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范文

2023-09-18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范文第1篇

摘要:水资源价值核算是制定城市水价政策的基础。为促进兰州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使用改进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兰州市水资源价值进行评价,并利用水费承受法确定兰州市的居民用水价格。结果表明:居民实际用水价格远低于水资源的真实价值,城市水价有较大提升空间,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快水价制度改革,以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关键词:水资源价值;模糊综合评价;水费承受指数;熵值法;兰州市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严重。我国现行的水资源定价以政府为主导,缺乏市场的有效参与,用水价格明显偏低,不能客观反映目前严峻的水资源短缺形势。因此,深入研究水资源价值核算方法有利于完善水资源价格的科学制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西方发达国家对水资源价值研究相对较早,主要集中在水资源定价方法及水资源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等方面。M.L.Nieswiadomy利用边际成本模型和价格征收管理模型,分析计算了美国东部和北部地区的水价,研究了该区域的水价弹性指数,认为水价的高低和居民的使用量成负相关关系,即水价上涨能够明显起到降低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的作用;E.G.R.Davies等通过显式非线性反馈,建立了水资源和社会经济、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认为水资源的价值除了跟水量、水质有极大关系外,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因素同样在水资源价值核算中起着决定性作用;C.T.Miller等介绍了离散化方法、非线性和线性代数法在水资源价值计量系统中的应用,并构建了数学模型,为水资源价值计量系统的建模提供了思路。

国内学者关于水资源价值核算的研究,始于对水资源价值内涵与水资源价格的辨析和讨论。沈大军等对比分析了地租论、劳动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和存在价值论等关于自然资源的价值理论,认为水资源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稀缺性、资源产权和劳动价值3个方面。沈菊琴等在水资源资产价值计算中引人成本法、收益现值法、市场法、等效替代法等资产评估方法,为水资源价值核算和水价的科学制定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王浩等认为应在现有的水资源资产价值计量方法(如影子成本法、边际机会成本法、供水价格法、级差收益法等)的基础上,借鉴经济学的价值核算方法,集中开展水资源价值核算方法研究,从而解决水资源资产评估问题。秦长海根据水资源价值理论和水资源供需价格平衡关系,提出使用均衡价格模型核算水资源价值的方法,拓展了水资源价值的核算途径。

水资源价值核算系统是自然因素和经济社会因素相互影响的复合系统,水資源价值的高低不仅受水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影响,而且受当地水资源稀缺程度、需求程度和经济环境状况等因素的影响。由于在复杂系统中存在着“不相容原理”,因此很难使用影子价格法、边际成本法和收益现值法等常规的价值核算方法来评价水资源的价值。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使用改进的模糊数学模型,构建水资源价值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和水资源价格计算模型,从兰州市水资源量、水资源质量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3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计算兰州市2010-2014年的水资源价值,以期为完善兰州市水价制度、促进兰州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兰州市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相对匮乏,水资源浪费和水环境污染现象普遍。该市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冬冷夏热,干燥少雨,多年平均降水量327mm,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无霜期180d。入境水资源丰富,黄河贯穿市区,境内有湟水和大通河等黄河支流。2014年全市平均降水量384.5mm,水资源量20.520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20.273亿m3,地下水资源量0.593亿m3,重复计算量0.346亿m3,属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城市。

1.2 研究资料

数据来源于2010-2014年《兰州市统计年鉴》《甘肃省水资源公报》《兰州市环境状况公报》《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兰州市自来水价格》。

1.3 研究方法

水资源价值核算是经济学理论和数学模型的综合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能够多层次、多因素地评价水资源价值,全面客观地反映水资源状况。模糊综合评价的基本原理:针对被评价对象自身类属上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以数值的方式对评价对象的属性给以定量描述。因此,笔者采用模糊数学模型对兰州市水资源价值进行动态定量评价,其核算模型包括水资源价值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和水资源价格计算模型。

1.3.1 水资源价值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水资源价值系统是一个受多因素影响的复合系统,其影响因素大致分为水资源数量因素、水资源质量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3类。水资源价值模型表达式为

WLJ=f(X1,X2,…,Xn)(1)式中:X1、X2,…,Xn分别为水资源量、降水量、人均GDP、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等影响要素;WLJ为水资源价值。

设论域N为水资源价值要素,表达式为

N={X1,X2,…,Xn}(2)

评价向量M表达式为

M=[高,较高,一般,较低,低](3)

水资源价值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表达式为

V=A·R(4)式中:V为水资源价值模糊综合评价矩阵;A为水资源价值模糊综合评价权重向量;“·”为模糊矩阵的复合运算符号,在水资源价值模糊综合评价中取加权平均型算子进行综合评价;R为单要素评价矩阵X1,X2,…,Xn组成的综合矩阵。式中:Rnj(n=1,2,…,12;j=1,2,…,5)为第n要素第j级评价值。

Rnj需要通过计算第n要素中各因素的隶属函数确定,本文采用升(降)半梯形分布构建线性隶属函数,计算各单因素隶属度值。隶属函数表达式为式中:x为评价因素的数值;i为评价因素的数字标号;j=2,3,…,5,为设定的5级评价标准xi,j和xi,j+1分别为评价因素与其相邻的等级值;μij(x)为评价因素i的隶属度。

1.3.2 熵值法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通常采用经验法、专家咨询法和AHP法等,但是这些方法会受人的主观因素影响而造成评价结果的偏差。熵值法作为一种客观综合评价方法,是根据数据的离散程度确定指标权重的一种方法,能够较好地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各指标权重更符合实际。故本文采用熵值法来确定指标权重矩阵A=[W1,W2,…,Wn],计算步骤如下。

(1)对指标xij进行标准化处理:

(i=1,2,…,n;j=1,2,…,m)(9)式中:xij为指标原值;xij;为xij经过处理后的数值;min xij为指标的最小值;max xij为指标的最大值。

(2)计算指标的熵值Hj:式中:Pij为第j个评价因子第i项评价指标占该评价因子的权重;Hj为指标的熵值,0≤Hj≤1。

显然,当Pij=0时,ln Pij无意义,因此需对Pij加以修正,将其定义为

(3)计算评价指标的权值Wj:

