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同仁堂论文题目范文

2024-07-19

北京同仁堂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大学教育;大学教师;大学逻辑;大学治理;张维迎

从政府层面的“211工程”、“985工程”到社会公众对于种种名目的大学排名及其排行榜的过分关注,昭示了一个强大的、和平崛起的中国迫切需要代表世界一流水平的高等教育的强有力支撑。在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背景下,建设高水平大学、冲击世界一流大学,使中国跻身世界高等教育强国日益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成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举措。但是,由于体制的原因、诸多利益在博弈中的难以平衡,更由于改革对于现实利益格局的巨大冲击、传统习惯势力和利益既得者的种种阻挠,任何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或缩小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差距的改革尝试都变得极其艰难。如今北大的改革,之所以令人深受鼓舞,因为改革者提出了北大是全国人民的北大,不仅仅是北大师生的北大的口号,并着手进行了指引北大向着世界一流大学快速迈进的制度变革,如规定本校博士毕业生不得留校,推行非升即走和终身教职制度、学科末尾淘汰制度,等等。作为这场改革的主要推动者,尽管不可避免地遭到了种种非议,但张维迎不仅有着对于大学理想的憧憬,而且坚定不移地推进了北大的改革。《大学的逻辑》一书,则记载了他参与推进北大改革、完善中国大学治理结构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这里,张维迎从大学治理的角度所阐述的大学逻辑与大学治理的关系,不仅切中时弊,揭示了当前大学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或深层次问题(如‘近亲繁殖’、‘家族式组织’,‘武大郎开店’和‘官本位’及其所导致的学术评价不公等问题),而且坚持现代大学制度变革的学术趋向,反映了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在规律。这里,大学的逻辑,用他的话表述,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如果说大学的理念是为人类创造知识,传授知识,传承人类文明,推动社会进步,那么,大学的教师队伍必须是由真正对研究和教学有特殊偏好,最具有使命感、责任心和创造力,最能做出原创性研究成果的学者组成。为此,大学必须有很好的治理结构,其中,教师的聘任和晋升制度是最重要的方面。学术自由、学术评价标准、教授在学校中的权力等,都具有内生性。在现行的教师人事管理体制下,大学变成了‘家族组织’。不废除大学的‘近亲繁殖’,不实行教师岗位的分级淘汰,不引进外部竞争,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学术自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的行政本位,不可能建立真正的大学文化。”[1]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认为,大学的逻辑大体上可以被看作是大学、大学教育与大学教师之间所固有的内在联系。

1关于大学的理念与治理

探讨大学究竟是什么,实在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也可以说是常谈常新。因为大学面临的环境在不断变化,社会对于大学的期待也会因时而变,加上各国文化传统和社会经济、政治体制的不同,故人们对于大学是什么的追问,无论就本然状态下的现实际遇而言,还是就应然状态下的理论解读而言,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差异。尽管如此,所有这些讨论还是有一个逻辑上的预设前提的,即大学是社会所需要的、用来创造知识和传授知识的文化组织或机构。可见,大学的目标和理念构成了大学逻辑的起点。为了实现大学的目标和理念,更好地促进大学教育由应然逻辑向实然历史的转化,就有了一个大学的治理问题。

大学的理念是关于大学性质、目标(使命)和功能的一般性认识。从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培养神职人员、律师和官员的行会组织,到以英国牛津、剑桥为代表的古典大学作为“一切知识和科学、事实和原理、探索和发现、实践和思索的高级保护力量”,从哈佛特许状中明确规定大学的使命在于“在各个学科领域发现新知识;保留、解释和重新解释所有现有知识;帮助学生掌握方法、知识、技能和探究问题的习惯,这样他们将会终其一生而不断地追求学问,领导社会向前进”,到德国洪堡提出“研究和为人类创造知识是大学的一个基本功能”[2],以及发端于美国的著名的威斯康辛思想,大学理念经历了由中世纪行会组织向传统的社会知识中心、由传统的单纯传授知识向进一步创造知识和服务社会的不断演变。但是,应该指出的是,万变不离其宗,大学作为独立于社会的政治、经济之外的文化组织的性质却没有丝毫变化。大学在应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各种变化、不断满足社会对于学术发展的实际需求和拓展自身功能的过程中,不仅保持了其作为社会文化组织的特性,而且固守创造知识、传授知识的核心价值理念,培育了批判、反思和不断创新、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

