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杀分析论文范文

2024-07-13

大学生自杀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我是谁?我无数的次的问自己!为什么我总是要活在别人的期望中啊!我是谁?我是谁?我是谁?我是谁?……

都说孩子是父母的宝贝,玩网游的我为什么就不是?我的生活有太多无奈,我无法改变,自从成绩出来后,我就被你们关在屋子里面,不准出家门。其实,没考上重点高中不是我的错,更不能把这罪名算在玩网游上,学习成绩我一贯就这样差,你们不是不知道,既然知道为什么要逼我一定要考上?我的心声,从来没有人聆听...... 现在玩网游已经是我最后一点乐趣了,我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竟然把我整天关在屋子里,网线也给我断了,你们做得太绝了。我已经无力去改变,我也不想去改变,我觉得我只是个多余的碍事的家伙,不配作你们的儿子……

我要离开这个世界了,我相信会有来生、会有天堂、地狱,来世如果我还是人,我一定要投胎到一个宽容、自由的家庭!我只想做个有独立的人格的孩子,我崇拜于丹、韩寒、凤姐,他们都活的很自信自由;我恨陶教授、杨教授之类不懂装懂的叫兽,我更恨那些把人逼跳楼的戒网瘾学校,我在天堂一定会替那些饱受你们折磨的孩子问候你们八辈子祖宗...... 师父,徒弟我走了,以后没有人跟在你屁股后面屁颠屁颠的捡装备了。我走后,你再收一个徒弟。

小兰、宋,你们都要好好学习,好好把握自己的命运,我会在天堂里给你们祈祷的。

爷爷,您也别难过,孙子不孝,让您白发人送黑发人了。奶奶走后,您一个人孤苦伶仃,时常坐在我旁边看我玩游戏......我走后,您帮我把所有的钱都充到我的游戏帐号,然后帮我把级练起来。爷爷,您不是一直想知道我的帐号密码吗,我告诉您,这是我唯一的遗产了,我要留个我亲爱的爷爷。以后您把我游戏里的角色当孙子养,看见他就像看见我似的...... 我的帐号是:冰封特洛伊

这是一个深深被网络所伤害的网瘾少年,因为迷恋网络而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生命不仅仅属于个人,它连着亲朋和社会。父母养大自己不容易,还没有体验美好的丰富多彩的人生,没有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没有报效国家、服务社会,怎么能选择轻易离去呢?选择轻生是懦夫的举动,是愚蠢的行为。

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现象一直呈上升趋势,已成为我国青少年死亡的第一位,而且低龄化严重。

都说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他们是国家的未来,而近几年来,青少年的自杀确实年年在上升。

为什么现在孩子会如此经不起挫折,越来越多的报道表明青少年有自杀的倾向或行动,使年轻的生命过早的凋谢使一个家庭陷入到悲痛之中,导致青少年自杀的原因主要有学业压力繁重、家庭沟通不畅、情感问题处理不当,家长应引起重视。

当前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长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很多孩子没有责任感,不懂得关心别人、理解父母,没有一点抗挫折能力,稍不如意,就容易走极端。

现在不少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导致孩子抗压能力不强,在面对感情困扰时,需要更多的关怀及帮助。由于缺乏与家长及时的沟通,最终因为想不开而走上绝路。

很多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与管理,主要精力都放在学习与生活上,而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够重视。孩子在家里只要做好作业、学习好就行了。

针对青少年忽视生命的做法、家长要对症下药

在家庭教育中把珍爱生命的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让孩子了解生命的价值,从小就明白生命比一切都重要,去体验和感悟生命的意义。

一旦孩子出现自杀征兆,家长应当学会使用缓兵之计,不宜立即盲目地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家长首先应当学会尊重并倾听孩子的想法,让他们充分表达意愿,不要妄自评论或者试图立即改变他们的想法。可以发动家人、同学、邻居关心孩子,与孩子密切沟通,尽量避免独处。

对于每一位家长来说,都有责任把生命至高无尚的道理告诉孩子,有责任时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培养他们珍惜生命和健康的意识,有责任呵护着每一个孩子快快乐乐地长大。重视孩子的挫折教育,告诉孩子生命只有一次,一定要学会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

青少年还没有完全成熟,还不能遇事冷静处理的能力,面对青少年在青春蜕变的时期,这就需要家长多和她们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引导青少年学会用正确方式承受压力、宣泄情绪,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要预防孩子的心理危机,既要加强对学生的能力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责任感、承受挫折的能力,父母和教育者也要多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给他们更多的理解。

告诉孩子我们只能直面现实,家长要帮助引导青少年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以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迎接各种挑战。

大学生自杀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自杀是指自愿地、有意识地结束自已的生命的行为,自杀已经成为高校学生非正常死亡的重要原因,并且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已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为了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应持续应用“中药式”心理干预,做好自杀预防的根本工作,防止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形成和发展;在突发事件中,迅速采取“手术式”心理干预,针对有严重自杀危险性和自杀未遂的部分学生及时干预,解除当前的自杀危机状态。两者虽都有弊端,但两者相互取长补短,从而提供了心理干预的有效保障。

关键词:大学生;自杀链;心理干预

近年来,在15至34岁人群中,自杀是第一位死因,占相应人群死亡总数的19%。大学生作为尚不成熟的“准成年人”自杀率约为万分之二,并且近年呈上升趋势。每一个鲜活生命的陨灭都令我们痛心疾首,然而痛定思痛,我们必须找出能有效遏制大学生自杀事件的对策。作为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是大学生最合适的心理辅导人员,应该把握好如何恰当地、有效地应用心理干预,以服务大学生的成长发展。本文宗旨在于探讨应该对大学生进行怎样的心理干预,才能有效抗衡自杀事件的发生。

1、大学生中自杀链条的形成

大学生人生发展任务的艰巨性与个体心理成熟的相对滞后性的矛盾错位,是大学生自杀的根本原因。在一般人的眼中,“精神病人”自杀不足为奇,但令人触目惊心的是,大多数自杀的大学生并不是精神病患者而是面临强大心理刺激、形成内部心理冲突的正常人,几乎都是众人眼光中的“好孩子”,他们的自杀往往令人意外、震惊并且难以理解。越是这样出乎意料,他们的自杀逃脱对亲朋好友与周围人的打击程度和恶性影响就越大。正如施奈德曼(1969)所说:“自杀者把他们的心理骸骨放在活着的人们的情绪衣柜内了。”因为,谁都不知道下一个自杀殒命的大学生会是“正常人”中的哪一个,我们看到的似乎是,任何一个看起来面带笑容的“阳光学生”都有可能在下一秒自杀,这也正是大学生自杀事件所带来的严重性和恐怖性所在。

但是,以笔者的调查发现,自杀的大学生并不是“意外”,他们各自都有一条逐渐形成的自杀心理的线索,在采取结束自己生命活动以前一定有结束自身生命的意向。从根本上说,自杀是整个病理性情绪的一个单独症状,它总是与抑郁症、酗酒、精神病或绝望、敌意和情绪不良等其他混乱状况相关。0在这条自杀链中,他们的自杀心理毒素在逐级积累,最终突破各自的承受上限,从而导致悲剧的发生。在自杀链中,自杀心理毒素是以微小单位累加的。正因如此,才使无论是自杀者自己还是其他人都忽略了这个堆积,放任而不顾。殊不知,这样一点一滴貌似正常的毒素在无法排出的情况下,就是毁灭“千里之堤”的一只只的“蚂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每个人都有这条自杀链,就像每个人都有原癌基因一样。但大部分人的自杀心理毒素还没有积累到足以激活自杀行为的“原癌基因”。所以,有自杀链并不可怕,杜绝从人类社会中吸收自杀心理毒素也是不现实的。唯有将这条自杀链保持在一个安全的动态平衡状态,达到积累、化解的动态循环,才能有效遏制呈上升趋势的大学生自杀事件。

