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依法治理工作计划范文

2023-09-20

社区依法治理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为有效推进街道办事处行政行为监督工作,根据《市行政行为监督制度推进工作方案》和《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行效能政府四项制度的实施方案》以及《区行政行为监督制度推进工作方案》的要求,结合我办事处实际,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财、物管理使用等为关键岗位,以重要公共资源交易为重点环节,制定监督措施,强化监督管理,保障行政权力正确行使,为“效能政府”建设提供坚强保障,营造高效务实、快速便捷、

清正廉洁的政务环境。

二、基本目标

贯彻落实构建惩防体系目标要求,进一步加强对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强化源头治理、注重事前防范,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廉政风险,实现行政权力公开、公平、公正、透明、廉洁运行,促使领导干部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三、组织领导

为确保行政行为监督制度顺利推进,成立行政行为监督制度协调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具体成员如下:

领导小组负责办事处行政行为监督制度的组织领导、指挥协调、工作指导、监督检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行政办公室,负责处理日常工作。

四、实施步骤

按照《区行政机关行政行为监督实施细则》的要求,该制度的推进实施分四个阶段进行:

启动实施阶段

1.成立工作机构。办事处成立制度推进实施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负责做好办事处的行政行为监督的组织实施和协调推进工作。

2.制定工作方案。根据省、市、区政府关于推进行政机关行政行为监督制度的有关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完成工作方案,同时上报办公室。

3.开展学习教育。组织办事处干部职工深入学习省政府实施效能政府四项制度电视电话会议及培训会议精神,市政府、区政府实施效能政府四项制度的实施方案及实施办法和细则,使干部职工及时掌握制度的要点,增强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4.建立诉求机制。建立健全举报、投诉、监督机制,采取举报电话,受理举报投诉等途径,及时发现和解决各种问题。

组织实施阶段

1.确定监督岗位。办事处以人、财、物的管理使用为重点确定3个关键监督

岗位,以行政审批权力运行、重要公共资源交易为重点确定3个关键监督环节,上报区行政行为监督制度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并在“”政务网站上进行公示。

2.制定工作措施。针对确定的监督岗位及监督环节进行重点分析,找出各环节容易发生问题的地方,制定出有效的前期预防、中期监控和后期补救等一套完整的监督措施,建立健全工作机制。那一世范文网

3.进行分析整理。定期不定期做好确定的监督岗位及监督环节落实情况的自检自查,及时查缺补漏、完善工作措施,同时不断积累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加大制度推进实施力度。

督查推动阶段

1、开展日常检查。由办事处行政行为监督制度协调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对办事处涉及到的职能科室进行日常的监督检查。检查将采取明察暗访、专项检查及重点抽查的方式进行,重点督查各

部门实施制度的组织领导情况、配套措施建立情况、工作落实及进展情况等。每半年向监察局上报1次监督检查情况。

2.开展重点检查。配合做好上级对办事处涉及重要公共资源交易使用和财政资金管理使用等的监督;固定资产投资、国有资产管理等的监督。通过对行政行为监督制度重点工作关键岗位和重点环节的监督,做到既推动工作的有效落实,又保障权力的正确行使。

总结完善阶段

1.开展自检自查。对本的制度实施情况和重点工作的推进情况进行总结,扬长避短,查找差距,解决问题,完善措施,在继续坚持完善上年确定监督的关键岗位和重点环节的基础上,确定下一年行政行为监督的关键岗位和重点环节。

2.严肃责任追究。对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好经验、好做法进行推广,推动全区行政行为监督制度实施的规范化、科学化。同时将对监督检查过程中

发现的工作落实不力、推进缓慢及问题较多的部门进行限期责令整改,拒不整改的,将进行严厉问责。

五、工作要求

加强组织领导。办事处要高度重视行政行为监督制度的推行工作,认真进行安排,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制度的顺利实施,取得实效。

加大宣传力度。按照本方案的要求,结合办事处制定的工作计划和时间进度,按要求定时报送相关材料和工作信息。要认真贯彻执行行政行为监督制度,广泛听取和吸收群众意见,自觉接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监督。要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联系,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重要作用,加大宣传报道力度,努力营造良好氛围。

建立长效机制。在制度实施推进过程中,要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干部职工对制度实施重要性的认识,掌握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增强工作的主动性。要结合实际,加大制度的创新力度,出台相

社区依法治理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落实第一责任 强化治本措施

全力维护社会政治大局稳定 强化治本措施

全力维护社会政治大局稳定

今年以来,以严打整治为主线,盯住敏感时期,把住重点区域,瞄准薄弱环节,全力维护全乡社会大局稳定。一是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不动摇,进一步健全维护稳定工作机制。高度重视,真抓实干,在人、财、物上全力保障。成立反恐应急指挥中心,制定保稳定、促发展工作方案,有针对性的对各类预案进行实战演练15次,提高了应急分队处突应对能力。二是加大对群众面对面宣传教育。“7〃5”事件后,深入开展“大宣传、大揭批、大声讨”活动,动员一切力量,充分发挥驻村干部、离退休老同志、“三老”人员、群团组织、爱国宗教人士的作用,深入开展面对面宣传教育活动。坚持法制宣传与法制实践相结合,出动法制宣传车40台次,出法制宣传栏6期,刷写永久性标语300余条,张贴宣传标语4000多张,受教育群众达20000余人。三是加强值班巡逻和重点时期、重点部位监管。严格落实乡机关、站所社、学校等单位昼夜值班制度,成立10人以上的护卫队,乡领导、乡干部驻守乡政府,随时处于备战状态,昼夜24小时巡逻、值班,出动1500余人次,车辆1000余台次;盯住巴扎天、“主麻日”两个敏感日,认真落实防范、布控和处突措施,切实稳控社会局面。严格交通管制、盘查登记,收缴管制刀具88把,小斧头23把。抽调专人在5村集中举办重点人口、28名涉嫌“伊扎布特”人员的学习班;认真做好外来、外出人员的排查登记工作。登记外出人口111人,外来人口1015人,全面实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底数清、情况明、管控严、服务好。召开汉族群众联系会议4次,加强安全防范教育;在重点场所安装6部监控设施,使安全防范工作水平再上新台阶。国庆节期间,严格落实“宵禁”措施,在主要路口设立卡点2处,各村设立卡点5处,各卡点共检查过往人员15000余人,车辆5000余台。同时,对全乡20个村进行了10次大清查,出动人员2500余人次,车辆300余台次,摩托车600余辆,共清查18000余户,查出未能及时办理暂住证人员78名,“三无”人员4名,收缴非法刻录光碟2盘。十月中旬以来,派出35名干部、民兵认真做好团场进入巴楚地段的设卡工作。四是切实加强宗教事务管理。抓住宗教管理不放松,维护正常的宗教秩序。定期召开宗教工作汇报会、动态分析会、联席会议,及时分析、掌握宗教活动的情况,研究解决宗教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狠抓“两支队伍”的培训教育工作,认真落实“三管一加强”措施,坚持对宗教人士进行“三爱一守”教育,严格落实“两项制度”,实行责任追究,开展制止零散朝觐宣传教育工作,确保了零散朝觐“零控制”。五是扎实做好信访工作。认真落实领导干部“接待日”制度,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严格落实乡领导信访包案,对信访案件制定具体处理方案,落实具体承办人、具体时间,按照化解、安抚、稳控“三原则”,以“三怀、四心”接待上访人员,全面推行疑难信访案件公开听证调处和信访问题联系会议制度,处理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今年以来,乡信访办共接待群众来信来访177起647人,解决170起。乡司法所和各村人民调解委员会共调解纠纷25起,其中调解婚姻纠纷22起、民事纠纷3起,调解成功21起。未发生到地区、自治区、进京上访事件。六是加大专项整治,确保社会稳定。深入开展“百日严打”专项活动。今年以来,共立各类案件38起。其中,刑事案件10起,与去年同比下降44.5%;治安案件28起,与去年同比下降26.4 %。铲除大麻原植物932棵。加强重点区域整治,重点排查

