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性教案范文

2023-09-19

可能性教案范文第1篇

------------------

今年午收期间,安徽省阜阳市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多措并举,齐抓共管,确保了今年小麦秸秆禁烧工作实现了预期目的。总体来看,秸秆禁烧成效巨大,保证了今年高考期间的空气质量,受到了国家环保总局、农业部和省政府的高度评价。然而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应该引起高度关注。

秸秆禁烧引出的问题

今年,阜阳市各级政府为实现秸秆禁烧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行政成本巨大,政府的强制性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却十分不利于政府体现“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服务职能。今年的秸秆禁烧突出了一个“堵”字,在“疏”的方面做得不够。“烧”基本上禁 了,却还没有完全杜绝;整个秸秆禁烧工作中,基层干部严防死守,不分昼夜,精神压力十分沉重;老百姓对政府采取的必要措施有的能理解,有的还有抵触情绪。

全市各级农机管理部门为今年午季的秸秆禁烧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小麦割茬被严格控制在10公分以下,为禁烧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但经过调查发现,控制割茬低于10cm,一是降低了作业效率(约为割茬为15cm时的85%),延缓了午收进度(午收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抢”字);二是增加了机器单位面积作业的油料消耗,增加了作业成本,加重了机器磨损的程度,增加了收获后产生的秸秆量;三是加大了今后引进外来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的难度。许多外地机手认为控制割茬10cm以下效率低,挣钱少,现在油料紧张加油也难,表示明年不愿意再来阜阳市跨区作业,本地多种型号的联合收割机从今年开始已不享受购机补贴,明年午收期间来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数量能否得到保证,形势不容乐观,这将给明年的午收工作带来了不利影响。

午收过后,阜阳市广大农村产生了大量秸秆,由于禁烧,一时又没有找到出路,这些秸秆有的堆放于田间地头,有的堆放在屋前屋后,有的干脆推往沟里河塘,还有的把一垛垛秸秆堆放在路旁和干道两侧,形成了一道道多年不见的“风景线”,就像一堆堆“定时炸弹”,给消防、防汛、环境和道路交通安全带来极大隐患,直接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财产和生命安全。

归根结底,秸秆禁烧,必须为秸秆找到一个合理的出路。

秸秆综合利用的难点

在秸秆综合利用的问题上,尽管途径很多,但最关键的是必须考虑人力物力成本。

秸秆打捆,即小麦收获后再进行机器打捆,不仅增加了作业成本,同时由于重复作业碾压土壤会破坏土壤的团粒结构,影响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再者打捆后的秸秆又如何利用?

过腹还田,阜阳市现有的黄牛存栏量很低,无法保证秸秆的快速循环;生产食用菌,以秸秆为主要原料代替木材,来进行鸡腿菇、草菇、双孢菇等食用菌的生产。把秸秆晾干后粉碎,再和其它原料混合,可替代1/2以上的木屑,以降低生产成本,但这需要人力和技术。

高温堆肥,并不意味着把一垛垛秸秆糊上泥巴了事了,先不说把秸秆从地里收集起来需要人力,堆肥时还需要大量的人畜粪尿,还不断地需要劳动力来从事这项劳动。现实情况是,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留守人员多是老弱病残,劳动力相当匮乏。

生产沼气,利用秸秆生产沼气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但沼气设施的推广难度很大,阜阳市现有沼气池的数量屈指可数,再说即使每家每户都建有沼气池,也并非可以一下子把整垛秸秆都推进沼气池,秸秆还会有一个长期堆放的过程。

秸秆发电,这里必须说明的是,一公斤秸秆能卖多少钱,除了运输成本和秸秆收集时的人力成本外,农民能不能赚到钱?发电厂用秸秆发电,还必须对秸秆进行粉碎压块,收购和压缩秸秆都要进入成本核算,大量的秸秆还势必会占用大块场地,比起燃煤,发电厂是否划算?据报道,阜阳市国祯电力公司3台循环硫化床锅炉年焚烧生物质压块约32万吨,全市780万亩小麦收获后的秸秆生成量约390万吨,要消化这些秸秆,需要建设多少个类似的电厂?也就是说现有电厂的消化能力与实际秸秆量极端不对称。

秸秆利用,办法多多,怎样才能让老百姓乐于接受,又能达到政府秸秆禁烧的目的,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秸秆出路的思考

要想搞好明年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秸秆禁烧工作,就必须把秸秆利用问题作为政府的一件重要民心工程来抓。经过分析对比,我认为,当前解决秸秆利用问题,最切实可行的途径是,利用秸秆粉碎还田机械直接进行秸秆还田。这样不仅减少了秸秆存放过程的其他环节,节省了劳动力,大大降低了政府秸秆禁烧工作的执行成本,消除了秸秆长期堆放造成的环境和消防安全隐患。

割茬高度可以放宽到20cm甚至更高,必将大大提高机收效率,降低作业成本,增加机手的信心和收入,还可加快午收进度,确保小麦在午季多雨的情况下也能够丰产丰收。同时秸秆还田还有利于土壤增加有机质,减少长期施用化肥给土壤造成的损害。粉碎后的秸秆被均匀地铺撒在土壤表面,可以提高土壤抗雨水冲刷和风蚀能力,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强农田蓄水保墒机能。

据了解,几年来,农业部在东北、华北以及黄河流域的大部分省份正逐步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国家在这些区域为推行保护性耕作投入了大量的项目资金。阜阳市地处淮河以北,是典型的小麦产区,保护性耕作是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方向,而机械化秸秆粉碎还田则是保护性耕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建议

