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统计数据质量提高论文范文

2024-07-27

基层统计数据质量提高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在政府部门各项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统计工作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统计数据是统计活动的最终结果,他不仅能够帮助社会各界了解国家综合实力和社会的实际发展状况,也能够帮助事业单位了解国民经济的发展形势。因此,提升统计数据的客观性和正确性质关重要。数据的质量不仅关系到政府服务的权威性,也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各行各业对政府统计数据的关注,人们对于数据质量也提出了一定的疑问,因此提高工业统计数据质量成为了政府部门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将针对当前工业统计数据质量的发展状况进行有效地分析,通过了解统计数据质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找到合适的应对方法,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工业统计;数据质量;社会发展;业务流程;工作基础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经济发展的新阶段,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稳定性对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数据的真实性直接影响到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因此,我们应当对数据进行高度重视,通过深入探索工业统计数据质量的影响因素,从而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来提高整体的统计数据的质量。结合目前工业统计数据存在的相关问题可以了解到,虽然工业统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源头数据质量降低,统计人员的工作意识较为缺乏,统计执法力度较弱,使得统计法的执行力度较低,数据的真实性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本文将结合这些问题提出合理的应对策略,从而优化当前工业数据统计质量,对各个部门的统计工作产生较为积极的影响。

一、提高工业统计数据质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源头数据质量降低

工业统计指标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大部分企业的报表人员由于缺乏对指标含义的理解,因此经常会出现敷衍上报、虚报、瞒报、漏报等现象,由于绝大多数企业的工作人员这些没有取得统计师从业资格证,在工作的过程中缺乏客观的数据统计专业知识,因此在对数据进行统计的过程中,并不能展现其专业性,这就使得政府部门获取的数据的质量较差,真实性较低。而且由于在汇总数据的过程中较为繁琐,导致企业报表的积极性并不高,经常会出现敷衍了事的现象。而且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对于这些指标的重视程度也不高,因此在对企业所汇报的数据进行处理的过程中调研和考察的机会较少,不能及时发现企业源头数据的问题,导致很多企业上报的数据不能有效地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从而影响了源头统计数据的质量。

1.2企业内部统计人员工作意识较低,影响数据误差率

据了解,目前很多工业单位为了说,在经营成本并没有聘用具有统计工作资格的专职人员,而且在进行日常管理的过程中并没有设置专门的统计岗位,而是由很多会计人员或办公室内部不对口的人员来完成。这种现象不仅使数据汇报工作的开展较为艰难,而且说,汇聚的数据并不能直接反映企业内部的真实情况,但由于企业统治基础不够雄厚,使得统计工作所获取的数据差距率较大。比如,在工业指标中统计的“产值”是不含增值税的金额,部分工作人员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再上报的过程中会将增值税包含。而“制造成本”这一指标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制造费用实际消耗的直接人工以及直接材料的总和,而兼职人员仅仅反映制造费用,其他费用票没有包含在内,这使得企业所上报的数据与真实数据之间差距较大,影响了最终的数据质量。

1.3工业统计工作的独立性较差

结合统计法的相关要求,各个统计机构在行使职权的过程中需要实施统计监督职能,统计监督职能开展的好坏又是各个企业、政府部门相关官员工作绩效的重要评价依据,因此在开展工业统计的过程中监督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对于统计人员来说,统计人员的工作只是数字的排列、核对和分析,但目前我国已经采取了一种集中统一分级管理的统计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受到政府的制约,在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统计数据与相关部门的政校直接挂钩,因此统计机构极易受到非客观因素的影响,产生“面子工程”,这些数据虽然能够为相关部门带来巨大的政绩成效,但却无法真实的反映该企业的经营状况,因此影响了统计数据的质量,而这种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较为困难,需要相关部门引起高度重视。

二、提升工业统计数据质量的对策

2.1提升工业统计人员的专业能力

为了有效提升统计工作的总体质量,应当从规范统计人员工作流程、提高基层统计人员待遇、增强其综合能力等多个角度出发。对于基层统计工作人员来说,对工业统计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化管理。由于工作人员对指标概念的理解性、业务能力的扎实性、工作的流动性等内容的专业性较差,因此,会使统计数据质量产生最大的问题,而为了改善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应当定期开展企业统计人员专业技能培训活动,通过对内容进行细分,增强工作人员的专业性。通过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为企业开展针对性的制定培训计划和目标,帮助企业统计工作的开展。对于每年统计制度中,报表变动的内容进行全方位的培训,有效提升企业统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操作水准,确保源头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2.2建立合理的工业指标体系