2、以“手术式”与“中药式”心理干预的双结合破解自杀链条

危机干预近40年来在国外有了很大发展,成为自杀企图者以及遭受严重心理创伤者的一种有效的心理社会干预方法,即强调干预的时间紧迫性和干预的效果,尽可能地在短时间内采用有效应付策略,帮助人们恢复己经失去平衡的心理状态。大学生自杀具有一定预兆,这就决定了大学生自杀预警机制和自杀干预机制建立的可能性。学界普遍认为对有自杀倾向的“高危”大学生进行心理干预是一种好办法,可以迅速建立一种反自杀的文化氛围。

2.1 “手术式”心理干预单独使用时的局限性

“手术式”心理干预作为处理危机的一种应对方式,在单独使用时必然缺少力度和成效。首先,很多应该得到心理干预的大学生会因为照顾不到而被漏掉。由于对高危人群没有明确的划分标准,不可避免地会遗漏一部分,而且,我们大部分进行的心理干预都是被动的,即等着学生自己来找心理辅导老师。对心理辅导怀有抵触的学生是不会主动来寻求心理帮助的,这样就又失去了一部分群体。

其次,我们进行的大部分是“手术式”的心理干预,即在大学生濒临自杀时才对其进行心理干预。这种方式就仿佛对一个自杀心理毒瘤进行一刀切除的手术。问题在于,切除毒瘤时病毒是否扩散了?答案是肯定的。“手术式”心理干预存在着先天缺陷——滞后性,当我们对其进行心理干预时,并没有跟上自杀链的进展速度,就像市场存在的滞后性一样,没有办法保持同步。充其量,我们的“手术式”心理干预只是除掉了一部分心理干预的量,对其的质和积累速度并无大用。

然后,再看看我们的心理干预的强度如何。据大部分案例来看,它的力量不足以改变整条自杀链的积累,只是在某一点抑制住,持续作用时间极短。很多时候我们在这一点控制住了自杀的爆发,在我们刚松一口气的那一点,它又暴动了。

由以上论述来看,“手术式”心理干预不能单独地、完全地成为应对大学生自杀事件的对策。

2.2 “中药式’心理干预的有效融入与结合

扁鹊曾讲过,把病消灭在萌芽之中的医术是最高明的。我们不妨把目光从有病治病的思路中转移到小病即灭、没病防病的理念里。在学界的探讨中,也已经充分意识到了预防自杀的重要性。譬如,在大学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库、建立危机干预的预警机制等等。这种防患于未然的思想无疑是准确的,但仅仅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实际上既无法实行即时监控,也无法达到及时疏导的目的,我们的心理干預必须在自杀链积累的同时进行。在给每个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库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定期给学生进行心理检查、及时疏导。这个“定期”既要求是“相隔的短期”又得是“持续的长期”,就像“中药”一样,融保健与治疗为一体,广泛而不只针对个别学生。这不仅使接受心理辅导的大学生免去惶惶不安的畏缩和害怕自己有病的抵触,从而减少客体对心理干预的阻碍,又可以使绝大部分大学生不被遗漏掉。

“中药式”心理干预对于“手术式”心理干预更弥补了其持续作用时间不确定性的弊端,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滞后性所带来的影响。它的持久作用特点能帮助每一名接受心理干预的大学生的自杀链远离失控状态。我们要把“中药式”心理干预的“剂量”把握好,一方面不要使学生反感,另一方面一定要做到尽可能缩短两次心理干预的间隔期,要保证自杀链的积累随时在我们的监控之下,及时监控、及时预警、及时疏导,才能和死神赛跑,从死神的手里抢过蒙受自杀威胁的大学生。

同时,我们在推进“中药式”心理干预的过程中,要注意工作的方法,尽可能地体会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与生活状态,然后以他们习惯的方式推进我们的心理干预。比如,我们对于那些不愿意面谈的大学生,可以提供通过QQ聊天的方式等等。

我们的“中药式”心理干预做得越不露痕迹就做得越好,尽量不要让大学生对我们的工作产生陌生感和距离感。而且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大学生自杀有时又呈现一定的时间规律性,多发生在春秋季节,并在春末夏初达到高峰。这可能是由于人们在新季节到来时常有新的打算和愿望,心理承受力差的学生一旦此时遇挫,就可能导致灰心丧气而自寻短见,所以在自杀多发季节心理工作者也要加大心理干预的力度。在学习生活中,要以平等的姿态对待每一个大学生,这样,大学生才会配合我们的心理干预,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中药式”心理干预也有美中不足之处,就是在突发性事件中对于接受心理干预的学生力量不足。也就是说,应用“中药式”心理干预只能保证维持日常的心理养护,在严重的意外危机面前,它的干预力量的作用显现的是迟缓的且不足的,这就说明在突发的危机事件影响下,需要个别地、特殊地对待。“手术式”心理干预在此刻方显示出它的作用,虽然持续时间不确定且短暂,但作用时间之快,短期作用之强还是表明其是处理突发危机下的最佳选择。

3、结 语

纵观全局,则不难得出结论。自杀危机干预既要针对眼前的危机又要解决长远的问题,可以说,自杀危机干预是一项应急救援和长久巩固相结合、需要多方力量互相配合的工作。如果要把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做好,如果要有效地遏制大学生自杀事件的不断攀升,我们必须将“手术式”心理干预与“中药式”心理干预结合起来。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持续应用“中药式”心理干预,做好自杀预防的根本工作,防止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形成和发展;在突发事件中,迅速采取“手术式”心理干预,针对有严重自杀危险性和自杀未遂的部分学生及时干预,解除当前的自杀危机状态。两者虽都有弊端,但两者相互取长补短,缺一不可。“中药式”心理干预是“手术式”心理干预的合理前提,而“手术式”心理干预是“中药式”心理干预的深入发展,两者互为补充,只有通过“中药式”心理干预和“手术式”心理干预的相互配合,才能有效地降低大学生的自杀率,从而提供了心理干预的有效保障。

结合了两种心理干预后,我们最好不要忘记——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指促进个性、行为或适应力向积极方向转化的心理学技术。这是一份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不得不去完成的任务。正所谓“任重而道远”,处在第一线的心理干预工作者,且要以学生的心理健康为重,要体现我们的爱心与耐心,让大学生们充分相信我们的心理干预是帮助他们的有效办法,让他們看到远离自杀阴影威胁的光芒。

大学生自杀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现象已成为社会的一大热点,各高校的相关数据不断攀升。自杀源于痛苦,痛苦是生命某一方面受到破坏的标志,当生命破坏的量积累到一定限度就会产生死亡。大学生自杀的缘由主要有就业压力、学业压力、个人信仰的偏失以及心理素质脆弱。为此,高等教育必须凸显生命教育的重要地位,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加强心理咨询与引导,并适时开设生命教育课程。

关键词:自杀;大学生;生命教育

一、引言

长期以来,充满青春激情、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大学生被视为“天之骄子”,他们在“象牙塔”内一边忘我地吸纳人类知识精华、探寻社会发展真理,一边尽情展示活力四射的亮丽才华。毋庸置疑,担负着民族复兴重大责任和神圣使命的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是国家最宝贵、最紧缺的人才资源财富,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今天大学生的发展状况昭示着国家明天的发展前景。但是,近年来大学生(包括硕士生、博士生)自杀的事件却频频出现于各种媒体而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2年4月,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化学系一名研三女生服毒轻生,第二天该校经济学院金融系又一名研一女生跳楼轻生[1];2009年11月,上海海事大学女研究生杨元元用两条毛巾系在一起自缢于宿舍的卫生间,从而结束了自己30岁的生命;2010年3月,北京邮电大学2009级博士研究生吴某(属硕博连读的高才生)从该校本部主楼跳楼身亡;2012年3月,仅10天内,南京就有两名女大学生先后自杀身亡 [2] 。

