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诚信范文

2024-07-23

传统文化诚信范文第1篇

诚信文化离不开制度建设

在企业中,我们需要关注两大层面的内容:一是观念层面;一是制度层面。观念和制度,都是我们无形文化当中的重要构成,诚信文化离不开制度建设,制度建设和观念的培育是我们诚信文化和文化规范的基本内容。那么观念的更新,是诚信文化的前提。

中国自古就有诚信守信之说,从古至今,我们已经清晰地看到,走得远、飞得高的企业,没有一项是建立在无诚不信的沙滩上,诚信体现了最基本的道德理论和法律意识,是整个行业维系的基础。因此当道德观念发生碰撞的时候,道德不可能解决一切问题的时候,我们必须用制度来规范。

文化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对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正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在全社会倡导包括“明礼诚信”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明礼诚信的倡导又具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道德具有不同的层次与要求,表现为不同的道德境界,是广泛性与先进性的统一,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是道德作用赖以发挥的保证。道德建设要处理好弘扬主旋律与允许一定的多样化、先进性和普遍性相结合等关系。综上所述,诚信文化是我国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体现。

一位营销伙伴说,诚信是现代企业的黄金品牌。时至今日,许多知名企业已经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例如,海尔的高层管理者将不合格的冰箱砸掉,就是要实现对市场、对消费者的承诺“决不让一件不合格的海尔冰箱流向市场”。他认为,“诚信”是品牌,也是无形资产,但诚信的建立离不开制度的建设。

企业诚信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企业诚信是指企业在市场经济的一切活动中要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并以此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是企业确立价值观建设企业文化的首要任务。企业“诚信”缺失,危害将很大,会直接影响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甚至是许多中国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因为诚信缺失,致使企业品牌一夜倒塌,确立以诚信为核心的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基业长青的最基本保证。大量案例证明,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文化再造是推动企业前进的原动力,但是诚信作为核心价值观是万古长存的,它是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一位其他行业的朋友在谈到诚信话题的时候,说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伦理观念已深入人心,对其再

赋新意,让其再植灵根,对确立以诚信为核心的企业价值观是大有好处的。培育以诚信为核心的企业道德规范和开展企业诚信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中之中。

营销伙伴们认为,诚信是企业营销文化建设的最基本要求和准则。诚信是企业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诚信可以使企业赢得忠诚的员工,增强企业凝聚力,诚信经营可以使企业赢得更多客户。

诚信文化反映了企业的信用、实力和形象,良好的信誉可以给企业带来现实的经济收益。保险企业只有在经营活动中遵守诚信理念,才能拥有比较广泛的、忠诚度高的客户群,才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专家认为,如果保险企业缺乏诚信理念,在经营活动中损害了客户和消费者的利益,虽然短时期内能获得一定的利益,但是从长期利益角度来看,它是一种自我毁灭。可以说,诚信理念是企业存亡与兴衰的试金石,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础。让诚信成为我们为人做事的准则

“无诚则有失,无信则招祸”。那些践踏诚信的人也许能得利于一时,但终将作茧自缚,自食其果;那些制假售假者,或专靠欺蒙诈骗者,则往往在得手一两次后,便会陷入绝境,导致人财两空,有些甚至锒铛入狱。在现代经济社会,即使一个企业拥有雄厚的资本实力,有誉满全球的品牌优势,建立了很好的销售网络,并且有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和高学历的管理者队伍,但如果它在财务报表、商品、服务上做假,欺骗商品客户和投资者,丢掉了信用资本,产品就没有人买,合作者和客户没有了,所有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企业必然会陷入困境,并最终在市场中消失。因此,诚信确实是做人、立业之本。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从自身做起,恪守诚信,让诚信成为我们为人做事的准则;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绚丽多彩,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进步。

职场无小事,轻诺必寡信,重视你所说的每一句话,因为他都是在积累你的“品质大厦”,有两三块砖头质量不过关,就可能导致大厦倾斜的危险。

传统文化诚信范文第2篇

当今社会,熙熙攘攘的人群、热闹拥挤的街道,这些都可以体现出我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可难道我们只是获得而没有失去吗?殊不知,在我们将空的饮料瓶随手扔在地上时、在我们双手环胸围观老人跌倒时,一些东西在逐渐地变淡,逐渐的从这个世界上消失。

我们整天都在喧嚷着要保护传统文化,把中华民族的结晶发扬光大。然而试问一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真的做到了吗?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这些挂在嘴边的传统美德是几千年历史积淀下来的宝藏。聆听历史这条长河中汹涌澎湃的波涛声,然而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声音逐渐被汽车的喇叭声覆盖。我们不能不承认我们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这片领域上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我们不能只在乎物质资料的享受,我们的思想字典里最不该删去的字就是传统美德。

在人生的道路上遇见荆棘丛和风雨,我们不能就这样转身就走,躲避这些坎坷,要咬紧牙关冲过去,这才是自强不息。在别人跌倒后毫不犹豫的伸出手将她、他拉起,用自己的关心去抚慰疼痛的伤口,这才是乐于助人。在伤害别人后能不弯下腰企图一言不发地走开,而是自觉上前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减轻为别人带来的损失,这才是诚实守信。为什么我们要把传统美德这一宝贵的财富闲置一旁,是因为怕减少经济收益吗?是人因充满美德而变得更美丽。国家,因充满美德而变得更和谐。世界,因充满美德而变得更缤纷。

中华美德,人人皆知“孔融让梨”等典故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至高无上的美德,更说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文化之都。但是中华美德在今天,仿佛早已被人们忘却,人们对它不管不问。正所谓,此道今人弃如土。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孕育了五千年的辉煌、五千年的历史,留下了璀璨的传统文化。在这历史的长河中,中华美德熠熠生辉。

