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专业服务农业产业论文范文

2024-07-22

园艺专业服务农业产业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有其自身基本特征,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也有其独特内涵。目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因此,必须采取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等措施加以解决。

关键词:农业 特色农业 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道路

Chinese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 path question research

Li Yuejun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如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强调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这是党中央准确分析世界农业发展趋势与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全面把握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农业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快农业农村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科学选择。

1.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1.1 市场化程度日趋成熟。市场经济体制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制度基础。在这一时期,产品生产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自给,而在于为市场提供商品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着主导作用,市场体系日益完善,农业从生产成果到手段普遍商品化,除了农业最终产品即各种农产品外,各种中间产品、劳务和消费品以及其它农业生产要素,包括各种农业机械、化学肥料、农用化学品、良种及兽医服务等,都进入农业交换领域,甚至农民的生活消费也普遍成为商品性消费,农产品商品率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农业打破了内部物质循环的局限性进而实现物质的开放式循环,从自给农业发展为市场化农业。

1.2 工业装备普遍采用。工业装备是现代农业的硬件支撑。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和整个过程,逐步由播种机、脱粒机、饲草收割机、水利灌溉设备等现代机械取代人力畜力及手工工具。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拖拉机和配套农具广泛使用,欧美的发达国家先后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联合化。目前,农业机械与计算机、卫星遥感等技术结合,新型材料、节水设备和自动化设备应用于农业生产,农田水利化、农地园艺化、农业设施化以及交通运输、能源传输、信息通讯等的网络化、现代化成为当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本来是主要的人类传统的职业的农业,从欧洲较富足的国家开始,正在迅速变为一种越来越带科学特征的工业”。

1.3 先进科技广泛应用。先进的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要素。19世纪中叶农业化学技术得到发展,欧洲率先突破只施用有机肥的传统,开始大量使用化肥;20世纪中叶部分国家进行了以杂交玉米、杂交小麦、杂交水稻为主的“绿色革命”;之后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也逐步渗透到农业种质资源、动植物育种、作物栽培、畜禽饲养、土壤肥料、植物保护等各个领域,农业科研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农业生产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农业的可控程度大大提高,出现了“精确农业”等全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农业增产的60%~80%依靠科技进步来实现。与科技运用相适应,农业劳动者素质也得到普遍提高,先进的科技不断从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正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1.4 产业体系日臻完善。完善的产业体系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与现代生产手段、生产技术相适应,农业发展突破了传统的产加销脱节、部门相互割裂、城乡界限明显等局限性,普遍通过农业公司、农业合作社带农户(家庭农场)等生产组织形式,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走向一体化,农业与工业、商业、金融、科技等不同领域相互融合,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农业产业链条大大延伸,农产品市场半径大为拓展,逐步形成了农业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格局。

1.5 生态环境受到重视。注重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现代农业以化学物质的使用和能源(主要是石油)的大量消耗为开端,其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带来了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等突出问题。近年来,世界各国在农业发展中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重视土、肥、水、药和动力等生产资源投入的节约和使用的高效化,在应用自然科学新成果的基础上探索出“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农业发展模式。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正成为全球农业发展的新理念和新趋势。

2.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农业农村也面临重要的发展时期,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地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意义重大而深远。第一,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三农”理论的重大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新时期“三农”理论体系;第二,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符合我国的国情,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是推进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论依据;第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理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要求;第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促进农业稳步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第五,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展现了用工业化的思维抓好农业,用城镇化的方式建设农村,用现代化的进程转变农民的美好愿景和今后农业农村发展的方向。

实现农业现代化,在我国并不是一个新提法,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就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目标。那么,什么是农业现代化,其内涵是什么,这些问题一直以来争论较多,其代表性观点有六种:

第一种观点是过程论。他们认为农业现代化不仅包括农业生产过程的现代化、流通过程的现代化,还包括消费过程的现代化。此外,还包括农村的现代化和农民的现代化。也就是说,农业现代化不是农业领域中的一个方面、单一过程的现代化,而是全方位、全过程的现代化,最重要的是人的现代化(徐更生,1993;张仲威,1994;马焕喜,1998;梁荣,2000)。

第二种观点是制度论。他们认为农业现代化是由于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扩张而引发的组织制度、方法的变革与创新。因此,农业现代化就是最终破除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制度现代化(张叶,1999;王明华,2001)。

第三种观点是配置论。他们从资源配置角度出发,认为农业现代化是通过有效的资源配置提高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农业现代化是体制系统(主要为产权制度和价格制度)、生产力系统(主要为农业装备、农业科技、农业管理和农业人力资本)和作为保证(农业现代化)的农用生产资料工业及流通体系三大系统的有机统一体(蒋伏心,1996)。

第四种观点是可持续发展论。他们认为农业现代化的完整涵义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文化和技术素质,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既具有高度生产力水平又能保持和提高环境质量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过程(黄国桢,2001)。

第五种观点是转变论。他们从历史演进的角度出发,认为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综合的、世界范畴的、历史的和发展的概念,它作为一个动态的、渐进的和阶段性的发展过程,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随着人类认识程度的加深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他们把农业现代化定义为:传统农业通过不断应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提高生产过程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调整农业结构和农业的专业化、社会化分工,以实现农业总要素生产率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农业持续发展的过程,农业现代化即是由传统的生产部门转变为现代的产业部门(顾焕章,1997;牛若峰,2001)。

第六种观点是一体论。他们从世界经济一体化以及中国加人WTO的战略高度出发,认为农业现代化不是在一个封闭状态下的独善其身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国际化和知识经济的武装过程(杜晓君,1995;闵耀良,2001)。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都有一定道理,有助于推动更进一步研究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他们在重新审视中西方农业现代化之后,明确指出,中国农业的现代化道路应根据中国的国情、国力、农情、农力,选择走一条既要重视机械化、化学化和水利化,又要侧重生物技术采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那么,什么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首先,中国有七八亿农民,人均耕地1.41亩,越是这样,我们越是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用工业化的思维抓农业,依靠科技来提升农业,依靠农业机械化来进行规模经营,依靠农业龙头企业来组织高效农业。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可以概括为: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产品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作用,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供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这是在总结国内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验、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基本国情、概括许多专家学者观点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