大学的治理是为了实现大学的理念而作出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一个好的大学治理结构应该保证始终不移地不偏离大学的核心理念,不偏离基本目标[2]。这里,大学的治理实际上是对于大学教育的治理,涉及以下几个主要问题:一是大学的控制权究竟应该掌握在谁手里?是校长、教师、学生、抑或政府?也即大学的利益相关者中谁应占据主导地位?这是大学领导体制和内部管理体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二是如何规范和约束大学的掌控者,使其决策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大学教育功能的实现,即维护社会在知识生产、传播方面的公共利益?三是如何选拔最适合的人作为大学教师?也就是学术评价及其标准的问题;四是如何激励大学教师?如果能够妥善解决上述问题,就可以说有了一个好的大学治理结构。以北大为例,在变革大学制度、改善大学治理的过程中,他们以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着眼学术发展及其所需要的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极力推行本校博士毕业生不得留校、非升即走和终身教职制度、学科末尾淘汰制度等一系列革命性的治理措施,将创造对其他方面改革的强烈需求,推动行政和后勤体制、学术评价体系、博士生培养体制、科研资金分配体制、大学决策体制和干部任命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北大的改革及其制度设计,体现了大学的逻辑,因而对于大学治理结构的完善具有典型意义。它提醒每一个大学教师,什么样的行为是鼓励的(如进行规范的研究和学术交流),什么样的行为是必须的(如在匿名评审的一流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或专著),更重要的是,它会明白无误地告诉每一个大学教师,不那样做会得到什么惩罚(如up or out等)。这样,无疑会大大促进包括学术市场规范在内的外部制度环境的改善,从而在探索和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尤其是大学治理结构方面走出了极其重要的一步。

2关于大学教育的功能与特点

由大学究竟是什么的探讨,必然引出大学能够为社会提供什么,也即大学教育是什么样的事业的问题。按照张维迎的观点,大学教育是把学生从客户变成自己的产品的事业,即“一方面,我们招来的学生是我们的客户,我们要为他们提供服务;但是另一方面,这些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一种人才,能创造什么样的价值,又取决于大学教育”[2]。他进一步从知识传授这个角度探讨了大学教育是怎样把客户变成产品、使大学拥有忠诚的客户和自己的品牌的,并对大学教育在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具体分析和科学概括。事实上,大学之所以能够作为社会知识中心和独立于社会政治、经济之外的文化组织而长期存在,主要是因为它所从事的大学教育不同于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其他活动,具有自身所特有的功能和特点。

大学教育具有将传授知识与创造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独特功能。无论是张维迎所强调的把学生从客户变成自己的产品的事业,还是通常所讲的培养和造就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的事业,大学教育都离不开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实际运用,且必须将传授知识和创造知识结合起来才能加以实现。这是因为,大学教育中所传授的不是一般性、常识性知识,而是变革思维方式、能够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或获取原创性研究成果的高深知识。在大学教育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过程中,这些高深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实际运用则分别是由科学研究、教学和社会服务这三大功能性活动加以完成的。以往大学教育中对教学强调的多一些是应该的,毕竟教学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不可替代的重要途径,但要传授高深知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光靠教学传授已有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不断地创造新的知识,引导学生参与知识探索过程、帮助他们了解和把握学术前沿,以便尽可能地将所掌握的高深知识用于社会实际问题的解决或学科理论和知识的创新。为此,就必须加强所属学科或知识领域的科学研究,开展以知识运用和获取社会资源为手段、以实际问题解决或重大理论创新为目的的社会服务。只有把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教学结合起来,才能保证大学教育所传授的是高深知识,才能保证大学教育所培养的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或推动知识创新的高级专门人才。可见,围绕高深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实际运用,大学教育必须坚持科学研究、教学和社会服务三位一体,从而在人才培养方面明显区别于中、小学等基础教育,而具有了传授知识、创造知识并将两者结合起来以更好地服务社会和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的独特功能。