从小到大,一直以来父母、老师、长辈总是教导我们要继承“中华传统美德”。那么,我们该如何继承这些呢?泱泱中华美德,几千年来绵延不息就如那川流不息的江河。而今,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高速发展。“文明进步”成为了最重要的中华美德。中华美德的体现不在于它有多么壮观、伟大、而事实上它在我们不经意的动作中已经产生。自古以来,中华美德经历了千千万万次的磨炼, 经过了漫漫岁月的洗礼,饱经风霜,才代代流传下来。因此,中华美德对我们意义重大。

传统文化诚信范文第3篇

一、讲道德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

2001年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规定:我国社会主义道德的主要内容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应当把这些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社会主义道德是在传统道德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传统道德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做人的准则。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一个枷锁。所以,用哲学上的话讲,最好用一个“扬弃”:把好的发扬光大;不好的抛弃,有所选择。仔细看看,中国的传统道德、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最核心的是儒家思想,即孔老夫子的那一套。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儒家思想有不同的评价。大体上来说,革命变革时期,孔老夫子的思想是经常受到批判,要打倒的。譬如,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就是从“打倒孔家店”开始的。而到一个政权相对巩固的时期,要讲道德,讲修养,讲做人了,于是,孔老夫子的东西又被拿出来。所以,我们有必要对传统道德有个正确的分析和评价。

中共中央关于道德规范提出的标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传统道德一个新的提法。“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些都能在孔老夫子那里找到。过去,道德教育的主题是:“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忠孝信悌、礼义廉耻”。许多家庭的小孩起名字就用这几个字的。

讲传统道德的现实意义在于,如何更好地把传统道德和当今现实结合起来。

譬如“忠”字。在封建社会,“忠”的全部内容就是忠君,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爱国。君权神授,君代表国家,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国家元首,国家元首代表一个国家。但是就我们现在而言,一些皇帝的封建专制的统治方式必须得到批判。在我国,封建制度所代表的生产关系在世界上是领先的,因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制生产关系,比奴隶制生产关系、比欧洲分散的小领主生产关系要先进的多。但是,恰恰由于封建制度太牢固了,封建礼教束缚太厉害了,思想也受到了君权的束缚,在十五世纪以后,把资本主义萌芽扼杀了。

“三纲五常”中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糟粕。这些东西就不能继承,必须彻底推翻。因此,五四运动提出的口号是:“要科学”,“要民主”和“打倒孔家店”是完全正确的。

“忠君”作为一种爱国主义精神,又是任何国家、任何时候都必须提倡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美国建国只有两百多年时间,但它很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平时看似散漫的美国人,一旦国家有重要事情发生,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就高涨起来;看运动会时大嚼口香糖、爆米花……但是,一升国旗、一奏国歌,每个人都站起来,手放在胸前,表明心和祖国联系在一起。

从这个角度来讲,诚信之前首先要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和传统的“忠君”既有一脉相承的东西,又有必须截然分开的地方。在这个前提下,“爱国”又不能笼统地讲,不能单纯地讲大汉族主义。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思想文化统一才是最重要的。爱国主义要高举两面大旗,一是热爱祖国、维护统一;二是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

热爱社会主义的祖国,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共同奋斗,离开了这一条,就失去了道德的准则;离开了这一条,不要说中国人,就连外国人也看不起你。

一个中国留学生在瑞典看到房东每天升国旗唱国歌,美国人为丧身于伊拉克爆炸事件中素不相识的美国公民降半旗致哀,中国人看了不可思议。

现在,中国人中还有为数不少的人不会唱中国国歌。传统道德叫“忠孝立国”,现在道德叫爱国主义。我们要正确地扬弃中国的传统道德,把儒家文化中优秀的东西继承发扬,把封建主义愚昧落后、专制的糟粕抛弃掉。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就要分析谁能真正代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谁能真正领导中华民族走上复兴的道路?从而达到殊途同归,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学做人

《红灯记》中有一首《做人要做这样的人》的歌,歌词是:“听罢奶奶说红灯,言语不多道理深。为什么爹爹、表叔不怕担风险?为的是:救中国,救穷人,打败鬼子兵。我想到:做事要做这样的事,做人要做这样的人……”下面我给大家讲几个“做人”的故事,分析故事主人翁的做人哲学。

第一则:典故“活鸡养我性,死鸡要我命”。

评论是:愚者,胡作非为,但下场可悲。智者,足智多谋,但不宜提倡。

第二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保尔从小在苦水中长大,早年丧父,母亲替人洗衣、做饭,哥哥是工人。保尔12岁时,母亲把他送到车站食堂当杂役,他在食堂里干了两年,受尽了凌辱。

十月革命爆发后,保尔的家乡乌克兰谢别托夫卡镇也和苏联其他地方一样,遭受了外国武装干涉者和国内反动派的践踏。红军解放了谢别托夫卡镇,但很快就撤走了,只留下老布尔什维克朱赫莱在镇上做地下工作。朱赫莱在保尔家里住了几天,给保尔讲了关于革命、工人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许多道理:“现在全世界都着火了,奴隶们起义了,他们要把旧世界推翻,但是,为了这个,需要的是一伙勇敢的、能够坚决斗争的弟兄。”朱赫莱的启发和教育对保尔的思想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朱赫莱被匪徒抓去后,保尔四处打听。一天,在匪兵押送朱赫莱的时候,保尔出其不意地猛扑过去,把匪兵打到壕沟里,与朱赫莱一起逃跑了。但是由于波兰贵族李斯真斯基的儿子维克多的告密,保尔被投进了监牢。从监狱出来后,保尔不敢回家,便不自觉地来到冬妮亚的花园门前。他纵身一跳,进了花园。冬妮亚喜欢保尔的“热情和倔强”的性格,保尔也觉得冬妮亚“跟别的富家女孩不一样”。后来他们又有几次见面,慢慢地产生了爱情,思想汇报《道德与诚信》。 保尔为了避难,便答应了冬妮亚的请求,住了下来。几天后冬妮亚找到了保尔的哥哥,把保尔送到喀查丁参加了红军。

