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产业结构发展论文范文

2024-07-26

知识经济产业结构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提升,我国体育经济的综合实力也在不断提高,为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但在新时期的背景下,我国体育经济产业发展也面临着许多困境和难题,所以我们必须对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研究出相应的策略,做好有效的改革,使我国的体育经济产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下面我们对我国体育经济的产业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新时期;体育经济产业;发展;困境;解决对策

一、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政府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相比于其他产业来说,我国的体育经济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发展尚未成熟,还没有成为国内的支柱产业,对社会的发展作用不能完全体现出来。政府希望在经济产业方面各产业的经济发展能够带动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但体育经济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足够的发展动力来带动其他经济的发展,不能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所以政府对体育经济未来的发展上没有足够的把握,对体育经济的发展没有足够的热情,不为之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援以及有利。

(二)体育经济产业链条没有进一步拉长

体育经济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产业,发展时必须具备更加完善的发展环境,就需要体育经济链条进一步拉长,完善相关的产业和设备,一次来形成良好的发展环境,来推动体育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我国的体育经济有着很大的发展前景,但由于起步比较晚,想要发展成为成熟的产业还需要很大的时间。并且产业链条形成后,资源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为人类提供更多的服务,以此来推动体育经济更进一步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要拉长体育经济的链条,目的就是为了给体育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政府引导和企业经营经验不足

一个企业的发展需要一个好的经理人,需要一个完善的良好的产业机制,也需要政府的引导,这些都是企业快速稳定发展的前提。但是,我国体育经济产业的管理经验不足,没有足够多的经验,就不能完整的审视体育经济市场,做好企业规划,不利于经济市场的发展。同时,体育经济作为一种新型产业经济,政府不能够好的引导和监督,不能为之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政策,那么良好的发展环境也不利于形成,同时也不能促进体育经济产业快速稳定的发展。并且在新时期发展背景下,体育经济的发展不光需要以上方面,还需要管理人才,由于人才的缺乏,体育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二、新时期推动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有效策略分析

(一)政府制定我国体育经济发展产业规划

体育经济将会成为国家未来发展的助动力,是未来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如果发展占领到最高点,相较于其他方面,就会得到国家的重视,在产业发展方面的话语权也会更多。所以政府要改变经济的发展方式,努力调整好经济结构,这样才会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经济的发展。政府还应该根据我国发展战略的高度制定相关的经济规划,为体育经济的发展产业提供正确的有科学依据的指导,还要根据体育经济发展的高度,为其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为体育经济的发展做好完整的规划,来促进体育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

(二)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和产业模式

由于我国的体育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所以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优秀的管理制度和经营模式,并且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制定出符合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管理制度和经营模式,来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且欧美国家不仅在管理经验方面比较先进,在体育设备和服饰方面的发展也比较先进,例如阿迪达斯、耐克一些体育服饰品牌,以及一些成熟的体育经济商业模式,职业篮球联赛和足球赛等,带动国家其他产业的经济发展,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所以我们应该结合本国的实际国情,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制定出符合我国的体育经济发展模式,来促进体育经济的发展。

(三)各地加大体育生态产业综合发展

如果将体育经济的发展比作一个生态环境,那么一个生态环境的发展需要一个完整的发展链条和发展环境,所以这就必须制造一个完整的发展链条和发展环境来促进体育经济这个生态圈的发展,因此这就需要各地政府根据国家体育经济的发展方向,做好未来发展的規划和指导,将各个地区的体育经济结合发展,形成一个完整的发展链条,并且各地政府还要做好宣传工作,为体育经济发展联合更多的合作伙伴,为体育经济的发展提供帮助,为体育经济以后的发展构建良好的发展环境,确保体育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完整的生产体系,为以后体育经济的稳固发展奠定基础。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综合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但与美国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我们必须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对国家体育经济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做好有效的改革和服务,制定出符合体育经济快速发展的制度来推动体育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为我国综合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才威.让体育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增长点[N].辽宁日报,2018-04-24(006).

[2]李晓培.体育经济在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挑战与机遇[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8(03):57.

[3]刘晓倩,刘光辉,吴钟,桂金安.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创新发展的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8,8(06):246-247.

[4]刘雨晨.我国大众体育经济消费现状及箕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2018(06):72-73.

作者简介:黄河清(1993-),男,汉,山东潍坊人,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体育经济与管理。

知识经济产业结构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产业集群日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它具有显著的特点,我国现有的产业集群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缺陷需要解决,以期更好地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产业集群;经济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竞争的日趋激烈,产业发展为了适应这种新形势,应对新的国际竞争压力,提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产业集群。美国的硅谷、好莱坞,中国北京的中关村,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卓有成效的实例。

集群本意为相同或相似的事物在某地集中出现,早在20世纪70年代或更早的时间,就有国外学者将集群引入到经济学,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1990年美国波特教授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重新提出产业集群的概念,并用产业集群的方法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优势。从此,产业集群的概念得到学者的普遍接受并风靡一时。

产业集群是由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的相互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企业及其他相应机构组成的有机整体,它至少应包括如下几个因素:

首先,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一般来说,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和其它机构往往都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这是产业集群形成基础。中国纺织集群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三角洲这三大经济圈最为集中,全国规模以上纺织工业中,76.38%的纺织企业,60.97%的从业人员,86.04%的出口交货值都聚集在这里。西安高新区以大唐电信、海天天线、华为、中兴、西电捷通、宇龙等企业为代表,3G技术为支撑的通讯产业集群,2005年营业收入突破15亿元;以德国英飞凌、美国爱尔、美光、应用材料、西岳电子等40多家企业为代表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2005年产值超过35亿元。

其次,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及其它机构之间具有密切联系。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及相关机构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个联系网络中的一个个节点,这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关键。

第三,产业集群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产业集群内部不仅包括企业,而且还包括还包括上下游、互补产品的生产商以及提供专业化基础结构和提供技术支持的其他机构,如大学、科研机构、金融机构、职业培训机构、技术标准机构、技术咨询机构等,很多产业集聚群还包括商会和涵盖产业群成员的其他集体组织,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这是产业集群的实体构成。

产业集群的重要作用:

第一,外部经济效应。集群区域内企业数量众多,单个企业并不大,但集群区内的企业彼此实行高度的分工协作,生产效率极高,产品向区域外的市场扩散,从而使整个产业集群获得一种外部规模经济,促进了集群同类企业之间实现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的共享,节约了资金成本。

第二,空间交易成本的节约。空间交易成本包括运输成本、信息成本、寻找成本以及和约的谈判成本与执行成本。产业集群区内企业地理位置邻近,容易建立信用机制和相互信赖关系,从而大大减少机会主义行为。集群区内企业之间保持着一种充满活力的非正式关系。在一个环境快速变化的动态环境里,这种垂直一体化安排和远距离的企业联盟安排,更加具有效率。

