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原则价值取向转变论文范文

2024-07-21

社会原则价值取向转变论文范文第1篇

一、民商法及其价值取向

(一) 民商法

民商法事实上是民法和商法的统称。民法与商法之间都属于商品经济关系, 两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民商法在调整对象上比较重视自治性, 作为司法中的一种, 要求市场中的经济活动根据自己的个人意愿来进行决定其内容和行为, 排除任何形式的强制性管理。主要的表现形式如下:首先, 在市场中当事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思想来排除法律的适用。另一方面法律责任的追究一定要当事人主动进行诉求才能实现, 是现代社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律反应, 与资产阶级的“管的少就是好政府”的思想之间相同[1]。但近年来随着我国的市场逐渐发生变化, 民商法当中的平等性和自愿原则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民商法中民法和商法都是用来进行规定市场主体中活动的形式。同时其实质表现主要在保障公民的人身和财产的双重权益。其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之前是紧密相连的, 同时也以法律的为言行和公正性来维护这种经济体制。民商法当中看重社会的公平性对一些交易当中的非合理性进行了否定。但对于非特定交易, 当前阶段民商法中也并没有给出明确的体系建设方案。

(二) 价值取向

法律存在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维护这个社会中的公平性和正义性, 民商法的存在也是如此。通常来说在民商法当中对不同的市场主体中的强弱关系是不予考虑的, 给市场中的不同主体以相同的保护、对每个人都赋予相同的权利和义务, 这是民商法当中最重要的价值体现。民商法有着任意性规范的特点, 强调市场当中的机制内部化, 也就是说在现代市场条件下, 市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将得到切实的发挥, 并引导市场逐渐的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提升市场的竞争力, 并提升经济效益。民商法的基础性调整作用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来说, 不仅有效的发挥了基础的经济调整作用, 同时在商品的经济关系当中也起到了协调的作用[2]。民商法体现出的对社会财富的调节功能, 主要在于对社会的整体利益进行保障。在现代化的社会中很多的市场秩序单靠自我调控已经很难起到作用, 而民商法的存在恰好为其提供了基础上的保障, 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市场得到更加稳定的发展。

二、民商法价值取向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和谐的概念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性质, 即高于协调和稳定同时也需要将二者合二为一。当前社会中和谐社会的构建是我国的发展中所探讨的重要课题。构建起一个和谐的社会是当前人们所期盼的最高生活质量。在和谐社会当中包含着:民主性法制性、公平正义以及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相处等内容。法制建设是当中的基础部分, 只有加强的了法制上的建设和管理才能进一步的保证社会其他方面正常运行, 社会的秩序才不会混乱, 人民的生活也才能正常的进行。同时在和谐社会当中也要求在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和谐性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与法制社会的构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同性, 二者之间需要相互协调、共同进步。因此一定要坚持依法治国的根本观念, 只有在法律维护的基础上来展开其他的社会活动才能真正的起到促进国家发展的目标, 这在当前也是我国的和谐社会中构建的重要内容。

和谐社会中所包含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既要求在物质文明等方面做到协调发展, 同时也要求在精神方面和自然方面的协调发展。虽然和谐社会只是一个概念, 但其当中所包含的内容真实含义确实不容忽视的[3]。坚持依法治国的理念是实现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所在。依法治国的理念并不只是一种在观念上的体现, 更加需要将其纳入到实践当中去, 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首先在建立法制国家中应当先建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念, 只有在正确的思想观念引导下才能进一步的进行发展和推行。其次, 依法治国是保障我国长治久安的重要措施, 体现出的是中更高层次的政治文明, 与当下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建设之间相辅相成。在依法治国的方针实施中一定要将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内容纳入到其中, 用法律的方式来保障国家社会能处于一种稳定状态, 并得到更加持久的发展。

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应当坚持集体与个人利益相互融合, 相互转换, 将两者之间放在同一个平台当中[4]。在这样的融合当中集体和个人之间能相互制衡, 并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一方面集体能为个人提供生存的环境和更加真实的空间从根本上为个人提供好的环境。另一方面集体也对个人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限制性作用, 规定了个人不能做的一些事情, 并且不能违背的集体原则。因此, 在进行价值取向与和谐社会之间协调的过程中, 就需要坚持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合理兼顾。在保证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下也要尽量的满足人在社会中的需求, 和基本保障, 从而真正的促进和谐社会得到良好的发展。

当前阶段我国的财富处于三个层次的分配阶段中, 当中的问题爆发现象越来越明显。因此, 国民财富的分配成为了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影响因素[5]。在社会主义环境下要想维护各个主体之间的公平性和协调的发展, 就一定要让主体之间的资源得到更加合理化的配置。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仅仅依靠单一的市场经济元素来进行调节, 那么社会当中的资源是很难得到合理配置的, 这不仅会给社会市场的经济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 同时也会导致社会资源配置出现问题, 对社会的秩序造成不良影响, 甚至直接导致社会出现不稳定现象。这样的问题出现在当下的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发展中是必然的产物, 我们一定要积极的对此采取措施来进行处理。将当中与和谐社会发展之间不能适应的部分进行调整和纠正, 并对当中的一些不合理配置进行调控, 从而促使我国的和谐社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民商法当中公平和效率为主要价值取向的活动是十分广泛的, 要想在这方面得到良好的控制, 就必要重视起当中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社会发展资源配置的调整, 从而促使社会能得到稳定并和谐的发展。

三、结语

当一个国家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中, 一定会出现一些社会和法律等方面不协调的问题。当前我国就正处于这样的状况当中, 并面临着重大的挑战。面对这样的问题, 当前一定要从最根本的法律问题上来进行解决, 用法律来维护社会中的公平和正义, 并促进我国的和谐社会健康发展。只有在法律基础上来发展一个国家, 才能建立起更加稳定的社会环境, 这对人民的富足和生活的稳定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更是保证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础。

摘要:随着我国近年来社会主义市场化的快速发展, 人们在劳动性上和主观能动性等方面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这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得到了发展。但是, 在实际的市场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并导致社会发展资源配置出现不合理现象, 贫富差距大等问题。这些严重的影响着我国的和谐社会构建, 当前阶段有必要对此进行详细的研究。本文主要对民商法价值取向与构建和谐社会进行了分析, 希望为我国的和谐社会构建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民商法,价值取向,和谐社会,构建

参考文献

[1] 王慧.加强诚信立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 (02) :60-66.

[2] 王延川, 李少伟.和谐社会的民法文化诠释[J].理论导刊, 2011 (12) :51-53.

[3] 孙强, 郑磊.完善住房保障法律制度构建和谐社会[J].法制与社会, 2012 (10) :44-49.

[4] 叶菁.浅谈民商法的价值取向与我国的和谐社会构建协调发展[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5 (11) :60-63.