在一次激战中,保尔头部受了重伤。但他以惊人的顽强毅力战胜了死亡。出院后,他已不宜于重返前线,便参加恢复和建设国家的工作。在这里他同样以工人阶级主人翁的姿态,紧张地投入各项艰苦的工作。他做团的工作、肃反工作,并直接参加艰苦的体力劳动。在兴建窄轨铁路中,保尔表现了高度的政治热忱和忘我的劳动精神。

保尔自从在冬妮亚家里与她告别后,只见过她两次面。第一次是他伤愈出院后,最后一次是在铁路工地上,保尔发现,随着革命的深入,他们之间的思想差距越来越大了,他们已经完全没有共同语言了,于是便分道扬镳。

在筑路工程快要结束时,保尔得了伤寒。病愈后他又回到了工作岗位。他参加了工业建设和边防战线的斗争,并且入了党。但是,由于保尔在战争中受过多次重伤和暗伤,后来又生过几次重病,加之他忘我的工作和劳动,平时不爱惜自己的身体,体质越来越坏了。1927年,他几乎完全瘫痪了,接着又双目失明。严重的疾病终于把这个满怀革命热情的年轻人束缚在病榻上。但保尔在肉体和精神上都忍受着难以想象的痛苦的情况下,重新找到了“归队”的力量。他给自己提出了两项任务:一方面决心帮助自己的妻子达雅进步;另一方面决定开始文学创作工作。这样,“保尔又拿起了新的武器,开始了新的生活。”

第三则:重庆开县发生“井喷”事故。

去年12月23日22时左右,重庆开县发生“井喷”事故。这次灾难造成243人死亡。但是,灾区的9所中小学10879名学生,其中有3420名是住校生没有1人伤亡。有1所学校的老师组织了全校1020名学生,50名教职工全部步行,靠摩托车灯光引路,从深夜12点开始,历时13小时,变换3次地点,第二天下午才到达20余公里外的天和乡中心校。当时,老师是冒着自己的生命危险,夜里盘旋在山路上。大家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老师们要付出多大的风险才能实现这样的目标,这就是老师的做人。

以上几个故事,讲的是实践中的做人,希望同学们能从这些故事中学到一些做人的道理。

三、要诚信

今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此后,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司法部、教育部、全国总工会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社会诚信宣传教育的工作意见》,为普遍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指明了方向。

为什么要开展诚信教育呢?因为,自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发布以来,全社会普遍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公民道德教育活动,良好社会道德风尚逐渐形成,全民族的文明素质不断提高。但是,在一些领域和地方不守承诺、欺骗欺诈等失信现象屡禁不止,这些社会不良现象也侵蚀着校园,给学生健康成长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在一些地区和学校,少数学生考试作弊、言行不

一、欺骗他人的情况时有发生。

面对社会发展变化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要求,我们必须要开展诚信教育,通过教育活动,使学生了解诚信的基本内容,懂得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增强学生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提高守法、守规的自觉性,牢固树立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从小立志作讲诚信、讲道德的人。

1、在诚实教育方面:培养学生诚实待人,以真诚的言行对待他人、关心他人,对他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严格要求自己,言行一致,不说谎话,作业和考试求真实,不抄袭、不作弊。

去年高考期间,在山东潍坊、东营等地出现了所谓的“助考公司”,不法人员声称考生可以通过手机、寻呼机接收答案,全套答案的价格为3000元,而且保证能考上本科,在高考的第一天就抓到违规将手机带入考场的学生。

考试作弊,可以说是古已有之。在封建社会科举考试中,做着当官梦的“范进”们也在想方设法地作弊。比如有一件清朝末年的小坎肩,上面用蝇头小楷抄满了四书五经,足有四五万字,并且“关键词”都用红笔标注。创造出“四大发明”的文明古国,考试作弊的智商当然也不会低了。在当今的高科技社会,考场也成了一个新技术的竞技场,各种作弊的新“发明”层出不穷,有人“发明”出了专用的Bp机,使作弊更向规模化方向发展。随着手机的普及与功能的增强,利用手机作弊日益增加,如将耳机绑在袖子里,考试时将手靠近耳机佯装思考,实质在听通过手机传来的答案。女生则更方便了,有的干脆将耳机戴在耳朵上再用长发遮住,监考老师很难发现。还有可以利用手机发短信息,则更比Bp机方便多了。此外,从小到电子辞典、掌上电脑,大到传真机、复印机,这些现代“武器”也会光顾考场。在网络时代,作弊的手法也搭上了信息的快车。比如在网上,有专门的关于传授考试作弊技巧的容,有一篇文章在分析考试的有利地形时,就总结出了“金角、银边、草肚皮”的所谓“经验”,甚至提到买一份精彩报纸放在前面以吸引老师的注意力,用的都是《孙子兵法》的招数。在网上,专门的代人考试的“枪手”广告也是经常可以看到,有代考信息不时地发到网民的电子邮箱中。

要防范作弊,在采用必要的技术手段同时,更要注重诚信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仍然是人们进行活动的基本行为准则,作弊是一种违背诚信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如果社会舆论环境形成了一个反作弊的强大氛围,人们就会自觉抵制作弊行为。反之,人们就会认为作弊情有可原,为作弊者说情。

