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审计论文范文

2023-09-16

银行审计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基层央行内部绩效审计是内审转型和深化发展的方向。虽然各级行开展了大量的绩效审计研究和探索,但是面临的困惑、难点和问题,已成为制约内部绩效审计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瓶颈,本文从基层央行内部绩效审计的内涵和特征研究入手,提出化解基层央行绩效审计发展瓶颈和促进绩效审计加快转化为现实社会生产力的路径。

关键词:基层央行 内部绩效审计 路径

绩效审计是一种把 “人”与“事”、“问题”与“责任”、“投入与”经济性、效果性、效益性、公平性、环境性”紧紧套牢在一条绳索上的新型审计。国家审计署在《2008——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指出:“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到2012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要开展绩效审计”。近两年来各级基层央行紧跟形势要求,凸出开展内部绩效审计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绩效审计面临的难点和问题,已成为制约内部绩效审计发展及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瓶颈,本文从基层央行内部绩效审计的内涵和特征研究入手,结合审计实践,提出化解基层央行绩效审计发展瓶颈的对策,以加快内部绩效审计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路径。

一、基层央行内部绩效审计涵义及其基本特征

(一)基层央行内部绩效审计涵义

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接受委托,履行受托经济责任的监督和评价活动,通过收集、分析审计证据,来评价基层央行执行货币政策、实行金融监管、提供金融服务和进行内部业务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环境性的活动,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促进绩效提高和实现生产力的转化。

(二)基层央行内部绩效审计的特征

基层央行内部绩效审计与财务、业务审计,从审计的目标、对象、标准、方法等比较来看,具有审计目标增值性、审计对象具有广泛性、审计标准具有一定模糊性和复杂性、.审计方法运用具有多样性、审计作用建设性、审计具有较高风险性这“六性”特征:

二、当前基层央行内部绩效审计面临的难点和问题

(一)审计的动力不足。绩效审计的开展取决于各利益集团对这个组织开展绩效审计的动机和需求。从目前基层央行领导干部管理机制来看,没有把领导干部履职绩效状况作为考核领导干部刚性指标,履职绩效好坏与领导干部没有切身的利益关系。

(二)审计的核心理念没有形成。现阶段内审监督很大程度上处于确保联行资金、国库资金、发行基金、信贷资金、财务资金、外汇资金和其他内部资金的安全和防范,关注查漏补缺等浅层次操作层面问题;对支持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的社会效益,金融服务的产品开发和服务创新的社会潜绩,内控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乃至对决策行为、执法行为和管理行为的效率等方面,内审却很少顾及,更没有上升到管理深层面,即促进本单位执行货币政策、实行金融监管、提供金融服务,提高内部业务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果性、效益性、公平性、环境性的内审核心理念上,导致绩效审计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

(三)缺乏绩效审计指导意见和操作指南。绩效审计准则是内部审计人员衡量、评价审计对象绩效的标准和尺度。但目前内部绩效审计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制定出台人民银行统一的绩效审计准则和操作规程。缺乏对绩效审计的职能、目标、原则、内容等的理论指导,缺少审计的方式方法、审计证据、评价标准、审计报告、审计结果的运用等的规范性的标准。

(四)绩效审计主体和客体双方存在畏难情绪。绩效审计扩大了审计鉴证职能,增大了审计评价职能。就审计主体来看,对基层行履职行为和业绩进行判定和评价,背离审计鉴证信息可靠性的本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内审人员政治和业务素质的主观判断,是对审计职业的自我挑战,内审人员工作有畏难情绪,担心绩效评价不当、问题定性不准带来风险和后遗症。就审计客体来看,被审计单位除了担心审计人员技术上的因素外,还有感情因素的原因,害怕绩效审计评价不充分,不恰当会影响切身利益,在心理上存有顾虑,有难言的“不信任心结”。审计一旦涉及到具体人的具体责任,被审计对象对此就会非常计较,软磨硬缠,或会发生被审计单位或个人对内审作出的审计评价不予认同的尴尬局面。

(五)绩效审计信息不对称加大。绩效审计的原始信息和绩效审计的证据是开展绩效审计的基础。审计主体只有在获取到充分性、适当性、相关性、可靠性的审计原始信息的基础上,通过整理、综合、分析,才有可能产生科学的审计信息。由于绩效审计的广泛性、复杂性,特别是绩效审计评价非常需要大量运用环境证据来进行佐证证、判断和评价,环境证据它主要来自于取证者的视觉观察,依赖于感官判断,因此加大了审计人员对绩效信息的广度、深度的掌握和信息真实度的判辨难度。审计客体的审计的原始信息相对于审计主體来说,信息不对称具有客观性。

(六)传统内审方法适应不了绩效审计的发展。目前绩效审计仍沿用账项基础审计和内控评价的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停留在手工查账和合规性审查上,采取随机抽样抽取样本数量,容易造成选择的重点审计内容不当,导致切入的要害不稳不准不狠等弊端。而绩效审计既要对工作内容的合规性和合法性进行评价,更要对工作手段和效率情况进行评判,需要更多的借鉴和吸收现代经营管理技术,综合运用查账技术和管理技术,进行科学严谨的对比分析。

(七)绩效审计的风险难于掌控。绩效审计风险来自于被审计单位的证据风险和内审人员自身的检查风险。就绩效审计证据而言,实物证据、书面证据、口头证据、环境证据都有可能存在不真实、不适用的问题,缺乏证明力,特别是依赖于内审人员的感官判断的环境证据,可能产生的“误判”风险极大。就绩效审计检查风险而言,绩效审计一般需要内审人员在绩效评价、绩效归因和绩效建议三个方面作出判断,每一方面都有审计判断失误的可能性,由此形成最终的绩效审计风险。尤其是内审人员错误地选择和执行设计程序与方法的技术风险及主观的职业道德风险,是绩效审计风险的主要因素。其风险表现为损失更为严重,表现更为多样,成因更为复杂,控制更为艰巨。

(八)审计主体有限的审计能力所能达到的水平不能满足绩效审计的需求。由于基层央行内审组织管理、内审人力资源、内审人员素质、审计技术、审计时间限制以及审计经费等多方面原因,限制了内审能力满足绩效审计需求程度。但从现状看,当前体制下的央行内审工作实行“双重领导”,即业务受上级行内审部门指导和行政上受本行行长领导,内审监督职能弱化和地位弱化。加之,内审人力资源紧缺、缺乏复合型人才。截止2011年底,武汉分行及辖地(市)中心支行,内审人员占全行人员总数3.5%,且现有的内审人员呈老龄化、知识结构单一化趋势,短缺现代管理技能和方法等。这些状况与开展绩效审计工作不相适应。

三、加快基层央行内部绩效审计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路径

(一)更新审计理念,营造良好的绩效审计环境。一是提高对绩效审计认识。利用通过内网、会议、学习园地等载体,广泛宣传人民银行所掌握的人力资源和国有资产,既然受托和受供于公众,就要为公众服好务,各项工作要经得起绩效审计的推敲,树立绩效意识,使大家理解和接受绩效审计,实现绩效审计主体和客体由原来的对立面转变为利益共同体,并主动利用好绩效审计成果,营造良好的绩效审计外部氛围。从而解决绩效审计动力不足问题。二是基层央行内审工作要大胆创新审计理念,将“查问题、追责任”的监督观念转变到“提建议、找措施、促增值”的服务观念上来,以绩效审计为抓手,致力于提高资金和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益、效率和效果,把是否有利于促进科学发展和有效增值作为审计查找问题的重要标准,不断提升内审工作的层次和水平。