1、

3、4村城乡结合部、巴扎、18村与小海子水库结合部的治安问题。整顿摊位120多个,酒店6个,对6名酒后经常滋事人员进行帮教;对中小学校周边环境进行专项治理2次,取缔摊位10个,拆除食堂1个。认真落实铁路护路和电力设施保护措施。认真开展防火、用电安全、建筑安全、公众聚集场所“回头看”、火灾隐患大排查等专项整治活动,发出责令整改通知书17份,消除安全隐患42处。对“三无”驾驶车辆及其它机动车辆超载、超员等违章行为进行专项治理。今年以来,在我乡辖区范围内交通安全事故与去年相比有明显下降。

附表:1 合作经营协议书

甲方: 乙方:

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就中石油煤层气保德区块地面工程合作经营事宜,自愿达成如下协议,以资信守:

一、合伙宗旨:共同合作、合法经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二、合作经营项目:中石油煤层气保德区块地面建设工程。

三、合作经营地点:山西省保德县。

四、出资金额方式:期限垫付。

1、甲方以现金方式出资200万元;乙方以现金方式出资200万元(主要用于补足前任合伙人撤资款项)。

2、合同签订之日乙方向甲方交付100万元投资款,剩余100万元乙方须在2012年3月31日前全额到位。

3、2012年3月31日前应付前任合伙人撤资的17万利息,双方各承担8.5万元。

4、乙方垫付2012年2月开工前期全部费用。(回款前)

五、股份划分:甲方 % 、 乙方 %。作为确定盈余分配和债务承担的基础。

六、合作期间甲乙双方的出资为双方共有资产,不得随意请求分割。

七、甲乙双方的任何一方原则上不得中途退撤,任何一方在不给合作事务造成不利影响的前提下可以退出,但须经双方协商认可。

八、甲乙双方的分工、权力与义务:

1、甲方为合作项目的负责人,全面负责合作业务的日常经营与管理,重点负责商务活动及工程的回款工作。费用不得超过工程总额的10%。

2、乙方负责合作项目的生产,施工、安全工作。

3、以甲方公司的名义,在保德县与当地银行开设账户,双方各留印鉴、共同管理。乙方负责施工过程中的财务工作,对于涉及财务、账目以及借款、还款、日常投资等资金使用事项在超过 元额度( 元以下的应各自记账留存凭证定期对账),应许甲乙双方协商一致方可进行。同时,甲乙双方都有对财务账目的监督权利。

九、盈余分配与债务承担:

合作双方共同经营,共同合作、共担风险、共负盈亏。

十、合作任一方违反本协议导致合作损失的,应当对另一方承担。 本协议未尽事宜,双方协商解决。

本协议一式 2 份,甲乙方各执一份,经甲乙方签字画押后生效。

甲方:年 月 日

年 日 乙方:

社区依法治理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摘 要: 基层党建工作和社区治理工作关系密切、相辅相成。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探索通过基层党的建设引领社会治理的路径,推动基层党建工作不断进步,社会治理有序推进、健康发展至为重要。通过对关上中心区社区的实地调查发现,就社区居民自身构成来看,成分复杂、民族多样等特点十分鲜明。在这样的情形下,一旦社区治理需要从居民构成、不同需求、更高标准出发,社区治理的复杂性、挑战性既呈现普遍性又呈现出特殊性。只有理性客观地进行分析其经验,才能在此基础上构建起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路径。

关键词: 基层党建;社区治理;创新研究

基金项目:2018年云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研究——以昆明市关上中心区社区为例》的研究成果,主持人:邵爱容,项目编号:2018YJCXS079。(本项目受“云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

一、引言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则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政府主导的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的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要把街道社区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探索通过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引领社会治理的路径,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全面加强、不断进步,社会治理有序推进、健康发展。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在城市社区的具体表现形式,同时共产党作为中国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决定了基层党建不仅是社区治理的基石和保障,更是社区治理的“引领者”、“责任人”。在基层工作中,基层党建工作和社区治理工作,关系密切、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社区大规模扩张,农村社区则快速萎缩,整个社会正处于矛盾多发、错综复杂、日新月异的快速变化发展阶段。在信息爆炸的大环境背景下,群众物质文化需求、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现有社区治理模式、治理理念、治理体系、治理方式难以满足社区居民更高层次的需求,如何解决这一主要矛盾,推进社区更好更快发展,既是党政机关关心的问题,也是关乎居民群众切身利益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关上中心区社区成立于2009年,属于典型的新型纯城市社区,辖区内常驻人口34062人,流动人口近70000人,并且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比较多。而社区治理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但其核心始终是社区居民。就社区居民自身构成来看,成分复杂、层次不一、民族多样、观念冲突等特点十分鲜明。在这样的情形下,一旦社区治理需要从居民构成、不同需求、更高标准出发,社区治理的复杂性、挑战性既呈现普遍性又呈现出特殊性。在这样的情形下,如何发挥基层党建在社区治理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对于创新社区治理,维护基层和谐稳定,加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关上中心区社区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经验