大学教育具有把利益相关者联系起来、促使大学基业常青的特点。历史上,大学因其所从事的事业对于增进人类知识、推动社会进步的独特贡献,享有着崇高的社会声誉和地位。那么,大学教育又是怎样做到增进人类知识、推动社会进步的呢?研究发现,这是与大学作为社会文化组织的定性定位和大学教育准入制度特别是学术标准的确立分不开的。大学社会文化组织的特性把它与社会的政治组织、经济组织区别开来,也决定了大学教育的学术趋向。比如,在供给方面,大学教育始终坚持学术取向的准入标准,即按照一个人智商的高低、将来会有多大的成就,而不是根据谁出钱多就录取谁的市场经济原则或谁出身好、有家庭背景就录取谁的政治原则,来决定是否提供大学教育机会。在需求方面,大学所提供的大学教育能否吸引学生,不仅取决于大学教育的质量和价格,甚至主要的并不是取决于质量和价格,取决于还有谁在上这个大学,也就是取决于其他客户的质量。与此相类似,任何大学对教师的吸引力也取决于其他教师的质量[2]。就是说,大学教育是一个关联品,注重的是品牌价值。这种品牌不是短期内所能够塑造的,而是通过多年办学积淀特别是优秀校友资源的积累和无数往届毕业生的杰出表现打造起来的。正是大学对于品牌和社会声誉的追求,与教师和学生个人未来发展的成就及其预期、政府促进社会知识生产和学术及文化发展的努力、捐赠者获得的社会声望和个人名声、社会公众包括当地居民得到的由知识生产和传播带来的种种好处,在根本利益上的高度一致性,将上述大学利益相关者联系起来,并融入大学以增进人类知识和引领时代发展为核心价值的文化共同体,为不断提升大学教育的品位和质量提供了持久动力,也吸引了优秀生源和高水平的师资。美国加州大学前校长克拉克科尔做过一个统计,1520年之前全世界创办的组织,现仍然用同样的名字、以同样的方式、干着同样事情的,只剩下85个,其中70个是大学,15个是宗教团体[2]。这一点,足以说明大学教育具有强大凝聚力,不仅能够为大学积聚无与伦比的社会资源和品牌价值,而且也可以培养无限忠诚于大学、服务于社会的产品和客户,从而把利益相关者联系在一起,最大限度地延续了大学的生命,确保了大学基业常青。

大学教育所特有的功能和特点客观上决定了大学逻辑的学术趋向。作为大学逻辑的中介,大学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功能性活动,在不断塑造大学品牌和社会声誉的过程中把大学利益相关者包括大学教师、学生、管理者、政府和社会其他利益相关者(如校友、捐赠人、投资者、周边居民,等等)联系起来的。这是因为,大家作为利益相关方是可以从大学的品牌和社会声誉中获取实际利益或其他好处的。但是,大学的品牌和社会声誉源于大学为社会所作出的知识贡献、得益于往届毕业生的杰出成就或工作表现,最根本的是要靠大学学术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提高学术生产力的有效途径是搞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促进大学教育的发展。由于包括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在内的大学教育都属于社会文化领域里的学术性活动(以知识的生产、传播和运用为特征,以发展学术、追求真理为目的),区别于社会经济领域中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市场竞争中的等价交换为特征,以追求企业经济利益或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也不同于社会政治领域中政府的公共治理和社会管理活动(以公共权力的获取和运用为特征,以争取社会公众支持为目的)。因此,大学教育必须把发展的重点放在学术发展尤其是文化的繁荣和学术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上,把是否有利于学术发展作为推进大学改革、改善大学治理的根本标准,突显大学逻辑的学术趋向和大学治理中的学术主导,从而将大学应然逻辑上的内在要求与大学实然治理中的制度安排尽可能一致起来。

3关于大学教师的选拔与激励

从制度分析的角度看,无论是大学的目标和理念,还是大学教育,都还只是制度设计的范畴。要实现大学的目标和理念,促进和推动大学教育的发展,还必须有一整套的制度安排,也就是必要的大学治理结构,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什么样的人适合作为大学的教师?如何选拔和激励教师队伍?[2]说选拔和激励大学教师非常重要,是因为大学教育的功能主要都是通过大学教师完成的,大学教师队伍在大学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学校的其他所有机构都是衍生工具,是派生出来的而非原始需求。在张维迎看来,保证大学目标和理念的实现,最关键的是教师队伍的质量。只有当教师队伍是由最具有学术兴趣、最具有创造力的人组成的时候,大学才会有真正的学术自由,才会追求卓越,才会注重自己的名声。试用期基础上的终身教职制度是保证大学教师质量的一个有效的制度安排[2]。笔者认为,大学教师的选拔和激励是能否实现大学目标和理念的先决条件,也是大学教育体系及其治理结构的关键环节。由于大学的品牌价值和学术声誉取决于大学教育的水平,大学教育的水平取决于它所培养的毕业生质量,而毕业生质量的高低又取决于大学教师的质量,故选拔最优秀的学者做大学教师、并且激励他们去努力奋斗是大学治理最为重要的工作,也是大学实现核心理念的根本保证。

