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师教学用书管理论文范文

2024-07-21

化学教师教学用书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1、在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相等,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分别是( )、( )、( )。

2、小数部分的最高位是( )位,它的计数单位是( );小数点右面第二位是( )位,它的计数单位是( )。

3、不改变3.4的大小,把它改写成以0.001为单位的小数是( )。

4、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先向右移动两位,再向左移动一位,得到的数是32.15,原来的数是( )。

5、3.6×0.54的积有( )位小数,0.329×0.1的积有( )位小数。

6、52厘米=( )米 25千克=( )吨

3千克130克=( )千克 20平方分米=( )平方米

7、在等腰三角形中,它的顶角是80度,那么它的一个底角是( )度。

8、3.5×0.6的积一定比3.5( ),4.2×1.3的积一定比4.2( )。

9、把一个大三角形剪成两个小三角形,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度。

10、比较大小。

3.620 3.602 460千克 0.46吨 2.7×0.98 2.7

11、一个边长是0.45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长是( )米。

12、自行车的三角形车架是利用了三角形的( )性质。

13、由12个一,3个百分之一,4个千分之一组成的小数是( )。

二、选择正确的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有一个内角是91度的三角形是( )。

A、直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等腰三角形 D、锐角三角形

2、下面各题中,积最小的是( )。

A、49×0.25 B、4.9×0.25 C、0.025×490 D、0.49×25

3、下面四根小棒中,哪三根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

① 10cm ② 8cm ③ 3cm ④ 7cm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2.5×0.84+2.16×2.5=2.5×(0.84+2.16)运用了( )。 A、加法结合律 B、乘法结合律 C、乘法分配律 D、加法交换律

5、如果甲×0.42=乙×1.75(甲、乙都不等于0),那么( ) A、甲﹤乙 B、甲=乙 C、甲﹥乙 D、无法确定

三、判断。(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画“×”)

1、有两个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 )

2、在所有的钝角三角形中,不可能有等腰三角形。 ( )

3、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 )

4、两个数的乘积一定比其中的一个数大。 ( )

5、0.06里有6个十分之一。 ( )

6、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 )

7、钝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之和一定小于90度。 ( )

8、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图形是梯形。 ( )

9、在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一个角是直角或钝角。 ( )

10、把0.5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是5000。 ( )

四、计算题。

1、口算下面各题。

1.5×4= 1.2+2.4= 8.69×0= 7.3×0.1=

0.75×2= 1-0.5= 2.5×4= 11.2+8.8=

3+4.8= 1.25×8= 4.3-1.3= 10-2.5= 82÷100= 0.8×0.5= 0.45+0.24= 11÷1000=

2、竖式计算。

41.96-24.6= 13.58+24.63= 1.33×2.7= 4.32×15=

3、脱式计算

16.36+25.75-12.58 3.6×4.2+15.62 (5.24-3.6)×20

4、简便计算。

8.9+8.9×99 0.25×1.3×4 2.47+5.66+7.53

五、作图题。在下面网格中分别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六、列式计算。

1、 1.25的8倍是多少?

2、 5.7乘3.2与6.8的和,积是多少?

3、如图,在三角形ABC中,已知∠A是120度,∠A是∠B的3倍,则∠C是多少度? A C B

七、解决问题。

1、同学们回收废纸,每人回收2.6千克,四(一)班36名学生,共回收多少千克废纸?

2、王阿姨在超市买了4.2千克葡萄 ,每千克10.6元,王阿姨带50元钱够吗?

3、 同学们去参观博物馆,四年级去了85人,五年级去的人数是四年级的1.2倍,

两个年级一共去了多少人?

4、在一个等腰三角形中,有两条边分别长7厘米和2厘米,那么这个三角形的

周长是多少厘米?

5、笑笑每天上学和放学都要乘坐一次公交,每乘一次公交花费0.4元。笑笑的公 交卡里还剩4.5元,够她一周5天上学和放学用吗?

6、一辆汽车以每小时65千米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3.2小时后还差11.6千米

到达目的地。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7、一头蓝鲸每天吃3.64吨虾,照这样下去,5头蓝鲸一个月(按30天计算)能

化学教师教学用书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运用IBM SPSS24.0软件统计分析2017~2019三年内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化学教与学》“教师发展”栏目论文转载的整体情况,对选取的30篇文章进行精读、归类、提炼出近三年关于教师发展领域的研究热点:教师教学能力构成系统及教师培训的研究、卓越化学教师教学能力构成及其核心要素的研究、教师职业倦怠及激励机制的研究;最后通过研究提出对教师发展领域研究的反思和展望。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与学;转载情况;教师发展;教师培训;教学能力

1背景与目的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化学教与学》(以下简称《中学化学教与学》)属于化学教育类权威期刊,其中设置了“专题聚焦”“学科视点”“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设计”“实验改进”“中高考解析”“教师发展”“学法指导”等栏目。不同栏目针对不同的前沿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内容能反映近几年国内中学化学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未来化学教育的发展动向。

本文尝试对2017~2019三年内收錄于《中学化学教与学》“教师发展”栏目的30篇文章(2019年12篇,2018年和2017年各为9篇)进行研究,旨在梳理当前中学化学教师发展领域的研究热点、前沿理论、教师培养策略等,为中学化学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相关领域的研究等提供一定的参考。

2《中学化学教与学》“教师发展”栏目论文研究综述

2.1研究过程与方法

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对30篇论文进行阅读,重点关注并提炼记录其“研究领域与主题”“研究对象”“研究工具、研究过程及研究方法”“研究结论”“对教师发展的启示”几个要素。按照文献研究的主要内容所属领域,将这30篇文献划分为“关于教师的能力结构的研究”“关于教师的职业发展问题的研究”和“关于教师的职业发展策略的研究”三个方面(见表1)。

2.2研究结果

2.2.1关于教师的能力结构的研究

关于教师的能力结构的研究主要涉及教师某一维度的具体能力的研究和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两类研究,研究者们采用的主要研究手段和方法有基于Rasch模型的实证研究、基于CPUP模型的课堂观察、德尔菲专家预测法、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等。