第三,学习与创新效应。产业集群是培育企业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温床,企业彼此接近,激烈竞争的压力,不甘人后的自尊需要,当地高级顾客的需求,迫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一家企业的知识创新很容易外溢至区内的其他企业,这种创新的外部效应是产业集群获得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产业集群也刺激了企业家才能的培育和新企业的不断诞生。

但随着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其中的一些问题也日益凸现出来:

第一,集群整体意识的淡薄。“聚而不群”现象普遍存在,在我国的产业集群内部,企业无论大小,基本都是“五脏俱全”,即各自独立完成产品开发、原料采购、产品加工和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

第二,开发设计能力弱、技工和人才严重短缺、质量提高缓慢、创新能力弱、产品雷同与企业同质化现象突出、同业无序竞争和内耗严重、缺乏品牌意识、管理水平落后、融资环境差、支撑服务体系欠缺、环境污染加剧等等问题在目前多个产业集群试点中普遍存在。

如目前全国的摩托车产业普遍没有跳出仿制的窠臼。技术创新和自主开发仍然是整个产业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车型虽然不少,但同质化问题突出,仿制车型多,创新产品更少,总体上尚未完全形成自主开发的体系和能力。

第三,价值链整合度不够,产品结构单一,产业关联度低。企业集群是价值链整合的产物,但在形成企业集群过程中,有些同类企业不是自发集聚形成的,而是各地政府在某种程度上替代了市场主体、金融市场的投资行为,靠政府行政命令聚集在一起,但实际企业之间并不存在高度关联性,不是价值链自然衍生而成的企业集群,企业间难以形成依靠各自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环节相链接起来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导致企业产品单一、缺乏协同效应。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化,要想提升产业竞争力,一定要改变产业集群的现状,提升产业集群的水平。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政府制定适当的产业指导规划,使现有或新建的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建立相辅相成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关系。对已有中小企业集群要重视相关产业的网络体系建立,对新建中小企业集群内的产业布局要坚持以分工协作形成集群来安排项目,鼓励中小企业加入大企业的配套体系中,使之改变独立生产最终产品的生产方式,多生产中间产品,并在同大企业合作过程中享有技术外溢效应,提高其生产工艺及产品质量。

二是转变集群集中于制造环节的现象,实现产业服务化,将集群提升与产业链完善结合起来。加快企业集群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优化企业集群生存环境,要大力培育各种规范的中介服务机构,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融资服务,技术服务、法律服务和人才培训。在企业集群发展中要选择关联度高,存在价值链整合效应的产业进行优先扶持。注重原材料、零部件及各种包装储运方面的整体配合的一贯性,从而提高企业集群的竞争力。

三是加强产学研的互动和一体化,提升集群的创新能力。深圳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深圳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以及香港科技大学等合作建立研究院和研究生院,与俄罗斯国家科学院、法国里昂中央理工大学等国内外40多所著名大学合作建立虚拟大学园,近50所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深圳成立产学研基地,设立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近80所、博士后工作站39个,孵化科技企业2200多家。企业与高校建立互惠互利的协作关系,通过成果转让、委托开发、联合开发、共建技术开发机构和科技型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产学研一体化由初期的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点对点分散式合作,逐步扩展到政府、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全方位合作,标志着产学研合作网已具相当规模和较高水平。由此可见,产学研一体化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

知识经济产业结构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产业在经济结构中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大,体育经济逐渐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在增加国民生产总值、促进国内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将体育经济发展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也被纳入到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在体育经济发展已经受到越来越多重视新形势下,亟须针对发展体育经济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体育经济;市场经济;体育产业;产业结构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人们对于体育经济的概念认知十分有限,而且在经济研究领域始终将体育与经济进行分别研究,这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体育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凸显,国家对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体育经济的发展逐渐给予更多重视,如何推动体育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成为新时期市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随着新时期体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体育与经济之间的密切关系也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推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发展体育经济的优势

体育产业指的是与体育事业相关的体育服务、体育产品生产和体育精神产品传播的综合性产业,是体育经济的直接表现形式。体育经济可以概括为所有与体育事业相关的经济活动,将体育作为一个特殊的产业从市场发展的视角对其进行有效开发和经营管理,从而实现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体育产业经营成果在市场经济中的比例,有利于实现体育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经济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与其他产业相比,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经济快速发展具有较大的优势。

(一)发展体育经济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消费者是影响体育产业发展的核心因素,体育产业的发展核心则是本体产业,其中包括体育经济和健身娱乐,我国体育产业链涉及的内容相对较多,包括体育器材、体育用品、体育服装、体育服务、体育旅游等等,通过体育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可以实现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从而为体育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我国体育经济的快速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参与体育锻炼以及体育产业活动的人员数量并不多,关于举办大型赛事能够为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推动作用的认知也十分有限,直到1985年开始由体育经济企业赞助国际奥委会会标的使用权,体育经济的拉动作用才逐渐显露出来,奥运会也成为国家体育经济发展的转折点。我国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更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更带动了全国体育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人们对体育经济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在促进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刺激国内体育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从而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助推剂。

(二)体育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就业效应

体育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一大批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包括体育用品、广告、金融、旅游、制造业等等。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不仅带来了经济的增长,也产生了强烈的就业效应。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创造了将近10万个就业岗位,而且普及的范围涉及全国。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就业形势始终十分严峻,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会牵动相关的行业。体育产业同样如此,只有实现产业之间的密切联系,才能确保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比如,体育产品生产行业与医疗产业的合作,可以根据体育运动的特点研究专业的药物减少运动竞技中的伤痛。这种产业合作的方式是体育经济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有效合作也可以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产生的就业效应显然是十分强烈的。

(三)发展体育经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从国际体育产业的发展形势来看,体育经济的发展与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都有紧密联系,如美国职业篮球赛、欧洲杯足球联赛等等,因为国际大型赛事的举办往往都具有成熟、完善的商业运行模式,不仅对运动员的专业技能有较高的要求,而且在相关的产业结构方面也具有完善的管理体系,能够为竞技体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体育经济的发展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方面显然具有更大的优势,只有产业结构的优化,才能保证体育赛事的顺利举办,并且吸引更多运动员和观众参与其中,从而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完善。

二、体育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传统管理体制的制约

在我国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体育赛事的举办始终是由国家体委包办而且具有严格的运转模式。在市场经济改革的过程中,关于体育产业的管理也正在由政府向市场转变,但是由于传统的管理体制根深蒂固,即使能够采取一些新的发展措施,在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下,仍然无法为体育行业的企业提供更多自主权。同时,参与体育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效益的往往是少數企业,因此导致了大型赛事频繁举办但是收益却甚微的现象,使得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对体育经济的参与度下降,制约体育经济的发展。

