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问题范文

2023-09-18

高中地理教学问题范文第1篇

为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首先应结合具体问题, 教给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基本方法、步骤和建模过程, 建模思想。具体可按以下程序进行。

(1) 审题:由于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及实际问题非数学情景的多样性, 往往需要在陌生的情景中去理解、分析给出的问题, 舍弃与数学无关的因素, 抽象转化成数学问题, 分清条件和结论, 理顺数量关系。为此, 引导学生从粗读到细研, 冷静、慎密的阅读题目, 明确问题中所含的量及相关量的数学关系。对学生生疏情景、名词、概念作必要的解释和提示, 以帮助学生将实际问题数学化。

(2) 建模:明白题意后, 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各量的特点, 哪些是已知的, 哪些是未知的。是否可用字母或字母的代数式表示, 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将文字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或图形语言, 找到与此相联系的数学知识, 建成数学模型。

(3) 求解数学问题, 得出数学结论。

(4) 还原:将得到的结论, 根据实际意义适当增删, 还原为实际问题。

例:某城市现有人口总数100万人, 如果年自然增长率为1.2%, 写出该城市人口总数y (人) 与年份x (年) 的函数关系式。

这是一道人口增长率问题, 教学时为帮助学生审题, 我在指导学生阅读题时, 提出以下要求:

——粗读, 题目中涉及到哪些关键语句, 哪些有用信息?解释“年自然增长率”的词义, 指出:城市现有人口、年份、增长率, 城市变化后的人口数等关键量。

——细想, 问题中各量哪些是已知的, 那些是未知的, 存在怎样的关系?

——建模, 启发学生分析这道题与学过的、见过的哪些问题有联系, 它们是如何解决的?对此有何帮助?

学生讨论后, 从特殊的1年、2年…抽象归纳, 寻找规律, 探讨x年的城市总人口问题:y=100 (1+1.2%) x.

2 引导学生将应用问题进行归类

为了增强学生的建模能力, 在应用问题的教学中, 及时结合所学章节, 引导学生将应用问题进行归类使学生掌握熟悉的实际原型, 发挥“定势思维”的积极作用, 可顺利解决数学建模的困难, 如将高中的应用题归为: (1) 增长率 (或减少率) 问题 (2) 行程问题 (3) 合力的问题 (4) 排列组合问题 (5) 最值问题 (6) 概率问题等。这样, 学生遇到应用问题时, 针对问题情景, 就可以, 通过类比寻找记忆中与题目相类似的实际事件, 利用联想, 建立数学模型。

3 针对不同内容采取不同教法

高中新教材的数学应用问题遍及教材的各个方面, 教学时针对不同内容, 有的放矢, 各有侧重, 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1) 章头序言, 指导阅读, 留下悬念。对图文并茂的章头序言, 由教师简单提出或由学生阅读, 使学生稍作碰壁, 留下解题悬念, 增强解决问题的欲望。

(2) 重视例题的示范作用。例题是连接理论知识, 与问题之间的桥梁, 示范性强。因此在讲解例题时应在分析题目各个量的特点关系, 建模, 解决数学问题、还原为实际问题诸环节都应很好的起示范作用, 教师应重视例题的分析与讲解, 积极进行启发式教学,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寻求基本实际模型的能力, 重视数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联系。

(3) 指导练习, 巩固方法。充分运用课本的练习题、习题、复习题, 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 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练习题位于具体的理论知识后面, 建模方向性强, 教师只需稍作指导;而习题则更多利用教师批改作业的机会, 主要纠正数学语言转化过程, 及解题的规范过程;复习题由于综合性强, 学生解决有困难, 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提示。

(4) 课外阅读, 补充提高。对于不作教学要求的阅读材料, 根据教学进度提出阅读要求, 布置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扩大知识面,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实习作业, 重视实际操作与团结协作。完成实习作业, 可以打破单一沉寂的课堂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能力。但实际问题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 这就要求学生在调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抓住本质, 通过筛选, 去粗取精, 结合数学知识, 进行建模解决实际问题。如第五章《三角函数》中的实习作业, 对不能直接测量的两点的距离, 教师选定符合要求的地点, 组织学生实际测量, 通过计算器进行计算, 学生兴致很高, 特别是对“已知两边和一对角”解三角形的三种情况, 通过动手操作, 实地测量, 加深影响, 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 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6) 研究性课题, 重视自主探究。“研究性课题”是新教材中的一个专题性栏目, 具有探究性和应用性的特点, 它既是所学内容的实际综合应用, 又对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具有较好的训练价值。如“研究性课题”, 一个有关分期付款的问题, 因为很多人一次性地支付售价较高的商品款额有一定困难, 另一方面不少商家也不断改进营销策略, 方便顾客购物和付款, 它与每个家庭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在今天的商业活动中应用日益广泛。对它的探究将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教学这一课题时, 应突出以学生探究为主, 教师点拔、介绍为辅, 教师不断提出问题, 介绍情况、启发诱导。鼓励学生研究和探索。

第一步, 让学生阅读教材P134的方案表, 明确每个付款方案的次数、方式。

第二步, 引导学生探究第二种方案, 即分6次付清, 购买后第2个月第一次付款, 再过2个月第2次付款, 购买后12个月第6次付款, 月利率为0.89%, 每月利息按复数计算。

首先, 学生根据要求试做, 不少学生得出每期付款元, 也有学生得出每期付款元。这时教师不必指出对错, 进一步分析、调整学生思维, 这两种方式对谁有利?学生计算后, 自然得出前者对顾客有利, 商家吃亏, 而后者对商家有利, 顾客吃亏, 都不符合买卖公平的原则。

然后, 教师适时的指出分期付款的条件, 引导学生将原问题进行以下分解:

(1) 商品售价时的货款到全部付清时增值到多少?

