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核心素养范文

2023-09-19

劳动教育核心素养范文第1篇

一、农村学校要高度重视艺术教育, 把对艺术教育的重视落实到对艺术教师的培养上

当前, 在广大的农村学校, 可以说建立起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专职教师队伍的学校还很少。究其原因还是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一些农村学校领导认为艺术课程是所谓的“副科”, 对升学率影响不大, 所以也不重视。另外, 一些农村学校领导懒得探索艺术教师评价机制, 所以也就从不考虑专职艺术教师队伍的建立。而是把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搭给语文、数学等主科教师, 这样根本不能保证艺术课程的教育质量。所以, 农村学校开展好艺术教育首先必须通过各种渠道, 培训培养起一支素质良好的艺术教师队伍, 这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二、建立健全艺术课教师评价机制, 引导艺术课教师精心组织艺术类课程的教学

中小学的音乐、美术课等都可看作是艺术类课程, 它们不仅属于艺术教育, 更是开展学校美育、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极好途径。学校要按课程标准的要求开足音乐课、美术课, 决不能以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的考试为由随意压缩甚至停开艺术课程。当前随意挤占音乐、美术课的现象应该是较为普遍的。有的学校虽然课程表上有音乐、美术课, 但却只是应付检查而已, 并未真正开课。这种现象值得教育主管部门重视。农村学校在建立健全艺术课教师评价机制的基础上, 应当大力引导艺术课程的任课教师精心备课, 认真教学, 在课堂上不仅要讲授必要的音乐或美术技能、技巧, 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及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让学生从对音乐和美术的学习中认识美, 感受美, 达到感情的升华和精神境界的提高, 从而培养起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引导其他学科教师在教学中渗透艺术教学, 加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力度

中小学艺术教育不仅仅是音乐或美术课的事情, 其他学科也能在这方面发挥作用。如政治课上可以把道德知识与审美观念结合起来讲授, 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才是心灵美、行为美;历史课和地理课可以结合历代的文化艺术珍品及大自然的壮丽景象引导学生感悟艺术美;语文课可以让学生欣赏优美的文学作品, 从中领会富有美感的意境, 另外朗读、演讲、书法等本身也是一种艺术教育, 值得语文教师大力挖掘其艺术教育的价值;体育课更是健与美结合的课程, 时下很流行的体育舞蹈也很受学生们喜爱, 体育教师要不拘泥于体育教学本身, 开展一些体育和艺术相结合的活动;数理化等学科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一边学习科学知识, 一边体验科学思维的精巧和严密, 从而感受到抽象美和逻辑美。因此, 学校管理者应该教育每一位教师, 不管教什么学科, 都有责任和义务结合各自学科的教学, 向学生进行艺术审美方面的教育, 从而拓宽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

四、农村学校要大力开展相关的艺术课外活动, 延伸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路径

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应该提倡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现在农村学校普遍都能利用元旦、五四、六一等节日开展每学期一次的文艺汇演。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有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之嫌, 文艺节目质量差强人意, 还需要有所改观。另外学校还可以成立美术、诗歌、舞蹈、歌咏、集邮、体操等课外兴趣活动小组, 可以定期召开学校艺术节。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加春游、秋游活动, 还可组织、指导学生写生、摄影、采集标本、撰写诗文等, 通过上述一系列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不过春游、秋游等走出校门开展艺术教育的好形式却因为安全问题开展少了, 这也值得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重视。毕竟古人都提倡“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而21世纪的学生只能关起门来读书, 这确实不应该。

五、农村学校要重视美化校园, 营造愉悦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同样具有艺术教育的功能。学生每天来到学校, 看到一个愉悦而优美的校园环境, 可以说是最形象的艺术审美教育。学校要合理布局和规划, 做到卫生、整洁、和谐、绿化, 符合环保要求, 从而让学生一进校园, 就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校园、花园、乐园”相互交融、浑然一体的体验和感受, 使其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功效。

劳动教育核心素养范文第2篇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理念

(一) 素养为基, 重在创新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将学生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理性思维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中强调的“核心素养”指的是培养学生专业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着重点落实在自主创业和创新创业。[1]“创新”指的是不断地更新观念, 适应社会职业发展变化与要求, 指的是高校应该增设创新创业项目指导课程, 鼓励大学生以创新精神追逐创业梦想。创新创业课程指导可以提供学生可借鉴的创业经验, 使其了解创新创业的优势, 让学生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创新创业项目。自主创业是条出路, 但是并不是每个学生都适合创业。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定位自身, 以提高初次创业的成功率。

(二) 能力为本, 重在应用

从专业技能教育理念上来说, 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应当塑造自主、自由、自律的课堂, 学生学习方式也应当提倡“协作”模式。学生不仅需要学会除基本生存知识, 也应该学习就业创业需要的长久技能。因此, 高校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使其具备“终生学习技能”的意识与能力。核心素养下的课程管理理念是以能力为本位, 重在应用。因此, 该课程的实施场地不仅局限于教室, 还要求走出课堂、面向社会, 尤其是实训内容的加入, 可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二、高校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 教学理念不明确, 缺乏教育模式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核心专业能力的教学理念比较模糊。首先, 构建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需要理论知识的辅助, 但目前国内这方面的课程缺少比较系统的、合理完善的知识框架。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与专业教育脱节现象比较严重。其次, 创新创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体系还不够完善。在教育理念的建设上, 很多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并没有做出明确规划, 也缺乏相应的教学模式。很多高校只是流于形式, 没有实质性的教学措施。

