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学科教育学论文范文

2024-07-13

一级学科教育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对高等教育学学科性质的正确认识,对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体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对学界关于高等教育学学科性质“应用学科说”、“主要是应用学科说”、“应用理论学科说”、“相对说”等不同观点的辨析,提出这几种观点的偏颇之处在于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存在概念上的混用。把高等教育学置于教育科学的学科结构中来认识,并最终得出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应定位于基础理论的观点。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学科性质;基础理论学科

作者简介:陈同同(1984-),女,山东莱芜人,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韩寒(1987-),女,山东菏泽人,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山东 曲阜 273165)

一、概述

19世纪学科制度的建立以及二战之后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为高等教育学的产生提供了合法性的依据。随着高等教育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其面临的内外部矛盾也日益复杂。高等教育学由于脱胎于作为“准学科”、“次等学科”的教育学,不能对现实中的高等教育问题作出有效的回应,因此出现其存在的“合法性危机”,于是构建高等教育的理论体系成为了历史的必然。而对于高等教育研究的学科属性问题,由于中美植根的文化土壤、价值观念等的不同,我国的高等教育学形成了不同于美国的构建学科体系的目标指向。但是对于高等教育学学科性质的界定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学自身逻辑体系的建设。有必要进行辨析,以期对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有一个正确的把握。

二、关于高等教育学学科性质的几种观点

所谓学科性质是基于学科分类的基础之上的对某一学科本质特点与基本形态的界定。由此可见对学科分类的认识是理解学科性质的基点,并且目前国内学术界对高等教育学学科性质的界定大都是从学科的功能分类展开的。学科的功能分类最早是从自然科学分类中产生的。人们根据自然科学的基本或主要功能,将自然科学划分为基础科学、技术科学与应用科学三大类。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科学自身成为人们研究的对象之后,功能分类也被应用到社会科学的学科分类中来,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特点,一般划分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基础研究主要是揭示、描述解释事物的现象与过程,探索和解释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推动学科发展的“思想引擎”,是回答“是什么”与“为什么”的问题。而应用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应用基础理论学科探明理论原理,解决具体领域或特殊情境中的各种问题,并提出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方案、措施、程序、办法等等,其重点是回答“怎么办”的问题。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的讨论正是基于学科功能分类及内涵的基础上展开的。目前关于高等教育学学科性质的观点主要有如下几种:“应用学科说”、“主要是应用学科说”、“应用理论学科说”、“相对说”。①

首先,“应用学科说”。这种观点认为高等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主要目的在于解决实践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这种观点明显是把“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相混淆,并且把高等教育学置于教育科学的学科结构中来认识。以这种思路来建设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无异于“缘木求鱼”、“画饼充饥”。

其次,“主要是应用学科说”。这种观点认为高等教育学基本上属于应用学科,但由于作为高等教育学基础的各门教育学科还不成熟、不完善,因此还要进行一部分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这种观点除了犯了“应用学科说”的错误以外,并把高等教育学建构成一个面面俱到的“大杂烩”,这种做法既不利于理论水平的提高,也难以适应实践的需要。

最后,“应用理论学科说”与“相对说”。主要徘徊于应用学科与理论学科之间,既承认高等教育学应用性质的一方面,又强调其理论发展的一方面。最终无法判定其对高等教育学学科性质所持的立场。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判定这四种观点对高等教育学学科性质所持的看法均有失偏颇,其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于两点:第一,以“高等教育研究”代替“高等教育学研究”,混淆了二者的区别于联系。第二,把高等教育学置于教育科学的学科结构中来认识,对教育学的学科性质认识不足。笔者认为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属于基础理论的范畴。

三、高等教育学学科性质应定位于基础理论

之所以将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定位于基础理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理清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学研究的关系是定位高等教育学学科性质的关键

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学研究的区别体现在:

(1)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的内涵界定不同。由于逻辑起点的不同,对二者的界定很少有不引起争议的。高等教育作为教育活动的一个特例,也理应遵循公认的教育的定义:“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有意识的活动。”②从中不难推导出高等教育学应该是研究高等教育活动現象的科学。高等教育学作为高等教育学学科群中的一门科学,必须有正确的角色意识与价值定位。高等教育学的学科使命是要建立起系统的学科群,强化自身的基础理论学科性质,为高等教育学的各分支学科提供理论基础。高等教育学不是对各种各类的高等教育一一铺叙,而是以高等教育一般的、普遍的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高等教育领域的基本矛盾与规律。因此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属于不同的研究范畴,高等教育属于人类实践活动的范畴,而高等教育学属于学科的范畴。高等教育研究反映的是高等教育过程表面、具体、偶然的现象,而高等教育学揭示的是高等教育过程内在、本质、普遍的规律。

(2)二者的研究对象不同。高等教育研究是对高等教育活动的研究,对高等教育领域内的任何现象、矛盾、问题的研究,属于应用研究的范畴。而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高等教育的特殊矛盾和发展规律,属于理论研究的范畴。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持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③

(3)二者的研究目标与成果表达不同。高等教育研究的主要目标是以相关理论为指导,解决高等教育领域的各种问题。其成果表达方式可以是理论的发现,也可以是解决问题的方案、调查研究的报告、制定政策的意见等。而高等教育学研究主要以自身学科体系的建构为目标取向,只能是对高等教育规律的理论研究,其成果则应是规律的揭示与理论的发现。最后,研究队伍的构成特点也是区分两者所不可忽视的因素。

当然,我们在看清二者的区别时,也不能忽视事物之间的联系。简言之,高等教育研究为高等教育学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成长的沃土,而高等教育学研究为高等教育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正如恩格斯所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该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进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④

2.高等教育学的上位学科——教育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高等教育学理应承担起构建学科理论体系的重任

在逻辑上作为高等教育学上位学科的教育学是伴随着18世纪末19世纪初国民教育运动兴起,中小学师资培训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应运而生的。但是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其发展进程中只是局限于普通教育学与学校教育学的狭隘的框架之中,成了“教什么”、“怎样教’的代名词,而不是解决教育“是什么”与“为什么”的问题。作为从教育科学体系分化出来的高等教育学,不能从教育学中寻找理论的根基。在这种情况下高等教育要想健康发展,就必须建立自己的理论逻辑体系。这样的理论逻辑体系必须以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一般性问题为研究对象,对高等教育活动进行高度的抽象,在理性层面上对高等教育做整体的辩证的把握。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合理的取向并加以理论上的导引,最终形成一系列由概念、原理、原则、范畴、规律等构成的具有逻辑自洽性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高等教育学才能为各分支学科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发挥自身“思想引擎”的作用。

注释:

①李硕豪.高等教育学学科性质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2,(1):64-67.

②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③④胡建华,等.高等教育学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5,39.

参考文献:

[1]侯怀银,王霞.高等教育学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J].教育研究,2006,(4).

[2]胡建华,等.高等教育学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3]胡建华.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特殊性分析[J].教育研究,2003,(12).

[4]胡钦晓.高等教育学研究与高等教育研究关系辨析——兼论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

[5]李硕豪.高等教育学学科性质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2,(1).

[6]林杰.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偏向[J].上海高教研究,1998,(10).

[7]童康.高等教育不仅仅是一门学科[J].江苏高教,2006,(4).

[8]王建华.多学科研究与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3,(3).

[9]王建华.论高等教育学与教育学的关系[J].教育研究,2004,(8).

[10]赵炬明.学科、课程、学位:美国关于高等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的争论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2,(4).

