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临床护理优质护理论文范文

2024-07-21

PICC临床护理优质护理论文范文第1篇

1 强化优质护理服务意识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首要任务是转变护理人员服务意识, 把患者满意度做为衡量护理服务的尺度。我科全体护理人员在护士长的领导下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把“夯实基础护理, 提供满意服务”的理念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同时组织全科护理人员认真学习文件精神, 要求护士对照自身找差距, 统一思想提高服务质量, 保障医疗安全, 形成共同的护理工作价值观和行为准则。针对骨科患者的特点, 确立以创建骨科优质护理为目标, 使护士明确在护理活动中对患者落实基础护理服务的意义, 从而使“以人为本, 以患者为中心”的主动服务意识进一步得到增强。

2 加强管理, 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优化服务流程

在医院护理部总体要求的基础上, 我科重新修订了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和疾病护理常规, 进一步规范了临床护理服务标准, 完善护理质量检查标准与方法。首先, 制定“优质护理服务规范用语”与“优质护理服务规范十条要求”, 并编订成册, 人手一本, 内容力求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与患者的需求相结合, 使护士的临床服务行为有规可依。护士长每天深入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督导监控, 了解护理人员执行规章制度、岗位职责、操作规程等情况, 帮助优化服务流程, 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帮助解决。护理部定期或不定期根据护理服务规范对护理人员服务进行检查。

骨科患者常因伤势突发、疼痛和功能障碍, 存在各种心理问题, 产生悲观、焦虑情绪, 护理人员应积极沟通疏导, 耐心细致的讲解病情及预后, 说明治疗的目的、方法和意义, 并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康复方案, 以增强患者的信心和安全感, 从而减轻或消除心理障碍, 控制患者在不同时期出现的悲观情绪, 使患者在整个治疗中始终保持最佳状态。

3 强化业务培训, 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

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决定护理质量的优劣, 同时影响着护理安全, 创优质护理就是要采取有效措施和方法提高人员素质。因此, 要求护理人员主动学习护理相关知识, 提高操作技能, 从而在专业知识、服务理念和沟通技巧上有进一步提高。我科自2010年3月份起, 护士长组织对基础护理服务项目进行培训, 采取分层次培训的形式, 首先培训各分科室护理骨干, 再由护理骨干培训科内护理人员, 分期分批对全科护士进行培训, 做到人人过关、人人达标。鼓励支持护士继续教育, 苦练骨科专科操作技能, 提高职业道德素养, 注意防范技术风险, 强化三基三严培训考核, 定期进行业务学习, 并组织学习护患沟通技巧。由于骨科护理专科性强, 我们还要求护士对专科护理知识和专科护理技能进行培训, 如上石膏、夹板患者的观察护理, 脊柱损伤、骨折、髋关节置换、牵引等患者的搬运和翻身方法, 术后患者的康复训练, 拐杖、轮椅等骨科器具的使用方法等。通过强化护理技能与人文关怀的完美结合, 使我科整体护理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护理工作效率也大幅提高, 为构建和谐护患关系奠定了基础。

4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在创建优质护理服务活动过程中, 我们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遇到了许多问题和困难。如随着护理工作负荷不断加大, 护理人力资源配备严重不足, 护士经常加班, 得不到充分休息, 身体上感到疲惫, 心理上也易受到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真正做到全程、连续、无缝隙的护理服务也存在一定困难, 因为护理工作的性质决定护士必须倒班和轮休, 尽管尝试了多种新的排班模式, 但都只能部分解决问题。

5 小结

创建优质护理服务开展以来, 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极大提升。通过对病人的问卷调查及口头询问我们发现, 护理服务质量、护士态度、病区护理管理等方面提高显著, 符合患者对优质护理的需求。创建优质护理病房, 将适应护理事业发展的精华吸收沉淀下来, 融汇到临床护理工作中, 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是提高护理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满意服务的管理新举措, 也是一个可持续改进、发展、完善的过程。

摘要:目的 分析我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活动成效, 为进一步深化创建工作提供依据及指导。方法 结合骨科的临床特点, 通过强化质量意识, 加强管理、完善规章制度、规范服务流程以及强化业务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等方面的临床实践, 进一步完善骨科优质护理的创建。结果 优质护理服务全面提升了护理质量, 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但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结论 优质护理服务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 构建和谐护患关系,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优质护理,骨科,实践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关于印发《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的通知[S].卫办医政发[2010]13号.

