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新闻评论创新管理论文范文

2024-07-22

报刊新闻评论创新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一、内容平实化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 新闻评论最主要的就是务实, 传统的新闻评论习惯于站在“上面”, 发表一些“假、大、空”的言论, 却忘记了“走下来”, 看看广大群众真正需要的东西。

现代社会, 人们接受外界的信息越来越快, 民主意识不断地提高, 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都带有自己的个性认知。党报的新闻评论工作就要走进这些群众中间, 用实实在在的道理, 实实在在的语言与读者进行交流, 看一看广大群众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用事实说话, 在具备新闻评论快、准、精的基本特点的同时, 倡导短、实、新的清新文风。[2]

以往我们在讨论到地方党报新闻评论工作的时候, 都可以感受得到强烈的政治氛围, 党报中新闻评论内容与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 但是说教性的语言使用得太多, 语言不够有亲和力, 观众自然而然的就会远离。所以在面对新形势下, 地方党报的新闻评论工作也要着力转换视角, 深化评论内涵, 关注民生, 写出更有亲和力的语言, 提升新闻评论的亲切感。

地方性的党报新闻评论, 要将视角对准群众, 群众所关注的就是党报要关注的, 群众讨论的话题就是党报需要讨论的话题。特别是地方性的党报, 更要立足于实际, 从身边出发, 对于国家性的政策方针, 从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的角度出发, 不仅能够帮助广大群众加深对政策的理解, 还能激发本地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文风平民化

信息传播活动的终端是信息的传播被受众接受, 也是实现信息传播价值的最终环节。大众传播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就是受众, 没有受众, 传播就失去了意义。同样, 传播者只有传播那些受众实际需要的信息才会被受众接受, 才能有比较好的传播效果。对于地方性的党报媒体来说, 本地受众是新闻评论工作面对的主体。

党报评论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政治引导性, 因此在时政新闻中, 一些带有命令和指导性的词语比较多, 例如“要”、“必须”、“应该”等等, 语气中常常带有一种指令性在其中, 读者阅读起来有一种说教的味道, 自然选择敬而远之。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新闻评论工作也开始向着生动和新颖的角度出发, 从群众的角度写新闻, 内容平实, 文风亲切, 语言风格生机灵动。特别是地方媒体, 结合当地的实际, 巧用当地的文化和语言特色, 力求语言的精妙与生动,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3]

党报的新闻评论工作主要是反映党的重大决策和工作方针, 但是这不代表新闻评论工作就是单纯的传声筒, 不是原封不动、不加思考地将全部内容发表出来, 而是要在将政策内容全部理解的基础之上, 发挥聪明才智, 转换视角, 转变语言方式, 创造出观众群众所能理解的感兴趣的方式, 帮助群众理解国家政策, 支持国家相关政策内容工作的开展, 这才是党报新闻评论工作的重点。[4]

地方性的党报新闻评论工作需要“接地气”, 做好服务群众和引导群众的工作, 深入研究当地人民群众的心理习惯和生活习惯, 追求传播艺术, 引导群众多关注主流文化的发展, 关注到国家方针政策工作的本质, 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巩固积极健康的主流舆论。

三、评论热门化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 地方性党报如何提升舆论引导能力, 坚持新闻评论工作的责任与担当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内容。新形势下, 更要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围绕着热难点内容展开宣传, 这是党报新闻评论工作的切入点。对于群众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要有着客观、正确和清楚的认识, 并且能够自然地将这些思想认识传递到群众的心中, 使党报的传播效果更加深入人心, 与群众的联系更加密切。新闻评论的效果如何, 在于它能否传达出正确的思想观念, 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 解答社会疑难问题。新闻评论只有真正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化身为有力的思想武器, 才能对群众有动员作用。

党报评论要想创造出精品, 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拉近与群众的关系, 与时俱进, 运用新实例、新角度分析新的情况, 提出新的问题, 密切关注社会上的新动态, 善于捕捉新鲜的题材。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 有一些过去的问题会引发新的思考, 这就需要新闻媒体评论者用发展性的眼光看问题, 进行严密的策划和分析工作。在这其中, 策划的重任就被凸显出来, 新闻每天都在发生, 地方性的媒体由于范围小, 能够做成新闻的素材少, 经过策划之后, 将内容素材进行整理, 就不会显得紊乱和平庸, 发现新闻中的要点和亮点, 作为新闻素材, 以当地的实际发展情况为依据, 创造出具有高质量的评论文章。

评论工作要想形成热门, 除了横向发展, 以时间为依据, 抓住关键性的新闻事件, 还可以横向思考, 加深新闻评论工作的深度思考。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 如何辩证地看待这些问题, 抓住主要矛盾, 从而使新闻评论工作具有一定的深度, 不仅能触及到现实生活中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话题, 也能对发展中的新问题做好理性分析工作, 帮助人们答疑解惑。

四、创作特色化

新闻评论的传播效果受到信息被受众获得的费力程度的影响, 新闻媒体要以方便受众接收、实用、有效的信心为出发点, 使受众理解并参与到新闻传播的过程中来, 新闻评论工作要有地方特色, 具有不同于别家的风格, 特别是现在党报新闻评论工作受到冲击和挑战, 要立足于本地文化的挖掘, 并合理地运用到新闻的评论中, 形成地方特色。[5]

新闻评论的形式多样化, 在具体的操作中, 可以采用“分层”设置的方法, 既可以有为专家学者开辟的专业论坛, 对群众的一些疑问进行专业性的回答, 也可以有普通群众的“一家之言”, 媒体可以多采用一些当地的热门话题, 提供给人们进行讨论。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新闻的时效性加强, 可以与新兴媒体相结合, 选取采用新兴媒体进行互动, 吸引群众加入, 抒发自己的见解, 后期整理发表, 并进行全面的分析, 使观点信息传播立体化, 群众的关注程度和理解程度也更高。[6]

五、结语

总之, 地方党报的新闻评论工作就是要立足实际, 既能准确地传达“上面”的文件和讲话精神, 又要立足于本地实际, 紧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发散思维, 做好当地的发展工作, 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新闻评论态势。同时又要与时俱进, 树立全媒体的理念, 适应现代的传播格局, 选择群众最关心的、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内容, 积极正面地引导群众, 使新闻评论工作深入到群众当中, 树立起党报新闻的正确舆论导向。

摘要:近年来, 随着新闻传媒行业的发展, 评论对于现代媒体传播的作用逐渐加重, 论坛、微博等新兴媒体呈现出一种非常活跃的姿态, 大众的参与度也大幅度提升。面对着新闻传播格局的新变化, 地方性党报新闻评论的发展显得尤为艰巨。本文讨论的就是在新形势下, 地方党报新闻评论媒体如何突破自身、改进创新。

关键词:舆论导向,创新,新闻评论

参考文献

[1] 郑礼志.改进与创新地方党报新闻评论的现实抉择[J].新闻研究导刊, 2010, 04:73-75.

[2] 张富杰, 卢忠哲.深化党报的新闻评论[J].新闻爱好者, 1999, 08:15-16.

[3] 龙钢跃.党报新闻评论:有位与有为[J].新闻战线, 2006, 04:55-58.

[4] 胡迎花.地方党报新闻评论的现状及优化思路[J].新闻前哨, 2011, 06:50-51.

[5] 肖峰, 陈雪.论城市党报新闻评论品牌的打造——以四家省级党报评论专栏为例[J].西部学刊, 2013, 05:30-33.