(责任编辑:刘辉)

一级学科教育学论文范文第2篇

2、国内近十年化学学习动机研究综述

3、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学专业人才教育:经验和启示

4、微课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5、我国中学实验教学研究综述

6、国内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进展

7、道路养护管理课程思政典型案例研究

8、2007—2017年我国学习分析研究进展与现状分析

9、新课改下化学课堂教学的思考

10、关于出版学学科性质的思考

11、新型教学软件用于初中数学教学的研究现状分析

12、“学—研—导”项目式校本教研模式及其实施

13、学科馆员利用学科博客构建高校科研平台的推广与应用

14、深度学习教育应用研究综述

15、基于“翻转理念”的教师教育公共课课程改革探索

16、从大数据到计算教育学:概念、动因和出路

17、化学学困生心理特征及其转化策略的研究现状

18、政治思想史学科的政治学属性论析

19、“高分子材料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0、改革开放40年中国特色教育技术学的回顾与前瞻

21、面向不同专业如何进行“植物生理学”教学的思考

22、美国《国家高等教育技术规划》解读与启示

23、高中化学与大学有机化学的衔接教学研究

24、多样性教学模式与综合大学人才培养

25、循证决策在高校学科规划中的应用

26、浅析当前我国地质教育学科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27、化学教学评价原则及方法运用刍议

28、药物分析实验课程中综合性实验项目的建立

29、浅谈学习进阶视域下的实验教学

30、内蒙古赤峰学院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31、教育技术生态观:目的、定位及意义

32、浅谈环保意识与化学教学的关系

33、启发式教学在高中化学中的应用

34、国内有关翻转课堂研究的文献综述

35、个性化学习中数据挖掘技术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36、学习技术(CTCL)范式下的技术促进学习研究进展(1):基本认识、研究设计与初步成果

37、基于学科思想方法的课程与教学研究

38、“互联网+”背景下教师教育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

39、对我国化学教学论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反思

40、建党百年来我国比较教育学的探索历程、核心议题与未来展望

41、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中美两国高等教育《地平线报告》的演进特征及比较研究

42、基于网络计量学的《电化教育研究》高被引论文分析

43、体育学何以不能升为学科门类

44、学术论文撰写课程的“翻转”教学设计与实施

45、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四十年:现状与走向

46、强基固本 构建一流本科教育体系

47、基于CiteSpace的教育游戏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48、学科思维导图的评价标准初探

49、可视化教学生态化发展的知识图谱分析

一级学科教育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国家为了制止不考虑地方特色进行“千城一面”的快餐式建设,大力号召城市建设要具有地域性、文化性、多样性,而高校毕业生是响应国家提倡建设地域性城市的生力军。这些毕业生只有具备了建筑学科的地域关怀精神及传统的文化素养,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胜任此类任务。因此高校在设置课程时要重视新疆地区建筑和城市的环境和谐与文化传承,让学生在受教育阶段逐渐获得相关知识技能储备。所以,建筑学科高校增设关于地域性建筑等一系列相关课程是迫切的,也是必需的。

[关键词]建筑设计;建筑课程;新疆高校教育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6.157

1 新疆地区建筑学科高等教育对地域性建筑相关课程需求的迫切性

目前,我国整个建筑建设风潮逐渐趋于平缓和稳定,许多由超速建设发展造成的城市问题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其在一些应对具有历史保护价值的建筑修复、历史风貌街区保护问题的做法上,出现过许多严重的、甚至不可逆的错误。而这些现象又是从业人员没有相关知识储备造成的,对于这种知识缺失、理论不足的问题,高校建筑学科的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1 高校建筑学科毕业生知识技能应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众所周知,建筑学、城乡规划、土木工程专业等相关建筑学科具有专业性强、实用性强、学习周期长、涉猎知识范围广等特点。对于大多数建筑学及相关专业的高校学生来说,无论是本科生、硕士还是博士,其毕业后大多数会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建筑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工作,因此,他们在学校求学阶段学到的知识与他们日后求职、工作都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在高校教育中,高校开设的课程都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才能使受教育者获得真正实用的知识与技能。

1.2 新疆地区各大设计单位及事务所承接工程项目的地域性特点

新疆地区现行大中型建筑设计单位及小型建筑事务所,所承接的建筑设计或城乡规划项目基本都在新疆省内,而位于中亚内陆的新疆地区在自然和人文环境上都与我国其他省份或地区存在较大差异,具有其独特的自然风貌和人文环境。因此设计单位及事务所在开展这些工程项目时,就必须将建筑设计和城乡规划放在新疆大的自然和人文背景中去考虑,如果没有进行过相关地域性建筑文化的学习,从业者是无法设计和制定出符合与适应新疆当地特色的方案和作品的。

1.3 高校毕业生是响应国家提倡建设地域性城市的生力军

国家为了制止不考虑地方特色进行“千城一面”的快餐式建设,大力号召城市建设要具有地域性、文化性、多样性,而这些地域性项目的具体设计和规划者就是从高校建筑学科毕业的大学生。因此,高校毕业生是响应国家提倡建设地域性城市的生力军,无论是建筑设计师还是城市规划师,他们都是决定建筑外观和城市风貌等诸多立体艺术的把控者。试想,建筑从业者如果没有相关知识储备,缺乏相关文化艺术底蕴,如何能够胜任在对地域性风貌有要求下的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任务呢?

高校毕业生只有具备了建筑学科的地域关怀精神及传统的文化素养,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胜任此类任务。进一步讲,高校只有在高校教育中重视新疆地区建筑和城市的环境和谐与文化传承,才能让学生在受教育阶段逐渐获得相关知识技能储备。因此新疆地区高校增设地域性建筑等一系列相关课程是迫切的,也是必需的。

2 建筑文化类的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新疆高校开设的关于建筑文化类的课程,无论是中国建筑史还是外国建筑史都未能针对新疆地区学生的学习提供全面和丰富的案例赏析和理论分析,造成建筑美学、艺术史等理论学习上的缺失,从而无法为将来的生产实践进行理论指导,使学生陷入所学非所用、所用又没学的尴尬境地。建筑文化类的课程设置不合理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2.1 建筑结构建构方面

在中国建筑史课程的学习中,教材有大量篇幅以中国古典式木构架结构体系的官式建筑为主体内容进行论述,而新疆地区的传统建筑主要是以中亚式的土木平屋顶结构体系为主体,二者之间的建筑结构建构逻辑就有所不同,前者是以台基、柱、梁、铺作层及瓦屋顶构成的框架结构体系建筑,而后者是以基础、土墙、密肋梁及草泥屋顶构成的承重墙结构体系建筑。二者的搭接方式不同,承重方式也不同,所以在学习木构框架结构体系建筑的同时,也必须学习新疆地域性的土木平屋顶承重墙结构体系。

2.2 建筑组合逻辑方面

中国传统建筑群落的组合,基本讲究中轴对称、坐北为尊、层层推进的以院落为单位的组合方式,小到一个四合院民居,大到一座城池的布局都是在同一个组合逻辑的指导下进行的。而新疆地区传统建筑群落则不受上述中轴对称、坐北为尊、层层推进等建筑组合逻辑方面的影响,主要是以适应气候、地形、功能要求为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灵活合理的布局,所以无论是民居、公共建筑还是整个城市都是在一种紧密而又灵活的布局方式下进行的。此外,封建礼制、伦理道德、宗法制度在新疆地区传统的地域性建筑中也不见踪迹,因此前者的建筑哲学在新疆地区是不适用的,所以学生在学习中国传统建筑群落组合的同时,必须要对中亚建筑群落布局方式进行了解和学习。

2.3 建筑類型学方面

中国传统建筑虽然存在南北建筑风貌差异之说,但总体来说依旧属于同一个木构大坡屋顶建筑类型,只是北方地区建筑更加封闭厚实,南方地区建筑更加通透轻巧,两者的建筑结构和类型不存在太大差异。同时中国古典式木构架结构体系自产生之时至后世发展,所经历的变化都是在同一个体系中的更新与发展,不存在如西方建筑发展史中那样断层式的剧变,即历朝历代的建筑之间的变化不是十分明显,它们之间比较相似。因此中国建筑史中的古代部分,可以将所有历朝历代的建筑统一起来,进行类型上的划分,分为居住、宫殿、祭祀、宗教、园林等不同类型,而不是以时间为脉络进行各朝各代建筑的分别介绍。

