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经营绩效分析论文范文

2024-04-30

保险公司经营绩效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10月28日,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宣布,福特已经选定以中国的吉利汽车为首的收购团队为沃尔沃的优先竞购方。至此,作为今年国内汽车业的一件备受瞩目的大事,传闻已久的吉利洽购沃尔沃终于有了实质性进展。有分析人士指出,一旦实现成功收购,将标志着吉利已经阶段性地完成了从依靠价格战立足到追求技术和产品质量取胜,从低端品牌向高端品牌进军的战略转型。

从四川民企收购悍马,到北汽曲线入股萨博,再到吉利竞购沃尔沃,眼下,中国汽车企业正在挥舞的并购之剑成为了中国人“危机观”的鲜明注脚,而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则正好印证了中国人嘴里的“危”与“机”之间的微妙关联。

机遇千载难逢,机遇也稍纵即逝。我国汽车业既要敏锐地抓住危机中蕴含的巨大商机,更要主动出击,发挥自身优势,及时调整战略目标,才能真正实现化“危”为“机”。

牛年中国车市逆势上扬

2009年,与全球汽车市场普遍陷入低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车市的逆势增长。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今年1月至5月,国产汽车销售495.68万辆,同比增长14.29%。中国车市之所以出现逆势增长,首先是由于中国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对较小,更重要的是,国家鼓励扩大汽车消费政策成为促进汽车产销增长的主要动力。再者,中国刚刚进入汽车社会,刚性需求很大,这是中国汽车产业长期快速发展的基本国情。

从年初开始,一系列及时有力的利好政策密集出台。燃油税改革,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购置税减半、汽车下乡、汽车报废补贴、汽车以旧换新等一系列鼓励汽车消费的政策相继推出。而目前,我国汽车保有量是每千人38辆,远低于全球每千人120辆的平均水平。更重要的是,我国广大的农村消费市场还没有被完全激活,消费潜力巨大。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董扬认为,由于振兴规划政策效果已经部分显现,今年中国汽车产量增长5%的预测,以及振兴规划提出增加值增速达到10%的目标都是可以实现的。再过10年,或者更长一点时间,中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最主要的汽车生产国也是可能的,因为这是一种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国汽车市场的良好发展态势有目共睹,但如何把握汽车大市场的优势,加速成长为产业强国,依旧还是个需要长期努力并充分破解的问题。

在全球汽车业进入衰退的情况下,中国汽车企业虽然难以独善其身,但可以充分利用这一难得的机会,积极参与全球汽车品牌的并购和重组,用资金换品牌、换技术、换管理经验,取长补短,把握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很多自主品牌汽车已经做好了冲击欧美发达市场的准备。在2009年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上,国内众多汽车企业家表示,中国汽车市场已经从规模上实现了突破,目前正是逆势超越的最佳时机。

动荡下的新机遇

事实上,自金融风暴蔓延至全球的那一刻,全球汽车业版图就已经开始松动。

美国被称为“车轮上的国家”,是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汽车市场。在金融海啸冲击下,美国汽车产业在历经百年繁华后遭受重创,随着危机的日渐深入,昔日风光无限的美国汽车工业陷入现金流断裂、业绩巨亏、股价暴跌等困局无力脱身。

“三巨头”之一的克莱斯勒已正式申请破产保护,并与菲亚特结成联盟以求顺利完成破产重组,实现新生。此后,通用汽车的命运成为全球汽车业关注的焦点,通用公布的重组方案包括以债转股方式大幅削减债务,在明年底前裁减2.1万名美国工人,并逐步放弃庞蒂克品牌等。而分析人士认为,通用最终申请破产保护的可能性很大,而其重组之路比克莱斯勒面临着更多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三巨头”中唯一一家没有破产隐忧的福特也步履维艰,由于金融危机给全球汽车业以沉重打击,福特本来就不宽裕的资金链更是雪上加霜。

至此,底特律“三巨头”的衰落已是必然。

当前世界汽车格局可分为三大板块::以“三巨头”为代表的美国板块;以丰田、本田、日产为骨干的日本板块;以及包括戴姆勒、大众、雷诺、宝马等在内的欧洲板块。换言之,就是通常所说的“6+3”格局,即通用、福特、戴-克、丰田、大众、日产-雷诺联盟,再加上宝马、本田和PSA。

很明显,这一格局是以美国汽车工业为重心的,美国车企是既有格局中至关重要的一极。而随着美国“三巨头”的衰落,克莱斯勒申请破产保护,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跨国、跨洲并购重组,日系车企也深陷危机无力自拔,这一产业格局的平衡正在逐渐被打破,甚至面临彻底颠覆的命运。

从通用到克莱斯勒,从美国到欧洲再到日本,在金融危机这个导火索的影响下,全球汽车格局的变革成为了必然,而即便在接下来金融海啸影响的消退过程中,北美、欧洲等汽车市场仍将面临一次长期的阵痛过程,全球汽车市场必然面临大洗牌。

金融危机在重挫国际汽车巨头的同时,也给整个世界汽车产业大变革带来了机遇,中国汽车产业能否抓住危机中蕴藏的机遇,实现更长远的发展,成为当前面临的更大挑战。

国内车企“乘风出海”

跨国公司经营策略的调整,为中国汽车产业寻求合作、引进人才、提升技术都提供了机遇。金融危机促使欧美汽车产业从营销、服务的市场层面,到研发、制造的产业层面加速向发展国家转移,以降低成本,缓解压力。中国作为目前全球汽车经济效益最显著的地区,可以充分利用跨国公司自救契机,寻求合作机会,实现技术和竞争力的快速升级。而关键就在于谁能够抓住核心,将危机变成机遇,在逆境中敢于突破,实现跨越发展。

对于多数中国汽车企业来说,由于“市场换技术”的全盘失败,其对技术的渴求正与日俱增;又由于国内汽车技术的基础薄弱,相对于缓慢的自主研发,“拿来主义”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正基于此,“走出去”寻找机会收购海外甩卖的汽车品牌,无疑成为中国汽车产业崛起的绝佳机会,而国内车企纷纷迈开海外并购的步伐,也正是希望通过并购迅速提升产能,在国内销售市场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加速放眼海外,并希望借助技术引进帮助企业自身发展壮大。

吉利收购沃尔沃,虽然各方褒贬不一,但对吉利而言,此举绝对是充满战略意义的一步。吉利董事长李书福曾表示:如果交易达成,将会进一步巩固吉利在中国汽车行业的地位。而从更深的层面讲,吉利收购沃尔沃的举措,也是通过对具有深厚积淀的国际著名品牌的收购,明媒正娶地获得一个“好出身”,彻底改变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在海外靠“模仿秀”、“山寨版”起家的形象。以“根红苗正”的技术渊源,不但进入第三世界,而且堂堂正正地立足欧美市场。

如今,中国车企的“走出去”现象已经从过去的暗流涌动发展到了渐成气候。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一些企业的出海并购经验表明,海外并购风险极大,需要考虑并购对象的价值、收购的风险、融资风险、法律风险等,还必须看到,以福特为代表的跨国巨头对核心技术的控制非常严格,我国汽车企业要走出去收购外国资产的努力,将面临严峻的知识产权挑战,国内企业希望通过收购来掌握核心技术的尝试将远比想象中艰难。

目前备受关注的吉利收购沃尔沃和北汽曲线入股萨博两大收购案,都在知识产权上遇到了谈判困难,这些案例都提醒着我国的汽车企业去思考:继“市场换技术”战略失败后,怎样的“走出去”收购战略才真的能弥补我们在技术上的薄弱?

