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论文范文

2023-11-15

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当今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日益竞争激烈的今天,会计与统计的核算在新形势的发展下逐渐靠近,形成了联系紧密的核算方法,本文从会计统计核算一体化的必要性入手,提出了实现会计统计核算一体化的措施。

关键词:会计统计核算;一体化;必要性;措施

在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一直存在着会计统计核算并行且独立的现象,这种个体性、相互独立的信息生产模式造成了诸多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会计与统计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特别是网络条件下,使得会计统计核算一体化越来越成为可能。会计专业中用到更多的统计分析方法,统计上也借鉴了越来越多的会计方法。探讨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一体化,高质量的服务于单位管理和国民经济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会计统计核算一体化的必要性

(一)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管理制度的完善

会计统计核算一体化,是顺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同样也对各事业单位的管理制度的完善起着推进作用。在当今我国的市场经济下,企事业单位要想发展必须实现经营决策化、科学化,必须能够做到准确、快速、完整的获取各个方面的综合信息,比如采购信息、生产信息、市场、人力、物力等资源的相关信息,而传统的统计核算,只做到了快速性、客观性,但是对于单位的收入情况与金融贸易等方面的信息却做不到位,不符合我国国有经济的发展趋势,而会计核算却只包括了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相对于单位投入产出的效益以及变化趋势等方面的信息处理却不是很全面,同样达不到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只有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会计统计核算的一体化,做到企业信息的描述、推断,信息的全面反映和监督相结合,才能够满足当今社会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

(二)满足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客观需求

会计统计的一体化,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中占有一席之地。会计统计核算的有机结合,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运行结果信息,达到了我国国民经济统计核算的最高层次。从某种程度上理解,完全可以将国民经济核算看成上是采用统计方法进行的相关宏观的会计核算。

二、实现会计统计核算一体化的措施

(一)完善会计统计的核算体制

新时期的企事业管理,应该建立一种完善的核算体制,这就需要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相互协调配合。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这就需要建立一种把会计核算当作基础,同时综合统计核算的分析研究方法。以往的大部分企事业单位中,财务收支的资料,往往只上报给相应的政府部门,虽然符合财政预算的体制,但是财务收支还关系着国民经济的核算,根据这个需求,依照统计核算还应该将所有的资料上报给相关的统计部门,然后由专业的统计部门进行汇总分类,运用宏观的分析,以实现两种核算在职能上完美的结合、相对的统一。

(二)培养一体化工作的人才

人才是实行会计、统计核算一体化的关键。目前很多企事业单位中,会计人员不懂统计,统计人员不懂会计,本身已阻碍了会计和统计的协调发展。对于现代化的企业来说信息核算需要大量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过去的这种现象已不能适企业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不仅要求财务人员提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等方面的指标分析,还要求提供主要财务预测、决策参数,以及提供市场风险、财务风险、收益风险等指标分析,这就要求我们更有效、更系统地将分析手段运用于财务分析报告之中。因此,我们必须加快培养复合型人才。一方面教育部门可以在学校课程设置上加强统计与会计的结合,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对现有的统计、会计工作人员进行互补性培训,从而尽快培养出适应新形势的复合型人才。

(三)加强会计统计核算的一体化管理

现今企事业的经营管理,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都要依托于高科技的使用,利用计算机可以帮助核算人员高效的对信息资料进行搜集、整合、分析等步骤,得到企事业单位需要的各方信息。经过网络技术的日益完善,达到了会计和统计信息的运用和转换,可以精确、快速的处理数据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会计统计核算一体化的时效性。建设健全企事业单位财务统计的指标,达到指标一体化状态,去除繁杂的劳动,建立体制时也要考虑会计和统计核算的需要,促进统计指标体系的不断创新。

(四)在会统工作的内容上实现一体化

在各个单位中,要做到不重复整理和计算,如会计记录过的指标,统计人员不要重复进行整理,相反,凡是统计人员进行整理过的指标,会计也不必进行重复整理。两种核算的资料可以相互换算和转化,这样就可以实现两者的信息共享,节省投资。另外,在日常的会计核算和统计分析上,要做好会统分析,这样有利于提高分析问题的准确性。

(五)加强政府各方面的支持力度

实现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的一体化,不仅仅是各个单位的需要,而且也是国家发展的要求。因此,在实现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一体化的过程中,政府必须要在各方面对其进行支持。国家的有关部门也要制定一些有效的方针政策,从核算的各个方面入手,充分推动一体化建设的进度。同时,国家还可以将这类的人才安排到各个单位进行指导,从而推动一体化在各个单位的落实进度。

三、小结

总之,各单位要想在这个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首先要做好财务的管理工作,这就要求实现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二者一体化,而实现会计统计核算一体化,首先要完善会计核算体制,培养一体化工作的人才,加强会计统计核算的一体化管理,加强政府各方面的支持力度,从而实现核算内容一体化的管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推动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一体化进程,使我国经济更上一步。

参考文献:

[1]栾双妮.会计与统计核算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23.

[2]刘少波.会计统计核算一体化[J].黑龙江科学,2014,07.

[3]武东.刍议新时期的会计统计一体化[J].神州,2013,15.

