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贸易关系发展论文范文

2024-07-13

中俄贸易关系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中美对比;因果关系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贸规模随着对外开放和市场机制的完善不断扩大。货物贸易总额从1982年的416.1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38 668亿美元,增加了91.9倍,年均增长125.4%。其中,货物出口总额由223.2亿美元增加到20489亿美元,年均增长125.3%;货物进口总额由192.9亿美元增加到18 178亿美元,年均增长125.5%。与此同时,中国服务贸易也获得快速发展,服务贸易总额从1982年的44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4 706亿美元,增加了106倍,年均增长126.3%。其中,服务出口总额由25亿美元增加到1 905亿美元,年均增长124.1%;服务进口总额由19亿美元增加到2 801亿美元,年均增长128.3%。

与中国货物贸易连续十八年顺差,且顺差额从1994年的53.9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2 311亿美元相对应的是中国服务贸易账户连续十八年逆差,且逆差额由1992年的1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896亿美元。而美国在服务贸易方面是出口大国,其服务贸易的出口顺差在世界上引人注目。因此,本文通过研究中国对外服务贸易与对外货物贸易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从而判断通过提升货物贸易的水平以带动服务贸易是否有实际意义。也对美国相关数据进行同理分析,以期通过对比来判断中国服务贸易发展与货物贸易发展之间关系显示出来的中国服务贸易的不足,为国家制定服务贸易政策提供建议。

一、相关研究回顾

中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关系体现了中国货物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国内有些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郑吉昌(2003)从服务经济的视角论述了服务业革命的涵义,分析了在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渐加快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主流的条件下,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并讨论了服务业革命对中国工业的影响与发展前景。夏晴(2004)从中国货物贸易巨额的顺差和服务贸易巨额逆差入手,提出了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协同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协同发展思路。曲凤杰(2006)认为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相互支撑,前者为后者升级转型提供条件,后者为前者的发展创造需求。程南洋、余金花(2007)对中国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结构变动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对中国货物贸易对服务贸易结构变动的影响以及贸易不平衡的成因作了介绍和分析。胡景岩(2008)通过对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相关性曲线分析,得出货物贸易增长速度与服务贸易增长速度正相关,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相关度不断加大,货物贸易的附加值越高,含高附加值的服务贸易就越多的结论。

综合以上文献可以发现,目前国内对中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关系的研究侧重于理论分析,实证分析较少,且为数不多的实证分析都以分析单个国家的服务货物贸易相关性分析为主,对中美两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对比分析更少。

二、实证数据研究

(一)中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实证分析

本文选择中国1982—2012年的统计数据作为样本。其中货物贸易总额设为TG,货物出口总额设为EXG,货物进口总额设为IMG;服务进出口总额设为TS,服务出口总额设为EXS,服务进口总额设为IMS。

1.叙述统计。首先,1982—2012年间中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平均数的差距较大,货物贸易平均为8 784亿美元而服务贸易平均仅为1 061亿美元。货物贸易额和服务贸易额的中位数大多出现在1998年。中位数的数值均小于平均数的数值,这种正偏形状与正的偏态系数一致。2012年的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规模均达到历年顶峰。

其次,1982—2012年间中国货物贸易的标准差均明显大于服务贸易的标准差,即货物贸易的波动程度大于服务贸易的波动程度。货物出口的波动程度大于进口的波动程度,服务进口的波动程度大于出口的波动程度。

再次,1982—2012年间中国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额的进口额、出口额和进出口总额的分布状态均呈现出高狭峰(尖峰厚尾)的状态,其波动程度小于正态分布,这与Jarque-Bera检验结果一致。

2.单根检定。进行单根检定是为判断数据是否具有稳定性。在进行单根检定前,为缩小数据之间的差距,降低波动性,因此决定对数据取自然对数。其中LTG为货物进出口总额对数、LTS为服务进出口总额对数、LEXG为货物出口总额对数、LIMG为货物进口总额对数、LEXS为服务出口总额对数、LIMS为服务进口总额对数。

对时间序列进行LS估计,需要确定变量的稳定性,故使用ADF和PP两种方法对数据进行ADF单根检定。结果显示LEXG、LIMG、LEXS、LIMS、LTG、LTS均为I:(1)序列,满足协整关系检验的条件。所以将变量分为两组:(1)LTG和LTS;(2)LEXG、LIMG、LEXS、LIMS分别进行协整关系的检验。

3.VECM模型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首先对于第一组数据LTG和LTS,进行Johansen检验,以判断服务贸易总额与货物贸易总额之间是否有长期稳定的影响关系,即协整关系。

Trace test和Max-eigenvalue test结果均为在0.05的水平下存在2个协整解方程,因此认为ltg与lts两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中国服务贸易总额与货物贸易总额存在有长期稳定的关系。

其中三个估计式(D(LIMG)除外)的R-squared值都足够强烈,但调整后的R-squared值却明显降低(除D(LIMS)的估计式的解释力仍然保持在20%以上)。通过观察各个变量参数的t值,发现:服务出口额D(LEXS)和自身前一期D(LEXS(-1))的正向关系显著;货物出口额D(LEXG)与前期服务进口额D(LIMS(-1))的负向关系比较显著;服务进口额D(LIMS)与前期的货物进口额D(LIMG(-1))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这表明服务出口额与自己前一期有正向关系,货物出口额也与前一期的服务进口额有负向关系,服务进口额与前一期货物进口额有正向关系。但VAR只能分析变量间是否存在影响关系,对变量间影响关系的具体描述不足,因此进行因果关系Granger Causality/Block Exogeneity Wald Test,结果如下:

根据检测结果,DLIMS对DLEXG的P-value值在0.1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认为DLIMS Granger 影响DLEXG,即存在中国服务进口到货物出口的单向因果关系。而且DLIMG对DLIMS的P-value值也在0.1的显著水平以下,认为DLIMG Granger影响DLIMS,即存在中国货物进口到服务进口的单向因果关系。基于该实证分析的结果,本文认为,中国货物进口的增加可以促进服务贸易的进口,而服务进口的增加可以促进货物出口。这一结果与中国的货物贸易逆差而服务贸易逆差现象吻合。

