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论文范文

2023-09-17

古建筑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本论文提供了一种建筑遗产中木构架古建筑的保护决策方法,针对木构架古建筑保存年限较短、刚度、硬度、稳定性较弱需要进行定期保养与修缮而提供的一种普适的建筑文化遗产中木構架古建筑的保护系统方法,为建筑文化遗产中木构架古建筑的修缮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显性信息;隐性信息;数据库;决策评价

1 研究背景

我国是一个具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大江南北遗存有大量的古代木构架古建筑。对于木构架古建筑的保护,正是我国近几十年来大力开展并重视的领域。对于保护的技术,已经形成一套较为系统的古建测绘、复原设计、施工修复的工程链。在信息时代之前的一套系统不能做到自动化实时监测且人为干预过多等方面原因并不能正确保护修复这些木构历史建筑,造成了地域建筑文脉,历史风味的遗失。同时,过于单一而重复地修复修建技术手法,也使得各个施工项目的为拼工作量争相模仿与错误的效仿,不能有效地与当地的地理人文环境相结合,使得修复的历史建筑区域未能合理的使用,或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2 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木构架古建筑保护所面临的问题有:

2.1 信息匮乏:对于建筑文化遗产中的木构架古建筑只存在“显性信息”的认识,信息搜集没有系统化。只是停留于认识木构架古建筑的平面、立面与剖面结构。对于单体木构架古建筑所包含的“隐形信息”没有进行深度挖掘。所谓的建筑“隐性信息”是指作人文信息,具有外延性,是构成建筑价值的重要内容。分为两大类别,至少包括历史社会信息、文化艺术信息。

2.2 没有完善的监测系统:木构架古建筑存在易腐蚀、刚度小、易损害等问题。且如果在问题出现初期不能及时采取维护修缮措施会导致建筑整体结构的损坏,更有可能到不可修复的程度。因此对建筑文化遗产中木构架古建筑的实时监测是有必要的。而现在的木构架古建筑保护大多秉持“加固缝补”的原则,没有起到治病治根的效果。

2.3 修复模式单一固化:传统木构架古建筑的修复方法认为古建筑的修缮“能支顶的就支顶,能加固的就加固,只要不塌不漏,能不动的就不动,能不修的就不修,能不换的就不换”。这种主张显然不符合我国木构架古建筑的具体情况和修缮规律。对于年久失修、损坏严重的木构架古建筑尽管眼下还没有倒塌,不等于数年之后不会倒塌。这些严重损坏的构件就像是一座随时爆发的火山坍塌只是时间问题。由此可见传统的修复模式没有有效的划分建筑破损等级,也没有“对症下药”采取行之有效的修缮措施。

2.4 修缮没有遵循一定的规律:木构架古建筑经常性的保护修缮,是适合中国木构架古建筑的修缮规律和修缮方法,是从古到今都在严格遵循的唯一正确的原则。进行木构架古建筑修缮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木构架古建筑“延年益寿”,使它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与科学价值一代代传承下去。三年一小修,十年一大修木构架古建筑的修缮要有时间规律性。不能在建筑快要坍塌的临危之际才意识到修缮的重要性,那已经为时已晚了[1]。

因此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打破传统固化单一的木构架古建筑保护决策方法,将信息技术融入木构架古建筑保护中,形成高效率、系统化的木构架古建筑保护决策方法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3 信息处理的手段

为了解决技术问题,本论文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建筑文化遗产中的木构架古建筑的保护决策方法,至少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基于视觉三维重建的古建筑模型生成方法以及建筑构造测绘方法获取木构架古建筑的显性信息,所述显性信息至少包括:木构架古建筑的平面信息、立体信息、剖面信息、构造信息和材质参数,根据显性信息构建木构文物建筑保护监测系统;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与田野调查搜集木构架古建筑本身存在的隐性信息,所述隐形信息至少包括木构架古建筑的构建朝代信息、构建所在地环境信息、历史修缮信息及其蕴含的文化、科学与历史信息,将木构架古建筑的隐形信息进行系统整合,从地域、时间和主题特色三方面分析木构架古建筑的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木构架古建筑的保护等级决策机制,将木构架古建筑的显性信息、隐形信息和保护等级进行数字化保存和归档,构建木构架古建筑的信息数据库[2];

步骤二、依托数据库利用木构文物建筑保护监测系统对木构架古建筑进行显性信息的实时采集及录入,对显性信息进行信息管理分析,评估木构架古建筑的量变信息以及输出需要维护的结构与节点;

步骤三、根据木构架古建筑的量变信息对木构架古建筑的结构或节点进行破损程度的分类与分析,结合信息数据库中的木构架古建筑的保护等级,输出木构架古建筑的修复方式以及其所对应的信息数据库中的显性信息以及隐性信息,根据修复方式以及其所对应的信息数据库中的显性信息以及隐性信息对木构架古建筑进行修复保护[3]。

3.1 建筑文化遗产中木构架建筑

3.1.1 信息搜集

3.1.1.1 显性信息:平面、里面、剖面、节点详图;建筑装饰及构建样式;温度、湿度、沉降偏移;木构建筑结构类型;木构建筑构造方式;建筑的组成部分。

3.1.1.2 隐性信息:木构架建筑修建的朝代;历代的维缮维护信息;木构架建筑的礼制等级;地理人文环境;阴阳风水观念。

3.1.1.3 建筑文化遗产木构架建筑数据库。

3.1.2 木构件建筑实施监测系统:信息采集;信息管理;信息输出。

根据输出信息进行预警。

3.1.3 破损类别的分析与根类:轻度破损,中度破损,重度破损。

3.1.4 根据破损类别制定维缮方案:保养性修复;维修性修复;落架大修。

4 具体实施措施

建筑文化遗产中木构架古建筑的信息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可以肉眼所见和测量所得的显性信息;通过文献搜集资料查阅以及历史推演所得的隐形信息。由此将木构架古建筑通过显性信息和隐形信息进行转译,这两类信息的叠加就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木构架古建筑[4]。

为了高效、系统地对建筑文化遗产中木构架古建筑进行保护,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建筑文化遗产中的木构架古建筑的保护决策方法,至少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基于视觉三维重建的古建筑模型生成方法以及建筑构造测绘方法获取木构架古建筑的显性信息,所述显性信息至少包括:木构架古建筑的平面信息、立体信息、剖面信息、构造信息和材质参数,根据显性信息构建木构文物建筑保护监测系统。