自主创新是突破口

在世界主要国家的汽车行业均遭受重创的当下,包括美国、法国、英国等主要汽车生产大国纷纷将救市措施重点放在了对新能源汽车的扶持上。在汽车产业振兴规划中,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被视为推动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提高竞争力的突破口,这也是瞄准当今世界发展潮流而作出的一项战略抉择。

国际著名咨询机构麦肯锡公司的一项研究表明,在传统汽车行业,中国落后世界领先水平几十年,但在新能源汽车上,大家处于相同起跑线,中国有成本和市场的优势,有潜力和可能在世界上形成领导地位。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国内不少车企早已下定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大力实施自主创新的决心。

今年初,中国出台《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其中提出要以新能源汽车为突破口,到2011年要形成50万辆纯电动、充电式混合动力和普通型混合动力等新能源汽车产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乘用车销量总量的5%左右。此后财政补贴政策、准入规则、推荐目录等政策相继出台。

面对如此大的蛋糕,国内车企纷纷加入新能源汽车阵营,都在争先恐后地描绘着公司新能源汽车蓝图。国内最大的汽车集团上汽集团表示,将投资120亿元用于新能源汽车产业,投资将覆盖41项上汽集团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相对于国有车企,民营车企在新能源汽车的投资上也是动力十足,想借此实现超越。率先实现电动轿车商业化的比亚迪,连续推出新能源车“三剑客”F3DM、F6DM、E6领军。长城汽车的电动车长城欧拉也是采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百公里耗电10度,具有非常实际的量产价值。

现在,几乎所有中国整车企业都加入到新能源汽车的阵营,一批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正紧锣密鼓地加快着各自上市的步伐。可以说,目前的世界经济和产业格局都到了一个关键时间节点,日趋成熟的新能源技术可能成为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引擎,将深深地改变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在合适的政策引导下,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和产业,形成投资热潮本是一件好事。但凡事都需有度,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司长陈斌日前指出,“当前不少地区、企业纷纷采取动作上新能源汽车项目,新能源汽车热已经出现,不少企业实际上根本就不具备研发能力,也不掌握核心技术,而是外购关键零部件进行组装生产,一是迎合政策和市场需求,而是借以上汽车项目谋求取得汽车生产资质,这不符合我们的政策导向,也不利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

诚如我们所知,我国的新能源汽车正处于科研向产业化转型的关键时期,但是目前国内的新能源热潮已经此起彼伏,因此,适当调控新能源产业政策,重新洗牌国内的新能源企业,对于新能源的健康发展将大有裨益。

在新能源发展的过程中,我国汽车企业还应吸取之前造成产能过剩的产业的前车之鉴,随着国家出台针对新能源汽车的扶持政策相继发挥作用,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有望大幅提速,真正迎来新能源汽车大发展的春天。

保险公司经营绩效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自2009年国发第41号文件将旅游产业定位上升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以来,我国的旅游产业借助政策东风,同时迎合着国内火爆的内需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旅游企业通过A股上市行为彰显企业实力,同时为企业融资开辟了更加多元化的渠道。但是旅游类上市公司涉及景区类、酒店类、餐饮类和其他综合类旅游企业等分类,各类型旅游企业业绩所表现出的特征也各有不同,因此需要分别予以分析。同时这些不同类型的企业分类综合起来组成了旅游产业上市公司大类,旅游大类企业的经营绩效有何变化特征,也需要将这些企业聚合起来分析其整体经营绩效特征。本文则以2016、2017、2018三年间A股旅游类上市企业面板数据为基础,使用方差分析的方法分别分析三年中旅游类上市公司,及其中不同类型旅游企业的经营绩效变化特点,并予以对比分析,找到不同类型旅游企业绩效发展特点并为其未来发展提出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二、文献回顾

我国学术界对于旅游类上市公司业绩的分析研究始于1997年[1]。随后温碧燕使用净资产收益率等一系列财务指标对不同类型旅游类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成长性等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开创旅游上市企业分类比较分析的先河[2]。戴学锋的研究选取了资产收益率和主营业务利润率两种指标,分别对比酒店类、景区类和综合类三类旅游上市企业的经营绩效进行了系统的比较[3]。2007年,刘立秋等学者在参考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我国旅游上市公司特点,构建了旅游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反应旅游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经营能力和成长潜力的四类共10项指标[4]。然而自2010年以后,对不同类型旅游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比较分析则逐渐失去了以往的热度。随着近年来旅游上市公司业绩发展蒸蒸日上,对其经营绩效的比较分析也逐渐回暖,越来越多的学者呼吁与时俱进的对其进行比较研究[5]。

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已有研究主要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运算,得到影响绩效的各类经济指标与企业绩效的相关关系。其中代表性研究有:向朝进、谢明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通过线性拟合出的方程模型分析股份集中度、股东身份状况等12个企业经营代表性指标对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和托宾Q值之间的相关关系[6]。还有研究运用聚类分析或因子分析,根据不同经济指标的表现力,将旅游企业的盈利能力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如张慧和周春梅使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收益性、安全性、流动性、成长性4个方面对旅游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进行综合评价与比较[7]。然而,方差分析法(ANOVA)这一对数值变化和对比分析的最直观方法却没有得到学界的足够重视和使用。

三、变量选取与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以往研究中最具普适性的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衡量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指标,其计算方法为: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年末股东权益)×100%。根据学界以往行业分类经验,将旅游类上市企业分为景区类企业、酒店类企业以及旅游综合类企业。其中景区类企业包括自然景区企业和人造景区企业;酒店类企业包括餐饮类企业和住宿类企业;旅游综合类企业包括旅游综合企业和其他休闲服务公司,排除ST开头异常企业样本以及旅游业非主营业务的企业后,共得到23家旅游上市公司样本。具体样本选取见表1。为研究旅游上市公司近年来经营绩效的发展状况,本研究选用上述各类企业2016、2017、2018三年间面板数据进行方差分析,以探究其变化趋势,并进一步深入对整体行业和各细分行业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中所涉及旅游企业上市公司数据均源自于万德(Wind)资讯数据库。

数据来源:作者整理

由于研究所选用数据是将23家旅游类上市企业根据所属不同行业细分为三大类型,并对2016-2018三年间经营数据进行重复比较分析,因此本研究采用裂区析因设计(Split-Plot…Factorial…Design)对所得面板数据进行方差分析,以寻找不同类别、不同年份间,各种旅游上市公司经营绩效之间的差别,并分析其发展特征。具体数据描述性统计如表2所示。

四、统计结果与数据分析

首先进行方差分析前的假设检验。统计结果显示,用来进行方差分析的各分组数据的Shapiro-Wilk结果均不显著(P>.05),满足正态分布假设要求。随后研究者按照旅游类企业不同的行业划分,将所有样本企业划分为三类,并使用裂区析因设计,分别对比旅游类上市企业绩效三年间变化特征,以及不同行业细分的上市企业绩效三年内变化特征。根据方差分析结果,Mauchly球形检验不显著,因此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受试者组间效应和组内效应分析。

注:p<.05为*, p<0.01为**, p<0.001为***,下同。

由表3和表4结果可见,旅游类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在2016-2018三年间体现出显著不同(Year变量p<.05),但是旅游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并不受时间和类别因素的交叉影响(Year…*…Catalog变量p>.05)并且不同类型旅游上市公司之间的绩效也不存在显著的差别(Catalog变量p>.05)。因此需要进一步的事后多重比较(Post…hoc)分析。具体分析结果如表5和表6所示。表5结果显示,2017年的旅游类企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显著高于2016年(p<.05), 2016年绩效与2018年绩效、2017年与2018年绩效相比均没有显著体现。

进一步的,通过分别比较2016、2017、2018三年间三类不同种类旅游企业经营绩效的组建差别,以及相同类别上市公司在不同年份之间的经营绩效差别,均没有发现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别。