(二) 课程体系不完善, 轻忽教育实践

目前, 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上, 理论与实践难以相融合,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就业指导课程形同虚设, 华而不实。[2]许多教学内容比较宽泛, 对于不同的专业并没有针对性的、详尽的教育板块设置。而且, 许多高校对于学生应用专业能力培养方面的课程建设比较匮乏。第二, 高校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并不完善, 缺乏针对性的教材, 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对自身专业进行正确的就业定位。第三, 高校专业实训课程建设有待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训课程大多是集中在一个比较短暂的时间段, 周期短、效果不明显, 很难提升学生的核心专业素养。第四, 多元的专业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核心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 但目前高校增设的相关课程还比较少, 也十分形式化, 很少有学校能与企业实现有效接轨。

三、核心素养理念下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一) 革新创新创业理念, 优化教育模式

第一, 坚持“素养为基, 重在创新”。以专业核心素养为构造课程的核心理念, 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创业的核心素养就是注重讲授创业所需要的资本、资源、信息、技术、经验等因素, 且在基于专业实际的基础上, 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如有些专业的文科属性较为浓重, 那么课程体系的建设就应该着重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 培养学生睿智的思辨能力、敏锐的信息捕捉能力, 为其将来的就业与创业提供思维能力保障;而有些专业的工科属性较强, 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就应该倾向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 “做中学、学中做”, 培养学生精准的操控能力, 为其将来的就业与创业提供技术能力保障。尤其要注意,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设的逻辑起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塑造学生的专业核心素养。第二, 做好“能力为本、重在应用”。将理论知识教育理念层面与创新创业课程相互融合, 构建系统的、合理完善的知识框架。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应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而不是单纯地辅助创业能力的形成。没有创新能力作为支撑, 谈何创业行为的顺利开展。第三, 构建符合核心素养课程要求的教育模式。基于核心素养的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可以采用开设一门基于专业的创业管理课程、开展一项基于专业项目的市场调研, 或者是组织学生分组后完成一份基于专业项目的创业计划书等课程形式,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尽量多地了解创新创业应该具备的基础知识, 尽可能多地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与可操作的基本流程, 从而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核心素养。整体来说, 就是争取形成以创新创业课堂教学为主、引导学生创业为辅的教育模式, 以培养学生自主实践能力为主、相关创业专家的具体指导为补充的实践模式, 以学校创业孵化器为主、大学生创业园区支持的培育模式,

(二) 优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拓展创业实践渠道

第一, 坚持“广谱式”教育理念, 面向所有在校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基础必修课程,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创新创业方法, 树立创新创意识。而选修课程则有创新创业教育的方法与实践、创业精神与创新方法等。这两种课程形式相辅相成, 旨在培养学生回应变革、主动创新的创新意识。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 新形势的基础课程构架必须努力打破传统课堂“填鸭式”认知学习模式, 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全景式、多层次的创新创业感知, 以此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潜能。第二, 坚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学生背景, 开设形式多样、与专业深度融合的模拟实训类创新创业课程。在仿真的创业环境中, 学生可以检验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与管理能力, 规避创业风险, 提高创业成功的机率。围绕专业实训课程体系, 以选修课程的形式, 增设相应的创业项目研发训练等。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该以“创新”的教育理念为根基, 将学科专业与现实社会生产生活进行关联, 注重引导学生快速而牢固地掌握创新创业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路径。

(三)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拓展多元化教学资源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历史进程中, 师资队伍的建设关系着能够塑造更优秀创业人才的关键。第一, 扩充师资队伍, 提升教师教学素养, 不断深化教师的创新创业意识, 培养教师创新创业能力。只有教师不断地更新创业教学观念, 才能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灵活运用。第二, 引进一批具有相关专业素养的资深教师, 努力培养精英教师, 以精英教师带动整个教师团队的教学水平。而且, 应该从各个方面对教师进行批次创业教育的科研培训。第三, 改善教师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 为师资队伍不断注入新的血液, 调动其他教学技能优秀、经验丰富、年轻有活力的教师从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工作。只有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执教水平, 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3]

教学资源方面, 应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构建多元化课堂。高校应该要求授课教师尽力从课堂的组织形式上做出创新与变革, 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课堂中, 亲身体验到知识的生成过程, 从而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与核心素养。二是应该根据为不同专业编制不同类型的教材。自编相关创业教材可以持续更新为学生灌输的创新创业知识。高校自己开发的教材更符合学生的学情, 更有利于实际发展需求。

摘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与实施不能一窝蜂而上, 必须从人才目标培养的全局出发, 缜密计划、慎重推行。本文论述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理念的构建及其课程体系的构成, 分析了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缺陷, 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 孙婷, 赵晏鹤.美国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及其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 2017 (08) :82-86.

[2] 孟繁琨, 孔晓红.国外应用技术类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经验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 2017 (09) :77-80.