研究教师某一维度的具体能力的文章有12篇,主要聚焦中学化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特征、学科教学知识、模型建构能力、教学创新能力、对教学内容的认识、探究教学实施能力、实验教学能力、信息素养、教学监控诊断能力、教学引导力等,其中有文献采用新手与熟手或熟手与专家型教师对比研究的方式展开,得出教师的某一维度的能力在不同发展阶段教师中的差异性,为教师的发展指明方向。其他研究有采用Rasch模型的实证研究、基于教学设计编码与分析的研究、文献综述等方式。

杨勇借助郑长龙等提出的CPUP模型,选取具体课例对中学新手和熟手型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熟手型教师的课堂因更多地使用更高水平的教学行为链而使课堂的有效教学实践、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都比新手教师多,教学效果也更好。洪永健同样借助CPUP模型对11节化学课堂实录进行分析,得出更精细、证据翔实、有借鉴意义的结论——熟手教师善于运用问题或任务驱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重视师生双边互动交流,愿意运用高水平教学行为链,让学生尽可能“动”起来。但熟手教师并没有真正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热闹”的课堂表象下是低效的教学行为。洪永健还建议教师课堂上要多运用高效的教学行为对、高水平的教学行为链,优化教学设计、完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梁永平通过编码分析教学设计的方法探查得出中学化学教师在微观内容教学设计中关注模型想象的现状并不乐观,他还基于这一现状提出了指导性的建议供教师参考。何彩霞、刘炳华、杨梓生、赵雷洪、张小菊、刘东方先后对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信息素养、教学监控诊断能力、教学引导力、学科教学知识、探究教学实施能力展开研究,发现中学化学教师的这些能力发展现状都不容乐观,还提出了对应的能力提升建议。

本研究搜集的30篇文献中,对于中学化学教师教学能力构成的代表性研究主要有毕华林和王磊,两个团队的研究各有侧重。毕华林等运用德尔菲专家预测法,在全国范围内邀请30位中学化学特级教师组成专家共同体,历时49天,论证得出卓越中学化学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要素,包括教学核心素养、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实验教学能力在内的6个一级指标(见图1)和下设的总共22个二级指标,清晰地界定了新时代卓越化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框架,研究成果为卓越中学化学教师的培养提供借鉴,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的选取为后续能力框架界定类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王磊针对学科教师培训中出现的诸多突出问题,构建了教学能力系统的一级、二级、三级指标体系并建立了教学能力水平分级模型(见图2),该模型凝练了“教什么”“教给谁”“教到什么程度”“怎么教”“教得怎么样”“怎样教得更好”等一系列常规问题,并给予科学、前沿、证据意识非常明显的方法论层面的指导。在此基础上,该研究还基于学科教师的教学能力具有学科领域和课程内容主题的特定属性的认识,构建并解读了初中化学教师基于五个一级主题的教学能力的内涵和要求,给初中化学教师探查自身的教学能力发展水平提供了清晰的参照标准。该项研究培训试验表明,基于教师教学能力系统构成及水平模型设计与实施教师培训,可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层次性和系统性,从理论架构和整体规划层面给教师培训提供了支撑,具有非常强的指导价值。

关于教师的能力结构方面的研究不仅阐释了教师的具体某个维度的能力的内涵及表现、对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性、发展现状,而且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提升建议。王磊教授团队提出的教师教学能力系统构成及水平层级模型,为教师培训课程的设置、培训质量的实时监控及教师的个人成长路线规划都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抓手。毕华林团队借助德尔菲专家预测法提出的卓越教师的教学能力构成要素及体系,有助于激发新手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需要,明确自己专业成长的方向,可以促进新手教师以专家型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作为参考,在教学实践中批判性反思,反思中实现自己的持续发展。

2.2.2关于教师的职业发展问题的研究

关于教师的职业发展问题的研究,主要探讨了中学化学教师在自身专业成长方面出现了哪些问题、教师培训两个方面的话题。

教师的职业发展生涯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存在,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各方面的因素失衡的时候,教师的发展便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若不能及时被发现并解决,将会阻碍教师的职业发展。王卫军分析了过度关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出现的一系列司空见惯的教育教学现象,洞察到这些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化学教师科学素养的流失问题,提出相应的规避方法与补救措施,呼吁化学教师重拾科学素养。谭凤娇对近年来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大量研究,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维度进行梳理,发现目前的研究大多关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教师,而很少对某一学科教师展开具体研究,多采用的是访谈和文献等定性的研究方法而缺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该项研究选取中学化学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发现成都市的中学化学教师对当前工作存在不同程度的不满和职业倦怠感,主要表现为男性教师的工作成就感明显低于女性教师、班主任职业倦怠感明显高于科任教师、周课时15节以上的教师表现出更严重的情绪低迷和去人性化与低效能感、教师收入差距大且大部分教师不满自己的收入。基于调查结果,研究分析了中学化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化学学科工作量大、学校的管理机制机械且形式化检查繁杂、学校的评价标准单一、社会的不合理期待带给教师的压力、与付出不成比例的待遇。最后,从教师自身、学校、社会三个层面提出了解决中学化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对策。

教师培训是入职后教师提升自我的主要途径,高效的、针对性的培训有助于教师的发展,泛化的、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实效的培训会适得其反。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教师培训的问题,为培训部门制定教师培训课程体系提供了参考。张贤金构建了基于“核心素养”理解的“课题研究”培训模式,并以实践案例的形式给出了具体操作流程。研究表明,文献阅读在核心素养理解中具有重要作用,参训教师在核心素养理解中发挥主动性,参训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是动态发展的。沈世红站在接受培训教师的视角,论证了基于教师立场的化学教师培训必须实现五个转型,分别是知识传递→学科育人,病理假设→问诊开方,学科问题→学科课题,学习技术→学习科学,短效近利→长效变革。周学工认识到质量低的教研活动多、乱、杂导致参训教师积极性不高、培训效率低的现状问题,提出了当前研修活动存在的“五重五轻”问题,通过实践总结了“一题多变”研修模式,“一题”指一个研修课题或者一个研修主题,“多变”指研修活动形式多变或者内容多变,为科学有效、系统开展区域或者校本研修活动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何彩霞则站在教师培训课程设计与实践者的角度,提出了中学化学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框架,构建了教师培训课程框架及其内容结构与运行模式,举例说明了相关培训活动,并指出能力取向的教师培训课程重在促进教师从“知”到“能”的转化,需要在学习内容与实践转化上下功夫。综上所述,不同立场、不同角色的研究者们分别基于不同的角度对教师培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为后续教师培训课程的制定提供了参考。

