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共同富裕范文

2024-06-16

如何实现共同富裕范文第1篇

班级:三(1)班

课时:1课时

执教人:杨琴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识记共同富裕的含义,理解共富与先富的关系;识记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特点,理解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区别;理解“三步走”战略,识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关键的目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使学生对小康社会和共同富裕有一个全面和理性的认识;通过学生的讨论与自主探究,使学生能客观全面的看待现实,保持清醒的头脑;同时,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时事政治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知道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认同社会主旋律,保持高度的爱国热情和主人翁意识,增强历史使命感。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各自的特点 2. 如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三. 教学过程 1. 图片导入:

①多媒体展示华西村图片,在学生第一单元讲集体经济时所了解的华西村的基础上,从另一个侧面来进一步探寻华西村的传奇之处。 ②从华西村的大手笔投资入手,展现华西村的风采,得出华西村富起来的结论。

③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后,分析华西村的致富观,引出今天要学习的课题。

2. 新课学习:

①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②共同富裕的含义,理解先富与后富的关系。举例说明先富帮带后富,如华西村援建省外华西村,西部大开发等。

③ “三步走”的战略:第一步,到1990年,解决温饱;第二步,到2000年,实现总体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④图片引导学生理解目前的小康水平是低水平,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即总体小康的特点) ⑤全面小康的特点:6个更加

⑥全面建设小康最关键的目标:力争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3. 时事连线:本月我们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十八大的召开,根据十八大的相关内容,加深对本课学习的理解。

四. 课堂小结: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共同富裕的含义;“三步走”战略;总体小康的特点;全面小康的特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关键的目标

五. 板书设计:共同富裕的含义:三方面

总体小康的特点: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

如何实现共同富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共同富裕经济全球化发展生产力以人为本

经济全球化是近年来世界经济中的一个突出趋势。“它在信息化的推动下加速发展。由于起来势迅猛,对世界各国产生着巨大影响,任何国家都无法绕开它的推动或冲击,从而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1]由于世界各国在这一趋势中得益或受损不同,国际社会中不同国家,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对这一趋势所持的态度也大相径庭。中国是发展中的大国和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差距,但中国面对这一趋势并不是无所作为的。如何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迎接经济全球化面临的挑战,实现我国的共同富裕,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课题。 1 实现共同富裕必须明确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

1.1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制度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具有先进性的社会制度,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创造和享有物质财富的制度。只有在这个制度下,社会生产的目的才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决定了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的矛盾,为共同富裕提供了生产关系前提和物质前提条件。邓小平在揭示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时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373他认为,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只有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才能持续发展。他明确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2]123

1.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共同富裕是手段与目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体,是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发展、壮大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坚实基础。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目标,是中国人民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经

阶段。邓小平精辟地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的走了邪路了。”[3]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就是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包含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的特质,从质的规定性上确定了共同富裕的重要地位,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目标。

1.3对共同富裕思想实质的理解与认识

共同富裕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全体社会成员解决生计问题后,社会财富不断提高且逐渐趋向均衡的过程[4]。

“富裕”反映了社会对财富的拥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首先是指物质生活条件的丰裕,其次它是指自信、自立以及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健康的精神状态。“共同”则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有方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集中体现,是指人民有共同参与发展的机会,能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体现了公平公正、平等和谐的价值目标和根本原则。

共同富裕的实质,就是要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建立公平、公正、和谐的社会关系。因此,共同富裕是发达的社会主义生产力与先进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2 时代背景下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

我们要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但也要认识到共同富裕需要逐步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现阶段推进共同富裕,更多的是针对一部分人民群众还没有富裕起来而言的,是要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而不是要去限制富裕。实现共同富裕,需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解决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现阶段推进共同富裕,一方面要继续让更多的人富裕起来,另一方面要更加重视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

2.1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首先,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作用。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方式不动摇,优化国有经济布局,使国有经济在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发展全局的关键领域,在贯彻国家发展战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充当政府宏观调控工具、承担公共设施建设及社会责任等方面当好“先行者”和“主力军”。在农村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努力探索有利于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集约化发展道路。其次,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其在增强经济发展活力、解决就业问题、增加财税收入、方便人民生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励人民群众自主创业,依靠自己的努力走向富裕。

2.2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管理和运用好国有资产

探索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国有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和管理方法,

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强化企业管理人员的理想信念,防止其成为少数人、少数利益群体牟利的工具。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同时,研究国有资产经营收益适当集中和有效运用的办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共同富裕的目标。在这方面,重庆市的探索有借鉴意义。其主要做法是:通过用国有资产经营收益补贴微型企业创办、扶持民营企业发展,实现国有资产增值后藏富于民;政府将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直接用于民生建设,节约人民群众的支出;通过实行企业职工持股和建立企业年金,增加职工的财产性收入[5]。

2.3改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改善初次分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应引导民营企业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进一步加强工会的作用,探索工人群众参与企业管理和监督的途径,进一步提高普通职工的劳动所得。完善再分配机制,可以校正和弥补初次分配形成的较大差距。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努力使低收入群众更多分享改革发展成果;支持农民增加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调整资源开采收益分配关系,从而缩小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提高发展的协调性。

2.4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建“先富带后富”的长效机制

调节收入分配,逐步实现共同富裕,需要突破“就分配谈分配”的狭隘思路,从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生产关系和财产关系调整、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社会福利体系建设、政府公共服务加强、腐败治理、“灰色收入”规范、“黑色收入”取缔等方面,对分配不公进行系统治理。应从劳动关系和谐、利润共享、代际平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业进入公平化、规范和发展慈善事业等方面,构建“先富带后富”的长效机制。

2.5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缩小城乡差距,关键在于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一是积极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更多更快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这是国家现代化的主要动力和方向。二是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加大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力度,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特别应重视发展县域经济、镇域经济,促进城乡融合、互补。这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难点和关键。

参考文献:

[1]卢伟.经济全球化大潮与中国政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第71-78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第507页.