关上中心区社区地处昆明市官渡区经济、文化、金融中心,辖区总面积4.64余平方公里,辖区人口10万余人,是一个多元化、新型纯城市社区。社区党总支下设3个党支部,3个党小组,党员人数200余人。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以党建为引领,积极探索社区社会服务、管理新模式,引入社团服务、管理理念,率先成立“党建共建理事会”,整合利用辖区公共单位的“三个优势”——组织优势、资源优势、智力优势,以“创机制、强服务、惠民生、促和谐”为工作目标,应用现代化、科技化、信息化的手段,打造“十分钟便民、利民、为民、惠民服务圈”,率先建立社区网格化工作服务、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基层党建为引领,创新出社区治理的新路子。关上中心区社区的基层党建创新经验不仅大大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活力,而且更有力地促进和带动了社区治理的深入推进,提升了城市的管理水平,其成功的经验做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笔者通过多次走访、深入调研,分析总结其突出的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创新社区党风廉政建设的途径。

关上中心区社区党总支坚持思想建党、制度治党和行动兴党,把严和实的要求贯穿发展在党员和党员教育管理的全过程中。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纳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目标管理,充分利用党员电教远程教育的播放及社区微信平台推送的信息,定期组织党员学习理论知识。以民主测评活动为契机,组织社区全体工作人员及非公经济党支部、党小组部分党员学习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章程》,通过多途径多渠道组织党员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加强党员廉洁自律,并全面把握、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自觉做到知行止、存敬畏。同时,社区通过制作宣传橱窗、粘贴廉政文化宣传画、设立文化长廊,在全社区形成了浓厚的廉政文化氛围,加强了教育宣传工作的力度,有效预防了腐败现象的发生。

(二)丰富社区文化活动的形式与内容。

关上中心区社区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自身工作特点,建立富有特色的工作机制,依托黨建共建理事会成员单位的组织优势、智力优势和资源优势,以项目为支撑,整合各类资源,通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绿色低碳社区、科技项目等资金的支持,开展各类便民服务。同时,积极整合社区多样性的文化资源,塑造出符合社区特色的文化品牌,持续开展“社区文化大舞台”系列活动。如:开展送医送药送文艺演出、送健康义诊、送法律援助、送爱心服务活动;广场舞比赛;世界读书日万人经典诵读活动;“幸福杯”乒乓球大赛;最美金秋系列活动等形式丰富、内涵多样的活动。通过各类长期的建设与发展,“社区文化大舞台”系列活动现已成为关上中心区社区独创的社区文化品牌与文明和谐的新名片。运用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不仅塑造了文化品牌,还促进了社区的和谐。

(三)运用网络技术实现为民服务的信息化。

探索“智慧化、数字化”社区服务管理的新路子,利用现代化、科技化、信息化的手段来创新社区社会服务和管理。关上中心区社区采用了二维码“身份证”网格化管理巡检系统,全面推进社区内的各项工作。通過推行网格化管理“12345”的工作法,即“一巡查、二走访、三必到、四必访、五必报”,及时、准确收集社情民意、报送相关信息,做到工作日清周结、动态信息及时更新,对需要交接的事务,做好工作交接记录,办好交接手续。目前已对1000余家单位的门前三包、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综治维稳等进行了巡检,做到发现问题及时通知,及时整改,通过社区二维码“身份证”网格化管理服务平台,优化社区公共服务、管理质量,提升社区全方位服务功能,解决社区信息流通不畅、服务范围狭窄、服务管理模式单一等问题,拉近社区与居民之间的距离,实现全民参与、全民监督,推进社区数字化、智慧化、网格化建设。

(四)探索“四级联动”试点建设的新路径。

关上中心区社区以解决群众诉求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听民情、解民忧、维民利、顺民心、促和谐”的工作目标,积极探索社会协同治理综合服务“四级联动”试点建设新路径。作为官渡区“四级联动”示范点建设的先驱,虽然不具备创建优势,但关上中心区社区克服人少事多、工作任务重等重重困难,以讲政治、顾全大局的高度,围绕“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工作目标,做好新形势下服务群众工作,以解决群众诉求为重点,以实施网格化服务管理为抓手,全面提升社会治理科学化水平,深化平安关上建设,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关上中心区社区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创新路径

就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的社会环境而言,当前我国各项改革发展已经发展到深水区,面临的形势愈发复杂多变;就基层社会基础而言,境外敌对势力,地方宗教势力,基层社会矛盾等多重考验叠加,对基层治理的冲击干扰越来越大,迫切需要基层党组织强化政治功能,擦亮政治底色,通过强有力的政治引领,逐项化解不利因素,夯实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阵地基础和群众基础,确保社区治理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因此,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既要符合党建工作规律,也要适应社会治理创新的需要,所以必须在现实的基础上,针对突出问题,总结典型经验,提出既有“脚踏实地 ”的坚定,又有 “仰望天空 ”的新意的现实路径。关上中心区社区的基层党建工作为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提供了鲜活生动的实践样本,通过总结分析其成功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路径来探索基层党建工作对社区治理的引领功能。

(一)加强社区党组织的队伍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战略,极大地推动了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因此,以党风廉政建设为契机,强化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是重中之重。社区党组织是社区治理的领导和决策核心,要从严从实,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堡垒作用。加强社区领导班子、干部队伍的建设,认清发展形式、转变工作思路、创新观念,落实后备干部培养措施。提高社区干部的责任意识,廉洁自律,勤于学习,务实工作,打造出一支具有凝聚力工作团队。同时抓好社区党员的教育管理。认真落实“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制度,通过社区网络平台,开展社区大讲堂,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党员和社区干部学习,开展集体活动,进行经常性的党性教育、反腐倡廉教育。健全完善相关工作台帐,整理资料档案,规范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推进党组织建设。

(二)完善社区基层党建与社区治理的载体。

坚持“建管并重,重在管理”,按照“精心、精细、精品”的要求,以社区“二维码”身份证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为工作载体和抓手,全面开展市容市貌的整治,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深化“网格化”管理,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社区应该依托现有的数字化网络服务平台,强化信息资源社会化开发利用,推广智慧化信息应用和新型信息服务,建立面向社区的集居民出行、出游、购物、旧物处置等生活信息电子化智能服务平台,为居民提供便利。同时,积极探索“互联网+”的模式,运用微信、微博、QQ等方式,打造党员教育、社区管理、民意沟通、为民服务的公众平台。为居民推送国家民生政策、便民信息、新闻、消防安全知识、社区工作简报等消息,并设置在线平台为社区居民答疑解惑。通过多方位、多渠道、多形式的载体来完善社区的党建和基层治理工作,助推社区和谐发展。