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目前多数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监管体系中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本文结合自我工作经验对会计核算中心建设与审计监督做出分析。

【关键词】会计核算;中心建设;审计监督

一,巩固会计核算中心建设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是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监管的一项重大改革。在坚持会计集中核算的基础上,在坚持\"三权分离\"和\"三个不变\"的基础上,进行完善。

1,继续依靠各级各部门单位和领导的理解、支持和推动

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改变了原来传统的财务管理体制,肯定会在预算单位领导、职工中产生一定的思想波动,甚至可能产生不解或不满。随着会计集中核算制几年的运行,已经取得了绝大多数单位的信任。在未来的发展中,核算中心更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乃至新兴的微博、微信等多种媒介,加强对集中核算的意义的宣传,与时俱进地加强对集中核算取得的经验和有益探索的宣传,争取上级部门和兄弟部门单位领导的理解和支持,使大家越来越重视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切实认识到通过会计集中核算来加强财政监督的重要性,从理论上和实际上支持配合会计集中核算工作。

2,核算中心要加强与预算单位的沟通交流

核算中心的具体工作人员每天都忙于琐碎的财务数据中,而无暇去过多了解各单位的基本情况和业务情况,无暇去过多关注每笔经济业务背后的情况,仅仅行使了会计人员的记账职能,对财政资金监管的其他管理职能基本没有涉及。对预算单位缺乏了解,不利于核算监督工作的开展。

因此,必须要加强与预算单位的沟通交流。多请预算单位的报账会计和财务负责来座谈,将日常核算监管中发现的问题和总结出的经验互相交流分享,针对政府门新出台的文件制度和近期工作要求加以培训,双方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同时,也要多让结算组的具体工作人员去负责核算的预算单位走访调研,熟悉单位的基本情况和宏观情况,了解单位的内控制度、财务签批手续、报销程序,掌握单位主要的业务内容和具体专项资金使用的内容,才能更好的发挥监管职能。当然,结算组人员也不仅限于去负责核算的单位走访调研,还可以在日常工作中发现问题的时候去进行财务检查,比如票据、资金、资产实物的使用管理,约谈各个具体经办人员和业务人员等,以此强化核算中心的事前事中监督职能,这样可以有效的将监督关口前移落到实处。

3,建立奖惩制度

核算中心要结合各个岗位的工作实际,制定岗位责任制,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全体会计人员进行业务素质测评。对业务能力强,肩负工作量大,工作上表现优秀,\"谋事不谋人\"的老黄牛型人员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上马虎懈怠,责任心不强,只知拉关系的\"谋人不谋事\"型人员要进行批评教育;对工作能力差,无法履行职责完成任务的人员要建议待岗或转岗。以此促进核算中心人员的工作质量和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并推动会计集中核算工作质量不断的提升。这个奖惩制度不仅有针对核算中心自身工作的,还要有针对预算单位的,针对节约与浪费的。财政资金的使用不核算成本、利润,导致各政府部门不考虑成本绩效问题,有钱就花,甚至出现年底突击花钱的情况,造成了很大的社会反响。各预算单位的人员,甚至包括核算中心的人员,大家只是\"为了工作而工作\",不需要多考虑为国家节省财政资金,不需要多考虑预算单位的成本节约与控制,因为节约了也没有奖,花多了也没有罚。我认为应该赋予核算中心针对各预算单位的绩效评价职能,由核算中心根据各预算单位当年财政执行情况,特别是结合收入、结余后的支出与上年相比的增减情况,对预算单位进行精神或物质上的奖励或处罚。假如处罚政策能与预算单位的精神文明奖挂钩,相信取得的效果会更好。可以根据预算单位当年的收入及往年结余情况,确定一个经费支出每年合理的波动幅度,比如5%,假定今年比去年支出增减在合理幅度内是正常的,如果支出突然增大超过5%则要受到处罚,如果支出减少了5%以上则会受到奖励。当然,这个波动幅度要结合收入和结余来看,因为当年收入增加或者结余多了,支出也增大是正常的。这一设计就是为了提倡节约、减少浪费,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由核算中心牵头建立起相应的奖惩制度,通过这种方式逐渐树立\"节约费用,成本先进\"的理念。

二,全面进行财政资金的审计监督

会计集中核算模式下,会计主体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移位\",给审计工作来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给其职能增添了新的内容。由于会计集中核算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对被集中单位的财政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所以其从某种程度上履行了带计工作的事前和事中监督程序,但核算中心的工作不能完全取代审计部门的工作,会计监督的加强不代表审计监督的削弱。如何将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结合起来,将会计核算中心的工作与审计部门的工作结合起来,不断前行,创出新的工作思路。笔者具体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审计主体和审计内容必须要明确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后,出现了双重的审计的主体,即会计核算中心和被核算单位。虽然从《会计法》和集中核算相关制度上明确了被核算单位是会计法律和责任主体,应对单位的相关会计资料的完整、真实、合法性负责,被审计的主体仍然是被核算单位,并负责向审计部门报送相关资料、承诺和签证。而会计核算中心由于承担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具体会计核算工作,也自然成为被审计对象。在会计集中核算制下,审计程序上更加细化,审计通知书同时应抄送核算中心,并且审计部门在制定审计项目计划、审计进行过程中,审计结束出具审计报告时,要将被纳入核算单位和会计核算中心都作为承担会计责任的主体,同等对待。所以,明确其相应的审计主体和审计内容非常重要,防止可能出现的交叉审计或审计主体不明确带来的责任归属无法准确划定的逾她局面。两者在审计主体上应进行明确划分,对原始单据的真实性、规范性,两者责任共担,但在审计内容上应更加明确、有所侧重,因为有些具体情况核算中心也是不了解的,必须由被核算单位承担责任。审计机关对会计核算中心的审计应包括:纳入核算的财政资金收支账务处理;日常会计管理;会计核算中心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及执行有效性,会计核算中心监督职责的履行。审计机关对被纳入核算車位的审计应包括:预算执行情况;经济责任情况;收入纳入账户情况;现金管理情况;票据使用情况;固定资产管理情况(是否存在固定资产流失);基本资金和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往来款项的真实性及清理情况等等。

2,调整审计目标、及时把握审计重点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审计重点也应该随着核算形式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特别是对集中核算后无法进行有效监督的领域或事项,应重点分配审计资源进行审计监督。对纳入集中核算的单位,审计重点转变为:一是对收据、银行账户的审计检查。检査其收入是否全部入账,是否存在\"小金库\"、账外账等情况。二是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束计,看专项资金是否专款专用,有无挤占、挪用的现象。三是对发票与经济事项是否相符的审计。特别是注意发票为真、项目是假这一情况。四是固定资产的管理。要侧重于实物清查工作,因为核算中心只针对账务处理,具体实物管理还在各个单位,因此审计部门要特别注意对被审计单位帐实是否相符的审计监督。五是要注意延伸审计。会计集中核算制下,核算中心只面对同一级的政府部门,对其下级单位的财务状况無法监督,因此审计部门对一些上下级单位的往来款项,要特别注意,有必要时可以进行延伸审计,确保审计工作无死角。

