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搬迁项目进度管理论文范文

2024-07-22

整体搬迁项目进度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力工程的发展也日趋成熟。电力工程的项目进度计划管理作为电力工程项目的重要环节,对工程整体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然而,在电力工程的项目进度计划制定以及实施的过程中却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电力工程的施工进度以及施工质量。文章简要介绍了电力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管理的基础定义,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一些建议,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电力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管理;影响因素;建议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电力行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电力行业要想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加强其项目进度计划的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唯有此,才能有效提高电力工程的工作效率。电力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的管理应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手段,同时,还应加强对管理工作中电力工程施工细节的重视,以确保电力工程的正常开展。

1 电力工程的项目进度计划管理概述

1.1 项目进度计划管理的概念

电力工程的项目进度计划管理是指对电力工程施工中的工作内容、工作时间以及工作步骤进行合理、细致、科学的编排,其目的就在于确保电力工程的顺利施工。而项目进度计划的实施则是电力工程施工中的具体施工进度,也可以理解为以计划管理为依据,指导施工程序的开展,并切实落实和完成工程项目。电力工程的项目进度计划的主要步骤包括收集项目相关资料,分析工程施工结构,计算工程施工周期,编制工程进度计划。在实际的项目施工中,应密切关注施工进度,以确认其是否依据编制的进度计划来执行,并对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调整,以确保项目进度计划的合理实施。

1.2 项目进度计划的特点

①全面性。即编制的工程进度计划其内容应包括工程施工中的所有具体事项,并以此为依据具体详细的分析整个项目工程。

②层次性。管理机构的层次不同,编制的进度计划也就应具有相应的层次性。

③严肃性。在完成进度计划的编制后,进度计划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后才能形成最基础的项目进度计划,同时工程的施工也应依据项目进度计划严格地执行,以实现工程管理中对进度偏差的有效控制。

2 电力工程中项目进度计划的影响因素

2.1 施工场地的地理环境

电力工程的占地面积较大,为避免工程施工对市区生活造成影响,电力工程多建设在与城市距离较远的地方,且其地理环境较为恶劣,气候因素也比较复杂,给工程施工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2.2 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

我国电力工程项目的施工人员多为农民出身,其教育水平较为有限,而工程施工中的一些环节是需要专业的人员来操作控制的,在实际的施工中由于受经济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很多专业技术的环节只得由民工代为操作,由于民工的技术水平有限,在具体操作中难以避免的就会有问题或是事故的出现,进而影响到电力工程的进展程度。

2.3 项目相关单位的影响

作为电力工程的建设方,施工单位对项目的施工进度有着最直接的影响作用,然而在一些情况下,为工程提供材料及设备的供应方以及运输单位等与工程项目开展相关联的单位,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工程的施工进度带来影响,而项目的方案设计则是这些间接影响条件中对工程进度影响最大的因素。

2.4 施工中的分配问题

在项目进度计划管理中,若施工人员以及相应设备的分配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不仅会造成施工速度的降低,还会对项目的整体进度带来一定的影响,进而导致出现工程延期交工问题。

3 电力工程中项目进度计划管理的实施

3.1 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

施工人员应明确施工过程中的违规操作问题,并切实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依法开展电力工程的建设工作。

3.2 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

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是决定项目质量的关键因素。因而,应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岗前培训以及专业技术的培训,切实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以切实保证电力工程的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

3.3 工程施工进度的管理

项目施工前,应系统分析编制的工程进度计划,并结合对项目的具体情况、工程工期、质量标准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价,及时调整工程计划中不合理的地方,以确保项目进度计划的科学合理性,进而推动工程施工的正常开展。在项目施工中,相关工作人员应做好工程进度的跟踪调查工作,依据工程关键程序的施工事宜进行工程项目的进度控制。

3.4 合理规划工程方案

在电力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些突发事故或其他事情的影响,在制定电力工程项目的进度计划时,应留置一些弹性空间,这样一旦发生不可预期的事故时,弹性空间就可以发挥出其作用,避免了因计划的不够周全而造成工程进度的延误。

3.5 确保工程进度的同时提高工程质量

在电力工程的实际施工中,工程进度往往与工程质量不相符合,部分施工单位过分追求施工的进度,而忽略了对工程质量的控制。为避免这种情况,工程的监控人员应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出工程质量的恒定标准,并依据此标准,规范电力工程的质量,使电力工程有序的开展进行,进而确保电力工程的项目质量。

4 结 语

电力工程的顺利开展及高质量竣工,离不开合理详细的项目进度计划,项目进度计划的制定确保了项目施工的有章可循。与此同时,还应建立一套完整的进度计划体系,并对其不断地进行优化,以实现对工程施工所有环节的有效控制,进而确保电力工程的施工进度与项目的进度计划相一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电力工程的项目进度计划管理理念及方法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电力企业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项目进度计划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进行不断地创新,探索出更为科学有效的一套管理体系,以促进电力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解晓波.电力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管理的研究[J].科技创业家,2013,(20).

[2] 谷岩.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进度计划[J].科技传播,2013,(2).

[3] 王新平.电力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管理的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1.

[4] 李晓伟,杜亦婷.浅议电力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2,(20).

整体搬迁项目进度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建设项目管理贯穿项目建设的全过程,确保建设项目按照国家标准、行业规范和合同要求完成。因此,建设项目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保证了施工生产的良好秩序,施工项目的顺利进行,施工项目的质量要求,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国民经济建设。如何提高企业的效率,提高建设项目的管理效率,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管理效率

前言

提高建设项目的管理效率,就是提高建设项目的产投比,从而增加产出。 其核心问题是安全与质量、成本与进度的关系。 在保证施工安全和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施工进度,降低工程造价,可以相应地提高企业效益,从而提高施工项目的管理效率。

一.当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现状

当前项目管理的现状可以概括如下: (1)项目管理理念相对落后。在许多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中,普遍存在着重技术轻管理的观念,盲目追求企业的经济效益,对项目的安全、质量、进度管理重视不够。在这样的观念下,工程管理工作不能充分开展,管理部门人员配置不整齐,专业化程度低,人员素质不高。(2)建设项目管理体制不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这是建设项目管理过程中的最大障碍,管理体制不健全,使管理专业化程度不够,法律法规不健全,没有混乱管理的依据。(3)企业对建设项目管理重视不够。施工企业往往把大部分精力用于工程承包,而忽视了工程施工中的项目管理,不仅使施工管理形势混乱,而且使企业的施工成本大幅度增加。

