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探索论文范文

2024-07-14

历史教学探索论文范文第1篇

1 和谐的师生关系

传统历史教学中, 教师是传授者, 学生是接受者;教师是主动者, 学生是受动者。甚至常常出现课堂气氛死气沉沉, 教师在上面讲, 学生在下面记, 课本和笔记就是考试过关法宝的现象。这中“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已经不再适用于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 新的师生关系应运而生。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稿) 》 (以下简称《课标》) 中建议“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 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 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 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以上就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1 关爱性

高尔基曾经说过:“谁爱孩子, 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 他才可以教育孩子。”

爱, 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通常, 学生会在心理上与教师保持一定距离, 所以, 教师只有发自内心地去关爱学生、感化学生, 主动与学生沟通, 才能与学生之间产生思想共鸣, 才能逐步被接受、被爱、被信任。

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会更加积极地学习, 甚至从教师的举止言行中学会关爱他人、关爱集体, 更加积极地生活;同时, 教师也会被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带动起来, 加倍努力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

1.2 民主性

构建和谐教学环境, 要求教师转变传统教学中的角色, 成为教学的主导;要求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环境下, 教师要站在教育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的角度, 本着尊重学生的原则, 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能,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思考, 创造更多的教学活动机会, 营建足够的学习空间, 给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 同时, 教师也要兼顾学生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教师要积极营造气氛,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踊跃发言, 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融于教学过程中去, 使学生意识到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的重要性。

1.3 开放性

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并不局限于课堂上、教室里, 由于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外延, 拓展了教学内容、形成了多样的教学方式及教学途径, 最终使师生关系也具有了一定的开放性。

“教学相长”, 教师的意义也不完全为教, 学生的性质也不全然为学。只有在开放性的前提下, 才能造就和谐的师生关系。

总之, 构筑和谐的师生关系, 是教师与学生双方面的需求, 也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为教师完成历史课程的教学任务、达成历史教育功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同时, 也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提供平台。

2 优秀教学资源的合理运用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 初中历史课程要改变以往“教教材”、“死读书, 读死书”的现象, 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多种教学资源, 引导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 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 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 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 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 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下面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和课程要求, 分析有效运用教学资源的几个方法。

2.1 常规教学手段的运用

2.1.1 设疑提问, 引出主题

教师可以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一些问题, 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快速进入状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找到一个切入点, 将学生引入相关情景之中, 使学生经过“好奇-探求-深思-解决问题”的过程, 以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2.1.2 实物器具的运用

实物器具, 是指有助于学生理解相关内容的教学物品。例如, 有一定教学价值的古钱币、古器皿、文物及其赝品、挂图等。这些物品有助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准确、清晰的表象。教师利用实物器具创设情境, 加以生动地讲解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印象和了解。

2.1.3 历史情景剧的表演

教师可以指定几名学生或让学生分组自由组合, 表演历史情景剧。通过表演前对历史人物和特定环境的分析、揣摩, 以及表演过程中对不同角色的情感体验, 学生不仅深刻理解相应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也在查找和分析资料中提高了能力。

2.2 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

信息技术具有常规教学手段望尘莫及的优势, 找准整合点运用恰当的信息技术手段, 可以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2.2.1 情景再现, 重塑历史

历史课所讲授的内容具有过去性, 不可能再现, 所以如何接近客观实际、求得历史真实就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困难。利用信息技术模拟实物、历史情景等, 可以再现历史、引人入胜, 加深学生印象,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2.2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事件、人物和现象都是具体的、鲜活的、个性的, 没有任何相同的两个个体。正是历史的这种具体性, 造就了历史课中所出现的任何事物、人物和现象的固有特点, 通过影视资料、音频资料和动画资料的渲染和刺激, 可以凸显讲授内容的特征, 冲击学生的各种感官, 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效果。

2.2.3 动态展示, 串联线索

历史是一个发展过程, 任何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出现、发展、演变和消失都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以时间为轴线, 显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在历史学习过程中, 把握过程发展的基本线索、内在联系和阶段特征, 才能更好地认识历史。