相对来说,新疆地区的建筑类型的分类与发展则不能以上述方式来进行,新疆地区南北疆建筑类型差别较大,天山以北是以游牧生产方式为主的木骨毛毡结构的帐幕毡包建筑,而天山以南是以农耕生产方式为主的土墙木顶结构的平屋顶建筑,二者在类型上差异就比较大。同时新疆地区建筑发展史也不是在同一个体系中发展而来的,以天山为界的南北疆的建筑是游牧与农耕不同文明体系平行发展的结果。此外,新疆地区地缘特殊,各个时期朝代更迭、文明碰撞十分频繁,建筑的发展和演变也处于一种不断更新、断代、替代和交换的状态之中,不存在一种建筑类型的通式能囊括新疆地区所有时代和地区的建筑类型。因此在建筑学学生学习中国建筑史的同时,也必须学习新疆地区的西域建筑史以增补对新疆地区传统建筑的分类与特征及其发展和演变方面的不足。

2.4 建筑艺术史方面

如果说建筑是艺术之母,那么建筑史即是艺术史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学习建筑史就必须从其相对应的艺术史入手。国外很多建筑学科院校都设置了与建筑文化相关的艺术史课程,而现今大多数高等院校的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的本科教育中还没有增加与建筑史相关的艺术史课程。大量的艺术史课程设置在美术艺术学科等专业的教育课程中,但是这些艺术生今后大多从业都不会涉及实际生产实踐的行业,反而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的学生却没有相关课程的知识积累和艺术熏陶,而后者才是真正参与城市风貌和建筑街道外观设计的实践者。因此学习艺术史是对学习建筑史的一种大背景上的补充,而学习建筑史又是对建筑设计的一种根源上的支持,所以三者环环相扣、联系紧密。

尤其相对于中国艺术,这样一个自我发展,同时将外来事物不断涵化的、相对独立的艺术体系来说,新疆地区艺术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更迭、不断传递变化的过程。新疆地区自古就是文化交汇和交融之地,各种文化文明彼此交织在一起,艺术呈现纷繁复杂的状态,而此时建筑学学生的艺术史的学习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因为如果一个建筑学或规划学的学生在工作实践时,简单地将洋葱头作为新疆传统建筑的标志,又或者将认为伊斯兰风格建筑就是新疆风格建筑的片面认识带入设计中,又会为多少当地宝贵的地域性城市、街道、建筑带去灾难,所以相关艺术类课程的开设可谓是迫在眉睫。

3 关于开设新疆地方建筑史和艺术史等相关课程的建议

综上所述,新疆地区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土木工程等本科教学的课程中必须增补新疆地方建筑史和艺术史的相关课程,关于此类课程如何实施和开展,有以下几点建议。

3.1 教材方面

地方建筑史课程教材的内容应主要分为案例赏析和理论分析两部分。案例赏析主要是提供各个时期、各地的大量图片和文字介绍,给学生以丰富的感知和深刻的印象;理论部分主要进行历史建筑的原型、发展和变化等,同时对其背后产生的动因、背景进行介绍和分析,使学生在了解看到了什么后同时理解为什么是这样,从而使学生在历史学的背景中了解和理解建筑史的发展和脉络,从而对现今新疆地区各地、各时期的建筑有大致上的判断和甄别。

艺术史课程应分为艺术史和文化史两部分。艺术史部分主要提供各个时期、各地大量的图片赏析和文字介绍,使学生获得丰富的艺术刺激,从而产生对建筑艺术的有益影响;文化史主要提供各时期、各地不同的文化发展状况及其变革动因,主要结合艺术史来展开讲解,使学生在进行大量艺术图片和文字赏析的同时,明白这些艺术作品背后的文化因素,从而加深学生对新疆艺术史的理解。

3.2 教学方面

3.2.1 课程安排方面

新疆地方建筑史要与中国建筑史同时期展开教学,让学生进行两个建筑史的比较学习,同时可适当缩短中国建筑史的教学课时,适当增加地方建筑史的学习,在考核内容中,地方史的比例应该占大多数,因为后者对于将来在当地从业的建筑设计人员来说的实际意义更大。新疆地方艺术史要放在新疆地方建筑史之后,因为只有初步了解和学习了新疆建筑史之后才能带着一些问题去学习艺术史,从而从更大的文化范畴来解决建筑史中的诸多问题,这样会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

3.2.2 授课方面

专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课堂和书本上教授的内容之外,还要进行拓展学习,尤其是社会学、人类学等方面知识的补充。此外,教师可结合暑期建筑测绘实习进行教学,在学生实地接触传统建筑的同时,将测绘对象与课程中的知识对应起来再次补充讲解,在测绘中学习,在讲解中测绘,将图面和文字上的信息充分的立体化和实物化,使学生对地域性传统风貌建筑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4 结 语

当今时代,全世界都在追求全球文化在地性,只有传统的、当地的才有资格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我国反对千城一面现象的呼声已有将近二十年,然而如何改变这种毫无特色的城市荒漠状况,就需要从每一块面砖开始、每一个窗棂开始,再到一整座建筑、一整条街道、一整片街区,最后形成一座完整的拥有地域性风貌的城市,然而这些都是在一个个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的画笔中实现的,他们有义务、有责任去担当这些任务。

而作为这些未来从业者的教育者——高校,更应当有义务、有责任去帮助他们培养兴趣爱好、完善知识体系、建立信心、端正态度。因此,相关教学课程在内容和方式上进行增补和改进,便是践行地域性建筑和地域性城市需要迫切迈出的第一步。

一级学科教育学论文范文第4篇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成长为拥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生物学科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需将社会责任感培养作为教学重点,从多角度引导学生理解社会事务,使学生在面对社会事件时具备正确是非观,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人们认知中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具备直接关联,很多教师认为对学生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是思政教师的责任。事实上,社会责任感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不单纯是思政课程要开展社会责任感培养,其他主流学科同样要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

生物学科与学生的日常生活非常接近,教学中与社会事务相关的议题也比较多,因此,教师可以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就某项社会事务展开论述,参与讨论,形成传递社会知识和保护环境的意识。生物与生活、生产关系密切,学科内容与我们的衣食住行、生态环境、日常生活以及生产实践有密切的关系,教师将教学内容与生活结合起来,在知识和生活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能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知识,使学生掌握简单且高效的学习方法,真正了解生物知识,并将知识运用在生活中,提高初中生物教学成效,推动初中生物教学发展。本文将讨论社会责任感的内涵,阐述教师在开展生物课程教学工作时采用的能帮助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感的教学策略。

一、社会责任感概述

所谓社会责任感,主要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当中,个体在内心所形成的对他人进行伦理关怀的感觉,自觉承担关怀他人的义务。具体来讲,就是社会大环境并不是单纯的不同个体之间的集合,而是个体之间形成相辅相成的整体。尽管个体与社会不可分割,但单独的个体却属于并不存在的抽象物质。简单来说,没有个体能够在不与其他个体形成社会交流途径的情况下独自生活。因此,个体处于社会环境当中,需要秉承对其他个体的责任感,对社會大环境担负责任感,并不是单纯为获取自身利益而存活,如此,社会环境才会更加美好。

