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情感教学论文范文

2024-07-14

数学情感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2001年,彭锻华被任命为深圳市宝安中学校长。上任后不久,他就在这所名师荟萃的学校里,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挑战。

当时,宝安中学有200多名教师,近一半是中学高级教师,其中大多是作为人才从各地引进的全国模范教师、特级教师、省学科带头人以及一批优秀校长。一所学校,强手云集,本应是一件让校长感到高兴的事,但彭锻华却为此皱紧了眉头。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协调用力,教师群体需要和谐共处,然而在这里,却几乎成了一个难题。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因为各怀“绝技”而各自为战。同时,与内地相比,特区物质生活条件优越,使得一些人产生了贪图安逸享受的念头,觉得人生目标已经“差不多了”,奋斗的热情开始减弱。

学校要发展,教师是关键。一所学校,如果教师自我发展的内动力不足,合作精神不够,那学校怎能向更高水平发展?

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成就动机?如何形成学校发展所需的团队精神和凝聚力?成为摆在彭锻华面前难以回避的问题。事实上,同样的问题也曾一度困扰过前任校长、现宝安区教育局局长郑映通。早在2000年,他就为此提出了“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

彭锻华也从“和谐”二字中寻找到了破解难题的奥妙。6年来,他坚持以“和谐发展”理念精心打造和谐育人的团队,引领宝中教师向更高境界的专业方向发展。当地人说:“屡屡为深圳教育创造奇迹的宝安中学,没有出现过‘高原现象’,而是高歌猛进!”

情感管理+制度管理=和谐

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校情,不同的校长有各自不同的管理理念。宝安中学当初的实际情况是,如果论“单兵作战”,教师的业务素质都较强,个个是能手。这样的师资,校长管理得好,就会有“1+1>2”的效果;相反,教师群体就会相互排斥,缺乏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继而走向平庸。

“校长要成为教师队伍的引领者,而不是教师身后的驱赶者。”对有的学校“严”字当头,上班打卡,校长站在校门口监督的做法,彭锻华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一所制度尚不完善的新建学校,这样的管理可能会奏效;而在宝安中学这样一所起点比较高的学校,这种管理方式可能会适得其反。”

“‘管’更多的是约束,‘理’则是疏导,要和谐发展,必须实现情感管理和制度管理的最佳结合。”彭锻华给记者讲述了一件他刚到宝中不久发生的事情。

2002年举行的世界杯足球赛,中国国家足球队首次打入决赛圈,第一次“冲出亚洲”,举国关注。

第一场比赛是对阵哥斯达黎加队,时间是周二15点30分。一周前,学生会、团委、德育处都向学校打报告,提出要收看这场比赛。彭锻华没有简单地回绝“民意”,而是专门为此召开了校长办公会。办公会商议决定,把全校各班周一下午的班会课调到周二下午,也就是比赛当日。这次班会,所有班级同一个主题———观看中国队比赛。在彭锻华看来,这是一次最好的爱国主义和培养民族自豪感的教育。

得知这样的决定,校园里顿时沸腾起来!师生们谁也没有料到,新来的校长会作出这样“顺民心”的决定。

平时,学校下午14点30分上课。比赛那天下午,彭锻华要求师生13时到学校,提前上课,到比赛开始后,师生再一起看球赛。

“回过头来看,我们当时的决策是明智的。”那天,有的学校坚持照常上课,结果师生心气浮躁,课堂完全没了生气;有的学校停课“放了羊”,学生们起着哄跑到酒吧看球赛,耽误了课程。

世界杯比赛要持续一个多月时间,学校当时面临的最紧迫任务是高考,决不能因此而耽误了正常上课。第一场球赛后,彭锻华就加强了学校制度的约束,因为师生们理解了校长的用心,执行起来自然是心甘情愿。彭锻华以民主管理和人性化管理赢得了师生的认可,学校教育教学秩序得到了应有的保障。

在学校管理中,彭锻华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结果,追求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的最佳结合。比如,教学管理,学校要跟蹤教师教学过程,看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那种加班加点,打“疲劳战”、“消耗战”的做法,即便考出了“成绩”,在宝中也不会得到认可。

“多激励,少批评”,这是彭锻华激发教师成就动机的一个策略。在学校大大小小的会议上,他非常注重对优秀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每年教师节,学校的校报、橱窗都要开设专栏,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从2002年起,学校每年都在学生中开展“我最喜欢的老师”评选活动;2005年启动“宝中名师工程”;2006年评选出“首届宝中名师”,继而还推出一批“宝中教育教学带头人”、“宝中骨干教师”、“宝中教坛新秀”。

“正气要树立起来,这样大家才会奋发向上,教师才会有成就的动机,整个团队才会有创造的活力。”宝中很多的教师来自内地名牌学校,都已卓有成就。但彭锻华提出,“过去的辉煌已经画上句号,你真有本事,就用最快的速度干出成绩来,以此来证明你的实力。”这就是他说的“创新评价”———不看已有成绩,不看“固有的能力”,而看“输出的能力”,看你当下对学校作出的贡献。

学校每年都调进一批新教师。每隔一段时间,彭锻华都要亲自主持教师座谈会,鼓励新教师以独特的眼光审视宝安中学:宝安中学与你原来学校相比,长处何在?你家乡学校的哪些方面值得宝中学习?学校制定发展规划,全校教师要参与讨论和修改,这让老师们从心底感觉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彭锻华说:“我不仅在乎他们提的意见的价值,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感觉到这个大家庭的发展,与每个人都利益攸关。”

在刚柔并济的和谐管理下,在逐渐形成的和谐文化氛围中,宝中的教师专业发展逐渐跨入了“轨道”。彭锻华皱着的眉头渐渐舒展了。

只有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陈礼林,一位2005年从内地应聘到宝安中学的代课教师。之前,她在内地已经工作了9年。谈起专业成长,已近中年的陈老师显得有些激动:“过去9年的专业发展,比不上我在宝中一年半时间所获得的专业提升速度。”

2005年10月,宝安区要求宝中初中部上一节全区数学公开课,学校商定让陈礼林上,“因为要推出新人”。这让她这个代课教师感到“受宠若惊”。毕竟,她到宝中才刚两个月,学校又人才济济。

陈老师精心准备了一番。上公开课之前,她先后在备课组和数学科组里上了3次课。从整体“谋篇布局”到每一个细微的设计,同事们毫无保留地提了各种建议。科组长还要求陈老师每次要针对大家提的意见重新设计、修改,写出“教学反思”笔记。“对我来说,最关键的改进就是这个过程,我逐渐学会了如何在课堂上落实新课程理念。”

陈礼林的公开课获得了成功。不久,她又荣获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组织的第四届NOC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竞赛一等奖。成绩面前,陈礼林内心充满感激:“我取得的每项成绩都是宝中老师集体智慧的结晶。”因为“背后有很多老师在默默无闻地支持我。比如,我的比赛需要课件,是信息科组的老师指导、帮助我做出很漂亮的课件。整个学校从上到下都是一种团结的氛围、和谐的氛围,我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获得了快速成长。”

彭锻华向记者介绍,这种氛围的“魂”是学校着力打造的“宝中精神”,即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追求卓越的拼搏精神和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团队精神。因为,“内动力源于凝聚力,凝聚力源于团队精神”,彭校长总结说。