如何实现共同富裕范文第3篇

2、理论·价值·路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共识建构

3、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的理论内核和实践路向

4、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5、正确把握共同富裕的实质内涵和方向原则

6、坚持共享发展 实现全面小康

7、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容结构

8、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9、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导向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认同

11、唯物辩证法视域下的五大发展理念

12、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13、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与启示

14、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重要论述的理论贡献

15、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五个特征

16、公平正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基准

17、设立共同富裕示范区 扎实提高民生福祉

18、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

19、以改革的成功推进回击各种曲解歪说

2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公民意识教育路径探析

21、十八大以来共同富裕思想研究述评

22、牢牢把握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

2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思想演进

24、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25、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引下的共同富裕路径探索

26、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

27、共享发展增强人民获得感

28、共同富裕:概念辨析、百年探索与现代化目标

29、论邓小平的“以人为本”思想

30、第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

31、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

32、我国城乡贫困治理的新趋势及对策建议

33、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

34、从“共同富裕”到“共享发展”的逻辑理路及其实践路向

35、马克思的人本经济观与现时代

36、十九大报告的“新”概念

37、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本色

38、共享发展新坐标:时代价值、阻滞因素及实践进路

39、在新征程上坚持人民至上的历史方位与实践举措

40、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须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

41、中国共产党社会救助理念百年演进与实践经验

4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实现共有共建共享

4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标识

44、中国共产党关于共同富裕的认识演进、价值导向与实践探索

45、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实现的理论思考

46、实现共同富裕要从现实出发

47、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48、深刻认识和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49、中国共产党百年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

如何实现共同富裕范文第4篇

2、向着逐步实现全体人民 共同富裕的目标继续前进

3、浅谈山区林业实现共同富裕发展的对策

4、实现共同富裕之路径的思考

5、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绵薄之力

6、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7、论贫富差距与社会主义理想

8、浅析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9、增进人民的福祉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10、实现共同富裕:首要是把“蛋糕”做大做好

11、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必经之路

12、中国“共同富裕”未来景象

13、推进居民共同富裕实现社会美好生活

14、论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逻辑

15、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16、依靠权力的分配实现不了共同富裕

17、21世纪中国共产党公平正义观解析

18、共享发展的哲学基础及其实践路径浅探

19、脱贫攻坚经验对实现共同富裕的启示

20、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赋能共同富裕的实践基础及路径转向

21、制约“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经济学分析

22、共同富裕的理念演进、实践推动与基础性制度安排

23、实现共同富裕的依据和措施

24、共同富裕理想与实现途径:毛泽东的视角

25、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探究

26、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27、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引领未来共同富裕的思想基础

28、名家新论实现共同富裕:新发展阶段的崭新目标

29、以共同奋斗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30、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与构建消费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

31、共同富裕指数模型的构建

32、《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当代启示

33、试论农村相对贫困的有效治理

34、实现共同富裕的财税对策及展望

35、共同富裕的分配路径与薄弱环节

36、坚持共享发展 实现共同富裕

37、从当前的贫富差距看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38、坚持科学发展 实现共同富裕

39、实现共同富裕,啃下“贫困”这块硬骨头

40、习近平贫困治理理论的逻辑意蕴、内涵特征和价值贡献

41、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助力于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

42、为了实现“共同富裕”

43、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44、探索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之“美丽浙江”的实现路径

45、关于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思考

46、农业农村现代化为苏州率先实现高水平共同富裕提供坚实基础

47、推进林业脱贫 实现共同富裕

48、国企员工持股改革再探讨

4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本范畴

如何实现共同富裕范文第5篇

1 领头雁型:一个优秀的致富带头人率领大家共同致富

华西村自1961年建村以来经半个世纪的发展, 走出了一条自身特色的共富之路。华西半个世纪取得举国瞩目的成绩, 因素很多, 但重要的是有一个好的领头雁——华西致富带头人村书记吴仁宝。

吴仁宝1961年10月任华西大队党支部书记, 1980年将全村600多亩粮田由30名种田能手集体承包, 绝大多数劳动力转移到工业上去, 使华西在发展市场经济的道路上跨出了重大一步[3]。2002~2003年华西村通过“一分五统”[4], 即村企分开, 管理干部统一使用, 劳动力在同等条件下统一安排, 福利统一发放, 村建设统一规划, 创新体制机制, 将周边六村纳入华西, 后来共有16村组成大华西。面积扩大30倍, 人口3万多。2011年村集体经济产值500亿, 年人均收入8.8万。

“个人富了不算富, 集体富了才算富。”这就是吴仁宝的富裕观, 吴仁宝的富裕理念及实践是对小平共富思想的最好诠释, 它使华西村成为名符其实的天下第一村。

中国有九十多万个乡村, 有九十多万个村官, 他们是联系党和国家与人民群众的重要纽带, 广大村官都能像吴仁宝那样, 中国广大农民何愁不能早日走上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之路。