(二)构建绩效审计机制,使绩效审计常规化。人总行尽快统一制定下发《中国人民银行绩效审计准则》,明确绩效审计的目标任务、操作规程、方式方法、标准、评价办法和审计成果运用以及审计质量控制的规范;明确审计机构和人员的应当承担的审计质量责任、行为道德准则,对恪守职业道德规范且又突出贡献的审计人员的奖励办法;明确绩效评价结果与薪酬和晋升条件和程序等。从制度上保障绩效审计深入发展,规范绩效审计行为。

(三)努力探索和建立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体系,为开展绩效审计提供必备条件。完善的基层央行绩效审计标准评价体系是绩效审计的生命力保障。一是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应围绕机制效率、政策效用、管理效能、工作成效、资金效益、资产安全、资源节约的履职情况来制定。

二是逐步建立具有层次性、可控性、动态性、指导性以及体现绩效状况、努力程度科学的绩效评价标准体系。

(四)坚持以风险导向绩效审计,规避和降低审计风险。在开展履行职责审计时,要打破现有的逐项查对的账项基础审计模式和内控评价为基础的制度导向审计模式,转向以业务风险评估为审计风险管理重点的风险导向审计。一是开展绩效审计证据的风险评估。从被审计单位的整体层面的目标、战略分析入手,对所处的区域环境、条件到管理机制等构成控制要素以及影响绩效的内外各个方面,获取对识别绩效审计证据有用的信息,充分识别内部、外部风险,找出风险要素来源。运用多种分析法,计算出这些风险源在整体信息风险体系中的权重,使审计过程所搜集到的证据、信息,能够构成对审计意见合理的保证。二是开展风险分析和应对。了解业务风险发生的概率及严重程度,确定绩效检查风险的期望水平,以业务风险为审计风险管理的重点,并进而控制审计人员的自身可能产生的绩效检查风险,从而降低整体绩效风险。三是有效利用风险导向审计的反馈功能。指出业务风险管理过程中的不足,提出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帮助被审计单位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四是帮助被审计单位完善记录和信息控制制度。确保被审计单位能生成充分性、相关性、可靠性、适当性的绩效信息,尽量规避和减少绩效审计证据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

(五)创新审计方式和手段,提高内审工作质效。科学的审计模式离不开科学的审计方法,不断探索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方式方法。一是广泛的运用审阅法、询问与调查法、现场观察法、座谈会法、案例研究法,收集和分析审计证据。二是充分运用比较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线性规划法、网络计划法、经济增加值评估法等,进行科学严谨的绩效对比分析评估。三是注重绩效审计软件开发和应用。根据人民银行业务特点开发内部绩效审计应用软件,并且积极提倡推广应用,提高内审工作效率。四是搭建动态的审计信息系统。畅通日常化的沟通渠道,将询问、会谈、调查、征求意見等口头沟通与沟通问卷调查等书面沟通协调有机结合,将风险导向绩效审计与非现场审计融合。

(六)创新审计成果的运用机制,促进绩效审计转化为现实社会生产力。 高度重视绩效审计成果的转化和运用。 一是建立绩效审计成果运用工作机制。实行“专报”和“公开”相结合的制度。针对被审计对象在资金使用、资源配置、资产管理、内部运作方面存在问题,以《审计专报》向行领导快报信息,全方位、多层次转化审计成果。通过完善落实审计成果运用工作机制,促进基层央行绩效管理水平的提高。二是强化后续跟踪审计。确认已经采取的纠正行为是否与预期相符,同时评价绩效审计项目自身的质量,量化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不断提高绩效审计质量。三是建立以责任追究为主体的绩效审计奖惩机制。通过绩效审计成果的转化和绩效审计奖惩机制的落实,充分调动被审计对象绩效管理的积极性,促进科学发展,实现战略目标。

(七)强化内审人员队伍建设,提高绩效审计对和谐基层央行建设的效能。内审人员是内审转型成败最重要的因素。一是加快人才培训,优化队伍结构。选拔、调整和充实内审人员;注重后续教育,鼓励内审人员参加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IA)培训和考试。逐步建立一支专家型、职业化的现代内部审计队伍,使审计人员具有高超的沟通技巧,能够掌握财会、审计、金融和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熟练运用审计技能,融会贯通相关管理知识,具备收集掌握分析各类信息能力和敏锐的分析判断能力以及良好职业道德素养。提高强化内审人员的行为管理,规避和减少、绩效证据和绩效评价、归因、建议风险。 二是建立绩效审计专家咨询和联系会议制度。根据开展绩效审计实际工作所需的专业要求,聘请具有专业特长和技能外部或内部人员参加审计业务或者提供技术支持,满足开展基层央行绩效审计能力需求,以实现审计目标。参考文献:1. 赵保卿:《绩效审计理论与实务》,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第2次印刷。2、秦荣生、姚德超:《内控控制与审计》,中信出版社,2008年6月第1次印刷。3、王一鸣、鄢莉莉:《风险管理科目》——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考试指导用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年9月第1次印刷。 4、余中福:《风险导向企业绩效审计》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银行审计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数据;商业银行;审计工作

信息技术是较早、较广泛地应用于银行业,但面对大量的审计数据需要处理和分析,对于商业银行审计工作而言无疑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都会受到影响。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审计也逐渐应用到商业银行审计中,这不仅可以提高商业银行审计的技术含量,而且还能够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有利于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因此,需要深入研究大数据审计在商业银行审计中的应用,提升大数据在商业银行审计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一、大数据及商业银行审计的基本内涵

“大数据”这一概念早在20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提出了,又被称为海量数据,主要是指人工或常用软件工具没办法在短时间内快速地收集、分析和处理的庞大数据信息,需要借助更高效的新软件工具对这些庞大繁杂的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储存和管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越来越多的信息存储量与日俱增,大量的数据信息被纳入数据集合,在计算机系统的分析和处理下,可以帮助获得所需的、可靠的数据信息。大数据是十分繁杂的数据集合,其具有海量的数据信息规模、速度极快的数据信息的获取和处理、多样化的数据信息类型、真实可靠的数据信息四大基本特征。

商业银行审计是国家银行监管体系中的重要的构成成分之一,直接影响着国家金融风险监管活动。商业银行审计主要是指商业银行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对银行自身的监督、管理、评价和独立运营,进行科学合理的审查和评价,做好商业银行自身的业务经营、风险管理和治理成效等,使商业银行在稳健运行中获取更高的价值。商业银行审计的主要目的就是保证商业银行在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下,保障商业银行内部的运营情况、风险管理、内控合规和治理成效等,更加科学、更合理和更具竞争性地实现其经济效益。

