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小学班主任论文范文

2023-09-16

优秀小学班主任论文范文第1篇

小学班主任面对

6、7岁--

11、12岁的儿童,工作更加繁重。我相信,任何一位班主任都希望胜任这项工作并把自己从繁重中尽量解脱出来,那么,如何开展小学班主任工作就至关重要。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亲近学生,研究学生;展现自我,树立威望。

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班主任要善于接近孩子,体贴和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近和爱。这是班主任顺利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 研究学生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最好的途径是通过活动观察。

了解班风、学风,了解全班主要的优缺点并分析其原因所在,了解家长普遍的文化层次,找到亟待纠正的弱点;二要研究学生的个性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爱好等),了解个人的生活环境,掌握哪些是积极分子,哪些是特别需要注意的学生等等。

在亲近与研究学生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努力展现自身广博的文化与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学生对你既亲近又崇拜,既认定你是值得信赖的老师,又把你当作好朋友,树立起班主任崇高的威望。那么,你的教育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班干部队伍的组建和培养。

一个班的集体面貌如何,很大程度上是由小班干部决定的。小班干部对班集体有着以点带面和以面带面的作用,我称他们是班主任的左右手。所以唯有慎重地选拔和培养班干部队伍,班主任工作才能逐渐从繁重走向简单与轻松。

当选的班干部应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班干部队伍的组建不能仅仅作为一种形式存在,班主任必须精心培养:其一,要大力表扬班干部优点,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帮助小班干部树立威信;其二,在鼓励班干部大胆工作,指点他们工作方法的同时,要更严格要求班干部个人在知识、能力上取得更大进步,在纪律上以身作则,力求从各方面给全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亦即以点带面;其三,培养*部团结协作的精神,要能够通过*部这个小集体建立正确、健全的舆论,带动整个班集体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形成集体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进取心,亦即以面带面。

三、以强化常规训练带动教育教学工作。

良好的常规是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保障,一个学生调皮捣蛋、不合常规的举动往往会使一堂好课留下遗憾,使整个集体活动宣告失败,甚至使全班努力争取的荣誉付诸东流,直接影响到班集体的利益。因此,要扎实有效地加强一个学生的常规训练。 训练的内容包括《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的常规、课堂常规、集会和出操常规、卫生常规、劳动常规、参观常规以及路队常规等等诸多方面。训练可以通过集体或个人、单项强化或全面优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务必使每个学生具有服从集体,服从命令的思想,具有自我约束力,形成习惯,保证整个班集体随时表现出活而不乱,严而不死的良好班风班貌。

四、拟定集体与个人的远、近期目标。

优秀小学班主任论文范文第2篇

一、班主任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

陶行知说"教是为了不教"。魏书生认为"管是为了不管"。其思想从根本上说,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做到"管放结合"。班级管理工作的对象是活生生的、正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学生。实际工作中,班主任要"管"的方面很多,小到学生的坐立行走、穿着打扮,大到学生的思想动态、前途命运,以及班级的建设与发展。许多班主任满腔热情,事必躬亲,早晚跟班,无所不管,甚至充当着"管家"、"警察"或"保姆"的角色。这种管理有其利,但弊大于利。管得过多过死,容易造成学生依赖性强,创造性、独立性差,缺乏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也容易使班主任陷于杂务,疲惫不堪,不利其自身的完善与发展。班主任在工作中要大胆放手,把一些具体事务派下去,建立层次分明的立体型管理体系,如公物保护、活动组织、班干部选换、班规制定等等。班主任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分工授权,引导学生参与管理,逐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善于管大放小、管主放次、授权负责、分层管理,这样做既有利于班级的建设与发展,又有利于学生个性完善、能力的提高。

二、严格管理与宽松环境相结合

在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必须对学生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但"严"不是严厉、严酷。管理过严,容易造成学生个性压抑、自卑感重、自制力差、胆小怕事,甚至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师生关系僵化。这既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班级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因此,班主任要正确把握严格管理的尺度、严中有宽。 严格管理班级,一是要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做到纪律严明,“以法治班”;二是要公正公平,不要感情用事。对违纪违规者,无论是干部还是普通学生,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后进生,都要一视同仁;三是要注重"首因效应",要认真对待、正确处理"第一次"之类的事情;四是要持之以恒,避免犯"冷热病",时紧时松;五是要狠抓养成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严还必须与宽有效结合起来,灵活处理。班主任要私下做好被处罚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其正确认识错误,并努力改正。同时,对学生违纪处罚的方式要多样化,要寓教育于处罚之中。如:做一件好事,写一份关于错误的说明等。把处罚变为生动的自我教育。

