础上建立零售业务拓展战略。要在对自身资源优势和市场客户需求进行全面分析后,形成明确的市场定位、系统的战略管理观念和分层实施策略;要识别并区分客户价值,在此基础上实施客户分层和差异化服务策略。要通过明确的客户观念和明晰的市场定位,从根本上把握零售业务的整体拓展。

(二) 创新组织构架,改造流程控制

一是要面向客户的组织构架,提高组织运行的质量和决策效率。从总体上说,“事业部制+产品线管理”的方式更能够适应零售银行业务管理和组织的要求。要改变目前总分行制体制下条块分割的管理体系状况,按照零售银行业务特点和客户金融需求的变化趋向,建立适应性的组织指挥和决策构架。要在总体实行分权制的事业部设置基础上,系统内部按照产品线设置管理部门和人员,形成产品经理、业务经理共同支持的框架;在总行和分支机构的组织管理上,总行事业部中心侧重于统一组织、策划、管理、研发等职能,而基层行直接改造成营销平台。二是要改造业务流程,在流程把握中控制风险。要按照“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梳理和完善前中后台职能,形成统

一、高效、安全、灵活的市场营销前台,产品服务中台,风险控制与技术支持后台。要在流程环节中建立风险点监测和重要环节控制,全过程控制风险。要通过组织构架和流程的改造,实现客户中心主义下的高度专业化与协同化,前后端一体化。

(三) 创新产品体系,增强客户体验

一是要组织和应用好产品创新。客户价值是基础与终点,而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实现产品价值与服务价值是两个重要的手段与工具,尤其产品是客户接受银行服务的前提,也是银行创造价值的开端。因此,要高度重视通过不断开发新的产品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首先要加强基础平台产品体系的建设,包括数据库产品、电话与网络产品、零售系统产品等;其次要开发新的重点产品、特色产品和核心产品,如个人循环授信业务、特色消费服务等;再次是要针对不同的目标客户群进行产品的组合包装,改进产品的功能与特性、简化产品的流程与手续,要针对特定的大客户或重点客户群开发全新的产品。

二是要完善服务,通过提高服务效率、服务水平、服务质量增强客户体验。银行是金融服务企业,银行经营活动的实质就是提供金融服务,银行产品的本质也就是向客户提供能够满足其金融需求的服务。在此意义上来说,银行经营的不仅仅是产品,更是一种服务,是一种服务的过程。要建立并执行标准化服务规范,统一对外服务形象;要实施差别化服务管理,对重点和核心客户实施增值服务,提供给客户良好的消费精神体验。

三是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科技支持,建立良好的客户服务平台,实现平台的标准化与应用的多元化。要建立具有广泛的适用性、高度的开放性、应用的灵活性和一定的超前性零售系统、数据库、网络银行等银行服务的基础平台,满足客户数据分析和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分支机构的基础服务要求;另一方面,在技术平台标准化的基础上为产品创新和标准化组装提供渠道,以适应产品和服务定制的需要。

(四) 虚实网点互补,加强渠道管理

一是要加强渠道建设。渠道是客户获得银行产品与服务的载体与通道。要为客户提供3A式的24小时全天候无障碍服务渠道,不能单纯依赖传统的物理网络,更要建设和开放电话渠道、网络渠道、关系渠道、营销渠道等,使客户随时随地享受银行的服务。要充分挖掘和发挥银行这些渠道的潜在价值,使之不仅成为简单的销售平台,更要成为营销平台、客户关系管理平台、对外合作平台、技术平台,使渠道在银行价值供应链和利润分配体系中的作用得到更大的体现。二是要完善营销渠道体系,形成虚拟银行和实体银行相互补充,网点功能之间实现互补。