四川龙泉驿区大面街道蒲草村2005年农民平均纯收入仅3000元, 村集体收入甚至不到10万元, 还背负180万元债务。那一年经公推直选, 一个名叫邹光蓉的35岁女人, 临危受命扛起了村支书的重任, 她带领乡亲们一起攻坚葡萄种植技术, 经大家共同努力, 2013年底蒲草村年均收入突破16000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发展到600万元, 曾经的负债村成了名符其实的富裕村[5]。

2 因地制宜型:发展一村一品, 实现共同富裕

河南三门峡市寿河乡窝头村10万农户全部是外地逃荒讨饭而来的。从上世纪80年代, 在科技人员指导下结合当地水土、气候条件, 大力种植苹果, 从而旧貌换新颜, 成为当地收入最高的村子, 户均收入10万以上达100%, 20万以上达70%[6]。

从1981年种下第一颗苹果至今, 三门峡苹果种植达160万亩, 年产量超过16亿公斤, 曾经这个十年九旱的地方, 变成了被苹果园覆盖的绿洲, 这里的苹果品质优异富含SOD (过氧化物歧化酶) ——一种抗衰老的因子, 他们从果渣中提取一种纯天然食品添加剂——果胶, 拉长苹果产业链, 增加了苹果的科技附加值, 三门峡苹果目前已形成了两大产业链, 一个深加工产业链, 一个苹果的生产、销售以及出口产业链, 三门峡苹果已站在了世界制高点上[6]。

福建沙县小吃, 从小到大, 连锁店开到全国甚至海外, 小吃承载沙县老百姓的梦想, 让沙县人实现了共同富裕。目前近6万当地农民在全国各地开了大约2万家沙县小吃店, 年营业额超50亿, , 带来纯收入7亿。沙县小吃吸纳了全县60%的劳动力, 创造了60%的全县农民纯收入[7]。

3 以工促农型

人们常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 改革开放以来, 乡镇民营工商业在乡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很多成为引领农业现代化, 使人们走上共同富裕的火车头。

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赵永亮办企业积累了百亿资产后受到钱学森第六次产业革命号召, 投入沙漠35亿, 移民3万, 采取公司+农户模式, 发展现代农牧业, 走新型工业化路子。赵永亮一手打造的东达生态移民扶贫新村, 总占地53平方公里, 已经规划好18平方公里, 入住3万人, 其中一半从省外慕名而来。移民们种沙柳, 养獭兔, 改良土壤, 户年均收入10万以上。经年复一年劳作, 53平方公里的沙漠将全部变为能容纳12万人的新农村示范园区, 真正实现沙漠变绿洲。赵永亮说:这一模式和理论来自钱学森的治沙方针——“多用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 让不毛之地变沃土[8]。

河北赞皇县是国家级贫困县, 2006年人均收入才2000元。崔雪琴把自己的户口从石家庄市迁到赞皇县口头村, 成立粗布加工合作社, 赢得了村民的信任, 周边100多农户入社。2008年就实现销售收入200万, 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2300万, 现在有1500多户农民跟崔雪琴做起了粗布, 一个集旅游、餐饮、住宿为一体的工业园正在打造之中, 三年内计划突破收入亿元[9]。

4 以科技文化带动共同富裕型

以文化搭台, 以经济唱戏。这是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地区发展特色经济上的一种路子, 这种模式逐步被引入中国广大乡村, 成为引领人们脱贫致富, 共同富裕的新路子。

云南昆明官渡区福保村, 被评为中国十佳小康村。他们在科技文化上大做文章, 建立了福保文化村, 其中有福天宝地水上景观歌舞宴, 中国第一城, 国家产业示范基地[10]。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福保摆脱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等困境, 实现了两次跨越:一次是20世纪90年代初由农业福保向工业福保转变, 第二次是由工业福保向文化福保迈进, 发展文化产业为福保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不竭动力。2007年福保有农业人口2709人。全村经济收入12亿多, 农民人均收入超万元。

贵州凯里大风洞乡青杠村党支书罗大芝, 利用远程教育平台, 邀请科技人员到青杠村进行长期农村长期实用技术培训, 科技种植加工烤烟, 到2008年全村年均增收3360元, 青杠村被列为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

5现代企业推动型

例如, 以股份有限公司为依托, 带动一个区域致富。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起步于1958年, 2006年9月28日在深交所上市。公司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新渔村建设, 实行“政府+银行+科研机构+公司+农户”的五合一合作模式。通过资金管理, 技术品牌输出, 带领当地1万多名养殖户共同致富。

作为一家上市公司, 獐子岛的意义更在于它对中国农村集体化产业模式的探索, 一个公司就如一个公社, 这是一个独特的公司, 在国内很难再找到跟它一样的公司模式, 在它生产经营的链条上生存着上游的渔民、献出海洋资源的岛上居民、为它工作的员工、持有股票的股民。这是一个脱胎于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公司, 它的文化基因中先天流淌着“天下为公”的血液。2011年公司营业收入30亿, 资产达44亿, 六年增长五倍, 持有獐子岛镇户口的居民每人每年享受6000股的收益权。至2011年獐子岛累计分红8.3亿[11]。

6 电子商务型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电子商务不仅改变了中国城市工商业的生产与消费, 也悄然改变了中国广大乡村。据统计, 目前国内已有14个大型淘宝村, 拥有1万淘宝店, 年销售50亿, 拉动就业4万多人, 成为推动广大村民致富新的平台。

山东湾头村几个世纪以来, 一直都有编制柳条产品的传统, 上淘宝以后, 这门传统手艺真正给他们带来了财富, 4700多位居民大多在淘宝开了店, 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他们的收入达到了中产阶级水平, 还建立了自己的品牌[12]。