报刊新闻评论创新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新闻评论因其担任意见性信息的传播功能,而在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理性传播决定了新闻评论的有效性、权威性和公信度,有效地帮助新闻评论实现正确的引导舆论和社会监督功能。传统媒体新闻评论也存在着非理性传播现象。要做到新闻评论的正确性、完整性、针对性和具体性,就要以可靠的信息来源为前提;避免“二次传播”信息误读;平衡事实与观点的比重;以人文关怀体现理性思维;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

关键词:新闻评论;理性;传统媒体

我国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兴起,为公众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而当下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在选材上更加广泛、表达形式多样、能够迅速对社会热点新闻事件做出反应、内容上也更契合现代人对价值观念的思考与追求,在国家重大决策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赵振宇教授说:“所谓新闻评论是传者借用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问题、现象直接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论说形式[1]。” 由此可见,议理是新闻评论的本质特征。新闻评论注重阐述对新闻事实的看法和见解,强调说服力,其生命在于正确。新闻评论的理性传播应当能够跳出一事一议,视野狭窄的局限,找出问题在根源上具有普遍意义的共性特征,融入理性思考。

一、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理性传播重要性体现

之所以一再强调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要注重理性传播,是因为理性传播既推动了传统媒体自身新闻评论的发展,也在新闻评论引导社会舆论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正面的作用。

1.理性传播是新闻评论的核心要素

对于一家媒体而言,新闻报道决定了“说什么”,而新闻评论却意味着“怎么说”。新闻评论是一家媒体风格特色的体现,它代表了传统媒体的政治和政策水平,并显示传统媒体作为舆论中心的力量。理性传播就是新闻评论的核心要素。

在媒体“观点为王”的时代,新闻评论必须做到立论有思想性、论辩有逻辑性、说理有透彻性才能够赢得受众的信赖。新闻评论最重要的作用就是通过对新闻事件的分析和解剖来针砭时弊,发现问题、反思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它们大多带有浓厚的批判性色彩。而所谓的批判就是要理性地去思考、理性地去表达,既不盲目从威、也不从众。

2.理性传播通过把控社会舆论引导大方向

传统媒体作为“社会公器”,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而新闻评论这一形式通常作为其实现社会监督与舆论引导职责的重要手段,理性传播则担负把控方向的任务。

特别是在面对重大突发事件上,新闻评论的理性传播在引导舆论,稳定社会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以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中的核泄漏事件引发国内“抢盐”风潮为例:日本福岛核电站几个机组,在地震和海啸侵袭后数天内一直处于核泄漏当中,而在信息不明和对核知识不了解的情况下,国内开始出现声称核泄漏流出的放射性物质将会对中国沿海地区造成严重污染,而食盐则可以预防核辐射的谣言。导致3月16日开始,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了民众恐慌抢购食盐的现象。对此,众多媒体迅速刊发评论文章,例如仅在3月18日,《新京报》发表社论《需储备的不是盐而是核安全知识》,央视《新闻1+1》节目也播出了评论《危“盐”耸听为哪般?》[2],这些新闻评论及时地进行了社会舆论的引导,理性辩证地对谣言的不合理性进行了阐述和剖析,使得事态不到几天便迅速平息。

由此可见,新闻评论的理性传播必须能够使受众的认识更接近事物的本质,使新闻评论充分展现自身的洞察力、控制力和说服力,从而实现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功能。

3.理性传播充分体现传统媒体权威性

近年来,在热点新闻事件的评论上,网络媒体的新闻评论以其反应迅速、写作自由能够在一时之间引领舆论,但是其缺失也是显而易见的:网络表达的自由平等性造成了部分言论缺乏理性思考、比较偏激,情绪化评论言语泛滥。另外,没有有效的信息把关,受众想要在大量碎片化的、真伪难辨的信息中甄别出真实有用的新闻评论颇具难度,很容易就会被误导。

相比之下,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理性思维则大大强于网络媒体的不规范表达,在写作上更能体现逻辑的合理性、论证的严密性、思维的深刻性,为受众提供了一片“信息净土”;在观点阐述上,能够以正确的立场为前提,包容不同立场的不同发声,引导受众进行思考,做出自己的判断和结论,从而树立自身的权威性。总之,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具备严格的信息把关、专业的采编评论队伍,能够在内容兼具广度和深度的基础上坚持进行理性传播,在权威性上有着绝对的优势。

二、 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非理性传播现象

1.一边倒式的跟风性评论

曾几何时,高铁是媒体追逐和报道的热点,铺天盖地的一边倒式宣传报道,仿佛把人们带入了一个中国高速铁路飞速发展的时代。而“7·23甬温高铁事件”过后,我们看到的又是清一色的批评和声讨,让人感觉中国的高铁只是盲目的冒进,国内现有的技术水平似乎并不足以开发高速铁路的交通运输能力。然而,如果仅仅因为发生了一起事故,媒体就全盘否认中国高铁的先进性和安全性,就立即提出质疑,甚至大肆炒作以吸引各方眼球,这种非理性的新闻评论态度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受众失去对媒体的信任感,也有损于国家形象和利益。

一边倒式的跟风报道在对于犯罪事件的报道上倾向更加明显。往往由于案件的情节恶劣,社会民众群情激奋,容易爆发出集体情绪宣泄的现象,很多媒体的新闻评论为了迎合受众的喜好和顺应社会大多数人的呼声,非但没有通过理性发声正确引导舆论,反而丧失观点立场和理性的思考方式,成为“煽风点火”的帮手。

2.泛化中庸的无内涵评论

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因为在时效性上的欠缺,所以针对性要更强,论证要更缜密才能体现出其价值。但当下的新闻评论中充斥着太多泛泛而谈的平庸之作,缺乏独特的理性思考。

最常见的表现指评论性语言的轻描淡写,缺乏深度和力度,脱离实际,针对性差,犹如“隔靴搔痒”,切不中要害。“万金油式”的空泛点评有:“我们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尽快立法……”;“人们应该在这件事情上汲取教训……”;“但愿类似的事件不再发生……”等等[3],这些话语摆足了经验主义的大架子,但讲的都是套话、空话,缺乏建构能力,不能提出建设性意见,沦为同质化的空泛批评,令人读起来苍白乏味。而有的新闻评论或许抓住了问题的核心,却因为缺少对实践的联系或者是新闻评论员思想理论水平有限,谈不出多少真知灼见。

一篇新闻评论只有就事论理,站在一个宏观角度上对新闻事件进行总体把握,才能言之有物,一篇有针对性的新闻评论才能彰显其观点的价值性,即独特的理性思维。

3.以偏概全的片面化评论

新闻评论的另外一种非理性传播现象表现在回避部分新闻事实,为求观点表达而片面理解或曲解新闻事件、以偏概全的片面化报道。这种现象的出现多因为某些媒体想要追求所谓的公众效应而采取较为极端的新闻评论方式:以挑剔的目光放大事物的一个侧面,不及其余,对事物的正面价值视而不见,失之于偏颇和琐碎,而遮蔽了事物的本来面目和属性。

要杜绝片面化的新闻评论,就应该注意防止只见局部不见整体,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防止简单化和绝对化,坚持用辩证理性的眼光看待事物,使得这种剖析鉴别符合客观实际、符合辩证法。

三、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理性传播路径

有人提出,新闻评论的“理”要具有四性:正确性、完整性、针对性和具体性[4]。那么该通过哪些方式来保证新闻评论理性传播的实现,预防新闻评论的不良倾向呢?

1.以可靠的信息来源为前提

首先,新闻评论作为意见性的信息,是满足人们知情权的重要途径,其理性传播最根本是要以真实可信的新闻信息为前提。如果新闻评论引用了未经核实的消息,那么无论评论立场如何义正言辞、用词造句多么准确到位都是站不住脚的。

要获得可靠的信息来源一方面需要特别注意对网络信源加以求证核实。由于网络信息把关的宽松性和传播渠道的急剧增多,各类新闻消息的真实性变得难以辨别。例如仅在2010年6月、12月以及2011年10月,微博上就先后三次流传出文坛巨匠金庸先生“逝世”的消息,后被证实是谣言。然而像一些传统媒体的官方微博却会在消息未经准确核实的情况下就进行错误转发评论,造成不良影响。可见,传统媒体新闻评论被网络信源误导的情况是极有可能发生的。海量的网络信息给新闻评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视野和素材,需要妥善地加以利用。但必须强调的是,对信源核实的严谨态度因为网络信息来源的“海量复杂”而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

另一方面则是要保证引述信息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在此前的“膨大剂导致西瓜爆炸”的新闻事件中,用瓜农的话就给爆炸定了性,凭据仅是因为其十多年的丰富种植经验。好在大多数媒体还是在悉心求证专家后得出了结论:强降雨是主因,膨大剂使用时机的不当也是造成西瓜爆炸的因素之一,适量使用膨大剂对人体无害。论断一出不仅及时为受众解惑,澄清传闻,也体现了新闻评论的严谨理性。所以新闻评论的论据来源必须有其科学性和专业作为支撑才会更有说服力。

2.避免“二次传播”信息误读

有了可靠的信息来源,新闻评论还需要从新闻事件中提取吸收正确的观点做为立论的中心。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次“二次传播”,要求媒体在选材立论的过程中运用理性思维辩证地分析新闻事件,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避免出现对信息的偏差理解和对事实的混淆模糊,造成观点上的避重就轻,从而导致以偏概全的片面化评论。

