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传统文化论文范文

2024-07-15

我国的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通过对动漫设计与我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必要性、融合点、意义与价值、融合方式和发展趋势方面的分析,阐述动漫设计流程及传统文化主要形式、特征,尝试找到其密切融合发展的方式,并希望以此对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与传统文化的弘扬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动漫设计;传统文化;融合

动漫是动画与漫画的合称,是一种新兴的艺术表现形式。动漫以其生动活泼的二维画面或三维动画展示故事或场景阐述作品的思想意识,其深受年轻人与青少年(及部分中老年人)的喜爱。日本、美国、韩国已经将动漫作为产业进行推广与发展,并已处于全球前列。特别是日本动漫近年来发展迅速对我国青少年在思想意识层面的冲击与影响较大。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文明经过五千年的锤炼与磨砺,演化汇集而成的民族思想、文化、观念的总体表现特征。动漫设计与我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对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弘扬传统文化、强化民族文化自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动漫设计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必要性

当前,动漫设计与传统文化融合很有必要,这主要来源于三个重要背景:

(一)现当代年轻人普遍缺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对一些中华文明5000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是知之甚少了。大部分青年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遗忘可以说是非常严重的,这与他们对西方节日的崇尚形成鲜明的对比。实际上,我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化做人方面有着突出的作用和意义,可以帮助人们,以德育为基础,正确的理解和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金钱的关系。然而,在现代的年轻人当中,德育文化严重缺失,已经很少有人去关注国学经典和学问了,人们更倾向于选择现实利益,过分重视物质享受,忽视了心灵的升华和精神世界的构建。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冷漠无情,自私狭隘。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不信“抬头三尺有神明”,乱砍滥伐,过度利用自然资源,破坏自然环境,天不怕地不怕。

(二)外来动漫文化入侵的紧迫性。实际上,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就已经开始被西方和日本等其他国家的动漫文化掠夺和侵袭。日本动漫题材众多,想象力丰富,接纳新兴文化事物的包容性和综合性强,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最为广泛深刻。美国动漫富含激情,倡导个人英雄主义是其中最大的亮点,在中国也拥有广大的爱好者。西方动漫文化入侵,值得注意的是,有很多主题诠释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但是制作、设计都是国外公司的,比如功夫熊猫、花木兰这两部动漫片是美国迪斯尼拍的,新三国演义是日本人制作的,中国有这么庞大的动漫制作团队,但是没出过多少动漫大片,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动漫消费国家之一,但是都让外国人生产的具有中国元素的动漫产品来占领市场,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深思。

(三)国产动漫进步缓慢,需要加快动漫产品创新。长期以来,国产动漫偏幼龄化,剧情单一,管教过于严格,迄今为止,中国十几年竟然没有一部动漫作品堪称经典,出现在动画大奖的提名上,虽然近几年陆续推出了一些不错的作品,但大多数在模仿日本动漫的思想和套路,鲜有自己的特色。

二、动漫设计流程中传统文化的融合点

以动漫设计的主要形式动画片的设计制作为例。动画设计制作其主要流程分为前期、中期、后期三大部分(《动画制作流程》,2006年,浙江大学出版社,于瑾)。动画的前期制作主要流程内容包含了:策划、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剧本、角色造型设计、风格设计、场景设计、分镜头台本。在动画制作的前期非常适合融入我国传统文化。在策划阶段,我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选材依据,在剧本中融合传统文化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更容易引起共鸣。在风格设计、角色造型设计、场景设计等环节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或使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如皮影、水墨画、戏曲等)将形成中国特色的动漫风格,并会有良好的艺术效果。

动画中期制作主要流程内容包含了:设计稿、动画背景绘制、原画、加动画、动作检查。动画后期制作主要包括:扫描、电脑加工(描线、上色、合成、输出)、剪辑、配音、影片输出。动画中期与后期制作主要是前期制作的实现与合成,中国传统文化在动画制作的中后期工作中,也可以很好的融合。如,设计稿、背景绘制可以融入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优美意境,电脑描线可以使用毛笔线条,动画配音可以融合戏曲、传统古典音乐等元素。

漫画比动画的制作减少了动画配音等环节,其制作与动画的前期制作基本一致,因此在漫画的设计流程中也非常適合融入中国传统文化。

由此可见,动漫设计流程中传统文化可以非常好的融合进去。融入我国传统文化的动漫设计也将形成我国独特的动漫文化。

三、动漫设计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意义与价值

动漫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艺术形式,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动漫设计中融入我国传统文化,将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有利于加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我国的动漫产业在20世纪的50年代到90年代时期也制作了多部经典作品(如,《大闹天宫》、《铁扇公主》、《哪吒闹海》、《海尔兄弟》等),且取得了良好的反响。近年来,许多动漫企业过于追求动漫特效与文化热点,一味的参考美国、日本的动漫作品,使我国的动漫产业发展受到了巨大制约。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文化自信”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随着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性回归,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动漫设计中融入正能量的传统文化也必将成为流行与趋势。

传统文化通过动漫创作的形式,跟有利于传播与表现。动漫在表现形式上具有简洁、生动、夸张、诙谐等特点,通过动漫设计的形式进行传统文化的展示,更受年轻群体的接受。以戏曲为例,通过动漫表现的人物形象可以更加夸张的以外在形象表现人物特点;在场景渲染方面也可以使用更多的特效,演绎出更加逼真的场景与情节;甚至还可以结合现在的信息技术融入互动设计。现在年轻人爱好戏曲的全体越来越小,如用动漫的形式,特别是水墨动漫的形式展现戏曲,或许可以引起更多年轻群体的爱好。

传统文化与动漫设计的融合将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传统文化不会一成不变,同样也会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如随着新文化的发展,清末之后在古体诗的基础上产生了现代诗,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现代诗在诗歌阵地战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动漫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融合后,将对传统文化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