(三)打造齐抓共管基层治理的格局。

社区应该与基层治理密切相关的部门共同整合各方资源,增强服务基层、做好群众工作的合力。如整合城管、公安、工商、信访等公共服务的信息系统,建设社区辖区网格化群众诉求受理服务管理监管中心和文化活动室,为社区居民提供诉求、文化、体育、教育、科普、信息等服务。结合社区流动人口较多的实际情况,整合各部分资源共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实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基本信息动态管理,形成信息通畅、上下联动、跟踪处理的工作体系。并依托各级社会服务管理机构和流动人口信息平台,开展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创业就业培训工作,搭建创业就业服务平台,帮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同时,社区可以加强与企业、媒体、学校等单位的合作,多部门齐抓共管、出谋划策打造社区基层治理的新格局。

四、结语

无论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还是加强社区治理,都是关乎国家根本利益、关乎群众根本利益最直接、最真实、最深层的内容和方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自主参与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城市社区的发展壮大,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在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上探索新出路、新方式、新方法,可见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关上中心区社区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经验,进而探讨一些加强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创新路径。并且基层党建与社区治理是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的关系,把基层的工作做好,既是党的建设的要求,也是基层群众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严志兰、邓伟志:中国城市社区治理面的挑战与路径创新探析[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4,(4).

[2] 施凯:推进社区治理创新和党建创新[J],党政论坛,2014(4).

[3] 中央组织部组织二局:以城市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关于上海市委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调研报告[J],求是,2016,(17).

作者简介:邵爱容(1993- ),女,云南德宏人,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地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社区依法治理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经济性特区;社区治理;过渡型社区;新市民社区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青年基金(11CZZ038)

作者简介:沈承诚,博士,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215000

所谓经济性特区是统指国内各级各类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保税港区、旅游度假区和边境贸易区等主要肩负经济建设与体制改革使命的区域。当前,由于人口大量聚集,经济性特区逐步在空间上演化为新兴的城市,而这种空间形态的演化给城市管理、特别是城市社区的治理带来了许多现实挑战。要有效回应这一现实挑战,就必须完善经济性特区社区治理体制,提高社区治理的效能。然而,囿于经济发展为主导功能的经济性特区显然未能从理念和体制上做好社区治理的准备,一方面表现在片面依赖以企业为管理单元的单位制管理,往往既面临企业赢利逻辑与社区治理公利逻辑的天然冲突,又面临现代企业员工的高速流动带来的现实治理困境,另一方面表现在模糊传统城市社区与经济性特区社区的差异,不加区别地将传统城市社区的治理模式移植到经济性特区社区治理上,治理高成本与低效能孪生出现。因此,要实现经济性特区的高效社区治理就必须首先厘清经济性特区社区的复杂治理生态,明晰不同社区形态,设计不同治理模式,实现针对性治理。

一、经济性特区的社区治理情境——二元社区形态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经济性特区逐步从单一经济发展功能区演化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主要以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为典型代表。这种发展趋势既是经济性特区自身发展周期规律使然,又是经济性特区城市化社会生活形态的塑造过程。这一塑造对经济性特区功能系统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培育与经济发展功能相匹配的社会治理功能,实现社会控制与社区自治的协调统一。

那么,从全国经济性特区普遍意义上看,其具体治理情境如何呢?通过对我国经济性特区的抽样调查,二元社区形态是经济性特区治理情境的重要特征。二元社区主要是经济性特区中的过渡型社区与新市民社区。过渡型社区是经济性特区创建与发展进程中,伴随城郊土地征用或城中村改造进程中,逐步从农村自然村和行政村过渡到城市居民小区的社区形态。而新市民社区主要是伴随经济性特区产业扩张与产业升级而吸纳的拥有资本与技术背景的外来人口,一般已购买商品住宅拥有当地户口,因而就被称为新市民,社区又被称为新市民社区。

从国内经济性特区社会管理现状看,不仅存在经济性特区社会管理与普通城区社会管理的同质化现象,而且存在将经济性特区两种不同社区治理理念与模式的同质化现象。根据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相互作用理论,经济生活与社区的其他社会生活是连接在一起的,经济生活的维持与变迁会受到种种社会结构性因素的影响和限定,同时,经济生活及其变迁也在很大程度上对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产生影响。因而,化解上述两种同质化现象的路径基本一致,即针对过渡型社区和新市民社区不同治理情境,秉承不同治理理念,设计不同治理模式。对于过渡型社区,应该秉承管理与服务的双重理念,实现管理与服务的协调统一,称之为管理式服务,主要强调基层政府行政管理权在社区过渡阶段的深度介入,逐步建构社区管理机构,完善相应制度规章,配备人员与资源,促成过渡阶段的有序和稳定;对于新市民社区,应该秉承自治与服务的双重理念,实现自治与服务的协调统一,称之为自治式服务,主要强调政府基层行政权与社区自治权的合理界分,以公共服务与社区自治为依归,促成新市民社区治理的高效性。

二、过渡型社区治理情境与“管理式服务”治理模式

过渡型社区虽具一般城市社区的外在形态,但由于社区人口形态及传统村委会模式延续等原因,在管理体制设计上应区别于一般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以过渡型社区治理情境为切入点,下文探讨过渡型社区治理的基本模式。

1.过渡型社区治理情境

过渡型社区的过渡性表明过渡型社区的形成不是原生性的社区孕发,更多是外力作用下的短期塑成。从过渡型社区人口结构看,一方面,由于经济性特区的土地需要旺盛以及园区劳动密集型企业对低质劳动力需求,经济性特区的失地农民与外来流动人口越来越多;另一方面,由于区位优势与居住成本考量,外来流动人口日益集中到失地农民安置小区。因此,过渡型社区的人口结构主体为失地农民与外来暂住打工人员。外来流动人口既为经济性特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又给经济性特区的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在空间层面又主要集中于过渡型社区中。当然,失地农民从农民到市民的身份符号认知与认同问题也较为突出,安置过程中的利益补偿与分配公正问题始终是激发经济性特区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因素。从居民对社区治理的参与意愿来看,受传统农村行政村治理文化和模式的延续,过渡型社区的“自治”和参与理念缺乏传承,也难以积淀,如无直接利益关联(集体财产存续与分配),失地农民社区参与度并不高,更不用说“归属感”缺失的外来流动人口。