大学创造并传授知识的特性,决定了大学的教师队伍必须是由真正对研究和教学有特殊偏好、最具创造力、最能做出原创性研究成果的学者组成,并享有充分的学术自由。对此,张维忠一针见血地指出,大学不是一个给人提供铁饭碗的地方,而是提供给那些最具有思想、最具有开创精神的人去创造的地方。大学教师的选拔,目的是选一个优秀的学者,讲师、副教授都只是一个过渡,是一个试用阶段[2]。笔者认为,大学教师的选拔实际上是一个选择、试用、最终确定优秀学者人选的过程,涉及包括学术评价在内的一系列问题,而决不仅仅是一个岗位聘任和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制度安排问题。为了能够将最为适合的人选拔出来,除了设置准入条件、任职资格、选拔程序之外,还必须确定相应的专业标准、实施规范而又公正的学术评价,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学术评价及其标准问题。一般而言,学术评价只能由同行来做,不可能靠外行。因为,一个学者的研究做得好不好,只有和他从事的学科专业领域相同或相近的人,才能说得清。但是,同行评价需要解决好“武大郎开店”(不愿意别人超过自己)和“近亲繁殖”(把自己培养的学生留在身边)这两个制约学术发展的前提性问题。为此,规定本校博士毕业生不得留校,确立学科末尾淘汰制度、非升即走和终身教职制度就成为目前比较好的制度安排。此外,学术评价本身还必须有一个同行认可的专业(学术)标准。一个教授有没有成就,学术界都有杂志,有学术会议,大家都是看得见的。学术成果信息的这种透明化为公开招聘、到学术市场上去选人提供了可能性。问题在于,目前学术评价体系中无论是内部评价还是外部评价,都是“外行评内行”,尤其是内部评价体系中学术评价主要由行政管理部门做出而非由相关领域的学术同行做出,直接导致学术评价的标准因过于注重易操作性而片面强调学术成果数量、忽视了质量要求。因此,充分利用大学外部的学术市场,制定一个同行认可度较高的专业标准,从而建立一个相对客观公正的学术评价体系就显得日益重要。事实上,学术市场的基本功能就是将可以观察(甚至不可观察)、但不可证实的学术贡献,通过学术市场上的在实行匿名评审制度的专业期刊上公开发表等市场评价手段,变得可以证实,从而形成对一个学者的学术贡献相对客观公正的评价。事实上,Tenure track制度恰恰发挥了学术市场的上述功能,其合理性一方面在于向每一位申请人明确地发出信号:有望成功的申请人必须首先通过在同行公认的权威匿名评审期刊公开发表文章等方式,向同行充分展示自己的学术实力;另一方面,则在于使包括学术委员会成员在内的所有同行形成相同的预期:在众多的申请人中,具备哪些条件的申请人才可能授予终身教职。上述制度可以使无论同行,还是申请者本人都对自己的学术成果形成客观评价,而最终使每一位真正有实力的申请人“确定地”获得终身教职,因而是目前比较好的选人制度。

大学教师的激励是大学的治理能否促进学术自由发展的根本保证。激励大学教师,主要靠大学之间自由、充分的竞争,最根本的是要有一个能够激发人的创造力、鼓励公平竞争、形成学术争鸣的学术环境。当前,对于学术发展最大的伤害是官本位及其行政主导下缺乏学术上的公平、自由竞争。学校的官本位,除了激励制度扭曲外,还与学术规范和学者水平有关。如果没有好的学术规范,学术成就不能有效比较,评价一个人是否优秀的标准只能寻求学术之外的标准。毕竟,官本位还有一个序列。一般来说,学术水平越低的人,官本位思想越严重,因为低水平的学者在学术上竞争不过别人,就会拼命找一些其他的关系来压制别人,如靠行政级别来提高知名度。如果大家水平都低,社会上就只能根据职位来推定学术水平,大家就会拼命去争当“官”,这样更没有人热心搞学问了。事实上,一个组织越是水平低的人多,就越是着迷于内部权力斗争。与此相反,高水平的学者通常很自信,更喜欢以自己的创造和学术上的成就来衡量自己的地位,对当官反而不太容易看得上。可见,高校的官本位不利于学术发展,只会把大家的精力引向内部权力斗争及其所关注的分配问题,而不是激励大家创造价值。只有自由、充分的学术竞争,加上客观、公正的学术评价,也就是一个好的学术环境,才能使优秀的人才获得公正的评价和充分的学术自由,使其忙着去创造价值、为社会做出更多更大的知识贡献,从而确保越优秀的学者就越能得到好的待遇和高的职位。一句话,学术上的自由、充分竞争,不仅为学者提供了创造知识的激励,而且会引起人才流动,进一步激发每个人的创造力,从而有利于促进学术生产力的提高和大学理念的实现。