怎样打造团队精神呢?组织集体活动是一项成功的举措。

每个学期,学校都要举办各种体育比赛,包括羽毛球赛、篮球赛、排球赛……这些比赛都是以科组或级组为单位进行的。在奖项设计方面,不只设有团体奖、个人奖,拉拉队也有份儿。副校长方炯球深有体会地说:“这样的活动就使得学校所有教师都有参与活动的热情,大家能够真切地体会到‘众人划桨行大船’的乐趣和成就感。”

在教育教学管理上,彭锻华提出“一个脊梁,两个翅膀”的管理模式。“一个脊梁”,就是学校教学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确定目标、方向,制定整体策略。“两个翅膀”,一个是德育处、年级组、班主任一条线的学生管理工作,另一个是以教学处、科组长、备课组长一条线的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一个脊梁,两个翅膀”,和谐互动才能展翅飞翔。所以,“我们的评价,主要就是看整个班子打集体战的能力怎样;作为校长,我最看重的是整体效果”。

广东省是全国最早实行高中新课程的4个试点省份之一。2007年将面临实施新课改后的第一次高考,实行“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X(代表专业方向)”考试模式。文科基础课和理科基础课也就是所谓的综合课,它由6个学科组成,包括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高考的“指挥棒”强调让每个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得到均衡发展,所有考生6个科目都要考,只是分值各有侧重。比如,文科基础学生综合科目总分150分,政治、历史、地理占108分,物理、化学、生物占42分。

因为囊括6个科目,综合课备课组人员比较多一些,也复杂一些。在这里,更需要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合作往往比竞争更为重要。

然而从本质上说,教师工作的独立作业性比较强,都顾及自己的学科,容易缺乏团队意识。怎样才能形成一种合力?彭锻华亲自参与了综合学科组的教学定位讨论。最后,大家一致认可了“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定位。意思是,综合课追求的是总体成绩,而非单科成绩。

李跃是高三综合备课组组长,他介绍,在6个学科里,如果只是某一单科的成绩比较突出,不仅不提倡,该学科的老师还要被提醒“注意整体配合”,让学生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平均分整体进步了,你的单科也进步了,该学科的老师才会得到表扬,“目的是让6个学科实现整体、协调用力的态势。”

高三阶段的每一次考试,当成绩统计出来后,如果发现某科成绩有异常,备课组长和班主任都要和该学科的教师进行充分沟通,一起分析原因,找出对策。这种评价机制做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能激发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真正把教师的力量凝聚在了一起。

在宝中,科组长是促進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一责任人。化学科组长孟丽莎老师介绍,该科组有博士,有国际奥赛金牌教练,还有两名化学特级教师,可谓“群英荟萃”。孟老师琢磨,怎么把科组的人力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让这些名师带动全科组的老师共同成长呢?

学校组织的师徒“结对子”活动,让进入宝中的每一位年轻教师得以快速成长。在有经验的老师传、帮、带下,年轻教师逐渐走向成熟,成为宝中师资的中坚力量。

有一位老师大学毕业刚到学校时,因缺乏经验,教学组织能力显得不足,于是他从课堂被调整到了实验室。但该老师踏实,肯钻研,学校安排他在实验室工作,他也始终兢兢业业。在干好实验室工作的同时,跟着科组长孟老师听课学习,琢磨课堂教学艺术,还在国家级刊物上连续发表多篇学术文章。在孟老师和科组的整体带动下,他的教学业务水平快速提升。学校始终注重以人为本,以发展的眼光评价、任用教师,不久,让这位青年教师重返一线课堂。现在,他已经成为宝中的教学骨干。

老教师毫无保留地传、帮、带,青年教师好学上进,正是这种团队精神下的“协同作战”,使宝中近年来的教育教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高考成绩由过去不被人关注,到现在连续多年稳居深圳市前列,成为当地老百姓一致认可的名校。每到招生季节,人们便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

一个案例就是一个课题

在整洁、质朴而又不失庄重的宝安中学校门口,几个熠熠生辉的大字赫然入目:成人、成才、成功。这就是宝安中学的校训。彭锻华风趣地告诉记者,很多人都不会读宝中的校训!因为宝中校门的棱角是倾斜的,校训6个大字也顺势而上,应该自下而上读:成人—成才—成功。寓意做人是基础,学生在宝安中学首先要学做人。但不少人自上而下读成了:成功—成才—成人。

“这个校训激励着宝中的学生,也激励着我们的老师。”彭锻华介绍说,“成人”,要求老师也必须先学会做人,要做师德楷模,因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太大了;“成才”,学校要为教师营造一个“干事、创业”的和谐环境,鼓励、支持教师从合格教师,到骨干教师,到学科带头人,再到专家型教师,在宝中这块沃土上顺利成长;“成功”,要求教师以身立教,成功不论大小,但一定要以自己的作为向学生诠释成功的含义。

二十多年来,深圳人以拓荒牛的精神,只争朝夕,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在特区,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大都比较好,很少有因为物质缺乏而产生的窘迫。但特区的孩子也有其自身的成长特点。这里的孩子,父母工作都是快节奏,很少有精力顾及他们,家庭的交流沟通比较缺乏。另外,单亲家庭、隔代教育的情况比较多。不少父母,由于在情感上不能满足孩子,于是就在物质方面给予补偿……种种原因,使这里的孩子面临别样的成长烦恼。

“和谐发展,最根本的是心灵的成长。”彭锻华说,“学生不仅要学好知识,要有很棒的身体,更重要的是要有健康心理与和谐心灵。”宝中的心理咨询室,每个学年都要对入学新生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心理档案,并进行跟踪,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疏导。

为把学校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彭锻华提出要“全员参与,面向全体,全方位育人(社会、家庭、学校相结合),全程管理(初中要了解学生小学情况,高中要了解学生初中的情况),全面发展”。这是一个“捆绑机制”。一个学生出了问题,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评优”、“评先”一票否决。这样,每位教师都会关注自己的每一个学生。

在宝中,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每一个老师都必须关注、呵护学生的成长。对于比较复杂的情况,彭锻华有他独到的举措,即“一个个案就是一个课题。”

初二女生萌萌(化名)是从外校转学过来的。最初,是语文老师况敏从萌萌的周记中发现了一些异样的情况。在她的周记中,有一些特别情绪化的内容,色调忧郁、灰暗,比如,她“喜欢在雨中一个人走,不想回家……”在课堂上,萌萌情绪也比较低落;课间和同学也不是很合群。

况敏老师先把情况和班主任刘老师作了沟通。不久,细心的刘老师也发现,孩子的手腕上有利器划过的痕迹,神情也有些恍惚。刘老师想从学校心理辅导老师漆鸣那里寻求一些帮助,悄悄带着孩子找到了漆老师。经过耐心疏导,才知道了事情的一些原委。

原来,萌萌老家在农村,从小就过继给亲戚家,到上学的时候,父母才又把她接回来。孩子从小离家,和父母的沟通不好,感情不够融洽。同样是上学,弟弟是父亲开车接送,而萌萌却是自己踩单车。到初二的时候,孩子越来越觉得自己不被父母看重,成了家庭的一个“累赘”,出现比较严重的自伤倾向。

漆老师随即向校长和班主任老师反映了情况。彭锻华要求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要多留意孩子的情绪反映,在学习和生活方面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鼓励,确保孩子“成人”、“成才”。有很长一段时间,孩子的所有任课老师每周都要碰头,交流孩子学习等各方面的情况,一起研究对策。

学校方面还多次和家长进行沟通。孩子的父亲看到学校的老师对自己的孩子这么重视,对待孩子的态度、观念也逐渐发生改变。在老师的悉心呵护之下,孩子冰冻的心田渐渐消融了,变得开朗、自信起来。初中毕业时,萌萌以优异成绩考入了高中。

“一个个案就是一个课题”,彭锻华引领教师走上了一条基于问题解决的科研道路。宝中的老师,没有像有的学校热衷于寻找一些什么“子课题”、“孙课题”,而是从教育教学实践中聚焦、寻找、提炼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课题研究,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麦国志副校长经常利用数字化校园平台与教师沟通,及时了解、探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新现象、新问题。

2003年,第一届世界课程大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宝安中学科研处刘晓晴老师就校本课程《学会生存》的开发在分会场作了演讲,得到包括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日本等20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的高度肯定:“没有想到一所中学能够开发出这么有灵性的校本课程!”