1.3.3 水资源价格计算模型

根据综合评价矩阵R和权重矩阵A,可计算出模糊综合评价值V。由于V是一个无量纲的向量,无法直接计算出水资源的价值,因此需通过转换计算出相应的水资源价值,转换公式为

WLJ=VST(14)式中:V为水资源价值模糊综合评价值;S为水资源价格向量。

采用居民水费承受指数方法确定向量S。居民水费承受指数计算公式为

B=CW/AI(15)式中:B为居民水费承受指数;CW为居民年水费支出;AI为居民年实际收入。

一般情况下,水价包括水资源价值、水资源费、污水处理费及供水企业合理的成本和利润。合理的水费支出应该在居民最大水费承受指数范围内,水资源价值作为水价的计价基础,同时受到该指数的限制,即存在水资源价值的最高上限。当水费支出达到最大水费承受指数时,相应水价下的水资源价值即为其最高上限,计算公式为式中:P为水资源价值的最高上限;C为居民年人均用水量;E为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D为供水企业合理的成本和利润;F为污水处理费;G为水资源费。

采用等差间隔的方法,将水资源价值的最高上限P进行等差划分,可得到水资源价格向量S,计算公式为

S=[P,0.75P,0.50P,0.25P,0](17)

2 结果和分析

2.1 评价指标和实际值

水资源价值评价指标的选取应有代表性、适用性、独立性和可行性。水资源量是决定水资源价值的基本要素,決定了水资源的丰度和稀缺度。水资源越稀缺,其价值就越高,水资源价值的高低还受水资源相对占有量的影响。因此,在水资源价值核算中可使用水资源总量、当地降水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等指标来综合反映水资源的数量。

水资源质量对水资源价值具有重要影响,水资源质量越好,其对应的水资源功能越丰富,水资源的经济贡献就越高,其价值也就越高。因此,可选择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污水处理率等指标来综合反映水资源的质量。

经济社会因素是水资源价值形成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一方面,人们通过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得水资源从自然系统进入到经济社会系统,并产生经济价值;另一方面,水资源开发和水利工程建设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可选择人均GDP、单位GDP需水量、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等评价指标来综合反映经济社会因素对水资源价值的影响。

本文在综合考虑兰州市实际情况及相关资料可获取性的基础上,选择12个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构建兰州市水资源价值模糊综合评价体系,进行兰州市水资源价值核算,见表1。

2.2 评价标准

根据模糊综合评价原理,将水资源价值评价标准分为高、较高、一般、较低、低5个等级。水资源量及社会经济各评价指标根据全国主要城市多年平均值确定最高标准,等差间隔确定5级标准值;水资源质量各评价指标按照达标百分比确定各级评价标准,见表2。

2.3 水资源价值模糊综合评价

根据式(9)~式(13),计算得到兰州市水资源价值综合评价权重矩阵A:

A=[0.0832,0.0812,0.0831,0.0873,0.0945,0.0759,0.0833,0.0762,0.0786,0.0867,0.0940,0.0760]

以2010年为例,根据式(5)~式(8),参照兰州市水资源价值评价标准,确定各指标的单要素隶属度矩阵,由此可得兰州市水资源价值模糊综合评价矩阵R:

根据式(4),可得兰州市2010年水资源价值模糊综合评价结果为

V=A·R=[0.6041,0.1604,0.0833,0.0893,0.0629]

2.4 水资源价值的计算

兰州市水价由3部分构成,分别为供水企业的自来水价格、水资源费和污水处理费。2010年兰州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062元,人均年用水量为55.24m3,居民用水价格为2.25元/m3。全市平均供水成本及利润按照供水价格的68%计算,水资源费为0.20元/m3,污水处理费为0.50元/m3。

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水费支出占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不同,对居民用水心理和承受能力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当水费承受指数为1%时,对居民用水影响不大;2%时,有一定的影响,并开始关心用水量;3%时,比较重视用水,并开始关心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居民水费承受指数一般在3%~5%范围内取值,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合理指标,根据兰州市的具体情况,本文选取2.5作为兰州市居民水费承受指数。根据式(16)计算兰州市水资源价格的上限P:

依据式(17),将P进行等差间隔可得水资源价格向量S:

S=[4.61,3.46,2.31,1.15,0]

根据式(14),求得兰州市2010年水资源价格为

WLJ=VST=[0.6041,0.1604,0.0833,0.0893,0.0629][4.61,3.46,2.31,1.15,0]=3.63元/m3

根据上述计算步骤,可核算出2010-2014年兰州市水资源价格(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2010-2014年兰州市水资源价格由3.63元/m3上升至6.35元/m3,呈明显上升趋势;计算的水费支出占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由2.12%下降至1.98%,呈缓慢下降趋势。实际的水费支出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由2010年的0.88%下降至2014年的0.59%,说明兰州市水资源价格有较大提升空间,通过上调水资源价格,能够起到一定的节水作用。

3 结语

(1)以兰州市2010年为例,计算得出水资源价值为3.63元/m3,而兰州市2010年居民生活实际用水价格为2.25 7t/m3,远低于本文计算值;当水價为5.39元/m3时,水费支出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12%,仍低于设定值2.5%,说明兰州市水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通过提升水价,有利于增强公众节水意识,提高用水效率。

(2)利用水资源价值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和水资源价格核算模型计算水资源价值,改进了传统水资源价值核算模型中评价指标的单一性和权重确定的主观性,不仅考虑了水资源的自然属性,而且综合反映了水资源的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改变了传统方法的人为影响,使核算结果更加科学合理。

(3)兰州市目前的用水价格仍然过低,水价结构不甚合理,现行的水价制度中缺少水资源费的计量且污水处理费过低。兰州市作为我国西部干旱区工业城市,同该地区其他城市一样存在着水资源有效利用率低、水污染和水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因此,应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资产化管理水平,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居民节水意识,以实现干旱半干旱区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合理利用,促进当地经济绿色发展。

(4)限于资料获取困难,本文只计算了兰州市城市居民用水价格,并未对农业、工业和生态用水价格进行核算。农业、工业、生态用水是水资源消耗的重要方面,其价值核算不能简单套用居民水费承受指数法,应在综合考虑其自身特性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价值计量。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范文第2篇

摘要:GDP和国民幸福总值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是手段和目标的关系,两者适应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并且各自的发展完善程度也不相同,两指标在国民经济核算上各有优劣,互为补充。在当前我国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情形下,国民经济的核算既要突出经济发展,又要充分关注民生,要建立GDP与GNH相结合的综合核算框架。