社会原则价值取向转变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传统舞蹈是大学舞蹈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学中应该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注重情感表达、突出传统舞蹈的地位与作用、重视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并推动传统舞蹈的创新发展。为更好实现这些目标,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传统舞蹈 大学教学 价值取向 情感表达 教学创新

在整个大学舞蹈课程教学中,传统舞蹈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做好传统舞蹈教学不仅能更好展示其魅力,还能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大学舞蹈教学效果提升。为促进这些目标顺利实现,教学中要转变思想观念,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促进教学工作顺利进行,丰富学生的传统舞蹈知识,推动教学效果提高。下面将结合大学舞蹈教学实际情况,探讨分析传统舞蹈的价值取向,并就更好实现这些价值取向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传统舞蹈在大学教学的价值取向

尽管大学传统舞蹈教学中,随着任课老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方法不断创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激发起来。但教学中仍然存在不足,其中一个比较明显的不足体现为价值取向不明确。这样不仅制约教学活动顺利开展,还影响教学效果提升。为此,今后应转变这种情况,采取正确的价值取向,有效指导大学舞蹈教学顺利进行,促进教学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

教学中注重情感的表达。舞蹈是一门艺术,通过舞者肢体语言表达情感,激发观众的共鸣。在大学舞蹈教学中,历来将追求舞蹈动作的完整作为教学的关键内容,通过完整的舞蹈动作展示,能更好指导教学工作顺利进行,也是教学的重点。但传统舞蹈则与之不同,它要求将舞蹈表演作为一门艺术,将情感表达作为一种手段,促进情感和艺术的融合,从而激发观众情感上的共鸣,促进表演效果提升。为此,教学中应该坚持正确的教学理念,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让情感表达成为舞蹈艺术的内涵与价值取向。教学中不仅关注学生舞蹈动作的完整,还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表达,促进舞蹈和情感艺术表达的统一。学生学习大学舞蹈时,首先要掌握好基本动作与技巧,注重对情感的有效表达,增强学生情感表现能力。让学生开展舞台表演时,应用真情实感演出舞蹈,提高舞蹈的艺术表现力。以便取得更好的舞蹈表演效果,引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

教学中突出传统舞蹈的地位与作用。传统舞蹈内涵丰富,即使在当代社会也具有积极作用,在大学舞蹈教学中不能忽视这些内容。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开展传统舞蹈教学工作,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能更好弘扬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对相关内容有更为全面的了解,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也具有积极意义。为此,大学舞蹈教学中要将传统舞蹈摆在突出位置,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感悟美,体验美,增强学生审美体验,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树立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另外还要教会学生以正确的传统舞蹈训练方法,有效掌握舞蹈训练技巧,感悟到传统舞蹈的魅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也能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舞蹈艺术修养。在学习和开展传统舞蹈训练时,要增进学生对舞蹈艺术美的感悟能力,通过学习切实感悟到其中的魅力,陶冶学生情操。教学中要教会学生传统舞蹈基础知识、艺术理论、经典作品分析等内容。让学生通过学习对传统舞蹈有更为全面的认识,促进学生艺术修养能力提高。

教学中重视促进传统舞蹈发展。传统舞蹈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时代价值,在现代社会对观众也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为促进其魅力和价值的更好展示,除了开展教学之外,还要综合采取多种形式,推动传统舞蹈创新发展。在文艺演出、对外交流演出中,要把握时代脉搏,为传统舞蹈注入生机与活力。从而更好彰显传统舞蹈的魅力与时代价值,有力的推动传统舞蹈创新发展。

二、更好实现传统舞蹈在大学教学价值取向的策略

传统舞蹈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为促进教学效果提升,教学中应该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有效组织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从而促进教学效果提升。结合教学实际内容,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教学策略,以更好彰显传统舞蹈的价值取向。

转变思想观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为个更好实现传统舞蹈教学价值取向,要结合教学具体需要,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注重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彩排、课堂训练之前,为学生播放相关视频和资料,让学生对传统舞蹈的动作有更为全面的了解。任课老师要做好示范和讲解工作,引导学生更好学习传统舞蹈知识。另外还要注重合作学习法、情境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的应用,让学生更好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增加对传统舞蹈艺术的感受,让学生在学习和训练时更好地完成任务,表达思想感情,推动传统舞蹈教学效果提升,实现其价值取向。

加强课程理论体系建设,指导教学工作。任课老师除了开展教学活动外,还要加强科研,重视教材编写与完善,构建完善的教学内容体系,有效指导教学顺利进行。同时可以开始选修课,将理论学习、舞蹈排练、舞蹈欣赏等结合起来,展示传统舞蹈的魅力,实现其价值取向,让传统舞蹈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开展传统舞蹈教学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综合技能。可以成立传统舞蹈兴趣学习小组,吸引更多学生参与传统舞蹈的学习。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文艺汇演、舞蹈比赛等活动,这样既能够展示传统舞蹈的魅力,还可以丰富学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促进传统舞蹈教学效果提升。

提高任课老师综合素质,推动教学目标更好地实现。任课老师要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传统舞蹈演练技巧,完善教材编写,注重科研活动。加强对外交流和学习,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开展传统舞蹈教学活动。

三、结语

总之,传统舞蹈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是大学舞蹈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内容。教学中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结合教学内容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传统舞蹈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舞蹈的基本动作和训练技巧,增强大学舞蹈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舒渊,宋晓荣,罗鸣凤.概析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价值及其实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3).

[2]吴姜静,李响.浅析传统舞蹈的仪式特征对当代传统舞教学的启示[J].才智,2013,(03).

[3]陈秀媚.浅谈中国传统舞蹈教学价值取向[J].文艺生活,2014,(01).

社会原则价值取向转变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行政文化建设主流化是我国行政机关面临的全新课题。其内涵表现为行政机关应高度重视行政文化建设,并提到议事日程且切实作出安排。主流化相对于边缘化而言,通过行政文化建设,改进我国政府公务员的行政心理、行政意识、行政价值等,全面提升公务员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行政文化建设可选择“指导、交流、训练、设计、奖励”等具体方法;可以实施“调查、规划、执行”三个基本程序,以使先进行政文化成为行政改革与行政发展的深层推动力量。

关键词:行政机关;行政文化建设;主流化

行政改革和行政发展是我国政府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转变政府职能、调整政府机构、理顺府际关系等都是行政改革的重要内容,而行政文化是行政改革更深层次的问题。一国的行政体制和各项具体制度都是其行政文化的缩影。没有行政文化的变革与创新,行政改革的推进必定会遇到行政文化瓶颈的制约。因此,研究行政文化建设主流化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在行政文化主流化过程中,行政机关负有重要职责。原因是,政府公务员工作于特定行政机关,整个机关的风气、氛围以及精神生活状况等,都会对公务员的心理、意识、价值、个人品位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行政职场构成了培育、养成政府公务员心理、意识、价值的外在环境。行政机关行政文化建设主流化,需要一种意识、一套方法并经历一个过程。