2012年年底受关注度最高的莫过于央视暗访曝光“45天鸡”的新闻事件,主要披露的是肉鸡饲养过程中的违规用药现象。但报道一出,不少媒体评论的重点放在了肉鸡的短期速成上,将这一业界正常现象加以夸张化放大化,反倒对违规用药这一真正问题视而不见,导致受众接收了错误的信息暗示。12月17日南方某报刊载的一篇评论[5],肯定了“速成鸡”45天出栏的安全性,并解释了消费者对于“使用激素促进肉鸡生长”的认知误区。这篇评论将批判重点放在了速成鸡千分之一的药检比率过低,并不能保证所有使用抗生素的出栏肉鸡体内药物残留量都达标,进而对肯德基等快餐企业如何考评供货商供应链,其内部的风险监控体系又是如何确保鸡肉的安全提出疑问和要求回应。

3.平衡事实与观点的比重

新闻评论要求将新闻的客观性与评论的说理性进行有机结合,这个过程是具象与抽象的统一,论据的可视性与论证过程的学性的统一,观点的渗透性与明确性的统一。所以特别要注意掌握好新闻评论中事实客观叙述与观点主观阐释的比重。

一方面要注意不能用事实代替观点,对新闻事实的引用确实能证明评论的客观性,但要明确事实是为观点服务的,不能占据文章的主体地位。否则,所谓的评论就变成了新闻专题或是深度报道,甚至沦为对新闻事件的二次重复报道,不具有任何建设性意义和理性精神。

另一方面,观点也不能完全代替事实,新闻评论中的论据部分主要由新闻事实构成,论证的过程是通过对新闻事件的发展变化进行理性剖析最后得到结论,所以说理固然重要,但如果在完全忽略事实的基础上来进行论证,评论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显得夸夸其谈。事实的客观展现更加有利于评论增强说服性和权威性。新闻评论要注意轻抛观点、轻下结论,主观色彩过浓会造成“媒体话语霸权”,不但不能体现其理性思维,甚至遭到受众排斥,产生不信赖感。

4.以人文关怀体现理性思维

当下社会环境下,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理性传播面临着新要求,比如如何让评论既合理又合情。笔者认为,理性思维不是有理无情,恰当地运用感性因素,倡导人文关怀能够使新闻评论更具有感染力,进而体现辩证思考、理性传播的魅力所在。

新闻评论作为最能表达媒体立场和倾向的传播方式,担负着对受众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引导和塑造的重任。在评论过程中突出人文关怀的体现,对社会生活作出人文的理性解读,把大众舆论提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提升民众的生存境界,提高民众的普世价值,促进社会的进步与改造。除了辩证批评的新闻评论类型,同时应该赞扬好的社会现象,发扬正面积极的能量新闻评论,由此也完成了自身传道、解惑、警世和醒世的理性传播过程[6]。

5.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

提高新闻评论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是从根本增强新闻评论理性传播的途径之一。像评论力度不足、主观性过强、论证事实选择不当等一些导致新闻评论理性传播不足的问题,都与从业者对新闻材料把握不够准确到位有直接的关系。说到底,是与从业者的专业素质欠缺、知识储备不足密切相关的,这直接损害了新闻评论的批判性和思考性。有心无力势必将无法面对更多、更复杂的社会问题。

所以作为新闻从业者,应该广泛多样地吸收新观念、新思想,增加专业知识储备和业务学习能力,在新闻评论的传播过程中坚持以理性的目光审视事物,在宏观认识的把握上选择微观事实,透过现象挖掘本质,以说理为主,融理、事、情于一体。另一方面还应该注意加强对新闻专业人才的储备培养,让新闻评论的理性传播具备更坚实有力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振宇.现代新闻评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2]陈明.论突发事件中新闻评论的舆论引导力——以日本“3·11地震”为例[J].媒体时代,2011,8.

[3]周磊.增强电视新闻评论的理性[J].新闻窗,2007,3.

[4]原二军.新闻评论如何做到“合”情“合”理[J].新闻写作,2004,3.

[5]危“鸡”四伏 肯德基“45天速成鸡”大起底[EB/OL].2012-12-17.

[6]陈启华,郑桂珍.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人文关怀的构建[J].现代视听,2008,4.

报刊新闻评论创新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40年的发展可用初创时代、高速发展时代、全媒体时代来讲述,它曾创造的辉煌历史记录是我国电视史上的丰碑。在融媒时代,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发展遭遇瓶颈,面对困境,它加快了演变创新速度。眺望未来,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将坚守内容的权威性和专业品质,强化互动,利用平台孵化节目,注重网感化构建会成为日后节目制作常态。

关键词:电视新闻评论节目 舆论监督 内容权威

背靠历史,眺望未来。在风风雨雨中砥砺前行了40年的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书写了怎样的历史?一路走来,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是如何不断加快演变与创新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未来发展将呈现怎样的趋势?本文将在回顾梳理过去,展望未来的层面上,分析上述问题。
一、电视新闻评论的历史与意义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神州大地,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肩负使命、顺应时代潮流应运而生。40年来,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为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民族复兴等鼓與呼,政策解读、权威发布和答疑解惑,构建正能量监场、为百姓和政府搭建沟通的桥梁,书写了一部引领舆论、自强不息、勇于探索的奋斗史。

1.评论节目的初创时代(1980年—1992年)。1980年7月12日,中央电视台《观察与思考》的诞生奠定了我国电视评论节目的雏形。节目给人耳目一新的是出现了主持人——庞啸。自此以后,“主持人+画面”成为评论节目的基本样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改革开放刚刚拉开大幕,基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理论,大部分行业都在尝试着创新和改革,《观察与思考》是央视创新的“新物种”。在此期间,福建电视台《记者观察》、安徽电视台《社会之窗》等地方台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相继出现。

此期间可称之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初创时代。这一时代节目的意义在于三个方面:首先,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有了自己的基本节目形式,主持人、视频画面、论述是其基础的三个元素。其次,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培养了人们在固定时间收看节目的收视习惯,收视人群大幅增加。最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社会影响力在不断增强,观众对节目给予了较高评价。

2.评论节目的高速发展时代(1993年—2009年)。1993年5月1日杂志型新闻节目《东方时空》在央视开播,1994年《焦点访谈》亮相,1996年深度调查评论节目《新闻调查》、《实话实说》面世,这些节目共同开启了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高速发展时代。《焦点访谈》像一面旗帜引领着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潮流,一时间各级地方台有上百个“焦点”类节目在播出,如辽宁电视台《热点透视》、甘肃电视台《今日聚焦》等。2009年7月30日,《新闻联播》里出现了“本台短评”新版块,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新闻节目加大了对突发事件和重大消息的即时解读和评论。

地方台对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有重大建树。2002年元旦,南京电视台新推出了《南京零距离》,这档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拉开了民生新闻评论的演出大幕,各级电视台如雨后春笋般创办了很多类似的民生新闻评论节目。2006年,《南京零距离》以创纪录的1.069亿元的广告代理费成为年度身价最高的新闻栏目,这是民生评论节目的沸点时刻。

这些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高举舆论监督的旗帜,极大树立了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一些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取得了一个让后来者无法超越的收视率历史记录。这期间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既让百姓喜爱,也让政府满意。节目传导民众的合理诉求,化解部分矛盾纠纷,是宣传中央政策、为党和政府赢得舆论支持、为广大人民群众呼吁公平与正义的主阵地。

3.评论节目的全媒体时代(2010年—至今)。2010年,我国经济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iPhone4面市——手机的智能化和高清晰拍照及录像功能使媒体迅速进入视频化、移动化、社交化时代。在巨量资本和科技加持下,新媒体在全球逐渐崛起为社会信息传播的主导力量。自2011年开始,央视先后开辟两微一端和移动新闻网,央视新闻由此正式进入新媒体的前沿阵地。在网络冲击下,2013年1月1日《焦点访谈》迎来19年来首次大改版。《新闻调查》、《新闻1+1》努力调整节目内容,加大节目创新制作力度。2016年3月20日,央视推出了国内首档“融媒体”新闻评论节目《中国舆论场》,节目通过大数据分析,选择公众关注度高的热点问题进行评论。2018年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慎海雄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表示,“我们要以大象也要学会跳街舞的精神风貌迎接数字化,拥抱数字化”。数字化的背后是关乎附着在电视上所有节目的深刻变革。

这一时期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面对传媒业发展格局的剧烈变革,拿出了“何以百炼钢,化成绕指柔”的精神去破解难题。在一个以参与和互动为基因的融媒时代,让受众参与到节目中来,努力强化在节目播出中和播出后与受众的互动,这是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正在努力创新求变的方向。同时,在当前“大数据+算法”日趋主导传媒的情况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高度重视学习应用数据算法的研判,据此调整节目的选题方向、传播语态、内容叙事。
二、演变与创新