四、动漫设计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方式

动漫设计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方式多种多样,适合的融合方式将有利于提升动漫作品的品质与内涵。常见的动漫设计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其一,在动漫设计制作中可以融入传统文化的符号,如书法、国画、太极、剪纸、泥人……。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开始将水墨画融合在动漫设计中,并出品了多部经典的作品。如《小蝌蚪找妈妈》、《山水情》、《牧笛》等。由于水墨动漫的制作成本较高,费时费力,近年来水墨动漫的经典作品乏善可陈。随着计算及技术与人工智能的发展,这些制作难关应该可以解决,相信不久的将来,必将有经典的水墨动漫作品呈现在我们眼前。

其二,将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作品通过动漫的形式展现出来,将极大的丰富动漫作品的选材,并可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数量巨大,为动漫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库与作品源。目前,我国动漫设计的选材一般集中在常见的明清小说,而对于其他艺术形式的文化作品选择较少。如2018年刷爆朋友圈的《文物戏精大会》4天播放量突破1.18亿次,就是将在动漫中直接应用了文物原型设计制作的动漫。

其他,以传统文化为蓝本,结合动漫艺术特点策划剧本进行动漫制作;传统文化作品的后记续集动漫制作;使用传统文化形式进行动漫制作(如皮影戏)等都是可行的融合方式。例如被粉丝们誉为“国漫之光”的《一人之下》就是一次做出成功的尝试。作为腾讯动漫的头部IP,这部作品从漫画连载开始到后期的动画化,人气一直居高不下,在走出国门登陆日本后也好评如潮。取得如此傲人的成绩,除了精良的制作外,跟作品本身拥有的文化底蕴分不开。

五、动漫设计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动漫作品目前突出表现为低龄化,主要以少年儿童为目标对象。随着动漫技术与动漫作品的丰富,针对成年人的动漫作品将逐渐丰富,这将彻底改变国内成人动漫作品凤毛麟角的态势,而融合传统文化的动漫成年人作品将逐渐在动漫产业中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在未来,动漫不再专属于儿童和青少年群体,国产成人动漫崛起只是个时间问题。并且,专门针对成人特点创制的动漫,不仅停留在描绘和展现男女之间的关系,而且将更全面丰富的展示成年人的世界,加入更多争斗、阴谋诡计、背叛、情感、尔虞我诈、工于心计等社会性因素,构成成年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动漫设计与我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有其必然性。動漫作品中传统文化的融合,从传统文化符号到传统文化精神,几乎在所有动漫作品中都有应用。因此,有学者提出“传统文化是动漫的根基,动漫是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手段”不无道理。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逐步提升,动漫设计中更广泛更密切地融合传统文化已经是必然趋势。并且,为弘扬传统文化而设计的动漫作品将越来越多。

参考文献:

[1]解辉.浅析传统文化与动漫艺术设计的融合和创新[J].电影文学,2013,10(3):72-73.

[2]贺文龙.湖湘视觉文化元素在动漫艺术设计中的运用模式[J].特立学刊,2012,12(5):58-59.

[3]宋文静.传统文化与动漫艺术设计的融合与创新研究[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4,11(2):67-69.

[4]徐滨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7 (02).

我国的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民主政治、市场经济、法治社会、传统文化需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了不断促进这种发展,社会科学工作者尤其文科学生至少应当了解政治与宗教、经济与逻辑、社会与新闻、历史与哲学、法律与医学、文学与艺术这12门学问。这不仅是为了避免书生空谈误国的需要,更是因为这12门学问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民主政治;市场经济;法治社会;传统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们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具体而言:

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可以说,这就是我们国家今后20年内努力实践科学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布局。为了实现这种战略布局,结合我国地方实际,我们需要实现民主政治、市场经济、法治社会、传统文化的全面协调协调可持续发展。

因为我们需要民主政治,不要专制政治。专制政治纵贯古今横跨中外,虽形式各异却入神共愤。我们需要民主政治。这样的民主不是党同伐异的“假”民主、不是“无法无天”的“大”民主、不是空谈误国的“空”民主,而是权力不滥的真民主、国富民强的好民主。

我们需要市场经济,不要泡沫经济。市场经济应当是“秩序”和“效益”兼顾、公权和私意共存的经济。由于强调方向不同,市场经济有两个变种,一日自然,二日计划。前者重私意、谋效益,强调丛林法则、自由放任;后者重公权,行调控,强调政府干预、社会福利。过分强调自由放任与过分强调计划命令,都会破坏市场的长期性、稳定性,导致市场失灵、发展失度、社会失衡。一个运行良好、持续发展的市场经济,应当“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在诚实守信、乐善济施中实现长期共存、合作双赢。

我们需要法治社会,不要人治社会。社会当然是由人治理的,但不是人随心所欲可以治理的。法治社会不是扼杀、忽视、贬低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是强调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用制度来预防惩治人的避害本能与主观恶性所可能导向的危害行为及其后果。法治也不是只讲法律不讲政治、只谈法治不看德治的“阉割”法治。法治应当是法律与政治、道德、风俗、习惯有机统一,司法与立法、执法、学法积极互动的法治。法治社会应当是惩恶扬善、公平正义、国泰民安、“合情合理又合法”的和谐社会。

我们需要传统文化,不要速食文化。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积淀、经验的累积、文明的传承。速食文化则是割裂历史的阉割文化,是夸夸其谈的无根文化,是盲目借鉴的效颦文化。传统文化一日中学,二日西学。中学传统又分两派,一是儒法并用、兼顾佛道的古典传统;二是立足国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西学传统义分两派,一是希腊一罗马一基督教文明所绵延下来的欧美派,二是马克思主义原教旨的经典派与马克思主义苏联化的苏东派。这两大传统四大流派都是对我国近现代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文化因子,并将在未来的发展创新中纵横折冲、取长补短。因此,我们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对这些文化因子取精用弘,促进文化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