为了有效提升工业统计数据质量,应当建立合理的工业指标体系。结合总书记的重要发言可以了解到,中国要想发展就应当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通过不断的实践,掌握发展的核心技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从而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而在发展的过程中,工业统计数据作为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一定的提升整体的利用率,通过针对性地对企业企业实施帮扶工作,从而增强我国的科研创新能力。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應当对工业统计报表进行适当简化,删除重复指标,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指标体系,为基层统计人员减负,提升企业报表效率和审核效率,从而控制统计数据质量,确保数据的真实性。

2.3提升企业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

工业企业作为工业控制的源头,应当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首先,统计机构应当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档次,为企业工作和服务提供支持,相关的管理人员和领导层应当对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进行深入了解,通过定期开展企业大讲堂的方式,帮助企业进行正确的决策和经营活动,成为社会公众的服务对象。其次,应当监督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深入学习、贯彻统计工作的规章制度,了解统计工作的实际意义以及对企业内部产生的影响。通过提升工业企业对统计工作的认识程度,从而增强基层企业与统计管理部门之间的粘性,促进统计工作的有序开展。最后,统计部门应当针对基层企业的统计人员给予一定的补贴,通过将其发放到个人的银行卡当中,从而提升统计人员的整体工作能力,并且开展不定期的学习会议,帮助统计人员学习统计工作的相关内容,提升统计工作对企业日常生产和日常工作开展的帮助。通过纠正企业员工对统计工作的认知,消除统计部门对统计工作的抵触情绪,便于企业统计工作的开展,提升报表的整体质量和效率。

三、总结

结合上述分析,统计数据质量对于统计工作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内容,而如何提高统计数据的可信度是统计工作的重点,我国工业建设发展的过程中,数据不仅能够反映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也能够为我国重大决策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但就目前各个企业汇总的统计数据可以了解到整体的数据质量较差,真实性较低,这不仅影响了我国社会的发展,也对企业内部的经营决策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提高工业统计数据质量志在必行。通过提升统计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制定合理的工业指标体系,提升企业内部对于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能够有效改善当前统计工作出现的问题,树立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参考文献:

[1]金奎. 医院信息化管理卫生统计数据质量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J].  2020.

[2]张艳玲. 浅析经济普查统计数据质量提升策略[J]. 现代经济信息, 2019,(21):1.

[3]潘剑锋. 影响企业统计数据质量的原因分析与应对策略[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21,(11):2.

[4]李兴. 大连市旅顺口区规模以上工业统计数据质量提高研究[D]. 大连海事大学, 2019.

[5]黄海燕, 朱丽萍. 浅析如何提高工业统计数据的质量[J]. 纳税, 2019,(20):2.

[6]程娜娜. 影响工业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与解决措施分析[J]. 缔客世界, 2019,(4):1.

作者简介:

黄利琴,出生年月:197401,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江苏靖江,职称:统计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基层统计工作,工作单位:靖江市人民政府城南办事处。

基层统计数据质量提高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统计信息化是统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积极拓展统计功能,实现统计服务职能的重要途径。积极推动统计信息化建设,实现统计技术咨询以及统计数据信息的处理正成为当前统计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围绕统计信息化建设,介绍了统计信息化的基本内容和目标,分析了当前统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就如何强化统计信息化建设提出了建议措施。

关键词:统计信息化;建设

一、相关概述

统计信息化是指在统计工作中积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强化统计信息资源开发建设,推动统计信息的质量和共享,促进统计工作的改革发展,切实提升统计现代化水平,在此基础上实现统计信息化在整个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实施统计信息化建设包含了多个方面的内容和目标,主要包括建立完善跟信息化建设相适应的统计工作方式、推动统计信息管理的标准化以及建成统计信息建设工程等。

统计的基本职能就是依靠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和统计调查,及时提供统计咨询信息和意见,实施统计监督,在此基础上实现对政府相关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统计信息化就是要围绕统计核心业务,充分运用信息科学以及现代统计学的基本原理,采用网络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处理技术等手段,实现统计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使用和发布等全程的信息化。统计信息化的实质就是统计工作的网络化、统计工作的数字化,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来实现数据信息的存储和表达,推动统计信息的共享,提高统计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统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大多数统计部门都建立了不同的统计信息数据库应用系统,积极依托统计内部信息网站、外部网站实现统计信息发布的及时性,这不仅改变了原先的统计数据发布方式和手段,同时也丰富了统计信息的内容,极大提升了统计工作的效益和效率。但是在统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也依旧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和不足制约和影响了统计的质量和效率,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统计信息应用系统在开发利用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当前一些部门在统计工作中对于统计信息化建设认识上不充分,这就会导致在统计信息应用系统开发利用中的经费投入还比较低,信息化建设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在统计信息化建设中硬件以及软件的投入不够,制约了统计信息化的发展。同时,在统计信息化建设中统计软件开发部门跟统计软件使用部门之间的沟通不够,相互之间配合有待于进一步强化。一些统计人员对于统计信息化和信息技术缺乏充分的了解,难以在统计软件开发之前提供详细的功能需求和分析,致使统计软件信息系统在后续使用中需要反复修改,在软件测试过程中也难以提供测试和修改意见。与此同时,软件设计人员对于统计工作的内容、流程以及功能需求也缺少充分了解,致使统计信息应用系统在开发后跟实际管理需求之间存在着差距。