这样理解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提高农业科技水平,通过增加资本投入、应用现代科技和装备、适度集中土地和强化组织管理等来提高农业效益。第二,现代农业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民从事农业的主要目的是为市场提供商品,实现利润最大化。我国农户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第三,以产业化方式经营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我国有2.5亿左右农户,广大农村仍属于分散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有效衔接非常困难,因此,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还要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发挥农民合作社的桥梁作用。第四,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关系重大,解决好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否则。工业化、城镇化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都将难以持续进行。因此,必须把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人、促进可持续发展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首要目标。

3.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面临的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近几年来,在一系列惠农政策的作用下,粮食连续增产,农业生产全面发展,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生活不断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到扎实稳步地推进。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农业农村正发生着深刻变化,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农业基础薄弱,农业资源和市场约束增强,农业科技还不发达,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面临许多困境扣制约。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以下五个方面。

3.1 农业基础薄弱的制约。长期以来,我国广大农村存在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的缺陷,农业生产经营粗放,加上城市倾斜的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工业抽吸农业、城市吸吮农村,国家对农业投入不足,宏观调控体系不健全,农业科技含量低,技术装备水平差,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仅相当于国内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1/8和第三产业的1/4左右,农村生态环境不佳。农产品供给处于紧平衡状态,农民积极性受到影响。特别是近年来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严重,2006年,我国耕地有效的灌溉面积为8.48亿亩,仅占总面积的46.41%,每年自然灾害损失的粮食就超过700亿斤。农业基础薄弱,影响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3.2 我国农业发展的资源约束条件日益突出。一是耕地面积持续减少。2006年底,我国耕地面积为18.27亿亩,人均耕地1.41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二是淡水资源短缺。目前我国人均淡水总资源仅为2100立方米左右,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4左右,且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北方地区总体上严重缺水;三是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由于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不仅制约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而且导致了农业面源污染日益严重。据统计,目前,我国化肥年使用量达4600多万吨,氮肥当季利用率只有30%左右,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的农田面积达1.36亿亩;地膜的大量使用也形成了新的污染源。上述条件的制约,极大地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步。

3.3 农业科技的制约。现代农业是依靠增加大量现代工业装备和物质投入、开放的高效农业系统,以产业化为重要途径。通过多种形式联合起来,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农业生产呈现专业化、规模化、科学化和商品化,使农业的内涵不断得到拓宽和延伸,农业的链条通过延伸更加完善,这都需要强大的农业科技支撑。但我国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不足,科技人员数量不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不够,制约着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据统计,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48%,科研成果转化率只有30%,分别比发达国家约低30和40个百分点。

3.4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制约。改革开放以来,在政府的推动下,我国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粮食连年增产,不少农产品的生产总量都位居世界前列,但以经济效益来看,仍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如我国谷物、肉类、禽蛋、水果的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但投入成本过高,如2005年我国每千公顷化肥的使用量高达366.5吨,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5倍,分别是日本、美国、法国的1.6倍、3.6倍和6倍,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3.5 农村劳动力科学文化整体水平偏低的制约。发展现代农业固然必须提高农业的设施和装备水平,但归根到底,还必须依靠现代农民。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整体水平偏低,据调查显示,全国5亿多农村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2%,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7.3%,其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6.87%。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影响新知识的吸收和农业科技的推广,进而影响农业现代化的推进。

4.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途径

4.1 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经验。

世界范围的农业现代化进程,是从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演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启动的。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发达国家由于自然资源禀赋差异和经济社会基础不同,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选择上也不同。日本经济学家早见次雄和美国经济学家费农·拉坦在大量的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农业现代化可分为三种模式,即美国模式、日本模式和西欧模式。

4.1.1 美国模式。美国是一个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的国家,它们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目标,凭借发达的现代工业优势,大力发展农用机械取代人力和畜力,通过扩大单位农场种植面积和经营规模,提高农产品的总产量。

4.1.2 日本模式。日本是一个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缺乏的国家,它们以提高生产率为主要目标,把科技进步放在重要位置,通过改良农作物品种、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增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等措施,提高单位面积农产品产量。

4.1.3 西欧模式。代表性国家有法国、德国、英国等;是土地、劳动力比较适中的国家,它们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为主要目标,既重视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又重视科学技术推广应用。

4.2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途径。

世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史表明,发达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都非常注重立足本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我们应该借鉴它们的经验,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实现途径。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户的经营规模较小,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均较低,人力资本积累少,这是我们的国情,因此,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其实现途径如下:

4.2.1 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农业基础建设既包括深化农业基础地位认识,保障农产品供给,又包括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基本支撑,还包括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内容。第一,完善强化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业农村投入力度,集中力量办成几件大事。要按照适合国情、着眼长远、逐步增加、健全机制的原则,坚持和完善农业补贴政策,不断强化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第二,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要狠抓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抓紧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壤改良,加大农业机械化推进力度,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加强农村节能减排工作。第三,着力强化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针对农业生产薄弱环节,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开发和推广,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第四,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和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繁荣农村文化生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大国家扶贫开发力度,更多地将公共资源用于农村,尽快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差距。第五,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村发展提供体制保障。坚持和完善以家庭经营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流转市场,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动和适当集中。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金融体制创新,妥善处置乡村债务,全面保障农民工权益。

4.2.2 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突破资源约束的“瓶颈”。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是科学发展农业的重要条件,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是粗放型的,大量消耗资源,污染环境,耕地减少,粮食增产更加困难,食品质量安全面临许多问题。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要以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主要目标,发展“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农业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已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条件,在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下,实行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亦即农用地归集体所有,由农户占有、支配、使用并依法处置,并使这些权能商品化、社会化,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适当流动和集中。目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创新中出现的土地向种田大户、种田能手集中、企业承包农户土地等形式,从制度变迁的绩效看是积极的。加快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并采取相应的保障措施,必将有利于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4.2.3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科技进步。要在日益严峻的资源约束条件下,实现农业的持续稳定增长,关键在于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在加大保护资源环境力度的基础上,走依靠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耕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应建立以国家为主体,企业、农民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确保在农业科研和推广方面的经费投入以及科技成果的及时推广应用。国家应采取有力政策措施,免费为农村培养科技人才,提高现有人员的待遇,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发展农业科技过程中,推进农业生产专业化和商品化,实现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部门专业化、作业专业化。