【参考文献】

【1】谢旭人,积极发挥财政功能,全面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J】,2011,24

【2】于红军,济南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制度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2

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是财政部门当前公共财政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莱西市2001年以来实行的会计集中核算表明,此制度在加强财政资金管理,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等方面起到了明显的作用,同时,作为一项创新举措,在它初始阶段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也必然存在其局限性和不够完善的地方。

[关键词] 会计集中核算 财政改革 创新

一、会计集中核算的成效

会计集中核算是指政府成立会计核算中心,在资金所有权、使用权、财务自主权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同级机关事业单位的银行账户、会计机构和会计岗位,以会计核算中心为单位集中办理会计核算工作和实行会计监督,是会计改革中融会计核算、监督、服务于一体的一种形式。莱西市于2001年推行了公共财政支出改革,改革内容之一就是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经过几年的实践,已经在加强财政资金管理,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等方面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会计集中核算的作用正逐渐得到了显现。

1.规范了会计核算工作,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和会计工作效率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业务纳入会计核算中心统一核算,中心选配业务素质较高的专职会计,并运用会计电算化系统,严格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进行核算,从而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和会计工作效率,保证了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和统一性。

2.财政资金的调度趋于合理,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支出单位的财政资金集中在会计核算中心的单一账户上,有利于财政部门对资金加强统一调度和管理,使资金调度更加灵活,从根本上改变目前财政资金管理分散,各支出部门和单位多头开户、重复开户的混乱局面,杜绝了预算执行中克扣截留、挪用财政资金等现象,有效地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保证了财政资金的安全。

3.加强了会计监督,减少了单位财务支出中可能发生的违规违法行为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纳入会计核算中心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所有支出都通过会计核算中心一个账户进出,进行会计统一核算,会计核算中心有权对各单位的支出事项和凭证进行合理性、合法性审查,对不符合政策、法规规定的支出和凭证可以要求有关单位纠正或补办手续,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部分单位在使用国家资金上的随意性,给贪污犯罪和挥霍浪费行为亮起了红灯。

4.促进了财政预算制度改革,确保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会计核算中心接受支付申请的依据是单位的预算指标,没有预算指标,会计核算中心有权予以拒绝,所有开支在单位审核的基础上再经会计核算中心审核入账,从而起到强化部门预算的要求。而政府采购资金由会计核算中心统一支付,资金直达供应商,减少了中间环节,杜绝了回扣等问题,加快了资金周转,既保证了专款专用,又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在“收支两条线”管理方面,由于行政事业单位撤消了所有銀行账户,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及罚没收入均直达国库,不得进入会计核算中心支出户,实现了收缴分离、罚缴分离。

二、会计集中核算的问题剖析

会计的集中核算是加强财务、财政资金管理的一项新举措,在它初始阶段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也必然存在其局限性和不够完善的地方。首先对统管单位来讲,撤消会计机构后,忽视会计工作,财务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则受到影响;其次,就会计核算中心而言,难以对统管单位实施全过程的会计监督,表现在支出的合理性难以控制,发票的真实性难以把握,收入游离于会计核算中心统管账的体外,加之会计核算中心只是强调财政资金规范运作,而忽略资产的管理,特别是在固定资产的后续管理上,会计核算与财产物资管理相脱节,结果造成会计信息质量难以提高;再次财政部门由于长期重视财政资金分配过程,轻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问题未曾得到根本解决,在会计集中核算后,过分依赖会计核算中心导致财政管理弱化,监督力度不够。会计集中核算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认识上的错位

会计集中核算后一改过去的“单位批单位报”为“单位批中心报”。会计集中核算推行前,单位支出只要单位领导“一支笔”就可报销,集中核算后,单位领导签了字还须中心会计审核后才能报销。也有少部分单位领导对本单位财务支出接受会计核算中心的制约和监督,产生抵触情绪,有意放松甚至放弃财务管理。会计集中核算以后,一方面有些单位领导认为报账会计是打打杂、跑跑腿的,有无会计资格证、有无财务工作能力无关紧要,报账会计随意任命,导致报账会计专业能力参差不齐。另一方面单位会计机构撤消后,有些单位对报账会计的待遇不予肯定,报账会计的工作积极性自然得不到充分发挥。

2.模式上的缺陷

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核算中心一组三人管二十多个单位的业务,大厅式的工作模式,造成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分离,失去了实地实时监督的优势,单位报账时,会计核算中心只能根据票据来判断,一是看单位报账发票的手续是否完备;二是看票据是否规范合法。只要手续完备,票据合法有效,不管反映的经济内容是否真实,都必须报销。会计核算中心整天忙于报账、结账、记账,无法顾及发票内容的真实性。会计监督职能难以真正实现。

3.分账管理上的单一性

会计核算中心监管的重点应是单位的财务收支,而目前会计核算中心仅仅管了支出,对各单位的收入监管尚未介入。实行票款分离,按规定收费收入、返还资金直接缴入国库收入户,单位自己建立台账,与会计核算中心不发生任何关系,会计核算中心不作账务处理。这样就形成了收入票据在国库,支出等会计资料档案在会计核算中心,资产及明细账在单位的“板块”结构,单位会计资料的完整性被破坏。现在莱西市财政较为困难,一些单位的运转经费只能靠收费来解决,由于收支分账管理,在违规收费收取上无法控制,是否应收尽收,会计核算中心不得而知。会计核算中心监督成了“监管支出不监管收入”的“跛脚”监督。同时,会计核算中心目前只具备核算功能,而财产清查由单位实施特别是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中心只核算一级总账科目,明细账仍由单位报账会计登记,财产物资仍由原单位进行管理。有些单位的固定资产明细账没有如实登记,账实不符,家底不清,账外资产流失现象也时有发生,致使中心的账与单位实物不符。经费使用部门只是强调财政资金规范运作,而忽略资产的管理,特别是对固定资产的后续控制,而会计核算中心只核算不清查,必然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