浙江永嘉桥下镇西岙村230多家农户有150多户在淘宝开店, 近亿元教玩具通过淘宝销往全国千家万户, 村民户均收入14万元以上。桥下镇的教玩具占据全国半壁江山, 有“中国教玩具之都”国字号金名片, 而桥下镇是以埠头村、西岙村、坦头村为核心的教玩具产销基地。西岙村支书吴国算说:“最大电商一年不到卖出3000多万”[13]。

淘宝村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缺少品牌意识, 同质化恶性竞争突出, 缺少设计能力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14]。2014年以来永嘉县出台了《关于加快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 成立县级网络经济服务局, 建立行业协会, 加大电子商务知识培训, 在统一价格、遏止恶性竞争、跟踪产品质量等方面发挥作用。

7 政府政策推动型

政府政策推动是中国广大乡村共同富裕最大的力量源泉, 具体体现在制度、产权、税收、资金、中介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

湖北利川是黄连的原产地和主产地之一, 为提升利川黄连的知名度, 利川市政府花大力气与中国民族医药协会举行黄连论坛。从每年秋天的黄连节到黄连论坛, 利川政府在信息服务、信息沟通、与社会服务机构中国民族医药协会合作, 为农民提供专业咨询等方面做出了努力[15]。

唐山迁安市扣庄乡是有名的粉条加工专业乡, 全乡三分之一的农民从事这个行业, 2002年全乡粉条加工3000吨, 其业务已经发展为全乡的支柱产业, 老百姓致富的重要抓手。但是随着粉条加工业的不断发展, 为扩大生产规模, 乡政府决定建立高标准甘薯加工园区, 到2003年园区粉条加工企业15家, 现代化的生产线纷纷投产, 年产量达35000吨, 短时间比以往提高10倍[15]。

政府政策推动广大乡村共富还有大手笔, 例如, 为贯彻十八大精神, 加快城镇化进程, 实行城乡统筹, 城乡一体化。成都市耕地面积1.2万平方公里, 100万人去种地就够了, 但却有680万农民, 非精简不可。政府近几年已转移200万, 还有400万, 扣除100万老人养老, 100万小孩上学, 还要转移200多万, 如果把300万交给管工业的, 100万农民交给第三产业, 100万小孩归管教育的, 100万老人安置好, 这680万农民就解决完了, 到那时候农民想不富都不行, 因为转移后农民有两方面收益, 一方面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人均土地收入提高, 另外在第二、三产业上又挣了一部分工资, 收入会成倍增加[16]。土地流转出来, 向有实力、懂经营的业主集中, 保证增加收益, 这是中国农业上的第三次革命。十八届三中全会后,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方向之一, 就是大力推动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 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实现共同富裕”。

摘要: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之一, 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的理论精神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乡村农民创业致富的热情, 他们因地制宜, 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发展的共同富裕之路, 本文论述了七个方面的途径, 探讨他们如何摆脱贫困, 克服两极分化, 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关键词:共同富裕,领头雁,因地制宜,以工促农,政策,推动

参考文献

[1]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 2012.

[2]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3] 天下第一村.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4] 华西纪事.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6.

[5] 赵一.龙泉驿大面街道蒲草村党总支书记邹光荣.成都日报, 2014-05-20.

[6] 吴烨.三门峡苹果大会举行.河南日报, 2013-11-11.

[7] 陈皮.沙县小吃的秘密.福建日报, 2013-06-20.

[8] 赵永亮.和谐共致富的民营企业家.北方新报, 2006-12-15.

[9] 褚新国.织女传奇.石家庄日报, 2010-06-25.

[10] 人民日报, 2009-12-11.

[11] 大连日报, 2012-11-14.

[12] 阿里巴巴给中国淘宝村带来的创富魔法.今日美国, 2014-04-24.

[13] 邹菲菲.温州出了个淘宝村.温州商报, 2013-12-09.

[14] 董辉.阿里发布淘宝村研究报告.每日经济新闻, 2013-12-09.

[15] 中国农工业大学MBA中心.中国百姓创业致富调查.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如何实现共同富裕范文第6篇

〔关键词〕税收制度;邓小平;共同富裕;习近平“七一”重要讲话

〔作者〕周锟,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三研究部副研究员,北京100080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其中包括“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①。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进一步提出:“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合理调节过高收入。”②2021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再次重中,要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③。当前,在我国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奋力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之际,应当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7页。

②《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32页。

③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

近平“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更加注意推进共同富裕。把共同富裕提升到社会主义本质高度的邓小平,围绕共同富裕的实现进行了大量深刻的思考,产生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其中,有一个方面一直未得到充分关注,这就是邓小平通过税收制度改革推进共同富裕的思考与实践。

一、革命生涯前期邓小平对税收制度与人民生活关系的认识

改革税收制度包含在共产党人改造社会的最初方案中。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提出“在最先进的国家”采取变革生产方式的措施,第二位就是“征收高额累进税”。①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建设红色政权时即着手建立不同于旧社会的新税收制度。在参加革命工作的早期,邓小平对税收制度的认识主要来自理论经典、中央文件和党内同志的著述。比如,1928年6月在莫斯科召开的党的六大通过的《政治决议案》和《土地问题决议案》分别提出“取消一切政府军阀地方的税捐,实行统一的累进税”②和“设立单一的农业经济累进税”③。当时虽然邓小平作为中共中央秘书长留守在处于白色恐怖中的上海,但他对党首次提出的这项全新税制有所了解,并很快在领导军事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的实践中切实地认识了税收制度与人民生活的关系。