关键词:GDP;GNH;国民幸福总值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谬尔森和诺德豪斯在他们著名的经济学教科书《经济学》中指出: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正如他们所说,整个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发展观是以GDP崇拜为其特征的。GDP作为一个衡量经济发展的总量指标,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但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的关注度也日益增加,GDP在这方面却显得无能为力。国民幸福总值。即GNH(Gross National Happiness)逐渐浮出水面,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一、GDP与国民幸福总值指标评析

(一)GDP评析

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即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以货币形式表现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从1993年开始,随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全面转轨,我国正式取消国民收入核算。GDP成为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GDP的贡献毋庸置疑,但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GDP并非完美无缺,它又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 

1、GDP不能准确反映人们的福利水平和人们的幸福程度。人均GDP反映的是一个国家人们的平均收入水平状况。人均GDP的增加只能反映这个国家平均福利水平得到了改善,却不能准确地反映人们的真实福利状况。另外,近年来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基尼系数升高很快。自2000年我国基尼系数开始越过0.4的国际警戒线以来,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成连续上升状态。有专家估计,2006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了0.46,贫富差距不断恶化。而这一切并不能通过GDP反映出来。 

2、GDP不能反映经济增长对资源和环境的负面影响。GDP的核算有一个前提就是,生态和资源的价格为零。通常是一个国家资源消耗的越多,其GDP增长也就越快,同时在GDP的核算中没有把经济增长所造成的环境因素考虑在内。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证,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单单考虑GDP的增长,忽视了经济增长过程中对资源和环境的负面影响无疑是一种竭泽而渔的短期行为,也是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相违背的。不利于人类社会的长久发展。

3、GDP不能反映安全生产状况,没有考虑闲暇对人们福利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着严重的安全生产隐患。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时时刻刻威胁着普通劳动者的生命安全。而这一切在GDP中却没有任何反应,较高的GDP总量和CDP增长率掩盖了数字背后鲜为人知的生命代价。GDP还没有考虑闲暇对人们福利的影响,而闲暇本身是福利的体现。

(二)国民幸福总值指标评析

幸福指数的概念最早是由不丹国王提出并付诸实施的。幸福问题曾经是心理学的独有领地,把国民幸福总值作为国家经济发展成果的衡量指标,是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的真正体现,国民幸福总值核算在不丹的成功使人们对国民幸福总值的优越性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1、国民幸福总值指标可以监控社会运行态势,是社会运行状况和民生状况的“晴雨表”。也是社会发展和民心向背的“风向标”。国民幸福总值指标体系的核算由一些具体关系国计民生的指数构成,虽然对其构成内容各国因为风土人情不同,对幸福的认知不一样,但无外乎都包含有社会健康、社会福利、社会文明、生态环境等一些内容,这些指数联系着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透过这些指数指标的计算。我们不但可以对社会和民生状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还可以深入人心。随时了解人们的需求。

2、国民幸福总值指标以国民的幸福程度为研究对象,有利于加强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改变官员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行为。我们经济政治改革的各项措施都要切实保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国民幸福总值指标致力于衡量人们真正的幸福程度,把以往注重对物的计量转变为对国民的关注,增加了人民作为国家主人的自豪感,同时,还能促使官员改掉以往追求政绩,片面强调经济增长的做法,使经济增长回到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以期能够真正实现“政通人和、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福利不断提高”的和谐发展。

3、国民幸福总值指标可以引导人们形成健康的幸福理念,帮助人们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国民幸福总值指标从多个方面衡量“幸福”,帮助我们改掉了以往“有钱就有了一切”的对幸福的错误认识,抛弃一切向“钱”看的错误做法,促使形成多元化的幸福理念,这必然提升人们对现实生活的幸福感,使人们过上更加健康幸福的生活。

二、GDP与国民幸福总值比较

GDP与国民幸福总值是两套完全不同的国民经济总量衡量体系,两者差异明显,两指标的形成和发展是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的历史选择。

1、两者适应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GDP是对经济总量的衡量,有利于在短期内快速提高国家综合实力,适宜于在经济发展初期衡量经济发展。国民幸福指数是对人们幸福感的测度,适宜于在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进行。有研究表明。当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临界点(人均GDP 8000美元)的时候,经济因素在人们的“幸福认知”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此时非经济因素的投入将会增加国民幸福的产出。所以,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采用国民幸福指数核算模式,不仅可以避免GDP核算的众多弊病,而且还可以充分反映人们的生活状态,促使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2、两者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是手段和目标的关系。著名经济学家青木昌彦认为,经济增长的本质不是参加经济增长的竞赛,而是国民生活的幸福。GDP提高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提高人们国民幸福总值的手段,没有了GDP的增长,国民幸福总值就无从谈起,而GDP增长的最终目标则是国民幸福总值的最大化,在GDP增加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人们的国民幸福总值,应该是每一个有所作为的政府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这是GDP与国民幸福总值的最佳结合点。

3、两者自身的发展完善程度也不同。自1953年联合国发布“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及其附表”以来,先后历经1968年、1993年两次大的修订,SNA系统已经非常完善和成熟,成为国际最为流行的国民收入计算体系,国内生产总值(GDP)也成为最重要的经济指标。而国民幸福总值虽然从20

世纪70年代就被提出,但长期以来不为人所重视,直到近年来才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有关国民幸福总值的核算还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各地的核算方法有很大差异,难以进行综合评价和横向对比,所以说,与GDP相比,国民幸福总值的发展和推广工作仍任重而道远。

三、高举科学发展观,建立GDP与国民幸福总值有机结合的综合核算框架

2003年10月14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其中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而国民幸福总值正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基础上的对人们精神财富总值进行综合衡量的指标,这与树立科学发展观是相辅相成的。这就要求我们逐步改变以往的认为发展就是GDP的高速增长的片面认识,改变以往对GDP的顶礼膜拜,逐渐把国民幸福总值的核算引入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来。当然,这也不是说GDP的核算是毫无用处的,就应该一概抛弃。GDP的意义在于以生产为本,立足于经济产出的可见性,在我国当今综合国力有限,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形下仍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依据,建立起一套GDP与国民幸福总值有机结合的核算框架。