(五) 科学搭配互补,完善人员团队

一是要构建团队营销新模式。要通过标准化、低成本服务为一般客户提供业务处理和产品销售渠道;要通过产品经理、风险经理、客户经理以及相关业务专家的搭配,为重点客户、高价值客户提供高效率、高质量的融智服务。二是要加强柜面一线人员的培训,提高人员素质。要通过专业训练和服务培训提升一线人员的服务技能;要培养其客户导向意识,提高充分快速了解客户的新想法、新需求的能力,从而创造新的市场机会。要加强客户经理的培训,要结合实际进行全方位的技能、素质培训,提升层次,适应和全方位满足客户金融需求多样化的需要。三是重视员工价值,要引导员工在服务客户的过程中发挥和体现价值;要建立人才挖掘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提供通道。要加快配套的非管理类别的干部任用制度的建设,通过客户经理、星级柜员、大堂经理等相关职务聘任管理制度的实行和完善,鼓励员工岗位成才,从发展业务、发展自我的角度积极走业务成才之路。 参考文献:

1. 叶新阶,零售业务战略调整的价值取向与路径选择,南方金融,2003.09

商业银行的发展的现状范文第3篇

[摘要]文章以互联网和金融理论为指导,根据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当前还处于探索阶段的现状,以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和发展问题方面展开研究,关注国际国内互联网金融发展动态,结合理论,深入实践,对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为以后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发展问题

1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

1.1互联网金融内涵及特点

互联网金融是依托互联网技术平台而实现的金融服务。从广义而言,互联网金融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传统的金融机构以互联网技术构建信息平台,将传统的金融服务延伸到线上,从而实现一系列网上业务;二是互联网思维下的金融创新。而狭义的互联网金融则主要指后者。其特征主要表现在:高效的信息处理;即时性和移动化;资源配置低成本、高效率;风险大、监管弱。

1.2互联网金融在国内的主要模式

1.2.1支付结算类模式

在我国,以互联网为依托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大抵分两类:互联网支付企业和金融型企业。前者以在线支付为主,支付宝、财付通为首;后者以快钱、汇付天下、环迅支付等为主,侧重行业需求。iResearch艾瑞咨询統计数据显示,中国2014年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达8万亿,同比增速50.3%。艾瑞分析认为,第三方支付机构产生的互联网支付业务也取得了较快增长的原因是我国电子商务环境不断的优越,支付场景不断地丰富和活跃的金融创新,使网上支付业务取得快速增长。

1.2.2融资业务类模式

主要包括P2P网络借款、网络小额贷款和前几年就出现的众筹网等。

P2P网络贷款是指个人和个人之间的借贷,中国目前95%互联网金融都属于这个模式。P2P网络借款主要有三种运营模式:第一种是纯线上模式,如拍拍贷、人人贷。第二种是线上线下结合模式,如翼龙贷。借款人在线上提交借款申请。第三种债权转让模式,如宜信。从2006年起,国内的P2P网贷平台不断出现,在2014年年底时,我国网贷运营平台达1575家,据网贷之家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4月底,我国正常运营平台达1819家,累计平台数量达2421家,相比2014年,环比上涨5.27%左右,随着平台数量的增长,P2P网贷平台交易规模不断扩大,自2011 年起,我国P2P信贷平台交易规模开始迅速发展,2013 年位于总成交榜第一位的温州贷,总成交额 774743 万元,同比增长 270%,紧随其后的是盛融在线、合拍在线。不过,从整个 P2P行业来看,我国 P2P信贷平台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风险控制体系不健全。至于网络小额贷款,当前国内主要是阿里小贷,其业务主要是为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批量化融资服务。据其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 年上半年,阿里小贷累计发放贷款2000亿元,累计客户数超过80万家,贷款规模超过150亿元。众筹模式是一种特殊的网络筹资方式。意为群众筹资或大众投资,这种众筹的模式不存在资金的借贷关系。它具有融资门槛低、项目多样性的特点。我国比较有名的众筹平台有股权众筹平台,创新产品预售和市场宣传平台,创造性项目的梦想实现平台等,另外,还有一些微公益募资平台。就当前看,这类创意众筹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在国内的认同程度还比较低。

1.2.3投资理财保险类模式

该模式主要是指为消费者提供购买保险、信托、基金等理财产品的互联网平台,与传统理财模式最大的差别是,电商平台与金融机构之间达成深入的协作是开展互联网理财模式所必要的。同时这种模式也是非常具有优势:各个电商平台都可以销售理财产品,用户能够方便及时地进行购买和赎回;对已经购买了相应理财产品的用户来说,用户可以利用互联网及时地查询收益情况,互联网金融通过平台发展的优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2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要问题