受众的审美、价值偏向,国家的宣传政策、网络新媒体的兴起、播出载体的变化等是电视新闻评论演变与创新的外部因素。媒介的技术迭代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是电视新闻评论演变与创新的内驱动力。40年来,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传播语态、节目形式等方面不断演变与创新。

1.语态的演变与创新。在传播语态方面,电视新闻评论节目40年来从权威评论语态、地方评论语态向视频评论语态演变。

所谓权威评论语态是指央视以严肃深沉、俯视的视角论述问题,它论证严密,话语形态严肃,观点呈现出一定的社会性、政论性,指导性。早期的电视新闻评论呈现给观众的是字正腔圆、高高在上、书面语多、说教味浓的权威评论语态。到了电视新闻评论的黄金时代,权威评论语态创新了表述方式,观众的直观感受是节目越来越口语化,部分节目就像隔壁的邻居一样以平视的视角展开论述。

地方评论语态是指各级地方电视台评论节目呈现的传播语态,它的传播语态尺度和视野要小一些,地域性、贴近性更为明显。在语态的创新方面,相较权威评论语态而言,地方评论语态的创新步伐要更大一些,很多地方评论节目的表述方式较少能看到“播”的痕迹,以“说”为主。地方评论语态的一大亮点是民生新闻评论的创新发展,它的语态的表述能折射出为民服务的真情实意,以情感人。

2019年11月“央视频”的上线,标志着电视的播出载体发生了剧变,评论语态加速向视频评论语态演变。所谓视频评论语态是指在移动端上播出的各种新闻评论的传播语态。视频评论语态打破了权威评论语态和地方评论语态的技术门槛,个体制作的视频评论节目兴起,专业机构制作的视频评论节目受到挑战和冲击。在视频评论语态中,《胡侃》、《司马南频道》等展现了新的带有网感的表述方式:聊天中要有专业味,严肃中不缺娱乐性,深沉中带有自黑情调等。

2.节目形式的演变与创新。在包装和视觉的演变与创新方面,每隔三四年,很多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都会重新包装制作新的片头、片花、片尾。2008年以后,一些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片尾的滚屏结束字幕从以往呆板的演播室背景变为名胜风景画面。近些年来,财力雄厚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演播室引入“实体场景+虚拟现实场景”的视觉呈现方式。

记者出境式体验评论日益增多。在评论节目的黄金岁月里,几乎每一个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都能看到出境记者的身影。一些地方台甚至做了让记者在现场串完一期节目的尝试,2010年大年初一,甘肃电视台《今日聚焦》播出《除夕之夜》,整期节目没有解说词,全部由记者现场讲述和同期采访构成。

灾难和突发、重大事件中加入专家连线逐渐成为电视评论节目的重要节目形式。在灾难和突发事件中,除了记者的现场讲述,演播室和专家连线、演播室和记者连线被越来越多的评论节目采用。

“融媒体”节目形态迎来重大创新。2016年3央视推出的国内首档“融媒体”新闻评论节目《中国舆论场》,它的演播室大屏设置了虚拟观众席替代现场观众,观众可以通过大屏随时向嘉宾、主持人提问,发表自己的观点。嘉宾包括资深媒体人、时事评论网络舆论意见领袖等,倡导有效沟通,传递真实声音,反映社情民意。
三、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趋势

当前,附着在电视上的新闻评论节目遇到三大瓶颈:其一,大屏思维及其传播理念、技术条件等约束了其向小屏转向的动力;其二,电视新闻评论长期在传播语态上重宣教、轻娱乐,导致其收视人群存量不断下降,增量很少;其三,原有的生产节目方式需要变革。从国际到国内,互联网平台在资本和技術的加持下,为无数视频生产者提供了低门槛的工具,YouTube每天上传的视频有六七万个,这昭示着视频生产方式有了巨大变化,这种剧变深刻冲击影响电视新闻评论的生产。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VR等信息技术的应用驱动了电视新闻业态的变革和重构。

在融媒时代,电视新闻评论要带着系统转型的自觉,深度融合。这是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今后演变的一个总趋势。展望未来,视频新闻评论有以下发展演变趋势。

1.坚守内容的权威性与专业品质。面对众声喧嚣的融媒时代,电视新闻评论要不忘初心,坚持新闻评论是媒体的旗帜、新闻的灵魂,坚守内容的权威性与专业品质。内容的权威性与专业品质体现的是电视媒介新闻立台的责任与使命。新闻履行社会的守望功能,它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社会视野”、“议程设置”、“舆论导向”。“新闻立台”是国际上媒体发达国家电视台的不二法则,近些年来,东方卫视、北京卫视、江苏卫视等在新闻领域不断发力且成绩斐然,说明新闻对电视极其重要,做好新闻和新闻评论是电视应对融媒变革的优选策略。

2.短小精悍的评论会越来越多。“任时任意任何地点观看”是当下乃至今后网民“碎片化”的观看习惯,要迎合这种习惯,新闻评论节目的策划、拍摄、制作都得有刀刃向内的改变,逐渐缩减节目时长、适应“碎片化”接受习惯。《新闻联播》在抖音的《主播说联播》一条新闻时长15秒至1分钟,圈粉无数。浙江广播电视台的《1818黄金眼》与B站合作,把节目时长改为5分钟,大获成功。这两个成功案例的背后是大幅缩短节目时长,采取轻体量节目形态的尝试。

3.民生电视新闻评论的觉醒。北京卫视的一档民生新闻评论节目《向前一步》正面触碰城市治理中难啃的硬骨头,节目累计时长1500小时,让近50万居民的物业问题有了实质性解决,直接受益者超过150万人次。长期以来,电视新闻评论总是难免困惑于寻找节目选题,《向前一步》再次证明电视新闻评论应该把镜头多对准“民生”,这是评论节目的储量丰富的选题宝矿。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人在哪里,新闻舆论阵地就应该在哪里”。民生电视新闻评论是习总书记这句话的大力践行者。

4.不断强化互动,注重娱乐性构建。与粉丝的互动愈发增强,注重娱乐性构建,这是当下视频新闻评论的基本特点。在互动方面,评论区将成为受众和节目增进彼此了解、循环互动的重要区域,这个区域的视觉呈现将由目前文字、图片、表情包为主向视频化演变。在娱乐性构建方面,评论节目要着力打造自身“网红”主持人,节目的选题、内容、传播语态不断向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倾斜。安徽卫视的《超级新闻场》、湖南卫视的《新闻大求真》娱乐化水准高,观众和粉丝的认可度高。在融媒时代,新闻评论节目需要在“强化互动”方面探索新的路径。

5.搭建平台,孵化用户。在算法时代,新闻的生产和分发正在分离,内容分发平台对新闻的传播拥有重要的决定权。没有平台的媒体,始终要仰平台鼻息,容易陷入发展困境。如《新京报》在视频化过程中遇到的困扰:过度依赖平台,用户互动频率受限。这应该引起正走向视频化道路上的媒体警惕和思考。

芒果TV投入巨量资金和人力搭建平台大获成功的案例值得学习借鉴。有了平台,媒体才有演进的根据地。在平台上发布推送视频新闻评论,凭借用户的基础数据以及互动信息,优化视频节目,吸引到更多的用户。当用户数达到一定的量级后,平台引导、孵化用户自组织生产节目,从海量的视频中优选出用户喜爱的节目。在平台上孵化节目是视频评论迈向未来的必经之路。

6.强调“青年化+网感化”。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千禧一代正在走向社会,并在未来逐渐成为视频的主力消费者和引领者。“青年化+网感化”是今后制作视频评论节目要考虑的重要因素。2022年3月,四川广播电视台旗下的新媒体账号“四川观察”抖音号粉丝数突破4700万,总点赞数超过31亿,与“央视新闻”、“人民网”等头部账号展开同梯队竞争。该节目大获成功的重要原因是网感化十足,其抖音的评论区形成了新型的社群化平台。四川观察抖音号用“网言网语”贴近粉丝,注重情感化、碎片化叙述,大力寻求与粉丝的共情。
四、结语

回首望去,电视新闻评论从宏大叙事到“三贴近”,从俯视视角到平视,从单一模型到多元化、个性化转变,在传播力和影响力上达到了一个高峰。在融媒时代,评论节目呈现的是多样化、社群化特征,人人都可评论,评论无处不在。视频评论若想得到足量的关注、点赞、转发、被评论,除了节目的形式、内容质量,比拼的重点在于如何有效增强用户互动,如何用运互联网思维运营视频,平台技术团队的数据建设如何服务视频制作,这些外部力量将构成未来视频评论节目演变的支撑力量。

作者单位 兰州城市学院

参考文献

[1]汪振泽.融媒体背景下传统纸媒视频化转向——以《新京报》为例[J].传媒,2021(15).