二、大數据审计在商业银行审计中应用的重要性

各大银行纷纷步入大数据时代,业务往来变得更加网络化、智能化,这也给银行审计工作带来了全新的工作思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国许多商业银行纷纷开展以信息系统和电子数据为基础的大数据审计,运用计算机进行存储、处理和分析商业银行的财务收支情况、预算和决算等,大批量地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可以快速适应审计工作环境的变化,迅速并准确地处理数据,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抵御审计风险的能力。

1.信息处理效率更高

科学技术与信息水平的进步,使得商业银行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开展业务往来,期间便积攒下大量数据信息,且通常情况下的商业银行机构庞大和业务广泛,与日俱增的审计数据增加了传统信息技术分析和处理的难度。同时,银行保存下来的数据信息也变得更加多元,由最迟的纸质数据拓展到电话录音、电子影像、扫描文件、纸质文件等多种类型,且数据庞杂。商业银行的审计数据主要有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无论是哪一类数据不仅数量多而且类型还多样。庞大又复杂的审计数据信息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筛选出准确的数据、寻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迫切需要寻求新的数据处理技术,大数据审计应运而生。随着大数据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商业银行审计使用的信息技术和方法就更加先进,会在大数据技术帮助下对这些海量的审计数据信息进行管理、分析、存储和监督等,使得商业银行的审计人员在这种快速、高效的信息技术应用中,大大提高了审计数据信息的分析和处理效率。

2.审计方式更加优化

商业银行所采用的审计方式直接影响着审计相关工作的实施效果,关乎着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效和未来发展。因此,为了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要求,商业银行审计工作方面大多会采用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审计工作中的各项数据管理中,通常会从海量的审计数据高效的分析和处理、先进的大数据审计技术应用中,不断地利用有效的大数据技术优化审计方式,增强大数据审计的应用效果,有预见性地开展商业银行的财务活动,做好审计的预算和决算,做好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评估等,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的审计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增强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3.审计结果更加可信

由于商业银行审计数据涉及范围广且数量大,传统的审计虽采用一定的信息技术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但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更加先进的大数据技术使得更多的审计数据得以整合利用,更多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被信息系统综合分析和发掘,有助于商业银行多方面地进行审计评价和全方面地进行风险评估,可以更好地进行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的规划、财务收支的分析和预算、决算的安排,使得审计资源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大大提升了商业银行审计数据信息分析的效率,保证了审计工作的质量,也就大大提高了审计结果的可信度。

三、促进大数据审计在商业银行审计中应用的策略

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商业银行审计越来越数据化管理。为了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商业银行应该在原有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上,构建大数据审计系统平台,加强大数据审计安全管理,储备大数据审计专业人才,加强大数据审计研究力度,从而促进大数据审计在商业银行审计中更高效的应用,实现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

1.构建大数据审计系统平台

大数据审计应用于商业银行审计,离不开相应的信息化平台支撑。虽然有些商业银行已经构建起大数据审计系统平台,但是有部分商业银行的这些系统平台的数据信息不够完整、数据信息分析和处理的速度较慢、数据信息类型不够丰富等问题。为了大数据审计的高效应用,就需要商业银行强化大数据审计系统平台的构建,需要充分考虑商业银行内部业务发展、外部监管、运营效益以及预算和结算等方面的数据信息,构建更加完善的大数据审计系统平台。具体应该包括三大审计系统平台:将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进行统筹分析,可视化呈现的大数据审计分析平台;对商业银行审计流程进行全程管控,对审计成果进行评价和数据资料库的收集进行综合管理的大数据审计管理平台;还有对商业银行日常运营分析、风险评估和监督的常态化大数据审计监督平台。要确保这三大系统平台进行完整和可靠的数据信息收集,提高数据分析和处理的速度以及数据信息的多样化,尽可能将大数据审计应用到商业银行审计中发挥更大的利用价值。

2.加强大数据审计安全管理

商业银行每天都有海量的审计数据信息收集、存储、分析和处理,这些复杂且庞大的数据信息虽然有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信息化手段帮助管理,实现商业银行审计科学可靠的数据化,也具有一定抵御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能力,但是对于庞大审计数据信息的管控,做好数据安全是大数据审计在商业银行审计应用中需要高度重视和解决的主要问题。因此,商业银行审计采用大数据监督管理时,必须加强对审计数据信息的安全保密工作的管控,可以通过密码输入、指纹录入和人脸识别等加密介质或专门数据传递方式进行数据信息的传输,为数据信息安全多增加一层保护。而且在日常审计工作中凡是发现数据信息在收集、存储和传递等过程中有疑似被泄露的地方或有可能存在泄露的风险,应该严格进行数据的核查。此外,商业银行审计部门还需要严格管理审计信息数据库,进行数据信息权限管理,对审计数据进行访问时应该严格按照访问申请操作完成,防止审计数据信息的泄露,提升大数据审计在商业银行审计应用的安全性。

3.储备大数据审计专业人才

对于大数据时代的商业银行发展而言,需要更加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商业银行需要的人才不仅仅要掌握审计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有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只有这种复合型审计人才才能够适应大数据时代下商业银行审计的需求。但这并不代表商业银行内的审计人才在各方面都必须样样精通,所谓“术业有专攻”,这就需要商业银行通过不同方式引进和培养数据应用型人才、数据处理型人才和数据分析型人才等审计专业人才。具体来说: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学校招聘方式引进更多大数据审计专业技能较强、有创造力的年轻人,為商业银行审计工作注入新鲜血液,优化审计人才结构,为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审计工作提供创新思路与方法;通过社会招聘的形式引进大数据审计经验较丰富的专业人才,提高商业银行审计人才实力,保证商业银行审计工作能够高效、有效地完成;此外,还应该加强对引进人才、现有员工的培养,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如可以采用“师徒结对”式或选拔培养的方式,并开展大数据审计专业方面的培训和组织相应的外出培训学习,提高商业银行审计人才的信息化素养,促进大数据审计在商业银行审计中能够发挥更高效的作用。

4.加强大数据审计研究力度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商业银行的经营的业务越来越广泛,种类多,范围大,而且大数据信息化时代下信息技术愈加丰富,这就需要商业银行从长远发展来考虑,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大数据审计管理和分析工具,需要增强大数据信息化商业银行审计抵御风险的能力。商业银行除了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更应该时刻关注大数据审计方面信息技术的革新,对于新的数据分析和处理方法要积极学习和了解,根据商业银行自身的情况适时引入并使用到审计工作中,增加大数据审计的类型和方法;还要继续加强大数据审计在商业银行审计各方面应用的研究,加大对大数据审计分析、管理和监督等数据信息模型的分析研究,要积极开拓对大数据审计的研究思路,将所研究出来更高效、更可信的大数据审计进行推广,充分应用到商业银行审计中,为商业银行所经营业务提供更加科学、精准的技术服务,提高大数据审计工作效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庞杂的审计数据给商业银行审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与质量。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商业银行审计工作引入这一技术,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经实践证明,大数据审计能够促进商业银行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商业银行应该重视大数据审计的重要性,并探索其在商业银行设计工作中的具体应用策略,提升其应用价值与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文莉.大数据分析下商业银行审计工作效率提高与管理系统研究[J].中国市场,2018(16):150-151.

