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监督论文范文

2023-09-17

审计监督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 审计对权力进行有效地控制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在新时期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新职责。然而, 在审计实际中, 审计对权力进行控制却缺乏一定的理论作指导。在本文, 笔者以讨论权力的概念入手, 对审计对权力进行控制的内在动因——受托责任和外在动力——现实需要等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以飨读者,并试图为审计对权力进行控制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 受托责任; 审计; 权力控制; 动因

收稿日期: 2006- 11- 17

作者简介: 董延安, 贵州财经学院讲师, 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2004 级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审计理论。

党的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中指出: “加强对权力的制衡和监督。……发挥司法机关和行政监察、审计等职能部门的作用。”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我国审计在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方面的要求, 赋予了审计新的职责。2004 年年初, 国务院领导在审计署视察时, 再次重申了审计监督的重要性, 提出“审计是权力制约机制和监督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国民经济的卫士, 是领导和民众的眼睛。” 可以看出, 在新的政治经济环境下, 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体现了中央对审计用于权力控制的迫切需要。在本文, 笔者就对审计对权力进行控制的理论基础进行初步的探讨,以达到抛砖引玉之目的。

一、对“权力”概念的解读

关于权力的概念, 历来有不同的解释和定义, 其中主要的就有政治权力学说、经济( 管理) 权力学说、社会( 关系) 权力学说等流派。上述几个流派关于权力的定义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权力现象的真实面目,也成为了我们正确认识权力现象的理论基础, 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 这些流派关于权力的论述却又各执一词, 无法客观、全面、真实地描述权力的本质和内涵。如, 政治权力学说显然只是针对公共权力所下的定义, 虽然它阐释了公共权力的基本特性,但并没有揭示权力的一般含义。同理, 经济( 管理)权力学说也主要是基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础上来讨论权力内涵的。虽然社会( 关系) 权力学说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权力定义的片面性, 但也犯了一定的定义不清的错误, 如丹尼斯•朗对“控制权”和“行动权”的定义就很模糊。

那么, 到底什么是权力呢? 笔者认为, 本文所指的权力是指人类社会中组织或者个人凭借某些特定的优势对于他人或者其它组织所具有的一种特殊的控制力。在理解权力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 1) 权力是个人或者组织凭借某种优势所拥有的、对于他人或者其它组织的控制力, 要实现对权力的控制, 应该“以权制权”。

权力控制的方式可以采用以权力制约权力、以道德制约权力、以权利制约权力等。其中, 以权力制约权力应该是权力控制的核心手段。孟德斯鸠认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 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因此, “从事物的性质来说, 要防止滥用权力, 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我们可以有一种政制,不强迫任何人去做法律所不强制他做的事, 也不禁止任何人去做法律所许可的事。”[1]

( 2) 本文所指的权力是指经济权力。权力按其内容不同又可分为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

政治权力是指“国家权力以及党派的权力和团体的权力。”[2]政治权力是国家权力的首要表现形式, 它是政权的具体体现, 包括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等。国家通过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机关的威慑力和强制力保证实现。政治权力是政治学研究的主要范畴和领域, 在此, 笔者不作详细的论述。

经济权力是指对物质财富的占有权、支配权、收益权和管理权等。根据经济权力的授权主体范围的不同, 经济权力包括公共经济权力和私有经济权力两大内容。公共经济权力是指人类社会中某一种社会组织凭借某些特定的优势对于其他组织所具有的一种特殊的经济控制力, 这种经济控制力是基于该社会组织成员的同意或认可, 并为管理其中的公共经济事务, 维护社会经济秩序而实施的。公共经济权力应该包括以下三个要素:公共经济权力主体——全体社会成员, 而非某个人或小团体; 公共经济权力客体——社会公共经济事务; 公共经济权力运行目标——服务于社会公共经济利益。从公共经济权力的这一概念及性质可以看出, 公共经济权力的运行过程就是处理社会公共经济事务、服务于社会公共经济利益的过程, 而这也正是公共经济管理的过程。在现实中, 公共经济权力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政府部门对社会经济的管理, 如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经济行为的控制与管理、税务部门对企业纳税行为的控制与管理、财政部门对公共资金的使用与支配等。同公共经济权力相比,私有经济权力的授权主体仅限于个人或小团体, 权力客体限于私人事务, 权力运行目标是服务于个人或小团体的个人利益。私有经济权力在现实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个人对经济资源的占有权、支配权、收益权和管理权等, 如股东对企业收益的分配权、股东对企业管理层决策的监督权。

( 3) 权力的运用在现实中表现为职权。各种权力,作为一种有序化的物质力量, 总是与一定的组织机构相联系的, 离开了一定的组织机构, 其存在就失去了凭借, 其运行就失去了载体。由于社会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展, 社会分工的程度日益细密, 社会交往的范围逐渐扩大, 人们之间的权力关系也逐渐复杂起来。为了使各种权力关系得以明确, 并获得相对的稳定性。机构和职位的设置就成为必不可少。人们处于一定机构的某个职位上, 就意味着掌握有一定的权力, 这就可以使人们之间的权力关系明确起来, 并获得相对的稳定性。这种由组织机构赋予的, 与特定的职位相联系的权力, 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职权, [2]如行政审批权、执法权、经济决策权、金融资金运作权、证券经营权、基建招投标权、政府采购权、[3]经济政策选择权等。因此, 从本质上来讲, 权力的运用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具体的职权, 对权力的控制其实就是对职权的控制。

二、审计对权力进行控制的内在动因——受托责任

受托责任(Accountability)就是按照特定要求或原则经管受托经济资源和报告其经营状况的义务。[4]从而,保证受托责任全面有效地履行也就成为了受托责任的内在要求。要达到这个目的, 则对受托该经济资源的权力行使者的控制也就成为了必然。具体表现在:

1. 公共受托责任、国家审计与权力控制

本文所讨论的公共受托责任即是政府和国有企业的受托责任, 是指政府和国有企业从事各项公共经济管理活动或经营活动的义务, 或者说是对公共经济资

源从公众那里转移给政府当局或企业管理当局而应负责任的一种转换。在理解公共受托责任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 1) 一般意义的公共受托责任是广泛存在的, 不仅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各个方面, 而且表现在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但是, 在本文, 笔者把公共受托责任仅限于经济领域, 也就是说只包括经济公共受托责任, 而不包括政治公共受托责任等。