2.2.4 积极互动, 游戏巩固

历史学科的内容繁复, 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生活、科技、文学、艺术等, 而这些内容彼此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历史学科的综合性加大了知识巩固和复习的困难, 而信息技术的介入, 却使得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习者和学习对象之间, 产生了积极地互动, 并以游戏的方式、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 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正所谓“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不管运用什么手段、何种资料, 教师只要针对历史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设计课, 就能产生最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 构建初中历史和谐教学环境需要教师、学生和教学资源三方面协调运作。教师要善于学习教学理论、研究教学实践, 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勇于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合理运用教学资源, 与学生在关爱、民主、开放的氛围下共同营建和谐的教学环境。

摘要:和谐的教学环境是新课程理念下完成初中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保障。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教学环境的基础, 优秀教学资源的合理运用是构建和谐教学环境的必要手段。本文试从师生关系和教学资源两个方面探索构建初中历史和谐教学环境的有效途径。

历史教学探索论文范文第2篇

就历史学科而言, 传统教学模式存在诸多弊端。譬如在教学目标设置上, 教师过多地注重知识的传授, 忽视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教师教学行为称之为“填鸭式”。在教学运作过程中, 教师讲授课本的显性知识, 重记忆轻探究, 重结论轻推理, 重结果轻过程, 造成学生的思维断层, 学生的主体性无法凸现。在教学手段上, 手段单一。书本+粉笔+黑板+地图册, 演绎着多年的历史教学, 致使历史课堂教学枯燥无味。以教师教学优劣和学生考试考分的高低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尺的传统的教学质量观, 既束缚教师的教学, 又压制和扼杀学生的个性及全面发展。

显然, 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的诸多弊端已成为制约新课标各项任务顺利完成的桎梏。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提出:“倡导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灵活多样”应包含传统讲授法。我们不可否认传统的讲授式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讲授法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长期采用的主要方法, 是教师按照教材内容通过口头语言, 向学生叙述过程、描绘情况、阐述规律的教学方法, 它可控性强, 易于发挥教师的整体功能, 便于教师的控制和调节。一线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改革中, 对存在诸多弊端的传统教学模式不能完全摒弃, 要进行科学的辩证和冷静的反思。秉承着新课改“三维目标”的基本理念, 为对传统历史教学进行吐纳, 即继承和创新问题, 吸取和继承传统的课堂教学的精华, 将传统教学模式的精髓与现代教学改革形成整合, 历史教学的“活”是历史教育走出困境的拐点。

1 以问题讨论为主线, 设计探究式课堂教学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生生研讨、师生研讨就成为新课程中课堂教学的形式之一。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教学。

新课改下在教学行为中,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学生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师要自觉地从“主演”变为“导演”, 变“灌输”为“引导”, 在常规性课堂教学中起到“服务”、“参与”、“引导”、“点拨提升”、启疑、激疑、释疑的作用。

探究式教学是以问题的讨论为主线来组织教学, 围绕问题的解决, 实现学生的主动探究, 教学过程充满思辩性、挑战性、生动性。这种教学方法的一般程序是:依据教学进程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自主发现、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多个结论。设计探究式教学关键在于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问题意识, 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内化知识、发展能力。

教师引发学生产生问题的策略有多种, 捕捉新奇“出”问题, 发现矛盾“出”问题, 追根溯源“出”问题, 纵横比较“出”问题等等。同时鼓励学生大胆争鸣, 在争鸣中擦出创新思维火花。教师的点评以激励型为主, 对学生不成熟的观点不能随意加以批评和断然否定, 而应该给予引导和点拨, 辅助学生分辨是非、甄别正误, 发展学生的智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给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一片肥沃的土壤, 这比告诉他们几个现成的结论重要得多。