2.2.3关于教师的职业发展策略的研究

教师的职业发展受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影響,相关研究主要从教师个人角度和教师间合作角度提出教师的职业发展策略和建议。

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外部环境的支持、名师的示范引领、教研组的合作学习。霍本斌从教师专业化发展、增强高考复习针对性和有效性的视角出发提出了“说高考题”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基本程序和内容要点。“说高考题”是面向同行或专家的一种新颖而高效的教研组活动,通过参加这样针对性的研修活动,在教研组共同的努力下,实现教师的个人职业发展。居鸣富认为名师的素养可以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指明方向、树立榜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名师的高度——“前瞻的教育思想”“成熟的教育技能”“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名师的温度和态度,他还认为学习名师除了观摩经验之外,还需要青年教师自身要有坚定的职业信念、合理的职业规划、持之以恒的行动。此外,卢天宇提出了“教师巡课”的教研组教师互助课堂观察模式,结合具体案例讲述了如何设计巡课表、巡课分工、巡课记录等实际操作性建议,为教研组互助学习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教师自身的努力是实现个人职业发展的关键,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侧面出发阐释了个人可通过哪些途径实现职业发展,主要包含教师个人素养的提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两个方面。徐军认为教师要想落实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自身应该从学科知识本位出发寻找自身不足、更新理念、发展专业化知识、提升能力,才能使“落实”变成有水之源。束长剑透过化学课堂教学和教师回答学生问题的答案,发现部分教师可能自己意识不到但其实欠科学甚至错误的内容,而这些会对教和学都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他呼吁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发现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并不断提升自我。可见,教师自身专业知识的提升也是教师职业发展的策略之一。耿雁冰首先定义了什么是“教学惯习”,然后结合具体案例阐释了“教学惯习”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最后倡导教师自身要转变既有的教学关系,从而实现职业发展。还有不少研究者提出教师可通过开展教学研究的方式实现职业发展,并且对如何开展教学研究,以及教学研究可能存在的问题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为教师个人发展提供了参考。

3教师发展领域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通过对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化学教与学》近三年(2017~2019年)转载于“教师发展”栏目的30篇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和内容提炼分析发现,近几年我国化学教师发展领域的研究主要关注教师的能力结构、教师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师职业发展策略的探讨。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推进,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研究者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发展而忽视最根源的教师发展问题。反思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未来,研究者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关注化学教师发展的研究。

3.1加强教师管理部门对教师培训的实践研究

通过文献综述发现,教师培训的局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国家和地方层面的培训力度大但是参训教师积极性骤然降低,其次高校研究者和教科所(教研室)等研究群体高度重视教师培训,并且已经在理论引领和指导方面做得非常成熟,比如王磊团队的教师教学能力构成系统和水平层级表现为教师培训课程的设置、培训的针对性、培训质量的检测等都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毕华林团队的卓越中学化学教师教学能力构成模型提供了卓越教师需要的核心教学能力,能为培训课程的设置提供参考;还有研究者提出的基于特殊主题的培训模式,都为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纵观大量已有研究文献,发现教师培训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理论架构层面,理论研究已经遥遥领先,而实践层面的研究没有跟上步调。因此,建议后续研究更多关注基于当前先进理念和模式引领的教师培训的实践研究,转变教师培训只是为了获得证书和学分的理念,而真正将其变成促进在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重要的途径。

3.2完善学校的教师培养机制

学校是教师发展的沃土,学校应该建设高效、有价值的教师发展机制,发挥每位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师不管在教学能力、教研能力还是学生管理等方面有合理的、长久的发展评价机制。首先应该重视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这对教师专业化发展至关重要,引导教师开展组内公开课、磨课、交流、多听课、深层次挖掘、批判性看待教材等提升自身的学科本體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水平。提供由熟手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途径和平台,使熟手教师增强创新意识、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过程、提升创新素质,如通过研究教学课例、利用同伴合作、勤于教学反思、开展教学研究等途径提升自身的教学创新能力,最终使更多的熟手教师成为专家型、教育家型教师。

3.3增强中学一线教师的发展观和价值认同

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关于教师发展的研究有40.0%的研究者为高校研究者,26.67%的来自科研单位,33.33%为中学教师,而中学教师的研究更多关注点在于具体内容的处理层面(例如,关注教师巡课机制、提到通过“说高考题”促进教师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一线教师很少主动关注自身的专业发展,更谈不上主动将自身作为研究对象去研究专业发展问题了。其中有一项研究指出中学化学教师与高校研究者合作的模式去研究自身的专业发展问题,深入探究了教师行动研究的动力机制,采用的研究思路是个案研究,这一研究为后续中学一线教师开展自身专业成长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借鉴思路。基于此,后续关于教师发展的研究,涉及的研究者群体应多一些中学一线教师的主动参与,真正让中学一线教师通过自身参与研究而成长起来。

化学教师教学用书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课程的基本理念、目标要求和内容体系做了新的规定。提出了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体系。强调高中化学教育应“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下的化学教学不仅教材的内容和结构发生了变化,而且重视知识结构的学习和认知能力的发展,确立了适应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高中课程结构,倡导从发现中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个性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也就是教育方式、探究的途径、学生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

目前甘肃省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已进行近两年的时间,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协调者、引导者的教师在进入新课程之后,对新课程的认识、新课程的实施又是什么情况呢?

