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玉米高产制种技术论文范文

2024-07-26

杂交玉米高产制种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1 合理安排杂交玉米种植模式

旱地分带轮作多熟种植是杂交玉米生产的主要种植制度, 采用玉米与其他作物轮作、间作和套作, 实行一年多熟制。充分利用生长季节和光热资源, 发挥边际效应, 提高玉米产量。它的种植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绿肥间套小麦或马铃薯套玉米;二是绿肥间套小麦或马铃薯套玉米间大豆[1]。

根据各地的气候特征和种植特点, 可以采用其他间套种植方式:一是麦地预留空行套作春玉米间套其他作物;二是油菜-夏玉米间豆或花生。

玉米与其他作物间套种植的原则是作物品种合理搭配、带距和带比合适、科学安排套作作物共生期。在确定作物套作时, 既要考虑前期作物的成熟期与产量, 又要兼顾后期作物生长良好, 前后作物的共生期一般不宜超过40 d。

2 土壤改良和深耕细整

土壤是玉米生长的主要环境因素, 玉米一生吸收的养分有60%~70%来自土壤, 剩余的30%~40%来自直接施肥。因此, 改良土壤, 培肥地力, 深耕细整, 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是夺取玉米高产的基础。

2.1 玉米对土壤质量要求

耕层深厚、土质疏松、有机质多、营养丰富、保水保肥、透气性和渗水性好的田土都能种植。

2.2 改良土壤, 培肥地力

对过酸或者过碱的土壤, 采取667 m2施150 kg生石灰, 每隔2~3 a施用1次来改变酸碱度;对瘦瘠的土壤, 种植绿肥和增施农家肥来改良土壤, 增进土壤肥力。

2.3 玉米地深耕细整

土层深厚、黏土、基肥量多、气温较高和机械作的地区, 可深耕30 cm以上。在土层薄、基肥少、沙土、气温耳挖勺, 又是畜力耕作的地区, 深耕可在25~30 cm的尝试范围。整地要求达到细、平、净、松。

3 选择优良对路的杂交品种

根据不相同的地理环境, 因地制宜地选用“对路”杂交种。在海拔1 200 m以上地区, 宜选用中晚熟高秆大穗型杂交种, 如贵毕301、贵毕302、贵毕303、贵毕402、改良201、毕单4号、黔西4号和黔原3号等。在海拔1 000 m左右的地区, 宜选用中秆熟大穗型、苗期抗旱、中期抗大小斑病, 后期抗茎腐、不早衰的杂交种, 如贵毕201、安单136、六玉301、毕单4号和黔原3号等。在海拔800 m以下低海拔的地区, 宜选用中早熟、中矮秆或紧凑型耐密植的穗数型杂交种, 要求出苗整齐、苗期生长快、避伏旱、耐高温、抗病和抗早衰的优良杂交种, 如掖单13、掖单19、贵农单3号、农大60、中单2号和七三单交等。

4 因地制宜、适时早播

最早播种期以地温稳定在10~12℃时为宜, 最迟播种期要保证收获期气温在18℃以上。杂交玉米应根据温度、品种和种植制度条件来确定的适宜播种期。海拔800~1 200 m的温和区, 玉米播种期为公历3月下旬-4月上中旬 (春分至清明前后) 为宜;海拔1 300m以上的温凉地区 (高寒地区) , 以4月上中旬 (清明至谷雨) 为宜;海拔800 m以下的温热地区则以2月下旬-3月上中旬 (雨水至春分) 为宜。套作玉米播种期, 应按前后作物共生期30~40 d的原则进行播种期安排。贵州省一般地区, 在5月中下旬-6月上旬 (芒种至夏至) 播种较合适。

5 合理密植

贵州省当前生产条件下玉米密度的适宜范围是:平展型杂交春玉米, 早熟矮秆品种4 000~4 500株/667 m2;中熟中秆品种3500~4000株/667 m2;晚熟高秆品种3 000~3 500株/667 m2。一般杂交种夏玉米矮秆品种以4 500株/667 m2;中秆品种以4 000株/667 m2;高秆品种以3 500株/667 m2;紧凑型杂交品种以4 500~50 000株/667 m2为宜, 最稀不能低于4 000株/667 m2。玉米适宜的种植密度应根据地理环境因素综合考虑, 因地制宜, 有灌水条件或雨量充足的地块栽培密度宜密, 无灌水条件, 降雨量少的旱地种植密度宜稀一些。

6 科学合理施肥

杂交玉米是需肥较多的作物, 应根据不同的单产指标、土质进行测土配方施肥。一般种植密度下, 基肥用量为1 000~1 500 kg/667 m2, 紧凑型杂交和高产玉米基肥用量应增加到1500~2000 kg/667 m2, 并加普钙30~50 kg/667 m2, 氯化钾 (磷酸钾) 15~20 kg/667 m2, 锌肥 (硫酸锌) 1 kg/667 m2混合施用。施肥时可以采取条施、窝施和散施3种。

追肥以氮肥为主, 只进行1次追肥时, 可在浇头水前施氮素15 kg/667 m2, 然后开沟浇水;追肥如果分为2次进行, 第1次在拔节期, 第2次在大喇叭口时期, 施10 kg/667 m2的尿素, 可用人工穴施, 施肥于距苗10 cm、深8~10 cm的土层中。在采取2次追肥的情况下, 第2次肥用量要多一些。

7 加强田间管理

查田补种:播种后10 d相隔5 d进行1次查种、查芽, 对坏种、坏芽应及时催芽坐水补种。

间苗, 定苗:幼苗3叶期间苗, 4~5叶期间定苗。留大苗、壮苗、齐苗、不要求等距, 但要按种植面积保苗密度留足苗, 可多留一成苗, 留在迫肥前去掉弱、小、病和杂苗时备用, 以保证定足苗。

8 综合防治病虫害

病虫害防治工作主要采取以“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植保方针。影响玉米生产的主要病有大小斑病;虫主要有玉米螟、蚜虫和地老虎等虫害。全面实施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从种子处理、轮作换茬、优化耕作改善土壤条件, 培育壮苗着手, 加强每一环节的农业防治措施, 狠抓预测预报准确性, 做到早预报、早防治, 选用低残留、低毒能治病害的农药进行防治。

在发病初期或发病前用70%甲托或多菌灵500倍液防治玉米大、小斑病, 移栽后用双杀星20 m L对水50 kg喷雾防治地老虎或黏虫。喇叭口期用杀虫双颗粒剂或双杀星20 m L制成毒饵点入口内防治玉米螟, 在玉米移栽地周围四处摆放鼠药进行防鼠。

9 适时收获

玉米收获时期, 因地区和播种季节而不同, 适宜的收获期通常以生产的目的而定。粮食用玉米以完熟初期到完熟中期收获为宜。收获过早籽粒含水量高, 干物质积累少, 影响产量;收获过迟, 茎秆不易折断, 果穗触地发霉, 尤其是山区还易遭鸟兽或早霜影响。在前后作季节紧张的地区, 在玉米蜡熟末期, 干物质积累达到高峰时即可收获。

摘要:掌握杂交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提高玉米综合生产力, 对我国农业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从杂交玉米种植模式、土壤改良和深耕细整、选择优良对路的杂交品种、适时早播、合理密植和科学合理施肥等9个方面阐述杂交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为种植者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关键词:杂交玉米,种植模式,土壤改良,杂交品种