2.1互联网金融机构法律定位不明、缺乏行业自律

互联网金融的灵活性大,商业运作模式和产品类别复杂化,导致现有法律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更弱。而且,国内现有的相关法律对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属性没有作出明确规定。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很多不法人士利用P2P网贷平台、众筹等许多新兴模式,在网络上大肆地非法吸纳资金;有些公司甚至常常利用某些名目欺骗百姓的金钱,由于普通大众对互联网金融的认识缺乏,安全意识薄弱,因此往往变成受害者。虽然近几年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良好时期,但同时也产生了多起互联网信贷平台“携款潜逃”和“非法集资”事件,时时挑衅法律底线。

2.2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防控能力较弱

风险防控能力较弱是影响互联网金融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互联网金融是金融和互联网相结合的一种新兴行业,其发展处于初步阶段,行业本身具有高风险特点,两者结合之后所存在的风险将比单个行业所存在的风险更大。首先,内控制度不健全是我国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一大问题。其次,资金管理风险是第三方网络平台存在的重大问题,容易导致支付风险。例如“ 优易网”“ 淘金贷”等一些 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卷款跑路和倒闭事件,这些事件不仅给放款人造成资金损失,也对整个金融行业产生恶劣的影响。

2.3网络系统的安全性较低,融资模式不规范

尽管互联网金融时代已经来临,使用者越来越多,但通常人们使用时会保持一定的警惕性,这就是因为人们对网络系统的安全性仍然有所保留。目前社会上有很多事关金融安全的案件给人们敲响了警钟,这些案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客户的信息被泄露,如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办理相关业务的情况等,严重的危害用户利益。侵犯网络系统安全性有很多方式,比如利用假的网站、支付宝或采用招聘、社交、中奖、保险等欺诈方式,同时其欺骗形式也变得越来越繁杂,这给互联网金融的安全性造成了很大压力。

2.4专业的互联网金融人才缺乏

互联网金融依赖于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而发展起来的,由此人才问题也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前提要素之一。面对我国新兴互联网金融业不断扩张的需求 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人才供应量明显不足。据 《2014年度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状况调查报告》 显示超五成电商企业常常面临人才流失率高、人才需求强烈等情况。

商业银行的发展的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影子银行 风险监管 对策建议

一、影子银行的定义

在2007年的美联储会议上,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的麦卡利第一次提出了影子银行这个概念,指的是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与传统的接受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监管的商业银行系统相对应的金融机构。Gross(2007)认为影子银行就是一些现代的金融中介机构,它们能够通过在资本市场对股票、债券、信贷资产等进行杠杆化操作从而创造出大量的金融衍生产品谋取丰厚的回报。Zoltan Pozsar(2010)年将影子银行界定为通过广泛的证券化与抵押融资技术工具来调解信用的中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不断的金融创新,目前国内外都没有一个权威的关于影子银行的解释。结合中国现阶段金融市场的特点,本文认为影子银行主要应该包括信托、理财产品、委托贷款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如小额贷款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民间融资这些方面。

二、影子银行的风险

影子银行作为金融创新的产物,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合理性,其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分散风险及提高效率等许多方面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是影子银行普遍存在期限错配,与商业银行紧密联系,高杠杆率等现象,而这些特征导致了影子银行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因素。在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影子银行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具体来讲,影子银行主要的风险有: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未能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影响金融产品价值,从而给债权人或金融产品持有人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影子银行的信用风险早在美国爆发次贷危机的时候就被人们所熟知。由于影子银行的信息披露不充分,其主要内容的许多方面监管普遍缺失,一旦体系内的参与主体发生延迟偿付或者违约不履行偿付义务的现象,就会导致其他参与主体发生经济损失。我国的影子银行是金融压抑的产物。在我国,商业银行一直饱受存贷比和存款准备金的压力,大量的民间资本也急需投资出口。影子银行的诞生虽然解决了双方的困境,但也带来了巨大的信用风险。影子银行没有复杂贷款程序和贷款限制,贷款以隐蔽的形式提供给资金需求方,从而增加了贷款的违约风险。