劳动教育核心素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体育;分层教学

在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之下,体育教师应响应新时代下新课程改革的号召,格外重视起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实施分层教学已经受到体育教育行业众多教师的重视,有效运用分层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有利于提升体育教学的课堂效果。体育教师应该探索分层教学在课堂中的具体运用策略,革新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方式,深层次挖掘体育课堂的潜能,在锻炼学生体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体育创新能力,启迪学生的体育智慧,真正实现体育课堂教学效果质的飞跃。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体育分层教学的重要性

将分层教学有机运用到体育教学中需要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多次探索和尝试。首先,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和体育综合水平,然后再科学、系统地进行分层教学。然后教师应该转变课堂教育理念,构建平等和谐的体育课堂,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之中,并在课堂中起到主导作用。教师可结合学生的需求和爱好分层教学,师生相互配合,共同进步。

二、核心素养下的体育分层教学策略

(一)根据学生的体育素质特点划分层次,科学培养学生的健康行为

初中体育教师应当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通过实际接触和观察,以及体育课堂上的简单体能测试,根据学生的体育素质、兴趣爱好和特长等因素,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体育教师将学生分好层次后,应依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设置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的课程目标和体育活动,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开展健康运动,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此外,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应该尤其注重低层次学生的心理感受,避免其产生心理不平衡。教师要利用教学分层引导学生不断自主学习体育项目,提高自身体能,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运动能力采取合理分层的体育活动锻炼。

例如,初中生在毕业时会进行体育成绩的考核,考试中包含长跑运动,在长跑考试的过程当中,由于男女生之间的差异,长跑的距离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立足高考对长跑的实际要求将学生分层。首先,教师要把男女生分开,根据男女生的体质来进行层次划分,并对男女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划分层次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考虑到学生自身的体质基础,对于一些身体上有残疾,或者一些患有不能剧烈运动疾病的学生,教师要对其开展康复活动。然后对剩下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分层。在分层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分层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时刻监测学生的分层练习成果,根据成果再次进行层次分配。通过科学合理的分层训练,帮助每一个学生提高长跑水平。

(二)根据体育教学的课程目标划分层次,提升学生的体育水平

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教师要针对初中阶段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课程时间的安排,分层次制定体育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在体育课堂上充满活力和热情,努力实现教师安排的学习目标,取得相应的进步,然后再向更高的目标递进。通过这样的形式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轻松愉快的精神体验,并使学生对体育学习产生众持续性的学习兴趣。初中阶段的学生的体育学习础参差不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来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目标。通过这样的形式就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在自身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便不会因教学目标过高感到学习压力过大,而打消学习积极性,也不会是使学生有过多的畏难情绪。也不会因教学目标过低而使学生缺乏学习欲望和挑战欲望。通过这样的形式就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真正意义上做到因材施教。

例如,学习人教版初中体育教材内容的“花样跳绳”时,教师应该首先要了解学生的跳绳基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跳绳内涵,设计由浅入深的教学目标。可以先设置简单的“跳绳单摇”学习任务,然后可以在第二节课安排“开合跳”“单腿跳”“弹腿跳”等较为有难度的学习任务。学习完每项单独的跳绳技能,体育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个综合的教学目标,将所有跳绳单项编排成一套跳绳操,引导学生跟随音乐完成一套跳绳操。

(三)教学过程分层,锻炼學生的运动能力

分层教学需要先设计分层目标,之后最重要的环节是设计分层的教学活动。分层教学活动是教学的关键。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并不能忽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在分层设计的教学活动中及时对学生进行点拨和引导,促进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能顺利达成。实现分层教学的最优状态需要教师融入创造性思维,同时要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活动,碰撞出更有新意的体育活动。分层教学还强调教师充分利用优等生资源,充分发挥班干部、小组长和体育优等生的学生资源。在分层教学指导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各层次学生的情况,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内容和练习方法,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才能符合不同发展状况的学生的体育锻炼需要,分层才有课堂实践意义。

例如,教师训练学生进行50米快速跑项目时,可以设计项目分层教学,通过课前测试的方式,让学生分组进行50米测试,在测试完成后根据成绩将学生分成不同的梯队,然后在相同的梯队中进行50米跑测试。教师可将短跑测试成绩相近的学生分为以一组,这样更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竞争性,更能挖掘学生的潜能。再如,在练习篮球时,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一下投篮的技术要领,然后通过定点投篮对学生的篮球能力进行初步测试。以球篮为圆心,教师可以在每一次的投篮练习中选择更长的投篮半径,直到所有学生的水平得到测试和区分,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层次进行分组,为学生选择不同难度的训练内容。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也不会让学生产生负面情绪,因为同组的学生水平一致,大家可以共同进步。这样的方式能使教师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差异,可实现教学效果质的飞跃。

(四)在分层教学中进行科学评价,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

评价是为了促进更好地教学,评价可以分为教师评价、组内评价及组间评价。教师评价主要是教师对各个组的表现,以及个别同学的表现进行评价;组内评价主要是学生对自己所在小组的成员所进行的评价,包括存在哪些优缺点,以及提出一些建议;组间评价,主要是各个小组互相评价,评价小组是否团结一致,分工协调配合是否合理等。分层教学是近年来教育行业提出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在运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体育教师应该加入科学的评价环节,完善教学模式。在科学评价这个环节,教师不仅要注重结果,更需要注重过程。及时、客观、公正、科学是分层评价的原则。只有遵循这些原则,分层教学才能更加高效地开展,学生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例如,在进行跳高训练时,一些身体发育较快、个子较高的学生可以轻而易举地跳过1.5m的高度,而一些身体发育较慢、身高较小的女同学只能跳过1米左右的高度。对于以上的情况,教师都应该给予表扬,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评价的激励性,应该科学合理地分配批评和表扬的比例,这才能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和激励的有效性。评价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心理调控,考虑学生的体能基础,适时利用激励机制调控学生的体育热情。