4.2.4 着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业竞争力。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是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基本标志。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既要发挥农民的作用,又要依靠政府的支持,还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农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主体,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农民,因此,只有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作用,才能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政府的支持是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政府应制定支农、惠农、强农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坚持城乡统筹的发展方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以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通过改革,使得国家支农、惠农、强农政策制度化、规范化,建立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长效机制。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要认真贯彻落实《农业机械促进法》,加大补贴力度,大力发展农机作业合作社,改善土地耕作质量,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进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此外,还要制定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必将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业竞争力。

4.2.5 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培养现代农民。实现农业现代化固然必须提高农业的设备和武装水平,但归根结底,还必须依靠现代农民。针对农村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偏低的现状,必须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储备人力资本。政府部门必须多形式多渠道地大规模培训农民,不断提高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继续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组织实施农村实用人才“百万中专生计划”,扩大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范围,构筑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造就现代化的农业经营主体。

5.结束语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径,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一只脚已经迈进了现代工业社会,另一只脚还停留在原始的小农经济社会,就像著名经济学家刘福垣在《新发展观宣言》中所说的,中国的2.6亿户农户,现在还处在十分落后的小农经济生产阶段。因此,在我国广大农村必须进行一场改变小农生产方式的“农业革命”,实现农业生产方式和组织制度创新,借鉴日本建立农业特区的经验,鼓励法人企业投资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企业化进程,发展现代农业,符合世界农业发展规律和我国基本国情。

在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过程中。我们特别需要注意几个问题。首先,在思想观念上要充分认识到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就要用现代工业取代小农生产,从而使农业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农民工人化。其次,要防止投入的盲目性,有的放矢,一定要建立农业投入的监督体系。再者,要防止不问实际情况地搞一刀切。具备条件的农村,先行探索,总结经验。最后,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农业现代化大局。要有科学的规划和统筹,这是战略问题,要以发展“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农业为基本原则,这是战术问题。

总之,只要坚持不懈地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着力强化现代农业的政策支撑、科技支撑、设施装备支撑、人才支撑、服务支撑和体制机制支撑,拓展农业功能,深化结构调整,构建和优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提高农业效益,就会走出一条保障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园艺专业服务农业产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 键 词] 园艺专业;创新能力;创新人才

随着园艺产业的快速发展,园艺专业人才培养已成为当务之急。如何加强园艺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园艺学科的长期与可持续发展[1]。

一、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整合专业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园艺专业课程设置上,应以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为目标,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将园艺专业相关的学科知识尽可能融合在较少的几门课程之中,同时,增加选修课比重,允许学生跨校、跨系、跨学科选修课程,使学生在接受系统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需要选择课程。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应着眼于最新的学科前沿,剔除过时的旧知识,增加专题讲座和学术创造活动的比重,引导学生了解园艺学科新的技术成果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紧密围绕生产实际,以园艺学科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为重点,系统讲解园艺学科的发展过程,用丰富的教学案例和生动的论证讲解其发展过程和应用价值,用园艺学科发展史上科技创新的丰富案例,激发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

(二)优化课程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园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既要突出理论核心,又要注重实践环节,引导学生运用课堂教学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解决生产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增强学生对生产实践的认知力和感召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生产活动能力。同时,加强与产业的联合,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基地,设立开放性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场所和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开设创新思维课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

园艺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制订专业教学计划时,要以培养园艺专业创新能力为目标,开设创新思维训练课程,系统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2]。同时,建设相应的课程模块,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从而发掘学生的智力资源,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

二、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

1.推行现代教学理念,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现代创新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必须从知识的传授向引导创新转变,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转变[3]。在教学方式上,坚持理论与实践教学双线并行、相互交融。要根据作物生长季节和生产实际安排教学环节,按照物候变化和气候特点确定授课内容。加大实验课程比例和学时,把与实践相关的理论课搬到实践场所,使学生在参与生产实践的活动中掌握园艺产品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同时,通过教师的现场指导和答疑,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科研作为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最佳方式,与单纯的课堂教学相比,更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方式,促使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解决问题[4]。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减少传教式教学模式,将科研引入教学环节,通过对科研项目立项、分析、实施和总结,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课程设计、论文写作、科研技能训练等方面,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研究课题,开展一般性研究工作,并将此内容作为考核和评价学生能否毕业的必要条件。

(二)变革传统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传统一言堂、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师只是单纯的传授者,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教学模式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利于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就是要树立创新人才培养观念,引入互动式、研讨式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变成学生能力、知识唤醒的舞台,使教学过程充满好奇性、积极性和挑战性,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

(三)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强化学生能力培养

园艺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的实验课往往以验证性实验居多,缺少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就要根据园艺作物的生长特点和研究需要,删除一些陈旧的、不必要的基础性、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研究性实验,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校外实验基地建设,在园艺作物生长发育期各阶段及收获期,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实习,使学生在了解现代园艺生产实践的同时,加深对园艺产业发展现状的认识,为今后更好地从事园艺事业打下基础。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创新教育指导

课堂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要加强对教师创新教学素质的培养,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加强对学生创新教育指导力度,成立专家组,定期对学生创新项目进行立项指导,并通过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等双向互动机制,促进创新教育的实施。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创新意识

实践教学不仅是学生掌握实践技能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核心。因此,以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核心,構建创新教育模式下园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对于培养园艺专业高技术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5]。

(一)建立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

园艺专业生产实践贯穿于园艺作物生长各个时期,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根据作物生长规律,建立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条件。实验室作为实践教学的第一阵地,是最为直接和便利的实践基地,要对学生全面开放,为学生提供必需的实验仪器、设备、试剂和耗材,使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随时随地进入实验室进行相关研究和试验,尤其是对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实施进行全方位开放,帮助学生完成科创项目,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创造力。在集中实习、生产实习、定岗实习期间,实行开放式管理,由学生自行选择实习项目,自主设计实习内容,独立完成实习过程,教师只是进行全程指导,考核结果与生产结果相结合,既体现公平、公正,又解决了生产实际问题,更激发了学生参与生产实践的积极性。教师的科研项目对学生开放,只要学生有兴趣,就可进入实验室进行体验,感受最新的技术进步与科技发展。使学生发挥创新精神,能主动去发现、探索和努力解决遇到的问题,从而提升其创新实践能力。

(二)开展校企合作和顶岗实习

校企合作和顶岗实习是近几年涌现出来的新的实践教学模式[6],其目的在于加强学生与园艺专业生产实践的结合,使学生有机会在教师和企业负责人的直接指导下,全面、深入地了解园艺产业发展形势,了解企业的发展动态和用人需求,一方面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求职欲望,另一方面,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掌握发现问题的方法,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使命感。