治理作弊,还需要依靠道德的力量。应当在日常教育中,增强考生的诚信观念。在道德建设的尝试方面,有的学校设立无人监考考场,因为被允许进入无人监考考场的,本身就是一种荣誉。另外,可以逐步建立考生违纪舞弊的档案记录,作为个人信用系统的组成部分,在求职、晋升等领域使用这些资料,这也必将加大作弊成本,使一些考生在作弊时望而却步。

2、在守信教育方面:培养学生守时、守责、守诚诺,做到言必信、行必果。遇到失误,勇于承担应有的责任,知错就改。

举例:小学课文《说慌的孩子》

3、在诚实守信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遵守法律法规、校规校纪和社会公德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个人特别聪明,能力特别强,价值观特别清晰,但既不遵守法律法规、校规校纪和社会公德,不爱护集体荣誉,这种人是最危险的,黑帮头子也就是这帮人,会成为社会最大的祸害。现在,有少数学生很羡慕黑帮生活,有校园顺口溜为证:读书苦,读书累……

全国教育会议上,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里面,谈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我们在共同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体现人的自身价值,人的自身价值又和中华民族的复兴、伟大祖国的建设融合在一起。这样,每个人的自身价值将得到最充分的体现,而每一个人的自身价值又融入到一个永恒的伟大事业之中。

传统文化诚信范文第4篇

摘 要 会计,首先是诚信的会计。会计诚信之所以被置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就在于会计信息作为公共产品,其使用者包括现实与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社会公众。一旦会计诚信缺失问题具有普遍性征兆,会计信息失真演变为系统性风险,必将损害社会公众的根本利益,颠覆社会发展的信用基础,进而干扰乃至动摇整个市场经济的运行秩序。

关键词 会计诚信 会计信息 会计法

一、会计诚信文化的涵义

所谓会计诚信文化,是指提供会计信息的相关人员(包括会计人员、财务负责人、总会计师、公司高层领导、中介机构从业人员等)在从事与会计信息有关的活动中形成的,反过来又对他们的活动产生重要影响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

二、会计诚信文化的现状及其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会计诚信文化现状

1.高级管理人员会计诚信意识淡薄

我国《刑法》、《公司法》和《证券法》对高级管理人员诚信义务的规定不够全面,对未能勤勉尽责的高级管理人员没有有效的处罚措施。上市公司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普遍缺乏制约,权利义务不对等,在履行职务过程中的越权和违规行为屡禁不止,诚信尤其是会计诚信意识淡薄。

2.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不高

在我国,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新的会计职业道德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未能形成对会计人员的有力约束,造成目前我国会计职业道德权威失落的状况。少数会计人员会计职业道德败坏、沦丧,经受不住经济利益的诱惑,主动违法犯罪。此外,还有不少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严重欠缺。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是会计职业道德中最重要的部分,而恰恰在这一点上存在的问题最具有普遍性,造成大面积的会计信息虚假。当单位领导授意会计人员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时,会计人员是否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在这两难的选择中有相当部分会计人员选择了听从领导要求,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

3.会计信息失真严重

会计诚信缺失,直接表现在会计信息失真。真实性是会计信息的生命。没有了真实性,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就会削弱,损害广大投资者的利益。所谓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未能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给投资者的相关决策带来不利影响的一种现象。我国会计信息失真范围广、程度深,发人深省,曾经出现过“蓝田股份”、“麦科特”、“郑百文”、“红光实业”、“东方锅炉”等一系列典型的会计造假案例。

4.会计造假的手段及其表现形式繁多

会计诚信缺失的另一个表现就是会计造假的方法越来越多,手段也越来越高明。例如:传统的手段主要有虚拟资产谎报利润,利用利息资本化夸大利润,利用应收账款来调节利润,利用存货难以盘点的特点达到低估销售成本的目的,利用时间差提前确认收入等。而现代手法主要是利用不等价交换的关联交易转移利润,利用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变更调节利润,利用资产评估消化“资产泡沫”掩盖潜亏等。现在社会上会计造假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多计资产、少计负债,或多计所有者权益;二是多计收入、收益,少计费用、成本和损失;三是没有披露信息或不按规定披露信息,削弱会计信息的及时性等。

(二)企业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1.相关利益驱动

首先是受个人利益的驱动。一些企业的管理层,在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的驱使下,唯利是图,串通作弊,欺诈社会,严重损害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某些领导为了政绩、职位的升迁等进行造假,以身试法。其次,上市公司受到利益驱动和迫于压力,编制了不实、严重失实甚至虚假的财务报告。

2.不诚信成本过低

对会计造假,惩治力度明显不够。我国《会计法》中有不少条文只是罗列“不得”有这样或那样行为,却没有给出“违反了怎么处理”的后文。这类条文的规定,明示了造假行为预期“成本”的上限,威懾力不足。由于惩治力度不够,守信者末得到有效保护,失信者未受到严厉制裁,一些企业或中介机构提供虚假信息,已成为一个公开的“游戏规则”,许多会计执业人员和经营者都从“失信”中捞到好处,一些擅长做假的人员还成了一些企业竞相聘请的“人才”。

3.会计制度不完善

从1993年会计制度改革以来,虽然相关的会计法规不断建立健全,但会计人员对经济事项的处理仍然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会计处理更多地依赖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而且制度、法规本身是根据一定时期的经济环境所制定的,难免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时滞性,由此生成的会计信息与客观情况必然存在一定的差距,结果造成会计信息不实而使报表使用者产生疑虑。

4.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是会计诚信缺失的内在动因。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普遍薄弱。有的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很不规范;有的单位内部管理混乱,财务收支失控;有的单位私设“小金库”,隐匿资产,隐匿收入;有的单位内部人员相互勾结,共同舞弊,贪污挪用资金。或者企业、单位虽然有内控制度,但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制度运作机制,因而不能发挥其作用。大量的经济违法案件,多是因为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管理上存在许多漏洞造成的。