二.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水平、效率的措施

1.完善施工组织建设

在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建立高效的项目管理组织,就是对建设项目资源进行统筹安排和系统管理,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在施工过程中应考虑两个重要因素: (1)在设计管理组织形式时,应根据项目的特点,坚持合理的管理水平、灵活性和灵活性的原则,突出简单、高效、目标明确的特点。(二)注意项目人员的决定。 为了建立一支高效的施工项目团队,任命的项目经理必须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2.控制成本和提高管理效率

2.1控制成本

控制成本是指对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所涉及的资源进行控制。任何项目的实施都必须消耗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通过对这些成本的合理引导、规范、监督和限制,及时灵活纠正将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费用的偏差,最终将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范围内,确保成本目标的实现。成本控制的直接目的是降低建设项目的消耗成本,以最少的资源创造最大的效益价值,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同时,成本控制的另一方面是增加收入,这也是成本控制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增加和减少,使成本降低效果最大化。

2.2控制成本的方法

控制成本就是要在控制施工全程的基础上,综合开源与节流,坚持目标管理、动态控制和责权利相结合。其具体的措施有:(1)做好预算工作,根据施工图预计收支成本,全面做好对人、材、机的费用支出控制,实现以收定支。(2)控制资源的消耗。根据施工之前的预算,限额限时地领用材料,确保每项资源都得到合理的利用,完工后再结算,减少不必要的浪费。(3)同步控制成本和进度。将横道图计划和网络图计划相结合,双管齐下,实现对成本与进度的同步控制。(4)按月度计划财务收支,通过实时监制,掌控成本费用支出。(5)加强核算质量成本。通过对质量成本相关资料的归纳和分析,明确其影响因素,对症下药实现对质量成本的控制。(6)实现标准化现场管理,规范化执行,减少浪费。(7)开展统计核算、业务核算和会计核算的“三同步”检查,预防成本盈亏出现异常。

3.加强进度管理和提高管理效率

3.1进度管理

进度管理是指以进度为目标确定相应的进度计划,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经常检查来掌控实际进度,并与计划进度进行比较和做出相应的调整,最终完成进度目标。

3.2 进度管理的方法

(1)健全项目管理组织体系,项目的进度管理必须责任到专部门或专人。责任人在执行管理计划时,主要考察施工布置的合理性,劳动力和机械设备是否恰当的配置,流水施工组织是否得当等方面。

(2)加强管理措施,促进进度计划正确实施。加强管理的同时,管理方法要科学有效,才能确保进度计划管理的合理;同时,合同管理的作用要切实发挥出来,保证进度计划管理落实到位;而且要考虑到管理的风险,加强风险管理措施,提高进度管理实施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3)经济鼓励方式相结合,积极促进进度计划的完成。必要的鼓励和经济支持,能够提高施工的积极性,促进施工进度的提升。

(4)加强方法的技术性,有利于进度计划的顺利进行。在施工过程中,将设计和施工提升到技术水平,能促進施工进度。在建筑施工时,首先要将人、材料、机器、环境和管理结合起来分析,通过建立系统评价,找到影响施工进度的主要原因,然后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切实有效地对施工进度进行控制和管理。

4.强化资源管理

4.1 资源管理

影响资源管理的五大重要因素是“人、材料、机器、资金、管理”,资源管理就是做到对五个方面的合理调控。其目的就是实现活劳动的节约和物化,从而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组合。

4.2 强化资源管理的方法

(1)人力资源管理。人作为从事生产活动的体力和脑力劳动的主体,加以合理的利用和激发,就是一种极具创造性的活性资源。人力资源有区别于其他的资源要素,所以在进行管理时,要注意行为科学的利用,以劳动个人的需要和行为的关系为基本点,对其合理的有计划调配,才能调动主观能动性,促进劳动效率的提高。

(2)材料管理。主要包括各种材料从计划、订购、运输,到发放和使用等工作的管理。在建筑工程造价上,材料成本占到2/3。很明显可以得到,材料的节约是工程成本降低的主要途径。做好材料的管理工作,加以合理的利用,将会减少浪费。

(3)机械设备管理。其目的是在施工中能够充分的发挥机械设备的作用。在具体管理中,以集中管理为主、集中管理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手段。发挥施工设备的机械化水平,提高机械利用率和效率。

(4)资金管理。主要是采取资金的预测和对比,项目奖金计划等措施,同时加以分析和对比、调整和考核,实现降成本。

三.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管理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实施周期长,受影响因素多的综合性工作。随着建筑工程项目规模不断的增加,施工技术不断的更新,先进科学技术的不断运用,对工程管理的要求也日益增加,工程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因此,建筑企业要对工程管理给予重视,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生存。

参考文献:

[1]武乾.建筑施工项目进度控制的综合评价[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1.(15).

[2]周琳霞.管理信息系统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与生活,2010.(02).

[3]翟丽.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沈阳市振东建设工程监理股份有限公司 110000

整体搬迁项目进度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课题制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技经费的有效使用,有历史进步性。但是目前课题制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文章主要利用案例分析法和数据分析法对课题制模式的进步性和偏差进行分析,对国家实施科技计划项目的单位法人负责制,进一步探索和改善科技经费管理模式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科技经费 课题制 法人负责制

在全球化浪潮中,各国意识科学技术对提升综合国力的效能,我国的科研经费投入比例越来越高。2012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支出超过1万亿元,占GDP的比例约为1.98%,其中全国财政科技支出约5600.1亿元,如何有效的利用和控制管理如此庞大的科研经费成为重要的课题。

2002年初我国全面实行课题制,课题制管理模式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原有经费管理模式的某些不足,较能够体现公平、公正,能够有效地促进科研活动的开展和科研人员积极性的提高,但它也有劣势和弊端,为此我们要对其进行深度的剖析,不断完善,探索科技经费管理的有效模式。