[2]乔雅婷,时现.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审计资源组织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7(09):76-79.

[3]高雪梅.大数据环境下商业银行有效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思考[J].中国商论,2017(02):40-41.

[4]吕劲松,王志成,王秦辉,徐权.大数据环境下商业银行审计非结构化数据研究[J].软科学,2017,31(01):141-144.

[5]张君儒,刘格非,李镔.大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如何实现数字化转型[J].中国内部审计,2019(09):54-55.

[6]李文莉.基于大数据分析下的信息系统审计在商业银行审计中的应用研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8(04):200.

银行审计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通过对人民银行开展绩效审计的必要性及难点分析,指出建立符合人民银行业务特点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对指导开展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至关重要,并就此内容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通过借鉴“平衡计分卡”原理,将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分为全面工作绩效审计指标和专项工作绩效审计指标两大类,并对两类指标进行具体分解,同时对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立项、实施、方法、评价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一、人民银行开展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一)从公共受托责任角度看人民银行开展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人民银行承担着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和提供金融服务的重要职能,同时掌握着巨大的人力和经济资源。人民银行每一项调控政策的背后实际上代表的是资源、利益和财富,全社会利益相关者都会高度关注人民银行的一举一动。所以,人民银行必须讲究政策的科学性,讲究效率和效果,不断提高履职水平。通过开展绩效审计,对管理和服务工作的经济性和效率性进行系统分析和监督,可以有效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从人民银行职责角度看开展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人民银行作为非营利性组织,行使的是管理职能,其行使管理职能的有效性取决于其管理行为的效果和效率。传统合规性审计仅停留在是否合法、合规的层面上,无法全面反映其履职情况,这就要求人民银行通过开展绩效审计,不仅要对财务、资金的合规性、真实性进行检查,还要对货币信贷、金融服务等业务的绩效情况进行评价,从绩效的角度对其管理过程和管理制度进行审查,以督促人民银行高效履职,确保各项业务实现科学发展。

(三)从内部审计发展角度看人民银行开展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目前,随着人民银行自身内部管理的不断加强,客观上对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目标和重点提出了向绩效审计延伸的要求。从人民银行已开展的会计财务审计、业务专项审计、领导干部履职审计及离任审计等看,其内容或多或少涉及评价业务、管理活动的经济效益、效果,已出现了绩效审计的雏形。随着人民银行内部审计领域的不断扩大,已具备了向绩效审计这一更高领域发展的基础。通过实施绩效审计,对被审计单位在管理、服务中的效率、效果作出科学评价,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二、人民银行开展绩效审计的难点

由于我国的绩效审计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在认识上、理论上或是实践上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人民银行更是如此,不管在硬件方面,还是在软件方面开展绩效审计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审计对象特征的不可量化性

人民银行属于非营利机构,业务包括会计国库、支付结算、货币发行等等。开展绩效审计,无论是指标还是评价都存在一定的难度,对于涉及资金方面的业务,从风险控制的角度来衡量的话,很难从数量上进行计算和比较,更难在价值上加以描述。

(二)绩效审计环境的不成熟性

一是对开展绩效审计的认识不足。绩效审计对于人民银行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个新的事物,没有经历过,即使是从事内审工作的人员也不一定完全了解,更不用说从事其他工作的人。二是开展绩效审计的相关法规制度缺乏。如绩效审计制度的建立等。

(三)审计人员素质的不适应

绩效审计的特点是综合性强,审计质量的优劣直接取决于审计人员对客观现实的分析判断能力,这就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人民银行内审人员,特别是基层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知识面狭窄,不能很好地适应绩效审计工作的需要,综合素质亟待提高。

因此,建立符合人民银行业务特点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对指导和开展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至关重要。依据《中国人民银行法》赋予人民银行的职能,笔者认为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绩效审计评价的主要内容;二是绩效审计评价的指标;三是绩效审计的评价方法。

三、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建立

(一)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评价的主要内容

绩效审计评价的内容是最终做出绩效审计评价的基础。基于人民银行机构属性和工作性质,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审查资源利用的经济性、管理工作的效率性和效果性。

1,资源利用的经济性。人民银行的资源利用包括人、财、物等。审计是否以最低的资金运用费用,取得一定质量的资源,达到预期目标,也可以解释为项目在当前的质量前提下,用最少的资源和成本。

2,内部管理的效率性。人民银行内部管理的效率性审计,主要看被审计单位是否用正确的方法做事,用一定的投入获得最好的业绩。

3,业务活动的效果性。主要围绕预算执行情况、工作计划目标完成情况以及所取得的工作业绩开展审计,即预算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效果是否良好,是否按预算执行;目标管理责任制所规定的各项职责及管理目标是否已经实现和落实;管理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获得了良好成效等。

(二)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构成

1,选择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基本思路。绩效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不同,多数绩效审计指标并不是在法律、法规中事先确定,需要审计人员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被审计单位所处的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与被审计单位不断协商加以选择、制定。因此,我们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中,应充分借鉴现行的人民银行绩效考核内容及国际上通行的“平衡计分卡”——国际企业业绩考核系统的原理,推动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体系的完善。

(1)平衡计分卡原理。平衡计分卡是由哈佛商学院罗伯特·卡晋兰和大卫·诺顿于1992年发明的一种业绩考核和管理的工具。平衡计分卡是从企业发展的战略出发,将企业及其内部各部门的任务和决策转化为多样的、相互联系的目标,然后再把目标分解成由财务状况、顾客服务、内部经营过程、学习和成长在内的多项指标组成的多元业绩考核系统。

(2)平衡计分卡原理对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指导性。我们按照人民银行的发展战略和管理的内在属性对平衡计分卡的结构和指标进行修正和整合,分为绩效审计全面工作评价指标和绩效审计专项工作评价指标。

2,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绩效审计全面工作评价指标下分为总体评价类指标、人力资源类指标、经费投入类指标、物力资源类指标、内部控制类指标;效审计专项工作评价指标分为党建工作类指标、业务及内部管理工作类指标。

(1)绩效审计全面工作评价指标。绩效审计全面工作评价指标重在突出全面、完整。

总体评价类指标,包括国家法律或法规的规定,国家的方针政策,履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等职能的实际工作效率性、效果

性。通过对这一类指标的审计和分析,判断审计对象各项职责是否落实,管理目标是否实现,是否在完成上级行下达的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最大限度地拓宽业务活动的范围,扩大业务工作成果,据以判断审计对象基本绩效状况。

人力资源类指标,包括职工数量、有效工时、定岗定责、人力资源结构、人均完成工作量(工作成果)等。通过这类指标的审计和分析,判断审计对象机构设置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和程序,是否符合精简的原则。

经费投入类指标,包括经费总额、经费增长率、人均经费、公用经费支出比率、各部门使用公用经费总额以及人均使用公用经费等指标。通过这类指标的审计和分析,判断被审计对象经费投入的经济性、有效性,是否存在损失浪费现象,据以评价审计对象经费投入的绩效。

物力资源类指标,包括固定资产增长率、人均资产(固定资产)、计算机(设备)配备数量以及人均计算机(设备)配备率等。通过这类指标的审计和分析,判断审计对象的资产状况,特别是技术装备状况,据以评价其资产的绩效。