2.“管理式”服务治理模式

社区自治与社会控制的互动协调依赖于合理界分居民自治权与基层政府行政管理权,以便实现上述两种权力之间以及政府精英与社区治理精英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协调统一。一方面,如果基层政府行政管理权过度渗透于社区自治场域,必然会引致社区治理精英的集体性退出,从而导致基层治理的高成本与低收益孪生的悖论之中;另一方面,由于过渡型社区的“过渡性”特征,过于强调社区自治本态,排斥基层行政权的介入与引导,又可能引发“散沙状”社会形态下的集体行动困境,且无法有效监督和抑制社区治理精英向“赢利型”经纪的角色转变与行为异化。因此,过渡型社区要赋予基层政府行政权在社区自治场域的存在空间,并通过相关机制建构,实现两种权力间的良性统一。另外,还要保留并发挥传统农村行政村社会资本(如熟人社会)与乡村治理精英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并创造合法过渡程序实现乡村治理精英向社区治理精英的角色转换。因此,过渡型社区的“管理式服务”模式应主要包括如下治理主体或者说治理要素:街道政府、原村委会、现社区居委会和外来流动人口“一站式”服务中心。具体来说:

(1)街道政府的角色与功能。街道政府在过渡型社区的角色与功能自然应根据过渡型社区的现实状况进行动态变化。但基本的角色与功能可以加以确定。从角色来看,街道政府要从过渡型社区的“管理者”逐步变化为“指导者”和“服务者”。当然,这种角色转换的大致趋势无法回避特殊时期或现实问题面前的回归式调整。譬如,群体性事件、自然灾害等等。街道政府的上述角色转换自然也规约了其相应职能:制度供给职能、资源支撑职能和行为引导职能。从制度供给职能看,街道政府应通过相关政策宣传塑造社区居民的自治意识、参与意识,培养居民的自治能力,并通过相关制度建构将社区自治纳入制度化轨道(特别是要促成社区权力监督体制与机制的建立)。社区自治的制度化建设也是基层政府行政管理权最终“离场”的前提条件。从资源支撑职能看,相比普通城区的街道政府,经济性特区的街道政府一般拥有较强的经济资源,应赋予社区一定的资源支撑,创造社区自治的物质基础。譬如,办公用房、公益设施和人员经费等;从行为引导职能看,街道政府应以科学引导行为协助社区自治机构实现对社区公共事务的有效管理,特别是社区自治机构无力管理,但又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事务。譬如,环境污染、社会治安和日常生产、生活需求。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组织化是从农民向市民的现代转型的必要过程,在社区自治的基础上,发展各种社区自治组织,使居民习惯于以组织形式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是建构过渡型社区现代治理结构的重要目标”。

(2)原村委会移植或者说嵌入到新的社区居委会之中,促成过渡型社区治理的稳定和有序。不可否认,相较一般城市社区和新市民社区,基层政府在过渡型社区治理中角色以及基层政府行政管理权在过渡型社区治理的介入深度与强度均明显不同。但基层政府在过渡型社区治理场域的退却与社会自治组织的功能彰显是一种此消彼长的长期趋势。如何实现以社区居委会为主体的社会自治组织较好较快发挥功能,是促成上述趋势生成与演化的前提条件。过渡型社区的主体人口是同属一个或多个自然村、行政村的失地农民,基于“熟人”社会属性及现存治理需要,将原村委会组织结构及人员移植到或者嵌入到新社区居委会是合理之举。另外,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少行政村存在大量集体资产,对这一部分资产的有效管理和经营是政府、原村委会、现居民委员会、原村民(现社区居民)多方密切关注的问题。“管不好”极易引发上访乃至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在从行政村过渡为城市社区过程中,环境、结构与人员变革使集体资产面临管理“真空”,持续性实现对原集体资产的有效管理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将原村委会移植或者说直接嵌入新社区居委会既是承接传统行政村治理资源,促进过渡型社区有效治理的现实要求,又是对传统行政村集体资产管理问题的有效回应。

(3)培育与城市社区配套的新型社区管理组织,实现公共服务。社区公共服务是指“现代社会为了社区的需要提供的社会公共服务以及社区本身为满足自己的需求自行安排的共有服务”②。过渡型社区管理体制的重建,关键在于构建与城市社区一致的新型社区管理组织,以替代原来的资源与体制结合一起的农村地域管理形态。除了将原来的村委会转换为社区居委会,村民自治组织转型为居民自治组织之外,还需要建立一系列与城市社区对接的新型社区管理组织。主要包括:社区服务站、物业管理公司、社区服务机构、社区民间组织。当然,要实现作为社区自治组织主体的社区居委会与政府事务代理人的社区工作站之间的互动协作关系,既要保持一定界分,又要避免内耗,促成组织合力的实现。如下图所示:

(4)设立外来流动人口“一站式”服务中心,实现针对管理。以社区居委会为主体的多元化社区治理组织架构,虽然能够基本实现对过渡型社区的治理,但这一管理模式忽视了作为过渡型社区人口结构重要组成部分的外来流动人口的治理问题。事实上,不能怀有“鸵鸟”心态,忽视外来流动人口在过渡型社区的现实存在,将其排斥在社区治理之外。而应该创造外来流动人口的社区参与机制,将外来流动人口从社区治理难题变为社区治理的有效资源。从根本上讲,过渡型社区如“能够处理好与外来居民以及社区单位的关系不仅可以反映出社区特征从农村封闭性向城市开放性转变,而且还反映出区域的城市形态”。上述治理示意图有以下重要信息:①外来流动人口一站式服务中心的设立。可从地市到各过渡型社区设立纵向外来流动人口治理组织,即在地市层面设立外来流动人口领导小组,配备相应人员编制与财政资源,各区、县、街道及社区设立相应对口机构,实现纵向一体化管理。过渡型社区的对口机构可以“外来流动人口一站式服务中心”命名。②整合与下沉政府职能。纵向设置相关机构后,要系统梳理、整合与外来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的相关政府职能,并逐步将这些职能下沉到社区一级的外来流动人口一站式服务中心,从而为社区外来流动人口打造便捷式的服务。另外,从中央到区县的各种惠及外来流动人口的政策实施也可由外来流动人口一站式服务中心承接或者说组织实施。譬如外来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外来流动人口医疗保障、培训、就业信息发布、劳资纠纷的法律援助,等等。③外来流动人口自治组织的培育与发展。从根本上讲,社会自治是最好的社会控制形态。那么,最好的外来流动人口管理形态就应是外来流动人口的有效自治。组织化依然是外来流动人口有效自治的前提条件。而培育与发展外来流动人口自治组织成为政府和社区应然的工作责任之一。

