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振兴重要讲话原文范文

2023-09-23

东北振兴重要讲话原文范文第1篇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在东北三省考察,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认真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党中央关于东北振兴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瞄准方向、保持定力,深化改革、破解矛盾,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推进东北振兴。

振兴东北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关乎国家发展大局。新时代东北振兴,是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要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角度去把握,瞄准方向、保持定力,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一以贯之、久久为功,撸起袖子加油干,重塑环境、重振雄风,形成对国家重大战略的坚强支撑。

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六个方面的要求

习近平就深入推进东北振兴提出6个方面的要求。一是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要坚定改革信心,在谋划地区改革发展思路上下功夫,在解决突出矛盾问题上下功夫,在激发基层改革创新活力上下功夫。要重点从有利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有利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有利于调动保护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等方面完善改革思路,做实改革举措,释放改革活力,提高改革效能。要多方面采取措施,创造拴心留人的条件,让各类人才安心、安身、安业。二是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要依靠创新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坚持凤凰涅槃、腾笼换鸟,积极扶持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尽快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三是科学统筹精准施策,构建协调发展新格局。要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加强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合作,形成东北地区协同开放合力。要以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对口合作为依托,深入推进东北振兴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对接和交流合作,使南北互动起来。四是更好支持生态建设和粮食生产,巩固提升绿色发展优势。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和深化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生态环境监管、国家公园、生态补偿等生态文明改革举措,加快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使东北地区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要充分利用东北地区的独特资源和优势,推进寒地冰雪经济加快发展。五是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高地。要加快落实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重点任务,完善重点边境口岸基础设施,发展优势产业群,实现多边合作、多方共赢。六是更加关注补齐民生领域短板,让人民群众共享东北振兴成果。要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确保按时完成脱贫任务,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好城乡生活困难人员基本生活。要加大东北地区公共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力度,支持东北地区轨道交通、集中供热、网络宽带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如何推进东北振兴

习近平强调,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东北振兴的坚强保证。要加强东北地区党的政治建设,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营造风清气正、昂扬向上的社会氛围。要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提高领导能力专业化水平。领导干部要带头转变作风、真抓实干,出真招、办实事、求实效,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政治生态同自然生态一样,污染容易,治理不易。要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决查处各类腐败案件,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

韩正表示,要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东北振兴的重要思想,从国家发展大局的高度深刻认识东北振兴的重大意义。要把深化改革作为首要任务,切实解决思想观念问题,加快完善体制机制,优化营商环境。要把增强创新能力作为根本途径,加快结构调整和新动能培育,发展壮大实体经济。要把开发开放作为重要抓手,打造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和东北亚地区合作的中心枢纽。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解决好社保、就业等重点民生问题。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必须坚定不移

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强调,“我国实行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要求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旗帜鲜明、掷地有声,重申了“两个毫不动摇”的重大方针,有力回应社会关切,释放出正本清源、增强信心的强大正能量。

回顾改革开放历程,正是因为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不动摇,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方针,极大地激发了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我国经济得以快速发展,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惠及亿万人民。实践告诉我们,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进入新时代,坚定不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是推动改革开放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任何怀疑、唱衰国有企业的思想和言论都是错误的。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就要继续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一以贯之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一以贯之推动国有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开创国有企业发展新局面。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就要毫不动摇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党中央始终关心支持爱护民营企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强调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两个不可侵犯”、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到出台激发企业家精神、鼓励支持民营经济的各类政策举措……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 当前,我国处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外部环境复杂多变,民营企业发展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政策执行中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现象,是制约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突出阻碍。推动民营经济发展,需要突出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实际问题,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要狠抓中央决策部署的落实,推动发展民营经济的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见效,为民营企业营造好的法治环境,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让民营企业轻装上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民营企业家也要坚定发展信心,进一步弘扬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抓住主业,苦练内功,提高创新能力,做出更多一流产品,发展更多一流产业。