(二)尚未形成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在体育市场的管理方面依靠的是系统性的统领文件,针对体育经济发展制定的行政文件和法规性文件相对较少,使得体育经济的发展缺乏足够的法律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管理单位和管理者的职责划分不明确,在市场管理方面缺乏有力的根据,同一地区的体育市场经常发生要么多头管理、要么无人管理的尴尬局面,很多体育项目都处在无人监管的状态,极大地阻碍了体育事业的发展,也使得消费者的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影响群众对体育经济发展的信心。

(三)体育市场的发展处在初级阶段

体育产品的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是体育市场的主体,他们的经济行为对体育经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市场主体的反应速度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从当前我国体育市场的发展形势来看,作为关键主体的消费者在意识和思想方面并没有完全转变,他们对于体育消费的认知仍然十分有限,在体育消费结构方面也倾向于体育产品,如服装、器械等,但是在体育娱乐、健身等方面的消费比例却很小。同时,体育专业人才的匮乏也是体育市场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现有的人员结构不合理、缺乏体育市场管理的专业能力和素质等,都影响了体育市场的发展速度,使之始终无法获得突破性进展。

(四)缺少政策的扶持

从国外发达国家的体育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来看,政府的扶持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政策上给予足够的支持才能为体育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多有力条件。比如,体育部门在开展体育赛事和相关的体育活动时,会涉及到不同比例的经营收入,政府对税收政策会做出相应的调整,减少一部分税收;企业对体育赛事的赞助也可以纳入到惬意的成本支出方面,这种政策扶持不仅可以体现政府对体育产业发展的关怀,同时也为管理部门和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有利于增强他们的积极性。而在国内,大部分的政策都倾向于教育、文化等事业方面,对体育产业的扶持力度十分有限。

三、发展我国体育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全新的体育经济发展观念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居民在体育事业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加,体育锻炼不再是一项专业的竞技性运动,而且更多的进入普通群众的生活中,所以体育经济的改革势在必行。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需要树立全新的体育经济发展观念,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背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体育事业产业化、社会化的改革方向,并且积极探索国内外的成功经验,鼓励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体育事业中,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切实实行,不仅可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文化需求,同时推动体育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

政府对体育经济发展给予的政策倾斜是促进其健康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了适应市场经济转轨的特殊需求,体育经济的发展也应当摒弃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同时需要从战略角度上给予体育经济足够的重视,将体育经济的发展纳入到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才能实现体育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部门需要加强与政府部门的合作,在财政拨款、体育产业税收政策和发展筹资等方面都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同时需要将体育产业的发展分离出来,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进行运作,才能发挥体育经济的重要意义。

(三)促进体育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当前,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仍然处在初级阶段,体育产业的规模小、产品标准化低、品牌意识薄弱等问题普遍存在,为了促进体育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对原有的体育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促进其结构的优化,才能解决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一方面,加快现有的体育事业单位向企业转变的速度,改變传统、僵化的管理体制;另一方面,积极探索体育产业产权组织形式,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其目标是建立一个由多种经济成分的投资主体投资的体育经营单位实现企业各方参与者之间的权力制衡,做到产权明晰、政企分开、权责分明、科学管理。

(四)建立完整的体育市场管理体系

完善的市场管理体系可以对体育经济的发展进行全面的管理和监督,是体育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在体育市场中存在多种不同形式的市场行为和竞争行为,所以需要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对市场主体的责任和义务进行明确划分,并且根据市场主体的发展规律,对体育竞赛市场、培训市场、娱乐健身市场等不同的发展模式进行全面监管,促进体育经济有序、繁荣的发展。

综上所述,体育经济在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关于体育经济的发展问题也受到社会愈加的广泛关注。为了推动我国体育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树立全新的体育经济发展观念、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促进体育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建立完整的体育市场管理体系,为体育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政策基础和保障,推动我国体育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邱世亮,楚英兰.中英体育经济发展的比较[J].体育学刊,2012,(4).

[2] 薛伟善.体育经济的误区与产业化的发展机制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2,(2).

[3] 李方玉.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意义、问题及解决方案[J].中国商贸,2013,(25).

[4] 刘成云.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J].体育文化导刊,2013,(4).

[责任编辑 兴 华]

知识经济产业结构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Research on sports industry polic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ft law

ZHANG Jian-wei,TANG Wei-dong

摘 要: 体育产业政策是体育产业发展的行为准则,它规定和指导着体育产业的发展方向。从法律维度看,作为保障体育产业发展的有效方式与制度形式,体育产业政策本质上是一种具有“组织规则”特质的软法规范、体育领域软法的载体形态,由“权利—职责(权利—义务)”规则、目的性思维、自创性内核等结构性要素组成的体育产业政策对促进体育产业发展起着独特的功能。从软法视角分析体育产业政策的法律性质、软法表现形式、效力结构等,提出今后我国体育产业政策调整完善需“以‘良法善治’为准据、提高政策执行能力、健全监督机制、加强绩效考量、确立体育产业政策执行评估机制”,以期实现体育产业发展的软法之治。

关键词: 体育产业;产业政策;软法;法治

Key words: sports industry; industrial policy; soft law; the rule of law

我国当前正在大力推进“全民健身”“健康中国”战略,这为日后我国体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无限遐想空间。而政策作为体育产业化的先决条件,是一种催化剂,为体育产业的市场化、规范化、法制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是国家发展体育事业、促进体育经济价值发挥的主要工具。当前,在我国体育产业快速进程中存在相关产业政策缺失、供给不足、对体育产业扶持力度不足的事实,未来如何通过体育产业政策的规范运用来保障体育产业快速稳定发展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成为检验政府体育治理能力的一个重要维度。当前,各行业需求国家产业政策支持,体育产业政策成为当前一个热点研究领域,从目前关于体育产业政策的研究成果看,大多国内学者研究局限于对其进行回顾与总结,集中在对体育产业政策进行逻辑分析、宏观叙述以及进行价值判断,对体育产业政策研究中,缺乏多元化的政策研究范式。在当前依法治国的大格局下,软法为处于瓶颈之中的体育产业政策研究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角,把体育产业政策置于软法的视野中,是我国体育产业政策发展的必经之路。笔者从软法角度重新认识体育产业政策,试图对体育产业政策的软法表现形式、效力结构等内容进行研究,以期丰富体育产业政策的理论研究,对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1 软法:概念的界定与澄清