[2]刘俊.改版十年:电视时政新闻融媒创新的制作与传播艺术——基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探讨[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10).

【编辑:朱垚颖】

报刊新闻评论创新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新闻评论也伴随着网络新闻的发展而显出勃勃生机。本文分析了网络新闻评论相较传统新闻评论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关键词】网络新闻评论 优势特性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指的是针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发议论、讲道理,做出分析和解释的评论性意见。新闻评论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历来被传媒高度重视,报纸、电视、广播都曾不遗余力地开设新闻评论栏目。而网络新闻评论是指在网络上就当前的新闻事件或事态发表的评论性意见,是意见表达较为自由的媒介评论。

根据网络新闻评论主体的不同,网络新闻评论大致可以分为网站评论、专家评论、网民新闻评论这几类。网站评论,即代表网站立场的评论,它通常由网站或网站所依附的传统媒体的编辑和记者,或网站的特约评论员来撰写;专家评论,指由网站特邀的专家对某个事件发表的评论;网民评论,则是指任何方式的网民意见的自由表达,主要包括论坛中的帖子和新闻事件后面的留言。①网络新闻评论除具有传统新闻评论所具有的理论性、思想性、有益性等特性以外,还具有传统新闻评论所不具备许多优势,主要有:

首先,网络评论具有连续动态性的特点。所谓连续动态性,是相对于传统新闻传播的静态而言,传统的新闻评论由于技术、覆盖范围等限制,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一定的间隔,网络新闻评论突破了技术等限制,消除了网络新闻评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间隔。网民制作、传播、接受和反馈新闻评论的过程几乎同时同步进行,这使新闻评论在宏观上呈现连续、动态的特性。对于传统新闻评论而言,时效性是重要特性之一,即当新闻事件发生以后,新闻评论的写作者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新闻评论的写作并能够在最快的时间里传播出去。较传统媒体而言,网络媒体在时效性上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更便利的技术条件。在此基础上将这种时效性发展成为即时性,逐渐形成连续动态性。“全天候的滚动新闻是网络媒体独有的新闻形式,在网络上,新闻文本的时间已经细化到了几分几秒”,而新闻后面往往会有“我要发言”等为受众提供新闻评论的空间,只要受众有表达的意愿,即可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之内尽情发表意见和观点。同时,网民写作的新闻评论越来越跳出传统的新闻评论写作模式,观点愈发自由和多样化。论点、论据、论证等都不再是必须的要素,一句话、一组词、甚至是一个表情,只要可以表达此刻的观点或情绪,都可以写作、发表并形成网民的新闻评论,省去措辞的推敲和斟酌以及论点的推理论证过程,节省大量时间。评论完成后,只要点击相应按钮,便即刻上传和发布,过程简单、对专业技术要求不高。这些微观的快捷操作最终形成了网络新闻评论连续动态的效果。

其次,网络新闻评论具有多元化特性。网络新闻评论的多元性主要体现在写作主体多元化、文本形式多元化、选题多元化、发表渠道多元化、编辑组织形式多元化等几个方面。写作主体多元化,传统新闻评论的写作主体以本媒体的记者、编辑为主,结合少量的特约评论员评论和专家评论,而网络新闻评论不仅包括记者、编辑、特约评论员以及专家评论,还包括数量庞大的网民评论。数以万计的网民有着不同的来源,独特的人生经历及各异的学历、年龄、社会地位等利于形成独立的新闻人格、新闻认识、新闻情感和新闻角色,形成多元的新闻评论写作主体;文本形式多元化,传统的新闻评论根据自身的媒体特色和局限分别以文字、声音、图像为主要文本形式,网络新闻评论根据自身的技术优势可以综合运用这些载体进行整合传播。同时,网络新闻评论还突破了传统新闻评论的文本标准和规范,网友甚至可以利用单纯的表情、符号、声音等发表评论,文本形式高度自由;选题多元化,新闻评论就是新闻评论所要描述的事物、现象或是要评述的问题,它规定着评论的对象与范围,也是写作过程中的首要环节②。由于版面和时段的限制,传统新闻评论选题多数集中于社会公众广泛关注的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大多选题严肃、评论严谨。网络新闻评论从根本上突破容量的限制,为评论选题的多元化提供保证,用户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关注点和兴趣点而对不同的事件、问题发表评论,使评论选题更丰富、视野更广阔;发布渠道多元化,网络新闻评论的发表渠道主要有网络新闻评论专栏评论、网络论坛评论、网民即时评论三种。网络新闻评论专栏主要发表媒体自身以及网民的评论性文章,独立成篇、新闻评论要素较齐全,基本延续了传统新闻评论的形式和特点。网络论坛评论主要是指网民根据各自兴趣自发形成的就某个或某类话题表达意见并相互交流反馈。网民即时评论通常是指网民在阅读相关新闻之后迅速跟帖作出的评论;编辑组织形式多元化,相对于传统的新闻评论编辑组织方式,网络新闻评论的编辑组织方式出现了创新,如利用网络的超大容量功能,进行评论汇编,就某热点讨论制作专题,为网友制作评论文集,建立评论数据库。③

第三,网络新闻评论具有交互性的特点。所谓交互性,是指“后来的信息在顺序上与前面的信息的相互关联程度,尤其是后来的信息对早先信息关系叙述的程度”④。网络是双向交流的媒介,受众能在阅读评论的同时参与评论,任何人都是网络空间信息的一个结点,既接受铺天盖地而来的网络信息,又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同时发布新的信息,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而这些操作对于能够使用网络的用户来说几乎没有任何技术壁垒。当下几乎所有网站的新闻页面都附有“评论”选项,读者可以随时发表评论。在这样一个网络信息的集散地上,读者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信息的传播和反馈,相互交流和互动。技术的便利为网民的互动提供了宽广的平台和坚强的后盾,而网络的匿名性则为网民的畅所欲言提供了可能。网民在网络空间均呈匿名状态,现实生活相对应的身份和责任在网络世界均隐退,网民发表意见和言论可以规避“祸从口出”的风险,不必为说过的话负责任、不受社会规范的约束、对于当下具有倾诉欲的人而言具有无法抵抗的吸引力,网民可以完全根据个人兴趣参与不同的讨论群,出入自由、交流平等,全然没有后顾之忧,吸引和激发了网民的参与热情,网民的参与又进一步推动网络信息传播的交互性。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讲网络新闻评论看成是“互动式评论”。传统新闻评论虽然也在不遗余力地开展与读者之间的互动,例如报纸有读者来信,广播和电视有听众电话甚至邀请受众进演播厅,但事实是,任何传统媒体在交互性上都无法和网络媒体媲美,网络媒体互动的广度和深度是传统媒体的读者来信和电话参与不能望其项背的。

第四,网络新闻评论的大众化和个性化特色也是其吸引受众的重要魅力。首先是话语权向大众的回归。传统媒体格局之下,发表言论的权利属于社会稀缺资源。虽然广播、报纸、电视都致力于发展与受众之间的良好互动,但是由于版面和时间的限制,公众意见往往无法得到自由流畅地抒发。而网络技术提供的可能性,使任何可以接触网络终端设备的组织和个人可以在网络空间里占有一席之地,并可以根据个人意愿平等而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不受版面、时间的限制。话语权的回归使网络新闻评论真正实现了“观点的自由市场”,真正成为有着广大受众参与的交互式评论。其次,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使得网民有可能使用网络技术为公众提供的话语权。经济的发展使网络终端对于寻常百姓而言不再遥不可及,网民几乎可以在第一时间接触新闻事实,发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相关言论。这种互动式的评论,改变了传统媒体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播模式,技术的突破和竞争的要求逐渐形成了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模式。广泛参与的受众从自身环境出发,选择与自己实际生活相关或是受到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发表意见,使网络新闻评论从根源上具有平民化和鲜明的个人化印记,具体表现为个人化的选题、个人化的视角、个人化的判断和个人化的语言。大众化和个人化不仅是网络新闻评论的重要特性,也反映了当下关注个体、关注民生的时代精神。