2.统计信息化在信息安全以及网络安全上需要进一步强化

信息安全是统计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信息安全与否直接关系着统计信息化的质量。由于我国统计工作在信息化建设上起步相对比较晚一些,同时信息安全技术力量和手段有待于进一步强化,这些都会影响到统计信息安全。除此之外,由于统计安全法律法规还需要健全,相关的统计信息监管体系也不够完善,这些也是我国统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安全问题。我国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在安全防护能力建设上需要加强,既要防范网络黑客对于统计信息安全的攻击,也要防止不法分子使用信息系统管理漏洞依靠木马盗用等手段进行网络犯罪活动。统计信息安全以及统计信息应用系统的完善性都是我国统计信息化建设中的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

3.统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着信息化专业技能人员短缺的问题

统计信息化建设中人才队伍建设是最重要的因素,专业的高素质统计人才是实现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和保障。只有强化对统计人员的信息化培训力度,提高培训效益和效率才能够提高信息化手段在统计实践中的应用。当前,我国不少统计部门,尤其是基层统计部门在统计工作中都缺少专业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人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统计信息化的进程和质量。不少统计工作人员由于对统计信息系统了解不够,在应用中不够熟练,功能难以充分发挥,这不仅导致统计软件使用效率和使用效益较低,同时也会影响到统计任务的顺利完成,不利于统计信息化的发展和推进。

三、进一步推进统计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1.进一步健全完善相关法规制度,为统计信息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伴随着经济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升,统计信息化建设也刻不容缓。在统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法规制度完善也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要结合我国的统计实际,合理借鉴国际通行规则,对统计信息化相关的法规制度进行进一步的健全完善。在统计数据发布、统计数据管理、统计数据保密、网络信息安全、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加强制度建设。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制度的贯彻执行力,进一步强化统计执法力度,积极培养良好的统计工作法制环境,以此为保障切实推进统计信息化建设。

2.强化统计信息化软件开发力度,进一步完善统计网站服务功能

在统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统计软件的开发利用占据了重要位置。要实现统计信息化建设就需要重视对统计软件的开发利用,在原先的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推动软件开发工具以及软件开发技术的发展,确保其先进性。依靠项目管理模式,采用委托开发、联合开发、独立开发等方式加快统计软间的开发速度。在统计软件的开发过程中重视数据资源管理业务的核心作用,将数据库建设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依靠网络应用手段,实现统计生产力的提升。并结合统计业务实际需求,综合考虑,统筹规划,确保统计软件开发计划的切实可行。与此同时,还需要重视统计网站的建设,将其作为统计信息发布的平台,实现信息共享目录的对象化、层次性,并逐步实现检索方式、内容分类、数据查询以及网站浏览的一体化,积极发挥其信息发布、数据采集、政务管理的作用,在统计网站基础上实现统计下属单位的数据直报和管理。

3.强化统计信息的安全管理

统计信息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决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也使得统计信息成为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会受到攻击和入侵,这对于统计信息系统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这就要求在统计信息化建设中重视信息安全管理。一方面逐步建立完善网络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在安全策略制定、安全等级设定、安全项目规划、人员职责分工、安全审计评价、网络技术运用以及规章制度建设等方面强化管理。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网络信息安全规章制度,并加强在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技术培训,避免因为统计信息系统使用者缺乏安全知识造成统计安全出现问题。除此之外,还应当制定和完善统计信息系统网络安全管理系统、统计信息系统灾难备份恢复系统、统计信息网络系统病毒防护系统,依靠多层次的信息安全管理手段,切实保障信息内容以及信息系统的安全。

4.重视统计信息化技术培训,提升统计人员信息化专业技能

统计信息化建设中人才队伍建设是最重要的因素,专业的高素质统计人才是实现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和保障。要积极培养懂技术的专业技术骨干,充分了解统计行业,丰富自身统计经验,逐步适应统计信息化趋势和发展潮流。制定和完善有助于稳定统计信息化人才队伍、吸引人才的管理机制和政策,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统筹规划,积极培养适应统计信息化发展的人才队伍。同时,强化对统计人员的信息化培训力度,提高培训效益和效率,并提高信息化手段在统计实践中的应用。依靠信息化培训和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打造懂统计业务,熟悉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复合型统计人才队伍。

总的来讲,统计信息化是统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的普及对于统计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统计部门需要积极调整自身角色,顺应信息化潮流和趋势,转变统计工作模式和统计信息管理流程。推动统计信息的质量和共享,促进统计工作的改革发展,切实提升统计现代化水平,在此基础上实现统计信息化在整个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需要明确的是,统计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统计部门需要合理制定统计信息化发展目标,优化统计工作流程,充分利用信息手段提升统计工作效率和工作效益,切实推动统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职能作用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张建华.统计信息化发展及问题研究[A].山西省第七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13.