二、初中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现状

我国尤其重视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传统,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强调个人需要具备社会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关系到国家和个人,也关系到是否能积极努力为国家发展、为民族命运而奋斗。目前,我国中学生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意识,主要表现在:第一,自我意识严重,对个人责任观念淡化,以自己利益为中心,较少顾及别人感受;过高要求个人权利,而忽略了对义务的承担;对社会要求过高,对自我要求降低,将个人得失看得太重。第二,社会主义公德纪律意识较低,个人角色责任观念弱化。第三,以个性为导向,团体协作观念、社会服务意识与敬业精神有待培养。第四,没有远大理想与抱负,不重视个人品质和性格的培养。第五,不懂得家长和教师的良苦用心,要家长、教师为自己服务,却不懂得感恩,容易对家长、教师的教导产生抵触情绪。第五,回报感恩意识薄弱。有学者对初中生的社会责任感情况展开调查,在询问学生的人生任务时,只有少部分学生选择孝敬父母,大部分学生感觉比较迷茫,认为完成自己的学业更重要。虽然学业比较重要,但在这类能体现学生责任感的调查中,学生忽略孝顺父母则意味着不具备回报感恩的理念,将不利于学生未来发展。

三、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必要性

教育领域中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作为重要教学任务。初中生物学科教学改革中强调教师需通过创新教学模式转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看法,使学生积极参与生物学习活动,加深学生的生物知识记忆。而在生物学科教学工作中,教师需引导学生理解怎样才算科学,怎样才算承担责任,怎样才能以创新方式维系人与自然平衡。可见,教师需为学生营造特定教学环境,使学生从人伦关怀角度关注社会热议话题。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的生物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培养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正确的三观的建立奠定牢固的基石。学生在校内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上度过,因此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责任感的教育非常有必要。而生物学科不但能传递科普知识,还能发展学生对科学的认识能力,使学生了解生活和学习中需要的知识,更包含了大量的人文科学知识,有大量的实际案例可以联系日常生活,这些内容对培育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对身边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污染原因及状况调查,对绿色工厂的参观访问,让学生提出环保设想和对策,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通过爱鸟周、世界环境日、环境宣传、环保知识讲座等活动,可以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加深理解和认识,让他们成为环境保护资源的有力宣传者和执行者。在中国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历史时期,充分发挥初中生物课堂的社会教育作用,通过切实可行的教育举措在生物课堂中渗透对学生的社会责任心的培育,也是初中生物教师的责任与义务,可有效培养初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意识。

四、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社会责任的优势

(一)联系生活紧密,内容丰富有趣

初中生物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且富有较强的趣味性,涉及学生生活的多个方面。例如,七年级上册植物部分的内容以及八年级上册学习的动物部分的内容,学生可在日常生活中获得较强的感性认识;七年级下册“生物圈中的人”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除此之外,教材中除了生动形象的主体知识外还有许多丰富有趣的新闻内容及最新生物研究成果,能活跃课堂气氛,因此,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时更具优势。

(二)以实验为基础,具有较强的科学性

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与科学接轨,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与实践性。初中教材中含有丰富的生物科学史内容,通过对科学史的挖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性思维,提高学生辨别伪科学和参与社会性议题的能力。

(三)本质为生命科学,易渗透生命教育及环境教育

生物学科是以生命观和生态观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其本质为生命科学。生命教育和环境教育是生物学科开展社会责任教育时的两条重要主线,教材在编排内容时也着重凸显了生命教育及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更易对学生开展爱护生命、保护环境方面的社会责任教育。

五、初中生物教学中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策略

初中生物是生物学科的基础教学阶段,教师需深度结合教材知识选择恰当教学内容,并借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历的有价值的生物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学习生物知识,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承担属于自己的社会责任。

(一)将社会责任感培养确立为教学目标

进行的一切教育工作都要确立明确的教育目标,除明确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之外,教师还要根据课本中所规定的内容,确立培育学生社会责任心的情感目标,使学生在接受知识传递的基础上初步形成社会责任感的印象,对社会责任感产生认同心理。例如,苏教版生物学教材七年级下册“膳食指南与食品安全”一节中,教师除了制定学生在该节课程中需达到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以外,也要为学生制定明确的社会责任感培养目标。首先,学生需通过知识学习产生对食品安全的关注意识,了解当前世界上存在的各类食品安全问题,了解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之间的关系。其次,学生在明确食品安全问题对人类身体健康造成的危害后,要对父母及长辈的膳食更加关心,从网络渠道中获取关于合理膳食的相关知识,为父母及长辈制订关于合理膳食的食谱计划。最后,学生要能为自己制订合理饮食计划,并约束自身在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行为,培养健康饮食习惯。教师在设定上述社会责任感培养目标和情感培养目标后,为学生开展生物知识教学工作将不再是单纯地向学生传递生物知识或要求学生掌握生物知识技能,还要求帮助学生通过切身感受的方式了解生物知识对自身健康生活的引导,使学生在内心形成关爱他人的意识,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注长辈的身心健康,对自己的家庭形成责任感。在制定社会责任感培养目标和生物情感教育目标时,教师需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生物常识问题,确保教学活动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关联,满足学生在生物知识方面的认知规律,使学生拓展生物知识学习范围。

(二)营造社会责任感教学氛围

教师可借助生物教材中每个章节的引言作为教学导入,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加深课堂体验感。例如,苏教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细读引言内容,通过引言进行教学环境创设,通过教材内容延伸,引导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感。该章节的引言表示了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的家园,但因为人类在生物圈中的各项活动,生物圈的正常发展受到干扰,严重影响了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此时教师可借助引言内容为学生展示关于环境破坏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到自身的生活行动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对自然环境更加关注,形成社会责任感。

(三)组织社会责任感教学活动

初中生物教材中有很多教学内容都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学资源。例如,在正式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教师先筛选生物学科中与社会责任感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点,然后选择其中融合度比较高的知识点整合起来,为学生开展交流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袁隆平研究水稻的影片、纪录片,让学生了解到粮食的来之不易。然后,教师继续筛选各个行业的纪录影片,让学生通过影片感受到不同工作岗位的艰辛。在此期间,教师将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明确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加深学生内心的责任感。例如,在教授关于生物圈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先研读教材知识内容,然后根据教材引导设定教学活动,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吸引学生参与活动。学生在活动中扮演林业工人、农民、政府负责人、消费者、餐馆经理、卫生人员等不同的角色,参与“人类活动对生物圈产生的影响”的话题讨论,通过资料收集,能明确不同的角色在该话题中承担的社会责任不同,根据自身角色对一次性筷子的使用展开论述,并深思一次性筷子使用所产生的社会问题。此时学生能形成社会责任感,并在面对社会事件时能站在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四)利用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生物是一个自然课程,其中生物实验在课程中处于非常关键的地位,生物实验能带给学生非常直接的体验,对培育社会责任心具有十分关键的意义。例如,在苏教版生物教材“吸烟的危害”一课中,谈到了香烟烟雾的主要危害有哪些,以及为什么要在公共场所禁烟等重要问题。大部分中学生都清楚吸烟有害健康,可是他们往往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吸烟的危害究竟有多大,这时,教师可以引导中学生通过设计并制订“香烟对小鱼生命活动的影响”实验计划,探究香烟对生物健康的危害有多大。实验过后学生亲眼见证了卷烟浸出液使鱼类的反应更加迟钝,呼吸速度明显下降,并因此严重危害了鱼类正常的生命活动,由此真正认可了卷烟对生物体健康有危害的观念。在初中学生全面系统认识到吸烟对生物健康的危害后,教师紧接着提出问题:如果你在公交车上看到有人吸烟并把烟头扔在地上,你会怎么做呢?根据这个问题,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學生明确爱护公共环境的思想,自觉维护公共环境卫生,约束自身行为,并对学生开展社会责任感培养。