PICC临床护理优质护理论文范文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2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168例自然分娩的产妇, 均排除合并有妊娠期心脏病、妊娠期糖尿病等妊娠期疾病的患者, 所有产妇均为单胎头位。年龄在21~34岁, 平均年龄为 (27.86±4.28) 岁, 孕周在37~41周, 平均孕周为 (39.07±0.75) 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84例, 对照组给予一般护理干预, 观察组给予优质护理服务, 观察对比2组产妇的疼痛感、产程时间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2组产妇的年龄、妊娠周数等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采取一般护理干预。

1.2.2 实验组

(1) 每一位产妇均由一名专业助产士进行全程的一对一产程优质护理服务, 协助产妇摆放舒适的体位进行分娩, 对不必要的部位进行遮挡, 以保护产妇的隐私; (2) 在全产程中给予产妇心理及生理上的相关指导, 根据具体的产程变化, 及时与产妇进行对应的情感交流及沟通, 在产妇感觉到疼痛时对应给予按摩及其有效呼吸的指导, 尽量使其疼痛减轻, 如:在第一产程中, 可指导产妇采取自由体位, 可选择立、走、卧、趴、跪、蹲等姿势, 并鼓励产妇积极下床活动, 有利于使胎头进一步下降, 充分使分娩的疼痛缓解; (3) 进入第二产程后, 热情地迎接产妇进入分娩室, 用温和的态度, 缓解产妇的焦虑心理。分娩过程中, 多与产妇焦虑和沟通, 重视产妇的主诉。在产妇阵痛时, 给予鼓励。握住产妇的手, 鼓励产妇用力, 如“加油”“你做的很好”“你真棒”等语言, 树立产妇的分娩的信心。向产妇提供产程的进程, 以缓解其内心的恐慌。在疼痛间歇期, 可与产妇谈论些其他的话题, 以分散其注意力, 尽量采取多鼓励及多解释的方法, 保证产妇在温暖、鼓励、关怀、愉快及热情的气氛下顺利分娩; (4) 在分娩中, 积极询问产妇的心情和舒适感, 满足产妇的合理需求, 使产妇在整个分娩过程中, 感到医护人员的重视, 使整个产程更加温馨、快乐[2]。

采用优质护理服务。

1.3 观察指标

使用NRS疼痛数字分级评分法对产妇进行评价, 并调查产妇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满意度评价共10分, 采用数字分级, 0分为非常不满意, 10分为非常满意[3]。

1.4 数据处理

将本次试验所得的数据录入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表示, 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 P<0.05时,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1)

观察组产妇对比对照组产程明显缩短、疼痛感明显减轻、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 差异显著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本文中统计发现, 分娩过程中实施优质服务, 能显著缩短产程, 降低疼痛及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优质护理服务的具体工作要求如下:优质护理服务需要有同样的相应管理, 以各种不同的方式, 全面提高护士在护理工作中的主动性。 (1) 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 在整个护理的过程中, 根据风险系数、工作强度、工作量等制定出相应的考核制度, 全面加强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的主动性, 奖罚分明, 积极地推动优质护理工作良好发展, 尽量完成每个优质护理工作既定的目标, 使之形成习惯, 长期坚持不懈地应用并发展下去。 (2) 加强基础性的业务学习, 针对护理工作中的不足进行不断地学习加强, 做好基础护理工作的互相学习, 互相交流并组织不定期的学习进修, 同时定期进行小型的测试, 致力于提高基础的业务学习效果。 (3) 服务思想的全方位转变:将被动的服务观念转换成主动服务, 主动观察询问孕产妇的实际需要及情况, 提供合适并及时的指导与协助。 (4) 进行定期培训, 对健康知识进行学习和加强:应根据产程的变化进行相关的健康知识宣教针对性地给予产妇的问题进行回答, 并定期经医疗部门组织学习及定期培训, 及时地补充新的相关健康知识。 (5) 开展个性化的服务:针对不同孕产妇的个性特征, 相应制定不同方案去开展个性化的服务, 全面提高孕产妇对护士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 产妇在分娩中采用优质护理服务, 能够显著缩短产程时间, 改善产妇的焦虑抑郁状态, 减轻产妇的疼痛, 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分娩过程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 总结其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2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168例自然分娩的产妇,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84例, 对照组给予一般护理干预, 观察组给予优质护理服务, 观察对比2组产妇的疼痛感、产程时间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产妇对比对照组产程明显缩短、疼痛感明显减轻、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 差异显著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产妇在分娩中采用优质护理服务, 能够显著缩短产程时间, 改善产妇的焦虑抑郁状态, 减轻产妇的疼痛, 效果显著, 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优质护理,产程,疼痛,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邹才红.全程整体护理干预对产妇分娩效果的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 2011, 32 (24) :5163.

[2] 许华凤.分娩过程中心理护理的实施[J].医药产业资讯, 2006, 3 (15) :107~108.