应该说,在外来流动人口管理中,建立明确组织机构并实现相关职能整合,就可以通过细致便捷的服务感动外来流动人口,实现对外来流动人口“锁定”式管理,最终从“政府和社区要管理外来流动人口”变为“外来流动人口要被管理”的局面。外来流动人口自治组织的培育与发展既有利于外来流动人口的有效自治,节约政府治理资源,又有利于实现组织形态的协商交流,节约交易成本,加速外来流动人口融入社区的进程,使外来流动人口不但不是社区治理的难点,反而成为社区治理的有效资源。

三、新市民社区的治理情境与“自治式服务”治理模式

新市民是经济性特区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且随着经济性特区产业转型升级,经济性特区新市民聚集趋势将日益明显。如何实现对新市民社区的有效社会管理,拓展新市民参与社区治理过程,实现公共服务与公共需求的契合,是新市民社区治理的基本依归。

1.新市民社区的治理情境

西方学者认为区别于前工业社会那种小规模的、相互熟识的、同质性较强的人口聚集形态,城市是经济专门化和交通运输技术创新的产物,城市居民在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上存在巨大差异,社会认同感不足,进而形成城市社会的异质性。“从个人层面来讲,面对大规模、高密度和多样化的城市环境,人们唯一的选择是适应各种‘规范的’行为,从而使得城市居民在处理与他人关系时变得冷淡、粗暴和不讲人情。这种适应性行为过程中出现的人际关系的淡化,一方面会使在遇到危机时感到孤立无援,另一方面又会使人无所顾忌地追求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上述城市社区生成逻辑片面强调外在技术与制度对社区的塑造作用,忽视了社区居民的社会属性和主观能动性。相应的个体行为模式则放大了居民的经济人理性,忽视了城市社区共同利益的规导作用。事实上,新市民一般拥有较为类似的社会经济地位,因已购买当地住房、拥有稳定工作,流动性也较弱,通过日常互动交往就会形成类似的社区经历、情感与共同利益,这些均成为社区公共契约精神的生成元素。在参与渠道通畅、良好组织协调和充分沟通的条件下,只要存在一定的利益关联,新市民就会主动参与社区治理,实现社区治理的“集体行动”。毕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个人和其自治社区及团体是维护、实现其权利和利益的有效行动者”。

2.“自治式服务”治理模式

“自治式服务”治理模式强调以自治与服务为基本价值理念,塑造街道政府、社区工作站、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和社会服务机构等社区治理组织的协调联动平台,并通过相关机制建构,实现多组织治理的互动合力。具体来说:

(1)街道政府角色与功能。在中国政治领域中,基层政府最为贴近公共需求,其合理的职能设计与运行机制将能保证其对公共需求信息的有效回应,化解可能引发的社会冲突。当然,各基层政府的职能设计与运行机制不能千篇一律,而应根据地域治理隋状,加以针对性调塑。在新市民社区治理中,新市民社区的人口特点与现实治理资源规导了街道政府的角色与功能,即街道政府应遵循公共服务供给者为角色安排,着力避免其行政管理权在新市民社区的“越位”现象,应努力通过平等对话的协商机制和自发的市场机制为手段,实现对新市民社区治理的引导。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政府在基层社区工作中的角色,由直接的组织实施者转变为指导者和扶持者,社区的管理与服务主体转变为社区中的组织。而既要实现街道政府的这种角色转换,又避免政府退场引发的服务“真空”,就必须实现社区自治组织的孕育与多样化发展,以便“不同的相关利益集团聚集在一起,通过反复磋商,达成协议,共同行动。”

(2)社会共建联盟的生成:业主委员会、社区工作站与委托服务公司。新市民社区的业主委员会的组织形态较为成熟,虽也存在代表性不足的现实问题,但从本质上看,业主委员会的组成逻辑和职责体系完全符合社区自治机构的要求。虽然所肩负职责可能相对琐碎,远不具备“民主和自治”的宏观政治意义,但对各位业主来说,前者更为贴切和重要。然而,现实情况也不容乐观,新市民社区也存在普通城市社区“鸽子笼”式的居住现状、业主间互动交往意愿缺乏和现有制度局限等现实困境,从而使业主委员会难以有效发挥组织功能,促成社区居民的“陌生人”形态。这就需要完善业主委员会成立程序,监督并纠正房地产开发商和物业公司的不当行为,促成各新市民社区成立具有代表性的功能性的业主委员会。

塑造社区组织的独立性就是要厘清社会组织与基层政府间关系,应通过资源配置、机构设置与机制设计来化解社区组织对基层政府的“依赖”,同时规约基层政府的行为。当社区组织与政府采取完全分工的方式时,政府将不得不降低其身份意识,它们之间便形成平等的契约关系。应在新市民社区普遍设立社区服务站,对接政府职能,还原业主委员会及社区居委会的自治本态,恢复其自治功能。社区服务站的基本职责是协助基层政府处理与社区居民相关的公共事务。由社区议事机构聘请一家专业的委托服务公司,再由委托服务公司负责与其他各类具体的服务公司购买服务,具体服务由政府或其他的社会服务部门提供。

为了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资源整合与利益协调机制,在社区中还可以考虑建立更大范围的社区共建联盟,参加者为所有在社区的或者与社区某些特定问题相关的组织。运作逻辑如下图所示:

另外,在新市民社区治理中,应借鉴公共事业民营化的方式,实现公共服务的多元供给。公共事业民营化作为新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在西方国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已逐渐成为西方公共事业改革以及治理模式变革的基本潮流,并对后发展中国家的行政改革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经济性特区的民营经济本就相对较强,民营资本充裕,政府可通过相关政策创新与行为引导促进民营资本有序进入公共事务供给领域,构建政府、民营、第三部门多维互动的公共服务供给新秩序,实现供给高质量和低成本的现实结果,回应新市民对公共服务的多样化需求。

四、结语

事实上,有序而又理性的社区自治本身就是更高形态的社会控制。从现实与学理的双重逻辑看,治理模式的变动节奏应在细致梳理治理区域的具体情境的前提条件下,包括社区人口结构、收入水平、工作性质、文化习俗等特征,实现社区自治与社会控制的协调统一,既避免可能的“过渡自治化”现象,又要规避政府职能的“越位”和“错位”。当然,无论哪种社区治理情境与治理模式,均要构建高效的多元监督体制与机制,促成对权力行为的有效监督。既要动态完善监督考核内容,又要实现监督考核主体的多元化,特别是要增强居民在评估体系中的权重分值,“一票否决”是值得称颂的做法。