(五)分层教学,合作学习,锻炼学生探究能力

初中生的体育素质有很大的差异,每个人擅长的方面也不一样,在一个班级中,既有运动能力稍微强的学生,也有运动能力稍微差的学生,采用分组教学,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全班学生共同发展,小组合作学习也一直是我们学校所推崇的体育教学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简单的几个人聚在一起,而是需要进行运动思维的碰撞。由于班级人数过多,我们无法顾及所有学生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学校推崇小组合作学习,倡导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实现共赢。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我们有时还会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在一个小组中,既有运动能力强的学生,也有运动能力稍微差一点的学生,让优等生带领学困生一起学习,能让优等生又练习一遍动作,加深记忆,体会更深刻,学困生也能学习到一些基本的体育动作技巧,也能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提高教学效率。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也能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教师应该在一旁指导,学生如果有不会的问题或者感到疑惑,应先进行独立思考,寻找解决办法,若自己无法解决再询问教师,教师不用急于告诉学生该怎么做,教师应该学会引导学生自行寻找解决的办法,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其成为课堂的主人。

例如,在進行跳远训练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也可以让学生自行分组,然后教师加以调整,组织学生对跳远动作及跳远技巧进行分组讨论,边训练边讨论,这样能使学生快速掌握跳远技巧。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对一些学生进行单独的指导,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提高全班的跳远成绩。当然,在训练过程中,教师也要不断地巡视,询问学生进行到什么程度,以防学生偷懒,如果遇到瓶颈,小组应当齐心协力,共同探索答案,如到底哪个动作跳远最为舒适,落脚点应该怎么选择,重心在哪里等。面对这些问题,一个学生可能难以解决,甚至可能会放弃,而通过小组合作,集思广益,便有可能顺利解决问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体育教师必须响应时代号召,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更好地开展体育分层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水平、体育能力。体育教师要克服场地、器材、时间的困难,在实际教学中要积极革新体育教学理念,基于核心素养的育人理念,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的体育分层教学方法,努力找到体育分层教学的有效方案,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增强体质、锻炼精神。

【参考文献】

[1]李云忠.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体育分层教学探究[J].世家学苑.学术,2020(03).

[2]赵海江.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体育德育教学探究[J].速读,2018(11).

[3]董秸.浅谈核心素养下的体育分层教学[J].丝路视野,2019(18).

[4]赵海江.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体育德育教学探究[J].速读,2018(11).

[5]谢志刚.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体育德育教学研究[J].神州,2020(04).

[6]吴庆波.浅析核心素养背景下以分层教学法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效率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09):107-108.

劳动教育核心素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学文化;数学核心素养

对于数学核心素养,张奠宙教授认为包含“真、善、美”三个维度,具体而言就是指人们所具有的理解数学真理的能力,借助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欣赏数学智慧之美的能力。数学学科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典型的文化气息。但是纵观当前的数学教学实践,大部分教师都将侧重点放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以及数学技巧的掌握方面,基本忽视了“文化性”的存在。实际上,数学课堂的教学,正是由于缺失了文化气息,才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枯燥乏味。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基于数学知识链接数学文化,以此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链接数学史料,感受数学真理

对于数学学科而言,首先它来自于生活,是人们对日常生活中宝贵经验的累积,也可以说,它是人类智慧的产物。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善于把握教材内容,将其与数学发展史进行链接,以此为学生创设优质的数学文化氛围,在这样的情境中展开数学学习,必然能够培养学生理解数学真理的能力。

1. 链接数学文化史料,感受数学文化价值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对于教材中的部分知识点可以据其历史背景链接数学文化史料,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让他们感受古人是如何借助数学知识实现对问题的有效解决的。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拓展他们的视野,另一方面也能够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加爱国情怀。

例如,在教学《位置与方向》的过程中,如果只是教学教材内容,学生必然感到枯燥乏味,于是笔者在课堂教学开始前翻阅了相关资料,探究古人在确定位置与方向时所采用的办法,并进行如下设计: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古代人们主要借助什么东西来确定位置和方向吗?

学生们的好奇心被立刻激发出来,此时笔者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系列图片,既有罗盘、司南,也有指南针和其他相关资料,由此引导学生展开对相关物品的了解。

师:在观看了课件中的这些东西后,你们心中有何感想?

生1:古代的人还真聪明,发明了这么多东西来确定方向。

生2:我们也要学习古代人,学习他们爱动脑筋、善于思考的品质,这样我们也会变得更加聪明。

生3:我原以为数学课就是计算、计算、再计算,哪知还有这么神奇的物品,原来数学学习也可以那么有趣。

……

透过孩子们的发言可以看出,教师设定的文化情境引发了学生的诸多感触。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当充分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传播更多更丰富的数学文化,如此才能充分体现出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文化性。

2. 链接数学文化史料,体验数学文化智慧

我国古代不但有很多著名的数学家,如刘辉、祖冲之等,而且还有非常经典的数学著作,如《九章算术》《周髀算经》等。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抓住恰当的时机向学生介绍这些数学家和数学著作,引导学生了解我们古代数学的发展史,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人类生活之间的紧密关联,进而感受数学文化智慧。

例如,笔者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进行了这样的数学史料链接:

师:实际上,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已经有了和圆相关的记载,墨子的其中一本著作中就这样写道:“圆,一中同长也。”大家试想一下,“一中”和“同长”分别代表什么?