1 课题制模式的进步性

1.1 较之分类管理的模式,科技经费的课题制管理有其进步性

课题制下,科技经费以课题为基本单元,每个课题项目独立建账,由国库统一收付,集中进行账户管理,及时反映每个项目的预算和执行情况。在投入方式上,课题制是申请单位或申请人在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条件下进行的,给科研机构、科技企业搭建一个更加宽松、更加开放、更加公正和高效的发展平台。在预算方式上,课题制根据课题规模以及管理工作的需要实行全额预算管理,执行经费来源预算与经费支出预算。

1.2 课题制的实施有利于科研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

科研课题统计指标设定和数据统计可以较为客观、较为科学地反映课题活动状况,有效地为科研决策管理提供服务。

从表1中可以看出,“十五”期间,从973计划的在研项目承担人员年龄段上看,35岁以下的科研人员占40.9%,36~45岁科研人员占37.3%,46~59岁的科研人员占14.4%,60岁以上的科研人员只占7.4%,科研项目承担人的人员年龄大部分集中于45岁以下,说明973计划的人员中,年轻人的比例很大,拥有一批真正实干的、探索进取的新一代科研人员,这也符合973计划的战略目标之一:在相关的、重要的、探索性强的前沿基础研究领域,培养和造就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高科学素质、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从表1中我们也可以看到,2002年实施课题制前后,在立项数量和研究领域、研究方向也有一定的调整,从立项上看,2002年前后尚处于调整时期,也是低谷时期,立项数量相对较少,之后几年逐渐进入稳定期和规范期,呈现逐渐上涨态势。就研究领域的分布上看,973计划始终紧紧围绕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等领域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自身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课题制实施之前更加偏重于资源环境、人口及材料等领域的研究,而在随后几年更加注重综合语交叉领域的研究活动,更加偏向于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及推动前沿学科的发展。从经费构成上看,973計划经费完全来自国家拨款,“十一五”期间,国家经费拨款投入总额为115亿元。

从863计划和973计划的人员构成中,从事863计划的人员总数明显高于973计划的人员总数,而如果将这些人员按照职称级别进行分类统计,就会看到一些差异。例如(表2),从2003年到2011年每年在973计划中拥有高级职称的人员数量所占的比例都比在863计划中拥有高级职称的人员数量所占的比例要高,拥有中级职称的人员比例在大部分年份也比863计划中拥有中级职称的人员所占的比例要高,而拥有初级职称的人员比例则在大部分年份要比863计划中拥有初级职称的人员所占的比例要低。从上述对比中也可以看到973计划和863计划在课题宗旨、课题选择和课题参与人员上的不同,973计划更加侧重基础领域的研究,更加偏重于中高级人员的参与,而863计划的宗旨是发展国家高新技术,相对973计划需要的中高级职称的人员偏低,更加注重实干型技术人员的有效利用。

1.3 有利于科技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批准项目结题和验收反映出科技评价的标准,分为完成论著数(邀请报告、发表论文)、研究成果、获奖情况、人才培养。面上项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经费中占有的比例最大,2011年,面上项目批准经费为898941万元,占批准经费总额1827450万元的49.2%。所以暂且从某些定量指标如国外、国内期刊、专著的发表数,发明专利、已推广研究成果数量、获得国际奖项数量来考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面上项目结题和验收情况进行考察。

从表3中可以看到自2002年课题制实行以来,面上项目中发表的期刊、专著数量以及研发专利的变化趋势。2002年可以说是一个低谷期或是一个过渡期、试用期,其后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2011年发表国外期刊的数量是2001年的2.5倍,国内期刊是2000年的3.2倍,专著数是2.4倍,发明专利数是11.8倍,研究成果已推广的项数在2000年达到顶峰,2001—2002年以后下滑至低谷,之后开始缓慢上升,到2011年达到2001年的2倍多。国际奖项数在2002年达到最低数13项,但是到2011年国际奖项数已达到2000年的2.5倍。其中,发明专利的数量的增幅与国内外期刊、专著想比增长幅度尤为明显,究其原因与课题制的实施不无关系。课题制实施以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企业的合作越来越密切,企业投入到科研项目中的资金明显增多,有投资就要有回报,企业的回报往往在适用性技术上占有很大的比例,对于文章、专著的需求甚少,所以引发专利数量的猛增,加之,许多企业在内部设立科研部门,研究出可以迅速转化为生产力,适合市场风向的专利产品,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课题制实施以来,也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政府和企业将科研资金明显偏重投资在适用性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上,明显高于基础研究的投资。

2 从课题制看科技经费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2.1 从基础研究投入比例分析

课题制模式预期引入竞争机制,由政府相关部门直接拨付转变为通过竞争机制来分配科技资源,择优选择项目,虽然大大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但是这种单一式的竞争模式在许多方面显示出它的弊病。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导致基础研究和其它自由探索性这些“不适合竞争性配置模式的研究领域也同样实行竞争性方式” [1]。基础研究和一些探索性的研究一般研究周期比较长,应用到技术领域成效慢,基础研究的成功率较低,一般不到5%~10%,实现商业化或企业化的也仅占2%~3%,而试验发展研究实现商业化的可能性最大,成功率一般可以达到90%以上,因此试验发展研究获得的科技经费较多,尤其是企业把大量科技经费投入到试验发展研究中,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极少。基础研究的活动主体是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少数政府部门或企业也承担基础研究工作,高校和科研院所主要是通过申请课题的方式获得基础研究的科研经费,所以从课题制中也能反映出我国基础研究的状况。

从图1中可以明显地看到从2001到2011年10年间,基礎研究经费呈持续上升的趋势,2001年仅52.2亿元,经过10年的发展,2011年已达到401.8亿元。实现了近八倍的增长。但是,更应该关注图2和表4中的一些数据,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研究经费所占R&D经费比例来看(图2),从2002年到2011年,在R&D经费支出中,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研究的比重基本呈稳定状态,有小幅度浮动;自2006年以来基础研究的支出比例有所下降,应用研究的支出比例也在下降,但是试验发展研究的比例有逐年增长的趋势。从表4中,可以看出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在R&D经费的比例明显很低,十几年来一直在5%上下徘徊,说明我国基础研究长期处于投入比例偏低的状态,有些年份甚至有下降的趋势,比如2004年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的6%,2005—2007年持续下降到4.7%,随后几年没有大幅度波动,2011年仍为4.7%,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发达国家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的比例基本处于10%以上,德、英、意、法等过都在25%左右[2]。目前我国科研经费用于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等下游的经费较多,而用于科技R&D、科学技术消化吸收的经费较少,随着科技实力的增强,需要“逐渐向上游转移”[3],2006年及以前年度财政科技支出包括科技三项费、科学事业费、科研基建费和其他科研事业费;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改革后推动课题制模式的竞争,使得基础研究的支出比例相对下降,中标的课题侧重于试验发展,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应用,能加快技术成果转化的课题。