彭锻华向记者介绍,《学会生存》课程开发和设计的出发点就是,立足特区实际,从宝中学生的需要出发,让他们真正学会高质量地生存、发展,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国家意識、国际视野,能持续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由于课程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学生非常欢迎。教师去上课,有时刚走到教室门口,学生就鼓掌欢迎;教师偶尔有什么事情请了假,学生会强烈要求把这节课补上!

校本课程也为宝中教师创设了一个很好的专业发展平台,很多中青年教师都参与到课程的开发中来。在不断改编、不断充实校本教材的过程中,他们的科研意识和科研水平得到了切实的提高。

教师要变“讲师”为“导师”

“我经常对学生讲,要学会思考。自己的头脑不能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在全国模范教师杨军的语文课堂上,他常会讲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新闻事件或社会事件,让大家共同分析和评论。有时为一个不同观点或看法,杨老师会和学生在课堂上唇枪舌剑,你来我往,把问题引向深入,甚至争得面红耳赤,但他始终乐此不疲。“教师首先要有人格魅力、学识魅力,这样学生才会喜欢你的为人,才会喜欢你这门科目,进而喜欢和你探讨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有‘含金量’,才能真正调动并激发学生思维的潜能和知识的储备。”在杨老师看来,不同的教学方法,尽管考试成绩可能不相上下,但课堂的“含金量”大有差别,因而学生的收获也会大不一样。

在宝安中学,“乐教善导”的教风已成为所有教师自觉的追求。

彭锻华向记者介绍,所谓“乐教”,就是作为教师,必须要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热爱自己的学校,能做到乐在其中,把教育作为一种基于信念的事业来对待。

“善导”,就是要教师变“讲师”为“导师”。教学要“导”,做人也要“导”。“我曾做过教研室主任,在教育过程中,发现不少教师还是用传统的方法,空洞说教,絮絮叨叨讲一堆大道理,对学生却没什么实际作用。”彭锻华有感而发:“我们到风景名胜观光,不是光听导游讲解如何山清水秀、风景如画,而是要身临其境,亲自感受。老师要把学生带到一种情境中,让他亲身感受知识的奥妙,感悟其中的道理……”

“我们的目标是:宝中的教师站出来个个响当当。”彭锻华说,“要有团队精神,也要有自己的教学个性;要有良好师德,也要有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

2004年,唐云波硕士毕业来到宝中。短短3年时间,在宝中的良好氛围中,她已在高中历史教学领域开辟了一片天地。她的历史课教学设计多次获得省、市一等奖,并多次承担省内外高中新课程教师培训任务。“作为教师,思想不能缺席,一定要做一个有思想的老师”。唐老师对这一点感受最深。

“作为一名从教3年的年轻老师,在教学设计时,我反复思考的问题是,我为什么教?为什么这样教?”对每一个教学设计,唐云波都要花费很大的精力,有时候要连续熬几个通宵,付出很多的心血。一位西方哲人说,“教育就是对创造物的爱,是一种超越自身的爱。”酷爱读书的唐云波最初看到这句话时,内心有一种无以名状的感动。

“之所以这样,正是出于我对学生的爱,我希望把知识教给学生,并能对他们终身有益。我还想告诉他们这些知识是怎么获得的,让学生学会触类旁通……虽然课本上没有这些,但我有义务教给学生。”唐老师说。

一堂四十几分钟的课,时间毕竟有限。唐老师常向学生推荐一些书目,还组织沙龙和学生“品茶论道”,探讨历史、社会话题……她也会把一些教学感悟、细节以及学生发给她的短信、邮件,都记录在自己的博客上。善于思考的唐云波,于细微之中感悟着职业的意义和价值,“我越来越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教育,对待学生,那就是基于一种爱和信念”。

古晓菲,从教22年,21年做班主任,2006年被评为“深圳市优秀班主任”。她的成功“秘诀”朴实无华:“第一,小孩子,只要你打心里对他好,他就能感受到;第二,作为班主任,是不是有威望,课上得好不好很重要。”

2005年,古老师带上了初三(6)班,這个班缺乏凝聚力、向心力,“活跃分子”比较多,较之其他班纪律上比较松散,学生不懂得感恩。“起初,我心里也有些畏难,头一回接这样的班。第一次进教室,我先在门口探看一下,说真的,当时心里真没底。”

古老师在教室门口站了大半天,学生却好像没什么感觉,“换了一位新老师,他们难道也没什么反应?我又在讲台上站了一会儿”。班里还是没静下来。

因为是开学第一天,古老师安排学生搞卫生。“五十多个学生,却只有四五个学生和我一起打扫,累得我满头大汗,但我对其他不干的人并没有说什么……”古老师用无声的行动引导学生。

勤奋的古老师每天6点多到教室,全身心投入。她常常抓住一些很细微的教育契机,让温情在班里流动、蔓延。任课老师们也劝诫学生:“古老师对你们这么好,经常连早餐都顾不上吃,你们可要对得起她啊!”渐渐地,学生们被感动了,悟出了老师的一片真爱。

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回报老师。班风班貌出现好转。讲桌上常常出现学生给古老师带来的早餐,有时会堆好几个饭盒。“我感受到了来自学生的那纯真淳朴的爱。”古老师动情地讲述着。

一个班级,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古老师说,“只要是我们班的学生,我都很爱他,为他们创造一个和谐的、适合他们成长进步的环境。”爱的种子,在不知不觉中撒进一个个美好的日子里,撒入一颗颗纯洁的心灵中。

考虑到古老师班学生超额,为保障教学质量,学校有意把初三(6)班分班。古老师刚在班上宣布学校这个“意向”时,教室里出奇地寂静了,孩子们都怔怔地看着古老师,继而又是一片喧哗。面对这些曾让多少老师感到有些头疼的学生,这时的古老师有了难舍难分的感情,“内心别提多别扭了”。古老师当时有些哽咽:“你们吵吧,分班后就再也吵不到一块儿了。”这句话,像一个火星点燃了孩子们真挚的情感,全班学生竟然哇哇大哭起来,“老师,我们不分班!我们不分班……”

紧接着,家长们也纷纷来到学校反映,孩子回到家里一个劲儿地伤心落泪,他们离不开古老师了,请学校“另作考虑”。经过研究,学校尊重了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分成两个班,但都由古老师当班主任,两个班再各配一名副班主任,协助古老师工作。

没有爱的教育,就像池塘里没有水一样。古老师深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她用心深爱着每一个学生,她用师爱凝聚着全班同学。现在,这一届学生已经升入高中,假期里,他们还相约来到古老师家里,和老师畅谈自己高中的学习和生活……回味着经历的点点滴滴,古老师的欣慰和幸福溢于言表:“这种发自心底的幸福感,只有身为教师的人才能深切地体会得到!”