2 以平等交往为前提, 设计多元互动式课堂教学

“互动式教学”模式, 就是根据杜威的儿童中心论, 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方法以及建构主义等教育思想, 进行联系现代教学实践的经验, 总结概括出来的。“互动”是指以和谐教育思想为指导, 充分利用各种跟学习有关而又能相互作用的教学因素, 促使学生生动主动地学习与发展, 进而达到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教与学过程的多元性具有多向性、相互性、自主性特征。互动式教学核心思想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各要素的整合。互动式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一话题, 讨论交流, 实现师生多边互动, 发挥学生的群体效应, 使学生在交往中学习知识、培养学生兴趣和合作的意识。新课程强调, 教学过程中的交往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 以“平等交往”作为前提的互动使教学才能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弘扬学生的个性特长, 发展学生的创造潜能。针对传统教学是注重认知领域的发展, 而忽视学生情感培养的缺点, “多元互动”教学模式提出教学目标应以人的本性为出发点, 把教学作为促进自我实现的工具, 开发人的创造潜能, 形成人的正确情感与态度以及独立个性。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真正个性独立, 情知合一。

3 以板书勾勒框架作依托, 设计多媒体教学

历史是人类过去的实践活动, 具有不可重演性。适时适当采用多媒体手段, 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历史教学新课堂。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声音、图形、视频、动画和图像等结合起来, 既产生直观、生动、形象等声像效应, 又使枯燥、抽象、不易理解的历史概念、历史史料、事件变得具体直观、具有感染力, 使得原本艰难的教学活动充满魅力, 从而有助于激活学生的历史兴趣。

新课改的教学手段不仅仅是多媒体的运用, 应是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联袂展示, 相得益彰。教师要以板书勾勒框架作依托, 设计多媒体教学。

历史教学中的板书是历史教师常用的一种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相比, 板书内容侧重于显示本课的知识结构, 注重运用有度, 注重实效性。板书演式具有的应变性、实用性、逻辑性、直观性强等特点, 是对多媒体课件内容的及时注解和补充, 既学生把握历史脉络, 也便于利于学生思考, 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提高历史归纳、概括和整合能力。

多种教学手段使用, 调动五个感官的全部作用, 必然会获得最多的教学信息量和更长的记忆保持率。

教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 贵在有效。课堂教学设计中要具有目标性。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起定向作用,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 也是衡量教学效果好坏的标准。教学对象差异性大, 教学内容也各有千秋, 所以教学设计需要体现这些差异性, 具有针对性,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教学效果, 同时还应该做到有规划, 具有可操作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多种课堂教学方法适时合理的教学运用, 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时代特征, 具有一定的新颖性, 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落实, 可以让我们的每一位学生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学方法的催化作用下, 更多的吸引其课上有效注意, 并让教师的每节课都成为一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

摘要:在高中新课程的实施没有现成的操作办法可以照搬照抄, 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 学校的管理者和广大的教师承担着通过实践去探索、研究、发现和总结的重任。作为一线历史教学教师, 秉承着新课改“三维目标” (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的基本理念, 在新课程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改革中, 为对传统历史教学进行吐纳, 即继承和创新问题, 作一些肤浅的探讨。

历史教学探索论文范文第3篇

一、英语教学现状

目前, 在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 我国大部分的高校多注重于英语词汇、语法的练习。只是单一的将英语学习的重点放在掌握交际等方面, 往往忽略了英语发展过程中的相关历史教学工作。其可以产生的因素包括:1) 历史因素。我国英语教学模式的发展相对换面, 依然保持着50年代初期的苏联对外英语教育模式。知识让学生单纯的掌握英语的发音、词汇、语句, 而忽视了其中存在的含义以及单词的由来。这是一种严重阻碍英语教学的方式, 它与最初英语教学的初衷相背弃。直到现今在诸多大学英语教学中, 还存在忽视英美文化历史的教学重要性。2) 现实因素。目前大学对于四六级等级考试过度的重视, 且有些成绩直接与学位证书挂钩。因此, 在进行英语的学习中, 教师过度的强调单词、语法的方面, 导致对于英语历史文化知识的重视程度较差。即使部分的学生能够顺利的通过四六级的等级考试, 但是很难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甚至有的时候不熟悉语法和单词的应用, 导致张冠李戴的情况出现。综上所述, 在依附特点文化基础下的文化背景来讲, 语言是载体, 它是对于历史发展的见证。而语言将历史的发展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确保我们有效的进行掌握。