(2) 各期所付款额到贷款全部付清时分别增值到多少?

(3) 利用付款中的有关规定列出方程。

最后, 引导深化——研究不同方案及一般结论, 让学生计算方案1、3, 教师巡视指导, 再由学生分组交流、比较结果, 选择最优方案, 得出一般结论。

摘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是中学数学教学的迫切要求, 在中学数学教学的始终都应注重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高中数学新教材在每章开头的序言, 问题引入, 例、习题, “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中都编排了大量的应用问题, 应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进行应用问题的教学,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高中地理教学问题范文第2篇

摘 要: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和素质教育渗透,要求各个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知识探究,改变传统被动学习状态。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问题意识则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发展,促使学生高效率掌握所学历史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此,本文则从合理设置问題、转变教学方式以及提升教师素养等分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问题意识策略,望给予历史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问题意识;培养途径;教学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使课堂教学更注重学生思维能力,教学目标也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为培养学生综合知识能力。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虽然大部分历史教师都相应新课程提出的注重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探究学习等号召,但在实际教学中设置问题依旧单一化和表象化,无法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目的。问题意识即促使学生形成产生疑问时主动寻求答案心理状态,历史学科过去性特点则要求学生具备问题意识,从而更好地站在历史角度提出具有历史意义的问题并展开知识探究,真正提高历史学习质量。

1.合理设置问题

保证问题质量的关键在于科学合理设置问题,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高中历史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以及所选问题是否可以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目的。首先问题设置保证难度适中;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缺乏积极性,在学习中不愿自主获取答案,过于依赖教师。对此教师可根据学生思维发展规律注重设置难易适中问题,使学生主动思考。同时还应坚持层层深入原则,拓展学生历史思维的同时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设置问题还需有一定难度,经努力探索才能得到答案,保证问题有效性。其次问题设置应具有启发性;启发性问题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和调动学生参与历史学习积极性。然而部分高中历史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忽视问题启发性,或惯性围绕考试内容设置问题,但这种问题只能考察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无法启发学生思维。以《南京条约》一课为例,多数教师会设置如“《南京条约》涉及哪些内容?它给中国带来哪些危害?”上述问题只是将学生思维固定在历史教材当中,因而在学生思维中就逐渐形成《南京条约》是一个带给中国危害的条约。事实上,该条约并非单纯给中国带来危害,从开放通商口岸这条而言就有利于中国与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所以教师针对《南京条约》设置问题时应善于启发学生思维,不仅让学生掌握教材知识点,更能站在全新的视角对历史事件进行评析,逐渐形成辩证思维,是养成良好历史问题意识。第三问题设置具有探究性;探究性问题可以增强学生主动求知动力,历史教师可通过设疑方式引导学生探究。以《俄国十月革命》一课为例,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曾有一名共产主义成员向马克思提出一个问题,即是否可以在俄国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理论?马克思直接回答:“不行”,但在俄国实实在在发生了社会主义革命。难以马克思也会判断错误吗?这种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改变传统被动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率。

2.转变教学方式

历史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还应探索全新的教学方式,积极和学生沟通互动,成为学生学习中的良师益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以“辛亥革命”一课为例,该章节为学生传授的知识点即虽然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但却被袁世凯窃取了胜利的果实。对此,历史教会可紧紧围绕这一主题让学生思考为何辛亥革命会成功,该如何评价袁世凯这名历史人物。当学生充分掌握教材知识点后,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相互讨论,积极鼓励学生阐述观点。之后教师再评析学生各种观点并适当补充其不足之处,保证学生以辩证角度看到历史人物和事件,更能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目的。除了上述教学方式,历史教师还可借助小组合作构建开放性历史课堂,再以“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课为例,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段明清宫廷电视剧片段并提出相关问题:“明清朝廷如何运行的?”“明朝和清朝文化有何不同特点?”之后让学生相互讨论,选派一名代表上台发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促使学生思考历史内涵,提高人文素养。

3.提升教师素养

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教师教学习惯和方式在一定程度直接影响学生问题意识养成,因而需要提升学生专业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拓展教师专业知识;毫无疑问,专业知识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基础,更影响教学效率和质量。只有教师具备处理问题能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养成问题意识。历史教师应不断拓展专业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其次坚持教学反思;所谓教学反思即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对已有教学模式进行调整,也是教师吸取他人优秀教学经验弥补自身存在不足的关键,因而教师应善于课后反思,提高教学质量。

4.结语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符合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以学生为核心理念,帮助学生站在历史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逐渐养成良好的思维能力。最重要可以改变传统单一沉闷课堂氛围,使学生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高效率掌握历史知识,进一步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和质量,实现预期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沈文娟.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途径分析[J].新课程(下),2017(11):191-191.

[2]张春蕾.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东西南北:教育,2017(15):90.

[3]洪立国.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措施探讨[J].亚太教育,2016(20):166-166.