[2]张凤琴.统计信息化建设对统计管理模式的影响与促进研究[A].北京市第十四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获奖论文集[C],2012.

[3]郑丽伟.有关统计管理信息化的几点认识[A].节能环保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7.

基层统计数据质量提高论文范文第3篇

(一) 部分企业法制意识淡薄。

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 原有的统计法律法规未能紧跟经济社会现实发展的需要, 现有的统计手段和服务、统计人员的素质跟不上社会经济的发展, 致使《统计法》的威慑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部分企业对统计工作不够重视, 统计法律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领导重会计、轻统计;二是个别企业统计人员有迟报、瞒报现象;三是部分企业负责人和统计人员依法统计意识淡薄, 不认真执行统计制度, 填报的报表不规范, 随意性大。

(二) 企业统计人员变动频繁。

统计人员是“清一色”的兼职, 工作重心往往以其他工作为主, 对统计工作只是应付, 一旦报表任务来临, 工作责任心强的尚能做好报表按时上报, 工作责任心差的, 再三催报也难以按时完成任务。这些人大多数对统计业务不熟, 对统计指标的含义, 以及统计口径, 统计范围和计算方法一知半解, 上报的报表往往容易出错, 极不规范, 数据质量难以保障。

(三) 统计人员素质差异制约统计业务开展。

统计人员大都为“半路出家”, 个别地方甚至是非统计人员兼职, 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业务水平极需加强。

(四) 基础工作较差导致数据质量不高。

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是统计工作的最原始凭证。一些单位虽建立了统计台帐, 但记录不完整、不准确, 经常出现一些低级错误。有些填报单位怕“露富”, 害怕增加税费, 不说实话, 不报实数, 支持配合程度不高, 所报送的报表经不起推敲, 出入较大。

二、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建议

(一) 加大统计执法力度, 增强统计法制观念, 优化基层统计工作环境。

统计工作薄弱, 源头数据得不到保障, 除体制和方法制度的原因外, 工作环境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基层统计工作收集报表难, 开展调查难, 搞准数据难, 统计工作环境一直不理想。

《统计法》是规范统计工作的法律武器, 是保证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手段, 统计部门要多汇报、多协调, 主动积极地与相关部门配合, 加大统计执法的频率, 加强统计执法的力度。首先, 要加大对统计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统计人员的法律意识, 增强全民的统计法制观念, 做到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其次, 要加大惩处力度, 要综合运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加大处罚力度, 加重统计违法的成本和后果。对证据确凿的统计违法行为要坚决依法严惩。

(二) 加大对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 不断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对基层统计人员的素质培训在统计基础建设中至关重要。企业统计部门要不定期地对不同对象、不同层次的统计人员进行培训, 以提高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在培训中要注重基层统计工作的实际, 要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要讲求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 这样才能收到好的培训效果, 才能充分发挥统计培训在统计基层基础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三) 确立抽样调查的主体地位, 减少全面调查所需的庞大工作量。

改革和完善现行的统计报表制度, 建立一套以基本单位数据库为基础, 指标数量不过多、组合功能较强、易于操作, 能准确、及时反映市场经济运行状况的统计报表制度。加快抽样调查替代全面报表制度的步伐, 大力改革以全面报表制度为主的统计方法制度。为此随着国家经济主体多元化和经济活动复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大力推行抽样调查方法, 确立抽样调查在统计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刻不容缓。抽样调查是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法。对目前的全面报表来说, 抽样调查还可减少工作量。因为抽样调查的实质是从总体样本中抽取部分进行调查, 是为了减少全面调查所需的庞大工作量。为了科学开展抽样调查, 关键是必须加强统计标准基础建设, 特别是对建立起来的数据库要进行动态地维护更新, 使其成为各类统计调查的共同基础。

(四) 大力推行企业网上直报, 切实提高统计数据处理的工作效率。

由于统计业务需要处理的数据量十分庞大, 如大型数据库的建设和管理, 大量调查数据的汇总、传递、分析及处理, 如果没有现代化的统计信息系统是不可想象的。其次, 随着互联网络的广泛使用, 大量用户都愿意和需要通过联网上报统计数据, 这不仅可以提高统计工作效率, 而且也大大方便调查对象上报统计数据, 这必然是采集统计数据的更重要方式和途径。