综上所述,无论是大学的目标和理念,还是大学教育的功能和特点,抑或大学教师的选拔和激励,都充分说明大学作为社会的文化组织是为真理而生的,它存在的理由就是为保存被实践证明为真理的知识,并不断追求真理、探索新知,以推动人类进步和社会文明。大学的价值在于创造知识、传承文化和保存文明。而大学价值的实现,则离不开热心大学教育、从事知识创造和传播等学术活动的学者,这需要有一个能够选拔一流学者充任大学教师、并激励和保证他们不断提高学术生产力的大学治理结构。毕竟,大学不同于企业,不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或价值取向,而是以学术发展为价值取向,并始终以大学理念即社会所赋予大学的社会知识中心地位和社会文化组织特性作为学术发展的逻辑起点,以大学教育即知识的生产、传播和运用作为学术发展的主要内容,以大学教师即热心大学教育、能够创造知识和传授知识的学者作为学术发展的依靠力量。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大学治理,主要是以学术自由、思想自由、价值中立作为大学治理的根本原则,以大学自治、校长治校、教授治学作为大学治理的制度保证,以培育大学文化尤其是学者个人的学术声誉、事业心、使命感和团队协作精神作为大学治理的最高境界。可见,大学的目标和理念决定了大学教育的功能,但它们都不可能自动实现,而是通过大学治理结构、最终由大学教师加以实现的。因此,大学必须以追求真理、推动社会进步作为立身之本,大学教育必须以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作为根本任务,大学教师必须以创造知识和传授知识作为终生追求,这便是大学的逻辑。概言之,大学的逻辑是学术的逻辑,是推动社会文化繁荣和学术发展、促进大学能够始终维护社会在传授知识、创造知识和保存文明等方面公共利益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大学的逻辑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

[2]张维迎.大学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13,6,8,10,5,48,31.

北京同仁堂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摘 要] 河北省环绕京津,在北京奥运经济中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如何借助奥运经济发展河北旅游是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分析了河北凭借奥运经济的有利条件,并就如何凭借有利条件发展河北旅游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 奥运经济 河北旅游

旅游业是奥运经济的最大受益者。河北省环绕京津,与京津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存在着密切的依赖性和互补性。北京主办2008年奥运会,为京、津、冀的合作与共同发展赋予了新的内涵。如何抓住奥运机遇,发展河北省旅游经济,成为河北省旅游也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河北旅游面临奥运经济带来的机遇

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是北京“人文奥运”主题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河北省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根据以往经验,奥运会举办城市一经确定,会吸引世界各地有着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人前来观光旅游。由于旅游业对于国民经济的带动系数较高,如果河北省在奥运期间能把旅游工作抓实抓好,完全有可能吸引奥运带来的七分之一以上的游客,那么河北省每年旅游业增加收入至少为100亿元人民币,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增加值的30%以上。河北省在搭乘奥运经济快车,发展河北旅游业的过程中具有独特优势。

1.区位优势

奥运期间,北京将面临数量巨大的来自全世界各地的游客。北京必然要加强与国内奥运分会场城市和旅游热点城市间的合作,延伸北京的旅游市场,向周边扩展。而河北省地处环京津的核心地带,优势最为明显。因时间上的限制,奥运会比赛期间运动员和境外旅游者不大可能“消费”远距离旅游产品,因此,河北的一些旅游景点将成为旅游热点。

此外,河北省内铁路、高速公路纵横交错,交通便利。动车组的开行,使石家庄、保定、邯郸、唐山、秦皇岛等地距北京的车程大为缩短。廊坊、保定、唐山以及足球预赛举办地秦皇岛距离北京都在1.5小时车程以内。如此近的距离和便捷的交通条件,使得奥运会期间,在河北省内酒店住宿的游客能在最短时间内抵达北京各个比赛场馆。

2.客源优势

据预测,奥运会期间,北京将吸引众多的国内游客和境外游客,对全国所有省市来讲,北京奥运都是一个巨大商机,尤其对河北省来说优势更加明显。根据北京市旅游局的最新统计预测: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期间(2008年7月~8月),国内游客人数约为300多万人次,国外入境旅游者人数为80万人次,其中,因奥运会而额外增加25万人次。根据往届奥运会的经验,新增旅游收入中85%以上将流入承办城市及其周边地区。所以,河北省应该很好地把握这一重要机遇。

