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理论范文

2023-09-21

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理论范文第1篇

摘 要:在现阶段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当中,则要求教师能够借助尝试教学理论,以不断增强其教学的效果。而通过尝试教学理论,使得高中数学教学工作能够更具引导性和探索性,教师能够有效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而在后期的教学过程当中能够不断优化其教学的体系,以增强高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尝试教学理论;高中数学;应用

引言

我国著名学者邱学华教授提出了尝试教学理论,其教学的关键在于通过“尝试”教学,以不断摸索出最佳的教学方式,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优化学教学体系,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进而增强其教学过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尝试教学理论的实际应用过程当中,则需要通过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教学方式,以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且能够通过有效的引导,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效果。

一、加强素质教育,恢复学生主体地位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当中,其相应的课程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归纳推理运算等多方面的数学思考能力都有着较高的要求。而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达到学生实际发展的需求,同时限制了学生的发展。而借助尝试教学理论,能够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以充分恢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当中,进而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引导,以充分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当中接触到的现象来进行课堂导入。例如在“集合”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提问,让学生明确集合的概念和含义。“我们全班的学生能不能算成是一个集合?男生能不能单独构成一个集合?那女生呢?”让学生在尝试回答问题的过程当中,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进一步加深學生对集合的影响,使得学生能够掌握集合的特点和意义。

二、加强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对于学生来说,每一位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都有所区别。因而在尝试教学的过程当中,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则要求教师能够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通过分层教学,以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的[1]。在教学设计的过程当中,考虑到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情来创设相应的学习环境,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能够大胆尝试,积极探索。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当中,能够对其前期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回顾和总结,同时能够有效明确其自身学习过程当中存在的不足,进而在后期的学习过程当中能够及时改正自身存在的问题,以提高学习的效果。如在“二次函数”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通过分层教育,有效降低差生的学习难度,同时能够有效加强对优等生的引导教学。将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在组内的交流讨论过程当中进一步加深对二次函数的认识,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打破定性思维,增强探索能力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为了有效提高尝试教学理论的使用效果,则要求教师能够帮助学生打破其定性思维,不断增强学生的探索能力,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能够积极主动的向课外延伸,以此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数学是一门较为灵活的学科,在教学中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思维引导,以充分恢复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在“空间几何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用斜二测画法来做图,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当中,不断强化学生的立体几何意识,使得学生在解题的过程当中能够明确常规图形的特点。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则要求教师能够充分意识到尝试教学的意义和重要性,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能够有效加强对学生的思维引导,以让学生结合相应的实践训练,在不断尝试的过程当中以打破学生的常规认识,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改变教学方式,优化教学体系

高中数学的尝试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观念的束缚,这就对高中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求教师能够突破传统教学观念的限制,能够结合信息技术以不断优化创新其教学方式,且能够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不断优化其教学体系。在教学设计的过程当中,则要求教师能够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深入了解尝试教学理念的特点,将其应用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2]。如在“数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当中发现数列中存在的规律,进而引出数列的定义。让学生在归纳总结例子的过程中,获得启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则要求教师能够有效把握教材,以保障其教学过程能够流畅贯通,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能够保障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衔接,进而让学生在练习尝试的过程当中,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且能够通过相应的实践训练,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相应知识点的理解和领悟。

五、结束语

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结合尝试教学理论能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过程当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在尝试的过程当中明确其学习的方向和目标,在其后期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加强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以此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且能够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白杰.探索性教学理念指导下高中数学教学的优化[J].华夏教师,2018,(1):36-37.

[2] 周志钢.基于尝试教学理论的高中数学教学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5,(35):82.DOI:10.3969/j.issn.1673-9582.2015.35.079.

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理论范文第2篇

【摘 要】随着心理学家对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理论逐渐流行,并愈来愈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认识是由主体主动建构的,而不是从外界被动吸收的,具有主动性。认识主体在认识过程中不失去发现独立于他们头脑之外的知识世界,而是通过先前个人的知识世界,重新组合建构起一个新的认知结构,具有建构性。建构活动主要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包括学习的内容和条件、认识的手段和方法、教师的活动等多方面因素,具有社会性。本文仅对数学教学中的建构主义理论你做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数学教学、建构主义。