基于视觉三维重建的古建筑模型生成方法,1)获取不同视角的古建筑图像;2)对古建筑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并进行特征匹配;3)根据特征匹配的结果,计算图像拍摄时刻的摄像机相对位置姿态和古建筑稀疏三维点云;4)根据图像拍摄时刻的摄像机相对位置姿态和古建筑稀疏三维点云,利用图像面片匹配获取古建筑稠密三维点云;5)根据古建筑稠密三维点云,生成古建筑三角面片模型;6)利用古建筑三角面片模型,根据三维点与图像的匹配关系,计算纹理映射并生成古建筑三维模型,即可获取木构架古建筑的立体信息和部分构架信息,通过建筑构造测绘方法,获取木构架古建筑的平面信息、剖面信息、部分构架信息和材质参数。建筑的构架信息至少包括屋顶,斗拱,墙身,门窗,柱子,台基等各部分的样式以及尺寸、彩画纹饰;材质参数至少包括木材种类、腐蚀程度等等。在建立数据库时可在信息项中进行适当的增加。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与田野调查搜集木构架古建筑本身存在的隐性信息,所述隐形信息至少包括木构架古建筑的构建朝代信息、构建所在地环境信息、历史修缮信息及其蕴含的文化、科学与历史信息,将木构架古建筑的隐形信息进行系统整合,从地域、时间和主题特色三方面分析木构架古建筑的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木构架古建筑的保护等级决策机制,将木构架古建筑的显性信息、隐形信息和保护等级进行数字化保存和归档,构建木构架古建筑的信息数据库。

所述层次分析法的标准分析步骤是:把决策问题按照总目标、子目标、评价标准直至具体措施的顺序分解为不同层次的结构,然后利用求判断矩阵特征向量的方法,求出每层次的各元素对上层次某元素的权重,然后利用加权和的方法递阶归并,求出各方案总目标的权重,越重要的因素权重越大,权重值最大者即为最优方案,反映了木构架古建筑的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很重要,按照权重值排在前百分之四十的木构架古建筑界定为优先级,其余界定为一般级,层次分析法是现有技术,在此不具体叙述。

步骤S2的具体过程是:

(1)将信息采集频率分为一次性测定、周期性检测或者持续实时监测,其中,一次性测定和周期性检测的信息专业的检测机构独立检测,最终将这些信息按照规范的数据格式录入木构文物建筑保护监测系统;使用数字化传感器自动采集长期实时监测的信息,并通过数据接口录入木构文物建筑保护监测系统;

(2)信息管理分析首先根据采集到的不同类别的数据结合相关专业知识进行必要的预处理,预处理得出标准的、能准确反映监测信息的数据,将预处理后的数据以合适的数据类型放到相应数据库表中,之后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合相应古建筑专业保护知识及相关法律建立数字化的模型;数字化模型的建立与起初数据库中的模型进行比对,从而评估木构架古建筑的量变信息以及输出需要维护的结构与节点。

步骤S3:根据木构架古建筑的量变信息对木构架古建筑的结构或节点进行破损程度的分类与分析,结合信息数据库中的木构架古建筑的保护等级,输出木构架古建筑的修复方式以及其所对应的信息数据库中的显性信息以及隐性信息,根据修复方式以及其所对应的信息数据库中的显性信息以及隐性信息对木构架古建筑进行修复保护。

所述步骤S3的具体过程是:

(1)根据木构文物建筑保护监测系统输出的木构架古建筑的量变信息对木构架古建筑的结构或节点进行破损程度的分类与分析,破损程度分为三种状态:“轻度破损”状态、“中度破损”状态和“重度破损”状态;

(2)结合信息数据库中的木构架古建筑的保护等级,输出木构架古建筑的修复方式,保护等级分为:优先级和一般级;

对于保护等级为优先级的木构架古建筑,对应的修复方式如下:

“保养性”修复,对于被判定为“轻度破损”状态的木构架古建筑进行的是“保养性”修复,建筑修缮是经常性的,尤其是保养性的岁修工程几乎每三年一次;

“维修性”修复,对于被判定为“中度破损”状态的木构架古建筑对木构件残缺或者遗失部位进行原形制、原材料、原做法、原工艺进行认真修复,科学复原依然有科学、文化和历史价值;

“落架大修”,对于被判定为“重度破损”状态的木构架古建筑进行拆修大木重新盖造;木构架古建筑的模数化便于木构架古建筑进行解体修缮;同样进行原形制、原材料、原做法、原工艺进行认真修复,科学复原依然有科学、文化和历史价值;

对于保护等级为优先级的木构架古建筑,对应的修复方式如下:

对于被判定为“轻度破损”状态的木构架古建筑不进行“保養性”修复;

“维修性”修复,对于被判定为“中度破损”状态的木构架古建筑对木构件残缺或者遗失部位进行原形制、原材料、原做法、原工艺进行认真修复,科学复原依然有科学、文化和历史价值;

“落架大修”,对于被判定为“重度破损”状态的木构架古建筑进行拆修大木重新盖造;木构架古建筑的模数化便于木构架古建筑进行解体修缮;同样进行原形制、原材料、原做法、原工艺进行认真修复,科学复原依然有科学、文化和历史价值。

5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建筑文化遗产中木构架古建筑的保护需要进行:一、对建筑文化遗产中现存的木构架古建筑进行主体显性信息与隐性信息的采集,根据隐性信息评估期价值,并决策其保护等级,建立数据库。二、依托数据库利用木构文物保护监测系统对木构架古建筑进行实时信息采集、信息管理分析和信息输出。三、对木构架古建筑的破损程度进行分类分析。四、根据建筑破损程度及数据库中采集的信息进行修缮。本发明是针对木构架古建筑保存年限较短、刚度、硬度、稳定性较弱需要进行定期保养与修缮而提供的一种普适的建筑文化遗产中木构架古建筑的保护系统方法,为建筑文化遗产中木构架古建筑的修缮提供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陈明孝, 古建筑数字化保护关键技术探讨. 遗产与保护研究, 2018.

[2]路杨, 吕冰与王剑斐, 木构文物建筑保护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施.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9(3): 第327-330页.

[3]王树魁等, 基于现状三维GIS的南京城市设计综合管理平台研究及建设. 测绘通报, 2018(12): 第138-143页.

[4]丁辉, 文物建筑历史信息的构成及保护, 2007, 太原理工大学. 第 87页.

作者简介:张雨清,1994.11.17,男,江苏盐城,学生(苏州科技大学,建筑系研究生)研究方向:建筑历史与遗产保护;

通讯作者1:楚超超,1978.11,女,汉,河南,副教授,研究方向:建筑历史与遗产保护;

通讯作者2:周晓锋,1978.10,男,汉,江苏盐城,河海大学 纳米功能材料研究 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 纳米功能材料研究。

本文受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科技项目“江苏省地域建筑特色传承研究”资助。

古建筑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江西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资源,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和调查法等方法,先对江西现有文化资源情况进行了梳理分析,其次对现有的基于江西文化遗产的文化创意产品案例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分析现有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为江西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提出一些建议。

關键词:江西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品;开发

文章编码:1672-7053(2020)09-0127-02

1文化创意产品概述

文化创意产品的概念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可以是文化创意产业中产出的任何制品或制品的组合。它可以是由创意人群结合特定文化元素内涵设计开发的制品,包括工业产品、建筑、影视、动漫、表演、广告、服装等。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文化创意产品可以是创作者运用特定的文化元素设计出带有文化内涵的工业产品,如日常生活用品、家居等。文化创意产品是一种精神消费产品,是创意者将文化内涵与自身思想创造性结合的物质载体。它具有商品属性,既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又能传播精神文化内涵。