参考文献

杂交玉米高产制种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黄瓜是我国最主要的蔬菜作物之一,用种量大。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农村劳动力成本上涨,黄瓜杂交种制种成本逐年提高。在露地黄瓜杂交种制种过程中,应用蜜蜂进行授粉,并对整个制种过程关键技术进行探索,总结形成了露地地膜覆盖黄瓜蜜蜂授粉杂交制种技术。与人工授粉制种技术相比,制种成本低、种子产量高,种子质量及纯度完全符合杂交制种要求。

关键词: 黄瓜; 露地; 地膜覆盖; 蜜蜂授粉; 杂交制种

黄瓜杂种优势利用已成为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在黄瓜杂交种子生产中,一般采用人工授粉杂交制种。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天津市黄瓜研究所侯锋院士创建了网室隔离人工授粉杂交制种技术,当时农村劳动力充足且用工成本低,有效解决了当时蔬菜生产对黄瓜种子的需求难题。但这种制种方法,对授粉技能要求高,用工量大,667 m2种植黄瓜人工杂交授粉需要用工3~5人;且授粉期正值高温季节,对授粉工的年龄及身体素质要求高。目前我国社会已进入老龄化阶段,农村劳动力严重短缺,用工成本逐年提高,使得人工授粉制种用工难、成本高、种子产量低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寻求一种低成本、技术依赖性低的简单实用的杂交制种方法,有效解决蔬菜生产对黄瓜杂交新品种的需求,是黄瓜杂交种子生产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应用蜜蜂传粉进行种子生产已在棉花、甘蓝、西瓜、青花菜等多个作物中有所报道[1-5]。姜立纲等在1988年报道应用蜜蜂授粉进行保护地蔬菜制种,在黄瓜制种中发现,667 m2大棚黄瓜采用蜜蜂授粉比人工授粉增产28%,多收瓜籽4 555.2 g,比人工授粉节省费用2.7倍[6]。此外,较多研究多见于应用蜜蜂授粉提高黄瓜、番茄等蔬菜作物果实产量、品质等方面[7-8]。将蜜蜂授粉用于露地黄瓜杂交制种相关研究较少。

黄瓜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属于虫媒花,应用乙烯利、赤霉素等化学药剂,可以调控性型分化[9-10]。在杂交制种中,母本植株应用乙烯利等药剂辅助诱雌,父本植株应用赤霉素等药剂辅助诱雄,上述技术为黄瓜杂交制种提供了技术支撑。研究者在多年制种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应用蜜蜂传粉进行露地黄瓜杂交制种的技术规程。2 a(年)来累计应用该技术繁种8 hm2,平均667 m2产种量40 kg,种子质量和纯度达到国家标准,667 m2节省劳动力成本1 000元,为大面积黄瓜杂交种子生产提供了方便。同时,该技术也可为其他蔬菜作物应用蜜蜂进行良种繁育提供了有益借鉴。

1 制种地选择

应用蜜蜂传粉进行黄瓜杂交制种,应选择周围2 000 m范围没有其他它黄瓜种植,为了防止外来花粉传粉造成种子纯度混杂,有河沟、村庄、树林及高大建筑物等隔离区为最佳。同时选择土壤肥沃、排灌方便的砂质壤土为宜。在冬前,667 m2结合深耕施优质圈肥5~6 m3,浇足冻水,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提高及病虫害的防治。

2 整地施肥

耕地耙平起垄,垄高25~30 cm,垄宽75~80 cm,沟宽45~40 cm,用起垄机起垄效果更好。667 m2施磷酸二铵50 kg、钾肥30 kg、尿素20 kg,另外加1 kg米乐尔进行土壤防虫处理。播种前选择晴天,浇1次透水;根据土壤墒情,选择晴天无风的日子扣地膜,地膜通常选用黑色。如果是铺设滴灌,播种前一天需提前滴水。

3 播 种

3.1 播种时间

地温稳定在12 ℃以上时选择晴天的上午播种,华北和黄淮地区播种期为4月上中旬。

3.2 挖播种坑

播种前按照25~27 cm的距离用打坑器打播种坑,坑深5~6 cm,直径5~6 cm。筛选细土2~3 m3,要有一定的湿度,准备盖种用。

3.3 浸种催芽

把种子放入55 ℃温水中,搅拌降至室温浸种6 h,浸种后用干净湿布包好,甩干水,放置于28~32 ℃條件下催芽16 h,种芽长0.2 cm左右时即可播种。

3.4 播种

父本比母本提前7 d播种。父母本植株田间种植比例为1∶3,即1行父本3行母本。配制1 000倍百菌清+3 000倍辛硫磷的消毒液,播种时每坑浇灌500 mL消毒液,预防地下害虫和苗期病害。每坑播2粒种子,盖1 cm厚细土。

4 激素处理

4.1 赤霉素处理父本

1叶1心、2叶1心、3叶1心时,父本用赤霉素1 000 g·kg-1药液各喷雾1次,快速喷洒均匀即可。父本处理后,植株节间变长,叶面变黄属正常现象,可正常管理。

4.2 乙烯利处理母本

2叶1心至3叶1心时,母本用40%乙稀利250 g·kg-1药液进行喷雾。喷药时,应选择早晨或傍晚无风的时候进行,以喷到叶面不流液为宜。此时气温相对较低,蒸发慢,药液在叶面存留时间长,利于叶面吸收。处理后,如果幼苗前期生长出现不同程度的滞长现象,如节间变短,生长缓慢,属正常现象。如喷药不当,幼苗抑制严重,采用0.2%的尿素加0.1%的磷酸二氢钾,进行叶面追肥。

5 授粉前的管理

5.1 定苗、封坑

在2叶至3叶期即可定苗。父本按照每穴1∶2∶1的比例留苗,拔出多余的弱苗;母本每穴留1株壮苗,用细土将苗周围坑封住。此时,应根据天气变化,预防立枯病、猝倒病。

5.2 中耕除草

浇地或雨后及时对垄沟进行中耕,既可改善土壤结构有利于保墒,提高地温,也有利根系的发育,根毛表面积迅速加大,有利于根系对土壤养分的吸收。清除沟中杂草有利于保存土壤养分及防止病虫害的发生。近几年较多使用微耕机进行垄间耕作,省时省力,效率高。

5.3 搭架

幼苗成活后,在4~5片叶时插架,用2 m长的竹竿,每穴1根,在种植行插架,架杆插在离瓜秧8~10 cm处,插成花架,然后把架顶连结牢固,每行两端打地钉用绳固定黄瓜架,以防后期倒架造成减产。

5.4 整枝绑蔓

瓜秧上架后從抽蔓节位开始绑蔓,绑在节的上部,适当紧绑,每4节左右绑一道。绑秧后使生长点保持在同一高度。

5.5 水肥保障及病害预防

为确保授粉期间黄瓜的正常生长,及蜜蜂的正常活动,授粉前必须做好防病及水肥保障。授粉前2 d及时防病施肥浇水。用700倍百菌清液防病,667 m2施磷酸二铵25 kg、钾肥15 kg、尿素10 kg,及时浇1次透水。