长期以来,数学课堂教学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而建构主义学习观理论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自主的建构活动。而教师的教学应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主动建构需要出发,利用情境、协作,提供良好的思维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使之有效地实现对所学知识建构新的、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本质是主体的\"构造\"过程。所有的知识都是我们自己的认识活动的结果。我们通过自己的经验来构造自己的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过程,不是被动吸收的过程,而是主动建构的过程,但学生的这种建构活动要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本人从事建构主义理论的研究已有几年的时间,仅谈一下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建构主义的理论教学观念。

一、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疑问是建构教学的起点,它可以揭示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可以对学生的心理智力产生刺激。问题是知识递进的需要,也是学生在先前的探索活动中产生的疑点。在问题的情境中发现,有利于记忆的保持,从而有利于认知结构的同化和不断分化,为形成更好的认知结构创造条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通过创设适宜的活动情景,可以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和经验,给学生思维的空间与时间,但不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设置的教案框架里,从而激发学生追求问题解决的心向和思维的积极性。

二、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反思

数学的学习并不总是“做”出来的,不管教师设计多好的活动,“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自己的理解力时,才能真正学好数学”,新的数学观念形成后,学习者就会试图用新的观念去重新认识已经积累起来的解题技巧、方法和规律,把它纳入刚刚建立起来的认知结构,这是一个反思过程。反思学习是智能发展的高层次表现。反思通俗地说就是指在完成一项任务后回顾一下自己的智能活动过程,想一想自己的发现过程、解题过程、有何经验、有何教训,及时总结最佳学习策略。“反思”是建构学说在教学实践中的主要体现,它是对主体建构活动的再建构,即二重建构,唯有反思,才能控制思维操作,才能促进理解,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从而促进数学观点的形成和发展,更好地进行建构活动,实现良好的循环。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多让学生去总结概念、定理的产生过程、解题的思路和方法的探索过程,对一些问题进行变式和推广,甚至要求学生采取撰写小论文的形式对一些经典问题进行反思。学生只有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才能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消除对数学的偏见。

三、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启发学生积极探索

探索是一个不断提出设想、验证设想、修正设想的过程。传统数学教学的一个主要弊端在于忽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学习者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成了知识的\"贩卖者\",在一定意义上说,我们认为没有一个教师能够教数学,好的教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能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数学。好的教学也并非是把数学内容解释清楚,阐述明白就足够了。教师在讲授新课时,再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过程,而再现的过程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而是积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去归纳、去联想……,正如有人说:“思维应该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而教师仅仅起一个助产婆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启发学生积极探索,不要一味地“灌”,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掌握者更是知识与方法、技巧的创新者。

四、除了理论教学,还要提倡数学实验

利用计算机可为学生创设一个“做”数学的环境,学生在学习中扮演了主动角色,教师把更多的思考任务交给学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课,结合《几何画板》等工具去操作教材上的例子,且通过实验、观察、验证、归纳、类比等活动形成对数学理解。学生也要像“研究者”一样,自己主动地发现和探索问题,而不是被动地机械记忆和简单模仿。并且通过“做”数学缩短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在“做”数学中体会到数学的原汁原味,真正学到了“现实的数学”。“做”数学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容易学了,原因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参与了建构数学的过程。这样,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掌握到得数学知识会更牢固,也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是有用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会充满信心。

在建构理论下进行高中数学教学既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构起自己的数学理解力时,才能真正学好数学。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自我探究的习惯,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有学者曾说过:“实在说来,没有一个人能教数学,好的教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能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数学”,从这可看出,为学生创造建构环境,让学生在这环境中进行自己动手操作、探索是值得推行提倡的。毕竟数学学习不是“做”出来的。不管教师设计出多好的活动.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建立起自己的数学理解力时,才能真正学好数学。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以我为中心,团结协作的精神相对较差,通过课堂上的协作学习,让他们知道协作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协作才能完成学习的任务.所以我认为这比掌握一门知识要重要得多。

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理论范文第3篇

1数学课堂教学应在吸收消化前人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创新

现实中,大多数教师对数学系统整体优化缺乏考虑,教学操作缺乏有效的序列。从当前的教学发出进行探索, 真确的态度与方法是:吸收前人的实践与理论成果,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进行消化,为我所用,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2要遵循双向性、双部性、双型性原理

双向性———师生之间教学与学信息传输的双向性。双部性———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 即注重学生内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过程,又注意积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 自由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双型性———通过开放式教学,使接受性与发现型并举。