(二)美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实证分析

三、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中国服务贸易额与货物贸易额存在一定因果关系,中美两国服务进出口与货物进出口之间的因果关系对比分析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中国长期服务贸易逆差货物贸易顺差和美国长期服务贸易顺差货物贸易逆差的现象。相较于美国,中国的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且服务贸易自身的强化发展证据不足,并且服务贸易的进口是作为货物进口与货物出口之间联系的桥梁,有利于货物贸易的壮大,对服务贸易自身状况的改善不明显。但美国的服务贸易自身进口促进出口具有直接因果关系,而且货物进口的增加也会作为连接货物出口到服务进口的纽带促进服务的出口。

(二)政策建议

1.发展服务贸易,促进服务贸易内部结构升级,才能提高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中国服务贸易水平远远低于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因此今后国家应注重提高服务贸易自身动力,增强中国的服务贸易内在增长动力,来实现服务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由于中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且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贸易有助于货物贸易的结构调整,中国应把新兴服务贸易的发展与货物贸易内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机结合起来。

2.逐步对服务业放开管制,扩大市场准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有竞争才会有发展,因此必须引入有效的竞争机制。只有转变贸易增长方式,用竞争优化贸易内部结构,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地位和竞争力才能得到真正提升。

参考文献:

[1] 郑吉昌.基于服务经济的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12):110-112.

[2] 夏晴.论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协同发展[J].国际贸易问题,2004,(8):17-20.

[3] 曲凤杰.优化结构与协调发展——发展服务贸易与转变中国外贸增长方式的战略措施[J].国际贸易,2006,(1):28-32.

[4] 程南洋,余金花.中国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结构变动的相关性检验:1997—2005[J].亚太经济,2007,(1):94-97.

[5] 胡景岩.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相关性曲线[J].国际贸易,2008,(6):36-38.

[6] 钟晓君.中国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关系实证研究[J].价格月刊,2009,(9):3-6.

[7] 公维丽,孔庆峰.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因果关系研究——基于误差修正模型的分析,2010,(2):5-9.

[8] 袁霓,乔家立.中国服务贸易、货物贸易与 GDP 的计量经济分析[J].商业研究,2010,(10):55-59.

[9] 樊瑛.国际服务贸易模式与服务贸易自由化研究[J].财贸经济,2010,(8):76-83.

[10] Caroline Freund and Diana Weinhold.The Interne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Service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92,

No.2,Papers and Proceedings of the One Hundred Fourteen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May,2002),

236-240.

[11] Fukunari Kimura and Hyun-Hoon Lee.The Gravity Equation i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Services[J].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2006,

Vol.142(1).92-121.

[12] WTO国际贸易统计数据库(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 Database);中国商务部.

[责任编辑 王晓燕]

中俄贸易关系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柏 菊 罗 佳

[摘 要]环境与贸易的关系是近年来国际经济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环境保护对世贸组织(WTO)的贸易条款和基本原则产生了巨大冲击,WTO在既定的原则上适应环境的过程就是逐步被绿化的过程。本文分析了环境保护对世界贸易组织的冲击以及WTO在处理环境问题的困难与展望。

[关键词]环境保护 世界贸易组织 国际贸易

中俄贸易关系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中韩自贸区谈判已全部完成,标志中韩双边贸易进入发展新阶段。本文分析了2011—2014年中韩货物贸易发展规模、主要进出口商品占比,运用产业内贸易指数(IIT)、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对主要进出口商品进行了实证分析,为中韩货物贸易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关键词】 中韩 货物贸易 竞争优势

一、引言

中韩两国于1992年建交,当年贸易交易额是50.28亿美元,2014年交易额达2354亿美元,是1992年的46.8倍。目前,中国已成为韩国最大贸易伙伴和进出口国。韩国也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国、第三大出口国和第一大进口国。

1992—2004年,中韩从科技、能源渔业等方面签署了多项双边协定。2004年,中韩正式启动中韩自由贸易区(FTA)民间研究;2006年,启动中韩FTA官产学研究,截至2010年共进行了5次研究会议,2012年启动了双方谈判交换意见,同年启动了由日本加入的中日韩FTA谈判。2015年6月1日中韩贸自贸协定正式签署。

二、中韩两国货物贸易差额比较分析

本文以2011—2014年为研究对象,主要因为这期间恰是双方启动谈判交换意见到自由贸易协定完成草签,这也是中韩两国货物贸易的过渡期,其经验规律对中韩两国下一步货物贸易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据中国海关统计,中国对韩国出口额呈增长趋势,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例稳步上升,占韩国进口总额的比例基本平稳。2011—2014年,中国对韩国出口额分别是864.3亿美元、807.8亿美元、830.5亿美元、900.75亿美元,占韩国进口总额的16.5%、15.6%、16.1%和17.1%,占中国出口额度的6.85%、6.89%、8.02%和8.34%。比对韩国出口第二的日本高14.6、3.2、4.5、6.9个百分点。

据韩国海关统计,韩国对中国的出口额稳定增长,占韩国出口和中国进口比例实现双升。2011—2014年,韩国对中国出口额分别是1342.1亿美元、1343.3亿美元、1458.7亿美元、1453.3亿美元,分别占韩国出口总额的24.1%、24.5%、26.1%、25.4%,比韩国出口第二美国分别高14.3、13.8、15和13.1百分点。占中国进口总额的3.69%、3.66%、4.05%和4.74%。

1、从韩进口前十大产品种类稳定,机电产品占从韩进口总额比例显著提升

2014年相对2011年,中国从韩国进口产品的前十类产品未发生变化,从韩国进口前十类产品总额占中国从韩国进口总额的比例相对稳定,只有0.2个百分点。产品类别排名相对稳定,除矿产品由第六位升至第四位外,其他相对位置未变化。前十类产品各自占比均有变化,最大是机电产品,由2011年的37.3%上升至45.4%。