方差分析的结果说明,从整体旅游类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角度出发,2017年的整体绩效显著高于2016年的经营绩效。与2018年的绩效相比,虽然2017年绩效均值略高于2018年绩效均值,但并没有显著统计学差异。从景区类、酒店类和综合类旅游上市公司的分类视角来看,2016-2018年间各类旅游上市企业的经营业绩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别。从三年间每年的经营绩效分别来看,各类旅游上市企业经营绩效在2016年间没有显著的行业区别,2017、2018年间也是如此。与此同时,不同类型的旅游上市公司在不同年份的经营绩效也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五、研究结论

根据第四部分的统计结果,我们可以得到结论:2016-2018年间旅游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出现了先升后降的发展趋势,其经营绩效在2017年达到峰值。旅游上市公司绩效在不同类型旅游企业之间分布较为均衡,旅游行业上市公司发展呈现齐头并进趋势,并没有显著的强势行业或弱势行业,整体呈现健康发展的势头。在未来的发展中,旅游上市公司应当把握住现有政策机遇,乘胜出击,继续将健康发展的势头保持下去,促进旅游与服务产业继续实现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之目标,同时发展成为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摘要:本文以家旅游类上市公司2016、2017、2018三年面板数据为基础, 使用方差分析 (ANOVA) 法对其所属的景区类、酒店类和综合类三种不同类型旅游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进行动态比较分析, 得出近年来旅游类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总体发展趋势、特点, 以及分行业的上市企业经营绩效的不同发展特点和趋势, 并根据统计结论对整个旅游行业及各个不同细分类型旅游企业的经营和未来发展给出有益建议及意见。

关键词:旅游上市公司,经营绩效,方差分析,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凌云. 1 9 9 6年旅游上市公司评析[J].旅游学刊, 1997 (3) :13-17.

[2] 温碧燕.1999年旅游上市公司业绩分析[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2000 (3) :115-123.

[3] 戴学锋.旅游上市公司经营状况分析[J].旅游学刊, 2000, 15 (1) :15-21.

[4] 刘立秋, 赵黎明, 段二丽.我国旅游上市公司经济效益评价[J].旅游学刊, 2007 (4) :79-83.

[5] 许朝中.我国旅游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评价与比较的实证研究[J].旅游纵览 (下半月) , 2017 (02) :209-210+213.

[6] 向朝进, 谢明.我国上市公司绩效与公司治理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 2003 (5) :117-124.

保险公司经营绩效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白酒生产企业;经营绩效评价;建议

0 引 言

由于白酒市场不稳定性因素较多,白酒生产企业的行业竞争持续加剧,盈利空间非常有限,特别是在不同的绩效考核体系之下,对生产企业的经营绩效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使白酒生产企业对经营管理决策进行针对性的调整。要提高白酒企业内部控制决策水平与财务决策科学性,白酒生产企业管理者需要格外重视对经营绩效评价方法的探索,为企业管理活动的提质增效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1 白酒生产企业绩效评价方法体系及其存在问题

1.1 白酒生产企业绩效评价方法体系

为保证白酒生产企业的持续健康运行,白酒生产企业本身具备一定细化程度的绩效评价方法体系,主要包括生产质量维度、生产效率维度、客户需求维度、内部控制维度。四个维度相互制约和相互依存,便于企业管理者获得足够可靠的绩效评价结果,最终保证白酒生产企业决策的科学性。生产质量维度的绩效指标是根据国家、企业对于白酒成品酒的质量管理要求设置的一系列白酒检测指标,如口感等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卫生标准指标等,以便企业可靠掌握白酒的生产质量状况。生产效率维度的绩效指标指白酒生产企业对白酒生产原材料、中间产品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度量,以衡量企业生产最终产品的经济效率。例如,企业根据产品附加值等指标内容延长或削减生产线。客户需求维度的绩效指标绝大部分涉及甲方企业的绩效需求方向,通过客户满意度、产品理化指标、产品市场满意度等指标内容,使企业的客户需求绩效能够科学反映。内部控制维度的绩效指标主要指白酒生产企业面向内部控制流程、内部控制活动的执行状况设置评价指标,通过信息真实率、内部控制有效性程度等指标帮助企业完善内控管理,提升绩效管理水平。

1.2 生产质量评价指标维度及其不足

白酒生产企业长期应用传统生产质量指标体系,未能对已有的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卫生标准指标等指标体系及时完善升级,而企业由于不同使用年限的生产设备、生产环境变化等因素所致的质量变化现状难以准确反映,不利于企业经营绩效管理策略的调整。一是不同使用年限的生产设备对白酒微生物学成分的绩效指标不完善。生产设备的成新率与产品质量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例如使白酒微生物成分、口感等发生细微变化,但是白酒生产企业没有及时完善生产设备对白酒品质的影响度量指标,未能从定量上使企业的产品质量与设备维护、工艺更新挂钩。二是原料生长环境、白酒生产环境对企业白酒质量的影响指标存在欠缺。由于白酒产品的特殊性,原材料采购(生长)环境的不同、原材料仓储环境的变化及白酒贮藏環境、生产环境发生变化对白酒产品的质量具有一定影响,但是企业没有健全这方面的理化测量指标,使白酒产品的质量水平受到影响。

1.3 生产效率评价指标维度及其不足

无论是应用自由现金流评价法,还是应用经济增加值评价法,白酒生产企业对自身的生产效率的反映和控制都存在一定欠缺,因此白酒生产企业要想科学反映生产效率方面的绩效,就需要应用多元化的生产效率评价方法。一是生产线关联效率评价方法尚未应用。由于白酒生产企业没有针对关键生产环节、关键中间产品建立起以关联生产线为基础评价范围的绩效度量指标,使白酒企业无法及时掌握生产物资的采购需求量,导致企业经营绩效不佳、库存周转率不高。二是自由现金流评价法的基期选择存在不足。由于白酒生产企业应用自由现金流评价法来衡量企业经营绩效,企业管理者往往选择业务起步时间点作为评价基准,没有及时变更自由现金流评价的比对基准、没有及时参考行业经营绩效均值水平,使企业绩效估值过高,不利于经营绩效的改善与提升。

1.4 客户需求维度及其不足

由于白酒生产企业的需求合作方较多,对产品的需求方向不一致,使得以客户需求为基本维度的生产绩效反应方式存在差异,特别是在客户需求发生变化后,白酒生产企业生产绩效的反映欠缺针对性和客观性。一是客户满意度绩效的评价和反映存在欠缺。由于需求方对白酒生产质量、生产工艺流程的要求方向不一致,白酒生产企业针对消费者满意度的绩效调查存在“一刀切、一套流”等现状,使白酒生产的需求绩效反映欠缺客观性,继而影响到白酒生产企业绩效管理水平的提升。例如,清香型和酱香型白酒的生产需要设计大不相同的生产工艺评价指标。二是白酒仓储以及运输绩效的反映不足。由于白酒生产企业没有对库存损失率、库存周转率、运输货损率等白酒后生产环节产生的绩效设计完善的评估方法,使白酒生产企业无法及时地掌握白酒产能信息、白酒市场流通能力信息,最终不利于企业调整生产决策、提升绩效管理水平。

2 完善白酒企业导向性经营绩效评价体系的建议

2.1 以白酒生产工艺为基础健全白酒质量评价指标

要完善以白酒生产工艺为基础的质量评价指标,白酒生产企业需要完善两方面内容:一是完善白酒微生物学成分的绩效指标。这需要企业及时统计和度量因不同使用年限的生产设备产生的白酒微生物学成分变化指标,使香味成分损失指标、酯酸比变动值、总酸量增量等指标内容逐步完善,从而有效改善生产工艺,控制白酒产品的产出质量。二是健全生产环境变化对企业白酒质量的影响指标。这需要白酒生产企业监测原材料仓储环境和原材料采购环境的变化,对细致的理化测量指标进行完善,使原材料优质率、原材料变质率等指标衡量生产原材料的质量,从而进一步削弱白酒生产环境变化对白酒产品质量的不利影响。例如,通过统计原材料变质率指标发现仓储环境存在的问题,从而帮助白酒生产企业及时调整仓储管理措施。