工作实践中,严和宽是对立统一的。严不是冷面铁心,宽也不是迁就纵容。只有做到"严中有宽,宽中有爱,爱中有教"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三、 堵与导相结合

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班主任采取“堵”的方式较多。采取“堵”的方式,减小学生犯各种错误的可能性,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是必要的、有利的。但仅仅靠“堵”是不行的。过多地应用“堵”的方式,一是容易使学生成为工作的"对立面",增加教育阻力;二是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增强学生的抵抗力与社会适应能力。少数的班主任以“不出乱子”、“不出事”为目标,采用“盯、吓、压、罚”等方式管理班级,表面上班级“平安无事”,实际上引发的问题却不少。因此,“堵”必须与“导”结合起来,以“导”为主,以“导”为前提,做好“导”的工作,要做到“四多四少”,即多民主,少强制;多激励,少批评;多引导,少说教;多用情,少用气。“多民主,少强制”。要求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制定规章制度、进行民主评议、换选班干部和处理班级事件,而不是单从班主任的主观愿望出发,强行这样做或那样做。 “多激励,少批评”。要求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自身优点、长处,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通过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要善于用英雄模范、先进人物的事迹来激励学生积极向上,而不是一味地批评和处罚。“多引导,少说教”。要求我们不单要告诉学生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还要告诉学生为什么,并具体指导学生去做。有时还需要班主任亲自示范,手把手地教。“多用情,少用气”。要求我们对待犯错误的学生,要以情感人,亲切和蔼,心平气和,而不应怒气冲天,训斥指责,或者有意冷淡疏远。一句话能说得人笑,也可以说得人跳。方式有别,其效果截然不同。班级工作中,“堵”与“导”都只是手段,我们要以“导”为主,辅之以“堵”,追求最佳的教育效果

四、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努力创造一个和谐、宽松、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学生能轻松,愉快地学习,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去学习是我们努力的目标。一是抓好纪律。每个班中都有“优生”,他们积极上进,接受快,听话,深得老师好评,同样,也有不少调皮捣蛋,违反纪律,厌恶学习的学生,对待这些不听话的学生,首先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仍不改的,实行惩罚教育,但惩罚教育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惩罚是把双刃剑,必须因人而异,要适度,另外越要惩罚越要尊重,并不只有赞赏才能给与学生自尊、自信,惩罚更需要尊重与信任。惩罚后要选择恰当的时间和机会,与受到惩罚的学生单独交换意见,使他们明白自己当时的言行错在哪里?师生共同剖析产生错误的原因之所在,晓之以理,以理服人,从而让他们心悦诚服,解除学生隐藏在心底的敌视态度,正视错误,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缺点和错误更快更好的得到纠正,实现批评的目的。要让学生明白:纪律是大家的事情,它不是班主任的事,也不是班干部的事,只有每一个学生严格要求自己,自觉的遵守纪律,整个班集体才能好,才能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二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小学和初中的学习虽有一定的共性,但初中学习对学生的要求更高,只有尽快适应初中学习,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除了平时利用班会时间介绍学习方法外,还须开主题班会,进行学习交流,使每个学生都能适应初中学习,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三是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 “人是要有一点动力的”。要让学生明白是为谁而学习,有的学生认为是为家长而学,是家长逼着学,有的是为老师学,在学习上应付家长、老师。这一些不良动机抑制了学生发奋学习的积极性,学习动力不足,想学就学一阵,不想学就玩,谁说也不听,老师、家长说多了就烦,埋怨老师、家长罗嗦。针对这一问题,须开主题班会,可让学生讨论社会发生的变化,最后集中到现在我们应该怎么办?统一思想,明确目的,树立目标。 总之,一口气吃不成胖子,对学生的教育也非一朝一夕之功,一个好班主任,应当有足够的耐心,等待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进步,并为学生的每一次进步感到由衷的高兴,不管进步是大还是小。班主任工作是辛苦的,但也是其乐无穷的,让每一个学生都在明媚的阳光中追求真知,奉献爱心,实现自我,感受成功,是我们的目标。