(三)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教学基地是大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进行科学试验和科学创新的重要阵地。重视并利用好校内外实习基地,对于促进产、学、研结合,培养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要了解园艺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掌握不同时期的栽培措施,就需要有一个稳定的、交通便利的校内实习基地,将基地实践教学贯穿到整个理论教学过程中。根据生产季节,指导学生进行连续的作物生产管理,参加不同园艺作物栽培、育种、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重要技术环节,写好生产管理日志。同时,将岗前实习与创新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深入生产第一线的同时,体验真实的职业环境,满足学生就业与企业用人的双向需求。

四、营造创新教育环境,发掘学生创新潜能

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必须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教育环境。在教学活动中,要大胆创新,突破传统授课模式,将创新思维理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将学生从单纯的教育对象变成复杂的教育资源,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社团活动及科技创新项目评选、科技成果展示、科研成果分项、科学实验观摩、创新项目孵化等形式,引导学生不断进取、努力拼搏、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中,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培养,不断开拓培养方式,优化培养载体[7],通过多层次、多渠道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同时,结合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创新教育氛围,调动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活动中受益,在活动中提高,在活动中增强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黄伟,張俊花.园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与途径探讨[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6(6):79-82.

[2]郝文清.大学新生环境适应问题与应对措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6(2):87-88.

[3]曲玉琴.创新教育与教师的创新素质[J].科技创业月刊,2006(6):50-51.

[4]宋丽娟,曾光辉,余宏傲,等.创新型园艺果树专业人才培养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0(24):25-26.

[5]熊丙全,阳淑,万群.创新教育模式下园艺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9,4(4):74-76.

[6]吴强盛,邹英宁,刘乐承,等.园艺专业优秀创新人才培养途径和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103-104.

[7]胡新谱.基于就业需求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0(22):11-12.

Training the Creative Ability of Horticulture Students

ZHOU Hui-ling, HE Ling,Tang Ai-jun,LUO Jia

Key words: horticultural expertise;creative ability;creative students

园艺专业服务农业产业论文范文第3篇

1. 该县(乡)以什么产业为主?产业结构如何?各产业的生产面积?

西湖乡以西湖龙井茶为主。

产业结构为种植业、初加工、精加工、深加工、外销、收购。 龙井茶的生产面积主要集中在梅家坞、龙井村、满觉陇、灵隐等13个村,大约共5000亩左右,以梅家坞生产面积最大,占主产量的三分之一,龙井村群体种植面积达97%,近800亩高山茶地。

2. 从事各产业的人员数量与比例?

各村从事茶农人数90%以上,采摘茶叶2-3人/亩,炒制茶叶1人/亩,比例为2:1。

3. 各产业的机械化程度?设施栽培面积与比例情况。

西湖龙井能居于中国名茶之首,主要原于热锅(手工)炒制,按照国家原产地保护标准规定,必须手工制作,手工炒制的茶叶外形、香气、叶底、都远胜于机器炒制。手工炒制与机械炒制的比例为7:3。

4. 各产业收入状况及人均收入?

全乡年产龙井茶2000担左右,一担约100斤。一年一亩地大约3-4万,一户家庭一般2-3亩地,人均收入2-4万。

5. 该乡是否有农业合作组织?如果有,其运转情况如何?

大部分茶叶公司,与其运转情况良好,去年收购价以400-3000/斤成交。

6. 该乡有多少人注册了农民信箱?

有10%的村民注册了农民信箱,来了解农业科技信息的来源

7. 各产业销售形式及其渠道?产业链长度如何?

1、集市贸易:将自己的茶叶送到集市上摆摊销售,新产品单一,多为散装、初制茶。价格低廉,季节性强。也有贩运到外地集上的。

2、批发市场:一是茶叶企业众多、经营规模小、企业实力有限,不可能组织自己的销售网络;二是茶产品的多样性和需求的多样性。市场上交易的商户,产区市场以生产者为主,销区市场以中间商居多。

3、交易会:有展览会、博览会、展示会、订货会。以交流信息、展示产品、客户订货、结识朋友、宣传企业为主要目的。

4、茶馆销售:泡茶又卖茶。茶馆天地小,茶叶市场大。茶馆是销售茶叶的好地方。

5、商场专柜:方便顾客选购。

6、专卖店:有各种小包装茶、品牌茶、礼品茶、散装茶。有的以散茶为主。现在有两个趋势,一是由多品牌向独创品牌转变;二是由单一向连锁、加盟和产加销一体化转变。

7、网上交易:产品必须标准化、质量稳定、信誉良好、交货及时、结算有效。

8. 您认为该地区产业发展的趋势和阻碍在哪里?如何解决?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阻碍:

1、产能过剩应该引起重

2、茶叶生产技术落后

3、茶叶生产分散

4、品牌建设和技术创新滞后

5、销售渠道单

一、价格混乱。

如何解决:

1、生产保特色。

2、流通抓规范。

3、消费重价值

4、文化存多元。

还有一些外地茶商打着“龙井”的品牌推销自己的产品,西湖龙井的名誉严重受损,2011收购时仅为1千多元,在梅家坞等地的市场价,可售出三千元甚至八九千元的高价,而稍后降至200~600左右的价格,带到西湖区销售,亦可卖1000~3000元左右。所以制定有关龙井茶基地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很有必要。 杭州茶叶产业发展的趋势: 一是茶叶消费稳步增长。二是茶叶生产向规模化方向发展。三是茶叶产品趋向多样化。四是良种需求向多元化发展。五是茶树栽培技术向高效生态型发展。六是茶树有害生物防治向无害治理发展。七是高新技术不断引入。八是茶产业的现代化改造进程加快。九是茶保健产品开发将成为产业发展的新生长点。十是茶叶质量安全越来越受关注。

9. 各产业农业科技信息的来源?