6 杂交授粉

6.1 授粉时间

黄瓜授粉结籽的适宜温度为17~32 ℃,当外界温度在17 ℃以上,连续晴天时即可进行蜜蜂传粉杂交。在蜜蜂进行授粉期间,严禁打药,确保蜜蜂的正常传粉活动。

6.2 摘叶及摘花

黄瓜母本虽经化学杀雄处理,由于受品种、环境条件等因素影响,植株还会出现雄花,必须及时去除。注意随时检查并去除母本植株出现的雄花,是保证种子纯度的关键。授粉前将父母本植株中的杂株拨除干净。授粉前两天,将父母本7节以下叶片全部摘除,父本植株上的瓜及雌花全部去除;母本植株上的瓜、雄花及各叶腋中可以辩认出来的雄花花蕾全部摘除,选留6~8节以上的雌花授粉。授粉前一天,摘除母本上已开放的所有雌花,保留母本植株上第2天早晨即将开放的雌花用于授粉。

6.3 蜜蜂授粉

为确保杂交授粉达到理想的效果,母本雌花开花前2天放置蜜蜂,使其熟悉环境,在田间植株喷洒糖水以吸引蜜蜂,667 m2黄瓜制种田放置2箱蜂,每箱蜂4万~5万只。蜜蜂授粉期间严禁打药,授粉后期如果田间干旱可小浇水1次。

6.4 拔除父本

授粉工作结束后,及时将父本拔除,并带出制种地集中处理,以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减轻病虫害的发生。

7 授粉后管理

7.1 摘心

授粉结束后,选留的种瓜全部坐住后及早摘心,最迟等主蔓到架顶(2.0 m)时摘心,促进养分集中供给种瓜。另外要摘掉无籽或少籽的种瓜,减少养分消耗,提高种子的千粒重。

7.2 水肥调控

授粉结束后,667 m2随水冲施磷酸二铵20 kg、尿素5 kg,要确保土壤水分充足,坚持见湿不见干的原则,不可积水时间太长。在种瓜即将成熟时追施1次尿素。

8 病虫害防治

8.1 病害防治

黄瓜易感染多种病害,主要病害有霜霉病、枯萎病、白粉病、角斑病等,霜霉病可选用70%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7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倍液、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 700倍液等药物防治;白粉病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 000~1 200倍液、25%乙嘧酚悬浮剂1 000倍液等药物防治;角斑病用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为3 500~6 0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700倍液等防治。结合药剂防治选用0.2%的磷酸二氢钾和0.2%的硼砂进行根外追肥增强叶面的抗病能力。

8.2 虫害防治

黄瓜生长中后期,蚜虫及红蜘蛛是黄瓜生长的最大威胁,如果防治不及时可减产20%~30%。特别是种瓜成熟期,由于高温干旱,蚜虫猖獗,必须注意及早发现、及早防治。虫害可采用5%吡虫啉乳油1 400倍液、20%三氯杀螨醇醇乳油2 000倍液、73%克螨特乳油2 000倍液等药物交替防治。

9 适时采收

9.1 采收时间

黄瓜授粉后40 d左右,种瓜变成黄色、果肉变软时即可采收,采收过早,种子成熟度不够,千粒重降低;采收过晚种子容易在瓜内发芽。

9.2 采收方式

9.2.1 人工采收 早期的黄瓜制种及小面积制种,种瓜采收多以人工采收为主。将种瓜纵向剖开,掏出带籽瓜瓢放置在瓷缸或塑料桶等容器内发酵,不能放于金属容器内,否则会影响种子色泽,发酵时用木棒搅动几次使发酵均匀。发酵24~30 h后,选择晴天的上午淘洗干净后及时晾晒,保证种子的发芽率。人工采收效率低,种子淘洗干净程度不同,晾晒后种子颜色差异大。

9.2.2 机械采收 随着大量现代农业机械的研发应用,黄瓜采种较多采用机械采收。用机械采收种子,667 m2的种瓜仅用1 h即可打完,种子淘洗晾干后,种子颜色均匀一致,没有种瓤、种皮黏膜等杂质,容易进行种子加工。机械采收不仅快速高效,而且种子质量大大提高,商品种子美观程度提高。

参考文献

[1]      邢朝柱,郭立平,苗成朵,等.棉花蜜蜂传粉杂交制种效果研究[J]. 棉花学报,2005,17(4): 207-210.

[2]      王志刚,赵永刚,黄丽叶,等 .蜜蜂授粉对新疆棉花制种效果的研究[J]. 中国种业,2008(7): 39-40.

[3]      苏永全,刘东顺,蔺正和,等. 西瓜杂交制种蜜蜂辅助授粉应用技术[J]. 中国蔬菜,2013(5): 48-49.

[4]      史小强,宋小南,刘艳波,等.网棚甘蓝制种中蜜蜂和壁蜂授粉效应研究[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15(8): 171-172.

[5]      朱长志,何道根,张志仙,等.大棚青花菜蜜蜂授粉制种技术要点[J]. 浙江农业科学,2015,56(8): 1219-1220.

[6]      姜立纲,王凤鹤.蜜蜂授粉在保护地蔬菜制种上的应用[J]. 蔬菜,1988(6): 17-18.

[7]      罗文华.蔬菜蜜蜂授粉的增产机理及效果[J]. 蔬菜,2014(12):30-33.

[8]      任晓晓,周单银,汪建明,等.蜜蜂为黄瓜授粉研究现状[J]. 中国蜂业,2015,66(8): 40-43.

[9]      杨森,魏爱民,杜胜利,等.黄瓜性别分化的化学调控技术研究进展[J]. 中国瓜菜,2009,22(6): 31-34.

[10]    丁小婷,郝婷,金海军,等,硝酸银和赤霉素处理对黄瓜雌性系诱雄效果的比较[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3,31(6): 1-5.

杂交玉米高产制种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长江流域双季早稻常年种植面积约533.33万hm2, 占水稻播种面积的29%, 选育和应用优良品种, 对发展早稻生产、稳定我国南方稻区粮食生产安全举足轻重。但是,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剧, 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 农业生产集约化、机械化已是大势所趋。多年实践证明, 两系法具有配组自由、资源利用范围广的优势, 选育早熟、优质、高产、适宜机械化收割、制种产量较高的两系杂交早稻新组合已成为育种的主要目标, 也是稳定发展早稻生产的关键因素之一。

2 亲本来源

2.1 母本湘陵750S

2000年秋, 用SV14S作母本, ZR02作父本杂交, 采用“自然低温环境和人工低温环境”对后代进行定向选择, 于2004年育成, 2011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定名为湘陵750S, 审定编号:湘审稻2011050。

2.2 父本H2947

父本H2947是2003年用自育的恢复系ZR02作母本, 与自育中间材料 (嘉早312//H611) F4优良单株作父本杂交, 经内地和海南一年两季种植, 定向选择, 并结合湖南浏阳大围山稻瘟病圃抗性筛选, 于2011年定型育成, 属中熟早籼稻类型, 感温性较强, 在长沙地区于3月底播种, 全生育期105 d, 总叶片数12.5叶左右。