2江西文化遗产资源概述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通常指有形的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出土文物、古遗址、墓葬、建筑、艺术品、文献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的文化,主要包括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民间习俗、文学故事、传统的手工艺、表演艺术、节庆活动等。

2.1江西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析

江西省现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49处。江西开发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古文化遗址,如西汉海昏侯墓,它是目前我国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汉代侯国聚落遗址,出土文物十分丰富;红色文化是江西最具特色的文化之一,它不仅拥有井冈山革命遗址等众多的革命遗址,还拥有南昌、瑞金等红色文化名城;江西寺庙佛塔众多,有三清山、龙虎山等古建筑群,对研究道教、佛教文化有着重大影响;瓷都景德镇成立了景德镇御窑博物馆,收藏了考古发掘和后期修复的精美瓷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2.2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析

江西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7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488项。江西是著名的产茶区之一,先民在种茶采茶的过程中,根据劳动情节形成了富有浓郁江西特色的采茶戏,还拥有独特的绿茶制作技艺。除此之外,江西的戏剧还有赣剧、宜黄戏等;民间音乐有兴国山歌、花镲锣鼓等;舞蹈中傩舞是著名代表之一;曲艺有客家古文、永新小鼓等;传统美术有莲花打锡、夏布绣、南昌瓷板画等;传统技艺中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是远近闻名的,还有婺源三雕、铅山连四纸制作技艺、萍乡湘东傩面具等,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江西先民积累、创造的,都是江西珍贵的财富。

3江西文化遗产类文化创意产品调研

文章运用文献调查和网络调查等方法对江西现有的文化遗产类文化创意产品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3.1江西物质文化遗产类文化创意产品调研分析

3.1.1物质文化遗产类文化创意产品的现状

目前,江西省内的基于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创意产品以文物保护单位开发为主。江西省博物馆作为江西省内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汇集了江西各地发现的珍贵历史文物和珍贵艺术精品,馆中拥有大量的文化资源。江西省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与销售主要授权给“滕阁秋风”负责,它与江西省博物馆合作推出的“再见昏候”系列文化创意产品,与八大山人纪念馆合作推出了“八大山人”系列文化创意产品,以及运用“红色文化”开发的系列创意产品等。“再见昏候”系列中,大多数文化创意产品的创意来源都是海昏侯墓葬中出土的文物,例如马蹄金、鹿镇、青桐雁鱼灯等,它们的形状、色彩、纹样等特征被应用于文化创意产品之中。“八大山人”系列文化创意产品的灵感来源大多为八大山人纪念馆馆内收藏的八大山人——朱耷的水墨画作品。“红色文化”系列文化创意产品的创意来源主要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八一”起义纪念馆,以及绘制的小红军形象。

3.1.2物质文化遗产类文化创意产品的现存问题

江西现有基于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品类不多,现有文化创意产品还是以博物馆或其他文物保护单位运用文物文化元素推出的工业产品为主。一些古遗址、古建筑等文化遗产主要还是以保护为主,也结合旅游业打造了一些文化旅游项目,但仍有不足;二是现有文化创意产品的载体比较单一,以工艺品摆件和日常用品为主,设计美观度不够,且创新度不够;三是文化元素运用比较生硬,设计感不强,大多数文化创意产品只是文物元素提取、变形,主要是对文物元素图案的运用,对其内涵理解不够,文化传播的意义不足。

3.2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类文化创意产品调研分析

3.2.1非物质文化遗产类文化创意产品的现状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传统戏剧、音乐、曲艺等是非常丰富的,对于这几类的开发主要以文艺演出、影视、动漫开发为主。山水实景演出是一项创新型的文化创意产品形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然资源相结合,给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不仅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加贴近人们生活,而且促进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对于手工技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以手工艺产品和工业产品居多,大多数为传统技艺项目与传统美术项目,例如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萍乡湘东傩面具、婺源三雕、南昌瓷板画等。其中数量较多的文化创意产品是基于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项目的,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于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技艺类。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精湛、产品精美别致,并且陶瓷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实用性非常高,有市场接受潜力,因此消费者众多,基于手工制瓷技艺的文化创意产品才得以生产与发展。

3.2.2非物质文化遗产类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现存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由于制作成本较高、工艺复杂、创意表达的局限性等方面的原因,能推出的文化創意产品也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还是以保护为主。在戏剧、音乐、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中,虽然有几部不错的实景演出,但还有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没有被开发出来,对非物质文化提取和文化创意产品载体的选择都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中,产品品质不高,缺乏实用性和文化特色,创新度不够,未能更好地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

4江西文化遗产类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策略

4.1深入挖掘文化特色

深入挖掘江西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把握文化特征,创造出有江西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提升文化创意产品辨识度,准确有效地传播好江西文化。深入挖掘文化内涵需要创意工作者在文化元素的提取过程中,了解文化遗产的形成原因、发展过程、寓意,理解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只有创意工作者自己理解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去传播江西的文化遗产。除此之外,创意工作者还需要对文化遗产进行批判继承,打破固有模式,寻找新方式、新方法进行创新,充分利用江西地域文化特色,提高产品的辨识度。

4.2提升文化创意产品品质

江西文化遗产类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过程中,首先,要注重文化元素的提取和文化载体的选择,在产品载体的选择上要考虑与文化内涵的契合度以及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其次,要注意产品材质的选取和加工工艺,要做到实用与审美相结合,提升文化创意产品品质。

4.3传统工艺融合现代设计方法

对于传统制造技艺类遗产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应该结合现代的设计方法进行再设计。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夏布绣,可以与现代服装设计相结合,让现代设计潮流与传统工艺相结合,呈现出新的形式。传统美术和手工技艺可以运用现代产品设计方法,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发展,使其能够更符合现代产品生产和发展潮流,比如庐陵传统居民营造技艺、赣南客家围层营造技艺等对现代建筑设计、室内陈设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4.4结合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意产品形式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化遗产的开发可以运用人工智能、AR、VR等技术创新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形式,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沉浸式的体验。与人工智能等技术相结合的文化创意产品将更能让文化遗产鲜活起来。5G网络的出现,提供了更高速、更稳定的网络,江西文化遗产可以依托互联网,拓宽文化传播渠道和文化创意产品营销模式。

4.5形成独特文化品牌

不管是物质文化遗产类的手工艺产品或工业产品,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的文艺演出、影视开发等,变成创意商品都要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需要知识产权的保护,需要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江西文化遗产类文化创意产品也需要形成强有力的品牌,才能更具传播文化的影响力,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5结语

江西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为江西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环境。江西文化遗产类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还处于探索阶段,在创意设计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希望能够吸取、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结合江西文化资源优势将文化内涵与文化载体更好地结合,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新方式,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品牌,传播好江西的文化,促进江西文化产业的发展。

古建筑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做好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确保文物古建消防安全,是文物保护传承的根基,对研究古代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就福建省土楼的消防安全风险以及管理对策展开探讨,具体内容如下。