另外,从基础研究经费与应用研究、实验发展研究的比率对比来看,我国基础研究投入的薄弱,研发经费投入结构失衡,2011年基础研究、实验研究和实验发展研究的比例保持1∶3∶18的比例,而进行国际横向相比,明显看出基础研究的劣势,如2011年美国三者比例约为1∶1∶3,法国约为1∶1.5∶1.3,日本约为1∶2∶5,韩国约为1∶2∶3。这极大阻碍了我国基础研究长期的强劲发展,也使我国自主创新空间受限。

2.2 从基础研究的经费来源分析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形成了以“中央政府”为投入主体的多渠道格局模式,政府到基础研究中的比例居高不下,我国基础研究90%的经费来源于中央财政拨款,而企业投入到基础研究活动中的经费有限,企业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尚处于起步阶段。

近10年来,我国企业投入到研发活动中的总额和比例越来越大,从表5中可以窥见一斑,2003年企业投入资金占R&D总额的60%,到2008年到2011年企业资金持续达到占R&D总额的71.7%,到2011年更是达到73.9%。

从企业投入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研究的经费比例来看,三种科技活动的差距更加明显。虽然企业投入到R&D活动中的经费总额庞大,比例居高,但是企业到基础研究领域的比例几乎占有极微小的比例,它们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在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阶段,如表7所示从2004年开始到2011年,企业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比例一路下滑,最近几年几乎徘徊在0.1%这样的低比例,而试验发展研究比例持续上升,居高不下。

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投入主体,投入到R&D活动中的经费总额庞大,但我国企业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尚处于起步阶段,投入到基础研究活动的比例极其微小。如表6所示,从2004年到2011年,企业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比例一路下滑,最近几年几乎徘徊在0.1%,几乎接近于零,而试验发展研究比例持续上升。基础研究处于创新产业链的最前端,对科学技术的长期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实施课题制这种竞争性的模式使得基础研究和探索性研究难以“维持生计”,不能够得到稳定的经费支持和投入,从长远的角度看,不利于我国科研水平跻身世界前沿领域,不利于高科技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可能会带来科技发展后劲不足的隐患。

由于外部竞争环境和市场失灵的普遍性,完全依靠市场对科技资源进行配置,很难达到“帕累托”有效配置,因为“市场不能充分地提供某些优效产品或无效产品”[4],因此需要政府的有效干预。所以我们在引进课题制的过程中,不仅要看到经费管理模式的外在形式,更要看到,政府投入在科技投入上根本观念上的区别和对投资方向上侧重点的不同,哪些研究要重点投入,哪些研究要化大政府為小政府,放开手由市场或民间资本去经营搞活,都是我国政府要进行深度分析、重点考虑的因素。

2.3 课题经费预算与执行情况不到位

《关于国家科研计划实施课题制管理的规定》中明确规定“建立与科研活动规律相适应的预算管理机制。”“按照国家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总体要求,对课题实行全额预算管理,细化预算编制,并实行课题预算评估评审制度。”“归口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对课题预算的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等进行审核,确定课题经费预算。”

但是课题经费的预算存在诸多问题,经费预算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导致预算实施不到位和预算管理混乱等问题。例如,2013年《关于申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课题经费概预算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支出概算和来源概算必须同时编制。”且项目概算编制应该满足这样的平衡公式:项目经费支出概算合计=项目经费来源概算合计。在课题执行过程中,项目的预算与实际经费支出完全相吻合的情况少之又少,往往会有些出入。课题经费的预算是科技经费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核心环节,但是得不到足够的重视,预算管理制度往往与科研活动规律不相适应。在申报课题过程中,课题预算经费由科技人员执行编制,编制预算也是以申请获得该课题为目的的,对获取课题重视,对经费的预算轻视的现象严重。科技人员没有联合科技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共同协商,认真编制经费核算,在财务知识和科技管理知识上缺乏专业性,主观性强,虽然《规定》中要求细化预算编制,但这种细化难以进行,很多高校在课题预算编报时粗枝大叶,没有细化到具体项目,难免造成课题经费的预算粗糙、失实、精确性差、不能全面反应课题成本支出,经费预算过多或过少的情形都会发生,在实际使用经费过程中有的急于花钱,不是自己的钱不花白不花,花完了才证明课题执行的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有的预算金额过小或尽量节约科研资金的真正想科学使用科研经费的课题组往往捉襟见肘,也不利于科研事业的顺利进行,以上两种情形最终都有损于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益,也有悖于国家制定科技经费预算的初衷。

《规定》中指出,对课题预算实行评审、评估制度,但是没有明确的评审指标和评价方法,科技经费预算效果如何,每年的预算与实际拨付的支出资金是否一致,有多大幅度的出入和偏差,怎样的浮动范围才属正常,超过幅度的预算应如何调整和处理,都没有详细、具体的评估考核标准。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从2001年到2011年,863计划和973计划中央拨款程逐年增长趋势,11年间,863计划的中央拨款从2001年到2011年由的6.95亿元翻了15倍,达到106.4亿元,973计划也从2001年6亿元的中央专项拨款上升到2011年的45亿元,增长了7倍多。但是这两项计划的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和控制尚不能得到具体的数据,对于科技经费预算的来源于支出使用效果的评价更是无证可考。

3 法人负责制的引入

我国的科技计划和科技经费管理改革不断有序推进,以达到科研经费管理的有效化和科学化,只有基于“双方在深层次上的精神沟通”[5]的管理才是高效的、科学的,科研经费管理的最终的目标是使“项目资助方、项目承担人及承担人所在单位三方利益最大化”[6],为了协调和平衡三者之间深层次上的有效沟通,体现科研经费管理的目标,“十二五”期间,科技部将全面强化课题承担单位法人责任制,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3.1 法人负责制提出的社会背景和目的