2.2 在保证白酒质量的前提下完善白酒生产效率指标

要保证白酒生产企业经营绩效的科学反映,企业不仅要完善生产质量指标,还要完善生产效率指标,使白酒经济增加值、自由现金流、企业财务柔性得到显著改善。一是探索应用生产线关联效率评价方法。这要求白酒生产企业以关键生产环节、关键中间产品为核心评价对象,使关联度较高的生产线绩效、关联度较低的生产线绩效得到可靠反映,从而帮助白酒企业及时掌握生产能力信息,调整物资采购计划,改善库存经营效率。二是科学选择自由现金流评价法的基期指标。这要求白酒生产企业不要选择业务起步时间点作为评价基准,以年度同行业经营绩效指标的均值水平、同板块绩效指数基准作为企业自由现金流评价的比对基准,以便于白酒生产企业科学评估预期的经营绩效。

2.3 健全基于采购生产销售环节的经营绩效指标体系

要保证白酒生产企业经营绩效指标体系的持续完善,企业管理者就需要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建立起基于采购生产销售全流程的经营绩效指标体系。一是完善采购绩效。这要求白酒生产企业通过设置完善采购质量检测标准,使企业管理者能够掌握原材料合格率、原材料产出率、原材料市场溢价水平等指标的评价结果,以便于企业制定供应商采购策略。二是优化生产绩效反映形式。换言之,生产绩效的反映要以企业长期价值为导向,将白酒年产出、白酒年附加值等指标纳入企业生产绩效考核体系,最终保证企业生产绩效得到科学反映。三是完善销售绩效评价方法。面向白酒生产订单的需求方,白酒生产企业需要完善激励绩效体系,使货币性绩效、非货币性绩效相互结合作用于销售人员,以便于白酒生产企业提升销售激励能力。

2.4 完善后生产环节的绩效评价方法

为确保白酒生产企业的经营决策满足客户的细节要求,企業需要完善后生产环节的绩效评价方法。一方面,需要企业健全客户满意度方面的需求绩效指标。要求白酒生产企业及时掌握客户需求的变化,对生产绩效的考核方法及时做出调整,以增强生产经营绩效的客观性和针对性。例如,对于清香型和酱香型白酒的生产工艺流程,白酒生产企业需要设计差异化的生产工艺评价指标,将专一香味成分度量指标、蒸馏提纯率指标、白酒香味成分比例指标等内容纳入企业生产绩效考核体系。另一方面,需要企业完善设计白酒仓储及运输过程的绩效评价指标。这要求白酒生产企业及时统计和反映库存损失率、原材料使用率、中间库存周转率、最终库存周转率、运输货损率等白酒后生产环节的绩效指标,使白酒生产企业能够可靠掌握白酒产能信息、白酒市场流通能力信息,以便于管理者及时调整生产经营决策,提升绩效管理水平。

3 结 语

白酒生产企业要完善经营绩效评价体系,不仅要应用好自由现金流法、经济增加值评价法等传统评价方法,还需要对企业原有的绩效评价体系进行修正和完善,同时探索应用关联绩效评价方法,健全基于采购生产销售的全流程绩效指标体系,完善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评价指标,实现白酒生产企业经营绩效水平的科学反映和绩效管理水平的稳步提升。

主要参考文献

[1]朱海斌.企业经营绩效综合评价及实证分析[J].时代金融,2020(20):110-111.

[2]朱瑜.白酒行业生产经营绩效评价研究[J].纳税,2019,13(27):280.

[3]严福荣.精益生产与企业绩效[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13):118-119.

保险公司经营绩效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广泛使用以及金融行业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同时国家放宽了金融市场的准入条件,我国的金融市场各大股份制商业银行、被外资银行、投资银行和新生的民营银行等不断开发,在如今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条件下,各商业银行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互联网的金融产品对商业银行的產品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各大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也逐步被挤压,各大商业银行的利润急剧下降。如何保持银行竞争力,是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问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商业银行都在迅速向国际化与现代化发展,国力的提升也使得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以提升,然后,城市的独特的地域文化也逐渐消失在人民的记忆中,人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服务,而是更具有针对性、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服务。通过地域文化,打造商业银行品牌,提升服务质量是商业银行获取客户,打造核心竞争力,提高经营绩效的关键,探讨地域文化在城市商业银行品牌中的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地域文化、城市商业银行、品牌价值

一、前言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不断改革促使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与此同时,随着社会文化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髙和国民财富的不断积累和增长,人们在金融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和专业化。居民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对商业银行的服务水平和营销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商业银行的营销模式已无法满足当前需要。将地域文化融入城市商业银行品牌形象设计中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的独特性,增强城市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二、地域文化的定义、特征

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地域文化中的\"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范围可大可小。地域文化中的\"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三、城市商业银行品牌形象设计

品牌形象设计是指基于正确品牌定义下的符号沟通,它包括品牌解读及定义、品牌符号化、品牌符号的导入和品牌符号沟通系统的管理及适应调整四个过程,它的任务就是通过美善的符号沟通帮助受众储存和提取品牌印记。品牌形象设计的原则是根据消费者的感觉以及企业自身的审美和追求而进行的。

城市商业银行保持核心竞争力就是通过设计商业银行品牌形象,从而让消费者得到的需求产品价值最大化,同时企业利润最大化,以达到供需共鸣。商业银行品牌形象设计的理念就是以培养和构建银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同步兼顾社会、消费者、投资者、企业及员工的利益,在质量、品牌、服务等方面去迎合消费者的需求,获得客户忠诚度,构建企业别具一格的竞争格局与卓越的核心能力体系。

四、地域文化对城市银行品牌形象设计的影响

城市的地域文化对生活在城市力的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的,城市商业银行的品牌形象设计直接面向公众,如何能够做出与受众产生共鸣与归属感的城市商业银行品牌形象,是衡量 品牌形象设计成功与否的重要体现,城市的地域文化滋养着生活在这个城市的每一个人,将地域文化进行视觉化的表达,城市商业银行品牌形象设计,能够使人通过视觉识别产生共鸣,增强人与城市的认同感,城市商业银行品牌形象设计同时也是一个城市形象宣传的重要体现,在突出地域文化的同时又能够使人产生对城市的自豪感与归属感。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品牌的较量,而品牌的较量首先就要进行品牌形象设计。商业银行要在市场竞争中,长时间地独占鳌头或拥有一席之地,培养自己的著名品牌是唯一的选择,而要进行品牌规划,就必须对品牌进行定位,在定位时就需要进行品牌形象设计。通过地域文化中的的各种形象符号来刺激潜在消费者,在消费者心智模式中建立商业银行鲜明的银行形象,将其品牌信息与目标消费者达成心理共鸣,通过长期的宣传,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将商业银行的强势品牌概念深入人心,从而带动产品销售。

其次,良好的品牌形象设计能减少消费群体的流失,稳定市场。品牌形象设计是为了将商业银行自身的产品和市场上同类竞品区隔开,通过各种方式的长期宣传,让消费者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商业银行独特的强势品牌,从而可减少消费者选择产品时可能会失去的消费群体。

第三,品牌形象设计是城市商业银行进行品牌延伸的前提。品牌延伸可以减少新产品导入市场的风险和成本。但要进行品牌延伸,被延伸的品牌必须是有价值的、消费者熟知和信赖的品牌。

结语

城市商业银行品牌形象的目的是城市面向公众推广与宣传,一个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每个城市不管是自然人文等方面都有着自身的独特性,也就是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地域文化能够很好的提升城市自身品牌形象的独特性并有效区分于其他城市,随着城市现代化发展,作为城市独特性发展的地域文化在现代化发展中更应该得到重视和保护。

参考文献

[1]安贺新.是凯.商业银行品牌营销[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2]白钦先.中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模式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5):36-37.