内部控制类指标,包括业务差错率、安全事故次数(率)、违规违纪次数(率)和案件发生率等。通过这类指标的审计和分析,判断审计对象的人员使用是否恰当,个人工作能力与其承担的业务工作量的配比是否合理。

将上述所有的评价指标分为若干档次赋予固定分值,科学分配权重,根据评价事实情况与设定的评估标准对应关系,得出指标分数,进而计算出大类和总体得分,以评价总体绩效水平。

(2)绩效审计专项工作评价指标。业务及内部管理工作类指标包括人民银行主要职能如货币政策传导、金融服务、金融稳定及支持性部门如办公室、会计财务、科技等;党建工作类指标包括党委宣传部党费管理、精神文明单位建设等。对专项工作指标的审计评价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项目实施取得的直接效果评价,就是将结果与目标设计进行对比,检验其目标是完全实现、基本实现还是差距较大;二是项目实施取得间接效果评价,评价项目开展所产生的社会效果、推广价值和远期影响等:三是成本投入评价。

(三)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评价方法

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评价方法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审计方法组成的有机整体,运用一定的技术方法进行再加工,形成新的证据即分析性证据并从中得出结论。

1,绩效信息收集方法。一是沿用传统审计的方法,比如审阅法、核对法、观察法、盘点法、抽样法等;二是通过实地观察、面谈、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搜集证据。

2,绩效信息分析评价方法。主要对取得的绩效信息,运用一定的技术方法进行再加工,形成新的证据即分析性证据,并从中得出结论。主要有:(1)目标评价法。对分支机构目标实现的情况进行全面评价,以分析对目标实现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的影响程度。(2)因素分析法。在目标评价法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分析各种因素对目标实现产生的影响。(3)比较评价法。包括因素比较和结果比较,反映的是分支机构活动的效果和效率。(4)工作标准评价法。以工作为中心,以分支机构的工作活动为评估点,分析评价分支机构活动与工作标准之间的差异。

3,论证评价方法。根据人民银行业务发展规划或业务要求,对实施的业务行为进行分析、比较与评价,选择效果较好、效率较高的合理方案。主要有:(1)方案论证法。分支机构在开展人民银行业务时,对实现同一目标的几个不同方案进行计算、分析和比较,对比经济绩效、社会绩效指标后,选出最优方案的一种评价分析方法。(2)风险分析法。对分支机构各项工作和政策决定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以及潜在风险进行分析、汇总,研究风险对各项业务开展的影响的方法。

四、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实施

现阶段,人民银行开展绩效审计要有明确思路和基本原则,应按照“坚持探索、重在结合、不断总结、逐步推进”的思路逐步推进绩效审计。并在遵循独立、客观等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的原则下开展。

(一)审慎立项

根据当前人民银行重点工作和开展绩效审计的环境基础。在审计对象的选择上,要有针对性,选择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业务,如货币政策传导、征信系统建设、现金供应、支付结算等具有绩效属性的项目和工作进行绩效审计,也可以对一个行、一个部门进行综合性绩效评估。

(二)审计中应把握的几个重点环节

人民银行绩效审计核心内容是履行职能过程中资源利用的经济性、内部管理的效率性和业务活动的效果性,开展中应当立足“履职全面性、合规性”。注重“履职过程”,强化“履职效果”。

(三)绩效审计的方式、方法

现阶段,首先应使用绩效信息收集方法。通过沿用传统审计的方法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基础工作检查,也就是履职及合规性检查,收集建立业务工作基础数据库。其次综合运用绩效信息分析评价方法。对已经取得的数据,运用一定的技术方法进行再加工,形成新的证据即分析性证据,并从中得出结论,作为绩效评价判定依据。

(四)绩效审计评价判定

绩效审计评价应坚持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定量分析为主,辅之以定性分析。审计评价判定可采取百分制方式,将评价指标分为若干档次赋予固定分值,科学分配权重,在根据评价事实情况与审定的评估标准对应关系,得出指标分数,计算出总体得分,评价等级要能够客观、公正、真实的评价反映被审计对象的工作绩效。

银行审计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以证券公司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的现状为切入点,探讨了证券公司实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必要性、紧迫性,分别从内部审计从业人员管理、内部审计全流程管理、基于大数据的内部审计系统三个方面对完善证券公司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提出建议。

[关键词]证券公司    风险导向    内部审计    大数据

新经济形势下,证券公司必须对资本市场的变化做出快速应对、创新产品及业务模式、完善公司治理、强化风险管理,才能在资本市场中获得持续稳健发展。证券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应积极引入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推动内部审计工作顺利进行,助力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一、证券公司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的现状

证券公司具有高风险的行业特征,资产流动性、负债比率较高,资金量巨大且交易频繁,产品结构复杂且收益不确定,交易活动必须依赖计算机管理系统。为应对经营风险,证券公司一般设立风险管理部、法律合规部、内部审计部,以构建证券公司的全面风险控制体系。

对证券行业内部审计部门的研究发现,内部审计部门在证券公司以及整个行业处于尴尬地位,因为与直接创收的营业部、投资银行部、固定收益部等部门相比,内部审计部门属于后台部门,并不能直接为公司创收。《证券公司和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合规管理办法》和《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规范》分别确立了证券公司合规总监和首席风险官的法律地位,二者皆为证券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任职之前必须取得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授予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而同属于风险控制体系的内审部门,制度上未设置相应高级管理人员分管内审工作,间接上影响内审工作的权威性。在风险管理过程中,风险控制部门、合规管理部门与前台业务结合得更紧密,对风险的感知程度更显著;内部审计部门一般履行事后检查功能,对风险的感知存在一定滞后性。

为应对行业监管要求,同时提升风险管理能力,证券公司管理层越来越重视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也积极主动调整审计方式,从事后检查贯穿到事前和事中检查。我国证券公司内部审计部门的重要性被广泛认识,审计范围受限的情况也有所好转。

二、证券公司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首先,证券公司实施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符合愈加严格的监管要求。在金融工作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重大经济背景下,证监会已明确提出“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修订了风险管理评价指标,使证券公司母子公司的全业务、全流程都被纳入监管范围。证券公司应基于服务实体经济开展业务,谨慎开展创新业务、高风险业务。日常经营过程中,强化风险意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其次,证券公司实施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是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内在要求。有效的内部控制、精细化的风险控制是证券公司在同质化竞争中得以生存的保证。对内部审计部门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证券公司组织架构的调整、集团化国际化的业务发展、特殊牌照的子公司等因素,都对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框架、审计思路提出了更高要求。

最后,证券公司实施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是内部审计自身发展的需要。随着证券行业的发展以及监管要求的不断变化,证券公司的内部审计经历了几个阶段,从关注会计核算的财务审计到关注工作成果是否符合预期的管理审计,再到关注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风险导向型审计。传统的内部审计方式已经不符合证券公司的发展需要,内部审计应以风险导向引领审计思路,为公司日常经营保驾护航,助力提升股东价值。