高中地理教学问题范文第3篇

摘 要: 问题式教学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尝试的成果,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以讲为主、以讲居先的格局,将教师从台前转到了幕后,把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探索者和研究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和积极探索精神的培养和锻炼,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另外,高三复习到了后期,组织一些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是非常必要的。要在训练量、训练难度、训练强度三方面进行认真的研究,尽可能找到三者的结合点。

关键词: 高中数学 问题式教学 试卷讲评方法

新课标背景下,问题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是促进思考和学习的有效手段之一。问题式教学就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并把这一线索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是由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他们通过推理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再提出问题,进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地探求问题的答案的教学过程。只有真正有效地開展问题式教学,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数学教师备课要设计课堂动态过程,为问题式教学做铺垫。

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备课就要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主体性,使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的精神得到充分体现。为了使学生明确学习要求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的自我评价、监控和调节,备课要设计课堂的动态过程,主动设想学生这个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如课前预先设计一个引人入胜的导语,或提出一个有很强现实生活背景的实际问题,给学生设置悬念,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注意新教材中的例题后的附注内容,为学生总结数学方法与思维规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帮助。为了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要,在作业布置环节,可安排A、B两组习题,习题中的特殊题目和B组题,作为基本要求的拓展延伸,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用。课堂教学还可以适当安排一些阅读材料,扩大学生知识面,加深学生对所知识的理解。

从新课标的精神出发,教师备课的最终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在备课中将这个大目标进行细化,落实到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传统的备课存在不少弊病:一是目标不正确,不合实际,如很多教师的备课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所以要么目标宽泛、不具体,要么目标偏离主题,与学生发展背道而驰;二是目标多注重知识传授与获取,强调教师教学行为的结果和学生行为的结果。这样的备课目标对于学生的发展显然是无效或效率很低。新课标要求教师备课层次,实现师生共长,因此教师要把备课的有效目标定位为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又强调师生双边、多边活动的过程,为提高教学效率做好准备。

备课要体现学生的能力培养,新课标把旧大纲中延续多年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形成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新纳入教学目标之中。教师的备课内容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能力培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优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了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安排学生进行研究性课题;为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更贴近生活和生产实际,为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重要方式和途径,为培养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提供良好的平台。因此,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问题式教学过程中要提出问题、以疑导读、自学思疑、横向议疑。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中,为了追求所谓的创新,往往在新授课的导入环节花费过长的时间,导致学生巩固和应用时间不够而不能实现教学目标。根本原因是教师忽视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没有清楚地意识到教师的责任不是教师讲、学生听,而是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发展弹跳力,自己跳过横杆。

问题式教学把教师主导的课堂导入转变为向学生提出问题,以疑导读。教师从教学大纲出发,在对教学内容总体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围绕教学重点提出所要解决的问题,创设学生想要学习的心理机制,激发学习动机。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主动探求和思考问题,发挥学习主动性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巡视课堂,及时解答学生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点,并引导学生尝试自主解答所设的问题,敞开思路,积极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简单明了但针对性强的问题,既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又有助于引领学生进行目的性、针对性的阅读,从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知识内容。在学生通过自学对所设问题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内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互相启发、补充,共同提高。

三、在数学复习要注重评讲试卷,使问题式教学得到深化运用。

高三数学复习课离不开试卷讲评,长期以来,试卷讲评课总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往往是教师讲得口若悬河、口干舌燥;而学生听得却不甚明白,即使学生听懂了,思维的参与也不积极,浮于表面,走马观花,提不起精神。试卷讲评课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遵循现代教育理念,还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拿出时间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去探索、去思考、去改错,解决试卷中的问题,教师做学生坚强的后盾,给予点拨提示,指导学生大胆地尝试。这样做真正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课堂上能充分实现师生的双向互动,具有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只有这样,试卷讲评课才能取得较好效果。正是基于以上考虑,我在试卷讲评时尝试使用这种方法,把班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次检测结束后,给每个学习小组布置一个试题的讲评任务,要求2天后给出讲评方案;2天后上讲评课时,教师坐在学生中间,听学生讲评试题,必要时给予指导和说明。这样做了几次之后,我发现学生非常聪明,他们有时候提出的解法是那么简洁和优美,这样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后期训练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正确处理好训练量、训练难度、训练强度的关系。训练切忌不能不顾学生的实际,要制订一个详细的、操作性强的训练计划,在编制训练题、安排训练时间、批改试卷、讲评反馈四个环节上下工夫,以求每一次训练都能取得实效。在编制训练题时,认真研究学情,认真研究每一次训练要实现的目标,认真研究训练题的难度、广度、深度;力求贴近高考,符合学生学习实际。在安排训练时间上,充分考虑学生的疲劳程度及高考科目作答时间;在批改试卷、讲评反馈上,要求老师做到全批全改,精讲拓展;对学生训练中暴露出的问题紧抓不放,反复讲,专门练,逐一解决问题,同时辅助以个性化的个别辅导,以期取得实效。训练的次数要适当,要有实效,不要过分关注形式。

参考文献:

[1]中学数学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2.