第五,网络新闻评论具有鲜明的批判性。批判是网络新闻评论发挥作用的重要方式,前提是在法律法规及政策的框架内,对某种思想、观点或者行文进行合逻辑的分析,其分析的结果是对该思想、观点或者行为的否定。⑤话语权由过去的被媒体精英或知识精英垄断的格局转变为人人都能参与讨论发表意见的去中心局面,同时网络的匿名性使人们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地发表个人意见,这些都决定了网络新闻评论的批判性。伴随着网络新闻评论的产生和发展,这种批判精神更是被网民发挥到极致。庞大数量的参与主体,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利益团体,代表着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立场,他们几乎是在同一时刻对某个新闻事件或事态予以关注并进行思考和发表评论。他们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和人生经历去关注和分析新闻事件,形成观点和看法。在网络这个“自由的意见市场”上,各种声音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相互之间平等民主,这些都使网络新闻评论具有强烈的批判性。综上所述,网络新闻评论具有连续动态性、交互性、多元性、大众化和个性化、批判性等优势特性,这使网络新闻评论相较于传统新闻评论而言对受众更有吸引力,虽然这些特性的存在不能掩盖网络新闻媒体权威性不足等缺陷,但是网络新闻媒体可以扬长避短,根据自身优势,为网络新闻评论拓展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参考文献

①彭兰:《网络新闻学原理与应用》,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②郑艳,《网络新闻评论的特色》, 《新闻爱好者》,2008年12月(下半月)

③田秋生,《网络新闻评论的突破和创新浅析》,《新闻传播》,2006年第9期

④周灿华,《网络新闻评论的特点及影响》,《现代视听》,2008年第3期

⑤杨树,《网络新闻评论的批判功能》,《云梦学刊》,第29卷第6期

(作者: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08级研究生)

责编:周蕾

报刊新闻评论创新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立足于都市报的发展,把都市报与新闻评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通过对当前都市报新闻评论研究的梳理,以探讨现今都市报新闻评论的发展现状和研究倾向,力图从中获得都市报新闻评论发展的偏重和欠缺。通过分析可知对于都市报新闻评论研究的论文很多且分析比较全面,这是它的优势,对办好都市报新闻评论具有深远的意义。除此之外,可发现其中体育评论和娱乐评论的研究较少,而它与舆论监督和公众领域建构的结合也有可研究之空间。

关键词:都市报;新闻评论;南方都市报;综述

一、引 言

新闻评论是报刊、通讯社、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的旗帜和灵魂,毫无疑问,新闻评论是大众传媒反映和干预社会生活的重要手段之一。新闻评论在我国有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其在形式、内容、功用、生存形态等方面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我国正处于经济、政治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社会变动之剧烈、矛盾问题之集中都提供给新闻评论一个绝好的发展平台,较之以往,新闻评论也呈现出更多新动态、新变化。当然由于其时代特性,它也必须紧贴社会现实,与时俱进。在剧烈的媒体竞争中,新闻评论的重要地位日益为人们所认同。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飞速发展,新闻评论在各种媒体上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于报纸而言,其重要性更为凸显,在数字化时代里它必须更胜一筹,为受众提供高质量的信息与观点,作为社会舆论的引导者、参与者和推动者,发挥大众传播媒介的引擎作用。

近年来,都市报勃然兴起,它面对广大市民,是一份为大众服务的生活类报纸;其内容也是围绕着市民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而展开,强调与民众生活的密切相关性。都市报在反映和评论社会事件与社会问题方面,对于民众的影响重大,不可忽视。这里所说的都市报新闻评论,并不对新闻评论类别或文体属性作具体划分界定。众所周知,都市报上的新闻评论,往往也都以时评或小言论居多,所以也就仅此所指而已。如同马少华在《新闻大学》上撰文指出的,新闻时评其实就是最狭义的新闻评论,即对新闻的评论,它与“新闻评论”的概念并没有什么不同。对于都市报评论的研究,特别是时评的研究历来是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广泛关注的问题。再有,就是为了研究方便把新闻评论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取都市报这一类报纸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都市报新闻评论的研究范围、方向和进度的进展情况。

在中国知网上检索主题词“都市报+新闻评论”共有88条文献目录,其中学术期刊论文70篇,硕士学位论文18篇。而期刊论文中除去与检索词不太有关联的和同一篇文章重复发表的,还剩余57篇;而硕士论文中除去3篇论文,分别是“都市类报纸新闻同质化现象研究”、“都市报新闻组版研究”、“报纸娱乐新闻研究”,由于此三篇论文虽然内文中有所涉猎关于评论的内容,但那也是极少的一个方面,它没有作为专门的主题研究因此而忽略。为了便于分析,仅总结归纳期刊论文(57篇)和硕士论文(15篇)共72篇,作以参考,详细阅读,叙写综述。

从翻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来看,都市报新闻评论的研究一直是受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尤其是近几年来,由于都市报的繁荣发展,以及它与市民联系的紧密性,新闻评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对人们的思想观念或是行动导向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影响,而对其研究者也逐渐增多。

从搜索到的文献资料分析得知,对都市报新闻评论的研究主要有两种大的偏向:一是泛泛而谈都市报新闻评论或报纸新闻评论的理念、特点、功能、作用,然后是指出存在的问题及提出解决对策、发展趋势,这都是些概述性的总结经验为了以理论来指导实践;二是具体分析一份报纸的特色等总结出适宜都市报新闻评论发展的规律性理论方法,大部分尤其是对《南方都市报》新闻评论的研究比较多,具体切入分析探讨,以求找到创新性发展模式。下面我就针对这两方面的文献资料作以归纳。

二、泛谈都市报新闻评论

(一)有关研究和探讨都市报新闻评论理念、特点、原因的文章

张勇发表在《记者摇篮》2008年12期的文章《做看得最远的守望者——谈都市报中新闻时评的定位》,把新闻评论放在了新闻三大体裁之下的重要地位,从这个角度入手探讨了都市报评论的定位风格;杜宏宇发表在《记者摇篮》2005年6期的文章《新闻时评版的操作追求》,从宏观的角度指出了时评版面在实践中的五点操作理念;郑根岭于2008年5月在《现代传播》中发表的《新闻评论新态势研究》,从大的时代环境中分析了新闻评论的新态势;朱文慧于2004年9月在《新闻与写作》中发表的《新世纪新闻评论的创新之举》,指出了时评复兴过程中新闻评论创新之举表现在小型化、版面化、开放化以及新闻化这几个方面的特点;赵勋发表的《新时期都市报时评繁荣的背景与特征》,是通过文献分析及调查研究的方法探讨了新时期都市报时评繁荣的历史背景与时代特征;张亚武在《大众文艺》上发表的《小议都市报的新闻评论》,对近年来都市报出现的争设评论版现象的动因及呈现特点进行了分析等等。这些文章主要是从新闻评论的定位、风格、理念、特点、原因等方面对其分析归纳,且比较全面,在这一层面上,对现在的都市报新闻评论做了很好的诠释。

(二)有关研究都市报新闻评论困境与对策、建议的文章

章丰于2009年12月在《新闻实践》中发表的《新闻评论的困境剖析和路径选择》,指出了新闻评论的发展困境,并分析了困境原因以及在此之下的解决对策;发表在2010年8期《中国记者》上唐定、朱萍的文章《都市报新闻评论的问题与改进》,指出了都市报新闻评论要组建专属的评论员队伍、拓宽评论话题,还要有理性思考。除此之外,还有严功军的文章《都市報新闻评论的缺位与对策》等,他们都阐述了都市报新闻评论的不足以及所要采取的办法,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三)有关研究都市报新闻评论趋势、作用的文章

陈新焱在《传媒观察》发表的《都市报新闻评论发展的四大趋势》中分析了都市报新闻评论的发展趋势问题;曾丽红的文章《浅析新闻评论的平民化趋势——以南方都市报“时评”版为例》,具体谈到了它的一个显著趋势是平民化;张吉顺于2005年10月在《记者摇篮》上发表的《小型化•版面化•开放化——谈谈报刊评论版的发展趋势》,在主题中就明确突出了报纸评论的发展趋势表现在这三个方面。而在此前2004年就有朱文慧的《新世纪新闻评论的创新之举》一文,提出了新闻评论创新之举表现在小型化、版面化、开放化以及新闻化四个方面,这也是它所呈现的特点。

叶国成的《浅析报纸竞争中新闻评论的作用》谈及了都市报新闻评论的作用,其中这一方面谈的比较多的是新闻评论的舆论引导与监督作用,比如以其命名的文章有《论新闻评论的舆论监督作用——以〈南方都市报〉时评版为例》、《对新闻评论舆论监督作用的实证研究——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为例》、《运用新闻评论正确引导舆论——〈长江日报〉和〈长江商报〉新闻评论比较》,都明确的以它的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作为切入点,主要谈及此作用对新闻评论的重要性及影响。除了篇名中有明确突出的写此作用与新闻评论的重大关系之外,还有在内文中零散提到的其他文章也很多。