三、完善证券公司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的措施

(一)以人为本,组建高水平团队

1.建立专业化、复合型审计团队。内部审计的质量与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高度正相关。证券公司要突显工作效果,从专业化和复合型两方面考虑组建审计团队。团队不仅要有财务、审计专业人员,还需要金融、计算机、法律、工程专业人员,形成审计团队的专业结构互补。同时鼓励前台业务人员跨条线到内部审计部门发展,形成既懂业务又懂审计的复合型人才,为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2.吸纳合规风控专员加入。合规风控专员对部门重大决策、业务风险、执业行为、客户投诉、突发事件等较为了解,对于同属内部控制条线的审计人员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吸纳合规风控专员加入,必将提升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的效率。

3.引入外部业务专家。近些年证券公司新业务发展、新产品开发较为迅猛,如何及时掌握业务模式、识别风险和应对监管要求是摆在内审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可以引入同行业务骨干、会计师事务所专家、高校科研教师等,共同组成专家团队,有效扩充内部审计力量。在审计方法、审计发现、审计证据、成果确认等方面给予专业性指导。

4.加强继续教育和注重沟通能力。证券公司的主营业务种类繁多,不同业务之间或有交互,且内部控制点、风险点均不相同。证券公司内部审计人员应在学习最新监管政策、创新业务发展、更新审计技能方面做出努力。通过学历提升、业务研讨、行业协会等渠道进行继续教育,激发职业敏感性和风险识别能力。另外,内审人员与审计对象的沟通,应贯穿审计通知、资料提供、审计实施、审计报告、整改反馈等审计流程始终。在保证自身独立性的前提下,证券公司内部审计人员与审计对象保持良好的沟通互动,获得审计对象的配合与支持,有助于发现隐蔽的风险事项,快速获得审计证据,提高审计效率。除正式沟通方式外,内部审计人员也可利用工作餐、午休等非正式场合,与审计对象进行沟通。

(二)以事为先,将风险导向纳入审计全过程

1.内部审计计划阶段。证券公司开展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应站在公司战略层面,整体把控公司业务风险,对各业务部门、子公司的业务进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应结合以下要素:公司业务发展是否符合最新的行业监管要求、是否符合公司的战略目标要求、是否符合公司的业务流程规范、是否持续改善了公司内部控制。通过风险评估,确定存在风险的领域和需要审计的范围,以风险高低为依据来制订年度审计计划。在年度计划实施过程中,若因外部监管变化、市场涨跌、内部战略调整等因素导致审计计划不适用,内部审計部门还应调整年度计划并报审计委员会批准。

2.内部审计执行阶段。启动审计项目前,内部审计人员需要深入理解审计目标,报告汇报对象,针对经济责任审计、内部控制评审、信息系统审计、专项审计等不同类型的审计,应分别制订审计方案,明确审计重点难点,合理安排项目组成员,了解审计对象的管理方式和经营情况,评估潜在的重大风险。为防止隐性风险被掩盖,还应就审计事项和重大风险与被审计单位合规风控专员沟通,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获取重大决策、业务风险、执业行为、客户投诉、突发事件等的第一手资料,进一步提升审计效率。工作中,内部审计人员应根据审计对象的风险特征设计并执行审计程序。除询问、观察、检查、穿行测试等常规审计程序外,对创业产品或特殊风险,应打破固有思维、创新审计方法,获取高质量的审计证据。若业务复杂,超出项目组的能力范围,应及时向上级汇报,请求相关专业人员协助。内部审计项目负责人应全流程参与审计项目,对审计质量、审计结果负责。项目负责人要总体把握项目风险,根据项目风险及组员业务能力,合理安排组员分工并协助组员解决项目问题;根据获取的审计证据,判断是否调整项目审计计划,保证内部审计项目有序推进。

3.内部审计报告完成阶段。项目负责人完成内部审计报告初稿后,应提交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进行复核,并将审计发现事项与审计对象进行沟通,获得审计对象的认可。内部审计报告的复核、沟通过程并非一蹴而就,有时需多次沟通才能定稿。审计报告定稿后,内部审计项目负责人应按照证券公司内部资料档案管理要求,对项目底稿进行整理归档。此外,项目负责人还可编写项目总结,阐述项目的审计思路、重大风险识别过程及风险应对措施,分析是否实现了审计目标,为后续的实务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4.审计对象整改反馈阶段。内部审计人员需关注审计对象的整改情况,看其是否根据报告发现事项,完善内部控制流程、完成实质性整改,敦促审计对象按期提交“整改报告”。对于短期内无法整改的风险事项,应定期开展“回头看”,促进内部审计成果转化。此外,证券公司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还应加强与纪检、监察、人力的深度融合,建立部门协作,推进信息共享;揭示风险事项,查补管理漏洞;研判处罚机制,严肃问责追责,增强审计监督的合力,形成威慑效应。

(三)以用为基,搭建基于大数据的内部审计系统

新型内部审计系统至少包括审计数据集市、非现场审计子系统、审计作业审计管理子系统、审计综合管理子系统、审计风险管理驾驶舱子系统。

1.审计数据集市。审计数据集市对证券公司的业务数据、管理数据和审计作业工程中需要用到的外部数据进行多维度管理和治理,使数据分层。贴源层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中间层建设审计方法和审计思路经常用到的信息,保证审计团队可以快速取到目标数据;指标层在贴源层、中间层的基础上利用规则形成,保证日常审计工作可以直接定位到目标数据并可追溯到中间层、贴源层数据。审计数据集市是非现场审计子系统的基础,也是审计作业管理子系统的样本中心。通过ETL处理程序,对各源系统的数据进行清洗、加工、整合,从而实现审计集市中数据的规范,为其他各模块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2.非现场审计子系统。非现场审计子系统利用可视化建模、专业建模等简单易懂的数据分析工具,以审计集市数据为基础,以各审计业务和审计思路为主线,编制可视化模型,实现审计集市中数据的分析与挖掘。通过周期性地自动执行模型步骤,挖掘周期范围内的最新数据,审计人员可根据挖掘出的结果数据筛选疑点,并对疑点进行核查。非现场审计结构见图1。

3.审计作业管理子系统。该系统集成了非现场审计与审计综合管理功能。非现场审计子系统的疑点库有助于审计人员发现问题,为审计作业稽核提供数据支撑。审计综合管理功能模块中的词条、制度等为审计作业稽核提供检查依据。另外,审计作业管理模块整合审计作业中发现的问题,可追踪被审计部门的整改情况,同时提供查询统计功能,可实时掌握项目进展、整改概况及问责概况。

4.审计综合管理子系统。在综合管理子系统中可以学习监管要求、管理需要、审计知识、建模规范、历史发现、典型案件、风险体系、企业文化、专家经验、失败教训等。该系统是员工学习沟通的交流园地和经验宝库,是新型审计人才的培养基地。

5.審计风险管理驾驶舱子风险。审计风险管理驾驶舱集成了非现场、审计集市、现场作业管理数据,通过统计分析,将项目的统计信息、计划的执行情况,指标的分析情况,清晰地展示在系统中。通过风险展示,将风险落实为地图,将问题显示为矩阵图,将预警及时地反馈到人。

(作者单位:东吴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邮政编码:215000,电子邮箱:yanxj@dwzq.com.cn)