生1:“一中”肯定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圆心的位置,也就是说,一个圆存在一个中心点。

生2:“同长”肯定是指所有的半径都是一样长。

生3:还可以把“同长”理解为所有的直径都是一样长。

师:大家的理解都是正确的,那么,古人的这一发现和我们刚才的学习结果是不是一致呢?

生:当然是一致的。

师:我国古代的这一发现比西方早1000多年,针对这一点,你有何感想?

生: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感到很骄傲,特别是古人这么聪明。

经过这样的处理方式,首先学生对圆的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入、更加透彻;其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和数学文化产生了一次亲密接触,同时也与数学文化展开了深入交流。由此可以看出,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善于结合教材知识,引导学生感悟数学文化,理解数学发展史,解读人类文明。

■二、链接数学思想,培养探究能力

实际上,学习数学,不仅仅是为了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的基本技能,更是为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并以此实现对实际问题的有效解决。数学方法应当是数学文化中的精髓。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展开对数学知识的充分发掘,启发他们主动探究潜藏在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数学探究能力。

1. 链接变元思想,培养数学探究能力

实际上,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潜藏着变元思想的地方很多。当然,它不会直接体现在教材内容中,而是以无形的方式融入数学知识体系。也正是因为它是无形的,所以教师应当充分把握教材,深度发掘教材。

例如,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加减法(二)”这一单元中,经常出现这样的题目:8+□<13,6-□<2,3>18-□,15>□+8。

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纷纷表示,将此类型的题目交给一年级的学生来做,实在有些难度。实际也确实如此,题目中出现的“□”,其主要功能就是占位,如果将它换成“x”就变成了不等式,那么对于“x”来说,就存在一個确定取值的区间范围,而“□”并非固定,其中存在明显的变元思想,所以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笔者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了如下处理方式(以8+□<13为例):

师:8+□<13,如果把“8+□”看成一个整体,“8+□”最大是几,最小是几?

生:“8+□”最大是12,最小是8?

师:说得对,那么“□”中最大填几,最小又填几?

生:最大填4,最小填0。

师:那么“□”里可以填哪些数字呢?

生:填0、1、2、3、4都是可以的。

师:对呀。看来“□”里可以填的数是不固定的。

如此一来,学生只需要经过简单的思考,就能有效地掌握这类题目的解题技巧。以后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就会有意识地运用变元思想的精髓,不断促进数学思维方法的发展,提升个人数学思维能力。

2. 链接极限思想,培养数学探究能力

实际上,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渗透着极限数学思想的地方也非常多。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一思想理解起来难度较高,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潜移默化的渗透方式。

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一课时,笔者运用了如下方式向学生渗透极限思想:

师:0.99…=1对不对?

生:我觉得不对,0.99…不到1,肯定比1小呀。

师:“0.99…=1”是数学家经过多年研究得出的结论,肯定是对的。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证明吗?(学生纷纷思考起来。)

生1:如果0.99…和1不相等,那么在0.99…和1之间就能找到一个数,但是这个数无法找到。所以这两个数是相等的。

生2: 0.333…=1÷3=■,0.666…=2÷3=■,0.999…=0.333…+0.666…=■+■=1,因此0.99…=1。

在这样的情势之下,教师针对循环小数展开深度发掘,引导学生发现潜藏在背后的极限思想,通过实例的展示,学生们必然能够获得更深刻的感悟和更透彻的理解。

■三、链接数学之美,提升学习情感

当人们一提到美,就会想到大自然、艺术等,可实际上,数学学科也同样存在“数学美”。简单地说,数学的美在于对事物本质及规律的高效提炼,或者形成数学概念,或者形成数学定理等,这也是数学文化最重要的内涵。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美”,感受“数学美”,并从中体会数学文化的深厚内涵。

1. 链接数学简洁美,提升数学学习情感

人们在对数学规律进行阐释的时候,大都以符号语言为主,形式虽然简练,但却能够深刻地揭示数学规律,充分显示数学文化。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的简洁美。

例如,笔者在教学《加法结合律》一课时,呈现了这样一组题目:

30+25+35 30+(25+35)

234+47+85 234+(47+85)

学生计算之后,笔者提出引导式提问:“在计算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怎样的规律?”

生:虽然看起来两边的式子有些不同,但答案却是相同的。

生:是呀,我也看到这一规律了。

基于学生的发言,笔者用等号将两边的算式连接起来,并再次提问:“你们能否只用一句话就表达出这个规律?”

生:在加法中,如果是三个数连续相加,我们可以先将后面两个数加起来,再加前面一个数,和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师:实际上,这就是加法结合律,现在請你们将这个规律以最简单的方式写出来。

学生做出如下记录:

①数一+数二+数三=数一+(数二+数三)

②数a+数b+数c=数a+(数b+数c)

③a+b+c=a+(b+c)

师:大家看一下,在这些方式中,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学生们都表示喜欢最后一种,因为它简单,便于记忆。

师:同学们,这种最简单、最容易记忆的算式,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加法结合律的公式,用字母进行表示既简单又明了,同时还包含了那么丰富的内容,这是一件多么神奇的事啊!