5.监管力度不够

政府监管不力,主要表现有:一是对企业会计进行监管的部门众多,包括财政部门、税务部门、审计部门、经贸部门、证券部门等,各监管部门之间职责不清,而且监管部门对企业监管时往往都有谋求部门私利的倾向。二是会出现权利真空地带。有些领域没有部门去监管,也没有部门去制定相应的规章,在出现问题时,又相互推卸责任,这势必给会计造假行为留下空隙。另外,一些地方政府的政绩主要来自于地方企业的业绩,出于个人、部门和地区的利益驱动,暗示企业提供预定的数据,甚至与企业合谋,共同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

三、推动会计诚信文化建设的手段和措施

(一)塑造会计诚信的社会文化

会计诚信文化的丢失不仅是会计领域仅有的现象,也不仅是会计人员仅有的现象,它成了社会的普遍现象。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不仅要打造会计诚信,还要建立社会诚信,只有全社会做到诚实可信,才能够保证会计信息人员的守信,才能够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因此,会计诚信建设必须纳入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建设之中。与我国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诚信制度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并要加以时日方可完成。

(二)将会计诚信教育作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第一重要内容。会计教育不仅要传授必需的技巧和知识,而且要灌输道德标准和敬业精神。因为道德在很多情况下往往比技巧和知识更为重要,特别是在会计人员遇到相关当事人之间的利益矛盾时,技巧与知识就不能有效地解决矛盾,唯有靠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和道德决策能力发挥作用。要注重道德标准和敬业精神的灌输,强调会计诚信是最基本的会计原理,使会计人员认识到会计诚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树立起会计职业的尊严感。

(三)完善《会计法》

一是增加会计诚信的条款。在《会计法》修订时,将会计诚信作为会计工作规范和会计核算及会计信息披露等最基本的要求。二是明确会计不诚信行为应承担的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必须明确会计造假者应承担的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对于知晓和不知晓的会计造假者、造成严重后果和未造成严重后果的会计造假者、主动改正和被动改正的会计造假者等,要分别作出明确的罚款、赔偿和判刑等民事和刑事法律责任的规定,使《会计法》成为我国规范会计行为和维护会计诚信的真正大法。

(四)加强政府的监管力度

政府监管指财政、税务、审计、工商等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管。我国目前有许多的政府监管部门,但是各部门各自为政,所获得的信息不能共享,也影响了企业诚信的制约性。如果政府组织一个综合协调管理部门,综合各监管部门的信息,实施全面的预警、通报、披露制度,情况一定会有很大好转。

誠信不仅是一种社会规范,也是一种“道德资本”、“精神资本”。它作为资本投入生产过程必然会形成一种其它无法替代的“力”,它作为一种看不见的理性之手或理性力量,能促使所有投入生产过程的资本实现理性化运作,促使市场资源得到最合理有效的配置,引导市场主体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蕴含着巨大的经济效益。诚信的社会环境,是市场经济得以良好运行的基石。

传统文化诚信范文第5篇

2007年10月27日上午,由安徽财经大学科研处和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了以“徽商与安徽经济发展”为主题的首届“双月论坛”。安徽财经大学有关领导和研究人员参加了本次会议,与会人员围绕“徽商与安徽经济发展”这一主题相继作了专题发言。

一、探寻徽商足迹解读徽商兴衰

1.宣纸商帮研究。

政治学院历史文化研究所曹天生教授第一次提出“宣纸商帮”的概念:宣纸商帮,是旧时以泾县小岭曹氏为代表,全县和周边地区先后从事宣纸行业生产和销售的人们以家族、同业为纽带,以保密互助为宗旨,为在宣纸产地结成生产组织和在外地销售宣纸而结成一定联系的的商人群体。他介绍了历代宣纸生产的规模和产量,指出宣纸商帮与其他商帮相比的特点在于:宣纸商帮是以泾县小岭曹氏为代表的商帮;宣纸商帮以家族和同业为纽带,以保密互助为宗旨;宣纸商帮有其生产和销售组织;宣纸商帮的运销方式多样;宣纸商帮的经营范围广泛。曹教授认为,包括纸业商人在内的泾县商人是徽商的组成部分,是徽州商帮的一个子帮,是一个行业帮。

2.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经济的变迁研究。

政治学院的张晓婧讲师通过考察明清时期徽商的经济活动以及所引发的传统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变化,揭示地域性商业经济的发展对传统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及经济和教育之间的互动关系。她介绍了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在运用历史学方法的基础上,综合采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哲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大量的史料揭示徽州商业资本的形成及其特点,从多角度对徽商与徽州教育的发展进行经济透视,介绍明清徽州商业教育的概况,分析徽商与徽州教育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弘扬徽商精神 发展安徽经济

1.徽商的诚信文化研究。

经济与金融学院李加明副教授将徽商诚信文化与营造我国保险业良性发展环境相联系,力图寻求解决我国保险业诚信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的思路。他分析了徽商“诚信文化”的历史渊源及其在现代商业道德体系中的传承与发扬,进而从最大诚信原则探析目前我国保险行业诚信缺失的问题,提出古为今用——诚信造就保险业良性发展,将徽商长久经营中所形成的特有的诚信文化融入到现代保险业的经营活动中,解决保险业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努力营造出一个能够实现保险业良性发展的市场环境。