软法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西方法学界出现的一个概念,发端于国际法,是源自西方的舶来品。自诞生之日起便争议不断,对软法的认可与推广极力推崇者有之,不屑一顾者亦有之,学者们对软法的定义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目前国内外尚未有一种统一、明确、权威的软法定论与表述。当前学界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1)软法是一种有实际效力的行为规则,否定软法属于法(没有法律约束力),认为只有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法(即硬法)才是唯一的法律,即“无软法主义”,代表学者有法国的Francis Snyder[1]。2)“泛软法主义”,主张硬法以外的所有规则皆可称为软法,认为对人们行为具有约束力的一切或显或潜规则都是软法,包括政策、传统、理念、伦理道德等,例如我国学者陈安认为“软法是指趋向于形成而尚未形成的规则和原则”[2],这也是典型的泛软法主义。3)“软法不可定义论”,虽承认软法,但在定义“软法是什么”时,常采用的是比照或概括式的手法,无法给出一个完整、明确的定义。美国法学评论家韦丝曾形象地将软法比喻成特洛伊木马,其意在于指明当前众多软法的制定通常都是立法倡导者在促进某一立法时所用的缓兵之计,或至少成为一些积极推动者们倡导的有法律约束力的规范[3]。我国软法学之父罗豪才先生曾言“硬法是那些直接依赖于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法律规范;而软法是指可以有效约束人们,但总体上不直接依赖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则”[4]。当前对软法的界定表述多样,筆者认为软法即是与硬法的对立统一,因而更倾向于罗豪才先生“软法亦法”的观点。而从外延看,软法规范的表现形式较为广泛,学者梁剑兵将软法外延归纳为国际法、正在起草的法律法规(尚未公布)、道德规范、法律意识与法律文化、执政党的柔性规范等12种[5];学者田成有的界定则更加宽泛,认为软法即包括政策、章程、内部通知、指导性规则,还包括道德、伦理、风俗、习惯等社会行为规则与各种行业协会、社会自治组织的规范[6]。

2 学理辨析:体育产业政策作为一种软法的行为表现方式

2.1 公共政策与法律的联系

公共政策存在久已,对于公共政策的理解,目前有很多诠释。国外的主要代表观点有“由立法权者制定、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7]、“一种含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8]等等。在国内,学者们对公共政策的理解经历了一个不断认识的过程,对公共政策理念与内涵的理解偏差主要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研究者本身视角的不同在发生变化,学者们对公共政策概念的理解不一,但基本上都能道出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即政府用以规范、引导有关团体机构与个人行动的准则或指南。陈振明教授对此有深刻的阐述,公共政策是“政府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而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包括一系列的谋略、措施、办法、条例的总称”[9]。

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在于其公共性,法国哲学家卢梭曾认为法律“乃是公意的行为”[10]。公共政策和法律都代表着公共的利益,而公共政策的最初制定、被公共认可接受以及推行首先也必须合法。当然,直接将公共政策等同于法律是不可取的,但在国家治理由国家管理向公共治理转变的大背景下,法的内涵与外延已经进一步延伸与拓展,在这样的语境下,公共政策当前作为公共治理的一种工具、一种规范社会行为的准则指南,事实上已成为法的一种表现形式。

2.2 体育产业政策——一种体育领域软法的载体形态

体育产业政策作为一种宏观调整政策,大体属于产业政策与公共政策范畴,往往具有多维的分析视角[11]。传统法概念下,我国体育领域诸多行为准则、政策文件都无法纳入到法学研究视野中来,体育治理常常出现“软法”硬化和“硬法”软化现象。其实不然,我国体育学者早就指出我国体育领域存在着大量软法,包括体育政策、体育专业标准、体育行业协会章程等[12]。体育产业政策作为一种公共政策,在本质上与软法是一致的,它是一种“柔性”的行动准则。具体来说,体育产业政策作为一种国家层面的宏观调整政策,是政府和体育主管部门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根据体育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自身特点所制订的行动准则,是“国家规划、干预、引导体育产业发展的一种经济政策”,更是我国公共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见,体育产业政策效力的实现不直接依靠国家强制力,而是国家规划、干预、引导;其本质属性也不具有国家强制力,或者说不依赖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正如一些体育产业发展计划、纲要等,虽然是政府权力的一种行使方式,但没有传统上所说的法律约束力。况且,由于政策本身具有指导性、明确性、弹性、灵活性以及时效性等鲜明特点[13],体育产业政策作为一种灵活机动的制度安排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硬法”对体育产业实践反应的迟钝,是软法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增强了对体育产业领域“硬法”的回应性,成为体育领域软法一种具体的载体形态。

2.3 作为一种具有“组织规则”特质的软法规范

从法学维度看,产业政策本质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具有“组织规则”特质的软法规范。体育产业政策从最初制定到具体落实,无非就是“政府通过有效的组织干预手段,制定一定的规章以推动体育产业更好地发展”。具体到一系列的体育产业领域的公共政策,其运行多以政府宏观规划、计划纲要、决定意见、发展指南等形式表现出来,其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体现了政府按照一定的法律规范对体育产业的扶持、保护、调整和完善等意愿,是“政府和有关部门站在规范制定者层面用以规范、引导体育领域产业行为的准则或指南”。此外,体育产业政策可谓是当前国家产业政策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在发展体育产业及相关业态时涉及财政、工商、土管、法律多部门机构,常常需要由中央、地方政府與不同部门、机构之间按照一定的“组织规则”统一协调才能真正发挥其政策效能,以确保实现体育产业发展的目标。据此可见,体育产业政策作为一种“组织规则”,反映了软法规范在体育产业领域的事实存在,其与广泛存在于群众体育层面的体育行业协会章程、体育行业标准以及一般赛事的比赛规则等一同构成维系我国体育事业有序运行的一套规范体系。在当前依法治国的语境下,作为体育法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产业政策发挥着应有的规范、指导作用。

2.4 体育产业政策的软法效力结构

体育产业政策的软法效力结构是指体育产业政策的软法效力是由哪些要素构成以及这些要素的具体表现形式,分析体育产业政策之中软法的结构,将有助于揭示体育产业发展软法的运行规律。在对体育产业政策做出法学维度的阐释之前,有必要对体育产业政策的结构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关于体育产业政策的规范结构问题,最为常见的一点就是,体育产业政策全文结构通常多以“体育产业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总体要求—主要任务—重点行业—主要措施”“发展现状—未来发展需求—改革发展思路——发展前景及任务”或是“出台背景—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基本措施”等布局,鲜见有关章节条文对具体的法律责任做出描述以及刚性、强制性的条款要求,这恰恰反映了体育产业政策实质作为一种公共政策而并非“体育产业法”,因此不具有“内含依靠国家强制力确保规范实施”之类文字表述的特色。由此也表明,“软法之所以包含体育产业政策,归根结底是它调整体育产业发展的措施并不是用强制的手段方法”。除了这一最为基本的结构性特征之外,体育产业政策规范结构的“理想类型”则需借助若干理论工具进行多维度的揭示:

1)体育产业政策多依靠“权利-职责”规则落实体育产业发展规划。例如在2016年7月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14](以下简称《规划》)中,《规划》在第五章节“主要措施”中明确要求相关执法部门“加强组织领导”“加强行业管理,进一步完善体育行政部门的体育产业宏观管理职能”,也提出“保障规划实施”和“将体育产业工作作为衡量体育工作绩效的重要内容”,由此,健全《规划》实施的督查落实机制,对地区体育产业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监督;与此同时,体育产业政策中也不乏“权利—义务”规则的规范结构,如2016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的意见》[15],一方面“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消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放宽市场准入”,大力促进体育消费,鼓励相关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也指出通过“创新市场监管方式,严厉打击制售侵权假冒商品违法行为”,以维护安全放心的体育健康养老等领域的消费环境。