创建教师发展的大舞台

采访期间,恰逢深圳申办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获得成功,记者感受到了鹏城“申大”成功的热烈景象。宝中体育教师林明伟为此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作为民间志愿者,带着“深圳,和世界零距离”的“申大”口号,两年多来,他骑着单车,历经30多个国家,行程数万公里,为“申大”摇旗呐喊,立下了汗马功劳。

“你现在成功了,天高地广,宝中的体育场对你来说还够大吗?”记者问。

“在宝中,我上每一堂课感觉都很快乐!我开了足球选修课,学生上课非常投入。通过我的课,学生们强健了体魄,对体育也有了新的认识。许多学生表示:下学期还选林老师的体育课。这就是对我莫大的鼓励。宝中的课堂空间无限,精彩无限。”林老师回答。

不止是林明伟。在宝中“宽领域、多层次、高品质”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下,学校为教师发展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舞台,人人都有机会。经过数年潜心打造,宝安中学形成了一个和谐、奋进的优秀教师团队。

学校鼓励教师外出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活动,有国外培训,也有国内培训;有在大学的培训,也有在国内知名中学的挂职培训。彭锻华说:“教师发展到一定阶段,不走出去,不和名家接触,发展就缓慢。”尤其是对于已具有较高水准的教师,“要进步,必须接触、领悟更高水平的教育实践。”

“作为英语教师,不走出国门,对语言就不会有最直接的感受。”高中英语科组长廖如波深有体会。作为宝安区的骨干教师,他参加了宝安区教育局组织的赴澳培训。“因为是第一次出国培训,心情很激动、很兴奋,这回可以把自己的湖南味英语好好提高一下。”

“见识比知识更重要。英语教师如果对国外实际情况一无所知,是很尴尬的事情,教学中也会很窘迫。”廖老师说。在澳大利亚培训3个月,廖老师不仅英语水平提升了,还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廖老师和全校教师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英语教学,语言只是工具,文化才是内涵。”比如,西方人对环境的重视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廖老师的Home-stay(住守家庭)后院种着一棵树,主人想把它移到前院,他首先要给当地政府打报告,征得同意后,还要请专业人员来化验土壤,看是否适合树的生长……“这只是西方文化的一个小侧面,如果不是置身其中,是难以真正感受到不同文化的内涵和魅力的。”

从2002年开始,宝中每年都要由教师带队,组织学生海外英语夏令营,澳大利亚、英国、美国、加拿大……都有宝中师生的足迹。起初,学校里对组织这样的活动有不同的声音,怕出意外。但彭锻华支持,“师生都需要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迄今,寶中英语组52名教师中,已先后有40多位老师出过国,并有300多名学生参加过夏令营活动。“必须先让教师提升,才能提升学生。我们提升教师的终极目的还是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廖老师说。

2004年,年轻的数学教师赖海燕赴美国加州参加了为期3个月的培训。“感受最深的是,在课堂上,那里的教师会想很多的方法,创造出很多的策略,生成智慧……”因为有英语优势,赖老师常从互联网上浏览数学教学问题,同样的教学内容,英国同行、美国同行、香港同行是怎么上的?赖老师要进行比较和借鉴,“这是我出国培训后才有的意识和能力。”

赖海燕还在代数公式教学上尝试了新的课堂组织形式——youhear,yousay(你听,你说)。他把全班60个人分成10个小组,每个小组6个人,一个人一张卡片,上面写有老师精心编制的题目。第一个学生念题目,第二个学生回答,第三个学生对答案。这样的课堂,可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事做,调动每一个孩子学习新知识的热情。而教师的作用,则体现在“引导”上,让学生在思维发展的“关节点”上得到教师的支持和辅导。

作为初中数学备课组组长,赖老师认为,“教师不能只教给学生课本上的知识,还有比课本知识更重要的东西。比如组织能力、协作能力、社会责任感……教师应该经常反思:很多没有课本的重要课程,你教得怎么样?你组织得怎么样?”他经常和数学备课组的老师们一起探讨这样的问题。

“宝中教师的专业发展已渐入佳境!人们对学校发展的信心越来越足、满意度越来越高。”宝安区教育局局长郑映通欣慰地说。彭锻华校长、方炯球副校长、唐云波老师、陈焕新老师、李跃老师、林明伟老师等闪光的名字,常常活跃在全国讲坛上,教育界同仁纷纷前来探询“宝中现象”,争相延请宝中老师传授新课程真经。2006年10月,宝安中学因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和探索,顺利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教席联席学校”评审,被接纳为该组织成员。由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组成的专家评审组的意见是,宝安中学“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力量,积极倡导教师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努力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如今的宝安中学,教师专业发展拥有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和舞台。

清新的早晨,年轻的城市还氤氲在静谧的氛围中,宝中的体育场上已开始活跃起来,欢腾起来,健康向上的老师,朝气蓬勃的学生,晨练的师生欣然而至。新的一天开始了,他们精神饱满地迎接新一天的新成长……

数学情感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 情感教学并不是一门独立的教学学科,它渗透在每一门具体学科的教学过程中. 因为数学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以及广泛的应用性等特点,怎样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情感教学是时代赋予我们教师和科研工作者的重大研究课题. 本文结合教学自身经验谈谈情感教学的必要性,然后通过实际教学实践来分析如何运用情感教学.

【关键词】 情感教学;数学教学;必要性

数学情感教学是在情感教学的基础上出现的,它的提出不仅对教师理解数学教育本质有着帮助,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改变学生对数学的片面认识. 数学情感归属于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喜好程度,而数学情感教学就是新时期教育对数学教师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即从事数学教学活动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目标来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和知识的基础上,不但要关注学生的数学情感发展,更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在教学活动中自身的情感、情绪的表达. 另外,还要多重视学生的心理情感态度变化,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尽量运用情感手段来感化学生,最终推动学生的学习心态和情绪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一、情感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必要性

情感教育是完整的教育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现有教学模式的分析发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情感教学非常有必要.

就我国数学教学的形势来看,大多数中学都迫于中高考的压力使得很多数学教师对情感教学根本不重视,而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没有具体落实情感教学的目标,最终造成了情感教学的理论与实际相脱节;部分教师由于认为情感因素复杂多变,并且不好控制,同时没有具体的可行性的理论和操作方法,最终放弃了情感目标教学. 面对新课标的要求和社会对新型人才的要求,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探索符合中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理论,研究关于中学数学情感教学的理论体系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首先,情感教学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 此外,现代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使用,让传统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拓宽教育渠道,这时,情感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思维应运而生,它从不同的层次丰富了教育的内涵. 因此,开展情感教学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需要. 其次,情感教学有助于改善人们的教育理念. 最后,情感教学可以改变课堂效果. 在高中数学课堂上,学生不喜欢高中数学的原因就是对高中数学知识不感兴趣,如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结合情感教学,教师将自己的真实感受讲述给学生,同时学生将自己的问题告诉老师,师生一起把问题解决了,并且融洽相处,自然而然就能提高课堂效率.

二、情感教学的案例分析和情感培养的方法

情感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可以通过从培养学生“交流”入手,保护、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成功感,途径就是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以及创建多元化问题情境.