( 2) 在公共受托责任的委托代理关系中, 委托人是全体人民, 受托人是政府和国有企业。全体人民将公共经济资源委托于政府或国有企业, 后者对该经济资源的完整性、增值性、安全性等负责。

( 3) 根据Stewart ( 1984) 的观点, 笔者认为, 公共受托责任是一个层次分明的“梯形受托责任”。[5]它由高到低可分为五个层次: 一是经济政策受托责任: 涉及经济政策的选择、执行和废止; 二是经济项目受托责任: 指经济目标的设立与实现程度( 如结果和效率) ; 三是经济业绩受托责任: 指各项经济活动运营的既定标准得以实现的程度( 如效率和经济性) ; 四是经济过程受托责任: 指应用适当的方法、程序来衡量各项经济活动计划、分配和管理的业绩; 五是经济忠实受托责任: 指基金的使用与批准的预算、法律、法令等相一致。

( 4) 政府( 国有企业) 特征是没有明确的所有者,其权力属于人民。由于人民高度分散, 表达个人意志( 如参加投票或监督政府) 需要成本, 因而人民一般没有充分的动力表达自己的意志, 其对政府( 国有企业)的决策结果的影响往往较少。因此, 人民必须通过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或规则( 预算、拨款等的原则及其对执行结果报告的规定) 来约束政府官员( 国有企业领导)的行为, 并通过国家审计活动来控制他们的行为, 以保证公共受托责任得到全面有效的履行。

从上世纪的60- 70 年代起, 西方学者从公共行政、政府财务报告和内部控制、绩效评估和绩效审计、治理和战略管理等角度, 对公共受托责任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并形成了以Weber (1999)、Romzek 和Dubnick(1987)为代表的控制观、[6- 7]以Patton 为代表的报告观[8]、以Gray 和Jenkins(1986, 1993)为代表的理性观、[9- 10]以及以Kevin 为代表的战略观[11]等四大理论流派。[3]在这四大理论中, 笔者认为, 控制观能非常准确地解释国家审计的本质, 这从著名的会计、审计学家Mackenize(1998)的精辟论述中可见一斑: “没有审计,就没有受托经济责任; 没有受托经济责任, 就没有控制; 而如果没有控制, 国家权力又如何实施呢?”[4]这是对审计与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及控制这三者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既深刻又生动的描述, 即审计从本质上是一种控制活动, 是一种控制国家权力、履行公共受托责任的活动。

通过以上的分析, 我们可以将公共受托责任、国家审计与权力控制之间的关系图示为:

2. 社会受托责任、独立审计与权力控制

本文所指的社会受托责任是指社会经济组织( 如企业) 按照特定的要求或原则经管其他社会经济组织或个人受托经济资源并报告其经管状况的义务。在理解社会受托责任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 1) 相对于公共受托责任而言, 要求社会经济组织报告其对受托经济资源经管状况的需求更强烈。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对独立审计的要求越来越高的主要原因。

( 2) 独立审计对社会受托责任的履行效果的证明过程实质上就是对受托人( 社会组织) 在履行该受托责任过程中掌控该经济资源权力使用的控制。正如国内外许多会计、审计学家所言:

Flint(1988)认为, 审计的社会概念是一种由独立于有关方面的人员所实施的旨在将绩效水平与预期目标进行比较并报告其结果的特殊检查, 它是监督保证受托经济责任有效履行的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控制机制的组成部分。[12]这是对受托责任、审计和( 权力) 控制三者关系的新的解释。

王光远也认为, 从本质上讲, 控制是受托责任的需要, 控制是对受托责任的控制, 没有受托责任也就无所谓控制。他明确地指出了权力控制活动( 审计)的对象是受托责任。[13]

蔡春教授认为, 由于受托经济责任的存在使审计的存在成为必要, 审计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特殊的“经济控制”。这种控制过程实质上就是对受托人权力使用的控制。[4]

通过以上的分析, 我们可以将社会受托责任、独立审计与权力控制之间的关系图示为:

3. 内部受托责任、内部审计与权力控制

内部受托责任是指在社会经济组织( 如企业) 内部, 下级管理部门按照特定的要求或原则经管上级管理部门委托的经济资源并报告其经管状况的义务。

( 1) 内部受托责任是社会经济组织内部组织结构和管理层次多极化的结果。任何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围绕受托经济责任来进行的, 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化和经营范围的多元化, 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层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为了保护企业结构的稳定性, 就必须赋予各层次管理人员一定的责任和权力, 从而使受托经济责任出现了多极化, 也导致了内部受托责任的出现。

( 2) 内部受托责任的履行效果需要内部审计进行控制和证明, 这个控制过程实质就是对下级管理部门经管该经济权力的约束和控制。三者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见图3) 。

通过以上的分析, 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的结论: 由于受托责任的存在, 使审计成为必然; 审计是对受托责任履行过程的一种控制活动, 以保证受托责任的全面有效地履行; 审计对受托责任的控制实质上是对掌握受托经济资源的受托人经管该资源的权力所进行的控制。所以, 我们可以这样地说, 由于受托责任关系的存在, 审计应该对权力行使者进行相应的控制。因此, 受托责任是审计对权力进行控制的内在动因, 它构成了权力审计控制的理论基础。

三、审计对权力进行控制的外在动力——现实需要

1. 相关法律的贯彻实施需要权力审计控制

2004 年7 月1 日, 我国第一部《行政许可法》开始实施。这部法律从1996 年开始着手研究起草到2003年8 月27 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 历时7 年。关于行政许可法的立法目的, 行政许可法第1 条作出了非常明确的规定: “ 为了规范行政许可的设定和实施,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 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实施行政管

理, 规矩宪法, 制定本法。”可以看出, 行政许可法的立法的目的旨在防止权力的滥用。2006 年2 月28 日,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对《审计法》的修订, 并于2006 年6 月1 日起施行。《审计法》( 修订) 在审计机关的组织建设、审计对象的权利与义务等方面有了更新的规定, 目的就在于为审计发挥对权力的控制作用进行法律保障。[14]