PICC临床护理优质护理论文范文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2014年8月—2015年8收治并已经得到确诊的急性脑梗塞伴糖尿病患者80例,在所有患者中,45例为男性,35例为女性,其年龄最小的为38岁,最大的为78岁,平均年龄为(55.98±4.24)岁。根据所有患者入院的编号进行平均分组,其中单号为对照组,双号为观察组,两组各为40例,所选患者均符合该研究的标准。且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没有太大的差别,在治疗上可以相互比较。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的方式,对患者进行颅内压增高的观察和护理。密切观察病人的血压、皮肤变化、瞳孔、意识和呼吸的变化情况,对情况作好相应的记录,一旦病情有变,及时通知医生;对患者的尿酮、尿糖、血酮和血糖的观察和护理;对患者的血糖进行定时的测量,并监测患者的尿酮与尿糖状况,指导患者用药;对患者的肾功能进行观察和护理;对病人尿的性质与颜色进行密切的观察,并记好患者一天尿量的具体情况,对其肾的功能作定时的检测,以防在患者服药过程中服用了对肾功能有损伤的药物;护理过程中预防肺部的感染。作为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病,预防肺部感染的护理极其重要,在此护理中,护理人员要保持室内通风,还要采取相关的措施防止患者喉痰於积,引起坠积性的肺炎。

1.2.2 观察组

在传统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对观察组的患者实行优质护理的方式,其主要体现在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并发症的护理这3个方面。心理护理:由于糖尿病的患者身体与心理都受到一定伤害,因此会处于一种消积脆弱的状态中,为了减少急性脑梗塞并糖尿病给患者带来的冲击,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要加强与病患的沟通,缓解病人紧张压抑的心理状态,通过有效的交流,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提高其疾病治疗的积极性;饮食护理,由于患者的病理原因,导致患者在饮食上受到较多的限制,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用餐的合理性与规律性做出相关的指导,并根据患者血糖水平对其食物与食量进行分类与调节,若患者的食量过大,则要相应地调整其降血糖药剂的使用量;并发症护理,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对其临床的状态要进行密切的观察与记录,尤其是发生足坏疽、肾病白内障、冠心病和皮肤感染等并发症的情况。

1.3 评价指标

对两种护理效果进行情况分析。护理情况如下:观察组:健康饮食总体情况良好、患者血糖得到基本控制、大部分患者积极服从护理人员的服药服务;对照组:饮食状况总体不佳、血糖的控制情况一般、不服从护理人员的服药指示患者居多。患者评价指标:满意:对护理的临床效果十分满意;一般:护理的过程感到满意,但护理的效果要加强;不满意:对护理的过程和结果都不满意。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对实验组与观察组得出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情况对比

对照组在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进行优质护理后,两者的血糖有明显的差异,且观察组的血糖控制情况远远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服药的积极性也高于对照组,见表1。

通过以上数据的相关信息可以得知,在常规治疗与优质治疗中,患者的饮食、血糖和服药情况都各不相同,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

2.2 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对比

由于对照组实行的是传统的护理方式,这种方式仅停留在患者的基本护理上,并没有使护理的过程和服务全面化;观察组实行更为优质的护理干预,这种护理是立足传统护理的基础上,对传统护理的升级与完善,因此,在患者的满意度上也有极大的差异,见表2。

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满意度进行了解后发现,观察组的总满意度远远高于对照组的满意度,其中,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为72.5%(29/40),一般满意度为22.5%(9/40),不满意度仅为5%(2/40);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为32.5%(13/40),一般满意度为42.5%(17/40),不满意度为25%(10/40),这就说明了优质的护理方式更为患者所接受,且在护理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病情,患者满意度的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

3 讨论

作为临床上最多发与最常见的疾病,糖尿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血糖的升高,这种病症给患者的工作与生活造成了不小的影响,急性脑梗塞更会使患者的病情严重,增加临床治疗护理的难度。脑梗塞患者在疾病发作后要进行及时的治疗,且其多发于中老年患者中,尽管没有脑出血的风险程度高,但亦不能忽视其危害性。急性脑梗塞伴糖尿病患者的康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进行相关的手术治疗后,其护理的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护理的质量影响着病人康复的情况,优质的护理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还能使患者有良好的心态来面对后期的康复过程。

该文通过对急性脑梗塞并糖尿病患者的优质护理进行研究,并对其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详细分析,从上文的相关数据可以得出,观察组进行优质护理后,其患者饮食健康率为75%,而对照组为52.5%;在血糖的控制上,观察组为87.5%,对照组为45%;患者服药的积极性上,观察组患者为70%,对照组为50%。从这些数据中可以得知,优质的护理不仅仅能够使患者的并发症有所减少,还能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提高,使患者的心态处于积极乐观的状态,在治疗时不会产生恐惧和紧张心理。