东北振兴重要讲话原文范文第2篇

东北老 工业 基地的调整、改造和振兴是我国新时期带有全局性和前瞻性意义的重大战略举措,是继浦东开发开放和西部大开发之后又一项复杂、艰巨和长期的系统工程。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和振兴一方面需要各级政府有计划地支付必要的改革成本,减轻“ 历史 包袱”,轻装上阵,另一方面需要政府改革投融资体制,培育新的增长点。但更为重要的是,各级政府必须加快职能转变,为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和振兴创造一个宽松、透明、统一和可预期的投资环境。就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投资环境改善问题,课题组赴辽宁省进行了专题调研,先后与省政府、沈阳市政府、大连市政府、大连市 经济 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等有关部门(机构)的领导,以及华晨控股公司、东软集团、沈阳远大集团、营口盼盼集团、大连重工起重集团、大连机床集团、大连造船重工集团等国有、民营和外资 企业 的代表进行了座谈,感到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改善投资环境,是辽宁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实现结构调整和经济振兴的当务之急。

东北老 工业 基地的调整、改造和振兴是我国新时期带有全局性和前瞻性意义的重大战略举措,是继浦东开发开放和西部大开发之后又一项复杂、艰巨和长期的系统工程。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和振兴一方面需要各级政府有计划地支付必要的改革成本,减轻“ 历史 包袱”,轻装上阵,另一方面需要政府改革投融资体制,培育新的增长点。但更为重要的是,各级政府必须加快职能转变,为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和振兴创造一个宽松、透明、统一和可预期的投资环境。就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投资环境改善问题,课题组赴辽宁省进行了专题调研,先后与省政府、沈阳市政府、大连市政府、大连市 经济 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等有关部门(机构)的领导,以及华晨控股公司、东软集团、沈阳远大集团、营口盼盼集团、大连重工起重集团、大连机床集团、大连造船重工集团等国有、民营和外资 企业 的代表进行了座谈,感到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改善投资环境,是辽宁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实现结构调整和经济振兴的当务之急。

一、改善投资环境的基本经验与总体评价

(一)经验与成效

近年来,辽宁省各级政府为改善投资环境特别是在外商投资的软环境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参见辽宁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我省外商投资软环境建设成就及存在问题》,2003年7月)。

1.提高办事效率,加强涉外窗口部门服务的规范化和 科学 化。首先是实行了办事公开制度,公开和简化了外商投资的办事程序和效率,规范了利用外资的立项审批、合同、工商、土地、劳动、税务、外汇、海关、商品检验等主要涉外部门的公开办事程序,大力推行了“一站式服务、一部门执法、一窗口收费”的作法;其次是推行了社会服务承诺制度,要求公用、城建、供热、商业、邮电、 交通 、电力、卫生、 金融 、口岸、 旅游 等重点社会服务部门公布社会服务承诺的内容、标准、责任和服务时限等,接受社会监督;第三是实施延伸服务,要求海关、商检、卫检、动植物检、港监、边检等部门实行海港口岸国际航行船舶24小时值班制、机场留守待命制、货物申报放行周六加班制、节假日加班预约等一系列方便企业的办法;第四是建立了与外商对话例会制度,省政府每年召开一至二次有外资企业董事长和总经理参加的投资环境座谈会,直接听取外商对投资环境的意见和建议,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和问题。

2.加强依法行政,规范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行为。其主要作法:一是出台了《辽宁省外商投资企业条例》,对外资企业的设立、变更、解散、组织机构、权利与义务、权益保护与服务、监督管理等都做了详尽的规定。二是出台了辽宁省进一步改善投资软环境若干意见,对政府部门的管理职能和行为实行办事“三公开”,提高涉外执法人员素质,对企业进行检查、培训、处罚、参观考察等作出了规范。

3.治理了对外投资企业税外收费。一是清理了外商投资企业反映比较大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制定了辽宁省外商投资企业行政事业收费手册和收费监督卡制度,对不合理收费,外商投资企业有权拒绝。对于收费人员到企业收费行为,收费人员必须在收费监督卡上写明收费项目、标准、依据、时间、金额并填写收费单位和收费人员姓名。不填写收费监督卡的单位不得收费。

4.加强了外商及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诉工作。各级领导非常重视外资企业投诉工作,2002年直接批示的投诉案件占投诉中心受理案件的69%。自上而下地组建了外商投诉协调中心,加大对重大投诉案件及积案的处理。建立外商投诉工作负责制和责任制,实施“领导包案制”,将外商投资企业投诉结案率作为省政府考核各市工作的一项指标。建立了政府投诉部门与司法部门的联席协调制度,以解决司法方面的外商投诉问题。