1、广泛宣传秸秆还田的现实意义,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引导农民进行保护性耕作,政府应制定保护性耕作中长期规划,尽力争取国家或省保护性耕作项目,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农民对保护性耕作重要性的认识,从根本上扭转农民焚烧秸秆的一贯做法。

2、建议各级政府投入一定数量的秸秆还田机械和免耕播种机以及必要的工作经费,发挥农机化技术推广部门的人才和技术优势,选择若干有条件的乡镇进行试点,开展秸秆还田、免耕播种作业示范,进一步引导农民树立环境保护和保护性耕作意识,为明年秸秆禁烧工作和秸秆利用奠定基础。

3、在现有中央财政对秸秆还田机械补贴30%的基础上,地方财政再追加补贴20%,大大激发农民购置秸秆还田机械的积极性,同时对农民和机手开展秸秆还田实行作业补贴,积极引导农民应用秸秆粉碎还田技术。经过三至五年的努力,确保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实施秸秆粉碎还田,实现秸秆禁烧的目标。

4、现行土地承包制度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产物,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零碎狭小的地块已明显不适应现代化机械耕作收获,且由于大量劳动力转移,剩余的劳动力已很难有能力提高土地收益,不利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科学发展。加快土地合理流转并适度集中,在当前显得尤为迫切:

一是可以把受土地束缚的部分农民解放出来,让他们安心在外务工或经商,减少土地抛荒或经营不善造成的损失。

二是把土地集中在种田能手或农机大户手里,可以提高土地规模效益,也便于政府集中管理。

可能性教案范文第2篇

1、重视创设情境

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可能性》这一堂课,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这堂课一开始,设计了 “学生在哪个口袋摸奖”这一场景引出课题展开教学,通过学生自己获得生活中的数学信息,使学生置身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主动参与活动,学习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 重视操作实践,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自己去探索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在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喜悦。这节课我安排的实践活动是让学生参与抽奖,让学生都动起来,去感悟、去体验、去认知。从而自己用所学知识去揭开这抽奖的奥秘。

3、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问题,我们要创造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机会。因此,在课的最后我让学生设计“抽奖转盘”,促使学生调动生活中的所有经验和所学的“可能性大小”知识,将其融入设计转盘的活动中。我想当数学与生活携手共进的时候,我们的数学也就拥有了活力、拥有了生机。

4、跨越学科的局限性

我在巩固练习当中就设计了让学生根据成语写出它说隐含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让学生明白我们的所学课程不是单一的,而是兼容性的,即所谓的语文里有数学知识,数学里也会有语文知识。

可能性教案范文第3篇

[摘要]期待可能性理论从德国癖马案之始便折射出人性与理性的光辉,如今已在大陆法系的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责任论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2008年许霆一案则更是激起了社会大众的强烈反响,使得学界对期待可能性进行了广泛地关注与讨论。我国刑法虽无期待可能性的明确规定,但大量的法条当中却实际蕴含有非常丰富的与之相对应的思想。阐述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内涵、性质与判断标准等基本问题,论述期待可能性理论在我国刑事立法中的具体表现和理论依据,包括期待可能性理论在刑法总则、分则中的具体条文体现及其与刑事责任大小的关系问题以及期待可能性之于刑事立法与司法的具体应用,最后明确期待可能性中国化的现实意义及其规范化路径,对于刑法学的科学建构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刑法学;期待可能性;规范化;路径

期待可能性理论虽根植于西方的刑法土壤及其理论体系,但它所体现出的尊重人性、保障人权的基本精神却值得我们深思、学习与借鉴。而在现如今这个法律事件纷繁多样的社会当中,倘若能将期待可能性理论通过刑事立法加以规范,必能丰富与完善我国的刑法体系,从而使其得到更大的认同与更好的执行,刑法防控犯罪的目的也将更加顺畅地实现。鉴于此,本文在对期待可能性理论之基本问题作简要梳理的同时,着重从期待可能性的理论应用与合理引入两方面加以重点阐述,并希冀能为该理论在我国得到进一步的认识与传扬有所裨益。

一、期待可能性理论概述

(一)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内涵与价值

期待可能性,一般认为是指从行为人行为时的具体条件和环境来看,期待其做出合法行为而非其他违法行为的可能情况[1]。法律不强人所难,如果行为人不具有期待可能性,即使其存在故意或者过失也不能加以谴责。因此,学者们也普遍将期待可能性理论看作是犯罪论体系中的客观责任阻却事由。

期待可能性理论是司法实践的自发产物与法律本质的应然表现,更是刑法对正义、谦抑和人权的价值追求和集中体现,这便成为其得以存在并不断发展延续的合理依据之所在。第一,期待可能性通过对行为人行为时客观具体情况的判断,来确定其有无刑事责任以及责任之大小,充分考虑了行为人行为时自身的客观实际,有利于正确定罪量刑。它这种以人的相对意志自由为基础的法学精神,体现了刑法对正义的价值追求。第二,法律不强人所难,人人都有自私和脆弱的一面,这也是由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所决定的,法律不能盲目机械地期待或希望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出合法行为,而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出现正体现了其对人性脆弱面的尊重与关怀。第三,刑法的目的在于防控犯罪,但从我国目前的司法实践来看,刑法又必须具有谦抑性(经济性)。作为一种规范性的评价要素,期待可能性排除了达不到刑罚预期效果的盲目和机械的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况,在发挥对责任进行严格限制性机能的同时,以最低的成本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