商务学院的王平讲师将徽商诚信文化与电子商务诚信体系建设相联系,分析了徽商的产生、发展,认为徽商诚信文化的本质可以概括为经营诚信和为人诚信两个方面,深入挖掘徽商诚信文化形成机理,认为儒家思想的影响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两大环境力量的推动,促使徽州人社会观念的改变和法律契约意识的形成,并在内部采用严密的组织形式,从而进一步稳定了徽商诚信文化的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了徽商诚信文化的良性循环和发展。他分析了徽商诚信文化的形成发展对徽商的积极作用,分析徽商诚信文化对电子商务诚信体系建设的启发性意见,提出了推动我国电子商务诚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2.徽商精神研究。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的刘纪荣博士从徽商文化创新与市场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角度研究徽商精神及其现代命运。他介绍了选题旨趣、意义以及“徽商”、“徽商文化”的界定及现有研究概述。他认为儒商精神对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是规范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依据;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思想基础;是经济领域和平发展的主要支柱;是中华民族振兴经济的原动力;是共同富裕价值观念形成的积极因素。最后,他希望今后相关的学术研究应和企业联姻,提高产学研结合的程度,使徽商研究的文化成果既能成为当代企业家的精神财富,又能为区域社会经济建设提供历史借鉴和智力支持。

3.徽商地位变迁成因及对现代徽商的启示。

信息工程学院的彭现美副教授分析了徽商的产生、发展以及徽商的衰败原因。他认为,从当前興起的浙商、粤商来看,一个地域性商帮的兴衰与其所植根的本土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当代徽商的兴盛也与安徽经济发展的状况密不可分,可以说,安徽崛起需要徽商重振,徽商重振也要依托于安徽的崛起。他指出徽商的商业道德、徽商的成功经验、徽商衰败的教训等徽商的变迁史对现代有重要启示。最后,他提出:应重建现代徽商昔日辉煌:徽商精神的复兴是徽商崛起的关键性内部因素;抓住促进徽商奋力崛起的重要战略机遇;重振徽商需要充分发挥内因和外因作用。

4.明清徽商的信用体系及启示。

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的陈艳君助理研究员探讨了明清徽商完善的信用体系的构成,并得出对构建安徽省当代企业信用体系的有益启示。她从徽商的商人信用、徽商的职业信用、徽商的经营信用三个方面介绍了明清徽商完善的信用体系,分析了徽商的信用体系深受儒家思想的潜移默化影响及徽商自身良好文化素养的影响,提高了徽商的市场竞争力,树立了良好的儒商形象。她分析了安徽省企业信用缺失的表现、危害及其缺失的原因。最后提出明清徽商信用体系的现代启示:徽商贾儒结合的模式昭示着我们应该重视企业家的素质对企业信用的影响;继承徽商的职业教育传统,重视企业文化对企业信用的影响;发扬徽商的和谐理念,建构良好的经济秩序。

.徽商理财之道对安徽省民营企业发展的启示。

会计学院的张敏讲师总结了徽商历史兴衰的经验教训,发掘了徽商理财智慧之道的内涵:一是独具特色的理财文化内涵;二是运筹帷幄的经营管理策略。她将现代安徽民营企业与历史徽商在外部治理环境、财务管理观念、价值取向、经营行业、社会贡献、发展前景等六个方面进行比较,找出安徽省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及反映在财务管理上急需解决的问题。最后,她提出借鉴徽商理财之道的智慧和经验,从当务之急和长远战略两方面完善安徽省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促进其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三、打造新徽商 再创新辉煌

1.安徽企业可持续成长的管理瓶颈。

陈忠卫教授分析了安徽企业在适应以速度为竞争优势主要来源的战略变革和管理转型时期的不适应性,最为集中地体现在创业精神的缺失和企业文化建设滞后两个层面。一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安徽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的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不足,积极进取态度较弱,进攻性扩张行为较少,尤其是创新精神不足;另一方面,明清时代负有盛名的徽商精神在新时代如何注入新鲜的管理基因没有加以深层次的研究,新徽商如何适应后工业经济时代的要求也没有加以深入研究,至于蚌埠作为典型工业城市深受淮河流域“背带文化”、“码头文化”的影响,凤阳小岗村作为农村经济改革的发源地,其创业精神和文化变革的任务尤为突出,皖北地区企业间竞争不规范和企业内缺少团队合作精神较为普遍。基于上述背景,陈忠卫教授从创业管理的角度,提出了安徽创业型经济发展的两大出路:一是正确认识创业精神的实质,积极倡导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创新体系,努力营造创业型社会;二是探索新徽商精神和淮河流域文化变革的模式,变线性思维为非线性思维,变求稳心态为求变心态,变个体英雄善战为团队合作进取。

2.徽商流通产业规划研究。

商务学院的陈永平博士主要从广义的角度对安徽省商业流通产业进行规划研究,以促进安徽流通产业又快又好地发展。他分析了目前我国流通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与国内外先进的商业流通业相比,安徽商业流通业存在的差距;从产业关联度、国家经济安全、经济增长贡献率、就业贡献率四个方面分析了流通产业的战略性地位。最后他提出了加强徽商流通产业规划的主要措施:科学规划与政策引导;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改造、提升传统商业流通业态;建立加快推进流通产业现代化的人才支撑体系;努力营造推进流通产业现代化的良好市场环境;大力提升安徽商业流通产业信息化水平;努力提高安徽商业流通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安徽商业流通业的国际合作。

3.新徽商的发展与企业家精神的培育。

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的丁玉玺助理研究员将新徽商的发展与企业家精神的培育相联系,将新徽商与“老”徽商在个人素质、创业精神、敬业精神、诚信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了与周边地区相比较,新徽商发展的差距。他概述了企业家精神的理论,认为企业家精神是指影响企业家发现、评估和利用机会全过程的创新精神、风险承担和积极进取精神。最后,他提出企业家精神的培育措施:加强企业家精神的教育;营造鼓励、支持创新的文化氛围;完善制度安排;建立竞争性的选拔机制;建立健全创新体系。