当然,以上三种研究方面杂糅的文章也很多,因为比如说新闻评论表现的特点往往也就是它所发展的趋势,而从这些特点或趋势方面作者也会延伸下去探讨它呈现此状态的原因以及背景特征,其中在分析新闻评论现状的基础上,也往往是总结它的成功经验与规律、找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这些都是一脉相承的,并且是研究者必须不得不分析探讨研究的几个方面,当然有把它写成专题性强的专业性论文的显得比较全面,也有从它的某个侧重点切入而深入探讨的期刊论文。杂糅的文章如杨庆国的《武汉都市报言论版兴起的原因及特色定位》就是一例,这篇文章就把推出言论版的原因和它表现的特征结合了起来。

三、微谈都市报新闻评论(主要是《南方都市报》新闻评论)

(一)有关《南方都市报》新闻评论的研究论文

都市报新闻评论的研究中,《南方都市报》作为地区性全国大报,可谓走在全国同类报业的前列,为业界做出了十分有益的尝试。当然,南方都市报作为全国报业中有一定影响力的主流报纸,它的新闻评论开创了都市报新闻评论的巨大热潮,对其研究的文章也就越来越多。从检索的所有文献来看,专门用来探讨《南方都市报》的就有20多篇,而大部分也都以实证分析写评论的理念、特色、写作、编排、趋势、意义等。

例如:沈荣华于2009年9月在《新闻世界》发表的《新闻专业主义视角下的新闻评论——以〈南方都市报〉评论体系为例》,分析了新闻专业主义影响下评论形式的特点,提出新闻评论在操作中的规范问题;张鹏燕发表的《新闻评论的情怀问题——以〈南方都市报〉一组社论为例》中谈到了新闻评论写作要有情怀;顔廷昆在《青年记者》2009年27期发表的《为公众说话,让公众说话——浅析〈南方都市报〉时评之公众平台》中指出了时评应搭建公众平台的意见场地,分析了公众平台的特色与不足之处;庄森2007年发表的《时代的热言——论〈南方都市报〉的新闻评论》就直接论述了南方都市报新闻评论的价值特色;《新闻与写作》在2004年8月发表的曾丽红的文章《浅析新闻评论的平民化趋势——以南方都市报“时评”版为例》,从南方都市报的“时评”版入手,就当代新闻评论在实践和理论中出现的平民化趋势做了具体分析,并指出了出现平民化趋势的成因;王朝丽于2005年8月在《新闻知识》上发表的《论新闻评论的舆论监督作用——以〈南方都市报〉时评版为例》一文,就新闻评论的舆论监督作用加以阐释,并就如何加强新闻评论的舆论监督作用提出了建议;丰帆、董天策于2004年5月在《新闻界》发表的《建构新型的公民言论空间——〈南方都市报〉来论版的意义》评论了《南方都市报》来论版的意义等等。这些文章都是以南方都市报作为个案研究,主要探讨南方都市报在都市报新闻评论中发挥的先锋作用,作为都市报的引领者,其新闻评论的言论地位相当的功不可没,也更为凸显它的价值意义。

当然,文章都有从微观和宏观层面进行论述,宏观方面表现在直接阐述南方都市报新闻评论体系,说明它的特征、趋势、意义等等方面的;还有从微观入手,直接阐明它所凸显的一个小的但却明显重要的方面的,如只是对它的平民化的趋势这一单方面进行论述,结合南方都市报的版面新闻评论事实。

(二)其他都市报新闻评论的研究论文

除了对《南方都市报》新闻评论的研究论文比较多外,研究其他报纸新闻评论的是少之又少,但也有一些办的还算可以的报纸评论有可值得借鉴之处,研究的论文也零散在其中。比如:2001年4月于《新闻天地》发表的任理德的文章《试论专栏新闻言论的品格——兼评〈湖南日报〉〈三湘都市报〉专栏新闻言论的特色》,以新闻评论中专栏新闻言论为对象,结合两报言论文章,分析了新闻专栏言论的品格特色;2009年2月《新闻窗》发表的刘文斯的文章《简析〈燕赵都市报〉时评版特色》,具体分析了《燕赵都市报》的时评版特色及成功经验;王爱军发表的《记录言说的历史——〈新京报〉评论的理念与实践》一文,评论了《新京报》评论的理念、特點以及实践中面临的挑战。

四、其他论文研究

(一)都市报中不同评论品种的研究论文

其中,检索文献中也有一些按照新闻评论品种分类的研究体育评论和娱乐评论的文章:如孙雯在2009年12月《新闻传播》上发表的《娱乐新闻评论重要性及写法的初步探讨》、张金阳在2010年4月《东南传播》上发表的《新媒体冲击下都市报体育评论写作观念的变革》。还有一篇暨南大学杨纯在2006年发表的硕士论文《广东报纸娱乐评论研究》,算是近年来把娱乐评论专门拿出来研究的论文。而我以“体育评论+都市报”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上只是搜到了4篇文献目录,以“体育评论”为主题词可以搜索到84篇文献目录,其中管窥发现体育评论与电视媒体联系起来研究的文献比较多,这也无怪乎是这样,因为体育赛事基本是与电视直播挂钩,而且也需要现场的解说和满足了观众的观看需求,以电视和体育两者特点关联起来研究当然是无可厚非,而且越来越有研究的价值。可是与都市报的结合,当前研究者过少,我觉得随着社会发展与媒体竞争的需要以及读者深入解读的需求,研究都市报体育评论的发展势在必行。而对于娱乐评论,现今还没有明确的界定划分,而这也出现了广泛的爆发之势,对于它的研究也还是寥寥无几。可见都市报体育评论和娱乐评论的研究都为之过少,仅有的研究也是对于它们在写作中的研究探讨,只是以评论本体和传者观念出发的研究,而并没有从它的现世发展和受众本位需要的角度来研究。另外,科技评论、经济评论等按照偏向内容来划分的新闻评论的研究都是比较少的,这都需要我们下大力气对其观照。

(二)长篇专题论文研究

这一部分主要是一些硕士论文,由于其篇幅比较长,平均页数也是在六七十页,作为论文选题的写法也具有一定的专题性、专门性,所以把它单独罗列。

从这些论文中可以看出,对于都市报新闻评论现状的研究比较多,当然这是一个大的选题范围,要以宏观的视野看待,而微观角度也在结合其中,不可或缺。

例如:暨南大学郑忠明2006年的硕士论文《都市报时评现状问题研究》,主要是对都市报新闻时评发展现状深入探讨,其中以作者群、议题和观点三大核心问题展开分析研究,最后提出改革和发展建议。中央民族大学柳俊伟2005年的硕士论文《都市报新闻时评研究》,是把新闻评论放在都市报这一媒介上,就其发展现状分析,包括对都市报新闻时评的原因、优点、不足与对策的分析,最后提出影响与启示以及发展趋势展望。西北大学王秀荣2009年的硕士论文《都市报时评的大众书写——以〈南方都市报〉为个案》,先是对都市报时评发展进行了历史梳理,再是以《南方都市报》为案例对其大众书写进行了内容分析,进而得出它的实践意义,其中包括它的各方面特点和发展趋势。湖南大学周宇2007年的硕士论文《新闻评论在当代的发展研究》,以纵向的历史观回顾了新闻评论的百年发展历程,再是横向平铺展开对当下新闻评论发展现状的事实分析,最后总结它发展的时代特征。

以上论文都对都市报新闻评论在历史经验、现状表现、发展趋势三大方面作了全面性和全局性的审视和研究,其中也不乏对其特点、理念、作用、趋势、问题与对策的探讨。

当然,这些论文中也有涉及新闻评论与传播理论议题结合的研究,比如《时评与公民社会建构》、《新闻时评与公众领域构建》,说明了新闻评论与这一方面关系日益密切,值得研究者在公众领域建构中探讨新闻评论的效用。随着新闻评论互动平台的搭建,公众讨论的影响力也清晰可见,受众参与评论频次与效度有了明显提升,那么新闻评论在构建公众领域中有了很大可能性。与此相关的是,研究者应较多采取实地研究的方法深入媒介考察其日常运作。

从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出,这些论文都是2005年之后发表至今的,可谓具有一定的时新性,其中暨南大学学生发表的居多,当然,也可窥探出近年来我国研究者在都市报新闻评论这一方面所作出的研究和付出的努力,越来越凸显出都市报新闻评论的研究价值。分析得到,随着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的大变化、媒体行业的剧烈竞争以及受众所需,都市报新闻评论这一研究范畴也将日益呈上升趋势,可见其地位之重要、研究范围之多样。而对于后来研究者来说,更是要挖掘这一题材的变式富矿。