(二)总体评价

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区位、资源禀赋、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等“硬件”方面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而差距主要体现在“软件”方面。从利用外资的总量上看,在东三省利用外资处于领先水平的辽宁省2002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也仅约40亿美元(主要集中在大连和沈阳),在东部沿海地区处于落后位置,甚至低于同年苏州一市的利用外资水平(48亿美元)。不可否认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投资环境的建设方面存在差距。

辽宁省企业调查队曾就外商投资环境问题在省范围内进行了抽样调查。在抽查的227户样本企业中,49.34%的样本企业认为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是外商对辽宁省投资环境最具吸引力的首选因素,对辽宁省的交通、通信、航空运输和港口装卸便捷度的满意度较高。同时,样本企业普遍认为,辽宁省在投资“软环境”建设上还有待改进,如投资手续、涉外投资管理、市场秩序、 法律 环境、社会保障体系、融资服务体系等方面还需要尽快改善(详见表1)。

表1 外商建议辽宁投资环境需要改善的主要方面

二、投资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一系列调研座谈,我们了解到,目前辽宁省的投资环境还亟待改善。下面列举各界反映比较集中的几个方面问题:

(一)以行政性审批为核心的投融资管理体制是影响社会性投资的一大障碍

近年来,辽宁省招商引资工作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一方面是在全球制造业加速向 中国 转移的背景下,辽宁省的区位优势、人才优势、基础设施优势,以及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的产业基础优势正逐渐显现,另一方面是省内外一批民营企业快速成长,具备了在辽宁省投资大项目的资金和技术实力。然而,现行的投融资体制已不适应形势 发展 的需要。据辽宁省有关人士反映,一是按投资额划定的分级审批制过于严格,限制了一批大型外商投资项目的投资建设;二是审批环节手续复杂,周期过长,无形中也加大了竞争性项目的投资风险。

(二)沉重的“历史包袱”和较高的金融风险极大地限制了本地和域外资本的进入

东北地区国有经济比重大,“历史包袱”沉重,表现为“几多”:老企业和大企业多,中央企业多,离退休职工和富余人员多,国企内部嵌套的“大集体”职工多,银行负债多,企业社会职能多,社会保障欠费多。此外,省内商业银行长期居高不下的不良贷款比率影响了战略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和正常的金融活动。而彻底解决居高不下的不良贷款比率,降低金融风险,单凭一省之力是不够的。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面对不平等的政策环境

辽宁省企业界特别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希望国家有关政策更加公平和透明。国有企业代表认为,除了历史负担重外,国有企业在行政干预、国有资产处置、经营者激励机制(如年薪制)、税收负担、军品生产等方面,与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没有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民营企业代表反映的政策不平等问题则主要集中在国债项目、债转股、下岗分流补贴、企业破产政策、进出口权、税收政策和税务稽查活动、技术改造项目融资和财政贴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认定等方面,相对于国有企业而言,民营企业总处于“被政策遗忘的角落”。关于“内外有别”的政策问题,内资企业普遍呼吁国家应对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如省政府要求省内内资企业(含国有和民营企业)按销售额2‰征收河道维护费,而外资企业可以免交,此外,国家应调整外资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相比之下,由于目前我国对外资优惠政策较多,外资企业代表反映政策不平等问题不多,问题主要集中在贸易政策、通关效率、政策的及时性与透明度等方面。

(四)贸易政策与通关环境

在调研过程中,辽宁省企业界代表普遍反映国家有关贸易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调整,如东软集团反映在数字医疗设备和核磁共振设备等高端产品领域,目前进口政策呈现出零部件和产成品“关税倒挂”的现象,不利于国内企业零部件生产的本地化和进口替代。出口退税难也是出口企业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两家日资企业代表特别谈到了国家关于二手进口设备控制过于严格,不利于日本企业向中国内地的产业转移。

(五)工业用地和人才引进问题

东北振兴重要讲话原文范文第3篇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在东北三省考察,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认真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党中央关于东北振兴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瞄准方向、保持定力,深化改革、破解矛盾,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推进东北振兴。