二、历史文化和英语教学关系

历史文化和英语语言是分不开的, 相辅相成, 其中历史文化使得英语语言得到较好的发展。英语教学属于自然属性, 而历史文化是社会属性。据有关报道指出, 在文化语言理论中, 如传统意义上的大写字母A, 逐渐的经过后来发展到小写字母a的过程, 就是人们对现有文明一种认可和支持。英语语言的表达将历史文化得以实现。它在进行词语造句中也是一种表达方式。同时英语语言的发展也预示了历史文化的现实性。因此, 可见, 语言是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和见证, 它承载了历史发展的过程, 是对历史文化的见证。但是历史文化却制约了语言, 它赋予了语言的含义, 将现实的东西通过语言来表达出来。

三、西方历史文化对大学英语的教学影响

英国历史的文化背景相对复杂,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英语的教学。西方历史文化教学可以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的了解英语知识。通过西方历史文化教学, 学生可以掌握有关的英文词汇、习语的缘由等。早在2000多年前, 罗马帝国长达400多年统治大不列颠, 这也是西方文化的起源。罗马和希腊古文化中的诸多词语均用在现代的英语文化中, 作为前缀、后缀出现。因此,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 应该将英语地域文化和学习相结合。可以通过专题讲座或者影片的形式, 将现在所教授的英语词汇与古文化历史相结合起来, 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热情, 帮助学生加深单词的记忆能力。

西方历史文化中的宗教文化对于西方社会发展和语言形成的影响深远。例如美国的圣诞节 (Christmas Day) 、复活节 (Easter Day) 均是出自于基督教可见宗教文化中所包涵的文化知识所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 且已经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生活融为一体。所以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 要结合文化知识进行兼授, 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

四、中国文化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国学对于每一位中国人都很重要性, 目前要研究的是如何将其引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去。国学大师们因为深厚的国学功底, 而增加了对外国语的把握能力。如今已就当代大学生汉语水平低下, 考其原委, 除了社会、教育体制层面的原因外,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忽视母语及国学知识。我们要重视母语和优秀的民族文化, 不能人为地剥离汉语和英语、国学与西学之间的联系, 这样会影响英语学习。国学知识能够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帮助提升学生的修养和素质。也就是说, 把国学注入大学英语教学实践, 可以提高大学生素质。在我国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中, 核心内容是人文素质教育, 而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应该是能够守护精神家园的国学。国学大师的成功经验和英语教学实践均能够证实外国语的学习需要的多重素养中国学素养是重要的一部分。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实践已经证明, 只有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加强国学文化“底蕴”的学习才能真正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同时, 帮助我们守望、保护及建设好自己的精神家园。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文化交流的加深, 人们对于英语更加的重视。同时, 我们也处在一个多元化的交融时代, 具备基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着重从英语教学现状、历史文化和英语教学关系以及中西方历史文化教学对大学英语的教学影响四个方面进行探讨。分析和探索了中西方历史文化教学在大学英语授课中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中西方历史文化,大学英语教学,影响探索

参考文献

[1] 罗烨, 李智勇.中国与英美茶文化的跨文化比较分析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J].福建茶叶, 2016, 11 (12) :218-219.

[2] 杨雨桦.论文化教学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10 (32) :148-149.

[3] 刘秀梅.浅析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对常规教学的影响[J].语言与文化研究, 2011, 8 (2) :14-15.

历史教学探索论文范文第4篇

李大钊曾说过:“把人类社会的生活整个的纵着去看, 便是历史;横着去看, 便是社会”。从我国《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实施与学习以来, 很多教师只是照本宣科, 学生也只是被动的学习所谓的课本知识, 很多学生也许只是靠单纯的记忆去记住所学习的内容, 这是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一个严重的误区。这不仅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能向学生完全的讲解课本的知识, 只能片面的增加了学生记忆的负担而没有得到高质量的理解。因此, 在教学设计中, 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题的教学模式。