首先,要开展全面的国民幸福总值指标研究,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国民幸福总值核算指标。对国民幸福程度的衡量历来是经济学家的一个难题,国内北京、上海、沈阳、杭州等发达城市已经逐步开展了测评和落实国民幸福总值的工作,并形成了以北京为代表的国民幸福总值的综合模式和以上海为代表的国民幸福总值的并列模式。但总体来说,国民幸福总值指标目前还不成熟,再加上全国各地区的具体环境不同,对幸福概念的理解有很大差异,所以,从全国的文化背景和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出发,编制一套适合全国居民的国民幸福总值指标,推进核算工作的标准化,统一化应该是下一个阶段的迫切任务。

其次,加大对国民幸福总值的推广力度。经过十多年的发展,GDP在人们心中已经根深蒂固,且GDP历来是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加大对国民幸福总值的推广力度,就要求我们首先在政府内部打破“GDP论”的错误思想,把国民幸福指数提升到与GDP同等重要的高度,用GDP和国民幸福总值相结合的综合核算框架衡量我国经济发展。

最后,还要避免国民幸福总值的形式化和短期化行为。要使国民幸福总值成为真正能够衡量国民“福祉”的指标,能为政府机关的施政建言献策,防止国民幸福总值成为下一个政绩工程的牺牲品,以及因此而产生的短期化行为,靠给老百姓一些小恩小惠,短期内可能能够使老百姓感到幸福,但长期来看必然导致幸福指数的下滑,造成百姓对政府的不信任。

[责任编辑 张 凌]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范文第3篇

就实际情况而言, 我国绿色税务会计在其应用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只有采取有效措施, 解决其中的问题, 才能够全面发挥出绿色税务会计的作用。因此, 需要依据时代发展需求, 构建完善的绿色税务会计核算体系, 并不断优化绿色税务会计核算。

2 绿色税务会计概述

绿色税务主要是针对环境保护, 针对其中的各类问题, 制定对应性的税收与政策, 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配备间接性的税种、税收等优惠政策。绿色税务会计会涉及各类生态环境因素, 与企业的各项税收支出、收入有着密切的关系, 能够将其成本确定出来, 并开展有效计量。绿色税务会计本身是绿色税收、绿色会计的结合体, 属于交叉性学科, 核算主体为与环境保护有关的企业, 在满足绿色税收相关法律的前提下, 借助货币计量的方式, 确认各类符合绿色税款要求的收费体系, 并出具相应的环境污染报告, 提供相应的环境污染措施, 在税收角度上对企业内的环境绩效水平、财务成本等各类影响因素, 开展深入分析。绿色税务会计、绿色会计均是会计内的新兴学科, 也是我国的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要途径。

3 绿色税务会计核算体系构建

3.1 设置账户

账户属于绿色会计内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账户设置上, 需要确保绿色税务会计与现代会计核算两者间的适用性, 将企业内的财务、经营状况凸显出来, 以此提升绿色税务会计监管力度。

(1) 水污染税务、空气污染税务属于新增的税种, 可以将其列入营业附加税中, 在水、大气污染税融入营业税内, 其设计流程为:应缴纳税费、水污染税务;应缴纳税款, 空气污染税务。

(2) 减免税, 第一, 在环境、资源、关口、建设、消费税的基础上开展直接减免, 但难以对账务上开展会计核算与处理, 通过将税费融入营业收入内, 可以确保会计合算的精准性。第二, 在企业所得税中, 需要按照政府相关规定开展减免, 采取‘先征收、后减免’的措施开展会计处理。

3.2 设计业务

在绿色税务会计核算体系构建中, 需要集中在3个节点上, 依据绿色税务会计核算模式, 其业务设计主要如下:

(1) 采购物质性资源, 原材料就企业发展而言,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与环境保护息息相关。因此, 需要鼓励相关企业合理开采与使用各类原料, 政府也需要出台相应的税务减免政策, 以此确保税务减免的优惠性。

(2) 商品出售, 此阶段绿色税务会计主要包括:资源税务、关口税务、建设税务, 在我国现行的绿色税务会计准则内, 需要明确、规范会计核算标准, 依据相应准则开展处理与核算。

(3) 废弃物品, 此阶段绿色税务会计税收, 主要包括:水污染税收、空气污染税收、排污税收等。就排污税收当前绿色税务会计准则已经具有强制性的规定, 能够合理开展相应的绿色税务会计核算处理。比如:在空气污染税收中, 借:营业税与相关附加税务, 贷:应缴纳的税务费用。

4 绿色税务会计体系优化策略

依据上述分析, 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 需要不断完善绿色税务会计体系, 以此推动绿色税务会计得到更好的发展。结合相关资料, 绿色税务会计体系优化策略主要如下:

4.1 完善绿色税务会计税收体系

企业在绿色税收体系的推动过程中, 是基于各类绿色税收体系的基础上, 绿色税务通过环保投资、税费减免、设备折旧等方式将其体现。各类措施能够刺激企业环境保护投资工作的有序开展, 提升环境保护水平, 促使企业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明确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

4.2 提升税收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任何管理制度的执行、实施均与基层从业者有着密切的关系, 绿色税务会计对从业人员有着较高的要求。同传统的会计从业人员、税收从业人员相比, 绿色税务会计工作人员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会计、税收知识, 还需要具备相应的环境保护知识。为满足时代发展需求, 需要培养高素质的绿色税务会计人员, 并提升其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

5 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 只有构建完善的绿色税务会计核算体系, 才能够提升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 促使企业能够自觉构建绿色税务会计体系, 对企业内部的各类经济事务开展纳税筹划, 在开展环境保护的同时, 确保企业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摘要: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 以雾霾为主的空气污染对人们的生活生产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税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手段, 很难满足当前的环境污染需求。本文从绿色税务会计概念入手, 接着阐述了绿色税务会计核算体系构建, 最后总结了绿色税务会计核算体系优化策略。

关键词:绿色税务,会计核算,体系建设,优化策略

参考文献

[1] 马春光, 许宁, 李强, 朱玲.绿色税务会计核算体系优化研究[J].财会通讯, 2018 (1) .

[2] 吴佳强.关于构建绿色环境税体系的研究[J].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3 (24) .