(五)利用课外拓展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生物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因此,教师可以运用课程中的资料,根据学生生活实践,设计课外拓展活动,帮助学生培养社会责任心。例如,苏教版生物学教材“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阐述了绿化的重要意义,可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爱护植物的社会责任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课外深入调查本地最近十几年的植被变化情况,了解当前中国植被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并剖析中国植被变化的主要成因,展开讨论:为维护中国植被,绿化祖国,你觉得林业主管部门或个人需要做些什么?当前中国很多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严重影响了大自然的生态,如果继续破坏自然环境与资源,那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会变成什么样呢?教师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总之,生物学科教学工作的根本目的并不是为学生传递比较刻板和守旧的知识内容,而是对学生进行知识引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目的。学生产生社会责任感,能在面对环境问题、饮食问题时形成正确情感认知,对社会事务产生深刻的认同心理,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凭借自身努力为社会作贡献。总体来讲,教师在生物课堂开展教学工作,需将教材作为主要教学载体,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挖掘,设定明确的社会责任感目标,并营造恰当的教学氛围,通过丰富教学实践活动方式锻炼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提升学生生物核心素养水平,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左毓红)

一级学科教育学论文范文第5篇

“城在海中,山在城中,楼在林中,人在绿中”大自然给了威海过多的宠爱,让它的美因内敛而厚重,因平实而持久,而在它的中心地带——威海市环翠区,人们同样可以感受到的是与这种自然生态相映相宜的教育生态的独特魅力。

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大略地描绘一下这个教育生态系统,一是借用老祖宗的话来形容,即“和而不同”、“和合而生”“和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关键词”它所包含的和谐、协调、平衡、秩序、协同的意蕴体现了中华民族根本的价值追求,而这种所示的最高境界即“和而不同。”二是从比方化的视角观察,即它是一个充分关照了系统的目的性、整体性、关联性、开放性和多样性,较好地处理了部分与整体、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进而实现了整体优化的自组织系统。

如果将以上两个角度整合为一,则我们可以说,环翠区的教育生态系统是一个以“和合”为基质的优质系统。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它。

凸显系统的超自组织性,明确目的指向,行政积极作为

马克思曾将蜘蛛与织工、蜜蜂与建筑师作比较,形象地说明人类在社会活动中所显现出来的自觉性和目的性特征,而这种特征恰恰表现了社会系统不同于一般开放系统的特殊本质,即它的超自组织性。就我国的基础教育领域来说,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的本质功能不是为基层提供一般性的服务,而是要对本区域的教育发展进行整体规划。设计与协调,发挥其特殊的引领作用。

也许我们可以这样说,中国的基础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热切地期待与急切地呼唤区域教育行政管理的“目的自觉”与“积极作为”;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在给区域教育行政管理提出种种艰难挑战的同时,为它提供“可以画最新最美图画”的广阔空间。

“怀揣教育的理想,追求理想的教育”,这是记者在与环翠区教育管理者们接触后最深切的感受。对他们而言,“理想的教育”的基本指向就是创造良好的区域教育生态,使生活在其间的所有孩子都能公平地享受优质的教育。从2000年开始,他们紧紧围绕这一根本目的,抓住实现教育现代化这个主题,沿着“均衡发展一内涵发展一特色发展”这条清晰的主线,做出了一篇篇漂亮的大文章。他们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区域教育管理层面统筹规划、整体设计、系统策划、主动创造、有效整合的强大力量。

如环翠区教育局局长董国谦所言,这七年中他们所做的许多事都是交叉着进行的,所以在此我们只能粗线条地勾勒一下他们的“行动路线”——

新世纪的第一年,研究论证“十五”发展规划(2001~2005)形成《环翠区教育现代化工程实施方案》,并将总方案分解成五个年度目标,每年按目标考核,同时在管理上提出2000年~2002年“三步走”战略,使全区教育工作有了一个具体的行动纲领。

2000年为“奠基年”,重点是规范管理,理顺关系、建章立制。那一年他们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建立了教育督察制度,在短时间内改变了领导干部拖拖拉拉的作风;二是推行以“职务分级、工资活化”为核心内容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教职工全员聘用、双向选择,中层干部竞争上岗、择优录用;三是启动了中小学“规范管理年”活动。

2001年为“起步年”,启动了包括德育、教育信息化、学科素质教育、教育均衡发展、名师培养等子工程在内的教育现代化工程。那一年,环翠区对农村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撤并,农村学校由1997年的127所调整为43所(到2005年调整为19所),同时,调整后的所有学校均按照省市规范化学校的标准进行设计规划,市级以上规范化学校由原来的3所迅速增加到26所(到2005年,全区32所学校全部达到市级规范化学校标准,省级规范化学校达56%)。这种高起点的调整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

2002年为“大发展年”,重点是深化教学领域的改革,实现教育工作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的转变。素质教育工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学科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被列为全区总课题;教育均衡发展工程全面推进,出台了《环翠区关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建立了城乡交流的重要平台——学区。

“三步走”使环翠教育迈出了三大步,环翠教育全面步入内涵发展的新阶段。之后,他们又出台了一系列创新性举措,在深化和细化两方面下工夫,使内涵发展和均衡发展的步子迈得更稳、更实。在此基础上,2004年,环翠区又全面启动了特色学校创建工程。

从此,环翠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三架马车”走上了一条趋近同一个目标的康庄大道。“均衡”是尊重差异、凸显特色的均衡;“特色”是以均衡为基础,并在更高的意义上实现公平的特色;而“内涵发展”则是贯串均衡发展与特色发展的一条主线。三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终统一于为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服务的目标之下。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环翠区对过去围绕抓硬件、搞普及而形成的一整套行政系统进行了改造,从观念、组织、制度、机制等方面强化教育行政部门“抓质量”的功能,在策略选择方面凸显出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整体推进。在环翠区教育管理者们看来,县(区)级区域处在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是推进内涵发展、均衡发展、特色发展的最理想的行政单元,具有学校和教师个体改革无法比拟的优势。以此认识为基础,他们承担起教育行政部门这个“第一责任人”在实现区域教育整体性变革中的特殊责任,采取区域整体推进的策略,统筹兼顾,整合资源,取得了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成果。

二是系统操作。区教育局每有一个大的动作,都有配套的机制、政策作为保障,都有成系统的问题解决策略。比如:在推进“学科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他们形成了一个以“目标体系一操作体系一评价体系”为主要内容的较为系统的改革与发展模式。而就评价改革而言,又有一整套以发展性为指向的改革措施的跟进,如学校层面的合作评价、教师层面的互动评价、学生层面的增值评价等。再如:为了实现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的构想,他们从解决设施问题入手,逐渐过渡到解决应用问题:2002年实现“校校通”;2005年实现“班班通”,所有教室都成为多媒体教室;从2003年开始,经过几年的努力,自主建成了涵盖每个学段每个学科重点章节的教育资源库;2006年,建成远程教学评估中心,教师可以在网上实时进入全区任意一位教师的课堂,同时自己的每堂课也能向全区所有教师开放。教育局实行“以奖代补”政策,学校每完成一项工作都会得到相应的奖励。如对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校校通”的学校奖励10万元;每学期根据资源入库的数量和类别对相关人员进行奖励,课例每节80元、习题每套50元,等等。

明确的目的指向、清晰的行动步骤、智慧的策略选择,环翠区教

育管理部门这种积极有效的行政作为大大凸显了整个系统自我更新、自我调节的超自组织能力,使系统始终朝着有利于目标实现的有序化和组织化的方向发展。

实现ER的最大化,优化系统结构,追求质量均衡

任何一个系统都是一种整体性的存在,整体性原则是系统论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它要求我们在研究问题时,特别关注系统的结构问题,因为合理的结构会增强系统整体的功能,使它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系统的整体功能ET,等于各部分功能的总和EI,加上各部分相互联系形成结构而产生的功能ER,即ET=EI+ER)。