其实, 在新课改刚开始实行的时候,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已经留在每个教师的脑海中,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却没有做到。《历史与社会》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它既有历史知识的抽象性, 又有现实社会的具体性。其实关键在于发挥主体的力量, 主体的力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以学生为依托, 充分发挥学生在各方面的作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既提高了教育教学效果, 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让教师有充分的精力在“导”字上下功夫。主体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管能动性, 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变他律为自律, 变他控为自控, 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主体的力量体现在课前积累和课堂发挥以及课后延伸上, 教师在课堂上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带动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留着问题以便学生进一步共同探索学习。在此教师需要发挥”导”的作用, 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 指导他们去搜集资料、实地调查、分工合作。如果教师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学生, 这样只会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窒息他们的思想, 改进教法的角度。去研究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情景的创设、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结果的反馈等方面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堂教学结构, 从而提高教学实效。

2 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建立

首先, 营造民主、互激的课堂气氛, 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要改变过去学生跟着教师转的被动局面, 在课堂教学中, 师生共创情境在真、善、美的合理情境中,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学得主动而灵活, 学得开心又从容, 使社会新课堂成为学生乐趣无穷而流连忘返的“百草园”。比如我们在教授黄河的入海口时, 地图上不同时期的黄河入海口是不同的针对这个问题, 我们就可以将课堂的气氛调的活跃些, 让学生展开思考, 探讨黄河的入海口在哪几个时期发生变化。教学实践告诉我们, 学生对探究活动是否比较投入, 活动的积极性是否较高和探究所选择的话题有关, 只有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开始探究, 才能让学生有话可说, 有问题可想。

其次, 组织开展探究学习活动。《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 它本身就具有开放性的特征, 它关注了学生的不同的生活经验。所以我们在教课的时候也需以开放的内容、形式容纳学生多样化的生活经验和个性特征, 以及不同的兴趣倾向。我们为此组织开展多方面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尊重学生的主题地位, 激励学生, 让学生主动参与。根据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去选择适合他们的一种方式让亲身体验学习的乐趣。

最后, 探究性学习的展开需要的不是个人的探究而是合作。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是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 应该广泛地运用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之中。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合作意识, 培养他们的团结意识。比如在教学中将学生组成四人小组, 在小组的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发言的机会, 这样受关注的程度就高些, 统一意见的合作效率与意识会得到提升。

3 加强教师理论的学习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师对新课程理念虽然有一定的了解, 但并没有内化, 对新课程标准解读还远远不够, 在教学实践中理论指导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特别是对“轻负高质”的理解, 以为只是一味的减少学生的课堂作业便能够达到“高质”。所谓“轻负”, 并不是没有负担, 也不是越轻越好。“轻负”包含了两层意思, 一是适当的负担, 即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身心特点、学习规律的合理的负担;二是指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从而不感到客观负担的存在, 乐此不疲。围绕这样的“轻负高质”, 教师要以学定教、以教促学, 引导学生向好学的方向发展, 并适时鼓励、实例指导、潜移默化、自主作业等方法让学生拥有积极的心态、良好的习惯、科学的方法, 实现师生共进互赢。

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程度, 从根本上制约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 教师还需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系统学习, 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 与课程改革同发展, 共成长。首先, 加深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 只有深入的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 才能依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制定出完美的教学计划。然后, 加强教师之间的协作, 不论教师个人的水平多高, 都需要教师集体之间的协作。教师在彼此之间的协作中才能了解学科中知识点之间彼此的关联, 在共同的主题设计的过程中才能逐步地超越自身的教学水平, 才能在教学之中实现真正的“轻负高质”。

4 结语

“轻负高质”是教学的目标, 是一种理念, 需要教师先行。“轻负高质”是一种理想, 也需要我们不断的追求。“减轻负担、提高质量, 是我们教育的一条高速公路。它只有起点, 没有终点, 它是我们永远的追求”。在追求“轻负高质”的道路上, 努力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方式相结合, 提高教师的本身专业素质, 实现教有所长、学有所长, 教师和学生达到完美的共识、共享。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中, 推行“轻负高质”,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已深入人心。在教学实践中, 如何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主导地位, 又是如何真正的实现“轻负高质”, 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思考。我们应当从这些方面着手去探索在历史与社会课堂中“轻负高质”的教学新途径。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轻负高质,主体与主导,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俞丽君.浅析有效进行《历史与社会》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3) .

[2] 董小飞.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的认识[J].教学与管理, 2005 (21) .