[3]梁辉煌.运用地域文化模式打造城市品牌[J].企业技术开发,2006,25(5):15-16.

[4]王丹丹.地域文化定位经营的组合策略研究[J].编辑之友,2015,(2):43-45.

长沙理工大学 410000

保险公司经营绩效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选取河南省浚县中鹤集团为调查案例,从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农业产业链、产城融合等方面,系统阐释三产融合推进路径。研究发现,通过与现代工业、商业、物流、旅游及信息技术等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衍生出农村电子商务、田园综合体、智慧农业等新业态;通过工业化反哺传统农业和农村,三产融合促进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有效实现了一产链内融合、“接二连三”的链间融合和产城融合,进而加速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步伐。此外,消费需求转变、市场竞争加剧、农业科技项目推进、企业与政府的双元驱动等因素,是实现三产融合的主要动因。

[关键词]乡村振兴;产业兴旺;三产融合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的重点任务,三产融合问题引起了学界和实践上的极大关注。关于农村三产融合的概念,姜长云[1]认为农村三产融合是以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和交叉重组为路径,通过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带动资源、要素、技术、市场需求在农村的整合集成和优化重组,甚至优化农村产业的空间布局。郑风田[2]认为农村三产融合是以农业为基础和依托,借助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方式,通过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延伸农业产业链,打造农业产业综合体和联合体。可见,农村三产融合实质是通过发挥二、三产业对农业发展方式的引领作用,将城市资本及生产要素引入农村和农业,促进农业价值链提升和产业链延伸。本课题拟选取粮食主产区河南省的一个融合示范样本,从融合动因、融合路径和融合成效等方面,总结发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先进做法和科学依据。

1 理论背景与现实分析

1.1 农村三产融合的方向把握

三产融合既面临传统农业发展中的土地流转、资金、技术等问题,又需要破解多参与主体间的利益分配、风险承担和资源投入等新问题,为此三产融合的顺利推进需要充分考虑区域资源、产业结构、品种优势、政策保障等因素。

1.1.1 区域和行业的选择性

在我国,是否所有农村地区都适合实施三产融合,尚无一致性定论。但是,在选择具体产业作为融合对象时,必须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如果一味地追求产业融合,忽略地方资源、行业优势和自然环境条件,产业融合必然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可能走上“形式主义”之路。

1.1.2 融合模式的多样性

农村三产融合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仍需不断探索,创新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融合模式。目前,普遍得到认可的三产融合模式包括两类:第一类是依据产业融合方向,划分为纵向融合与横向融合[3];第二类是依据产业融合成效,划分为种养结合型、链条延伸型、功能拓展型、技术渗透型、多元复合型[4]。

1.1.3 政策推进的保障性

与针对传统农业的明确管理主体不同,三产融合涉及多个产业的管理部门,管理责任的分解不够清晰,容易形成“多头共管”和“多头不管”的政策误区。一方面,多个管理机构共同管理时,权责划分不够清晰,“多头共管”可能会过度干预企业的正常运行,带来体制障碍;另一方面,当地政府的扶持可能停留在宏观规划层面,政策难以落地执行,造成“多头不管”的政策空白。同时,产业融合往往跨越空间界限,需要地方政府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打破部门、领域、行业的地方保护壁垒,整合政府服务资源,构建社会化服务机制[5]。

1.2 农村三产融合的目标导向

農村三产融合的目标设定和推进计划,必须立足于我国农村、农业和农民的现实需求,即以振兴农村为基础、以发展农业为依托、以农民增收为目标。

1.2.1 立足农村

以实现乡村振兴、激活农村发展活力为基础,采用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业集聚等方式,实现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不同产业部门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以产业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6]。需要指出的是,立足农村并非是一个区域范围,农村三产融合核心在于涉农生产要素在农村和农业的集聚,而这种集聚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并不局限于空间上的集中,因为一个空间内的资源拥有量毕竟是有限的,实践上更多的是跨区域的产业之间要素联结、技术联结和市场联结。

1.2.2 立足农业

以第一产业为依托,通过第一产业各子产业间联合及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延伸,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休闲农业及其他服务业有机整合,推动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和农业多功能性不断延展,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带来农业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的深刻变革[7],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二、三产业的比较效益高,西方国家三产融合过程中“非农化”的现象较为普遍,在我国同样要高度重视,因此农村三产融合必须是以农业为核心的产业边界扩张与收缩,而不是对农业的偏离与舍弃。

1.2.3 立足农民

实现以农民增收为最终目标,通过生产者、加工者以及服务或消费者之间的纵向合作,保障农户分享现代农业发展成果[5]。伴随三产融合进程,通常需要进行耕地的流转集中,把农户从传统低效的一产中解脱出来,转化为农业产业工人。可见,农村三产融合必须强化利益联结,确保三产融合的微观实效。农户利益保障机制的确立,直接影响了农民参与订单农业、流转土地的积极性,这既是三产融合顺利推进的前提条件,又是三产融合的最终目标。

1.3 农村三产融合的持续推进

农村三产融合的现实意义毋庸置疑,但同样需要关注的是产业融合的可持续性,即充分考虑农企利益联结稳定性、经营风险控制、后续增量资金投入、主导者(企业或政府)退出等关键问题。

1.3.1 融合效果的微利性

尽管三产融合将产业跨至二、三产业,但是核心仍在发展一产的农业,其盈利状况仍然偏低。作为主导方的龙头企业,承担着改善产业链盈利状况的经济目标,也肩负着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带动农户增收的社会任务,有时还兼具乡村建设和公共服务的附加功能。由此可见,农村三产融合既需要大型龙头企业的积极主导,又需要政府对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进行适当奖励和补偿。

1.3.2 融合经营的风险性

由于农业生产的自然依赖性,使三产融合的经济效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些都使得农民及龙头企业投资动力不足,“三产融合”的产业链难以全面构建[8]。客观地看,这种风险性是两方面的:一方面,农户、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经营组织通过加入产业融合的产业链,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个体决策的市场风险,龙头企业也能够在获得上游的优质原料,共同降低各方的经营风险;另一方面,龙头企业作为产业融合的主导方,内部管理、商业模式、市场竞争等复杂因素决定其经营成败,进而将这种风险传导放大至整个产业链。或者说,龙头企业一旦退出,融合关系即将破裂,农户所依赖的融合通道也将被切断。

1.3.3 融合合作的稳定性

整体来看,农村各产业之间融合度不高、融合水平低、融合稳定性有待提高[4]。与此同时,个别地区产业融合存在同质化竞争现象,造成地方资源的无序开发,产业外部环境的恶化最终会影响融合后期的持续性。

2 粮食主产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主要动因

2.1 市场竞争、消费需求转变、食品安全要求倒逼一二产业融合

在传统粮食生产、收储和加工链条中,粮食加工企业转型发展遇到如下突出问题:粮食产品加工所需要的优质粮源供给不足,粮食加工企业的优质粮源“争抢战”趋于激烈;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担忧情绪上升,居民消费需求已由“吃饱肚子”转向追求质量安全和营养健康的绿色农产品;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日益完善,若粮食加工企业无法有效保障食品安全,将成为企业未来经营的重大隐患。基于上述情境,粮食加工企业认识到单独依靠加工业是无法破解上述难题的,为此纷纷通过订单农业、种植基地等形式建立清洁绿色粮源基地,“二产”主动向“一产”融合成为行业大趋势。