大学生自杀已成为吸引社会眼球的一大热点,其数据不断攀升。有关统计资料显示,2001-2005 年,全国共有 281 名大学生自杀,其中存活72人,死亡209 人,自杀死亡率为74.4%;2006 年,大学生自杀事件剧增到130 起之多,被称为自杀“高发年”;2008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发生大学生自杀事件63起,其中上海、北京各23起;2009年,北京仅上半年就有14名大学生自杀身亡,而上海这一年则发生了21 起大学生自杀事件,其中 13 人死亡;2010 年,江苏省教育厅在新学期新闻发布会上披露,仅上半年江苏高校学生自杀人数就超出了40人 [3] 。由于就业压力、毕业论文、恋人分合等因素的交织影响,每年5月发生的大学生自杀事件最多。故而,这个石榴怒放、热情似火的5月被称为大学生“黑5月”。 二、自杀现象的哲学省思

自杀,这一极具悲情色彩的沉重话题,不仅是教育家、心理学家十分关注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是社会学家、哲学家高度重视的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有关统计数据显示,自杀现象几乎成了一种“社会瘟疫”,全世界每年每十万人中就有16人死于自杀,而自杀未遂者却是自杀“成功”者的20倍。就中国而言,自杀现象极其严峻,每年约23-25万人自杀身亡,自杀未遂者高达200万人,每2分钟就发生8起自杀未遂事件,1人自杀死亡。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会披露,自杀已成为继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意外死亡之后的第五大死因。然而,在15-34岁的死亡人群中,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并非是医学上束手无策的疑难杂症,而是令人震惊的自杀[4]。 2012年3月,重庆交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室主任廖桂芳教授主持的大学生生命教育创新模式构建课题的研究成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重庆十余所高校的980名大学生中,针对“脑中是否有过自杀念头”这一问题,41.09%的学生选择“偶尔有”,18.95%的学生选择“经常有”;而在“是否有过自杀行为”一项中,17.39%的大学生选择曾经有过自杀行为[5]。在物质生活条件日益改善的当今社会,人们不再为果腹之食、蔽体之衣而终日忧虑与奔波,不少中产阶级女性为了追求“波澜起伏”的身材体形每天殚精竭虑地搜寻瘦身、整形与美容的最佳方法。在这样的社会生活环境中,逐渐攀升的自杀率不得不让社会学家、哲学家们陷入沉思。

学术界对自杀现象进行深入系统研究主要集中体现在社会学和心理学特别是精神分析学领域。就社会学领域而言,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是系统研究自杀的第一人,1897年他发表的《自杀论》可谓是研究自杀的第一本经典力作。他在该著中有力地反驳了有关自杀的自然主义、心理主义和种族主义的解释,深刻指出其解释的缺陷性,故而不能自圆其说。他认为自杀与心理状态、自然条件、种族、遗传素质、精神病、个人素质、气候变化等并无直接关联,而是与社会环境(主要涉及政治危机、社会动荡、婚姻变迁、经济危机、工作变更等)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并将其概括为“自杀的社会性质”[6]。迪尔凯姆把自杀作为一项极其严重的社会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超越了以往或简单经验式归纳或主观臆想式的研究。但是,不无遗憾的是,他只对与自杀有关的各种社会因素(比如降职、失业、离婚等)进行线性描述,而没有对自杀原因从社会学的角度作出“彻底的和有说服力的解释”。

心理学家采取迥异于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方法尤其是致力于精神分析学领域的学者们努力从人格特征、无意识、本能以及早年的经验等场域试图揭开自杀的神秘面纱。奥地利杰出的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认为,自杀是个体极度的自我攻击。他认为当个体处于焦虑、忧伤、抑郁寡欢而不能得到很好的宣泄、释怀时,他就会采取自我惩罚、自我攻击的方式分散、转移心中郁积的愁怨。在此基础上,他把自杀解释为个体与生俱来的“死亡本能”。 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身上皆有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这二者分别代表人格系统中的建设性倾向和破坏性倾向,当人格这架天平因破坏性倾向超重而失衡时,个体就会出现病态而走向或自杀或杀人的危险之极端。美国的卡尔·门林格尔继承了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观并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他认为人性中固有的破坏冲动总是要竭力寻求宣泄途径,当这种宣泄对外受阻时他就会转过身指向自己,当自我宣泄的能量积累到一定的“度”时,就会发生悲惨的自杀行为[7]。在中国心理学界,学者们主要认为自杀是个体人格障碍的结果。当自杀行为发生时,他们置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于不顾,总要追溯到自杀者患有某种程度的抑郁症;反之,当某人抑郁寡欢,人们就会担心他有朝一日会走上危险的自杀之路。

心理学的精神分析学说从“死亡本能”的角度解释自杀现象,虽然在逻辑结构上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在经验层面却难以得到证实。因为生命的本质是维系生命对永恒的追求,即活得越长越好。那么作为具有高级理性思维能力的鲜活的个体何以舍生求死?我们认为自杀源于痛苦,痛苦是生命某一方面受到破坏的标志,当生命破坏的量积累到一定的限度就产生死亡,因此痛苦的本质是死亡。失恋是精神上的痛苦,失业是因物质损失而产生的肉体上的痛苦,降职是肉体与精神的双重痛苦。当生命产生痛苦时,理性思维就会支配他寻找解除痛苦的良方。当没有别的更为有效的方法可以让主体摆脱痛苦时,死成了一种选择,于是就产生了自杀。当然,以献身为目的的自杀不在此讨论之列(比如公元前278年自投汨罗江的屈原,又如1905年12月8日在日本大森海湾蹈海自杀的陈天华等,这样的自杀其实是一种生命的转换,即以牺牲生物生命而换取社会生命)。

三、大学生自杀缘由探析

尽管从哲学的视角审视自杀,发现自杀源于个体对痛苦的解脱,即以死亡的方式解除痛苦的折磨。但是,我们从自杀者的遗书以及与自杀未遂者的深度交流中可以发现,每一个选择自杀的大学生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些鲜为人知、错综复杂的因素,只有解开这些扑朔离迷、催促自杀的“死结”才能唤醒每一个试图自杀的大学生热爱生活、抵制忧伤、拒绝自杀。

(一)就业压力

严峻的就业形势、强大的就业压力是大学生自杀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是那些出生“草根”阶层、没有任何社会关系而又债台高筑的大学生,在毕业前夕由于不能顺利就业,故而往往会助推走向不归的自杀之旅。中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直到1990年代初期,高等教育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是“统招统分”制度,在此期间,大学生只要能够顺利毕业,政府会给你安排一个相应的就业岗位。自1990年代中期尤其是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甚一日。1998年,中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108.36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9.8%;2010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6.5%,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661.76万人,招生人数是1998年的6.7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并非热衷科学研究的本科生选择考研以缓解就业压力,当硕士毕业时由于就业岗位与理想岗位落差较大故而选择考博。博士研究生一般年龄较大,学业任务繁重,如果再叠加上经济拮据、就业前景不乐观等因素,常常会使其走上不归路。

2010年3月22日,北京邮电大学2009级博士研究生吴某从该校本部主楼13层楼上纵身跳下,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吴博士缘何自杀,其遗书明白显示,“这个世界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我在这里再怎么折腾也激不起半点涟漪。所有的奋斗都面临着举步维艰”。他多么希望年迈的母亲“不用再为了我去捡垃圾、拾破烂,不用再去给人家工地上做饭赚钱瞧人家白眼……”可是,毕业后的窘境使他不能回报含辛茹苦的母亲,在强烈的自责意识驱使下,他选择了以死谢罪。北邮吴博士因对前途隐忧而自杀一事令人扼腕叹息,而刘伟的自杀则直指就业受阻。石家庄学院的大三女生刘伟(专科),来自威县农村,2009年1月23日自溺于一个倾倒垃圾的狭小水池。刘伟自杀身亡后留下多达10万字的日记,其日记显示,令刘伟自杀的直接原因是找不到工作——毕业前夕的就业压力,成了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8]。目前,中国高校每年有600多万的高校毕业生,再加上历年的累积,待就业的高校毕业生逾700万。浩浩荡荡的就业大军面对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心理素质较差、自身能力不强的大学生则会萌生出自杀轻身的念头。