关键词:福建土楼;消防安全管理;对策

前言:福建土楼距今已有千年历史,为客家先民抵御战乱和躲避匪患所建。其以历史悠久、数量众多、规模宏大、造型奇异、风格独特而闻名于世,被誉为\"神话般的山区建筑\"。2008年,南靖县土楼景区4处20座土楼“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景区位处2个乡镇,沿线13个景区村,景区内文物众多,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个,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33个。成为“世遗”后,南靖土楼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人。2008年,南靖“福建土楼”景区接待游客35万人次;2017年,飙升到450万人次;2021年五一节假日,虽处于疫情防控期间,南靖土楼景区日接待量仍超过2万人。多年来,南靖土楼景区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但这也给土楼的消防安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福建土楼的建筑格局

福建土楼的建筑格局有很多种,包括圆楼、方楼、五凤楼、八卦楼等多达二十种造型,我们最常见到的就是圆楼和方楼。土楼不仅外部造型独特,内部空间更是大有学问。一般来说,土楼内部会分成一圈到四圈不等,这取决于整个土楼的外径,外径越大,内部空间也越大。土楼在建筑之初是为了团结族人,抵御外敌,所以他们将住宅建设成了一个围起来的堡垒。但土楼不同于四合院,是一个家族共同居住的大型群居建筑,他们居住在一个土楼相互依存,但每家又各自独立,每户都拥有面积相同的居住单元,祭祀场所、大厅、庭院则是大家的共同使用区域。在平面布局上,福建土楼是内外合围出庭院,走廊、房间的分布以大厅、门堂等公共区域为中轴线展开,内圈一般作为公共区域,外圈作为每家的居住场所,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人们的生活隐私。在立体空间分布上,土楼普遍将一楼作为厨房使用,但实际功能往往不只限于厨房,长期的灶火使用为整栋建筑起到了降低潮湿度的作用。二楼一般设置为粮仓,既避免了潮湿也没有为搬运带来太大的阻碍。三层以上为居住区域,一般在三楼以上的居住空间才会在外墙开设窗户,这也是出于防御安全考虑的设计,如图1所示的南靖土楼-怀远楼。

图1南靖土楼-怀远楼

二、福建土楼的建筑材料

福建土楼,从名字就可以看出这个建筑最独特的材料就是土。福建山区相对闭塞,人们在建造房屋时只能就地取材,利用当地常见的红壤土、瓦砾土等作为建造房屋的材料。泥土相对石料更容易开采、运输,相比木材的使用年限更久,因此成为当地人建造房屋的首选材料。单纯地泥土建筑并不坚固,难以抵挡水灾,因此人们在建造土楼时,先用石头堆砌出土楼的地基,这样可以防止发生水灾时墙角被冲垮。之后在筑墙过程中将树枝、竹条夯进土墙充当龙骨增加其拉力,再一圈一圈筑成厚实的土墙,这样的建筑手段有点类似于我们当今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最终建成的墙下厚上薄,厚度一般在一米以上,有的甚至能够达到两三米。还有的土楼在建造过程中,往关键建筑部位的泥土中添加糯米水,糯米水粘性极强,这样的做法能使相对疏松的土壤更好地结合成一個整体。这样建造出来的土楼可以抵御水灾、火灾,抗震性能好,福建土楼历经数百年,经历不少自然灾害侵袭,但至今仍屹立不倒。但由于这样复杂的建造工序,建造一座土楼需要耗费很长时间,一座普通土楼工期大约为两三年,大型土楼的建筑工期可长达数十年,因此当今留存的大型土楼十分珍贵,我们应好好保护。

三、南靖土楼的现有安全消防设施现状

当地公司组建了景区专职消防队,目前总人数20人,分布在南靖土楼云水谣、河坑土楼群、田螺坑土楼群等景点,每处景点均配有3-5名景区专职消防员,景点楼前设有室外消火栓,楼内设有消防间,消防间内存有消防水带、灭火器及消防战斗服,每层楼楼梯口、门厅及大厅内都有摆放5KG干粉灭火器。整个南靖土楼消防水池分布(目前山区没有市政消防管道,消火栓都是连接消防水池):田螺坑土楼群200立方米一个,下版200立方米一个,塔下200立方米一个,河坑土楼群240立方米一个、旧的180立方米一个,云水谣和贵楼200立方米一个,怀远楼200立方米一个,整个土楼景区的烟感器约1700多个,当烟感报警设备发出报警信号时,会自动向土楼公司智能化指挥平台及相关联手机进行报警,景区专职消防员队伍则在第一时间前往报警点进行应急处置,达到了及时处置火灾险情的效果,避免造成火势蔓延的后果。

四、消防安全风险隐患

1.耐火等级低,火灾荷载较大

我国文物古建筑普遍以木质材料为主,耐火等级低,木材经长时间风吹日晒,水分含量极低,并且在一般的文物古建筑中使用的木材本身含有大量的油脂,土楼是一个家族共同居住的大型群居建筑,房间相互依存,一旦发生火灾,火势就会迅速的蔓延。

2.古建筑消防安全设施短缺

虽然近年来福建省各地均投入一定经费改善古建筑消防设施,并取得一定成效。但部分古建筑因受地理位置偏远等自然条件和老旧城区历史影响,消防水源不足、消防设施欠缺。检查发现,多数古建筑市政水源无法覆盖或水压严重不足、消防水源与生活用水共用,普遍未设置室内消火栓、消防水泵及消防蓄水池和消防电源,部分仅配备灭火器。上述问题影响了古建筑火灾初起时的扑救。

3.古建筑消防管理人员不足

福建省古建筑数量多且相对分散,监管难度大,各地市文物保护管理人员编制缺乏,节假日时期,相对于景区游客量,在消防安全管理方面容易出现监管缺位。全省古建筑内部居住人员多数年龄较大,安全防范意识较为薄弱,一些远离城镇的古建筑,管理人员少且大多未进行过消防安全管理专业训练,往往在火灾初期既不能及时发现,又没有足够的力量扑救。

4.民居古建筑消防安全问题突出

民居类的古建筑消防问题较为突出,由于属于私人产权,日常监管主要以劝导为主。居民的消防法制观念和消防安全意识淡薄,防火常识和火场逃生自救等消防安全知识严重缺乏、线路私拉乱接、使用大功率电器未采取防护措施等问题。部分古建筑居住的人员为老弱病残,防火安全意识更加薄弱,自防自救能力堪忧。

对照国家文物局《文物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十项规定》要求,发现各地诸多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风险隐患仍普遍存在,主要有如下隐患问题:存在直接在木结构上敷设线路等电气线路敷设不达标问题;未建立消防安全日常巡查制度,未定期对电气线路和消防器材进行检查维护;在建筑内堆放可燃易燃杂物,存在建筑内点香、燃烛未采取有效的防火措施;存在未设立工程公示牌、安全警示标志和堆放杂物、员工抽烟等施工现场管理混乱问题;多数古建筑未及时制定消防应急预案,未定期组织演练,部分现场管理人员操作使用消防器材不熟练,未组织开展灭火救援演练。

五、土楼消防规划

1.消防布局“抓主线,点对点”