电视,新闻媒体,网络,农民信箱

10. 您认为当地农业发展的出路主要在哪里? 西湖龙井茶闻名遐迩,茶文化源远流长。龙井茶历来为风景名胜区域内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也是杭州的一块“金字招牌”。随着西湖综

合保护“三大工程”的实施和“申遗”工作的推进,保护好龙井茶品牌,发挥这一名特产的优势,尤其是发展以此为特色的休闲观光业,对加快基本实现现代化、加快建设杭州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加快发展以西湖龙井茶为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坚持“观茶、品茶、购茶、兴茶”这条主线,不断延伸龙井茶的产业链,推进“休闲之都”战略。

对策一,积极保护,稳定面积提高质量和效益。

一是保护面积。扎实做好龙井茶基地保护的基础性工作,认真对龙井茶地进行现地测量和划区定界,明确龙井茶一级保护基地和后备基地及其各区块的面积,登记造册,制定龙井茶基地保护规划,绘制龙井茶保护基和后备基地逐块、逐点埋设标桩,设置标志牌。

二是保护环境。要以爱西湖、爱家乡、爱景观为主要内容,加强宣传教育,使广大农(居)民切实履行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的责任。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特别加强对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坚决制止和打击一切破坏风景名胜资源的行为。

对策二,超前规划,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科学区划。发展以龙井茶为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必须着眼于茶区和景区的整体协调、茶产业与休闲产业的完美融合,进行通盘论证,合理布局,科学区划。从整体上衡量,应以中国茶叶博物馆这一中国茶文化展示场所为中心,向梅家坞、上香古道、龙井、满觉陇四个方向辐射延伸,形成不同类型、不同个性、不同特色的梅花状休闲观光农业区块。

二是完善设施。以西湖区村庄(社区)整治建设为契机,加快农居点改造步伐,提高硬件建设标准,以景观化要求搞好农居和茶园面貌的综合整治,彻底改变“景中村”面貌,营造一种靓丽、宽松、怡人、洁净的环境。

三是整合资源。名胜区内特别是各村有一批已经建成、正在发挥作用的基础设施,如龙井山园、龙井御茶园、云栖渔竹、九溪垂钓俱乐部等休闲场所和各村现有的一些宾馆饭店、茶室及其它一些旅游商业网点,要将这些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配套硬件,改善功能,串珠成链,实现资源共享,进一步发挥集成优势和综合效应。

对策三,加快发展,走活永续开发茶产业的路子。

名胜区要在风景得到科学保护的前提下,根据区域特点和旅游休闲的需要,挖掘潜力,搞活区域经济,努力走出一条让龙井茶资源永续利用,并有效拉动相关产业发展的路子。

明确政策导向,推进产业市场化。要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继续放宽对个私企业在市场准入方面的限制,给予个私企业与其他企业同等待遇,不限发展比例、发展速度、经营方式和经营规模,放手发展从事与西湖龙井茶相关的个私经济,搞活市场经济。

加快创新开发,促进产品科技化。依托茶叶博物馆、省茶科所,筹建西湖龙井茶研究中心,引进人才,从适合人们休闲旅游及馈赠的需求出发,更替包装材料,创新包装形式,加强新品种的科技攻关,加快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要重视对夏秋茶利

用的研究,使之成为茶农收入的新增点。

园艺专业服务农业产业论文范文第4篇

1 园艺教育现状简析

1.1 园艺教育的必要性

园艺包含了丰富的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 是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园艺教育一方面可以消除劳动教育的异化的危险, 让劳动成为教育主体的自觉行动。另一方面, 可以满足人的劳动需要, 通过劳动来建立起他 (她) 与自然界、他人及其自己的现实关系, 创造美和欣赏美, 改善校园生活质量, 提高学习效率和增进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2]。

1.2 园艺教育缺乏劳动因素

园艺教育不仅包含园艺知识和技能教育, 而还包含了对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人从其天性上说是喜欢制造或劳动的, 劳动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然而, 在今天的园艺教育中劳动因素显得微不足道。各个教育实体——学校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理解开设园艺相关的劳动技术课程, 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大多数学校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虚开状况。随着课程教育改革的实施, 大部分学校减少了理论课教学学时, 增加了劳动实践课程学时, 然而在问卷调查后发现, 由于相当部分教师不适应, 劳动实践课程已变成理论教学的第二课堂。认清园艺教育中的劳动因素的重要性、还原园艺教育的本质, 是培养高素质园艺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3]。

1.3 现行园艺教育中普遍问题

当前, 高等农业院校园艺教育突出的表现为“轻”和“副”。“轻”指领导不重视, 对园艺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重视, 注重学生表面成绩, 而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副”是“轻”的延伸。把一些主要的园艺课程当副科, 可有可无、可上可不上。大量开设园艺边缘学科, 忽视基础园艺学科和园艺劳动教育。而且园艺教育模式不能得到学生的推崇。还是传统的一教一学的填鸭式教育模式, 但园艺教育中技能要求较高, 理论学习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

2 农业高校园艺教育与教师的关系

2.1 园艺教师的心态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反差

园艺教育势在必行, 然而园艺教育领域中却普遍的存在着“教师厌教”和“学生厌学”的问题, 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校的对“劳动教育”的异化, 和真正意义上的劳动教育的缺乏。教师认为, 园艺教育应该以园艺知识传授为主, 劳动教育应居其次或不需要。因为劳动教育非常简单, 任何知识层次的人都能学会, 属于社会教育的内容。然而园艺教育是以园艺技能教育为主, 理论知识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如何把理论知识和劳动技能结合起来, 促进学生素质的提升, 对许多教师来说是个头疼的问题。学生是知识的受体, 他们对未知的知识充满了兴趣。针对园艺专业学生来说, 他们可能对园艺边缘学科更为感兴趣, 而园艺劳动则“一看就知道怎么做”或“生来就知道”, 这正与一些教师的教学观点“不谋而合”。如果教师只机械的传授园艺劳动技术, 不免引起学生厌学情绪。

2.2 教师群体本身不能满足园艺教育中的劳动素质要求

园艺教育是一个以劳动技能为基础的学科教育, 它对专业的教师的要求是实践能力强、动手能力强。近年来,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 高校引进人才的要求相对提高, 虽说学校的教师队伍的教师教育层次上去了, 但是高校培育的博士生、硕士生实践能力较差, 田间技能较薄弱, 无法满足园艺教育中劳动因素的需要。另一方面,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 园艺专业教师在某种程度上误导了学生的兴趣, 使得学生一味追求高、精、尖的分子生物学知识, 而对劳动技术嗤之以鼻。此外, 虽然年轻教师是行业精英, 但是综合能力不强, 与现代园艺教育中要求培养全方位发展的学生的实际有一定的距离。