2.3 陵两优7947选育过程

陵两优7947是用两用核不育系湘陵750S与自育早稻父本H2947选配而成的早中熟两系杂交早稻组合。2009年配组, 2010年参加优势鉴定, 2011年参加本单位多点品比试验, 2012年参加江西省早稻早中熟组预试, 2013-2014年参加江西省早稻区试, 2015年参加江西省生产试验。所有试验均表现熟期适宜、高产、稳产, 抗性较强, 制种产量高, 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3 主要特征特性

3.1 产量

2013-2014年, 2 a在江西省早稻区试平均667 m2产506.01 kg, 比对照中早35增产1.32%。日产4.59 kg, 比对照高0.05 kg。

2015年在丰城市、上高县、高安市等地示范, 平均667 m2产509.67 kg, 比对照平均增产4.27%。全生育期108.5 d, 比对照中早35长0.6 d。株高86.8 cm, 667 m2有效穗22.2万, 每穗总粒数112.3粒, 结实率87.6%, 千粒质量26.9 g。示范未发现稻瘟病, 纹枯病轻, 抽穗扬花期耐高温能力强, 成熟期落色好。

3.2 生育期

两年区试平均全生育期110.5 d, 比对照中早35长0.25d。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全生育期109.5 d, 比对照中早35长0.6 d。

3.3 抗性

2 a陵两优7947平均穗瘟发病率为20.7%, 穗瘟损失率为3.8%, 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为1.8, 抗性明显好于对照中早35。

3.4 稻米品质

江西省区试统一米质检验结果 (2 a平均) :糙米率79.4%, 精米率69.0%, 整精米率48.5%, 米粒长6.2 mm, 长宽比2.6, 垩白粒率89.5%, 垩白度14.0%, 透明度2级, 碱消值3.5, 胶稠度31.5 mm, 直链淀粉含量23.2%, 米饭食味较好。

3.5 植株性状

株高86.9 cm, 株型适中, 叶色浓绿, 剑叶短直, 长势繁茂, 分蘖力强, 稃尖无色, 穗粒数较多, 结实率高, 熟期转色好, 不早衰。2 a区试平均群体分蘖率351.9%, 667 m2有效穗22.4万, 成穗率65.3%, 穗长19.5 cm, 每穗总粒数108.7粒, 结实率85.9%, 千粒质量26.3 g, 谷粒长7.5mm, 长宽比2.6, 籽粒饱满, 颖尖无色。

4 栽培技术要点

4.1 适时播种

一般软盘旱育秧于3月22日左右播种、水育秧于3月底播种。

4.2 培育壮秧

先用强氯精药水浸7~8 h, 用清水洗净后, 少浸多露, 用透气性好的容器保温催芽, 促进发芽整齐, 切忌播哑谷。秧田播种量12 kg/667 m2, 大田667 m2用种量2.5 kg。

4.3 适龄移栽

传统育秧移栽, 秧龄28~30 d, 叶龄5.0~5.5叶;采用软盘抛秧和小苗带土移栽, 可充分发挥低位分蘖成穗, 提高成穗率。一般软盘抛秧3.2~3.8叶抛栽, 旱育小苗3.5~4.0叶移栽, 水育小苗4.5叶左右移栽。

4.4 适当密植

人工插植, 密度以16.6 cm×20 cm为宜, 每蔸插2~3粒谷秧;或每平方米抛栽30孔秧苗。

4.5 合理施肥

陵两优7947需肥水平中等偏上, 施肥上注意重施底肥, 早施追肥。在中等肥力土壤且未施用有机肥的条件下, 结合耕整, 每667 m2施用25%水稻专用复混肥40 kg作底肥, 栽后1周667 m2追施尿素6~7 kg (与除草剂混合施用) , 幼穗分化初期667 m2施氯化钾5~7 kg, 后期看苗补施穗肥。

4.6 科学管水

薄水返青, 分蘖期干湿相间, 当每667 m2总苗数达到计划苗数时落水晒田。孕穗期、抽穗期保持田间浅水。灌浆期湿润灌溉, 干湿交替, 保持根系活力。切忌断水过早, 导致根系和叶片早衰, 降低籽粒充实度和米质。

4.7 病虫害综合防治

药剂浸种, 预防恶苗病、稻瘟病等病害;秧田期关键打好“送嫁药”;大田期根据当地病虫预测预报, 及时施药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等病虫害;稻瘟病重发区加强防治稻瘟病。

5 制种技术

5.1 基地选择与“两个安全期”安排

选择海拔200~400 m、阳光充足、排灌方便、自然隔离条件好、灌溉水温不低于23.5℃的山区制种;夏季制种不育系育性转换敏感期安排在7月中下旬, 抽穗扬花期安排在8月上中旬;秋季制种不育系育性转换敏感期安排在8月中下旬, 抽穗扬花期安排在9月上中旬。

5.2 父母本播差期安排

湘中、赣中山区夏制, 母本5月中旬播种, 一期父本比母本迟6 d播种, 两期父本播种错开4 d;母本与一期父本时差-6 d, 叶差-1.1叶;湘南、赣南、闽北山区秋制, 母本6月下旬-7月初播种, 两期父本错开4 d;母本与一期父本时差-4 d, 叶差-1.1叶。母本比父本早1~2 d始穗。

5.3 培育高产苗架

5.3.1 培育多蘖壮秧

每667 m2制种田留足200 m2秧田, 播种前5~7 d每667 m2秧田施1 000 kg有机厩肥, 制种专用肥30 kg。大田每667 m2用种量:母本2~2.5 kg, 父本1.0 kg (一、二期父本按1︰2比例) 。用“强氯精”浸种, 少浸多露催芽, 播种前每千克种子的谷芽拌2 g“多效唑”、0.2g“蚜虱净”。每667 m2秧田播种量15 kg, 稀播匀播, 播后压芽。一叶一心时移密补稀, 并每667 m2施用尿素5kg做“断奶肥”, 移栽前5 d每667 m2施用尿素5~7 kg做“送嫁肥”。秧田期注意防治病虫害, 插秧前1~2 d务必喷好“送嫁药”。

5.3.2 适龄移栽, 插足基本苗

陵两优7947父母本感温性强, 一般父、母本4.5叶左右同期移栽。坚持“靠插不靠发”的原则, 本田厢宽240cm, 父本大双行, 父母本行比2∶ (12~13) 。父本插植密度为16.6 cm×26.6 cm, 按一期1蔸、二期2蔸的比例, 每蔸插3~4苗, 父母本间隔20 cm。母本插植密度13.3cm×13.3 cm, 每蔸2~3粒谷苗, 每667 m2插足10万以上基本苗。

5.3.3 合理的肥水管理

合理施肥:重基肥、早追肥;重磷钾、低氮素。整田时每667 m2一次性施入25%水稻专用复合肥40 kg, 插后5~7 d再667 m2施尿素7.5 kg和钾肥7.5 kg, 本田父本分蘖期初期偏施1次球肥。

科学管水:寸水活蔸, 苗活露田, 薄水分蘖, 够苗及时落水晒田, 以控制冠层叶的叶长, 定向培育健康苗穗群体。孕穗期潜水灌溉, 扬花期间保持10 cm水层, 后期干干湿湿。