(二)流动性风险

期限错配问题是引起影子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主要原因。金融中介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期限转换,将期限短的负债转变成期限长的资产。然而因为资产方和负债方到期时间不同,当负债方到期,而资产方仍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入账的时候,金融机构往往面临流动性尴尬,可能遭遇兑付危机,这就是期限错配现象。传统商业银行的借短贷长就是典型的期限错配现象,金融创新中期限错配现象也很泛滥,因此流动性风险较大。

(三)操作风险

首先,影子银行业务体系中信息不对称现象极其严重,投资者获得的信息不充分,多数投资者对影子银行的资金流向、具体运作方式都不清楚,因此透明度不高是其典型特征。其次,影子银行的业务具有不规范性。传统金融的借贷行为其具体操作、整个流程都有法律明确的规定,而影子银行业务隐蔽形式较为自由,民间金融中有许多是地下交易,没有固定交易场所,再加上现有的法律规范也不全面,整个资金运用的过程没有严格的制度规范,因此影子银行业务操作上很容易出现问题,风险因素较大。

三、加强风险监管的对策建议

鉴于影子银行整个体系中存在的风险因素会对商业银行的安全性及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我们必须提出防范影子银行风险的措施,加强监管,减少风险的影响程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目前有关商业银行方面的有《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许多配套的法律法规,其监管力度较大,效果也较好。针对影子银行,虽然也出台了一些法规,如《信托法》,但是远远不够。这是因为影子银行发展和创新速度比较快,出台的一些法规都不能完全覆盖其所有产品。从长远发展来看,完善影子银行的监管法律,能够将影子银行纳入到法律监管的范畴,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可以通过完善民间借贷的法律法规,以明确民间借贷的合法界限,限制非法集资,引导民间借贷的规范发展。

第二,完善金融监管体系。金融创新是投资者寻找解决市场缺陷问题方法的过程中而研发出的各种各样的产品,影子银行是金融创新的产物,其主要产生于金融市场的不发达和利率管制。目前虽然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步伐在不断推进,但是金融市场的发展仍然比较滞后。

另外,金融创新还可以表现为规避金融监管。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揭露了其金融监管在混业经营下的对某些部门的监管空缺。我国金融监管中也存在相似的问题。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各自分头监管,给套利逃避监管留下了空间。巴曙松(2012)认为影子银行部分实现了我国金融改革的目标,不能严厉打击发挥融资功能的影子银行,要积极规范促进影子银行发挥金融转型。那么要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必须在“一行三会”监管的基础上,将影子银行纳入宏观和微观审慎监管体系中。各个监管部门分工负责监管职责的同时应相互承担问题通知义务,避免监管职责的重叠和无人监管区域而给投机者利用金融创新进行监管套利的可乘之机。

参考文献

[1]Bill Gross.Beware Our Shadow Banking System[R].http://Money News.cn.com,2007.

[2]Zoltan.Pozsar.Shadow Banking[R].New York: Federal Reserve Bank,2012

[3]巴曙松.加强对影子银行系统的监管[J].《金融市场》2009(14): 24-25.

商业银行的发展的现状范文第5篇

随着信用卡在中国广泛推广, 发卡量从最初的几百万张, 到如今的近3亿张, 差不多每5个中国人就有一张信用卡。而其收费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随着信用卡渗透程度的提升, 消费者对银行提供的信用卡服务的要求也相应提高, 因为信用卡产生的纠纷接踵而至。通过对银行及信用卡持卡者的调查可以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从而为银行信用卡服务提供更好的建议, 也为广大的信用卡使用者享受到方便满意的服务做出我们的一份努力。

在做完实地问卷调查和网络问卷调查后, 我们共回收网络调查问卷1123份, 实地调查问卷234份。

一、宏观方面分析

1. 被访问者拥有信用卡的比率及所属银行的相应比率。

由以下的统计数据可知, 信用卡的普及率较高, 网络问卷普及率有91.48%, 实地调查问卷普及率更是高达97%, 此外各大银行的市场占有率也各有不同, 中国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所占的信用卡市场份额最大, 处在20%左右, 其他银行比起以上三家银行所占份额较少。