为了不断促进民主政治、市场经济、法治社会、传统文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社会科学工作者尤其文科学生至少应当通晓政治与宗教、经济与逻辑、社会与新闻、历史与哲学、法律与医学、文学与艺术这12门学问。这既是为了避免书生空谈误国,更是因为这12门学问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1)政治与宗教都是有关待人处世的学问。虽然,政治侧重现世,强调实务俗事,关注利益矛盾;宗教侧重来世,强调因果报应,关注爱与宽容。但是,爱恨相生,宽严相济;利益可投报,矛盾可相容;现世也有因果,来世终为现实。所以,政治是世俗的宗教,宗教是天堂的政治;

(2)经济与逻辑都是有关理性生存的学问。虽然,经济侧重物质,强调现实,关注市场;逻辑侧重精神,强调推理,关注规律。但是,物质精神两难分;不合理的现实将消亡,不现实的推理是虚妄;市场有规律,规律需实践。所以,经济是生存的逻辑,逻辑是理性的经济;

(3)社会与新闻都是有关社情民意的学问。虽然,社会侧重动态跟踪,强调统计分析,关注宏观分层;新闻侧重时事通讯,强调客观真实,关注个案报道。但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分层要客观真实,时事要宏观分析;统计要联系个案,报道要调查跟踪。所以,社会是流动的新闻,新闻是特写的社会;

(4)历史与哲学都是有关人类智慧的学问。虽然,历史侧重广闻博记,强调大音希声、刻画真实,关注形象素描;哲学侧重归纳概括,强调振聋发聩、普遍适用,关注抽象定义。但是,博观约取,繁简有度;厚积薄发,见微知著;以史为鉴知兴替,以哲为鉴明事理。所以,历史是无声的哲学,哲学是智慧的历史;

(5)法律与医学都是有关身心健康的学问。虽然,医学侧重个人健康,强调望闻问切、对症下药,关注阴阳互补;法律侧重社会秩序,强调权利义务、罪刑相当,关注思想行为。但是,无个体,则妄谈社会,无社会,则难言个体;阴阳权务互利共生,症药罪罚相生相克;所以,医学是个人的法律,法律是社会的医生;

(6)文学与艺术都是有关传情达意的学问。虽然,文学侧重言传,强调微言大义,关注言外之物、辞中之意;艺术侧重意会,强调妙不可言,关注画中之景、弦外之音。但是,行文有风骨,则文见其人,语见其神;意中有真情,则曲径通幽,巧传万言。所以,文学是言传的艺术,艺术是意会的文学。

虽然现实是这12门学问的混合体,不同学科相互交叉相互融合,同一事物也可以从不同侧面折射出不同学问,但是有系统地对这12门学问专门研究、融会贯通,就一定能诗意地栖息在土地上、不惑地生活在现实中。

我国的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1月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共建共享,注重文化熏陶和实践养成,把跨越时空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审美风范转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指由文明演化而汇集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优秀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指分布在经济、政治、文化各领域的优秀文化,它们以儒家为内核,融入道教、佛教等意识形态,是纷繁复杂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共性和精髓所在。

本文试图以中华吟诵在绵阳市的群众性传承活动为例,从现状、成果、影响和对策等方面,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群众性传承发展涉及的若干实践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有关方面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提供借鉴。

基本理论

吟诵定义

“吟诵”一词,最早见于《诗大序》:“吟咏情性,以风其上。”作为我国一门独特的传统艺术,吟诵当始于祭祀,是汉诗文古典作品口头表现的艺术形式,还是古人口传心授的读书方法。吟诵介于诵读和歌唱之间,是按照一定的韵律、节奏,并带有一定情感吟诵古诗词的方法。至周代,诗歌吟诵已是官学必修课程,古诗文吟诵在春秋战国时期趋于成熟,由孔子集大成,至隋唐之际达于繁盛,此后绵延发展至今,一直服务于历代文人雅士。

吟诵特点

吟诵又称“中华吟诵”,中华吟诵之所以历经千年而不衰,一是因为研习汉诗文古典作品是人们传承先辈传统的必由之路,甚至是主要途径;二是因为吟诵艺术之美从汉诗文古典作品生发而来,并一直伴随其传承发展,高度契合其蕴含的中国文化艺术音韵之美和意象之美,因而是研习汉诗文古典作品最好的方法。在当今大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吟诵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和研习中华文化经典的“敲门砖”,一方面其本身具有文化、艺术等传承价值;另一方面还具有入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工具性”价值。研习吟诵现在已经成为全民艺术普及活动的重要途径、群众性传承活动的重要载体、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手段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纽带。

吟诵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定义

优秀传统文化,是指由文明演化而汇集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优秀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指分布在经济、政治、文化各领域的优秀文化,它们以儒家为内核,是纷繁复杂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共性和精髓所在。例如,我们有百戏之祖昆曲,有国粹京剧,有豫剧、越剧、黄梅戏,有评剧、川剧,有秦腔、粤剧,各种传统戏曲剧种的集合就构成了中国戏曲文化。进而言之,中国有桥文化、建筑文化、茶文化、家具文化、瓷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书法、古诗词等文化,它们中的优秀成分共同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通过绵延不断的传承和发展,融入中国各民族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积淀为各民族共同的社会文化心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历史方位

明确提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近代以来尤其是建国以来我国人民长期保护、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逻辑结果和逻辑延续,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要素,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重要指标。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体现、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时代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代表着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是中华儿女增强文化自信的法宝,是抵御外国文化入侵的坚实防线。要大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浸润在中国元素里,生活在中国故事中,感受“中国情怀”和“中国智慧”的滋养,并创造出足以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政策体系的建立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印发实施,是我国长期以来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政策体系的又一次重要实践。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陆续制定了一系列文物保护政策,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文物考古工作,发现、保存和保护了一大批珍贵文物。从1982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开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领域不断拓宽、层次不断提升、目标不断清晰,我国陆续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文化传承发展的法律法规,如《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1997)、《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08)、《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1)、《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2015)、《国家工业遗产管理暂行办法》(2018)等,并从国家到地方各个层面制定实施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文件。在这些法规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各地积极推动地方立法,制定落实政策措施,组织開展了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实践活动。总体来看,我国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备、成熟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政策法规、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体系,并且取得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为国际社会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提供了经验借鉴。