2、对韩出口前十大产品种类发生变化,但是各类产品占比相对稳定

2014年相对2011年,中国对韩国出口产品前十类产品有变化,增加了第4类(食品、饮料、烟草),剔除了第5类(矿产品)。对韩出口前十类产品总额占中国对韩国出口总额的比例相对稳定,只有0.3个百分点。产品类别排名变化较大,除前五类产品排名位置未变外,后五类产品排名绝对和相对位置均变化。前十类各自变动范围不大,占比变动最大是1.9百分点的机电产品。

三、中韩两国主要贸易产品的竞争力分析

1、中韩两国主要进出口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程度不高

本文采用通用的产业内贸易指数(IIT)衡量中韩两国之间出口前10类产品的贸易程度。IIT计算公式为:

T=[1-|X-M|/(X+M)]×100

该公式中,X和M分别表示两国间同一类产品出口额和进口额。T=0表示两国没有发生产业内贸易,T=100表示两国产业内贸易程度高。本文选取研究对象为2014年中韩两国进出口额前10类贸易产品,其中9类贸易产品是相同的,只有第5类和第13类不同。因此选择11类贸易产品。数据选取中韩两国之间2011—2014年的年度进出口数据,具体IIT指数见表2。

从表2可看出,除第7类、第5类和第13类外,其他类别产品的IIT值比较低,这说明中韩两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

2、中韩两国主要进口产品竞争优势分析

贸易竞争指数(TC)是衡量某国产品或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有效指标。TC计算公式为:

TC=(X-M)/(X+M)

该公式中,X和M分别某国在世界范围进口额和出口额。TC取值区间为[-1,1],TC值越大,标明该产品在世界范围内更具竞争优势。本文选取2014年中韩两国在世界范围进出口年度数据计算,结果见表2。

从表2可知,中国相对韩国,在第11类、第20类、第13类和第4类等方面具有竞争优势。韩国相对中国,在第7类、第18类、第17类等方面具有竞争优势。中韩两国在第16类、第6类等方面相互竞争优势不明显。

四、政策建议

1、加强贸易协议落实,创造良好外贸环境

中韩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但具体运作中仍需要磨合。因此,要通过加强战略规划引导,突出贸易协定,细化落实措施、减少政府管理审批、提高市场运作等方式,进一步营造良好双边自由贸易环境,促进双方资本、人员、技术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将协议内容落在实际行动上。

2、加快产业升级,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

要通过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技术研发等工作,加快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扩大对韩比较优势,增强在韩市场竞争力,逐步减少中国贱金属及制品等低附加值初级产品出口,逐渐增加机电产品、光学医疗设备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同时,加强与韩交流,合理划分体系内分工,最大程度降低贸易冲突争端,实现贸易共赢。

3、加强基础设施和软环境建设,提高贸易便利化

目前,90%左右中韩贸易需要海运实现,因此要进一步加强港口建设,提高港口货物吞吐量,发挥海运量大价低优势;增设中韩新航线,满足人员货物对实效需求。同时要以“互联网+”带动信息资源和公共服务提升,加强法律、韩语、金融等专业服务人才的培养和管理,为中韩贸易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4、强化金融合作,突出人民币贸易结算优势

充分利用好中国青岛、烟台等沿海城市区位优势,进一步加强与韩国金融机构交流沟通,进一步在韩国增设中资银行分支机构,降低获取贷款和贸易融资的难度,降低融资成本,促进扩大双方贸易规模。同时,拓宽人民币在韩使用渠道,提高人民币贸易使用占比,降低双方以第三方货币计价结算的汇率风险和成本。

【参考文献】

[1] 王元彬、郑学党:中韩农产品贸易增长特质及影响因素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4(7).

(责任编辑:陈丹)

中俄贸易关系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京津冀的协同发展是推进京津冀一体化的核心,在全球注重发展服务贸易的浪潮中,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内形势下,京津冀服务贸易如何才能实现协同发展,互利共赢,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了解京津冀服务贸易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北京、天津以及河北服务贸易协同发展的条件。同时,三个地区在京津冀服务贸易的协同发展中,要根据自己的优势产业来定位,最后京、津、冀还应该加强交流合作、建设交通网络、优化服务贸易结构来实现互利共赢。

关键词:京津冀;服务贸易;协同发展;互利共赢

引言

21世纪以来,以现代化大都市为核心的都市圈成为全球经济最活跃的区域,并逐渐成为全球经济的主导区域和控制中心,我国的都市圈起步较晚,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处于初级阶段。2014年2月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专题汇报的召开,使京津冀协同发展问题成为热点问题。京津冀地处环渤海经济区域带,具有明显的政治经济优势,但长期以来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缺乏发展后劲。在我国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的背景下,研究京津冀服务贸易协同发展问题对于推动京津冀的协同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孙久文、邓慧慧、叶振宇(2008)提出,未来应培育石家庄成为区域性、以陆路物流为主的物流中心。马春梅(2009)认为,河北服务贸易发展的重点是深度挖掘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发展潜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技术含量,进一步扩大河北服务出口的比较优势。杨召东(2012)认为,天津服务贸易出口的优势部门是以劳动密集型服务为主的传统领域,而保险、金融等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高附加值新型的服务产业,发展速度相对缓慢。王红丽(2014)认为,京津冀服务贸易的协同发展可增加区域服务贸易的收益,建议京津冀三省专注于发展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贸易。根据查阅的资料来看,我国目前对于北京服务贸易的研究相对多一些,对于天津、河北服务贸易的研究文献较少,而对于京津冀服务贸易协同发展问题的研究更少,本文希望在了解京津冀服务贸易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能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下,明确京津冀三个地区在服务贸易协同发展中的定位,希望为更好地推动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一、京津冀服务贸易现状

(一)服务贸易规模

北京市服务贸易规模日益扩大,从2003年的162.24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1 000.2亿美元,十年间增长了5倍之多,除了2009年金融危机影响下服务贸易额呈现负增长外,北京市服务贸易总额都在逐年增长。2012年,北京市服务贸易总额为1 000.2亿美元,其中,服务贸易出口额为445.1亿美元,服务贸易进口额为555.1亿美元。2012年北京市服务贸易总额占全国服务贸易总额的21.25%,占北京市对外贸易总额的24.5%。