优秀小学班主任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俗话说一位好的教师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这足以见得一位好的教师对学生学习和学生成长的重要性。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除了家长对于学生的影响,另外对学生影响很大的就是学生的授课教师了。因为学生需要不断学习,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遇见许多教师。教师对学生教育学习起着引导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性格形成及学生的为人处世。小学阶段处于教学的关键基础阶段,学生人格意识尚不完善。小学班主任的师德修养对于学生以后的成长意义深远。下面让我们对小学班主任的师德培养进行论述。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师德;培养

教师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神圣而又平凡的职业。可以说除了父母,教师就是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对学生的生活学习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一位好的教师可以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教师为学生带来积极的作用,让学生成长为一个思想品质高尚的人。同时不好的教师也会极大的影响学生今后的生活,甚至给学生造成阴影。小学阶段正处于教育的初级阶段,学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小学的班主任必须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这是小学生能够形成良好道德意识的前提。

一、铸炼良好的师德需要自律

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身教重于言教。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首先就要特别强调教师的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强,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要学生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在行动上为学生做出表率。具体地说——教师的作用在于“教育”学生,教会学生做人的根本,形成学生高尚的人格。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思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人生进取精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高尚气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品格,以及信、义、诚、达、礼等一些优秀的人格层面,这就是做人的根本。正如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孙奇逄所说,教人读书,首先要使受教育者“为端人,为正士,在家则家重,在国则国重,所谓添一个丧元气进士,不如添一个守本分平民”。但是,关键还在于教师本身是否具备这些品质。学生对老师的信奉程度是同其受益程度成正比例的。西汉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扬雄指出:“务学不如务求师。师者,人之模范也。”

教师要成为追求真才实学的榜样。教师不能满足于先学于学生,而且要坚持继续学习,坚持终身受教育。随着形势的发展,高科技突飞猛进,让人感觉到一停止学习,就会落伍。当今的时代,人们只有具备了学习的能力,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才能获得生存的社会位置。教师不但要自身保持一种勤奋学习的能力,还要把这种学习能力无私地传授给自己的学生。

“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形象的生命更重要”。丰子恺把人格比作一只鼎,而支撑这只鼎的三只是:思想——真,品德——美,情感——善,只有“三足鼎立”,真、善、美和谐统一,才能为人师表。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尊重、陶冶学生的个性,而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无任何个性特色”。子曰:“其身正,不令而从。”

二、没有爱心的培育就没有师德的提升

中国古代师生关系中尊师爱生的佳话不胜枚举,许多事迹感人至深。孔门师生之间感情相当深厚,关系十分密切融洽。孔子对学生充满了爱心。学生生病,孔子亲往探视,例如,“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入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师生之间亲密如同父子之情。颜渊不幸病死,孔子极其悲痛,“哭之恸”。对学生没有高高在上的心理,而是采用一种平等友善的态度。《吕氏春秋》指出,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做到“师徒同体”、“师徒同心”。对于教师而言,要能\"视徒如己,反己以教,则得教之情也。所加于人,必可行于己。若此则师徒同体”;对学生而言,则要尊师敬业。为什么要师徒同心呢?因为“人之情,爱同于己者,誉同于己者,助同于己者”;如果师徒相互异心,就会相互怨恨厌恶——“人之情,恶异于己者”,“不能亲其所怨,不能誉其所恶”。倘若师徒同心同德,学业便由此而彰明,道术由此而大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是“师爱”。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但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更困难。林崇德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因此,师爱就是师魂。\"

三、矢志不渝地锤炼稳定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

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开放意识。教师要从书斋、教室、学校走出来,结束那种自我封闭、自我满足、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状态;立足岗位,立足国情和当地实际。通过各种信息传递方式,把视野多角度地扩展到外部世界;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观察、分析、认识问题,把握国内外教育改革的动态。要从头脑想着应试题,心里盼着高升学率的禁锢中挣脱出来。与旧的、保守的,甚至是阻力的教育观念、人才观念、素質观念、教学方法等划清界限。寻找自我素质结构定位,并积极创建素质教育的新模式。在参加目前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实践的同时,看到素质教育呈现的未来前景。一个有作为的教师,能够预测未来教师的形象,研究未来教师的素质结构和教师的类型,从而站在前瞻性的高度,构筑21世纪教师素质结构,以此作为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