(五) 把握数据的源头, 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基础。

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一个永恒主题。要适应目前和将来的工作要求, 必须配备与任务相适应的力量, 安排业务精、责任心强的人从事统计工作, 否则, 很难担负统计工作的各项职责。统计数据质量体现在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适用性等方面。保证统计数据质量, 必须从源头抓起, 要从统计产品生产的源头, 从被调查单位的原始记录、数据收集、整理、汇总、上报的全过程, 从每一个统计指标的口径, 包括范围、取得渠道, 指标的来龙去脉, 数据的采集操作制度化, 以及建立健全统计原始记录、统计报表、统计台帐制度。原始记录是统计基础工作的基础, 这项工作必须做细、做准, 从源头上杜绝虚假数据的产生, 保证对原始信息采集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六) 建立科学有效的统计数据质量监控系统。

围绕统计数据质量, 强化责任落实, 把实事求是的统计工作准则和严格的数据质量控制贯穿于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录入、汇总上报等每一个环节, 把好基层数据审核关, 综合数据的评估、上报数据的控制关, 加强基层基础建设, 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系统, 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 逐步建立起网络环境下的统计质量监控模式, 定期对统计数据质量进行评价, 把统计调查的误差, 技术误差都进行重点控制, 对统计数据的可靠度和误差大小进行评价, 针对性的采取措施, 不断提高和改进统计数据质量, 满足企业需要。

(七) 树立“有为才有位”的理念, 从思想上、业务上, 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提高优质服务水平。

基层统计数据质量提高论文范文第4篇

一、加强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的重要意义

统计数据质量是指与统计数据相关的, 反映统计数据真实、可靠、有效、及时性特点的统计工作要求。统计数据质量既包含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和全面性, 又需要体现动态性、完整性和真实性, 才能确保统计数据完整、可靠。加强统计数据质量管理, 一方面有助于从源头上保证统计数据质量, 进而不断夯实统计工作基础, 为国家有关部门和行业、公众等提供可靠的信息, 提高数据共享和利用水平。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更好地维护统计部门的权威性, 提高统计部门服务效能, 确保统计数据生命线稳定运行, 提升统计部门公信力, 对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二、统计数据质量相关的影响因素分析

统计数据质量需要从多维度进行评价, 只有每一项指标都符合要求, 才能确保统计工作有序开展。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主要和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1) 各层级相关的统计制度体系不健全, 实施过程中存在执行偏差和走样的情况。统计工作想要有序开展, 需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的政策规定和制度要求进行。随着国家统计法实施条例的推行, 对各层级统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各地区统计部门应当结合地区实际针对性完善和细化相应的统计制度体系, 创新统计内容, 积极探究有效的统计调查方法等, 才能确保统计工作按计划开展, 定期上报, 提高统计效率和质量。目前各地区对统计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 受到政绩观等方面的影响, 一些地方政府对统计数据密切关注, 甚至通过篡改等方式来体现政绩, 统计制度体系不健全, 统计制度相应的内容不全面, 很多指标没有及时更新, 统计数据库体系没有定期维护, 统计部门缺乏独立性, 甚至成为地方政府体现政绩的重要体现, 对统计数据进行造假现象时有发生。统计工作缺乏严格的监管, 执法力度不强不严, 从而影响制度的具体执行, 导致统计数据质量受到影响。

(2) 统计部门调查调研方法单一, 统计服务意识不强。开展好统计工作, 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和监督, 目前统计工作在各层级往往处于边缘化状态, 对统计工作没有形成事前、事中和事后全面统计的良好局面。统计部门在开展统计数据收集过程中, 统计调查调研方法比较单一, 往往都是上级部门要求开展统计数据收集时才去开展具体的统计工作, 过于被动, 同时所应用的统计调查模式主要是依靠各层级层层上报的方式来进行数据汇总, 对不同行业具体情况缺乏深度的了解, 跟踪机制不健全, 从而导致统计数据难以体现准确性和全面性, 与此同时在统计指标建设方面重视程度不够, 设计的统计指标体系有漏洞, 没有及时进行补充完善,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建立更加可靠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 统计指标缺乏统一的解释, 统计指标过于关于经济效益, 对民生、环境、服务等方面的关注度较少。统计部门在开展统计调查时没有及时进行有关政策的宣传, 对如何填写统计数据等没有及时和被调查人员进行沟通, 开展相应的培训, 从而导致调查人员难以理解相关的指标, 对原始数据关注度不高, 统计部门服务意识淡薄, 没有建立和相关部门的联动机制, 统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尤其是基层统计部门统计人员流动性较大, 业务繁重, 从而导致责任心下降, 统计数据质量受到质疑。

(3) 被调查人员对统计工作缺乏足够的理解和认同, 从而影响数据质量。在开展统计调查过程中需要被调查人员进行密切合作和配合, 严格按照统计数据填写规范提供真实的数据, 才能确保统计数据可靠。目前被调查人员对统计工作不够重视, 容易受到利益驱动或害怕个人信息泄露, 从而对统计工作不支持、不理解, 配合度较低, 甚至为了个人利益采取瞒报、虚报等情况, 很多基层单位在统计基础台账建设方面缺乏足够重视, 原始积累不够, 统计档案不够规范, 从而影响统计调查质量。