传承活动的不同类型和群众性传承活动的重要作用得到了政策制定者的充分重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对集体传承、大众实践的项目,探索认定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全面推进‘非遗在社区’工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培训,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和研学活动。”

吟诵传承

吟诵传承途径

吟诵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笔者认为,根据其规模大小、专业化程度和是否具有经济动机,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活动划分为专业性传承活动和群众性传承活动。

专业性传承活动规模较小、强调师承关系、注重专业修习,传承活动蕴含经济诉求,其实施具有一定难度。相反,群众性传承活动规模较大,强调传承人——业务骨干——传承人群的传承关系,注重群众性参与,且传承活动大多是公益行为,传承动机主要是普及,主要包括普及性学校教育以及具有公益动机的社会传承活动。传承活动依然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本真性、整体性、可解读性以及可持续性原则。

传承存在问题

一是民间组织的薄弱性与群众性传承活动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当前,吟诵传承存在核心骨干不多、运行能力不强、资源保障不足等问题,核心团队成员通过无报酬、非专职方式从事传承工作,缺少专职驻会管理人员。这些问题的存在,与持续、广泛、大规模群众性传承活动所需要的高强度的组织管理、业务指导、后勤保障等资源投入不相适应。二是组织化程度不高所隐含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吟诵传承依靠的学会作为一个民间组织,在缺少收入、业余兼职的情况下,难以吸引到高水平的专业人才,难以确保核心团队、骨干队伍的稳定性,可能会导致群众性传承活动发展成为质量较低、凝聚力较弱的群众性“玩票”活动。三是政府有关部门支持力度薄弱问题。

群众性传承发展的对策建议

笔者认为,由于在载体、形式、内涵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群众性传承发展方式也必然存在诸多不同,应当切实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群众性传承发展特点、规律、模式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更精准、更科学、更具操作性的政策措施。

吟诵在绵阳市的传承发展

传承发展基本情况

2015年12月,绵阳市吟诵学会在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挂牌成立。经过七年发展,学会目前拥有骨干教师372人、会员1077人,已组建绵阳市吟诵学会吟诵团等4个群众性传习组织,在中小学校、文化场馆、党政机关、城市社区建立21个传承基地,建立了群众性传承发展组织体系。学会致力于对中华吟诵的抢救整理、基础研究和课程开发,公开出版或内部刊印《四川传统吟诵研究》等学术著作、课程教材8种,在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绵阳市图书馆、绵阳市文化馆开设专题讲座11个,在全市126个中小学开设传习课程200余次,具备了一定的群众性传承发展的专业能力。学会积极宣传推广中华吟诵,在绵州大剧院连续举办四届中华吟诵展演晚会,还通过举办系列进校园、进机关、进景区、进剧院传承推广活动,塑造出群众性传承发展品牌形象。通过持续、广泛、深入的群众性传承活动,“绵州吟诵”被列入了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常态化参加传承活动的各界群众达5万余人,已经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中华吟诵传承发展基地,在省内外、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中华吟诵的群众性传承发展,得到了各级领导、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绵阳市吟诵学会于2019年被中国孔子基金会命名为“孔子学堂”。中共绵阳市委、绵阳市人民政府于2019年印发了《关于大力发展文旅经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旅游强市的实施意见》,提出“实施川剧、曲艺和中华吟诵振兴计划,将我市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华吟诵传承推广基地”。

1.深入研究群众性传承活动特点需求

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群众性传承发展活动提出的组织、管理、保障要求,明确政府作为保护、传承主体应当承担的职责任务,进一步加强对群众性传承活动组织的引导和支持力度。

2.制定实施群众性传承活动支持政策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对集体传承、大众实践的项目,探索认定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这一措施体现了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性、群众性传承发展的新趋势,提出了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众性传承发展的新措施,令人倍感振奋。要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精神,加快制定认定、支持代表性传承团体的措施,切实加大支持力度,着力推动群众性传承活动健康可持续发展。

3.不断改进群众性传承活动宣传形式

在现代科技和新媒体日新月异的今天,文化市场已逐步形成一套完善的宣传手段。影视剧、演唱会、展会等在迎合市场、开发市场方面驾轻就熟,具有极高的市场号召力;而群众性吟诵组织利用新媒体展开宣传的理念还很稚嫩。吟诵组织要努力学习运用现代传播方式,探索培养吟诵传承人的好传统、好做法,弘扬师徒传承优良传统,着力发挥老传承者的传帮带作用。

4.创新发展群众性传承活动教育形式

应将中华吟诵纳入素质教育计划,组织编写中华吟诵校本教材,在中小学生艺术类课程中植入吟诵相关内容,从小培养中华传统吟诵受众。要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建立定期到高校巡回的传承机制,同时,举办大学生中华吟诵研修班或社团组织,依托高校培養吟诵传承人。要将中华吟诵与诗歌、舞蹈、美术以及音乐会等艺术样式结合起来,打破传统的表现形式,增强吟诵感染力,开辟吟诵吸引群众的重要途径。

5.积极探索群众性传承活动推广模式

当前,中华吟诵受众老龄化、分流现象较为突出,了解吟诵、参与吟诵、喜爱吟诵的年轻人不多。应当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大力宣传中华吟诵和知名传承者的吟诵人生;应当充实文化网站中有关吟诵的内容,详细介绍吟诵历史、吟诵流派、吟诵内容及其传承人,提供名家名篇视频点播,为吟诵传承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应当大力发展新媒体传播手段,让广大群众可以随时随地欣赏到精彩的吟诵节目,同时借助各种展会、艺术节、群众文化活动大力推广中华吟诵。

参考文献

[1]陈炳铮.谈古典诗歌的吟诵[J].中国音乐,1981(03):15-16.