一、意识:行政文化建设主流化的必要性

对行政文化的理解,目前学界并无定论,主要观点有三。观点一,认为行政文化是由行政物质文化、行政规范文化和行政意识文化整合而成的文化模式,其构成包括行政组织物质设施、行政组织制度以及行政人员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生活方式等[1]。观点二,认为行政文化是政府公务员所应共同信守的行为模式、生活方式、人群关系以及价值观念[2](p.292)。观点三,认为行政文化是政治活动中的一种主观意识领域[3](p.105)。以上三种观点都对理解行政文化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思路,但又都各有不足。观点一未能指出行政文化的主体,且内容过于宽泛;观点二指出了行政文化的主体,但也失之宽泛;观点三指出了行政文化与政治活动的联系,但并未突出行政文化的特质。一方面,行政文化确与政治活动有关联,其关联表现在:政治活动是围绕着公共权力的获取、组织、运用、监督等问题而形成的一类社会现象,而行政恰恰是政治的重要构成部分。但另一方面,政治活动的主观意识并不仅限于行政文化,还包括政治文化,而政治文化的主体则远宽于行政文化的主体。如果说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4](p.29),那么,行政文化则是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行政态度、信仰和感情。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将行政文化界定为:行政文化是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推行政务、管理事务具有普遍制约作用的各种精神因素的总和,主要由行政心理、行政意识以及行政价值等要素构成。显然,这个定义偏重从狭义角度界定行政文化,理由主要有二:首先,从学科研究的角度看,行政文化是个跨学科概念,既是行政学概念,又是文化学概念,如果将行政组织物质设施以及行政组织制度等内容统统纳入行政文化的研究范围,则行政文化的研究就会出现承载过重的情形,这不仅不利于行政文化自身的研究,也容易与其他相关研究形成较为严重的交叉,有越俎代庖之嫌。其次,行政文化是行政学的核心概念,如果内涵过宽,就会失去其作为核心概念的本来意义。对这一描述性定义还需做两点说明:

第一,行政文化的主体。行政文化的主体是政府公务员。从行政职能、行政机关、行政机构、行政职位、政府公务员几者的关系看,行政职能具有决定作用。为履行行政职能需要设立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又需要设置内部机构和责、权、利三位一体的行政职位,而行政职位最终还要委托给每个政府公务员。没有这一过程,行政职能的履行是不可能的,但经历这一过程,又会形成一种“公权私掌”的自然现象。也就是说,尽管行政机关是公权力机关,但代表这一机关运用公权力的却是特定的公务员。由于行政治事最终需要依靠政府公务员完成,他们的一言一行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提高政府公务员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理应是责任政府的应有之义,公务员也理应是行政文化的主体。

第二,行政文化的构成。行政文化主要由行政心理、行政意识、行政价值等构成。行政心理是政府公务员对行政体系及其活动处于感性认识阶段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行政动机、行政态度、行政习惯、行政信仰等;行政意识是政府公务员对行政体系及其活动处于理性认识阶段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行政观念、行政思想、行政原理等;行政价值是政府公务员满足内心欲求并对行政管理过程中的人与事具有评价、判断功能的精神范畴,有正向、负向之分,例如,民主、平等、人权或专制、独裁、强权等。在构成行政文化的行政心理、行政意识、行政价值三要素中,行政心理是行政文化的基础,行政意识是行政心理的深化,行政价值不仅是行政心理的深化,而且其本身也是较高层次的行政心理。从发展和相互作用的角度看,行政文化总是从行政心理发展到行政意识,再从行政意识发展到行政价值,因而任何行政意识、行政价值都是行政心理发展的结果,但另一方面,行政意识、行政价值又都在不断地、重复地验证着行政心理,那些稳定的、作用明显的行政心理都是行政意识、行政价值共同作用的结果。

何以行政文化建设应当主流化呢?这个问题涉及行政文化的影响与作用。尽管行政文化的形成需要以一个国家历史的和现实的行政活动为基础,但行政文化一经形成,就有巨大的反作用。与外在的、显性的正式制度不同,行政文化对行政体系、行政制度、政府公务员行为的影响与作用是内在的、深藏的,然而却是巨大的。

(一)对行政体系的影响与作用。行政体系是一定政治体系下由行政组织和政府公务员集合而成的整体。行政文化对一国行政体系的影响不可低估。原因在于,行政文化决定行政体系的统一与分离,行政文化上的分歧有可能导致行政体系的分离,例如,部门保护主义、地方保护主义、地方分裂主义等。从这个意义上看,一个国家的行政体系应当建立在共同的行政文化基础之上。

(二)对行政制度的影响与作用。一定行政体系的行政制度是按照一定的行政价值建构的,其顺序是先有价值,后有制度。例如,“行政听证制”是按照民主、参与的行政价值建构的,“政务公开制”是按照公平、公开的行政价值建构的,等等。从这个意义上看,一定行政体系内的行政制度是这个体系的行政文化的一种外化,行政制度是在行政文化的框架内设置的,不同的行政文化决定了不同的行政制度,塑造了不同行政体系的不同特质。不仅如此,行政文化还影响行政制度的执行,例如,我国行政执法中常出现的有法不执、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问题,究其原因就在于执法人员的法制观念淡漠。

(三)对政府公务员行为的影响与作用。行政治事中人的心理、意识和价值等都会影响人的行为,这种影响有积极、消极之分,也有直接、间接之分。行政文化不仅影响行政决策活动的科学与合理,而且影响行政处理活动的合法与合理。优秀行政文化可以将公共行政引向科学、规范、民主与法制,而落后、腐朽的行政文化往往破坏公共行政规则,扭曲政府官员的价值观和职务行为,将公共行政引向愚昧、专制、偏狭与粗暴。例如,我国一些执法人员程序意识淡漠,以至经常出现野蛮执法的情形。问题的产生固然与程序立法滞后、随意程序泛滥有关,但也与执法人员的行政心理有关。以往人们较少分析执法人员轻慢程序的行政心理,其实这恰恰是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国家,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形成了系统而稳固的政治传统,君主政治、全能政治、官僚政治、人情政治等都是这种政治传统的典型表现。封建政治传统不仅有力地维护过封建社会制度,使其长期延续,而且至今对我国政治与行政的发展还有着一定影响。

二、方法:行政文化建设主流化的途径

寻找并确定行政机关行政文化建设的方法,首先需要明确行政文化的研究对象和行政文化建设的目的。从研究对象上看,行政文化研究并非研究政府管理中的具体问题,而是研究政府管理中的世界观问题,亦即研究解决政府管理中的具体问题需要什么样的基本态度、基本观念和价值取向;并非研究具体的府际关系、人际关系,而是研究府际关系、人际关系中所体现出的处世哲学;并非研究政府公务员在行政治事或行政执法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而是研究出现这些具体问题的深层次的心理原因。总之,行政文化中的“文化”不仅是指政府公务员的文化知识素养,更重要的是指对政府公务员的行为起主导作用的那些精神因素。可见,公共行政研究应该是一种全面的、系统的研究,既要关注行政职能、行政组织、行政行为、行政程序、行政责任等问题,也要关注政府公务员的心理、意识、价值等问题。行政文化研究的目的是推动行政文化建设,而行政文化建设的目的则是使政府公务员了解、接受并传承古今中外政府管理活动的优秀文化精神,并使其真正成为指导公务员行为的精神力量。