主要参考文献

高蓉.证券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 2018

黄都.我国证券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优化探究[J].商讯, 2019(17):36-37

鹿敏,张举.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财通证券公司的应用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8(22):152+171

银行审计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为了解决好基层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中国银监会调整了农村地区银行业的金融政策,有效的處理了“三农”问题。城乡的发展关乎国家的大局,农村金融问题已经成了一个焦点性问题,因此基层银行在农村金融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基层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基层银行业出现了一些问题,对于基层银行风险控制的研究,提出一些相关的对策,有利于基层金融体制、基层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城乡发展;基层银行风险;问题;对策

随着现代内部审计职能的日益扩展,风险管理成为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于2001年新修定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认为内部审计

“其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和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风险管理日益成为内部审计为组织增加价值的主要途径。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基层银行的社会职能与定位经历了深刻的变化,其履行职责所面临的环境日益复杂,面对的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因此基层银行近年来将风险管理作为其内部审计工作的建设方向,并将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确定为风险管理的主要途径。

一、基层银行风险控制存在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前固有的贷款方式和信贷条件已经不能够适应基层乡镇企业的发展需要。随着金融体制的日益完善,农村金融对于提高农民的收入,推动基层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基层的乡镇企业中容易出现一些混杂的现象,基层银行风险控制中出现的问题有:

1 控制风险的能力差

村镇银行的信贷主要是靠农村担保体制,因此也就决定了农村稀少的担保资源,使基层银行的金融担保体系缺乏相应的应对担保医院匮乏的体系。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的,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但土地仍然归国家所有。然而在农村乡镇,人们拥有的最多的就是土地资源,在出现信贷危机时,基层银行没有一个化解危机的明确办法。因为土地的使用权是农民所有,而所有权是国家的,没有一个可靠的信贷抵押品增大了基层银行信贷的风险。

2 农村对信用观念淡薄

农村信息的流通比较迟缓,交通相对闭塞,阻碍了人们对信息的接受。在农村人们对于信用的理解不全面、不到位。在人们的印象中任何东西都要有据,而信用在现实生活中显得就比较模糊,看不见摸不到,且对与个人也没有一定的利益可言,这也就使信用在人们心中相对淡薄。农村信用体系相对滞后,各种措施的制定不到位,也阻碍了人们对信用的认识。

3 没有建立一个风险评估机制

风险的评估在基层乡银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基层银行对于乡镇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一个企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基层银行的扶持,国际为了加大对乡镇企业的帮扶,也相应出台了一系列的举措,使资金的流通更加便捷,有利于推动当地的经济。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基层银行风险意识逐渐淡薄,没有认识到投资的潜在风险,特别是一些缺乏信用认识的乡镇企业,在出现信用危机时才意识到该企业没有一个可靠的信贷抵押品,造成了资金的不合理分配。

二、对于基层银行风险控制的对策

1 建立风险控制体系、加强基层银行人员的培训

建立基层银行风险控制制度,制定一些相关的奖罚措施,对基层银行人员形成一个硬性的约束。根据银行内部员工所在岗位,对其进行管理和内部控制的评估,评估的内容可有对风险的认识、趋避风险的能力、应对风险的措施等,于此同时还要结合其平时的工作的效率和效果进行一系列的认定,通过这些措施来有效执行风险控制体系。在风险控制中人员的培训业相当重要,对于基层银行人员应该定期的进行培训,加强其对风险控制的理解,并针对一些重点项目进行分析,严防基层银行金融投资经营的风险。

2 加强监督力度

在监督的过程中,会计人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会计队伍的建设,能够保证岗位上的管理人员具有与之相配的管理才能和业务技能。会计人员要定期的对基层银行进行一些列的核算,加强监管力度。于此同时基层银行可以设置举报电话、在乡镇发放一些监督卡等,能够确实有效的保证员工的廉洁。并且,在办理业务时出现的不民主、效率差得现象也能够控制。

3 建立灵活高效的审批机制

在基层贷款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每个客户在申请贷款的时候所面临的处境是不一样的,与其相关的还有他本身的信誉的好坏、信誉度的高低。这就决定了基层银行人员在审批贷款过程中所需要的时间、所考虑的风险不同。如果不考虑就一刀切就出失却一些潜在的客户,如果不考虑信贷的风险就会使基层银行蒙受损失,因此乡镇银行信贷的实施要制度和理性同时并举。要把制度和灵活结合起来,考虑客户本身需要和贷款特点,有选择性的对其进行放贷。如果基层银行对具体的情况比较了解,信用可靠,担保抵押属实,基层银行可对有需要贷款的部门进行批量审批,且不需要行长的亲自签字,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地提高了资金的流通率,充分体现了审批的灵活性,也有效地控制了风险的存在。

4 普及农村信用观念

由于乡镇居民对信用的理解有限,基层银行普及信用观念是必要的。基层银行应该组织一些普及信用那个的宣传活动,深入乡镇基层,让人们能够真实地感受到信用的重要性。对于一些不理解的要认真对其讲解,让每个人都能够感受到信用与他们同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信用显得尤为重要,在一些大中城市,信贷十分的普遍,比如在买房的时候,可以先通过首付,以后每月进行供贷来获得房产,信用在这时就能够凸显它的作用。因此在乡镇基层银行可以尝试建立一个信用记录机制,全面采集个人的不良信用情况,来约束那些信用意识淡薄的人,一个人信用低的话在进行网上交易的时候,可以考虑对其限制,对于一些赖账户要进行严厉惩处,不开欠账不还的先河,使信用的观念深入人心。

5 建立不良贷款的追究制度

贷款是为了乡镇基层企业更好的发展,坚决防止贷款的随意性,杜绝不良贷款的发生。放贷的人要对自己的放贷进行负责,从放贷的开始到收回代开这一系列程序都要做到认真严格诚信负责,每个环节都要有相应的监督人员,各个环节要进行严格的检查,一个环节出错就要追究这个环节相应的负责人,把监督处罚机制落实到每一点。

6 加大对基层银行的政策扶持力度

为促进基层银行更好地服务“三农”,在政策上应加大对其扶持力度。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应发挥国家政策的激励作用,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发挥存款准备金、支农再贷款、利率等货币政策在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中的作用,引导基层银行发展针对当地农村和农民的金融服务。一是当地政府出台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财税优惠政策,减轻该银行开办初期的经营成本。二是平凉银监部门可适当放宽村镇银行的存贷款比例限制,支持其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多发放支农贷款;支持其根据业务发展需要扩大服务半径,适当设立分支网点。三是径川县人民银行应尽快在利率、存款准备金、支付结算、反洗钱监测等方面做出明细的规定,加大对该银行的技术和业务支持。比如适当放松利率管制,允许基层银行根据当地资金供需状况、借款人可承受能力等确立贷款利率;提供辖区最新的经济金融信息,帮助该行尽快融入当地金融环境等

三、小结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基层银行的社会的职能和定位发生了变化,这些变革使基层银行更有利于推动乡镇基层企业经济的繁荣,与此伴行的还有基层银行中呈现的风险,研究基层银行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能够使基层银行做出正确的决策,推动基层银行健康发展。