(二)学业压力

在对自杀大学生轻生缘由的深度探讨与挖掘中,我们发现学业压力(尤其是女生)是一个值得引起高度重视的原因。很多跨入大学校门的“天之骄子”在此前接受长达12年的基础教育的过程中成绩优秀,出类拔萃,既得到教师的肯定、家长的夸赞,同时更让同学们羡慕不已,在伴随着鲜花与掌声的成长过程中自我优越感非常突出。然而进入高校后,由于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学习集体皆发生了“哥白尼式”的变化,昔日那些鹤立鸡群的优秀生变得不再优秀,成绩平平,故而心里产生了一种强大的落差遂萌发轻生之念。

另一类大学生进入高校后,由于学校管理宽泛,自己或沉浸于网络游戏而荒芜学业,或广泛交友,成天穿梭于不同的校园,或盲目疯狂考证等,从而导致专业欠缺,“挂科”红灯频频闪亮,当自我良知发现后,悔恨交加,遂以死谢罪。2010年3月,西安某高校一男生因两度拿不到毕业证,遂服药自杀。2010年3月28日,南京林业大学一黄姓女生在宿舍内上吊身亡,其死因与考研压力有关。2010年4月5日,北京科技大学大三女生陈蕾从本校逸夫楼的九层跳下,结束了自己21岁的生命。学校教务档案显示:截止到大三当年,陈蕾还有60多个学分没有修。大三时,陈蕾11门功课全部不及格(缺考两门)[9] 。

(三)个人信仰偏失

大学生作为掌握现代科学知识的青年才俊,理应确立正确的世界观、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看待事物的运行发展。就个人的成长发展而言,必须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知识武装头脑,理性地辨别真仿,自觉地抵制歪理邪说,而不应该受社会上一些邪教组织所蛊惑。几年前,以李洪志为头目的非法邪教组织——“法轮功”利用参与者强身健体的初衷而传播邪教,使部分是非观念不正确、思想意志不坚定的人陷入消极厌世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在受蛊惑而成为牺牲品的人群中也不乏令人匪夷所思的大学生。

安徽中医学院一大四女生,在大学期间发现结肠脾区长有肿瘤,在安徽省著名的肿瘤专家直接指导下进行治疗,病情迅速好转。其后有人向该女生兜售“法轮功”,宣传只要练功,不用服药和做手术肿瘤就会自然消失,致使该女生停药而“练功”。当病情恶化痛苦难忍时,该女生从医院五楼病房自杀身亡。 1999 年 7 月 4 日,山西省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生常浩驰,为求“法轮功”,在村外堆积树枝,浇上汽油自焚身亡。上海铁道大学医学院学生吕涛,1997年开始练习“法轮功”并深陷其中,1998年6月15日凌晨从该校第二教学楼8楼跳楼身亡,时年24岁。 由于个人信仰的偏失,在歪理邪教的蛊惑下,自杀身亡的大学生委实可惜、可悲、可叹。

(四)心理素质脆弱

当前在校大学生的主体是“90后”,少部分属于“80后”。无论是“90后”还是“80后”,独生子女者占绝大多数。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处于绝对的中心地位,除了爸爸、妈妈无微不至的关爱外,还有爷爷奶妈、外公外婆的呵护、溺爱。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极不利于其个性的健全发展,除了学习之外,其他的事情几乎全被家人“承包”,实属不折不扣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层层关爱的包围下,孩子变得十分任性、唯我独尊,由于没有(很少)经历挫折的磨练故而其心理素质十分脆弱。同时,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单亲家庭的数量不断增加,家庭中的实际人口数进一步减少,家庭结构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即由传统的联合家庭向核心家庭转变。迪尔凯姆指出,“在一个人口不多的家庭里,共同的感情和怀念不可能十分强烈。在这种家庭中,不可能形成作为联系同一群体成员之间纽带的强大传统”。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大学生,每当遇到挫折时,家庭提供的情感支持十分有限,而这样的大学生由于平常很少与同学交流、沟通,故而也难从同学那里获得真诚的帮助。为此,不得不承认心理素质脆弱是导致大学生自杀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对大学生实施生命教育的举措

(一)凸显生命教育的重要地位

生命教育是指帮助个体科学认识生命,从而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观,在不断成长发展的过程中敬畏生命、珍惜生命;不断激发个体生命的潜能,努力提高自我调适能力和生存能力,克服生命中所遇到的困难,最终实现生命价值的教育。生命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应该贯穿于个体的一生。个体从出生到入学这一阶段家庭是生命教育的主要承担者,而在长达十多年的学校教育期间学校则是主要承担者,个体成年后的生命教育主要是自我教育。高等教育在个体成长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肩负着实施生命教育的重大责任。然而,自近代以来,高等学校在工具理性主义(Tool Rationalism)的强势冲击下而重理工轻人文,博雅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日渐下降,尤其是二战以来更出现了“断崖式”的下滑现象。近年来,频繁的大学生自杀现象折射出高等学校对生命教育价值的低估与漠视。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深刻指出:“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帮助生命个体的正常发展,教育是助长生命健康发展的一切作为。”[10]而印度诗人、哲学家泰戈尔则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教育的出发点是个体的生命,归宿点是生命的健康与全面发展。生命教育是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敬畏生命和热爱生命的教育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关爱生命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核心价值。高等学校在引导学生探寻科学真理、剖析自然奥秘、不断创造新知识新科技的同时更应关爱生命(生命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点),把生命教育放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位置,从而使个体愉快学习、健康生活、幸福成长。

(二)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

自20世纪末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发生了“哥白尼式”的变化,由传统的稳健发展模式(1998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9.8%)而驶进了跨越发展的快车道(2011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6.9%)。高等教育扩招极大地提高了人口的文化水平与综合素质,对高层次专业人才适时进行了有效的补充,对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高校扩招的持续推进,毕业生的就业率则受到了严峻的考验与挑战。为了卓有成效地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不少高校都以社会需求为专业设置的导向,同时在课程设置中也增大技能性、操作性课程的比例,尤其是许多高职院校更是恣意削减人文社科课程,使个体全面发展的天平发生了严重的倾斜。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人的任务、追求、价值与使命就是要不遗余力地全面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不断发挖潜在的能力,不断完善自己尚缺的能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而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想。马克思曾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一理想。他认为真正的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1]。就教育追求而言,亚里士多德把体育、德育和智育分别与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理性灵魂对等重视,中国古代教育中的“六艺”等,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注解也是教育发展的本质追求。就中国高等教育而言,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在强化技能技巧、操作训练的同时,更要夯实哲学基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从生命的本源与心灵深处维护大学生的健康,使其真正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三)加强心理咨询与引导

大学生在心理发展上介于成熟与半成熟之间,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故而存在很大的波动性,他们常常易受外在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情绪、心理变化。此外,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的就业前景越来越严峻,学习成绩不佳、失恋等因素的叠加可能成为心理障碍的推手。在对自杀未遂者的心理访谈、分析中,发现普遍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为此,必须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引导。心理咨询是指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巧,帮助来访者实现自强自立的过程。通过心理咨询,为大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和条件,提高其精神生活质量和心理效能水平,以实现降低和减少心理障碍,防止精神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的目的。通过心理咨询与引导让大学生正视现实,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使其在失败、挫折面前能够保持理性、正确的心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四)开设生命教育课程

作为学生系统学习的学科及其进程与安排的课程既是学校践履正常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同时又是学校实现育人目标的基本保证,在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中具有“跑道”的作用。在西方发达国家,不仅高等教育中开设生命教育课程,而且为数不少的国家在基础教育中也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中国港、台地区很重视生命教育,中国台湾曾宣布2001年为“生命教育年”,大力推动生命教育走进课堂,走进生活。中国台湾当局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主要包括《哲学与人生》、《生死关怀》、《道德思考与抉择》、《宗教与人生》等,从而形成了比较系统、完整的内容体系。然而中国大陆由于对生命教育课程意义的认识不够深刻,故而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所高校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并且课程体系很不完善,在现有的1 280所高职(专科)院校中几乎没有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中国的第一本“生命教育”读本诞生于武汉大学,该校把生命教育从思想道德教育中独立出来,列为全校通选课之一。哈尔滨医科大学对选修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生进行测试,其结果显示在导致学生产生心理痛苦的9项危险因素中,已经有8项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中南民族大学部分学院开设了生命教育必修课,强化对学生进行生命伦理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可见,中国高校必须要提高对生命教育课程意义的认识,加强对生命课程的开发,使其系统化与科学化,把对生命的关爱与呵护从日常生活走进正式的课程与教学进程。

参考文献:

[1]陈海生,钟梓毅.暨南大学两名女研究生轻生:一人服毒一人跳楼[N].新快报,2012-04-18.