3.资源优势

河北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省内地形地貌齐全,旅游资源丰富,是全国唯一一个兼有海滨、平原、湖泊、丘陵、山地和高原的省份。有清东陵、清西陵等3处世界文化遗产;有首批被评为国家AAAAA级的旅游景区秦皇岛市山海关景区、保定市安新白洋淀景区、承德避暑山庄等。全省共有430处旅游景区(点),12条国家级旅游线路,堪称旅游资源大省,交通便利,地缘优势明显。

从时间上来看,2008年奥运会举办时正值夏天,炎热的气候将使河北的承德、秦皇岛的北戴河、南戴河等避暑胜地成为奥运旅游热点中的热点。

二、河北发展奥运旅游的建议

1.克服经验上的不足和观念上的误区

中国是首次承办奥运会。对如何更好地搭乘奥运经济快车,提高河北旅游经济的发展要不断地摸索,尽快克服经验上的不足,解放思想,改变观念上的误区。奥运期间,优惠的饭店价格、相对较近的距离都是河北地区的酒店优势所在。但是许多饭店对国际旅游市场运作规律不了解,还在待价而沽,迟迟不能明確价格,这样很可能错失预订机会。

2.便利的交通条件是必要保障

奥运期间,市场将出现“饱和”状态,对海内外游客及北京市民产生“挤出效应”,河北省可以借助有利的区位优势及便利的交通条件,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到河北旅游、住宿,减轻和分流北京奥运期间的接待压力。奥运期间由于饭店、国际航空机票紧张,且价格有大幅攀升,开通奥运旅游绿色通道,保证在河北省内下榻的游客进京等问题,将直接影响河北旅游经济的顺利开展。

3.加大旅游宣传力度,弘扬河北优势

加大旅游资源的宣传投入,可优先在北京、天津、上海和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地方重点宣传河北省适合旅游观光的世界文化遗产及自然名胜。同时,加强省内宣传,宣传如何抓住奥运商机,加快产品与国际市场接轨,促进绿色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为生产绿色有竞争力的产品奠定基础。

4.进一步完善景区建设

景区的资源品味和服务水平在旅游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加强旅游精品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奥运知识和服务技能培训,设计奥运旅游精品线路,特别是一日游、二日游产品。其次,进一步完善自助旅游体系,如在高速公路、国道、干线和通往较大知名景区的上下道口和交叉口处,设置旅游交通标识牌。第三,继续加强游客咨询中心和旅游救援体系建设,为中外游客提供更多方便并确保安全。

5.营造良好环境,树立河北形象

政府应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职能,坚持以人为本,提供优质服务,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营造弘扬正气、文明诚信的良好社会氛围。首先,政府部门应提高办事效率,实现体制和机制创新,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扩大与北京地区在多方面的交流与协作,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其次,加快生态旅游发展步伐,充分利用河北省环绕北京的优势,实现避暑山庄、外八庙、东陵、山海关等历史名胜和北戴河、雾灵山、塞罕坝等自然旅游景点与北京旅游线路的对接和延伸。第三是抓住北京举办绿色奥运的机遇,加快首都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

参考文献:

[1]齐勇锋:奥运经济与北京可持续发展[J].北京规划建设,2007(4):147-148

[2]李琦玮 陶干臣 毛发元:北京奥运经济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6(5):194-195

[3]丁向阳:北京奥运经济:中国和世界的商机[J].奥运经济市场推介会,2007(5):12-17

北京同仁堂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口腔正畸学;学位论文;文献计量分析;研究热点

[基金项目]科教强卫工程口腔正畸学(zdxka2016026);江苏省优势学科项目(PAPD-2018-87);南京医科大学校级教育课题(2019ZC027);2015年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教改课题“中外口腔正畸学人才培养方案比较研究”(ZC32015JG01)

[作者简介]潘永初(1981—),男,江苏南京人,口腔医学博士,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副主任医师,教授,研究方向为口腔医学;张卫兵(1970—),男,江苏南京人,口腔医学博士,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主任医师,教授(通信作者),研究方向为口腔医学。

口腔正畸学是口腔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的学科内容是研究错畸形的病因机制、诊断分析及其预防和治疗[1]。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创新的学术平台以及多学科交叉的相互协作,在口腔正畸学的发展过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生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学习的重要部分,是学习成果、科学研究能力及学术水平的展现,其发表状况被认为是衡量学科发展水平和科技产出的一项重要指标[2]。口腔正畸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口腔正畸学研究的水平和发展方向。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口腔正畸学专业领域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为本研究的分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然而面对大量的学位论文,目前还没有关于口腔正畸学学位论文系统梳理、热点分析的公开学术论文。对学位论文选题方向、研究热点的探究,可以明确我国正畸学的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与动向,也将为今后正畸学位研究生的论文评价与指导提供参考。