(责任编辑:杨嵘均)

社区依法治理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一、开展的主要工作

xxxx年以来,x街道办事处以全面落实《x市乡镇(街道)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规范》为基础,着眼新时期 “大安全”、“大应急”和“全灾种”的应急管理内在要求,立足于基层一线操作实际,围绕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的根本任务,强化风险管理理念,着力解决 “安全防范最后一公里”的瓶颈问题,通过整合资源、协同治理、破立并举、大胆创新,充分借助科技和信息化手段成功构建了“点线面”有机结合的城市安全风险智能管控平台。该平台在xxxx年x月x日x市落实街道安全监管工作规范示范单位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上,向市应急局、现场观摩的xx个区(市)县推广平台经验,x月xx日接受省、市应急管理部门的联合调研受到好评,并在市委办公厅每日要情xxx期上刊登了经验做法。

二、亮点工作

(一)建强安全工作组织领导。

区委区政府始终把安全生产摆在重要位置,加强组织领导。联系分管安全生产工作区领导有x名,区长全面负责,x名常委联系协调,x名副区长直接分管。

区党政班子例会每半月进行安全形势分析,区长办公会每月进行预警通报,区政府安委会及下设的x个专业委员会每季度召开工作会议,分析解决城市安全重大问题,区政府安办每周发出生产安全事故风险预警信息,对近期安全生产工作提出具体防控措施。

(二)风险巡查前移,强化专业发现。

一是创新城市安全隐患发现机制。制定《消防隐患发现处置机制工作方案》,明确区级领导、行业监管、属地监管、企业监管、应急监管五类责任。建立完善职能部门专项整治、社区网格日常巡查、社会企业专业巡查、物业入户引导、居民有奖举报、科技创新应用等“六位一体”风险隐患发现机制,相关经验和方法在全市进行交流和推广。

二是开展隐患巡查排查市场化服务。今年,区政府投入资金xxxx余万元,通过购买社会化服务方式,依托多个专业技术机构组建安巡队xx支,队员总数达xxx余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和注册安全工程师共xx余人,消防退役人员xxx余人),实施全天候的安全风险隐患专业化检查。安巡队组建以来,区级巡查队共出动巡查人员xxxx余人次,检查各类场所xxxxx个,共发现各类安全隐患xxxxx个。

(三)问题整改前置,消除安全隐患。

一是聚力整治消防隐患。针对专业市场、老旧线路、“三合一”“多合一”、仓储物流、自建房及消防通道等消防隐患重点场所,积极开展专项隐患整治。推进专业市场规范化管理,试点推广“保险兜底”管理模式。完成xxx个小区、xxx个社会单位消防车通道标识划线,关闭和清理非法物流企业x家、住改商(仓)及仓储物流场所xxxx处、闲置厂房xxx处、“三合一”“多合一”场所xxx处。对全区xxxx栋自建房划区分片,探索房东安全管理自治模式,积极引导房东开展自查自纠、加强消防安全规范化管理,切实把各类火灾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排查特殊困难群体xxxx人,投入经费x万余元更换使用x年以上老旧过期电热毯xxx床。

二是聚力整治建筑施工隐患。定期组织全区xxx个(xxx个区管、xx个市管)在建工地安全负责人召开专题会,签订安全承诺书xxx份;联合区住建交局、属地街道开展建筑工地专项整治,出动检查人员xxx人次,排查整治隐患xxx余条;通过督办、约谈、通报等方式,给市管工地法人及区级相关部门推送隐患告知、督办函xxx份,集中约谈企业xx家。

三是聚力整治餐饮行业隐患。积极推进小型餐饮行业及夜间消费场所液化气罐改天然气行动,从源头上遏制餐饮行业液化气安全事故的发生。组织开展打击“非法气罐”利剑行动,目前关闭非法销售窝点x个,收缴非法气罐xxxx余支,行政拘留涉事人员x名。

(四)群众参与引导,构建共治局面。

一是整合应急资源,常态化开展应急“双盲”演练。目前我区共有消防、燃气、电力、通信、民兵、社会救援等各类应急救援队伍xxx支(xx支有应急抢险经验),共xxxx人。组织开展各类应急演练xxx余次(街道每半月x次,区级每月x次)。

二是开展居民安全隐患有奖举报活动。积极引导辖区群众参与隐患发现,提供隐患线索,办理信访案件xx件,群众信访举报案件办结率和回复率是xxx%,营造全民讲安全,查安全的氛围。

社区依法治理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一、单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 1989年,(

C )发表的一篇题为《撒哈拉以南非洲:从危机到可持续增长》的报告中,首先使用了“治理危机”一词。

A. 联合国开发署

B.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C. 世界银行

D.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 社区的第一个基本要素是(

A )。

A. 人口

B. 地域 C. 社会互动

D. 乡村

3.(

C )是指社区内有目标、有计划建立起来的、以满足一定需要的各种团体和机构。

A. 社区治理

B. 社区建设C. 社区组织D. 社区工作

4.(

A )指的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社区公共事务方面的活动或管理机制。 A. 社区治理

B. 社区建设C. 社区组织 D. 社区工作

5. 学者( A

)于1995年发表题为《没有政府的治理》的专著,并撰写了题为“21世纪的治理”、“面向本体论的全球治理”等文章,为治理理论的创立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A. 詹姆斯·N·罗西瑙