1929年,邓小平赴广西领导百色起义,按照他的部署,当年12月11日颁布的《中国工农红七军目前实施政纲》提出“取消一切政府的捐税”,“实行累进税,并由苏维埃政府制定标准”④,并在起义后建立的右江革命根据地落实了累进税制。例如,在农业税方面,以家庭为计算单位,按各人年生产量缴纳5%,有余粮的按累进原则征收,标准为有余谷50—100斤者,征收40%;100—300斤,50%;300—500斤,60%;500—1000斤,70%;1000斤以上,特别征收。⑤在工商税方面,除累进征收营业税,还对过境鸦片课以累进重税。当时,这些对新税制的实践在全国来说也是比较早的。

进入中央苏区后,邓小平先后担任中共瑞金县委书记、中共会昌中心县委书记等重要基层领导职务,管理税收是他的本职核心工作。苏区税制随着革命发展而持续变化,基本过程是由分散走向统一。1931年11月,在瑞金召开中华工农兵苏维埃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3页。

②《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5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379页。

③《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5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422页。

④《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57页。

⑤《左右江革命根据地资料选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39页。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上制定宪法,宣布“取消一切反革命统治時代的苛捐杂税,征收统一的累进税”①,同时形成的《关于颁布暂行税则的决议》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暂行税则》都对税收制度作了具体规定。统一累进税以法律形式在苏区全面建立和实行,并根据革命战争的需要不断调整,这是中国税制的一次重大改革。邓小平所在的中央苏区设定了起征点和累进税率,如农业税以一家人均收获干谷4担以上开始征收,4担征税1%,5担2%,6担3%,7担4%,8担5%,9担6.5%,10担8%,11担9.5%,12担11%,13担12.5%,14担14.5%,15担16.5%。②邓小平是新税制的执行者,也见证了苏区群众对新税制的拥护。毛泽东曾说:“苏维埃采取统一的累进税法,乃是世界上最优良税法。”③

邓小平对税制改革进行深入思考和实践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经过长征、应对抗日战争爆发、第二次国共合作之后,中国共产党在北方重新建立的革命根据地实行的税收制度与中央苏区有所不同。邓小平1938年1月调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政治委员,2月即部署晋冀鲁豫根据地创建工作。到抗日战争胜利时,晋冀鲁豫已成长为拥有县城100余座、人口近3000万的大根据地,任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的邓小平是主要领导人之一。这一阶段邓小平的经济建设思想逐渐成熟,他在激烈的军事斗争中冷静地提出:“现在我们要扩大军队,保证军队供给,这与根据地人民的负担是有矛盾的”,“一些超过可能的规定和制度应取消,因为这会消耗民力。大家应该清查出这些不合理的制度,立刻或逐渐取消之”,“如果我们知道这是人民的财富,就可以想得通了,否则就会增加人民的负担,忽视长期打算”。④他认为“历史上最大的病政之一,是村款的浩大”⑤。在邓小平的领导下,晋冀鲁豫根据地“实行了以县为单位统筹统支的办法,规定村无派款权,改革了这个病政”⑥。他还提出:“我们的税收贸易政策,是采取‘对外管理对内自由’的原则”,“我们把税收和贸易两个部门,置于工商管理局的单一领导之下,用严格的税制来保护根据地的经济,并使对敌斗争容易得到胜利”。⑦

在晋冀鲁豫根据地的主要区域,1938~1942年实行的税收制度是合理负担,1943~1948年则改为统一累进税。邓小平对促成该项变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合理负担原是抗战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提出的,基本方法是把村和户按财

①《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8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651页。

②《中央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长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473页。

③《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19页。

④《邓小平军事文集》第2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7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3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3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3页。

产分成11和19等,分级摊派款项。中国共产党认为这比以前的按田赋摊派好,同意采用,还针对其方法笼统、标准模糊的问题,根据实际多次修订细则。实践证明当时这个选择是正确的,但实行几年后其缺陷已比较明显,主要是按财产征税不如按收入征税合理,负担户口过少,累进率太快,中、富农负担较重。对此,刘伯承和邓小平一起遵照中央精神作出规定,严格限定负担面不能少于总户数的80%和各户负担总额不能超过本户收入的30%。①1941年7月,邓小平致力筹建的统一全边区的“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晋冀鲁豫区临时参议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议定在边区推行统一累进税。他表示:“边区临时参议会通过的统一累进税办法,将于今年在太行区实行,这更确实照顾了各阶层的利益,负担面有了扩大,完全符合中共中央规定负担人数达到总人数百分之八十的政策。统一累进税实行以后,不仅可以进一步奠定财政的基础,而且必然提高各阶层的生产热忱。”②

此后晋冀鲁豫派出代表前往率先实行统一累进税的晋察冀边区考察,并选择几个村庄进行试点,再经过反复讨论,形成了新的税则草案,送中共中央太行分局审查。根据时任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副主席、分管财政工作的戎子和回忆,太行分局书记“邓小平同志亲自逐条审阅并作了一些修改,边区政府即于一九四三年四月正式颁布”③。在最难确定的累进税率问题上,《晋冀鲁豫边区统一累进税暂行税则》最后规定,取消原来的直线上升,而采取抛物线形上升的办法。这个税则有计算方法过于复杂等缺点,但以“钱多多出,钱少少出”④为基本原则,使人民负担更趋公平合理,能有效调动群众生产和纳税积极性。据统计,1942年边区群众人均负担2.9斗小米,占人均总收入的16.96%;改行统一累进税的1943年,人均负担1.63斗小米,占总收入10.5%。⑤1942年和1943年太行区遭遇多种自然灾害,税款中的相当部分又以救灾款的形式返还群众。