[2]赵敏俐.中华吟诵的抢救、研究与当代传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华吟诵的抢救、整理与研究”阶段性成果报告[J].文学与文化,2016(02):4-16.

[3]杨锋.中国传统吟诵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2012.

[4]周密.齐东野语[M].张茂鹏,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

[5]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223.

[7]南开大学“中华吟诵的抢救与整理与研究”课题组.知音如见赏,雅调为君传:关于传统吟诵的调查与思考[N].光明日报,2013-05-28(015).

[8]华锋.吟咏学概论[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3.

【基金项目】绵阳师范学院四川绵阳文化旅游发展研究中心2021年度青年发展课题《中华传统吟诵传承路径研究》(项目编号:W202103211)。

我国的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景观设计的需求日渐增大,但是有些景观设计逐渐失去本身的特色,设计的作品枯燥乏味,缺乏文化内涵。要想解决这一问题,设计师应该在设计中加入我国传统文化元素,这样不但能发扬并继承传统文化,还可以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陶瓷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一,把陶瓷元素加入景观设计中能够为我国景观设计注入新的活力。文章以陶瓷元素为切入点,探讨陶瓷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景观设计;陶瓷元素;传统文化

景观设计是指风景与园林的规划设计,景观设计师需要结合生态学与美学的原理,对某一个地方进行局部规划,让周围建筑和自然景观相互呼应、相互协调。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升,并且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舒适度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近些年国内的景观设计开始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不同元素开始融入景观设计之中。陶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之一运用到景观设计中,一方面可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随着陶瓷元素被运用到新的领域而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涵义。

陶瓷自古就被认为是中国的“名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器物,所以陶瓷不仅仅是一件工艺品,更承载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今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物质条件的丰富,更多的追求精神层次的提升。所以对于设计师来说如何通过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基于这种需求,以陶瓷元素为切入点,探讨陶瓷文化元素如何更好地融入现代景观设计之中。

一、陶瓷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陶瓷在我国的传承历史悠久,早在唐代便远销海外,成为世界公认的“中国名片”。陶瓷不但具有实用性还具有装饰性,陶瓷的可塑性也很强,陶瓷制品的外形光滑,色彩丰富,形状造型多变,同时陶瓷制品非常安全,不会损害人体健康。近代以来,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西方园林设计开始进入中国的市场,中国传统园林设计风格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然而,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对景观设计需求的不断增加,中西风格的园林设计也开始各凭优势在市场上竞争。中式风格景观设计开始不断创新,从风格、意境、材料等方面提升档次,满足受众需求,自此陶瓷元素也开始进入景观设计之中。

(一)景观设计中的公共设施

公共设施在景观设计中较为常见,需要维系整个设计,像一根根纽带把设备、装饰物紧紧缠绕在一起,共同发挥最大的效果。在公共设施中很多方面都不同程度地融入了陶瓷这一元素,比如地面铺装、路边座椅、凉亭、路灯等,陶瓷元素引入景观设计就是把最原始、最淳朴的设计理念带入现代设计中。中国自古以来讲究“天人合一”,陶瓷的原材料就是土壤,土壤是万物之本,景观设计中加入陶瓷元素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并且陶瓷高雅、古朴的气质,更能全面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二)景观设计中的景观墙体

墙体在整个景观设计中具有划分区间、营造整体氛围和烘托景观建筑主体的作用。在景观设计中通常会采用墙体来划分内部空间的布局,因为人在空旷的环境中会有自我保护意识,空间太过空旷会引起不适感,墙体把整体空间划分为每一个小部分,既做到了合理划分区间,又可以把每一处的特色展现给游客。墙体把整个空间从一个整体划分到个体,但又让每个个体之间有相互的联系,而陶瓷元素的加入更加展现了墙体的特色。陶瓷不但在色彩上选择范围广泛,在设计和质感上更是有着独有的特色。传统中式风格的园林设计为了营造沉稳的氛围,使用的色彩大多较为单调,陶瓷元素的加入可以改变这一现象,在景观设计中加入更多的色彩。设计师可以运用渐变、虚实的不同设计手法来表达设计思想,通过陶瓷元素的独特性彰显设计风格。

(三)景观设计中的景观小品

景观小品分为纯观赏性小品和观赏性加实用性小品两种。纯观赏性小品有雕塑、喷泉、盆景等装饰性建筑物,观赏性加实用性小品有观赏性长廊、凉亭、灯具、座椅等,这些只要在外观造型上加以设计,就会在实用性基础上展现其独特的观赏价值。景观小品和其他的艺术品相比,更加注重艺术品与人们之间的联系,景观小品一方面承担着输出文化精神的重要责任,另一方面也让大众了解到景观小品想要表达的深层含义。景观小品中加入陶瓷元素会给景观小品增添魅力,陶瓷材料的特征可以让设计师有更大的创作空间,色彩的自由选择会使景观小品更清楚明白地传递设计师的设计理念,让大众更加清晰明了地理解其深层含义。

(四)景观设计中的景观建筑

景观设计中的景观建筑不只是提供休憩观赏的建筑物,还有着装点周边环境、愉悦心情的作用。景观建筑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当地特有的文化内涵与艺术品味,要深入挖掘当地特色文化元素,从而设计出独特的景观建筑。景观建筑包含艺术花架、葡萄架、凉亭、假山等,这些建筑在设计上都要和周边大环境相协调。景观建筑和普通的建筑物不同,和人文艺术、文化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世界各地设计流派不断传入我国,在这个背景下如何传承中国特色文化,如何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景观设计之中,对于中国景观设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陶瓷元素的加入会给景观建筑会丰富其文化内涵,陶瓷光洁的表面、丰富的色彩都给景观设计带来新的亮点,加上陶瓷本身蕴含的历史文化,景观设计将会展现独有的艺术魅力。此外,要将传统景观设计手法和传统文化元素相融合,不断进行设计创新。