2.3 教师结构不能适应园艺教育的目标

园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园艺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园艺中高等教育与科研人才。但是目前的状况是从事园艺教育的教师年龄偏大。尽管他们富有较强的劳动实践能力, 但缺乏专业进取心, 而年轻教师则不愿意继承劳动实践传统。此外, 学校为了培养热门人才, 招聘大量的非专业教师参与边缘学科的教学。

2.4 教师教育跟不上园艺教育所要求的步伐

园艺教育的目的是要求园艺专业的毕业生具备能与国际接轨的专业素养, 但教师本身的综合素难以达到一定的要求, 影响了所培养学生的质量。因而, 教师的教育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然而, 目前随着教师队伍的扩大, 教师学习的机会相对减少, 而且社会环境也不利于教师继续深造, 以及有些教师本身对继续受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这些因素均造成教师教育的停滞, 从而影响园艺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

3 园艺教育中对教师的几点建议

要改善上述状况, 仅仅依靠行政命令则不符合现实情况。因此笔者认为, 建设一支专业、稳定的园艺教育的教师队伍, 是促进园艺教育健康发展的前提。当前, 文、理、经济等门类的教师饱和现象越来越严重, 而专业的园艺专业教师相对较少。随着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 园艺专业教师需求前景广阔。因此, 目前在担任园艺教育的教师, 对未来园艺教育健康发展显得甚为关键。笔者认为, 园艺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

3.1 确立园艺专业信念

专业信念是指教师自己选择、认可并确信的教育观念或教育理念。作为一种精神力量, 专业信念是专业教育发展之魂, 是支撑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 失去了它, 专业发展也就失去了方向, 教育也就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园艺专业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园艺专业、热爱园艺专业, 并有为我国园艺教育的发展贡献毕生精力的敬业精神。专业信念虽然不能象课本知识一样传授给学生, 但是学生可以通过“耳濡目染”觉察到这种信念, 有时候这种潜移默化比课堂知识对学生更有吸引力[4]。因此, 笔者认为确立园艺专业信念是成为一个合格园艺专业教师的必备条件。

3.2 丰富个人专业知识

园艺教师的专业知识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原理规则性知识, 指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方面的知识, 这其中园艺教学法空白较多, 有待于园艺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去探索。二是园艺专业知识。园艺专业教师不能固守传统的知识, 必须善于学习新的知识和理论, 了解国内外在本领域的研究进展, 要有开阔的视野和坚实的专业知识后盾。这就需要所有园艺教师需要进行持续不断学习并进行实践。三是运用原理规则性知识于园艺教学中的策略性知识, 这类知识空白很多, 需要园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进行不断的完善和积累。

3.3 增强个人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包括教学能力、劳动和科研能力以及反思能力。教学能力是一个教师的基本素质, 是让学生获取理论知识的方法和手段, 包括学习、语言表达、交往等多种能力。劳动和科研能力是作为一个园艺专业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园艺从传统意义上讲是一门劳动技术课程, 因此, 园艺教育的内容不仅包括园艺知识的传授, 还包括园艺技能的培训。园艺专业教师应该重视园艺教育中的劳动因素, 不仅自己要有劳动实践的热情, 还要善于把理论知识通过劳动实践的形式传授给学生, 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运用和掌握园艺知识[5]。此外, 园艺专业教师要有自己的研究方向, 坚持不懈的进行科学研究, 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运用于课堂教学, 使学生意识到, 园艺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体力劳动, 还是一门具有科学意义的学科。最后, 园艺教师还要具备反思能力, 即积极思考教学成败原因, 探求提高教学水平的各种途径。只有反思才能改进教学策略,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4 提高专业自觉性

专业自觉能力是推动所从事的专业发展的强烈意识和动力, 是“我要发展”, 要能够主动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园艺是一门传统的学科, 但也不能因循守旧、不求发展, 园艺专业教师时刻思考新形式下园艺学科发展之路, 使传统学科焕发新时代的光芒[6]。

目前, 认真从事园艺教育是一种超功利的行为, 这些教育工作者值得我们每位园艺教师认真学习。诚然, 园艺教育要走出目前困境还要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舆论的支持, 但更主要的是要靠我们自己做出成绩, 取得学校和社会的认可, 得到我们本应该得到的尊重。

摘要:从园艺专业教育的必要性出发, 分析了我国农业高等院校园艺专业教育的现状, 指出了园艺教育缺乏劳动因素等弊端。为解决这些问题, 对从事园艺教育的教师提出了几点建议, 即:确立园艺专业信念、丰富个人专业知识、增强个人专业能力和提高专业自觉性。

关键词:园艺教育,教师,关系

参考文献

[1] 高东升, 高荣广, 孔庆国, 等.浅析园艺学科建设对本科专业建设的促进作用[Z].2005 (1) :23~26.

[2] 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第一版) [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3] 刘旗.农业可持续发展与高等农业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 2003 (6) :32~37.

[4] 陈庆榆, 张远兵.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2 (4) :66~68.

[5] 李作轩, 张凯斌, 徐晖.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园艺人才[J].沈阳农业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6 (1) :61~64.

园艺专业服务农业产业论文范文第5篇

笔者认为,团场培育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市场,推进农业产业化,要走以特色参与竞争求发展的路子,立足特色优势,培植特色产业,形成几大产业群,由此带动农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一、分类分层次、突出重点、区别对待。当前,加快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和关键。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必须从实际出发,紧紧围绕职工增收这个中心和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立足市场和资源,统筹规划,突出特色;以提高农业生产的市场化和组织化程度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农畜产品加工和流通业为重点,坚持大中小型并举、多轮驱动,紧密龙头、基地、农户的有机结合;采取改造提升和改革规范现有企业、引资嫁接等办法,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对农业产业化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类型,采取或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和措施。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企业的体制创新。一是坚持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原則,通过各种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牧)户建立稳定、可靠的供需关系。把生产、加工、销售有机地联结起来,成为农户与市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二是坚持多轮驱动原则,打破所有制界限和地区封锁,坚持谁有能力谁发展,谁有本事谁牵头,谁当龙头扶持谁。支持国企、私企和其他经济组织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是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等形式,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四是要充分尊重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大胆探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途径。