统一累进税制在晋冀鲁豫边区全面实行数年,期间进行过修改和补充,总体效果良好。到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根据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区的经验,起草了华北区农业税暂行税则草案,中央十分认可,批转各解放区参照执行。中央还于1947年发电指出:“过去各解放区对于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还缺少深刻认识,重财政轻经济的现象尚相当普遍存在,晋冀鲁豫的情况要好些。”⑥

通过实行包括统一累进税制在内的合理经济政策,晋冀鲁豫根据地人民的生活

①戎子和:《晋冀鲁豫边区财政工作的片断回忆四、合理负担与统一累进税》,《财政》1984 年第3期。

②《鄧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3页。

③戎子和:《晋冀鲁豫边区财政工作的片断回忆四、合理负担与统一累进税》,《财政》1984年第3期。

④《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2页。

⑤齐武:《晋冀鲁豫边区史》,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年,第256页。

⑥戎子和:《晋冀鲁豫边区财政简史》,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第9页。

得到明显改善。根据边区政府调查研究室对7个村4415户的调查,1942年总收入折米38832石8斗2升,人均2石2斗1升;1943年总收入47325石3斗3升,人均2石9斗;1944年总收入56344石2斗9升,人均3石3斗7升。①

在进行税制改革实践的同时,邓小平形成了“贫的变富,富的更富”的经济思想。1944年11月21日至12月7日,太行区在山西省黎城县南委泉村召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杀敌英雄和劳动英雄大会,表彰军事和经济战线的先进人物,规模相当大,实际是对根据地建设的一次检阅。同年12月6日,主持八路军前方总部和北方局工作的邓小平在会上发表的讲话中指出:“中共中央土地政策的具体表现”,“环节有三个,首先是扶助贫农、中农上升;第二是奖励富农经济;第三是削弱封建。忽视任何一面都不正确。”②他接着指出:“实行贫的变富,富的更富的方向。这个方向,我们各位劳动英雄了解得更好,真正懂得这个方向的正确。”③

“贫的变富,富的更富”,邓小平独特的经济思想跳出了“劫富济贫”的窠臼,摆脱了当时比较普遍的平均主义倾向,如此鲜明的提法亦可谓绝无仅有。邓小平专门在群众集会上提出这个思想是有的放矢,针对的是根据地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左”的错误。具体来说,就是没有落实保护和鼓励富农经济的政策,打击富农,阻碍其继续投入和发展生产,导致贫、中农也不敢劳动致富,最终影响整个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和人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一思想根植于实践,符合根据地实际,很受群众欢迎。

“贫的变富,富的更富”与“共同富裕”存在内在的承续关系,此后邓小平将这一政策取向继续完善,设置合理的税收制度仍然是重要结合点,其核心是兼顾各阶层合理合法的正当利益,“使负担办法适合于奖励发展生产的需要”④。他在处理农村分配关系时指出:“应宣布保障地主、富农的财产、地权、人权,保障各阶层的正当收入。今后贫农在生产中的困难,不应再用斗争地主、富农去解决。”⑤在处理城市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分配关系时,他在主政西南时提出:“我们与资产阶级的关系,主要在税收、劳资和公私等三方面”,“必须认真地实行‘两利’、‘兼顾’的政策,税不应多收但也不能少收的政策”。⑥在处理民族关系时,他指出,金融税收政策“是关系到团结藏民的政治问题”⑦,“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税可以轻些”⑧。

①齐武:《一个革命根据地的成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晋冀鲁豫边区概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86页。

②《邓小平军事文集》第1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412页。

③《邓小平军事文集》第1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412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2页。

⑤《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553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80页。

⑦《邓小平西南工作文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第183页。

⑧《邓小平文集(1949—1974)》(中),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266页。

但是,必须指出,不能认为“贫的变富,富的更富”就是共同富裕思想的原始形态,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富裕思想是在实行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立足于丰富的改革实践提出的。

二、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关于税收制度改革与共同富裕的思考

邓小平说:“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①他于1978年12月发表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改革开放的宣言书”,其中以先富带动后富的论述也蕴含着促进全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②从那时起,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的思考逐步深化,同时他领导我国进行了多轮税收制度改革,二者相辅相成,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一)从1978年到1983年,用利税支持贫困地区发展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在形成之初,主要着眼于大力发展生产,首先从整体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他在南方谈话中回顾:“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③

共同富裕首要的对立面是共同贫穷。邓小平反复强调:“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④历史教训告诉我们,要使中国人民尽快从整体上摆脱贫穷,唯一的道路是打破平均主义的桎梏,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先富”理论提出的原因,也是经济改革启动时的方向。税收制度改革也是朝着这个方向展开的。

首先,配合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建立涉外税收制度。邓小平援引新加坡引进外资的成功经验指出:“一个是外资企业利润的百分之三十五要用来交税,这一部分国家得了;一个是劳务收入,工人得了;还有一个是带动了它的服务行业,这都是收入。我们要下这么个决心,权衡利弊、算清帐,略微吃点亏也干,总归是在中国形成了生产能力,还会带动我们一些企业。”⑤我国长期没有对涉外税收正式立法,1979年财政部开始参照国际惯例拟订涉外税法。1980年和1981年,经五届全国人大三次、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先后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364页。