振兴东北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关乎国家发展大局。新时代东北振兴,是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要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角度去把握,瞄准方向、保持定力,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一以贯之、久久为功,撸起袖子加油干,重塑环境、重振雄风,形成对国家重大战略的坚强支撑。

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六个方面的要求

习近平就深入推进东北振兴提出6个方面的要求。一是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要坚定改革信心,在谋划地区改革发展思路上下功夫,在解决突出矛盾问题上下功夫,在激发基层改革创新活力上下功夫。要重点从有利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有利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有利于调动保护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等方面完善改革思路,做实改革举措,释放改革活力,提高改革效能。要多方面采取措施,创造拴心留人的条件,让各类人才安心、安身、安业。二是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要依靠创新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坚持凤凰涅槃、腾笼换鸟,积极扶持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尽快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三是科学统筹精准施策,构建协调发展新格局。要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加强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合作,形成东北地区协同开放合力。要以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对口合作为依托,深入推进东北振兴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对接和交流合作,使南北互动起来。四是更好支持生态建设和粮食生产,巩固提升绿色发展优势。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和深化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生态环境监管、国家公园、生态补偿等生态文明改革举措,加快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使东北地区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要充分利用东北地区的独特资源和优势,推进寒地冰雪经济加快发展。五是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高地。要加快落实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重点任务,完善重点边境口岸基础设施,发展优势产业群,实现多边合作、多方共赢。六是更加关注补齐民生领域短板,让人民群众共享东北振兴成果。要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确保按时完成脱贫任务,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好城乡生活困难人员基本生活。要加大东北地区公共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力度,支持东北地区轨道交通、集中供热、网络宽带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如何推进东北振兴

习近平强调,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东北振兴的坚强保证。要加强东北地区党的政治建设,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营造风清气正、昂扬向上的社会氛围。要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提高领导能力专业化水平。领导干部要带头转变作风、真抓实干,出真招、办实事、求实效,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政治生态同自然生态一样,污染容易,治理不易。要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决查处各类腐败案件,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

韩正表示,要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东北振兴的重要思想,从国家发展大局的高度深刻认识东北振兴的重大意义。要把深化改革作为首要任务,切实解决思想观念问题,加快完善体制机制,优化营商环境。要把增强创新能力作为根本途径,加快结构调整和新动能培育,发展壮大实体经济。要把开发开放作为重要抓手,打造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和东北亚地区合作的中心枢纽。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解决好社保、就业等重点民生问题。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必须坚定不移

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强调,“我国实行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要求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旗帜鲜明、掷地有声,重申了“两个毫不动摇”的重大方针,有力回应社会关切,释放出正本清源、增强信心的强大正能量。

回顾改革开放历程,正是因为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不动摇,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方针,极大地激发了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我国经济得以快速发展,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惠及亿万人民。实践告诉我们,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进入新时代,坚定不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是推动改革开放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任何怀疑、唱衰国有企业的思想和言论都是错误的。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就要继续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一以贯之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一以贯之推动国有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开创国有企业发展新局面。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就要毫不动摇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党中央始终关心支持爱护民营企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强调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两个不可侵犯”、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到出台激发企业家精神、鼓励支持民营经济的各类政策举措……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 当前,我国处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外部环境复杂多变,民营企业发展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政策执行中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现象,是制约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突出阻碍。推动民营经济发展,需要突出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实际问题,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要狠抓中央决策部署的落实,推动发展民营经济的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见效,为民营企业营造好的法治环境,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让民营企业轻装上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民营企业家也要坚定发展信心,进一步弘扬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抓住主业,苦练内功,提高创新能力,做出更多一流产品,发展更多一流产业。

东北振兴重要讲话原文范文第4篇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 中国的经济发展也随之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就是要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东北三省曾被誉为“新中国的工业摇篮”, 曾经为共和国的经济建设做出过巨大贡献, 这里不但有全国40%的原油产量、25%的汽车产量、33.3%的造船产值、12.5%的钢铁供给, 还有相当大一部分的重型装备制造业。但是随着新型经济产业的兴起以及国际竞争压力的加大,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优势已不复存在, 甚至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包袱, 拖了地方经济的后腿。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是中央一项重大的区域发展战略, 从2003年开始国家实施了一系列帮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东北经济曾多次出现回落的情况, “东北现象”乃至“新东北现象”开始出现, 尤其在2013年东北经济出现了所谓的“断崖式”下跌、“板块塌陷”的困局。