3要实现从经验到理论的基础形态的转化

是教学方法的改革脱离局部、个体,形成经验公式,并作以简单对比,使教学方法研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

4要突出教学民主的思想

应正确处理普通提高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在班级授课制的框架内,师生平等合作,个性化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要进一步受到重视。

5要注重内行的扩充

由于教学系统的变量复杂,随机性强而可控性差,及数学本身的特殊性, 使得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成为一个以灵活合理为主要特征,以爱学、会学和问题解决为核心的集约化的高效运作系统,从注重课堂教学形式转向注重实际效果。

6从学习者的学习心理机制出发,构建数学课堂教学理论

“使学习者成为独立的、自主的、高效的学习者”比任何数学目标都重要。因而, 课堂教学首先必须从学习者知识和技能获得的心里机制入手。

6.1(知识)存贮的心理机制

信息(知识或经验)是以何种方式进入并储存在人脑里的?当代信息认识心里学提出了“认识和表征”和“认和图式”等重要概念。 (1)人事表征:知识或经验在头脑中是以对象的某些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用另一种形式予以表现,他对学习者构成了意义。(2)认识图式:“是知识的框架和结构,是记忆中表征的知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心理结构的网络。心理学家安德森说:当人们进行认识活动时,有关图示接收到适合他的信息输入, 图示这是便动时, 有关图式接收到合适它的信息输入,图式这时便处于被激活的状态,激活的图示使人产生内部的认识期望(缺失感、需要感、探索感、满足感),以指导感觉器官有目的的搜索有关形式的信息”。可见,教学信息的获得不单单取决于教师传递多少, 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外界信息与个体所具有的图示联程度。图式理论对教学的意义在于:学习者是信息的主动接受者,教师的教学不止是对书本的知识、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唤起学习者求知识的欲望和心向, 把信息与原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这样,学习者才能主动获得新知识和新技能,自觉调控学习过程,努力构建新的知识结构。

6.2 学习认识活动自我调节和监控的心理机制

要了解学生学习认识活动自我调节监控的规律, 关键是要从理论上弄清学生认识活动自我调节和监控的内在机制。

(1)认知策略 :心理学家把人类的认识结构归结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和认识策略等三个层次类型。说明学习者是通过选择适当的处理信息的策略来促进认识结构的稳定, 进而使认识结构的发展达到满足完成学习任务的要求。因此,认识策略能起到是学习过程简化、目标定向,以及理解学生材料的作用。(2)元认知:元认知指人对自己的认识活动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调节,及个体对自己的行为与心理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它既可对整个学习活动进行了了解、评价和调节,又可对认知结构中的其他因素进行了了解、评价和调节。因此,数学教学不仅因重视学生的认识加工过程,而且应高度重视元认知的培养,让学生逐步会采用适当的信息加工策略, 从以外部控制为主转向以自我的内部控制为主。

摘要: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数学是主体对数学知识的认识过程,它不应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应是一个主体主动的建构过程;这个建构过程依赖于知识主体已有的知识结构,因此,必须具有个体的特殊性。同时,数学知识的建构主要是一个“顺应”的过程;主体的建构活动必然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固然它是一个社会建构。从数学教育的角度看,它强调数学观的根本性变革,即由静态的、绝对主义的数学观,向动态的、经验的和拟经验主义的数学观转变。

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理论范文第4篇

1 创设巧妙的生活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 教师要把学生引入到所提问题的情境中去, 引导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兴趣, 指导学生探索性思维活动。情境教学就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法和创造思维能力为目标, 以教材内容为基础, 使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去学习,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问题出发, 以解决问题的活动为基础的认识过程。情境教学就是要应用古人的经验和今人总结出来丰富的例子, 并用创造性思维方法规范它们将其应用在教学当中, 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用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起到帮助教师借鉴和发展的作用。