2. 链接数学对称美,体验数学学习情感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对称图形,它们实际上是生活中常见事物的对称美的具象化体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把握和感受这些图形的对称美。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在多媒体的帮助下,笔者首先向学生展示了一组美丽的图形,其中有太阳也有花朵。

师:通过刚才的展示,大家发现了什么图形?

生:圆形,因为太阳是圆的。

生:还有花朵的中间部分也是圆的。

生:向日葵的外圈也是圆的。

接着, 笔者又向学生展示了一幅画着平静水面的图画,并继续提问:“在这里你们能看到圆形吗?”

生:不能。

师:你们很快就可以看到了。(此时借助多媒体展示,水面被投入了一颗石子,于是产生了一圈又一圈的波纹)现在你们能看到圆了吗?大家有什么样的感想呢?

生:在我们的生活中好像随处都可以看到圆啊!

生:真的是无处不在呀!

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将圆作为具体的审美对象,虽然课程教学尚未开始,但是学生们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可以通过探究发现更多的奥秘,有效地实现了数学和审美之间的有机融合。

总之,数学学科来自于人们对日常生活经验的归纳与总结,因此具有典型的文化味。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充分接触数学文化,了解数学发展史,感受数学的深厚内涵,主动探索和发掘数学文化精髓,由此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强烈意愿。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更丰富的数学知识及数学运用,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情感,全面提升课堂教学的成效。

劳动教育核心素养范文第5篇

2016年9月13日,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标的“源头”、中高考评价的“风向标”,当前教育界最火爆的“热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出炉。

还记得去年的一次教研活动中,我们学校的吴主任就提到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并启发我们思考:作为一线教师,如何让自己每天直面的课堂教学,真正走向“为素养而教”“用学科教人”?非常惭愧的是,直至准备这次发言,我还是处于启而不发的状态,接到万校的任务后,虽然也恶补了一番,可依然没有形成清晰的思路,更不要说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了。因此,今天只能当一回“拿来主义”者,搬几块他山之石,与各位分享了。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

我第一个想弄清楚的问题就是——“什么是核心素养”?

关于这点,教育部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应该是最标准的:

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人文积淀、乐学善学、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二、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那么,具体到语文学科,其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呢?

《普通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讨论稿中,将语文核心素养分成了四大板块:

1.语言建构与运用

从语文学科角度出发,“语言建构与运用”这项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出于真诚对话的愿望,准确理解对方的话语形式与话语意图;精确妥贴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以进行最有效的交流。”

2.思维发展与品质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多项综合的实践能力。而要在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本身就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因为汉语的内部结构、包含的各种信息都很复杂,这项工作的进行离不开思维的发展。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以及思维发展的特点来改进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教学,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3.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汉语中的字词很多都带有传统文化基因,有的明显有象征意义,比如“长江”“黄河”“月”等,有的会自然引发某种联想,如“柳”与“留”、“青”与“情”等等,只有解读、理解并传承这些文化密码,我们才能读懂汉语的丰富意蕴。因此,理解并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就成了语文学科的一项核心素养。

4.审美鉴赏与创造

语文学科是汉语与文学的复合体,打开语文课本,我们就会阅读到一个个文学文本,文学作品就是艺术化地组织语言的一种作品,语文教学以“审美鉴赏与创造”为核心素养,其宗旨就在于满足人性的需求,让学生体验到文学带给人的愉悦、情趣,唤醒学生对文学的渴望与热爱,在审美鉴赏过程中培养个性创造力。

1 语文学科的四项核心素养犹如金字塔的四个底边,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

三、语文课堂改革的走向

那么,在“核心素养”语境下,我们的语文课堂改革将走向何方呢?周一贯老师提出了课堂改革的“五个发展”。

(一)课堂需要“创新”发展

语文教学核心素养的落实,“创新”是它的第一动力。课改的不断深化,带来了教育的诸多新常态:教育发展提速,课堂结构升级,必然带来发展动力转换,发展方式改变。“以生为本”“以学为重”正在不断颠覆传统课堂片面强调教师掌控一切、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课堂的时代转型能获得成功,必然要呼唤课堂教学的创新发展。这不只是理念要创新,课堂教学的资源开拓、教材选配必须同步创新。更不容忽视的是在实践层面上至关重要的课堂结构、教学策略、导学方式等,也必须有相应的改变,方能使创新发展真正落到“创新人才培养”的实处。

(二)课堂需要“协调”发展

“协调”在发展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是课堂教学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共时空、同发展的综合体。课堂教学有许多矛盾存在,如师与生的矛盾、教与学的矛盾、讲与练的矛盾、思与行的矛盾、预设与生成的矛盾、课内与课外的矛盾等。这是因为课堂教学关乎着学生的生命成长,也涉及到教师的专业发展。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我们不能采取简单化的存此去彼,甚至也不能过分的厚此薄彼,而是要在“对立”中看到其中的“统一”,在“共生”中求得融通的“互惠”。语文课堂的协调发展,关键得牢牢抓住语文课程之本,即语言和思维,对课文的语言做深入的合乎逻辑的思考,这不仅是抓住了语文之本,也是获得了协调发展的根本所在。

(三)课堂需要“绿色”发展

课堂的绿色发展乃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人们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期待。所以不能以为强调课堂的绿色发展理念,就只是要加强生态教育,美化课堂环境。绿色发展的实质应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应突出育人为本,尊重生命的成长和发展,真正让教学回归本质,让儿童站在正中央。教学的以生为本,就必须关注学生的真实需求,充分尊重他们的话语权,在自主、真实表达见解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认知度和思考力。这样适合学生生命发展需要的课堂才真正是“绿色”的。