课题制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出现了课题经费使用方面随意性大,编制和调整课题预算不科学、不合理的问题,课题承担单位监督、管理、服务弱化的现象。科技创新活动的复杂化、科研规模扩大化,科研项目类型和结构的多样化,需要不断调整科研组织的管理方式。要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建立起一套权责明晰、各负其责、运转高效的管理和问责机制,鉴于项目承担单位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过程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了解项目研发信息、把握项目进度、加强资源整合、监督经费使用、促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在课题制的实施过程中迫切需要大力强化课题法人单位的技术集成和统筹布局,明确和加强课题承担单位的法人责任。

为落实项目承担单位的法人责任,加强课题承担单位对课题组的监督和监管力度,2012年2月,科技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承担单位法人责任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规范经费管理,充分发挥法人单位在经费使用中的审核监督作用,承担单位要建立健全经费管理制度,认真行使经费管理、审核和监督权,同时还要在经费管理使用方面为科研人员提供必要的政策咨询、培训支撑等相关服务,提高项目(课题)经费的使用效益。

实行课题单位法人负责制目的很明确,根本目的即充分发挥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在国家科技计划以及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过程管理中的组织、协调、服务和监督作用,充分调动项目(课题)研究和管理各方积极性,促进科技经费的有效使用,在有限的科技投入中达到科技成果的最大化。

3.2 推行法人负责制的要求

3.2.1 总体要求——以人为本和调动各方积极性

坚持以人为本,保障科研活动顺利进行,课题承担单位在国家科技管理相关法规范围内,发挥服务支撑与管理监督的作用,加强申报立项阶段的组织和指导,加强预算编制阶段的咨询和服务,加强课题立项、实施、结题验收等阶段的协调和支撑,加强题刻经费使用的过程管理,做好课题的经费预算、审核、监督和服务工作,加强计划成果的应用推广和产业化,完善内部科研管理制度,合理安排工作,合理分配资源,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切实提升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同时,要充分尊重科研自主权,充分保护、调动和发挥科研人员积极性。课题承担单位应进一步改进科研活动的氛围和环境,保证科研人员的时间投入,做好信息服务工作,优化科研力量布局和科技资源配置,有效运用奖惩措施和绩效评估机制,提高决策机制的公平性和协调型,充分调动和发挥承担单位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2.2 课题承担单位的具体作用

贯彻和落实课题承担单位法人责任制,关键在于课题法人单位在课题执行过程中发挥好管理和服务作用。

法人单位应立足于国家科技计划目标任务,结合本单位科研能力实际情况,发挥在课题申请和立项阶段的组织协调,在项目(课题)實施过程中发挥协调服务,在课题结项阶段对课题成果的统筹和管理作用。同时,法人单位要实施有效的审核权和监督权,发挥对经费管理使用的审核监督作用,完善单位的财会核算和内部控制制度

科技法律法规跟进和制度与科技活动的发展总是不能完全吻合,有一定的滞后性,我国科技经费的管理制度与科技创新发展的规律不相适应,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因此要转变管理的思路和方式。法人责任制课题制实施的基础上,积极地发挥着项目咨询、服务、鼓励、协调的作用,如何探索进一步调整和控制,使现存的科技经费管理制度更为合理,使科技经费的使用发挥最大效益,从宏观管理上还需要由政府管理向社会共管转变,建立从管理部门、课题承担单位、课题组到课题负责人和科研人员的自上而下的长效监督和管理机制,同时应该加强科技经费使用全过程的公开化、透明化,接受全社会监督。

4 结语

我国科技经费管理是一个动态和静态相互交错,不断探索的过程,课题制的引入提高了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益,但也出现了诸多问题,法人负责制适时出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课题制的某些不足,相关措施具体如何执行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和理论探索。

合理的投入和有效的管理是保证科技经费使用有效性的保障,没有一成不变,永远合理有效的管理模式,必须按照国家规划和实际发展需要,适时调整科技经费投入和配置的比例,并按照社会的发展和管理理念的不断更新,探寻有效的管理模式,从政策、管理、机制上保证科技经费使用日趋有效化。

参考文献

[1] 李兵,李正风.课题制制度预期及实施成效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2, 30(1):69.

[2] 周寄中.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创新的基础研究的投入、评估和协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 罗伟.科技政策研究初探[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129.

[4] [美]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71.

[5] 黄浩涛,王延中.课题制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45.

[6] 刘波.基于《课题制》的大学科研经费管理——与美国的比较研究[J].科研管理,2003,24(1):52.

整体搬迁项目进度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施工进度管理是建设设施的一系列管理和控制措施,其目的在于按时完成项目。重点是对施工时限的管理和控制。探讨了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影响因素和时间安排。并就各项措施进行了相关探讨和研究,为设备建设阶段的时间安排做好准备。在此基础上,针对类似工程提出了相关问题,为今后类似工程的进度管理提供了背景信息。

关键词:工程项目;进度管理;工期控制

一、引言

从我国工程的发展历史和目前的施工情况来看,施工进度不仅关系到工程能否在规定的时间完工,而且还和工程的施工效率、施工质量息息相关。施工进步不仅影响到合同期内工程能否如期完工,也影响到整个工程建设项目的整体经济效益。建筑施工进度是建筑工程管理领域中最重要的一个内容。

二、建設项目施工进度管理的概念和意义。

(一)建设项目进度管理的概念

项目进度管理,指工程人员根据项目原计划的要求,制定和实施项目进度计划,并做出相应的调整的过程。同时,采用多种实用方法和措施,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运用控制与协调,使工程计划工期控制在目标工期以内,减少了工程工期要求,同时也兼顾了安全、成本和质量要求。

(二)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管理的意义

为使工程尽快投入使用,并从中受益,在项目建设阶段,必须对工程施工进度进行监督,以保证工程按时完成,这是一项好的经济指标。另外,还要分析不合格原因,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如果以后的操作无法修正偏差,那么就必须对原始进度表进行部分修改,然后在新的进度表管理施工过程中,重复以上操作,直到工程按计划完成。[1]