[3] 刘文辉.企业绿色经营创新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5.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范文第4篇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经济单位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人工、材料成本不断攀升的压力,因此很多单位管理者采用了全成本核算的方法来控制成本,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是由于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部分经济单位在开展全成本核算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需要加强对全成本核算的研究力度。文章从经济单位全成本核算的重要性和应用条件出发,分析了经济单位全面成本核算的问题,并提出了经济单位解决全成本核算问题的对策,旨在完善全成本核算,提高经济单位全成本核算水平。

关键词:经济单位;全成本核算;财务管理

DOI:10.13939/j.cnki.zgsc.2022.02.153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经济单位为了控制生产经营成本,在内部采用了全成本核算制度,成了管理者手中的一个经济杠杆,能实现下移利润中心,下设二级单位自我约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经营目标,因此经济单位的管理者要重视全成本核算工作,积极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提升自身全成本核算水平。

1 经济单位全成本核算的重要性

1.1 有利于科学合理分配资金

全成本核算能够帮助经济单位科学合理地分配资金,将资金的经济价值发挥到最大。经济单位面临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必须对现有资金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加大对资金管理的力度,避免出现资金浪费的问题。

1.2 有利于优化内部组织结构

经济单位开展全成本核算工作的过程中,也可以对内部工作人员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分配,能够充分发挥出不同员工的工作能力,实现单位内部深化改革、提升工作效率的财务管理目的。

1.3 有利于管理和控制成本

全成本核算要求经济单位财务工作人员详细的记录、核算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支出,全面细致了解财务支出的情况,还要合理有序地对成本支出进行归类整理,这样就可以对管理和控制成本起到重要的作用。

2 经济单位实施全成本核算的条件

2.1 制度基础

经济单位需要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等相关财务法规制度的要求,结合自身经济单位实际生产经营情况,制定关于全成本核算的制度,同时需要根据全成本的不同类型,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成本,单独的制定出相应的规定和成本核算流程。

2.2 组织基础

经济单位需要在内部设置全成本核算组织机构,构建经济单位领导人为负责人、信息部门为支持、财务部门为抓手的全成本核算工作体系,在各个部门中设置兼职的全成本核算人员,这样可以协助各个部门完成全成本核算工作。

2.3 人員基础

经济单位的管理者要认识到全成本核算是一项需要全员参与的工作,只有在全员参与下全成本核算工作才能得到高效的实行,因此经济单位的管理者和员工要对全面成本核算工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工作中大力支持和参与到全成本核算工作中去。

2.4 信息技术支持

在大数据时代,全成本核算工作也离不开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因此经济单位开展全成本核算工作必须在内部搭建信息化平台,通过信息化平台来获取全成本核算需要的数据信息,提高全成本核算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3 经济单位全成本核算的问题

3.1 缺乏先进的全成本核算观念

一部分经济单位的管理人员并没有认识到全成本核算的真正内涵,将全成本核算简单的看作是核算成本,没有认识到全成本核算对于经济单位的成本预测和经济单位的经营决策等有直接影响。财务工作人员也用固有的思维来看待全成本核算工作,并没有对全成本核算工作的内涵的深入的研究。正是由于经济单位的管理者和员工缺乏先进的全成本核算观念,严重影响到全成本核算的执行效果和全员参与性,降低了全成本核算的工作水平。

3.2 缺乏完善的全成本核算体系

现阶段一部分经济单位应用全成本核算方法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仅仅核算固定资产的原值,并没有对固定资产开展维护工作,核算固定资产成本并没有包括折旧损耗,虚减了成本支出,虚增了盈利值,直接影响到了经济单位核算固定资产的正确性,加大了全成本核算工作的难度。由于随着时间推移,固定资产的价值也会发生改变,经济单位会计核算方式采用收付实现制。

3.3 缺乏完善的全成本核算制度

经济单位如果不能科学有效的核算和评估生产经营发生的成本,就不能实现对成本的管理和控制。现阶段一部分经济单位并没有制定严格、规范的全成本核算制度,没有明确划分全成本核算人员的工作职责,甚至有一部分全成本核算人员不了解自身的工作任务,在开展全成本核算过程中掺杂了很多个人情绪,严重影响到全成本核算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由于缺乏全成本核算制度的约束,会引发全成本核算工作秩序不规范,容易引发盈亏不明、编造数据、盈亏不明等问题,还会出现部分员工为了获取个人利益,而私占经济单位财产、虚报核算数据等问题,严重影响到经济单位正常运营。

4 经济单位解决全成本核算问题的对策

从上述情况来看,一部分经济单位全成本核算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全成本核算发挥重要性作用,因此经济单位的管理者要从以下五点入手来解决问题。

4.1 树立先进的全成本核算观念

为了提高全成本核算的执行效果,经济单位管理者就要对全成本核算的内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正确看待全成本核算的重要性职能,了解到全成本核算能够对已发生的费用按照用途进行分配和归集,计算各种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为成本管理提供真实的成本资料,这才能在全成本核算工作中起到带头作用,提高执行全成本核算工作的执行效果。同时经济单位管理人员也要通过培训和宣传的方式,让全体员工认识到全成本核算工作的重要性,以及与自身工作的直接关系,这样才能提高全成本核算工作的全员参与性。

4.2 建立完善的全成本核算体系

4.2.1 全成本核算对象的确立

经济单位需要从自身经济单位发展战略出发,将内部各个部门合理的划分为全成本核算对象,之后再将全成本核算对象的各个单位纳入成本中心和利润中心。成本中心是指从事的工作不能直接产生效益,而是依靠内部其他部门提供服务,通过利润中心等相关部门分摊其服务费用的管理部门和二级单位;利润中心主要是指发生的生产经营活动能够实现一定的经濟效益,同时能够承担间接费用和直接费用的二级部门。

经济单位可以将全成本核算划分为多个层级,例如班组成本核算、部门成本核算、整体成本核算等,划分全成本核算层级越详细,就越能准确地核算成本,能够对生产经营成本进行严格的控制。

4.2.2 全成本核算原则的确定

经济单位可以按照收付实现制原则来对全成本进行核算,根据这个基本原则界定相关费用要做到以下三点:其一,社会价格和内部价格的统一;其二,谁负责谁收费;其三,每一笔费用支出都要落实到具体的部门负责人。