1. “集合的基本概念”导入的片段分析

首先是因为这是高中课堂中的第一堂课,教师就需要进行一个自我介绍,因此,引入可以设计为:“同学们好,我姓×,非常高兴能为你们上这堂课,因为这是你们高中数学的第一节课,这一定是个好的开始.”教师需要通过自己的亲和力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同学们也会因为教师的话语变得兴趣盎然,激动并且专注.

其次是通过一些相对来说学生比较熟悉的情况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话术设计为:“由于我是第一次和大家上课,对同学们不熟悉,所以,下面我想初步了解一下大家的情况. 有来自某某地的同学吗?”当有学生报名后,“共有八位同学来自某某地,请你们向全班同学和我介绍一下自己. ”这样的介入方式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感,从而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 第三是老师熟练地把每一名同学的名字写在黑板上,再问有没有来自其他地的学生,然后同样写在黑板上,这样会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一个疑问:“老师为什么要把同学的名字写在黑板上呢?”

第四就是对课程的导入设计,话术为:“来自某某地的八名同学虽然他们性别、高矮都有所不同,但他们有一个共性,都是来自于某某地. 所以在数学中可以把它们归为一类,看成一个整体,有八个元素的集合. ” 教师把八名学生的名字用大括号括起来. 来自其他地方的四名同学也可以把他们看作有四个元素的集合.

最后告诉学生:“同学们,集合就是我们这节课要一起来研究的内容. ”

这样的导入,容易消除学生对高中数学的惧怕感,这节课是个过渡,可以让同学愉快地度过这个适应期,师生的配合,情感交融,令整堂课的气氛活跃.

2. 情感培养的途径

首先是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 作为教师,要不断加强自我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深刻理解数学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学生的发展最重要的目标列入教学内容中去. 同时,教师是学生奋斗目标的对象,是学生仰慕的对象,教师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对于学生具有内在的吸引力,所以教师应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注重传递敬业、诚实、真诚的正能量,对自己有高标准要求,正确对待学生,另外还应具备一定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其次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真诚地对待自己的每一名学生,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堂外,都要加强同学生的接触,使学生觉得老师很信任他,喜欢他,這样,有助于促进师生的情感交融.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情感教育关注的是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品质和情感调控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以及教育科研工作者和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的不断探索,在教育界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情感在素质教育、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同时,关注学生在情感和态度上的发展也是新时期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

数学情感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年秋,我省第二轮新课改实验步入我区,新时期的教育教学改革正向更深的层次发展。将近两年的新课改实践使我感触最深的是“重结论,更重过程”的新理念、新思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切实有效,而且使我对“过程”的涵义有了更多更深刻的思考,重视数学学习的情感因素迫在眉睫。

传统的数学课程只是抽取了数学中理性的公理、结构等骨架,舍弃了数学文化的经验性、实践性等丰富血肉,课堂教学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学生的数学学习是被动的,僵死的“茧式”学习,学生的思维和潜能被压抑和禁锢。新课改使得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表演场所,而是师生共同展现智慧、焕发灵感的生活舞台,而且“过程性”教学的实施是我们课堂教学活力再现的重要因素。同时,教师既要做学科知识方面的专家,又要做学科教学方面的专家,更要做育人方面的专家。在此,主要从辩证发展观、数学学科的学习特征、数学文化的修养三方面略谈看法。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来看,人的认识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而不是一次完成的,它需要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不断提升的过程。实践就是联系学生已经历过、感知过、运用过的生活经验、体会、思想、行为等,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的对知识的一种感觉;认识则需开动脑筋,发挥想象,建立模型等抽象、概括的能力。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的是“人性化”的教育教学效果,故而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识规律与知识特点,重视认识结构的整合,也就是把学生头脑里的数学知识按其自己的理解深度、广度,结合自己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联想等认识特点,与相应的知识结构组合成一个具有内部规律的整体结构,通过一系列的、螺旋式的整合过程,使学生的认知走向成熟化、系统化,思维方式也逐渐转向开拓、创新。

例如,对有理数乘法“负负得正”的教学,如果只安排教材中的个别引例,学生是很难理解的,在课堂上还需设计一些“做数学”的过程:在讲台上画出一条数轴,一个学生先站在一个负数点上,另一学生移动负数次,结果如何?当然如何移负数次是此教学的关键。即便如此,对于负数的理解学生还是很难把握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它是人类数学活动的结果,也是数学活动的过程,“做数学”则是弥补学生认知层次差异的过程。

从数学学科本身的学习特征来说,首先让学生学会的是基础知识,课堂上对基础知识的教学,要自然地去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思想,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有一种“再创造”性的认识,也就是完成一个知识的再现过程。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强调:“学习数学唯一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重结论,更要重过程的新的教学思路,将学生在学习中的“过程”赋予了更深刻的含义,它首先是让学生去经历,要让学生在这些过程中以认知主体的身份亲自参加丰富生动的活动,在情景交互作用下,重新组织其自身内部的认知结构,建构起自己对知识内容的意义的理解。当然在我们数学学习中,这样的经历可能是一种动手操作,如度量、剪拼,也可能是一些互动游戏,更可能是一种严密的逻辑演绎推导或计算……周而复始,循序渐进地使学生在一次次的经历中很自然地接受了我们的数学的东西,就像他们要接受的生日礼物一样有兴趣,这是我们数学教育首先要完成的目标。

每一门学科都是自然规律的发展产物,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它摒弃了与此无关的其他性质,以高度抽象的形式出现。为此,在数学学习方面,它的“再发现”比其他学科要相对困难,而且,传统的数学学习通常是通过演绎、推理,把概念、公式、法则、定理等内容直接给出,再通过例题的形式让学生模仿运用,这在很大程度上颠倒了数学的实际发现过程,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抽象概括、逻辑、推理等能力的表现处于暂时滞后状态,对此课堂教学中问题背景的设置则显得尤为重要。新课标、新教材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是很到位的。例如,好多章节的引例都插入游戏、活动等。它首先把数学问题置身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景之中,给学生一个接受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去经历、体会,这要比单纯的推理、计算后得出的结论有意义,且更有兴趣。

另外,在具体教学的探究过程中,插入了想一想,议一议,练一练等小环节,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了沟通性、主动性和可行性。

数学是传播人类思想的一种基本方式,是人类所创造的语言的高级形式,是自然与社会相互联系的一种工具,数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具有高度的渗透性和无限的发展可能性。对数学问题的研究与学习直接影响到人的观念、精神和思维的养成。为此,数学文化应从知识文化上升到情感与心灵,也就是与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以人为本”的理念相吻合。欧氏几何不仅仅是创造了许多定理,更重要的是创造了一种深蕴于古希腊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的文化史蕴藏着多少古今数学家的贡献。数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数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类与社会的共同进步。

数学教学如果只让学生学会了计算,推理,那是一种悲哀。要让“数学是人类思维的艺术体操”, “数学好玩”不仅仅是数学家的体验,数学教学应该把握数学化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精神。那么,教育学生,就数学学科而言,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数学知识;二是由数学知识所反映出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一位日本数学家说过:学生在学校里接受数学知识,毕业以后几乎不去用,通常一两年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职业,什么工作,唯有深深地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思想等却随时地发生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要让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变,实现由物质向精神的升华,也就是让学生经历和感悟“学知识、学方法、悟思想、明哲理”的过程。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严谨、朴实;理智、自律;诚实、求是;勤奋、自强;开拓、创新;宽容、谦恭,培养学生像数学家那样的人格魅力和艰苦求索的精神。