2.2 农业科技项目的引导与推进作用

中鹤三产融合的一个关键推进因素,就是两个国家级农业项目的落地,即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浚县现代农业园区试点项目”和“鹤壁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项目”。其中,前者侧重于建设高标准农田提升改造、粮食生产农业机械现代化、农产品流通加工等七个功能区(规模化优质粮食生产区、标准化畜禽养殖区、特色经济作物林果种植区、农产品流通区、农产品加工区、生态观光区、农民居民安置和休闲区),依靠土地、产业和农村居民的“三个集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强产业经济活力,打造宜农宜居的特色小镇;后者构建“3园2基地1中心”的空间布局(“3园”分别是粮食加工产业园、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园和农产品加工技术中试熟化与企业孵化园,“2基地”是粮食生产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基地、粮食新品种展示与种子繁育基地,“1中心”是粮食加工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将产业化生产、工厂化育苗、科技研发和生态观光融为一体,形成智慧农业、创意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农业的产业集聚地,以及农业信息化、新技术和新业态的推广培训基地。

2.3 企业与政府行为目标的一致性,是双元驱动产业融合的重要原因

企业是产业融合的最重要的参与主体,实施产业融合必须遵循市场需求变化和产业升级趋势,政府的外部支持引导也不可或缺。

2.3.1 土地流转上政府与企业目标的一致性

土地流转及后期管理是实施产业融合面对的现实问题,是龙头企业不愿意但又必须克服的障碍。企业层面,推行“土地租金+务工工资+返利分红”模式,保障和提高土地流转户的收入,并优先安排流转农户到企业工作;政府层面,当地镇政府成立“土地流转办公室”,与农民统一对接土地流转问题,既能够节约企业与农户之间的谈判成本,化解企业实施产业融合的后顾之忧,又能够有效保护农户在土地流转中的利益补偿。通過企业与政府的对全镇土地流转的共同推进,目前已建设高标准优质小麦农田4 000hm2、牛羊标准化养殖基地存栏10万头(只)、果蔬种植基地400hm2,吸纳当地农民2 000多人就业。

2.3.2 新农村建设上政府与企业目标的一致性

与纯粹发展现代农业项目不同,产业融合还必须解决农村和农民的发展问题,实现工农协调、城乡统筹发展。鹤壁市政府将农村建设与三产融合多点结合,促进浚县农发行与浚县中鹤新城投资有限公司签订公路项目、棚改项目合作协议,为企业在农村路网、棚户区改造、水利建设、整体城镇化、人居环境改善、土地流转等方面提供信贷支持。

2.3.3 扶贫脱贫上政府与企业目标的一致性

实施整体性的土地流转和产城融合,需要高度重视农民的再就业和生计来源,尤其是对贫困人群的重点帮扶。河南省扶贫办围绕“政银企三方加强合作”,批准中鹤集团成为“河南省开发性金融扶贫示范基地”。中鹤集团通过与国家开发银行河南省分行发性金融签订扶贫合作协议,搭建了银企对接平台,借助“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改善传统农区基础设施条件,对新型农民进行技术扶贫、培训等。

3 粮食主产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路径归纳

3.1 发展循环农业,实现农业产业链内融合

与产业间融合相比,农业产业链内部的融合实践以“种养结合”为主,比传统意义上单独从事某一种农业活动更有利于节约资源、整合资源和促进农民增收,同时兼具发展循环经济、保护农村环境的社会功效。

3.1.1 推行“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长期以来,秸秆处理都是农业生产的难题,秸秆禁焚也是秋收时农村基层部门的重点内容。究其原因,一是秸秆还田占用较多人力、物力,增加农业投入成本;二是如果直接粉碎还田,秸秆中的虫卵和草籽仍然留在耕地,来年还要用杀虫剂和农药防治;三是虽然秸秆可以用来发电,但出售价格较低,实际利用效果偏差。根据调研得知,企业推行种养结合,形成“地种粮、粮秸秆、秆喂羊、羊拉粪、粪还田”的绿色循环农业。一方面,秸秆作为饲料来源,能够降低养殖成本;另一方面,秸秆经过牛羊消化“生物处理”后,经过高温发酵处理,制作成种植粮食及蔬菜的有机肥料,既能够降低虫卵比率,又可以减少种植环节对农药化肥的依赖,保证粮食种植的食品安全,实现环境保护,达到人、自然与经济的和谐共处的目标。

3.1.2 推行“粮改饲”,实现为“养”而“种”、以“养”改“种”

由于籽用玉米难以全程机械化,企业决定将籽用玉米改为全株青贮玉米。“粮改饲”后,玉米不用再单收籽粒,而是和玉米秸秆一同用于青贮饲料。

3.1.3 调整种植品种结构,推行“粮豆轮作”

企业积极响应种植业调整的农业政策指引,结合玉米当前供过于求的市场状况,积极尝试粮豆轮作。由于大豆具有较好的根瘤共生固氮作用,根茎落叶容易分解,粮豆轮作有利于改良土壤、增加土地肥力、减轻土地板结;大豆收割时间较早,留有足够时间整理耕地,提高了耕地的抗旱抗涝能力,降低气候灾害对农业的负面作用;轮作能够改变害虫、病菌的生存环境,抑制田间病虫害及寄生性杂草生长。据企业初步测算,粮豆轮作后,大豆每公顷增加150~225kg,玉米产量提高5%~10%。

3.2 拉长、加粗农业产业链,实现“接二”“连三”的产业间融合

传统农业产业链存在三大弊端:一是链条短,受制于农产品的自然属性,从粮食种植、加工、物流到粮食消费,相对工业品来说农业产业链较短,链条上能够创造的价值空间不大;二是链条细,多数农业产品被直接消费或简单加工,精深加工能力一直不足,产业附加值低;三是断链,由于历史、政策管制等原因,产业链各个结点缺乏纵向合作,种植、仓储、加工环节割裂,造成市场交易成本偏高。瞄准上述产业链突出问题,该企业在农业产业内部融合的基础上,通过农业与加工业、休闲旅游业、信息技术的交叉渗透,围绕纵向拉长、横向加粗两个方向,实现三次产业间的相互融合。

3.2.1 通過“1+3”,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田园综合体等新型业态

2017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支持发展“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与传统“农旅融合”不同,田园综合体不仅要实现“农业+旅游”的目标,还要注重产业的融合性、多元化和复合性,使文化旅游与农村产业发展、城镇化协调推进。该企业依托“鹤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拓展农业休闲、观光、娱乐、体验、参与、培训、科普等功能,规划建设了设施农业展示区、生态循环养殖区、花卉苗木栽培区、自由采摘百果园、度假养生观光园等功能区,推动产业链向“三产”延伸[9]。为了对接城市消费市场需求,与北京二商合资成立中鹤北京二商有限公司,充分利用二商集团的品牌资源和分销渠道优势,开拓蔬菜和牛羊活体储备基地、食品加工、冷链配送等高端市场。以蔬菜种植销售为例,园区发展“种养加结合”的循环农业,同时兼具休闲观光及旅游的多功能性,蔬菜既可以通过北京二商直供北京超市和会员家庭,又能够在本地加工成蔬菜面,创新了农业商业模式、流通和营销业态。

3.2.2 横向加粗产业链,做优粮油精深加工

长期以来,我国粮食行业普遍存在着链条短、附加值低、精深加工能力不足的缺点,而通过与产业链上企业的合作与竞争,企业之间不断融合与关联,使得产业链的长度和宽度得到进一步拓展。这个过程也是产业增值、成本降低、风险防控与分担的过程[10]。具体表现:(1)发展健康食品产业,保障食品营养与安全,蔬菜面系列挂面获得2016年中国方便面食品创新奖;(2)与三全、思念等大型速冻企业合作,建立“品鲜”冷冻食品加工工厂,生产面点、饺子、汤圆等速冻食品,将产业链延伸到百姓餐桌;(3)瞄准玉米、小麦和大豆精深加工,集团下属的淇雪淀粉有限公司主导产品为食用玉米淀粉、麦芽糖浆、麦芽糊精及其副产品蛋白粉、玉米胚芽等,中鹤纯净粉业则是引进全套布勒制粉设备,高标准生产无菌面粉、杂粮混合预拌面粉,真正将面粉做到食品级安全标准的“无菌面粉”加工企业。