综上所述,对急性脑梗塞伴糖尿病患者采用优质护理的护理方式不仅能够增加患者的满意度,且其在临床上的有效运用能够提高患者疾病的治愈率,减少患者的出院时间。患者在治疗后期的护理中积极配合,还能对其病症进行有效地预防,降低脑梗塞发生的危急程度,给患者有效的时间来进行预防、治疗以及后期的护理。此外,优质的护理方式还能减少病人梗塞区扩大以及许多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患者的血糖指数,即使在病人患病期间,也能以轻松积极的心态来接受治疗和后期的临床护理。

摘要:目的 该次对急性脑梗塞伴糖尿病患者的优质护理情况进行研究,并对其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详细分析,为临床的护理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该院2014年8月—2015年8收治并已经得到确诊的急性脑梗塞伴糖尿病患者80例,根据所有患者入院的编号进行平均分组,其中单号为对照组,双号为观察组,两组各为40例。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观察组实行优质护理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护理的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的总满意度为95%,对照组患者护理的总满意度为75%,观察组的优质护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常规护理。结论对于提高急性脑梗塞伴糖尿病患者护理的临床效果首选优质护理,其护理的效果更为明显,能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比常规的护理效果更优质,服务更到位,因此值得推广。

关键词:优质护理,急性脑梗塞伴糖尿病,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 阮春燕,张迎梅,江敏青,等.急性脑梗塞合并糖尿病的护理干预[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18-119.

[2] 努尔比亚·买买提.Ⅱ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塞胰岛素治疗中低血糖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4(25):273.

[3] 牛焱.急性脑梗塞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护理干预效果评价[J].糖尿病新世界,2015(7):211.

[4] 阿腾图雅.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塞胰岛素治疗中低血糖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医学美学美容,2014(11):94.

PICC临床护理优质护理论文范文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26例需化疗的癌症患者, 其中男148例, 女78例, 年龄25~85岁, 平均57.48岁。其中乳腺癌73例, 肺癌51例, 消化道肿瘤82例, 其他癌20例。所用化疗药物主要为:5-FU、奥沙利铂、长春瑞宾、紫杉醇、多西他赛、顺铂、阿霉素、环磷酰胺等, 每次以2~3种药物联合化疗。

1.2 操作方法

材料选用美国BARD公司生产的PICC单腔导管穿刺包, 深静脉穿刺包1个, 无菌手套2副及生理盐水250m L+肝素12500u L支。具体操作:本组选择贵要静脉右侧87例, 左侧70例;正中静脉右侧24例, 左侧25例;头静脉右侧12例, 左侧8例。体位:平卧位, 穿刺侧上臂与身体呈90°角。测量长度:测量穿刺点至同侧胸锁关节再至第3肋间的长度, 所得长度为PICC管导入血管的长度。然后先用75%酒精消毒3遍, 再用0.5%碘伏消毒3遍, 范围为穿刺点上下10cm, 两侧至臂缘, 常规铺无菌洞巾。术者洗手、戴帽子及口罩, 穿手术衣, 戴无菌手套, 打开深静脉穿刺包及PICC管包装, 用肝素生理盐水10m L预冲导管。扎压脉带, 嘱患者握拳, 静脉穿刺见到回血后再平行进针少许, 确保鞘管前端完全进入血管, 保持针的位置, 向前再推进鞘管, 保持插管鞘的位置, 松压脉带、松拳, 轻压穿刺点上方止血, 从鞘管内撤出穿刺针。将导管推入鞘管, 为防止导管误入颈内静脉, 进管15~20cm时指导患者头部偏向同侧贴近肩部, 并缓慢推进至所量长度, 从静脉内撤出鞘管, 再缓慢将支撑导丝撤出, 将机翼状卡子卡在距PICC穿刺点1cm处, 用贴膜及胶布固定导管。最后经X线摄片确定导管达到理想的上腔静脉预定位置, 并根据情况适当调整[1]。

2 结果

本组226例均穿刺成功, 留置时间30~360d, 平均86.5d。经右侧静脉置管122例, 左侧静脉置管104例。其中导管异位20例, 颈内静脉异位16例, 肋间静脉1例, 锁骨下静脉打弯回折1例, 经X线下调管均达上腔静脉;锁骨下静脉变异扭曲导管无法通过至上腔静脉2例, 最终导管留置在锁骨下静脉内;堵管3例, 经尿激酶溶栓全部再通;穿刺部位感染4例, 经换药及局部涂抹抗生素药膏而痊愈;机械性静脉炎22例, 经护理好转;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而拔管;局部3M敷贴过敏3例, 更换安舒妥抗过敏敷贴 (英国施乐辉有限公司, 规格4008) 及抗过敏药物应用后痊愈。