(四)课堂需要“开放”发展

开放是大国崛起和民族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教育发展、课堂教学品位提升的必要前提。现代课堂教学的开放有两个方面,一是要传承中华传统教育的诸多精华,不应妄自菲薄,要让华夏文化的血脉,在现世继续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则要拓宽国际视野,统筹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类教育资源于课堂教学,把全球优质的、前沿的课堂教学理念、策略、模式、方法引进来,为我所用。在课堂教育的理念研究和实践探索双层面,引入先进理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这里的关键在于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去有选择地吸收,有创新地运用,寻求统一性与多样性之间的最佳结合点,让课堂教学获得健康发展。

(五)课堂需要“共享”发展

“共享”既是新发展课堂的基本目的,也是课堂教学发展过程的必然展现。它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课堂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学之任务担当。课堂应当“让每一朵花儿都开放,每一只鸟儿都歌唱”,让每一位学生在这里都可以自由、自主地拥有更多2 的获得感。

课堂教学的共享发展,实质上体现了课堂教学必须有高位的学生参与度和话语权,实现真正的“民主”“对话”与“合作”“共享”。这也只有在学生拥有了充分的学习自主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基础上方能实现。这样的课堂无疑是当代最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课堂教学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与“共享发展”是构成21世纪面向未来的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靶向的语文课堂的本质特征。

四、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一般策略

明确了课堂改革的走向,我们还需要掌握一些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孙双金老师提出的“四个重视”,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1. 重视阅读

第一,要重视课内阅读。课内阅读首先是指教科书阅读。教科书是编者精心选编,其中的文本大多文质兼美,我们要引导学生潜心阅读,细心品味,化人为己。

关于教材阅读,孙老师有一个建议:切忌泛泛而读,要抓住一点,深入开去。譬如读《李时珍夜宿古寺》,就让学生领悟环境描写的妙处;读《烟台的海》,让学生学习用打比方的方法,描写一处风景;读《第一朵杏花》,就让学生练习人物提示语的运用。如此长期坚持,学生必然收益颇丰。

第二,要重视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第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是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好的习惯就是素养,一旦学生养成手不释卷的习惯,学生的人生就成功了一半。

第三,要重视个性化阅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阅读趣味与倾向。我们要在鼓励中,在欣赏中,逐步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培养多方面的阅读兴趣。

2. 重视积累

阅读是吸收,也是积累。小学阶段应有哪些积累呢?

首先应该是诗歌的积淀。先以五言绝句开始,逐步走向七言绝句,律诗和宋词。平均一学期25首,一周一首多一点,小学6年下来,300首左右,完全不加重学生负担。诗歌背诵,要做到熟读成诵,理解大意,最终达到滚瓜烂熟的程度。

其次是国学经典的积淀。像《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笠翁对韵》,这样以短句为主,并且押韵的传统美文,应该让学生背诵。要让学生有兴趣地背诵,在理解基础上的背诵。可通过讲故事、讲传说吸引学生,学生背下了,安排展示环节和场所,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中高年级还可背《论语》《老子》《大学》《中庸》《孟子》节选,从小给学生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3. 重视思考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增加有效思维,深度思考,给学生智力以挑战呢?

其一,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跳一跳”,就是让学生要经过思考,经过努力,经过探索,经过碰撞,甚至经过挫折之后才能达到。要避免学生在书上能找到现成答案,更要避免学生不假思索就能脱口而出。

其二,不给学生唯一的答案。语文学科不同于数学学科,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如果强调统一的标准答案,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禁锢了学生的思想。语文答案不是用“对”“错”来评价的,而是用“好”与“不好”来衡量的。

3. 重视表达

课前三分钟演讲,小小故事会,让学生在小组和班级内大声发表自己的观点,评选班级发3 言明星等,都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有效措施。

书面表达能力更应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途径很多,方法也很多,而最为有效、最可操作的方法就是读写结合。譬如,学习《李时珍夜宿古寺》,可以让学生仿照课文练写环境描写。学习《春联》,可以让学生在对对子的语文实践中品词炼句。学习《莫泊桑拜师》,可让学生观察马路上经过的三位人物的衣着、神情和步态,练习细节描写。一课一练,选准读写结合点,定能一步一个台阶,走进书面表达的厅堂,习得表达的真谛。

五、改进课堂教学,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建议

孙老师在改进课堂教学,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方面还给出了“五点建议”。

1. 起点高一点。

起点,是指教与学的起点。怎么做到“起点高一点”呢?比较成功的经验是学习前置,让学生课前研学。老师事先设计好“研学单”,让学生课前充分地研学,课堂教学的起点自然提高,学生真正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带着感悟走进课堂,在课堂上,才能和老师真正平等地对话交流。

2. 容量大一点。小学语文课文选文95%以上均是白话文,白话文的特点就是明白如话,浅显易懂,无须“细嚼慢咽”。而传统语文课堂往往一篇课文要教两至三课时,少慢差费。如何容量大一点呢?方法有三:其一是主题阅读。围绕一个主题,教一篇带几篇,突出主题理解;其二是文体阅读。围绕某一文体,教一篇带几篇,突出文体特色;其三是写作阅读。围绕写作技法,教一篇带几篇,突出写作方法。