针对这个问题从教师对新课程教材变化的态度、新课程改革后教师在思想和认识上发生的变化、新课程改革后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教师对新课程教材变化的态度分析

18.75%的教师完全赞成,75%的教师基本赞成,6.25%的教师很不赞成。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新课程的教材变化相对于以前来说,还是比较大的。教师面对新课程教材的变化,心理上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面对这种变化虽然人进入了新课程,但是在心里面并没有完全进入新课程,对新课程的实施还是存在着一定的抵制心理,对新课程持有消极的心态。并没有全身心地投入,是被赶着上台,有着极不情愿的心态。但是,认可总需要一个过程,而经过了这一段时间的教学钻研,教师对此已经有了一个较为清醒的认识,基本都能赞成此项变化。

二、进入新课程改革后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分析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43.75%的教师采用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经常与学生一起讨论的教学方式,50%的教师采用以小组讨论为主,经常参与、指导的教学方式,62.5%的教师采用以网络环境下教学为主,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的教学方式,还有31.25%的教师仍采用以讲为主,有时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81.25%的教师能够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自学、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网络等)的方式教学,但仍有75%的教师采用讲授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

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有62.5%和31.25%的教师分别通过多启发和思考问题的时间的方式以达到目的。

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以来,在课堂教学方式上还是有很大的转变,不断改变自己固有的教学方式,教师更加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积极采用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不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领的这一教学理念。

然而我们也不难看出教师讲授的教学行为还是占了很大的比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落实不够彻底。但令人欣喜的是绝大多数教师还是在不断地探索、尝试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自学、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网络等)等教学方式也被教师们经常使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而展开,这是我们所有教师都认可的教育理念,因此,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兴趣,将成为教学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之一。教师们正在努力地采用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给学生创造动手时间的机会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动学生积极参与进来,设法使学生进入学习的角色,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了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协调者、引导者的重要作用。教师主导作用的合理发挥,有利于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这一目标的实现。

三、进入新课程改革后教师在思想和认识上发生的变化分析

进入新课程改革一段时间后,有43.75%的教师认为自己在教学理念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31.25%的教师认为自己在教学行为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12.5%的教师认为自己在师生关系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12.5%的教师认为自己在学习意识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一阶段的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方面都有了一些新的变化,但是发生这种改变的教师所占的比例还是偏低,不足以满足新课程实施的需要。并且教师的自我学习意识还是比较淡薄,跟不上形势的需求。而最致命的在于忽略了师生关系的培养,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教师课堂教学的实施,教学效果的体现。

但是理念改变了以后,慢慢地便会成为行为的一种指导力量,促使行为在不知不觉中也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洗礼,处于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必然会经历着这样一个过程。

四、在新课程教学实施中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和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情况分析

在学生实验技能培养中,有31.25%教师认为学校实验条件所限,难以达到要求,有43.75%的教师反映出教学时间紧张,挤掉了部分实验时间,有18.75%的教师做到了基本能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进行实验教学,只有6.25%的教师十分注重实验教学,并且感觉教学效果好。

在课外探究活动方面,有25%的教师因为没有时间所以从未组织过,有62.50%的教师每学年组织1~2次,有12.5%的教师每学年组织3~4次,而经常进行探究活动的为0.0%。在组织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系列问题,有75.00%的教师在创设问题情景上有困难,有43.75%的教师是因为教学方法的欠缺的原因,有50.00%的教师觉得在组织学生和调控过程方面有困难,有25.00%的教师觉得自己知识面较窄,综合能力不够。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新课程教学的实施中由于学校实验条件所限、有的教师研究设计了一个很好的探究性教学方案,却因为实验仪器的不足最终得不到实施。由于教学时间紧张、挤掉了部分实验时间等原因使得化学实验教学开展情况非常令人担忧。

实施探究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存在创设问题情景、组织学生和调控过程以及综合知识不足等困难。所以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很少涉及到专题性的实验探究、设计探究、调查探究等。课堂上的探究教学形式不够丰富多样,同时也发现某些学校的探究性教学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五、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情况分析

在新课改实施的两年中,有31.25%的教师认为新课改进行顺利,自己在教学的理念、方法、行为有很大改变,有68.75%的教师认为与以往相比有所改进,但距新课标要求甚远。在新课改落实中主要有以下一些难点,有12.5%教师觉得新课改的宣传力度不够,有37.5%教师认为培训不到位,有50.00%教师认为教育观念更新慢,而87.50%的教师觉得受高考制约的影响较大。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由于教育方式、学习行为的变化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有75.00%的教师觉得压力很大,只有25.00%的教师觉得略感压力。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新课程改革的实际操作中存在许多的困难,例如教师所感受到的压力、对新课改的目标和任务的认识不足、课程观念和教学行为的改变缓慢、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不够、教师培训不到位等原因是影响新课程改革和落实的主要原因。同时我们也看到新课程的具体实施缺乏可参考的模式,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的实施与高考之间的关系比较迷茫。

(责编 金 东)

化学教师教学用书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文章就如何减少终结性、关键性评价的偶然性;如何落实科学素养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如何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评价等几个方面初步探讨了初中化学教学评价中的误区和纠正策略。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评价;误区;纠正策略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1.005

新课程要求建立促进学生、教师课程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而我们每想到的评价就是应用最多的纸笔测试,在课堂里面进行考试,而采用其他的多种方法去对学生的各方面学习的情况,做一个全面的评价则重视不够。其中“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既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又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力求使更多的学生学会反思和自我评价。”[1]很难做到,而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作为整个评价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这更难做到。本文将围绕现教学评价中的两个现实问题:一个是关于现阶段初中化学教学评价的有关误区问题,一个是关于教学评价误区的纠正策略有关问题,抛砖引玉谈一些个人不成熟的观点,不妥之处请行家批评指正。