三、建筑工程进度管理编制

(一)建筑工程进度与成本、质量的关系

由于施工速度的提高,整个工程的成本也随之提高。施工进度影响人、料、机的使用;另外,由于材料成本的增加导致了建筑单位材料成本的差异,对工程进度的影响就越大。通过这种方式,在引进新技术的同时,采用行之有效的施工管理和组织方式,不但可以使施工的效率提高,而且还有利于工程的推进,如不重视施工技术的质量,不但会影响建筑的安全性能,还会对居住方的安全带来隐患。

(二)工程进度管理目标的确定及施工阶段确定目标工期应注意的问题

按照工程合同规定的时间完成工程建设项目,是施工阶段工期控制的主要目标,也是首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本文利用分解目标的原理,将分解后的目标分解为多个不同的子目标,构成了一个进度管理系统。如果一项工程涉及多名承包商的施工,则应根据承包商所定工程目标,明确规定转工条件及转工时间。根据各个工地的特点,将施工项目分为不同的阶段。例如,土木工程可分为地基、结构、内外装修、外部装修等阶段,每个阶段都要有明确的标志。

四、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管理的基本原理

(一)信息反馈原理

反馈问题是建设项目管理的核心。通过向工程进度管理人员传达信息,了解施工项目的实际进展情况。同时,还要把反馈信息当作适当分配任务的一部分加以处理,然后再逐个处理。最后由工程总承包单位将反馈信息传递给工程总承包单位,进行对比分析,计算出各方面信息。最终确定并调整施工进度,确保工程如期完工。

(二)弹性原理

在编制工程进度目标时,利用各类统计数据对进度影响程度和发生的可能性进行了评价,充分分析了实现目标的风险,使操作空间其更加灵活。另外,在施工工期中充分利用这些弹性因子,不但可以缩短工期,还可以调整工程前后部分重叠的比例,减少施工中的延误工期。

(三)网络计划技术

网络计划是工程进度管理的一部分,根据实际记录数据,将工程实际进度与网络计划进度进行对比。为了进一步控制施工的进度,还需要利用网络规划技术对施工工期、成本、资源等领域进行管理和优化。[2]

五、加强施工进度管理的策略

(一)明确建设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管理制度

当前,对某土建工程施工的进度问题进行分析后发现,除了施工管理不规范等情况出现外,还有一些进度拖延问题,例如对结构工程使用的不规范,导致了工程进展缓慢。这就需要全面的对现有施工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使其与新的施工进度管理体系相融合,明确施工质量管理部门及职责。同时,还要根据土建施工程序和技术要求,制定不同阶段的施工管理措施,例如加强施工质量管理等。使施工进度的管理制度直接体现在施工过程中,对加快施工进度,保障施工质量提供帮助。最后,在施工进度管理中,应充分结合实际情况,对建筑材料质量及工程计划进行控制,让每一个施工人员都能将工程进度任务牢记于心。

(二)加强建设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管理

施工项目历来重视进度管理所带来的影响。工程建设的联接管理直接影响工程建设的进度和质量。为保证工程进度的顺利进行,必须加强建筑工地的管理。首先,加强施工人员对质量管理领域的了解,由于大多数土木工程是与经济和民生息息相关的。因此,对施工进度进行加强有利于社会发展,具有很强的质量控制意识。施工中的各种不利因素将严重影响到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主要问题包括:施工参与方的管理和控制力度不足、检查专业技术水平不够等。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必须对工作人员加强专业前期培训,特别是安全质量意识,使施工中的质量和进度得到兼顾。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对施工进度进行严格的控制,在确保进度的同时控制施工质量。同时,要确保各施工技术符合工程计划方针,避免因材料混合而造成工程进度滞后。[3]

(三)强化建设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的地位

在土建施工管理中,常常要使用监控系统,但实际情况是,很多工程的监控只是一种形式,由于监控的无用和管理上的缺位,造成很多工程的施工联系不规范、不规范。由于在监测阶段,建筑材料的质量最终决定了工程质量隐患的存在,因此必须加强施工进度管理的重要性。一是要明确工程责任,加强管理,确保每个管理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对项目质量进行有效的监督,确保施工进度的顺利进行。最后,还要对拖延施工进度的施工人员进行处罚,在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还要对操作规范进行严格要求。

结语:施工进度管理是一种应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根据工程投标文件,制定进度目标,制定进度计划,配置材料和人员,确定具体的施工项目,不但要达到建设目标,而且要与资源、质量相协调。施工进度管理是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的重要环节,本文结合具体结构条件和施工技术,对其进行了详细分析,为我国施工领域的进度管理提供了理论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高闯,郑英浩. 论土木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管理和施工质量管理[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1(2):1225.

[2]胡灯明. 关于市政工程项目管理施工中的进度控制要点探究[J]. 建材发展导向(下),2021,19(5):309-310.

[3]魏鸿健. 通信工程项目管理中施工进度控制研究[J]. 科学与信息化,2021(10):149.

北京住总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程总承包部 北京 101300

整体搬迁项目进度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校园信息化建设是我国教育事业与当前信息化社会接轨的重要工程,为此务必要大力发展校园信息化建设。应用项目管理理论的同时也是对该理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可行性的检验以及本身的不断丰富的过程,利用一般的管理思想去实施高校信息化建设,会降低该项信息化工程实施的效率。

关键词:校园卡;校园;项目

一、校园卡建设中项目管理的应用基础

(一)校园卡项目是 IT 应用型项目

项目管理理论在高速发展的 IT 行业领域里显示了出极为强大的生命力。IT项目主要类型包括:计算机通信及微电子技术研发、网络工程组建、网络系统集成、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开发、IT 咨询与服务、商务电子化、医疗远程化等应用型项目。因此,校园卡项目显然属于高校校园信息化的 IT 应用型项目。作为信息化项目,校园卡项目以 IT 技术为技术核心,加之高校在该项目实施中涉及到学校与商家和投资方等多方面的关系,特别是牵涉到校内多个部门子系统的应用与管理,因此这种技术上的复杂性、专业的综合性决定了校园卡项目实施起来有较大难度。因此,校园卡项目的实施过程必须依据 IT项目的特点,遵循项目管理的原则和规范化的流程来实现相关管理。