4.中小新徽商企业集群组织结构模式研究。

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的董刚助理研究员进行了中小新徽商企业集群组织结构模式研究。他将新徽商与当代浙商进行了比较,介绍了通过新徽商企业群调查分析,新徽商群体存在最大的不足是合作意识不强、创新意识和能力不高、保守等。他探讨了中小新徽商企业集群的组织结构制度性模式,认为商会是提升新徽商竞争力的自然选择,并对商会制度进行了理论分析。他提出了中小企业集群的非正式制度安排,认为基于地缘、亲缘、人缘的当今浙商与古徽商在发展中小企业集群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是基于血缘和地缘为基础构建起具有极强凝聚力的商帮网络结构,从而使得商帮网络组织结构更加科学、合理,伸张力更强,也更具凝聚力、活力和外向拓展力,且营造了一种极利于商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和风气,这种模式值得新徽商中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学习与借鉴。

传统文化诚信范文第6篇

摘 要:试图解读当代法科学生道德教育中的一个基本但重要的问题,即法科生的诚信教育问题。加强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教育中的诚信教育,不仅对于培养有益于社会的法学专业人才有积极意义,而且从更深层次上来说对于依法治国方略的科学实施,和谐社会的建构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我国法律教育的现状来看,关于学生对法律专业技能的掌握方面强调得较多,而对于学生道德方面的教育,显得不够关注与重视。将从当代中国法科学生的诚信现状出发,分析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我国法科学生诚信教育体系进行构建。

关键词:法科生;诚信教育;必要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生的诚信修养和诚信道德水平既是衡量一个社会道德水准的一个标尺,又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大学生作为代表希望与未来的力量,他们的诚信状况深刻地影响了整个社会的诚信环境,并最终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从法科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来看,多数从事的是一些执掌和维护国家法律的职业,这就决定了对于法科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除了应符合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般要求外,还要特别注意培养他们公平正义的法治理念,清正廉洁的职业道德,忠于并维护法律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进入21世纪,我国的法治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改革开放30余年的法学教育为我国各类司法机关输入了大批专业人才,虽然法律工作者的数量和文化水平都获得了很大的提高,但与此同时,在司法实践中,却出现了不少严重违背法律职业道德的事件。据报道2008年全国法院就查处违纪违法干警668人,其中被追究刑事责任101人。我国司法工作人员的犯罪率更是远高于其他社会职业群体的犯罪率。对于此类现象,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著名民法学家梁慧星指出“是不是我们从前的法学教育界,没有对学生进行人格、品德、道德、忠于法律的教育?”这无形中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思考对于司法职业队伍而言,是精湛的法律技能重要,还是高尚的法律职业伦理意识更重要的问题。在我们思考造成学法的人知法犯法的原因时,除了有其职业后的种种因素外,其职业前接受的相关伦理道德教育的状况无疑与上述行为有着很大的关联。本文就此以正在接受高等法律教育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其在校期间接受的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内容,力图寻找破解的对策,以期为提升我国法律职业队伍的整体素养提供些许帮助。

1 加强法科生诚信教育的必要性

1.1 目前我国社会诚信缺失现象较为严重

关注法科学生的诚信问题,对于使中华传统美德在当代大学生身上进一步发扬光大,具有深远的价值。中华民族素有“人无信不立”的传统美德。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能脱离我们的历史道德传统孤立地进行,更需要广大青年学生的积极参与。诚如温总理所言,近年来相继发生的多起恶性食品安全事件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市場经济讲求信用的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需要人们有道德、讲诚信。大学生在诚信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如考试作弊,求职频频毁约等。以助学贷款为例,据报道,1999年开办的国家助学贷款,从去年到今年陆续进入首批贷款的还贷高峰。但是,从几家商业银行了解到的情况是,不少高校毕业生此项贷款的违约率超过了20%,有的高校甚至达30%—40%。这些现象表明在大学生中存在着一定的诚信危机,如果学生的诚信教育问题不能引起重视,这种诚信缺失的现象极有可能会进一步蔓延,学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污染了学校的诚信环境、破坏社会道德风气,也会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在学生中如何切实有效地开展诚信教育,已是高校德育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1.2 受由法学教育目的的自身特性所决定

法律具有工具性价值的同时还具有伦理性价值。而法自身所具有的这种伦理性,又是和社会的公平正义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一个真正拥有法制的国家里,法治所体现的价值与社会的主流伦理道德规范会表现出高度的同质性,法治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道德规范的价值的体现,或者是伦理道德规范的评价指标。法律教育到底应该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他的目的是什么?对此虽说众说纷纭,但是不容置疑的是法律教育在于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出谋利益的法律人才。在这个多元的社会里,高尚的道德修养和对法律的尊重、忠诚和信仰成为了作为法律人才的关键评价标准。为此,法学教育必须加强对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

我国著名的法律教育家孙晓楼早在20世纪30年代指出: “讲到法律人才,我认为至少要有三个要件: (1)要有法律学问,(2)要有社会常识,(3)要有法律道德。”法律的道德,不仅是指执行法律事务时应遵守相应的职业道德操守,还要求具有道德修养。法律专业的学生只有较之一般社会成员更强的正义感、法律意识、法律观念和法律信仰,而不单纯地把所学的法律知识当作谋生的工具,才能够不计较个人得失地去积极追求和实现社会正义,自觉地将所学的法律知识为服务社会。

1.3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需求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利益格局变动剧烈而面临重新整合,利益冲突日益突显,法治作为市场经济的内在要素决定了在市场经济体制中一切社会矛盾的最终解决均须置于法律的制度框架之内,司法由此也构筑了社会纠纷解决机制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不能守住司法这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防线,改革势必会功亏一篑。而法治国家的建设要求法律人须具有不同于大众的素养,而对于法科生这一准法律人而言,他们的道德水平无疑影响深远,法律教育的得失直接决定着国家法治建设的命运。