一、初中化学教学评价的误区

1.评价过程中重视学习成绩、结果的评价,轻视学习过程的评价

在平时每一节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关注的是:本节的知识点是否掌握,学习成绩是否有进步,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参与程度、合作态度、展示和交流的积极性等,评价不多,而一味评语式的简单评价为:某同学学习认真,成绩优秀这些词语出现的较多。而近年来,全市统一的中考升学考试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迫于巨大的社会和行政考核的压力,化学学习成绩评价的方式日趋简单化,中考卷面考试分数普遍成为校领导考核教师、教师考核学生的唯一指标。而平时的笔试、口试、作业检查、调查报告和小论文等检查方式,来关注学生课本学习的考察,和考察学生从事野外观测、社会调查等活动的能力考查这些的过程性评价方式则被迅速弱化、甚至置之不理,这样的评价方式过于关注了学生学习的结果、学习能力的甄别、知识拥有量的定量比较,以一张试卷定高低,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说我觉得在评价功能上它就过多的强调与中考的联系上,过多的强调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使用甄别与选拔功能,所以它就忽视了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2.评价时重视知识的识记,轻视能力的培养和方法的指导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一直有“让学生实验不如做演示实验,做演示实验不如让学生背诵实验”的说法,这是从纸笔测试效果的角度来说,确实如此。而不少学校屡试不爽,始终坚持的“知识点过关”更是最好的注脚。而每学年的化学实验考查都是提前发给学生实验考签和评分标准。到时候,临时突击这几个考查的实验,而平时,实验室的门不知是否开过。尤其不少乡镇学校,记得几个在实验室工作的同学在聚会时谈到,校领导一听到又要买药品、仪器就发火。而化学实验的特殊性,药品、仪器的消耗是必然的,个别老师图省事,讲实验代替做实验,演示实验代替学生实验、合并实验项目、验证性实验代替探究性实验等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自然的发生了,而对教师、学生评价时,在纸笔测试中,由于有若干次的反复实验试题练习,在中考成绩中几乎没有多大影响,学生做到的是记忆实验规范、记忆实验现象、实验结论、记忆实验注意事项等就可以顺利通过各种教育教学评价了。而实验时,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方案设计能力、实验分析能力等等都无法顾及了。因为初中化学毕竟是起始学科,许多方面都是了解的内容,强逼学生记忆每一个知识点,每周进行过关,人为的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而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法指导则很少体现。

3.评价时重视智力的开发和解题技巧的训练,轻视人文素养的培养和科学素养的提高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说明:“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而我们的指挥棒——高考或者中考的试题命制时,由于这样那样因素,能体现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的试题几乎没有,即使牵强附会的体现了一些,也是常识性的内容,即使平时教学中一点不体现,也能答对的题目。而更多的依然是注重智力开发的题目和体现解题技巧的题目。所谓没有难题,只有解题方法选择不对的说法由此而来。而我们初中化学作为学生的起始学科,尽管课程标准中规定了要杜绝繁难偏旧的试题,可是一些为了体现自己水平的命题者,依然会把各种时机的命题机会当成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过多考虑了“选拔和甄别的功能,对基础教育中育人、激励、人文素养的培养和科学素养的提高重视不够,”[2]使得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考一次试降一次,中考时,我们地区总分只有七十分的化学试卷,考的就更少,连一些化学常识都不知道,谈何化学学科的方法、能力和素养。

4.评价过程中重视知识的记忆、应试应用过程,轻视知识的形成、构建过程

我记得在初中化学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中,许多老师教学设计时,还是习惯于先将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放在教学的第一步,然后对质量守恒定律内容中的关键词进行解释,加深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内容记忆的印象,然后再从微观角度分析解释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进一步加深对定律的理解,接着对质量守恒定律应用中可能的题型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再练习巩固。本节课的重心放在题型归纳和练习巩固上,不断刺激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应试应用,从中考应试的角度来看,本节课的教学评价,认为教学步骤可以体现合理、实效、高效,只要教师的基本功扎实,归纳合理、练习精当,本节课并无不当之处。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当我们经常抱怨我们为什么没有培养出像西方欧美许多大国那样具有什么大师、大家或某一领域的核心人才时,高呼要创新型人才,要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些人才时,或者联想到像钱学森钱老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时,作为一名普通的化学教学工作者,从我个人对科学理解的角度,认为问题的症结之一在于我们的教学评价,那就是我们在学生的平时教育教学中,对学生“重视知识的记忆、应试应用过程,轻视知识的形成、构建过程”,尽管关于钱学森之问已有许多学者专家发表了若干的答案,不是有“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的说法吗,所以,我还是要强调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构建过程”的重要,我想只有学生不断经历知识的形成、构建的过程,才有可能发现更多的知识,才有可能创新知识,我想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元素周期表绝不是一时兴起,与他不断的经历知识的形成、构建的过程必然密不可分。所以,在我的“质量守恒定律”一课题的教学设计中,一定会将教学的重心前移,侧重于化学反应前后质量的关系的研究,也就把质量守恒定律的形成过程中的“活动与探究”中的两个探究实验作为本课题的重点部分,在对这两个实验的研究中形成对质量守恒定律内容的认识。如果说高考是高中教学的指挥棒,那么对于中考,就是初中教学的指挥棒,同时也是对学生、教师的终结性、关键性的评价,但是在这些教学评价中,如果今后中考试题的命题方向不发生改变的话,对学生是不利的,因为这类试题在“中考中出现的探究绝大多数是伪探究,假装不知道式的探究,或者不出现形成、构建、创新知识式的探究,而知识的记忆类,知识的迁移、应用类的试题,包括一些信息题,都是训练记忆、训练应试应用就可解决的试题,依然是命题者的首选。”[3]