4.3 制定完善的全成本核算制度

经济单位的管理者主要结合现阶段生产经营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全成本核算制度,这样财务管理人员和员工能够在完善的全成本制度下开展全成本核算制度。在全成本制度中要对预算进行严格的规定,对每项成本支出额度进行明确,实现以最少的成本来高质量地完成项目。同时经济单位的管理者也要制定出全成本核算的激励考核机制,定期对员工完成全成本核算工作的情况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员工的工资和职位晋升联系在一起,奖励能够认真完成全成本核算工作的员工,处罚不能完成全成本核算工作的员工,这样既可以调动起员工参与全成本核算工作的积极性,也可以激发出员工完成全成本核算工作的创新性。

4.4 对资产进行全面核资

经济单位实行全成本核算的过程中,获取准确的数据是比较重要的,因此,需要对资产进行全面核资。首先,要清查全部资产,全面清查核实现有的设备设施、办公设备、物品耗材、生产用具等,做到账账相符、账物相符;其次,要制定全部财产物资的出入库和登记制度,建立固定资产的“三账一卡”,如果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发生转移,必须有转移记录,只有经过严格的审批手续才能够报废固定资产,并要及时地对账目进行调整;最后,要制定高效的管理机制,健全现有的原始记录和传递凭证流程,强化定额管理,完善结算制度和内部服务价格制度,量化内部服务,构建物资、材料、计量设备、验收、入库、发出盘存制度,正确对各种费用进行归集,并根据会计期间进行相应的划分。

4.5 采用两级核算

实施全成本核算基础是确立成本核算的单元结构,根据实际情况划分全成本核算的单位。经济单位全成本核算工作能够划分几个级次,例如班组成本核算、整体成本核算、部门成本核算等,越详细划分全成本核算,越能保证核算数据的准确性,越能够对成本进行合理的控制,越有利于利润和成本的考核。但是越细的成本划分,相应要付出较多的全核算成本。整体全成本核算主要是指核算经济单位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发生的相关费用和各项支出,通过整体全成本核算,能够客观反映出经济单位的经营成果和财务情况。部门核算主要是指经济单位以班组、部门为核算和归集成本的单元,统计核算部门的收支情况,通过部门核算,能够对部门的成本消耗进行掌握和控制,对部门绩效质量进行考核。经济单位部门是为经济单位创收的基本单元,通过各个部门人员来开展办公服务措施,因此部门员工是主要控制办公成本的人员,其工作效率也对部门收益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经济单位要实现生产经营目标,就要重视部门成本核算。

5 总结

综上所述,经济单位全成本核算有一定的必要性,因此,经济单位的管理者要及时发现全成本核算工作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经济单位的经营特征,完善经济单位全成本核算的水平,充分发挥出全成本核算水平,提高经济单位的综合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杨颖.试析医院全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J].财会学习,2018(16).

[2]谭树娥.成本核算与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及完善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8(30).

[3]冯燕.加强企业成本核算控制的问题与对策的相关研究[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

[作者简介]曲宁 (1978—),女,黑龙江桦川人,高级会计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范文第5篇

摘要:建筑公司要想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就要做好成本控制和管理工作,建筑成本的管理工作是建筑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建筑公司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筑经济成本的管理工作包含着许多,主要由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控制和成本决策组成。建筑成本的管理工作影响着建筑工作的方方面面,比如人、财、物等等。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中的问题决定企业管理工作的特性,本文结合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实际情况,对成本管理与控制工作中的重点问题及其出现的原因和应对措施进行了简要的探讨与论述。

关键词:成本管理;建筑经济;解决措施

建筑经济成本的管理工作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和建筑工程的质量,做好管理工作至关重要。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家对建筑业宏观调控各项政策的相继出台,目前国内建筑企业在发展和竞争上面临着市场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双项压力。因此,加强对企业自身的管理能力的提高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建筑经济成本是建筑企业成本管理与控制中的重要层面,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保障企业良性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建筑企业要通过有效的措施控制建筑经济成本,从而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工作需要进行综合考虑,重点注意几个问题,保证对经济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

1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主要重要性与发展现状

1.1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我们所提到的建筑产品的成本管理可以说是比较全面并且有着一定综合性的指标概念,其通常来讲对于成本的管理需要经过成本的计算和计划与控制,其中涉及到了分析管理等很多方式以及具体的手段实现,其中我们不难看出施工单位出现的相关弊病,并参照成本管理的相关原则去对其给予适当的管理,最后使其能够对当前施工企业的整个管理水平能够得到保证;另一方面,通过对于当前成本去进行的控制和管理,能够将很多的有限资源以及成本进行节约,真正得使得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并且积极的为社会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效益。

1.2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现状

建筑工程项目在进行管理工作过程中,成本管理可以说是其中一个非常主要的内容,并且这一内容还贯穿在当前整体工程项目的开始与结束,其中有成本计划和成本核算、成本决策、成本考核等相关的内容。积极的进行好建筑工程项目的经济成本管理,能够非常好的对成本支出给予节约,这种情况不仅仅能够提高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并且还能够通过企业去对经济成本进行管理去对其给予完善,同时还能够在整体发展水平上去对企業自身的管理水平给予提升。可是,当前在我们国家还是有非常多的建筑工程项目在成本管理工作上有着非常多的不足,应该对其采取有针对性的研究和积极的整改。因为当前我们国家市场发展的机制当前还处在一个不断健全的形态,这种形态使得当前建筑市场自身存在一定的竞争性,同时这种竞争性也有一定的无序性,主要体现在能够给有些企业对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过程中的成本控制缺少非常准确的了解,并不能够真正的在根本上去将成本管理工作落实下去。如果只是使用压低招标价格的方式去对企业竞争力给予提升,就会使得结算工作不能够真正的达成配套。

2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2.1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意识

目前,我国建筑行业对于建筑经济成本的管理还缺乏有效的认识,不能全面认识到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重要性,这样就导致企业无法对建筑经济成本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我国在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工作中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大部分建筑单位只是把施工过程中能源的消耗作为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重要部分,并没有对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和施工前的预算工作进行有效的经济成本管理,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施工的整体比较混乱,建筑经济成本一般情况下无法有效的控制;第二,由于我国经济成本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经济成本管理过程中就会出现很多的问题,不能发挥出应该有的作用,从而导致大量的资金浪费。第三,我国目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筑公司还不能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企业从管理到经济成本分析、和具体成本控制措施的执行都同市场这一重要变量之间存在脱节的问题,导致了企业成本管理工作没有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之间产生必要的关联,使得企业无法综真正做好经济成本管理工作。