2. 对于各种信用卡收费了解程度。

由下面的统计数据可以发现广大的持卡者对几种主要的收费并不是十分了解, 这也是造成持卡者使用过程中不满意的原因之一。

3. 对收费状况的满意程度。

由以下的统计数据, 我们可以得知在使用信用卡时, 持卡人除了使用安全性问题外, 最为关注的便是费用问题, 同时对于挂失费, 42.18%的被访者认为应该在20元以下, 32.23%的被访者认为应该免费;对于年费, 50.44%的被访者表示收费过高。对信用卡的总体使用满意度, 超过一半的人给出的评价是一般。

二、收费问题原由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 对市场上信用卡发行及收费现状的分析, 我们将造成信用卡低满意度的原因归结如下:

1. 消费者自身对信用卡的收费状况并不是十分了解。

在“对各种信用卡收费了解程度”这一章里, 即宏观分析的第二部分, 收集整合的数据已经表明广大的信用卡持卡人对信用卡的收费状况知之甚少, 这无疑是造成广大持卡人对信用卡收费现状不满的原因之一。

2. 信用卡所带来的附加服务不足。

面向高端客户发行的白金信用卡虽然年费高昂, 而且几乎不能免年费, 但是白金信用卡持卡人可以在出示卡片后享受机场贵宾厅服务, 高尔夫优惠订场, 以及特点酒店商场折扣优惠等等, 所以白金信用卡虽然年费高昂, 但在特定客户群中仍然十分受欢迎, 相比之下, 对于大多数持卡人的信用卡来说, 信用卡的功用只局限于刷卡以及透支, 比较“鸡肋”。

3. 年费是广大持卡人较为了解的一个收费项目, 也是影响持卡人对信用卡满意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对于信用卡年费高低, 持卡人关注更多的应该是免年费的指标是否容易达到。针对免年费的指标, 各大银行的标准高低不同。有些银行信用卡的高指标条件甚至不能免年费这一点对信用卡的满意度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政策方面的建议

1. 广大的信用卡持卡人对其收费状况并不是十分了解, 面对时不时出现的不知情的各种收费, 产生反感在所难免。因此, 建议银行不要太过于片面地强调信用卡的普及率与发行率, 适当将一些精力花在银行卡使用知识的普及上面, 如增加市民对信用卡具体金融方面的作用, 普及信用卡收费的条目。

2. 针对广大的非高端客户, 信用卡的作用比较有限, 我们的建议是各大银行在不断完善高端客户的信用卡服务同时, 相应的增强信用卡的附加优惠或服务, 以一些切实可行又低成本的优惠与服务, 打动客户。这样不仅能真正提升银行的形象与软实力, 也能增长其业务与收益。

3. 免年费的指标明显会对持卡人的目前大部分信用卡都能免去首年年费, 而之后每年的年费可以通过刷卡满一定次数或是满一定金额来减免。标准相对较低的是建设银行的标准卡, 只要持卡人年度刷卡满3次就可以免去次年年费。免年费指标能否容易达成影响了持卡人对年费的负担与满意度, 各行可以在不至于会导致恶性竞争的前提下, 适当降低免年费的指标要求以提高人们对信用卡的认可度。

4. 复杂的信用卡种类, 带来的必然是多样的收费标准, 这不仅复杂化了银行自身的信用卡收费管理体系, 给客户对信用卡的收费认知带来一定的麻烦。各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本行的信用卡进行更加具体细化的分类, 不要轻易地推出新卡, 在客户完全熟悉相应信用卡并建立一定的信用卡消费观念的前提下再做一定的产品创新。

四、信用卡作用、现状评价及展望

毫无疑问, 信用卡是带着增大持卡人消费能力的目标而诞生的。如果信用卡使用得当, 可以让顾客提前消费, 超前消费, 甚至增加消费, 进而不仅带动银行业绩, 进一步完善金融体系, 而且拉动内需, 以弥补外贸锐减和外资撤离带来的负效应。随着金融制度的完善, 银行本身政策的逐步调整, 通过信用卡知识的普及, 服务的提升, 发行、设计、管理的规范, 以及合理的指标设定, 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信用卡收费将不再是一个问题。完善的信用卡制度, 高质量的信用卡普及率与使用率, 必将给中国的金融体系的完善和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型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王珍.关于信用卡业务发展的探讨.中国投资管理, 1994 (1)