行政文化的研究对象和行政文化建设的目的表明,行政文化更多囿于政府公务员的精神领域,行政文化建设触及的也是政府公务员精神领域的问题。解决人的精神领域的问题,完全不能采用突击的、形式主义的、命令的、短期的方式,而应该采用渐进的、融入的、持续的方式。在这方面,行政机关行政文化建设可供选择的具体方法包括:

(一)指导。作为柔性干预措施,行政指导已在行政机关外部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行政指导同样可以运用于行政机关内部管理,行政机关通过引导、倡导、建议、提示等方式干预政府公务员的学习活动。与命令或管制方式相比较,指导方式基于政府公务员的自愿与心理认同,因而实施效果可能优于强迫命令。行政机关对政府公务员学习活动的指导可以是普遍的,也可以是个别的。普遍指导是指行政机关对不特定政府公务员实施的指导,推荐阅读书目或推崇某种思想、发明、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等。例如,天津市南开区人民政府行政许可服务中心将行政文化分解为政务文化、作风文化、行为文化、形象文化、内务文化、环境文化等具体形态,并通过编写、发行《创新文集》予以阐释,使中心所有工作人员的观念、行为等逐渐与中心所倡导的行政文化相对接。个别指导是指行政机关对特定政府公务员提出建议、劝勉、指点等,以引导其“为”或者“不为”的一定行为。鉴于行政机关掌握着制度配置与完善的政治资源(权力、权威、组织等)与技术手段,政府公务员对来自于行政机关的个别指导不可能无动于衷。因此,行政机关的个别指导应当谨慎实施,充分尊重被指导者的权益,使个别指导真正成为促进先进行政文化养成的一种有效手段。

(二)交流。由于受到职责权限范围以及专业化分工管理等因素的限制,政府公务员之间的文化交流既不普遍,更不充分。因此,行政机关有必要经常组织文化交流活动,方式包括文化访谈、联席会议、文化论坛、学习小组、阅读沙龙等。以政府公务员的阅读为例,阅读是政府公务员更新知识、拓展才干、提升人文精神、治疗心灵缺陷的有效环节,对此,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在《论读书》一书中评论到:“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来改善一样。例如打球有利于腰背,射箭可扩胸利肺,散步则有助于消化,骑术使人反应敏捷,等等。同样,一个思维不集中的人,他可以研习数学,因为数学稍不仔细就会出错。缺乏分析判断力的人,他可以研习形而上学,因为这门学问最讲究繁琐辩证。不善于推理的人,可以研习法律案例,如此等等。这种种心灵上的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治疗。”[5](pp.205206)但是,从目前情况看,我国政府公务员的阅读活动比较薄弱,一些政府公务员总是借口工作忙、应酬多而不读书、不研习。解决这一问题,行政机关除可以根据不同学习需求推荐阅读书目外,还可以经常组织阅读沙龙进行读书交流活动,使每个公务员的读书心得、文化体验等能够及时被其他公务员所共享。例如,上海市政府于2007年10月试行了《上海市级机关创建学习型机关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这一指标体系的规定,市级机关政府公务员每年的阅读量要达到6~12本书,每周的阅读时间要达到7~10.5小时。尽管这一规定的可操作性值得商榷,但行政机关重视政府公务员阅读活动的思路是可取的。

(三)训练。训练是指行政机关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集训、辅导、传授、演练等,使政府公务员掌握某种特长或技能。一方面,政府公务员在日常工作和人际交往中所表现出的态度盛气凌人、语言粗俗刻薄、举止矫揉造作、着装邋遢媚俗等,都是其内在文化修养不足的直接反映。但另一方面,政府公务员的态度、语言、行为、着装等又可以通过有意识的、积极的训练予以改善。因此,行政机关应在注重提升政府公务员内在文化素养的同时,采用多种训练方式改善政府公务员的外在形象。在这方面,我国许多行政机关都有积极的尝试。例如,江苏镇江市行政服务中心2007年9月制定了《镇江市行政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服务礼仪基本规范》,此后又组织了行政服务礼仪专题讲座,连续开展了服务语言规范周、服务仪表规范周、服务行为规范周等活动,并于2007年10月表彰了一批“礼仪服务标兵”,形成了讲礼仪、讲规范、讲形象的机关文化氛围。

(四)设计。行政心理、行政意识、行政价值的内容可以通过一定的形式加以表现。例如,机关办公场所的布置、机关色调、机关训词、公务员容止、公务员语言等。2007年10月,参加第二届全国行政服务创新论坛的代表参观了天津南开中学。该中学显示出了百余年积淀的深厚文化底蕴,其中的“容止格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对一代代青年学子行止的影响与匡正作用是巨大的、不可低估的。因此,行政机关也可以通过精心设计而营造出工作环境的文化品位,使置身其中的公务员随时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并受其熏陶与影响。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我国有些行政机关热衷于修豪华办公大楼、换高档办公设备,以为这样做就是在提升行政机关的文化品位,然而这恰恰是对没有文化、没有自信、精神羸弱的一种真实折射。因此,行政机关设计文化符号,并不意味着高成本和大投入。原因在于,愈有文化的东西往往是愈朴素的东西,是愈远离奢华和浮夸的东西。

(五)奖励。公务员奖励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奖励是指行政机关对工作表现突出的公务员给予精神表彰、物质给付。广义奖励的形式除包括精神表彰、物质给付外,还包括职务晋升。对那些在行政文化建设中取得显著成绩的政府公务员,行政机关应予奖励。例如,读书奖励、科研奖励、知识竞赛奖励、政策设计奖励、制度创新奖励等。目前,我国一些行政机关流行“读书无用论”,读书、研习的风气较为薄弱。行政文化奖励既有鼓励先进的功能,也有造学习之舆论,开读书之风尚,使“读书无用论”失去舆论支持的功能。我国《公务员法》第49条列举规定了对公务员实施奖励的10种情形,但并未直接涉及对公务员在行政文化建设中取得成绩的奖励。对于法律规定的这一不足,行政机关可以通过直接适用《公务员法》第49条第10项的规定予以弥补。

三、过程:行政文化建设主流化的程序

行政文化建设主流化是我国行政机关面临的全新课题,意味着行政机关一方面要重视对公务员外在行为的约束,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对公务员内在文化品位的提升。比较而言,后一方面的任务更为困难,更需要用心着力,也更不容易在短时期内见到效果。原因在于,公务员现有行政文化的形成是主观、客观多重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行政文化一经形成又有相对稳定性,改变已经形成的行政文化同样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其间不仅需要行政机关行政文化建设主流化过程,也需要依仗政治体制、行政体制改革推进大背景下公务员职场环境、行政风气的整体改进。换言之,如果公务员所处职场环境从整体上看仍受落后、腐朽的行政文化支配,则公务员选择、坚守先进行政文化的风险就会加大,出于对自身安全的考虑,公务员很可能被迫愈加远离先进行政文化。结论是:行政机关行政文化建设主流化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完成这一任务,需要三个基本程序:

(一)调查。行政机关的行政文化建设首先需要进行行政文化调查,以全面了解本机关公务员的行政心理、行政意识和行政价值。行政文化调查需要确定调查指标体系,也需要确定调查方法。行政文化调查指标体系是基于调查目的所确定的调查“靶心”,具有系统性和分层次的特点,包括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等。行政文化调查可以确定5个一级指标,即行政心理、行政意识、行政价值、行政文化再造与政府公务员人文精神的提升、行政机关文化;每个一级指标下可以确定若干个二级指标,例如,行政心理指标下的行政动机、行政态度、行政习惯、行政信仰等指标;每个二级指标下可以确定若干个三级指标,例如,行政态度指标下的对公民的态度、对上级与下级的态度、对工作的态度(积极与消极、主动与被动)、对困难的态度(乐观与悲观)、对不同意见的态度、对权力(地位、待遇、利益、荣誉)的态度、对政府改革或者行政发展的态度、对外来行政文化的态度(兼容与排斥)等指标。行政文化调查指标体系不仅是调查的靶心,同时也是设计调查问卷的根据。例如单选题:当您尽力执行公务时,您内心的最大动力是什么?A.公务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B.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C.显示自身的能力;D.达到领导要求,得到领导赏识;E.得到周围同事的好评;F.得到部门或者个人利益;H.其他。这一单选题即是出于调查“行政动机”的需要而设计的。行政文化调查适合采用问卷法、访谈法而不太适合采用座谈法。问卷法的优点是成本低、私密性强,但对回收率、填答环境、填答质量等有较高要求;访谈法的优点是适用人群广、易于深入了解情况、易于排除不确定问题,但对访谈者身份、受信任程度以及访谈题目的设计等有较高要求。行政文化调查的内容极具敏感性,其中,工作动机、态度、信仰、价值观等都涉及公务员的内心体验。对于这些敏感性调查内容,如果调查者不能保证资料的保密、匿名,不注意营造良好的调查氛围,都会使被调查者产生强烈的心理顾虑,并由于这种顾虑而不如实表达自己的看法。因此,行政文化调查应该格外注意调查的保密、匿名以及问题设计的技巧。

(二)规划。在行政文化调查的基础上,行政机关需要制定行政文化建设规划。行政文化建设规划的内容应涵盖行政文化建设的目标、方法、程序、规则、预算等各个方面。目前,我国行政规划种类繁多,按照2005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若干意见》划分,我国的行政规划分为“三级、三类”。所谓“三级”是指国家级规划、省级规划、市县级规划;所谓“三类”是指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可见,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已基本形成。相比之下,我国各级政府的文化建设规划则较为欠缺。因此,我国各级政府在重视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的同时,也应当重视行政文化建设规划的编制,以使行政文化建设主流化得以从抽象变为具体。

(三)规划执行。规划执行是规划目标实现的惟一途径。目前,我国的行政规划普遍存在着执行效力低、容易变动的问题,这些问题在行政文化建设规划的执行上可能同样存在。对于政策或规划执行的复杂性,美国政策科学家查尔斯·E·林布隆评论道:“政策制定中的权力角逐的复杂现象——如迂回、不可预知性、挫折、颠倒和必然的局部失败——在政策执行中成倍地增加了。”[6](p.81)查尔斯·E·林布隆还具体归纳了政策执行中的六大困难,这些困难包括公开政策规范不完善、应用的标准冲突、刺激失效、冲突的指令、能力有限、行政资源不充分等[6](pp.8186)。因此,行政机关应强化执行的力度,使行政文化建设规划不至于束之高阁。

参考文献:

[1]张险峰.试论行政文化[J].理论与改革,1990,(5).

[2]张金鉴.行政学新论[M].台北:三民书局,1984.

[3]王沪宁.行政生态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

[4][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5][英]弗兰西斯·培根.人生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6][美]查尔斯·E·林布隆.政策制定过程[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责任编辑:岳 林]

社会原则价值取向转变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以现代设计的视角,论述了水墨艺术的表现手法、审美情趣、艺术内涵和哲学思想。解析了水墨元素在现代海报设计中的艺术表现力、形式美和符号美;进而探讨在设计实践中应观照的两个层面,并总结了水墨意蕴在现代海报设计中的艺术价值和时代意义。

关键词:水墨艺术;意蕴;海报设计

海报是通过文字、图形、色彩的相互结合,在公共场所张贴的进行信息的传达一种告示,它在传达信息的基础上,还能给人带来审美的愉悦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设计师突破常规,在注重传达信息的同时,更加注重富有创意的设计和对传统文化的发掘。

一 中国水墨的意蕴性

水墨艺术语言作为视觉传达设计表现手法之一,契合了国人的审美经验,体现了中国厚重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特色。水墨海报设计所传递出的物我合一、虚实相生的视觉关系,是中国传统审美取向和审美价值的直接体现。水墨意蕴源自于中国传统水墨画和书法艺术,以笔墨之变幻传达内在之心境,成为世界艺术的奇葩。水墨意蕴在现代设计中的表达,融合现在与未来的动态的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广泛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现代设计中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水墨意蕴的重新解读诠释,在设计中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将对海报设计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1)水墨意蕴的形式美

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内容与形式。内容,指构成事物诸要素的总和;形式,指诸要素的结构和显现方式。美的形式,是美的内容的感性显现。“气韵生动”是传统水墨艺术的一大特点,所描绘的对象往往造型简约概括,寓意丰富,以最少的笔墨传达最多的信息,寥寥数笔,意尽形全。在现代海报设计中,去繁就简,突出作品内在品质,散发浓厚的人文情怀,更容易造成观者的视觉停留,从而达到传播信息的目的。另外,“布白”作为传统水墨艺术特有的形式语言,对“意境”的营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海报设计关注“形”与“意”的结合,“布白”以信息传达为原则,对观者的视觉流向可起到一定导向作用。将传统水墨艺术中的“布白”与现代招贴设计中的“留白间隙”相结合,既可增强海报信息传达的准确性,又可为设计师传递情感提供平台。

(2)水墨意蕴的符号美

中国传统水墨艺术是基于儒、道、释思想基础之上的民族性艺术形式。笔法和墨色运用是水墨艺术塑造形体、体现韵律、意趣的主要手段,历经流变与发展,成为水墨艺术的符号、标记和代码;通过它构建符号,符号构建信息,延伸出新的语义。与它同为二维视觉关系的现代海报设计,处于纯粹艺术与应用艺术的交叉点上;既有绘画性的特点,又具应用的功效,具备广泛而全面的设计原理和表现技法,最能体现出平面设计的形式特点。在传统笔法方面,现代设计师依照勾、皱、点、泼、擦等技法进行重新塑造,综合或单独运用表现手段,创造出不同的笔墨意象;传统水墨艺术在满足人们追求视觉刺激、感官需要的同时,也适应了人们对于精神文化上的需求。

二 水墨元素在海报设计中运用分析

在现代海报设计中,水墨元素的运用无疑给单调枯燥的海报设计风格带来一股清新之气,该元素有着巨大的运用潜力,将使现代海报设计拥有更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更大的发展空间。设计师在海报设计中科学地融入传统水墨元素,继承发扬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和意味,不断创造出现代海报设计新的精神面貌和文化形态。这种创新表现在更好地利用水墨元素作为设计符号在传者和受众之间的沟通,更好地唤起人们内心沉睡多年的民族优秀文化中的水墨元素情结。历代中国画家在笔墨技巧上不断求新求变,形成了丰富的笔墨运用方法,对于现代海报创作有着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如何运用好这些方法,需要设计师对水墨情结准确地、恰当地把握。