综上所述,对于都市报新闻评论的研究是越来越多,主要都是停留在对于都市报新闻评论的特点、原因、趋势、意义、作用、问题、对策等几方面,当然我们在研究分析中也无外乎会从这几点入手,而由于笔者选题范围比较大,所以就没有对其在这几方面细细斟酌和展开具体分析,比如,有哪些特色的归纳总结等。当然,笔者只是从一个整体宏观的视角来审视和分析这一选题,所以分析都是从大处着手,可能会忽略一些小的细节,这就难免分析的不会面俱到。但是,通过这样的综述也可以看出都市报新闻评论研究这一选题一个大的发展方向,以及它所聚焦的范围、重点和欠缺。

报刊新闻评论创新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新闻评论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同时也是新闻工作者应当学习、研究和逐步掌握的业务技能。目前,我国新闻评论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而新闻评论教学在国内尚未形成科学化的运作模式。新闻评论水平的高低往往反映了媒体的办报水平和思想深度,业内对高素质的评论员的需求十分迫切。

华中科技大学将新闻评论教学当做发展特色教育的重要创新。2001年,成立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团,2005年招收首届新闻评论方向班,2006年成立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这些举措在全国高校均为首创。为了更好地抓好新闻评论特色教育,学校先后于2003年、2006年和2007年召开三次新闻评论高层论坛。通过广泛的学术交流和联谊活动,我们与高校和媒体的同行们沟通切磋,广泛地向国内外专家们咨询办学方略,听取他们的宝贵意见。总结这些意见和建议,对于我们进一步抓好新闻评论特色教育是大有帮助的。

一、目标——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新闻评论随时代而演变。就写作风格而言,新闻评论从纯粹的说理性文章发展到不再囿于新闻事实本体的调查性评论;就评论领域而言,新闻评论不仅点评时政,而且触角延伸到经济、文化、体育、科技、军事、国际等诸多领域;就体裁品种而言,新闻评论渐渐脱离议论文的大框架,表达方式日益多样。新闻评论的演变对新闻评论的写作者与研究者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今天媒体重要的新闻评论人才,不仅要有政治家的责任感,还要有合理的知识架构和新闻工作者的敏锐。

专家学者们对培养目标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首先,大家认为新闻评论工作者应该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有学者提出新闻评论员既要有独到见解,又懂得服从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最好是兼备政治家的责任感、学者的渊博和新闻工作者的敏锐;

有的学者认为新闻评论员首先要具备深厚的人文科学底蕴和一定的现代科学常识,其次要有逻辑和修辞学知识,最后才是新闻传播的知识;

有的学者坚持新闻评论者要有对历史事件、新闻事件的分类积累,有清晰的时空观念并密切关注时局的发展,对评论话题的来龙去脉全面掌握并加以认真思索。

其次,大家认为培养目标应该分类,不能一刀切:有人提出培养目标要分应用性人才和研究型人才两类,前者是为了向各类传媒输送评论员,侧重培养学生的业务素质和写作能力;后者是为了向高校和科研单位输送研究型学者,更偏重培养学生的学术眼光和研究能力;

有的学者说,不仅要考虑报纸对新闻评论员的需求,还要考虑电子媒体和网络的需求。此外,不同体裁和题材的评论也各有区别,这些在培养目标上都要体现出来;

有的专家则从纵向层面对培养目标进行阐述,他们认为培养的初步目标是让学生胜任主流媒体的时评、短评等工作,并能写出在全国有影响的评论文章,长远目标是能胜任本报评论员及社论主笔工作。

从专家学者们提出的新闻评论者培养目标来看,他们对未来新闻评论者的素质既重政治思想素质,又求社会道德良心,还要求知识结构合理、知识积淀丰富并呈现出开放、递增、创新的状态。

二、途径——实施什么样的培养方式

新闻评论人才的培养,其方式不同于一般的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就思维能力而言,新闻评论人才的水平要求更高;就知识门类而言,新闻评论人才的知识涵盖面更广;此外,对新闻评论人才在科学精神、民主意识、独立品格、宽容胸襟等方面的要求,也比对一般新闻专业人才更加严格。因此,必须瞄准能力素质目标,在教学、实践等方面力行探索创新,以科学严格的手段培养合格的新闻评论人才。

就培养的具体方式,专家学者们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

一种观点认为要实施课题型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积累新闻评论的教学经验并形成系统的理论,以指导后续教学;

一种观点认为要夯实基础,可以通过讲授、研读或观摩名家作品以及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来进行;

一种观点认为要强化实践,多开展实际的新闻评论写作与摄制,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新闻采编、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

一种观点认为可安排学生到媒体评论部实习或包干一个媒体专栏,或联系媒体著名评论员以“一对一”的方式帮带学生;

此外,在培养方式上,一种观点认为要先“统”后“专”,知识面的拓展和普通专业知识的学习应当在学生大一和大二完成,大三着重于专业知识和思想认识的深化,同时掌握新闻评论写作的技能和方法,即具备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撰写新闻评论的实际能力。

而有的专家学者建议采取本硕连读方式或在研究生中设立新闻评论班。

专家学者们提出的意见极富启发和创新意义,大致有夯实基础、课题教学、强化实践、联系媒体、分阶段推进等四类。虽然有些具体意见,比如请媒体的著名评论员以“一对一”方式帮带学生,采用本硕连读方式等等,因种种原因,实施上存在一定难度。但是,我们应该积极进取,多想办法,创造条件,将专家学者的建议尽快变成现实,以期培养出优秀的新闻评论员。

三、授业——设置什么样的课程

培养合格优秀的新闻评论人才,必须狠抓课堂教学环节的质量,为学生提供最需要、最精当的课程。不夸张地说,一个合格的新闻评论人才,必须具备思想家的素质。因此,有必要将新闻评论教学的课堂变成启发思想、训练思维、增长才识的练兵场。

对于课程设置,有专家认为,文史哲的基础知识课在评论写作中很重要,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教学;

也有学者认为,有必要开设“言论史”方面的课程,以促进学生对新闻评论发展过程的了解;

还有人认为,要开设思维逻辑训练、社会调查、时事政治等方面与新闻评论工作紧密相关的实用课程;

有专家从更为具体的角度提出,要设置语言文字训练和古典论说文名篇赏析课程,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修养;

还有的学者从职业伦理层面提出,应该开设新闻伦理学课程,提高新闻评论者的敬业精神与公正评论的专业意识。 课堂教学始终是培养学生的重要环节,在专家学者们的建议中,涉及到了文史哲、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时政、社会调查、思维训练以及研究方法等诸多课程。这些都是很好的建议,但知识积累的过程,更多的还是有赖于学生在课余自学完成。

四、积累——读什么样的书

学制环境内的课堂教学起到的是一种“抛砖引玉”的作用,因此,要求学生在课堂之外勤于读书,广泛涉猎。课堂教学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自我完善的思路,而为学生设置科学合理的阅读书目,可以使他们较快地具备写作一般新闻评论的知识功底,为他们的进一步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专家学者们建议,要多读古今中外优秀言论范文、全国每年获奖的优秀评论作品、当代中国社会问题分析及时政方面的书籍以及文学、政治、法律、哲学、历史、经济、社会学、伦理学、社会心理学等方面的经典著作。

他们开出的具体书目有六大类:一是新闻评论研究类,包括康拉德·芬克的《冲击力——新闻评论教程》、丁法章的《新闻评论学》、马少华的《新闻评论》、赵振宇的《现代新闻评论》、胡文龙主编的《中国新闻评论发展研究》等等;

二是新闻评论作品类,如《“杨柳青”》、《邵飘萍选集》以及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选集》中的政论文等等;

三为政治学类,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丹尼斯·朗的《权力论》等等;

四为哲学类,如黑格尔的《小逻辑》、列宁的《哲学笔记》、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等等;

五为社会学类,如北川隆吉的《现代社会学》、宋林龙的《西方社会学》、刘易斯·科塞的《理念人:一项社会学的考察》等等;

六是新闻传播类,如小约翰的《传播理论》、麦克鲁汉的《理解媒介》、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陈力丹的《精神交往论》等等。

对于新闻评论初学者而言,一般都要经历学习、研究、模仿评论名家名篇的思考和写作过程,才能最终达到自成风格的境界。除此之外,还要广泛涉猎新闻评论可能涉及到的各知识门类的书籍。

上一篇:整体搬迁项目进度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国道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