高中地理教学问题范文第4篇

人文地理典型试题分析

地理知识一般可分为自然地理(地图,地球,天气与气候,水文,地质,地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人文地理(农业、工业、城市、交通、人口、文化、旅游)和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区域资源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三大部分。其中,人文地理知识内容繁多、时代性强、动态变化大,答题时不容易把握要点。鉴于此种情况,本文通过对人文地理典型试题进行分析,以“抛砖引玉”,突破人文地理知识复习的难关。

一、结合时事热点,以新颖的图表为素材,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特征决定了地理图像的重要性,有人将地图形象地称为地理学的“眼睛”,近年来高考地理试题中地图所占比例也大大增加。目前,全国高中地理教材有多个版本,为体现高考的公平性、权威性,高考人文地理试题并不拘泥于某个版本的教材,而是趋向以热点为切入点,同时利用新颖的图表,以考查学生对地理概念的理解和对地理规律、原理的运用。

1.感悟高考,体验经典

例1 (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卷I)张某承包了0.5公顷耕地,种植结构变化如下图。当地1月平

均气温3℃。完成(1)一(2)题。

(1)张某承包的耕地可能位于

A.珠江三角洲

B.太湖平原

C.华北平原

D.松嫩平原

(2)导致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市场需求

B.生产经验

C.自然条件

D.国家政策

解析:本题隐含了有关粮食的热点问题,考查了农业地域分布、农业区位变化等主干知识。(1)由题干“当地1月平均气温3℃”可知该地是我国的南方地区。1985年该地盛产水稻、油菜,而油菜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因此该地为长江下游的太湖平原。(2)从1985年到2005年该地种植结构的变化表现为:水稻种植面积减小,蔬菜、花卉等种植面积增加较快,这说明该地农业地域类型由水稻种植业向园艺业转变,具有城郊农业的特点,其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应该是市场需求量的变化。

答案:(1)B

(2)A

2(2008年高考山东文综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甲图表示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及国内三大经济地带城市化 水平的变化情况,乙图是我国1980年和2004年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示意图。

用心

爱心

专心

(1)读甲、乙两图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

(2)在西部地带城市化进程中,有人提出了应优先发展大城市的观点,你认为是否合理,请说明理 由。

解析:本题借用新颖的图表考查城市化过程及特点,不同规模的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社会比较关注的问题。(1)由甲图中城市化水平变化可以看出我国从1978年开始东、中、西三个经济地带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城市化速度加快,东、中、西部地带城市化差异明显,东部地带城市化速度最快,水平最高。由乙图可以看出,与1980年相比,20(0年我国特大、大、中、小城市都有所增加,其中中小城市增加速度最快、数量最多,并占主体地位。(2)我国西部优先发展大城市,有利也有弊。若回答为“合理”,则可利用“中心地理论”,从大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来回答,着力强调大城市能成为地区经济的增长点。若回答为“不合理”,则可从大城市发展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人手,强调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人口稀少,经济发展水平跟不上城市化水平,再加上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薄弱,极力发展大城市会带来很多问题。

答案要点:(1)城市化水平不断上升,近年来上升速度加快;东、中、西三大地带区域差异明显;城市数量增多,其中中小城市数量增加速度较快;从城市构成上看,仍以中小城市为主。

(2)答案一:合理。理由:大城市的服务范围广,功能强;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强。

答案二:不合理。理由: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2.技巧点拔,触类旁通

(1)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挖掘图表中的有效信息,特别是隐含信息(有些信息本身就是答案),并弄清楚信息之间的联系。假如信息之间缺少联系,则需从背景知识库(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变化过程等)里有选择性地提取出来,通过联想进行链接。

(2)由图例入手,分析、对比图表中各个要素的分布及变化情况,并正确进行图文转换,搭建各要素之间的“桥梁”。

(3)对易混的地理概念要分清楚,如大农业与小农业,耕作制度、复种指数与垦殖指数,工业分布与工业布局,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城市的地域形态与布局形式等。

(4)对区位因素的评价是人文地理知识的重点,包括农业、工业、城市、交通、商业、旅游等。解答此类试题先是从自然条件(地形、地质、气候、水源、土壤、植被等)、社会因素(市场、交通、科技、劳动力、基础设施、国防等)、环境因素等方面考虑,再结合题目中的信息与问题,用发展的观点有针对性地组织答案。

(5)关注身边的地理问题、地理现象、社会热点,缩小地理复习与问题情景之间的距离,用热点带动教材主干知识的复习,但同时还要切忌盲目追从热点。

(6)遇到新颖图表时不要慌乱,一定要冷静思考,细致分析问题与图表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找 解题的突破口,有条理地组织答案。解题思路要开阔,必要时要从正反两方面去分析。

二、以自然地理为背景。考查自然地理要素对人口、城市、产业活动、地域联系的影响,突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综合性

研究“地”主要是为了“人”的需要,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并对人类活动产生重大影响。人类在从事产业活动时也要遵循自然规律,按规律办事。如坡地限制了种植业的发展,为了改造坡地,人们建造了梯田,但是只有缓坡才适宜建造梯田。

1.感悟高考,体验经典

例3 (2008年高考海南地理卷)下网为某平原地区土壤表层解冻起始日期等值线图。完成(1)~(2)题。

用心

爱心

专心

(1)推测P地属于

A.草原区

B.森林区

c.都市区D.农耕区

(2)图示区域可能位于

A.美国

B.法国

c.澳大利亚D.巴酲

解析:本组题通过某平原地区土壤表层解冻起始日期的变化,考查人类活动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1)图中等值线向北弯曲,中心点P处土壤表层解冻起始日期在3月29日以前,解冻时间早,其四周解冻起始时间晚,说明该地与同一纬度相比温度回升快,气温高,表示城市热岛效应。(2)图示平原大部分地区在3月29日以前土壤表层温度在0°C以下,冬季寒冷。澳大利亚、巴西都位于南半球的中低纬度地区,终年气温较高且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温度逐渐降低;法国大部分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冬季气温在0°C以上;美国国土辽阔,中央大平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有结冻现象,3月份以后,随着春季的到来逐渐解冻。

答案:(1)C

(2)A

4 (2008年高考宁夏文综卷)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地区属于北温带季风气候区。当冷空气缓慢进入并滞留于图中某些地区时,气温下降致 使水汽过饱和会产生浓雾,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

(1)甲、乙两路段多发浓雾,试说明其原因。两路段中哪一段受浓雾影响频次更多,时间更长,为什么?