[2]吴纪攀,黄昆. 南京10天内两名女大学生先后自杀身亡[EB/OL].[2012-03-09].http://www.js.people.com.cn.

[3]黄永奎,张韵君.大学生生命教育应转入快车道[J].高教研究,2011(2):31-35.

[4]王卫红.抑郁症、自杀与危机干预[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145.

[5]黄军.调查显示重庆17%大学生曾有自杀行为[EB/OL].[2012-03-16].http://learning.sohu.com/20120316/n337991511.shtml.

[6]迪尔凯姆.自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4.

[7]卡尔·门林格尔.人对抗自己[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28.

[8]杨继斌.女毕业生的死亡日记[N].南方周末 ,2009-03-19 .

[9]杨猛,姚欢.女大学生自杀:活着为何比死亡更痛苦[J].南都周刊,2010(19):62.

[10]龙春平.新世纪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反思[J].时代教育,2012(1):21.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M].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3.

大学生自杀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 目的 探讨肿瘤病人自杀原因及应对策略。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3例肿瘤病人自杀的原因,探索有效科学的对策

结果 患者自杀事件与疾病本身及社会心理双重因素密切相关,通过干预措施,自杀行为得到有效控制。 结论 医院管理者应加强医院安全风险防范工作,同时做好对肿瘤病人的心理支持和社会支持,达到预防或减少肿瘤患者自杀事件发生的目的

关键词:肿瘤 自杀 原因分析 应对策略

自杀是一种由于自身意识的动作或行为所造成的死亡[1] 而自杀对家庭对社会对医院造成负面影响,甚至是医疗护理纠纷。随着肿瘤病人发病率的增高,肿瘤病人成为自杀的高危人群,有资料显示癌症患者的自杀死亡率1%~25%不等[2] 因此,分析肿瘤病人的自杀原因,采取积极预防措施,使其不安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已经势在必行。 1临床资料

案例一:住院号:440877 姓名:沈某某 男 34岁 诊断:肝癌 椎体继发恶性肿瘤 截瘫 患者住院期间出现乳头平面下感觉运动障碍,查MRI回报:T3椎体转移瘤班压缩性骨折及相应平面脊髓受压,侵及可能。截瘫对患者的打击很大,于某天凌晨4点左右 患者把双手用被子掩盖,拧掉留置针上的肝素帽,放血约400ml后及时发现,予以抢救成功,自杀未遂。

案例二:住院号:436566 姓名:胡某某 女 47岁 诊断:输卵管恶性肿瘤术后 盆腔继发恶性肿瘤 患者病程长,有恶性腹水,腹胀,且没有医保,反复住院,无子女,无住房,打渔为身,家庭经济状况差,同时因不堪忍受疾病的痛苦,出院后在家跳河自杀死亡。

案例三:住院号:434543 姓名:仲某某 女 39岁 诊断:直肠癌术后 有人工肛门袋一只,不堪忍受排便形式改变,自我形象紊乱,不愿面对现实,害怕世人的眼光,同时加上此次住院突发腹痛伴停止排气排便,选择在家割腕自杀未遂。 2自杀原因分析 2.1心理因素

影响肿瘤患者生存质量的因素很多,其心理因素对患者有显著影响[3]而癌症病人的心理变化类型与自身个性心理特征、病情严重程度有关。当病人被告知病情后,其心理变化一般分为六期:体验期、怀疑期、恐惧期、幻想期、绝望期、平静期。心理绝望是导致肿瘤病人产生自杀意识或行为的首要因素,肿瘤病人往往将疾病与死亡联系在一起,认为自己患的是不治之症,特别是当临床症状难以控制,病情出现转移、复发,再度恶化,患者在仅有的短暂岁月中深受病痛无情的折磨,甚至完全丧失做人的尊严与生存的欲望时,通常认为治疗没有任何意义,只是等待死亡而已。因此,对治疗缺乏信心,出现悲观、失望、意志彻底消沉,沉默寡言、焦虑、抑郁的症状,直至最后选择自杀的方式。 2.2身体因素

恶性肿瘤病人往往经历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但效果通常不明显,甚至饱受治疗后带来各种并发症的痛苦,即便如此,在承受了治疗后的巨大痛苦后,肿瘤仍迅速复发或转移,患者通常丧失治疗信心和活下去的希望,迫切想解除身体上的痛苦,结束生命,于是选择了自杀。 2.3社会家庭因素

有学者认为,家庭关系不和、家庭经济困难可导致病人矛盾心理而造成自杀[4]由于肿瘤病种的特殊性,往往需要消耗家属的大量精力和财力,因此,对于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患者,尤其是没有社保来源的患者,常会产生很大的心理负担,他们怕连累家人,再加上无望的治疗,疾病的痛苦,在无奈,痛苦、恐惧中选择了结束生命。 3自杀暴露的问题

3.1科室管理者对肿瘤病人自杀防控意识不强和重视程度不够

3.11科室管理者注重业务方面管理,而忽略了病人情感的变化,而那些患有严重躯体疾病(特别是不治之症)的老年病人,其绝望感与自杀意念显著相关[5],是主要的自杀危险因素之一[6]。

3.12科室管理者对医务人员未加强落实科室安全风险知识培训及相关考核,缺乏相应的防控规章制度及落实措施

3.13科室管理者对住院患者外出相关管理力度不够 3.2医务人员没有从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

医务人员没有从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责任心不够,缺乏医院安全风险防控知识的培训,对自杀流行病学特点和时间分布、自杀病人的心理特征、自杀风险因素和自杀意识的评估与预防等知识欠缺。对自杀风险系数高的患者及家属未做好宣教工作,未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

3.3家属未引起重视,没有关注到患者心理变化,未及时干预。 4应对策略

针对自杀原因的分析以及暴露出的相关问题,我科进行了如下改变措施: 4.1加强落实科室安全风险防控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控能力 培训内容包括医院安全风险防控的重要性、自杀预防相关知识培训、病人自杀应急预案的制定[7]、病人有自杀倾向时和自杀后的应急处理、有关自杀的理论知识、自杀病人的心理疏导、自杀病人危险因素的评估[8]自杀病人高危人群帅查[7]、病人自杀医院的正确评估[9]等等,通过培训提高科室所有人员对医院安全风险防控措施的执行力,引起大家的重视,达到有效防控安全风险的目的。 4.2启动自杀应急预案 完善病房管理

对医务人员培训后并进行相关考核,人人掌握自杀风险评估,提高医务人员

[10]对高危人群的关注程度,识别和评估能力及处理能力[11]。做好患者外出的管理工作,我科是如下实施的:第一:加强入院宣教,告知每一位病人住院期间不可以随意外出;第二:如果强烈要求外出者,必须经得主管医生的同意,并签订《离院协议书》;第三:患者私自外出者应立即与其或家属联系,汇报医生及总值班,最终达到预防控制自杀的目的。