三、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方法分析

(1) 加强制度建设, 提高垂直管理水平。统计工作需要建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统计的制度规范体系和组织领导体系, 所以一方面要加强制度建设, 对国家有关的政策法律和行业要求等进行深入分析, 结合实际构建适合各层级的具体的统计制度体系, 确保统计指标完善、统计目标清晰、统计内容全面、统计流程和考核等配套机制健全, 为确保统计工作有序开展奠定基础, 提供指导。另一方面要加强统计垂直管理, 赋予统计部门更多的独立性, 确保统计工作自上而下减少干扰因素的影响, 避免受到行政压力和政绩观偏差影响等导致统计数据质量失真, 从根源上形成合力共管的统计监督机制, 提高统计数据的权威性和统计部门的公信力。

(2) 加强统计队伍建设, 切实提升统计人员综合素质。要不断加强对统计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培训, 引导他们深入了解实际情况, 对国家有关的政策要求等进行深入解读, 加强职业素养培训, 提高对基层统计人员的关怀程度,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工作观, 做好统计基础台账管理, 严格按照规范开展各层级统计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 对统计数据从多方面进行动态分析, 积极研究现代信息技术, 探索互联网技术、统计专业化软件与统计工作业务之间的协同模式, 构建完善的统计信息服务平台, 确保统计数据有效共享和最大化利用。

(3) 加强统计调查模式创新, 强化统计执法监督。一方面要对统计调查工作进行深入研究, 结合当前统计工作新要求, 不断引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 提高统计调查效率, 加强政策宣传和引导, 提高全社会对统计工作的支持和配合程度, 确保统计调查工作有序开展, 另一方面要加强统计执法监督, 针对统计工作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同时加强事前、事中和事后统计质量全面监管, 切实从源头上杜绝虚报等情形的发生, 对统计数据造假等行为严厉处罚, 加强数据全面综合审计, 确保统计数据可靠、真实。要积极发挥部门合力, 加强统计部门与工商、财政、税务、民政等部门之间的合作, 实现数据共享, 降低工作重复性, 有助于统计数据更好地维护和转化。

总之, 加强统计数据质量管理, 是做好统计工作始终的追求目标, 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很多, 为进一步提升统计数据质量, 需要结合实际, 针对性完善制度体系, 加强责任分工和监督考核, 加强统计队伍建设, 不断提高统计信息化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依法统计、及时统计和全面统计, 进而不断提升统计服务效能。

摘要:随着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 为了更好地摸索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不断提高统计服务效能, 各级统计部门都在积极探索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 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强统计数据质量管理, 切实维护统计数据的权威性。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来源有多个方面, 本文对其进行了深入分析, 同时针对性提出了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具体对策, 希望为不断提升统计数据质量, 更好地发挥统计工作应有的功能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或者借鉴。

关键词:统计,数据,质量,影响因素,对策

参考文献

[1] 惠丽萍.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几点举措[J], 统计与管理, 2014 (7) .

[2] 樊江玲.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方法探索[J], 财讯, 2017 (11) .

[3] 罗广.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方法探索[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4 (3) .

基层统计数据质量提高论文范文第5篇

对于统计数据质量的定义在与时俱进。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 在国际数据统计领域, 给统计数据质量所下的通行定义是数据的准确性, 并且仅此一条。但是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统计数据被各行各业越来越多地提取和使用, 数据的准确性已经不是表达统计数据质量内涵的最好解释, 新的概念必须应运而生, 否则统计数据将失去意义。比如, 数据准确但时间滞后, 那用处就会大打折扣。再比如, 数据准确但获取非常困难, 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大大高于产出, 那它也毫无意义。针对于此, 国际相关机构给出了一个新的定义, 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实用性, 二是适用性, 三是精确性, 四是方便获取性, 五是实效性。可能每个国家对此各有各的看法, 但基本认同是一致的, 总结起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准确性仍然是主要因素;二是还包括适用性、及时性及可取得性等。

二、我国政府统计存在的数据质量问题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在深入发展, 经济主体迸发了巨大活力, 政府统计管理工作如“四大工程”等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但在实际工作中, 还有很多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只有深入了解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现状, 科学剖析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才能更好地管理统计数据质量。

(一) 政府工作缺乏公信力。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 我国统计工作已和快速发展的经济不相适应, 来自于国内和国外的质疑声音也在不断加大, 在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之后更为严峻。原因在于, 与国际统计接轨的步伐滞后于经济增长速度, 政府统计公信力较低。我国在及时作出解释的同时, 也在改进数据生产流程, 加大数据生产过程公开力度, 虽然有所缓解, 但还没有彻底解决。