(2)随着人口的增加,丙村要扩建居民点。若只考虑沿着山前公路扩建,试比较说明在丙村东北方向和南偏西方向建设民居条件的差异。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气象条件对交通的影响,地形、气候、自然灾害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即从自然地理人手考查人文地理知识。(1)由材料可知浓雾是冷空气平流形成的,一是地势低,冷空气容易进入;二是近地面水汽充足,有利于浓雾的形成。(2)由图示可知乙路段海拔在50米以下,比甲路段海拔低,且接近河流,水汽充足。结合浓雾的形成条件,可得出乙路段浓雾形成的频次更多,时间更长。(3)聚落扩展需要考虑平地是否开阔,相邻山地坡度的陡缓,是否易发生自然灾害,对环境的破坏程度等。

答案要点:(1)地势比较低(冷空气容易进入);水汽较多(靠近河流易产生浓雾)。乙路段。乙路段 地势较甲路段(更)低平,(离山较远,)冷空气更容易进入,接近(开阔)河谷的路段比甲路段更长(水汽较多)。(2)东北方向:山前到公路间的区域较狭窄,相邻山坡比较陡,有峭壁,存在洪水、滑坡等自然灾害的隐患。南偏西方向:山前到公路间的区域较宽阔,可以使用的建筑用地较多,相邻山地比较和缓,一般不存在洪水、滑坡等自然灾害的隐患。

2.技巧点拔,触类旁通

(1)明确自然地理各要素:地形主要包括地质条件、地势高低、地形类型,气候主要包括光照、热量、水分,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包括流量、水位、汛期、含沙量、有无结冰期,土壤主要包括土壤组成、土壤肥力等。这些要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要针对问题分别进行解答。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回答地理问题时应遵循全面的、综合的、发展的观点,决不能片面、 孤立地思考问题。

(3)自然地理要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思考,在进行人类活动时要扬长避 短,实现地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

用心

爱心

专心

三、以某一区域(或模拟区域)为背景,考查区位选择、区位条件评价及人地关系,突出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地理原理、规律、结构、联系等都需要在区域地理中去落实和验证。因此,高考中的许多地理试题,特别是综合题都是以地理区域为背景进行考查的。

1.感悟高考,体验经典

5(2008年高考海南地理卷)下图示意某中纬度半湿润地区,A是乙地从B河引水的中继水库。 完成下列要求。

(1)由A水库至乙地修建引水明渠后,丙地作为水源保护地,产业发展方针应该是

(2)乙地现有水源(包括从B河引水)不能满足其今后发展的需要,试列举可能的应对措施。

解析:图示区域不能具体进行空间定位,但由题干可知该地是中纬度半湿润地区。这里降水较少,水源主要靠地下水、河水,可联系我国华北地区的相关知识进行发散思维。(1)丙地作为水源保护地,其首要任务是防治水体污染,产业发展中必须严格控制污染源。农业方面,应发展生态农业,退耕还林,营造水源涵养林,最大限度遏制生态恶化;工业方面,要严格限制污染性企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旅游业,提高居民的经济收入和环保意识。(2)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问题,要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展开,开源包括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水库,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人工增雨等;节流包括提高居民的节水意识,改进灌溉技术,工业污水处理后循环利用等。

答案要点:(1)严格限制所有对水源有污染的生产活动(必须关停也不能新建对水源有污染的工业,并严格控制农业污染及其他污染) (2)节约用水;革新技术,提高废水处理和循环使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从其他区域寻找水源,)进行跨流域调水;(研发新技术,加大)海水淡化(量);收集雨水。

例6

(2008年高考海南地理卷)如下图所示,拟在A地与B地之间建设高速公路,有两种选线方案:方案①通过半荒漠地区,所需建设成本约为15亿元;方案②通过地形破碎、人口较稠密的区域,所需建设成本10亿元。试比较两种方案的优缺点。

解析:本题通过小区域图考查交通线的选择。由题干材料可知两条线路通过的地形状况和投资多

少,结合图像,比较两线路的长短和经过的居民点等信息进行回答。方案①优点应从线路短人手,缺点应从建设成本、沙丘、半荒漠等角度分析环境的脆弱性(植被遭破坏后易导致荒漠化)。方案②的优点主要应从人口稠密、途经村镇较多、建设成本低等方面人手,缺点可从占用耕地多、人口搬迁多等方面分析。

答案要点:方案①优点:耕地占用和人口搬迁较少;缺点:建设成本高,干扰半荒漠地区的植被(环境)。方案②优点:建设成本低,有利于沿线村镇的发展;缺点:耕地占用和人口搬迁较多,建设过程中会加重沿线地区水土流失。

2.技巧点拨,触类旁通

(1)区域地理的空间定位要根据图中的经纬度、海陆轮廓、山脉、河流、湖泊、城市、交通线、资源布局等信息,但高考地理试题有时会考查一个很小的区域或模拟一个区域,这时就需要进行知识迁移,将局部区域地图落实到具体的、符合条件的大区域中去,然后根据掌握的知识有针对性地组织答案。