在护理记录上要求入院评估单上设有自杀危险因素评估表,对于入院后评估为高危人群者,向家属告知,需要24小时陪护,加强宣教,并予以签字,班班交接,必要时,将高危病人安排靠近护士站的床位,加强巡视,给予更多的关怀,不让患者单独活动,并与家属加强沟通,使患者感到慰藉[12] 做好药品管理工作,遵医嘱按时按量发放,看服到口,服后再走,严防藏药或蓄积后一次吞服[13] 。对各类危险物品,如刀、剪、绳索等要妥善保管。加强病区基础设施管理,如我科窗户为半开式的(30°),病床有床栏维护等。 4.3心理支持 4.3.1护士重视收集病人的资料包括:疼痛、呕吐、焦虑、忧郁„„制定出专科心理护理实施方案和个体化的健康教育,使患者能正确面对一些治疗带来的反应。同时密切关注病情变化,给予必要的支持疗法,尽量减少病人的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

4.3.2 科室培养一名护士成为心理咨询师,及时为患者提供心理咨询,从而疏导患者负性情绪,树立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面对疾病。例如我科室A1740住院号:00495322温某某 女 32岁 该患者从小父母离异,与父亲生活,父亲后来再婚重新组织家庭后,有子女,对其关爱减少,其本人长大后嫁给一名军人,两地分居,长时间得不到关爱,缺少家庭的温暖,而其在承受了治疗后的巨大痛苦后,发现肿瘤仍迅速转移,情绪一度低落,她曾悲观说过:“ 死之前也要拉个垫背的!”经过我们心理咨询师以及护士长、主任、床位护士、床位医生反复的交流沟通,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之后,现在该患者情绪平稳,并且与每个医护人员相处关系融洽,还会调动科室其他病人的情绪,例如会讲有趣的故事,笑话等等,变得乐观而向上。

4.3.3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介绍治疗成功案例。请开朗健谈的病人亲自演讲,进行劝说。病人站的立场角度与我们不一样,比我们苦口婆心的劝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科针对这一情况,特每季度举办一次《肿瘤俱乐部》活动,邀请豁达开朗的患者进行现身演讲,以及资深专家讲课,护士进行疾病相关知识宣教,让病人更加自信的面对未来,珍惜现在拥有的每一天,积极的接受治疗。像那位自杀未遂的直肠癌患者自参加我们的活动后,现在不但积极的接受治疗,而且自己也变成乐观开朗的人,用她的经历来说服鼓励了很多患者,现在每届的《肿瘤俱乐部》活动她必参加。她说:“这里有资深的专家,可爱的护士,教会了我人工肛门的护理,让我意识到,人造肛门没有什么让人觉得丢脸的。这里还有可以唠嗑的病友们,还能学到本领,让我心情舒畅!” 4.4建立良好的社会家庭支持系统

家庭的和谐与稳定是促进病人疾病康复的重要因素,应尽量减少家庭纠纷的发生[13],作为亲属,对患者不仅要在生活上给予照顾,同时也要在精神上给予关心,提倡精神赡养。

鼓励病人要面对现实,合理安排生活,多与社会保持密切联系,按照自己的志趣培养爱好:如种花、钓鱼、书法、摄影、下棋、集邮等分散注意力。我科针对家庭经济差的患者予以募捐,帮助患者向政府部门申请,得到扶贫经济援助,使成为低保对象。同时向社会招募志愿者,向市民政局及红十字会提出申请,为肿瘤病人提供更好的照顾,满足肿瘤患者的心愿。 4.5减轻患者痛苦

我科自2011年起实施《规范化癌痛示范病房》,培养一名疼痛专科护士,进行规范化癌痛治疗,减轻病人的痛苦。力求做到让患者夜间睡眠无痛,白天休息无痛,日间活动无痛,真正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患者的痛苦。积极听取病人的主诉,及时进行相应的对症处理,如恶心呕吐时给予止吐药,肝癌腹胀者给予利尿,便秘者给予灌肠等等,减少其在身体上所承受的痛苦。给病人创造一个温馨的环境,保持病房安静舒适,适宜的光线、温度,柔和的音乐等等,让患者拥有家的感觉。 5讨论

在住院期间,患者与我们护士接触最多,我们已然成为病人支持的源泉,是病人与医生之间的桥梁,当患者与医生就某些治疗方面意见不统一时,对医生的猜疑,不信任时,我们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消除误会,使患者及家属保持愉悦的心情,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阻止病人自杀行为的进一步发展,降低自杀事件的发生。且我们所有医务者都应明确医院安全风险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改进,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保障病人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周静俏。综合性医院患者自杀的预防[J]。国外医学护理分册,2001,(10):455 [2]黄丽,罗健,主编。肿瘤心理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96-199 [3]Maguire P.Improvingthe recognition and treament of affective disorder in cancer patients[J].Amn oncol, 2002,13(4):177—181.

[4]曹秀华,陈军,牛卫东。自杀患者的心态分析[J].临床荟萃,2002,17(24):11 [5]Uncapher H,Cahhagher-Thompson D,Osgood NJ,et al.Hopelessness and suicidal ideation in older adults[J].Gerontologist,1998,38:62-70. [6]Harwood D,Jacody R.Suicidal behavior among the elderly[M]//Hawton K,Van Heeringen K,eds.Internatinon handbook of suicide and attempted suicide.Chichester:John wiley and sons,2000:275-291. [7]陈中山,何勇。精神病医院意外事情产生原因及防范措施讨论[J].中国保健营养,2009(12):69-70 [8]文礼红。医院危机干预中心在预防住院患者自杀中的作用[J].激光杂志,2008,29(2):97 [9]刘华,严谨。7例躯体疾病住院患者跳楼自杀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学报,2009,16(6):4-6 [10]刘金平,综合科6例老年患者自杀行为分析与对策,护理管理杂志,2008,8(6):52-53 [11]张慧莉,高维东,综合医院医师防范住院 患者自杀的方法与措施,中国医院管理 2006,26(11)52-53 [12]陈风菊,燕群美。癌症患者化疗期间安全隐患原因分析及防护对策[J].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08,23(3):34 [13]李尚兰.抑郁症患者自杀相关因素分析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 (3):74. 作者简介

朱静华 (1981-),女,江苏 东台 护师 工作单位:215300 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介入科 13773145961 E-mail: 13584966196@139.com

大学生自杀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2005年4月30日,高考在即,北京延庆县一中高三学生郭某因害怕考不上大学被父亲责骂,在学校扎死一名同学后自杀;6月13日,中考前一天,广州某中学初三女生阿珊,忽然觉得“活着没意思”,在家里喝下致命的药物;6月27日,合肥市一名高三女生因高考成绩不理想,哭泣着跳入汹涌的河流……

以上事件并非“黑色高考”前后的特殊案例,记者在互联网上搜索一下“中学生自杀”,电脑立即显示出27万余条信息。据卫生部近期上半年公布的调查,15岁到34岁人群死亡的第一原因不是医学上束手无策的什么疑难病症,而是自杀,并且自杀者年龄也越来越低龄化。自杀,一个就太多了,何况是青春少年!

个案

“活着没意思!”如果不是亲耳听到,这句话从一个16岁的男孩口里说出来,实在让人难以置信。说这话的孩子叫小可,是北京市某重点中学的高一学生,长得眉清目秀,但身体瘦削,个子不到1.70米,戴着近视镜,说话还有点羞怯。从外表一点也看不出他曾经有过轻生的念头。

小可是独生子,从小受父母特别是爷爷奶奶的呵护,没上过一天幼儿园,多半时间是一个人在家里玩耍。上小学后,性格渐渐变得有些孤僻,不爱说话,也不爱和同龄人交往,除了打乒乓球、下象棋,几乎没有其他爱好。从小学到初中,小可的玩伴和朋友不多,但成绩一直不错,在班上总是名列前茅,每次考试拿到成绩单后,总会从爷爷奶奶和父母那里得到考前承诺的金钱奖励。

初二下学期,班上一个女生主动接近小可,给他带好吃的零食,约他一起去打球。这让小可有点受宠若惊,两个孩子开始了一段朦朦胧胧的“初恋”。从不讲究穿着的小可也开始注意打扮自己了,那段时间,他精神状态极佳,成绩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