由于土楼地处山区,远离城镇,交通不便,土楼群之间距离远,分布面广,布局分散。因此,在进行土楼消防布局中,应统筹考虑,跨镇区甚至跨市统一管理,并考虑“抓主线,点对点”的布局格式。“抓主线”指在交通较好的重点土楼群所在地进行详细的地形测绘,选定一个能较好辐射到各个土楼群的位置设立消防执勤点。点对点是指在交通不便、土楼数量较少的村庄建设小型消防中心,配置基本消防设备,指定村庄、各座土楼、楼层消防安全管理员,并对本村部分村民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和消防演练。

2.提升防火技术实际应用

针对类似土楼这种对外开放的文物古建筑,应积极运用新时代消防安全理念,强化高新防火技术的实际应用,比如在古建筑消防安全建设规划中加入防火涂料的应用。

防火涂料种类很多,但是按照防火涂料的使用对象以及防火涂料的涂层厚度来看,一般分为饰面型涂料和钢结构防火涂料。针对文物古建筑,我们应首选饰面型防火涂料,其一般用作可燃基材的保护性材料,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和防火性,又分为水性和溶剂型两大类。防火涂料是用于可燃性基材表面,能降低被涂材料表面的可燃性、阻滞火灾的迅速蔓延,用以提高被涂材料耐火极限的一种特种涂料。施用于可燃性基材表面,用以改变材料表面燃烧特性,阻滞火灾迅速蔓延;或施用于建筑构件上,用以提高构件的耐火极限的特种涂料,称防火涂料。

3.消防供水规划

消防供水设施是公共消防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有关统计资料,许多火灾由小火酿成大灾都存在着消防水源缺乏的问题,即“火旺源于水少”。因此,无论文物古建筑消防规划中,消防供水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文物古建筑普遍地处无市政消火栓或消防水鹤的城市区域,消防车辆难以到达古建筑门前,属于消防供水严重不足的城市区域或建筑群。每个文物古建筑应至少设置一个为消防车提供应急水源的不少于100m3独立消防水池,或设置一处天然水源或人工水体的取水点,并应设置消防车取水通道等设施。 4.消防设施规划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规定:“国家级保护单位的砖木结构和木结构建筑应设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如果按照建筑规范的要求,土楼要求设置喷淋和消火栓系统,但如果在土楼内设置这两套系统,就会部分改变土楼墙体原状,影响土楼外观系统水渍甚至会造成土楼结构安全隐患。《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文物保护工程必须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状的原则,全面地保存、延续文物的真实历史信息和价值。”在考虑土楼防火保护时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土楼的使用用途和人文景观价值不同采取不同的消防技术措施予以保护。南靖土楼内有大量的壁画、彩绘或图片资料,如和贵楼,扑救这类建筑就必须考虑水渍的负面影响,要研发和采用水渍少、节水型的灭火设备或者无水渍的气体灭火系统,以达到既灭火又不损伤重要文物的目的。

5.加强消防管理及宣传

民居文物古建筑内使用电气频率、功率与日俱增,需加强对古建筑内居住人员的消防安全管理,统一规划改造敷设。首先应对文物古建筑的电气线路进行摸底,排查老化严重或不符合使用要求的电气线路,由政府、旅游开发公司和居民三方共同出资进行电气线路改造。新安装用电设备需进行电力负荷计算,选用符合电气设备荷载要求的线路,并由专业人员负责安装。严禁私自接拉电线,尤其是大功率电器产品供电线路。线路敷设时采用明敷,穿金属管或封闭式金属线槽,并采取防护保护措施。土木结构文物古建筑是存在较高火灾风险的建筑物,应在弘扬传承文化的同时强化消防安全宣传,对景区在岗人员、居住人员进行防火技巧培训,并对广大游客群众普及消防安全出行知识,让群众在提高安全意识的同时,积极主动参与保护文物古建筑。

六、结语

文物古建筑承载了历史和文化信息,不可再生的特点决定了其珍贵的价值。因此,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应该提升到文物传承保护高度来重视,作为传承保护的首要工作开展。基于这一原则,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必须从“防控”和“应急处置”两个维度、两道防线开展,只有一切科技手段、人防、物防、技防的规划使用,都为这两个维度和防线服务时,才能把火灾对古建筑的危害降到最低,使其长久的发挥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香萍.文物建筑消防安全问题和火灾危险性分析[J].山西建筑,2017,43(28):239-241.

[2]王大为.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监督管理[J].山西建筑,2017,43(19):235-237.

[3]贾小镔.浅析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工作[J].中华建设,2017,(06):76-77.

[4]周尔东.文物古建筑火灾特点分析与消防安全措施探讨[J].江西化工,2017,(03):149-151.

[5]张蓉.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现状及对策分析[J].西藏艺术研究,2016,(04):79-81.

[6]刘建军.古建筑消防安全初探[J].文物世界,2016,(06):61-63.

[7]王强.文物古建筑消防防火安全管理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21):182.

作者简介:高建铿1992.10汉,男,福建长乐人,本科学历,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福建总队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主要从事消防应急救援。

古建筑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物古建筑;保护;开发;问题;策略

在城镇化建设及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很多文物古建筑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对历史研究、文化传承造成了较大影响,不利于文物古建筑价值的有效发挥。①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在此背景下,需要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加大对文物古建筑的保护力度,在确保其完整性的基础上加以开发利用,这是当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②

1 文物古建筑保护及开发的重要性

做好文物古建筑保护与开发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文物古建筑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透过文物古建筑可以追溯历史轨迹,研究古人的生活背景、文化理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彰显出我国的古代文明魅力及厚重的文化底蕴。③其次,文物古建筑是由古代能工巧匠建造而成,并且一些规模较大或具有重要地位的古建筑,经过了多个朝代的修缮保存至今,如北京的故宫、西藏的布达拉宫等,其中蕴含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思想和建筑设计理念,能够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灵感和借鉴,呈现出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④最后,以文物古建筑为依托,挖掘并提升其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形成集旅游、餐饮、文化产品销售等为一体的产业模式,可带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以新昌历史文化古村为例,通过对斑竹和梅渚古村落进行开发,拉动当地旅游产业发展,2017年斑竹古村接待游客超过了5万人次,创收经济效益25万多元,梅渚古村接待游客超过了7万人次,创收经济效益200多万元。由此可见,加大文物古建筑的保护力度,并对其进行科学、合理开发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

2 文物古建筑保护及开发存在的问题

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文物古建筑保护及开发尤为重要,但就当前工作开展情况来看,存在以下几点突出问题。

2.1 认识不到位

缺乏对文物古建筑保护及开发的深刻认识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一方面,部分乡镇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错误地将文物古建筑当作了绊脚石,将其等同于需要拆除的老旧建筑,忽视了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⑤而地方政府对文物古建筑保护的宣传力度也不足,造成群众思想认识不到位,保护意识薄弱,不仅没有积极参与到保护工作中,甚至出现故意破坏行为。另一方面,错误地将修复等同于翻新,人为干预现象严重,破坏了其原有历史风貌,开发利用不科学、不规范,出现开发性破坏问题。再加上盲目开发和随意拆除行为,很多明古建筑、明清宗祠、文化遗迹等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给文物古建筑保护工作的开展造成了较大困难。