其次坦诚地接受学生的挑战。在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中,虽然教师担任教授角色而学生扮演受教育角色,但教师与学生是可以互相促进、共同增益的。教师作用于学生,而学生又可以能动地反作用于教师。这就是双方教学相长的规律。明确提出这一规律的《学记》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而《学记》的这一思想主要是以孔子与其弟子的教学活动经验为依据的。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不可能一劳永逸。对一个教师而言,最大的挑战就在于处理与学生的矛盾——转化后进生。先进和后进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相比较才显示出来的,即使集中全校最优秀的学生组成的班级也同样有后进生。这就迫切需要老师拥有最大的宽容与毅力。所以,把教师道德提高到推进社会向前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宏钰.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策略浅谈[J].新课程(小学),2015(06):217.

[2]乔彩丰.浅谈如何树立新时期的师德师风[J].才智,2016(03):12.

优秀小学班主任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班主任;有效家访;优化对策

引言:

由于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剧,我国农村地区的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地区[1],导致留守儿童群体的出现。这种情况导致农村地区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同时部分家长对孩子教育问题不够重视,且经常出现不支持孩子继续求学情况的出现,对孩子今后的身心发展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这部分学生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并逐渐产生自卑、抵触和排斥的心理。因此本文认为,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家访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有效的家访能够结合不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计划,从而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一、以消除学生心理障碍为目标

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议题。调查显示,部分农村小学班主任在家访的过程中无法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学生不愿对老师敞开心扉,一味的询问和访谈将会适得其反。同时由于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群体较多,学生的家庭环境以及情感的缺失对其健康成长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教师在家访的过程中应以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为主要目标,首先了解学生产生厌学现象的原因,找出引发学生出现心理障碍的根源,使学生建立足够的信心并树立乐观且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同时教师应与部分留守儿童的家长进行积极的沟通,使家长能够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给予孩子更对的关心和爱护,对孩子的临时监管人也应进行思想教育工作,使其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消除对学习的抵触和排斥心理[2],能够积极的融入到校园生活中。

二、制定科学的家访计划

在班主任进行家访之前,应对可能发生的情况、可能面对的人进行详细分析,并制定科学合理的家访计划。学生在小学阶段会产生不同的性格的行为态度,因此班主任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家访计划。例如确认合理的家访时间、地点、内容以及沟通策略等。在家访开展前,应提前将时间、地点等进行告知,以便于家长能够留出时间进行有效配合。因农村地区留守儿童较多,部分家长在外务工,面对家访可能会面临请假、务工等情况,因此提前告知将能够将损失降到最低,家长也能够有充分的准备对自身情况进行权衡。家访的地点多数设置在学生家中,但也需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部分家长或学生家庭环境不适于家访,可选择公园、餐吧等地点进行家访,从而为彼此营造更为自在的沟通环境。家访的内容是计划中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家访是否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教师应将重点内容和问题提前进行准备,确保家访过程中的条理性。比如在学生的学习成绩出现较大波动的情况下,教师在家访过程中要重点对学生的家庭情况和成长环境进行深入了解,并询问学生父母平日的教育方式和态度,在明确造成学生成绩下降的因素后,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关措施,尽量减少相关不良因素的发生。在对留守儿童家长进行家访的过程中,要着重体现家庭情怀,向家长传达家庭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并建议家长对孩子多给予关心和爱护,使孩子能够在家长的陪伴下健康成长。

三、注重家访过程的合理性

首先在实施家访的过程中,教师应明确家访的目的为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教师与家长应处于平等的位置进行对话和沟通,班主任教师要在充分尊重家长的基础上有效开展工作。在家访中,家长比较排斥“开门见山”式的指责,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会造成家访的中断,甚至不利于今后教学工作的开展。同时班主任教师也应注重对家长的称谓,从而使家长能够对教师产生足够的信任感和亲切感,同时家访时尽量保证学生本人在场,这样会避免学生对教师的家访产生疑虑,打消家访即“告状”的想法。

其次在家访过程中,班主任教师应避免生硬的直奔主体,应先以一些轻松的话题来调节气氛,比如聊一聊家长目前的工作性质、环境、内容等[3],也可以家长感兴趣的农业话题为切入点,在交谈中逐步将话题转移到学生本身,从而为家访营造轻松舒适的氛围。若教师与家长为第一次见面,应在充分尊重家长的基础上循序渐进,以便能够给家长留下良好的印象。