2)结构规范中包含有注重“目的性法律思维”(及注重法律运行中实质性结果)这一要素[16]。诸如2016年11月8日国家体育总局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健身休闲产业“水、陆、空”三规划(《水上运动产业发展规划》《航空运动产业发展规划》以及《山地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具体描绘了到2020年有关运动产业发展的蓝图,提出到2020年各自的产业发展目标,其中水上运动产业总规模达到3 000亿元,水上运动俱乐部达到1 000个;航空运动产业总规模达到2 000亿元,建立航空飞行营地2 000个;山地户外运动产业规模更是要达到4 000亿元,3项规划所提产业总规模累计达9 000亿元。

3)结构规范中有着“自创生”内核这项要素。例如2010年3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17]关于“大力促进体育健身、竞赛、表演市场,积极培育体育中介市场以及加强行业自律”“提高体育社团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律规范的能力,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规定表明,在大力发展体育产业的背景下,体育产业政策的有效运行以培育体育企业集团为基础,依赖于规范有序、繁荣发展的体育市场以及体育社团等社会组织的自知自律。

3 作为软法表现形式的体育产业政策

作为软法表现形式的体育产业政策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软法制度及其理念。第一,从形式上看,我国体育产业政策具有灵活多样的特性,与软法的形式特征相一致,与传统的法律规范体系有很大的差别。具体来看,以下几个子类型是较为典型的产业政策软法规范:1)“目录”类政策。例如国家统计局、国家体育总局于2008年联合制定颁布的《体育及相关产业分类(试行)》和2015年《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是以“目录”形式公布的产业分类布局政策类型的软法规范。2)“计划”类政策。国家体育总局分别于2006年、2011年、2016年分别颁布的《体育产业“十一五”规划》《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计划”形式颁行的产业技术政策类型的软法规范。3)“方案”类政策。上海市政府办公厅《上海市体育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16-2020年)》是以“方案”形式颁行的产业结构政策类型的软法规范。4)“意见”类政策。《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是以“意见”形式颁行的产业组织政策类型的软法规范等等。第二,从内容上看,体育产业政策在行文涉及的内容多以宏观指导性为主,《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全国冰雪场地设施建设规划(2016-2022年)》此类等等只做宏观层面的规划,符合软法的内容特征,与硬法内容作具体量化的特性迥异,更重要的一点是体育产业政策中通常不直接规定违反它的具体罚则。第三,体育产业政策制定主体多元性对软法的体现。当前,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的制定主体包括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财政部、国家体育总局、各地方人民政府、体育局等等。而且一些政策的制定主体不是单一的,而由多个主体一齐统筹规划。如2016年5月签订的《关于推进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合作协议》与同年12月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都是由国家旅游局、国家体育总局共同签署印发。第四,体育产业政策制定过程是对软法机制的运用。软法的制定必须经过充分的协商,而当今随着民主化进程的推进,诸多体育产业政策是多方博弈与协商的结果,多元的利益主体影响着体育产业政策的最终制定,这也是对软法理念的最佳诠释。

4 对体育产业政策优化路径的若干思考

4.1 理念嬗变,体育产业政策制定应以“良法善治”为准据

產业发展的软法之治表明,产业政策的运行可以被纳入法制的框架之中进行诠释和规范[18]。同样,在法制视域下,体育产业政策的制定无疑当以“良法善治”作为其实际运行的目标和评价的准据。此处的“良法”,当是富有前瞻性、科学性、民主性、广为受制主体认同的软法规范;此处的“善治”,应当是能反映出体育产业政策兼具有效性、实践性、合法性、法制化、透明性、公正性等要素[19]。

具体展开而言:

1)体育产业政策应更具预见性与前瞻性。体育产业政策本质上是一种国家对体育产业、体育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事前调节行为,而具体的体育产业政策真正从中央落实到地方、从城市渗透到乡镇往往会出现一段政策“缓冲期”,而加之市场不断地变化,为了避免体育产业政策的错位、缺失以及迟滞现象,就必须把握住历史基点与逻辑方位。现实情况是,我国体育市场有了新的要求、诉求时,相关体育产业政策才姗姗来迟,因此,要加强对体育市场的研究、紧跟最新风向,确保政策的制定兼具预见性与前瞻性。

2)体育产业政策应更注重科学性与合理性。作为典型的依靠建构理性创制的一种经济调控制度,体育产业政策的有效性总是受到广泛关注与质疑。由于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惯性,当前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的制定一般都是由政府主体创制与实施,与企业、学者的探讨磋商不足,难以完全保障其合理性。未来应在制定体育产业政策之前向社会、企业广泛征求意见,在制定过程中,以法定程序确保听取体育行业组织相关企业、民众等的意见,确保多方面利益主体的参与,以实现体育产业政策民主化的创制与实施。

3)体育产业政策应更趋于系统性与完整性。按照制定主体的不同,体育产业政策可分为国家、地方性体育产业政策;按照层次划分,可分为宏观、中观、微观性的体育产业政策;按照功能目标划分,可分为体育产业布局政策、体育产业组织政策、体育产业结构政策以及体育产业技术政策;按照实施手段划分,则可分为行政型、法律型和经济型的体育产业政策。同时,一个成熟完善的体育产业政策体系应该是一个中央与地方配套、政策门类齐全、实施手段多样化、从宏观到微观的完整系统与有机整体[20]。仅以体育产业政策的运用类型为例,从既有经验来看,我国目前落实的诸多体育产业政策多依赖于一种行政手段从上至下干预、引导体育产业发展与体育市场运行,是一种典型的行政型体育产业政策,这在“新常态”背景下,已经很难焕发市场的积极性,从而使行政化的体育产业政策的执行效果大为降低。对此,我国应积极借鉴国外经验,除了发挥行政型体育产业政策的固有优势外,还应因势利导地配套出台、行使财政税收类政策、信息类政策、法律类体育产业政策等等,以加强体育产业政策运用的系统性与全面性等等。

总而言之,要以“良法善治”的标准考量时下我国的体育产业政策,以“软法治策”,促进公众参与体育产业政策的具体实施,乃是增加体育产业政策正当性、保证体育产业具体目标实现的重要条件。