商业银行的发展的现状范文第6篇

一、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研究回顾

自从1994年全球金融衍生工具研究组提出了Va R风险管理方法之后, 许多学者开始利用这种工具来度量外汇风险。J.P.Morganl994年出版了Risk Metrics风险管理系统的第一版, 这个系统主要被用于处理市场风险。1995年4月, 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提出了Va R方法的详细技术内容。国外一些著名大学进行了大量对以Va R概念为中心和以数理统计为基本方法的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理论、方法和计算软件的研究, 金融机构越来越广泛地将Va R方法应用在金融风险管理之中, 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Howton.和Steve.B.Perfec研究利用资产组合讨论美国银行外汇风险头寸。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进行外汇资产选择, 可以大大减少外汇风险。产生于预期汇率波动的实际外汇资产收益平均为正数, 但是产生于利率超额波动的收益一般为负数;尽管总的资产组合收益为正数, 但是如果经过风险调整之后, 银行的收益是相对较差的;然而, 相对于用大量资金弥补外汇风险亏损的央行而言, “典型银行”的外汇活动亏损或失败的风险几乎为零。Froot K.A.S.Scharfstein and J.C.Stein通过采用标准的全面风险管理方法.讨论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进程, 旨在从企业的角度分析、衡量和管理外汇风险存在的局限性。Almim Tu和lu Karasoy从银行的经营环境、外汇管理制度安排、客户需求等方面, 分析了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 银行以及银行控股公司的外汇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 国外学者已经在银行外汇风险度量、外汇风险规避等方面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 其先进成熟的外汇风险管理理论和技术工具对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提供了借鉴。从国外研究成果来看,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 国外银行不断丰富套期保值等金融衍生产品, 其已成为主要的汇率风险管理方式, 具有更高的时效性、成本优势和更大的灵活性。在国外关于外汇风险管理研究文献中, Va R (风险价值) 作为一种风险测量的定量分析工具, 近年来被国际金融领域认可并广泛应用于各种金融风险测量。

值得反思的是:这些研究均建立在银行的资产负债保持很好的流动性的基础之上。近年来, 国外金融机构因流动性泛滥而进行高杠杆运营, 最终导致金融危机, 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共同作用而引起流动性危机, 结构化金融产品损失惨重。因此, 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反思Va R等量化风险工具的应用时效和局限性。此外, 结构化衍生金融产品在提供避险功能的同时, 也因其过度创新而难以估值, 其风险复杂性高、隐蔽性强、计量难度大, 给外汇风险管理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

我国学者大多是从外汇风险管理狭义的汇率角度展开研究, 即从汇率及汇率风险的一般原理出发, 分析汇率风险的形成、分类、如何识别以及汇率风险对企业、银行的影响等。在借鉴国际经验方面, 大多是在系统阐述外汇风险相关概念和防范原则的基础上, 直接借鉴国外银行先进的汇率管理技术和风险分析工具作实证研究。例如:通过对Va R模型的计算原理及方法的分析, 研究Va R模型在商业银行汇率风险评估中的应用问题。而由于我国外汇管理制度、汇率制度环境以及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等与国外银行存在较大的差异, 需要结合我国国情进行分析研究并有选择地加以应用, 不能盲目地照搬照抄。

二、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概述

进入21世纪以来, 经济自由化与金融全球化的风潮愈演愈烈, 全球金融形成一个密不可分并且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伴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国际级资本市场规模迅速扩大, 各国间的资本流动更加频繁。国际资本的大规模流动以及外汇市场上的频繁交易必然会导致货币间的汇率剧烈波动。

自2005年7月以来, 我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实行新的安排, 建立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 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的波动浮动扩大, 变动频率加快, 升值趋势明显, 持有大量外汇敞口头寸的商业银行的外汇风险更加显性化、日常化, 外汇风险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国际业务中最主要的风险, 这也给我国商业银行的外汇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 外汇风险管理体系不够健全

国内商业银行普遍存在外汇风险管理模式不够科学和职责分工不够清晰, 且在落实风险计量、限额、报告路线等管理方面都存在一定不足。例如, 很多银行尽管从国际上引入了Kendor+Panaroma等标准化的风险计量系统, 能够计算Va R值, 但Va R值并没有被整合到银行日常的风险管理过程中, 如设置交易员限额和产品限额等。此外, 在交易系统、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系统等建设方面仍不够完善, 缺乏先进的技术支持体系, 外汇交易和外汇风险管理的电子化水平不高。