从系统论的视角看,教育不均衡表明其结构不合理。因此,优化区域内的教育结构,使其有利于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是区域教育行政部门推进以“优质均衡”或“质量均衡”为指向的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选择。

早在新世纪之初,环翠区就对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环翠区下辖6个乡镇、3个办事处,区教育局曾开展过一次全面的调研活动,部分学科的教学质量检测结果显示,一所乡镇中学的及格率甚至不及一所城区中学的优秀率。震惊之余,环翠区的教育决策者们喊出了“为了每一个孩子,办好每一所学校”的口号,率先一步踏上了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探索之路。

首先,他们把布局调整和规范化学校建设结合起来,实现了一个乡镇一所初中和一所中心小学的调整目标,这种较高层次上的结构调整解决了均衡发展的前提性和基础性问题,即标准化学校建设问题。

接下来,为了解决体制性问题,2003年,他们开始实行农村学校校长竞争上岗制度。那一年,30多人参与竞争8个乡镇学校校长职位。除了理论考试、竞职演说、公开答辩外,竞聘者还要到自己欲任职的那所学校演讲,接受教师的评判。当年,有5位区直学校的干部和骨干教师在竞聘中脱颖而出。如原古寨小学业务副校长张金华通过竞争到锦华小学任校长,4年间,她把一所落后的农村学校办成了全省农村学校的对外窗口。正是有了这样一批“想”有所作为亦“能”有所作为的校长,才有了环翠区农村学校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良好格局的出现。

在对农村学校校长实行“大换血”的同时,环翠区还倾注全力狠抓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通过选拔高等师范院校优秀毕业生充实到农村教师队伍中、建立城乡干部教师交流制度等途径改善农村教师队伍的结构;另一方面,立足于通过高效的培训,大面积提高现有农村教师的专业能力。说到教师的成长,我们就不能不关注一个词,一个作为环翠区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依托、对环翠区农村教师来说感到特别温暖的词——学区。

“教研组是我们成长的家,学区是我们成功的家”,这是羊亭学校英语教研组的姑娘们表达的心声。区教坛新星邹向静是她们中的一员,她2001年中专毕业后即到这所学校工作。这位充满活力又显出几分成熟的年轻教师告诉记者:“我在教学中特别喜欢设计活动,但以前我们农村教师见的比较少,思路闭塞。我校和古寨中学建立学区后,我学到了好多东西。比如,我尝试着把优秀教师设计的一些活动经过改造后用到自己课上,慢慢地,我也能自编自创了。另外,学区中心教研组一学期要组织好几次大的活动,这也给我们农村教师提供了很多交流、展示的机会。”羊亭学校校长杨亚辰也深有感触地说:“城乡均衡发展的最大受益者是我们农村学校。比如,英语教学曾是农村学校最薄弱的环节,城乡孩子的英语水平可谓天壤之别。但学区成立短短5年,英语教学就成为我校学科教学的一大特色,英语教师中有区级教坛新星、区重点课题组成员,多人在区级以上教学竞赛中获奖,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

城区每所学校与1~2所乡镇学校联合建立学区(共13个学区)是环翠区优化区域教育结构的重要举措。与学校布局调整不同,它是在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结构性安排而盘活资源、强化整个系统的功能,进而实现积极质变的过程。记者在走访多所乡镇学校后,对环翠区的“学区”有了深刻的印象:它是一个能较好地完成既定目标的结构单元,是城乡学校利益与命运的共同体。这样一个共同体的建立突破了简单的城对乡“帮扶”的概念,对教师而言,学区真正成为了“我们的”共有家园。显然,这种可贵的归属意识仅仅靠统一规划和管理、实行捆绑式评价等外在手段是难以真正建立起来的,教师对“共有的家”的依恋是在大家彼此分享亦彼此分担的共同成长的过程中一点一滴积聚而成的。

桥头镇是年年吃区政府财政补贴的最穷的乡镇,而记者在桥头中心小学却见不到一点教育贫困的影子。孩子们在宽敞的教室里上选修课,这个班读古诗,那个班做标本;大课间,全校学生做起了体现本校特色的古诗韵律操,整个校园生机盎然。

与桥头小学联建学区的是坐落在市政府旁的鲸园小学。几年间,这两所原本发展极不均衡的学校已经初步寻找到一条共求内涵均衡的发展之路。在鲸园学区,干部“一对一”的定岗交流已形成制度,副校长、中层干部在对方学校一待就是半年;骨干教师不再归一校所有,由他们领衔的7个教学工作室承担了培养桥头小学青年教师的重任,两校大多数教师都有到对方学校定岗工作的经历,桥头小学的许多校本课程都是教师到鲸园小学学习后开设的。学区还以实现最高层次的融合即文化融合为目的,从鲸园小学人文教育特色与桥头小学书香校园特色的融会处着手,深入挖掘两校的特色发展之本,采取统一读书时间和内容、统一举办读书会等策略,使学习成为师生的自然习惯。此外,学区还着力促进两校教师的专业对话,共同打造优质高效的课堂。其主要途径有二:一是网络教研。借助网络,教师既可以发表教前评论,又可以通过“直面课堂”的动态视频点播栏目观摩本学区的优秀课例,进行网上评课和研讨。仅2007年9月,两校教师就发布评论1839条。二是“同研一节课”。各学科中心教研组本着既统一思想又尊重差异的原则,组织两校共同确定课题,然后在分别进行集体备课和校内“一课跟进式”教学(其间,开课教师的教案大多已调整4次)的基础上,全学区开展“同课异构式”教研活动,大家畅所欲言,并倾听教研员的指导意见。

这些让教师感到“特别有长进”的实实在在的教研活动在环翠区的各个学区已成为一种常态。记者到城里中学时,正赶上该学区3所学校数学学科的一次“同研一节课”活动。开课的是城里中学的数学教师毕蕾,而“坐”在一起听评课的不仅有本校教师,还有屏幕那端的7中和14中的同行。城里中学的邹校长告诉记者:“这种形式非常便捷。我们3所学校离得老远,过去搞活动很不方便,现在借助远程教学系统,只要中心教研组研究

一下,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展学区教研活动。”区教育教学研究培训中心主任丁补充道:“以前主要是由区教研部门统一组织一批优秀教师下去讲课,记得我们第一次下乡时特别隆重,镇长都出来欢迎,虽然讲课效果不错,但管理成本太高,一学期最多组织一次。现在我们不再兴师动众,而是把范围缩小,以各学区开展的依托网络的跨时空的教研活动为主。这样,城乡教师之间的交流就能做到经常化了,同时也解决了乡镇学校单独搞校本教研力量单薄的问题。”

这种常规化的、以学区中心教研组为主阵地的高效务实的教研活动使大面积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成为可能,而学区层面内在结构与功能的优化,使得ER实现了最大化,整个区域系统的整体功能由此增强,其所产生的积极结果之一就是,环翠区的城乡教育已由办学条件均衡、师资配置均衡进入到质量均衡的新阶段,城乡教育“和合而生”的良好局面已初步形成。

寻求EI的最大值,让素质教育在主渠道舒展

除了ER以外,EI也是影响ET的重要因素。因此,使各子系统的功能达到最优化,是提升系统整体功能的必然要求。在环翠区教育管理者看来,实现区域教育各子系统(即学校)的最优化、使EI达到最大值的根本途径就是在核心领域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内涵发展和过程公平。

“2000年底我们开了一次素质教育座谈会,结果让我感到非常吃惊。我没想到素质教育提出十几年了,部分校长对它的理解还停留在如此浅薄的水平上。在查找问题的基础上,为了消除校长们的顾虑,我率先提出了区域整体推进的主张,并确定通过学科这个主渠道、抓住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路。”在谈到把“学科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作为区域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的初始过程时,董局长如是说。