四、完善家访后續工作

在教师家访家属后,应保持和家长的练习,家访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长期坚持才能够取得成效。尤其是面对留守儿童群体,班主任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注,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动态,将学生近一段时期的学习动态、心理变化等告知家长,并耐心听取家长的想法和建议。同时在部分“问题学生”的情况得到缓解后,应逐步降低对该部分学生的关注度,减少与其家长之间的联系,以免使学生和家长产生排斥心理。同时应对家访的对象进行更换,对其余学生的动态进行关注,及时做到全方位了解每个学生的生活,将关爱传递给每个需要关心的人。

综上所述,在农村班主任进行家访的过程中,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手段,在全面了解学生成长环境、心理状态、家庭教育等情况的前提下,积极的与家长进行沟通并听取建议,从而达到家校共同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宗赞.农村小学班主任家访的六个小技巧[J].课程教育研究,2014,22:175

[2]周春珠.农村小学家访的现状分析和应对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3,12:216

[3]鲜丈琴.农村小学班主任家访策略[J].教师,2015,15:115-116

优秀小学班主任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时期;小学班主任;工作经验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想道德、性格、价值观念形成的时期。对全体小学生来说,在这一时期所形成的优良习惯、活泼开朗的意识以及思想意识,对他们的终身发展形成重要影响。作为小学时期的班主任,应该引导学生向好的学习方向发展,采用科学性、高效性、合理性的方法管理班级,为小学生以后的人生发展打下基础,使他们的综合能力有所提升。

一、要深度关爱学生

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其认知范围只存在局部的空间,大部分学生都是用感性思维去理解问题,以感官认识为基础去了解外界事物。因此,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班主任改善自身工作的重要途径。班主任要从多个层次,加强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要让学生有被尊重的意识。大部分的家庭,父母平时忙于自身的工作,很少管教学生,导致有很多学生在自身成长的过程中缺乏家长的陪伴和爱护,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导致某些学生存在暴躁、冲动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要给予这些学生特别的关怀和爱护,理解与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体会学生心里的难过,通过正确的方法开导学生,让他们积极参与到人与人交往的日常生活中来,建立起良性互动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也有利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加强管理班级

一个班级的学生是否健康向上,要看班级的管理是否良好。良好的班风能够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因此,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加强班级的日常管理,保证学生能够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在集体活动中,如果有个别学生是不遵守规则的,学生的集体活动会给学生留下不好的印象,并损害全班的荣誉和声誉。班主任可以通过培训来努力使学生遵守班级规则,提高服从意识,改善学生的自制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习惯是保持课堂活跃性的基础,班主任必须根据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容易犯的错误,制定科学的管理标准,并要求学生严格执行日常规范。这是营造良好氛围的唯一途径,达到有效管理班级的目的。

三、通过创建班级文化,有效管理班级

小学班级文化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班主任应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道德,明白其意义和作用,坚持自主与合作的管理理念,以达到改善班级管理的实际效果。班主任结合了学校的实际需求,定期开展评标活动,向雷锋学习,提高班级学生的热情,树立了荣誉感和成就感的榜样。小学生可以互相监督和互相帮助,这种氛围有利于班级管理的发展。此外,班主任老师可以尝试建立“阅读走廊”和“心语邮箱”,以便及时了解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所面临的困难,并提供及时的解答来使他们理解,工作得到了很大改善,以实现对班级的有效管理。

四、增强班级内部的凝聚力

第一,利用班级会议的时间对所有学生进行投票,选出班干部并指导学生参与班级管理。通过选择合适的学生来协助班主任管理班,班主任的工作量会减少,学生参与管理班级,班级的凝聚力得到提高。在班级管理机制的制定和实施中,要体现出学生的集体精神“团结,博爱和共同进步”的概念,既增强了班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又增强了凝聚力。

第二,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班组长可以将部分责任和权力交到班级干部手中。利用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结合,走进学生群体。在小学生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该始终加强自己的道德品质,在课堂管理中发挥代表作用。在实现安全教育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干部班子的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提高干部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对增强内部凝聚力具有积极作用。

第三,在提高班级管理水平的过程中,要树立竞争观念,特别注意把落后学生转变为高年级学生的工作。这是一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实社会,为了增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校长必须认真执行教师改革的有关要求,使学生感到压力和竞争,并鼓励学生提高学习能力,不要忘记帮助未成年人共同成长,形成强大的凝聚力阶层。