从这些相关的法律可以看出, 在当前新的经济环境下, 防止权力的滥用和腐败问题已经成为了法律制定的主要领域。也就是说, 这些法律实际上是为进行权力控制而制定的。因此, 这些法律就也相应地对权力控制提出了要求。为了满足这些法律的需求, 则审计应该发挥自己是一种特殊的“经济控制”的本质功能而对权力进行相应的控制。

2. 社会公众对遏制腐败的需求催生和加强了审计对权力的控制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加强和深入, 社会公众的参政议政意识日益加强。他们越来越关注我国的权力腐败问题, 对权力腐败问题的信息披露的需求增大。也正是在这种大的形势下, 为了满足社会公众对遏制腐败的需求, 加强社会公众对权力使用的监督作用, 我国审计越来越重视审计结果公告( 报告) 制度的建设。

这在国家审计领域体现得非常明显, 从近年来掀起的“审计风暴”可见一斑。第一次是1999 年, 李金华审计长向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的年度审计报告,对水利部挪用水利建设资金等问题点名道姓直接披露,舆论反响很大。第二次是2003 年, 当年审计报告出来后, 虽然舆论反响很大, 但“非典”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 所以持续的时间不长。第三次是2004 年6 月23日, 李金华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呈送了一份沉甸甸的审计“清单”, 7 个中央部委被曝光, 几十亿元资金黑洞让人触目惊心。报告中的18 项内容, 每一项都足够震撼, 内容一经报道即引起举国关注。至2006 年9 月止, 国家审计署通过有关媒体先后发布了17 号审计结果公告, 分别对预算执行情况、税收征管情况、专项资金使用情况以及重点国有企业资产负债情况等方面的审计结果向社会公告, [15]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映,“审计风暴”越演越烈。在受公告的政府部门或国有企业中, 针对人民的质询, 它们都做出了相应的整改回应, 从而对其领导所行使的权力起到了制约和监督的作用。从中可以看出, 正是由于为了满足社会公众对遏制腐败的需求而建立和完善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使被审计单位做出了这么大的整改措施, 才使审计对权力使用的控制效果这么好。因此, 笔者坚信, 为了满足社会公众对腐败问题关注程度日益加深的需求, 审计对权力的控制程度也会越来越强。

3. 进行权力审计控制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现实需要

实现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方向和奋斗目标, 也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制定的基本路线确定的一项重要内容。毫无疑问, 实现社会主义民主需要对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没有完备的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和健全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 就无法保证人民的民主。所以, 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是需要权力制约和监督的。但是, 谁来监督, 监督什么, 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当前, 权力滥用多是以经济上的贪污腐败为主, 部分领导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力从经济领域进行违法犯罪是我国当前腐败现象的重要特征。因此, 对权力的控制实质上表现为对权力行使者经济问题的制约和监督。这种制约和监督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既有来自内部的自我监督, 又有来自社会的舆论监督; 既有来自专门的权力监督部门, 又有来自基层的人民群众的监督。但是, 在这些林林总总的权力监督体系中, 审计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是由审计的本质特征和法定职责所决定的。因此, 在我国的权力监督体系中, 审计扮演着重要而独特的角色。

因此, 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需要对权力进行监督, 监督的重点是权力行使者的经济问题, 而审计是一种特殊的经济控制, 是对经济进行控制的重要手段。因此, 社会主义民主需要审计, 需要审计对权力进行控制。

参考文献:

[1][法]孟德斯鸠著, 张雁深译. 1959. 论法的精神( 上)[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84- 185

[2]王寿林. 1993. 社会主义国家权力制约论[M]. 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8- 9

[3]浙江省审计厅课题组. 2003. 审计在权力制约和监督中的作用研究[J]. 中国审计, 24: 39- 41

[4]蔡春. 2001. 审计理论结构研究[M]. 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46、80- 81

[5]Stewart. J. D, the Role of Information in PubicAccountability, in issues in public sector accounting [M], Oxford:Philip Allan Publishers Ltd. 1984: 13- 34.

[6]Weber, E P. 1999. The question of accountability inhistorical perspective: from Jackson to Contemporary Grass rootsecosystem management[J]. Administration and Society, 4: 451- 494

[7]Barbara S Romzek & Ingraham, J Dubnick. 1987.Accountability in the public sector: Lessons from the ChallengerTragedy[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5: 227- 238

[8]James M Patton. 1992. Accountability and GovernmentalFinancial Reporting[J]. Financial Accountability & Management, 3:165- 180

[9]Andrew Gray & Bill Jenkins. 1986. AccountableManagement in British Central Government: Some Reflections of theFinancial Management Initiative [J]. Financial Accountability &Management, 3: 171- 186

[10]Kevin P Kearns. 1994. 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ofAccountability i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 Analytical Framework[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3/4: 185- 192

[11]Andrew Gray & Bill Jenkins. 1993. Codes ofAccountability in the New Public Sector [J]. Accounting, Auditing&Accountability Journal, 3: 52- 67

[12]David Flint. 1998. Philosophy and Principles of Auditing:An Introduction[M], Macmillan Ltd. , 15

[13]王光远. 1996. 管理审计理论[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78

[14] 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252/9483/9487/index.html

[15] http://www.audit.gov.cn/cysite/chpage/c516/doclist.htm

责任编校: 朱星文

审计监督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内部审计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对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可持续性发展极为重要,它能够有效地监督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规范业务操作行为,是加强内部经营管理,完善内控机制的最有效手段,还可以避免出现经济犯罪和业务经营风险,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管理层不可或缺的参考依据。本文首先分析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其次,深入探讨了强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审计监督职能的相应措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审计;监督职能

一、前言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是我国金融业的主体力量之一,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作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其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为股东创造最大价值,实现资产的稳定增长和利润的最大化。但是,由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运营中存在着一定风险,再加上金融风险所具有的长期性、滞后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金融风险管控,才能形成利润。因此,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直接决定了其利润价值的大小。内部审计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对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可持续性发展极为重要,本文就如何强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审计监督进行分析。