②周锟:《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发展轨迹和现实意义》,《党的文献》2017年第5期。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3—374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55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99页。

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企业所得税法》。1984年,国务院发布4个经济特区和沿海14个港口城市涉外税收的有关优惠规定。1980年我国恢复征收关税,1985年颁布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我国涉外税收机构陆续建立,还与日本、英国、美国、法国等多个国家签订避免双重课税协定。涉外税收从立法到执行迅速走上正轨,维护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改革进展。

其次,开启税收制度改革。工商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最大,经过三年多的研究和试点,国务院于1981年9月批转财政部《关于改革工商税制的设想》,改革正式启动。这次税制改革的内容非常丰富,中心环节是将国营企业上缴利润改为征收所得税,赋予企业支配税后利润的权利,调动生产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扩大税收在经济领域的活动范围。1983年全面利改税进行第一步改革,大中型国企继续实行税利并存,对利润按55%税率征收所得税;小型国企则主要对利润按8级超额累进税率征收,税后利润原则上归企业支配。这符合邓小平的设计:在社会主义阶段,“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必须把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才能调动积极性,才能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①,“少劳少得,多劳多得”②,“总的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鼓励大家上进”③。

税收制度初步改革的成效很快显现,税收调节经济的作用有所加强,工商税收连年大幅增长,从1981年至1983年,年均增加59亿元。④如何使用新增的财政收入呢?邓小平认为,“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发达地区要继续发展,并通过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等方式大力支持不发达地区”。⑤不过他还规定了一个前提条件:“不能削弱发达地区的活力,也不能鼓励吃‘大鍋饭’。”⑥

通过大力发展经济,获得更多利税用于支持贫困地区发展,这既是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最初设想,也始终是其基础性内容,日后进行的西部大开发、精准扶贫等实践都体现了这一思想的价值。经过党和政府的长期艰苦努力,习近平于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⑦。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51页。

②《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71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02页。

④《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财政》(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435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4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4页。

⑦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2月26日。

(二)从1984年到1990年,用税收调节分配

1984年,邓小平首次使用共同富裕的概念。11月9日,他在会见意大利客人时说:“我们党已经决定国家和先进地区共同帮助落后地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可以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然后带动其他地区共同富裕。”①

这一年,我国开启了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的全面改革,这是在初步改革打下的良好基础上进行的。立足新的实践,邓小平对通过改革实现共同富裕很有信心,因为改革“是不是正确?归根到底是看生产力能不能得到发展,人民的生活能不能得到提高”,而事实表明“我们在农村进行了改革,百分之九十的农民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②他始终坚持“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认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③

与此同时,邓小平也敏锐地觉察到,改革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出現两极分化”④。最初他是从阶级关系的角度进行考虑,将“两极分化”定义为“产生剥削阶级”⑤,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则修正为“富的越富,贫的越贫”⑥。这与他40多年前提出“贫的变富,富的更富”异曲同工,反映出邓小平对人民群体之间经济差距的认知。

因此,邓小平在1984年11月9日同时提出:“经济发展起来后,当一部分人很富的时候,国家有能力采取调节分配的措施。”⑦1985年3月7日,他进一步指出:“对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个人,也要有一些限制,例如,征收所得税。”⑧到1990年他更加清晰地表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搞共同富裕”,“中国情况是非常特殊的,即使百分之五十一的人先富裕起来了,还有百分之四十九,也就是六亿多人仍处于贫困之中,也不会有稳定”。⑨“到一定程度,国内也好,地区也好,集体也好,就要调节分配,调节税要管这个。”⑩

邓小平用税收调节分配的思路在实践中得以贯彻。也是在1984年,我国在第二步“利改税”改革的同时,全面改革了工商税制,新设置11个税种,建立起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体,23个税种相互配合的复合税制。其中一个重点是大中型国企除了征收所得税,其他各种利润上缴形式统一改为征收调节税,由此国企上缴利润完

①《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014页。

②《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014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66页。

④《邓小平思想年编(1975—1997)》,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397页。

⑤《邓小平思想年编(1975—1997)》,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397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72页。

⑦《邓小平思想年编(1975—1997)》,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523页。

⑧《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0页。

⑨《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312页。

⑩《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317页。

全改为征税,调整了国家、企业和职工之间的分配关系。配合工资改革,1985年我国实行了国营企业工资调节税、国营企业奖金税、集体企业奖金税和事业单位奖金税,采用超额累进税率。1986年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暂行条例》,1987年新增个人收入调节税,1988年又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

税收制度的全面改革,一方面,激发了经济活力,为国家积累了大量建设资金,1984年的工商税收比上年增加120亿元,1985年又增加388亿元,在财政收入中的占比也由50%左右上升到65.2%①;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健全个人所得税、工资税、奖金税等调节个人收入的新税种,抑制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税收作为调节分配的杠杆作用得以体现,全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升。根据抽样调查,198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55.3元,城镇居民可用于生活费的人均收入608元②,1990则分别达到630元和1387元③。更重要的是,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与思考为之后的关键突破打下了基础。

(三)从1991年到1994年,用适应市场经济的税收制度推进共同富裕

经过十几年领导改革的深刻实践,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的思想进一步升华,他关于改革和共同富裕的思考都有了质的飞跃。

改革方面,邓小平对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问题已经考虑成熟。尽管在学术界从1990年7月一直激烈争论到1991年底,关于改革目标仍难达成一致,无法得出结论。而邓小平1991年初视察上海时已明确表示:“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④他还亲自决策浦东的开发开放,推动中国经济再次起飞,1991年经济增长率恢复到9.2%。到1992年南方谈话时,他最终实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突破,为党的十四大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奠定了基础。