2.2建筑管理人员管理力度

目前我国建筑行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人工的费用在建筑成本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不过从目前我国建筑企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大部分的企业还不能按照标准对施工人员进行有效的管理,另外在施工过程中,一些管理制度无法得到很好的落实。管理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需要专业的管理人员实施,指导统筹管理施工人员之间的关系。但是,很多的建筑企业缺乏这样的全面的、专业的、高素质的管理人员,这样就导致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工作无法正常进行,从而影响工程进度,造成不必要的施工浪费。当前,许多国内的施工企业对成本管理的责任还只是存在于形式上的。工程的项目经理自身的职责和责任并不是十分的明确,在权利上的使用比较混乱,相关的企业监督和管理部门压根就并未建立与之相对的考评和奖惩制度以及相关的措施,即便是其自身存在但是也经常无法实施到位,并未对成本管理和发展以及进步起到非常主要的促进作用。

2.3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体系

我国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体系还不够成熟,其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第一,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组织工作无法正常进行,大部分的建筑公司并没有成立专门进行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部门,这一项工作都是让公司的财务部门代替完成的,这样导致公司各部门之间的职能不清楚,出现任何的问题都无法及时的解决。第二,没有相关的奖励和惩罚措施,不能调动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在企业的建筑经济成本管理过程中,企业没有对建筑过程中发生的成本进行责任的细化与落实工作,导致了建筑成本一旦发生问题,企业无法找到对问题责任的原因与主要负责的部门和岗位,使得企业成本控制管理措施的失效,对于一些违规操作的人员也不能及时处理,这样都会影响建筑经济成本的管理工作。

2.4成本管目标缺失合理性

因为受到国情的影响,我们国家有很多的建筑施工单位在持续发展并且壮大之后,把当前企业进行管理的重点内容摆在了成本的缩减上而对对人员所进行的培训有所忽视、并且不积极的进行技术上的更新、使得管理水平无法快速的提升等,这种情况使得成本管理缺少一个准确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目标,会令成本管理发展与实际的目标背道而驰。

3加强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措施分析

3.1提升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以及责任意识

建筑公司在做好监督管理工作的同时还要加强对企业工作人员专业素养的培养工作。建筑公司在进行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大部分建筑公司的工作人员并没有达到管理标准,专业技能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另外,一个工作人员虽然有着从业资格,但是专业技能还远远不够要求,对于建筑经济成本的预算和核对能力差,不能保质保量的完成工作任务。这时就需要建筑企业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养,主要是提高工作人员对于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认识,并且培养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通过建立相关奖励制度调动工作人员的積极性,让管理人员更好的工作。

3.2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

建立和完善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体系已经迫在眉睫,建筑企业需要加快脚步,完善体系才能保证管理工作正常进行。第一,建筑企业要在内部建立并且加强成本核算制度。成本核算制度是保证工程施工时施工人员有成本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使施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符合预算。另外,加快建立奖励和惩罚制度,通过这些制度来调动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第二,健全工程项目成本的核算制度。这样做能够有效控制工程成本,为了更好的控制成本,建筑公司要加快建立专门的部门进行工程项目的核算,这样才能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工程的成本,使企业的经济利益最大化;第三,积极健全与优化成本核算人员的管理制度。因此,建筑企业不仅仅要对核算人员的能力进行严格的考核,同时还要加强对核算人员的管理力度。

3.3对工程项目做好成本核算以及监督管理工作

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工作是由多个环节组成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成本核算,成本核算是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工作正常进行的一个保障。成本核算同时还是成本考核的前提。成本管理控制和成本计划工作必须要进行的一个步骤。所以,建筑企业必须要做好成本核算工作,只要这样才能保证建筑企业过的更高的经济利益。建筑企业有着专门的成本核算部门,领导层要充分利用成本核算所带来的好处,并且加大对成本核算部门的管理力度,使成本核算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为了更好的进行成本核算工作,建筑公司要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考核,通过考核的工作人员才能继续工作,这样才能保证成本核算工作顺利进行。

3.4加强建设项目前期研究工作

针对当前我们国家对于对项目前期研究工作普遍忽视的这种现状,一定要强化当前对于工程建设项目前期所进行的工作。国家以及行业部门需要积极的对国外的经验进行学习,对于以往的规定给予清理,指定新的相关研究的内容以及对其自身的深度等规定的研究,令项目前期研究自身的实现有法可依以及有章可循。在按照我国实际国情的基础之上积极的对于国外成功经验以及国外相关机构进行业务交流合作给予实现,提高自身的发展能力。并且在项目工程进行前,还需要安置相关的专业人员在多个角度去对项目自身的可行性给予一个专业并且十分准确的评定,将要求真正的落实到实际的行动里,令项目自身存在的工程的风险系数有所降低,使其能够对企业项目自身的投资以及回报率给予保证。

4结语

目前,我国建筑行业正在快速的发展,建筑企业的竞争力非常大。面对当前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中的各项问题,企业应首先从自身出发,加强对问题的认识和分析能力,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才能够确保企业建筑经济成本的进一步下降,防止企业建筑经济成本过高而带来的经营风险问题。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建筑企业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和管理,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做好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工作将有利于企业更好的发展,并且企业员工带来更多的福利。

参考文献

[1]李伟.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知识经济,2014,(6):101-102

[2]郭莹.试论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问题研究[J].中国经贸,2015,(2):4-5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范文第6篇

【摘 要】随着我国公路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和工程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机械设备在施工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现代化、专业化、配套化的机械设备是公路施工企业参与工程市场竞争的必要条件,也是顺利完成工程施工的重要保障。因此,必须采取得力的措施对施工机械设备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

【关键词】公路施工;机械设备;存在问题;管理对策

0.前言

随着公路施工科学技术的发展,施工机械化水平逐步提升,繁重的人工体力劳动已逐渐被机械施工所替代。工程项目使用的机械设备的型号、种类和数量急剧增加,在施工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和效益,现已成为公路工程施工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1.加强公路机械设备管理的重要性