为了把“学科素质教育”这个当初被校长们称为“只有局长自己能明白的概念”变为大家的共识和行动,从2000年底提出这个概念到2002年9月“学科素质教育”启动大会召开,董局长不知召开了多少次座谈会、研讨会和论证会,通过长时间、高强度的“洗脑”,大家逐步达成了共识,并构建起一个以区域整体推进为基本策略、以“目标—操作一评价”为基本框架的素质教育操作体系。在环翠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教研人员和教师,大家都是“学科素质教育”的研究者和参与者,每所学校、每个学科都有各自的“学科素质教育实施方案”,学校、教师、教研人员都承担有子课题的研究任务,大家结成一个学习、研究与工作的共同体,从不同层面、各个角度展开探索性实践,形成了区域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合力。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实施“学科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环翠区的相关探索在本期《课堂教学改革:优化区域教育生态的核心要素》一文中有较详细的介绍,在此,记者只想对其突出特点——“实”作两点描述:

一是力戒目标虚化。已往的课堂教学改革往往存在目标被虚化、弱化的现象,“虚”就是太抽象、抓不着。针对这一问题,环翠区把明确目标体系的梯次性、构建一个既能“顶天”又能“立地”的目标体系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在理顺“教育目的一培养目标一课程目标一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努力促进由具体到抽象的各层级目标的梯次完成,以解决素质教育培养目标被悬空的问题。比如:为了解决“课标”操作性欠缺(仅对一个学段的学科教学做出了一般性规定,未分解到学期和学年,也很难照顾到各地的差异性)的问题,他们组织全区的科研力量集中攻关,对“课标”进行解读、细化及个性化处理,各学科都按照实施“学科素质教育”的要求制定出各自的知识目标和教学目标体系,形成文字后装订成册,其中对学期学年教学目标、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教材内容的整合与取舍、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管理与评价等都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同时,他们还进一步要求教师在制定自己的教学目标时把握好“学科目标一单元目标一课时目标”的内在联系,使教学目标既有高度又不虚化,形成一定的延续性和关联性,允许一节课重点突出某一目标,也允许有些目标在较长时间内逐步达成。这样一插到底的“目标串”使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有了实实在在的依托和保障。

二是力避实践落空。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实在的环翠教育人几年如一日,以实在的操作落实实在的目标。比如:为了落实素质教育“三要义”中“面向全体”的要求,他们不仅对教学常规管理和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进行了调整,而且瞄准教师的常态课狠抓落实。在“给自己的课堂教学照镜子”活动中,他们曾随机地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全程录像,然后让教师对照录像回答以下问题:(1)本节课你提问了哪些学生,每人几次,哪些学生没有被提问?(2)在活动中有多少学生参与了,其他学生在干什么?(3)有多少学生自始至终表现兴奋、积极,有多少学生兴趣不足?(4)你使用了哪些评价语言和方法,学生反响如何?(5)本节课后,你对学生是否有了新的认识,与原有判断有什么不同?统计结果让不少教师感到吃惊,他们自问:原本自我感觉良好的课堂,为什么学生参与面却如此狭窄?发现问题后,教研员与教师共想解决办法。如英语学科提出了“三不同”、“三定位”、“三选择”的教学对策,将学生隐性地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分别为他们制定教学目标,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为学生提供三种以上的选择。

一个“实”字夯实了学校和教师发展的基础,优化了各子系统的核心要素,使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得以舒展。近几年,环翠区各个学校的教学改革异彩纷呈;教师在各种大赛中显示出的教学水平令人叹服;2006年8月,环翠区以区域推进素质教育为特色,通过“全国区域教育发展特色示范区”的评估验收。

培育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技术先进特色各美其美

费孝通先生在他80寿辰的聚会上曾意味深长地讲了这样十六个字:“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对“君子和而不同”的极好的阐释。从哲学上看,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原因是“和”而不是“同”,因为“同”闭绝了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也就取消了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据。而系统论的等终极性原理也告诉我们,一个开放系统从不同的初始条件出发和通过不同的途径可以达到相同的最终状态;这种系统往往没有唯一的最优解,要素间的差异是系统存在的必要前提,消极的同质化会使系统丧失生命力。因此,高明的人不求外在、僵死的相同,而是为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包容与尊重差异,在丰富多彩中实现共存共荣。

环翠教育人便是这样“高明的人”。他们认为,要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内涵发展和质量均衡,就必须自觉地进行差异性策划,关注学校独

特的增值表现,使各校由同质发展转向特色发展,提升它们的校本意识和自组织能力。2004年,环翠区启动了特色学校创建工程,鼓励学校按照“优势项目一学校特色一特色学校一品牌学校”的路径,找准位置、活化资源、自主创新。各校纷纷行动起来,有的从一点切入,将学校传统优势项目做大做强,再由点到面,以特色项目辐射、带动整体工作;有的围绕一个中心确定多样化的特色目标,点面结合、整体推进。学校从已往执行命令的被动状态中解放了出来,不少原先不起眼的学校也由于有了“拿手好戏”而建立了自信,找到了良好的感觉。如草庙子小学是一所极普通的农村学校,但在“环翠区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研讨会”上却着实露了把脸。下午放学后,不大的操场简直成了孩子们竞相比武的擂台。这边,三年级的孩子们把腰鼓打得震天响;那边,四、五年级的学生们做起了颇显神气的武术操和健身球操。最令人叫绝的是一、二年级小朋友们表演的韵律操“小鸭戏水”,充满童真又颇有几分难度,孩子们下腰、劈叉、翻筋斗,一招一式,像模像样,引得人们啧啧称羡。用“应接不暇”来形容前来参观的校长们的感觉一点也不过分。草庙子小学校长宋立国向记者介绍说:“这些操还有校园集体舞都是我们体育老师和音乐老师创编的,孩子们非常喜欢,每天都要利用体育活动一小时的时间做上一遍。”“以前我校在竞技体育方面很强,在创建特色学校过程中,我们根据学校的传统优势,确定了创建‘阳光体育’特色校的思路,在开展群众体育方面下大气力,各年级都有特色项目,师生全员参与。现在,学校特色已经比较鲜明,我们正在努力把它所体现出来的核心精神迁移、渗透到学校的其他工作中。”

普通学校学科特色的建设是一些发达国家正在推进的特色学校建设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使学校通过创造某一方面的优势、找到令自己卓越的领域而带动整体水平的提升。环翠区在特色学校创建方面的工作思路与此不谋而合。

在“一校一特色”的基础上,环翠区把英语教学和信息技术列为区域主体特色,在政策方面予以适度倾斜。同时,他们依托城乡联合成立学区的优势,以城市学校的特色项目拉动农村学校的特色发展,以此为农村学校的脱颖而出提供发展机遇。目前,环翠区已初步形成了以外语教学和信息技术为区域主体特色,32所学校特色各异,龙头学校优势明显,城乡学校齐头并进的特色发展局面。

创新思维的本质即差异思维。大家“各美其美”、实现有差异的发展是环翠区教育管理者的一种基本主张和文化情怀,也是环翠区教育生态环境的一个显著特征。它不仅体现在特色学校创建工程上,也渗透在学区管理、学校管理、师生管理等各个方面。当然,要使区域教育生态达到这种“和而不同”的理想境界需要破解许多难题,特别是要通过构建新的评价机制为学区、学校和教师“松绑”,以弹性化的评价促进个性化的发展。

比如:环翠区在学校评价中坚持“减负增效、促进发展”的原则,给学校留足发展空间,设立了基础性指标、发展性指标和特色指标。每所学校都制定了年度特色发展目标,学校自主申报特色项目,主动邀请区督导小组到校,以特色展示的方式接受评估。区里尽可能不搞大的综合性的评价,而是设单项奖,以利于学校突出优势和特色。同时,他们将评价指标中与日常工作结合比较密切的部分评估内容分解到相应的职能部门,这样有利于掌握学校的真实情况,使督导检查日常化。在对评价结果的处理上,环翠区取消了量化计分、排队等鉴定性评估方法,建立了督导评估报告制和经验推广制。如对学校有特色的办学经验,区里以召开专题报告会、研讨会、现场会等形式及时进行总结和推广。

再如:教研部门对学区中心教研组的管理和评价也注重实效、极具弹性。丁主任告诉记者:“对‘同研一节课’等活动,我们不硬性要求一学期搞几次。如果非得规定一个次数就容易作假。3次质量高的活动可能要比10次流于形式的活动好,当然总结时要讲明白为什么安排3次,是根据教材的什么内容确定的。”

类似这样给被评对象留有较大空间的评价方式在环翠区还有很多,它使各个子系统的生成性和创造性都得到了极大的伸张,进而使区域教育生态展现出其作为一个生命系统所独有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和而不同”,斯美大矣!