3.3 发展智慧农业,实现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

借助互联网、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加强农业与信息化技术的融合,发展智慧农业,推动信息化与农业生产经营、农产品流通、市场交易、资源环境等融合,是提高农业效率效益、智能化和精准化的重要途径。企业按照“两网”(互联网+物联网)、“两平台”(云计算平台+大数据平台)的架构,围绕促进农业标准化、提高农户经营收入、保障农产品和食品安全的总体目标,打造智慧农业的“三个功能板块”(农业作业标准化板块、农业公共服务板块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板块),见图1。

智慧农业体现在农业生产环节,农业作业标准化板块主要包括3个功能:大田智能管理、设施农业智能管理和养殖智能管理。一是大田智能管理系统,通过物联网远程在线采集土壤墒情、病虫害和气象信息,了解田间作物生长数据,进而智能决策灌溉用水量,实现远程自动控制灌溉设备。采用现代喷灌技术后,每公顷用水由以前的750m3降低至300m3,肥料利用率提高20%,劳动力节省90%以上,平均每公顷节约成本1 500元以上,达到了节水、增效和节约劳动力的多重目标。二是设施农业智能管理系统,对温室大棚内的温度、温度、光照等指标进行实时跟踪,并与远程农业专家会诊相结合,实现高价值农产品种植过程的可靠性、节能性和智能性。三是养殖智能管理系统,通过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对养殖过程的信息化管理,监测牛、羊个体的体重、体温、繁育、疾病和出栏情况,保证畜产品品质安全可控、可追溯。上述生产数据信息和决策经验的累积,为动植物生长模型建立、云计算建模和大数据处理奠定了基础。

围绕产前、产中和产后,该平台的农业公共服务板块包括3个功能:农机调度与服务管理、农资电商服务、合作社绩效管理。其中,农机调度与服务管理系统能随时掌握农机位置,以最短的时间、最优的路径和最低的成本实现农机作业调度,建立以企业为基点的省内辐射性服务;农资电商服务系统通过建立互联网农资采购库,实施农资品类准入制度和农资质量跟踪制度,保障农资来源的可靠度,进而借助电商渠道为合作社、种粮大户及新型职业农民等对象提供农资销售服务;合作社绩效管理系统旨在对种植及养殖合作社进行规范化管理,监控记录进出合作社的农资和农产品,确保农产品质量的稳定、安全,并根据合作社经营绩效实施相应的激励或管制措施。

针对企业的原粮、食品、肉制品和果蔬四大类农产品,对种植、养殖、食品加工、仓储物流和销售等环节全程跟踪,建立覆盖全产业链的质量追溯平台,以现代化质量管控手段保证食品安全。

3.4 建设新农村,实现产城融合

伴随土地流转、并村进城的新农村建设步伐,三产融合的过程中,土地和人口的集约、集中,带来各类资源要素的集聚,进而加速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的进程。通过工业化反哺传统农业农村,利用农业资源支撑绿色工业,“工农互补、产城联动”成为中鹤三产融合的另一体现。

3.4.1 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架构

农村与城市在教育、医疗、居住环境等外部环境差距较大,很多农民进城打工后不愿意返乡。中鹤集团通过与政府、产业资本的多途径合作,建设集住宅、商业、休闲、文体、公共服务为一体的新型农村社区,内部水、电、暖、光纤基础设施齐全,学校、医院、社区服务中心、便民超市、连锁店等服务功能完备,还成立污水处理、垃圾回收、园林绿化等部门机构,以高标准规划建设,满足居民就业、生活、就医、上学、养老等多种需求。“中鹤新城”按照传承田园城镇的设计理念,总体规划强调紧凑布局、适当密度、混合用地、多元居住、开发空间,2016年荣获联合国“全球人居环境示范住區”奖。

3.4.2 多途径降低农民居住生活成本

。新社区建设之初,充分考虑到农村很少有按月缴纳物业费的惯例,同时为了尽可能降低农民搬迁入住后的生活成本,企业建设了只租不售的商业门店,并在顶楼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其商业租金和光伏发电收入全部用于社区物业、污水处理、垃圾回收、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支出。

4 结 论

农村三产融合成为当前调整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路径。本研究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实地调查,得到如下结论:第一,通过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实现农业产业链的链内融合;第二,拉长、加粗了原有的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业“接二”“连三”的产业间融合;第三,探索智慧农业,实现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第四,建立多样化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共享产业融合的发展成果;第五,通过工业化反哺传统农业和农村,依托“工农互补、产城联动”,实现产城融合;第六,业态创新加速涌现,在粮食生产和加工等传统领域之外,衍生出乡村旅游、农村电子商务、智慧农业、生态农业等新业态;第七,粮食产业经济的内生动力得以释放,为粮食行业主动适应新常态、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姜长云.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新题应有新解法[J].中国发展观察,2015(2):18-22.

[2] 郑风田.产业融合需突破传统方式[N].农民日报,2015-09-12(007).

[3] 苏毅清,游玉婷,王志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论探讨、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软科学,2016(8):17-28.

[4]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院和农经司课题组.推进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6(4):3-28.

[5] 孔祥智,周振.发展第六产业的现实意义及其政策选择[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5,31(1):98-103.

[6] 陈俊红,陈慈,陈玛琳.关于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J].农业经济,2017(1):3-5.

[7] 赵霞,韩一军,姜楠.农村三产融合:内涵界定、现实意义及驱动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7,38(4):49-57.

[8] 李小静.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内生条件及实现路径探析[J].改革与战略,2016,32(4):83-86.

[9] 景丽,上官彩霞,张颖,等.农业科技园区三产融合发展的有益探索[J].中国农学通报,2017,33(2):160-164.

[10] 寇光涛,卢凤君.我国粮食产业链增值的路径模式研究——基于产业链的演化发展角度[J].农业经济问题,2016,37(8):25-32.

收稿日期:2019-10-14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基于共生理论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形成路径与运行机制研究”(19YJC790085);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基于可持续生计的电子商务精准脱贫模式构建对策研究”(2018-ZZJH-103);河南省省属高校社会科学项目“电子商务可持续脱贫模式构建及支持政策研究”(2018SKJJ02)。

作者简介:刘威,男,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农村经济。

保险公司经营绩效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内容提要:ⅩⅩ邮政速递物流公司经营业绩之所以下滑,主要是因为该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受传统邮政经营思想的羁绊和束缚,存在市场意识不足、营销观念更新滞后,营销组织的组建、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完善,营销中运用的市场调查手段不够科学等原因所导致,ⅩⅩ邮政速递物流分公司要想扭转经营业绩下滑的局面,笔者认为:应该充分发挥ⅩⅩ邮政速递物流公司的优势,重塑ⅩⅩ邮政速递物流公司的整体形象,加快自身改革彻底转变经营观念,并适时抓住物流业务迅速增长的机遇。

关键词:速递物流;业绩下滑;主要原因;应对措施

案例

回顾ⅩⅩ年ⅩⅩ县速递物流行业,申通、圆通、中通已经占据了ⅩⅩ县物流行业的大半部分市场,而外来——UPS、DHL更是后来居上,昔日速递物流行业的龙头老大——邮政速递物流公司却是生意惨淡。据了解,截至ⅩⅩ年11月,ⅩⅩ县邮政速递物流公司的收入仅25万余元,平均每月收入不到2.5万元,与上年相比较,形成大幅下降。

案例分析

导致ⅩⅩ邮政速递物流公司经营下滑,看来主要是因为市场激烈的竞争,这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该公司在竞争中应如何应对。就笔

者了解,该公司虽然把营销工作作为邮政经营工作的重心和中心环节,但由于受传统邮政经营思想的羁绊和束缚,存在市场意识不足、营销观念更新滞后,营销组织的组建、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完善,营销中运用的市场调查手段不够科学等主要问题。