4.2 以市场为导向,提高政策执行能力,健全监督机制

在我国的公共政策领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变通执行”“有选择地执行”或“抵制执行”是我国公共政策贯彻执行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21]。在体育领域,有选择地执行或是不执行政策的问题尤为严重,体育政策法规制定与实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一些政策当具体落实到地方、部门、企业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造成公共体育政策实施过程中有效执行不足。从战略视角看,提高政策执行能力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实施科学管理、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依据与战略抓手,要实现体育产业发展方式从传统粗放型向现代集约型转变,就必须充分发挥政策执行能力这一宏观的管理手段。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正处于新的历史发展起点,挑战与机遇同在。尤其是近年来《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体育产业发展纲要》《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皆释放出更多的利好信号,而这一切皆赖于健全的监管措施才能实现体育产业发展的良好治理。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应尽快建立健康、统一、严格的体育产业政策监督体系,形成面向社会公开、透明、公正的畅通渠道,对体育市场存在不法行为的主体施行更为严厉的惩治机制,形成多管齐下、点面共治的体育市场常态化监管机制,实现标本兼治、共建共荣的良好局面。

此外,我国体育产业政策未来进一步完善的方向应该是让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发挥更重要的主导性作用[22]。因此,体育产业政策还必须通过完善的市场机制来发挥其应有的政策效应,要进一步发挥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具体来看,首先要明确体育部门在体育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即“规划、制定、引导与调控”,而不是“直接参与”。其次,充分挖掘体育的经济功能引导民众增加对体育健身、体育旅游以及体育服务业等消费,拓宽体育消费领域;同时政府部门也要放宽审批要求,降低准入门槛,尤其是要积极引导小微体育产业实体发展,促进各类体育产业实体参与产业政策的实施,保障体育产业政策的有效性与实践性。

4.3 加強绩效考量,确立体育产业政策执行评估机制

政策绩效评估不但是评价体育产业政策科学化、合理化的手段,也是体育政策制订或修改的前提[23]。而政策评估在公共政策运行过程中,作为一种对政策执行效益、效率及其效果进行综合判断的行为,它在决定政策去向问题、配置政策资源、检验决策质量、补充合法性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24]。为保证体育产业政策调整过程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平稳性,需要将体育产业政策推进与动态评估机制建设统一起来并实现同向发展[25]。借助有关法制评估的既有经验,可知确立体育产业政策执行评估机制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建立常态化的政策推进机制。为了避免官僚制的政府行政模式,以开放度大、透明度高的方法和手段完善体育产业政策执行的公开制度,向社会公众公布政策执行过程的细节,推进“法律、法规、标准”与一体的政策执行机制、“政策、绩效、监督”联动追踪机制,并建立科学的行政问责机制,追究相关政策执行机构、人员在落实体育产业政策职能方面失职的责任,形成政策公开、责任追究、人民监督的立体化推进机制。

2)引入专业化的政策回馈机制。体育产业的制定是否彰显法治思维与方式?

是否实现了体育产业政策措施与实际需求的最优化?是否实现了既定目标?这就要求政府积极建立与社会对应的回应机制,借助公众、专家以及第三方机构运用“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相结合”“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的体育产业政策执行评估机制来客观判断政策执行效力,克服政府“自测自评”的内部评估模式局限。

3)形成动态化的政策改进机制。体育产业政策的实效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常态化、专业化的政策推进和反馈机制,也要求体育产业政策调整遵循“执行调整—再执行—再调整”的基本规律,这就要求体育主管部门在调整体育产业政策的过程中,及时把握体育产业政策推行、具体实施过程中偏离大方向的不利因素,加强和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做出客观的修正和调整,这是增强体育产业政策实效性、保障具体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

5 结语

在当前体育产业迅猛发展中,作为软法的存在——体育产业政策是一个客观现象,要实现体育产业发展的法制化与“善治”目标,不能不研究软法,不依靠软法规范。本文中,笔者将体育产业政策视为具有一种具有“组织规范”特质的软法规范,有助于化解其一度游离于法制框架之外所产生的解构法治和阻碍法制发展的困境。软法的兴起,必将为体育事业的转型、体育产业政策的调整落实提供充足的助力,发挥其巨大的建设作用。

参考文献:

[1]琚磊.软法、硬法视角下的产品召回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13.

[2]陈安.国际经济法专论(上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70.

[3]伊迪丝·布朗·韦丝.国际环境法律与政策(案例教程与影印系列)[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193.

[4]罗豪才,等.软法与公共治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

[5]刘小兵,等.软法原理与中国宪政[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5.

[6]田成有. 中国法治进程中的软法问题及软法现象分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6-23.

[7]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

[8]H.D.Lasswell, A. Kaplan. Power and Society[M].NH:Yale University Press,1970:71.

[9]陈振明.政策科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59.

[10]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51.

[11]易剑东,等.中国体育产业政策研究:总览与观点[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19.

[12]贾文彤.我国体育领域“软法”问题研究[J].体育学刊,2010,17(7):7-10.

[13]刘斌.政策科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95-97.

[14]新华网.《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发布[OL].[2016-05-05].http://news.xinhuanet.com/sports/2016-05/05/c_128960270.htm.

[15]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的意见[Z]. 國办发〔2016〕85号,2016-11-28.

[16]P.诺内特,P.塞尔兹尼克.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迈向回应型法[M].张志铭,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92-93.

[17]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Z]. 国办发〔2010〕22号,2016-03-24.

[18]黄茂钦.论产业发展的软法之治[J].法商研究,2016,33(5):75-84.

[19]俞可平.论国家治理现代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12.

[20]宋福林.体育产业政策的经济学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29(6):51-53.

[21]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香港城市大学公共管理及社会政策比较研究中心.中国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2-13.

[22]柴萍.我国体育产业政策应用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12):27-29,36.

[23]郑志强. 中国体育产业政策研究综述[J].体育学刊,2010,17(6):14-17.

[24]杨成虎.我国政策评估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初探[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1):60-64.

[25]姜同仁.新常态下中国体育产业政策调整研究[J].体育科学,2016,36(4):33-41.

知识经济产业结构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在现代事业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人才在事业单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所以事业单位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就成为促进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但是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市场变换频繁,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环境已经占据市场的主导,企业事业单位作为经济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会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就要求事业单位在新经济环境中找出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隐患,并进行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化。本文就从新经济环境背景入手,浅谈在新经济环境对事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产生的影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隐患以及优化方式。

关键词:新经济;人力资源管理;影响;问题;优化方式

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会根据时代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变化,现阶段的新经济就是指以信息化产业和第三服务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市场,代表着我国经济市场的逐渐完善和发展。在这一时期,传统的经济产业逐渐被新经济产业所取代,就对企业事业等以经济为主的机构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不仅改变了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构成,还改变了其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而事业单位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增进社会福利,满足社会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方面需要,提供各种社会服务为直接目的社会组织。其和现代社会新经济的联系更为紧密,就需要相关管理者迎合市场对产业的需要,改变事业的人力构成,促进事业的发展,以更好地发挥其功能。但是新经济环境较为复杂,其对人力资源造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相关事业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就要求相关人员在新经济环境下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并对其手段进行优化。