3 讨论

保护静脉血管是肿瘤化疗非常重要的护理措施之一。普通留置针因位置表浅, 易受病人肢体活动影响, 加上化疗药物对患者血管刺激非常大, 易导致血管发生静脉炎及渗漏性损伤, 给患者带来肉体上的痛苦和经济上的损失, 临床出现血管损伤及疼痛也较常见[2]。中心静脉置管导管远端达上腔静脉, 血管较粗, 血流充分, 化疗药物通过管导注入血管后迅速被稀释, 从而解除了药物对血管壁的刺激, 避免了药物引起的外周浅静脉炎及渗漏性损伤, 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虽一定程度减少了静脉炎及药物外渗漏性软组织损伤, 但导管维护频繁, 易堵管和滑管, 不宜长期保留带管回家, 反复穿刺增加了气胸等并发症风险及患者的痛苦。PICC (即经从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输液导管) 不仅可以避免化疗药物对外周静脉的破坏和局部组织的刺激, 且1次置管可保留1年[3], 风险小, 安全性高, 操作简单, 不影响患者化疗期间的一切日常生活, 大大减少病人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 患者可在无任何痛苦的情况下轻松顺利完成整个化疗疗程, 极为有效地保护了患者的外周血管及组织。

3.1 静脉选择

选择肘部静脉显示较好的患者, 且首选贵要静脉[4], 次选肘正中静脉, 第三选择是头静脉, 因贵要静脉管腔粗、直、静脉瓣较少, 当手臂与躯干垂直时为最直。而头静脉前粗后细, 且高低起伏, 在进入腋静脉处有较大角度, 进管难度大, 易造成导管扭曲变形而误入肋间等分支静脉。文献要求首选右侧贵要静脉为穿刺血管, 与该血管静脉瓣少, 走行较直路径较短有关。但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发现选择右侧贵要静脉穿刺时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较高, 需反复调管, 增加手术者及患者的X射线暴露, 并增加机械性静脉炎及穿刺部位感染发生率, 降低病员满意度。而选择左侧贵要静脉穿刺时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较右侧明显降低, 可能与左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夹角呈锐角, 而右侧呈钝角有关。穿刺点以肘窝区肘下不<1cm (两横指) 的静脉暴露良好处为宜[5], 过低时血管相对较细, 易引起血液回流受阻;过高则易损伤淋巴系统或神经系统。穿刺前了解静脉走向及静脉情况, 避免在疤痕及静脉瓣处穿刺。

3.2 常见并发症的护理体会

(1) 导管异位和脱出:置管后最常见的异位是导管进入颈静脉。本组有16例出现导管进入颈静脉, 经X线指导下将导管撤出至锁骨下静脉再重新置入上腔静脉, 选择从左肘部穿刺进针可明显降低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2例导管末端进入肋间小静脉, 在X线下将导管缓慢回撤至折弯消失, 用10m L注射器抽10m L生理盐水一边脉冲式推注保持导管平直, 一边旋转重新将导管沿锁骨下静脉置入上腔静脉。另有2例因血管变异扭曲, X线监视下导管亦无法通过锁骨下静脉进入上腔静脉, 留置于锁骨下静脉。胸腔内压力改变、穿刺侧肢体活动过度、导管固定不当等均可致导管脱出。因此, 嘱病人避免剧烈活动和穿刺侧肢体负重, 每次换药后妥善固定导管。本组1例导管脱出10cm而留置于锁骨下静脉。

(2) 机械性静脉炎:多与穿刺动作粗暴、反复调管、静脉较细、走行弯曲致导管损伤静脉壁有关。护理措施:肢体抬高制动, 局部硫酸镁湿热敷并涂抹含激素的喜疗妥软膏, 夏季可用75%酒精湿敷效果较好, 抗生素应用, 抗凝治疗预防血栓形成。

(3) 穿刺失败:慎重选择血管, 血管条件不好者可用备用针先穿刺成功后再拆开导管包, 如此可减少患者经济损失和减轻穿刺者的心理压力。

(4) 敷料过敏:表现为敷贴下皮肤有皮疹、水泡、红肿、瘙痒感, 增加局部感染发生率。处理方法:选用英国施乐辉4008抗过敏敷料, 局部外用地塞米松软膏或水剂, 口服抗过敏药物。