(二) 指标含义不够清晰。单纯从理论上看, 统计数据指标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一是指标名称, 二是计量单位, 三是计算方法, 四是时间限制, 五是空间限制, 六是具体数值。但是实际工作却往往有偏差, 过于强调宏观性, 缺乏特定指向性, 指标含义不是很清晰, 指标计算方法内容公开程度不够, 所以公众就产生了对一些统计数据质量的怀疑。

(三) 统计数据不够透明。一直以来, 我国政府统计主要为政府决策服务, 远远高于为社会服务的比重, 同时统计数据透明度也一直不高。虽然通过政府转变职能, 逐步加大阳光统计力度,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一些倍受关注的统计方式和调查方法并没有公开, 数据修订方法说明也不够详细, 公众获取信息渠道也不够畅通, 给社会造成了很大的误解。

三、提高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管理水平的方法

针对目前政府统计数据质量存在的问题, 必须高度重视, 并采取有效措施, 加强领导, 精心组织, 多措并举, 统筹推进, 千方百计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想方设法促进统计工作发展。

(一) 完善政府统计管理体制。要解决统计数据质量管理问题, 根本在于要完善政府统计管理体制。这就要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坚持政府统计部门主体地位, 发挥部门统计和民间统计补充作用, 构筑现代化的统计体制, 为提高政府统计数据质量提供体制和组织保障。为此, 就要对统计管理内容进行针对性改革,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推行垂直管理体制, 减少中间层级和地方干预, 让统计工作回归客观独立。二是建立多元统计体系, 行业统计、部门统计、民间统计、中介统计互相配合、彼此监督, 使统计数据衔接一致、互相匹配。

(二) 改革统计方法。近年来, 我国统计工作发展进步有目共睹, 但进步掩盖不了问题, 统计方法和统计规则传统性还是比较强, 不能与国际通行方法完全接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下行压力都大增, 调查内容、调查对象都在发生深刻变化, 只有全面深化统计改革, 才能引领发展。具体来说, 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 要不断拓展调查领域, 特别是民生领域, 比如居家养老领域、留守儿童领域、社区医疗领域等, 改进和完善调查方法, 提高调查结果针对性和指向性, 提高其经济适用性。第二, 要努力提高被调查对象支持度、理解度和参与度, 减轻其心理负担, 提高数据保密性, 配合先进的统计调查手段, 在获取统计信息的便捷性和提高统计数据的精确度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三) 提高统计执法力度。实际统计工作中, 个别企业和个人出于怕上税、怕增加工作负担等原因, 对统计工作不支持、不配合, 而且还瞒报、漏报、谎报、迟报, 严重扰乱了统计工作秩序。必须按照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的要求, 拿起《统计法》这个武器, 强力推进依法治统。要加大对基层企业的检查力度, 规范统计人员和统计台账, 通过公布统计失信企业名单和采取相应惩罚措施, 严肃查处统计违法违纪行为。据此提高统计能力, 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

总之, 政府统计工作重要性不言而喻, 数据质量更是重中之重, 我们要持之以恒坚持研究分析, 对症下药, 多措并举, 才能取得政府统计数据质量提高的新成效。

摘要:本文全面阐述了统计数据质量的含义, 认真指出了当前工作存在的问题, 深入分析了提高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的方法, 旨在针对我国统计工作发展实际, 提出提高数据质量的建议, 以便提升政府形象与统计公信力。

关键词: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彦茹.统计体制视角下的我国统计数据质量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 2012, 10 (01) :32-33.

基层统计数据质量提高论文范文第6篇

党校是我们党进行党员教育的主要场所, 是意识形态的主阵地, 也是我们党一直以来重视干部培养的真实体现。基层党校作为县级及以下党员干部的培养机构, 除了进行理论教学以外, 更是为许多重要民生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研究和实践的平台。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党校姓党”指导原则, 就要以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为主要抓手, 在政策宣讲、理论传授的基础上开展以实践为主要形式的党性教育, 使党校对党员干部的培养更加立体和全面。

一、理论教育与党性教育的辩证关系

理论教育是党校进行各级各类干部培养、培训的主要形式和载体, 其主要内容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中国共产党赖以执政的理论基础, 以及治国理政实践中提出的大政方针与路线政策等。这对于党员干部提升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为理论是实践的先导, 经过历史验证的真理必然能够有效指导今后的实践活动;有效的实践也可以倒逼理论的更新与创造, 为我们党进行理论创新提供可能。

党性教育则是党校开展干部培养的目的所在, 主要内容包括理想信念教育, 宗旨意识教育和改进作风教育等。党性修养是合格的共产党员所必须具备的内在素质, 表现为高风亮节、甘于奉献, 勇于担当、敢于尝试, 理想坚定、思维理智, 等等。党性修养的锻炼非一日之功, 不仅需要深厚的理论功底做支撑, 还需要深刻的具体实践来进行升华。同时, 我们党层出不穷的英才事迹和典型事例也可以为党性修养的培育带来感染和熏陶。