然而考入高中后,这一切很快发生了变化。由于是重点中学,群英荟萃,小可原来的成绩现在只能算中等偏下了,第一次考试的名次从原来的前几名滑到班上的30多名,从小受惯了表扬和奖励的小可异常失落。雪上加霜的是,那位原来喜欢他的女同学被一个英俊男生“夺”走了,他几经努力,也无济于事。小可第一次“失恋”了,并一度产生了自卑心理。为了增强身体对抗力,他买了沙包和绑腿,在家里锻炼体力,可因为吃不了苦,他没有练几天就放弃了。

情绪的波动导致学习成绩继续下滑,期末考试,小可在班上的名次一下子落到了40多名,而且开天辟地两门功课没及格,也第一次未能获得家长的奖励,反而遭到父母一顿责备。小可的情绪降到了冰点,2005年的春节,他躲在家里哪里也不去,整天闷闷不乐。

“爸爸妈妈只关心我的学习,看我玩一会儿电子游戏就骂人,奶奶管着我吃的,少吃几口就唠叨个没完。我连一点自由时间和空间都没有了,活着还有什么乐趣?”为了发泄,小可在家里经常用拳头砸墙壁,有时手背被砸破皮,鲜血直流,父母看了心痛不已。有一天,他听同学说男人的烦恼都是“命根子”惹的祸,于是产生了自宫的念头,幸亏被他父亲发现,及时制止了。但父亲仍然没有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只是狠狠地骂了他一顿,这让小可更加灰心丧气。他一次次想到了死,当这个念头最强烈的时候,他甚至做出了结束自己生命的计划……

记者:你为什么会有自杀的念头?

小可:说不清为什么,只觉得活着没有意思。

记者:你有过自杀的计划吗?

小可:有过……

记者:最后为什么放弃了?

小可:还是害怕了,死也需要勇气的。

记者:现在还想自杀吗?

小可:暂时不会了。

记者:那你准备怎么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

小可:还是发愤学习吧,先把成绩搞上去。名次上不去,总被人家瞧不起,父母心里也难受。再就是制造一点生活乐趣吧,学习太枯燥了,经常来一点新的刺激也好,今年暑假我要爸爸给我买一个MP3……

记者:如果名次达不到你理想的高度,或者MP3也听腻了,你还会觉得生活有意思吗?

小可:我真不知道……

调查报告全国调查结果:

20.4%的学生想过自杀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最新公布了一项全国性的调查结果:中学生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

该项调查的主要负责人、北京大学公共卫生研究所的星一博士告诉记者,这项调查是从2004年开始启动的,全国18个省区市参加,此次调查的对象为初中、高中、大学10岁至24岁的学生。因为规模比较大,所以数据上来的时间不统一,现在北京、上海、广东、青海、辽宁、黑龙江、河南、湖北、四川、江西、海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等13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部分统计结果已经出来了。

这13个省的具体调查结果如下:共调查了141580人,其中男生69091人,女生72489人,平均年龄16.3岁。在过去12个月内,有20.4%的学生,男生为17.0%、女生为23.7%曾经考虑过自杀;6.5%的学生,男生5.7%、女生7.4%为自杀做过计划。上述两种行为女生报告率高于男生;2.9%的学生(男2.9%、女2.9%)曾采取措施自杀,男女生差别无显著性。

中学生,特别是初二、初三和高一年级,男女生自杀意念和自杀计划报告率远高于其他年级。男生自杀未遂报告率维持在3%左右,但大学三四年级男生自杀未遂报告率有一个小高峰。初二、初三和高一女生自杀未遂报告率远高于其他年级。

在不良情绪方面,过去12个月感到孤独的报告率男女生分别为50.1%、56.9%,女生略高于男生。在中学阶段,随年级的升高,男女生孤独感报告率逐渐增加,大学阶段则随着年级的升高孤独感报告率略有下降。

过去12个月内,分别有64.6%和72.6%的男生和女生经常或是因学习压力或是因成绩问题感到心情不愉快。女生学习压力的报告率高于男生。高中时期的学习压力远高于大学和初中。

在过去12个月内,分别有37.1%和39.9%的男女生经常或总是因担心某事而失眠,初中和高中女生该行为的报告率高于男生,无论男女,这一行为的报告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加。

在过去的12个月内,有17%的男女学生连续两周或更长时间感到非常伤心或绝望而停止日常活动,男女生差别无显著性。初中学生这一行为的报告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加。高中和大学则维持在较高水平,年级间差别无显著性差别。

星一博士告诉记者:“这些数据总的结果可能还会有变动,因为我们的数据库还在进一步清理。”

“但是,从这个初步的统计结果我们发现,比我们在2002年所做的另外一项调查结果有一个增长的趋势。中学生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等等情况都比原来的结果增长了几个百分点。”

“2002年至2003年,我们在北京市的东城区、石景山区、房山区选取了11所具有代表性的重点、普通和职业中学,对初一到高二年级的4006名学生进行了意外伤害和自杀相关行为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有过自杀意念的中学生占到17.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学生约占4.9%。”

调查分析

孩子,你为何自杀?

自杀,无疑是一种极端行为,为何会发生在花季年龄的孩子中间呢?

学习压力越大,孩子自杀行为发生率越高。

据报道,昆明市福海中学初中二年级的学生莫某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心理负担过重而服毒自杀。据了解,莫某平时十分听话,是家里和学校公认的好孩子,连续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她的父母对这个女儿的期望值很高,平时很少让她做家务,对她提出的要求也基本上百依百顺,但是对女儿的学习成绩则要求每次考试都必须在班里排前3名。经过努力,莫某每次都满足了父母的期望。但是上学期期末考试她成绩不够理想,没有进入前3名。因为考试成绩不够理想,父母曾责备过她,此后,莫某情绪低落、沉默寡言,还有过跳楼轻生的念头,但并未引起父母的重视。

北京市中学生自杀相关行为报告显示:初二、初三年级的女生有过自杀想法的占22.9%。明显高于其他年级。北京大学公共卫生研究所星一博士说,面临中考,父母的高期望值、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恐惧,足以让孩子的心理压力无限增大。而女生就更严重,因为女孩子情感内敛,不像男生更容易宣泄不良情绪。

另外,父母对孩子的高期望值,学校对孩子的严加管理,使得孩子把大量的时间,甚至是全部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无形中就缩小了孩子的活动范围,使得孩子无暇去进行其他的娱乐活动。孩子没有娱乐空间,就少了很多快乐,就会觉得生活琐然无味。

早恋问题是孩子产生自杀念头的第二大原因。

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心理咨询部主管于华告诉记者,到咨询中心来做咨询的,很多孩子是因为早恋问题引起的心理问题。“最近我接触到的几个案例都是关于孩子早恋问题的,有一个14岁的女孩自杀了,幸亏被家人及时发现,才挽回了性命。女孩在初二第一学期时喜欢上了班上的一个男孩,渐渐地,两位少男少女谈起了恋爱,当然这一切都是悄悄地进行的。但是今年开学后,女孩的一些反常举动还是没逃脱父母的眼睛,在父母的严厉‘拷问’下,女孩把一切都‘招’了。然而父母面对女儿早恋这一事实,没有正确引导,而是给予了种种限制,让女孩忍无可忍,一次趁父母不在家时,将锋利的刀片割向了手腕……”

于华说,发现孩子的情感问题,家长可以采取引导的方式,而不是紧盯不放,更不能以语言攻势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如果用命令的口吻,直接给孩子的感觉就是:我通过痛苦的改变来满足你们的需要。以这种方式教育孩子产生的效果非常小,孩子会非常抵触,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父母离异、单亲家庭孩子的自杀倾向也会增加。