(二)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存在范围

关于该问题,有人认为仅适用于过失犯罪,有人主张也适用于某些轻微的故意犯罪,还有学者认为不论罪过性质和罪行轻重如何,只要行为时存在适用期待可能性的外部条件均可适用。笔者赞同第三种观点。期待可能性旨在说明行为时的外部条件对人意志自由的限制程度,因而无论是故意犯罪还是过失犯罪,重罪还是轻罪,这种限制都是可能存在的。因此,我们应当根据个案的不同客观情势加以具体地分析和判断,而不能仅从罪过性质或是罪行轻重的角度来简单地约束或限制期待可能性的适用范围。因此,只要行为时的外部条件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用期待可能性理论对该行为加以论证。

二、期待可能性的两个基本问题

(一)期待可能性的性质判定

对此问题,日本和德国的理论通说可以说是完全对立。日本学者普遍认为缺乏期待可能性是一种超法规的责任阻却事由,而德国理论通说则认为缺乏期待可能性应该作为一种法定的责任阻却事由而存在。然而,在现实的司法实践当中,日本却几乎没有直接按照缺乏期待可能性为由而宣告无罪的案例。这说明,德日两国在理论上的不同观点在结局上并无明显区别。之所以会有理论上的差异在现实中不复存在的情形,是因为两国都已经将缺乏期待可能性的基本情形全部规定在刑法的条文中了。但是,由于我国对此并没有明确规定,所以在我国,缺乏期待可能性只能作为一种超法规的责任阻却事由而存在。

(二)期待可能性的判断和认定标准

关于期待可能性的判定标准,理论上主要存在三种学说:行为人标准说主张以处于行为当时具体情况下的行为人自身能力为标准,但该学说却并不能说明确信犯的责任问题(因为确信犯大都声称自己的行为是正当的),同时也不利于对法秩序的维护[2];平均人标准说主张以处于行为人状态下社会上一般人的反应为标准(这类似于因果关系判断标准中的相当因果关系说),但该观点却并没有将行为人自身的特殊情况纳入评价范围,也与期待可能性理论之本意和初衷有所违背;而法规范标准说则是指对行为人行为时的具体情况进行判定应当以国家对法律秩序的具体要求为标准,但很明显该学说实际上并无任何标准。此三种学说虽然都存在片面之处,但三者并不对立,换言之,三者是可以无矛盾适用的。因此,我们应以保护法益为出发点,综合运用这三种学说,各取精华。即首先应以行为人行为时所处的具体条件为基础,然后再与这种条件下的社会一般人作比较,以此判断行为人在行为当时选择实施合法行为的可能情况[3]。

三、刑法学中的期待可能性及其理论应用

(一)期待可能性与刑事责任之关系

二者之间,不仅存在“有无”之分,同时还有“程度”之别。对于那些根本就没有期待守法可能性的情形,可以直接按照无罪论处;而对于后者,行为人仍构成犯罪,但可以减轻罪责,从宽处罚,因为此时期待可能性已经有所降低。

1.期待可能性之有无表征刑事责任之有无。这一观点可以从以下多个角度加以论证:从刑法本体论的角度看,有无期待可能性意味着有无罪过,而罪过不仅是刑事责任的基础还是犯罪构成的核心,那么缺乏期待可能性自然也就不用负责或者说可以减轻罪责;从哲学的角度看,对于那些丧失意志自由的行为无论如何也不能进行非难,而有无期待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则决定着有无意志自由;从人性的角度来说,如果法律非难一个根本就没有实施合法行为可能性的人,这不仅不符合人权道义的精神与法不强人所难之原则,也与刑法防控犯罪之目的相违背。

2.期待可能性之大小表征刑事责任之轻重。这可以从正反两个方向来体现:首先,刑事责任随期待可能性提升的典例就表现在现行刑法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诬告陷害、非法拘禁、非法搜查等罪应从重处罚的规定。究其缘由,一般人尚且都能被期待不去违法犯罪、打击报复他人,那么对于具有较高思想觉悟与法律素养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便更能被期待去模范守法了。因此,期待可能性提高,法律上进行从重处罚就是理所应当了。其次,现行刑法对相对刑事责任能力人所规定的特定责任范围,以及对减轻刑事责任能力人(已满75周岁的人、未成年人、盲人、聋哑人等)、防卫过当、避险过当和胁从犯的规定都是在期待可能性降低的情况下,法律上相应减轻罪责进行从宽处罚的立法体现。

(二)期待可能性理论在刑事立法上的应用

1.期待可能性思想的总则体现。首先,刑法对不可抗力与意外事件之条文规定,其中就蕴含了期待可能性思想。因为在发生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时,行为虽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但行为人主观上并不具有故意或过失,在那种条件下,我们无法期待行为人做出适法行为而置自身安危于不顾。所以,自然不构成犯罪。其次,以防卫过当为例。防卫者是在相对紧迫和被动的情况下进行防卫,在那种错综复杂、迫在眉睫的客观情势下,行为人难以对不法侵害的性质、程度等做出准确地判断。此外行为人在实施防卫行为的情况下,精神往往会处于一种紧张、惶恐的状态,其意志自由便相应也会出现减退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防卫超过必要限度情有可原,法律很难期待行为人做到严格守法,因而应当减免处罚。避险过当亦是如此。期待可能性的理论根基在于 “法律不强人所难,任何法律都不能要求或是命令一个人为了守法而不顾自我安危”。而胁从犯正是处于遭到逼迫威胁的状态下不得已才实施犯罪行为的,其行为时的主观意志已经被抑制。因此,如果行为人在行为时根本无法抗拒该胁迫,那此时他便丧失了意志自由,法律无法期待其做出适法行为,自然不负刑事责任;如果这种胁迫并不是不可抗拒,而是尚有选择之余地,但基于行为人被钳制约束的事实状态及其面对胁迫的恐惧心理,法律期待其作出适法行为的可能性较小,因而应当减轻处罚。[4]