文献计量学是基于数学和统计学的定量分析方法,可以了解某个领域或某个主题的研究概况,被广泛应用于不同学科研究中[3]。知网的计量可视化分析功能可以针对所有检索结果进行多维度分析,包括关键词共现网络,论文主题、授予年度、基金、研究层次、关键词等多个条目的分布统计,帮助读者总结出有价值的信息,了解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与趋势。文章通过对检索的1985篇口腔正畸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计量分析,以期理清我國口腔正畸学研究的现状热点,为今后更加深入的推进口腔正畸学研究,提供基础性的参考。

一、数据与方法

(一)检索方法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目标数据库,采用高级检索功能,在“博硕士”选项中通过“

(二)计量指标

根据文献计量分析常用的计量指标[3],同时结合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我们采用以下三种指标:(1)各年度的文献量;(2)各学位授予单位10年间发表论文数;(3)关键词频数分布、共现聚类分析;(4)关键词不同时间段内词频分布,从不同维度对发文情况、学位授予单位以及关键词进行分析,追踪正畸学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二、研究结果

(一)学位授予年度趋势分析

2010—2019年间共发表正畸研究生学位论文1985篇,年均198.5篇。从学位授予论文年度发表篇数来看,论文数自2010年来总体呈上升趋势。2010— 2014年期间虽有小幅波动,但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014—2017年呈稳定增长态势,2017年学位论文数最多,为236篇;而在2017—2019年呈下降趋势。

(二)学位授予单位分析

图2(a)显示了2010—2019年间发表学位论文篇数位于前20位的高校,从图2(a)可以看出,2010—2019年间,我国共有4所高校授予口腔正畸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在100篇以上,分别为大连医科大学、山东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吉林大学,其中大连医科大学授予了216篇文献,占10年期间全部学位论文的11%。

我们对以上20所高校进行区域划分,分别归为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对每个地区高校论文篇数进行统计。从图2(b)可以看出,就授予学位论文篇数前20位的单位所属地区而言,有50%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属于东部地区院校,中部地区院校授予了24%的学位论文,西部地区院校授予了26%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学位授予单位分析结果显示学位授予量具有地区差异性,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地区。

(三)关键词分析

1.词频分析。词频分析是利用能够表示文献核心内容的关键词或主题词,通过统计其在某个领域中出现的频次分布,从而确定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动向的文献计量方法[4]。关键词作为体现文献主题核心信息的关键性词汇,分析高频关键词可以归纳和把握学科研究的热点主题和前沿趋势,初步看出近10年来我国口腔正畸学研究生学位论文集中关注点[5]。由于不同作者对同一研究主题选取的关键词可能有略微差异,即“同义不同词”。为了减小统计误差、更有效的挖掘数据信息,我们对知网中的前40位原始关键词进行同义词合并,如将“错”“错畸形”合并为“错畸形”,“CBCT”和“CBCT研究”合并为“CBCT”,“侧貌”与“软组织侧貌”合并为“软组织侧貌”等。

如图3所示,2010—2019年期间,研究生学位论文关键词频数分布的前5位分别是错畸形、头影测量、托槽、软组织侧貌以及头颅侧位片,代表了这10年间正畸学科的研究热点。同时,对安氏Ⅱ类的研究多于安氏Ⅲ类;按下颌平面角划分,以对高角患者的研究较多。

2.聚类分析。为了揭示正畸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关键词之间的相互关联,我们利用知网的计量可视化分析,对检索的1985篇学位论文进行关键词共现聚类。一篇论文给出的几个关键词一般存在着某种关联,而这种关联可以用共现的频次来表示。聚类分析能够寻求高频词以及这些词之间的联系,通过将高频关键词聚集成不同的类,来反映概念间的关系和学科研究热点[6]。共现聚类图中,关键词的圆圈越大,表示出现的次数越多;两个词语间线条越粗表示其关联越紧密。在计量可视化功能中,我们将高频关键词聚类设置为3类,图中相同颜色的关键词被归为一类,每一类即代表了口腔正畸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分支。从图4中可以看出,在国内目前技术支撑下的正畸学研究热点可归结为3类:第一类为对不同的错畸形的头影测量研究,主要涵盖了7个关键词:头影测量、头颅侧位片、错、安氏Ⅱ类、软组织侧貌和错畸形和高角;第二类为围绕托槽、不同牙位进行的口腔正畸治疗研究,主要涵盖托槽、前磨牙、尖牙、口腔正畸等9个关键词;第三类包含4个关键词,主要是以大鼠模型基础上研究的牙周组织、牙根吸收及正畸牙移动研究。