4.会计核算中心与财政部门对接上的缺口

专项资金是专门用于指定项目的资金,专项经费拨入时,有些单位混淆不清,会计核算中心以不得了解,造成单位挤占挪用,专项经费核算失真。财政部门重分配轻使用的陈旧观念,对有些专项资金管理不够严格,跟踪问效流于形式,使得会计核算中心在专项资金的监管中难以控制。形成专项资金“跑”、“冒”、“滴”、“漏”,支出效率不高。会计核算中心主要负责大量的会计核算,并未直接参与财政部门内部职能机构工作,因此,对财政部门的业务,对他们监督的政策变化跟踪重点无法知晓,这样会计核算中心就没有能力和条件代替财政部门实施财政监督,而财政部门认为预算单位统进了会计核算中心,以为“一统就灵”,放松了财政监管,形成新的监管死角。

三、解决会计集中核算问题的对策

1.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配套制度

财政部门要继续不断加强和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实际操作过程中的规章制度和运行细则,明确被核算单位是被监督的主体,明确其应该承担违法违规行为的法律责任。这样可以充分发挥会计监督职能,保障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规范运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2.加强报账会计管理

首先,要转变会计职能,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还要,对报账会计进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性质、特点、业务流程等方面的培训,并进行考核;同时可以考虑奖惩措施,对于考核优秀的报账会计给以一定的精神或物质奖励,对于未能履行只能的报账会计,给予一定的处罚。

3.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会计集中核算制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很有必要在机构设置上统一、规范,在职责功能上统一、健全、以简化办事程序,方便服务对象。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型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之后,所有预算单位的资金全部集中在国库,减少了大量的库外资金的无效、低效运作,使政府在调控宏观经济方面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通过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型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解决了国库、会计核算中心,以及专业银行之间人为的频繁的資金划拨、结算和对账等问题。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型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将会大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尤其是所提供的月、季、年终决算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囊括资料的全面性及会计信息的可利用性,是勿庸置疑的,这样将有利于对单位收支情况的全面了解,并保证单位会计核算的完整性,实现收入税收化,支出预算化,账户国库化,了解全面化,核算完整化。

4.建立新型的财政管理制度

继续加强部门预算管理,加快实行部门科学预算的进度。首先,进一步推进预算管理改革,制定科学、符合实际的定额定员标准,改进和完善预算支出体系,从全国各地的消费情况出发,制定新的、符合客观情况的支出标准。同时,构建新型的财政监督机制,加大对违法乱纪行为的处罚力度,建立违法乱纪行为档案,提高财政监督的威慑力。

尽管在会计集中核算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在加强财政资金支出管理、改变会计核算方式、预算执行控制等方面都已经取得了成功经验。会计集中核算不仅是预算管理方法和手段的改进,而是对传统方法从观念到内容的根本改革,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财政管理制度的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志军:论如何完善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问题[J].科技信息,2007(28)

[2]华琳朱永莉:浅析会计集中核算的局限性[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0)

[3]王萍: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实践与探索[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8)

[4]嵇慧梅辛国栋:关于会计集中核算问题的探讨[J].财经界,2007,7

[3]陈光荣:论我国财政改革下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J].科技信息,2007(30)

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论文范文第4篇

我国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现阶段我国的医疗服务体系中公立医院的社会覆盖面超过90%。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公立医院如何解决自身的发展中的成本控制问题,完善提高我国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成为理论界和医院管理者研究的焦点。

一、新医改方案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

(一)科学发展观 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所作的最全面、最深刻、最简明的概括。

基于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多年来公立医院成本控制中的各种经验,是破解当前深化医院改革、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实施科学的发展策略,推动医院的协调发展、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医疗改革的实践证明,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能把中国医疗卫生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二)新医改方案中公立医院的科学发展和建设 新医改方案要求加强医院经济运行管理,推行成本核算制度,完善监管机制。所以要完善定额管理和成本控制与补偿机制,严格控制医院运行成本,努力降低医疗服务成本,增加效益,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最关键的是厘清两对关系:

其一,规模扩张型发展与内涵建设型发展的关系。新医改方案要求“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建设规模、标准和贷款行为”。所以内涵建设是公立医院科学发展的关键。公立医院应该把更多的精力和工作重点放到医院的内涵建设上来,加强成本控制。要从盲目扩展地盘、增加床位、购置高新设备的投资性增长和扩张型发展,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人员素质、提高公信力、创新医疗服务模式、拓宽服务领域、充分发挥资源效益的内涵建设型发展上来。所以医疗改革要求公立医院要形成有效地医疗成本控制制度。

其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公立医院是具有公益性、福利性的特殊服务机构,也是社会经济构成的重要部门之一。公立医院承担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社会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治任务,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理应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然而,医院作为一个经营实体,经济效益又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提供更多、更好的社会服务、实现社会效益的前提。因此,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两者之间关系,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克服盲目“做大,做强”的倾向、重硬件轻软件的倾向、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傾向,坚持走质量效益型的发展道路。有效的公立医院医疗成本约束是公立医院科学发展的基础,是公立医院走“优质、高效、低耗、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保证。

二、公立医院成本控制现状分析

(一)公立医院成本特性首先人力资源成本成为了各公立医院主要成本项目。其次,公立医院直接成本比率低,大部分成本均需按不同分摊方式转摊到各个收益部门。最后成本中心多,独立性低,跨部门现象极为突出,造成医院成本费用分摊困难。同时公立医院固定成本高,设备使用率难以科学掌控,无法按常规方法完成单项成本的计算,更不能合理核算每一病例的成本。

(二)现阶段公立医院成本控制现状主要内容有:

(1)成本核算方面。其一,在领导意识方面,由于公立医院成本管理措施实施难度极大,以致影响管理者的积极性,公立医院管理者一般只关注收入指标,导致成本核算形成的成本费用信息使用价值不高。