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内部审计理念仍显落后

随着审计技术和内部审计理论的日益发展完善,各大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工作重点都放在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公司治理等方面,不再是过去的查错纠弊,以便能够为自身增加价值,从而实现发展目标。但是很多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内部审计理念仍显落后,仍然将合规性审计作为内部审计的重心,很少涉及到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公司治理等方面。与此同时,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管理者认为内部审计部门只是属于事后监督,而不能够为组织直接创造利润,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2.内部审计管理制度不健全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修订内部审计管理制度时,通常都会存在着不及时、不完善的情况,不符合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具体情况,也没有和国家新颁布的审计制度或者法律法规进行有效地衔接。少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性,也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内部审计管理制度。有相当数量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虽然建立起了内部审计管理相关制度,但没有落实到实处,只是徒于应付,流于形式,这样必然会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造成直接损害。

3.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素质有待加强

随着农村合作金融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和金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不得不大力创新金融产品来吸引客户,但是创新金融产品,那么必然会进一步加大各类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能够确保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持续向好发展,就需要内部审计人员具备先进的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为新兴金融产品提供相应的增值服务。但是从目前来看,很多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都存在着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使得很多业务仍处于内部审计的“盲点”。

三、如何强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审计监督职能

1.培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审计的企业文化,树立特色审计服务理念

建立起优良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企业文化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长期以来所追求的核心值观和价值理念,优良的企业文化会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各种措施、决策和政策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将内部审计融入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企业文化中,才能够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可持续性发展做出贡献,才能够将内部审计的特色优势充分显示出来。

2.健全内部审计相关制度,加强监督力度

众所周知,严格的内部审计管理制度,是确保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工作高效、有序运转的关键。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该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及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实际情况来合理制定内部审计管理制度,不断健全内部审计岗位的权限和职责,确保内部审计部门能够有序、合法地开展审计工作。同时,加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内部审计内部监督,设置专人专岗来负责,一旦发现不合理的经营行为,应该在第一时间内予以制止或者提出限期整改建议。此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还应接受来自纪检、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的外部审计监督,以此来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合法性和规范性,必要时还可以聘请信誉相对较好、执业人员素质相对较高、影响力和规模相对较大的会计师事务所来指导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工作。

3.提高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领导是否支持、是否重视的影响。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来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一把手”是内部审计的主要负责人,既要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所赋予的义务、职责予以及时的了解、掌握,还要支持内部审计人员按制度、按政策办事,为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展开创造良好的操作环境。与此同时,还要认真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增强依法经营和财务管理的能力,提高执行财务管理制度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此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领导还应该从多种途径入手来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坚持依法经营、依法办事、坚守职业道德,促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审计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不断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工作的新需求。

4.强化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素质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有相当一部分的内部审计人员都是从财务相关专业领域出来的人员,对于其他方面不是很熟悉,而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项实践性、经济性、技术性、政策性都很强的工作,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成果,务必要对要内部审计人员加强审计、计算机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促使他们熟悉精通更多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很好的实施内部审计。对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审计人员的品质也要有一定的要求,并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审计人员的,审计人员品质要好,作风要严谨,这样才能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同时,要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价值实现为目标,积极调整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审计人员的发展战略,不断完善内部审计人员的激励机制。

5.改进内部审计方式、方法

第一,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审计部门应该要合理利用专门的审计软件作为辅助工具。第二,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审计风险控制技术、计算机审计技术方法、经营风险识别方法、内部控制评价方法体系,动态实时地检测审计对象经营全过程。第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当做到事后审计与事前审计、事中审计相结合,微观审计与宏观审计并行使用,克服以往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审计中习惯性的事后审计,将控制前移,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遇到问题时可以及时纠正,尽量做到未雨绸缪。第四,要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一方面应该定期组织内部审计人员开展“道德讲堂”活动,到警示教育基地参观,观看警示教育片,以剖析反面敲响警钟;另一方面采取“请进来”的方式邀请专家进行法律知识的讲解,进一步筑牢思想防线,提高内部审计人员拒腐防变能力。

四、结语

总之,强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审计监督职能,能够有效地监督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规范业务操作行为,避免出现经济犯罪和业务经营风险,是加强内部经营管理,完善内控机制的最有效手段,作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管理层不可或缺的参考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高立.论提高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有效性的途径[J]. 企业家天地,2011,18(07):109-113.

[2]吕亚茹.统计抽样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审计中的应用[J]. 中国集体经济,2010,18(25):143-145.

[3]潘正彦.金融审计功能拓展:加强社会监督和控制金融风险[J]. 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17(01):100-104.

[4]葛雷.浅析舞弊审计在金融机构内部审计中的运用[J]. 时代经贸(下旬刊),2013,21(03)

[5]中国人民银行乌鲁木齐中心支行课题组.内部审计在金融机构治理风险与控制中的模式分析[J].新疆金融,2007,18(07):167-170.

[6]张国英.对完善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工作功能的思考[J]. 福建金融,2012,23(03):181-183.

审计监督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对于国家经济的建设越来越重要,而随着历史的革新,会计不仅进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还与环境保持这紧密的适应性和互动关系。

关键词:会计;经济发展;适应性

随着社会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的会计制度也在不断完善,而会计工作的转变过程是有本身基于会计的生态危机,也是一个本体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转换,在公共危机治理中,会计生态文明的应用催生了会计审计的广泛应用。

1 会计生态文明的内涵界定

会计生态文明的界定,需要联系“文明生态史观”和生态文明发展的脉络。“文明生态史观”强调的是,文明之间需要交流互动,一种文明想要源远流长,必须在开放的状态下,在与外流文明的冲突中进行吸收外源和收改良自身。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会计生态文明就是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中,动态的不断演进目标,而呈现出财富成果。这样的界定原因有:(1)会计生态文明是与人类、社会、经济等一同成长并且相互适应的。他是永恒存在的。(2)会计生态文明在人类文明和会计文明结构的发展中,拥有一个基础的地位。(3)会计生态文明也包含着物质性、精神性等内容。只是,这些内容很难独立区分。(4)会计生态文明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在一般性的规律基础之上,还使会计系统和会计生态系统的整体和部分不断产生较为高级的成果。(5)会计生态文明在本体上,是会计系统内部要素间的交互作用和外部间的交互关系。在宏观上,是会计生态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交换各种成果和财富。微观上,是会计的主体、客体、内容、目的、方法等之间的协调。