3.研究热点分析。通过分析关键词在不同时间内的出现情况以探究2010至2019年口腔正畸学热点的变化趋势。我们以

从图5中看出,错畸形、CBCT、三维有限元等关键词在近10年呈总体上升趋势;而托槽、牙周组织、大鼠、弓丝、牙弓、正畸力、正畸患者等关键词在近5年呈下降趋势;而头影测量作为一种正畸基本诊断方法,其10年间出现频数较为稳定。不同关键词的年度变化可与不断发展的数字化技术、影像技术有关,随着CBCT技术的逐渐成熟,越来越多的研究由二维的头影测量向三维方向的CBCT研究发展;而传统的弓丝、正畸力等研究热度在近年来呈下降趋势。

三、讨论

从本研究中口腔正畸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年度变化可以看出,学位论文数量基本随年代呈上升趋势。正畸学科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离不开国家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2010年,国家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据统计,2017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率已达45.7%,预计在2020年左右超过50%,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7]。然而在我们的结果中,学位论文数量在2017—2019年却呈下降趋势,这一下降可能与部分涉密论文仍在保密期限内,尚未被收录知网有关。同时,由于部分高校的正畸学学位论文未被收录,本次分析的年度论文可能与真实情况存在出入。

20世纪60年代,我国只有5所医学院校有口腔医学系,改革开放后不到20年达到了近百所口腔医学院或口腔医学系。口腔正畸学作为口腔医学的一个分支,更是突飞猛进。因此我们对口腔正畸学学位授予单位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在我国正畸学学位授予方面,中部与西部地区院校的研究生学位论文产出差别不大,而东部地区论文数量明显多于中西部地区。这与我国人口分布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东部地区相较中西部而言,人力、物力及财力等各方面支持皆大于中西部地区。因此,正畸学教育的区域平衡发展也应成为我国今后正畸研究生教育建设与发展的关注点之一。

随着时代不同,正畸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所关注的方向也会不同。分析不同时期的学位论文有助于直观看到不同时期学位论文的热点与重点,进而有助于了解研究生的科研状况及正畸学人才培养状况。通过对2010—2019年间关键词词频分析,我们发现近10年来的正畸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正畸矫治器、影像辅助诊断以及侧貌研究这3个方面。聚类分析显示了目前正畸研究生课题选题基本围绕在口腔正畸治疗的专业技术、正畸相关生物学基础理论以及影像学辅助诊断这3类。不同关键词热度的年度改变显示了不同时代下的正畸学研究特点。1998年,曾祥龙先生在《近30年口腔正畸学科的发展与现状》一文中指出,过去30年中正畸领域的四项重大进展:直接黏合技术、钛合金矫治弓丝、直丝弓矫治器、外科与正畸联合矫治牙颌面畸形[8]。如今,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CBCT、隐形矫治器、口扫技术也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9-11],也正是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突破,为口腔正畸学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未来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人才的培养对学科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新時代发展中,我们应该继续加强研究生教育,不断更新研究手段,创新研究思路,选择好课题,为我国口腔正畸事业的稳步发展培养更多合格的正畸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傅民魁.口腔正畸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1-10.

[2]李长玲,翟雪梅.我国情报学硕士学位论文的共词聚类分析[J].情报科学,2008(01):73-6.

[3]邱均平,文庭孝,朱艳辉,等.知识计量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4]傅柱,王曰芬,陈必坤.国内外知识流研究热点:基于词频的统计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6(14):2-12+21.

[5]李文兰,杨祖国.中国情报学期刊论文关键词词频分析[J].情报科学,2005(01):68-70+143.

[6]崔雷.专题文献高频主题词的共词聚类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1996(04):50-2.

[7]别敦荣.普及化高等教育的基本逻辑[J].中国高教研究,2016 (03):31-42.

[8]曾祥龍,傅民魁.近30年口腔正畸学科的发展与现状[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8(06):3-5.

[9]厉松,苏茹甘.数字化技术在口腔正畸临床中的应用[J].口腔疾病防治,2019,27(02):69-73.

[10]阿荣高娃,鲍鹏程,陆玉林,等.三维成像技术在正畸治疗的应用[J].包头医学院学报,2020,36(02):120-4.

[11]赵志河.我国口腔正畸学发展现状及展望[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2(03):129-33.

Key words: orthodontics; thesis; measurement analysis of literature; research hot pots

上一篇:物流信息系统技术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李清照毕业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