天津服务贸易从2006年的110.4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188.4亿美元,增长了70.6%,2014年前三季度,天津市服务贸易进出口额173亿美元,同比增长23%。其中,出口为99.64亿美元,同比增长45%;进口为73.45亿美元,同比增长1%。

河北省相对于京津是以货物贸易为主,服务贸易起步晚,规模较少,但增长速度还是比较快的。河北省2012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45.45亿美元,同比增加36.97%,其中服务贸易出口额为18.18亿美元,进口额为27.27亿美元。

(二)服务贸易结构

2003—2012年,从这十年数据来看,北京市服务贸易以运输、旅游、其他商业服务这3项为主,占到服务贸易总额的50%左右,同时金融、专利、电影音像等新兴行业的服务贸易总额占北京市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虽然变化不是很大,但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绝对数的增长是明显的,2012年服务贸易额分别增长89%、26%、45%,同时这些行业在我国服务贸易中也是占有重要的地位。

2013年天津服务贸易12大领域中,旅游、运输、其他商业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等五大类进出口额合计占全市服务进出口额的92%。其中旅游排名第一,占比达28%。电影音像、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服务、保险等新兴领域服务贸易发展势头良好,2013年服务贸易额分别增长150.1%、224%、51.8%和705%。

由于河北省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等特点,河北省服务贸易主要还是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传统领域中,在工程承包、劳务输出以及运输和旅游服务贸易等行业中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对金融、信息等新兴的服务贸易投资较少,导致服务贸易的结构不合理。

二、京津冀服务贸易协同发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 京津冀服务贸易具有明显的梯次性特征,具有各自的优势产业

北京是全国政治经济中心,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贸易在我国服务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具备发展金融服务、保险、电影音像、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利等新兴服务贸易的条件,这些行业的发展也位于我国的前列。天津最突出的优势就是天津港,凭借着港口优势,天津的运输服务贸易得到了蓬勃发展,在我国的运输服务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河北来说,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其一大优势,在工程承包、劳务输出等方面发展迅速。京津冀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各自的优势产业,这也为京津冀服务贸易协同发展提供了理论前提,京津冀均具有各自的优势产业,在协同发展服务贸易的过程中可实现优势互补,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二) 京津冀服务贸易合作可增加区域服务贸易的收益

京津冀是一个拥有着1.2亿人口的庞大消费群体的经济区域,其市场容量占全国市场总容量的比例超过了1/10,具有良好的服务贸易合作基础。北京正处于服务贸易转型期,正在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向资本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转型,这期间必将伴随一些传统型服务贸易的外溢,这就为京、津、冀三地服务贸易的协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机。北京可以将一部分传统服务贸易转移到天津和河北,集中资金和技术在新兴的服务贸易领域,天津和河北承接一部分北京的传统服务贸易,来实现自身服务贸易的发展和优化,通过推动产业转移,可逐步实现三地互利共赢。

三、京津冀服务贸易协同发展中的定位

(一)北京作为核心,着重发展高端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协调区域合作

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是京津冀中发展最快的地区,理所当然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核心。在文化服务贸易领域,各种高水平的会展、演出在北京举办,媒体、版权服务和影视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为北京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北京是许多金融机构、科研机构、科技机构的聚集地,创新能力全国领先,同时汇集了大批各专业的人才。在这些有利条件下,北京市应着重发展金融、信息等高端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同时在京津冀区域服务贸易合作中充当贸易创新的尝试者,创新服务贸易模式,开拓新兴市场。北京在汇集服务贸易发展资源的同时应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以本身强大的实力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引领天津和河北服务贸易的优化发展,协调区域合作,达到区域共赢。

(二)天津着重发展物流和服务外包等服务贸易

天津是北方的经济中心,滨海新区是我国重要的物流基地和国际物流中心,天津港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贸易港口,拥有全国最大的集装箱码头。天津应充分发挥其港口城市的优势,着重发展运输服务贸易,为京津冀区域的经济资源流动提供便利。将北京商品市场流量大的特点与津、冀两地货物周转的优势结合起来,三地在物流运输方面联手,推动天津发展成为华北最大的现代物流中心,则既能促进京津冀运输服务贸易的发展,也能带动全国运输服务贸易的蓬勃发展。

天津是首批国家软件出口基地之一,并先期跨入了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行列,结合天津滨海新区建设国际一流“国家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基地”的目标,天津应着重发展服务外包,扩大在岸外包业务规模,同时推动离岸业务的增长,提升服务外包的业务范围和服务水平。

(三) 河北大力发展旅游、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等服务贸易

河北省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且相较北京、天津来说劳动力成本较低,河北省现已拥有众多的施工总承包企业、专业承包企业等建筑业企业,拥有多个国家、省级劳务基地县。在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方面,河北省拥有规模和盈利方面的较大发展潜力,而且能够带动国内技术、设备、材料的出口。

河北本身也拥有自己特色的旅游资源,河北省可以利用独特的海滨海岛、坝上草原、长城文化、温泉湿地等优势资源,与北京、天津联合发展“大旅游圈”,形成一线式旅游服务,进行京、津、冀旅游产品的差异开发和错位发展,使三地旅游优势互补,优化旅游产品空间结构,全面促进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同时还能够缓解北京假期的旅游压力。

四、推进京津冀服务贸易协同发展的对策

目前京津冀的合作交流大多都处于初级阶段,区域合作的水平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要从政策上促进京津冀一体化的践行,引导京津冀要素资源的合理流动。京津冀一体化建设中,交通先行是重点,国家已经在积极进行京津冀的交通网络建设,对京津冀交通的规划包括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等多个方面,目前连接北京和河北的城际公交已经开通,京津冀城际铁路网正在建设中。交通网络的建设不仅有利于推进京津冀一体化的进程,还将为京津冀运输服务贸易的合作带来便利,为京津冀联合发展运输服务贸易奠定基础。