2 会计生态审计是实现会计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和步骤

会计生态是人类会计实践中各种关系的适应性互动状态,是需要通过文明、和谐、健康和积极的态度与作为去维持平衡、导向规范的生命体,是生态价值观、生态哲学观、生态伦理观和生态管理观的综合体现与运用。

2.1 会计生态审计与会计生态文明的紧密结合

伴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一系列新型会计现象的出现,要求会计生态体系能对其进行统筹思考、合理解释、正确反映、充分揭示和及时报告,培育好、维护好和发展好会计的生态文明成果。与此相伴,一些会计新问题(如与公共危机治理相关的公共管理方面的会计问题)的产生,影响甚至危及到会计生态系统的文明化发展,因而就需要在会计理论研究与实践推动上积极响应,并切实解决,以此丰富和完善会计生态文明。

2.2 会计生态审计的文明建设理念

建设会计生态审计还需要以下几个方面:

2.2.1 系统建设理念。会计生态需要的一个具有复杂系统的会计生态审计,复杂的系统是指以不同的关系和形式将多方面、多层次和多具体要素组织起来的系统。其中包含着不同的对象、内容、方法和目的等方面的审计。

2.2.2 经济建设理念。以主要的审计实效将次要审计带动的进行。用很高的建设热情和建设速度展开工作,达到很高的经济建设质量。

2.2.3 文化建设理念。会计生态的审计中,需要激励审计能力的创新精神,促进审计文化的繁荣发展。形成信息与服务消费的理性化,生产与产品消费的文明化,实现会计生态文化建设的进步。

2.2.4 环境建设理念。环境建设的理念需要将会计生态与审计所处的社会经济等因素考虑其中,以减少工作中的阻碍和失误。审计主体也需要将管理主体对公共危机中的资金调拨、财产转移等方面的政策进行了解,由此进行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工作展开,同时审计主体还需要对会计服务的产权、价格等方面进行明确,从而确定审计的责任和范围。

3 会计生态审计建设的路径

3.1 理论研究和政策引导是建设会计生态审计的重要基础

3.1.1 理论研究应先行。目前在会计生态文明、会计生态与生态审计的关系、会计生态文明对生态审计的指导等方面的研究,则很少成果。这就需要加强此方面的研究,将各种审计类型、内容、方法、评价等灵活而综合运用与会计生态建设和会计生态文明发展中;并紧紧依靠各会计生态主体和审计主体的关系理顺与合力聚成。

3.1.2 政策引导贵创新。会计生态审计是全面的,需要相应的创新型政策体系去引导和规范。具体创新要求有:一是政策引导内容上的创新,应围绕会计生态主体、客体和环境以及审计主体、客体和环境等方面制定和实施适时适需适当地统一政策,必然会计生态建设的技术推广机制、价格和服务的标准体系;二是政策引导方法上的创新,要结合会计生态涉及范围广泛、对象复杂的实际,通过各种媒体、有利时机、必要场合从政策咨询、宣传、培训、教育等方面有意识、有组织地引导,推动政策的贯彻力和执行力,避免“理智的冷漠”态度;三是政策引导方式上的创新,需兼顾会计生态发展的当前现状和未来趋势,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方便、快捷,直接、高效的特点和优势,开展政策制定、发布、落实、监管方面的网上评议、媒体宣讲、现场讨论、实地学习等活动,使全面引导下的政策深入人心。

3.2 技术保障和质量保证是建设会计生态审计的主要支撑。

3.2.1 技术保障需加强。在会计生态审计的建设过程中,强化科学技术的研制和科技的推广是必不可少的。首先,需要加强建设中各类技术的基础研究,与会计审计的技术相互渗透,增强会计生态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其次,加强审计技术体系的建设,使审计工作能够深入会计生态的各个方面。在次,加强技术的创新系统中的各方合作,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和实用性。最后,加强资金投入和智力的支持。

3.2.2 质量保证待跟进。制定工艺设计规程和生产管理制度。由专业人员科学系统性地进行质量监督,由专业权威部门承担责任。积极建设会计生态审计建设中的质量体系。

3.3 政府主導和公众参与是建设会计生态审计的有生力量

会计生态审计兼容会计生态与审计两大领域,涉及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企业与其他社会团体和组织,以及社会公众等方面的利益。这就需要紧紧依靠政府在宏观层面的行政力量、社会公众在微观层面的基础力量和其他方面在中观层面的中坚力量,共同参与、积极支持并努力推动会计生态审计的各种建设。要注重政府职能作用,以服务型政府建设为依托,不断加强政府在会计审计发展与会计生态和会计生态审计建设中的主导作用;要通过建立有效的信息网络、传播途径和利益表达机制,将会计审计和会计生态建设的信息及时与公众布达与沟通,让公众和所有主体认识到会计生态建设、会计生态审计建设的重要性;要给予公众及其他主体有机会参与会计生态建设与会计生态审计建设相关的活动乃至一些决策,鼓励其大胆监督和创新,不断增强其参与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开展会计审计文化建设活动,丰富和提高公众及其他主体的文化程度与文明素养,使会计生态审计建设成民心工程、阳光工程。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会计生态文明下的会计生态审计建设研究的详细阐述,提出了会计审计建设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会计生态文明对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持。

参考文献

[1]陈恒.文明的汇聚与传播—古代世界文明之交流[J].学术月刊,2007(9):117-123.

[2]雷新华.基于经济视野下的生态文明建设立法思考[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9(1):141.

[3]赵成.生态文明的内涵释义及其研究价值[J].思想理论教育,2008(5):46.