校园卡项目管理的内容基本涉及了一般项目管理的管理内容。校园卡项目本身的范围较大,具体而言,实施校园卡项目的过程可归纳为:立项、可行性分析、规划设计、过程控制、项目收尾等过程。其主要的活动内容包括:可行性分析报告的撰写、确定目标、方案设计、建立组织、计划编制与进度控制、成本和质量控制、沟通与激励等。这些内容涉及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软件开发、会计、人力资源、等多种学科领域的知识运用。

(二)校园卡项目的特点

目标不确定性、技术复杂性、风险不确定性、需求多变性等 IT 项目具有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其管理的复杂程度要高于其他项目。校园卡项目具有 IT 项目的属性在高校实践中具有如下特点。

(1)模糊性与不确定性。在项目开始时学校只是追求一些初步功能的实现并不会提出确切的目标,对校园卡能为学校管理影响具有一定模糊性,但在校园卡实施开始后,又认为一卡通相关功能的实现与学校自身需求有一定差距,这也体现出了需求的不确定性。

(2)唯一性。不同学校的校园卡项目具有其独有的属性,难以模仿,即使在同一所高校,不同时期的内容和要求都会有不同。

(3)紧迫性。为了不影响师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和工作。校园卡項目一般都选择假期开始实施,新学期开学时投入使用,项目的每个任务在时间上都有明确要求,因此这也使得校园卡项目具有相当的时间紧迫性,需要统筹规划,紧密衔接,确保项目建设的顺畅运转。

(4)综合性。作为一项涉及面较广面的项目,校园卡项目工作横跨学校的诸多管理部门,甚至校外银行、通信等行业。在解决相关问题时往往需要运用多种学科知识,体现出了组织综合性和知识综合性的特点。

二、学院校园卡项目的进度控制

为了项目能按照预定的日期完成甚至提前完成,必须有效地控制该项目的进度。项目进度计划是实现进度控制的基本依据。能否实现进度控制是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其中项目进度控制是项目控制的重要任务和环节。任何项目的实施和执行过程总不能完全按进度计划来进行,总是会受到技术、环境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项目进度控制随时掌握项目建设的最新动态,并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做出调整,总体上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

项目进度控制的关键是掌握项目实际进度的实时跟进原则,通过与原项目进度计划对比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纠正措施。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校园卡项目的任何一个子系统建设出现问题都会对整个项目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学院考虑到当前一卡通项目工期紧迫的现实,采用日程倒推技术确定每天的详细工作内容并有现场负责人每天实施监督控制,发现问题立即解决,及时与项目领导小组以及核心技术人员沟通;每周召开两次例会,实行集中反馈,统一协调和调配资源,及时更新进度计划。

三、校园卡项目管理的团队建设

(一)校园卡项目技术人员队伍组建

作为专业知识综合型的应用系统,校园卡系统要求信息技术与管理等各项实践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学科实现知识相互交叉渗透。因此为了推动校园卡项目的发展需要建立一支业务知识娴熟、信息技术过硬、管理知识丰富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因此校园卡的人力资源队伍构建要求掌握以下四个原则:

(1)项目管理层要深入了解校园卡的基本原理和每一个应用环节,把校园卡的管理思想运用到学校的日常工作中去。

(2)除了要有扎实的技能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校园卡系统管理人员还应有高度的安全保密意识和责任感。系统维护技术人员则要具有扎实的技术基础、良好的服务意识,在对系统的管理与维护过程中还务必要结合本校管理的业务流程特点与信息化管理需求。

(3)为了更好的实现校园卡项目的功能,学校财务人员需要进行知识结构的更新,特别是需要补充学习网络和信息技术等计算机知识。

(4)提高对一线业务操作人员的工作要求。一线操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最直接面向校园卡用户,为了能及时反馈各用户问题,在实践中需要规范他们每个操作。必须对其进行定期轮岗与培训,使其熟知各环节之间业务的关联关系,实现工作的有效配合。

(二)注重校园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校园信息化的建设与实施需要懂管理的高端信息人才。这样的复合型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还需要涉猎多项专业知识以及有在实践中多次摸爬滚打的实战经历。当前复合型人才应当具备高校管理、信息技术、业务流程和项目管理等多领域相关知识。

作为一种持续发展和变革的过程,高校校园的信息化需要大量复合型人才。然而目前学校的这种复合型人才还较为缺乏。因此建立一支既能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又懂管理的人才队伍需要一个过程和一定的时间。为此学校要创造条件尽量通过各种途径对这类人员在不同的技术层面、业务层面和管理层面分别给予学习和锻炼的机会,通过采用适度换岗和业务交叉达到不同专业技术与业务管理之间的互通。另外还要着力研究吸引稳定信息化人才的相关政策和措施。最后通过建立、健全人才竞争和激励机制,稳固和发展高水平的信息化人才队伍,加大对有信息技术和业务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业务人才的培养力度。

高校校园信息化的实现和管理还需要研究解决大量的问题,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需要更多的复合型人才把信息化建设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来对待。作为高校需要要努力挖掘这类人才,尽可能让他们多在各种岗位上锻炼实践,培养出自己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赵亚萍,鲁东明.美国高校信息化推进机制分析及其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01):23-26.

[2] 任伟民,赵禹骅.项目组织结构的设计问题研究[J].东方电器评论,2002,(3):20-26.

[3] 任玉珑,吴锐,朱宁.层次型 Agent 在工程量工作分解结构中的构建及应用[J].重庆大学学报,2002,(5):142-145.

[4] 刘臻.从美国大学看高校信息化中的深化应用和改革创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1): 6-8.