北京在服务贸易从劳动密集型到知识密集型的转变过程中,要带动津、冀两地服务贸易的优化发展,在协同发展过程中,明确分工,发挥各自优势,合理分配三个地区的效益,在京津冀的联合发展下实现服务贸易结构的优化,推动我国服务贸易的进步。

中俄贸易关系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同服务的概念一样,到目前为止,国际上尚没有一个精确的国际服务贸易的定义。从国际服务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着手分析,指出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在全球服务领域新动态的推动下,发展势头十分强劲,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国际服务贸易;迅猛发展;前景

国际服务贸易是指服务业(第三产业)的对外贸易,即发生国际收支行为的服务业经营活动,如国际间运输、保险、金融、旅游、技术等劳务的有偿提供和接受。国际服务贸易是上世纪70年代以后突破传统意义上的国际商品活动领域而迅猛发展的。

一、国际服务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

1.世界产业结构升级的驱动。按照发展经济学的经济增长阶段论,随着国家经济能力的增长,该国的产业结构将依次提升,逐步由农业经济过渡到工业经济,再由工业经济发展到服务经济。

2.国际货物贸易和国际投资增长的带动。战后半个多世纪以来,国际货物贸易流量不断扩大,以世界货物贸易出口总值为例,1950年总计为611亿美元,1990年达33949亿美元,40年时间增长了近56倍,远远超过了同期世界工业生产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在货物贸易高速增长的带动下,同货物进出口直接关联的传统服务贸易项目,如国际运输服务、国际货物保险、国际结算服务等,都相应地在规模上、数量上成倍增长。而国际投资的迅速扩大和向服务业倾斜,不仅带动了国际货物贸易的增长,而且带动了国际服务贸易的迅猛增长。特别是国际投资收益作为要素服务项目,其迅速扩张本身就构成海外服务贸易流量的扩大。

3.新科技革命的有力推动。新科技革命,特别是二十世纪60年代兴起的信息技术革命、有力地推动了国际服务贸易的迅猛发展。首先,高新技术的发展广泛应用到了服务产业,使许多原先“不可贸易”的服务转化成“可贸易”的服务,从而使国际服务贸易的种类增加,范围扩大,例如一些传统的教育服务、健康服务一向被认为是:“不可贸易”的服务,现今可被储存在磁盘或软件中进行买卖。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还促使银行、保险、商品零售等得以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为跨国界服务带来了机遇。其次,科学技术革命加快了劳动力和科技人员的国际流动,特别是促进了专业科技人员和高级管理人才向他国流动,推动国际服务贸易流量的扩大。最后,随着科技的进步,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逐渐向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的高科技产业转移,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使这些国家和地区能够利用本地区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赚取外汇服务收入,形成大规模的境内服务输出。

随着经济服务化程度的深化,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1980-2000年,世界货物贸易平均年增长率为5.9%,而商业服务贸易的平均年增长率为7.1%。增长速度的差异导致国际贸易结构的变动:1980年,国际商业服务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5.2%,2000年,这一比重提高到18.6%。国际贸易格局之所以发生如此变化,原因在于发达国家纷纷把目光投向服务贸易,它们竞相抢滩国际服务贸易市场,包括对发展中国家施以越来越大的压力,要求后者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目前,在国际服务贸易市场上,领先国家几乎全部是发达国家,如2000年,服务出口总额处于前10位的国家或地区依次是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西班牙、荷兰、中国香港地区和比利时-卢森堡,这10个国家或地区的服务出口占世界服务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59.3%。显而易见,能否在服务贸易领域占领制高点已经成为决定各国在国际竞争中地位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全球服务领域新动态

1.制造业服务化。像国际知名企业GE、IBM,越来越多的这样的一些制造业企业正在转变为服务企业,从原来产品的提供者向集成服务的提供商转型,制造业的服务投入加大,服务产出的比重上升,制造业呈现出服务化的新的趋向。

2.服务业的信息化。服务贸易与信息技术是紧密相连的,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为支撑的技术创新,提高了服务业的信息化程度。服务的交易不仅变得可能,而且更加便利,服务的可贸易性进一步增强,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服务外包异军突起,当前以计算机和云计算为代表的信息服务将扩大增值空间,以高附加值的服务贸易和高附加值的服务外包,扩展了新的发展空间。

3.服务业的国际化。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为服务贸易创造了一个稳定的、具有可预见性的自由贸易的框架,各国部分降低了自由市场的竞争壁垒,全球公司加快全球资源整合,通过离岸服务外包,全球跨国公司加快了服务业的进程。

4.消费结构的优化。在主要发达国家,服务消费已经是私人消费的主要形式,服务消费的支出迅速扩张,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在发展中国家,居民收入增长、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逐步完善,也增强了服务消费方面的有效需求。

三、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

我国一方面对开放金融、保险、运输及商业销售等市场仍持谨慎的保护主义态度,另一方面也开始重视国际服务贸易这一领域的研究,力图在这一新的国际经贸领域中真正做 到知己知彼,以便在进入和开放国际服务贸易市场的实践中处于主动地位。

(一)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新特点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服务贸易在三个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第一是贸易规模扩张快,七年突破了三道千亿大关。1980年到现在,我国的服务出口增长了67倍,其中1991年到2003年,我们用了12年的时间突破了一千亿美元;2003年到2006年,我们用了三年的时间就突破了两千亿美元;2006年到2008年,服务贸易总额突破了三千亿美元。第二是进出口的增长速度快,成为新兴经济体当中的佼佼者。2005年以来,我国服务贸易以发展速度超过货物贸易发展速度近2个百分点,超过国民经济增长速度7个百分点,超过世界贸易发展速度近2倍的高位运行,成为世界新兴经济体发展当中一枝独秀。第三是世界排名上升快,五年提升了五位。2001年以来,我国服务贸易排名基本每年上升一位,服务贸易进口和出口分别位居第四和第三,这在世界服务贸易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我们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服务贸易的大国。