2.期待可能性思想的分则体现。犯罪分子犯罪后毁灭、伪造证据的行为在理论上属于不可罚的事后行为,法律无法期待犯罪人能将自己的犯罪证据保留完好(以供侦查机关破案),所以此类罪的犯罪主体将行为人本人排除在外就理所当然了。犯罪分子犯罪后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的行为亦属于不可罚的事后行为,法律上不能期待行为人不去这样做,所以犯罪分子本人同样不属于该罪的主体范畴,不能以犯罪论处。

3.期待可能性思想的司法解释体现。20世纪90年代两高所做的有关办理拐卖人口案件的司法解释就有对于有配偶的妇女在被拐卖后又与他人重婚可以不以犯罪论处的规定。试想这些被拐妇女在那种异常的境地下,如果不服从就很可能遭受肉体摧残甚至是生命威胁,在这种前途未卜、生命攸关的情况下,法律实在是难以期待其为了守法而不顾自身安危。

(三)期待可能性理论在刑事司法上的应用

1.期待可能性在刑事司法适用中的两个环节。因为刑事案件中的司法裁量包括定罪和量刑两个环节,所以期待可能性的刑事司法应用也应包括其在定罪和量刑这两个环节中的应用。因为罪刑法定是刑法的基本与核心原则,所以其应作为司法实践中一切定罪量刑的基石,因此这里所说的期待可能性在刑事定罪中的应用主要是指其在判断罪与非罪上的反向应用,即“出罪”应用。虽然刑法第13条有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出罪规定,但该条规定的“但书”在司法实践中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较好的运用,如今若用期待可能性理论来合理认定罪与非罪的问题,或许足以使该“但书”的立法初衷得以有效释放。如已婚妇女在婚后因丈夫杳无音信或因自然灾害流落他乡,迫于生活艰难为了生存不得已才与他人结婚,这里行为人实施守法行为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就足以使得个案属于“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情形,故可以不以重婚罪论处。期待可能性的量刑适用,则是指审判人员在罪刑法定的基础上,充分且慎重考量行为人行为时的具体情势,通过分析期待可能性的有无及大小等存在状况,据此判定行为人是否具有责任阻却事由,从而最终做出公正的判决。因此,只要审判人员出于正义、良心,并慎重考虑行为人的期待可能性的大小,那么得出的裁判自然会被视为是公正的。

2.期待可能性的适用条件。一般认为,期待可能性的适用条件是客观情势的异常性,即行为人在行为时存在着某种非正常的客观情况,该情况约束或阻碍了行为人对适法行为的选择。而根据我国的社会现状及司法实践,客观情况的异常性情形应包括:

(1)行为人自身的重大利益受到威胁

这些自身重大利益包括行为人的人身安危、人格尊严及其赖以生存的物质利益等遭到重大威胁这三种情况。无论是生命安全、人格尊严还是赖以生存的物质利益,这都是人之所以作为人而生存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倘若这些条件面临巨大威胁,法律则无法期待行为人不去寻求自我保全而去选择做出适法行为。

(2)行为人亲友的重大利益遭受威胁

人具有社会性,是具有思想与感情的群体动物,更何况是生活在素有重亲情伦理之传统的中国。因而当亲属或关系亲密的人面临危险时,法律也难以期待行为人为了遵守法律而置亲友安危于不顾,从而使期待可能性降低或丧失。但是,理论与实践总是存在一定差距,现实中行为人行为时的客观情况千差万别,错综复杂,影响期待可能性的具体因素一时难以在刑法中加以具体和规范,这就需要司法工作人员在具体分析个案特殊性的基础之上,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维护司法的公正与权威。

四、期待可能性法规范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引进期待可能性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

几年前的“许霆案”与近年的“河南洛阳性奴案”都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讨论,前者也正是论证我国引入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典例与热潮。这里简要回顾一下案例:打工青年许霆去ATM机取钱时却惊奇地发现机器会自动出钱,因为他在从ATM机取出1 000元的时候卡里的余额却相应仅减扣了1元,他连忙又试了几次,竟然用同样的方法先后取款170余次,最后合计取出人民币17万余元。一年后,在外潜逃的许霆终于被公安机关抓获,而后很快便被人民法院以盗窃罪判处无期徒刑,并且附加剥夺政治权利与没收财产。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普通民众,都被法律之于许霆的严苛而感到惊愕。这里我们不去讨论本案之定性,只从量刑过重角度进行简要论述。根据刑法及司法解释对盗窃罪的规定,许霆一案的盗窃数额其实已经达到特别巨大的程度,应当在无期徒刑或死刑的法定刑幅度中选择适用,同时由于许霆还将犯罪所得全部挥霍,所以法官的判决其实已经是网开一面了,因此这个判决结果是符合法律规定的。然而,本案后来经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发回重审,并报最高人民法院批准后,以盗窃罪重新做出了五年有期徒刑的改判结果。为何本案会有这样大的变化呢?因为这涉及刑法当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条款,即刑法第63条第2款对特殊情况的规定。所以许霆案之所以能在法定刑之下判处较轻刑罚,其依据或许就是源于这里的“特殊情况”。而本案当中的“特殊情况”及其背后的实质性理由则恰恰可以用期待可能性理论予以解释。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诱惑,从天而降的“免费午餐”“意外之财”,谁能无动于衷,不怦然心动?更何况是一个腰包干瘪的打工青年。像这样ATM机故障吐钱的事例绝非仅有,国外民众面对类似场景都排队取钱,犹如沉浸在狂欢之中。人性脆弱贪婪的一面自然显现,人们被期待遵守法律的可能性也就大大降低。[5]另外,在“河南洛阳性奴案”当中,有“性奴”协助犯罪分子李浩杀死其他“性奴”,这就属于在故意杀人罪中丧失期待可能性的实例。