其二,大部分公立医院目前未建立规范、合理、有效的成本费用核算体系,现阶段公立医院主要按《医院会计制度》规定核算成本费用。

其三,在组织人员保证方面,公立医院财务部门成本管理工作焦点集中在劳务费的分发、计量,无法对医院成本管理工作提供持续改进意见,更不能对医院成本控制风险提供预警。

其四,现阶段公立医院大多实行收付实现制,并且财政部门制定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政府集中采购等一系列制度,造成公立医院的会计核算系统和成本核算系统在某些方面存在相互矛盾,资产负债表按固定资产原值计量,合并报表时按固定资产净值计量。

其五,公立医院成本中心多,独立性低,跨部门现象极为突出,致使医院成本费用核算工作复杂。成本费用考核环境、体制、技术等方面的相关问题有待解决。

综上所述,现阶段公立医院的成本核算大部分仅是医院经济部门为分配奖金,分科室、班组对其进行收支和工作量的测算,并未就部门真实的项目成本、病种成本、治疗成本、作业成本、标准成本、目标成本等进行系统、全面、真实的核算管理,缺乏完善规范的成本费用核算资料记录和档案记录。

(2)成本控制方面。具体表现在:

其一,公立医院成本控制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均未得到妥善解决,造成医院成本费用控制缺乏应有的控制目标、控制标准。

其二,大部分公立医院管理基础比较薄弱,成本费用控制作为管理工作的组成部分在其管理配套性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在成本分析中,缺乏科学的分析方法和指标体系;在预算制定和执行过程中,预算目标测算方法不科学,预算编制上下协调困难,缺乏预算调整机制并且考核体系不健全,导致预算管理工作随意性比较大;在定额管理时,材料消耗定额、材料储备定额、管理费用、医务人员劳动定额没有明确的制定方法和流程,没有进行科学量化管理。

其三,医院成本费用控制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院校的研究成果与医院目前体制、现状、专业特性结合度不够,导致应用价值不高。

其四,管理措施方面,医院成本费用控制措施与其他管理措施不能完全实现联动,严重影响了医院成本费用控制的实施和效果。比如成本费用控制不能与效益挂钩等。

三、公立医院成本控制完善对策

由于医疗体制改革和努力降低患者医药费用负担的客观要求,公立医院在财政投入不足、医院收入结余大幅下降、医疗服务成本加大等多重不利因素状况下,基于科学发展观,树立系统管理观念,把公立医院的成本管理视为一项系统工程,强调整体和全局,对医院成本控制的对象、内容、方法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不断深化和完善科学的成本管理体系,积极探索公立医院的成本控制和核算方式方法,针对医疗服务成本的特点,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树立成本控制意识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公立医院全员成本控制意识,树立时时处处的成本思想以及持续改进和不断提高成本控制体系的有效性和效率的思想。

(二)修订《医院会计制度》强化预算约束机制 明确预算程序、方法和控制要求;加强成本控制,努力实现低耗高效。具体而言:明晰医院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办法,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充分体现权责发生制原则,真实反映医院业务活动成果;建立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夯实医院资产。

(三)建立公立医院成本控制组织系统为了充分发挥财务部门对公立医院的成本控制业务指导作用,应明确各部门及相关人员的责任和权限,建立健全公立医院财务成本分析、预算管理、定额控制等工作的部门岗位设置,对财务机构进行改革,使管理分工更明确,各职能模块对医院的成本控制管理工作给予有力支持。同时,公立医院的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要能适应现代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的要求,对于医疗服务和管理过程中成本风险事项的识别与防范,以及业务流程的改进,信息系统的安全,成本的降低等提出有价值的改进建议,保证医院成本方针在组织内部得到沟通和理解,并坚决贯彻执行。

(四)完善日常成本核算事前预算是公立医院制定成本计划的依据,是成本控制的重要手段,编制包括院级和各个科室的业务预算和财务预算在内的全面预算,达到平衡资金运作,实现医院成本控制目标。事中定额控制就是要科学合理控制材料消耗定额、材料储备定额、管理费用、医务人员劳动定额,使医院的成本降到尽可能低的水平。事后成本审核通过责任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双轨制核算,加强对医院各部门和科室的考核和成本控制。

公立医院具体的成本核算首先按业务流程、业务类别、业务项目、部门分解成本费用控制目标,反映各科室的成本状况,明晰盈亏的科室和项目,制定相关成本核算及成本控制制度和成本控制标准。清楚不同项目对成本水平的影响,找到成本控制点,改变公立医院事后成本控制的被动局面,使各科室能够分别控制成本,减少和避免乱开药、乱检查问题,并且制定相关成本控制奖惩标准和办法,形成全面成本管理的局面。

(五)建立健全成本控制保障和监督体系 公立医院通过强化成本分析,合理定价和配置整合医疗资源。同时加强作业分析、作业管理,优化医疗服务和管理工作的业务作业流程,以提高人员设备的配合度,推行标准化成本管理,建立健全成本控制保障体系。在保证和提高医疗质量的前提下,控制医疗成本支出。

现阶段公立医院要加强审计,控制成本考核監理招标管理体系、制定并实施消耗定额管理、推行人力成本控制、控制管理行为和业务行为、控制医疗人员工作行为、建立健全内控体系。

四、结论

公立医院没有一定的卫生资源的投入,就不可能有一定量的医疗服务产出,要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首先就要使医院成本最小化,加强公立医院成本控制,准确及时地计算医院业务活动中的成本消耗,客观反映出不同项目成本的变化情况,促进公立医院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改进医院经济管理模式,提高医院管理水平;能增强医院职工的成本观念,节支降耗,增强医院竞争力;有利于遏制医疗费用的上升,减轻各方面的经济负担;促进医院走优质、高效、低耗、可持续发展之路,为人民群众提供质优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同时能为科学制定医疗服务价格和完善医院补偿机制提供考核依据。