2015年7月17日, 习近平在部分省区党委负责同志座谈会上的讲话意味着新一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措施即将开始实施。2016年4月、8月、11月直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 要深化改革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都标志着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战略正式启动。

2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存在的问题

2.1 资源枯竭严重

东北地区富含丰富的矿产资源, 例如煤炭、石油、黑色金属、木材等, 曾经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原料。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些自然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且经过大量开采, 资源储量不断减少, 现在部分地区的矿产资源开始出现枯竭的现象, 而这些资源是东北地区的一大批重化工企业和原材料工业的发展的重要原材料, 原材料的枯竭导致这些企业陷入危机, 造成这一部分地区经济难以维持, 所以迫切需要实现这些资源型城市进行转型。

2.2 产业结构失衡

2003年开始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以来, 国家政策支持是全方位的, 甚至涉及了解决历史性欠账、体制机制改革、结构性调整等经济社会众多方面和领域。虽然经过了十几年的东北振兴战略发展, 东北地区的经济有了明显的改善, 但是这一地区的产业结构仍然不够完善, 化工型、资源型产业仍然占据市场主体。“原”字头“初”字头的产业居多, 这一结构布局导致传统产业的优势不断减弱、高科技的新兴产业占比较少、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落后的困境。

2.3 创新动力不足

创新是发展的根本动力, 但是东北地区现今的创新能力较弱。一方面, 因为东北地区大多是原材料开采型企业, 更多地依靠人力开采, 导致对高科技人才的不重视, 高校毕业生在东北的部分地区就业困难, 而中等技术学校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另一方面,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中国经济格局悄然发生着变化, 沿海地区、南方地区创新创业氛围浓厚, 专利产品更容易真正得到开发应用, 相比较而言东北地区创新动力严重不足。

2.4 人才大量外流

东三省人才流失情况严重, 每年我国的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3400多万人, 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也能达到3000多万人, 每年有6500万的人力资源流向社会。但是因为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待遇的差异, 大部分的毕业生不愿意留在东北地区就业。由于东北地区传统产业较多, 而工业初级产品价格不断下降, 造成一些产业技术和研发人才外流。

3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策略

当前, 在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进入“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 必须正视困难, 迎难而上, 才能够顺应形势发展, 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3.1 借助国家政策的东风

东北振兴已经实施了十多年, 中间有过快速发展, 但是也多次出现下跌的现象, 甚至在2013年出现“断崖式”经济发展, 《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三年滚动实施方案 (2016—2018) 年》的印发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新一轮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东北地区为了更好发展, 必须围绕文件这条主线, 结合地方实际, 制定出适合东北地区发展的新的政策措施, 使中央文件真正能够走出中南海, 落到实处, 取得实效。

3.2 积极推动创新与创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015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 充分肯定了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突出作用。东北地区要想振兴经济, 必须从创新入手。一方面, 要认识到人才在创新发展中的重要性, 探索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使用人才的发展路径。另一方面, 要重视鼓励创新创业, 真正让新的、好的专利技术能够落地生根, 创造出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3.3“老东北”产业结构调整

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亟待重新整合, 所以东北地区要立足于现实, 更懂得“舍得”的真正含义, 围绕供给侧结构改革, 改造升级“原字号”“初字号”的产业, 培育“高字号、新字号”产业, 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服务业”, 通过改造可以改造的产业、淘汰严重影响生产发展的老旧产业、开发新兴产业的方式, 使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均衡发展。

3.4 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

政府要研究出台支持城市经济转型后续政策, 制定并加快推进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的工作意见, 制定支持产业衰退地区振兴发展的措施。高度关注这些地区的就业、民生及社会稳定状况, 制订详细具体的应急方案, 完善政策, 有针对性地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对下岗分流人员要加强技能培训,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要对群众关注的入学、就医、供暖、水电等问题高度重视, 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群体性事件。结合国家实施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 重新确定资源枯竭、产业衰退地区城市的功能定位, 引导人口向功能型城市转移。

摘要: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 作为“新中国工业摇篮”的东北地区, 应顺应党和国家新一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东风。如何扭转颓势, 笔者从东北老工业基地存在的问题以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策略两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创新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16-04-26.