1新经济环境和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1.1新经济环境的含义

新经济是相较于传统经济而言的一种概念,也就是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新经济有着不同的内涵,其是建立在信息技术革命和制度创新基础上的经济持续增长与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并存,经济周期的阶段性特征明显淡化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在现阶段,新经济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追求差异化、个性化、网络化和速度化,所以说,当前新经济是指创新性知识在知识中占主导、创意产业成为龙头产业的智慧经济形态[1]。新经济环境就是指这种新经济影响下所形成的经济市场和产业发展模式。这种经济模式在发展方式上和普通的经济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不仅是产业规模和产业类型存在差异,相关的构成产业发展的人员和岗位也会受到影响,企业事业单位必须改变人力构成,以适应现代化的经济发展需要。

1.2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在企业和事业等单位机构的发展过程,这种依靠工作人员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企业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维护事业企业的运转,由于各个人员擅长的方面不同,事业单位对于人才的需要也不相同,就需要进行人力资源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在经济学与人本思想指导下,通过招聘、甄选、培训、报酬等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组织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的最大化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2]。在管理过程中,相关人员通过对事业企业的了解,然后结合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和社会经济市场的变化,作出人力需求计划,并进行相关人员的招聘。

1.3新经济环境对现代人力资源的影响

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产业的变迁,新经济环境是指创造性经济占据主导的经济市场,这种以信息化为基础,利用网络和科技等为主要发展方向的新经济环境,对于人才的需要有了新的要求。首先就是合作型人才,传统的工业性经济相关人员只需要具备一种技能即可,但是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程度的逐渐加深,各个产业的联合越来越紧密,而单个的人才不能完全掌握行业的技能,就需要通过合作促进发展,使得事业企业单位效益最大化;然后就是复合型人才,在现代事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产业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相关岗位往往需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要求相关人员具有多方面的才能,能够适应事业的多方面要求。最后就是终身学习型人才,在新经济时代下,相关人才需要不断学习、成长才能够更好地适应事業单位的发展需要[3]。

2新经济环境中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用人观念缺乏创新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传统经济模式已经实现了新经济的转变,也就对现阶段的企业事业单位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作为和经济市场联系紧密的机构,其发展方向应该跟随经济市场进行调整,就需要在相关人才的录取、运用以及安排方面进行调整,以推动事业单位的决策转变和目标转变。但是在现阶段的企业事业发展过程中,由于相关管理者对新经济的不重视,缺乏经济敏感性,在人事任用方面用人机制仍然停留在传统简单的人事录用、任命和调配上,没有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人力资源的调整,造成事业单位的发展和经济市场不相匹配,严重阻碍了事业单位的发展进步。另一方面,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用人机制老化现象,并且铁饭碗现象明显,就导致能力较为优秀的人才难以得到晋升,低素质的员工也无法及时被剔除,不利于事业单位发展。

2.2人员薪酬存在问题

现代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在薪酬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大多数的薪酬都和工作人员的工龄挂钩,也就是说事业单位中员工只要工作时间够久,其薪酬就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其工资和工作年龄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这种方式没有考虑员工工作态度、工作量、工作成果对工作成效的影响,也忽视了员工能力和创造价值的数量。在传统的经济条件下这种方式有其合理性,但是在现阶段的新经济环境中,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注重创造创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改变了事业的经济盈利途径,这种薪酬发放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事业单位的发展进步。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传统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不同,传统的事业单位在薪酬方面的计算方式较为稳定,能够满足大部分职员的需要。但是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个人的能力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在新经济模式下,个人能力突出,就能够为事业企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收入,促进企业事业的快速发展,所以就需要建立起以能力为导向的现代化薪酬支付方式,吸引更多人才的加入,促进事业的发展。

2.3绩效考核制度不完善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事业单位进行人员招聘、安排以及管理的重要业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其進行评价和任命的标准之一就是相关人员所创造的价值,也就是绩效。在新经济背景下,以创造性为主要目标的事业发展对于绩效的需求更加密切,但是在现阶段事业单位的发展过程中,在绩效考核方面还存在追责和问责不完善、绩效考核指标设计不合理、考核责任监督界定不清楚、考核存在较大的主观随意性、考核结果较少在实践的时候无法有效区分员工以及考核标准不明确、考核方法不科学等问题,严重阻碍了事业单位对人员进行管理[4]。

2.4缺乏培训制度

现阶段型经济环境要求相关单位加大对复合型、合作性以及终身学习型人才的聘请,由于高新技术的发展,岗位难度进一步提升,就需要相关人员具有上述特征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但是人才并非一蹴而就,相关单位也要担当起人才的培养责任,而且终身学习的特点也要求相关单位定期对员工进行培养,以提升他们的技术深度和广度。但是在现阶段的单位人才管理环节,对于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在招聘方面要求过多,就导致人员管理方面的难题,不利于相关单位的发展。而且在相关的培训作业中,相关单位也没有根据相关人员的实际情况进行专业对口的培训,就造成员工很难发挥出应有的职能。

3新经济环境下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

3.1根据单位性质改革用人机制

事业单位的性质是决定用人机制的重要因素,在新经济环境下,由于产业发展方向和模式的转变,就要求相关单位改革传统的用人机制,从而充分发挥人才的引领作用,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一方面,相关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员工之前在岗位上的表现,对其工作进行评价,然后得出其擅长和优势。再结合事业单位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要求对其重新定位,让每个人都能各司其职,充分发挥相关人员的功能;其次就是要对岗位进行革新,新经济环境对事业单位的发展模式产生了变化,就要求相关单位舍弃部分不必要的岗位和产业,专注于新产业的发展。人员方面就是要将一些不必要的职位进行合并,然后重新明确岗位的职能需求,结合企业的发展实际情况来设置工作岗位。

3.2调整薪酬评定方式

现阶段的事业单位薪酬的评定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新经济环境下必须要保证薪酬制定的合理性,才能推进人力资源的优化,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现阶段的新经济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通过创新创造经济价值,所以相关员工的能力就应该成为薪资评定的决定性因素,工龄可以作为辅助评定方式,却不能喧宾夺主。所以相关事业单位就要对薪酬的调整吸引人才,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可以通过岗位差异、员工自身学历情况以及工作经验等因素进行调整,建立起合理的薪酬制度。

3.3要完善相关机构的人力资源制度规范

在新经济环境中,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和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有了很大的不同,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化经济开始兴起,就对相关机构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程度的影响,要求通过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的转变。但是事业单位对于人力资源管理重视力度不足,就造成相关人力资源制度存在不完善现象,相关事业单位就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建立起完善的监督机制、考核机制以及薪酬机制等,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

3.4建立人力资源发展平台

在新经济环境中,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新经济下的信息化产业占据主导,要想进行人力资源的优化,就需要通过信息化技术进行人力的调整。就要求相关单位对员工的工作经历、技术等级、发展特点等进行了解,然后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和发展规划,建立相关平台[5]。这样一来,相关单位就能在信息化设备上清晰地认识到员工的技能以及岗位的需要,并对其进行配对,从而保证员工能够各司其职,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

4结语

现阶段的新经济环境是以信息化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服务体系,在其变革的过程中,就对市场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相关事业企业就需要通过人力资源优化改变企业的发展方向,保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隐患,阻碍了事业单位对新经济的适应,就需要通过改革用人机制、调整薪酬评定方式、完善人力资源制度以及建立人力资源发展平台等方式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优化,促进单位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郭策.探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点[J].营销界,2021(07):29-30.