三、扩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投融资渠道。一是发挥职工兴办农业产业化企业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投资的积极性;对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示范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在尊重企业自愿的前提下,推行股份合作制,探索利用社会闲散资金的途径。二是协调金融部门,解决产品有市场前景而资金短缺的问题,在信贷、信息、咨询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进一步营造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良好金融环境。三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发展农业产业化。四是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立足团场资源优势和发展条件,把团场的优势资源和内地的资金、技术等结合起来,确定一批有发展前途的项目,高起点培育龙头企业,也可以与内地企业合作,利用他们的技术、资金和市场网络、品牌等共同进行开发,形成新的生产力,促进团场农业产业化发展。五是引导农业产业化企业完善自我积累机制,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同时,要管好、用好、用足资金,完善投入机制,确保资金投入的科学性、安全性、有效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加快科技创新,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强大支撑。技术创新是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围绕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使农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企业职工素质的基础上,注重培养造就一批企业带头人。大力发展能人经济,能人的带动,风险可能小,更能适宜团场的发展;切实抓好团场流通大户及经纪人队伍建设。要抓紧对职工的技术培训,尽快提高职工的科技文化素质。健全科技管理、服务、示范、推广、培训五大体系;形成纵成线、横连片的科技网络。大胆引进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促进农科教结合,解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技术、人才制约,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力量,搞联合、嫁接,逐步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降低成本,促进一批企业整体素质提高。

五、加强引导和服务。一是加强对龙头企业指导和服务。要从过去用行政手段为主抓农业转到用经济手段抓农业,重点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上来;从主要重视基地建设转向重视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上来;从依靠行政指挥转到加强指导服务上来。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加强引导,不搞行政干预,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市场主体作用。二是确立农业产业化经营示范区。依托小城镇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示范区,因地制宜,立足发挥团场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不搞一个模式,可以是市场拉动型,也可以是基地型。在主导产业、基地、龙头企业、市场体系和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培育等方面给予倾斜,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采取综合配套措施,打造典型,树立样板,典型引路,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发展,做到兴一业富一方,抓一品富一片,防止产业雷同和低效重复。三是制订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的政策措施,明确协调领导机构和落实部门。

本栏编辑 杨 波

园艺专业服务农业产业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 区域产业协同性将成为影响产业整个系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分析了富民县两大农业产业集群特征,以协同理论为基础,提出富民县战略、知识、组织作为协同子系统,并且在利益者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出战略协同互补模式、知识协同小循环模式、组织协同大循环模式。

关键词 农业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模式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19.060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Study on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Model of County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Cluster—Taking Fumin County as an Example

CHU Bo-cheng1, YI Fei1, ZHUANG Fei2

(1.Yunnan Vision Planning Research Institute Group, Kunming, Yunnan 650000;2.Yunnan Tongyuan Land Affairs (Group) Co., Ltd.,Dali,Yunnan  671000)

Key words Agricultural industry cluster;Coordinated development;Model

作者简介 储博程(1984—),男,苗族,湖南怀化人,高级经济师,硕士,从事农业产业经济和技术经济研究。

收稿日期 2021-01-14;修回日期 2021-02-20

“十四五”新形势下的产业协同发展应是围绕区域同一产业目标,基于国土空间环境容量,以共享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渠道的理念,协调两类或两个以上产业分工,形成共同发力的目标导向,使得相关产业资源要素处于一个良性竞争的产业复合系统。

经合组织(OECD)认为,农业产业集群是指一组在地理上相互邻近的以生产和加工农产品为对象的企业和互补机构,在农业生产基地周围,由于共性或互补性联系在一起形成的有机整体[1-2]。该研究选取富民县两大农业产业集聚体——国家高原云果示范区和富民县高原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果蔬)两个产业集群作为研究对象,现状资料主要来源为两大集群在富民县发展和改革局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1 富民县农业产业概况

2019年富民县农林牧渔产值21.83亿元,粮食、水果、蔬菜、花卉稳步发展,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4.42亿元,同比增长6.0%。富民县境内海拔高差大,土地类型、气候条件、生态条件、物种均呈多样性,县域盛产大米、樱桃稻谷、茭瓜、杨梅、葡萄、冬桃等粮经作物。另外新型经营主体方面,截至2019年富民县有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0多个,主要由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组成。

2 两大产业集群基本特征

从核心功能看,国家高原云果示范区以单一的水果作为产业集聚核心,以水果交易、总部经济、科研双创、大数据为手段,赚取旅游收入、土地收益、商业收入、特许经营等收入;而高原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产品结构较为综合,以高原特色农产品为主,打造的是以物流仓储为核心的上下游全产业链,最终形成联营交易、数据信息共享、电商平台交易的盈利模式,具体特征见表1。

3 农业产业集群协同模式研究

在分析两大产业集群特征的基础上,探索富民县农业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模式,即两大集群通过特定的模式/方式实现集群要素资源共享,从农业产业协同的效应来看,降低产业集群的交易费用,提升农业创新水平,从而达到“1+1>2”的效果,实现富民县县域经济整体效益最大化。

3.1 基本原理

根据哈肯协同基本理论,以及国内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3],并结合富民县县域农业产业集群发展需要提出战略、知识、组织作为协同子系统;而且利用利益相关者分析法[4],在研究寻找共同利益的基础上,提出产业集群子系统的协同模式,再总结出协同后的产业协同平衡状态各类子系统对外表现状态,具体见图1。

3.2 构建模式的原则

3.2.1 利益最大化原則[5-6]。

两大产业集群将大量联系密切的总部经济企业、创业团体/个人、组织、科研院所等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高度集中,并形成产业持续强势竞争力的现象,同时参与机构之间信息、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交互式流动,使得集群内各个经营主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真正实现两大产业集群共同发展。

3.2.2 高质量发展原则。

以完善产业功能配套为手段,优化集群发展环境,提高农业产业结构的整体效率,实现县域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3.2.3 龙头企业带动原则。

依托富民县资源优势,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富民特色和都市经济圈比较竞争优势的农业生产集群、流通集群、平台交易集群龙头企业。

3.3 战略、知识、组织协同子系统模式

3.3.1 利益相关分析。

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对区域协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甚至会决定区域协同发展的模式与方向[4]。富民县政府、国家高原云果示范区、高原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等构成农业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利益相关者的全部(表2)。