[3] 吴萌.从历史与社会课看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人民教育, 2003 (20) .

历史教学探索论文范文第5篇

第一阶段:阅读教材, 让学生“眼动”。

《新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要求: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 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是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俗话说:书读百遍, 其意自现。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 让他们的眼睛真正动起来, 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引导他们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以提高阅读的效率。如笔者在讲授《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时, 提出这些问题:

(1) 美国成立之初面临怎样的形势?原因是什么?

(2) 如果你是华盛顿你会如何解决?

(3) 如何避免专制, 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4) 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哪些原则?如何客观评价它?

(5) 美国两党制形成的概况?本质?

(6) 美英两国政体有何异同?

这一阶段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乐于探究的习惯和能力。

第二阶段:情境设计, 让学生“心动”。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学生, 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学生兴趣, 刺激学生的材料, 然后让学生解决问题”。重置情景、角色扮演, 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 这一方法就是让学生模拟历史情景, 让他们在特定的历史情景中去感受、体验和表现, 而且新教材中这样的机会随处可见。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接受知识、内化情感, “以需生思, 以疑激思, 以情促思”, 在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如在讲到三权分立时, 我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绘制三者关系示意图, 并让学生举一两个例子具体说明三者关系, 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动手、动心能力。笔者还会设计一个活动课环节——美国领导人答记者问的招待会, 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总统、议长, 其他学生就扮演记者。学生兴趣很浓, 非常活跃, 教学成为了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活动。在评价宪法时让一个学生扮演麦迪逊, 接受其他学生的提问:“麦迪逊先生你认为这部宪法对于美国能起到什么作用呢?”“你说它是那么的完美, 难道它就真的没有一点儿缺陷吗?”

第三阶段:课后作业, 让学生“手动”。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就要求学生在“眼动”、“心动”的基础上, 手也“动”起来。而教师为学生创设各种“手动”的机会即实践的机会主要途径是精心设计课后作业。课后作业要突出以下几点: (1) 多样性。同一教学内容可以布置多种形式的作业供学生选择。如演讲赛、辩论赛。 (2) 开放性。放眼社会, 给学生提供多角度思考的机会, 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发展性和独创性。如布置历史小论文、社会调查等。 (3) 实践性。 (4) 自主性。可以让学生自己布置弹性作业, 自主选择练习内容。通过这些活动, 不仅让学生开阔视野, 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而且拓展教材内容。如在美国这一课, 我布置了了这样的作业: (1) 美英两国政体表明当今社会政治怎样的发展方向?对中国有何现实借鉴意义? (2) 课后回家上网查找有关美国两党竞争的各项资料, 了解美国总统竞选的程序, 候选人的竞争策略, 竞争团队, 选民选举情况等。

总之,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要突出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作为新课程实验的践行者, 每一位教师都应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 寻求调动学生兴趣的方法,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样才会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新课标指导下的新教材的课堂教学到现在为止仍然褒贬不一, 教无定法, 仍然处于实验和实践的最初阶段。但是, 我们作为一线教师, 毫无疑问是构建新教材下历史课堂的主导。我们研究新课标, 我们研读新教材, 我们创设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我们不断的充实自身的知识, 不断要求自己的素质提高, 都是为了力求以学生为中心, 坚持主动性、情境性、协作性和体验性原则, 通过引趣、激疑、导思、探究等教学互动, 让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得以锤炼, 让学生的历史素养以及人文素养得到有效的培养, 让师生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课堂中达到“自由”, 从而促使我们自身的不断提高。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的主阵地, 完全有赖于我们教师带着新思想、新认知、新做法去耕耘、去发挥、去创造。作为新时期的历史老师应着力于学生的长足发展, 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动”起来。

摘要:当代教育改革的主题是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 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 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践着,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识到:只有通过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让学生对历史感兴趣对历史课感兴趣, 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才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 进而进一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因而新课程实践中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历史教学探索论文范文第6篇