2.2 缺少保护经费

经费不足是影响文物古建筑保护工作开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能够下拨的专项资金有限,只能用于重要文物的修缮和维护,而地方文物保护单位经费不足,预算中用于文保工作的资金较少,造成文物古建筑保护经费紧缺,无法保证基本的修缮和维护工作顺利开展,大量被破坏的文物古建筑得不到及时修复。①如新昌县历年的文保专项资金与其周边县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严重影响文物古建筑的保护工作。

2.3 考核力度较弱

在文物古建筑保护和开发过程中,考核力度不足现象较为常见。以新昌地区为例,文物保护属地管理工作所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对于文物古建筑的保护程度,基本取决于属地政府管理层的认知,在开展保护工作时有传统文化情怀的就重视一点,否则哪怕是濒危也听之任之,导致部分文物古建筑破坏程度日渐严重,甚至已经完全消亡,被现代建筑所取代。虽然新昌县在政府绩效考核中纳入了文保工作成绩,但是其分值比例较低,考核力度和惩处力度不足,无法对文保工作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一些乡镇政府领导为追求绩效,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其他业务方面,盲目进行旧城改造,而忽视了文物古建筑保护工作,一些遭到破坏的文物古建筑得到不及时修缮,不利于其价值的开发与利用。

3 文物古建筑保护及开发策略

要想做好文物古建筑保护工作,并对其加以科学开发和有效利用,就需要采取可行策略解决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1 提高文物古建筑保护意识

强化文物古建筑保护意识是开展该项工作的思想基础。一方面,地方政府应加大对文物古建筑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认识。例如,可通过地方电视台、村委会广播等对文物古建筑保护工作进行宣传,使人们认识到文物古建筑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传达国家和上级政府的工作指示,明确做好相关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其中,借助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力量达到更加理想的文物古建筑保护效果。②另外,还可以利用文化遗产日进行宣传,让人们能够深刻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在自觉保护文物古建筑的同时,及时举报、制止破坏行为,避免因人为原因对文物古建筑的保护工作造成影响。另一方面,在开展文物古建筑保护工作时,应在保持其传统历史风貌的基础上,与现代化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相统一,将古城的保护、建设和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最小干预原则,在文物古建筑原有风貌及形态基础上加以修葺和完善。③以醉园半亩塘为例,其因朱熹的“半亩方塘一鉴开”的诗句而为世人所知,在开展文物古建筑保护工作时,需正确处理保护和利用之间的关系,采取保护性挖掘手段进行开发,避免因不规范、不科学保护开发行为对遗存造成破坏。

3.2 进行恢复性重建

受环境因素、人为因素等影响,很多文物古建筑已经损毁或完全消亡,但是其历史文化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在文物古建筑保护及开发过程中,可采取恢复性重建的方式还原其历史原貌。以鼓山为例,在进行恢复性重建时,应作为县城地标性建筑,对于鼓山书院、紫芝庵、王右军祠等遗存或有历史记录的建筑物,可在建设公园时重新修建,彰显传统建筑风格及地域文化特色,为县城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④同时,对于工程遗址、商业老字号等体现城市演变过程的古建筑,也可选择性保存而不是颠覆式推倒,如工厂可用烟囱来代替,让人们可以透过历史感受到其曾经的辉煌,既可以实现对文物古建筑的保护,又不会影响现代化城镇建设。

3.3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文物古建筑的保护和开发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所以地方政府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首先,应深入了解现存古文物建筑情况,对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进行深层挖掘,采集并整理相关资料,以便做好国家级和省级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争取更多的专项资金用于古文物建筑保护和开发。其次,可设立文物保护公益基金,前期由地方政府投入一定的财政资金,后期可通过捐赠、投资、捐款、入股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文物古建筑的保护和开发中。⑤另外,县政府还可设置奖励资金,改“大水漫灌”为“涓滴效应”,重点支持和推动有较重保护任务的乡镇、街道及村落,合理配置并充分利用现有资金,避免因经费紧张造成保护力度不足问题。

3.4 构建完善的运作机制

为确保文物古建筑保护和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构建完善的运作机制。第一,应做好整体規划,摸清需要保护与传承的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底数,绘制出详细的“文化地图”,按照保护工作的重要程度循序开展。第二,应强化执行力度,可设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置管理协调机构,专门负责文物古建筑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将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和领导人身上。并适当增大文保工作绩效在政府绩效考核中所占比重,提高地方政府领导的重视程度。第三,应重视运用,尊重政协文史委、史志办、唐诗之路研究社等部门和学术团体研究成果,并将其充分应用于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中,尽量避免在开发、修缮过程中对文物古建筑造成破坏。

4 结束语

文物古建筑的有力保护和科学开发,既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可以带动地区旅游业和经济发展,所以必须将其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去。针对当前文物古建筑保护及开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可通过提高文物古建筑保护意识、进行恢复性重建、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构建完善的运作机制等措施,在确保文物古建筑完整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实现其开发利用价值的最大化。

古建筑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古籍内浓缩了我国的历史,是对历史最真实的反映,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因此,加强对古籍的开发和保护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但是当前的古籍却因为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得困难重重,需要我们改变思路并且大胆创新,多对古籍的文化价值加以利用,这样才能使古籍得到最充分的保护。本文首先对古籍的开发和保护作了介绍,随后分析了具体的策略。

【关键词】古籍;开发和保护;策略与建议

前言

古籍记录了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是我们学习历史和验证历史的重要依据,更是中华民族十分宝贵的文化和精神遗产。开发和保护古籍能够帮助我们实现对历史的保护与传承,是我国文化保护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时代在发展,当前的古籍保护工作也必须经历一定的变化,当前除了建立完整的古籍保护体系、做好古籍的普查和登记以外,古籍数字化、开发古籍的产业价值等也非常受欢迎,如果社会能够给予古籍保护更多的重视将使古籍保护获得更好的效果,因此,本文对古籍保护所作的分析非常重要。

一、古籍的开发与保护

(一)古籍文化

古籍更像是一种精神性质的文化遗产,和古建筑这类型的文化遗产不同,其受众更小,因此对这类型的遗产进行开发和保护的难度更大。古籍最大的特点就是要求受众具有一定的文化功底,否则其中晦涩难懂的文字会让人难以理解。除了文化功底以外,古籍还要求人们能够对文化背景有一定体悟,也就是说要理解古籍所处时代的历史、文化等很多因素,否者就算懂得了古籍的表面意思也无法理解其中的深意[1]。因此,古籍的开发和保护还有很多困难,必须发散和创新思维,将古籍文化和现代人的文化需求结合在一起,进而实现古籍文化的传承,这也是我国当前古籍开发和保护工作的主要方向。