但是我们还远不是服务贸易的强国,我国的服务贸易在发展过程当中,还存在着五个方面结构性的矛盾。第一是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发展不平衡。我国服务贸易的出口占货物出口总额比重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全球是基本保持在20%,我们是11%多一点。第二是服务的出口和服务的进口发展不平衡,我国的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逆差主要集中在运输、保险、专利使用和特许、旅游等领域,反映了国内的经济和货物贸易发展所产生的国际航运、货物航运的保险、先进技术等方面有着巨大的需求。第三是服务贸易行业结构还不尽平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保险金融咨询等高附加值服务贸易在进出口总额中占的比重仍然偏地,运输、旅游等传统贸易仍占据主导地位。第四个不平衡是服务贸易在区域发展上还不平衡,东部沿海的发达地区在运输、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领域,和内陆地区相比较具有明显的优势,目前是我国服务贸易主要的出口地区,这跟我们服务业发展的区域布局、货物出口方面发展梯度的区域布局是完全一致的。由此也可以看出,服务贸易的发展也具有鲜明的产业梯度专业的特征。第五个平衡是服务贸易国际市场结构不平衡,我国的服务进出口还主要集中于香港、欧盟、美国、日本、东盟等国家和地区,其中香港一直是我们最大的服务出口的目的地、进口来源地和顺差的来源地,双边服务贸易占我国服务贸易的比重达到四分之一。比如我们最大的顺差来源地香港对我们国家整个发展大局是个什么概念?其实这样一种顺差的体现,恰好表明香港作为我们的服务业发展的高地,以及带动我们内地与全球服务贸易的竞争,共同提升过程当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建议大家在分析服务贸易的顺差、逆差的问题上,我们还要细化到行业、细化到区域,细化到下一步我们扶持的发展方向上,而不是简单的看数字和占比。

(二)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前景

2010年,我们的服务业占整个GDP的比重是43%,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到“十二五”期末,服务业的发展比重要提高到47%,因此服务业的产业基础在“十二五”期间会有一个大发展,可以期待的鲜明的前景。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吸引外资的潜在空间还很大,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要求,要扩大金融、物流等服务业的对外开放,稳步开放教育、医疗、体育等领域,引进优质资源,提高服务业的国际化水平。此外就是服务出口大有可为。现在国家的服务出口多集中于运输、旅游等传统的服务领域;而金融、保险、专利使用等现代服务出口比重偏低,中餐、中医药、文化艺术等中国特色服务的出口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我们的许多领域这两年已经在国际的服务贸易方面迈出了扎实的步伐。比如大家都知道,像中医药领域的足浴行业华夏良子,现在已经稳稳地走出了国门,在德国一些高端消费人群的大城市里面扎下了阵营、站稳了脚跟,而且吸引了当地的消费者,前来领略我们中华养生保健文化的内涵。我们只要善于把我们优秀的服务领域进行世界化的表达,中国文化国际表达、文化国际包装,我们完全可以在这个服务贸易领域开辟新的、富有竞争力的行业,培育新的亮点。

服务业走出去的发展前景也非常广阔,像保险、分销、运输等领域,更多的服务企业,它将会追随着制造业企业走出去,在境外设立更多的分支机构,为我们货物贸易,特别是制造业企业走出去同台竞争,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我国的服务贸易在今后发展中需要注重五个方面的发展。

第一是贸易规模稳步扩大。

周柳军在“中国进出口企业第十届年会”上指出:到2015年,服务的进出口总额,要达到6000亿美元,年均增速超过11%。这个目标我们认为是积极稳妥的,而且也为可能出现的不可预见的,比如说现在欧债危机等世界经济危机进一步发酵,可能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我们留足了空间,也分析了这方面增长的可能的一些消极方面的因素。

第二是贸易结构要不断优化。

周柳军在“中国进出口企业第十届年会”上指出:到2015年,我们的通信、计算机信息服务、金融、文化等智力密集的高附加值服务贸易总额要力争超过15%。

第三是对外开放水平要进一步提升,要逐步提高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步伐,提升经营服务的水平,带动、培育和壮大国内产业。

第四,使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要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重点企业,不仅要打造中国制造,还要在世界贸易的舞台上鲜明的打造中国服务的亮丽的名片。

第五是服务贸易的区域要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东、中、西部各地的比较优势,实现区域间的良性互动、优势互补,构建充满活力、各具特色、区域协调的服务贸易发展格局。

(作者单位:岳阳职业技术学院)

中俄贸易关系发展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深化与新冠疫情在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反复,国际服务贸易对中国产业的影响逐渐增加,其中不仅存在机遇也存在挑战。通过分析服务贸易规模和结构的变化、创新型技术对服务贸易的引领和国际服务贸易规则的重塑,可以得出中国服务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机遇多于挑战,深入探究国际贸易背景下中国服务产业的发展方式,进一步优化我国服务业的结构,适应国际服务贸易的趋势,促进我国服务业的发展。

关键词:服务贸易;技术创新;数字经济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服务贸易日益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各国经贸合作的重要领域,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能。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服务贸易供给与需求都遭遇较大冲击,但疫情也催生了大量“在線化”与“无接触”服务模式,创造了新的发展契机。因此,后疫情时代,如何把握好服务贸易发展的趋势,使之成为提振国际贸易和经济复苏的积极因素,是我们面对的重要而又紧迫的研究课题。

一、疫情对全球服务贸易的影响

(一)有别于货物贸易,整体影响较小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对服务贸易的影响有别于货物贸易,呈现一正一反两种结果。一方面,服务贸易是高度依赖人员等要素国际流动的贸易形态,各国为防范疫情加强出入境管制措施,传统服务领域尤其是旅游业成为受疫情影响的重灾区。2020年1-4月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15144.3亿元,同比下降13.2%。但是另一方面,服务贸易对需求冲击的敏感性和对供应链的依赖程度较低,可能对经济发展起到稳定器的作用。据世贸组织2020年6月发布的报告显示,零售、卫生、教育、电信和视听等行业更加注重在线服务,大量的中小微企业提供大量工作岗位,这类服务业及其贸易对连接供应链和促进商业活动起着重要作用。