2 法科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2.1 学生自身道德修养意识淡薄

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急功近利的心理被最大化,普遍认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就得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很多学生大学期间的学习规划也是围绕着考学位而展开的,学生普遍认为诚实守信这种属于个人的内在素质别人看不到,与今后能否顺利就业关系不大。大学生又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成熟期,面对来自学业、就业、家庭、学校、情感等的诸多方面的压力,由于禁不住来自社会方方面面不良思想和现象的影响,虽然绝大多数学生有时也能认识到讲求诚信的重要性,也认为应具备诚信的品质,但是在自身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时,他们在思想上就会感到困惑和矛盾,从而在完善自身修养时,会忽略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2.2 学校诚信教育的滞后和管理机制的不健全

今年来作为诚信教育第一战线的学校,本应在大学生诚信素质的教育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然而近年来却在对学生的诚信教育方面表现滞后。首先,学校对大学生诚信意识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的学习成绩往往作为评定学生评优、评奖、推荐研究生、评价学生优良等的主要参考依据。受学生就业率的影响,自身也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观念;其次,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却过于抽象,形式上往往只进行简单的说教,过于单调。再次,对学生道德上缺乏有效约束机制,这样使得许多学生产生只要把学习成绩搞好一切都会好的潜在意识。目前,在诚信教育管理机制方面,我国许多学校对学生的失信行为未建立严格的失信惩罚机制,还未形成一个完善的信用评估体系,也未建立起有效和长期的信用保障体系,对学生在校期间各方面的诚信表现缺乏记录和考核。

2.3 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社会上还广泛存在着诚信缺失的现象,表现为不依法办事、弄虚作假等等,不讲诚信的人大行其道,通过各种手段,轻而易举地获得各种利益,而诚实守信的人没有得到相应鼓励和保护,更谈不上受益,加之新闻媒体对于此类事情的过度宣传,让人在观念上受到冲击,人与人之间产生信任危机。这些现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大学生的诚信观念,使人发出“老实人吃亏”的感慨。

3 法科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

针对当前大学生诚信方面出现的问题,学校需要提高认识,通过一定途径,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们的道德诚信水平。

3.1 开设相关道德培养课程

法律教育家杨兆龙老师在20世纪30年代就曾强调过法律伦理课程的编排和设置对中国法律教育的重要性。在他看来,法律教育中德育之重要,是人尽皆知的事情。“一个人的人格或道德若是不好,那么他的学问或技术愈高,愈会损害社会。学法律的人若是没有人格或道德,那么他的法学愈精,愈会玩弄法律,作奸犯科。……所以关于法律伦理的科目,是法律学校教育课程中所不可缺少的。”学校对学生伦理道德知识的直接授受,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学生对法律职业伦理知识的掌握是实现对自身道德品格教育的前提。只有将其转化为内心信念,才能落实在行动上,诚信教育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3.2 加强教师的诚信教育,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

教师的诚信素养、教育价值观、职业道德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学生的诚信行为。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是为人师表。教师是学生的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率先做到。教师在诚信教育中,要做学生的表率和楷模,加强道德修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在生活和工作中,不轻易许诺,“言必行、行必果”。广大教育工作者只有言传身教,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感染学生,不搞“双重道德标准”,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我们不但要开设法律伦理的课程,还要通过各科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学生道德品质的培育,让他们在专门的学习和长期的熏陶中塑造法律从业者的伦理人格。

3.3 创造诚实守信的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

外部舆论环境对学生的诚信缺失行为可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可为学生遵守诚信提供引导。学校也应加强对学校的校刊、广播、橱窗等校内媒体的利用,大力宣传诚实守信的典型人物和事例,指出和鞭挞诚信缺失的人和事,利用舆论的作用强化大学生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理念,形成尊重诚信、鄙视不诚信的舆论氛围。学校应将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和诚信教育结合起来,把诚信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充分发挥校友、教师和学生在诚信教育中的榜样作用,用社会上的和校园里的先进事迹影响和感染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克服不良思潮的影响,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利益关系,提高自身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切实创造以诚实守信为荣的良好社会风气。

3.4 建立健全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及评价体系

目前高校普遍缺乏对学生的诚信评判机制。对学生进行单一的诚信教育是很难收到好的效果,应该把教育与诚信评价约束机制相结合,实现学生的自律和他律的统一。学校应加大对大学生的日常行为的监督和制约,使他们更好地向诚信行为靠拢,远离和摒弃不诚信行为。学校可建立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包括对学生失信和守信两种行为的不同评价机制,即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罚机制。守信激励机制即本着鼓励和提倡诚信行为的原则,将大学生的诚信情况和学生的评优评奖等挂钩,将之作为评选的重要标准;失信惩罚机制主要是本着对学生不讲诚信的行为进行相应的惩罚的原则,采取将学生的失信行为计入学生的诚信档案,并视情况在校园内定期公布。

总之,大学生作为青年人的杰出代表,是祖国优良传统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他们的思想诚信意识、行为的高低事关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而法科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未来的祖国建设中将发挥独特的作用,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状况,将直接决定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甚至是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积极探讨诚信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切实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培养出新一代德才兼备的大学生,是每一个从事高等教育者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梁慧星.司法腐败到不能忍受的地步黄松有案是司法界耻辱[N].南方都市报,20090308.

[2]卢嵘.个人信用难以约束国家助学贷款遭遇商业难题[N].南方周末,20080507(8).

[3]赵万一. 法科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知識[N]. 法制日报,200741,013.

[4][英]马凌诺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译.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2:24.

[5]杨兆龙.杨兆龙法学文选[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154.

上一篇:柴生芳观后感范文下一篇:差生期末评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