审计监督论文范文第4篇

审计监督是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政府职能由直接管理向以加强与完善宏观调控为主的间接管理转变,审计机关应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开展审计工作,自觉服从和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尤其要关注宏观调控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方面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一、从国家审计的职能定位把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性

审计监督是专门的经济监督,因而在履行职责、安排工作时必须站得更高一些,看得更远一些。要有全局意识、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善于把审计工作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来思考谋划,找准搞好审计与加快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和切入点。坚持用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来明确审计工作的定位,把促进发展、服务发展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营造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切实履行法定职责。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审计机关20多年的基本经验之一。审计机关所处的地位及其法定职责,决定了审计工作无论在指导思想上还是在具体工作中,都必须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都必须自觉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审计机关不能只是单纯的查账和发现问题,而是要针对所发现问题,经过思考分析,提出意见建议,为地方党委政府宏观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在规范经济秩序、加强财政财务管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作用。实践表明,审计工作只有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才能有所作为。离开了中心,游离于大局,审计就没有生命,就没有灵魂,就得不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就可能失去主动权,甚至可能失去话语权。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审计机关必须切实贯彻的工作方针。这一工作方针至少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加以体现:一是指导思想上要体现。如果说审计机关在指导思想上就没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这个非常明确的思维,整个审计机关的工作就会迷失方向,出现偏差。所以,我们在考虑审计机关工作的时候不要忘记这个最基本的前提。二是工作安排上要体现。也就是说,审计机关在履行职责、谋划项目时,要体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去年的全国审计工作座谈会专门研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今年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提出更好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就体现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三是审计处置上要体现。不论是对某一个项目的审计,还是对某一个事项的调查,最后怎么处理都要体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能一味地站在审计机关的角度死扣条条框框。当审计机关发现和处理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发生矛盾时,审计机关应该有这种胆识,毫无保留的服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否则,审计机关“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就可能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次,就可能被束之高阁。凡是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我们都应该积极支持,而且要把这种支持落实在具体的审计项目、审计调查事项上,这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四是队伍建设上要体现。审计监督能否得到加强,服务水平能否得到提高,首要的是审计监督的能力问题。安徽省审计厅提出的“抓建设、练内功、提效能”五年行动计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进行“中心”意识的培养,“大局”观念的引导,宏观形势的教育。要从队伍建设上培养“中心”意识、“大局”观念,就必须加强对审计干部的宏观经济形势教育,着力提高审计能力,使我们审计机关的人员不至于成为只会死抠数字的“算账先生”。

二、正确处理监督与服务的关系,增强监督能力,提高服务水平

审计服务是建立在审计监督的基础之上,是通过审计监督来实现的。任何一个审计事项,首先必须是监督,在此前提下,才能谈得上如何服务,为谁服务,服务的效果如何。没有审计监督,审计服务无从谈起。撇开审计监督谈服务,其服务已非审计意义上的服务。因此,要提高审计服务的水平,首先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过硬的审计监督能力,在日常审计监督能够审深查透,让违法违纪违规行为无处逃逸,使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充分暴露,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其次要求审计监督工作要以审计服务为目的,以高水平、高层次的审计服务为标杆,不断调整监督思路,改进监督的方式、方法以及技术手段,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只有这样,审计工作才能够得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才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拥护,才能够得到被审计单位的理解和尊重,才能够树立审计权威,提高审计地位,为审计监督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执法环境,从而促进审计监督工作的良性发展。

提高审计监督能力,一是要切实提高把握政策的水平和能力。审计干部要学会在微观的审计中,把“审、帮、促”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从中分析归纳出带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提出针对性强、切实可行的措施办法,作为政府进行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从而服从服务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中心,服从服务于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第一要务,为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作出审计机关应有的贡献。二是要切实提高运用计算机审计等先进技术方法的水平和能力。要加快计算机网络系统和审计信息数据库建设,完善各项配套设施,大力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使审计干部都能熟练掌握和运用计算机等先进技术方法进行审计,促进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三是要切实提高综合分析的水平和能力。审计干部要改变过去那种就审计学审计的学习方法,要广泛学习哲学、逻辑学、管理学、西方经济学以及国家宏观形势和政策分析等相关边缘学科,以拓展自身的思维能力,增强研究思考问题的深度和严密性,自觉地联系政治经济的大局开展工作、分析问题、研究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真正提高审计质量和水平。

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就是要在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审计的前提下,研究党委、人大和政府的需求、研究社会各界对审计的需求,使审计监督自觉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服务水平:一是继续坚持以促进规范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建立社会主义公共财政制度为目标,进一步深化预算执行审计,全面提升预算执行审计的层次和水平。二是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涉农资金审计和审计调查,促进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到位。三是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坚持“揭露问题、规范管理、促进完善、提高效益”的工作方针,加大对教育、卫生、社保等重点领域关系社会公平正义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力度。四是以促进加强管理、提高效益为目标,继续坚持和不断完善以经济责任为中心的企业审计路子,促进企业深化改革,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切实维护国有资产权益。五是为保障“十一五”发展规划顺利实施,将关系国计民生,社会影响大,政府投入多、规模大的投资项目作为审计重点,积极开展投资审计和审计调查。六是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继续推进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促进领导干部依法履行职责。

(作者单位:安徽省审计厅)

审计监督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在介绍高校会计监督内涵的基础上,从当前我国高校在会计监督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入手,进行分析思考,提出高校内部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与创新策略。

关键词:高校会计监督;内容及问题;发挥与创新

一、高校会计监督的内涵

高校会计监督指高校的会计部门及会计人员以国家法律、政策为准绳,以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预算计划为依据,通过对经济收支活动的财务管理、财务核算、财务监督,以保证学校各项工作有序进行,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为学校发展做贡献。会计监督是高校会计监督的基础,为了保护学校财产的安全和完整,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管好钱,用好钱,必须加强会计监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二、高校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全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经济活动规模也不断扩大。尽管高校陆续建立了有关的会计监督制度,并且会计监督体系逐渐建立和完善过程中取得了较大发展,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一)高校会计监督职能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会计法》赋予财务人员监督的神圣使命。会计人员是在财务负责人、学校一把手领导下从事会计工作的,碍于面子,领导同意的事,自己有问题有想法有时也不好说,只好顺从。有些会计人员认为会计工作就是记记账、算算账,而资金的管理及支配应该是领导说了算,与自己无关,认为领导只要签字,自己照办就行了,不用负任何责任,使会计监督不起作用,名存实亡,会计监督职能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二)缺乏有关会计监督的相关法规,监督无力

高校会计监督制度由过去不被人重视,到今天的问题不断出现,其中主要原因是制度政策不健全、不完善、监督力度缺乏。例如,有些高校科研经费报销范围控制不严,政策相对宽松,课题费用报销审核不严格,课题经费负责人一人说了算,购买材料、固定资产缺乏购货明细等。收费不按国家和物价批文有关规定,屡禁不止,不断出现乱收费现象;创收未及时上缴,未纳入学校财政,未做到收支两条线,有些单位甚至用创收的钱搞福利、发奖金等,都是单位监管不力,未能很好地执行制度所造成的。一些高校尽管建立了会计监督体系,却监管不力,实施得也不到位,财务管理、财务核算、财务监督均处于监督不力的状态。