数学情感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是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从数学学科的本质特征和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出发,就如何进行数学符号教学、怎样提高数学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几个方面给出了探索和实践。实践表明,这样的数学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教学改革数学符号数学是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它对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提高学生的思维意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造就求真务实与脚踏实地的优良品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如何提高高职数学的教学质量,数学教育工作者已经有了很多的思考与实践,本文从影响高职院校数学教学质量的因素入手,就如何加强高职院校数学教学质量谈谈笔者的见解,为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推动高职院校数学教学改革添砖加瓦。一、理解数学符号,巩固数学基础数学离不开符号,数学处处要用到符号,正如英国著名数学家罗素所说:“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认识和理解数学符号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数学符号不仅能节省数学思维劳动,而且数学符号技巧也是数学成功的关键之一,正如一个公式胜似一打说明。高职院校的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较差,抽象思维薄弱,数学的高度符号化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大难关,很多时候正是因为不知道数学符号的含义与功能才使得问题无从入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帮助、提高学生对数学符号的理解,巩固数学基础,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如何帮助、提高学生对数学符号的理解,在我们的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探究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追踪数学符号的起源,加深记忆,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符号数学具有高度抽象性,数学符号是抽象的数学概念的具体化身,它的产生是人工制定的,约定俗成的,并不是不可捉摸的。从数学家提出新符号的心理过程来看,数学符号的创设与数学理论和方法密切相关,它总是由于研究某种课题的需要而受到某种思想指引的。因此,在介绍数学符号时就必须追踪数学符号的起源,适当插入一些与该记号相关的小故事、有关的数学家介绍以及数学趣闻,让数学符号“活起来”。例如,在介绍函数记号时,简单介绍瑞士数学家欧拉的成就;引进不定积分记号时介绍数学符号大师莱布尼兹以及微积分符号体系的变迁等。通过对数学符号的追根溯源,不仅可以展现数学发展演变的过程,再现数学家勤奋治学的精神,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启发学习数学的思路,而且可以改变数学课堂沉闷的状况,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易于认识和接受数学记号,从而达到深刻记忆和理解的目的;更可以通过数学家的事迹来影响和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应用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通过类比理解数学符号,帮助学生运用数学符号按照认知学习理论,数学新的知识结构是新的学习内容与原有知识结构相互作用逐步形成的。因此在介绍新的数学符号时,尽可能与已有的数学符号联系起来,挖掘内涵,对比记忆,这样不仅可以对新的数学符号有深刻的理解,也巩固了原有的数学符号。例如,在介绍任意点x处的导数和在定点x0处的导数符号时,强调前者代表导函数,后者代表导函数值,同时类比函数符号与函数值符号以及函数与函数值之间的关系,总结出要求导函数值,必须先求导函数,再求函数值。再比如学完弹性概念后,将导数与弹性符号进行类比,前者是绝对改变量之比的极限,后者是相对改变量之比的极限。通过这种不断反复的类比不仅加深学生对数学符号的认识和理解,帮助学生提高数学符号的运用能力,而且对概念的实质也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3.通过中西文对照,促进学生对数学符号的记忆微积分是高职院校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使用的是莱布尼兹的微积分符号体系,其数学符号大都是由数学概念的西文词汇缩写或再加以改造而成的。例如,极限“lim”(limit)记号、微分“d”(differential)符号、最大“max”(maximal)、最小“min”(minimal)记号等。再如,定积分本质上就是一个和式的极限,因而导致积分记号是“sum”第一个字母s的拉长。在介绍这些符号时,通过中西文对照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符号的记忆,还可以加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达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学习动力,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由于高职院校学生数学基础不扎实,认为数学是枯燥无味的,数学是难学的,数学的理论是一些看不清、摸不着的抽象东西,学了也没什么用。因此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呢?我们在高职院校数学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下述方法:1.积极的心理暗示,以鼓励为主高职院校学生主要是来源于中学的中低水平的学生,或中职学校的学生经过自主招生而来,文化课基础较差,该记忆的基本上都记不住,再加上数学思维的抽象性、逻辑性,数学知识的积累性使得高职院校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听不懂,不会解题,缺乏成就感,导致数学学习的兴趣越来越弱,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情感,更需要肯定与表扬。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常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帮助他们克服畏难情绪,树立“我能、我会、我可以”的自信心以及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发现学生的优点要及时肯定、表扬和鼓励,有意识地用“好,非常好,太好了,你们真棒”等语言激起学生心灵上的感应,产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从教师的关怀和鼓励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由“厌学”转变到“乐学”,从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2.借助几何直观,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高职院校数学教材中公式成群、定理林立,概念、定理的语言叙述既高度抽象又具有简洁性,这些都使学生难以理解数学,同时为精简内容、降低难度、适应高职学生的实际数学水平教材中普遍删除了公式和定理的证明,也给学生带来一些思维上的矛盾,只知其必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认识方式是不能满足人们的正常思维要求的,反映在教学中学生对公式的结果、定理的结论不理解,觉得很生硬,造成数学的认知是不流畅的,突兀的,进而影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这些抽象公式、繁琐的理论采用几何直观的方法图形化、简单化,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学生易于接受,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如两个重要极限、函数极值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单调性及凹凸性的判别定理等可以用表格或几何图形直接加以说明。函数连续、可导的判断也可以借助几何图形直观来进行。再比如在极限概念教学中,围绕极限概念的本质,在不改变原有意思的前提下,利用通俗化的语言,讲解极限概念中的两个变化趋势等。3.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师生关系是否良好,学习气氛是否融洽,是决定教师能否有效进行教学,学生能否全面发展,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首要条件。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良好的、和谐的学习氛围能为师生提供一种心情舒畅、气氛融洽的心理环境,便于师生产生情感共鸣,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在高职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关心、热爱和信任学生,要擅于有意识、有目的地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这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学习氛围必能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三、适时、适度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在高职院校数学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计算机图形显示、动画模拟、及文字说明等建立一个图文并茂、声像结合、数形结合的生动的教学环境,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建构认知结构,可以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并不适合所有数学教学内容,在课件的制作与使用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以知识信息最有效的表达为目的,根据教学的需要把握运用的最佳时机和“度”,不要舍本逐末,实践证明,一些计算或公式的推导还是传统的边写边讲效果更好,更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形成的渐进过程。因此适时、适度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才能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四、适当融入数学实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学与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数学思想已经渗透到各个科学领域。越来越多的岗位需要大量擅于运用数学知识及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因此必须对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注入新的元素,数学实验作为一种新的数学学习和研究方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数学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所接受。数学实验的实践性、主体性、过程性和趣味性弥补了传统数学教学的不足,突破了传统数学教学的限制,使学生能在更多时间、空间和更广泛的领域内参与数学教学和数学学习,是数学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适当融入数学实验,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还可以使一些复杂的计算和推导过程在计算机上得以实现,降低了数学教学的理论深度,有益于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五、结束语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数学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不断深化和完善。必须正确认识提高教学质量在数学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增强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责任感。教师在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研究和实施过程中,不断学习高职数学教育领域的先进思想和理论、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创新,才能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促进教学改革。当然提高高职数学教学质量要探讨的问题还有很多,经验也有很多,我们将教学实践中的一些见解总结成文,希望与同行交流分享。

参考文献:

[1]李鲲.提高高职数学教学质量的方法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9,(5):124.

[2]黄磊.浅谈如何提高高职数学教学质量[J].科技信息,2010,(27):244.