二、纠正策略

1.如何减少终结性、关键性评价的偶然性

由于中考对于初三老师和学生是这一学年来的终结性的、关键性的、一次性的评价,其结果具有较大的偶然性和投机性,不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许多学生抱有“临阵磨枪”的想法,平时上课不认真,考试临时突击,过后大部分忘记,甚至也导致不良考风、不良学风、不良教风的形成,同时还达不到对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而实行“等级分制”其实就是一个不错的尝试,它实质是改变单纯以文化课分数评价学生的方法,建立健全中学素质教育评估体系,将学生相差无几的成绩划在一个等级,弱化差别,淡化分数竞争,给学生创造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更主动、更生动活泼地发展。实行等级分制评价,在我们化学评价中,应侧重于以下几个原则:一、知识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评价学生不能单纯地看文化成绩,要全面综合地评价,包括对学科素养、实验课的动手能力,小组活动的参与度、探究活动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实验中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和心理素质、分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合作意识和道德素质的评价等。二、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进行终结性评价,教师还应看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认知能力、接受能力、学习态度、思维品质、辨别是非的能力等等。避免只凭“一张中考化学试卷”或“一次化学实验考查”来评价学生的偶然性,使其更具有全面性。三、横向评价与纵向评价相结合,横向评价是把所有学生作为互相比照对象来进行评价的方法,即我们常用的等级分评价方法。纵向评价是把某个学生此次成绩与上次成绩比较,看他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进步非常明显的同学如果此次成绩只差一点儿没有进A档,也可以得A,这样做,肯定了后进学生的点滴进步,鼓励其继续努力,使其具有向上的动力,这是用科学发展的眼光去看学生,通过学科收获记录档案收集评价每个学生的记录过程,减少中考成绩的权重,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减少终结性评价和关键性评价的偶然性。

2.如何落实科学素养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同样是因为中考、高考的因素,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类的情感、价值观的评价在教学中几乎没有体现,一般化学教师可能也不愿在此劳精费神,而化学课程标准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的,那么具体怎么落实呢?对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情况的评价不宜单独进行,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是与知识与能力的反思与运用而提升的。评价的形式方法要从过程性评价中让学生体会到素养的提升、进步的喜悦,尤其是后进生在每次点滴进步后有及时、恰当的评价,让他们能找到学习化学的自信,自觉的提高自己综合素质,在教学评价的激励作用下使他们也能形成一定的化学思路和方法。因此,对学生发展过程情况的考查不能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而孤立地、机械地进行。而应在考查学生化学知识与技能和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发展情况的特定活动中,通过学生具体、可观察的外在行为表现来考察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情况。

3.如何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评价

(1)为什么要自我评价

主观因素

自我评价是评价对象按照一定的目标与要求,对自身学习进行价值判断。自我评价将评价对象变为评价主体,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发挥主体能动作用。通过自我评价,调节、改进自我行为,形成自律机制,实现自我教育,激发内在动力;通过自我评价学生加强与教师、家长的沟通,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自己。在教育评价制度日益完善的今天,学生的自我评价显得越来越重要。

客观因素

而我们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尤其是优秀中学生认知水平很高,有很强的化学思维能力,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很少有化学知识的应用行为。比如(1)化学新课程倡导“帮助学生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密切关系”,“关注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4]而学生已掌握的学科知识和形成的学科意识与表现的外在应用意识不相一致;(2)化学新课程倡导“帮助学生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密切关系”,“关注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4]而学生在学校学到的化学知识与个人的生活经历相脱节;(3)化学新课程倡导“在真实的情景中学习真实的化学,”[4]而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环境知识、节水、节能等要求和在家庭生活中以及与在周围工厂林立的环境中表现出的环境意识、环保习惯不相一致。分析可能的原因有:(1)当前的学校化学教育教学基本停留在封闭式、概念化、理想化的单向训练阶段,课堂教学中片面追求知识的掌握,忽视受教育者的自身省悟和亲自实践。不能将学科知识的掌握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学科信念,学科信念又不足以支持和指导学科行为。(2)当前的学校化学教学内容相对空泛,过于理论化,考虑从当前的社会实际出发的较少,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的学习内容设计不多,缺乏化学学科在学生生活中重要意义的的具体的教育内容,尤其对于现在严重缺乏社会实践的初三学生,难以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更谈不上兴趣的保持和志趣的形成以及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只有参与自我教育和评价,才能改进自己的学习。

(2)怎样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评价

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要针对学生个体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从知识、能力、态度、习惯等方面作出分析。教师通过观察法、谈话法、问卷法等形式找出失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对学生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充分发挥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并使学生全面和谐与发展,及时调整教学过程,还可通过他人的评价来促进自我评价,因材施教唤起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每次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回答、课堂的表现、每次练习的完成状况、满意程度、近期目标的达成度等等,都作为学生自评的内容,进行动态化、过程化的自我评价,自评可分一般、良好、优秀三个等级。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视角观察生活、用已有的方式研究生活、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生活。让学生感受学习、生活的价值,真正实现通过评价能够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人文素养的提高,使学生既要重视评价的结果,还要重视评价的自我发展的功能。

三、结束语

初中化学现有的评价体系中,如能理想化做到“第一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从三维目标出发并且将三维目标细化到具体的活动;第二是评价主体的多边化,从评价的这个主体来看由教师、学生本人、学习小组的其他成员、学生家长还有学校的管理者共同评价,真正实现了主体的多边化;第三是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对学生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充分发挥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并使学生全面和谐与发展;第四要注意评价中心的过程化,从过去强调最后结果到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5]这一步确实不易,在我国运用的虽然还不广泛,但对改变教师的教学评价方式和学生的学习评价方式,对推进基础教育的教学评价改革必将产生了重要影响,认真总结教、学评价的实践经验和教训,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改革,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我们一线教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正是抱着这样的愿望,管中窥豹,求教大家。

参考文献

[1] 周青,陆国志,杨辉祥.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5

[2] 程国清.浅谈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5):7-10

[3] 张胜勇.中考命题指导[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3

[4] 王祖浩,张天若.化学问题的设计和问题解决[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5] 刘芳,钟启泉,王祖浩.新课程教师学科教学培训教材——化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6

化学教师教学用书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对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其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初中化学教学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初中化学教学的发展,提高初中生化学成绩。目前我国部分学校的初中生对于化学这一学科的了解还不够透彻,而初中化学教学中也存在诸多问题,问题的存在对于我国初中化学教学的质量有巨大的影响。简要概括了初中化学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诸多问题的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为提高初中化学的教学质量提供宝贵建议。

关键词:化学教学 教学质量 教学管理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高中在教育教学方面都取得不小的成果。但是由于化学是比较难掌握的学科,初中生对于化学了解不够透彻,教学、教师与学生存在的问题使初中化学教学陷入困境。文章将从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初中化学实验设施不齐以及学生对化学兴趣不浓厚等方面的问题,对初中化学教学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从而有效地促进初中化学教学的发展。