东北振兴重要讲话原文范文第5篇

一、中国“工匠精神”的文化溯源和新时代的要求

马克思人学理论有着强烈的实践性特征, 它对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工匠精神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和确证。工匠精神是一种人的精神, 工匠的活动应该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 而不是一种被迫的异化活动。工匠精神是对人和他的世界的一种超越, 是一种情怀, 是对人自身的创造和超越。工匠精神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也是人对自身存在的价值的确定。”恩格斯曾经说:“工具的使用是人脱离动物界的第一步, 劳动使人真正成为人。”在时代发展下, 随着中国由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迈进, 工匠的技艺, 工匠精神的引领, 工匠文化的凝注, 都将成为新时代各行各业的主题, 这是一种追求, 也是一种趋势, 更是一种使命。

“工匠精神”作为华夏民族文明史上恢弘的一笔, 彰显着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卓越伟绩和文化自信, 也是民族精神孜孜不倦的追求, 同时具有历史性和共时性。《礼·曲礼》:“天子之六工, 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木工也。工者, 巧饬也。百工皆称工, 称匠。独举木工者, 其字从斤也。以木工之称引申为凡工之称也。”据史料记载, 我国的“工匠精神”早在4300年之前已肇始。承载文明史的各类典籍中不乏超绝奇特的工匠故事, “庖丁解牛”“梓庆为锯”“佝偻承蜩”等历历在目。也正是代代工匠对自然的敬畏, 对技艺的追求, 持之以恒的努力, 才铸就了我国宏博的物质文化遗产, 也焊筑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愫风韵, 成就名扬世界的华夏文明。随着历史的演变, “工匠”也逐渐成为中国历史发展标志、经济象征、文化标志、科技进步的一部分, 渐趋凝练为迥异于其他民族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因此可以说, “工匠精神”是创就文明的根源和依托。从“工匠”到“工匠精神”是对工匠技艺的尊重、对其精神境界的升华。没有工匠无从谈起工匠精神, 没有工匠精神无从谈起中华民族的精神气韵。工匠对自己技艺的严苛要求, 对精益求精、锱铢必较的追求, 对自身工艺的自信是当代社会所追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 也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工匠精神”成为时代性的命题, 被赋予时代性的价值, 成为中国创新发展的精神引领。敬业、精益、专注、创新, 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对此论述可详见本人拙文, 自不赘述。

每一个身在职场的人, 都能以“工匠精神”自居和涵养, 那么整个民族的精神信仰将提升到很高的水平。当下,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已熔铸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就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中“工匠精神”的深度理解和高度凝练。从精神层面上看他们是相通的, 这是对传统美德的一种推崇、弘扬和再缔, 也是一种警示和启发。在新时代的年轻人身上, 有前辈难以想象的超越, 亦有意想不到的本质精神的丢失, 如敬业精神、专注精神以及对精益求精技艺的不懈追求。各行业似乎都缺乏一种不受外力虏获的内在笃定, 缺乏一种不受利益驱使的自信。工匠精神不是一种顽固不化的“死守”。工匠精神需要工匠精神的支撑和保证, 但同时创新不是凭空臆造, 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破与立。因此, 我们应以与时俱进的发展观念, 秉持“匠心”“匠魂”, 追求行业发展和经营模式的创新, “老办法”变“新办法”, “老路子”变“新路子”。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人才环境状况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是党中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 是自身改革发展的迫切要求, 我们必须用新思路、新战略、新方式走出新路子。振兴老工业基地人才是关键。

从社会发展来说, 我们不再是传统工业模式时代, 陈旧的生产模式需要改变, 技术理念需要更新, 用信息化带动产业化。我们需要科技人才, 需要新型经营和管理人才, 从制度到文化, 从社会到个人, 从技术到心灵, 都需要“大换血”。“人才兴省”首先要“兴人”, 落到实处的“兴人”。由“走”变成“不走”, 到“不想走”、“绝不走”, 这才是实实在在的改善人才环境的长久路子。留下人, 才能谈振兴和发展。