二、陶瓷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特色

陶瓷本身具有可塑性强、不易腐蚀、环保等特点,而且这些特点非常符合景观设计的需要。景观设计作品需要和周边环境、地方特色相匹配,每个景观小品、景观建筑、景观墙体都要有各自的特色。陶瓷的可塑性极强,可以依照设计师的想法随意变换造型,给设计师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陶瓷在景观设计中不仅有着历史文化的优势,在材料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优势。

(一)陶瓷在景观设计中的材料特色

陶瓷的不易腐蚀性几乎可以使陶瓷元素运用到任何气候的城市的景观设计中。比如海边城市,特殊的环境会使金属装饰生锈腐蚀,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还有一些景观小品需要和喷泉搭配来展示艺术效果,如果使用一般材质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氧化,而陶瓷就会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陶瓷色彩多变,和普通材料相比较拥有更大的优势。此外,陶瓷的原材料就是泥土,获取原材料非常得方便,而且环保健康,在设计中如果出现不满意的情况还可以推翻重新设计,泥土也可以二次利用,这样既能节约成本又符合绿色环保理念。设计完成后的作品如果有不满意的还可以变成陶片,用在别的设计方面,比如景德镇陶瓷大学有一面景观墙就是用碎瓦片拼接而成的,不但實现了废物利用,也让设计更加灵动。在景观设计中加入陶瓷元素也符合我国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够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

(二)陶瓷在景观设计中的人文特色

设计出的景观是城市的一件艺术品,能够展现一个城市的文化。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所设计场地的历史、环境、人文等一系列因素,要综合多方面因素来进行设计,景观设计要具有人文特色。如今人们不但可以通过书本、电视、网络等了解传统文化,也可以在景观中如身临其境一般感受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这样可以让人们更有代入感,进一步感受陶瓷的艺术魅力。陶瓷文化是我国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把陶瓷元素加入景观设计中,可以使传统文化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相互融合,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继续传承。设计师要将陶瓷元素与当地的地方特色、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相结合进行景观设计,以充分展现景观所要表达的文化内涵。

(三)陶瓷在景观设计中的历史特色

陶瓷是我國古代伟大的发明之一,陶瓷分为陶器和瓷器两种,瓷器的前身是陶器,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逐步从陶器变为瓷器,瓷器成熟于唐代,蓬勃于宋代。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陶瓷一直占据着独特的位置,古人利用智慧让陶瓷艺术发扬光大,成为“中国名片”。在中国当今的景观设计中,有文化内涵的设计越来越多,加入陶瓷元素可以使景观设计的内容更加丰满,文化底蕴更加深厚。把当地独特的历史文化、地理特色和陶瓷元素相结合,能够使城市景观具有更大的艺术魅力,从而有效提升城市形象,既可以让中国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又可以给设计带来新的设计思维。

三、结语

景观设计不仅仅是风景与园林的规划设计,更是体现当地风土人情和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途径,在景观设计中加入陶瓷元素更加能展示城市文化底蕴,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所散发出的艺术气息,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景观设计中加入陶瓷元素是中国景观设计的亮点,陶瓷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够丰富中国城市景观的文化内涵,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国特色景观设计在世界景观设计中独树一帜。

参考文献:

[1]赵磊.陶瓷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8(14):76.

[2]王卫国.陶瓷艺术在城市景观中的应用及文化表达方式浅析[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7(4):10-11.

作者单位:

景德镇陶瓷大学

我国的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高职院校校园精神文化作为学校所拥有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文化产品、道德准则等精神形态的文化氛围,是学校的灵魂,是校园文化的核心要素。一所学院的精神文化一旦形成,便可以振奋学生的情绪,调节学生的心理,规范学生的行为。因此,充分了解高职院校校园精神文化的内涵、大力加强高职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 精神文化 内涵 建设

我国高职院校是从20世纪80年代建立,并于其后十年迅速崛起。各类高职院校的校园物质环境建设突飞猛进、面貌日新月异,但其校园文化建设层面却面临先天“发育不足”和后天“营养不良”的尴尬境地。校园精神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一所学校整体精神面貌的体现,更是学生成长进步的一种潜在的“动力系统”。因此,充分了解高职院校校园精神文化的内涵,大力加强高职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对实现校园人的精神、心灵和性格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校园精神文化的内涵

高职院校校园精神文化主要包括校园精神、校园文化传统和校园人际关系等。

1.校园精神是指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基础上,尤其在其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通过校园文化主体活动,并经过历史的积淀、选择、凝聚、发展而形成的,是校园文化体系中高度成熟并正被学校师生一致认同的主体精神文化。它通过校风反映出来。校风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和精神力量,是无形的、看不见的;但它作为一种规范力量,又是有形的、摸得着的,常常以心理氛围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在大学教育过程中发挥着特殊的背景作用,是任何规章制度和任何管理机构所不能替代的。

2.校园文化传统是指一所高职院校区别于另一所高职院校的文化物质,是学校在办学方针、文化底蕴、学校风气等方面的综合反映。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指出:“任何东西,也不像传统那样巩固集体。培养传统、保持传统是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任务。”大学文化传统作为一种文化模式的具体表现,要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积累、积淀而逐渐形成。它所形成的学校气氛能使大学生产生归属感、安全感、和自豪感,并使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大学生不断调节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以便与学校文化传统保持一致,同時得到师生的肯定,实现文化整合。同时,校园文化的新发展又是在继承和发扬原有校园文化传统精髓的基础上予以延续和创新。