同时,公立医院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保障主要依赖于政府的财政补贴和医院的自给能力。医疗服务补偿结构的变化使“以药补医”的模式正在改变,同时也产生了现行政策无法弥补的亏损缺口,导致公立医院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日渐削弱,应当引起高度关注。对维持医院运行的补偿投入,应尽快建立科学、稳定的增长机制, 综合考虑各方面改革政策的配套、物价指数的增长、医疗服务需求的变化等因素,加大各级政府财政补偿力度,保证医院政策性亏损能得到及时足额的补偿,从而实现公立医院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玉芳:《医院成本核算中的几个误区》,《财会研究》2003年第6期。

[2]何旭东:《新形势下推行医院全成本核算的思考》,《中国卫生经济研究》2008年第2期。

[3]唐宗全:《医院成本核算的现状、难点与对策》,《卫生经济研究》2005年第2期。

[4]吴琛、张晓伟、李丽:《医院全面预算管理流程及成本控制关键点》,《财会通讯》2009年第11期。

[5]胡善联:《现代医院经济管理理论与方法》,《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5年第12期。

[6]李信春等:《医院成本核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年版。

[7]苏红:《医院成本控制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卫生经济》2004年第5期。

[8]朱蔚、何忠正、张北齐:《医疗项目的成本核算研究综述》,《中国卫生经济》2006年第8期。

[本文系新疆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疆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成本控制与补偿研究”(批准号:08BJJ0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实习编辑李寒珺)

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论文范文第5篇

本文为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会计规范全球协调与趋同中的根本性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70672115)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笔者认为,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应当包括研究质量、制定质量、产品质量和执行质量四个部分,由此才可构成一个完整的会计准则质量评价体系。本文拟就此问题做初步讨论。

美国著名的会计史学家迈克尔·查特菲尔德曾经指出:“会计的发展是反映性的——会计主要是应一定时期的商业需要而发展的,并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不同时期经济的发展造就了丰富多彩的会计实践,从而也推动了会计理论研究及其体系的逐步完善。会计准则作为现代会计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对其质量问题的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引起学界关注,并在中后期演变成会计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热点问题之一。1997年9月29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简称SEC)主席Authur.Levitt曾率先在一次演讲中阐述了需要高质量会计准则的问题,由此引发了理论界与实务界对这一主题的热烈讨论,且有很多相关成果发表。文献研究发现,十多年来,人们关注的中心似乎主要是围绕会计准则产品本身的质量问题进行研讨,而对与质量相关的其他问题却较少涉及。

一、问题提出:全球性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浪潮的情势所趋

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以及经济全球化体系的逐渐形成,会计国际协调的呼声日益高涨。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以及跨国公司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会计信息作为一种世界通用的商业语言,其业务处理程式与规范的国际协调和趋同工作进一步受到社会公众、会计职业界、相关国际会计组织、各国政府以及部分国际经济组织的高度重视。联合国(United Nations,简称UN)、欧盟(European Union,简称EU)、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简称OECD)、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Securities Commission,简称IOSCO)和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Accountants,简称IFAC)等都积极推动甚至直接参与到会计国际协调与趋同活动中。由此可见,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与执行质量问题不仅是现代会计理论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个需要随着经济环境变化而不断研究与完善的现实问题。

据有关资料记载,会计准则的早期概念首先于1909年在美国出现,但其正式研究并制定和发布规范文本则是在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之后。美国会计执业界和SEC从1936年即开始合作,进行会计准则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在会计程序委员会(Committee on Accounting Procedures,简称CAP)、会计原则委员会(Accounting Principles Board,简称APB)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简称FASB)近70年的不懈努力下,才形成了一套适合于市场经济体系运行、对世界各国有较大影响的研究和制定会计准则的理论、方法、经验和成果。尽管英国是一个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但由于其市场经济发展程度落后于美国,故其会计准则的研究与发展也略显滞后。其他发达国家或地区如新加坡、澳大利亚、日本、台湾、香港等都是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才有了会计准则的产生和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来,实现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及趋同一直是全球性会计职业组织与不同国家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努力的方向。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Committee,簡称IASC)作为全球性会计准则制定与协调工作的推动机构,自1973年成立以来,在推动会计国际化进程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它在主要国际会计准则(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简称IAS)制定期、IAS巩固期和核心会计准则建设期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先后发布了40多项IAS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推广。2001年1 月,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对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工作的要求,IASC改组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简称IASB)。

IASB成立后,即全面启动了新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nternational FinancialReporting Standards,简称IFRS)工作计划,明确提出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目标,随即推出了一系列新的准则与解释公告,加速了会计国际协调或趋同实务的推动工作并已经收到初步成效,且已产生了日益重要的影响。不少国家与地区等均先后宣布了对IFRS认可、肯定与推动的决定并付诸实施。FASB已经于2002年9月与IASB达成了旨在启动“趋同”项目的协议,开始了其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间的实质性协调工作,欧盟所有成员国的上市公司在2005年1月1日起就采用IFRS编制合并报表,澳大利亚和俄罗斯等国也已经宣布了类似的决定,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地区加入到了应用IFRS的行列中。这表明在全球经济领域里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肯定和认可的力量在逐步扩大,会计国际协调或趋同乃大势所趋(郭道扬,2006)。

由此可见,随着21世纪全球化经济进程的加快以及全球化格局的逐渐形成,会计国际协调及趋同工作必然会跃上一个新台阶。因此,它既对国际会计准则的质量提高提出了新挑战,更对现阶段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与运行效果的实际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故需要全面、系统地研究以研究质量、制定质量、产品质量和执行质量为核心内容的会计准则质量问题,提高其运行效率。

二、研究动因:推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实际进程的必然选择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49年成立后的几十年内,均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一直采用会计制度对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进行规范,它对企业贯彻国家各个时期的经济政策并对国家实施宏观经济管理方面起到了一定的历史性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确立的改革开放总方针,吹响了我国经济体制全面改革的号角,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立,也为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以制定和实施与国际通行惯例相协调会计准则为突破口的会计体制全面改革工作奠定了基础。