整体搬迁项目进度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为了满足油田勘探开发的需要, 尤其是适应江苏苏北地区油藏构造复杂、小断块群多的特点, 往往需要在同一个井场内钻多口井 (即丛式井) , 以减少征地和钻前工作量。因此, 在原井场内进行钻机的整体搬迁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钻井设备可不经过拆卸, 实行整体搬迁, 大大节约钻机的搬迁和安装时间, 从整体上降低原油开采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1】目前短距离整体搬迁技术已经成熟, 而长距离整体搬迁面临着新的困难, 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1.1 长距离整体搬迁的轨迹控制难度大, 搬迁时需要确保钻机的直线行走, 以免偏差过大, 作业空间不足, 给后期的安装和生产带来较大的困难。

1.2 相对于短距离的整体搬迁, 长距离整体搬迁需要更多的基础块, 作为整体搬迁时钻机的行进轨道。而受限于实际条件, 难以提供那么多基础块, 需要在整体搬迁的过程中, 搬迁一段后就从钻机后方倒运基础块到前方并铺设好。

1.3 为了减少工作量, 尤其是减少埋地锚的次数, 需要尽量一次性完成整体搬迁, 那么动滑轮和定滑轮之间距离的更大, 需要准备足够的钢丝绳。

2 相关计算

根据力学公式, 摩擦阻力F=μN, 式中的μ是动摩擦因数;N是正压力。以ZJ40LDB钻机为例, 整体搬迁的钻机主体设备重约415T (包括井架、底座、钻台、绞车、后车、并车厢, 不含泥浆泵) , 附加20%的安全系数约为500T。现场使用钻杆排作为基础块。经查询, 钢-钢静摩擦系数为0.15, 滑动摩擦系数为0.1。现场采取5*5的滑轮组, 钢丝绳从滑轮组11道绳后再经过钻铤处导向滑轮与推土机相连, 共计为12道绳。

为简化计算, 工程上取g值为10N/kg, 根据以上数据, 钻机整体搬迁过程中需要的拉力F1≥500KN。故推土机拉力F2≥41.67KN, 考虑到要先克服静摩擦力, 钻机才能开始移动, 取值F3≥62.50KN。

3 整体搬迁准备工作

3.1 材料准备。

地锚1个, 5*5的滑轮组1套, 30T级别导向滑轮1只, 直径28mm的钢丝绳1卷, 直径35mm钢丝绳2根, 各长60m, 直径170mm钻铤1根, 钻杆排基础块若干。

3.2 设备拆除。

将钻台上的钻具、大小鼠洞管、水龙头、方钻杆甩至地面, 大钩尽量放在钻台面上并固定, 将整体搬迁方向上的设备移至它处, 拆除各类管线、井控设备等。将泥浆泵与并车箱连接的万向轴拆除。详细检查即将移动的设备与周围其他设备及管线是否彻底解脱。【2】

3.3 设备加固。

左右井架底座之间用废油层套管做横梁焊接加固, 以防底座受力后产生不可逆的形变。加焊的横梁数量及间距视现场情况而定。

3.4 井场平整。

根据钻机井场基础设计图的要求, 平整井场并夯实。【3】尤其是铺设基础块部分, 需要进行反复的平整, 保证钻机就位后, 基础无明显下沉。铺设基础块后, 用水平仪进行找平, 保证基础块在同一个水平面。

3.5 整拖设备安放。

地锚中心与井口位置保持在一条中心垂线上。将滑轮组放置在适合的位置上, 并分别将联接地锚和横穿井架底座钻铤上的钢丝绳挂在定滑轮和动滑轮上, 而后用钢丝绳将滑轮组串联起来, 并利用拖拉机绷紧各部绳套。

4 整体搬迁

对所有设备、各部底座、各加固点, 地锚、滑轮组及所有钢丝绳进行最后一次全面检查, 并根据设计整体前移距离, 在前进方正面两侧树立明显标志, 经确认无误后即已达到试拉标准。

设备整体搬迁试拉前必须召开碰头会, 明确分工, 专人指挥, 分点观察, 统一信号, 并做好井场周围的警戒工作, 确保人身和设备安全。当各组人员分别就位后, 在专人指挥下, 推土机、挖掘机调整好方向, 绷紧绳套后, 等待指挥人员命令, 进行试拉。

整体搬迁过程中, 为保证钻机的直线行走, 一方面要保证地锚与井口在同一条中心垂线上, 而另一方面, 要根据钻机前进的轨迹, 及时调整导向轮在底座钻铤上的固定位置。另外, 预先测量好整体搬迁后底座所在位置并做好标记, 当钻机行进至该处时, 前方的基础块必须是整体搬迁前钻机下原有或类似的基础块, 保证设备工作安全。

5 实际应用

中石化华东石油工程有限公司40686HD井队于2015年10月11日至10月14日安全顺利完成钻机向前整体搬迁48m, 耗时3.5天, 其中整体搬迁的前期工作量共计耗时1.5天。若采用放井架后设备解体, 进行原井场搬迁, 估计耗时7天。同时, 在经济效益方面, 原井场搬迁需吊车4台, 推土机2台, 挖掘机2台, 运输车辆2台, 而整体搬迁使用吊车2台, 推土机1台, 挖掘机1台, 直接减少拖吊运输设备6台, 节省费用共计在10万元以上。

6 结语

这样的钻机长距离整体搬迁在华东石油工程有限公司是第一次。经实践证明, 该方法可靠可行, 且相对于设备解体搬迁, 具有明显的优势。

6.1 钻机不需拆卸、运输、安装和调整, 一次性到位, 极大地减轻了人员的劳动强度。

6.2 钻机整体搬迁耗时短, 可节约大量作业时间, 提速提效显著。

6.3 由于不需要对钻机进行解体和搬迁安, 避免了很多安全风险较高的作业, 降低了作业的复杂程度和交叉作业的工作量。

6.4 整体搬迁使用的拖吊设备少, 且使用时间相对较短, 大大提高了作业的直接经济效益。

摘要:石油钻机长距离整体搬迁对于丛式井的开发钻探而言, 劳动强度和作业风险大大降低, 经济效益也十分显著, 本文以ZJ40LDB钻机为例, 阐述了钻机在长距离整体搬迁方面的各项工作以及注意事项, 对于今后钻机整体搬迁的工作和改进,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石油钻机,长距离,整体搬迁

参考文献

[1] 须健, 戴树涛, 马士平, 钻机的整体搬迁, 《石油矿场机械》, 2003, 32 (4) :50~51.

[2] 邢建华, 孙通观, F200-2DH石油钻机整体迁移安全技术, 《安全与环境工程》, 1994 (3) :19-20.

上一篇:出版企业图书库存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报刊新闻评论创新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