虽然此类案件为数不多甚至较为罕见,但其中所包含的刑法学思想却至关重要,对刑罚统一性的维护有着重要意义。因此,从许霆等案件中所折射出的期待可能性思想对现实案例的决定性影响可以看出,期待可能性理论在刑法当中明确规定有着诸多必要。

1.有利于合理解释刑法理论中的若干问题。大陆法系的犯罪构成理论采用构成要件符合性—违法性—有责性的三层次体系,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作为违法性要件则能很好地融入进去。而我国所沿用的苏联的四要件体系却不能对此作出很好的解释,因为如果将紧急避险和正当防卫套用犯罪构成四要件,会发现其往往会符合某一罪的犯罪构成而使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陷入尴尬境地。而这种窘境则正是因为我国刑法理论中缺少一种对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行为等紧急情况下的人性选择进行合理解释的有效方法或理论,而期待可能性则正是问题之关键。此外,近亲属之间的窝藏、包庇行为,执行上级命令而引发的重大责任事故以及自救行为等,都可以用期待可能性理论作出很好地解释。此种情况下,人性之脆弱使得行为人意志自由减退,法律期待其作出守法行为的可能性也随之减弱,因而应予以减免处罚。

2.有利于刑事立法得到更好的执行。法律之生命在于被执行,而使法律得到更好执行的前提则是法律能被公众所接受和认同。由于我国的刑事立法主要以国家和社会为本位,所以就不可避免会表现出 “大公无私”甚至是“大义灭亲”的思想,因而在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伪证罪中都把犯罪分子的近亲属包括在主体之范畴,这不仅没有对人性和人权给予应有的抚慰与关怀,也与我国儒家 “亲亲相隐”之伦理传统相违背。因此,以个人本位为立场,充分考虑期待可能性的理论精神是刑事立法的未来完善方向,同时协调好法律与道德等其他社会调整手段的关系,充分保障和维护广大公民之基本权利,这样才能在认同的基础上更好地执行。

3.有利于刑事司法公正合理性的提升。期待可能性是衡量行为人主观恶性大小的重要指标,通过反映行为人的意志自由受外部环境约束与限制的程度,从而影响甚至是决定刑事责任的有无及大小。因此,在我国现行刑法尚无关于期待可能性理论明确规定的情况下,若能在定罪量刑时加以适当考量,无疑会促进司法的公正性与实效性,提高公众对判决结果的认同和接受程度。[6]

(二)引进期待可能性的可行性与具体途径

由于我国现行刑法未明确规定期待可能性,因而如果一直将其作为一般的超法规事由加以适用,难免有违反罪刑法定之嫌。因而有必要从以下四点论述其作为法定免责事由的具体实践。

第一,在刑法理念上。我们应该摒弃落后陈腐的观念理论,在坚持原则不变的情况下,积极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积极的法学理论,以充实和完善我国现有的法学理论体系。就期待可能性理论而言,我们首先应该对其加以全面地了解和学习,认清其对我国刑法理论积极作用的一面,又要警惕其消极不利的弊端对我们的侵蚀。例如在期待可能性之适用条件及其范围、程度方面,我们应严格把控,不能一味简单地把期待可能性作为出罪的理由,结果造成适用不当甚至是滥用。因此,我们应该在把握度的基础上,秉承包容开放的姿态,对期待可能性理论加以合理地学习与引入,而不能故步自封,“闭关锁国”,不分优劣加以排斥拒绝。

第二,在犯罪构成理论上。理论界所倡导的温和的两层次的犯罪构成体系值得认同。客观层次包括客观要件亦即违法要件(行为主体、危害行为、行为对象、危害结果)和客观阻却事由(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被害人承诺等);主观层次包括主观要件亦即责任要件(故意、过失、意外事件、事实认识错误)和主观阻却事由(责任年龄、责任能力、违法性认识可能性等)。期待可能性本质在于法不强人所难,它是在特殊情况下减免行为人刑事责任的重要指标,是一种对行为人意志自由受限而予以补救的责任阻却事由。缺乏期待可能性就是缺乏意志自由,在意志自由受到限制或是剥夺的情况下,法律自然不能加以非难。而对刑事责任的追究应该坚持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即使客观上存在违反刑法的情况,但主观上意志自由减退,那么对其刑事责任的追究也应该做相应的减免。因此,相对于犯罪构成两层次体系来说,期待可能性理论宜放在主观层次中的主观阻却事由之范畴中去。当然,如果采用主客观四要件说,期待可能性应作为符合犯罪构成后是否承担刑事责任的判断因素或是作为一种消极要件直接放在主观方面中去。[7]