(二)开发和保护的一体化

对于古籍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来讲,必须长期对其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才能收获良好效果,但古籍的数量巨大、种类繁多,保护和管理工作的难度非常大,仅仅依靠政府出资根本不可能对古籍有非常好的保护。因此,保护古籍要考虑到民众的需求,将古籍的价值和民众需求联合在一起,这样民众就会對古籍保护有更多重视,就可以主动参与到古籍保护工作中来。保护古籍是为了能够长期利用古籍的价值,而这个价值也正是当前对古籍进行保护最有力的工具,古籍的开发也就是寻找如何有效利用这些价值,因此要形成古籍保护和开发的一体化。

(三)古籍的开发和利用

我国经过了数千年的历史沉淀,这数千年所产生的古籍数量非常巨大,其中蕴含的价值也非常珍贵,因此保护古籍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但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也知道,对古籍进行保护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资源,并且需要长期坚持,因此需要社会资源的介入。让社会介入古籍的保护就必须让社会认同古籍的价值,这样保护古籍就有了社会资金的帮助,以此便可以形成对古籍的一体化开发和保护。开发和保护古籍就是要利用古籍中的文化价值,而文化价值也正是古籍最珍贵的地方,也是对社会资源吸引力最大的内容,因此对古籍的开发和保护来讲,其自身价值就是主要内容。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知,古籍的开发和保护工作应该是一体的,因此,在对现有破旧古籍进行抢救保护的过程中要同时利用其中的有效价值,国家在古籍的保护工作中更多是充当催化剂,吸引了大量的社会资源以后才能让古籍的开发和保护体系运转起来,所以深度开发古籍的价值并加强古籍在民众之中的利用率非常重要[2]。另外,也有很多因素限制着古籍的保护和开发,其中之一就是文化水平;另外,为了让古籍不继续被破坏,基本都使用密封手段保护了起来,这就使大部分人没有接触古籍的机会,因此也就体会不到其中的价值,也就使人们在价值认同上出现很大差异。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要让开发和保护工作形成一个完美的循环,也就是开发古籍价值——利用古籍价值吸引社会资源并进行保护——继续开发古籍的价值,这样就可使古籍的开发和保护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中。

二、古籍保护与开发的策略

(一)古籍的普查和登记

国务院在2007年1月19日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意见》中对估计对古籍的保护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对古籍进行保护要有统一的工作部署、要从古籍的普查和登记开始。”因此,无论是执行古籍保护工作的政府部门,还是国家专门成立的相关组织,首先要做的就是做古籍的普查和登记,要详细、认真地整理、登记现有古籍,明确古籍当前的情况,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古籍进行保护,避免误打误撞、盲目地开展保护工作;其次,因为古籍有很多的类型,因此,不管什么组织在保护古籍的时候都要做好分类工作,严禁将不同类别的古籍散乱地堆放在一起。从2007年《意见》颁布到现在,我国个收藏了古籍到组织都在古籍的普查和等级上投入了很多精力,同时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例如在2012年我国180多个古籍收藏组织就完成了近90万册的古籍登记和分类工作。直到今天,通过对全国图书馆等组织的古籍进行统计发现,已经有近2720万册古籍登记在案,并通过分类发现了近230万册的珍贵古籍。

(二)建立完整的管理体系

我国有着很长的历史,这造就了古籍的类型、年限、价值等都有大不同,因此,除了要对古籍进行分类处理以外,还要采取分级处理的方式。我国文化部在2006年的时候颁布了《古籍定级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其中对古籍管理给出了明确的分级策略,具体为:第一,按照善本和普本的标准对古籍进行分级;其次,分别对善本和普本进行分级,其中善本共分为三个级别,每个级别分三个不同的层次,而普本则共分为4个级别[3]。对善本古籍进行观察可以发现,其分级方式共有年代和价值两种,如果古籍的年代久远并且具有一定价值,那么就会将其划定为较高等级,为了更好地记录这些较高价值的古籍,我国创建了《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目前共收录了9000多部珍贵古籍。

(三)数字化管理和数据库的建立

為了不使古籍继续受到破坏,我国的古籍保护组织都在古籍保护上做出非常严格的规定,致使很少有人能够接触到这些珍贵古籍,因此严重也影响了古籍的开发和利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早已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利用信息技术对古籍进行开发受到了很多人的重视。利用信息技术就是让古籍通过数字的方式展现在人们眼前,这种方式目前已经成为了古籍保护的主要方向,并完美解决了古籍在保护和开发中存在的矛盾,极大推动了古籍开发和保护工作的发展。以数字化的方式表现古籍有很多优势:首先,数字化可以为人提供无穷无尽的古籍资源;其次,通过网络的传播可以让更多人共享古籍,从而了解古籍,免去了古籍在印刷和运输上的麻烦;最后,数字化的古籍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进行展示,非常方便人们进行了解。因此,《意见》中也对古籍提出了要制定明确的数字标准,同时也提出了要建立和古籍有关的数据库的要求。为了加速完善古籍的数字化建设,我国文化部在2011年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通知》,敦促各古籍保护组织加快古籍的数字化进程,自此我国相继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古籍数据库,数据库中都收录了大量的古籍资源,为民众接近和了解古籍提供了很多便利,也推动了古籍开发和保护的发展。

(四)开发古籍的产业价值

在古籍的开发中,传统思维对其影响非常大,并且这些传统思想还限制了古籍开发的进展,致使古籍开发缺少了产业价值的利用。古籍中产业价值主要体现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上,因此,开发古籍中的文学信息、探寻古籍文学价值之外的价值非常重要。探寻古籍文学价值之外的价值主要从以下两个方向出发:首先是量。量的价值主要通过信息加工来体现,也就是要同进过前文所介绍的古籍数字化来让更多人了解和接受古籍[4];其次是质。质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古籍的实用性上,也就是要将古籍中的信息转变为民众更容易接受的形式,并以这种形式来体现出古籍的产业价值。在开发古籍的产业价值之前,必须要做的工作就是定位古籍的价值,因为古籍除了具有一定年代价值以外,其中也蕴含着很多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上就使用了《游春图》《清明上河图》等文化元素。另外,在商品、广告等领域设计上也对传统文化元素有所体现。因此,在利用不同古籍的价值与之前最重要的就是对价值进行定位,这样可让古籍价值最大化地发挥出来,进而也就可以促进古籍开发的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保护和开发古籍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手段,一定要注意开发和保护的方式,这样才能让更多人认识到古籍的价值,才能使古籍的开发和保护真正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菲.刍议古籍保护与开发的策略及建议[J].图书情报,2017,16(7):41-43.

[2]曹瑞琴.图书馆古籍保护及其开发利用[J].农业网络信息,2017,19(10):94-95.

[3]高媛媛.中国古籍保护的革新[J].纳税,2017,23(21):169-170.

[4]熊柯嘉.图书馆古籍保护及其开发利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8,35(3):261-262.