(1)做好机械设备管理的首要前提是要清楚设备的使用形式。公路施工中使用的机械设备主要有三种形式:1)企业自行装备机械。是指企业根据施工工艺特点和任务类型购置的自有机械,是常年大量使用的机械;2)租赁机械。某些专用的和大型特殊机械装备,企业自行装备在经济上不合理时,则由专门的租赁站装备;3)机械承包施工。对于不需要人与设备密切配合且操作复杂的机械,由专业机械化公司装备。

(2)公路工程机械大多是重型机械,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工作负荷大、作业条件恶劣,很容易出现磨损、变形、蚀损、老化现象,如果保养维修不及时就会出现故障,从而致使机械经济性变差、利用率降低,严重时机械报废。如何更好的加强公路机械化管理,就要领导重视,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成立设备管理督查小组,不定期对挖掘机、压路机、摊铺机、洒水车等机械设备的油料、配件消耗进行抽查进行检修,使机械达到无故障。根据机械设备的使用频率、自身情况制定保养和检修计划表,做到定期保养、定期检修,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保证施工顺利进行。

2.当前机械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管理机制不完善与管理观念的误区

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使企业对机械设备的管理意识始终跟不上施工管理与技术的发展。一方面,机械设备管理缺乏统一的调配、机械管理人员的队伍也不够专业、稳定,甚至仅靠其他部门人员兼职负责,致使生产设备不配套,特殊设备不到位,设备的档案管理分散、混乱,造成设备损毁丢失、企业资产流失的不利局面。另一方面,“重施工轻养护”的思想导致项目部为缩短个别项目的工期,使设备长时间、超负荷,甚至带病运行,直接影响了设备性能的发挥及其使用寿命。

2.2设备不配套,机器更新缓慢

随着公路等级的越来越高,人工养护从工效、质量、时间等都不能适应公路养护的需要,公路的等级化要求公路养护实行机械化、专业化。设备的落后主要是由于企业设备资金的短缺造成的,应落实设备的更新情况,保持良好的设备状态。缺乏专门的机械管理队伍,该保养的不保养,该修理的得不到修理,该更新的无法更新,致使待修机械增多,有时为赶任务只能带病作业。虽然目前大部分施工企业都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设立了机务管理部门,但由于机构、人员更迭较为频繁,设备管理及维修人员接受专业教育时间短,管理人员对设备管理的整体认识尚较模糊,技术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导致设备的维修和养护成了一个问题。

2.3设备利用效率差,失修情况严重

各施工部门因缺乏统筹安排而无法实现协调合作,工程建设阶段设备资源不足与非建设阶段设备闲置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短缺和积压都导致了设备投资效益的低下。另一方面,由于许多企业忽视了对工程机械人才的选拔培训以及专业机械保养管理队伍的建设,导致项目结束后常留有大量需要修理、更新的设备,对企业造成资金和时间成本的极大浪费。

3.提高设备管理效率的对策分析

3.1完善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目前,大多数公路施工企业内部机械使用与管理部门最主要问题是在工资分配方面灵活性不够,对职工缺乏有效的激励手段。必须转变观念,进行彻底的改革,推行一套灵活多变的管理制度。推行新制度的结果必须要使技术水平高、业务技能强的人从改革中得到实惠,促进业务技能差的人主动学习,提高技术水平,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和需要。对此,最有效的实现方式应是进行月度单机核算时,要及时把机械的消耗、利润与个人利益挂钩,督促机械操作手进一步增强责任心、加强机械的保养,降低维修费用。这样的单机核算才会起到应有的作用,而不只是形式上的结算,同时也能真正实现对机械使用环节的控制管理。如果缺乏对这个重要环节的有效控制,有的机械到年底才发现出现了亏损,但为时已晚。当然,要科学、全面地反映其工作业绩必须建立和完善各项考核制度,定出切实可行的考核内容,定期考核,考核结果与其工资收入挂钩,奖罚分明,必然会达到理想的效果。

3.2建立机械设备档案

为了更好地对机械设备进行管理,应给每台设备建立详细的档案。每台机械设备的名称、规格型号、机器功能、制造厂家及生产日期等情况,作为设备本身的档案应详尽记录,机械设备的使用说明书,维护保养说明书,零件图册,修理记录,交接班记录,维修保养记录,保养计划和修理计划等作为设备保养、维修的重要参考依据,应由专人填写并入档。便于维修保养人员尽快准确地对设备的整机性能和“病情”做出判断,既便出现故障,也可以及时修复。在设备管理的时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加强设备的安全管理

安全问题是筑路机械安全管理事业发展的大问题。需要加强安全生产管理要素的优化配置,需要各级领导部门层层落实,层层把关,发挥自己的职能,把安全问题提上主管领导的议事日程,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抓好本职范围内的安全管理工作,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确保筑路机械安全管理的顺利实施。

3.4 工程施工中的机械管理

(1)机械使用的合理安排。项目部的机械管理机构要预先周密安排,搞好设备组织工作,及时对设备进行调配,保障机械的合理化使用,并编制好设备的使用作业计划。

(2)机械操作手操作规范化。机械操作手要服从项目安排,操作手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随时观察设备的运转状况,发现故障及时排除,杜绝因缺油、水等问题影响正常运转。机械操作手要严格执行机械保养制度,避免脱保,使机械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3)建立健全交接班制度。在设备多班作业或多人轮班操作时,为了使操作人员能相互了解情况,防止机械损坏和附件丢失,保证施工连续进行,操作人员必须说明本班生产任务完成情况,设备运转使用情况,燃料消耗和储备情况,设备保修和存在问题,并及时填好原始记录。

(4)做好零配件的儲备。机械的易损件及保养必需品应作好储备,避免因购件周期过长或缺乏造成故障机械得不到及时维修和正常维护,因而影响工程施工进度。

4.加强机械养护管理,提升经济效益

机械化养护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运用机械养护管理,降低了人力、物力的消耗,加快了企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养护作业质量、提高了经济效益,加快了养护作业速度。而一套规范的养护管理体系要以最低的设备寿命周期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养护机械系统效益的基本保证。

5.结束语

随着公路工程施工中机械设备的使用量逐渐增加,给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保证公路施工的顺利进行,就必须做到施工机械设备的优化管理,按照优化的原则对施工机械进行合理选择。做到科学管理,合理使用,及时保养,视情维修,经济核算,更好地为公路工程建设服务,取得设备管理的最佳经济效益。

上一篇:工商管理学科类别范文下一篇:大年初一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