五、积极召开家长会,促进交流

如果老师和父母之间的信息交流不及时,将会影响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许多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与在家中的表现有所不同。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班主任必须做好班级管理,同时积极实行发现问题时与父母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如果老师能够与家长及时沟通,双方都能够掌握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更有利于进一步帮助学生改善不良习惯。班主任也可以教给父母一些教学方法,纠正家长的一些不良行为,以此学到良好的方法来教育他们的孩子。定期举行家长交流会,与父母进行有效沟通,讨论新时期、新途径和新方法的班级管理问题,引导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提升小学班级管理水平。

六、强化学生的常规训练

在小学阶段,有必要加强对小学生的日常训练,以保证正常的教学活动。班主任可以根据学校制定的课程、自己的想法和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强化训练,将技能、情感、心理等方面纳入课程,以充分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领导者应制定有效的常规培训方法并设定目标,以便确保班级内的良好教学氛围。另外,班主任应该对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有深刻的了解,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实际需求,制定适当的长期和短期的常规培训目标,使学生更愿意参加课堂学习,并保证班级内良好的教学氛围在小学教学中发展,这对制定课程计划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七、加强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

处于小学时期的学生,班主任需要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建设,彻底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这样每一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特点,这有利于他们的未来发展,也是新时期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小学生对事物更加好奇,充满了对新事物的渴望,因此班主任应该满足并保持小学生成长阶段心理特征的好奇心,从而有效地保持假期和集体活动的机会进行丰富多彩的智力活动,使学生能够具有大胆创新的精神,随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是释放学生潜能的关键环节。

小学阶段的班级管理是班主任技术与能力的体现,班主任的职责是培养合格的全方面人才。作为班主任,要敢于创新与思考,无私地奉献自己到教育事业中来。在新教育制度时代,班主任必须改变自己,重视总结工作经验,从自己总结的经验中学习,以实现科学合理的班级管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习成绩。通过关爱学生、加强学生管理、创建班级文化、及时与家长沟通等方法,达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有效成果,有利于班主任对班集体管理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胡俊蓉.新时期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实践思考[J].甘肃教育,2020(08):37.

[1]王孝莲.新时期小学班主任工作经验与实践研究[J].吉林教育,2020(01):93-94.

优秀小学班主任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优秀传统文化 德育管理 融入方法

引言

小学德育教育内容枯燥,尤其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学生通过互联网媒介获取大量的碎片化信息,由于学生年龄小,难以构建有效的文化理解与认知体系。在此背景下,为在德育管理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学生提高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与发展能力,实现小学德育管理工作目标,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管理融入的意义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精髓,对改进小学德育管理、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十分重要。在小学德育管理中,由于学生思想理念与理解思路的局限,对于德育知识的学习参与度不强,导致学生人文素养得不到提升与锻炼。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管理中,能够改变这一教学形式,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引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小学德育管理质量的提升。

随着德育教育改革的推广,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管理中的运用空间越来越大,不仅能够丰富德育教材内容,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德育学习兴趣,借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的德育知识,增强学生的德育学习能力。在小学德育管理实践中,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帮助学生构建德育知识体系,进而满足学生的德育学习需要。同时,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管理中,实现小学德育管理的根本性教育价值。

二、小学德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教育重视度不足

德育教育重视度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德育教育质量。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由于受到以往教育弊端的影响,部分教师较为重视学生智育,忽视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备课中对德育教材内容理解不深入,在教学中不能引领学生探究知识内涵,导致学生德育学习流于形式,并没有将这种道德教育理念植入学生思想与意识中。学生德育素养不高,导致小学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有一定的难度。

(二)德育内容创新性不强

时代在进步,思想应跟着进步。因此,德育教育应与时俱进,融入现代化思想、理念,创新德育教育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进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德育教育与现代知识、思想、理念相融合,为学生营造熟悉的教学氛围,有助于学生理解德育知识内涵,增强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地规范与管理自己。然而,在以往的德育教育中,教师大都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授课,所讲内容跟不上时代发展,使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导致小学德育管理质量不高。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较少

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外来文化不断涌入我国。外来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例如: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崇尚“勤俭节约”,外来文化倡导“享乐主义”;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崇尚“集体观念”,外来文化提倡“个人主义”,这些文化与我国文化形成对立,学生由于年龄小,很容易受到这些文化的影响。反观我国小学德育教育,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体系这一方面较少,导致学生人文素养不高。