书中首先写了科学英雄主义,所谓的科学英雄主义,就是指把科学等同于理性,认为科学是不讲私利、不偏袒的,而且如果严格遵循它的指示,将保证我们这个世界不断进步。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们,挟政治改革与工业之助,发明了英雄主义的科学范型,科学是他们反抗教会与国家制度的最有威力的武器。科学定律是绝对的真理,而且大大不同于中古时代的自然观,这使人们的思想摆脱了西方基督教化以来的旧有知识专制,使得人们的思想得以解放和进步。这些主要归功于牛顿的《原理》,牛顿对科学的发展所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正如牛顿所说,科学家之所以能看的更远,是因为他们站在前辈巨人的肩膀上。在这些前辈巨人中,培根的经验主义把自然界的经验与寻求实用性相结合,笛卡尔把自然界的每一运动或改变看成是机械力的作用,牛顿的工作则巩固了从数学与机械角度理解自然界的新科学方法。靠着诸多助力,牛顿科学成了启蒙运动与工业革命的关键要素,到后来,因为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的影响,使科学在后人眼中看起来绝对无误,而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也开始以怀疑的态度对待神学和天启宗教,这些引发了对抗宗教的战争。

后来,孔德信仰科学的绝对真理性,提出了实证主义思想。在其影响之下,形成了在西方影响巨大的实证主义史学。这些学者们认为历史具有规律性,历史学在揭示历史规律时理应表现为像自然科学那样具有科学性;他们从文献与文献所揭露的事实入手,然后按照科学范型归纳出普遍性结论。达尔文使用实证的方法归纳出他的自然选择法则。在美国,主流史学多为实证主义的。正是因为实证主义的影响,人们开始试图寻找在科学家的环境里起作用的更重大的利益旨趣和价值观。就这样,科学的英雄倒下了,就像牛顿。在17世纪,牛顿一直被看作是理性的化身,人们以牛顿科学为武器去抨击神学以及教会。但是,人们通过研究那些未曾发表的牛顿文稿发现,不论是在研究太空星球或是微量化学物质,牛顿都是为了证实上帝的创造力与永续威力,而且牛顿把他私下进行的炼金实验看得同物理学研究同样严肃。牛顿的成就完全是宗教价值观所驱使的结果。 而现在的科学呢?是“披着无私心的中立外衣的核物理科学,一直在为冷战斗士们服务。”?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到底产生了什么后果呢?是的,科学导致机械时代的到来,导致立宪、共和民主制的到来,同样导致电气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可以说,现在我们之所以可以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靠的全是科学技术带来的巨大变化。这些只是我们可以看到的方面,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掌握这些科学的资产阶级成为社会中的实力派,控制了本民族内部的利益分割,构成了对其他民族的利益的威胁与侵略。可以说,科学的外表装饰掩盖不了毫不留情的利益追逐。 和科学类似,对于历史,我们看到的只是历史书上所写的东西,但并不代表这就是真正的历史。以美国的历史学为例,美国一直在以历史学为工具向世人树造自己的自由、民主、进步的形象。事实上,那些主流史学的制造者们却一直在撒谎,至少是有意识地隐瞒或忽略了许多历史事实。美国作为一个成立较晚的独立国家,起初是缺乏民族精神的。于是,一些曾经目睹美国革命的老前辈门意识到,美国人虽然缺乏古老的传统,宗教的统一,共同的世系,却可以用付诸文字的美国革命历史来弥补缺憾,他们用历史刻意去创造出美国所欠缺的“记忆的神秘心弦”,但是这些历史大部分忽视了来到美洲的两万名欧洲清教徒的贡献,且抹杀了白人对印第安人的奴役与驱逐。乔·班克罗夫特在19世纪中期出版《美国史》,就是这么一本书回避了奴隶制,把美国在北美大陆的扩张说成是为侍奉上帝与完成国家目标而进行的民主的民间运动。只有美国才能承担率领全人类的大任。还有,关于南北战争,就像书中所写的一样,主张白人至上的南方人虽然解放了奴隶,却以暴力和恐怖手段迫使已是自由之身的非裔美国人重新回到奴隶般的状态,私刑变成普遍用来惩治非裔美国人的法律,到20世纪初,私刑的总数以千计,然而,“南北战争以后的历史学家都很谨慎地将这种可耻记录掩盖起来”。

上一篇:外语课程变革论文范文下一篇:数学情感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