一、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初中化学实验设施不齐全。初中化学实验设施不齐全是初中化学教学问题中的首要问题。在初中化学课堂中,有一项十分重要的课程,即实验课。化学实验课是对化学理论课程的一个重要补充方面,在化学教师将化学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后,学生需要对化学教师所讲授的化学理论课程进行实际的操作,才能够对化学理论课程理解透彻。而对于初中化学实验课,就目前我国部分学校而言,普遍存在化学实验的相关设施不齐全问题,如实验课上最基本的酒精灯以及化学试管数量不足等;此外,部分化学实验设施出现破损以及实验物品过期也仍在继续使用,不仅影响了初中化学实验课的整体质量,同时也为化学实验课的正常运行带来不便。

(二)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较低。初中化学课程是一门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科,如此便要求初中生熟练的掌握化学理论知识,而初中化学理论知识的逻辑性十分的强,知识量也超出初中生所能接受的范围内,更有比较难记忆的化学式以及化学元素等,学习起来十分的枯燥无味,因此造成部分学生对初中化学产生抵触和反感的情绪,甚至因抵触的情绪而出现严重的偏科现象,对初中化学完全的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初中化学教学出现问题。

(三)初中化学教学的管理不够完善。初中化学教学的管理不够完善是初中化学教学问题中的重要问题。教学管理实际上是对初中化学教学过程的管理,主要内容包括化学教师对课堂教学中手段的选择、对初中生进行的课外辅导、教学方案的设计以及教学计划的制定等,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有效的实现化学教学目标,提高初中生的化学成绩。而目前我国部分初中化学的教学管理状况仍不够完善,化学教师对课堂教学中手段的选择、对初中生课外辅导的质量以及对教学方案的设计和教学计划的制定都欠缺科学化、客观化的指导,严重影响了初中化学教学的质量,限制了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发展。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管理。

二、解决初中化学教学问题的措施

(一)加强对初中化学实验设施的建设。初中化学实验设施的不齐全,影响了初中化学实验课的整体质量,限制了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发展。因此,加强初中化学实验设施的建设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要提高初中学校对化学实验课程的认识,化学实验设施是实验课能够顺利进行并对学生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从而加强化学实验课设施的建设力度;其次,学校也要不断完善化学教学的基础设施建设,对现有化学实验设施以及实验物品进行定期的检查,对于有损坏的实验设施以及过期的实验物品进行处理;最后,初中学校必须要增加实验设施的投资力度,化学教师要强调化学实验的安全性并提高安全教学程度,为学校增加实验设施的投资奠定安全基础。

(二)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由于初中化学课程是一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的学科,并且初中化学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同时包含比较难记忆的化学式以及化学元素等,使化学理论课程学习起来十分的枯燥无味,导致学生对初中化学失去兴趣。因此,化学教师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是极其有必要的。在初中化学课程教学中,化学教师要不断地完善和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建立学习小组以及做与化学课程有关的小游戏等方式,利用多样化和新颖化提高初中生对化学的兴趣。

(三)加强初中化学教学的管理。由于目前我国部分初中化学的教学管理状况仍不够完善,导致我国初中化学教学的质量下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发展。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初中化学教学的管理。在加强初中化学教学的管理过程中,首先,要提高初中化学教师对课堂教学中手段的选择,在化学理论讲课中选择有效的教学手段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其次,要提高对初中生课外辅导的教学质量,使初中生能够在课外辅导中真正收获化学知识,弄懂化学难题;最后,要科学、系统化地对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进行制定,从根本上加强初中化学教学的管理。从而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质量,促进初中化学教学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三、结语

对于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主要从初中化学实验设施不齐全、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较低以及初中化学教学的管理不够完善三个方面对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根据相关问题提出加强对初中化学实验设施的建设、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以及加强初中化学教学的管理等方面的措施,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实际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吴雪连.初中化学教学中课堂管理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反思[J].科技创新导报,2015,06(10):170-171.

[2]海里千木·阿布的热木.浅谈如何提高初中生的化学学习兴趣[J].赤子(上中旬),2015,03(20):316.

[3]艾热提·吾斯曼.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學的有效开展浅析[J].赤子(上中旬),2015,08(20):308.

化学教师教学用书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中职化学 初中化学 衔接

在课程改革冲击波的冲击下,不仅师生之间的角色关系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而且教学模式也由原本的单一而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我是一位中职化学教师,仅从中职化学与初中化学的衔接方面,谈谈自己对于新一轮的中职课程改革后的中职化学教学的几点看法。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只是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世界,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究化学世界的奥秘,形成持久的学习兴趣,从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化学作为一门与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的学科,在联系生活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它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对于初中和中职学生来说,实验和“魔术”几乎没有什么区别,那充满想象的实验激起了多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让无数的学生都痴迷在化学实验的魅力下。因此在初中课程改革的新形式下,作为中职化学教师,我们更应该充分利用这点优势,上课尽量设计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将抽象知识简单化,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一、初中课改下的实验教学,要求教师应转变传统的实验观念,以学生为主体,这与新一轮中职课改的要求是很相似的。

传统的化学教学以教师的“授”和学生的“受”为主,教师在课堂上自主实验和学生的直接接受为主,部分教师甚至不做实验,直接引出实验的现象和结论,学生跟着抄写下来,回去后死记硬背。这样的课堂,做实验的是老师,讲课的是老师,知道现象的实际上也是老师,得出结论的还是老师,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没有动手的机会,师生之间缺乏沟通。这种接受式教学使学生在教学中丧失主动性,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将化学与文科等同起来,认为这也是一门靠背出成绩的学科,一段时间之后,不少学生就开始对化学失去兴趣,有的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其实,就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说,他们正处在好动的年龄,他们对一门新的学科和实验是充满好奇心的。“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试”,对于实验现象,干巴巴地讲解和生硬地强迫他们去记忆没有什么区别,如果有演示实验的话,按他们的话说——看着就觉得好玩,而且对于实验,好动的他们绝不希望仅仅是充当观众,他们迫切希望自己能够动手试试,亲身体验实验成功的那种乐趣。这一点从平时的教学中是可以发现的。以上的情况在中职化学教学中也同样存在。所以我在化学的第一节课上都会强调以后课本上的演示实验,除了几个比较危险的外,其余的都让他们自己举手上来做。因为这些实验我们每年都重复做,有些教师都懒得做了,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这些实验他们从来都没有见过,每个实验都充满了神秘感,让他们做,效果就不同了。在课堂的演示实验中,学生都争先恐后地举手,那种期待、那种怕被其他同学抢先的表情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经过一番实践后所得出的现象和结论,其可信度和印象肯定是机械式的讲授所无法比拟的。