1、市场意识不足、营销观念落后

作为一个处于转型期的组织——中国邮政由原来带有政府色彩的垄断性转向面对市场、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其市场意识、竞争观念都存在很大的滞后性。传统邮政营销观念落后是营销方式落后和效能低下的根本原因所在,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邮政不可能展开现代的市场营销。现代营销理论在邮政部门引进得比较晚,在日常的邮政经营实践中运用得也较少,因而使得整个邮政部门现代邮政的营销理论匮乏;因此,强化市场观念,在整个邮政部门不断地引进、普及现代营销理论,汲取现代营销思想理论的丰富营养,彻底更新邮政营销观念,是势在必行的。

2、 政企不分、责权利失衡、体制不顺

长期以来,邮政一直是国家垄断的行业,邮电分营后,国家也明确了邮政要政企分开,实行企业化运作的原则。但目前已经注册为企业的中国速递服务公司(EMS),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它只对全国速递企业的业务进行宏观指导,在经济利益和人事财务管理方面与地方速递公司没有任何关系,自己也没有独立的财务和人事管理权,实质上,它仍然是国家邮政局的一个业务管理机构。

这种在政企没有分开、体制没有理顺的状况下建立起来的运行机

制,与市场经济机制仍有很大差距,所以当它面临真正的市场竞争时,必然会出现反应慢、适应能力差、缺乏竞争力的现象。

3、 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落后

体制没有完全理顺,至今在其管理中仍留有许多计划经济的影子。在对速递各环节的管理方面,也缺乏精心的组织安排和周密的衔接,仍停留在粗放式管理的阶段,致使一些环节和部门之间相互脱节,影响了快件传递的速度。EMS对快件的技术管理手段也落后于发达国家。虽然近年已开始建立网络查询系统,但对邮件的监控程度仍比较差。在一些不发达地区仍有邮件丢失现象,有些地方还出现投递延误、查询答复不及时等问题,引起客户不满,严重影响了它的服务质量。

⑴ 各项管理制度不健全,如具体的考核制度、组织制度、培训制度等,邮政营销组织没有一个整体的活动框架,致使管理上理不顺,组织上比较松散,人员的考核、任用、辞退比较散漫,没有遵循一定的规范。

⑵ 由于考核力度不强、业务发展的需求不同、职能界定不清晰等原因,邮政营销组织业务功能单

一、经营目标模糊,营销员的潜能未真正发挥出来,在一些支局、县局等基层单位的邮政营销员仅仅是单纯的储蓄揽储员,对其他邮政业务只是随机发展,形成了大量的人力资源浪费。

⑶ 邮政营销组织的市场定位不明确,对其在邮政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所扮演的“角色”认识不清,无法对它进行灵活而有力的操作。

⑷ 设在一些县局、市局的邮政综合性营销组织和各专业单位在业务考核、酬金分配、人员在业务发展的归属等关系的协调上相互纠缠、交叉不清,营销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挫,致使业务发展受到影响。

4、 缺少市场观念,服务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邮政行业的干部职工受计划经济影响最深,铁饭碗观念根深蒂固。许多地方已经演变成官商意识,在决策时很少考虑市场需求和用户消费心理的变化,制定价格时也只考虑自己,不考虑竞争对手,缺少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

一些邮政职工缺乏为用户服务的意识,更没有把服务作为工作的中心来考虑。虽然近年来也不断倡导服务观念的重要性,但由于体制没有彻底改革,曾经采取过的一些服务措施和服务方式大多侧重于外表,只是流于层面。

5、 企业负担沉重

从计划经济体制延续下来的中国速递企业和所有国营企业一样,背负着沉重的离退休职工养老和医疗负担。由于过去邮政职工属于国家公务员,工资待遇高,离退休比例大,再加上长期以来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使得如今企业在这方面的费用特别高。

扭转速递物流公司业绩下滑的建议

1、充分发挥ⅩⅩ邮政速递物流公司的优势

ⅩⅩ县邮政速递物流公司应充分发挥其核心竞争力——网络建设及政府政策保护等优势,积极开展信函件、及500克以下精细物流

的速递业务,并以此来带动其他大件速递业务的开展。

在大小乡镇集中力量开展营销活动,抢占这部分未被其他快递公司染指的空白;在县和业务密集地区则花大力气“苦练内功”,以价格与服务来和竞争对手争夺市场份额,并可将在这些地方改革获得的成功经验推广到其他中小城市。两者互相辐射,使得整个速递业务进入良性循环。

从业务上看,营销策略是先集中力量进行函件及精细物流上;从地区上看,则是先集中力量在中小城市进行促销。在这些业务、地区站稳脚跟后,再逐步向大宗物流与大城市进行拓展——以小拉大,以中小城市包围大城市。

2、重塑ⅩⅩ邮政速递物流公司的整体形象

由于中国邮政长期垄断经营下给大多数客户形成一种官僚、刻板、冷冰冰、服务态度极差的印象。所以在进行广告宣传的时候要采用整合营销的方式,改变人们固有的对邮政EMS服务的刻板印象,把邮政EMS的企业形象包装成一个充满爱心、注重与顾客沟通、交流的形象,使顾客对EMS有个全新的认识,对企业产生认同感。

然后再在树立整体企业形象的基础上,大力投放促销广告,使得顾客在接受EMS新形象的基础上对它的服务有进一步的了解,产生购买欲望。

具体来说,可分为三步走(三步交叉进行):

(1)新闻预热:处理好与新闻媒体的关系,开展一系列强调爱心、回报社会的公关活动 来产生有利于企业正面形象的舆论报道。使大

众初步接受EMS。

(2)形象广告:通过在电视媒体上播出公益广告或企业形象广告,来使得人们对EMS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同。

(3)促销广告:在人们对EMS整体形象产生积极的认识之后,再推出其产品、服务的系列促销广告。在前期大量形象广告投入后,再开始促销,可谓是事半功倍。

3、加快自身改革彻底转变经营观念

未来中国速递业发展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但无论怎样,在新的市场环境下,邮政依靠政府保护、规范市场的行为将不复存在,它必须和其他企业一样都要在WTO的框架下进行公平竞争。

因此,ⅩⅩ县速递物流公司必须加快自身改革,尽快理顺各种关系,在入世后的过渡期内,使速递从邮政的地方管理中迅速剥离出来,实行专业化经营,并要给予速递公司对地方人、财、物方面的管理权力,在企业内部推进人事、用工、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实行自上而下的完全的企业化管理。只有这样,邮政速递才能焕发出自身的活力,真正地面向市场,进行自主经营。

其次,要彻底转变经营观念,打破传统思想,以市场为导向、以用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实行真正的商业化运作。邮政速递要有自己的经营战略,要重点发展大城市和业务密集地区的速递业务;制定具有竞争力的价格策略;提高服务质量,改进服务手段;逐步调整业务结构,开发新的电子邮政业务,发展与电子商务有关的物流配送。

同时,要加大投资,提高速递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优化网络、

加快传递速度,依靠技术进步,改善服务质量,提高对快件监控管理和查询的能力。

最后,还要加强对外合作,联合一切力量开拓我们的发展空间。

4、适时抓住物流业务迅速增长的机遇

(1)、 现代社会效率观念的增强使得速递业务增长迅速。中国国际速递业务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兴起,九十年代随着外商投资和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中国速递业务进入了迅速膨胀的时期。1990年~1999年间,中国的国际速递业务以年均17%的速度增长。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速递这块蛋糕将越来越大。

(2)、 中国加入WTO促进国际速递业务的增长。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进一步增强与国外的联系,有力地推动我国经济机制的转轨,加快市场经济过渡的步伐,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对外贸易的增长和外商投资的增加,这都会带动国际速递业的发展,促进速递业务量的增加。

上一篇:地方高校新生入学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信息时代企业经济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