第三,在刑法条文中。应将其他排除犯罪性的正当行为(如正当防卫等)按无期待可能性明确规定在刑法中。因为期待可能性理论能对诸如自救行为、正当业务行为和义务冲突等这些排除犯罪性的行为作出恰当合理的解释。另外,对于那些刑事责任能力有所缺陷的行为人以及胁从犯的问题,都应该按照期待可能性的有无及大小加以明确规定,为正确定罪量刑提供坚实可信的理论基础。同时,对于刑法分则中的具体罪名,诸如窝藏包庇罪、伪证罪等,都应该将以行为人及其近亲属为主体时加以特殊规定,以不具有期待可能性或可能性降低作为减免其刑事责任的依据,以便更加合理妥当地适用刑法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在更好地体现我国刑法预防犯罪的目的的同时,也是对我国古代 “亲亲相隐” 传统理念的继承与完善。

第四,在司法实践中。审判人员应将期待可能性的有无及大小作为定罪量刑的重要参照指标加以慎重考量。正如上文所述,由于期待可能性是影响刑事责任有无及大小的重要因素和反映行为人主观恶性大小的重要指标,所以司法工作人员应在查清案件事实的基础之上,准确认定行为人在行为当时的外在客观情势,以判断行为人当时的意志自由程度亦即期待可能性之大小,然后再结合其他主客观因素进行准确定罪量刑。只有这样,才能在司法实践中最大限度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并体现刑法防控犯罪之目的。

五、结语

许霆案虽早已成为过去,但该案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其所折射出的期待可能性理论之光辉及魅力却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究。我们纵然不能对人性之脆弱本性采取无节制的放纵和姑息态度,也不能把期待可能性作为为许霆出罪的理由,但至少有用期待可能性理论为其减轻罪责之可能性。或许,这种可能性将会随着时间的推进而转变成现实。在当今越来越注重人文素养与人权保障的社会中,期待可能性理论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划时代的意义,无疑会得到人们愈加广泛的重视与关注。但对于这种舶来品,我们既不能一概接受,也不能全盘否定,而应在尊重现实与规律的基础上,理性借鉴,严格控制其标准,以防滥用而失去其应有之功效。只有这样,我国的刑法理论与刑事立法才能与时俱进,更大程度地尊重人性,保障人权。

[参考文献]

[1]黎宏.日本刑法精义[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181.

[2]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304.

[3]张明楷.期待可能性理论的梳理[J].法学研究,2009,(1):60—77.

[4]倪业群,蒋霓.刑事立法与司法实践: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二元视角[J].金陵法律评论,2008,(春季卷):119—129.

[5]沈琪.期待可能性与责任判断——由许霆案引发的刑法思考[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2):102—107.

[6]吴念胜.论期待可能性理论对我国刑法的借鉴意义[J].求索,2007,(10):89—91.

[7]汪力,邹兵.论期待可能性理论及其合理引入[J].西南大学学报,2008,(34):94—99.

可能性教案范文第4篇

《可能性》是六年级上学期的内容。本单元的学习是前几个年级学习内容的发展。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活动,进一步认识客观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基于以上目标,我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进行教学,我对本节课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收获如下:

教学设计合理流畅,在与孩子们亲切的交流中,知识成螺旋上升的态势,尤其难点的处理层层深入,学生一点也感受不到内容的抽象,而且学的是兴致勃勃。学生方面,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整堂课从课前的交流复习到难点的讨论及练习的抢答,再到游戏的参与及最后开放题目的回答,时时处处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本节课的不足:正如以上片断,在讨论三分之二这个难点的突破上应再明确些,学生想不到把球编号,老师此刻应发挥其主导作用,指明“我们可以把球编上号码

1、

可能性教案范文第5篇

2,能根据指定的要求,设计公平的游戏方案.能对简单事件的可能性做出预测. 3,培养概率素养,增强对随机思想的理解.培养公正,公平的意识,促进正直人格的形成. 4,在游戏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教学难点:对随机思想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一时已经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并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经常""偶尔"等恰当的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学生除了已经具备相应的知识基础以外,在生活中学生经常用石头剪刀布或掷色子等游戏规则来玩游戏,所以生活经验也是丰富的.本课就是在学生具备了以上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步从定性向定量过度. 〖设计思想〗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师:有好多同学经常问我:老师我们学习数学有什么用?下面的这个小故事请大家了解一下数学的作用,好,请大家读一读。 生:开始阅读——《一个数学家=10个师》

1943年,在大西洋上英美运输船队常常受到德国潜艇的袭击, 当时, 英美两国限于实力,无力增派更多的护航舰,一时间,德军的潜艇战搞得盟军焦头烂额.为此,有位美国海军将领专门去请教了几位数学家,数学家们运用概率论分析后发现, 舰队与敌潜艇相遇是一个随机事

件,从数学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定数量度的船(如100艘)编队规模越小,编次就越多(如每次20艘,就要有5个编次),编次越多,与敌人相遇的可能性就越大.美国海军接受了数学家的建议,命令舰队在指定海域集合,再集体通过危险海域,然后各自驶向预定港口.奇迹出现了:盟军舰队遭袭被击沉的船只由原来的25%降低为1%,大大减少了损失。 师:读了之后大家有什么感想吗?

可能出现的问题:1,看结果,出现了击沉的船由25﹪降低为1﹪

2,原因,编次越多与敌舰相撞的可能性就越大。 导入:为什么编次越多,与敌人相撞的可能性就越大,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

我希望同学们能好好听讲,讲完这节课大家都可以明白其中道理,好我们先来完一个小游戏——转盘游戏。

师:看这两个转盘有什么不同?