总体上看, 二者的关系可以归纳为:理论教育是党校教育的根本方式, 党性教育是党校教育的深层目标。理论学习是提高党性修养的基础和手段, 党性修养的提高能为深化党的理论研究提供动力支持。

二、基层党校在干部教育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 师资力量问题

基层党校长期面临专业人才不足的困难, 这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基层党校的干部培养工作不仅需要懂马列主义理论的知识型人才, 还需要懂治国理政现实的实践型人才。这是由基层党校直接面对基层治理问题的现实情况导致的, 也是基层党校开展各类培训工作的一项重要要求。长期以来基层党校不仅缺乏这样的优秀人才, 而且教职工人数不足, 有时面对人数庞大的培训任务时在授课师资的配置方面较为紧张。

(二) 管理方式问题

基层党校在课程设置上有时较为松散, 课程内容务虚性强, 不能有效针对基层现实困难进行教学和培养。同时, 对学员的管理也不够严格。由于大多数学员担负一定的职务, 承担一定的工作任务, 因此在参加党校培训学习期间有时并不能全勤到课, 学习质量大打折扣。课时量存在不足, 这是由任务重、人手少导致的。在结业方式上, 缺乏统一标准, 没有合理的考核机制。制度上的宽松还会导致部分学员对党校学习的重视不够, 认同感不足。

(三) 培养效果问题

基层党校开展的干部培训工作有流于形式的风险, 由于上述两种问题的存在, 导致了学员受训效果不突出的情况出现。有时参训学员将党校学习当作拓展人际的好机会, 重心放在了结交伙伴上;有时由于课程安排的重心偏颇, 给参训学员造成“只要重视理论学习就能过关, 实践技能以后再说”的错觉;有时因为管理制度上的松散随意, 导致参训学员产生“考勤合格就能结业, 卷面及格万事大吉”的错误观念。

三、提高基层党校理论和党性教育质量的路径

(一) 提高政治意识, 坚持“党校姓党”

党校是党内培养干部、教育干部的重要机构, 有着光荣和悠久的历史。党校工作在新时代的继续创新开拓, 必须坚持“党校姓党”的总原则。需要明确, 党校不是其他的什么培训机构, 既不以营利为目的, 也不靠市场而生存。党校必须把党性教育的核心主线扯清讲明, 为了培养造就一批又一批合格的党员干部而不懈努力。党员的思想关能否把得住, 干部的理想信念是否坚定, 党校将发挥重要的塑造作用, 并承担一定的责任风险。

(二) 加强教学管理, 优化课程设置

首先, 要注重培养优秀党校教师, 造就一批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专业人才。这就需要基层党校打通人才引进渠道, 不拘一格吸引专家人才的加入, 同时拓宽自身人才培养渠道, 输送本校教师去基层单位挂职锻炼, 丰富实践经验。其次, 要突出课程内容的现实导向。理论知识的学习绝不是纯粹务虚, 而是有着现实的指向作用, 甚至要以所学内容是否管用有效来作为培训效果的验证标准之一。最后, 要提高基层党校培训工作的管理水平。除了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方面的管理需要加强之外, 还需要在培训班级建设、结业考核标准等方面下功夫。

(三) 理论结合实践, 培养实用技能

基层党校教学需要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 以此突出党性教育的重要地位, 并同时检验党校教育的效果。通过实地调研、考察学习、参观走访等新型实践教学方式, 使参训学员对基层现实有更深入了解, 对英模事迹有更深的感悟, 从而对自身党性修养的培育形成直观示范。另外, 可以通过实践考核的方式扩充党校培训结业的参考因素范围, 以此观察参训学员是否真正在学习过后产生了效果, 是否已经表现在实际工作中。

结论

基层党校理论与党性教育工作成效的提升, 要建立在教学管理体系科学化的基础上。通过强化政治意识, 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 实现党员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化。同时,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党性学习教育, 使党员干部在实际生活中中真正领悟“党性”的内涵与表现形式, 并以此规范自己的党员行为, 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为党的事业在基层的巩固拓展贡献应有的力量。

摘要:基层党校对干部人才的培养教育至关重要, 这直接关系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否坚定不移延续, 党的事业能否继续向前推进等关键问题。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党校姓党”的重大原则, 为党校工作的改进完善与有效开展提出了目标和要求。如何提高基层党校在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两方面的工作实效, 是本文研究的主题。

关键词:基层党校,理论教育,党性教育

参考文献

[1] 王久高.基层党校加强干部党性教育实效性的问题与对策[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2014, 1:35-39

上一篇:生态环境社会秩序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绩效考核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