作者简介:王超(1988-),男,汉族,江苏徐州人,研究方向:图书资料。

古建筑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在中国,建筑物建筑节能与建筑造价管理中依然具有一些不足之处,不管是在现场管理方面,还是在管理本身的准则方面,不可避免地呈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以此来保证其每个工作细节都能够完成科学合理、精雕细镂。然后让其顺畅的度过,在这个开展过程中的关键时刻使得建筑工程的效益能够最大程度的表现出来,并且为中国的经济开展做出应有的奉献。

【关键词】意义与作用;相关措施;浅析

引言:

现如今,建筑物建筑节能与建筑造价管理作为我国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其主要的目标就是在于提升建筑工程的使用功能,而其主要的效益来源就是控制投资、生态节能。因此我们更加要重视建筑节能与建筑造价管理过程中的各项工作,以此来确保其每个工作细节都可以实现科学合理、精益求精从而让其可以顺利的度过这个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刻使得建筑工程的效益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建筑造价管理对建筑节能的意义与作用

现代建筑智能化趋势其中就包括节省能源,其中包括水资源、电资源、热能源现代智能化建筑对于建筑本身所具各的特点和功能是有相对发散性的设计理念要求的,其中对于墙体内部管道的设置,屋顶防水积水的处理以及风力、太阳能的处理都是新型智能建筑设计需要注意的,在北力地区降低墙体内部热量损失节省供热能源消耗,在南力利用太阳能电池、热水器都是从节能力向去考虑而进行设计的

1.1建筑节能采用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技术通过建筑工程造价来进行分析与研究,满足建筑节能的建设建立建筑造价经济体系和全而技术,在发展中提高和完善编制规范的管理体系适用于节能建筑造价费用管理和经济核算等,小断推广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技术在建筑节能建设中的使用。

1.2建筑工程造价贯穿建筑节能全过程主要涉及到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环境质量、建筑设计等力而,应用到更加复杂化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技术上,需要投资的资金比例更大,因此对建筑造价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它必须为建设建筑双力提供建筑工程造价全而完整、透明、准确、高效的信息服务,为建筑节能小断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

2关于建筑节能的相关措施

2.1政府的相关政策。政府要从宏观调控上扭转整个建筑行业的节能趋势,首先要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规,为实现节能建筑施工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要对率先主动使用节能材料的施工方和开发商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在政策上和资金上进行必要的倾斜。

2.2统筹规划,加大管理力度。当一个项目得到良好发展后,将会给多个方面带来利益,这个过程是长时问的。想要推广建筑节能,就要将运行者和使用者、业主和建筑企业的利益照顾周全。由于建筑业主的目的大都是尽可能地降低成本,所以对于高耗能建筑对业主和社会造成的经济困扰,他们基本上都不够重视。由于物业的统一管理形式造成业主处于被动的地位,这些都使成本的控制受到了阻碍,影响了建筑节能的快速发展。

2.3采用科学技术创造更大价值。目前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的重点主要放在了降低能源使用基础上,虽然这一方法能够节约一定的能源使用量,但是效果不明显,与日益匾乏的能源相比,杯水车薪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改变能源结构,开发可再生的使用能源,开发新型环保能源类型才是最根本的方法。要集中广大科学技术研发人员参与到科研开发工作中来,用科学技术手段不断的研发新型能源,实现长久的建筑节能和高效的建筑节能。

3.建筑物建筑节能与建筑造价管理

3.1树立“全寿命周期成本”的节能建筑造价管理思想

建筑工程全寿命周期成本是指建筑从项目构思到项目建设投入使用直至项目寿命周期终结全过程所发生的一切可直接体现为资金耗费投入的总和,主要包括建设成本和使用及维护成本。从项目的整个寿命周期来看,工程项目的建设成本和使用及维护成本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随着工程项目功能水平的提高,项目的建设成本增加,使用和维护成本降低;反之,工程项目的功能水平降低,建造成本降低,但使用和维护成本会增加,因此,当功能水平逐步提高时,全寿命周期成本呈马鞍形变化。

3.2重视建筑成本管理

严格来说,建筑的成本有正常使用期限之内的消耗和维护运营应付出的成本以及该建筑一次性建造的所有成本,这些成本合起来就是整个建筑工程中的全过程成本。为了实现这一节能环保的目标,我们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文件,并加强了管理,但是管理过程中存在漏洞,导致我国现有的建筑物中有相当多的不能够满足节能要求。这一漏洞的根源在于,一些建筑商和投资方只顾眼前利益,为了节约建筑投资,放弃使用节能环保建筑材料,虽然建筑成本较低,但是用户在后期的使用过程中将会承担更繁重的经济费用。

3.3经济性的建筑节能

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和案例对比我们发现,节能建筑较之普通建筑相比,其投资建设经费比较高,大约高出了一成左右,而这笔高出的经济费用全部应用在了节能建筑施工中。虽然造价高出了一层,但是就目前的销售数据来看,人们还是倾向于选择节能型建筑,它给业主带来的居住环境更好,居住舒适度更高。而这部分高出来的一成经济费用,随着建筑物使用年限的增加,而节省卜来的经济费用将远远高出原本的经费投资,从这一方面分析卜来,节能建筑更具有经济性。

3.4加强工程造价的管理

严格监督建筑质量、认真掌控工程造价这两点决定了建筑工程的好坏,也就是说,在建筑工程当中,工程造价起着重大的规划作用。想要让节能建筑得以推广,就要对工程造价的管理方面进行掌控:时兼顾造价成本和使用成本,重视在全过程成本里面的使用成本的比重,从而让节能思想与全过程成本达到融合。要将科技创新作为前提将造价管理进行更新优化,将只看重造价成本而忽略使用成本这种腐旧模式摒弃,建立全新的管理意识;建立新一代的工程造价的管理体系,用以在工程造价中取得控制权,从打造全新的规范的计价体系;遵照建筑节能的规范和要求来提高管理水平。从小处入手,建立有关于节能建筑在工程造价方面的信息体系,用市场经济加强这一行业的竞争力,从而得到良好发展。政府发挥宏观调控功能利用信息上的优势对其进行引导,社会各地区根据自身特点完善节能技术并以此提高自身竞争力,从而让整个行业蓬勃发展。

结束语:

在当今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大家的物质需求也越来越高,而关于住所的要求也愈加严苛。但是,如今建筑行业情况较为让人忧虑,我们关于房价居高不定。所以,开发商就应当想方设法的处理住所造价的成本。在建筑规划方面,需要进行合理的思考,系统性的分析以及人性化的思考,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来操控住所造价的成本。

参考文献:

[1]金坤.产业化进程中浙江省公共体育场馆的建筑设计特征研究[D].浙江大学,2014.

[2]王英顺.钢丝网架板与建筑节能结构一体化[A].中国绝热节能材料协会.中国绝热节能材料协会2014年年会会议资料[C].中国绝热节能材料协会:,2014:3.

[3]石锋.建筑节能服务市场培育的政府行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4]王江.控制建筑工程造价的重要性及管理途径探析[J].科技与创新,2014,16:72-73.

[5]黄苏韬.强化建设工程项目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浅析[J].现代物业(上旬刊),2014,09:35-37.

[6]李婷,薛峰.建筑领域对太阳能设计的要求及期望[A].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中国生态城市研究专业委员会.第十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论文集——S09太阳能在建筑中的应用[C].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中国生态城市研究专业委员会:,2014:10.

上一篇:成本分配论文范文下一篇:模块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