(三)高校会计监督体系不完善,行政干预较多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变化、飞速发展的同时,政府行为的计划经济色彩依然存在,政府还没有做到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快速转变职能,而在高校中会计监督体系还不完善、不健全、监管不到位,存在一些越权超权现象,行政干预较大。在高校,个别负责人对有关的会计法律法规意识不强,观念淡薄,高校会计监督外在因素受较严重的经济利益思想干扰,影响较大。个别高校领导在位时,会计监督不到位、监督不透明、待到退休时问题层出不穷,平时应提高法制观念,不要我行我素。

(四)高校内部控制不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内部控制制度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控制度是强调以事前预防为主的一种制度,目的在于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和程序来预防错误和舞弊的发生,而目前高校内控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主要体现在未能分离不相容岗位,界限分得不够清楚,管理出现问题,仍有死角。借权套取转移资金,用于教学的资金支持校办产业或另做他用,部分高校没有三重一大项目论证,决策机制等内部控制制度,导致对外投资决策失误。某些支出项目差旅费、三公经费、招待费等内控制度不合理,支出的费用项目未能严格控制,导致这些费用年年增加,占用了教学经费。

(五)高校会计人员素质不能满足会计监督的要求

会计工作是一项内容丰富、涉及知识面宽,集财会知识、计算机知识、法律知识等为一体的经济管理工作,而且要求会计人员具有很高的职业道德意识,但个别会计人员素质低,不能满足会计监督的要求,不能为学校发展做贡献,甚至损害学校和国家的利益。

三、加强高校内部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与创新研究

(一)全面改善会计工作环境,不断提高校会计人员工作的地位

高校内部会计监督有一定难度,会计监督环境不太宽松,监督领导更是难上加难。因此,高校负责人应提供财会人员良好的监督环境和地位,要提高和重视会计人员的工作地位,保证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要求会计人员做不合法不合规的事,为会计人员良好的工作环境给予充分保证。

(二)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制

1.强化岗位约束力和会计信息监督。会计人员必须有会计上岗证,坚持“不相容职务必须分离”的原则,一人一岗,各岗位要明确分工,授权制度、实务操作等会计工作严格落实,加强岗位之间的牵制力,按期轮岗,岗位轮换制度、强制休假制度、岗位考核制度都应严格执行;加强会计工作的监督,提高信息质量,建立各种备查档案,层层审核、层层监督,不越职,不越权,利用快捷、方便现代信息工具,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审核、监督等力度,做好会计监督工作,有利于规范会计行为,提升会计信息质量,促进高校规范治理,实现高校价值。

2.建立内部控制评价制度。内控制度不健全,会计监督的职能作用就难以发挥。高校有规章制度,不落实、不考核,会导致内部控制、稽核甚至授权审批、相互牵制等出现弱化现象,为加强对内部会计人员的控制,要定期考核、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建立内部控制评价制度必须与激励机制相结合,定期绩效考核,与本人评先评优和工资绩效等相结合,把内部控制的工作落到实处。

3.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内部审计是对内部经济活动的再监督,但内部审计自身独立性差,起到的作用相对较弱,必须与外部审计相结合,而委托注册会计师、财政、审计部门审计是完善和加强内部审计制度的有效手段。所以,应定期不定期聘请外部审计对高校的内部控制进行审计及评估,发现内部控制制度中的不足和问题及时控制,并认真加以解决。

(三)明确会计责任主体,加强高校负责人在内部会计监督中的责任,强化对领导经济行为的约束

明确高校负责人的会计责任谁说了算,有问题找谁,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作为高校负责人,应对本高校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应当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这就加强了高校负责人为高校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地位,为会计工作者明确行使会计监督职能提供了保障。再者,高校负责人作为会计责任主体,还必须知识全面,熟知法规,懂管理,领略财务知识,科学理财,对自己负责,对财务人员负责,对高校负责。在自我约束经济行为时,做好以下工作:

1.规范大额度资金审批制度。高校应建立健全三重一大投资项目论证制度,学校大额资金审批制度,规范审批程序,大额经费支出集体讨论决定,避免一人说了算,集体决策,保障学校利益,减少犯罪。

2.建立问责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发现问题,找主管人员及主管领导,减少无人负责现象发生,对不依法办事、滥用权力、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等损害学校利益的行为要追责,维护国家财经纪律,减少不作为及乱作为问题的发生。

(四)加强素质教育,强化监督职能

1.强化高校内部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财务人员要做好会计监督,好的职业道德必不可少,积极组织政治学习,努力提高政治素质和理论修养,坚决拥护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深刻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以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原则,不断加强作风建设,牢固树立“三服务”思想,秉承热心、精心、耐心、诚心的服务准则,大力强化服务意识,树立财务全方位管理核算监督良好的职业道德。

2.提高会计人员对新问题的判断力,对新知识要不断学习,提高会计核算的能力,每年都要参加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班,认真听课,做好笔记。在思想上,行为上树立起会计监督是会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对每年变化的财务制度、内控制度、会计科目及内容变化要及时学习,对涉及自己工作内容的相关法规要高度重视,学懂学透,依法理财,用法律武器武装和保护自己,用不断更新的知识为领导献力献策,为学校发展做贡献。

3.提高会计人员对新事物新形势的适应能力。会计监督要跟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以计算机电子技术为基础,信息技术已经逐步渗透到高校招生、教务、人事、财务等许多个部门,会计人员从原来的手工记账、算账、手工报表,到今天的会计人员把基本数据输入电脑,电脑输出凭证,报表相比原来手工记账方便快捷,需要会计人员逐步适应,逐渐摆脱手工记账。但同时,如果计算机使用操作不当也会带来很多麻烦,所以必须不断学习计算机知识,加强培训,以老带新,新老结合,相互学习,不断提高会计业务的处理能力和速度,搞好会计监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总之,高校会计监督职能问题事关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善,因此完善高校会计监督制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亟须改革。强化高校会计监督已成为高校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高等院校会计监督职能行使的保障机制,形成一个由外而内、先外后内、内外并重的监管体系,双管齐下,促进和监控高等院校会计监督职能的有效发挥。

参考文献:

[1] 马淑珍.关子强化高校会计监督的思考[J].中国农业会计,2011,(6).