用心

爱心

专心

(2)分析区域地图的一般顺序是:位置一地形一气候一水文一植被一土壤和矿产资源一农业一工业一交通一人口与城市一人地关系及发展等。人文地理知识是建立在自然地理知识基础上的,这就要求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必须搞清楚区域各要素的相互关系,找出解题的关键。

(3)寻找典型案例,按照一定思路举一反三,规范训练、规范答题,总结出解答人文地理试题的技 巧。

四、以地理信息技术为载体,考查城市交通、人口、土地规划等知识

地理信息技术是以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网络等技术为核心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它促使地理科学的飞速发展,在自然灾害监测,资源调查和监测,城市的布局与管理,农业的集约发展等方面应用都较广泛。

1.感悟高考,体验经典

例7

(2008年高考海南地理卷)下图示意为某专题研究建立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图层。据此完成(1)一(2)题。

(1)该专题研究可能是

A.耕地分类和评价

B.工业分布与交通的关系

C .商业分布和规划

D.学校布局

(2)若利用该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深埋垃圾场选址,在下列图层中应增加

①大气污染②区域规划

③造纸厂、印刷厂分布④水文地质

A.①②

B.①③

C .②③

D.②④

解析:此组题考查的是地理信息技术在人文地理研究中的应用。(1)图中提供的图层有地形、土壤、水系、土地利用、居民点,其中土壤影响最明显的产业应是农业。(2)如果对深埋垃圾场选址,首先考虑水文地质、土壤、地下水等条件,因为深埋垃圾场如果选址不好,则很容易造成地下水污染,而对大气污染不明显,所以应增加水文地质、区域规划等图层。

答案:(1)A

(2)D

2.技巧点拔,触类旁通

(1)理解“3S”技术:遥感是从远距离感知目标反射或自身辐射的电磁波信息,从而对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的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是由一系列卫星组成的,它们24小时提供高精度的世界范围内的定位和导航信息;地理信息系统是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采集、存储,处理、分析、管理、显示、输出地理信息的系统,是分析和处理海量地理数据的通用技术,具有图形化、可视化等优点。

(2)抓住遥感是感知信息,全球定位系统是定位,地理信息技术是分析、处理信息的特点,了解各 自的应用领域。

(3)集中相关试题进行对比训练,从试题中领悟地理信息技术的考查范围、命题角度。

五、以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为中心,考查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作为人地关系的一条“主线”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中国的工业虽然发展较晚,但也已步入破坏自然生态、加重环境污染的尴尬境地,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正在恶化,水土流失、荒漠化程度不断加重,资源破坏和浪费现象普遍存在,一些重要资源的缺口逐渐加大。因此,正确处理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1.感悟高考,体验经典

例8

(2008年高考北京文综卷)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河套平原素有“基上米粮川”之称,是内蒙古自治区粮、油、糖生产基地。

用心

爱心

专心

(1)指出该地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自然因素,并说明进行改造的方式及可能引发的问题。 近10年来,土默川平原实施退耕还草工程,使这一地区成为中国“乳都”呼和浩特的核心奶源基地。

(2)分析产生这一转变的社会经济因素。

解析:本题以人地关系为背景考查了产业活动的发展、变化及存在的问题。(1)河套平原位于半干旱、干旱地区,地形平坦(河谷地区),土壤肥沃(泥沙冲积而成),夏季光照充足,但年降水量较少,所以该地发展农业的限制性自然因素是降水(或水源、水分)。其改造的方式是充分利用黄河水进行灌溉。如果不合理灌溉,则容易引发土壤的次生盐碱化,同时大量引取黄河水还会对黄河下游地区的用水产生较大影响。(2)由于土默川平原地处半干旱地区,靠近沙漠,曾为扩大耕地面积而大量破坏草地,致使荒漠逼近,环境问题突出。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近10年来土默川平原实施退耕还草工程,由种植业向乳畜业发展,当地对乳畜品的需求大大增加也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同时,由于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保鲜、冷藏技术的提高,土默川平原也成了“乳都”呼和浩特的核心奶源基地。

答案要点:(1)降水;引黄河水进行灌溉,土壤盐渍化,下游水资源短缺。(2)生态保护的需要;消费者对乳品需求的增加;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乳品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

2.技巧点拔,触类旁通

(1)关注区域资源开发及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如产业活动、城市发展、资源开发等易造成水土流 失、荒漠化、盐碱化和各种污染等。

(2)克服思维定式,认真、仔细地分析题目中的图表、数据材料等,从而准确判断并进行合乎逻辑的叙述。

(3)评价产业活动要从经济繁荣、社会公正、生态安全等多角度考虑。组织答案时还要注意:①有层次,先主后次;②要简洁,要点完整,不能丢失信息;③有逻辑性,不能相互割裂,甚至自相矛盾;④表述要准确,不能产生歧义;⑤字迹要清楚、端正,不能有错别字等。

(4)掌握解题的一般步骤:①仔细审题,提取有效信息;②定好思路,构建答题模式;③利用学科术语组织答案。

(5)做好变式、补偿性练习,多反思,多总结,不断提升综合分析能力。

用心

爱心

高中地理教学问题范文第5篇

随着教学模式的不断进步, 在高中数学中也不断涌现出全新的教学模式。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通过解决学生难以解决的数学问题, 达到针对性的教学效果, 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高中数学知识。在我国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由于高中数学知识纷繁复杂, 难度较大,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会感受到沮丧的情绪, 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教师要采用问题解决式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以下主要论述了在高中函数的教学中如何使用问题解决式的教学模式。