B. 罗纳德•J•格罗索鲁 C. 保罗·韦普纳

D. 奥利弗•E威廉姆森

6.“社区控制”一词,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

D)提出的。 A. 美国学者桑德斯

B. 美国学者华伦 C. 美国学者希拉里

D. 美国学者罗斯

7. 德国社会学家( A

)早在1887年就曾经著有《社区与社会》一书,探讨古代社区群落和现代社会的分别。 A. 腾尼斯

B. 迪尔凯姆 C. 韦伯

D. 帕森斯

8. (

D

)创建了系统功能主义理论。 A. 美国学者桑德斯

B. 美国学者华伦C. 中国台湾学者徐震D. 美国学者帕森斯

9. (

A

)提出了三种社区类型,分别是基于地理或空间属性的社区、基于身份或利益属性的社区和基于个人网络的社区。 A. 美国学者法林

B. 社会学家亨特和沙特斯 C. 美国学者希拉里和威尔士

D. 美国社会学家贾尔宾

10. (

C )总结了有关社区定义的文献后,提出了构成社区的人口、地域、社会互动、共同的依附归属感四个基本要素的观点。、 A. 美国学者桑德斯 B. 美国学者华伦

C. 美国学者希拉里和威尔士 D. 美国学者法林

二、多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 促成“全球性结社革命”的原因包括( A BCD

)。 A. 现代福利国家的危机

B. 发展中国家发展模式的危机 C. “国家社会保险”制度的危机

D. 世界性环境的危机

.现代福利国家的危机 2.发展中国家发展模式的危机3.“国家社会保险”制度的危机 4.世界性环境的危机

2.( CD )提出了社区的构成的四个基本要素。 A. 美国学者桑德斯

B. 美国学者华伦C. 美国学者希拉里

D. 美国学者威尔士

满分:3 分

3.系统功能主义学派主要代表者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提出,社会系统从低到高的层次包括(

ABCD )。

A. 有机体系统

B. 人格系统C. 社会系统

D. 文化系统

4.全球性包括(AC DB

)。 A. 经济全球性

B. 社会和文化全球性 C. 军事全球性 D. 环境全球性

5.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是(

ABCD )。 A. 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原则

B. 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的原则C. 责权统

一、管理有序的原则 D. 扩大民主、居民自治的原则

6.由社会控制到社区治理转变的必然条件是( ABCD

)。 A. 单位体制弱化使得单位的社会职能外溢

B. 城市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单位体制外的社会空间日益扩大

C. 居民的社区性公共需求、邻里关照和互助需求,以及社区共同利益聚合与表达的需求日益增长

D. 政府机构改革与城市管理任务加重 7.社区服务具有的特点是(

ABCD )。 A. 福利性

B. 群众性 C. 服务性

D. 互助性

8.美国学者希拉里和威尔士所提出的社区定义的基本要素包括(ABCD

)。、 A. 一群人

B. 地域或地点C. 社会互动

D. 共同的依附归属感、心理认同

9. 由社会控制到社区治理转变的迹象表现在(

ABCD

)。 A. 社区服务活动大力开展

B. 社区志愿者活动蓬勃兴起C. 社区民主选举走上轨道

D. 自治型社区的建设进入摸索阶段 10. 中国当前城市社区面临的独特挑战和转变是( ABCD

)。 A. 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一部分后勤服务的社会化

B. 是建立国家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保障的社会化

C. 是改革和加强国家行政管理体制,实现依法行政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D. 是加强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

三、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标签理论认为,社会问题和偏差行为的定义过程和定义标准才是构成社会问题和偏差行为的关键所在。B. 正确

2.全球化首先是指政治全球化。A. 错误 3.社区是一个新生的事物。A. 错误

4.社区功能其实就是人类作为一个社会群体所发挥的功能。B. 正确 5.个人网络社区是指基于个人的客观连接的群体而形成的社区。B. 错误

6. 社区治理可以理解为是治理理论在社区层面的运用,或者说是对社区范围内的公共事务进行治理。B. 正确

7.所谓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B. 正确

8.我国农村社区管理在1958年前实行的是乡(行政村)管理体制。B. 正确 9.村民委员会的性质是农村基础的经济组织。B. 错误 10.最早提出社区概念的是美国社会学家华伦。A. 错误

四、简答题(共 1 道试题,共 10 分。) 1.简述社区问题的类型。 答:社区问题的类型: 第

一、群体偏差和越轨类问题。它是指社区中存在的部分群体主动或通过社会互动过程导致的群体群体对社区主流价值、利益和行为方式的偏离和越轨行为。比如色情、偷盗、吸毒、赌博、抢劫、强奸、打架斗殴、黑帮势力等。

第二、社会排斥和孤立问题。主要指社区中存在的对少数群体的孤立和社会排斥、把他们限制在主流生活之外的现象。比如对城市农民工的排斥和孤立、对少数名族的歧视和排斥、对妇女儿童的排斥和孤立、对残疾人的孤立和排斥、对艾滋病人的排斥和孤立等。

第三、社会结构分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的缺乏问题。比如收入两极分化、社区贫穷问题、失业问题、社区医疗缺乏问题、社区教育缺乏问题、社区福利服务的缺乏等。

第四、社区环境问题。它是指社区的物资环境污染、肮脏、社区治安环境的混乱、社区经济环境的萧条、社区的社会环境孤立矛盾等现象。

第五、社会基本道德规范丢失的问题。比如家庭暴力,遗弃老人、孩子,邻里关系冷漠,群体间的过度竞争、互不关心等。

第六、社会解组的问题。它是指社区组织严重的分解、社区秩序剧烈变动、社会行为严重对抗、社会生活的破坏等问题。

五、论述题(共 1 道试题,共 20 分。) 1.论述当代社会城市社区功能的特点。

答:当代社会农村社区功能的特点:

第一,经济功能的市场化和行政化。现代农村的经济活动也不再是纯粹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融入到外部市场经济体系之中,或者要融入国家行政组织体系之中。

第二,社会交往和参与功能的向心性。在农村社区中,社会交往和参与活动主要还围绕着本村社区展开,比如邻里家的拉话家常、孩子的早期社会化。朋友间的休闲娱乐、文化庙社活动的开展等大都在一个村落或延伸到较大范围的乡村地区开展。在这种社会交往和参与活动中,乡村百姓获得他们的归属感和对社区的认同感。

第三,社会团结和控制功能的情理性。在乡村社区,社会团结和控制的基本措施是围绕一个农村社区展开的,虽然上级权威机构会给它施加一些外在的法律秩序和规范,但是内在文化道德规范和群体间的社会纽带关系仍然主要在乡村社区内部产生。。

第四,社会身份分化和显现功能的日益冲突。随着现代化过程的展开,乡村社区中的精英阶层开始脱离乡村进人城市,使乡村社会阶层间的差距拉大,阶层间的关系不再是带有道德义务的家长式剥削和统治关系,而是蜕化成赤裸裸的经济契约关系,阶层间的矛盾尖锐,乡村社区中身份显现变成了阶层间的对立和反叛。

第五,社会互助和保障功能的继续维持。对于农村社会的农业生产者,一般认为农民的土地资源可以作为基本的生存保障基础,同时强调家庭责任和社区互助系统对农民的保障作用。

上一篇:班级情况总结与建议范文下一篇:暗暗淡淡紫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