3.校园人际关系是指高职院校中人与人之间直接的心理关系和交往关系。在校园精神文化中,师生是主体,其中,学生是学校的主要群体,他们的人际关系、心理状态等,都将深刻地折射校园精神文化状况,成为校园文化的聚焦点。同时,在营造和参与校园精神文化的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他们的思想境界、行为作风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有着重要影响,成为校园文化的晶核。因此,作为校园文化主体的学生和教师,他们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校园精神文化发展的关键。

二、高职院校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作为学校所拥有的精神形态的文化氛围,是学校的灵魂,是校园文化的核心要素。一所大学的精神文化一旦形成,便可以振奋大学生的情绪、调节大学生的心理、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因此,职院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甚至可以说是工作的“重中之重”。

1.加强校风建设

校风是高职院校校园精神文化的综合反映。高职院校校风建设应逐步推进,一是孕育校风。它的培育和确立原则上要不空泛、不抄袭、有内涵、有特色,要用科学的哲学思想为指导,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和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的确立。二是宣传校风。校风一旦确定就要多方宣传,提高学生对校风的感性认识,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理论导向和政策导向。三是强化管理。对于所倡导的校风,切不可变成空洞的口号,应重在引导人们去践行。最后,内化校风,即通过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和行为感化教育工作,促使外在要求逐步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和自觉行为。

2.培育创新精神

创新是建设校园精神文化的原则。我们不仅要有弘扬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同时,也要结合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主体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并结合学院自身的特点吸收国内外先进文化素养,打造自己的特色文化。只有遵循“批判继承”的原则,才会建立起先进、健康的校园文化。

3.加强社团文化建设

学生社团以其自身特点,深受大学生的青睐。一个优秀的社团,更能给社员以归属感、认同感、荣誉感和一种对集体的责任感;社团中倡导的价值观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成员的心灵,使学生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达到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目的。

加强大学生社团的建设,一是要明确社团的重要地位。高职院校应从素质教育的高度,认识学生社团存在的积极意义,确保社团在学校党委领导和团委指导下,健康成长发展。二是引导社团发展方向。在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指导方针的基础上,引导社团坚持走高雅、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之路。三是完善社团管理机制。制定灵活有效的管理机制,使社团活动规范化、制度化,避免因个人感情、经验、兴趣给社团发展带来盲目性和随意性。四是教育、培养和关心社团骨干。我们应加大对社团骨干队伍的选拔和考核力度,同时,应关心爱护社团干部,注重干部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升。

4.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旨在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求学与做人的环境,而在求学与做人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最大。教师的率先垂范是真实而鲜活的,学生易于接受和效仿,这种教育示范作用常常是主动的、自觉的内化过程,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

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应以真诚、热情消除学生的排斥心理,使学生从内心感到关心、获得满足,从而愿意接近老师,最终实现教育学生的目的。第二,教师应以尊重、理解赢得学生的支持认可。要形成尊重学生的良好教风,鼓励学生表达观点,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质。第三,教师应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具有高尚人格魅力的教师本身就能成为学生学习和仿效的榜样。

5.加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校企联合使校企文化在交流与碰撞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它是促进职业院校校园精神文化与企业精神文化融合的主要方式。其途径主要有:一是强化专业知识,促进与企业文化的联系。二是利用实习、实训的机会把握、理解企精神文化的具体内涵。三是邀请企业文化工作者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四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企业文化内容的展示,实实在在地把企业文化引入校园,融入并发展校园精神文化。

总之,发展高职院校校园精神文化要在充分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针对新的时代特征和高职院校的特点,进行合理有效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职院校校园精神文化的健康持续发展,才能实现对学生的精神、心灵和性格的塑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马卡连科.论共产主义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2]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陈启文.论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优化[J].云梦学刊,2005.

[4]吕春雷.优化成才环境校企合作共建校园文化[J].教书育人,2001.

(作者单位:湖南湘潭职业技术学院)

我国的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由于文化产业存在投入产出不对称性以及文化消费不确定性等特点,导致传统金融产品无法真正满足相应产业的金融需求,文化产业金融生态亟待改善。所以,需要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进行金融机制、产品、渠道等多方创新,不断提升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效率。

文化产业是未来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最近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在“十三五”期间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文化产业格局发生了变化,整个产业呈现数字化、网络化趋势,同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带动性不断增强。

文化产业本质上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可以通过对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提升和改善文化产业发展效率,壮大文化产业发展规模。但由于文化产业存在投入产出不对称性以及文化消费不确定性等特点,导致传统金融产品无法真正满足相应产业的金融需求,文化产业金融生态亟待改善。所以,需要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进行金融机制、产品、渠道等多方创新,不断提升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效率。

文化产业发展金融生态亟需改善

融资渠道呈现多元化,但融资难题依然突出。早在2009年,我国就颁布实施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从国家层面明确了文化产业的战略地位,之后中国人民银行等九部委于2010年3月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提出了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具体政策措施。2012年文化部颁布了《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至少高于20%,2015年比2010年至少翻一番。近期,《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更是明确提出要在“十三五”期间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由此可见,文化产业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了愈加重要的角色。

回顾以往,在我国金融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正向相关关系。国家与地方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文化产业的迅猛增长和发展,融资环境获得了较大改善。然而,金融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仍存在不少障碍。文化产业具有轻资产、经营高风险、盈利不确定性等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机构支持文化产业的积极性,从而导致文化产业机构,尤其是中小文化企业的融资难,制约了文化产业企业做大做强。近年来,除了依靠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获得信贷支持外,越来越多文化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发行债券和股票进行融资,融资渠道呈现多元化趋势。不过,即便如此依然难以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题,尤其是结构性融资难题更加突出,不同类型文化企业融资可获得性极不平衡。比如,动漫等文化创意型企业获得信贷资源较少,广播电视电影和出版、文化旅游等文化企业则获得较多信贷资源,而小微型文化企业却普遍得不到银行信贷支持。