[2]姜滢. 新经济环境下的人力资源管理[A]. 福建省商贸协会、厦门市新课改课题小组.华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经验交流会论文汇编(六)[C].福建省商贸协会、厦门市新课改课题小组:福建省商贸协会,2020:6.

[3]孙胜涛.新经济环境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点探究[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07):34.

[4]王晓芳.简析新经济环境下加强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8(05):180-181.

[5]张春梅.新经济环境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分析[J].北方经贸,2016(07):149-150.

作者简介:刘欣,(1979.9.18-),女,汉族,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本科,经济师,人力资源。

知识经济产业结构发展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绿色环保建筑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何谓绿色环保建筑?即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应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钢结构建筑作为绿色环保建筑的重要表现形式,开始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钢结构住宅产业化”(Residential Building Industrialization))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德国人沃尔特·格罗皮厄斯在1910年提出来的,之后的100 年来,发达国家的“住宅产业化”都和钢结构住宅密不可分。文章针对我国未来绿色环保建筑的发展进行简要的探讨,尤其是针对钢结构建筑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绿色环保建筑;钢结构建筑;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绿色环保建筑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何谓绿色环保建筑?即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应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这一观点最早是在1991年由美国人兰达·维尔和罗伯特·维尔合著的《绿色建筑——为可持续发展而设计》一书中提出的。发达国家探索可持续建筑之路,名为“绿色建筑挑战”,即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实行综合化设计,使建筑在满足功能时所耗资源、能源最少。最伟大的美国建筑、结构大师富勒(Fuller)提出的结构哲学:少(费)多(用)——以最少的结构提供最大的承载力(Doing the Most with the Least)。钢结构建筑的特点完全符合绿色环保建筑的要求,其绿色环保性能是由钢结构固有的三大核心价值所决定的,即:最轻的结构(假想强度受压高度H=fk/r 那么Hs=3051.6m(steel) Hc=709.3m(concrete))、最短的工期(工厂焊接、工地高强螺栓拼接)、最好的延性(结构延性比δ=Du/Dy 则:δs=7~8、δc=3~4)。而这些核心价值又决定了钢结构具有最优的结构抗震性能。(2011年3月11日,日本9级大地震就说明了这一点)因此钢结构住宅作为绿色环保建筑应该得到大力提倡。

“钢结构住宅产业化”(Residential Building Industrialization)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德国人沃尔特·格罗皮厄斯在1910年提出来的,之后的100 年来,发达国家的“住宅产业化”都和钢结构住宅密不可分。钢结构住宅与钢筋混凝土住宅相比,其工程费用比钢筋砼结构住宅略高,但前者比后者工期缩短1/2至1/3,贷款利息减少。详细对比见下表:

钢结构住宅与钢筋砼结构住宅对比

项目 钢结构 钢筋砼结构

建筑面积(m2) 6218.76 5999.77

使用面积系数 83.64% 80.5%

总用钢量(kg/ m2) 87.26 钢筋:45.32 69.89 钢筋:69.89

型钢:41.94 型钢:0

砼用量(m3/ m2) 0.398 0.585

蒸压加气砼砌块 0.073 0

粘土砖用量(块/ m2) 0 56.2

综合造价(元/ m2) 1271.77 1230

2005年10月11日,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 、“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淘汰落后工艺技术” 、“发展节能型建筑”等。至此,“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在我国才有了明确的定义。

建筑钢结构比较(中国-发达国家)

中国 发达国家

建筑钢结构用钢/钢产量 3% 30-50%

钢结构面积/建筑总面积 2% 40%

钢结构住宅面积/住宅总面积 5% 70-80%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的钢结构建筑面积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着巨大的差距。而且据权威部门预测,到2015年,钢结构建筑将占全国房屋建筑总量的15%-20%。通过这两点可以充分表明我国的钢结构建筑有着非常宽广的市场前景。因此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大力发展钢结构产业,提高钢结构施工的整体水平,实现钢结构品牌科学化——绿色、低碳、环保。

我们在美国电影里经常可以看到,“美国人开车拖着房子去旅游,到旅游景点安装就位”指的就是钢结构轻钢龙骨住宅房。

美国人旅游,自带房子,到旅游景点安装就位——标准化、装配化

但是这一观点在我国才刚刚起步,而且发展缓慢。“近年来涌现的与轻、快、好、省理念背道而驰的技术现状,令人担忧”是沈祖炎院士在其主题报告《还钢结构轻、快、好、省得本来面目》中重点强调的一点。钢结构行业包括设计和施工,设计是龙头。结构设计的关键两步:就是正确选择结构方案和正确估计截面尺寸和形状。遵循“少费多用”(节材)的结构哲理(绿色理念)即用最少的结构提供最大的结构承载力是钢结构设计理念的精髓所在。假设G为用钢量(t),P为建筑总重量(t),则结构体系的优秀性与G/P成反比:

优秀设计:G/P=0.2~0.3

平庸设计:G/P=0.4~0.5

拙劣设计:G/P=0.6~0.7

CCTV New Tower与世贸中心数据比较

高度 安装方式 钢板厚 用钢量 G/P

CCTV新电视塔 234米 全焊接拼装 135mm 302kg/m2 0.59

世贸中心 416.9米 高强螺栓连接 22.5mm 186.6kg/m2 0.21

通过数据的对比,不难看出目前我国钢结构设计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单纯的追求钢结构建筑的复杂、奇特、怪异会增加单位面积用钢量,这和钢结构固有的三大核心价值是背道而驰的,和绿色环保建筑的理念是不想符的。只有设计优良的钢结构建筑才是绿色环保建筑。

同志们,发展绿色环保建筑、发展住宅钢结构,是贯彻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的需要,也是技术发展的必由之路,可以预见,随着绿色环保建筑产业化的发展,我国房地产开发将从材料、设计、施工、企业管理等都会产生巨大的变革。有人说今后造房子就像买电视机,不是造起来而是搬过来。这个变化是量变到质变,具有划时代意义。让我们共同努力,满怀信心迎接绿色环保建筑产业化新纪元的到来!

我国误解的“绿色建筑”

只谈 不谈

十二五发展规划:钢结构产量6000万吨,占钢总产量10% 钢结构建筑的单位面积用钢量

围护墙板节能 钢结构节材

上一篇:学生思想政治开放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杂交玉米高产制种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