5.4 花期预测和调节

湘陵750S与H2947两个亲本幼穗分化历期基本一致。大田移栽时定点观察叶龄, 进入幼穗分化期应定期剥查父母本的发育进度, 发现问题及时调节。幼穗分化4期以母本早父本2~3 d、始穗期母本比父本早1~2 d为宜。

5.5 形成最佳授粉态势, 提高异交结实率

5.5.1 喷好“九二○”, 提高异交结实率

湘陵750S对“九二○”敏感。一般每667 m2用量为12~14 g (父本单独喷施2~3 g) , 始喷指标为抽穗15%左右, 分3次连续3 d喷完, 3次用量比例为2∶4∶6。

5.5.2 人工辅助授粉

湘陵750S花时比H2947早30 min, 赶粉时要根据“见父即赶粉”的原则, 及时进行人工辅助授粉。

5.6 加强大田病虫害防治

制种大田主要做好纹枯病、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害的防治。制种田群体大, 禾苗嫩绿, 要重点做好纹枯病的防治。一般分蘖盛期和抽穗前后各施药1~2次, 每次每667 m2喷施井冈霉素2~3包或爱苗1~2包。

5.7 除杂保纯、及时收获

首先保障制种的隔离条件。湘陵750S与大多数中晚稻品种串粉后代感光, 易形成大青稞, 必须严格隔离, 要求空间隔离200 m以上, 始穗期相隔20 d以上;其次无山涧冷浸水灌溉, 防止低温复育;再次做好田间除杂工作, 根据湘陵750S、H2947的株叶、穗粒形态及时除去杂株。喷施“九二○”前后, 每天上午母本开花前除杂1次。收割前割除父本后, 再清除1~2次。

种子成熟达到85%时及时收割, 摊薄翻晒, 禁止堆沤。

摘要:陵两优7947是江西天涯种业有限公司和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用湘陵750S与H2947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早稻新组合, 具有熟期适中、产量高、适应性好、易制种等特点, 于2015年12月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介绍了陵两优7947的选育经过、主要特征特性及栽培、制种技术要点。

杂交玉米高产制种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玉米栽培技术所涉及的方面较为广泛,在品种选择以及种植管理方面有很高的要求。对于玉米种植,若不能及时对玉米的种植密度进行管理,会直接影响玉米的质量以及产量。文章将围绕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以及品质的影响进行研究,利用试验对玉米种植密度进行观察与分析,以此在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的基础上,提高玉米种植的质量和产量。

关键词:种植密度;产量;品质

玉米对种植环境以及周边环境的要求较小,在种植选择时更受广大农民的喜爱,但在玉米种植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不足。种植密度过大或过小都会对玉米的产量以及质量造成影响,因此,近几年这一问题逐渐备受关注。针对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具有实用价值。

1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以及品质的影响

1.1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玉米的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较大,从某种意义上说,玉米的种植密度决定了玉米的产量。相较于其他类型的农作物而言,玉米对于种植密度有着严格的要求。在科学种植密度阈值下所种植的玉米种子,其产量可以达到相应标准,甚至超出预计数值。在种植前期,种植者需根据实际需求设定种植密度,单位面积内玉米苗数应控制在科学密度阈值内,确保不会出现种植密度过大或过小的问题。如果玉米的种植密度过大,个体生长情况会与整体生长情况产生一定的矛盾,因为如果种植间距较小,每个玉米所能吸收的土壤、光照、水分等因素都会有所下降,最后的成穗率会降低。当玉米种植密度过大时,玉米无法抵御自然因素的影响,产量也会随之下降,如果遭遇极端天气,会给种植者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1.2 种植密度对玉米质量的影响

对于玉米种植者而言,种植密度不仅影响玉米产量,也会影响玉米质量。一般来说,优质的玉米颗粒饱满、富含蛋白质及多种营养物质、有着较高的营养价值;劣质的玉米颗粒较瘪、蛋白质与各类营养物质的含量极低,很难满足社会需求。玉米种植密度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玉米的营养价值和质量。根据相关调查表明,当玉米种植密度较小时,整体蛋白质含量会随之下降,甚至蛋白质含量低于3%。当种植密度过大时,虽然蛋白质含量较高,但其淀粉含量会随之降低。在玉米栽培初期,种植过于密集或稀疏会使整体玉米长势较为缓慢,且在成熟期时玉米果实的营养成分会急剧下降。当种植密度较为合理时,玉米种植质量也会随之提升,当其成熟时,无论是蛋白质含量还是其他类型的营养物质含量都会极为丰富,成为高质量玉米[1]。

1.2.1 种植密度对玉米单株叶面积的影响

玉米种植密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玉米单株的叶面积,无论是种植密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单株或整体的叶面积造成影响。众所周知,玉米单株叶面积应与整体叶面积保持一致,其相差面积不应超过5%。种植密度过大时,单株叶面积会按照一定比例下降,在成熟期如果玉米单株叶面积过小会严重影响玉米质量,甚至会出现茎叶成熟但果实不成熟的情况。当这种情况发生时,需要及时使用氮肥来提升其果实成熟率。当种植密度过小时,单株叶面积和整体叶面积也会随之增大,但是因为叶面积过大会吸收玉米果实和茎体的营养成分,也会对其生长造成影响。只有将种植密度控制在合理的区间内,才能确保玉米单株叶面积符合科学生长需求[2]。

1.2.2 种植密度对玉米干、鲜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玉米干、鲜物质积累量对于玉米的生长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合理的种植密度可以确保干、鲜物质的含量保持稳定,不合理的种植密度会严重影响整体营养物质含量,导致玉米质量和产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一般来说,种植密度过于密集会使玉米干物质积累量较少,而鲜物质积累量较多,严重影响玉米的成熟时间,甚至晚于常规成熟期30 d以上;种植密度过于稀疏会导致玉米鲜物质积累量较少,其干物质积累量较多。当种植密度较大时,玉米的鲜物质积累量较少,营养含量相对较低,但是每个玉米的长度和大小会随之降低。无论是干、鲜物质对于玉米生长质量和产量均有重要影响,在玉米种植前应注意把控种植密度,将其控制在合理区间内。

1.2.3 种植密度对玉米含水量的影响

玉米含水量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玉米的质量和食用口感,而种植密度的大小会直接决定玉米含水量的高低。玉米的生长周期主要分为拔节期、大喇叭口期、灌浆期、乳熟期、蜡熟期和成熟期。玉米每个阶段的生长都会有不同的特点,而种植密度对于各个生长周期玉米含水量的影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种植密度较小时,每株玉米所吸收的水分和营养成分相对较多,其含水量也相对较高,但是含水量较高会推迟玉米种子成熟期;种植密度较高时,玉米的含水量会随之降低,因为种植密度过高时玉米吸收土壤养分较多,这会导致单株玉米出现营养不良的状况,甚至未到成熟期就已经枯死。只有合理地施用肥料,将玉米种植密度控制在科学阈值范围内,才能确保其含水量达到种植标准[3]。

1.2.4 种植密度对玉米秸秆经济产量的影响

玉米秸秆经济产量对于種植者的种植效益非常关键,种植密度在科学阈值区间内,会给种植人员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反之会降低种植效益,使种植者收入减少。当玉米种植密度过大时,施肥效果也会随之降低,每株玉米所能吸收的肥料和营养都极为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玉米减产;当玉米种植密度过小时,每株玉米都能充分吸收营养和肥料,但是这样会造成玉米营养过剩,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无论种植密度过大还是过小,都需要进行相应施肥工作给玉米补充营养,针对每种不同种植密度的玉米应实施科学施肥计划,以人工干预的手段提高其产量,提升种植者经济效益[4]。