银行审计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经济的发展使得外部审计的重要性不断被增强。外部审计所提供的信息是企业投资决策、银行信贷决策等经济活动的重要参考。我国外部审计在发展的同时,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文章首先对外部审计进行了概述,然后重点对外部审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这对提高外部审计的审计质量,改善外部审计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外部审计 问题 对策

一、外部审计概述

(一)外部审计的内涵及构成

外部审计区别于内部审计,它是指独立于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以外的国家审计机构所进行的审计,以及独立执行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进行的审计。外部审计包括政府审计和民间审计。

(二)外部审计的特点

独立性。外部审计的灵魂是独立性。外部审计机构独立于被审计对象,遵照审计准则开展审计工作,使得外部审计更具有独立性。保持审计独立性,对外提供真实、完整的信息对于外部审计显得尤为重要。

客观性。外部审计人员和被审计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没有内在的利益纠葛,在独立性的前提下,遵循审计准则的要开展的外部审计工作,提供的信息更加具有客观性。

审计主体专业性。外部审计人员大多数是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的人员。在专业知识方面显得更为广泛,而且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的专业性、广泛性的意见对于被审计单位改进财务状况,更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外部审计的作用

外部审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是委托方优化内部审计、改进财务状况、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参考依据。外部审计对企业本身、投资者、银行等具有重要参考决定作用,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维护他们的利益。外部审计因为具备较高的独立性,发表的审计报告更加客观、公允,可靠性更强,对于内部审计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可以提高内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二、完善我国外部审计的对策

(一)加强外部审计的独立性

在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情况下,应明确高层管理人员的权利与责任,减少管理层人员对外部审计人员的影响,使外部审计得以独立开展,从而提高外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同时企业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公司的治理经验,切实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要强化董事会的地位与作用,并加强监事会的监管,以减少管理层追求一己私利违法造假的现象。审计机构应与被审计对象进行有效沟通使股东或管理层以一个正确的心态对待外部审计,减轻管理人员对外部审计独立性的影响。上市公司应建立审计委员会,让审计委员会开展外部审计的聘请工作,可以有效避免外部审计人员由于股东或管理层的压力而丧失独立性的现象。最后,审计委员会的人员应保持独立性同时保持高度的自律性,从根本上保障审计的独立性。

(二)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构建良性审计市场

外部审计机构应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与储备制度。在招聘审计人员时,要根据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招聘那些综合素质能力强和职业道德水平高的人员,并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审计机构应时刻关注最新学习型文件,组织审计人员进行学习。同时让审计人员相互交流学习心得与工作经验,促使外部审计人员整体业务能力的提升。同时,审计机构可以建立道德素质评测制度,建立内部考评制度,内部人员相互评分,使审计人员时刻保持警醒,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外部审计机构可以建立工作绩效考核奖惩制度,对外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效果与素质能力及工作态度进行衡量,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素养,促进审计机构健康发展。

要扩大大规模审计机构的影响力。可以对规模较大的审计机构进行合并,提高其市场影响力,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对于规模较小的审计机构,应加强市场规范,监督其执业水平,必要时进行市场剔除,防止恶性竞争。要加强政府的监督管理。政府可以对审计机构进行“准入监管”。只有那些审计质量符合要求的审计机构才可以进入审计市场。并限制执业水平低、信用度不良的审计机构,从而促使审计机构的优胜劣汰,促进审计市场的健康运行。

(三)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水平

首先,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并保证制度的有效运行。企业应明确内部各部门的权利与责任,避免工作的交叉重复。其次,提高内部控制人员的综合素质。企业应选择那些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又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在职业道德方面应具备公平、公正、客观的道德修养的人完成内部审计工作。这样,才能为内部审计质量提供保障,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公允性。最后,外部审计人员可以与内部审计人员就专业知识及工作经验方面交流学习,通过收集法规政策或者是管理信息,来讨论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棘手问题,从而提高内部审计质量。这样在内部审计质量优秀、双方在保证审计独立性和客观性的前提下的沟通交流,可以使外部审计人员减少共同涉及的审计领域方面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四)构建审计机构外部审计质量评价模式

构建审计结果与审计过程相结合的二维评价体系。委托单位作为审计成果的最终使用方,更注重于审计成果,所以审计成果应赋予较大权重;被审计单位作为直接接触审计人员的被审计主体,则更侧重于服务过程,因此服务过程分值应赋予更大权重。同时,委托方、债权人、外部投资者、银行信贷机构等更注重审计成果的参考价值。应分别赋予委托方、债权人、外部投资者、银行信贷机构等不同的评分权重,综合打分得出测评结果。将审计过程纳入质量评价范围,有利于全面评价审计机构的审计工作质量,规范审计机构具体执业行为,可以促进审计质量的提升。设立审计质量评议委员会,定期召开评议会,根据评价结果对审计机构实施分类管理。这样可以促进审计机构的优胜劣汰,建立审计质量评价结果运用的长效机制。

(五)加强对外部审计的监督

加强审计机关的监督。审计机关应完善审计项目抽查制度,对审计机构完成审计项目情况进行随时、随机的抽查,对审计人员进行全方面考核,从而加大对外部审计的监督。加强群众的监督。可以利用网络媒体和组织座谈会等方式向社会群众宣传加强外部审计监督工作的重要意义。群众对外部审计的监督,可以督促外部审计主体不断改善自身审计质量。加强媒体对外部审计的监督。媒体没有审计机构来自于被审计对象管理层和董事会等的压力,因此媒体监督相对于审计机构来说更有独立性。媒体的监督曝光也可以促使业务水平不合格的外部审计机构被淘汰,净化外部审计环境,提高外部审计质量。

(六)慎重选择客户

审计人员不能盲目接收种审计项目,应根据自己的职业判断和对被审计对象的大致了解,慎重选择是否接受审计业务。审计人员可以联系之前为该单位提供审计服务的审计机构,咨询要接受审计单位的管理层的道德水平、公司内部控制情况和诚信等级等。然后进行筛选,再决定是否开展外部审计工作。这样可以有效地防范和控制审计固有风险和审计检查风险,避免审计风险所带来的不必要的法律诉讼。

(七)探索研究审计技术与方法

高等院校应注重学科发展的创新精神,科研所人员应重学科的前瞻性。应加强他们的学术交流,探索新的审计技术与方法。根据我国的政治、经济、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审计工作发展的趋势,探究对审计工作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审计技术与方法。同时,应结合审计机关好的评价结果,增强其管理、推广的应用度,从而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八)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应加快完善《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同时,应建立明确、有效的民事赔偿制度,详细审计机构的民事赔偿责任划分与赔偿金额。应加快建立一个权威度高的统一的外部审计法律法规体系,在法律法规的约束下,使得外部审计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改善外部审计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晓樵,试论如何充分利用外部审计手段确保内部审计质量[J],会计师,2012.05.

[2]李杰,我国民间审计独立性博弈分析与研究[J],财会通讯,2013.09.

[3]张中渊,对我国审计质量问题的探讨[J],商业经济,2012.12.

作者简介:张洋(1991-),女,汉族,河南南阳人,毕业于河南大学,研究方向:会计学。

上一篇:视频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金融资产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