3. 难度深一点。教学要有一定的难度,这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原则。好的课堂一定要有紧张的智力生活,这是符合脑科学的规律的。大脑的特点就是“喜新厌旧”,喜欢挑战。新知对人脑天然有吸引力,有魅力。当新知有挑战、有刺激时,大脑就处在兴奋状态,脑细胞就被激活,思维就得到发展了。当然,难度是相对而言的,大部分同学经过思考,经过碰撞,经过交流,经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能够解决的,就是合适的难度,这就是“儿童的难度”。为此,教师在备课中选择合适的文本,设计有思考性的问题至关重要,能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教学艺术。

4. 视野宽一点。视野宽一点,是指教师的课程内容视野要开阔一些。吕叔湘先生说:“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语文老师,既要关注教材文本,也要关注课外文本;既要关注唐诗宋词,也要关注国学经典;既要关注中国童话,也要关注世界儿童文学……生活的外延有多广阔,语文的外延就有多辽阔。教师的课程视野,影响着学生思想的视野,我们的语文课程要向四面八方打开。

5. 教学有趣一点。教学是否有趣味,直接关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情感态度。据有关调查,学生欢迎度最高的教学风格就是风趣、幽默、好玩、生动。好玩,就是把教学上升到艺术的境界,上升到乐学的境界。让知识变得好玩,让课堂变得好玩,让教学变得好玩,让语文变得好玩,这应是我们语文教师终身追求的境界。

感谢各位耐心收听。

劳动教育核心素养范文第6篇

北戴河新区沟儿湾小学 王梓璇

第一次听到“素养”一词时,我用拆分的解释方法,释义为素质、教养,并未与教育教学相联系。第二次听到“素养”一词,便是在新教师培训中了,听过专家老师的细致分析,恍然大悟,不禁感慨“素养”、“核心素养”二词已然渗透进当今的教育事业,我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务必要好好参透这两个词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何为“素养”?

通过查阅字典、百度等资料,我有了以下的见解,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同义。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言行举止、知识水平与能力才干等各个方面。

那么,何为“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指那些关键的、不可或缺的品质、能力、才干及精神面貌。今天我们谈核心素养,还需要考虑两个针对性,一个是针对时代的需求,一个是针对现代年轻人的特点。

由此看来,在信息与科技发展迅速的今天,要想让小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跟上时代发展的节奏与步伐,着重培养核心素养非常有必要。

根据小学生发展的特点,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信息素养无需特别要求

现在的孩子一出生就接触到各种电子设备,故无需专门培养他们的信息技能,反而应该让他们多接触大自然和现实社会。

2、初步的逻辑思维

在小学阶段,主要是非逻辑思维。因此对孩子的逻辑思维训练是需要的。

3、平等合作意识 独生子女这方面比较薄弱

4、相对系统的知识学习

小学阶段学习的大都是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如读写算等

5、保存活泼开朗的天性

最好的教育不是扭曲孩子,而是保持他们的自然天性。 基于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此项特点,结合语文学科的教学,我认为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素养:虽然现阶段很多小学生接触网络及电子设备非常多,但对于农村小学来说,小学生接触网络还是有限的,我将多利用多媒体白板进行教学,既提高了孩子们对于网络的认识,也将高效课堂和“核心素养”理念相结合,向四十分钟课堂要质量。

2、初步的逻辑思维素养: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对于每一个人都是终生受用的,学好语文,对于锻炼人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至关重要。在日常教学中,我将着重强化学生对于阅读的理解,做到“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双管齐下,两手抓,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便可以相应地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素养,学会理解,对于学习和理解数学、科学等其它学科作用非凡。

3、平等合作意识素养:当今社会背景下,大多数学生都为独生子女,虽然农村小学独生子女比例少,但现阶段,很多家庭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于孩子的教育都比较娇惯,部分学生比较自私,合作意识差。基于此点,我将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多采取“小组合作”、“合作探究”、“综合实践”等新颖形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合作能力,提升个人素养。在授课中,我也会对于平等、合作类为主题的课文以及课外阅读进行细致分析,利用更多实例影响学生。

4、相对系统的知识学习素养:众所周知,无论如何改革,培养学生的重中之重,还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一切改革的出发点也都是更好地让学生吸收和转化知识,学有所用。基于此,我在语文教学中,将更加重点强化学习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打好基础,才能更好的提升学习水平,从最基础的拼音、生字、词开始,到写句、段以及理解文章,按部

就班,有目标、有系统的对于学生的知识素养进行提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保存活泼开朗的天性素养:学生的天性即活泼开朗,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思想的变化,很多时候,磨灭了孩子的天性,部分家长给孩子的学业压力、成绩压力过大,甚至小学生都被迫整日上补习班,童年生活少了很多乐趣。事实上,如果学生能够真正把握课堂四十分钟,都能够掌握好课本知识,没有必要把课余时间浪费在补课上。基于此,我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我的教学改革:1向课堂要质量,提高学生的听课、思考和完成作业质量,学校事学校毕,不把沉重的负担带回家;采取丰富多彩的授课模式,增加师生互动,鼓励学生多发言,发展学生的个人爱好;多进行实践课、户外活动课、调查课等与大自然接触和有利于还原学生天性的课程。2作为一名班主任,多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更新思想,与时俱进,家校共同努力,给孩子适当减负,还他们快乐美好的童年。

上一篇:射手座男生的性格范文下一篇:可能性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