[2] 张静文.内部会计监督与高校廉政建设[J].宁波大学学报:教科版,2010,(5).

[3] 李学花.浅谈如何发挥企业会计的监督职能[J].时代金融,2013,(18).

[4] 张晶.论如何完善及强化会计监督职能[J].商场现化,2011,(2).

[5] 全承相.会计监督乏力的法制原因及其强化与创新[J].现代财经,2010,(7).

[责任编辑 吴明宇]

审计监督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改革开放后,对领导干部实行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任用、管理和监督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随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深入发展,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本文分析了加强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意义、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就如何加强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出几点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意义;问题;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意义

内部审计和国家审计(政府审计)、社会审计(事务所审计、独立审计)并列为三大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适合我国现代国情的审计制度的开拓与创新,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201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为高校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供了新的契机,使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工作上逐渐由财务收支审计转向领导干部权力行使的监督和效益审计,在反腐倡廉建设上也赋予了其新的内涵。2011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做好教育系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对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因此,在高校内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仅可以改进和规范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而且对于加强制约和监督高校各部门的权力运行,促进高校改革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家教育部的通知,大部分高校能够立足本单位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情况,建立了内部审计规范和制度,为在高校更好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奠定了基础。然而,就目前状况而言,大部分高校对审计认识不够,又没有统一的评价指标,加上高校内部审计资源相对不足,审计人员的审计方法和审计技术落后,导致高校只开展了离任审计,不开展任中审计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经济责任审计在事中加强对领导干部管理监督,制约权力运行、遏制腐败及为实现高校长远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对经济责任审计认识不足,理解重视程度不够

就目前我国高校的内部审计来说,审计的类型主要分为经济责任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分为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的对象应该包括校级领导干部和学校处级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本单位的财政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然而,许多高校对经济责任审计认识不足,其表现在一方面只重视领导干部升职、轮岗、离退休时的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忽视领导干部任中的经济责任审计;另一方面只重视法人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忽视其他校级领导干部及处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的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都相应地被压缩。

(二)没有统一的审计评价指标,评价体系不完善

就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我国高校内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没有现成指标内容等作为直接的依据,很难对经济责任审计的事项做出准确评价。并且由于高校面临的经济环境日益复杂,使得审计人员对重大审计事项的评价角度、事项的严重程度、范围大小等无法做出准确评判。另外领导干部的岗位经济责任不明确,也给审计评价造成困难。

(三)高校内部审计技术方法落后,审计观念跟不上时代步伐

目前,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内审工作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多,高校审计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更加明显,主要表现在:内部审计岗位人力不足,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审计观念更新跟不上时代步伐等。而对于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来说,除了要求审计人员有专业的知识水平外,还需要他们具备较高的经济法规政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的职业判断,这就要求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人员要有较强的综合业务能力。然而,高校内部审计资源相对缺乏,审计方法和技术落后,制约了高校高质量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

(四)审计结果的公开度有限,审计成果的作用发挥程度受到制约

很多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后,审计结果通报公开度有限,通常仅限于通知学校有关校级领导、审计事项的委托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和被审计部门等,审计结果公开度、透明度不明显,审计结果运用缺乏标准。久而久之,人们就会产生认识上的误区,认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根本不能公开也不必公开。这种状况会导致群众监督与审计监督相结合受到影响,同时也会影响以审计人员在群众监督下,客观公正地实施审计。

三、加强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及建议

虽然在高校内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目前的确存在着一些问题,但随着我国经济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的推进及“两办”规定的出台实施,使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为了使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更好开展进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正确认识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切实加强制度建设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系统化工程,学校应大力宣传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要高度重视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宣传和沟通工作,使大家对经济责任有初步的了解。经济责任审计是对经济活动的一种监督方式,使领导干部正确对待岗位的经济责任要求和经济责任审计,并建立相应的约束和监督机制,保证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得到贯彻落实。

(二)审计工作安排要统筹结合,探索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在高校内部的经济责任审计中,没有统一的评价指标,法律法规中对领导责任界定没有详细的定性、定量标准。如此一来,高校审计评价和责任定性上就缺乏统一的标准,审计评价与责任的界定弹性就相对较大,缺乏严重性。经济责任审计作为领导干部权力约束的必要组成部分,而且评价直接关系着领导干部的政治生命,为监督领导干部的经济行为提供依据。加强高校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应从法规、制度完善入手,建立起一套有较强指导性并符合高校特点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和标准体系,使审计工作做到重点明确、审计事项依据充分,有助于审计工作人员依据标准作出准确评价,积极降低审计风险。

(三)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

目前,高校配置的审计人员较少,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审计人员职业素质不高等,制约了高校高质量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审计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着审计结果的风险和质量,应当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加强审计法律规章的学习,定期组织审计人员进行实践交流;加强后续教育,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改善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把审计整改中的问题和理论学习联系起来,创新方法,积极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四)建立健全审计公告制度,推动审计成果利用

建立健全审计公告制度,包括审计通知的公开、审计内容的公开审计程序的公开、审计结果的公开、被审计人员述职报告的公开。让审计工作透明公开,有利于校内外人士共同来监督。根据审计结果督促整改的落实,对经济责任审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要认真研究,制定整改方案,健全联席会议制度,使经济责任联席会议成为指导、监察协调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交流和通报经济责任审计情况,研究解决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困难和问题的平台和载体。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是适应高校经济环境日益复杂、高校办学规模扩大、反腐倡廉建设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综合的审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工作。不断健全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在促进高校为社会服务目标的实现、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升值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作者单位: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宋瑞红,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与防范,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年,(3)

[2]黄忠莉(导师:张勇),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策略研究,贵州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3)。

[3]李晓春、高维红、李艳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商业会计,2011年(27)。

[4]陈晓芳、桂珍若,关于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理性思考[J],审计研究,2006 年,(4)。

上一篇:乡村旅游论文范文下一篇:化学社会论文范文