(二)各细分领域影响不同

疫情期间,服务贸易中的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移动提供方式所受影响较大,尤其是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贸易领域;疫情对在华外资企业的服务贸易也构成一定不利影响,部分跨国公司可能调整、缩减在华投资或生产;新兴服务贸易受疫情影响相对可控,有的还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比如跨境支付。

境外消费特别是出国旅游影响严重。出国旅游是境外消费服务贸易的典型代表。2020年由于疫情防控对于人员流动的直接限制,不仅旅游消费需求锐减,旅游服务的跨国供给能力更显不足,旅游服务贸易受疫情影响严重。根据商务部数据,2020年前11个月我国旅行服务进出口9371.6亿元,下降47.8%,其中出口下降50.8%,进口下降47.4%;剔除旅行服务,前11个月我国服务进出口增长2.2%,其中出口增长4.6%,进口基本持平,可见本次疫情对旅游业带来了较大冲击。

自然人移动受到严格限制。整体来看,疫情期间中国出入境活动受到严格限制。自3月11日世卫组织宣布新冠肺炎疫情为全球大流行以来,全国陆地口岸、海港、空港入境日均12万人次,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了八成多。此外,技术密集型或者人力资本密集型的服务部门,比如工程、教育、技术服务等部门,在疫情中受到较大的不利影响。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外派劳务人员都大幅下降。随着疫情在中国的平息和稳定,中国出入境限制逐渐放开,传统形式的服务贸易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商业存在所受影响较大,但目前恢复情况良好。疫情期间,大量跨国公司在华业务受阻,然而大部分企业仍然看好中国经济,尽管尚未完全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但中国的经济正在强劲反弹,他们对公司在华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同时,中国新出台的《外商投资法》及相关条例的实施,大幅压缩了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优化了外商投资环境。对金融机构外资所有权的限制和境外机构投资者的配额限制正在取消,沪港通、债券通等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之间的联动也在扩大,外国资金流入未来将大幅增加,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创造更温和适宜的土壤。

跨境交付服务贸易受影响较小。后疫情时代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线上医疗、线上教育、线上展览、线上旅游、线上办公、线上娱乐等新兴领域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应用和普及。据报道,2016年以来,数字化服务出口占全球服务出口比重稳步提升至50%以上,中国的数字贸易发展势头良好,相关跨境交付服务贸易业态增长迅速。据统计,2020年1月-11月,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占比提高,出口增长较快的领域是知识产权使用费、保险服务、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进口增长较快的领域是金融服务、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展望未来,大数据、信息技术、5G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会对我国服务贸易生态造成较大改变,云办公、云娱乐、云教育等将进一步普及,跨境交付服务贸易将在促进我国外贸发展方面持续发挥重要作用。

二、后疫情时代,全球服务贸易发展趋势

(一)全球服务贸易规模扩张的同时结构将更加优化

随着服务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服务业在全球跨国投资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国际贸易的重心也逐渐从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转移,服务贸易将成为国际贸易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据统计,过去10年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比货物贸易快60%。WTO数据显示,按收支平衡(BOP)方式统计,1970年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占比仅为9%,2017年该比重上升为23%,预计全球服务贸易占比在2030年将上升为25%,并且电子商务可能刺激1.3-2.1万亿美元的增量贸易。此外,信息技术、物流服务、商务服务、知识产权等新兴领域将成为增长的重要动力,推动国际贸易从劳动力主导的传统比较优势向创新主导的技术比较优势转换,服务贸易结构将持续优化。

(二)服务贸易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作用将更加重要

一方面,服务在全球价值链中日益处于主导地位。随着全球价值链的产业分工的深化与广化,制造业服务化成为全球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将价值链由以制造为中心转向以服务为中心成为企业获取全球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价值增值环节将继续向生产前的研发、设计阶段与生产后的市场嵌入服务阶段转移,整个价值链条中,服务增加值将日益成为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特别是制造业服务化趋势带来服务要素的不断提升,将带动研发、金融、专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贸易快速发展,未来制造业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其背后的服务竞争。另一方面,服务对各大产业的整合提升作用也越发明显。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服务业的产业黏合剂作用更加突出,制造业服务化进程加快,个性化定制、智能制造等新型组织方式不断推动产业融合创新,对传统行业转型升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技术创新有望成为服务贸易发展新引擎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在服务业领域的广泛应用,跨越了服务生产与消费不可分离的障碍,为服务业全球拓展和服务贸易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也使得教育、健康、医疗、文化等传统不可贸易的服务逐渐变得可贸易,服务贸易种类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例如,疫情期间催生了大量“在线化”与“无接触”服务模式,大幅刺激居家办公、在线教育、线上娱乐、线上医疗健康等服务需求和供给,加速了传统服务贸易由线下经营向“互联网+”线上模式的转变。未来,随着新一代云计算、区块链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问世,还将持续改变信息通信服务的提供方式,推动商品与服务的生产和支付方式产生变革,数字技术与零售、娱乐、出版、休闲、金融、卫生、教育等行业的融合将日益加深,并衍生出更多服务新业态与新模式,从而不断拓展服务贸易的新领域和新内容。

(四)服务贸易规则谈判成为国际经贸规则重构的重点

随着服务业业态的大幅拓展及重要性的日益凸显,全球国际贸易规则谈判的重点逐步集中在服务业领域。据WTO统计,目前全球范围内大概有290项特惠贸易安排,其中服务贸易内容占了近一半。并且,随着数字经济驱动的创新全球化深入发展,服务贸易在各国开放型经济中的战略地位越来越显著,已成为贸易战略竞争、贸易规则竞争、贸易利益竞争的核心,也是重塑未来全球贸易新版图的关键因素,因此,世界主要大国都更加重视发展服务贸易。服务市场准入、边境后措施、跨境数据流动、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关规则成为国际经贸谈判的重要议题,推动服务贸易自由化与便利化成为签署多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核心内容。

三、我国服务贸易发展面临重要机遇

服务贸易是我国建设贸易强国的重要支撑,也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长期来看,我国服务需求市场广阔,未来应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浪潮,鼓励服务贸易现代化转型,实现传统和新兴服务贸易齐头并进,在后疫情时代继续带动世界经济复苏和贸易增长。