在共同富裕方面,邓小平更清晰地认识到两极分化的威胁,明确指出:“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的问题大得很。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⑤因此,他愈发强调共同富裕的重要性,反复

①《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财政》(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435页。

②国家统计局:《关于198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1985年3月9日),《人民日报》1985年3月10日。

③国家統计局:《关于199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1991年2月22日),《人民日报》1991年2月23日。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67页。

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364页。

谈到:“社会主义的一个含义就是共同富裕”①,“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②。他还把共同富裕与改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南方谈话中将二者共同纳入社会主义本质的最终概括。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化改革和推进共同富裕成为新的前沿课题,更大规模的税制改革已经在酝酿之中。南方谈话发表后的1992 年3月20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在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提出:“加快分税制和税利分流改革试点的步伐,探索理顺中央和地方、国家和企业分配关系的途径。”③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也提出:“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理顺国家与企业、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逐步实行利税分流和分税制。”④

经过几年的准备,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税收制度,也为解决十多年来放权让利产生的中央财力严重不足的问题,我国于1994年在财税方面进行了国家与国有企业利润分配改革、工商税制改革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其中,改革国家与国企分配利润的利税分流方案主要包括:强化所得税制,降低所得税率;取消国企调节税;取消税前还贷;承包税后上交利润。改革从根本上理顺了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促进了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有利于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改革工商税制是最复杂的部分,主要包括:统一内资企业所得税;建立以增值税为主体的流转税体系;统一中外个人所得税。要特别说明的是,在个人所得税改革中,将个人所得税、个人收入调节税和城乡个体工商户所得税合并为统一的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收入与承包、承租收入分别实行9级和5级超额累进税率,利息、股息等其他收入则主要采用20%比例税率。分税制改革则重新调整了中央和省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

1994年的税制改革发挥了基础性、方向性的作用,搭建起我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财税体制基本框架。负责该项工作的朱铭基于2002年回顾:“1994年进行的财税体制改革”,“是建国以来力度最大、成效显著、影响深远的改革”。⑤

这次重大的税收制度改革与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有什么联系呢?朱镕基曾专门说明,本次改革方案“是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思想,根据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确定的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设计出来的”,“富裕地区要对贫困地区作些贡献,如果中央不收一点钱的话,那样会富的更富、贫的更贫。邓小平同志有一个思想就是共同富裕。说实话,这是实行分税制的最主要的理由”⑥,“应该说,分税

①《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312页。

②《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317页。

③《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481页。

④《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29页。

⑤刘克崮:《1994年前后的中国财税体制改革》,《中共党史资料》2009年第4期。

⑥《朱镕基讲话实录》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372页。

制方案有利于比较贫困的地区”①。就像邓小平晚年所说,实现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②。

三、通过改革税收制度推进共同富裕思想的现实意义

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说:“税收不是一个技术问题。它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政治和哲学问题,也许是最重要的政治问题。”③税收制度改革的实践,自然不是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最主要的来源和落脚点,但无疑邓小平将其视作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1994年后我国税收制度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基本方向是建立现代财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更向着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体系稳步前进。2013年《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大税收调节力度。”①2019年,《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要求:“强化税收调节,完善直接税制度并逐步提高其比重。”⑤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到2035 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进一步要求加大税收“调节力度和精准性”⑥,体现出非常鲜明的政策指引。贯彻这些重要的思想和决定,通过税收制度改革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应当继续向前迈进。

习近平指出:“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⑦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也指出,我国当前的发展环境中,“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是一个重要问题。⑧客观地说,目前我国税收制度调节分配的效果还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个人所得税主要为间接税(因此要加强直接税制),且平均有效税率过低,在财政总收入中占比过低;劳动收入征税偏高而资本收入征税偏低;中等收入群体承担税负比重较高;遗产税

①《朱镕基讲话实录》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374页。

②《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364页。

③[法]托马斯·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巴曙松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年,第507—508页。

④《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46页。

⑤《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20页。

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32页。

⑦《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8页。

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4页。

等调节分配的税种还不完善等。因此,在我国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生产力问题得到初步解决的今天,我们更需要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要求和习近平“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加大税收“调节力度和精准性”,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合理調节过高收入”,“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有效推进共同富裕。①

在改革路径的选择上,相对于当前世界上流行的单一税制,累进税制的计算方法比较复杂,征收管理的难度也较大,但是累进税的原则毕竟有利于缩小居民经济差距,从历史也可以看出,我国有长期实行累进税制的传统和比较丰富的经验,人民群众的认可度也较高。在累进税制下,高收入群体有较强的避税动机,灰色收入不易征管,这需要通过完善征管制度,尤其是建立更加公开透明的财产征信机制来解决,而非取消累进税制来回避。至于对高收入群体积极性的影响,不宜过于担心,邓小平所说的“先富”的示范和带动效应,在当今中国社会依然非常强烈。邓小平始终坚信“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国家可以免除政治献金等负面影响,对资本有更强的控制力,理应更好地发挥累进税制的优越性。

回顾历史,着眼未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向2035年的远景目标稳步迈进,我们应珍惜邓小平提供的宝贵思路,切实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完善再分配机制,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并以此支撑更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手段,也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责任编辑肖雪莲)

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32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4页。

上一篇:如何计算应纳税额范文下一篇:如何加强宣传工作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