3.3.2 战略协同互补模式。

在利用利益相关者分析基础上,构建两个集群战略优势互补协同模式[7],首先从战略的高度上讲国家高原云果示范区更加从国际化的视角去进行一类农产品的专业化运营,强调聚焦专一性,实施“4+1”战略——“云果大宗交易中心、云果总部经济集群体、大数据中心、云果科研双创中心云果4个功能模块”+“云果B2B线上交易平台1个门户窗口”,即通过“云果”大宗交易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构建“云果”全产业大数据汇聚信息,聚焦“云果”全产业研发产业前沿;而高原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以交易为核心,打造批发交易、冷链物流、检验等为主的区域性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其产业综合性较强,差异化战略特征明显。经以上分析发现,国家高原云果示范区相对于高原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存在着显著的高端产业资源聚集优势,可向农产品交易中心提供国际化营销渠道、高端优质企业助力,可进一步提升交易中心的运营质量;而从战略功能上讲国家高原云果示范区缺少物流配套,可利用高原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专业化“一站式”冷链物流服务进行物流链条上的信息流联合互动,具体战略层面互补模式见图2。

战略协同互补模式效益如下:

(1)以产业战略共享发展为基础,实现产业集群内部分工;双方各自利用资本、渠道、人才、技术等产业要素,赋能一个战略优势互补的利益体,推进协同创新一个良好发展的利益共享体,让两大集群主体优势要素互补、分工明确功能协同。

(2)在渠道和互补物流服务的催化下,形成互补型创新性竞争体,使得被协同的整个系统能够得到很好的协同升级进化,让两大集群产业内达到相对竞争平衡,最终使得县域两大农业产业集群系统保持可持续发展状态。

3.3.3 知识协同小循环模式。

由于国家高原云果示范区与高原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都需要第三方物流系统的辅助支持,因此物流技术的开发为两者共性技术开发方向,可进行知识技术要素协同共享,由于共性技术的研发成果可共享并对主导产业及相关企业产生深刻影响,与竞争者建立共性技术决策机制对于辐射和带动集群网络纵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集群内企业间在地理上的“集聚”与“扩散”效应促进企业间的技术创新溢出,提升产业集群内的劳动、资金和技术吸纳效应和科技创新能力[8]。知识协同小循环模式见图3。

知识协同小循环模式效益如下:

(1)“国家高原云果示范区+农产品交易中心”可形成购买第三方知识服务的议价联合体,能增强对第三方知识服务商的择优录取能力,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交易成本。

(2)利用技术要素赋能于两大产业集群,帮助产业集群形成县域知识技术循环发展新格局。

(3)知识需求端强烈的拉动作用,将使得知识服务供给端在县域范围发生一定的聚集,随着相互之间沟通交流加深,将形成产业+知识技术的新高地,让协同发展溢出效益更好地服务县域经济。

3.3.4 基于需求和数据驱动下的组织协同大循环模式。

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蓬勃发展是促进水果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原动力,而水果供给端适度规模经营将逐渐成为未来行业发展新形势,如何构建一个无差别化的组织协同平台将变得尤为重要,因此国家高原云果示范区产业集群将建设一个以“区块链技术+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的云果产业组织互联网协同数字经济平台,知识协同将以互联网技术协同的形态出现,即免费向新型经营主体端提供水果展示区、微信小程序,经营主体可获得水果实时价格、客户需求、物流等信息,可获得融资、检验、农业生产资料购置等各类综合服务,云果信息化平台与其他使用产业组织之间实现良好的双循环,具体见图4。

组织协同大循环模式效益如下:

(1)以从业组织主体为载体的循环类协同型发展模式对于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各类生产要素在循

环的过程中不断产生稳定的经济输出。

(2)在国内外大量水果需求的刺激下无形中也将提升云南整个水果行业的数字化水平。

(3)将形成一种以市场需求为指导目标,拥有强大盈利能力的竞争型组织协同发展模式。

4 产业集群协同发展保障措施

4.1 构建县域产业集群合作的文化氛围

建立相互信任的共享型文化[9],是县域集群产业进行协同发展的前提,即全部的合作是在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目标之上,求同存异;并且鼓励两大产业集群建立企业之间文化价值观交流沟通机制,如举办员工联谊会、定期广泛信息沟通等,而且有效的沟通机制将成为促进集群组织运营主体友好合作的重要因素,使得由利益矛盾向利益共建、共享转变。

4.2 加强人才有效供给

瞄准县域产业集群协同发展人才短板,创新人才培養和用人机制,为农业产业集群提供多层次人才[10],优化人才结构,有效增强人才驱动和创新驱动的动能。完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员的引进和培养配套政策,积极引进高学历的优秀人才,以提高农业全产业链上各环节从业人员素质,以人才作为增强集群协同发展的内生动力基础因素。

4.3 构建农业产业集群创新型协同发展环境

完善科技创新机制,激发创新创业活力[11-12],鼓励各类科技机构、孵化器、众创空间等进行县域产业集群,建并立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联盟[13],以赋能整个创新环境;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农业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新模式,建设以政府推动、企业主导的协同创新模式,并且从市场培育、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综合协调。

参考文献

[1] 白孝忠.基于GEM模型的湖北省农业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2,27(6):5-8.

[2] 周珊.万州区茶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重庆:重庆三峡学院,2020.

[3] 顾祎晛.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及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分析[J].理论探讨,2013(5):95-98.

[4] 侯兵,黄震方.文化旅游实施区域协同发展:现实诉求与路径选择[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5(11):78-87.

[5] 黄清乐.闽台休闲农业协同发展模式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4:19-20.

[6] 赖作莲.奶山羊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助推乡村全面振兴[J].新西部,2020(Z7):8-9.

[7] 李春成,杨晓敏.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模式比较研究:基于三个LED产业基地的案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5):59-63.

[8] 崔蕊,霍明奎.产业集群知识协同创新网络构建[J].情报科学,2016,34(1):155-159,166.

[9] 张敬文,吴丽金,喻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知识协同行为及促进策略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7(10):74-82,168.

[10] 李艳玲.河南农业类高校学科建设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研究[J].河南牧业经济學院学报,2017,30(4):72-77.

[11] 孔星,吕剑平.甘肃地域特色农业协同创新模式选择与实现路径[J].农业科技管理,2019,38(5):25-28,31.

[12] 朱春江,古龙高.基于SWOT分析的连云港市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策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095-1097.

[13] 李春成.产业共同体:概念模型及发展路径[J].创新科技,2020,20(1):62-69.

上一篇:工程造价过程控制研究论文范文下一篇:建筑施工管理质量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