1、游戏(1)651423641325转盘B转盘A游戏规则:(1)自由转动转盘A一次,自由转动转盘B一次;(2)转盘停止后,指针指向几就顺时针走几格,得到一个数字;(3)最终得到的数字是偶数就得1分,否则不得分;(4)转动10次转盘,记录每次得分的结果,得分高的人为胜者。 生:观察到数字的顺序不同。

师:游戏有一定的游戏规则,那么大家看这两个转盘。转盘A自由转动后假设停在2好在顺时针转动2个格到4,结果是偶数我们就的一分;否则不得分。把结果记录在我发给你们的表格内。B盘也这样做,先做A再做B盘明白了?好。开始吧。

在此过程中,我下去指导,别出现错误。 直至结束,好停下来。

师:我找同学来说一下你们组的玩的结果。

生:

师:好,我们同学经过测玩之后发现A转盘结果全是1,B转盘有时是1,有时是0,那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下面的问题?

议一议:

A盘:得到偶数的可能性必然,不可能的,还是不确定得到奇数呢?

B盘:得到偶数的可能性必然,不可能的,还是不确定得到奇数呢?

讨论结束:

通过我们自身的实验,我们发现了:生:A盘得到偶数是必然的,奇数是不可能的。 B盘得到偶数、奇数是不确定的。

总结:

师:A得到偶数是必然的,那么就是一个什么事件?生:必然事件。 板书:必然事件

板书:不可能事件。

师:得到奇数呢?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吗?

师:告之他们,通常情况下,我们用100%(或1)来表示必然事件!用0来表示不可能事件。

(2)大家在想想,生活中我们除了一定发生,一定不发生的还有什么事情?

生:思考,不一定发生的。

师:比如,你们小时候玩的这个,你就一定会赢吗?

生:不一定。

那么,这个叫做什么事件? 板书:不确定事件。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不确定小游戏,比如,大屏幕上,有个小立方体,上面有6个数:

1、

2、

3、

4、

5、6。

你有两个选择:A掷完朝上的数是6.

B掷完朝上的数不是6. 你选择:A还是B。 生:选B。 师:理由是什么?

生:6的可能性小,有6个面,6只有一个面,不是6的有5个面,B胜A输。

刚才我们必然事件可能性100%或1而不可能事件的可能性可能是,不确定事件可能性是多少?0至1 板书:0至1. 游戏至此结束。

为了更直观表示这3种事件,我们通常把他们放在现代上来表示, 话接上说,你能把我们刚才说的朝上的数是6和朝上的数不是6,放在哪吗? 想一想: 我找同学上黑板是来指一下。请问他指的对不对? 指完请回。

好,下面我们开始做练习(练习开始)。

第1个题目:我希望咱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做。

讨论:一个袋中装有10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在图中所对应的位置是:1)10个白球(A)2)2个红球,8个白球(B)3)10个红球(E)4)9个红球,1个白球(D)5)5个红球,5个白球(C)0AB1(50%)2CD1(100%)E不可能发生发生的可能性小于50%可能发生发生的可能性大于50%必然发生 第2个题目:指出下列事件,哪些是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不确定事件。 指出下列事件中哪些是不确定事件,哪些是必然事件,哪些是不可能事件?(1)小明的作业一定是用钢笔写的;(2)3个人分成2组,一定有2个人分在一组;(3)海南七月八号下雪;(4)明天是六一儿童节;(5)普通玻璃从三楼摔到一楼水泥地面碎了(6)一个暗箱中有5个大小一样的球,其中4 个是红球,从中摸出一个红球。 (1) 不确定事件(2)必然事件(3)不可能事件(4)不可能事件(5)必然事件 第3个题目:指出下列事件的大体位置

练习题二指出下列事件可能性的大致位置(1)英语有30个字母;(2)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3)小颖数学考试一定能够的100分;(4)打开电视机,正在播放动画片;(5)射击比赛中,李海峰打靶击中靶心;(6)黑夜中,小明从大小差不多的6把钥匙中随便摸出一把,用它打开了门。1(50%)21(100%)0 第4 个题目:现实生活中,为了强调某件事情一定会发生,有人会说:“这件事百分之二百会发生。”这句话在数学上对吗?

强调某件事情发生的概率是200%是不队的

第5个题目:挑战自己摸球游戏说出,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不确定事件。

一个口袋中有

1 个红球,1 个黄球,8 个蓝球。小李从口袋中摸出 3 个球,他会摸出哪3 种球呢?请说出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不确定事件各一个。 第六个题目:甲乙两人,1-20抽数

甲、乙二人做如下游戏:从编号为1 到20的卡片中任意抽出一张。(1)若抽到的数字使奇数,则甲获胜,否则乙获胜,你认为这个游戏对甲、乙双方公平吗?(2)若抽到的数字是3的倍数,则甲获胜,若抽到的数字是5的倍数,则乙获胜,你认为这个游戏对甲、 乙双方公平吗?

第7个题目:集体讨论,小于4的123,大于3,456则游戏公平,可能性相同,50%的可能性。甲、乙两人做如下游戏:一个均匀的小立方体的每个面上分别标有数字1,2,3,4,5,6.任意掷出小立方体后,若朝上的数字小于4,则甲获胜;若朝上的数字大于3,则乙获胜。你认为这个游戏对甲、乙双方公平吗?

小结:你学到什么,有什么收获?

回忆让我们再回到开始时讲的那个故事,为什么再穿过危险区时,集体通过?大家有人喜欢看动物世界,可能一个场面大家是不是记得,沙丁鱼,一种很小的鱼他们在遇到鲨鱼时会怎么做?