商业银行缺乏业务创新,投资效率低下。多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一直积极拓展文化产业的信贷业务,尝试通过知识产权质押、企业实际控制人连带保证担保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同时,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商业银行还不断优化文化企业信贷条件,积极降低贷款利率,尤其注重对中小微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工作。但需要反思的是,受传统的“当铺文化”影响,商业银行仍然侧重于关注企业资产规模和固定资产存量,对文化企业的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缺乏统一明确的资产评估标准,加之社会信用中介服务机构普遍缺乏,以及国内不健全的金融市场结构,最终导致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动能不足,投融资效率低下。

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国际经验值得借鉴

美国的文化产业增加值约占GDP的20%,可以说是全球文化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有很多经验可供我国借鉴。美国拥有完善的资本市场,形成了市场导向型的金融支持模式,这为文化企业进行股票和债券等直接融资提供了融资便利。此外,成熟的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体系也满足了初创型文化企业的融资需求。同时,美国的财政政策也给予文化企业广泛的支持,比如在财年预算中提供一定比例的资源支持,以及税收减免措施。联邦政府还通过设立诸如国家艺术发展基金等政府基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与美国不同,英国总体上属于政策导向型的金融支持模式。财政部数据显示,英国文化产业年均产值约600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为11%,年均增长率是经济增长水平的两倍,属于该国的支柱产业。目前英国已形成了完善的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政策体系,其政策导向型支持具体表现为配套资助。在文化企业初次投资时,政府将给予1:1的配套支持,再次投资时则会给予1:2的资金配套。同时,英国政府还通过发行彩票的方式为文化产业募集资助基金,并通过实施差异化的税率为不同文化产业提供了税惠支持,比如报社可免征增值税,图书出版业可免征任何税费。差别税率政策的实施,既调节了不同文化产业的收入水平,也通过政策引导有力促进了不同文化产业的发展。此外,英国还建立了大量文化产业政策咨询机构为文化产业机构提供专业化的咨询指导服务。

而日本则属于政府主导型的金融支持模式。日本在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模式上采用了政府主导、民间资本共同参与的模式,主要表现为五种方式:第一,日本政府设立了文化艺术振兴基金,为文化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和社会资本投入,但以政府投入为主;第二,日本政府建设了基于政府支持的融资担保体系,促进文化产业融资便利化。日本政府出面与社会资本合作成立了融资担保机构,为文化企业提供相应服务,同时政府还对担保资金提供了保险服务,一旦发生贷款违约,担保机构可获得贷款总额70%-80%的补偿;第三,日本政府积极主导支持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服务,比如动漫产业、电影业经常采用信托著作权的方式进行融资;第四,日本政府对文化产业的直接财政投入保证了逐年增加;第五,日本政府主导设立了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国民金融公库等政策性金融机构为相关企业提供间接融资服务,以及通过设立东京交易所新兴市场板块为中小文化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服务。

四大措施促我国文化产业金融创新

突出政府在金融支持中的主导性作用,实现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机制创新。首先,政府应制定相关的地方性行政法规,突出对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性引导。通过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性作用。同时,政府应积极主导建立文化产业金融支持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和财政贷款贴息机制,并对重点和优秀文化产业项目予以财政贴息等补贴性支持。

其次,政府应积极主导建立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合作机制,通过政府主导,行业推动,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基金和推动文化企业在中小板、创业板以及国内A股市场上进行直接融资。同时发挥有政府背景的融资担保公司的功能,为文化产业中的机构融资进行增信,从而缓解文化产业机构融资抵押物不足的矛盾。

再次,政府应搭建文化金融交流平台,鼓励建立金融服务文化产业社会中介组织。通过建立专业的文化金融交流平台,实现信息的各方共享,加强政府、文化产业与社会资本的沟通和了解,促进社会资本不断关注和投向文化产业。同时通过鼓励和建立金融服务文化产业的社会中介组织,针对不同文化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特点,开展专业评估和调查服务,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最后,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应鼓励和推动银行等金融机构制定支持文化产业融资的差异化融资管理制度,将其列入年度监管评价内容之中。同时,财税部门应允许银行业金融机构将投向文化产业的信贷坏账进行税前核销。

根据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特点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应按照“资产资本化”和“资本金融化”的思路,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文化产业的特点,以及文化企业不同生命周期的融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金融产品研发和创新。比如对文化旅游企业可以采用门票收费权质押进行信贷融资;针对不同文化企业的上下游特点,可开办文化产业供应链融资;对于具有一定稳定现金流的文化产业机构,可以考虑开发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贷款;也可以考虑推出文化企业的融资租赁、保理与应收账款融资的产品组合包。

积极推动文化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从目前的政策环境来看,我国的资产证券化业务方兴未艾,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们应借鉴美国文化资产证券化的成熟经验,尤其是在电影、动漫、演艺娱乐、音乐等行业的证券化技术,通过金融工程和证券化技术的广泛应用,研究证券化的模式和特点,探索完善我国文化产业证券化的核心技术,力争在文化产业证券工具的现金流拆分、文化产业基础资产池的组建、知识产权现金流预测等方面形成核心竞争力。同时,也应积极完善相应的外部配套市场制度和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从而促进银行、信托公司、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积极参与文化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展。

积极完善多层次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实现金融支持渠道创新。应发挥政府的引导性作用,加快推进文化产业企业在中小板、创业板或主板的上市工作,不断扩大文化企业的直接融资规模。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机构的信用评级制度和技术,推动文化产业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私募债、中票等方式进行融资。政府应出面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为其提供信贷贴息和担保等。与此同时,应鼓励文化企业在我国股权交易所和其他股权交易所进行股权和知识产权上市交易,提高文化企业的股权价值发现功能和交易效率。此外,还要鼓励信托公司发行文化产业专项信托计划,聚集小额社会资本通过信托计划积极涉入文化产业发展,尤其是对优秀中小文化企业给以支持。本文原载于《中国银行业》杂志2016年第1期。

上一篇:我国古代茶文化论文范文下一篇:高精密模具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