二、函数概念教学中的问题解决式教学方式

在高中数学的函数教学当中, 函数概念的学习是其他函数知识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开展函数教学时, 要注意对学生函数基础的教学。具体来说, 在高中数学函数基础的教学中, 主要是要让学生明确“是什么?”这一问题。在高中数学教师开展数学函数知识的概念教学中, 应该让学生适当的总结在函数概念课程当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从这些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思路进行讲解, 让学生对自己所学到的函数基础概念知识进总结和运用, 也便于学生在今后探索更加高深的函数解题思路和方法。一般来说, 函数基础概念课程上所提出的问题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关于函数概念的内涵内容; 其二是考察了函数概念的外延内容; 其三则是要求学生运用函数概念进行问题的判别。

在具体的教学实例当中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开展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

首先是高中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将之前关于函数的知识提出来, 让学生再次回归和复习关于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定义和基础内容。

然后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引入相关教学问题, 比如让学生观察等式:

y = x, y = x2, y = x3, 学生分别对其进行回答, 为一次函数或者正比例函数、二次函数和三次函数。然后让同学们观察y = x2, y = x - 1, 以上两个函数分别是哪种类型的函数。然后将上述讲解的五个函数结合在一起, 让学生共同观察其中的特征并且让学生对其进行讨论。最终由教师将其中的特征进行引导表达出其中的共同点即: 幂的底数是自变量, 指数则是常数, 并在最后引入幂函数的定义:

一般的, 类似y = xα ( α∈R) 的函数都被称之为幂函数, 其中, α 为常数。

其次就是对函数概念的讲解, 在这部分教学内容当中, 教师可以将自己任务概念中容易出现混淆的地方特别讲解UC胡来, 然后让学生提出需要注意和忽略的地方, 教师再进行概念上的补充讲解, 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函数知识的基本概念。

三、函数定理或公式中问题解决式的教学

在高中数学的函数教学当中, 概念是其基础, 而定理和公式则是内容的核心。在高中函数知识当中, 定理和公式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在函数知识当中尤其是三角函数的部分, 有许多需要学生进行记忆的公式。学生只有记忆下这些需要明确的公式和定理, 才能在学习当中遇到函数类型的题目时运用相关的定理和公式去解决问题。因此, 高中数学教师在教授函数定理的内容时需要格外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是要让学生充分的熟悉和了解函数知识当中的公式和定理, 让学生掌握公式定理的适用范围、使用时机等;其次是要让学生明确该项公式和定理的推导过程和思路, 让学生体会其中的解题思维; 然后是要让学生了解定理公式之间的联系并且记忆下来, 教师要在其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引导作用, 让学生根据其中的联系来进行记忆, 为今后的解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最终是要总结公式和定理的解题技巧, 这方面需要教师通过大量的实际例题来进行讲解, 帮助学生积累这方面的知识。

在实际的教学实例当中, 如下图图1 - 1 所示, 首先在单位圆当中, 作出∠α, 然后以逆时针方向在∠α 上作∠β, 以顺时针方向在∠α 下做∠β, 那么∠AOC = α + β, ∠BOD= α + β。当A的坐标为 ( 1, 0 ) , B的坐标为 ( cosα, sinα) , C的坐标为 ( cos ( α + β) , sin ( α + β) ) , D的坐标 ( cosβ, -sinβ) 。

得到:

利用该式子, 将其中的 β 替换成- β; 通过一系列的推理, 可以得到六个公式。证明了两角和的余弦公式是高中三角函数当中的核心内容。

四、函数课程中问题的问题解决式教学

在函数问题的解决教学当中, 高中数学教师首先应该做到的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活跃的环境中完成学习; 其次是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让学生根据教师所设置的问题, 对数学函数知识进探究; 然后要做到的是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 让学生创造更多解题的方法和思路; 最后是要教师和学生一起来进行探讨, 归纳函数问题解决方法的中心, 将其概括成为一般定理。

在具体的教学案例中, 高中数学教师可以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到其中。例如在解决关于圆和直线联系的问题方面, 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制作一个会动的圆 ( 见下图) , 让其在直线上运用并且归纳出其中的轨迹。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和例题的了解圆中的轨迹问题。

五、结论

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能够从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入手, 帮助学生体会和学习其中的知识内涵, 达到深入探究高中数学知识的成效。以上主要是通过高中数学的函数教学知识来展示了具体的教学实例, 说明了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该如何利用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活动。也希望能够为今后高中数学开发更多教学方式提供参考经验。

摘要: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已经开始使用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来开展教学活动, 并且在其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以高中数学的函数教学为例, 阐述了高中数学教学中使用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是如何开展教学活动的, 希望在今后为高中数学教学的开展提供一些可行性的经验。

关键词:高中数学,函数教学,问题解决教学

参考文献

[1] 马文杰.高一函数教学中学生数学解题错误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4, 11:21-26.

[2] 任兴发.化归思想在高中函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 12:45-49.

[3] 汤勇, 修建伟.高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以函数教学为例[J].中学课程辅导 (教师教育) , 2015, 12:37.