(1)结构简约(疏、密)

在形式构成上,水墨元素在导示系统的运用,一是要力求简约,在简约中透露其不平凡之处。二是要疏密有致,形成视觉感受上的一种力量感。

(2)动感形态(动、静)

动感形态是指水墨在静态的平面上形成动态的视觉感受的过程。水墨更讲究均衡和内在的气韵,强调变化中的韵律。这既符合科学上相对的原理,也符合艺术形式美的韵律。这是种既统一而又生动,有节奏又兼具气韵的审美感觉。

(3)空间效果(虚、实)

在空间层次上,水墨的虚实效果应在海报设计中体现得更加明显。中国水墨画讲究用墨和墨色变化的技巧。墨的透明度、细腻层次,生宣的绵绸和渗透性,在水的作用下产生墨象和色阶变化,对中华民族特有的道家哲学有不可言喻的阐释。笔中含水墨量的差异,便产生了干、湿、浓、淡的变化。以墨代色,产生虚实空间变化。水墨的黑白色通常是海报的底色,不但充满了诗意,而且凸显了主题,充盈着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 水墨海报设计应观照的两个层面

水墨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之一,传达着东方文化的神韵,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水墨元素在现代海报设计中的应用,不仅仅单纯地作为造型语言、营造画面的意境,更是信息美的体现,因此设计师应在认知水墨艺术和创意表现上多下工夫,取其精华,发挥水墨艺术的特质因子,赋予海报设计以视觉生命。1)认知水墨艺术。中国传统水墨艺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东方哲学精神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万物与我共生”、“天人合一”的境界。设计师应当掌握相关的艺术理念和表现技法,对水墨艺术的研习,将有助于设计师充分展现出水墨艺术的意蕴之美。2)创意是灵魂。独到的创意是水墨意蕴与海报设计融合过程中的结晶。只有在优秀的创意与适用的元素、形式浑然天成地结合在同一画面时,一张具有震撼力的作品才能够诞生。经济的全球化导致文化的趋同,已然引起世人警觉。各国纷纷关注重视自己民族的文化。中国的民族艺术文化,不仅指流传下来的纹样图案,更主要体现在长期形成的思维方式和哲学积淀;水墨艺术是中国人文思想的载体,必将成为设计师追求的艺术参照系。因为弘扬传统水墨艺术,契合了现代设计本土化的发展趋势和审美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来源.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包装工程,2008.8.

[2]李萍.中国传统水墨艺术与现代广告设计的契合.美术大观,2010.12.

社会原则价值取向转变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近年来,各色段子充斥在各大媒介平台上,层出不穷,长盛不衰。互联网更成了段子创作和传播的沃土,网络技术与文化推动了段子井喷式发展:每逢热点,必火段子。段子除了娱乐休闲外,大多还具有时效性和政论性。新闻评论作为一类新闻体裁,同样表达人们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引发公众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段子是否是互联网语境下新闻评论的一种新形态?本文采用符号学中的伴随文本与符号文本的双轴关系理论,对二者关系进行新的解读。

[关键词]段子;新闻评论;伴随文本;双轴关系

一、段子问题概述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段子的定义:一是大鼓、相声、评书等曲艺中可以一次表演完的节目;二是指有某种特殊意味或内涵的一段话、一段短文等。随着社会语境的变化,段子的文本内容在不断拓宽。目前学界对段子尚未有统一的定义。杜伟伟、姜剑云较早地界定:“广义的段子,指的是个人或集体创作的、或雅或俗或雅俗共赏的、简短自足的或長篇中可独立出来的短篇文学艺术作品,可以是寓言、故事、笑话、小品,也可以指戏剧中的唱段……狭义的段子,指的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笑料’,尤其指近年来广泛流行的幽默类的故事、笑话、脱口秀、顺口溜等……”孙慧英认为,“段子本是一种戏谑式的‘口头文学’。”以上定义要么范围过大,无法准确表达当下互联网语境下的段子现象,要么范围过窄,无法涵盖此类现象。笔者认为,段子是一种人们用以娱乐休闲、调侃戏谑、针砭时弊、疏散情绪的流行符号文本,形式短小精悍,风格幽默诙谐。

代表性的段子研究是人民论坛“特别策划”组于2010年发表在《人民论坛》杂志上的专题文章。根据段子的题材,将其分为代表主流文化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红段子,代表愤青文化的灰段子和代表俗文化和市井文化的黄段子。学界对段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宏观研究,从段子文化与意识形态、社会舆情的关系切入。李宗桂认为段子文化的出现,是文化产品不够多样、不够丰富的结果。段子文化体现了当今社会心理,反映着当今社会思潮,承载着复杂的价值取向。二是微观研究,从语言学或修辞学的角度分析段子的创作手法及文本。金茹花、欧阳护华考察了舆情智慧段子创作者如何应用互文策略为弱势群体表达权利诉求。三是类别研究,对红、黄、灰各色段子的功能意义、利弊及社会影响进行对应分析。吴高泉认为黄段子灰段子是民间话语的一种体现,对官方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力进行消解。而红段子的文化生产方式体现了官方话语对民间话语进行规训的运作机制。

段子与新闻评论关系的研究中,陈敏将网络新闻评论中的段子界定为“网络上的一种新兴新闻评论文体”。王昱总结了段子评论的限度与困境,认为段子评论无法超越和代替新闻评论。相关研究对两者关系做了重要探究,但都缺乏学理性。本研究旨在用符号学相关知识重新解读二者关系。

二、段子与新闻评论互为伴随文本

符号学学者赵毅衡认为,符号学是研究意义活动的学说。文化是意义活动集合,因此符号学是人文社会科学所有学科共同的方法论。符号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段子与新闻评论都是符号。我们能感知到呈现评论内容的文字、音频、动画、视频等符号载体,而这些感知所携带的意义就是对某一新闻事件的判断和观点。

伴随文本是伴随着符号文本一道发送给接收者的附加因素。任何一个符号文本,都携带着大量社会约定和联系,这些约定和联系往往不显现于文本之中,而只是被文本“顺便”携带着。伴随文本又分为六类:副文本(para-text)、型文本(archi-text)、前文本(pre-text)、元文本(meta-text)、链文本(link-text)和先文本/后文本(preceding/ensuing text)。