教育,董国谦的幸福生活

这是一个与前面的各小标题最不协调同时也最协调的小标题,因为它们虽然形式不同却有着最内在的关联:“这个人”使“那些事”成为可能,“那些事”使“这个人”活得辛苦而幸福。

董国谦,2000年2月成为环翠教育的“掌门人”。按现在的评价标准衡量,他绝对不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除了做教育、看书,他脑子不往别地儿走。”“他是个没什么情趣的人,就是下棋,也常常是自己左手跟右手下。”说这话的是他的老搭档、环翠区教育局副局长张艳春。

然而,这位自身素质“残缺”、对一般人感兴趣的好多事都不想做也不会做的董局长对教育却一往情深。办公室主任说:“一年365天,我们局长有360天晚上都坐在那里写,简直像中了魔。”刚刚推“学科素质教育”那会儿,为了让大家能认同他的主张,他给教研员做了4次讲座。为了讲得准确、到位,每遇到一个关键词他都要查资料、翻字典,每天都写到深夜。2003年底他在深圳开会,一天晚上,他想把平时有关特色学校建设的想法归拢一下,没想到竟一宿坐到天亮,直把开会发的那个小本写得满满的。在环翠区教育圈,董局长对教育的执著无人不晓,而对他的“痴迷状态”感受最深的还要数那些与他亲密接触的人。比如他可怜的妻子,常常大半夜被他的“教育梦话”所惊醒;比如局里的下属,时不时天未亮就接到他的电话;比如教研员,大年初六就被他拉来听讲座;比如校长,常有很累很累的感觉。他们骂他、怨他,也疼他、服他,因为他们最清楚,这七八年干下来,环翠教育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身在其中的每个人获得了怎样的成就感;他们也最了解,董局长很善、很真,他对许多人都心存一份歉意,他曾动情地对校长说:“跟着我干,苦了你们”;他们更知道,那个比谁都累的人把自己的年年月月、日日夜夜都完完全全地献给了环翠的教育事业,他那样辛苦地去做都是为了环翠的孩子们好。

董局长干教育极富激情也极具预见性。他的“先见之明”一是源于他对教育“天然的敏感”(张局长语),二是源于他良好的阅读品质。他不仅“好读”,而且“会读”,每每看到吸引眼球的文章,他都边看边画边写边悟,每年积累下来的阅读笔记都有几大本。这种高质量的深度阅读的过程亦是消化、咀嚼、,反思、创造、建构的过程,它使董局长做起教育来既有“灵气”又有“底气”。

最让董局长感到欣慰的是,这些年自己带出了一支特别爱学习、特别能战斗的队伍(有关队伍建设的情况,详见本期《教师管理:优化区域教育生态的决定因素》一文),他和这支队伍一起使环翠教育生态系统成为一个与教育目标相协调的系统,一个以统一的主流价值观为支撑,“形”各异而“神”不散,“和而不同”、“和合而生”进而“和而大同”的优质系统。

环翠教育人创造了这样优质的生态系统,同时,也与全区人民一起长久地享受它的反哺与滋养。此景,美不胜收;此境,幽远、深长。

(编辑 孙金鑫)

一级学科教育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近年来,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究其原因还是法制意识淡薄,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因此,对青少年学生的素质教育,决不能忽视道德品质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内容。从生物学科出发,从教材法制渗透点分析到课堂渗透落实方法等进行阐述,说明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进行法制渗透教育是切实可行的。只要老师重视自身法制知识的累积,并能充分发掘教材资源,在组织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渗透方法,就能在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之间找到融合点,实现对学生的法制渗透。

关键词:生物教学;渗透;法制教育

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基础工作。《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把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作为对学生实施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要求“将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可见,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及教师的法定责任。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渗透法制教育呢?我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是这样进行法制教育渗透的:

一、加强自身学习,熟悉教材涉及的相关法律知识

教育者一定要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根据学科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法制因素,对学生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进行法制教育渗透,使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相统一。生物学科是一门自然学科,因此关注环境方面的素材是非常多的,同时对人类的健康生活也涉及较广泛,而这些内容都具体有渗透法制教育的契合点。在《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一书中,列举了很多的渗透点,比如在讲到《水中生活的动物》时介绍水域环境的保护时,就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漁业法》;在《陆地生物的动物》中谈到动物栖息地的保护时,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相关的规定……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作为学科法制渗透的实际执行者,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法制意识。我们要认真钻研每一个法制渗透点,熟悉每一个涉及的法律知识点,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用简单形象的方式合理地向学生渗透,向学生解释,实现对学生的教育。

二、创设教育契合点,有效引起学生的共鸣

“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教材中的事例、生活的现象分析入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1.针对生活现象,营造讨论氛围,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我在讲到水域环境保护以及动物栖息地保护时,展示了我国多个知名水域被污染的图片,首先从视觉上给学生以震撼,然后利用身边的实例引导学生讨论,认识生活环境被污染的严重后果,这时,我再以“对立者”的身份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学生纷纷阐述自己的观点,表达对破坏环境的谴责,这时法制渗透时机成熟,我向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条款,看到学生脸上写满认同的表情,我知道学生已经实现了自我教育。

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一课中,我设计了三组图片:多姿多彩的生命—多舛多灾的命运—捧在手心的宝贝。学生随着图片的转换,从惊奇喜悦到无所适从,从短暂的沉默到愤怒:“伦敦是雾都,北京是沙都……”“那只角羚那么小,他们真是太没有人性了!……”“老师,难道没有什么办法惩治一下这些人吗?”我及时给予学生明确的答案:有!我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相关法律,把对动物资源的保护提升到了法律的层面,用强制性的手段来惩治违法之人。“对!就该严惩!”“太好了,看他们还那么嚣张!”学生感受到了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认可了法制存在的必要性。

2.关注时事,充分感受法律对自己的重要性:近年来关于食品安全的事件频频曝光,因此在讲到《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这一节时,我更多引用了大量的有关食品安全的案例,如三鹿三聚氰胺事件、双汇瘦肉精事件给我们生活会带来什么样的危害,学生看到这些耳熟能详的食品,了解到“三聚氰胺、瘦肉精”等对人体产生的严重危害,内心受到巨大的冲击和震撼。这时,我抛出问题:面对这些食品问题,我们什么权利受到了侵害?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自然而然地应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相关内容来解答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树立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基本意识,又教会了学生要自觉抵制不安全食品,珍惜健康、珍爱生命。

“知法而守法、学法而用法。”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渗透法制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只要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环境,善于运用生活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参与讨论,调动起学生的真实感受,让学生明白掌握必需的法律知识的重要性,然后以适合学生的方式适时渗透,并持之以恒,就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实现学科教学与法制渗透并举。

上一篇:激活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初中生品德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