高中地理教学问题范文第6篇

1 问题式教学教案设计的内容框架

(1) 课题 (说明本节课名称) 。 (2) 教学目标 (说明本节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 (3) 教学重点 (说明本节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 (4) 教学难点 (说明本节课的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 。 (5) 教学过程 (又称课堂结构, 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措施) 。 (6) 板书设计 (说明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 。 (7) 作业处理 (说明如何布置书面作业) 。 (8) 教后反思 (说明上完课后的自我总结) 。

问题式教学教案与传统式教学教案的区别就在于教学过程的设计, 现在我们就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流程来谈一下“问题式教学教案”的特征。

2 创设问题情境, 导入新课 (让学生独立思考)

亚里斯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 所以我们一般就从问题情景导入新课。这个环节的问题铺垫性和趣味性。铺垫性就是要找好本节课学习的起点, 趣味性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师通过寻找相关资料, 根据本节课的目标和要求来设计情景问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从而引出新课。其问题设计要符合适应性 (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 使学生乐于接受并积极参与) 、趣味性 (尽可能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开放性 (问题的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唯一) 、层次性 (遵循先易后难, 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索) 、变异性 (不直接提出用现成定理公式的问题, 而提出让学生通过变形、转化思维去探索发现的问题) 。

例如:异面直线的概念教案设计, 可设置情景问题:首先展示图片公路的车道 (平行直线) 与十字交叉路口 (相交直线) , 并且在十字交叉路口设置一个行人与一辆高速行使的汽车 (方向成垂直) , 教师指出:相交直线与平行直线在生活中的运用无处不在。但是, 十字交叉路口存在安全隐患, 那么, 如何既要使交通通畅又能避免事故发生呢?这个情景问题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回答就很直接的引出异面直线的概念。

3 围绕本节课重点和难点, 以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问题串 (让学生根据此问题有针对性的自主学习教材, 尝试解决提出的问题)

教师在这一组问题的设计上要紧扣本节内容的要求, 并能有效的突破本节内容的重点, 在问题的安排上要由浅入深 (具有梯度)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后能解决一部分问题, 又留下一部分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从而激起学生一种想要解决问题的欲望。

例如:在《两角和与差的余弦》的公式推导中, 我们就是如下设计的。

接下来又设计了一组问题, 让学生带着如下问题去看课本。

问题一:已知角α和角β, 做出角α, 角α+β及角-β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p2, p3, p4, 并分别求出交点p2, p3, p4的坐标?

问题二:线段│p1p3│和│p2p4│是否相等?为什么?

问题三:线段│p1p3│和│p2p4│线段的长度如何用坐标来表示?

问题四:如何表示同一坐标轴上两点间的距离?

问题五:如何表示不同坐标轴上两点间的距离?

问题六:如何表示坐标轴以外两点间的距离?

4 合作探究问题的规划

在书写教案时以学生的认知角度去考虑上一步中哪些问题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所不能独立思考完成的问题, 将其设置为小组合作探究的问题, 并规划好小组交流讨论的时间, 最后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来解决。

例如:上面问题串中问题一、二、四、五均可以通过自主学习由学生自己思考完成, 而问题三、六因知识的迁移与提升, 学生是不能自主思考完成;此时就在教案中将这两个问题作为小组合作探究问题一、二。然后从学生合作交流的角度去规划探究一、探究二各需要小组合作交流多少时间。从而提升小组合作交流的有效性。

5 展示、评价、引导解决问题, 并进行适当的归纳小结

在教案中要设计好需要展示的问题 (不易过多, 要有典型性和一定的深度) , 并规划好展示时间。然后通过教师引导, 与学生互动, 最终形成共识, 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并归纳总结知识要点。在此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他们已解决的问题所用知识和方法进行反思和总结, 并给予学习小组一定的评价。

6 精心设计探究性、讨论性、拓展提升的课堂练习

在教案中根据学情适时安排拓展性新问题, 例题、习题的变式训练, 培养学生学会知识迁移。例如:在有关本节课的知识重点问题上安排一些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 如一题多解的训练题型 (培养学生优选思想) 、将问题的条件与结论互换的题型 (培养学生逆向思维) 、问题中的结论具有发散性的题型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以生产生活中的实际事例有关的题型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7 用精炼的文字书设计这节课的收获 (归纳总结知识、思想方法)

例如:在《两角和与差的余弦》第一课时中最后总结中提出了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三个公式和一个特征。

特征:“同名之积相加减, 运算符号左右反”。

在《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第一课时中最后总结中提出了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个原理和一个步骤:

(1) 分类计数原理:完成一件事, 有n类办法, 在第1类办法中有m1种不同的方法。在第2类办法中有m2种不同的方法……在第n类办法中有m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m1+m2+……+mn种不同的方法。 (2) 分步计数原理:完成一件事, 需要分成n个步骤, 做第1步有m1种不同的方法, 做第2步有m2种不同的方法……做第n步有mn种不同的方法, 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m1×m2×……×mn种不同的方法。 (3) 用两个原理解题的步骤。第一步:指明要完成一件什么事, 并依事件特点确定是“分n类”还是“分n步”;第二步:求每“类”或每“步”中不同方法的种数;第三步:利用“相加”或“相乘”得到完成事件的方法总数;第四步:作答。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问题式教学将越来越走近我们的课堂。作为一名高中教师, 为了更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我们应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 以问题式教学的结构要求设计好每一堂课的教案, 从而让我们在课堂上更得心应手的处理好每一个环节。

摘要:在高中新课程的要求下, 我校提出的与之相适应的问题式教学法已初见成效。问题式教学主要是把学习目标分解成一系列的问题或学习任务,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组织引领的方式,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达成学习目标。教师在整个课堂中把问题作为课堂学习的主线, 围绕着问题展开, 围绕着问题来思考, 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作为学习过程, 贯穿学习的始终。

上一篇:个人房屋出租合同范本范文下一篇:计生专干半年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