副文本称作文本的“框架因素”,如书籍的标题、题词、序言、插图、美术的裱装等。型文本是文本显性框架因素的一部分,它指明文本所从属的集群,即“归类”方式。前文本是一个文化中先前的文本对此文本生成产生的影响。狭义的前文本包括文本中的各种引文、典故、戏仿、暗示等;广义的前文本,包括这个文本产生前的全部文化史。元文本是“关于文本的文本”,是此文本生成后被接收之前,所出现的评价。链文本是接收者解释某文本时,主动或被动地与某些文本“链接”起来一同接收的其他文本,如参考文本、注解说明等。先文本/后文本,两个文本之间有特殊关系,例如仿作、续集、后传。段子和新闻评论往往互为伴随文本,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段子经常作为新闻评论的链文本。大众在接收某一新闻事件的评论时,会自动联想起与之相关的段子。比如,读者读到类似于《评美国大选“三辩”:将丑态进行到底》的评论文本时,在有相关段子素材积累的前提下,很有可能会联想到网络上各类调侃、戏谑希拉里和特朗普的段子,如二人辩论的场景被国内网友加上情歌歌词字幕制作成KTV版的情歌对唱。再如,对于愈演愈烈的雾霾问题,各大媒体均从各个角度发表了各种评论文章如《政府重拳治霾,别忘了群众参与》《雾霾研究就该成为一门“显学”》《爬山不能怕绕弯》等,在读到相关文章时,民众也往往会联想到网上流传的各类雾霾段子:“厚德载雾,自强不吸”“为人民服雾”“在北京,你才会知道什么是会呼吸的痛”,更有《沁园春·雾》

北京风光,千里朦胧,万里尘飘,望三环内外,浓雾莽莽,鸟巢上下,阴霾滔滔!车舞长蛇,烟锁跑道,欲上六环把车飙,需晴日,将车身内外,尽心洗扫。空气如此糟糕,引无数美女戴口罩,惜一罩掩面,白化妆了!唯露双眼,难判风骚。一代天骄,央视裤衩,只见后座不见腰。尘入肺,有不要命者,还做早操!

由于新闻评论和带有观点的段子都作为新闻报道的元文本,这种相关性为段子成为新闻评论的链文本提供了可能性。在当代互联网传播语境下,网民评论也日渐成为新闻收受过程中的重要伴随文本,甚至超越专业新闻人采制的新闻文本自身,影响着后来受众对新闻的理解和收受。

新闻评论同时是段子的元文本。一些评论作品把段子作为批判或赞扬的对象,比如《治霾舆论“段子化”让抱怨止于抱怨》《莫把“灰段子”当笑话听》《有人搞“灰段子”调侃军校 要创作更多红段子》《“段子”也当有节操守底线》等。反之,段子也是新闻评论的元文本。很多段子不仅是对新闻事件本身的戏谑,同时也基于新闻评价而作。这一点在新媒介上表现得更为明显。社交媒体的留言区就是网友针对某一新闻事件或新闻评论发表看法的平台,往往也成为段子手尽情发挥的舞台。《人民日报》官方微博除了发布新闻资讯外,还设有专门的评论版块,如“人民微评”“微议录”等。其下的留言区不乏各类段子,这些段子就是关于新闻评论的评论,是新闻评论的元文本。比如去年国足与叙利亚队的世预赛十二强对战中,国足以0:1不敌叙利亚队。人民微评中写道:“球迷们,保重!”网友则纷纷作段子评论:“战争无情,国足有爱!”“‘等中国足球队冲出亚洲,我就跟你离婚’,他淡淡地说。她心里窃喜,再没有比这更天长地久,海枯石烂的誓言了!”讽刺取笑中无不表达对国足接连败北的失望和无奈之感,同时也有对微评观点的赞同和支持。

而段子是新闻评论的型文本,这取决于段子的副文本。型文本的归属,常常以副文本方式指明,如诗歌的分行决定了这是一首诗,期待读者以诗的方式去读它。如果《周立波段子》一类的段子集萃在书店里与《时评中国》之类的书放在一起,归入“时政”“政论”栏的话,不大仔细的读者极有可能认为二者皆属同类,只是程度和方式不同罢了。前者以幽默逗乐的方式折射社会景观,后者则更显庄重深沉。此种情境下,段子则摇身变成了新闻评论的型文本。如果书店售货员将前者归为生活幽默类图书,可能会削弱读者对二者同类关系的认识,此时周立波的段子不大可能会作为曹林新闻评论的型文本。

段子与新闻评论互为伴随文本的背后又有何深意?这便涉及伴随文本的重要性问题。公众在看到某一新闻事件的评论时,与此相关的段子可能会促进或干扰他对此新闻评论的接收,继而影响他对这一新闻事件的态度与观点。当代社会的文化传播现象,越来越显现出这样一种态势:对某文化现象原文本本身的关注逐渐衰弱、退场,而对其伴随文本的消费成为对其进行阐释和理解的决定性因素。这也就解释了网络新闻评论段子化的问题。人们热衷于元文本和链文本,就会被各类段子所左右,将严肃的新闻评论抛之脑后,除了调侃和庸俗化外,对社会现象没有形成正确的看法。

三、段子是宽幅的新闻评论

语言学家索绪尔指出,语言及一切符号系统“都是以关系为基础”。他把符号之间的构成关系分为两种:一种是组合关系(syntagmatiques),也称连锁关系、水平关系;一种是联想关系(associatifs),也称选择关系、垂直关系。以后的符号学家把他的联想关系改为聚合轴(paradigmatic),与组合轴队列,即双轴关系。

聚合是文本建构的方式,一旦文本形成,就退入幕后,因此是隐藏的;组合就是文本构成方式,因此组合是显示的。例如白岩松在里约奥运会开闭幕式上的段子式解说便是文本选择中的组合。他在采取段子式解说时也就放弃了传统的官方式解读文本,这个选择与排除的过程即是聚合。那么,白岩松的段子式解说是评论吗?以下笔者结合具体文本加以分析。

“我觉得中国代表团的西红柿炒鸡蛋的服装还可以吧?毕竟很多中国人学会炒的第一个菜就是西红柿炒鸡蛋,还真有点代表特色。另外也比较低调,不去跟别人抢风头。西红柿炒鸡蛋,中国人的国民菜。”这很明显是对中国队的服装与其所反映的国人品性的一种肯定和支持。

“卢森堡是2015年全球最安全城市,这件事就不用告诉里约了。”此句表达了对卢森堡良好治安环境的评价,同时也暗射巴西社会存在较严重的治安问题,颇有讽刺意味。

“玻利维亚可是奥运会上最实在的国家,因为它是第一个承诺拿奖就给现金奖励的国家。每个获得铜牌的给3万美元,银牌4万,金牌5万。这个运动员都哭了,他觉得自己会得奖。”“实在”是白岩松对玻利维亚的奥运奖励制度的评价。

“对于巴西人来说,昨天巴西男足第一次夺得奥运会金牌之后,里约奥运会似乎已经结束了,对于中国人来说,之前中国女排3比1击败塞尔维亚获得了奥运历史当中第三块金牌的时候,里约奥运也似乎结束了,对于美国人来说,只要还依然可以申诉,那奥运会就还没有闭幕……”此句称赞中国女排时隔12年再次夺冠是对中国参加里约奥运会最好的总结,同时也讽刺了美国代表团不公平竞争的行为。

此类言语在解说中大量存在,大多表达了他对参赛国、运动员选手、主办国的观点和看法。新闻评论最基本的两个要素是观点与事实。他的解说在新闻事实的基础上,都表达了明确的观点和态度。另外,白岩松评论员的身份和标签是其奥运解说符号文本的副文本,伴随着解说符号文本传递意义,因此他解说的段子是评论。具体而言,它是宽幅的新闻评论。