本组病例PICC置管成功率高, 留置时间长, 未出现1例体内导管断裂及渗漏损伤, 未发生严重机械性静脉炎, 化疗过程顺利。我们总结成功的关键在于:正确地选择血管, 尽量选择首次化疗且依从性好的病人;严格的无菌操作;正压封管;加强健康宣教;患者的配合很重要。PICC置管方法简单、安全、有效的优势, 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解除了病人的后顾之忧, 并且大大减少了并发症, 提高了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 也使病人的整体治疗费用下降, 节约了成本。非常值得在肿瘤化疗病人中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为肿瘤化疗病人建立良好的静脉通道, 保证药物准确输入, 避免化疗药物产生的局部不良反应及病人的痛苦。方法 对226例肿瘤化疗病人采用PICC置管输入化疗药物。结果 PICC置管化疗全过程顺利进行, 机械性静脉炎22例, 4例出现局部红肿, 无渗漏性损伤的发生。结论 给化疗特别是时辰化疗病人施行PICC置管, 能很好地保护血管, 有效防止化学性静脉炎及药物渗漏的发生, 减少病人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而正确选择血管是穿刺成功的关键, 严格无菌操作及脉冲式正压封管是预防感染和导管阻塞的保证。

关键词:PICC,静脉化疗,护理

参考文献

[1] 于健春, 王秀荣.X线辅助外周至中心静脉置管与传统中心静脉置管的对比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9, 33 (6) :378~380.

[2] 张惠兰.肿瘤护理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495

[3] 闫庆霞.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在化疗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 2005, 7 (116) :29~30.

[4] 魏娟, 曹亚红, 陈秀敏, 等.外周静脉穿刺植中入心静脉导管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 2000, 15 (8) :471~472.

[5] 王秀华, 王丽娟.三向瓣膜式外周静脉中心导管的置管及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 2003, 19 (3) :41.

PICC临床护理优质护理论文范文第5篇

1 临床资料

选择本院自2006年2月至2010年6月住院期间200例应用PICC置管术进行化疗的患者与50例应用浅静脉留置针进行化疗的患者。其中PICC置管术者男132例, 女68例, 年龄在26~77岁之间, 导管留置时间平均为4个半月, 最长的有10个月, 最短的有9d, 采用贵要静脉置管的有120例, 正中静脉置管的有56例, 头静脉置管的有24例。1次性穿刺成功的有196例, 2次成功的有3例, 3次穿刺成功的有1例, 出现机械性静脉炎的3例, 血栓性静脉炎的1例, 未出现药液外渗现象, 穿刺点感染率为零。应用浅静脉留置针50例, 男35例, 女15例, 年龄在30~75岁之间, 针管平均保留3~5d, 出现穿刺部位剧痛者5例, 输注过程中药液外渗至局部红肿者4例, 出现化疗药物性静脉炎13例。

2 技术方法

PICC置管术穿刺的血管应选择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等肘部粗大血管, 以贵要静脉为首选, 因其直, 短且静脉瓣少。穿刺前测量定位 (测量时手臂外展90°) 穿刺点定位在肘关节下方1~2cm, 长度为肘关节到对侧胸锁关节, 约40~43cm。操作过程中严格无菌环境, 建立无菌区, 预冲导管。在局麻下行深静脉穿刺, 置入PICC导管, 退出导管套管, 撤出导引钢针, 确定回血和封管, 清理穿刺点, 固定导管, 覆盖无菌敷贴, 并通过X线摄片确定导管尖端的位置。成功的穿刺术后, 对于导管精心细致的护理尤为重要。

注: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ICC导管的护理要点:

(1) 预防穿刺点感染:因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的穿刺针较粗, 术后易出现针眼处渗血, 故置管后24h内必需更换敷贴, 观察有无红、肿、热、痛及渗血渗液并监测体温情况。以后酌情每周更换1~2次。宜选用透气性好, 黏性大, 弹力好的无菌敷贴, 保持穿刺点局部清洁、干燥。更换敷贴时护士动作应轻柔, 自下而上撕去贴膜, 以免撕贴膜时将导管带出。同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预防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如果护理不当, 未及时更换敷贴或更换敷贴时未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可引起细菌沿导管所在软组织隧道生长, 侵入血液循环引起感染叮[1]。一旦发生感染应及时进行处理, 必要时拔管。

(2) 预防导管堵塞:定期检查导管位置, 导管头部定位, 流通性能及固定情况, 及时询问患者自觉症状并做好记录。导管堵塞是PICC置管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堵塞的原因主要是由于PICC导入较长, 又长期漂浮在血管中, 会对正常的血流产生一定的影响, 形成涡流而产生微血栓。对输入粘稠度大的药物如, 脂肪乳, 甘露醇等, 须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导管。暂停输液期间每隔2d封管1次。同时加强对患者有关知识宣教, 如发现管道内有血液回流时马上报告护理人员用生理盐水冲管。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观察, 液体经PICC导管的重力滴数一般应达到80gtt/min以上, 如滴数<50gtt/min时, 提示导管堵塞, 应及时处理。监测导管内压力可及早发现导管堵塞。李秀云[2]等研究发现, 一旦出现导管堵塞, 可用注射器将PICC导管抽空, 使管内形成负压, 然后将1m L肝素稀释液50u/m L注入管内保留5min, 回吸后有回血出现, 表明导管通畅。