长期以来, 商业银行多实行由分行和支行将外汇敞口上报到总行, 由总行统一进行头寸的抛补的方式。这导致分支行缺乏风险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同时增加了风险的不可控性。由于管理体制的原因, 商业银行对于外汇事前风险控制工作显得较为薄弱, 风险管理部门未能总揽全部外汇业务风险管理工作, 对于分散在各部门的风险管理未能起到检察和监督作用, 防范外汇业务的风险制度不能有效结合。因此商业银行的外汇风险管理制度只能建立在事后监督上, 而对事前和事中的监督管理工作做得很少。

(二) 外汇风险管理的政策和程序不够完善, 执行力度有待加强

国外商业银行的外汇风险管理政策程序有非常详细的规定, 对每种外币的具体交易产品, 列出了同意开展交易的产品清单, 对特定的外汇产品还限定了交易的证券种类。国内商业银行在外汇风险管理的政策和程序的专业性、准确性上还有很大的差距, 政策程序没有覆盖到各分支机构和各项产品、业务, 制定的政策和程序往往过于原则, 不易执行也没有真正被执行。

(三) 外汇资产负债结构不够合理

在汇率存在较大波动的情况下, 商业银行的外汇资产负债的头寸配比及币种搭配是否合理, 将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抵抗风险能力。中国人民银行规定: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比不能超过85%, 也就是说央行认为商业银行的外汇存贷比超过85%这个限度就是外汇资产负债不匹配。在过去的两年中, 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比一直高居不下, 外汇贷款的期限结构也不尽合理, 使得外汇资产和负债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匹配, 将会给商业银行带来较大的流动性风险。

(四) 外汇风险的计量能力和管理工具有待改进

我国目前有些银行甚至至今都不能准确算出本行所承担的单一货币的敞口头寸和所有外币的总敞口头寸很多银行尽管从国际上引入了Kendor+Panaroma等标准化的风险计量系统, 能够计算Va R值, 但致命的缺陷是Va R值并没有被整合到银行日常的风险管理过程中, 如设置交易员限额和产品限额等。外汇衍生工具方面我国主要采用远期外汇交易进行风险的对冲。国内的银行开发衍生产品能力较差, 没有针对本国实际开发的针对性产品, 一般只是简单的借用国外银行已经开发的工具, 因此, 风险管理工具的作用就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五) 商业银行内控制度有待加强

首先, 我国商业银行实行的是总、分行制度, 尽管外汇业务是集中在国际业务部门操作, 但外汇资产和负债是存在于银行的多个部门的。国际业务部门无法控制辖属支行和其他部门资产负债敞口限额, 从而外汇风险就会在银行内部积聚起来。其次是外汇风险管理人才的缺乏。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之一在于国内银行缺乏良好的培训机制并且并没有建立有效的薪酬激励约束机制, 无法培养高素质的外汇风险管理人才。

四、外汇风险管理不足成因分析

(一) 外部原因

1. 全社会尚未建立信用体系。2.外部监督和市场约束的作用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我国银行业信息披露还很不规范和不完善, 外部监管部门的监管措施还相对简单。3.缺乏成熟的外汇交易市场, 中央银行外汇干预的力度过大, 方式简单。不仅影响到人民币汇率水平, 而且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外汇展宽形式投放的基础货币日益增大的情况下, 中央银行缺乏必要的货币调节工具的情况下, 中央银行便开始调整各商业银行结售汇周转寸头限额。而结售汇头寸限额的加大又增加了商业银行的汇率风险。4.同业竞争不规范, 同业工会缺乏有效的制约。银行受自身利益的驱动, 违规办结售汇, 擅自为企业开立外汇账户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做法孕育起来的巨大风险和损害是可想而知的。