[3]张祖梅.浅谈高职数学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及应对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0,(32):185-186.

[4]刘耀斌.数学教学论导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2010.

数学情感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在新课改大环境下,数学教学应把情感教育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积极丰富的情感能促进认识过程,意志过程,能使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在教学中应把认知和情感融为一体,使之彼此促进,和谐发展。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情感

一、要注重情感投入

长期以来,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注重双基。教师一般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天职,这就是我国的传统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往往被估计不足,由于教学活动都由教师来组织,学生不能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教学,导致学生的积极情感得不到体验,意志品质得不到体现。如今,虽然情感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并成为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之一,但是许多教师没有真正去领悟学习。有些教师,专业水平很好,讲课很认真,课堂组织能力好,但教学效果却常常不尽人意,这是为什么呢?俗话说,“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只有互相尊重的教学氛围才能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状态,轻松愉快地参与学习。教学中尊重学生就意味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各环节的设计和展开要围绕学生,不能做自我陶醉的演讲;要尊重学生的情感要求;要尊重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难度的问题因人而异。只有教师的爱心为学生所感受,学生心灵的琴弦才会被教师所拨动。在宽松、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中,自然会激发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所以说初中数学教师不能忽视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塑造一个人的灵魂。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融入情感教育,是我们作为教育者在教育新形势下的责任和义务,它可以很轻松地完成教书育人的目的。

从教学目的来看,虽然学生读书是为了他自己,但在他们的心目中,他们读书也是为了老师、父母和社会。教师如果通过情感教育去激励他,鼓舞他,感化他,“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学生就会对老师产生良好的情感,从而把情感迁移到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中,形成一股积极而向上的动力。这时候他会非常自觉地去完成学习任务。初中数学课就好比是一块情感的绿洲,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情理结合,倾注自己的情,倾注自己的爱,才能使这块绿洲中的花儿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要注重情感渗透

首先,情感教育的方式没有固定模式,主要以渗透为主。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其对数学的情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对数学的情感。基于此,教师应热爱自己的学科,应有严谨的教学态度,把讲课当成是一种享受,学生自然就会把听课当成一种享受。这就是平常所说的,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情感生活的核心是热爱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不热爱学生的教师永远不可能成为优秀教师。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只有真诚地关爱学生,有亲切感,形成愉快心境和良好的教学情感,才能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在此基础上的师生双边活动,学生才能更多地参与,更多地感受到被人欣赏,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爱学生是教师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教師对学生的挚爱和期待,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和推动力,激发他们刻苦、顽强学习的精神。热爱、关心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教师一方面要热爱学生,深入了解学生,高度信任和尊重学生,另一方面要严格要求学生,最终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其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是学生的主动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学内容是客体,学生则是课堂的主体,学生不仅仅要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与技能,也要成为学习上主动的探索者。因此,作为教师,应充分认识这种主体性,尊重学生的每一次回答,肯定学生的每一次回答,让学生在融洽,有序而又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学好知识技能和做人的准则,从而培养孩子对数学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我们必须创造性地组织课时教学内容,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有情可发。以情境为手段,以情感为纽带,以发展为目标,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故事情境、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生活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促进情感的发展。在这么多情境中,联系生活情境渗透情感教育尤为重要,只有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初中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生才会感受到初中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总之,初中数学教学注重情感教育,可以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对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使以后的初中数学教学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要努力探索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不断提高情感教育的效益,通过情感教育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数学情感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数学主题单元教学从儿童经验与数学知识的整体关照出发,生成单元主题,开展主题统领的单元教学,促进儿童经验世界与数学知识的缔结。实践中,以知识应用、方法迁移、情感链接为主线,尝试从实际问题解决、思想方法渗透、情感态度养成等角度对教材单元进行整合,形成了“课程分析—凝练主题—目标研断—规划进程—活动设计—评价反馈”的单元设计路径。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数学素养 主题单元教学 设计路径

单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问题为中心来组织;另一类是学科单元[1]。以问题为中心的单元教学围绕儿童的生活组织教学内容,关注儿童的兴趣与需要,强调儿童对认知世界的整体把握。而以学科为中心的单元教学依循知识的逻辑线索逐步推进,强调儿童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对内容的系统掌握。现行数学教材的单元编排,遵循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体现儿童认知的时序性和渐进性,属于学科单元的范畴。依据教材单元展开教学,教师容易抓住显性的知识线索,但儿童的实际需求、现实经验及生活背景等却容易被忽略。

主题单元教学是以国家课程的教材单元为蓝本,在课标解读、学情研判、单元价值分析的基础上,挖掘体现单元核心知识、关联儿童经验世界的问题,升华凝练为单元主题,围绕主题进行课程资源的重组与整合,形成具有逻辑结构的单元内容模块,围绕主题、依据内容展开的一系列探究、合作、对话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一、主题单元教学的一般类型

数学学科素养是知识技能、数学方法及情感态度等三维目标的升级表达,它的养成与三维目标的整体达成有密切关联。以数学素养的养成为指向,以“知识应用”“方法迁移”“情感链接”为主线,从实际问题解决、思想方法渗透、情感态度养成等角度对教材单元进行整合,数学主题单元教学可分为三类。

1.知识应用为主线的主题单元教学

对现实意义较强的教材单元,引导学生围绕单元核心知识,联系社会生活自主提出问题。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顺应学生的兴趣趋向,以现实问题的解决为导引,以知识应用为归宿,生成单元主题。在主题统领之下,学生沿着问题解决的一般路径,经历完整地分析解构社会生活问题的过程,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如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圆”的单元教学,以学生提出的“接力赛时为什么起跑点不一样?400米比赛时,最外圈跑道的人站在最前面,是不是不公平?”等问题为基础,选取体育赛事中起跑线的设置这一现实情境作为研究对象,确定“跑道中的奥秘”作为单元主题。以主题为引领,以学情为标尺,生成“标准跑道中,400米赛跑的起跑线如何确定”的驱动性问题。基于问题的解决,师生共同构建单元学习目录,形成新的单元教学结构,以此为导引完成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等内容的系统学习,为问题解决储备知识、积累经验,通过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形成可以迁移的方法策略。

在“主题确立—目录梳理—知识建构—问题解决”的单元学习进程中,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活化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能力,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2.方法迁移为主线的主题单元教学

对易于捕捉思想方法的教材单元,引导学生深入教材,着眼方法,提出感兴趣的问题。从学生的问题中捕捉有价值的元素,以此凝练单元主题,建构单元内容。通过单元之力渗透思想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本质的理解,促进数学方法的习得,提升数学学习力。如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单元,以学生提出的“倍和倍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研究2、5、3的倍数特点?”等问题为基础,聚焦一个数的倍数特征等规律探索内容的教学,以“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為主题,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为驱动,以直观模型为思维工具探索2、5、3倍数特征存在的道理,深化对“和与积的奇偶性”规律的认知。当学生在“2、5倍数特征”的探究中,积累了归纳推理的思维活动经验,有了数形结合易明理的切身感受,就会自然地将方法迁移到“3的倍数特征”及“和与积的奇偶性”的学习中,甚至产生“4、6、7、9等数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差与商的奇偶性有没有什么规律”等问题的联想与追问。

学生在“感悟方法—运用方法——融通方法”单元进阶中,感受思想方法对于数学学习的引领与带动作用,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的力量与价值。