我国的会计准则研究与制定工作,至今已经走过了二十六个春秋。早在1980年1月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之际,就有学者提出了建立我国会计准则体系问题,并就其模式、结构、名称和内容等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李宝震,1980)。后来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与会计制度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我国围绕着会计准则体系建设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颇丰且取得了一些推进实效。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过程中,一直将基本工作目标定位于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并将其在格式与内容上与国际会计惯例逐步趋同作为发展方向。与此同时,我国还积极参与各种全球性的会计国际协调活动,以增加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通行惯例的融合程度,而且也朝着逐步实现与国际会计惯例大体趋同的目标稳步迈进。这些成效不仅已经为国际会计界所公认,同时也为提高现阶段中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及其运行质量奠定了一定的认识基础。

1992年11月底,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的序幕正式拉开。1997年5月发布第1号具体会计准则后,又陆续发布并修订了16项具体会计准则。以2005年发布的21项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为基础,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并与已经发布的16项具体准则全面整合后,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正式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与我国经济发展进程相适应的、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它预示着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进入了一个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实现了企业会计准则建设工作新的跨越和突破(王军,2006)。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主席戴维·泰迪就曾高度评价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布实施工作,认为其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和提升中国在国际资本市场中地位非常重要的一步。但这只能说,它是中国会计准则体系质量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成果,它标志着我国与国际会计惯例基本趋同且能反映中国会计环境与特色的会计准则体系初步形成。

但是,回溯我国自1988年开始着手研制、1992年颁布并于1993年实施企业会计基本准则以及1997年开始发布具体会计准则以来的工作进程可以发现,二十多年来,在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共同努力以及政府有关部门的积极推动下,我国有关会计准则体系建设问题的研究虽然取得了多角度、多途径的研究成果与实际绩效,但目前在会计准则体系的制定主体、制定目标、制定导向、体系结构、制定基础选择、与相关法律法规的衔接以及其实施保证体系等问题上,特别是在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及运行质量与实施绩效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观念问题与比较复杂的现实问题。而且,其实施效果上能否达到准则制定者的初衷,这客观上也反映了准则的执行质量问题(许家林,2006)。因此,需要全面系统地研究会计准则的研究质量、制定质量、产品质量和执行质量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提高其实际影响与运行效果。

三、研究价值:完善我国会计准则理论研究结构的现实要求

前已述及,完整意义上的会计准则质量应当包括会计准则研究质量、会计准则制定质量、会计准则产品质量与会计准则执行质量四个不同的方面。但在国内外现有的学术研究成果中,对这一重要问题却少有涉及,更无比较深入、全面的系统研究成果。尽管1997年9月阿瑟·利维特(Arthur Levitt)的演讲中提出了“对高质量会计准则的需要”这一问题后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但其研究范围也主要是涉及到准则产品本身的整体要求、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对准则文本的指导作用和会计的备选方案等技术性内容(葛家澍,2000),并未涉及本文所提出的准则及其运行质量问题。

因此,深入进行会计准则质量内涵及其推进问题的全面研究,并将重点放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及运行质量这个重点方面,对于完善我国会计准则理论研究的成果结构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它对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可以起到一定的理论导向作用

会计界学者在推进会计国际协调及趋同的主旨下,深入研究中国会计准则质量内涵及其推进的相关问题,其成果不仅会丰富现有的会计理论,还有助于形成以提高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及运行质量为管理导向的准则建设理念。

(二)它对降低我国的会计制度改革成本可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只有在强调会计准则建设与运行质量管理导向的前提下,与我国会计制度全面改革相关的理论研究、准则发布、制度修订与贯彻实施工作才会降低其推行成本并提高效益。

(三)它对提高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的运行绩效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的性质决定了会计国际协调及趋同的本身也就是一种经济利益的协调。因此,在会计准则体系建设过程中,就要在注重其运行质量的基本理念指导下,既积极考虑会计国际协调及趋同的技术因素,同时也考虑会计国际协调的利益因素,从而使我国在会计的国际协调及趋同过程中争取到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冯淑萍,2004,刘玉廷,2004;陈毓圭,2001)。

(四)它对改进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体系建设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方面的程序性問题可以起到重要的政策咨询作用

四、基本内容:会计准则质量问题全面研究的初步构思

笔者认为,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及其运行质量问题既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也是一个现实的会计准则体系建设管理问题,它对准则的实施绩效有着重要影响,这一观念应当贯穿于准则研究、制定与执行的全过程。我国有关部门所确定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就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的会计准则理论体系、方法体系、制度体系以及运行保障体系。在此基本理念下,以研究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及运行质量为核心主题的会计准则质量问题的全面、系统研究,目前至少需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一)对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及运行质量的基础问题进行研究。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如下: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及运行质量问题提出的理论基础、研究基础与实践基础;国内外会计准则建设质量研究的动态与评述;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及运行质量的基本结构;会计准则研究质量(理论与实践)、会计准则制定质量(程序与方法)、会计准则产品质量(形式与内容)、会计准则执行质量(运行与效果)的具体内涵、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等。

(二)对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及运行质量的现状研究

实施研究的方式可以是:通过文献资料分析、实地访谈、实地调查、案例分析以及问卷调查等多种途径来取得有关准则建设及运行质量的第一手资料,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问题研究26年来(1980年起)、会计准则制定与修订18年(1988年起)来、会计准则正式运行13年来(1993年起)以及正式成为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成员国直接参与推动会计国际协调及趋同进程9年来(1997年起)围绕会计准则质量相关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了解我国现行会计准则理论研究、制定与运行的薄弱环节、形成原因以及其与会计国际协调及趋同的基本要求之间在理论基础上、思想观念上和准则结构上存在的差异,为深入研究现阶段如何保证并提高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及运行质量问题提供基本方向。

(三)对提高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及运行质量的相关问题研究

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为:会计准则研究质量(理论与实践)、会计准则制定质量(程序与方法)、会计准则产品质量(形式与内容)、会计准则执行质量(运行与效果)考核指标的设计与实施问题;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及运行质量的法规保障体系完善问题;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及运行质量的环境优化问题;会计准则教育与培训体系建设问题;国外会计准则建设前沿成果的引进、介绍与消化吸收问题;会计准则建设研究成果的披露与发布方式及渠道问题;会计准则体系建设的相关事务性管理问题等等。