从个人角度来说, 对于大环境的评估和考量, 已经“亲情”让位于“生存”。外来诱惑大于本土优势, 生存问题大于情感诉求, 人才自身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生存与尊重、机遇与平台、发展与前景无从谈起, 迷茫与缺失感, 会变成人才流失的最直接的理由。“走不了”的不新不精, 理论不新, 技术不精, “饿不死的混日子”状态等, 缺乏发展动力。“必须走”、“走不了”的两级, 使得“人才流失”问题已变成“人口流失”问题。如果从物质层面上说, “走”未必是上策, 从精神层面说, “留下”是良策的话, 会有人选择“留下”, 因为华夏文明的重情重义意识亘古不变。所以, 我们应该看到“情义”“精神”的强大力量。

三、弘扬“工匠精神”的策略研究

“工匠精神”不仅是个人的职业要求, 也是华夏文明精神遗产的一种传承, 实现从小我到大我的重要支撑。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辉煌历史的震撼力量, 应该充分发掘、弘扬, 这是对传统工匠精神的秉承, 也是我们自身优势的发力。

青年才俊的进步意识是关键

作为新生力量, 远离物质利益的诱惑和驱使, 需要一种追求, 一份执着和坚守。这就是中国的“工匠精神”的核心内容。抛弃功利, 积极奉献自我, 追求不朽和卓越, 为“中国梦”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自己的力量, 有效地服务于区域和国家的经济和发展。

(二) 发挥地区优势, 弘扬东北老工业基地辉煌历史的震撼力量

曾经的辉煌是一种鼓舞, 感同身受比遥不可及更具有震撼力。老一代的奋斗历程、革命精神, 新一代的创业楷模, 都是生动鲜活的励志教材。雷锋、孟泰都是楷模, 宣传、感悟、升华其他们的事迹, 让新一代感受到老一代的精神。当下的各类评价体系应向“工匠”楷模倾斜, 让“工匠楷模”“技术精英”的意识落地开花。

(三) 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我们应该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中找到自信, 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精神源泉。匠心、匠才、匠德文明, 从古至今, 经久不衰, 仍有巨大的现实价值和指导意义。不断强化中华传统文化在文明建设之“工匠精神”构建体系中的地位, 对于深化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强化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提升诚实守信的职业操守具有极大的精神引导作用。

(四) 实现创新性思维的传承, 以老带新, 以新易老

“以老带新”, 与工匠传统的“师徒制”异曲同工, 都重在发挥“示范带头”的作用, 发挥“名师”效应。“以新易老”, 年轻人从研学环境带来的新知识、新理论、新观念, 对老一代的影响, 带动改变、改革, 实现突破和创新, 在“互惠互利”中共同进步。老与青, 都要适应转型的需要, 深化理论, 提升实践认识, 在实践中历练自己, 精益求精, 实现教、学、研三者结合, 切忌“闭门造车”。

四、结语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已经到了不得不破与立的阶段了, 若以前是被动的, 那么现在应是“必须主动”。面对人才流失的严重状况, “人才振兴”已显得尤为重要, 空话无效, 需要切实可行的策略。除了政策扶持, 还需要感情、意识的培养和强化, 可以充分发挥我们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传统的工匠精神力量, 从根源上、意念上, 留住人, 发展人,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改革才能得以实现。

摘要:中国“工匠精神”, 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的一种实践和深化方式, 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一种彰显。“人才振兴”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的首要问题。我们应该充分发掘、弘扬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辉煌历史的震撼力量, 这是我们自身优势的发力, 也是对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秉承。

关键词:“工匠精神”,东北老工业基地,人才振兴

参考文献

[1] 王寿斌.正确认识“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外延[J].江苏教育, 2016 (20) :28-29.

[2] 李婉芝.匠气·匠心·匠技[N].中国教育报, 2016-12-01 (005) .

[3] 胡长荣.弘扬中国传统工匠精神为企业铸魂[J].企业文明, 2016 (3) :27-28.

上一篇:担保人贷款催收通知书范文下一篇:大班音乐教案三只小猪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