(3) 掌握正确的封管方法:每次输液前要用生理盐水空针回抽, 证实导管在血管内方能进行输液, 每次输液结束时用10~20m L生理盐水用脉冲式冲管法, 力度适中, 冲管时最后1m L要一次性注入, 边推注活塞边撤注射器, 以达到正压封管。

(4) 预防导管脱出:导管脱出往往由于导管固定不牢或固定好后局部敷料潮湿未及时更换;护理人员对管道护理有关知识宣传不到位;患者神智欠清, 合作不佳。因此, 置管成功后必须妥善固定导管并做好记录, 每次护理导管要观察导管留在体内的长度。同时加强对患者有关知识的宣教, 术侧肢体避免剧烈运动, 如局部敷料渗湿应及时报告护理人员更换。对于合作不佳者可适当约束术侧肢体。如外加弹力绷带网固定导管更能较好地预防导管脱出。

(5) 做好带管回家者的指导:化疗间歇期, 患者离院时应指导其可从事一般日常工作, 避免用带导管的手提重物, 拄拐杖或做引体向上等持重锻炼。注意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不要擅自撕下敷贴, 敷贴渗湿应及时返回病房请护士更换。淋浴时, 可用保鲜膜在肘弯处缠绕2~3圈, 上下边缘用胶布贴紧。每隔3~4d对PICC导管进行性冲管, 每周更换敷贴及可来福接头。留意观察针眼周围皮肤有无发红, 肿胀, 疼痛, 渗血等, 如有异常及时联系主管护士或到当地医院进行处理。

(6) 完善护理记录:记录穿刺日期, 时间, 部位及操作者, 每次更换敷贴也应做好相应的护理记录。

3 结果

PICC置管术行肿瘤化疗病人200例, 成功率98%, 出现机械性静脉炎3例, 血栓性静脉炎1例, 其发生率为2%, 穿刺点感染率为零。应用浅静脉留置针者50例, 出现穿刺部位剧痛者5例, 输注过程中药液外渗至局部红肿者4例, 出现化疗药物性静脉炎13例。

2种方法静脉炎的发生率及局部外渗情况对比见表1。

4 结语

保护血管是肿瘤化疗护理中非常重要的护理措施之一, 以往我们常选择浅静脉留置针为肿瘤患者进行化疗, 其缺点是保留时间短, 局部易出现渗漏性损伤, 静脉炎的发生率可达26%, 给患者带来肉体上的痛苦和经济上的损失。在肿瘤患者化疗中应用PICC置管术, 穿刺置管是在可见的血管穿刺, 成功率高, 操作方便, 易于掌握, 降低了护理人员因反复穿刺产生的无效工作量, 提高了工作效率。PICC导管可留置时间长, 不仅减低了病人的经济负担同时又减少了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减少了患者恶心, 呕吐的现象及白细胞下降的程度。因为药物由上腔静脉直接进入心脏, 减短了对周静脉血管的刺激, 使副作用得以降低。PICC同时配用可来福接头封管为正压封管, 导管内压力大于大气压, 使血细胞不易在管口聚集形成栓子, 避免了导管的堵塞及血栓的形成。由此可见, PICC置管大大降低了化疗药物外渗的风险, 静脉炎的发生率约为2%, 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充分保护了患者化疗的绿色通道, 使患者能顺利完成化疗。

摘要:目的 探讨PICC置管术在肿瘤化疗患者应用中的护理要点。方法 对200例在我科应用PICC置管术行化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总结。结果 肿瘤化疗患者应用PICC置管术, 保证了化疗药液的顺利输注。结论 应用PICC置管术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减少了化疗的毒副反应, 充分保护了患者化疗的绿色通道。

关键词:PICC置管术,肿瘤化疗患者,护理

参考文献

[1] 沈富女.中心静脉置管术后感染的预防及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 2001, 15, (5) :40.