(一)高质量发展阶段为服务贸易培育新的发展动力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发展高附加值服务业顺应了由“高速度”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转变。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民需求偏好升级,服务消费日益成为居民消费的主力。旅游、医疗服务、快递服务、养老服务、教育服务等领域都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机遇期。服务业将是今后一个时期消费升级的主要方向。国内服务业的成长将进一步夯实服务贸易发展的产业基础,而国内消费升级的旺盛需求将进一步扩大海外高端服务的进口。

(二)服务业扩大开放为服务贸易释放新的发展空间

我国坚定不移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主动扩大进口,其中服务业是扩大开放的重点领域。2020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并印发了《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新一轮试点从原有的17个试点地区扩展至28个,试点内容也在前两轮基础上“全面深化”。我国在服务业市场准入、外商投资管理制度、国内服务业规则改革等领域的持续改革开放举措为服务贸易发展创造了自由化、便利化的发展环境。我国服务业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将有效促进服务贸易的高质量发展。

(三)“一带一路”建设为服务贸易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服务贸易合作持续推进、势头良好。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服务贸易领域具有较强的互补性,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与潜力。我国经济富有活力,科技创新实力较强,旅游与教育资源丰富,在计算机信息、通讯、金融、建筑等领域竞争优势比较明显。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一些领域也具有比较优势。中东欧国家地理位置优越,是连接亚洲和欧洲的交通要道,同时人力资源素质高、成本相对较低,信息通信等行业技术研发创新能力较强;东盟旅游文化资源丰富,港口运输领域较为发达。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将持续深化拓展,成为推动全球服务贸易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

(四)数字贸易成为服务贸易发展的新趋势

随着各国数字经济的发展,数字贸易引领全球贸易的升级迭代,贸易方式与贸易对象的数字化逐渐成为新趋势。从具体的领域看,数字贸易包括软件、社交媒体、搜索引擎、通讯、云计算、卫星定位等信息技术服务,数字传媒、数字娱乐、数字学习、数字出版等數字内容服务以及通过数字交付的服务外包等三大类。数字贸易将继续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服务贸易将日益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制造业服务化趋势也逐步明显。2019年,我国数字贸易进出口规模达到1.4万亿元,同比增长19.0%,占整体服务贸易比重达25.6%。贸易顺差约为1873.9亿元,同比增长46.1%。我国数据资源丰富,发展数字贸易既是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更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选择。

四、发展建议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作出了重要部署,指明了方向。“十四五”时期,加快推进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高水平开放,是我国加快建立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任务。

(一)着力形成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开放新格局

一是要进一步优化服务贸易结构。努力提升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占服务贸易的比重,尤其是保险、计算机和信息、知识产权等高端生产性服务贸易的比重。二是要明显提升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一步降低我国服务贸易逆差占服务贸易额的比重;在保持制造服务、建筑服务、计算机与信息服务等优势的基础上,明显提升我国知识产权、金融等生产性服务贸易以及旅游等生活性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二)加强公平竞争、减少壁垒的政策措施

一是强化服务业领域的竞争政策基础性地位。比如,全面清理服务业领域妨碍公平竞争的产业政策,减少选择性补贴、投资补助等举措,建议将产业政策严格限定在具有重大外溢效应或关键核心技术的领域;更多采用普惠性减税、政府采购、消费者补贴等手段,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加强服务业领域的公平竞争审查,重点强化要素获取、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方面的公平竞争审查。二是清理并大幅削减服务业领域边境内壁垒。建议在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引入相关发达国家对旅游娱乐、体育养老等重点生活性服务业的管理标准,并实现资格互认;建议全面推广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允许负面清单外的境外企业在我国提供相关服务,逐步在人员流动、资格互认、市场监管等领域实现与国际接轨。

(三)抓住数字经济等新兴行业发展机遇

鼓励服务贸易数字化转型,积极拓展数字服务贸易。疫情催生了一大批数字服务贸易新业态,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网络办公、视频会议、大数据分析、云服务等领域发展迅猛。因此,要积极挖掘具有“零接触”特征的数字服务贸易发展潜力。广泛应用移动互联技术,拓宽线上服务贸易边界。利用好跨境电商平台,发展大数据营销、电子支付、网络广告等数字服务贸易。

(四)加快推进区域性自由贸易进程

在疫情冲击下,以共同维护供应链安全稳定为目标,推动形成双边多边贸易优势互补的分工合作新机制的迫切性和现实性全面增强。一是以《中欧投资协定》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为契机,我国各级政府应提前谋划,找准相关协定给本地区和企业的服务贸易带来的发展机遇,形成中国对外经贸合作新局面,同时要提高对区域服务贸易产业链和供应链调整变化的认识,提升本地区内可能面临风险的服务贸易领域的竞争力。二是尽快实现关键区域服务贸易发展新突破。建议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率先打造中韩自贸区升级版。在这一过程中,既要进一步降低货物贸易关税,还要逐步推进双边服务标准的对接、服务市场的融合。

五、结语

后疫情时代,中国克服重重困难,经济强劲复苏,给全球服务贸易的扩张带来新的增长空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数字技术强势崛起,产业深度融合引领服务经济蓬勃发展,为全球经济复苏、产业链重构和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莫万贵,袁佳,王清.全球服务贸易发展趨势及我国应对浅析[J].清华金融评论,2020(1):49-53.

[2]董小君,郭晓婧.后疫情时代全球服务业的演变趋势及中国的应对策略[J].改革与战略,2021(2):58-64.

[3]怀进鹏.打造数字贸易新引擎 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J].中国科技产业,2020(9):6-6.

[4]陈伟,李柏松,薛志波.服务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J].经贸实践,2018 (9):83-83.

[5]李俊,张谋明.全球服务贸易发展:回顾与展望[J].海外投资与出口信贷,2021(1):4-7.

[6]郭芳.服务贸易:经济增长新动力[J].中国经济周刊,2020(24):58- 59.

上一篇:国际物流国际贸易论文范文下一篇:跨国公司税法制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