2 重视密度对玉米质量以及产量存在影响的试验

良玉米188号是文章试验所选择的玉米品种。在试验过程中,为保证试验结果的合理性,所选择的种植密度区域有4个。在管理过程中,对这些区域采取的管理方式相同,通过这种方式避免各种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准确性产生影响。第一个试验区域的种植密度为5 万株/hm2,第二个试验区域的种植密度为6 万株/hm2,第三个试验区域的种植密度为7 万株/hm2,第四个试验区域的种植面积为8 万株/hm2。各试验区的行数均为7行,其长度为20 m,行距为0.6 m,其面积均为85 m2,排列方法以随机排列为主。

2.1 方法

试验地区具备良好的种植条件,营养物质丰富。在种植前施用基肥。磷酸二铵的施用量为300 kg/hm2,硫酸钾的施用量一样,尿素的施用量为500 kg/hm2。氮、磷、钾肥料的施肥比例为2∶1∶1.2。在基肥施用完成后,施用尿素,施用量为400 kg/hm2。本次试验所选择的季节为春季、夏季,考虑到试验区的夏季属于雨季,因此在试验过程中应将田间排水工作作为重点,具体措施为将排水沟设置到距离垄沟20 cm处。此外,在后续比较过程中,以玉米抽丝后的30 d为时间点,通过随机方法,选择玉米植株,具体为选择穗上的玉米果实100粒作为分析样本,在重复分析3次后,对不同密度下的玉米品质进行准确分析[5]。

2.2 试验结果

2.2.1 叶片发育

玉米植株发育的好坏与叶片生长相关,主要原因是玉米植株的光合作用需要依靠叶片来实现,玉米产量和品质也会受到影响。为此,文章试验所采取的方法为检验不同时期的玉米。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不断增加,植株叶片面积随之减小,但总体的光合面积增加。

2.2.2 产量

通过测定采样玉米质量,并将其换算成单位面积产量,其中百粒重和穗数与种植之间的关系成反比。其中,第一个试验区和第四个试验区的百粒重和穗数呈下降趋势,产量也会受这两种因素的影响。站在理论角度而言,提升种植密度会提高产量,但是穗数会因为种植面积过大而减少,具体表现为穗数减少后,百粒重会降低,文章试验结果也对这一点予以证实。

2.2.3 籽粒脂肪含量

对不同成熟度玉米的籽粒脂肪含量进行研究发现,在玉米灌浆后期,籽粒脂肪含量会逐渐上升;在成熟期,籽粒脂肪含量呈先高后低的态势,当在临近成熟期对玉米进行检测时,发现玉米籽粒脂肪含量处于最高值。

2.2.4 籽粒淀粉含量

对不同时期的玉米进行检测发现,不同时期的籽粒淀粉含量会有所区别,这也直观呈现出了一种规律,而玉米籽粒的淀粉含量会直接随着种植密度的变化而正向变化。

3 提升玉米产量以及品质的有效措施

3.1 根据玉米品种特点合理确定种植密度与种植时间

玉米产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种植密度。我国国土面积十分辽阔,不同经度、纬度的土壤条件以及自然条件相差较大,因此,要合理选择玉米播种时间。北方播种时间在春季,南方播种时间在3—4月或6—7月。种植密度会影响玉米的生长过程,种植密度过小不利于玉米生长,不仅会影响玉米的品质,还会影响玉米的光合作用;种植密度过大会大幅降低玉米产量。因此种植人员要根据种植地形、土壤湿度和玉米种子类型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选取品质优良的种子是保证玉米高产的前提条件,通常种植户都会依照当地的气候温度和土壤状况来选取适宜的玉米苗。不仅如此,还要对品种的抗倒性、抗病性进行严格筛选。抗倒性强的品种,其根系较为发达、秆茎相对结实。抗病性强的品种可选用农大108、同玉609、鲁单981等。选用包衣优良的种苗,种子的纯度高于96%、出芽率高于85%、净度高于98%。

玉米品种较多、植株高度以及自然环境都会对玉米的光合作用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提升玉米光合作用的效果,要求种植人员在确定种植密度时,充分结合玉米品种的特点,结合玉米生长的实际需要选择种植密度。此外,在种植前要对种植环境以及自然环境进行有效分析,根据玉米的生长习性确定种植区间,以此保证玉米产量以及质量都能够达到预期的要求。此外,茎秆高度以及叶片的繁茂程度会对玉米的产量和质量造成直接的影响。种植杂交玉米,要适当增加种植密度,以此满足玉米生长需求。种植平展型玉米,应减小玉米的种植密度,让每株玉米都能充分进行光合作用。

3.2 适量增加玉米种植密度

玉米的产量受重量、株数、穗粒数等因素影响较大。在质量统一的情况下,如果玉米株数增加,产量也会增加,可以通过增加种植密度达到增加产量的目标。但在具体种植期间,要考虑到种植密度、土壤养分、株粒、水分等因素对产量造成的影响。部分种植人员可增加种植密度,以提升玉米产量,这种情况下可采用施肥方式供给养分,待养分充足、籽粒质量达标,可以适当增加种植面积,确保种植密度与玉米的协调性。具体而言,种植人员需要高度重视各类因素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确保种植密度、养分以及水分的科学性,提高玉米产量与质量,增强玉米抗倒伏能力。

3.3 优化种植形式

考虑到种植密度与玉米产量之间的关系,不同的种植形式种植密度不同,产量也会发生变化。平原地区土壤养分含量较高、水分较大,可以应用宽窄行进行玉米种植,该种植形式可以保障种植密度提高种植产量,玉米吸收养分较多,不会对植株的光合作用产生影响。传统等距种植形式會导致玉米在生长期间光合作用降低,影响植株生长效率。如果必须应用等距种植形式,需要合理设置行距,适当增加行距,明确地质和气候条件,确定种植密度最低值。宽窄种植方式与等距种植方式相比,不需要考虑到种植格局,可以有效避免植株后期生长光合作用减弱的情况。因此,在满足宽窄种植条件的基础上,可应用该形式对玉米进行种植,保障种植密度,增加玉米产量。

3.4 种植技术开发

种植技术是影响密度与产量的关键要素之一,现代化技术可以在保障种植密度的基础上提高玉米产量。种植人员应该科学选择玉米品种,设置合理种植密度,在玉米种植领域中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机械化、信息化作业。

首先,应用新型自动化机械对玉米进行种植,在控制种植密度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改变传统种植模式的弊端。自动化机械种植过程不需要人工操作,操作比较简单,设置参数后可以自行作业,完成播种、覆土等工作,种植效率较高。经过调查研究后发现,应用自动化机械种植玉米,种植效率可提高40%左右,播种率可达95%以上。其次,根据玉米种植特点应用新型信息技术,对环境、水文、日照等条件进行设置,应用信息化技术对各类种植条件进行分析,选择最佳的种植密度,达到高产的目的。