3.情感链接为主线的主题单元教学

数学史作为数学文化的载体呈现在国家教材中,适时地选择、撷取,将单元学习与数学史的资源整合、勾连,引领学生回归数学的历史长河,了解数学概念、数学方法形成的实际背景、演化历程,有助于学生深化对数学概念、方法、原理的理解和认知,有利于学生积累问题解决的经验,感悟数学的价值,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如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这一单元,在单元学习之前,很多学生早已了解生活中常用的质量单位。一些学生产生好奇:“斤、两和千克、克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有的地方使用斤、两,有的地方使用千克、克,应该怎样区分?”为了破解学生心中的疑问,在单元学习之初,引导他们以“称重工具”和“称重单位”为关键词搜集资料,用导图整理资料,于课堂之中交流资料。在自主整理与互动交流中,学生了解秤的历史、秤的种类以及称重单位的发展,明白秤的发明是人类公平交易的需要,懂得不同种类秤的出现是因各行各业的不同需求,知晓质量单位的发展变化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当学生以历史的、宏观的视角了解了衡器、认识了质量单位,教材中关于“千克和克”的认知自然作为一个支脉纳入到“衡”的整体建构之中。基于情感链接的主题单元教学以数学史料的融入为切口,遵从数学发生、发展的历史演变重构单元教学,孕育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激发数学学习的热情。

基于情感链接的主题单元教学以数学史料的融入为切口,遵从数学发生、发展的历史演变重构单元教学,让学生在“了解历史—感受文化”的学习进程中,孕育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激发数学学习的热情。

二、主题单元教学的设计路径

数学主题单元教学以数学素养的养成为指向,在现有教材单元的基础上,联系儿童实际需求、聚焦单元核心价值,升华凝练单元主题,整合重组单元内容,设计构想单元教学。在实践中,按照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开发(Development)、实施(Implement)、评价(Evaluation)而展开[2],形成了“课程分析—凝练主题—目标研断—规划进程—活动设计—评价反馈”的主题单元设计流程。下面以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单元教学为例探究单元设计的基本路径。

1.课程分析,明晰单元知识结构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关于“百分数”有如下要求:(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2)会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转化;(3)能解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3]。以《标准》的要求为航标,通过梳理比较发现,各版本教材在单元内容的设置上存有较大交集,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与小数、分数的相互改写、实际应用中常见的百分率、求百分率的实际问题、与税率(利率、折扣)相关的实际问题及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等是单元的重要组成内容。由此,以苏教版数学教材的单元内容为基础,锁定相同的知识模块,补充、丰富相异的部分,按照教材编写的单元进程,依据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出“百分数”的知识结构图(如图1),在《标准》的引领下明晰“百分数”单元知识结构,为后续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主题的凝练做出必要的准备。

2.研判学情,提炼单元教学主题

通过研判学情可以很好地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及认知需求,利于教师在单元教学中将儿童经验与数学知识有效缔结。借助学习单,引导学生在“找一找”“查一查”“问一问”中将内隐的思维外显出来,暴露认知实情,展现研究动向。学生发现,酒水、饮料、服装面料的说明中,商场打折优惠的广告宣传中,储蓄、理财的产品方案中都有百分数的踪迹。大家好奇:妈妈每月领取工资都要缴税,缴税是什么意思,税又是怎么缴的?节假日时,商家爱搞优惠活动,怎样分析比较,合理消费……基于学生已有的现实经验以及群体共同的研究倾向,兼顾数学知识体系的逻辑性以及学生学习进程的探究性,师生共议,选取了“消费中的学问”创设主题情境,设计驱动性问题,以“怎样货比三家,理性消费”的问题为引领,完成对单元内容的系统学习,实现单元内容与单元主题的深度融合。

3.合理预期,确定单元教学目标

单元目标规定了学生通过单元学习预期达到的结果,它指引着主题单元教学的开展。依据《标准》的目标要求,结合单元教学的主旨要义,联系学生的认知基础及发展需求,确定了以下单元学习目标:(1)联系现实情境,了解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理解常见的百分率、折扣的含义,知道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能正确进行百分数与小数、分数的相互改写,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3)能正确解答求百分率的实际问题,以及与税率、利率、折扣有关的实际问题,能解答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4)能从社会生活中发现提出相关的实际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决,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实际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

4.创建结构,规划单元教学进程

围绕主题进行单元的重组与整合,需要兼顾儿童的认知规律、主题的探究进程及单元知识固有的逻辑,只有做到三者的深度融合,才能将主题单元教学提升到学理层面。为此,将学生从单元主题的缔造者延展到单元结构的设计者,引导他们基于驱动性问题的解决提出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的内容。

商场优惠活动中,常以折扣、满多少减多少、买几件送几件等形式开展,理解折扣的含义、弄清“满减”“买送”的实质就成为一种需要。进一步细化,由折扣追溯到百分数,扩展到常见的百分率;由“满减”“买送”追想到求百分率的实际问题,涉及到百分数与小数、分数的转化问题;出于购买的需要,由分数的实际问题联想到百分数的实际问题……在知识点不断生发与建联中,勾连儿童的认知逻辑与数学的知识逻辑,形成新的单元学习目录,生成新的单元教学结构(见表1)。单元因兼顾儿童、主题及知识逻辑表现出结构的张力,而单元的结构之力需要转化成行动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才能得以彰显。遵循问题解决的进程、依循学生学习的节律,设计出了主题确立课、目录梳理课、知识建构课、问题解决课等系列单元节点课型,形成了主题单元教学实施的基本路径。

5.整體关联,预设课时教学活动

每一课时的教学都是单元教学链中的一个节点,它们环环相扣,构成一个整体,共同作用于单元教学目标的达成。儿童视角下的主题确立课以生成关联百分数单元内容、具有现实意义的单元主题为目标,因此,组织学生基于课前的调查研究,通过互动交流凝练、升华单元主题的学习活动成为课堂的核心构成。任务驱动下的目录梳理课以建构百分数的单元目录为指向,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主题,生成驱动性问题,围绕问题解决提出需要进一步学习的新知识,创建单元学习目录即成为课堂的核心环节。知识建构的系列课为学生解决“货比三家,理性消费”的问题而蓄能,每课虽内容不同,但却指向相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解决课以解决问题、积累经验为目标设计学习活动。课堂教学从“双十一”淘宝店铺“折上折”“满减”“买送”的三种优惠方式说起,学生作为购物的智囊,基于对三种优惠方式的理解,用数据说话,为老师解决购物的问题。在问题解决课上,学生得以把单元学习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运用到解决问题中,彰显了知识的力量,体现了知识应有的价值。

6.多元评价,提升单元教学实效

主题单元教学强调以《标准》中的评价要求为准绳,注重评价标准与单元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将评价贯穿单元教学始终。“百分数”单元的评价,一是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师、家长、伙伴、自我皆是评价者,在多主体的评价中助力学生客观的自我认知。二是注重评价形式的多样化。根据“百分数”单元教学评价细目(见表2),采用课堂观察、口头检测、书面作答、个别访谈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行为、态度等进行判断,全面整体地了解学生的单元学习效果。评价不是目的,而是以评价为导引,助力单元教学合理、有效地实施,通过单元教学的科学实施,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养成。

参考文献

[1]涂荣豹.杨骞.王光明 中国数学教学研究30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15.

[2] 钟启泉.学会“单元设计”[N].中国教育学报,2015-06-12(009).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1.

[责任编辑:陈国庆]

上一篇:历史教学探索论文范文下一篇:问题设计数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