生: 自己讨论出结果?

可能性教案范文第6篇

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敏感:

这一阶段的小学生自我意识强烈,自尊要求迫切,而且心理承受能力比较低。在一时期,小学生很重视在老师和同学们眼中的印象和心中的位置,而且也非常在乎成绩,渴望得到友情。一旦成绩有波动,或者人际关系不够融洽时,就会产生强烈不安、焦虑和恐惧,甚至还会生气、愤怒,而且过于敏感多疑。

2、叛逆:

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似懂非懂的时期,有表现欲望,渴望得到肯定,渴望摆脱父母和老师的监护。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往往会表现出对人和事的强烈批判和怀疑的态度。当然,有的学生会激烈表达情感,有的则以沉默对待老师和家长。

3、依赖心理

当今的社会,有一部分小学生不管干什么,都需要别的帮助,才能完成。这种类型的小学是产生了依赖心理。有依赖心理的小学生,主要表现在对环境、家人的依赖,其次表现在有自责倾向。这些表现每时每刻都在危害着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他们从小到大都是在身边的人关怀及呵护下长大的,像一些大少爷、大小姐一样,不会做任何事或是做事不熟悉。这些有依赖心理的人,当被家人或他人说几句后,就会感觉没人再爱他,他失去了所有爱。

4、厌学与逃学问题

现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小学生的学习压力自然也越来越重。据调查,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5%—–10%。这些厌学的小学生主要是因为对学习缺乏兴趣,从而成为老师、同学及家长眼中的差生,加上成绩不好,对学习慢慢失去了尚有的一点儿兴趣,成为了厌学。这时的小学生,上课不听讲,

不做作业,在上课时间玩东西、看书、东张西望,渐渐地,他们干脆从厌学转变为逃学。这么一个过程,有时足以让一位少年的前途变得一片黑暗。当然,厌学的心理也会发生在优等生身上。这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力小,一旦别人超过了自己或自己目标未达到,就会产生厌学心理。

5、学习方面的问题

据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项非常艰苦的脑力劳动。“现在的社会,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就不会努力,不努力自然会被淘汰”这些话都是当今社会老师及家长认同的观点。而他们谁又能打保票,给孩子这么多压力,不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问题呢?相信对于这个问题,没人敢打保票。其实,现在孩子的心理问题大都是因为学习压力过重才造成的。现在无论是谁,都很看重学生的分数,所以在学习身上多了他们本不该有的负担,加之现在的教学内容比原来难,自然让孩子对于这些不该有的负担有了偏见,也就造成了他们的心理出现了问题。

身为家长,要及时找到解决方法才能早一点挽救孩子哦!

教师和家长应该帮助这些学生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

1、及时心理矫正是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的有效方法。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冷漠、孤独、厌学、焦虑、自卑、敌对心理,都是不正确心理观,是由自身的素质、环境、教育、家庭影响等诸多因素造成。一旦发现学生出现心理波动,教师必须及时矫正。俗话说:防范于未然,这是很有必要的。小学生面对复杂的心理一无所知,很难辨清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正确,什么错误……良好的心理品质既是与生俱来的,也有后天培养的,还有不断矫正提高的。

上期有一个孩子调班到我班,是个脾气暴躁的学生,转班以后,班里连续发生他创下的故事:打哭同学了,咬伤同学手了,把别人的物品藏起来了等等。每天,班主任、任课老师都要提到他:头疼!

首先,我们通过家长会和其父母沟通,指出助长孩子的霸道的危害性。其次,找孩子谈心,明确指出他的行为造成的后果,提醒他“称霸”不是才能,“才能”需要修养!再次,关注他在班里的表现,及时表扬他关心同学、服务同学的行为,表扬他的优点,尊重他的人格,制止可能发生的过激行为。目前,他有了很大的转变,学习兴趣也浓厚了,他思维很灵活,因此,学习成绩也逐步提高了。不正确的心理现象得到及时矫正,使学生正确看待人生观和信念观,为其一生积攒宝贵的财富!

2、改进教育方法。

(1)激发兴趣的策略。兴趣是儿童学习的强大动力,激发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学时可尽量将

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的实例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时充分地向学生展示数学的内在美,可以以数学的广泛应用性撤趣,也可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加强直观教

学撤趣,也可创设成功机遇撤趣,还可以精心设计问题,用问题激发兴趣,等等。

(2)激励评价的策略。教师要正确、科学地评价学生,充分运用激励手段,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评价理念要凸显发展性,评价内容要形成多维性,评价方式要体现多样性。

(3)量力性策略。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学习网和年龄特征,处理好学生个性差异和自我差异,从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出发进行教学,因材施教,让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4)个案研究策略。针对具有典型性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个案研究,建立学生促康档案,对他们的认知、情绪、行为问题进行定期调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要注意一般与特殊相结合,策略研究和个案研究相结合,调查结果与平时的观察相结合。再次是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努力改善自我,平时常提醒自己遇事尽量克制,多进行沟通,增加信任度,也就多了一份理解;

3、我们要帮助学生来分析他们的优点,正确做出评价,千方百计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还要引导学生以勤补拙和扬长避短来克服自卑,使学生找到自己的突破口,通过勤奋努力,在某个方面做出成绩来。最后,教会学生克服悲观消极的心态,树立自信心和上进心;通过组织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来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多方面的兴趣来转移注意力,多结交知心朋友,寻求社会力量的帮助等。

上一篇:劳动教育核心素养范文下一篇:未成年人管理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