对中学的学生来说, 由于学生之间的智力、兴趣爱好存在差异, 即使面对同样的问题, 他们的思维方式、采用的手段和方法也是有所不同的, 单靠课堂上教师的讲解与细问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往往会造成事倍功半, 有时反而会适得其反, 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会被扼杀, 学习的潜能也会受到了抑制。因此, 应让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数学教学生活化, 就是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让学生亲自领悟数学教学中的问题, 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增强对数学问题的记忆能力, 而且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大大加强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 团队组织外出游览, 团队打折、旅馆住宿、储蓄结算等等问题, 都是学生在生活中听过、见过、经历过的, 学生不觉得抽象, 相反, 学生感到亲切、有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该善于挖掘课本资源, 做到让数学走进生活, 同时也让学生从生活中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2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设计教学过程, 对每一位走进课堂的教师必须具备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首先, 设计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情景, 每个人在认知社会的过程中, 都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其次, 设计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 学生必须积极参与, 要留给学生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 使课堂气氛变得和谐、活跃。另外, 设计灵活多变的教学练习, 练习是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 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当堂吸收、运用。安排练习时要注意各题之间的顺序和联系。可以采用上黑板板演, 利用展示台展示学生的练习, 全班学生共同探讨, 也可采用竞赛的方式练习。最后, 设计自主性作业, 自主性作业是指自主学习观念为引导,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设计的一种作业。它是面对全体学生设计的, 是符合不同层次要求的, 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应具有激励和指导作用的。

3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提高教学效果

计算机技术中多媒体的广泛应用, 促进教育技术的信息化、现代化。并逐步打破“一块黑板、一枝粉笔、一张嘴巴众人听”这种古老传统教学手法, 多媒体教学是将成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方向。计算机辅助教学走入数学课堂, 给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 它通过图象、文本、声音、动画等, 创设教学情景, 激发学生兴趣, 突出教学重点, 将原由的静态教学模式转化成动态教学模式, 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 打破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 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出现, 为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增强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技术手段。当然也不能因此进入现代教学的误区, 应合理使用媒体。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不是为了使用而使用, 教师不能有把教学完全托付给多媒体的想法, 不能一节课从头到尾都用多媒体而摒弃其他教学手段, 甚至整节课上不在黑板上写一个字, 还应以教师教学为核心, 多媒体教育为辅助, 对于数学课而言, 教师在黑板上的作图、证明、推理的过程是不可或缺的。教师通过眼神、动作、语调等表现出来的, 也是任何现代技术也代替不了的。根据所教授的内容来选择合当的教学手段, 才能充分的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

4 结语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与学生积极互动, 共同发展, 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我相信, 只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能够大胆改革, 大胆实验, 认真总结, 一定能够实现教育的创新, 促进社会的进步。

摘要:有的教师在教学中, “重结论, 轻过程”。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而忽视了知识发生过程, 掩盖了学生富有个性的解决问题的过程, 导致部分学生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与信心。新课程的改革对数学课堂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注重理论创新显得尤为重要。而过程教学的理论才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最佳途径, 它有助于学生活动经验的积累、事实的认可、知识的理解, 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 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理论范文第5篇

一、教学目标

认识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关系, 深入理解与掌握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 并能够熟练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几何直观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数学化归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与判定定理, 并能够简单应用。

难点:引导学生掌握其中所蕴含的数学转化思想。

三、教学过程

(一) 活动阶段

1.创设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 图片中旗杆与地面, 木柱与地面之间是什么样的位置关系?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常见的直线与平面垂直的例子, 比如课桌桌腿与地面, 我们站立时的身体与地面, 等等, 由此增强学生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直观感知。

2.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师:在上节课中, 我们在思考空间中直线与平面平行问题时, 采取的方法是将其转化为直线与直线的平行, 那么同样的转化方法是否适用于处理空间中直线与平面垂直的问题。

师:如图3, 我们假设直线AB是旗杆, 它在地面上的影子是直线BC, 那么AB与BC之间的位置关系是什么呢?

师:旗杆AB与地面上任意一条不过旗杆杆底部B的直线B1C1的位置关系又是什么呢?

师生活动:多媒体动态展示旗杆在地面上的影子, 随着太阳光照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得出旗杆所在直线与地面上的直线都垂直的结论。

(二) 过程阶段

1.总结反思

师:结合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定义, 试着描述一下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

师生活动:给予学生充足时间, 选几位学生作答, 并让其他学生进行纠正与补充, 若学生无法完成, 通过设问“是直线与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垂直还是与两条直线垂直呢?”这时学生定会回答都不是, 那教师可继续提问“那是和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吗?为什么”, 由此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时教师再带着大家一起对定义进行重复, 并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

2.定义辨析

师:请同学们辨析以下命题:

(1) 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无数条直线, 那么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垂直。

(2) 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 那么这条直线就垂直于这个平面内的任意直线。

师生活动:对于命题 (1) , 教师可提示学生将课桌当作平面, 直角三角板的直角边当作两条相交的直线, 笔当作一条直线, 再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 举出反例以证明。

教师总结归纳:由命题 (2) 得出下列结论:

这个结论体现了平行与垂直两种位置关系的联系, 它是判断线线垂直的常用方法。从而使学生明确线面垂直的定义既是线面垂直的判定又是性质, 线面垂直和线线垂直可以相互转化。

(三) 对象阶段

1.反思定义

师:我们为了证明直线与平面是垂直的关系, 是不是需要证明这条直线与平面内所有直线都垂直呢?