3.5 做好田间管理与病虫害防治

田间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是影响玉米生长质量以及产量的重要因素。

在三叶期玉米会打开枝叶,要及时对枝叶进行观察。在五叶期必须要对玉米植株进行定苗,将影响玉米生长的弱苗及时除掉,并及时对玉米进行补苗,避免在后期出现玉米植株生长不一致的情况。在定苗后要观察玉米根部的情况,及时对玉米进行施肥和松土,保证每根幼苗都能汲取到营养物质。

要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玉米出现病虫害时要及时消杀,以免对玉米产量以及质量产生不利影响。与此同时,相关种植人员要在种植之前制订病虫害防治措施,提前准备相应的消杀药剂,以备不时之需。

4 结束语

试验研究发现,玉米的种植密度会对玉米的产量以及质量产生影响,玉米种植密度过大会影响玉米植株高度,玉米种植密度过小会降低产量。因此种植人员必须要加大对玉米种植密度的管理能力,在保证玉米质量的基础上,提高玉米产量。在种植过程中,要根据玉米种植地的实际情况以及自然地理条件选择合适的玉米种子,合理把控玉米种植时间,利用现代化技术,提升我国玉米种植水平。

参考文献:

[1]张丽.探究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提升策略[J].種子科技,2021,39(4):137-138.

[2]王晓娟,何海军,寇思荣.种植密度对不同品种青贮玉米生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草业科学,2019,36(1):169-177.

[3]王明泉.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生理性状、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9,30(24):6-10.

[4]宁慧云.生态环境与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业信息,2019(17):63.

[5]陈亮,张宝石,王洪山.生态环境与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玉米科学,2020(2):88-93.

杂交玉米高产制种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农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产业,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而且人口众多,对农业产量的要求为全球之最。在农业领域,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实现农作物的增产高产,是国家农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玉米在栽培过程中,通过品种的选择、合理的栽培以及良好病虫害防治措施,能够有效地提升其产量。但是在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中,除了种植者本身对高效栽培技术掌握不足外,还有多种原因制约了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因此,相关部门要从管理上和实际的推广应用中,重视新技术推广的各个环节。

关键词: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推广

引言

随着我国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人们逐渐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在玉米种植过程中,不断优化种植技术,并对种植玉米的结构进行调整,确保玉米高产。在玉米种植的过程中采用高产栽培技术是转变传统玉米种植模式的方式之一,能有效提高玉米的质量和产量。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粮食的需求不断增强,要求我们要在基层地区广泛推广和应用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确保粮食的产量满足人们的需求。

1.玉米栽培技术推广及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

1.1缺乏科学的推广应用机制

玉米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不仅其过程是十分复杂的,而且同时还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其中。如果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对于其推行应用的效果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但目前,我国许多基层地区,玉米栽培技术推广及应用机制并不健全,严重影响了玉米栽培技术推广及应用的效果。现阶段形成的农机推广机制和推广网络,其所发挥出的作用甚微,且在运行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也是阻碍玉米栽培技术推广和应用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缺少规范的生产流程,从而造成玉米栽培新技术对外的辐射度较差,大多数农民对于玉米栽培新技术也是处于观望的状态,不敢进行积极的尝试。

1.2农业机械化效率不高

先进玉米栽培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应当有相配套的农机设备进行辅助,这样才能逐渐实现改变落后生产技术的目标。近几年来,我国也是积极在进行农机的推广和宣传,根据先进玉米栽培技术的要求,研发出了相配套的农机设备。但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特别是基层地区,先进的玉米栽培技术及其相配套的农机设备还是得不到很好的推广和应用。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玉米栽培技术推广的不到位,导致农民群众不敢尝试新的栽培技术,从而导致先进的农机设备得不到应有。另一方面是缺乏相应的先进农机设备的技术操作人员,由于对先进农机的不了解,和操作流程的不熟悉,从而导致农机设备的工作效率低、工作质量差等,从而影响了农机设备的推广和应用。

2.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推广策略分析

2.1加强对玉米种植者的推广普及

对于玉米种植者来说,制约其进行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应用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种植者对新技术的了解不深,对于新的栽培技术的实施与应用没有科学的理解,仅凭自己的知识水平,实施起来有困难;二是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中需要加大投资而产生抵触,不愿提供资金来改善玉米产量。针对这两个问题,在玉米种植者推广普及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首先,要加大对种植者关于新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讲解和指导,深入到农田进行推广和讲解。同时也可以开展试验田,邀请种植者进行参观,来进行现场教学工作。其次,对于资金投入的问题,一方面可以向种植者强调产量收益与投入比重,通过增产效果来吸引种植者加大投入。另一方面可以依托当地的惠农政策,为应用新的高产栽培技术的种植者申请补贴。总之,在进行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中,要站在种植者利益的角度考虑,来为种植者解决实际性的问题。

2.2提升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配套设施

在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过程中,要加强对高产栽培技术配套设施的建设。首先,技术人员应该加强对种植者的技术指导,要在高产栽培技术的首次推广应用中进行全程跟踪,深入到种植者的农田中进行技术帮扶。另外,还要积极为种植者联系新技术所需要的农具和农用机械,帮助种植者能够顺利的完成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只有完善高产栽培技术的配套设施,才能够有效地调动种植者的积极性,加快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

2.3完善田间栽培管理工作

在实际的玉米栽種阶段还需要做好田间栽培管理工作,确保玉米的生长环境更加舒适、健康。种植玉米之前要掌握玉米的生产特性,了解玉米的类型,同时根据玉米的品种确定定植密度。在定植密度确定的过程中需要分析土壤的肥力、光照条件等因素。玉米出苗后,还需要及时间苗定苗,一般是遵循去弱留强、去小留大的原则,确保玉米出全苗。在玉米的不同生长阶段,还需要科学施肥和灌溉,控制氮肥的使用,确保玉米的生长阶段营养和水分充分。在施肥时主要是用有机肥,辅助化学肥料。此外,还需要做好防控病虫害的工作,玉米具有较长的生长周期,若是当地出现较多降雨量,不顺畅的田间排水系统,很容易导致玉米种植地出现大面积的积水现象,降低玉米的抵抗性能,同时导致大量病虫害的繁殖和流行。因此,种植人员需要做好病虫害的预防和治理工作,不仅要监测玉米种植田间的病虫害情况,同时还需要掌握流行的病虫害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防控。另外,当地农业技术人员应推广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加强对当地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

2.4正确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高产品种

积极引导地区群众做好引种、试种推广,减少群众玉米种植经济损失风险。玉米品种的选择,要优先选择优良杂交种,优良杂交种的增产潜力良好。其次,对于精选种子一定要保证其满足国家标准(GB4404.1-1996),其纯度要保证在96%以上,净度要在99%以上,发芽率则是要在85%以上,其中水分的含量不能高于13%。玉米的播种时期要以种子的最低萌发温度、播种时的土壤墒情以及保证玉米能够在生长季节正常发熟这三发面为重要参考依据。种子的播种现都已使用机械进行播种,其播种方式主要有两种分别是60cm等行距播种和60+40cm宽窄行播种。其播种的深度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4~6cm是最佳深度。但如果土壤质量较好质地粘重则在播种时可以适当浅些,反之土壤质地疏松且就说干燥则在播种时要深一些。对于粒大的种子,在播种时可以适当深一些,但最深不能超过8cm。

2.5加强高产玉米栽培技术的研究

首先要对我国的玉米种植区域进行调研,针对不同的种植者,筛选出合理的技术推广方案。其次,要加大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研发投入,提升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效果,在后期的推广中,使种植者能够感受到实际的增产效果。另外,要尽量简化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过程,使普通的种植者能够进行简单的操作,不依赖于技术指导,能够独立完成新技术的应用。只有不断加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研发工作,才能够为后期的推广应用提供更大的便利。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实际的工作中还是会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在进行推广应用中,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及时进行技术和管理上的改进,使得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能够实现一定的成效,切实提高玉米的种植产量。

参考文献:

[1]饶珠光.山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7,(05):64-65.