PICC临床护理优质护理论文范文第6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来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采取PICC置管应用于肿瘤患者肠外营养68例, 其中男性48例, 女性20例;年龄41~72岁, 平均年龄56.8岁;原发肿瘤:胃癌15例, 乳腺癌5例, 胆管癌6例, 胰腺癌14例, 直肠癌10例, 结肠癌9例, 肝癌8例。穿刺静脉65例为上肢静脉 (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 , 3例为颈外静脉。

1.2 护理措施

1.2.1 穿刺点渗血为了预防穿刺点渗血, 置管前应充分评估患者, 了解患者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 选择适当的置管时机。

1.2.2 预防感染由于疾病的影响和化疗药物对机体的伤害, 造成患者免疫功能降低, 抵抗力下降, 侵入性操作极易发生感染。

1.2.3 导管滑脱主要与患者烦躁不安, 肢体活动过度, 导管固定不牢, 外力的牵拉及患者的体位有关。

1.2.4 静脉炎

为预防静脉炎, 操作者动作要轻, 尽量减少对血管的机械损伤, 输入刺激性强的化疗药物, 浓度要低, 并要确保导管尖端在上腔静脉内。

1.2.5 预防导管堵塞

正压封管, 定期冲管和更换正压肝素帽是预防导管堵塞的关键所在, 预防导管堵塞除规范封管外, 输液时应安排好液体的输入顺序, 先输入分子颗粒较大较粘稠的液体, 最后输入晶体, 在输液完毕时应及时用生理盐水脉冲式正压封管, 当堵塞发生时应先检查是否有导管折曲体位压迫等原因, 当导管出现输液不畅尚未完全堵塞时应立即用生理盐水脉冲方式冲管, 脉冲冲管无法缓解时可用5000u/m L尿激酶注入1m L保留20min, 回抽后立即用20m L以上生理盐水脉冲冲管。

1.2.6 导管渗漏

靠近连接器处导管渗漏是由于PICC导管壁薄且软, 与连接器处常因患者的手部活动而摩擦接触及长时间使用导管所致。导管渗漏可自渗漏处剪去远端导管, 重新接上连接器和可来福帽后继续使用。

1.2.7 肠外营养中的护理

肠外营养配制需要氮0.16~0.24g/kg, 非蛋白热量126~147Kj, 其中60%为脂肪供能, 40%由葡萄糖、20%脂肪乳、8.5%乐凡命及葡萄糖提供。每日补充维生素、微量元素、电解质, 并按4~8∶1补充外源性胰岛素。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做好输注部位的护理, 防止营养液外渗刺激周围组织, 定期更换导管口敷料并消毒周围皮肤, 严防发生空气栓塞、导管感染等并发症。

2 结果

本组PICC置管应用于肿瘤患者肠外营养68例, 胃肠外营养连续7~9d。穿刺点渗血8例经局部处理后渗血停止, 无一例导管滑脱、感染、导管堵塞;3导管渗漏俺导管渗漏方法处理后渗漏停止;12例出现静脉炎经抬高患肢、局部湿热敷, 配合电磁波理疗缓解10例, 2例重新置管。3结语

经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插管 (PICC) 是一项肿瘤患者常用的深静脉置管, 既可用于化疗药物的应用, 也可应用于不能进食的肿瘤患者的肠外营养, 在护理中应加强对PICC观察, 预防感染、防止导管滑脱、导管堵塞, 防止静脉炎发生及积极处理静脉炎;重视肠外营养配制和输注滴速、输注方法的选择, 减少PICC置管应用于肿瘤患者肠外营养中的并发症的发生, 延长PICC应用, 减少患者的痛苦。

摘要:目的 探讨PICC置管应用于肿瘤患者肠外营养中的护理观察。方法 回顾分析68例护理经验。结果 本组PICC置管应用于肿瘤患者肠外营养68例, 胃肠外营养连续7~9d。穿刺点渗血8例经局部处理后渗血停止, 无一例导管滑脱、感染、导管堵塞;3导管渗漏按导管渗漏方法处理后渗漏停止;12例出现静脉炎经抬高患肢、局部湿热敷, 配合电磁波理疗缓解10例, 2例重新置管。结论 在护理中应加强对PICC观察, 预防感染、防止导管滑脱、导管堵塞, 防止静脉炎发生及积极处理静脉炎;重视肠外营养配制和输注滴速、输注方法的选择, 减少PICC置管应用于肿瘤患者肠外营养中的并发症的发生, 延长PICC应用, 减少患者的痛苦。

关键词:PICC置管,肿瘤患者,肠外营养,护理观察

参考文献

[1] 钱火红.PICC原位置换导管术在神经外科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7) :19~20.

[2] 吕彦锋, 王瑜.PICC导管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预防[J].河北医药, 2007, 29 (1) :87.

[3] 岱侍.PICC防治化学治疗所致静脉炎的初步研究[J].肿瘤防治杂志, 2004, 11 (2) :179.

[4] 孙燕, 周际昌.临床肿瘤内科手册[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53~54.

上一篇:计算机类毕业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国际经济法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