所以作为新一轮中职课改实施者的教师,我们应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不要为了多省下几分钟赶进度而省略掉实验不做,否则实验就失去魅力了。相反,应该以演示实验或学生探究实验为主,能演示尽量演示,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课堂,使我们的化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这样也才能与初中课改的要求一致。

二、教师在平时的授课中,除了结合实验外,还应结合学科特点,多联系生活实际,利用生活中相关的生活经验加以引导、强化,同时应注意与初中知识的衔接。

初中课改的要求之一就是——知识点尽量能够贴近生活,并能应用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学以致用的乐趣,这与新一轮中职课改的要求也相当一致。对于一门学科,学生最常提的问题就是:学了有什么用?很显然他们还没有把学科和生活相联系。对于化学学科而言,生活中处处是化学,对于生活中的某些化学现象,学生都略有所闻,比如:什么是白色污染,生活中的钢铁为什么容易生锈,“八大公害”,煤矿瓦斯爆炸,等等。对于这些现象,我们在生活中是比较常见和经常听说的,但是对于接触化学不久的学生来说,一句“为什么”就可以把他们难倒,他们似懂非懂,想解释可是又解释不出来。此时强烈的好奇心理会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异常高昂,他们迫切希望能学好化学,来解决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还应充分这些资源,多搜集和寻找与本节课相关的生活现象,让学生明白其实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由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比如教学《糖类》这一节,在探究糖及其结构和性质的时候,我由生活经验引入,首先提问学生:生活中哪些物质可以称之为“糖”?接着深入引导学生思考:何为碳水化合物?再引入糖与生命的关系。这样不知不觉中“糖及其结构和性质”就已印入学生的脑海中。又如在教学《有机物》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我联系初中《碳和碳的化合物》的知识,在初中的基础上加以展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在教学《溶液》时,教师可与初中的《电解质溶液》相联系,同时可利用生活例子——酸性土壤的改良,治疗胃酸过多为什么可以服用斯达舒或胃舒平;对于《胶体溶液》可提出:明矾为什么可以澄清浑浊的饮用水?对于《三大物质》可提出:怎样吃才能更好地促进身体健康,膳食平衡?每堂新课教师都应尽量去搜寻与生活相关的现象,让学生明白今天学的并不是纯粹在应付考试,而是在应用于生活。我也发现学生很喜欢上这种课,特别是后进生,对于他们而言,如果知识点和生活不相联系,即便是重点的知识,他们瞧也不瞧一眼,所以先上完知识点后再让学生去回答刚才课前提出的问题,这时候那些问题对于他们而言就小意思了,大家很踊跃地举手,都想把刚才想说又说不出的那些话给发泄出来,一人回答了,另外一个人觉得还不全面,还想补充……全班沉浸在学习的喜悦之中。联系生活,应用于生活现象让他们体验到了学习的目的、学习的乐趣,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信心。当然,教师在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解释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再找找生活中类似的化学现象,举一反三,并逆向思维,反思生活中另类的生活现象。

生活的化学现象都是取之于“民”的,但是教师的个人搜集和全班级的学生搜集相比,显然后者更有优势,所以教师也应该向学生学习,借鉴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样既能解决问题,又能搜集问题,而且在引导学生逆向思考的时候,对于某些重点知识,逆向思维可起到加深和强化学生印象的效果。

三、为了保持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教师除了课堂实验外,还可将实验延伸到课堂外,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课堂只是学生学习一部分,将所学的知识联系生活,应用于生活,为生活服务才是课改最终的要求和最终的方向,新一轮中职课改也与此类似,但更倾向于动手能力的培养。所以中职化学教学也应与初中化学教学有机衔接。因此要让化学服务于生活,就要保证学生学好全部的化学知识;而要保证学生学好全部的化学知识,就要保持学生不是只对实验产生兴趣,而是要对全部知识都有持久的学习兴趣,否则一旦碰到没有实验的微观抽象知识,那就没有人想学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学会利用生活中的物质,开发家庭小实验,学生对课外的实验兴趣是很浓的。例如探究生石灰(食品中的小包干燥剂)和水反应的实验,用不同颜色的花提取色素自制酸碱指示剂,自制水果电池,自己配置缓冲溶液并检验它效果氮肥中含氮量的测定,蛋白质性质的检验,等等。对于抽象的分子、原子和离子等微观知识,则可布置学生回去自制分子、原子结构的模型或模型图,使抽象知识直观化,这些课外小实验都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举办化学晚会、化学魔术表演、化学知识竞赛、化学学习园地等活动,这些课外延伸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到自己做学习主人的乐趣,它们在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保持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等方面有其功不可没的作用,而且能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实验的习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想学、乐学。

以上是我对新课改后初中化学教学如何与新一轮中职化学课改相衔接的几点看法,我将在各位同仁的教导下及时改正自己的不足,及时更新自己的观念,更有效地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李建平.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课程专家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

[3]中等职业学校化学教学大纲.2009.

[4]罗红.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初探.九年级化学培训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

[5]惠文伟.农村中学课堂探究活动模式的探讨.九年级化学培训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

[6]谭欣.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成长.九年级化学培训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

[7]齐高潮主编.化学农林牧鱼类.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6月,第一版.

[8]张龙主编.化学通用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第一版.

[8]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

[10]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

上一篇:自动化施工管理的电力论文范文下一篇:结算审核风险建设工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