不同文本背后的聚合段宽窄不一,甚至同一文本的每个成分背后的聚合段也是宽窄不一,也就是选择范围有大有小。对于接收者来说,观察宽窄可以通过对文本风格的认知。如果风格与接收者经验中的“正常情况”相比,变异较大,则可说是宽幅选择的结果。白岩松在《新闻1+1》中所作的评论多深刻犀利、冷静理性,这种传统新闻评论的风格比较固定,是窄幅的。同样是表达观点和态度,他奥运解说的段子調皮诙谐,让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受众能感受到两种语体间极大的反差与变异。他将新闻评论的范围拓宽了,以“段”作论,此时段子就是宽幅的新闻评论。

四、结语

本文从段子现象出发探讨段子与新闻评论的关系。根据符号学理论分析所得:段子经常作为新闻评论的链文本;新闻评论往往是段子的元文本,反之,互联网语境下段子也多是新闻评论的元文本和型文本。而当段子作为新闻评论的型文本时,它则是宽幅的新闻评论。

符号学的作用是解读文化现象的意义。结论最终还要落脚到文化层面,解决现实问题。段子虽不是严格意义的新闻评论,但在互联网时代下与新闻评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影响着新闻评论的接收和解释效果。因此,我们应对段子现象采取恰当的态度,不能认为它是一种不入流的俗文化,从而过度轻视其评论性的社会功能,忽视对各类段子的管理与舆论引导。另一方面,也不能谈“段”色变,压制这种话语的表达,使得其评论性减弱,造成民意堵塞。同时,还要善于利用段子的积极功能和良好的传播效果,服务于当代新闻传播事业。

社会原则价值取向转变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当今社会的和谐问题和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问题,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公平和效率构成了公共政策的双重价值取向,效率取向追求的是公共政策对其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公平取向关注的是公共政策对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的合理性。

【关键词】 公共政策 价值取向 和谐社会

公共政策是国家机关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公共政策本质是以权威性价值分配的形式对社会利益关系的集中反映。价值就是客观对象对人的意义和重要性,反映的是人和客观对象需要和满足需要的关系在社会实践中,价值通过社会财富展现自己。公共政策在社会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社会的兴衰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所制定的公共政策。

1.公共政策的效率取向

对政策资源配置有效性的直接把握,可以作如下理解:一是政策目标实现效率。政策资源配置得是否有效,首先要看政策目标实现的程度。衡量政策目标实现的程度,必须科学地确定政策结果,把政策结果同政策目标相对照。政策目标实现的程度,是检验政策资源配置有效性的重要指标。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政策目标实现的程度越高,说明政策资源配置的有效性程度越高。二是政策投入产出效率。政策资源投入与政策产出之间的比率关系,是反映政策资源配置有效性的重要指标。三是政策社会整体效率。通过公共政策对整个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可以系统的考察政策资源配置的情况,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看公共政策能否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全体成员的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里所指的效率既包括政治效率还包括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率。

公共政策的公平取向

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和充满了不确定性的过程,要受到一系列内外部环境的制约,而决策者主观方面的不确定性使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变得更加复杂。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政策选择主体的行为不仅仅受政治体制的制约,而且也受其政治需求和价值观的支配,这种政治需求和价值观之间往往有着密切的联系。公平作为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可以理解为对社会价值分配的合理性。公共权力主体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也是选择价值分配方案的过程。

对合理性可以做一般意义的理解,那就是通过公共政策的作用,为人们创造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政策环境。一是机会均等的政策环境。二是规则一致的政策环境。三是收益适当的政策环境。此外,即使公共政策主体为人们提供了相同的规则,但在结果中也不可避免显示出差异来。这种差异在一定限度内,具有积极的意义,如果超出了人们的心理承受力,就会带来严重的消极后果。所以,公共政策主体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价值分配调整好社会利益关系,把差异控制在一定的界限之内,否则社会就会失去平衡,协调发展将成为一句空话。

2.公共政策可调整复杂系统的不确定性以达到协同规范行为

社会规则系统是由多层面的规则组合而成的,而且不同的社会规则在特征上存在诸多交叉与变化。社会问题的不确定性与动态性决定了公共政策也具有了相应的复杂性与动态性。公共政策就其社会功能而言,正是这种活性调节与有序收敛的社会连接。这种复杂性和动态性主要表现为:社会系统中各政策因子之间“共时态”与“历时态”的相关性;公共政策环境、公共政策内生产系统要素以及公共政策过程的变迁所带来的政策问题的动态性;与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目标多棱性相适应的政策价值意义的多重性;不同政策的作用与效果之间的相关性。政策资源配置的有效性,还可以从公共政策正效力和负效力关系的视角来分析。正效力是公共政策对社会生活产生的积极影响,反之,对社会生活产生的消极影响,就称之为负效力。任何一项公共政策在发挥正效力的同时都会产生一定的负效力。政策资源配置得是否有效,有效性的程度如何,既要看正效力发挥的程度,更重要的还要看负效力减少到什么程度。

3.完善公共政策体制维护公共利益

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需要强调社会公平与正义,需要完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这种协调包括利益分配的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起点公平,主要是通过教育等方面的公共政策,为人们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提高人们的素质;过程公平,主要是制定一系列公正合理的规则,营造一个平等竞争的外部环境;结果公平是指,必须出台相应的分配政策和再分配政策,调节过分悬殊的收入差距,恢复社会公平。一种资源或条件能否成为公共利益,常常依赖于具体的时间、空间和环境。

解决和化解社会矛盾已经成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所以,要实现社会利益均衡,首先必须解决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问题。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通畅的针对各类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广开与人民群众沟通的渠道,使人民群众,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对社会问题、改革开放、利益分配等事项的建议、要求、批评等能直接与政府有关部门进行对话与交流,使他们的声音能够被政策制定者知晓,他们的利益诉求能够得到有效表达。

公共政策协调功能的有效发挥,可以建立起和谐的社会利益关系,把公平取向和效率取向统一起来。调整社会利益关系是公共政策协调功能的核心内容。这一方面是由利益关系在整个社会关系中的基础地位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公共政策本质属性的体现。公共政策的协调功能的有效发挥,依赖于较为完善的公共政策体系。公共政策体系的建构必须全面、准确地反映社会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反映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涛.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与公正偏好的冲突与协调[D].河南大学,2007.5.

[2]徐家良.公共政策:价值与途径的内在平衡[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3]胡象明.论政府政策行为的价值取向[J].政治学研究2000.2.

[4]王春福.论公共政策的双重价值取向[J].求实,2005.2.

[5]何方.我国公共政策的核心价值取向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6]屈锡华,杨萍.公共政策机理的哲学思考[J].理论探讨,2006年第1期.

作者简介:栾美薇 (女)黑龙江哈尔滨市人,1985年出生,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应用社会学。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部,社会学)

上一篇:火灾自动报警技术发展论文范文下一篇:中等职业学校班级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