生:那样也太复杂了, 肯定有更简便的方法。

师:那同学们能找出简便方法吗?仔细观察图5、图6两幅图, 看看能理清头绪吗?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思考, 并提问“是不是有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两条相交的直线都垂直, 就可以证明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了呢?”

2.实践检验

师:折纸实验。我们将三角形的纸的三个顶点分为设为A、B、C, 过△ABC的顶点A将纸片翻折, 得到折痕AD, 再将翻折后的纸片竖着放在课桌上, 也就是让三角形的BC边和BD边与桌面接触, 请同学们观察, 回答老师的问题:

折痕AD所在的直线与桌面垂直吗?

如果不垂直的话, 应该怎样翻转才能使其垂直于桌面呢?由折痕AD⊥BC, 翻转之后垂直关系不变, AD⊥CD, AD⊥BD还成立吗?通过折纸实验和老师所提的这几个问题,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吗?

师生活动:在动手操作中找出“不垂直”的原因, 进而找出垂直成立的条件。

3.适时推理

师:通过折纸实验, 结合公理, 我们现在能找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了吗?

师生活动:与学生一起重复定理内容, 并用符号语言与图形语言表示。

(四) 图示阶段

(1) 具体应用

例1:如图8, 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 有哪些垂直于平面ABCD的直线?这些直线之间又是怎样的位置关系呢?

例2:如图9, 已知a∥b, a⊥α, 求证b⊥α。

师生活动:例1大部分学生都可以利用所学知识解答出来的, 教师只需给予学生充足的解题时间即可。例2是例1的延伸, 教师可借此进一步渗透转化思想。

习题:如图10, 在三棱锥V-ABC中, AV=CV, AB=BC, K是AC的中点, 求证AC⊥平面VKB。

(五) 课堂小结

(1) 线面垂直的判定方法是什么?体现了什么数学思想?

(2) 还存在什么问题吗?

(六) 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预习新课。

总之, 立体几何是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基于APOS理论指导下的几何概念教学, 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与认知水平, 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需引导学生加强对概念图示的建构, 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掌握几何内容。

摘要:几何概念教学一直是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 本文以“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教学为例, 介绍了APOS理论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APOS理论,高中数学,立体几何,概念教学

参考文献

[1] 唐毽香.基于APOS理论的高中立体几何概念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6.

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理论范文第6篇

一、做学生表率

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的才能、教学态度、工作作风,以至一言一行莫不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学方法的改革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改变观念,加强自身的修养,努力学习,不断增长知识,提高教学水平,并以自己刻苦钻研的精神,严谨的教学态度为学生作出榜样,调动起学生自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

本人认真钻研教材,为集体备课和学习材料的设计做好充分的准备。由于本学期教的是新教材,所以本人特别注意新旧教材的对比,把握新教材的新要求、新动向,同时,还注意不同版本新教材之间在新知识的引入、内容及练习的编排上的区别与联系,力求使学习材料的设计更接近学生最近的发展区,而练习的编排按梯度分层。教学内容我们强调抓住主干,如对第二章“有理数的运算”,我们级科组经过反复的研讨,抓住了“训练学生各种运算技能”这一主干,对全章的教材进行了整合,效果比课本的做法更好,事实证明学生对加减的算法掌握得较好。但美中不足的是对正负数的定义过于淡化,未突出引入负数的作用或必要性,特别没有利用温度计等实例突出低于0的数用负数表示且负得越多数值越小,这是导致后面有理数大小比较学生出错较多的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又如在第四章、第八章、第九章的教学,我们充分利用了课室的电教平台,运用“几何画板”及教学光盘中的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十分形象、生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三、教师应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探索。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绝不能只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觉得每项知识都是他们实践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四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上一篇: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范文下一篇:国家审计风暴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