[2]杨军.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20,(03):56.

[3]王丽.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全文版:农业科学,2019,(05):1-2.

(平昌县响滩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四川 巴中636400)

杂交玉米高产制种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船步镇历来就有种植水稻的习惯, 过去由于种植的水稻品种多以常规品种和少数杂交品种为主, 导致水稻品质越来越差, 种植面积较大, 但产量并不高。近来年, 我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生产, 把推广种植高产优质杂交水稻摆上议事日程, 要求农业服务站的技术人员筛选出一些适合本镇种植的高产优质杂交水稻品种, 并于2013年晚造起引种优质杂交水稻新品种广8优165。该品种来源于广8A×GR165, 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广东省金稻种业有限公司选育[1]。是弱感光型三系杂交稻组合, 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9~120d, 比对照种博优998多3 d, 与对照种博Ⅲ优273相当。其株型好, 分蘖力强, 穗大粒多, 耐寒性中, 抗倒力强, 每667 m2有效穗数为18.0万~19.0万穗, 结实率为82.8%~84.1%, 千粒质量为21.4~21.6 g, 中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晚造种植。

1 试种与示范

本镇自2013年晚造起分别在回龙、大围、船东等村每村示范试种0.33 hm2广8优165。从试种与示范结果来看, 该品种穗大粒多, 每穗总粒数在181~203粒, 其抗病性尤为突出, 只发现少量的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产量比较稳定。具体产量表现:广8优165比博优998增产10.2%, 如果肥水充足的部分田块增产更超15%。2013年11月5日, 由镇农业服务站组织广大群众参加在回龙村举办的广8优165高产示范现场观摩会, 会后一致认为, 广8优165抗病性好, 生育期适中, 产量稳定, 适合本地晚造种植, 值得推广。

2 高产栽培技术

2.1 培育壮秧

秧田应施足有机肥, 全层施并沤田20 d左右培肥地力, 一般秧田每667 m2施用45%复合肥17.5~20 kg或者每667m2施用过磷酸钙22.5~25 kg作基肥。晚造应选在7月9~15日播种, 播种前应在温和的阳光下晒种2 h左右;晒种后用强氯精400倍药液浸种6 h进行种子消毒;然后用水洗干净再浸种8~10 h, 浸种过程要换水2~3次;最后把种子起水进行催芽, 秧田播种量为7~8 kg/667m2, 播种后应埋芽或用火烧土盖种。当二叶一心时, 每667 m2可施腐熟人粪尿加少量磷钾肥或施45%复合肥10~12 kg作断奶肥;当四叶一心时, 每667 m2可施45%复合肥10~15kg作促蘖肥[2]。

2.2 适时移栽

移栽前, 对实行机械化耕作的地块, 采用两犁两耙, 应当整碎整平田块, 达到平、净、烂的整田质量标准。当秧龄在18~20 d最适宜插秧, 也就是选在8月3-10日插秧最好。每667 m2插植1.6万~1.8万株, 插植规格为26.7 cm×16.7 cm, 带2个分蘖以下的秧苗, 每株插2本苗, 带3个分蘖以上的秧苗, 每株插一本苗, 做到浅插匀插, 确保插植规格和苗数达到要求。

2.3 合理施肥

水稻的需肥量为每100 kg稻谷需要吸收氮素2.0~2.5kg, 五氧化二磷1.0~1.5 kg, 氧化钾2.5~3.0 kg, 当土壤养分中等的情况下, 水稻最佳施用肥料中氮、磷、钾配比应为1:0.27∶0.8。当目标667 m2产量达500~550 kg时, 中等地力情况下, 每667 m2施用农家肥1 500~2 000kg, 每667 m2施尿素25 kg, 过磷酸钙15 kg, 氯化钾18kg。施肥方法:氮肥施用基肥占30%, 前期肥占50%, 穗肥占20%;磷肥全部作基肥, 钾肥分别在前期肥和穗肥各占1/2施用。推荐使用50%水稻配方肥料 (氮磷钾配比为24∶7∶19) , 具体施肥方法为:基肥占18 kg, 前期肥占10 kg, 穗肥占18 kg[3]。水稻配方肥应在水稻插秧前结合犁耙田时均匀撒施, 施肥后要求再耙一次田, 施肥前必须调节好田间水层。

2.4 水分管理

要想水稻获得高产, 做好水分管理是关键。前期, 应以浅水插秧, 移植后以薄水促进分蘖;中期 (插植后约25 d) , 当苗数达到够苗的80%时, 应采取多露轻晒的原则露晒田, 促进根系深扎, 防止倒伏, 幼穗分化初期回浅水, 施穗肥后保持湿润;后期, 切忌过早断水, 防止谷粒充实不饱满而影响产量, 应当在抽穗扬花时灌回浅水, 以后保持湿润, 收获前1周灌跑马水。

2.5 病虫草害防治

水稻田间病虫草害防治应根据市病虫预测预报, 通过田间调查, 来确定水稻生长各时期的药物防治。在秧田播种时使用毒死蜱颗粒剂撒施防治稻瘿蚊、三化螟和稻叶蝉等秧田害虫;在移植前3 d, 施好“送嫁药”, 可用吡虫啉、毒死蜱、春雷霉素等喷施, 确保无病虫壮秧进入本田;当插秧后5~8 d应结合追肥除杂草, 可选用苯·苄、丁·苄、二氯·苄等药剂进行除草;对三化螟、稻纵卷叶螟应掌握在卵孵高峰期施用杀虫双、丙溴磷、毒死蜱、阿维菌素等药进行防治;对稻飞虱应掌握在虫口密度1 000头/百丛时选用吡蚜酮、异丙威、噻嗪酮、敌敌畏等药剂进行防治;防治穗颈瘟应掌握破口期施药, 可选用稻瘟灵、三环唑、春雷霉素等药剂。

摘要:近年来, 罗定市船步镇大力推广种植高产优质杂交水稻新品种广8优165, 大大提高了水稻产量和农民种粮积极性。从新品种的引种、试种与示范等方面作了详细的介绍, 并总结出一些高产栽培技术加以推广应用, 深受群众好评。

关键词:广8优165,杂交水稻,引种,高产栽培技术

参考文献

[1] 谢伟东, 伍胜华.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示范与应用效果[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22) .

[2] 孔祥辉.优质杂交水稻新品种广8优169的引种与推广[J].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4 (4) .

上一篇:知识经济产业结构发展论文范文下一篇:公路经济建设工程质量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