围绕着上述主题所进行的研究,不仅可以在研究方法上使规范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方法和调查研究等方法能够有机地结合,而且在研究内容的设计上,还体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1.在研究理念上,明确提出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及运行质量这一基本观念,并倡导以此理念为导向来推动我国现阶段会计准则体系建设的进程。2.在研究内容上,明确提出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及运行质量由研究质量(理论与实践)、制定质量(程序与方法)、产品质量(形式与内容)和执行质量(运行与效果)四个部分所构成并要综合考核的观念。

3.在研究视角上,明确提出需要从准则制定与推行成本——效益的角度来研究准则体系建设与运行质量问题,并拟设计相应的指标体系来考核其结果。因此,若能形成与研究设计相吻合的系统研究成果,相信会对指导我国现阶段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并全面提高我国的会计准则质量具有重要的政策咨询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时也会对深化以会计准则体系为基准的国际会计协调与趋同度产生重要的影响。

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论文范文第6篇

1.1 采集数据不规范

火力发电厂日常工作主要是将燃料的消耗和生产作为基础, 通过燃料燃烧产生热能, 进而转化成电能, 实现企业供电目标, 获取经济利益。由于火力发电厂工作结构复杂, 环节较多, 涉及大量数据, 工作量较大, 导致工作人员疏于对数据采集的规范和管理, 特别是对数据采集环节重视度不高, 一部分燃料数据丢失或者不准确, 增加了核算部门的工作难度, 致使统计、核算工作效率和质量不高, 严重影响了企业健康发展[1]。

1.2 统计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统计工作人员作为统计工作的基础, 其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数据统计的准确度。目前, 火电厂统计工作人员整体体素质偏低, 缺乏专业技能, 影响企业决策的科学、合理性。由于受到统计人员数据缺乏真实性的影响, 导致企业对燃料等能源的分析和研究结果差距较大。另外, 火力发电厂主要通过燃料燃烧产生热能, 转化成电能实现供电要求, 对技术、工艺等方面具有较高要求, 统计工作人员意识不到采集数据的重要性, 为企业提供不准确数据, 不仅会造成决策失误, 也会对火力发电厂的安全运行构成威胁, 进而影响供电系统的安全、稳定性[2]。

1.3 重要指标核算、统计不准确

在火力发电厂日常管理中, 与统计同样重要的还有核算工作, 然而, 在实际工作中, 核算部门由于缺乏对核算工作的认知, 对重要指标数据核算不精确、不仔细, 没有考虑企业实际情况, 盲目进行核算, 导致结果不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实际发展状况, 具有随意性。由于发电厂的燃料主要是用吨作为计量单位, 而在其燃烧之后产生的电能, 主要是利用焦作为单位。因此, 在燃料核算工作中, 需要对大量能源数据进行换算, 且数据较大, 一旦数据换算不准确, 会影响企业日常工作顺利进行[3]。

2 火电厂燃料统计与核算方式改革的有效措施

2.1 设置专门机构, 提高统计、核算质量

针对火力发电厂统计与核算工作发展现状, 企业应着眼于当下, 立足企业实际情况。设置专门统计、核算机构, 仅针对全厂的数据统计和核算工作, 不涉及其他日常工作项目, 提高其工作专业性, 并加大对燃料数据统计、核算监督和管理力度, 负责火力发电厂的数据采集、整理、制表等工作。完善日常管理制度, 规范工作人员行为。另外, 数据统计、核算机构还需要为企业提供具有指导性数据信息, 引导企业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提高资源利用率, 从而帮助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

2.2 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

人力资源作为一个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只有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才能够促进企业长足发展。因此, 针对火力发电厂企业内部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的实际情况, 应加大培训力度, 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与工作人员日常工作时间, 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 强化专业知识、经济等方面知识, 促使工作人员意识到工作严谨的重要性, 积极引进先进技术, 提高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另外, 企业还需要加强与工作人员的沟通和交流, 管理者要经常深入到员工队伍当中, 了解员工所思所想, 要引导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激发员工向心力和凝聚力, 促使工作人员能够积极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 从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2.3 完善硬件

传统企业管理模式和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求。因此, 火力发电厂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应积极引进现代化技术, 完善硬件, 更好地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随着计算机、信息等技术的发展, 为企业日常管理提供了更多方式, 企业应结合现代管理技术, 建立网络管理平台, 实现快捷的网络化数据采集和管理。通过这种方式, 不仅能够实现数据资源共享, 减轻员工工作量, 还能够优化企业燃料数据管理模式, 提高工作效率, 推动企业逐渐走向现代化管理方向。

2.4 引进先进燃料管理系统

传统的燃料设备浪费能源, 能源利用率较低, 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背离。为了能够提高燃料利用率,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企业应积极引进先进燃料设备, 减少人力、降低工作强度, 并提高燃料数据统计、核算的时效性。另外, 火力发电厂需要积极引进燃管理系统, 通过系统数据库, 能够实现对燃料进行计划、合同、质量等多方面管理, 将燃料管理系统作为火力发电厂管理核心, 能够将管理工作覆盖到全厂, 实现燃料数据统计、核算实时性, 提高电力企业管理水平, 从而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满足供电需求。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发电企业获得了蓬勃发展。火力发电作为发电的重要形式, 其燃料统计与核算准确性直接决定生产能耗指标与电力、热力成本核算的真实、准确性, 传统统计和核算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因此, 加强对火力发电厂统计与核算的方式至关重要。本文将对火电厂燃料统计与核算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和研究, 并提出火电厂燃料统计与核算方式改革的有效措施, 从而推动我国火力发电企业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火电厂,燃料统计与核算,改革

参考文献

[1] 陈华友, 蔡正高.诱导有序加权平均的组合预测模型及其应用[J].安徽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18 (03) :259-261.

[2] 范继辉.梯级水库群调度模拟及其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 2012, 20 (05) :12-14.

上一篇:证券市场法制建设论文范文下一篇:气象预警地质灾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