(二) 内部原因

1. 风险管理认识问题。不能正确地看待风险, 认为风险管理是阻碍业务发展的, 降低了银行的整体抗风险能力。我国商业银行外汇业务风险管理中经常出现“一放就乱, 一抓就死”的不正常现象, 没有形成制度化管理。2.风险管理理念问题。风险管理人员在风险管理理念方面还不能满足业务的发展, 风险变化的需要。3.风险管理方法问题。风险管理量化分析手段缺乏, 在风险识别、度量等方面还很不精确。4.风险管理体系问题。风险管理受外界干扰较多, 独立性原则体现不够。影响到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也迫使中国政府不得不动员大量宝贵的资源来填补漏洞。5.信息技术差距。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严重滞后。风险管理所需要的大量业务信息缺失, 银行无法建立相应的资产组合管理模型, 无法准确地掌握风险敞口, 影响到风险管理的决策科学性, 也为风险管理方法的量化添加了困难。

五、加强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 积极提高外汇风险管理的认识和理念

银行机构应全面评估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本行外汇业务和外汇风险的影响, 切实认识到汇率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转变重经营, 轻风险管理的理念, 全面、科学和及时评估外汇头寸的风险。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应将重视外汇风险作为加强执行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求其他工作人员认真执行本行外汇风险战略。同时, 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要熟悉外汇风险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及时掌握本行的外汇风险敞口头寸, 确保外汇业务发展战略与本行的风险管理水平、资本充足水平相适应。

(二) 改进外汇资产负债配对管理

我国商业银行外汇业务买卖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两点:一是经营对企业、个人的外汇买卖业务而形成的风险;二是外汇资产与负债不平衡需要买卖调控形成的风险。对于前一种买卖风险的管理是通过头寸管理实现, 对于后一种买卖风险则应通过外汇资产负债的配对管理实现, 配对管理的实质是通过对外汇资产、负债时间、币别、利率、结构的配对, 从而尽量减少由于经营外汇存贷款业务、投资业务等需要进行的外汇买卖, 以避免外汇风险。

(三) 进一步增强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

各商业银行, 要根据自身风险管理水平和能力, 确定自己的风险容忍度和风险限额。树立员工的风险意识, 协助国际业务部门做好外汇交易头寸的限额控制。其次从国外引入一流管理人才, 同时对行内员工进行外汇风险管理方法和技术的培训, 建立有效合理的激励机制和业绩考核系统。

(四) 提高外汇风险计量、压力测试等技术管理能力

我国商业银行要尽快建立健全较为完善的外汇风险识别、计量、检测、控制体系, 建立风险价值模型 (Va R) 体系、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体系以及模型返回检验体系。并准确计算本行的外汇风险敞口头寸, 包括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的单币种敞口头寸和总敞口头寸。风险价值往往不能涵盖那些可能引起巨大亏损的情景, 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而言, 要对现有的外汇风险管理工具进行重新评估与创新, 以帮助商业银行识别和管理极端情况下仍有可能发生的市场变化下的损益状况。

(五) 建立健全风险偏好形成机制, 科学构建外汇风险管理体系

外汇风险管理的整体框架设计上要充分体现垂直化、专业化管理以及联动制衡、权责利匹配的原则和要求, 确保外汇业务发展战略与本行的风险管理水平、资本充足水平相适应。

1. 建立统一的外汇风险偏好

2. 积极推进外汇业务风险管理体制改革

一是建立集中、垂直的外汇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二是建立健全外汇风险条线的管理机制。

三是建立健全风险经理与客户经理平行作业的机制。

3. 将风险意识贯穿于外汇业务的全过程

摘要:商业银行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而商业银行之所以能够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并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在于其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外汇风险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基本风险, 在汇率频繁而又不规则发生变动和银行外汇业务交易不断扩大的情况下, 汇率风险已成为影响银行成本收益和经营稳定性的关键风险之一。本文分析了在新的汇率制度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外汇风险, 并结合当前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现状, 提出了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的管理策略和加强外汇风险管理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外汇风险,体系,工具,对策

参考文献

[1] 张东升.应对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加强汇率风险管理[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6

[2] 卜素.我国商业银行外汇业务风险管理研究[D].湘潭大学, 2004

[3] 罗宇明, 任永平.外汇期权在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商业研究, 2006

[4] 周晓娇.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与控制[J].中南政法大学新华保险学院, 2010 (7)

上一篇:生产计划年终总结范文下一篇:先天下之忧而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