星一博士说,根据调查结果,单亲家庭或是重组家庭的孩子想自杀的概率基本上是非这种家庭孩子的两倍。本来青春期的孩子心理发展不成熟,一方面需要独立,另一方面需要家长情感方面的支持。可是这时候,父母离异了,特别是像我国目前这种状态,父母离异一般不是友好的分开,而大多数是吵得比较厉害,很多时候,父母中的一方会跟孩子说另一方的坏话,比如有母亲就会对孩子说:“是你爸不要我们了,你要爱我,不能爱你爸。你以后不能像你爸这样对妈妈不好。”这对孩子是很大的压力,对于孩子来说,父母都他最爱的人,可是现在,孩子心里的这种社会支持系统没有了,或者是更弱了。每个人心里都需要有一种社会精神的支持网络,孩子就更需要。

于华说,据我所了解,单亲家庭的父母都会觉得欠这个孩子的,尤其是没有抚养权的那一方,更会有这种感觉,于是过分在物质上提供东西给孩子,以为是满足了孩子的需要。但是恰恰相反,父母关注孩子物质上的需要,还是关注孩子精神上的需要,孩子的体验到的是不一样的。

家长过度溺爱,孩子的自杀念头也会增多。

星一博士说,从调查数据中发现,如果母亲过度溺爱、保护孩子,孩子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的发生率也会高。

于华说,大部分父母对孩子的关注是集中在物质上,而对于精神上关注却很少,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一般抑郁症状已经很严重了。孩子情绪不高,家长很难注意到。所以我们倡导父母,在物质上,对孩子要减少关注。但是孩子的情绪,一定要大量地关注。

现在家里都是一个孩子,家长在在物质上大量满足孩子,以为孩子的所有需求都满足了。家长没有意识到,正是因为物质上的充分满足,孩子最重要的一方面被剥夺了,就是通过做小事情得到一种成就感。家里任何事情,都不用孩子做,孩子就没有机会帮助别人,这是剥夺了孩子从小体验成就感的机会。但是成就感的需求并不随之消失,相对而言是在膨胀,孩子必须关注外面、帮助别人才有成就感,向内关注,就无限地把需求空间拉大了,一点点成就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这样,心理落差就会很大,落差大意味着挫折感的程度大,挫折感的频率会增多。

家长总挑孩子毛病,孩子的自杀倾向也会增加。

调查中显示:家庭中,如果父母理解孩子,平时,父母知道孩子去哪里玩,孩子的朋友是哪些,孩子的自杀意念及计划就会较低。因为,如果孩子能够把这些告诉给父母,说明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是比较好的。而如果家长总是拒绝或是否定孩子,总觉得孩子不好,总给他挑毛病,孩子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的发生率也会比较高。

于华说,中国的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不是采取鼓励的方式,而是打压,如果孩子有优点,家长一般看不到,即使知道孩子的优点,也不会表达,一般都会说“你看你的同学某某,多用功”,这就加重了孩子的自卑感。可自卑感表现出来就是自尊心特别强,不能容忍别人说自己不好,承受打击的能力相对而言就会比较差。

我们要自由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研究所博士星一告诉记者:“我们曾在一些学校对学生心理进行过干预,我们让初二年级的孩子画过一幅画,表达他们理想中的自己,他们的画让我们震撼。

“学生们还对自己的画进行了解说,他们不想被父母管得那么紧,父母经常查他们的日记,不让他们出去玩,加上考试压力大,业余时间家长强压着他们坐在家里学习。而且,学校也统一要求孩子们穿校服,甚至头发都要梳成一样的,孩子们说,他们不想穿校服。他们说:我不想和同学们都一样,这样就没有个性了。”

大学生自杀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自杀行为是指有意识、自愿的直接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它主要是一种个体行为。它与心理过程、社会环境和文化影响等因素密切相关。

由于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状况的迅速变化与前进,以及很多不可控的社会问题,致使人们也产生的更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问题,从而也导致了更多的自杀问题的出现。据WHO统计,2000年全球自杀死亡的人数达到100万,自杀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

一、自杀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内因

在诸多研究中,无论是什么原因直接导致了自杀,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自杀者的心理绝大多数是不健康的。归纳起来,引起自杀行为的内部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躯体的折磨。在自杀的人当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因为身体有残疾,或得了重病乃至不治之症,因而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也有些人是为了不给身边的人增添负担),觉得前途暗淡,看不到光明,不如一死了之。这类原因是比较多的,尤其是在车祸中受到伤害和他人人生攻击等(如女孩遭遇强暴等)。

2、自身性格上的弱点。性格对人的行为产生非常大的原因,很多自杀的人都或多或少会有性格上的缺陷和不完善。可以说性格是产生自杀行为的最重要原因,也是最根本原因,夸张一点,无论遭遇什么坎坷,只要性格足够完美,是永远不会产生自杀行为的。所以说,性格是最大的内因,它直接决定了人们对外界的感知、判断以及行为。好的性格能够很容易化解外界的很大挫伤,而不健全或者是消极的性格,纵是小小摩擦,也会引起轩然大波。所以说性格是影响自杀行为的最重要的因素。

3、有严重精神病。精神病患者一般非常容易产生自杀行为,因为患有精神病的人性格当中多了很多不可控的因素,换句话说就是性格(或者人格)弱点增多,被疾病控制。所以当出现激进刺激时,容易产生自杀行为。医学上认为,大约有72%的自杀者在自杀前情绪恶劣或有非理性狂乱冲动,抑郁症患者自杀率约为15%,研究表明36%的自杀者是精神病患者。

4、有不良行为或犯罪行为。吸烟、酗酒、赌博、吸毒等不良行为都有可能导致心理不健康,最终引发自杀。有不良行为的人群,性格怪癖,自制能力差,在面对挫折时,很容易出现自杀行为。有犯罪行为的人也极易出现自杀行为,原因是犯罪人群一般抱有一种侥幸心理,一旦走投无路,便极有可能一死了之。

(二)外因

除上述内在原因之外,还有纷繁复杂的外因,可造成自杀的悲剧。导致自杀的外部原因我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

1.人际关系僵化。可以说,人际关系矛盾是引起自杀生的主要外部原因。如果一个人的人际关系比较和谐,与周围的人能融洽相处,他(她)就比较容易找到倾诉的对象,内心的种种痛苦、压抑都会得到缓解,一般情形下是不会自寻短见的。

2.家庭原因。家庭原因是一个很重要的隐私,与配偶的关系恶化,是自杀行为产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与配偶离异,也很大可能会带来自杀行为。众多科学家研究表明,与配偶的关系是人际关系中最根本的关系,家庭出现了不和谐,是很大可能带来自杀的。

3.意外的挫折和打击。失恋,考试失败、受坏人恫吓,丢失了重要财物、亲人突然去世等突然打击,都有可能使感情脆弱的青少年心灰意冷,悲观绝望。

4.失去社会归属感。

感觉到被抛弃,被社会组织或社会团体抛弃、被恋人抛弃,有时社会角色扮演失败也会产生被抛弃的感觉,情绪极端时可能感觉到被整个社会所抛弃。失去社会归属感往往使人失去在社会中的坐标和参照系,引发绝望。有时担心失去社会归属,或者预计自己将失去社会定位也可能诱发自杀。

二、自杀行为的预防

(一)完善自身性格,加强承受能力,提高心理素质

提升自身面对逆境的能力,是消除预防的最有效的方法,消除自杀行为首先要从自身做起,加强自身性格优化。只要性格得到了美化,心理承受能力加强了,心理素质、心理排解能力增强了,一般的挫折也就没那么容易对人产生致命的打击了。

(二)心理疏导及心理治疗

自杀行为不是突然爆发的,而是有一个渐变的过程,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所以在他们选择自杀之前,我们是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防止悲剧的产生。加强对他们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咨询,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自杀行为的产生。此外,对与有精神病的患者,我们也可以通过心理治疗的方式最大限度的降低其采取自杀行为的可能。、

(三)减少挫折

对于我们生活的这个团体,这个社会来说,要尽可能的为每一个人提供最好的环境,减少挫折,增强人们归属感,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对这个群体、对这个社会是很重要的。增强人们幸福感,这样也就不会出现这么多的自杀者了。

(四)建立自杀预防中心

上一篇:实践活动下德育论文范文下一篇:媒介素养教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