三、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管理融入的策略

(一)正确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人民智慧、勤劳、汗水的结晶,蕴含较多的文化精髓。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管理中,只有教师取其精华,提炼精华,将文化精髓呈现在学生面前,才能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融入。善良、诚实、守信、勇敢、无畏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也是我国民族几千年来的民族精神,这些文化精髓是值得后人传承与发扬的,也是我国人民的骄傲。这些文化是学生应该具备的素养与能力,有助于提高小学德育管理质量。

例如:勇敢,要求学生面对邪恶,挺身而出,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平,与人相处与谦和,不应与人发生口角;团结,要求我国人民在面对困难时,应团结一致,一起走出困境;勤劳,要求学生自强不息。将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管理中,增强学生不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自觉抵御外界不良信息对自身的影响,有助于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为学生今后良性发展奠定基础。在小学德育管理中,只有正确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才能更好地运用文化教育引领学生,引领学生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资源

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教师应该深入研究德育教育资源,挖掘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根据教材内容,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并且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教育学生,提高小学德育管理质量。在小学德育管理工作中,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意识到优秀传统文化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将一些成语故事、诗词、名言警句等内容引入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优秀传统文化与教材知识。同时,借助一些传统节日,组织学生开展团体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例如:组织学生开展辩论会、学习《弟子规》等活动,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认知,进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此外,为了增强学生对德育教育知识的理解能力,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德育现象引入教学中,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导向,让学生明晰其中的道理。例如:教师在教学前应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将教学立足于教材,根据教材挖掘生活中的教学内容,运用信息技术将生活中的德育形象制作成案例,在课堂教学中以生活知识引领学生,让学生分析、思考知识,增强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与实践能力,促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教育中的价值。

(三)教学方法的更新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教育中,应创新教学方法。因以往小学德育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导致学生德育知识学习兴趣不浓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道德素养的培育。因此,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教师应重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创新教学方法,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为学生授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融入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德育知识。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创新小学德育教学方法带来了契机。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授课,实现传统文化知识、德育知识、信息技术相融合,将知识生动化、形象化、直观化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进而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有效融入。

教师有效运用微课资源,能够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融入。运用微课资源,丰富学生的德育知识,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进一步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教师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知识相融合,运用信息技术制作成微课,让学生每天学习微课,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日积月累中更好地知晓传统文化精髓,拓宽学生的视野,进而提高小学德育教学质量。

(四)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各科教育体系中

小学德育管理要想强化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有效性,需要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融入各科教育体系中,实现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价值。这就需要德育教师发挥引领作用,与各科教师形成合作关系,普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與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引领各科教师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融入各科教育体系中,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小学各科教师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融入课程体系中,能够全面引领学生,不仅提高学生德育教育学习兴趣,还促进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让学生认可本土文化,进而提高小学德育教育管理质量。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对于一些爱国教育文章,教师将爱国文化融入其中,拓宽学生知识面;对于一些感恩教育课文,教师为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以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引领学生,让学生在家中为父母做一件事,提高学生的生活体验能力,进而培育学生的感恩情怀。在音乐教育中,教师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以文化为导向,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背景、内涵、传递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情感感悟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五)营造浓厚的校园氛围

在小学校园中,教师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校园学习氛围,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教育,进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小学课程知识。例如:教师根据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特点、为学生开展知识竞赛、书法比赛、美术鉴赏活动等,营造优秀的传统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增强学生的德育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明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意义。教师根据学生发展需要,为学生开展多元化艺术活动,是小学教育践行素质教育理念的需要,有助于促进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同时,在为学生开展艺术活动中可以融入一些优秀传统文化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且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提高素养。

结语

在时代背景下,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管理中,提高学生的修养,是小学德育管理的重要方向。因此,在小学德育管理中,教师应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融入传统文化,为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孔令琪.小学德育管理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8(20):8-9.

[2]朱立坚.小学德育管理中融入中华礼道文化的实践与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13):82-83.

[3]刘鉴文.小学德育管理的有效性探究——基于广州市黄埔区15所重点小学的调研[J].科教导刊(下旬),2017(04):135-136,165.

[4]范锦飘.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小学德育管理的挑战及对策——以东莞市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07):37-38.

上一篇:环保与安全论文范文下一篇:市政中级工程师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